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通用17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4.86K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1

很早以前就聽說過這本書,但是印象一直模模糊糊的、沒有買來一讀的慾望,也許是書名讓我主觀地以為內容必定高深晦澀,自己讀不下去也領會不了。最近看到幾個喜歡的人在熱烈討論這本書,才提醒我趕緊在噹噹網 下單。書到手了,除去書的封衣,整本書的紙張都是微微泛黃的顏色,彷彿是久遠的書籍帶著歷史的塵煙輾轉到我手上,封面的硬封有凹凸的木漿紙的紋路,非常古樸,素淨的只有書名及作者的黑體字,心下立時起了喜歡。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通用17篇)

白天工作,閱讀僅限於晚上及週末的有限時間,長篇鉅著被我支離破碎地一路讀來,其間幾度欲罷不能讀到凌晨,而我是很少熬夜的。

平時我不喜歡看外國——尤其是俄國——的著作,因為書中漫長的人名我記不住,往往將書翻來覆去才能把人名和人物對應起來理解。《百年孤獨》裡面的人名更是冗長繁複,幾代人的名字重複疊加,你幾乎不能分辨出 誰是誰。我剛開始看的時候,因為間斷的原因會不斷翻閱之前的內容來確定人物身份,看到後來,在劇情的吸引下更關注情節的發展、人物的命運,名字元號顯得不那麼重要。看完之後,掩卷回想,才發現每個人的形象都那 麼生動鮮活地在腦海裡,名字根本造不成困擾。

《百年孤獨》由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於1967年寫成,作者因此書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全書以布恩迪亞家族幾代人一百多年的悲歡離合、離奇詭異的經歷濃縮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變遷,故事情節幾經荒誕神奇,死 去的人可以白天黑夜現身同活著的人交流溝通,人可以食泥土和牆皮為生,吉普賽人梅爾基亞德斯死後因孤獨難耐又重返人間、並寫下預言將來的羊皮卷……語言往往幽默而帶有魔幻色彩,中間一些情節會讓人忍俊不禁,比 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為了驗證放大鏡對敵軍產生的效果,親自待到陽光的焦點下,結果身體被灼傷後潰爛,捱了很長時間才痊癒……”有些場面又讓人唏噓不已,比如上校17個兒子被一一獵殺,3000多名罷 工工人被血腥鎮壓,阿瑪蘭妲對麗貝卡的仇恨,麗貝卡的與世隔絕,等等。我通篇看完,實在不能確定自己究竟看懂了幾分,也許只是看了熱鬧,而箇中真意,自己還不曾領悟。

我看著書裡的內容,從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帶著眾人建立馬孔多開始,到這個家族其後百年時間裡所有的經歷,從人們對萬事萬物的懵懂,到對各物種的一一歸類命名,到製冰、冶金、照相術、鐵路、電、飛機 等等各項技術的逐次發明;從人性的無為而治,到軍隊強制建立社會秩序、到權利爭奪的戰爭;從農業社會的自給自足,到資本家剝削工人並殘酷鎮壓工人的罷工;從不倫戀情,到各種的愛恨情仇、生離死別,美人兒蕾梅黛 絲的至純至性、飛天而去……博大精深、包羅永珍,我彷彿沿著歷史的長河一路走來。而貫穿全書的,或者說,貫穿人類發展歷史的,是人性裡面揮之不去的孤獨。

你看,布恩迪亞家族,他們的生活還是有滋有味啊,他們是一個巨大的家族,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孤獨,只能說他們不瞭解彼此的而孤獨而已。就像我讀完這本書,我都不知道自己為何失落一樣。家族裡的第一人瘋瘋癲 癲,被綁在樹上;家族裡的最後一人,默默地被螞蟻吃掉,孤獨的開端自然伴隨著孤獨的結果。撇開每個人自身的孤獨不說,整個故事也是孤獨的。狂風襲來,捲走最後一片枯葉,他們的光榮與恥辱、他們的枕邊人與子孫、 他們的記憶,很快就蒸發的無影無蹤。七代人,一個家族,幾行字的距離,就被時間遺棄在身後,一切一切都不會留在誰的腦中。這就是孤獨,最大的孤獨,我們始終都只是歷史中的無名小輩,就算被記入史冊,也無非是後 人半真半假的記錄,自己的液體無人能觸碰,也就無人知曉。

寂寞,和孤獨不同。寂寞,是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覺得冷清無趣,想要找人來說說話陪伴一下,哪怕開啟電視不看節目只聽著聲音在房間裡迴盪也好。而孤獨,是身處千人萬人之中,心裡仍是一個人在世界盡頭的感覺,仿 佛洪荒初開,欲將心事付瑤琴、絃斷無人聽的哀痛。寂寞可以安慰,孤獨無法消除。

心裡的溝壑縱橫,只有自己一個人千山萬水地跋涉。身邊可以有伴,可以有懂得的人悲喜與共,也可以給予扶持和幫助,但是,真正的經歷和成長,只有自己一個人可以完成。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2

讀《百年孤獨》這本書的想法,多半源於它的名聲:大家都在討論、前輩都在推薦。在一次整理圖書時,炳睿把這本書給我,於是看了起來。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我眼中的男性人物: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在青年時富有幹勁、領導力,帶領一群年輕人披荊斬棘來到馬孔多,規劃街道、發展經濟……但在吉普賽人來了以後,對他眼中的科學沉迷到走火入魔 ,一心想找到鍊金術,從而與世界漸行漸遠,不久走入孤獨陰霾,最終瘋癲而終。他的兒子奧雷里亞諾上校,年輕時滿腔熱血鬧革命,愈敗愈戰、愈戰愈勇……直到戰爭僵持至中年,他在戰爭中迷失自己,感覺不到戰爭的意 義與自己的初衷,感覺自己為了自己的夢想,變成自己夢想反對的人,於是選擇開槍自殺,但是奇蹟般活下來了,卻深陷孤獨,最後避世。何塞·阿爾卡蒂奧本來對科學有著很大興趣,但是敵不過自己的慾望,之後離家出走 ,回家之後,不顧家人反對,與麗貝卡結婚,最重被槍殺身亡。他的兒子阿爾卡蒂奧在戰爭中被權力所迷失,成為馬孔多最殘暴的統治者,最終被槍斃。阿爾卡蒂奧的兄弟奧雷里亞諾·何塞繼承了伯父孤僻的性格,到愛上自 己姑媽—阿瑪蘭妲,不被允許後參軍,亂死軍中。最後提一下第五代何塞·阿爾卡蒂奧,掂量家族不曾有的財產,編造謊言敷衍母親,不過意外獲得了烏拉蘇爾藏下的金幣一番放縱淫樂只夠被竊取金幣的人殺死。

其次簡介下非常具有特點的幾名女性。首先是家族第一輩烏拉蘇爾,一個而富有無活力、幹勁的女人,她通過買糖果小動物掙錢,從而使整個家族由足夠多的經濟來源。並且個性、明辨是非,在阿爾卡蒂奧殘暴統治馬孔 多時,出面教訓他。敢於鬥爭,在奧裡雷亞諾上校被囚禁在馬孔多時,表現出來屈服的精神。她的孤獨體現在晚年時不被人注意,但是有倔強地企圖融入遺忘她的子孫世界,在見證家族由盛至衰後死去,她是這篇小說的核心 、最謳歌讚頌的人物,她勤勞勇敢、善良、富有熱情,又堅貞不屈,是布恩迪亞家族以及整篇小說的頂樑柱。再次是家族最後的女性,阿瑪蘭旦·烏拉蘇爾,充滿活力、富有幹勁的她從布魯塞爾回來之後,看見家族荒廢,準 備重新整理家業,但在丈夫走後,抵不過孤獨的她和侄子尋歡作樂,在生下家族最後的子嗣後,大出血而死。

縱觀整個家族,都跟孤獨做過鬥爭,卻沒有一個人戰勝過孤獨。同時,每個人孤獨的來源時不同的。男性這邊,阿爾卡蒂奧型別向外,但是輸給了自己的慾望。奧雷里亞諾型沉穩,獻身政治,但戰勝不了當局而不入孤獨 。女性這邊富有活力的烏拉蘇爾型抵不過外界沉重氛圍帶來的孤獨。蕾梅黛絲型開朗陽光,但是都沒有改變現實而逝世。最終,歷經滄桑的布恩迪亞家族從馬孔多消失。

《百年孤獨》寫出每一種人的孤獨,卻從不讓任何一個人走出這種孤獨。最後的賦有家族所有優點的人在出生時也被螞蟻吃掉,不得不說這是一篇充斥悲傷氣氛的小說。但它有很多非常陽光的場景,何塞·阿爾卡蒂奧· 布恩迪亞青年時開創馬孔多,在一個下午給孩子們上物理課、另一個下午帶孩子們摸冰塊。烏拉蘇爾在修建家族大宅時的充滿無盡的活力,小蕾梅黛絲婚禮上,大方的舉止。奧雷里亞諾上校跟岳父玩多米諾骨牌……這都是很 溫馨,美到令人窒息的畫面,可是隻能用一個詞銜接下一句:好景不長。那又是什麼樣的沉淪才可以使這群人墮入那樣的孤獨?

總的來說,外向的男人戰勝不了內心的慾望而孤獨,內向的男人屈服外界的強大而孤僻。活力四射的女人經不起世界孤獨的氛圍,藏事於心的女人最能被內心藏匿。作者寫出了不同人孤獨,又很公平給出他們不同的陽光 。阿爾卡蒂奧富有力量、勇氣拿起獵槍抵抗。奧雷里亞諾深沉、執著不被世事矇蔽。烏拉蘇爾勤勞,有活力,熱情、有愛心。阿瑪蘭旦關愛子孫。蕾梅黛絲擁有脫俗陽光。可作者很不公平的把孤獨作為他們的結局,但讀書還 是會很公平的認為作者不公平。

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十分推崇西班牙小說家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他認為當我們有一天面見上帝,上帝問我們有什麼作為,我們便可以將此書呈給上帝了。借用陀氏的話,當有一天我們見上帝,上帝問我們的想象力在哪兒的時候,我們便可以把這本書拿出來,並說,這就是我們想象力的全部了。

喜歡這本書,在一個家族看到所有的人和所有的結局,重讀,待續…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3

布恩地亞家族一家七代人奇幻而悽慘的故事發生在這個八月多雨的小鎮上。馬孔多從興建、發展、鼎盛,直至消亡,家族從多麼透明的最初抑或多麼神祕的洪荒,經歷無數慘烈的戰亂殺戮,遭受舛駁的摧殘與變遷,如蚍蜉撼樹頑抗命運的猖狂,步履維艱地推動歷史的車輪向前進。時光對他們來說彷彿不存在,時間像不停地原地打轉,然而時間無所不在,就像無所不在的孤獨,孤獨無法對抗時間。布恩地亞家族終究走向滅亡,馬孔多從地球上永遠的消失了。

布恩地亞家族從祖輩開始無一不將自己封閉在孤獨的堡壘中,抱著與世隔絕的孤獨至死不渝。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所有人與人的情感中,有憐惘,有同情,有愧疚,有妒恨,卻偏偏沒有愛,所有感情被埋在了深不見底的最深處,沒有表述,沒有出路。他們帶著整個家族特有的,唯一不會被認錯的孤獨神情,被這場可怕的“瘟疫”侵蝕,噬啃,瀰漫全身,糾纏至死。於是,他們選擇用自己的方式排遣(實際上是保持)自己的孤獨:奧雷里亞諾上校周而復始的製作他的小金魚,做了化掉,化了再做;阿瑪蘭塔為自己織裹屍布,日織夜拆;雷蓓卡封鎖門窗,把自己關在房子中直至死亡;俏姑娘雷梅苔絲每天在浴室裡整小時整小時地消磨時間······我從他們致命卻視之如命的孤獨中,體會到一種因為不能掌控自身命運而產生的冷漠、絕望和疏離感。如西亞·馬爾克斯說:“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於是不是追懷過去就是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無法自拔的他們,周而復始地做著機械勞作,痴迷於毫無意義的事情中的他們終究註定被愚昧與落後侵蝕,在麻木冰冷的注視下帶著孤獨走入墳墓。不懂得愛的人是多麼可悲。

又如同胡亞羅斯詩中所述:“時間,是永恆所擁有的一種看守我們的方式,永恆的想像無邊無際。因此,並不會令人驚訝的是,為了加倍看管好我們,永恆有時會呈現出它自己的形態。”孤獨,便是永恆最好的形態。孤獨,確是一種境界。如此說來,布恩地亞家族無疑是偉大的、脫俗超群的。奧雷里亞諾便是我最崇敬與喜愛的人物。他是一位起義領導者,發動過三十二次武裝起義,三十二次都失敗了;他躲過了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埋伏和一次行刑隊的槍決;他跟十七個女人生了十七個兒子,但一夜之間十六個被暗殺。在那些年裡,他九死一生,顛沛流離,馳騁沙場,一門心思為勝利拋頭顱灑熱血。然而熱血與激情驟然冷卻的那一瞬間,他驚恐地發現,讓他為之赴湯蹈火、不顧一切的,根本不是什麼革命勝利、政治情懷,他是為了高傲在打仗——為了在誰眼裡都不值一提的虛榮而戰,甚至差點為之“犧牲”。他如此的憎恨軍人跟他們打了那麼多年仗,到頭來還是成為了同他們一樣的人。人生沒有比這更卑賤的理想了,一切都沒有意義,人生是沒有意義的代名詞。奧雷里亞諾上校在得到了萬千人民的擁護、臣服與崇愛時,不顧一切地想要放棄與瞭解這一切,回到與家族其他成員一樣的、與世隔絕的孤獨堡壘中。其實他實際上是在與詛咒般的家族命運作戰,為了擺脫宿命的擺弄,拿起槍桿成為了獨行俠。然而這些年來刀光血影的殘酷使他漸漸瘋狂迷失,卻偏偏是孤獨拯救了他。最終,奧雷里亞諾心甘情願的被孤獨征服,放下了一切榮譽、成就與聲望,將自己關在屋裡,日復一日地製作小金魚,直至死去。他極具奇幻色彩的一生,從勇敢決絕地站出來發起戰爭,到超脫釋然放下一切,好像從始至終的一切都毫無意義,一無所獲。這就是奧雷里亞諾的偉大之處,除了孤獨一無所有的他,從來都沒有向命運低頭,不曾認輸,永不屈服。

關於奧雷里亞諾的愛情,是悲傷而悽美的。他愛的是一個天使般的女子——雷梅苔絲,並且一生只愛了她一個人,只可惜他不懂愛。當雷梅苔絲去世的幾十年後,奧雷里亞諾冷漠地將雷梅苔絲生前的物品燒掉時,當他的母親說他鐵石心腸,看透他是一個沒有愛的能力的人時,我特別想哭。他曾經是那麼幸福,曾有一個女子為他成長,為他改變,愛他敬他,並從未質疑過他的愛,曾有一個人,愛他如生命。在他面對行刑隊槍決時,當他胸口被子彈打中時,當他與世隔絕製作小金魚時,有沒有想起過曾在他製作小金魚時會為他送一杯不放糖的咖啡的女子。

我至今銘記的是與奧雷里亞諾並肩作戰的馬爾克斯在被心愛的女人拒絕時給奧雷里亞諾發的一份電報:奧雷里亞諾,馬孔多在下雨。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4

馬貢多是孤獨的,布恩地亞一家七代是孤獨的,這是時代的孤獨,然而馬爾克斯的眼確是明亮的,散發著不一樣的光芒,《百年孤獨》傾吐出時代的光輝。在這裡淺談何為孤獨之因。

從歷史角度看,《百年孤獨》這本書主要是寫布恩迪亞一家七代人充滿神奇色彩的坎坷經歷和馬貢多這個小鎮一百多年來從興建、發展、鼎盛及至消亡的歷史,但作者的目的遠遠不只是再現這個家族的歷史,在剛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書中訴說的故事大都大相徑庭,再就是作品中人名的反覆出現和相同的怪事的重複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樂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良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創始人阿卡迪奧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的身上反覆的發生著,聯絡到作者的創作年代和生活環境,我們不難發現這象徵了什麼。它反映了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哥倫比亞擺脫殖民枷鎖獲得獨立後,國家政權完全為土生白人(即所謂的“克里奧約”人們)大地主、大商人所操縱。他們分為兩派:一派是代表大地主、教會大資產階級利益的保守黨;一派則代表工業資產階級與其他階層利益的自由黨。他們在對內對外的政策原則上沒有區別,他們只在統治方法和手段上有所不同,也就如小說中所說:只是一派在早上五點上教堂望彌散,而另一派則是八點去。自由黨和保守黨為爭權奪利展開了激烈的鬥爭,選舉也僅僅流於形式,憲法無異於一紙空文,政變迭起,內戰頻繁,從1830年至上世紀末的七十年間,全國爆發了大大小小的戰役不下二十七次,單是1899年至1920xx年的那次全國內戰,就有十多萬人喪失了寶貴的生命。“政治暴亂——綏靖行動——動盪不定“成了這個國家政治社會生活的惡性迴圈。《百年孤獨》描繪了眾多這方面的史料,並且馬爾克斯通過魔幻現實主義在奧雷郎諾?布恩家族表現出來的可謂是無可炮製。這也正是孤獨的歷史原因之所在。在馬爾克斯《百年孤獨》通過馬貢多深刻的反映出了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美大陸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

從發展觀的角度來看,任何事物都處於不斷變化發展之中,馬貢多這個小鎮一百多年來從興建、發展、鼎盛及至消亡的歷史過程。馬爾克斯運用魔幻現實主義手法將馬貢多歷史演變以及布恩地亞一家七代人充滿神奇色彩的坎坷經歷描寫的可謂是淋漓盡致。馬貢多從一個不毛之地不斷髮展到鼎盛繁榮時期,人口越開越多,樓房瓦礫建設的越來越多,馬爾克斯筆下運用的魔幻現實主義將馬貢多變化發展描寫的荒誕而又不失真。比如在小說裡這樣寫道:一批吉普賽人將一塊巨大透明物體——冰塊,帶到馬貢多來,霍塞?阿卡迪奧?布恩地亞都看懵了,他在向吉普賽人付錢之後,將手伸到冰塊上放了許久,就像把手放到《聖經》上為人作證那樣,並且大聲高呼道:這是我們時代最偉大的發明。這裡也可以看出布恩迪亞一家與歷史的發展潮流是脫軌的。反映出了布恩迪亞的愚昧與無知,布恩迪亞一家七代人的眼睛就想這冰塊一樣冷、一樣的孤獨寂寞。《三國演義》中開篇即談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從這裡也可以看出群眾的力量是強大的,俗話說團結就是力量,馬貢度的革命還是變遷都是自己地區的獨立發展的,是孤獨的。沒有得到廣大的人民群眾支援,沒有深層次發動人民群眾,這也是馬貢多消亡原因之所在。

我認為,應當說,加西亞?馬爾克斯本人對他自己的祖國甚至拉美的前途還是充滿希望信心的。1982年12月上旬他曾今表示,他不相信”除了靠世界上兩位強大的主子活命之外我們就沒前途可言“的說法。他說:”面對壓迫、掠奪和遺棄,我們的回答是生活。無論是洪水還是瘟疫,無論是飢餓還是社會的政治動盪,甚至多少世紀以來永無休止的戰爭,都沒有減溺生命壓過死亡的頑強勢頭。“他表示相信:”面對人類有史以來就可能是某種烏托邦這一令人震驚的現實,著手建造一個與之抗衡的理想社會還為時不晚。這將是一個嶄新的、燦爛如錦的、生意盎然的烏托邦,在那裡任何人都不會被他人決定生死的死亡方式、愛情真摯無欺,幸福得以實現,而命中註定一百多年處於孤獨的世界上的第二次機會“。

《百年孤獨》是一部劃時代的作品,具有時代性的主題和思想。她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是令人費解。到當你讀完她,掩卷長思,你卻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歷史的重複。對拉美的孤獨百年的思考。從而去尋找擺脫命運括弄的正確途徑。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5

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的《百年孤獨》,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代表作。全書近30萬字,內容龐雜,人物眾多,情節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民間傳說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繚亂。但閱畢全書,讀者可以領悟,作家是要通過布恩地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祕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

從1830年至上世紀末的70年間,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使數十萬人喪生。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並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瀰漫在布恩地亞家族和馬貢多鎮,而且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所以,《百年孤獨》中浸淫著的孤獨感,其主要內涵應該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文明世界的程序之外的憤懣和抗議,是作家在對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命力、生存狀態、想象力進行獨特的研究之後形成的倔強的自信。

加西亞·馬爾克斯遵循“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經過巧妙的構思和想象,把觸目驚心的現實和源於神話、傳說的幻想結合起來,形成色彩斑斕、風格獨特的圖畫,使讀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獲得一種似曾相識又覺陌生的感受,從而激起尋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創作真諦的願望。

另外,作家還獨創了從未來的角度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例如小說一開頭,作家就這樣寫道:“許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短短的一句話,實際上容納了未來、過去和現在三個時間層面,而作家顯然隱匿在“現在”的敘事角度。緊接著,作家筆鋒一轉,把讀者引回到馬貢多的初創時期。這樣的時間結構,在小說中一再重複出現,一環接一環,環環相扣,不斷地給讀者造成新的懸念。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本書凝重的歷史內涵、犀利的批判眼光、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龐大的神話隱喻體系是由一種讓人耳目一新的神祕語言貫串始終的。有的評家認為這部小說出自8歲兒童之口,加西亞·馬爾克斯對此說頗感欣慰。這是很深刻的評判目光。因為這種直觀的、簡約的語言確實有效地反映了一種新的視角,一種落後民族(人類兒童)的自我意識。當事人的苦笑取代了旁觀者的眼淚,“愚者”自我表達的切膚之痛取代了“智者”貌似公允的批判和分析,更能收到喚起被愚弄者群體深刻反省的客觀效果。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6

安娜臥倒在了佈滿砂土和煤炭的枕木上,一顆曾經那麼動人的、真摯的、生氣勃勃的生命之星劃過天際,終極隕落在她愛恨開始的鐵軌上。《安娜卡列尼娜》的電影版本很早以前便看過了,但總是懷疑那不是真正的安娜,因此始終渴看讀到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可認真的捧上書本來品讀時,內心卻始終不得安寧。當安娜與渥倫斯基在火車站臺第一次相見時,“但是感到他非得再看她一眼不可…當他回過頭來看的時候,她也掉過頭來了,她那雙在濃密的睫毛下下面顯得陰暗了的、閃耀著的灰色眼睛親切而留意地盯著他的臉、似乎是在尋找什麼人似的”一見鍾情固然以悲劇結尾,可浪漫的邂逅卻讓我沉醉在美妙的、沉靜的境界中。賽馬場上安娜的失控表露了他們的戀情,安娜生下了他的孩子,卡列寧的宗教寬容讓安娜感謝又憤怒,安娜與渥倫斯基出國了,又回來了,安娜遭到了社交界以及家庭的拋棄,而渥倫斯基卻重新踏進社交圈,醉心於自己美好的前途,懸而未決的離婚協議、肝腸寸斷的念子之情、自私深沉的愛情獨佔心理,這一切既讓安娜體會到了八年的無愛婚姻裡喪失已久,又讓她平靜的心靈經歷了一場喜怒哀怨的風暴。而我也隨著安娜的故事沉浮時而興奮,時而憂傷,時而掙扎。尤其到了後面,安娜被孤獨與嫉妒折磨得生不如死,沒有人傾述、沒有人理解時,我終於能稍微明白為什麼安娜選擇死亡,她太痛苦了,死亡才能擺脫一切。

渥倫斯基愛安娜,而且他的愛並不膚淺,也許剛開始他對安娜的愛戀有著虛榮的成分,但安娜患上產褥熱即將死往時,“他在她患病期間真正熟悉了她,瞭解了她的心靈,所以他覺得以前就似乎從來沒有愛過她,現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愛上她的時候,他卻在她眼前顯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為她傾倒,由於“她除了聰明、文雅、美麗之外,她還非常老實…”我也愛安娜,從書中瞥見她的第一眼,我便愛上了這個“彷彿有一種過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個的身心,違反她的意志,時而在她的眼睛的閃光裡,時而在她的微笑中顯現出來”的生氣勃勃的女人,而她鼓起勇氣與情人遠走高飛時,我更是不可抑止的迷戀上了她,這種迷戀不在是站在讀者的角度喜歡她、欣賞她,我甚至想自己就化身為她,讓我能分享她生命力的一切迷人品質。

可愛的安娜還是自殺了,當看到她在自我折磨中苦度人生時,我甚至希看她早點結束生命。她的死亡始終是一個悲劇,吉蒂獲得了幸福,多麗依舊安穩度日,卡列寧照樣平步青雲,可只有安娜,由於她選擇了自由,選擇了真誠,選擇了勇敢,最後卻不得不死亡,她違反了貴族社會的遊戲規則,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個叛逆者,由於“我只是想活,除了自己,不會傷害任何人,我有權利這樣”。這是她的咎由自取嗎?這是她成為一個所謂的墮落的貴族婦女而理應遭到的報應嗎?安娜在姑母的安排下,嫁給了年長的、迂腐的、虛偽的卡列寧,八年時間裡,他壓抑了她一切的熱情和生氣,當我們知道排除了愛情以權力地位為基礎的婚姻是不公道的,分歧人性的,當我們肯定了個人追求自由與幸福的價值,又有何權利指責她的選擇呢?

然而安娜的死亡是必然的,這並非由於她道德敗壞,自私善妒,只是由於她是女人,是一個真誠的女人,是一個貴族社會真誠的女人,是一個男權社會下貴族社會裡還保持著真誠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殺。假如她是多麗,忠信老實地守著家庭,在懷孕生子,再懷孕生子中耗費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嚥下風騷丈夫到處拈花惹草帶來的痛苦,她就會繼續如困獸般維繫無聊的婚姻,假如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蕩荒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會在賽馬場上失聲而起,而且隨著渥倫斯基離開了家庭,或者假如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業,她就能發揮自己的才智,充實自己的生活,不再是隻要愛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人。但她的命運註定她無法生存。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7

早就聽說“楊紅櫻”“馬小跳”,但真正閱讀楊紅櫻的作品,還是第一次。給兒子買了一套“笑貓日記”,看著花花綠綠的封面和那一個新奇的書名,也忍不住拿起一本《想變成人的猴子》翻閱起來。

圖書的開頭幾頁,是大幅的彩色圖畫,配上簡短的文字,提示了故事的幾個關鍵情節。通過“角色檔案”,我認識了書中的主要人物:會各式各樣的笑,能聽懂人說話的笑貓,有思想;長著貓臉的“小女巫”,備受男孩子們的崇拜的杜真子;異常執著地想變成人的猴子;虐待猴子、見錢眼開的對對眼兒老頭;大錯不犯、小錯不斷,對朋友赤膽忠心的馬小跳;地包天、老老鼠、張達、唐飛、毛超……他們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故事呢?按捺不住內心的好奇,一口氣看完了。

在楊紅櫻的筆下,上述人物的性格都比較鮮明。像那幾個孩子,都活潑可愛、敢愛敢恨、敢說敢做,有優點,但缺點也不少。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我班的孩子們的影子。還有那隻笑貓,表情那麼可愛,與猴子、老老鼠以及老老鼠的子子孫孫們和睦共處。並且,為了救猴子,它表現出了超乎尋常的機智勇敢,對著“對對眼兒老頭”又抓又咬,又追又叫,直到把壞人趕出公園,避免了壞人對猴子的傷害。

整個故事中,有一條主線貫穿全書——那就是對動物的愛護。猴子被“對對眼兒老頭”從大山裡拐帶到城裡,替“對對眼兒老頭”表揚掙錢,還經常被鞭打,備受虐待。當馬小跳他們發現這一情況後,立即上前制止。雖然遭到了“對對眼兒老頭”的呵斥和腳踢,卻毫不畏懼。他們聚集在一起商議,積極出謀劃策,最後從“對對眼兒老頭”手裡就出了猴子。在猴子待在“夏宮”的日子裡,他們定期給猴子送吃的,對猴子的照顧是無微不至。在故事的結尾,在馬小跳爸爸的幫助下,他們把猴子安全地送回了大山,迴歸自由自在的生活。

故事中的馬小跳們,不管身上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我們對弱小動物的關心和愛護,讓我頗為感動。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只會享受愛,而不善於、也不會給予愛。所以,他們變得冷漠。前段時間,網路上鬧得沸沸揚揚的少男少女“虐貓”“虐狗”等事件,都充分說明了他們都缺乏溫暖的愛心。而故事中的馬小跳們,一個個大大咧咧,卻有著一顆溫暖柔軟的心。而這,正是現在的男孩子們所欠缺的。

故事中的那隻從“對對眼兒老頭”的魔爪下逃脫的猴子,也頗討人喜歡。它喜歡人,喜歡人的生活,也特別渴望自己能變成人。為了變成人,它做出了許多努力:它來到臥室,戴上爸爸的眼鏡看書;它來到浴室,擰開水龍頭,抹上沐浴露自己洗澡,結果“水漫金山”……鬧出了一個個啼笑皆非的笑話。但直到被送回大山的那一刻,它都還未放棄自己的夢想。我們的孩子們,不正需要這樣不斷追尋夢想的精神嗎?現在的孩子,大多在渾渾噩噩地過日子,沒理想,沒追求。有夢想的日子是幸福的,充滿希翼;而沒有夢想,也就沒有了希望。在追夢的過程中,雖然有可能會像猴子那樣遇到這樣那樣的麻煩、困難,但行走在路途中,卻是那樣幸福與甜蜜。

愛心……追夢……掩上書本,馬小跳們一路歡鬧著,漸行漸遠。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8

由於處理得當而產生的痛苦應該被看作是幸福,而不是苦惱。

——堂吉訶德

最近一直在看《堂吉訶德》,前幾天看到其中的這句話,很有感觸。雖然堂吉訶德被描寫成一個瘋癲的遊俠騎士,但說的話卻處處透著哲理,這也許就是這部偉大小說的偉大之處吧!

我想說的是這句話怎麼這麼適合我們銷售人員,銷售人員就應該有這樣的心態,我們不追求每次努力一定成功,我們只需要求自己做出正確的事即可,只要處理得當,不要管結果如何,我們要讓自己感到幸福,做到了這些,我想我們都會成為非常優秀的銷售人員的,所有同仁們,讓我們一起努力吧!做一個幸福快樂的銷售人員!!!

讀了《堂吉訶德》這本書,看了之後既感到好笑,又有一點感悟,深為他的不可思議而感到好笑,《堂吉訶德》 這本書語言幽默,形象生動。

《堂吉訶德》的小說主人公原名叫阿倫索·吉哈達,是一個鄉坤,他讀當時風靡社會的騎士小說入了迷,自己也想仿效騎士出外遊俠。他從家傳的古物中,找出一付破爛不全的盔甲,自己取名堂吉訶德·德·拉曼恰,又物色了一位僕人桑丘和鄰村一個擠奶姑娘,取名杜爾西尼婭,作為自己終生為之效勞的意中人。然後騎上一匹瘦馬,離家出走。堂吉訶德還按他腦子裡的古怪念頭行事,把風車看作巨人,把羊群當做敵軍,把苦役犯當作受害的騎士,把酒囊當作巨人頭,不分青紅皁白,亂砍亂殺,鬧出許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動不但與人無益,自己也捱打受苦。他最後一次到家後即臥床不起,臨終才明白過來。他立下遺囑,唯一的繼承人侄女如嫁給騎士,就取消其繼承權。

《堂吉訶德》是一本好笑的書,可當翻過最後一頁時,心裡卻不禁在問:“究竟是誰真的可笑?堂吉訶德?還是我?”突然想起剛進大學校園時,一位夫子說:“讀《堂吉訶德》第一遍是笑,第二遍是哭,第三遍是思考。”難怪每每想起這個奇情異想的末路騎士時,心裡總會湧起一種異樣的感覺——塞萬提斯創作了一個讓人不得不笑又不得不哭的悲劇。

《堂吉訶德》的悲劇在於它肢解了曾經神聖的道德觀念,而這種肢解是建立在一個個沉重的矛盾之上的:要消滅即將衰亡的虛偽的騎士道,卻設計了一個柔弱但真誠的衛道士。於是,人們在與腐朽道德戰鬥時,突然發現面前站著的“敵人”是個柔弱的老頭,沒有了摧枯拉朽的快感,沒有了流血犧牲的英勇,甚至在面對一個弱者的抵抗時,會檢討自己的正義性。

恰好,堂吉訶德奉行的不是虛偽的騎士道,不是道貌岸然的道德欺騙,而是人們久違了的一種精神:對上帝的無限忠誠,對愛情的至死不渝。 當堂吉訶德開始為自己的精神家園而戰時,第二層矛盾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騎士道早就被虛偽的道德所滲透演變,而世俗的價值觀已經猶如一艘笨重的航空母艦,從對上帝的忠誠、對英雄的崇敬轉向了對個體價值的追求。世俗價值觀的改變雖然具有滯後性,但同時具有強大的慣性和持久的韌性,瘦弱但張狂的堂吉訶德卻妄想扭轉它,所以,他可以僅憑著信仰的力量不顧自身的渺小而義無反顧地衝向巨大風車,而其身後揚起的卻是一股荒謬的塵埃。

我們暫且不去討論新教倫理對社會發展是否有推動力量,只要想想,當人們舉著張揚個性的大旗從中世紀解放出來的若干年後,人們不是又一次產生了信仰的需求嗎?我們可以說這是歷史的波浪式前進和螺旋式上升,但由此我們也可以發現,堂吉訶德以及堂吉訶德式的口號可以一言以蔽之——不合時宜。 堂吉歌德是很很好笑,但現實中不也有和他一樣的人嗎?他們妄想著,結果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 笑著至於我們也該反省下自己,別讓自己成為下一個堂吉歌德。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9

《金鎖記》是張愛玲的代表作品之一,不同於《傾城之戀》的幸福結局《金鎖記》則是一個悲劇,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故事從一開始就不是給人以明豔,歡快的節奏,而是給人以憂傷和悲哀的感覺。

故事是從兩個小丫環的談話開始的,兩個小丫環躺在床上聊起主人家的事,說起姜家的大爺,大奶奶及剛進門不久的三奶奶,最後提及二奶奶曹七巧,卻是一個讓人頭疼的人物。我便起了好奇,究竟是怎樣一個女人?看完整篇文章,我只覺得震驚,震驚於曹七巧做的事與她的瘋狂與變態。再看第二遍,便覺出了七巧的可憐與無奈,她何嘗不想好好生活,可是她卻沒這個機會。

她是被兄嫂因金錢而嫁於姜家的,其實說嫁倒不如說賣字準確。她所嫁的人為姜家二爺,可這個二爺卻是一個得軟骨病的殘疾人。她的大家庭中婆婆妯娌因她出身不好也或多或少有點瞧不起她。她的丈夫無能,她的兄嫂來也只是為了她的錢。試問,在這樣的環境中日復一日的生活怎麼能不瘋?在這樣環境下能正常生活的人才不正常!一個女人,嫁到一個新的家庭,都會有期盼,都有美好的願望,誰願意變成一個瘋子?七巧也不想,可是這是她的命,逃不掉,就只能忍,直到最後忍受不了,變成一個瘋子。她被金錢剝奪了幸福,便以瘋狂報復心理去剝奪更多人的幸福,甚至自己兒女的幸福。她的精神已陷入了瘋狂的狀態中去了,她瘋狂的想要報復所有人。可是在報復他人的同時,自己何嘗不痛,報復別人的同時也傷害了自己,自虐式的復仇。

可能只有這樣她的心裡才會好過一點。她看不得別人幸福,因為不合理的社會剝奪了他自己的幸福,她嫉妒,愁視,便這樣毀掉了兒子的幸福,毀了女兒的幸福。她沒有愛,或者她以前有愛,只是這愛在生活的苦痛中完全消失了。最初她愛姜家三爺姜季澤,但姜季澤只是一味的敷衍她,甚至最後為了錢財欺騙她。也許最初她愛她的兄嫂,只是當兄嫂將她賣於姜家時她便不愛了。也許最初她愛她的兒女,只是當她心中只有金錢還有強烈的佔有慾時,她漸漸迷失了心中的愛。因為他對這個世界沒有愛,所有她看到的一切都是醜的,惡的。

她沒有感受過愛,便也失去了愛他人的能力。從來沒有愛的人都是可悲又可憐的。 她幾乎毀掉了與她有關的所有人的幸福,同時也招來了他們的恨,她不知道嗎?他知道,她不想改變,也改變不了。故事的最後寫到:“七巧似睡非睡橫在煙鋪上。三十年來她帶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她知道,她兒子女兒恨毒了她,她婆家人恨他,她孃家人恨她。”最後的最後,七巧想起在北京麻油鋪還為出嫁時的自己,當時的自己快樂而又自由。想起喜歡自己的朝祿,丁玉根,張少泉,如果能和其中一個結婚生子,也許結局就會不一樣。但這只是也許,也許真的該信命,該信“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七巧的生活也由不得自己挑選與安排,人所受的苦也不是自己求來的。誰都想幸福的過完一生,可是哪有那麼容易。

《傾城之戀》中範柳原說“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首詩這樣講:“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詩,生與死與離別,都是大事,不由我們自己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們人是多麼小多麼小!可我們偏要說:‘我永遠和你在一起,我們一生一世都別離開。’好像我們自己做得了主似的。”是的,我們做不了主,人各有命。

自己的命運從來都是自己做不了主的。七巧也主宰不了自己的命運,所以她只能這麼活著,也只能這麼活著。可憐的七巧,她的心中沒有愛;可悲的七巧,她主宰不了自己的命運;可恨的七巧,毀了如此多人的幸福。

七巧,願你來生幸福。別再這麼悲哀,這麼瘋狂的活一輩子了,願你有一個幸福的家庭,願你平平安安過完來生。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10

有多少父母知道,嬰幼兒喝了糖水後為什麼拒絕再喝白開水?他們為什麼愛吃手,還對非常微小的東西感興趣?讓他聽磁帶,他的興趣為什麼不在聽上,而是在來回裝卸磁帶上……

在讀了資深幼兒教育學家孫瑞雪編著的《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後,我才瞭解,這一切的背後,是一個黃金般貴重的概念--敏感期。

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兒童的心智水平便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

這本書收錄了200多個孩子(0~10歲)敏感期的真實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長或老師記錄,通俗易懂,孫瑞雪老師針對每個不同案例都作了點評,她認為兒童的智力來自於感覺;個性跟創造力之間是畫等號的,創意不能教;打罵中長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觀現實…… 這是第一次大規模、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這一生命現象,它就像一把打造了20xx年的金鑰匙,引領我們讀者瞭解兒童成長的規律,破解兒童內心的祕密,讓每個孩子在愛和自由中健康成長。

敏感期是培養孩子的性格、興趣、思維能力和獨立能力的最佳時期。它的一個特點就是不期而至。成長中的兒童有一個接一個的敏感期,但很多父母、老師都不太瞭解,一直用自己的思維,成人的價值觀來判斷孩子的行為。他們強制性的介入不但侵佔了兒童每個敏感期的獨特發展時機,還會使兒童對強制灌輸的內容產生恐懼,嚴重破壞了孩子自我發展的探索行為。有問題的兒童,如多動、自閉症的兒童,正是他們的探索活動被嚴重阻礙而造成的。因此,敏感期得到充分發展的孩子,頭腦清晰、思維開闊、安全感強,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質。

這本書中的一句話讓我感觸至深:"只有錯誤的成人,沒有錯誤的兒童。"這就要求我們應該深入瞭解孩子身上所表現出來的一切特質。除了觀察、瞭解外,我們還應該給幼兒充分的愛和自由。

在這本書中,有大量孩子敏感期的照片:從口的敏感期到手的敏感期,再到空間敏感期、人際敏感期等,使我一下子對敏感期有了非常直觀的認識。全書的述說對兒童種種發展都充滿了由衷的讚歎和崇拜,言語中充滿了愛和包容,尤其對兒童某些"惡劣"的行為和言語的衝撞,都能那麼寬大的包容和理解。

在讀這本書後,我更深刻地認識到,兒童成長的每一個重要時期和生命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作為未來的一名幼兒教師,我認識到教師重要的品質之一是會觀察,不去幹擾孩子,充分給孩子愛和自由的空間。教師學會捕捉兒童的敏感期,如何在關鍵時刻給予孩子科學的教育和關注是如此重要。不但可以在幼兒敏感期對幼兒進行正確的引導,而且還可以在做家長工作上有很大的幫助。對於家長提出的疑問也能做出正確的分析,讓孩子在充滿愛、充滿快樂自由的環境中成長。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11

古人云:“取法乎上僅得其中,所以讀書就應該從名著開始。今年暑假我閱讀了錢鍾書先生寫的長篇小說《圍城》。

小說描寫了三十年代一群知識分子的工作、生活。以妙趣橫生的筆調記敘了留學回國後的幾位知識青年的社交,生活。

讀後讓我感到驚異的是作者對素材有著非凡的提煉能力。

按理說,《圍城》是一部小說,事件、人物、心理都是虛構的,可是小說向我們呈現的世界卻逼人的真實。《圍城》裡的很多的事情,就像是發生在身邊;我們一邊閱讀一邊會從這些虛構人物身上看到真人的影子。小說中人物的心情,就像是從自己胸腔裡掏出來,貼切的讓人吃驚!彷彿一個苦悶的人一下子被人看破隱祕的一角,有幾分難堪,卻還有幾分佩服。圍城中展現的一切,都讓人身臨其境,歷歷在目。

圍城讀後更讓人吃驚的是它對人生事理的洞察力。

“圍城”取自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婚姻、事業,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

書中方鴻漸陷入與多位女子的感情糾葛,常常因自己的怯懦,難以進展,想要擺脫,卻又難以自拔。這座感情的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心嚮往之,走進之後又深感城中的寂寞。

而三閭大學又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這裡面充斥著利益糾紛,令方鴻漸無所適從。但當他離開那裡,卻要面對家庭、事業的社會大圍城,讓他更加難以忍受。他極力想主宰自己的命運,可是能力有限,意志薄弱,也只能忍辱負重。總之,每個人都深陷自己心中的一座圍城。

諷刺人生的醜態,魯迅也是高手。魯迅的風格像一把鋒利的匕首,一刺見血;錢鍾書的風格像灸針,輕鬆行進,讓你感到舒暢,不知不覺中手到病除。兩者異曲同工。

《圍城》的語言幽默風趣,充滿智慧。例如:在諷刺社會的貧富分化,人心冷漠時是這樣寫的“因為窮人只在大街鬧市行乞,不會到財主的幽靜住宅區去,只會跟著步行的人要錢,財主坐的流線型汽車是趕不上的。貧民區逐漸蔓延,像市容上生的一塊癬。政治性的恐怖事件,幾乎天天發生。有志之士被壓迫得慢慢像西洋大都市的交通路線,向地下發展,地底下原有的那些陰毒曖昧的人形爬蟲,攀附了他們自增聲價。鼓吹中日和平的報紙每天發表新參加的同志名單,而這些“和姦”往往同時在另外的報紙上宣告不問政治。”

在寫蘇小姐的相貌時說“她長得婉約如宋詞”比喻按理應該是以形象做喻體,而這裡卻用抽象的宋詞來描摹人物的形象,展示出特有的一種魅力風韻。不得不佩服他對比喻的理解的精深,他的語言的創造力,和源自於骨髓的機智、風趣。

特別是描寫鮑小姐的形象,“有人叫她‘熟食鋪子’,因為只有熟食店會把那許多顏色暖熱的肉公開陳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為據說‘真理’是赤裸裸的。鮑小姐並未一絲不掛,所以他們修正為區域性的真理。”笑的背後,實際上是在諷刺鮑小姐的不學無術。

作家的創作,多少都有自己的影子。所以書就是人,從作品中我們可以探知作者的性情,思想,精神。圍城中,對社會現象諷刺針砭較多。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清高的境界。從另一方面看,也說明他有一顆大愛之心。恨得越深,愛得越切。對現實人生的不滿,更能表現出對社會殷切的期待。

《圍城》是本深入人心的好書,因為時至今天它對我們仍有借鑑意義。當代社會,競爭激烈:職場、商場、官場處處都是圍城。“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是普遍的狀況。有的人老是覺得別人的工作如何好,跳槽成癮。總是在怪圈中迴圈,長此就會深感苦悶。而這一切,都被錢鍾書收在八十年前的這部書中,他以智慧的筆觸,指出人類的弱點,讓我們反觀自省,獲得生命的超越。從這個意義上說,好書能夠度人,好書的作者就是佛陀。

毫無疑問《圍城》的創作是非常成功的。書評家夏玉清說“中國近代文學中最有趣、最用心經營的小說,可能是最偉大的一部”,這樣的評價是當之無愧的。

值得慶幸,在可貴的暑假裡能讀到這樣一部啟迪心智的好書。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12

張愛玲的小說總是給人一種刺骨的諷刺,像是局外者一般看透了人情變換,將手中的人物投入現實中久久不能自拔。沉香屑:第一爐香中的薇龍就是一個便是這樣一個可憐的女子,在張愛玲的手中翻覆。正因為張愛玲的生長的家庭環境才造成了她的獨特性格,才造就了她非同一般的寫作風格。

文中的薇龍起初是一個單純的大學生,跟隨家人在香港讀書,有著自己的目標,有著自己的尊嚴。為了能夠在香港繼續能夠讀書,於是她放下自己的姿態請求姑母來援助自己。來到姑母家的時候著實是薇龍震撼了一下,“四周繞著矮矮的白石字闌干,闌干外就是一片荒山。這園子彷彿是亂山中憑空擎出的一隻金漆托盤。”相信這時候的薇龍在心中也羨慕了一把。姑母是一個富翁的遺孀,交際手段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對於薇龍的投靠並不是出於親戚之間的慈悲,而是為自己的未來做打算,將其作為吸引男人的誘餌,滿足其虛榮、荒糜的生活。自己人老珠黃之後,總要找一個接班人。樑太太是自私的,也是世故的,正是這世間的無奈將薇龍一步步推進深淵。

單純而愛美的大學生自然經受不住那樣的誘惑,“她到底不脫孩子氣,忍不住鎖上房門,偷偷的一件一件試穿著”。但是此時的她還是沒有陷入荒糜的困境,“一個女學生哪裡用得了這麼多?這跟長三堂子裡買進一個人,有什麼分別?”然而過了一會兒,“薇龍不由想起壁櫥裡那條紫色電光綢的長裙子,便細聲對樓下的一切說到‘看看也好!’”也許這時的薇龍註定要融入原本憎惡的荒糜生活。

順著樑太太的安排,薇龍周璇在各個交際場合,逐漸在交際界小有名氣。薇龍知道在這些場合是很難找到正經的可託付終生的人,當她對愛情有點點憧憬的時候,樑太太卻將那人收羅了去。只怕在這樣的環境中經受的誘惑遠遠不止這些,直到喬琪的出現使薇龍陷入了自己的幻想,即使直到這場戀愛是以悲劇收場的。可是戀愛中的女人都是愚蠢的,即使知道自己是單方面的付出,也會幸福不已地陷在自己編織的美夢中。薇龍終是嫁給了花花公子喬琪,“從此以後,薇龍這個人就等於賣給了樑太太和喬琪,整天忙著,不是替喬琪弄錢就是替樑太太弄人。”她沒有天長地久的計劃,只有在這眼前的瑣碎的蠍西里,她的畏縮不安的心,能夠得到暫時的休息。在最後,喬琪和薇龍在灣仔去看熱鬧的時候,看著正在打價的喬琪,薇龍才想起未來是無邊的荒涼與恐怖。

薇龍是徹底的將自己封在了對喬琪的愛情中,“我愛你,關你什麼事,千怪萬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你明知道一句小小的謊言可以使我多麼快樂”。卑微到塵埃裡的愛情也不一定會開出花朵。張愛玲寫到此處戛然而止,但是人們都能猜想到,薇龍的結局是怎樣的,年老色衰之後,失去了利用的價值,被無情的拋棄。現實中的我們身邊也不乏缺少這樣的女性,因為愛情失去了自己,失去了自己對於未來的追求,甚至於有的人以生命為代價來澆灌自己珍惜的愛情。

沉香屑:第一爐香中的薇龍可以在現實中找到原型,為了眼前的浮華失去了最初的自我,迷失在繁華中,成為了無根的浮萍,隨風漂流,沒有了人生的目標。燈紅酒綠的生活是奢靡的,是許多人嚮往的,但是同時也是有許多夢想的屍體堆積起來的。鏗亢的音樂掩蓋了最純粹的人性的呼喚,對金錢的痴迷勝過了對夢想的追求,現實中的殘酷是在於誰都不能預料未來。現在的清明並不能夠指引到未來的明智。堅定自己的信念,堅持自己的目標,才能增強自己對於外來誘惑的抵制。

愛情,一度是多麼神聖的詞彙,但是人們卻將其不平等化。愛情中人人平等,就像是雙方投入了相同的心血澆灌而成。雙方的平等對待是幸福愛情的前提,那種卑微到塵埃中的愛情註定是要有一方受傷。將自己放到廣闊天地中,端正心態,收穫最純粹的愛情。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13

蘇東坡是宋代文化孕育出來的曠世奇才,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蘇東坡傳》800字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供您參考。

最早喜歡蘇東坡是因為他的詩文,看了林語堂著的《蘇東坡傳》後,為東坡完美的人格所傾倒,肅然起敬的同時又生愛慕之心,胸中湧動著一種激情,似奔騰洶湧的長江之水,繼而化作一股向前的力量,啟迪我的心靈,激勵我奮發向上,這就是東坡千古不變的精神魅力吧!

蘇東坡偉大的人品具有一個多才多藝的天才的深厚、廣博、詼諧,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他完美的人格正源於他豁達樂觀的積極人生態度。

他有一顆仁愛的赤子之心,對妻子東坡柔情似水,“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纏綿悽婉,至死不渝的真情,讓人動容,“惟有淚千行”。他和子由更是手足情深,兩人在宦海中互相扶持,共同高歌,一曲《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道出了對弟弟的無盡思念,令所有寫月的詩篇頓時黯然。

不僅對家人,東坡對朋友對百姓也是至真至誠,仁愛有加,甚至對他的政敵都能以直抱怨。正如他自己所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這是何等的胸襟和大度!所以他的朋友遍天下,快樂一直陪伴他。

東坡一生沉浮宦海,飽經憂患的拂逆,卻仍保持天真淳樸,終生不渝。因為他生性倔強,又過於心直口快,加之才華過人,就得罪了許多奸佞小人,小人的齷齪就是見不得美好,誹謗誣陷永遠是他們的拿手好戲,於是東坡屢遭貶謫、流放,甚至逮捕入,獄險些喪命。面對所有磨難,他仍不憂不懼,泰然處之。因為他身上具有至大至剛的浩然正氣,所以無所畏懼。

在黃州,在嶺南,在海南島,不管環境多麼艱苦,他都能苦中作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在東坡種稻、植桑、種菜、養蠶,自給自足,勞苦之中亦自有其樂。“空皰煮寒菜,破灶燒溼葦”卻也怡然自得。“酒足飯飽,倚於几上,白雲左繞,清江右回,重門洞開,林巒岔入。”如此悠哉遊哉,比之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與灑脫,有過之而無不及。眼前皆美景,只因心中有豔陽!因此他得以實現從現實人生到藝術人生的轉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滿藝術審美情趣的人生,詩意的生活體現在他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創作中。這就是蘇東坡,官身不由己,卻能隨遇而安,不怨天不由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好一個東坡,是真英雄自灑脫,是真名士自風流!

東坡的瀟灑源於他心靈識見中儒釋道混合的人生觀。奉儒而不迂執,好道而不厭世,參禪而不虛妄,他入世而超世,超世而入世,樂天知命,執著人生。他高舉儒家的大旗積極入世,實踐著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美好願望。不管在朝廷在地方還是被流放,他始終憂國憂民,心繫百姓。疏浚鹽道、修建西湖、穩定谷價、救濟饑饉、建立醫院等等,“雖千萬人吾往矣”。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所以他深得百姓愛戴。

身處亂世,他是無畏的勇者,猶如政壇風暴中的海燕,是庸妄的官僚的仇敵,是保民抗暴的勇士。他挺身而鬥,譴責卑劣的政治手法,主張廣開言路,廢止青苗貸款法,他單槍匹馬向朝廷之腐敗無能進軍,無情抨擊官官相護的虐政,這是何等的膽識與氣魄!東坡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他的謀國之忠,他的至剛大勇怎能不讓人敬佩!

捧讀《蘇東坡傳》,心中湧動著萬頃波濤,無法釋懷,為東坡的情,也為他的才,這也正是林語堂想告訴我們的。

蘇東坡是宋代文化孕育出來的曠世奇才,上天為什麼會如此眷顧他,賦予他那麼多的才情,好生讓人豔羨。他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天才,他的文章如行雲流水,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他的詩如天地奇觀,於境無所不收,於情無所不暢;他的詞如天風海雨逼人,指出向上一路。他揮動如椽之筆,如同兒戲,“春鳥秋蟲之聲”,信手拈來皆入詩文,都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所以讀來給人快樂,難怪宋神宗看他的文章舉箸不食,讚歎不已。

跨越千年,蘇東坡的詩文依舊熠熠生輝,歷久彌新。“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大氣磅礴;“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飄渺深遠;“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富於哲理;“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氣勢恢弘;“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清秀飄逸;“一蓑煙雨任平生”豪放豁達······他的詩文精彩絕倫,千變萬化,絕不雷同,萬般風情他都能駕馭自如。讀他的詩文或熱血沸騰,或黯然神傷,或忍俊不禁,永遠都是一種藝術的享受。蘇東坡的胸中彷彿蘊藏著浩蕩不絕的波濤,層巒疊嶂的峰巖,就如他自己所言“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

蘇東坡的年代已離我們遠去,可他的精神豈止影響千年。於我而言,他是談笑風生的長者,他是學識淵博的老師,他是愛開玩笑的朋友,他是一個大寫的人,永遠頂天立地!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14

一直覺得,張愛玲筆下的文字是活的,人物、景象都是動的,一句話便是一段光影,一個故事便是一部影片。

讀《金鎖記》,腦海中不斷展現的,也是一幕幕文字生成的影像,或鬧或靜,或怒或歡,活動著的人,變化著的物,讓人恨意中帶了莫名的無奈,莫名的悲涼。

故事開始於舊上海一個平凡的月光下。這回憶中的月亮是感性的,再好也不免帶點淒涼。

作者用筆尖將月光穿過眼前,透過夜空的雲霧,引向三十年前的姜公館,引向三十年前的那群人,那些物。於是畫面活動了。

隨著作者插著翅膀的筆,一場悲喜劇便悄然開演了。

深夜,公館丫鬟小雙, 鳳簫 道出了公館裡是是非非的大概。這時的姜家正是鼎盛時期,家裡有幾個兄妹,三位媳婦兒,還有一位老太太。

這天一大早,媳婦兒婆子便在老太太那裡熱鬧開了,癱瘓在床的二少爺的夫人,二奶奶曹七巧出場了,她與各人七嘴八舌,你來我往,她的話句句可氣又可笑,心態扭曲、貪婪粗魯的性格狀態盡顯。她諂媚長輩,擠兌兄嫂,排擠孃家人,處處計較,待人刻薄。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反過來也一樣,她也是個可悲的人物,讓人同情可憐。

短短几幕,七巧表現出了她各種變態心理:首先在老太太面前給雲澤胡亂說媒,得罪雲澤,引得眾人討厭,自討沒趣兒。後來又與小叔調情,調情未果又百般訴苦,最終引誘不成。最後,面對自己的哥哥嫂嫂,盡情地發洩著自己的幽憤,那股潑辣,對金錢的貪慾勁兒更是展露無遺。

就這樣,忍受著丈夫“死去”肉體的氣味,曹七巧緊皺著眉,一天天過著日子。

畫面模糊恍惚。再次明晰時,已經呈現另一番景象了。

窗外的翠竹簾子退色了,屋內鏡子裡的人已老了十年,還多了一副遺像,覽遍屋內各處,便知世事變遷。鏡頭放大屋內的人,便知曉物是人非。

如今的曹七巧成了寡婦,身邊只剩一對兒女。

不久後,所有人都到齊,等待著 九老太爺 來給他們分家。呼嘯的風聲,肅靜的堂屋,為了金銀,一場鬧劇上演了,當然主角還是曹七巧。

分家後,經過曹七巧與小叔 季澤 的情愛糾結的對話,接著又是一場雙方為了金錢撕破臉的較量,此處語言、動作、情緒從文字裡抽出,勾勒,浮現,便成了絲絲入扣的畫面,有了活動明快的影像。

七巧的倆孩子長白和長安已長大成人,然而在這位母親的毒害下,倆人的命運都是悲哀的。

最後一幕:昏暗的燈光下,“七巧似睡非睡的橫在煙鋪上”,彌留之際,她摸索著腕上的翠玉鐲子,徐徐將那鐲子順著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畫面轉換,一個年輕姑娘 高高挽起了大鑲大滾的藍夏布衫袖,露出一雙雪白的手腕,上街買菜 去了。 七巧這樣回憶著,幻想著······這時,鏡頭定格在她蒼老的臉上,一邊臉頰流下的眼淚漸漸幹了。

於是,三十年前的月亮隨著幕布緩緩落下了。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15

《 易經 》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是中國最古老的占卜術原著,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由伏羲氏與周文王根據《河圖》、《洛書》演繹並加以總結概括而來,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從本質上來講,占卜術是關於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的手段,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規律的理論寶典。

我們近代的世界觀和認識論方法主要源於西方。數理化是現代科學賴以生存的'基礎,是科學表達事物之間相互關係的主要方式。這種方式的推導過程是用數學表達方式,用物理說明作用,用化學體現變化,並從規律和本質上得到重複性的驗證。這種方式即是抽象的,也是直觀的。而這種推導方式也有侷限性,就是將事物越分越細,就像把整個科學歸結為一片森林,然後細分為樹木,再分為細胞、分子、原子等等,以至於在觀察某件事物時,只看到了點而不能看到面一樣。而我國易經的推理方法是歸類推理。比如:震卦,為春天、方位為東方,五色為綠色、五味為酸,五行為木、五臟為肝膽、人體為手、人為長男、動物為龍、蛇;形狀為長,為動等等,這些都有類比性。這樣就可以找到事物的普遍聯絡。

學好易經首先要理解它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正如古人所說,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希望廣大的易學愛好者,能通過了解《易經》世界觀和方法論這把鑰匙,開啟這座偉大的哲學之門。

大多數人感覺《易經》晦澀難懂,而不掌握其入門要領,一輩子都很難開竅,即使能倒背如流也是枉然,這和學歷、智商的高低沒直接關係,而是需要人生歷練和悟性。有句老話:熟讀私書十年,不如明師一點。易有簡易、變易、不易三層意識。簡易就是說《易經》是經書中較為容易學習的一門理論,古代的時候,簡單到無需文字解說即可運用。而為什麼到今天很多人接受過高等教育都不能解讀這本奇書呢?作為先知先覺者,為啟迪大眾,特將學習心得供奉於此,若得此易學法門點化,一日即可開啟此方便之門。

學習易經的要點:

1.首先須明確《易經》是一本占卦的工具書,不宜像面對哲學和歷史書籍樣全文通讀,至多看看目錄、讀讀繫辭,以方便明白綱領要略。學習《易經》要如同面對字典和對數表一樣來面對這部天書,綱舉目張。也就是說《易經》本是查閱的工具書,其學習步驟為:識卦、起卦、查卦、斷卦、斷爻、查閱經文,再以判斷所測之事的吉凶結論。當基礎運用熟練到一定程度之後,再進行變卦、變爻、斷六壬、奪四時這些較為高深的方法。

2. 佔、象、數、理是學習易經必須掌握的四大法門。

即占卦、類象、術數、易理。

占卦的方法有:揲蓍法、銅錢法、方位法、時間法、身物法、數字法、筆畫法、音域法、太極法等,且萬事萬物皆可起卦。

類象:如以乾卦代表天、父、健、馬、首、西北,坤卦代表地、母、順、牛、腹、西南。

術數:是指卜筮、占卜等以陰陽五行生剋制化之理、推測人事之吉凶的法術。八卦的變化數有八八六十四種,每卦乘以六爻共計384種變化。五行的變化有相生、相剋、相刑、相害、反生、反克、互生、互克、相合、比肩共計五十種關係,這是大衍之數的全部變化規律。

易理:是指客觀變化前提下形成的陰陽普世規律。

3.理解陰陽八卦圖示、符號、卦象。

4. 掌握卦象的由下至上的逆排和動爻的判斷。

5. 理解五行分類和定性法則即生剋制化法則。

6. 領會卦象、爻辭要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不可拘泥於經文事例。

7. 三不佔原則:1.不誠不佔 2.不義不佔 3.不疑不佔。

8、卦象爻辭不宜死記硬背,易書在手即可,反覆練習孰能生巧。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16

張愛玲的小說《金鎖記》是以主人公曹七巧的悲劇一生為主線,作者運用細膩含蓄的敘事手法為我們描繪了一個不幸女人的悲涼命運。表現了現代兩 性隱祕心理的基本意蘊,塑造了一個被扭曲人性而又不自知的悲劇形象。小說的主人公曹七巧本是麻油店出生的人家,她的哥哥曹大年因攀附豪門貪財重利而不惜犧牲妹妹一生的幸福,將她嫁到姜家大院。小說的開始,曹七巧通過一次婚姻的契機闖入姜家這個封建家族的內部,這也就標誌著她悲劇人生的初始和發端。然而這場以金錢為紐帶的婚姻順利交接暗示了曹七巧不幸命運的過早開場。她的丈夫,姜家的二少爺因為先天骨癆而殘廢,使她陷入了欲愛卻不能愛的情感困境。姜老太太為“籠絡”她,就將她扶為正房太太。姜老太太的舉措從表面上看是為了拉攏她,實際上不過是利用家族的權勢來控制和打壓曹七巧的自然情感,讓她在家族的宗法禮教和人倫綱常雙重無形的枷鎖下不敢越雷池一步。這種無形的枷鎖不僅桎梏了她的人生自由,同時也壓制著她的情 欲自由,這為她以後扭曲病態人性的形成埋下了伏筆。她雖然暗戀著姜家的三少爺姜季澤,但她始終無法超越世俗禮教的藩籬,她對姜季澤的愛慕也只不過是“發乎於情,止乎於禮”而已。可以說,從曹七巧嫁到姜家之日起就註定成為這場家族內部利益集團之間爭鬥的參與者之一。毫無溫情的人際關係,妯娌之間的明爭暗鬥以及曹七巧自身固有的人格缺陷,使得她慢慢滑向悲劇的深淵。家族權力和金錢意志的雙重異化,逐漸內化成曹七巧深層的人格特質。她也就從一個封建宗法禮教和金錢利益交換的受害者演變為它們利益自覺的維護者。這一過程的順利完成推動了小說主人公悲劇命運進一步向前發展。

十年以後,隨著她的丈夫和姜老太太的相繼去世,她分到了自己應得的一份家產,從此般出姜家自立門戶。她用十年的寶貴青春換來了物質利益的補償,但卻並沒有換來她被壓抑情 欲的解放。過去冷淡她的姜季澤現在上門來向她傾訴所謂的“愛情”,精明細心的曹七巧在心旌搖盪之餘發現所謂的“愛情”不過是一場精心設好的騙 局,當她戳穿姜季澤的愛情陰謀以後,她也就徹底放棄了對愛情的幻想和欲 望。面對自己曾經所愛的人的無恥行經,她也只能選擇從幻覺的慾念走向仇恨的極端,用既得的物質利益來極力填補情 欲的失落和虧空。現實在她的眼裡已成了鬼蜮的世界,她也就將現實的一切可靠歸結到對金錢的狂熱膜拜。她認為:“人是靠不住的,靠的住的只有錢。”為了得到金錢,她不惜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戴著黃金枷鎖的“奴隸”。從一定程度上說,曹七巧的悲劇命運是現實必然的結果。一方面,在姜家大院她的自然情 欲長期受到壓制,始終遊離在情感的邊緣,雖為“局中人”,實為“局外人”;另一方面,姜季澤藉助虛假的情感來騙取她的既得利益和物質財產,是她所無法負重的情感欺騙。雙重的現實打擊加速了她扭曲變 態人性的形成。在對待自己的子女方面,她卻有著濃厚的“戀子嫉女”情結,在財欲和情 欲的壓迫下,她的人性最終被扭曲,行為變的乖戾、自私、刻薄和殘忍。她不僅橫加干涉和破壞兒子長白的婚姻,誘逼他供出床第之事,而且還致使兒媳芝壽被折磨而死,並且還拆散女兒長安的愛情,棒打鴛鴦。她用她那“扁平而又尖利的喉嚨”割斷了兒女的婚姻幸福。她的種.種行為可以說是她自身扭曲病態人性在作祟。在現實的世界裡無法獲得自己情 欲滿足的情況下,就將這種深層的自私慾 望投射到自己的子女身上,另外她還有著深深的“自卑情結”,為了改善這種長久的心理劣勢,不惜將他兒女們一生的婚姻幸福送上自己所設好的命運祭臺。她在殘酷扼殺自己情 欲的同時,也無法容忍兒女們的生命樂趣,兒女們的婚姻幸福在她眼中全變成了惡毒的嘲弄。這些充分暴露了她人性中陰鷙、卑瑣、和殘酷的陰暗面,深化了小說故事情節的悲涼意味,渲染了主人公曹七巧的悲劇色彩,同時也暗示了她必然的悲劇命運走向,最終為她的悲劇性人生畫上了一個悲涼而又完滿的句號。

小說的結尾從表面上看好象是一場悲劇的終結,但是人死了制度還在,觀念還在不斷蔓延,所以命運和故事還將繼續續寫,而悲劇仍舊是一出又一出的上演。曹七巧的人生悲劇雖然已經完結,然而她的兒女們的悲劇卻還在繼續上演,這種悲劇的輪迴性和重疊性為小說的故事情節留有更多悲涼的意味,也為我們留下更多充斥著懸念色彩的人物和故事結局。誠如張愛玲所說:“人生是一個蒼涼的手勢。”這種“蒼涼的手勢”充斥著悲劇的重疊性和輪迴性,也充斥著一個個生命難以負重的死寂。縱觀曹七巧的悲劇一生,既有來自現實深層的不合理性因素的影響,也有源自於她本身所存在的不徹底的人格取向,她走進了“被食、自食、食人”的命運怪圈,在原欲的折磨下,毀掉了自己的生命,又拉上兒女們的一生幸福作為自己最後的陪葬品。正如傅雷所說:“她成了封建遺老家庭的一種犧牲品,沒落的宗法社會裡微不足道的渣滓。”現實世界的打擊和扭曲人性的雙重絞殺,最終導致了她無可挽回的命運悲劇。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字左右 篇17

“凡將立國,制度不可不察也。”所謂制度,概而言之,就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規範和準則。人類社會發展史表明,任何一種社會,任何一個國家,要保持長治久安、綱維有序,就必須有一套穩定成熟的制度體系。可以說,天下大治,是古往今來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理想。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偉大的民族,曾經創造了無與倫比的制度文明,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效仿的典範。據史料記載,隋唐朝貢場面盛況空前,“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景象蔚為壯觀。世界進入近代以後,當西方社會正在發生一場影響深遠的工業革命和制度革命時,沉湎於“天朝上國”美夢的中國社會,卻還在以歷史的慣性向前執行。1793年,馬戛爾尼率英國使團訪華,面對他們帶來的西方工業革命的最新成果和資訊,乾隆皇帝嗤之為“奇技淫巧”,對西方發生的一切不屑一顧。

在浩浩蕩蕩的歷史洪流中,清王朝的美夢很快就被戳破了。長期以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幾千年沿襲下來的封建專制制度,明顯落後於時代發展潮流,不適應工業化大生產,在“洋槍洋炮”面前敗下陣來。1840年以後,西方列強屢次發動侵華戰爭,由於那時制度的腐朽落後,註定了中華民族“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的歷史命運。為挽民族於危亡、扶大廈之將傾,先進的中國人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但北洋水師的甲午慘敗,深深地驚醒了國人,中國之敗表面上是技不如人,根子上是制不如人。自此,中國走上了制度變革探索之路,先後嘗試過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等種.種方案,但都一一碰壁,以失敗而告終。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使社會主義從科學理論成為制度現實,讓黑暗中彷徨無計的中國人找到了一種新的制度選擇。但要在中國建立這樣的先進制度,必須有一個先進的政治力量來領導。這個使命歷史地落在了中國共產黨身上。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作為矢志不渝的追求。在長期革命實踐中,我們黨在區域性執政的革命根據地,對建立適合國情的社會制度進行了積極探索。無論是“互助合作運動”還是“工農兵代表大會制度”,無論是“三三制”還是“豆選法”……這些早期實踐蘊含著社會主義的制度因素和價值主張,為建立新型國家制度積累了寶貴經驗。

改革開放後,我們黨在總結制度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把社會主義制度的“一般性”同中國國情的“特殊性”相結合,立破並舉、正本清源,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這套制度對過去行之有效的東西,特別是關係社會主義性質的根本制度,旗幟鮮明地堅持和鞏固。比如,重新確立黨的思想路線,提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堅持民主集中制、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等,確保我國社會主義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同時,對不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從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到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改革黨和國家領導制度到建立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從科技體制改革到文化體制改革……這些“中國特色”,極大地激發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生機活力。

黨的十八大後,我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對制度改革提出新要求。相比過去,新時代制度建設更多的是解決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求更高,相應地建章立制、構建體系的任務更重。20__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__年10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兩次全會一以貫之,是新時代制度建設的“上下篇”。“上篇”全面推進各領域的改革,明確了制度建設的任務書和著力點;“下篇”系統梳理和整合昇華了黨和國家各方面的制度,描繪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集偉藍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堅強制度保障。

“人間正道是滄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拍腦袋臆想出來的,而是經過從理論到實踐的反覆探索、歷盡千辛萬苦形成的。從大歷史的角度審視,從鴉片戰爭引發中國幾千年封建制度“搖搖欲墜”到本世紀中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成熟定型,大致分為兩個階段。以新中國成立為節點,第一個階段是以社會主義為指向、為歸依的百年求索,第二個階段是社會主義立足中國國情、彰顯中國特色的百年復興。

回顧近代以後中國立制、創制的艱辛歷程,中國人民苦苦追尋、不懈探索、接力奮鬥,有過山窮水盡的迷茫,有過屢試屢敗的苦楚,有過照搬照抄的教訓,有過成功探索的喜悅,書寫了一部在困頓中覺醒、在艱難中摸索、在堅守中創新的壯麗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