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我們仨讀書心得體會優選(精選14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1.7W

我們仨讀書心得體會優選 篇1

《我們仨》是92歲高齡的楊絳先生寫的一部回憶錄,主要講述了一個三口之家溫馨的生活。

我們仨讀書心得體會優選(精選14篇)

書中分為三部,第一部以夢來開頭,第二部寫到一家三口失散,文字腔調悽美,是楊絳先生用以懷念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媛和丈夫錢鍾書。用夢境的形式來哀悼兩位親人,表現出了楊絳先生失去至親的悲痛。

第三部,作者用平淡樸實的語言描繪出一個家庭的日常生活,從兩口之家,變成三口之家。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都表現這個家庭的和睦溫馨。三口之家均為當代學者,錢鍾書和楊絳近從青年到中年,到老年仍然筆耕不輟,堅持讀書寫字和教書育人,對自己要求很高。錢鍾書是一個在學術上智商很高,卻不是很通人情世故,而生活還有些低能,卻一直堅持給妻子做早餐的習慣,對妻子和女兒其實很體貼。

而作為兩位偉大學者的女兒,錢媛從小雖然體弱,但是生活很樂觀。她很孝順,從小就乖巧懂事,始終是父母的安慰和驕傲。作為北師大的教授,她忍著病痛,堅守在工作崗位上,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他們一家都是不求名份不求富貴,他們擁有最溫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過最艱難的社會壓力,他們只是有著學術上的鑽研和追求,甚至還略帶呆板之氣。但他們好像總是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來,比如夫妻經常飯後遛彎兒是“探險”,而彼此分享所見所聞又稱“石子”。他們一個人要扮演多個角色,爸爸在學術上是老師是巨人,在生活中卻和女兒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媽媽總要把房間打掃得乾乾淨淨把毛巾折得有稜有角,可還是會半夜怕鬼怕的要死,只有女兒在才敢走夜路。而女兒長大了,會照顧媽媽,像姐姐;會陪媽媽,像妹妹;會管媽媽,像媽媽的媽媽。

我們仨讀書心得體會優選 篇2

楊絳先生的一本回憶錄,初讀第一部分,沒有讀懂,一直到結尾,才明白寫的是什麼意思。如此年紀的人,其心路歷程一般外人無從得知,頂多也就是口述,別人記錄,難得楊絳先生如此高齡還能有這般筆法。一邊是老伴兒,一邊是閨女,無能為力,卻又想寸步不離,幾十載風雨相伴,卻落得孤家寡人,僅撰一文,以慰思念。

時局動盪,思想更迭,在亂世中只想專心讀書做學問,卻被外界所左右,謹小慎微,如履薄冰,只求平安。著書立說,翻譯外文,無愧於心。才華橫溢,世事弄人,身處桎梏,“文思”被“限量”。

在外是名人,是學者,是教授,在家只是家人,風雨攜手,同喜悅共患難,身隔兩世,心繫一身。聚散無常,唯此般情誼,長存人世之間,任後人憑弔,卻又在不知某處,悄然上演。

我們仨讀書心得體會優選 篇3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楊絳

楊絳的《我們仨》這本書主要是對“我們仨”的回憶。這本書的開頭寫了錢鍾書和錢媛生病住院,最後去世了。楊絳開始對“我們仨”那個家的重溫和回憶,更多的是表達了對丈夫和女兒的思念。她的語言樸素、平實卻感動人心。

看完了這本書,我想起了我們一家三口的一些趣事。

有一天晚上,我正在專心寫作業,突然聽到老爸“啊”的一聲慘叫,來不及多想我就衝了過去。原來,正在給老爸拔白頭髮的老媽,忽然發現有一隻蚊子慢悠悠地停在老爸的腦門上,於是就條件反射地一巴掌揮了過去。蚊子是被拍死了,但可憐的老爸被打出了“腦震盪”。於是我們全家開始了滅蚊行動,一番努力過後,終於殲滅了飛蚊大軍。我們數了一下,竟然有十多隻!這時老爸把蚊子送到老媽面前說:“這些蚊子給你熬湯吧。”老爸原來是想捉弄一下老媽的,誰知道老媽幽幽地說:“你要知道,我熬出來的湯可都是給你們二位喝的哦。”嚇的老爸立馬躲進了書房,把我和老媽笑歪了。

《我們仨》裡,作者提到他們一家三口給對方起了很多名字,隨便叫。其實我們家也是。我那個“無敵老媽”也給我和老爸起了一堆的名號,高興叫什麼就叫什麼。就說我吧:兒子、小夥子、小朋友、蛾子等等一大堆。高興的時候叫“親愛的”,不高興的時候就會大聲叫我“臭小子”!我想,我應該是世界上別稱最多的人了。

在這本書裡,作者描繪了一家三口溫暖的生活畫面,而如今,這個“我們仨”已經走散了,作者有一些悲傷。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要珍惜一家三口在一起走過的每一天。

我們仨讀書心得體會優選 篇4

說起來有點慚愧,初次瞭解楊絳先生的時候,是先生逝世的那天開始。我在跟風的情況下買下了這本書,從大四看到現在,才寫下這篇文章。拿到這本書時,我瞬間被這本書的封面吸引,土黃的色的封面,簡單的書名加作者的名字就是封面的全部,濃厚的古典簡約的氣息是本人最喜歡的封面風格。

初讀《我們仨》,是在學校的時候,那時候挺多空閒的時間。先生敘述的語言看似平淡卻又直擊我的心靈,字裡行間體現了她與丈夫與女兒之間的感情深厚。一開始看的時候,覺得先生筆下的女兒應該是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女孩,而楊絳先生自己應該還是一個對生活和家庭充滿希望和愛的年輕妻子才對。殊不知當我往下看的時候,原來那時先生年事已高,女兒錢瑗教授也已經是一個接近退休的大學教授了。在這裡我發現原來,在父母的眼中,自己的孩子永遠是一個孩子,永遠都覺得是那麼天真可愛,喜歡向父母撒嬌。其實《我們仨》期初是楊絳先生的女兒錢瑗教授寫的一些隨筆日記,目的就是在自己病中寫下家庭的回憶,結果只寫下了五篇就離開人世了。

在書本中,我們還可以瞭解先生與丈夫到牛津後的那些小事情,結識的朋友,包括家人的一生是怎麼開始的,書本都詳細介紹了一遍。書中的內容著實打動了我的心,一家人的歡聲笑語似乎還浮現在眼前,每一句話都在告訴讀者:我們家庭很幸福很平凡。但是這個家卻在一瞬間消失了,先生的餘生是多麼寂寞。無法想象在丈夫女兒相繼離開的日子裡,先生是如何堅強的在這個世界上,帶著思念生活著的。

如今,先生已經仙逝一年多,應該在天堂上找到女兒和丈夫,一家人重新在一起了吧~感謝你們一家人給我們帶來了這麼多優秀的文學作品。也希望世間所有家庭都能幸福美滿的生活著。

我們仨讀書心得體會優選 篇5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一句平實的話語,卻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愛與刻骨銘心的思念。現代科技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現代科技環繞中的我們,還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卻深刻地情感嗎?電話、網際網路讓我們的溝通隨時隨地沒有障礙,但人與人的內心之間卻有了越來越厚的屏障。當我們到網際網路的虛擬空間裡去尋求心理的安慰時,我們是不是忽略了身邊平淡但卻真實的情感呢?當電話、簡訊讓我們能夠便捷地傳達心意的時候,我們是少了“雲中誰寄錦書來”的苦苦追問,但同時,我們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身後情感呢?當飛機、高速列車讓我們能毫無阻隔地飛越千山萬水,多遠的距離都不成為距離的時候,我們的心靈距離也隨之拉近了嗎?我們不再有“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時,我們還有那份“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銘心的思念嗎?

現代人都在追求轟轟烈烈,想要轟轟烈烈的事業,轟轟烈烈的愛情,卻忽視了平淡中的美麗。我們以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滾滾紅塵中為了生計和所謂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幾個人真正仔細地思考過自己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們抱怨工作不夠順利,戀人不夠浪漫,家人不夠體貼,朋友不夠理解,我們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們有沒有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尋找樂趣、體會樂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這平淡中,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還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樂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經在幽幽暗暗反反覆覆中追問,才知道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才是真”。

我們仨讀書心得體會優選 篇6

注意到楊絳先生是從微博上流傳甚廣的那篇《一百歲感言》開始的,一開始很好奇為什麼要稱呼一位女子為先生,細細探究之後才知是先生是一種尊稱,我想就應跟我們此刻叫的老師是一個意思吧。

在買這本《我們仨》之前還買了一本楊絳先生的《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這本書前半部分有寫一些關於鬼神的事情,我看到一半覺得太滲人便跳著看了下去。《走到》對我來說比較沉重,當我情緒不好的時候才會去翻看,我看書總是期望能從其中獲得能量,沒用的書我是不看的。

這幾日清閒得要命,遂在網上翻到這本書《我們仨》,之前也看到這本書,但是沒買,可想而知我是個多麼受情緒影響的人。

《我們仨》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叫我們倆老了,第二部叫我們仨失散了。第一部跟第二部講的是亦真亦假的夢,楊絳先生在古驛道上留意翼翼的走著,每一天去到鍾書船上陪伴他,太陽落到船頭便要起身回客棧。楊絳先生的“萬里長夢”最後在兩年之後做完了。第三部分叫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個部分詳細記述了楊絳先生同鍾書從結婚到阿瑗(女兒)、鍾書相繼去世的漫漫長路。

我想大家都熟知錢鍾書先生的《圍城》,但是我沒有想到的是原先這些在我們看來很了不起的人物,他們有也著坎坷的一生。但是我覺得這一家雖然經歷了那麼多風風雨雨,但是他們是幸福的,因為他們總是一家人,和和氣氣的一家人。他們都喜歡讀書,都熱愛工作,都實現了自我的價值。他們不追求名利,一生活的踏踏實實,我不曾感到他們覺得自我不幸。我很羨慕這樣的家庭相處方式。

楊降先生多次在書中說鍾書是一個不願與人爭辯、能忍耐的人,書中也有很多地方用平靜的語氣述說了鍾書以前受到的不公與委屈。這些都是楊絳先生在用自我的方式護衛她的愛人。提及往日的委屈與不公,楊絳先生並未有半字惡語或辯解,她只是細細的道出了事情的原委,並未加任何解釋,我想也許她是覺得公道自在人心吧。用她的話來說就是:人還是人。

人生在世就得這樣活著,實現自我價值,擁有溫暖和諧的家庭,不與世爭,平淡一生。

我們仨讀書心得體會優選 篇7

這是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他們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題記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仨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現在,就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

《我們仨》,20__年由楊絳女士於九十二歲高齡時所作,是以紀念其先生錢鍾書和愛女錢媛的散文般的傳記圖書。這本書紀錄了這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學者家庭長達近一個世紀的成長跋涉。

楊絳先生的敘述,含蓄、節制、內斂、細膩,卻有那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瀰漫在字裡行間,讀下來會覺得心裡有股暖暖的涓流在徐緩間流動,烘得全身都有說不出的共鳴感覺。平和自然的風格,行雲流水般的語句,一位失去老伴和女兒的老婦,在經歷了“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之後,將這淡淡的悲哀和懷念娓娓道來。平淡、平靜、平和的文字,卻如此深刻地震撼著我的心,讓我的心思跟隨楊先生的回憶一起走過了這個家庭已經經歷過的那幾十年的風風雨雨、聚散離合。

全書一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只有短短五百多字,由楊先生先前所做的一個夢入手,引出了第二部分老伴與女兒住院治療到彌留之際以及第三部分對Mom、Pop、圓o這一家人幸福生活的回憶。

第二部分,是全書的靈魂所在。以意識流的寫法,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從鍾書突然接到一道神祕的而不可違抗的命令離家前往某地開會,到一家人在古驛道相聚,再到阿園離家住院治療,最後到阿圓去世,鍾書去世,楊先生一人迷失在三里河的寓所,雖然內心痛楚隻字未提,但那種痛楚卻簡直是傾瀉紙面,源源不絕,讀起來字字是血,聲聲是淚,令人蕩氣迴腸,誰能不為之動容!這一部分以夢境的形式,避免直接面對失去兩位至親的苦痛,這樣卻帶給我一種更加深沉、更加深刻的綿綿的傷悲。

阿圓住院期間,“很堅強,真堅強。只是她一直在惦著她的爹媽,說到媽媽就留眼淚。”於是楊先生感覺“自己的心上給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一隻包含著熱淚的眼睛。” 而阿園聽從爸爸的吩咐,回“她自己的家去了”以後,楊先生“心上蓋滿了一隻一隻飽含熱淚的眼睛,這時一齊流下淚來。”“我的心已結成一個疙疙瘩瘩的硬塊,居然還能按規律勻勻的跳動,每跳一跳,就牽連著肚腸一起痛。”而這時的鍾書,“眼睛是乾枯的,只會心上流淚。鍾書眼裡是灼熱的痛和苦,我知道他心上也在流淚。我自以為已經結成硬塊的心,又張開幾隻眼睛,潸潸流淚。”讀到這裡,我似乎感同身受,也淚如雨下。

鍾書彌留之際,“還問我做夢不做。我只是明白了。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的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的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他對她說的最後一句話是:“絳,好好裡。” 在古驛道上,他們三人往返奔波,格外的辛苦,格外的漫長。在這古往今來人人必經的人生的最後旅程中,他們三人相聚、相守、相失。

第三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雲多變的半個世紀:戰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他們相濡以沫,相敬如賓,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為楊先生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Mom拍著胸脯說:“沒關係,我會修。”

Pop自豪的說:“我會劃火柴了!”

圓o說:“我和爸爸最哥們兒,我們是媽媽的兩個頑童,爸爸還不配做我哥哥,只配做弟弟。”

Pop說:“這是我的女兒,我喜歡的。”

圓o對mom說:“媽媽,你不害怕麼?”

圓o對pop說:“這是我的媽媽,你的媽媽在那邊”

Mom對pop說:“你太吃虧了,我的字能見人麼?”

圓o對mom說:“爸爸,好好休息。”

圓o對pop說:“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

有人說:“你們一家呀,圓圓頭最大、鍾書最小。”

Mom說:“阿圓雖然結了婚,在我看來,她總像煞是個沒出嫁的女兒,老是和爺孃粘在一起。”

圓o對mom說:“媽媽,該撮煤了。煤球裡的貓屎我都摳乾淨了。”

Mom曾說:“錢瑗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

Pop和園o對Mom說:“媽媽有點笨哦!”

Pop說:“她愛教書,像爺爺,剛正,像外公。”

……

Mom說:“自從生了阿圓,永遠牽心掛腸肚,以後就不用牽掛了。”

Pop說:“我知道她是不放心。她記掛著爸爸,放不下媽媽。”

圓o對mom說:“娘,你曾經有一個女兒,現在她要回去了。爸爸叫我回自己家去。”

Pop對mom說:“絳,好好裡。”

Mom說:“現在,只剩了我一個人,懷念著我們仨。 ”

……

他們三人在“古驛道”上散失,又在《我們仨》中重新聚首。我在這裡,想要安慰楊絳老先生的是,珍寶在哪裡,心就在哪裡,愛在心中,家便在心中。他們三人在這裡詩意地居住,在這無邊無垠、永恆長存的時空之中,生生世世不再分離。

後記:早在1996年,錢鍾書和女兒錢瑗先後生病住院期間,楊絳就起意撰寫這部回憶錄。這年年底,錢瑗病重,請求母親由她來寫《我們仨》。在護士的扶持下,錢瑗躺在病床上用顫抖的手開始一篇一篇地寫。到1997年2月底,她已經寫了5篇。楊絳看重病在身的女兒寫得實在辛苦,勸她停一停。沒想到5天之後,也就是1997年3月4日,錢瑗就去世了。楊絳接著忙著照顧錢先生。1998年12月19日錢鍾書去世後,她才開始動筆,完成了這部回憶錄。

我們仨讀書心得體會優選 篇8

這是關於親情、回憶、思念的敘述,它有個通俗不過的主題——我們仨。

這本書講述了錢鍾書溫馨的家。在這個家中三個人互相守護的感人故事。它好像一抹清風,那麼的清新,吹散走噪熱,陪伴我的暑假。

簡單的三個字,卻包含著一個家庭的互愛,不多不少,似他們每句話前加上的“我們仨”成為了彼此之間的默契。

故事從夢引入,“在一個不知是什麼的地方,太陽已經落山,黃昏薄暮,楊絳竟走丟了,她著急,她喊著錢鍾書的名字,聲音在空空的曠野中……”當她向錢鍾書講起這個夢時,錢鍾書只是淡淡地說,老了。

是啊,轉眼間,他們老了,兩位一起走了大半生的風雨,無論一個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經瞭然於心。

在這樣一個學者的家庭裡,女兒圓圓是異常活躍的,為這個家庭帶來許多的歡笑。她是他們的女兒,可有時卻像兩位老人的跨齡好友。他們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卻總是相處的愉快,家裡始終洋溢著溫馨。

好景不長久,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輕易的失散,抒發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的千古遺憾。楊絳開始對人生價值和意義開始思考,作者以自己淵博的知識和豐厚的人生經歷為基礎,探討生老病死這一人生規律,並給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答案。

我們仨最終只剩下一個,哪怕再輝煌,也不可能再和從前一樣了,但她說“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家人已離去,親情過往的點點,卻被真切地記錄在心中,記錄在《我們仨》。

掩上書,一種感慨由然而生。家,是每個人的避風港灣,無論你在外面多麼的勞累,多麼的辛苦,回到家,你會徹底的放鬆下來。所以,家,需要我們家中的每個人都用心的去經營,讓它被愛包圍,讓它充滿溫馨、充滿溫暖。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愛我們的家人,珍惜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我們仨讀書心得體會優選 篇9

當我們抱怨這個世界太不公平的時候,靜下心來,尋找生活中最真實、最平凡的感動。歲月是把無情的刻刀,它帶走了所有的一切,站在時光的風口浪尖,只剩下無限的回憶。無法改變的結局,卻依然要堅強走下去。三個人的時光,一個人的回憶。我不禁感動得一塌糊塗。

《我們仨》是著名作家楊絳的代表作。看到書名就會很自然地想到一家三口,事實也是如此,《我們仨》正是回憶楊絳一家三口數十年風雨生活的一部作品。簡單的快樂卻不能一生平坦,小小的溫暖是如此的令人幸福。

書的開篇第一部,以楊絳的一個患得患失的夢開始,這也許就是對生命將息的暗示。雖然錢鍾書一味的安慰楊絳說,這只是老人夢,自己也會經常夢到,但並沒有緩解做這種夢的次數。夢中,楊絳苦苦尋找錢鍾書,要麼走入死衚衕,要麼獨自在昏暗的車站等待,悽悽惶惶的等不到人。那一句,“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說的是那樣的真切又讓人心疼不已。都知道命不久矣,卻能如此惺惺相惜。家,此刻對於他們來說卻變得如此的遙不可及。

楊絳是真真切切堅強的人。面對女兒和丈夫的相繼離去,她沒有傷心到垮掉。從走上古驛道,到古驛道上相聚,緊張而又嚴密的行程,只要有咱三,就有咱們的家。古驛道上,他們三個失散了。

楊絳說,“這是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不如在夢中,但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如此文藝的寫作與優美的辭藻都掩不了楊絳心中的悲傷。女兒沒了,丈夫沒了,家沒了,只剩下了自己,只剩下曾經的回憶。

於是,楊絳開始了她的回憶。她和錢鍾書相遇,相知,相戀,到和諧生小孩,以及穿插在之間的平凡的生活,真實得感動。楊絳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和我共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阿媛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癒合”。楊絳再也找不到他們了,只能把他們三個人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看著書中的描述,彷彿自己也成了他們之中的一員,靜靜地感受著他們一家三口幸福快樂的生活。最後附錄中真真切切的書信,更是讓我為之驚歎,也許在當今社會,這樣和睦簡單的一家三口已經不多見了吧。

人生在世,不必有驚世的成績,但必須有自己的追求。人活一輩子,無非是經歷出生、求學、工作、結婚、育子、退休、離世的過程,活得簡單,真實才是快樂。《我們仨》平凡的生活正是給現在的我們一個榜樣。也許有的人會說時代不同,但是不管是哪個時代,生活還是得繼續,家還是會存在。如今高頻率的離婚率,殺妻殺子殺父的事件已經是屢見不鮮,拋棄妻子的更是隨處可見,“拜金女王”更是令人咋舌,單親家庭、同父異母、小三小四等都已經成為了社會的主流。“家”這個詞顯得那樣的蒼白無力,一碰即碎。我們該去哪兒尋找我們的人生價值與婚姻愛情觀?

《我們仨》讓我看到了愛情的神話,生活的真諦處在這個浮躁的社會,我們需要靜下心來看看這些正能量的書,給自己的精神家園加加油。真愛是存在的,但必須得經歷同甘共苦的艱難歲月之後才會不離不棄;和睦的家也是有的,但必須一家人共同經營。生活給不了你想要的東西,就得靠自己去打拼爭取。當我們沒事時,在平凡的生活中尋找感動,幸福在我們自己手中。

最後,以楊絳的話來結束我的讀後感,“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是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當今只剩下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我們仨讀書心得體會優選 篇10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92歲高齡時完成的長篇回憶散文,時值丈夫錢鍾書先生去世四年,愛女錢媛去世五年。書中回憶了一家三口曾經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點點滴滴。全書分為三個部分:《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第一部分楊絳先生寫到她多次做的夢境不同而情味總相似的夢,被錢鍾書稱為“那是老人的夢。”她說“往往是我們兩人從一個地方出來,他一晃眼就不見了。我四顧尋找,總不見他的影蹤。”夜的寧靜伴著“我”的孤悽,惶急中醒來,一片悵然。“鍾書大概是記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

第二部分以夢境的形式寫了走上古驛道、以及古驛道上的相聚和相失。丈夫錢鍾書和愛女錢媛相繼生病住院,三人分居三處,80多歲的楊絳在中間做聯絡員傳遞資訊,三個人相依相偎,相伴相惜。回憶亦夢亦幻,又真真切切,讀來令人心碎。當女兒的病情一次又一次加重時,楊絳說“我覺得我心上給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一隻飽含著熱淚的眼睛。”“我心上又綻出幾個血泡,添了幾隻飽含熱淚的眼睛。”“我心上連連地綻出一隻又一隻飽含熱淚的眼睛。”“娘,你曾經有一個女兒,現在她要回去了。爸爸叫我回自己家裡去。娘……娘……““圓圓,阿圓,你走好,帶著爸爸媽媽的祝福回去。”“我心上蓋滿了一隻一隻飽含熱淚的眼睛,這時一齊流下淚來。”愛女錢媛是楊絳的生平傑作,面對女兒先她而去,那是怎樣一種無法言說的痛?

“自從失去阿圓,我內臟受傷,四肢也乏力。他(錢鍾書)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態龍鍾。““我每天在驛道上一腳一腳走,帶著自己的影子,踏著落葉。”錢鍾書1994年7月住院到1998年12月去世,楊絳每天去看他,兩人說說話。錢鍾書無力說話的時候就捏捏楊絳的手,隨著病情的加重,兩人見面就只能用眼神來交流。“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這是一對怎樣的伉儷情深和肝腸寸斷?他說“絳,好好裡(即‘好生過’)”就再也沒有了明天。“我撫摸著一步步走過的驛道,一路上都是離情。”隨著愛女和丈夫的相繼離開,從此“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楊絳先生向彼岸的親人無聲地傾訴著,整篇文字中瀰漫著思念的憂傷、落寞、淒涼和無可奈何。

第三部分楊絳先生回憶了三個人在一起生活的細枝末節,從1935年兩人婚後到牛津求學、阿圓的出生直至1998年錢鍾書先生去世63年的風風雨雨。無論怎樣,兩人相濡以沫,相知相惜。錢鍾書的拙手笨腳、肯委屈、能忍耐以及錢媛的善良、包容、聰明、能幹、正直都在楊絳先生傳神的筆下活了過來。三人性格各異,志趣相投。兩人的“探險“、三人的把玩”石子“這些溫馨又充滿情趣的畫面,字裡行間洋溢著楊絳先生對三個人“不尋常遇合”的眷戀和懷念以及對丈夫對女兒源於心底的愛,天上人間,陰陽殊途,三個人在楊絳的文字裡又相聚了。

作者在回憶的同時更不乏對人生的思索和感嘆。她說: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此情此景,楊絳先生那種無所依歸的心情可想而知。然而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曾經與世無求、與人無爭的我們仨如今“只剩下我一個,又是老人,顧望徘徊,能不感嘆‘人生如夢’‘如夢幻泡影’?

清明時節,陰雨紛紛。再讀楊絳先生的《我們仨》,難斷摯情。寫此小文,一同紀念我遠行的愛人。天上人間,唯念你安。

我們仨讀書心得體會優選 篇11

讀畢此書,我深刻地感覺到,楊絳不是一個人在繼續思念,她也並不孤獨。

拾起這本休憩在書架上已久的書,一是再次被它的封面所吸引,鵝黃色的封面襯著一張溫馨的三人全家福,每個人的神態都非常純淨可愛。另外也因為作者是楊絳,錢鍾書先生的夫人,從課本里的《老王》中瞭解了他們。《我們》仨中也對那個時期有許多的描繪,不過寫得倒不是那麼痛苦,因為他們始終是“我們仨”。

文章不是特別激情澎湃,但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這個小家庭生活的溫馨與樂趣。即使是在三人分居兩地僅靠書信往來的時候,即使是在那個----層出不窮的混亂年代,即使是在女兒和父親都躺在病床上行動不便的時候。我也常常想,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在我的家庭裡,是不是也有這麼多難忘的時刻呢?還是我從來都沒有在意,就讓它這麼流逝了去?

書中的情節樸實而生動,溫馨得惹人嫉妒。楊絳和鍾書先生一同在英國求學,兩人一起玩遊戲般的搗弄伙食最後練就了一手好廚藝;圓圓和爸爸分別兩年後再見面有些敵意的對話,最終被爸爸的甜言蜜語輕易感化從而兩人成了好哥們;圓圓一直坐在媽媽腿上坐電車而她認為只有屁股貼著車座那才叫坐過電車,真是又可氣又好笑;最讓我難忘的是書後附的幾封信,“翻司法脫臉龐肥”這樣詼諧的“洋詩”,圓圓每次寫信都會畫上一個代表自己的小肥臉,稱他爸爸鍾書先生為“pop爺”,叫媽媽則是極為親切的“mom”,每人寫信都會以“lotsof love”來結尾,要知道此時錢瑗此時已經接近六十歲了啊,而且她和鍾書先生此時都躺在病床上。如此情況下還能有如此的溫馨與快樂,實在是令人羨慕與佩服。

看著看著,我成長過程的種.種細節也一點點清晰起來。我坐在爸爸的肩上把爸爸當馬兒高高凌駕於嘈雜的人群上,擠在重重的人浪中看絢爛的煙火;我在爸爸媽媽身旁裝睡,等他們睡著後在爸爸背上畫烏龜,給他扎辮子,結果爸爸出去招待客人時頭上還頂著個小辮子;小時候不會做菜的我在家裡各處覓食,差點把鍋碗瓢盆都打碎……原來,我的生活也是如此溫馨的啊。我,爸爸和媽媽,我們仨也是很好的三個呢。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我們仨》,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們仨讀書心得體會優選 篇12

楊絳曾說:“我走過一道道驛站,一路上都是離情。”

一生的伴侶、唯一的女兒相繼離去,楊絳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體味。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92歲高齡的楊絳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全書想要向讀者表達的是: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護所。

《我們仨》講述的是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幾十年平淡,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歷。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我們倆老了”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女兒與丈夫先後病重去世,作者在書中表現了這段深重的情感經歷。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以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得愛女,直至女兒與錢先生相繼逝世,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楊絳作為一個妻子,一位母親,為丈夫和孩子傾注了全部的心血,付出了所有的愛。“拙手拙腳”的鐘書“做了壞事”,打翻了墨水瓶,妻子說:“不要緊,我會洗”;鍾書不小心把檯燈砸了,妻子說:“不要緊,我會修”;鍾書把門軸弄壞了,妻子說:“不要緊,我會修”。

錢媛女兒圓圓一向孝順父母,對父母百般體貼。“圓圓也肯委屈,能忍耐”。小時候,圓圓十分乖巧、聽話。“阿媛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她始終是父母的安慰、父母的驕傲。

錢鍾書在家人心目中,他是家裡最需要照顧的“孩子”,然而他的感情是細膩的,他對待妻子和女兒是溫存體貼的。在生活中,“他肯委屈,能忍耐。”他和妻子一起學做菜,一起去“探險”——在散步中尋找生活的樂趣。他長期為妻子做早餐。他與妻子、女兒一起風雨同舟、患難與共。他是女兒最好的“哥們”。

在楊絳的作品中,他們一家確實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庭。正如書中所說:“‘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我們仨讀書心得體會優選 篇13

讀了楊絳先生的作品《我們仨》,有所感觸。

我想,她以及錢鍾書錢媛先生都是幸福的。早年能有機會在良好的學習條件下工作,爾後總能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業。當然,其中的很多困難都被淡化了,以幽默的方式欣賞。

為什麼會感到幸福呢?因為他們一直真誠地面對自己的內心。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麼,而非人云亦云地跟風。拿學位似乎對他們來說也只是浪費時間。讀自己想讀的書,隨後有所領悟,多麼快樂與享受的過程!

對我們這幫耳聰目明的小鬼來說,該做什麼,就顯得很清楚了——真誠地面對自己,多習文化,充分地豐富、完善自己。

還有一點,就是對人。亦要真誠,無須世俗地批判無所謂的感覺、地位、長相。能夠精神相通,有共識即可。生活有時候是一種熟悉與扶持。

人,一定要有點知識與想法!

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環境,造就了每一個不同的人。我們需要感受其獨特,發現其不同。

玩世不恭沒有什麼不好。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快樂就好。

我們仨讀書心得體會優選 篇14

我們以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滾滾紅塵中為了生計和所謂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幾個人真正仔細地思考過自己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們抱怨工作不夠順利,戀人不夠浪漫,家人不夠體貼,朋友不夠理解,我們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們有沒有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尋找樂趣、體會樂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這平淡中,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還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樂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經在幽幽暗暗反反覆覆中追問,才知道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才是真”。

很喜歡“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這句話,但在現代這個講究個性張揚的時代,這句話早已被人們所遺忘。有自己的個性固然重要,但我還是把這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當做自己的座右銘,我希望自己所塑造的性格是淡泊寧靜、溫和內斂的。我也很相信“厚積薄發”的道理。但在現在這個人心浮躁的時代裡,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又有幾人能夠靜心去積累知識、積累生活的點點滴滴?

以下幾條為對於我自己的提示:1、問問自己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並努力去實現它,但絕不急功近利,一定要腳踏實地。2、修身養性,在這個人心浮躁的社會中找一個寧靜的心靈空間,培養一個淡泊寧靜的心態,溫和內斂的性格。3、廣涉博取,以期可以厚積薄發。4、用心去再平淡的生活中體會點點滴滴的樂趣。5、在現代的物質社會中尋找一些非物質的東西去溫暖自己的心靈,比如親情、友情、愛情,體會並珍惜每一份平淡的情感。6、學會感動,為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而感動。7、學會去愛,愛身邊的每一個人,給他們幸福與快樂,在其中享受自己的快樂與幸福。正如海子的那首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