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精選30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W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1

鄧稼先爺爺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是我國的“兩彈”之父。他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他於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進入美國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於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他完全可以留在美國並可以擁有良好的工作條件和優厚的待遇,但他毅然回到了祖國。 回到祖國不久後,錢三強把鄧稼先叫到辦公室,對他說:“國家需要放個“爆竹”讓你去做,怎麼樣啊?”他義無反顧地同意了。後來,他不僅在祕密科研院所裡費盡心血,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做各種實驗,終於發明了原子彈、氫彈,為祖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精選30篇)

我有一個夢想就是當個天文學家,我很佩服鄧稼先爺爺的學習精神,我一定要像他一樣刻苦學習,打下紮實的基礎,學好各種知識來回報祖國。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2

有一個偉人,他沒有和毛主席朱德般戰功赫赫,但他以他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感動人們-----鄧稼先,一個大寫的人.今天讓我們一同走近鄧稼先的世界,感受心靈深處的震撼吧! 他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的第9天便毅然放棄國外優越的生活條件.他來到了生活條件惡劣的戈壁灘為祖國國防事業默默奉獻著自己的青春.白天的戈壁灘酷熱而晚上又刺骨般冷.他在如此惡劣的生活條件下,成功的領導了氫,原子彈的發射. 他是氫彈的開發者,他的成就意味著中國“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他是中國的功臣,而奧本海莫也是其國家的功臣.但二人的性格卻截然不同,奧本海莫鋒芒畢露不拘小節,鄧稼先默默無聞無私奉獻.截然不同的性格決定不同的人生.

我們對比他和居里夫人的光輝事蹟,便會發現許多驚人之處:一樣熱愛祖國,一樣默默無聞無私奉獻,一樣做出傑出貢獻;那我們便可以說,鄧稼先是中國的“瑪麗.居里”! 他的成就使千千萬萬中國人歡天喜地,慶賀中國這古老的巨龍騰飛了!但他仍不懈努力,為中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默默奉獻著他的一切.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3

他在接到要做出“大炮仗”的時侯,便知道要製造原子彈,要長期出差在外,可他管不了那麼多了。於是,他便開始專心致志的投入了原子彈的製作中。

蘇聯答應給中國提供原子彈的教學模型,但是對方卻撕毀了協議,蘇聯專家全部撤走了,現在鄧稼先只好一邊讀書,一邊授課。他非常刻苦,有時他備課備到四點多,在辦公室裡睡兩三個小時,天亮了繼續工作。在那些日子裡,他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工作,一天到晚暈乎乎的,走在路上還想著原子彈,有一次竟連人帶車掉到溝裡。

經過了一番努力,終於把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計算的輪廓勾畫出來了。由於當時還沒有大型電子計算機,所以只要有一小點錯誤就要用手搖計算機搖上九次,以便計算出正確的答案。

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時,伴隨著一聲巨響,戈壁灘上騰空升起了烈焰翻滾的蘑菇狀煙雲。這震撼世界的驚雷向人們宣告:中國人被欺凌的時代結束了!之後,鄧稼先等人又取得了氫彈試爆成功。

我想,這一定是鄧稼先和其他工作人員刻苦研究和團結奮鬥的成果。鄧稼先那為了祖國富強而嘔心瀝血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們雖然不能像鄧稼先那樣做出偉大的事來,但是我們可以從身邊的點點滴滴做起,長大了之後也為祖國做出有貢獻的事來。

坐在書桌前,靜靜地聆聽著來自窗外的聲音,這種聲音,有些悲慘,但在悲慘之中,有夾雜著一些壯烈。它把我的思緒帶進了那篇課文——《鄧稼先》,讓我不由自主的拿起書,再次瀏覽……

這篇課文主要將鄧稼先的生平、貢獻放在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中進行描寫、評價,突出了他對民族的貢獻,表現了中國學者特有的忠厚朴實、真誠坦白、心胸寬闊的氣質,高度讚揚了他深沉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將個人生命奉獻給祖國國防事業的崇高情懷。當我讀到“一次井下突然友誼個訊號測不到可,打架十分焦慮,人們勸他回去,他只說了聲‘我不能走’”時,我的心靈被鄧稼先那種為了國家,為了工作而臨危不懼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會像一下自己,在這麼幸福的情況下,在自己只有一份“工作”——作業的情況下,卻經常抱怨,一會感覺認為學習太苦,所以就想放棄,開始厭學。比起鄧稼先,我是那麼的微不足道。我沒有鄧稼先那種愛國的精神。“少年強,則國強。”我再厭學的時候,從來沒想過:“如果每個少年都像我這樣那麼整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不都得毀滅嗎?”我先在就要好好學習!

雖然,我比不上鄧稼先,但我可以向他學習,學習他的臨危不懼,學習他的忠厚朴實,學習他的愛國主義……從身邊做起,爭取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奉獻國家!

隨著窗外的歌聲,我讀完了這片課文,這是歌聲裡的悲慘,彷彿完全消失了,剩下的,只有那些壯烈……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4

課文講的是鄧稼先兩彈之父是如何工作的,鄧稼先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夜以繼日的工作著、為我們的祖國做出很大的貢獻。

鄧稼先不怕艱險、工作艱苦,當他知道自己要去的地方是一片莊稼地,而科技人員也寥寥無幾,他並沒有怨天尤人,而是換上工作服當小工,和建築工人一起砍高粱、挖土、推車、和泥、蓋房子。

鄧稼先做事都是認認真真、不求回報。而我確實做每件事都是馬馬虎虎,應付了事,以後一定要學習鄧稼先的精神。

同學們,只有我們現在好好學習才能長大更好的報效祖國,為祖國出一份力,將來把祖國建設的更加強大。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5

鄧稼先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人物,從小就聽說過,這次終於有機會詳細的瞭解他。

鄧稼先是我國傑出的科學家,中國“兩彈”元勳,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他在中國核武器和原子武器的研發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其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被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

看了《鄧稼先》這部電影后,他的形象總是讓我難以忘懷,腦海中總浮現出他的模樣:在那張樸實的臉上,有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那雙眼睛代表著他對事業的渴求和真誠;他那雙粗糙的手上,留下了無數永不磨滅的傷疤,那疤痕就代表著一個奉獻著對自己崗位的熱愛和勤勞。

“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鄧稼先懷著堅毅執著的信念,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為了心中的那份理想,鍥而不捨、孜孜不倦地為之奮鬥,不求回報。在他的身上,有著一股不服輸、不怕困難、不怕打倒的強大精神力量,支撐著他走過艱辛的研究之路,所以,他才有了可喜的偉大成果,他的事蹟才會廣為流感測動人間,他的精神才會激勵著一個個前赴後繼的科研者。

鄧稼先,一個普普通通的人,為何會受到那麼多人的敬佩和愛戴呢?那是因為他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身軀完成著神聖的使命,他把自己的一切精力都投入到了為國家研製核武器的光榮崗位上,他為了祖國奉獻了自己光輝的一生。

也許你該問了,我們現在是學生,怎麼能做出那樣震撼的事蹟呢?對,我們是學生,或許不會做出驚天動地的事來,也不用像鄧稼先那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起碼我們要從小事做起,腳踏實地地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學習鄧稼先鍥而不捨不怕挫折的精神,把精力和智慧用在不斷的學習當中來,有一天,是真金總會發出光熱來的。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6

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徵,歷經磨難。不僅要面對冰雪覆蓋的高山、波濤洶湧的江河,還要與凶惡的國民黨反動派進行激烈的鬥爭。然而,我們的紅軍戰士沒有屈服,勇敢面對困難,用自己頑強毅力,完成歷史使命,成為世界歷史上的一場偉大壯舉。

紅軍長征途中,硝煙瀰漫,危機重重。我們的戰士巧施計策,憑著機智、勇敢,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偉大勝利。《草帽計》中就有一段這樣的記載:賀龍師長為保護戰士,靈活運用軍事戰術。他命令戰士們扔下草帽,繼續行軍。驕陽似火,敵人忍受不住煎熬,紛紛搶著戴上了紅軍戰士“贈送”的草帽。果然不出所料,一會兒空中彈如雨下,敵人被自己的軍隊打得抱頭鼠竄,落花流水。從這件事中看出,我們的紅軍戰士團結一致,戰勝了強大無比的敵人。《豐碑》中有這樣一段故事:為了讓一位戰士溫暖些,軍需處長竟把身上厚厚的棉衣讓給了那位戰士,結果自己凍死在寒冷的雪山上。難道那位軍需處長沒有權利穿那棉衣嗎?不,他寧願犧牲自己,也不願讓戰士們受苦。這就是紅軍的優秀品質,令人稱頌。

二萬五千里長徵中紅軍戰士表現出來的勇敢、智慧、友誼、團結、頑強……這些精神時刻激勵著我們。作為國小生,我們時刻要以長征精神為動力,刻苦鑽研,勤奮學習,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我們國家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它們虎視眈眈地盯著我們國家,甚至想法設法搞分裂。面對這些醜陋的行為,我們應該以長征的精神要求自己,時刻來維護國家利益,使我們的國家成為世界領先的科技強國。

新學期,我上了五年級,作業比以前多了雙倍,我感到害怕,居然選擇了退縮。今天,我讀了《紅軍長征故事》,清醒地認識到與紅軍戰士相比,自己實在是太渺小了,想起來真不應該啊!

兩萬五千里長徵令世人矚目,也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為重要的精神鉅著!它時刻提醒我們青少年: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努力奮鬥,讓長征精神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7

沈從文的《邊城》中所描繪的茶峒是一個夢幻般的地方,山清水秀,美不勝收。在這樣一個唯美的地方,一切都很淳樸,生活淳樸,風俗淳樸,以至於連愛情也很淳樸。茶峒邊白塔下有一家人——一位擺渡老人,老人的孫女翠翠和一隻黃狗。一年端午節,翠翠和祖父走散了,卻碰巧得到了船總的二老儺送的幫助,回了家,那一刻,他倆情竇初開了。誰知大老天保也喜歡上了翠翠,但是天保最後成全了儺送自己外出闖灘,卻不幸遇難,二老也因此離開了翠翠,而老船伕也因擔心翠翠的婚事而在一個雷雨天溘然離去。一切都沒了,但那段悽美的愛情卻在讀者的記憶中揮之不去。

《邊城》雖是一個悲劇,但是二老為翠翠唱情歌的那段故事卻是無比美好。沒錯,走車路看似平坦,但是怎麼能和馬路的浪漫相比呢?整個故事,妙就妙在這條彎彎曲曲的馬路,是最淳樸的愛了,而真正牽動翠翠的心的,也正是這種淳樸浪漫的愛情了。這段故事,也正詮釋了少男少女之間的感情。

但是,在整個愛情中,翠翠似乎起了主導作用,翠翠喜歡二老,這點翠翠自己也一定清楚。而二老也喜歡翠翠,這原本是一拍即合的事,但是翠翠卻太過羞澀了,甚至連一句“願意”也不肯說,這麼一個悲劇,也可以說是翠翠一手造成的。羞澀本身並沒有錯,但是在面對這種事時有時真應該果斷一點,因為在面對樸實而單純的人時,過分的羞澀也許比什麼都可怕。

不過,在小說最後,也不乏有希望存在,正如書中所寫“也許‘明天’會來”。“明天”是多久呢,雖然無法知曉,但翠翠的路還很長,也許真能“等”到了也說不定。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8

活著,看似很簡單,可有時卻很難。尤其是在讀過餘華的《活著》後,才深刻的體會到活著所代表的含義。

《活著》講述了名叫福貴的一個老人的一生,他年少時是一個少爺,卻因為好賭丟失了一切。終於結婚,但是婚後面臨的貧困不可想象,更大的問題是他的父母,親人、媳婦、孩子相繼去世,最終只留下他一個人,還有一頭牛。故事極為悲慘,幾度讓人落淚,這是一個人的一生,但同樣是那個時代人所經歷一切的縮影。

故事最後讓人深思:一個人活著,只要活著,是不是就代表沒有絕望?人,或許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其他事物而活著。《活著》這本書讓我見證了那個年代,見證了真正的貧苦與無奈,但同時也讓人思考,如果福貴開始沒有進入賭場,也許一切的悲劇就不會開始。那是不是代表,有時候,人不可以走錯一步路,一步錯,從此再也沒有了迴轉的餘地。

活著,究竟是為什麼?這個問題現代人也值得思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角度,或許會有不同的答案。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9

曹禺曾說:“我從小失去了自己的母親,心靈上是十分孤單而寂寞的”。這句話讓我知道他的一生並不是順利的,平坦的。這也讓我更加深信正是這些痛苦的經歷,才使他產生了偉大的作品,訴說的渴望出自生活中所承受的苦難。

《雷雨》描寫了一個大家庭的崩潰。周樸園是這個封建大家庭的統治者,也是一個資本家。其妻蘩漪感到被壓抑的苦悶,與繼子周萍發生了曖昧關係。受過一定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影響然而缺乏反抗勇氣的周萍怯懦、自私,想擺脫與繼母的這種不倫關係,又愛上了充滿青春活力的婢女四鳳,而蘩漪的兒子周衝也愛上了四鳳。出於嫉妒,蘩漪通知四鳳的母親侍萍來領走四鳳。侍萍正是30年前被周樸園引誘為他生了兩個兒子,而後又被遺棄的侍女。她是周萍的生身母親,而被她帶走的第二個兒子魯大海又正在周樸園的礦上做工,作為罷工工人的代表,他和周樸園面對面地展開鬥爭……這些矛盾醞釀、激化,終於在一個“天氣更陰沉、更鬱熱,低沉潮溼的空氣,使人異常煩躁”的下午趨向高潮,周萍和四鳳終於知道他們原是同母兄妹,一場悲劇發生了:四鳳觸電而死,蘩漪的兒子周衝為救四鳳不幸送命,周萍開槍自殺,善良的魯媽痴呆了,絕望的蘩漪瘋狂了,倔強的魯大海出走了。罪惡的家庭崩潰了。

我曾經也大概地看過人藝的話劇《雷雨》。從那時到現在,我一直都驚歎於曹禺大師對戲劇的掌握。他巧妙地將一個大家庭幾十年的恩怨情愁濃縮到一天來表現,濃縮到四幕,兩個場景來表現。集中的地點和時間所表現的東西卻並不單薄,有畸形的愛,突破束縛的勇氣,人情的淡漠,世事的堅信和宿命的痛苦。圍繞著八個人物,我看到的是整個社會。同時,我也生動地看到戲劇這種文學題材的特點。這部劇作為一個經典,的確是值得每一個文學愛好者閱讀的。

曹禺曾說:“《雷雨》的主題不是以道德敗壞和亂倫為主題的,也不是寫因果報應,《雷雨》寫的是一種情緒,是情緒的發酵,情緒的洶湧推動著我誹謗中國的家庭和社會……《雷雨》所顯示的是我所覺得的宇宙間的殘忍,相信種種宇宙鬥爭的背後有一個主宰。”我很能理解,作者在創作時候並沒有一種明確的主題,而是處於本能地一種傾訴,跟著自己的感覺去表現一個世界。

無疑的,我看到了一個罪惡的社會,一個危機四伏的黑暗的社會。但是這也更多的是對世界的一種感覺,不僅僅存在於某個歷史某個時期,這也正是我在這個時代去讀的時候,還心存理解而不是同情的原因。他表現的那個家庭,那個社會給我一種無路可逃的感覺。周萍、四鳳、周衝,還有蘩漪似乎一直都處於一種想要逃離這一切的狀態裡,他們想要離開,想要擺脫,想要征服。但是他們的痛苦卻始終沒有出路,反反覆覆地掙扎,甚至死成為了的解脫。是的,那個社會,那樣的生活沒有給他們自由,所有的希望像渺茫的迷霧般不能真實地抵達。探索真理的路上他們已經不能忍受,我想這也正是一種無奈的美。曹禺在1977年為自己作品集寫後記的時候說:“今天看來,必然有很多缺點和謬誤”,然後他談到沒有寫一個無產階級人物,沒有指出革命的方向都是缺憾。我卻不敢苟同,必定有些痛苦會跨越時代,跨越階級。

從周魯兩家的衝突上,表現了上層社會和下層社會之間的衝突。侍萍和四風是舊中國兩代勞動婦女的典型。但是同樣她們有很強的侷限性,以至於很多時候是她們的軟弱造成了自己悲慘的命運。這也是一個時代賦予婦女的不幸,世界沒有告訴她們:她們是可以反抗的。侍萍忍辱負重,遭遇那麼多不幸,卻只認為那是自己造的孽,甘心在心裡承受所有痛苦。我想,或許她應該讓自己心理負擔的少一點,而不必把社會造成的悲劇由自己獨自承擔。

我想,這裡面還是有一定的宿命論思想,很多東西歸於命運。我覺得這沒有什麼好,也沒有影響作品的深刻性。我當然不會認為世界上存在什麼天命的因果報應。但是社會和家庭給予一群人的悲哀,卻正是這樣才被展現地淋漓盡致。他們的確可以在黑夜裡去尋找一個真正的光明,但是那對於他們已經太難了。

周樸園是一位既有資產階級自由平等思想,又有封建專制思想的新興資本家形象。他的性格特徵,主要是通過他與侍萍、蘩漪兩位女性形象以及他與魯大海等人物的關係表現出來的。周樸園在年輕的時候也是受新思想影響的年輕人,也曾有過想掙脫封建家庭的束縛,要追求自由戀愛和婚姻的理想,因此,他對侍萍的愛是有過真情實感的,但他性格中也有懦弱的一面,不能與自己出身的階級徹底決裂,最終又回到封建的陣營之中,背叛了侍萍,也背叛了自己的理想。

蘩漪是一個很有特色的人物。在一個受傷甚至近乎於變態的女人身上,我隱約看到了她同年青人一樣純真的愛。蘩漪與周樸園一樣,也是一位新舊結合的人物。她既渴望自由的愛情,又無力擺脫家庭的牢籠,甘願受周樸園的凌辱。蘩漪陰差陽錯地愛上了丈夫前妻生的大少爺,在無人可愛中尋找自己的愛人;這是錯誤的愛,痛苦的愛,卻也是深刻的愛。她是一個被愛折磨卻沒有出路的人。如果對於一個人來說,愛都成了奢侈的事情,那麼她的幸福也就遭到了置疑。或許這也是她對丈夫、對自己不尊重的一種變態了的報復。

在那個黑暗的社會裡,人們的性格已經被扭曲。

讓我想起一句話:愛和憐憫都是罪。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10

大多數人都在描寫和讚頌母愛,而極少寫父愛。我們是否忘記了父親那深沉而嚴峻的愛?《背影》一文用了極為樸素的言語卻勾勒出一個平凡卻偉大的父親。

我的心總是在這一段文字有了很深的感觸: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在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援,做了許多大事。哪隻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己。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於忘卻了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我來北後,他寫了一封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有膀子痛得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能再與他相見!遊子在外,父親牽掛,文中的父親一直就在惦記著他的兒子。正所謂:“有父愛盡不在語,惟有信中顯真情。”

生病時父親揹我去醫院;考試考砸時父親的痛斥;遇到難題時父親悉心的教導;氣餒時父親親切的鼓勵;送我上學時父親那親懇的目光;走上岔路時父親及時的巴掌。父愛是需要細心觀察和用真心感受才體會得到的,我們都被父親深深地愛著。

父愛如山,往往深沉嚴格。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成為國家棟梁之才,報答父母對我們如春雨般綿綿溼潤的愛,這哺育著我們的愛。珍惜明日,努力學習,學會一身本領。我們是父母手中的雛鷹,為了明天更好的展翔而努力吧!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11

在讀過的小說中,伏尼契的《牛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書中的主人公牛虻更是讓我感覺到震撼……

亞瑟,書中描述道:他身體十分單薄,常常的眉,薄薄的脣纖細的手足,身上的沒一個地方都過於精細,過於弱不禁風,看上去不像三十年代的英國中產階級青年,倒像是十六世紀肖像畫中的義大利人。如若讓他安靜地坐在那裡別人必須誤會以為他是一個身著男裝的嫵媚動人的女孩而不是男孩。可是就在他走動的時候,那輕盈敏捷的體態又使人想象到一隻被馴服的,沒有了利爪,失去野性的豹子。

牛虻,書中又寫道:

‘費利斯。列瓦雷茲,綽號牛虻。

年齡:大約三十歲;

籍貫:不詳,大概系南美人;

職業;新聞記者;

矮個子;黑頭髮;黑鬍鬚;面板黝黑;藍眼睛;前額:既闊又圓;鼻子,嘴巴,下——'

對了,這兒:‘特徵:右腳跛;左臂彎曲;左手少了兩指;臉上有最近被馬刀砍傷的疤痕;口吃。下頭還有一句附言:‘精於槍法,捕時要加以注意。'

大概沒有人會想到,那個以往的俊美少年會變成最終這“醜陋”的模樣,這或許就是作者伏尼契最成功的地方。《牛虻》之所以能令人心絃激動,就是因為在牛虻的身上,集中了許多方面的“衝突”。這就應驗了文學評論家勃蘭兌斯說過一句名言:“沒有衝突,就沒有杯具。”這“衝突”或者是政治信仰的衝突,或者是感情與夢想的衝突,而由於這些不能調和的衝突,就爆發了驚心動魄的杯具。

這許多的衝突中每個都耐人尋味,每個都動人心旋,每一個衝突都把牛虻帶向杯具。可我無暇仔細體味這些衝突,因為我在被他的那種精神感動著、震撼著……

不管我活著,還是我死去,我都是一隻牛虻,歡樂地飛來飛去--這是開篇首語。本書的精華所在,文章的點睛之筆,也是牛虻和瓊瑪小時侯一齊學的一首小詩,是文章的結晶。

的確,牛虻精神是永不泯滅的。在宇宙的每個角落都會有這樣的人存在。牛虻精神是人類的一種精神的象徵。

無論在牛虻那個戰亂的年代,還是如今這和平的時代,牛虻的執著,堅強,頑強的毅力和應對敵人視死如歸的精神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的。

"我明白你們這些留下來的人團結起來,就會給他們猛烈的反擊,你們將會實現為之奮鬥的巨集偉大業。至於我,對待死亡就會懷著簡便的心境,走進院子,就像是一個放假回家的孩童。我已經完成了我這一份工作,死刑就是我徹底完成了這份工作的證明。他們殺了我,因為他們害怕我,我心何求。"這是封面上的一段話。足見牛虻的偉大。他用一生的時間和惡勢力作鬥爭,把自我的青春和熱情毫不吝嗇地獻給了義大利。獻給了他深愛的與之無關的人民。而應對死刑表現得從容不迫甚至讓執行槍決的軍官士兵都不寒而慄。應對手無縛雞之力的牛虻,他們顯得多麼狼狽不堪!就連槍決的士兵都捨不得下手,一心想著是身旁的人射死牛虻的,最終竟有個士兵甚至沒有開槍。牛虻就是有這個力量,能讓他的敵人也受到感染。在他身旁的人,都會感受到他靈魂的魅力。並受到他的薰陶和感染。哎,這樣一個好人還是被亂槍射死了,可就連最終一刻,他都不忘和敵人鬥爭,最終一刻他也是勝利的。他的敵人都怕他……

牛虻是在其生命中最愛的兩個人——神父蒙太尼裡和女友瓊瑪的雙重傷害下、其內心承受著非人的煉獄般折磨中流浪到南美洲,度過了地獄般的十三年。而後再出此刻義大利的他已經成熟了,已經是老練的“牛虻”,成為一個為國家命運不顧個人安危的真正的革命者!轉眼看看此刻的我們,80後的我們,被人們喻為“草莓族”的我們,莫說是受到生命中最愛的兩個人的雙重打擊我們有沒有勇氣重新站起來,就是遇到挫折也會讓許多人放棄前進去選擇逃避!這是多麼鮮明的比較啊!

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裡,我們缺少的或許就是一種牛虻精神——執著、堅強、頑強的毅力和戰勝自我、愈挫愈勇的鬥志!或許這時的我們真的應當學一下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把牛虻精神拿來,將它溶於自我的思想中,為自我所用,改變80後“草莓族”的現狀,將自我變為不僅僅外表光鮮亮麗,內心也堅強無比的“轉基因草莓”吧!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12

今天,我讀了《阿長與山海經》,頗有感受。

在書裡,我看到了一個在魯迅家裡幹活的女工無微不至地照顧魯迅的畫面,她叫“阿長”,但魯迅並不是一開始就喜歡她的,有一個過程。一開始魯迅不喜歡阿長切切察察,向人們低聲絮說些什麼事情,還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睡覺的時候,她又伸開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讓魯迅睡不好覺。直到知道隱鼠是被阿長殺死的,魯迅更是討厭阿長。但是一件事改變了魯迅對阿長的看法,那時候魯迅喜歡上了一本《山海經》,阿長告假回家以後的四五天,她回來給魯迅買了一本《山海經》。則有使魯迅發生新的敬意,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成功。她確實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

長媽媽對小時候的魯迅非常好,她聽到魯迅想要一本《山海經》就到處去尋購《山海經》然後去送給魯迅,讓魯迅充滿了對長媽媽的尊敬和感激。

阿長雖然和魯迅沒有什麼血緣關係,卻如此親熱,實在令人佩服啊!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13

《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是法國著名作家儒勒·凡爾納的一部文學鉅著。該書的主要內容是:格利納凡爵士與幾名人員還有格蘭特船長的女兒瑪麗和兒子羅伯特坐上“鄧肯號”去尋找格蘭特船長,途中他們與地震拼搏,與大水抗衡,被匪徒算計,與土人周旋,歷經重重考驗,最後終於找到格蘭特船長的故事。

在人物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麥克那布斯少校了。我佩服更羨慕他的聰明機警,沉著冷靜。要是沒有他,恐怕爵士和巴加內爾他們早就凍死在冰天雪地中了。要是沒有他,爵士他們到現在也不知道艾爾通其實是流犯頭目。要是沒有他,恐怕羅伯特早已成為雄鷹的晚餐了。總之,關於他的好的事件是數不勝數,舉不勝舉。

我也很喜歡巴加內爾,他可以稱作是“吉尼斯世界紀錄”中的最幽默的“幽默大師”了!有一次,巴加內爾畫了一幅紐約的地圖,標名為“馬德里全市圖”。還有一次,他寫一封信,他明明想寫“my dream”,可寫成了“my dark”,爵士一讀,不禁大發雷霆,他翻譯過來,加到句子裡,一讀,讀成了一句不知道什麼時候意思的話:這就是我的黑暗(this is my dark﹒)。就是這句話讓我笑了幾乎三天三小時。

《格蘭特船長的兒女》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讀完後一定會讓你讀完再讀。《格蘭特船長的兒女》,百讀不厭!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14

《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中華五千年來的一部文化瑰寶,家喻戶曉。其中武松打虎、江州劫法場等故事,更是引人入勝。《水滸傳》講述的是宋江起義失敗後,一百單八將被逼上梁山,替天行道,殺富濟貧、打家劫舍的故事。李逵、宋江、武松、林沖等英雄齊聚梁山,演繹了一段段扣人心絃的傳奇。

《水滸傳》中,宋江有勇有謀,足智多端。他本是朝廷官員,如果當時皇帝把領土治理得井井有條,那麼宋江定會成為一名悍將,天下就會太平,免遭外來之敵的入侵,為天下的百姓效力,不亦樂乎。而事與願違,宋江不但沒有過上安穩的日子,反而反了朝廷。這一切。不都是當時皇帝的昏庸?宋江起義,並不是因為對朝廷不忠,更不是因為知恩不報。相反,他是為了報恩於百姓。在那個年代,官逼民反,富人撐死窮人餓死巨大的生活反差,形成了《水滸傳》的歷史背景,《水滸傳》也是在這種巨大的矛盾下創作的。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武松打虎、林沖雪夜上梁山等無不體現了梁山英雄們的豪情萬丈,大忠大義。而李逵殺富濟貧更是把他寬廣的胸懷體現得淋漓盡致。《水滸傳》不但講述了英雄們的故事,對小人物的刻畫也是令人讚歎的。高俅是朝廷中的一員奸臣,因為愛好獻媚拍馬而倍受皇帝的寵愛,因此成了社會的一大蛀蟲。當然,這也是許多貪官的一個典型縮影。

《水滸傳》中濃縮了亂世豪傑與昏庸奸臣,不見小恩小惠小奸小惡,只有大忠大義大奸大汙。這也許就是《水滸傳》中人物的魅力所在吧。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15

《貝多芬傳》是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名人傳》中的一部傳記。它創作於二十世紀初期,無論在當時還是在後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這部傳記中,羅曼·羅蘭著力刻畫了貝多芬為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

從貝多芬身上,我們能學到了許多崇高的精神,特別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種頑強地與命運抗爭的精神。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對他來說就好像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鬥爭。父親急於想開發他的音樂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貝多芬練習各種樂器。當他稍長大一些,惡運又一次降臨到了貝多芬的頭上:他失去了最親愛的母親。貝多芬悲痛欲絕,只有寫信向朋友哭訴。

貝多芬的一生是悲慘的,也是多災多難的,但他為什麼還能成功呢?為什麼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卻能做到呢?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認為,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有著超與凡人的毅力和奮鬥精神。面對困難,他絲毫無懼。這就是他成功的祕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困難時,經常想到的就是請求他人的幫助,而不是直面困難,下定決心一定要解決。而貝多芬,因為脾氣古怪,沒有人願意與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對困難,只能單槍匹馬,奮力應戰。雖然很孤獨,卻學會了別人學不到的東西:只要給自己無限的勇氣,再可怕的敵人也可以打敗。

苦難中長大的貝多芬也是幸運的。法國大革命爆發之時,貝多芬曾遇見莫扎特,並相互交流。接著,又拜海頓為師。後來,貝多芬開始嶄露頭角。就在貝多芬初次嚐到成功的甜蜜的時候,痛苦又一次降臨。慢慢地,貝多芬耳朵的聽覺越來越衰退,他的內臟也受著劇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還是瞞著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隱瞞了,才寫信給韋格勒醫生和阿曼達牧師這兩位好友。貝多芬耳聾的程度是逐漸增加的,但沒有完全聾,可以說,幾乎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聾後寫的。

人們在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臉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從那目光里人們又可以看到他悲慘的命運。之後的歲月裡,性格過於自由暴躁的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愛情的否絕。在遭受這些肉體痛苦之時,貝多芬又必須承受著另一種痛苦。

不但如此,他的身體也“背叛”了他,先後得了肺並關節炎、黃熱並結膜炎等等。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儘管如此,但他從未放棄過音樂。要知道面對這麼大的困難,貝多芬卻毫不動搖,這需要用多大的勇氣和毅力啊!

生命的沸騰掀起了音樂的終曲。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願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醫治的,他渴望治癒,他渴求愛情,他充滿著希望。貝多芬與命運抗爭,最終成為名人。貝多芬在寫給弟弟們的信中曾說過:“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錢。”

本書的作者羅曼·羅蘭告訴我們一些道理:只有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努力向前。同時,悲慘的命運和痛苦的考驗不僅降臨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樣也降臨在偉人的身上。當我們遭受挫折的時候,應該想到這些忍受並戰勝痛苦的榜樣,不再怨天尤人,要堅定自己的信仰。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16

一個紅頭髮的小女孩,滿臉雀斑,殷切的希望得到別人的喜愛和收養,她就是安妮,一個喜歡想象的天真的孩子。

她喜歡滔滔不絕,但更喜歡想象,在她的想象中,櫻花是白雪皇后;蘋果是紅衣姑娘;她還把自己的影子和回聲想象成兩個知心朋友,向她們訴說心事……還有什麼情人的小路,閃光之湖……她的世界,總是那麼美好,她可以用想象力擺脫一切煩惱,可馬瑞拉不明白,她總把安妮的想象當成是可笑的行為……多麼可悲啊,如果人沒有了想象力,那麼生命將變得暗淡無光。可是,許多大人無法明白,想象力的美好,因為,他們失去了童真,失去了生命中最美好的東西……當我們在喧囂的世俗中奔波時,是否該停下來,想一想:我們失去了多少比金錢,名利更重要的東西?

安妮真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小女孩,她總是犯別人不可能犯的錯誤,比如說,在蛋糕里加止痛藥;給手帕上漿;把葡萄酒當成紫梅甜酒灌醉了好朋友戴安娜……諸如這樣的奇怪錯誤時常在安妮身上發生,但是,就如她所說的那樣,她不會犯同樣的錯誤兩次。她勇於承認,她知錯就改,就這點來看,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當我們犯了錯誤,我們敢承認嗎?也許,這一點我還得向安妮學習,我應該向她那樣坦率,敢於承認錯誤……真誠的道歉,不僅會得到別人的原諒,也會得到別人的尊敬!

讓我們向安妮學習吧,學習她的純潔,她的天真,她的坦率,和她那美好的心靈!讓我們一起去書裡,品味這綠山牆的安妮吧!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17

讀完《藏羚羊跪拜》這篇文章後,我覺得心情很是沉重。為什麼呢?是因為我為藏羚羊媽媽沉甸甸的愛,和老獵人沒有同情心而感到悲哀。

《藏羚羊的跪拜》的故事是這樣的:藏北的老獵人發現一頭藏羚羊,藏羚羊祈求他放過它,並跪了下來。可老獵人還是毫不猶豫地開了槍。開膛破肚之時,才發現藏羚羊子宮裡竟靜靜地躺著一頭小藏羚羊。老獵人很是後悔。從此這個肩披長髮,腳蹬長筒蔵靴的老獵人就從此沒有再出現了。

在這個世界上最常見的愛就是親情,但親情也是最珍貴的。藏羚羊媽媽為自己的孩子留下眼淚,不屈跪下,實在是令我十分感動。

在我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的腦海裡就一直在想:藏羚羊媽媽死的時候是什麼樣子的呢?我想一定是十分不情願吧,因為她大概是帶著仇恨離開了這個滿是殺害的世界的。雖然,動物流淚對我而言,似乎是個傳說。雖然我並沒有見過,可我還是猜想得到那雙盈滿淚水的雙眼,那冰涼的淚水!

藏羚羊也是有感情的,世間的所有動物也都是有感情的。不過,他們不會用語言表達,不會用虛偽的謊言去欺騙自己的感情。他們也有愛,那種獨特的愛。藏羚羊媽媽用了人的祈求方式去對待人,甚至都下跪了,可貪婪的老獵人卻還不肯放過她。他的良心何在?

可最終慈愛的藏羚羊媽媽還是沒有逃過一死。是的,“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動物在內,都是神聖的。”

讓我們記住藏羚羊的跪拜,記住那行行淚水,更要記住的是老獵人的行為!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18

世界是隱喻的,村上春樹這樣告訴我們,為了證明這樣的隱喻像空氣一樣存在,他創造出了田村卡夫卡君。

而一看到卡夫卡這三個字,我心中便充滿恐懼,年少無知的時候買了一本他寫過的城堡,完全沒看懂,後來幾年過去,重新來看,還是完全不懂,“有一個人想要進入一座城堡,卻無論如何也進不去,”這樣一句話能寫成一本書,我閉著眼睛都能想象得到卡夫卡寫作時候如何斟酌著每一句話背後的隱喻,然後沾沾自喜,無奈如同做不出高數題的我一樣,擠壞了腦袋也看不穿這背後的種種隱喻。

田村卡夫卡和作家卡夫卡沒有半毛錢關係,而村上春樹確很好的繼承了卡夫卡寫作中隱喻的本領,不過他比卡夫卡厚道的多,一是告訴反覆告訴著讀者“我在使用隱喻,前方注意安全,有隱喻出沒”;二是小說的故事情節中穿插著大量關於隱喻的解說,時刻展現著他自己的哲學思想與人生觀,雖然有些晦澀難懂,但年輕人的人生中能遇到的挫折無非也就是那麼幾件,所以細心的話,你總是能夠從中找到那麼一兩句戳中內心與之共鳴的話,然後顫抖一下。

創作一部這樣的小說肯定很費腦力,因為不但要考慮情節的起伏發展,還要考慮如何在每一個正確的地方挖一個坑,埋下一個裝有祕密的盒子,再用原先的土埋好假裝什麼也沒有發生,等著有緣的讀者來發現這個坑,把盒子挖出來,還得解開盒子上的密碼鎖,最終得到祕密。

以我對自己腦容量的客觀估計,能把故事情節捋順已是難得,僥倖窺見的幾個隱喻還或許只是自己的想象而並非作者本意,不過讀一書能與作者有些許共鳴又怎能不算是有緣

俄底浦斯王的故事在15歲的田村卡夫卡身上一一應驗,命運這種東西太玄幻,你想要躲避可怕的預言麼,其實並無他法,因為你走到哪裡,預言便會跟你到哪裡,田村一直在躲避,卻看著預言步步為真,後來便不躲了,與母親的關係按說應是可控的事情,然而他卻沒有控制,反而完成了預言。故事太誇張與荒誕,而卻也不正是驗證著那句話,沒有人能從他該面對的現實面前走過,即便這個現實是地獄,也要走穿它。走穿了之後呢,“不久,你睡了。一覺醒來時,你將成為新世界的一部分。”新世界是什麼樣的,沒有人知道,而田村卻不再是過去15年裡的那個他了,過去漫長的時間裡身世、與父親的關係,對母親和姐姐的幻想一直困擾著他,直到有一天這一切驅動他離家出走,而當他走穿這一切,也就徹底告別了曾經禁錮他不得動彈的過去,是的,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

而對比之下是他的母親,自初戀終結生命便抵達了至此再前進不得的點,如果入口石的故事並沒有理解錯,那應該是逃避現實只是自己的選擇,母親選擇了進入虛幻不再出來,而田村最終還是出來了。所以以入口石為證,生命中至此再也進不得的點按說是可以走穿它的,也許很難,終究還是看你自己的意願罷了。

所以悲傷的旋律中其實永存的是希望之火,就暫且這樣自顧自地樂觀理解吧。

幸福是寓言,不幸是故事,那便讓我們在故事中期許生活有寓言般的希望。

最後,是一段書中觸動我的文字:“我們大家都在持續失去種種寶貴的東西,寶貴的機會和可能性,無法挽回的感情。這是生存的一個意義。但我們腦袋裡——我想應該是腦袋裡——有一個將這些作為基以儲存下來的小房間。肯定是類似圖書館書架的房間。而我們為了解自己的新的正確狀態,必須不斷製作那個房間用的檢索卡。也需要清掃、換空氣、給花瓶換水。換言之,你勢必永遠活在你自身的圖書館裡。”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19

在寒假中,我找出了爸爸珍藏的書《茶館》。

《茶館》是老舍的著作,裡面寫了一個掌櫃和他的茶館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叫王利發的人,因為喪失了父親,所以他二十歲就當上了裕泰茶館的掌櫃。在這個茶館,你沒事有事都能待很久。

可是,好景不長,大清的警察宋恩子吳祥子天天來搗亂,攪得生意一塌糊塗。好不容易等到了民國,宋恩子吳祥子的兒子居然也當上了警察……

裕泰茶館一天不如一天,悲劇就天天發生:先是妻子被車撞了沒人管,又是傷兵天天來攪生意,最後竟然讓劉麻子給要走了。

最後的一天晚上,老掌櫃叫來了朋友秦二爺、常四爺一起說起了自己的遭遇,朋友走後,老掌櫃將常四爺揀來的紙錢點燃了。一會兒,就火光沖天,老掌櫃依然坐在哪兒,他想起了年輕的時候……

《茶館》這部小說看後總是叫人悲憤不已。為什麼可以讓小唐鐵嘴兒、小劉麻子、小宋恩子、小吳祥子這樣的傢伙過得有滋有味,天天不愁吃不愁穿。而就不許像王掌櫃、常四爺、秦二爺、鬆二爺這樣的大好人過上好日子?這種世道也太不公平了,但那時的人們又能說什麼呢?

一鍋老湯、一壺釅茶,一幕震撼人心的人間悲喜劇在百年老店“裕泰大茶館”裡上演,演繹著老舍先生蘸著滄桑寫出的舊時代裡黑暗的一頁,把一幅沾滿了人世坎坷的老北京歷史民俗畫卷生動地展示在讀者面前,留下永恆的記憶。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20

有人說,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的契機是為了探尋俄國社會的出路,我卻始終覺得這種觀點過於片面。我認為,一部真正偉大的小說,應該是包羅永珍的,而不僅僅侷限於一個小小的目的。從《戰爭與和平》裡面,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包括哲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甚至宗教學等等,這一切綜合起來,就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

結構安排方面,要處理好這樣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難的,托爾斯泰卻能夠憑藉自己的藝術天才,在戰爭與和平之間穿來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亂。而且,托爾斯泰似乎特別擅長描繪那種高難度的大場面,戰爭、舞會、宴席,他可以用極簡短的話把每個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盤托出,卻從無顧此失彼雜亂無章的感覺,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塵莫及的。

語言方面,《戰爭與和平》始終保持一種質樸大氣且與眾不同的風格,它並不旗幟鮮明,但內蘊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託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亞的雕章琢句來,要強出許多。

人物性格方面,《戰爭與和平》也有其高超過人之處。首先,書中幾乎每一個人物,包括那些並不重要的配角,如伊波利特、莫特瑪、小尼古拉等,都有他們自己的性格(要做到這一點是比較困難的,其它小說如《紅樓夢》、《水滸傳》也有類似成就)。其次,書中許多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斷變化。如皮埃爾,從單身到結婚、從私生子到繼承人、從海倫到娜塔莎、從雅各賓派到共濟會、從戰爭前到戰中到戰後、從貴族老爺到俘虜再到釋放、從初出道時的年輕氣盛到後來的好學深思,他的性格一直處於一種無法停止的狀態,每經歷一件事情,他都會產生一些新的想法,並在不知不覺中完成自身的轉變。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經歷過很多大的變故,從軍、負傷、喪妻、對娜塔莎的愛情及娜塔莎的變心、還有死亡。相比皮埃爾而言,他的性格的變化是比較突然的,這與他所處的環境及自身特點有關。娜塔莎的變化,尤其是與皮埃爾結婚後,她由原來那個活潑、快樂、愛唱愛跳的小姑娘變成了一位不修邊幅、甚至有點吝嗇的母親,以至傑尼索夫再次見到她時,竟會大吃一驚。但,無論這些人物的變化多麼不可思議,我們都會覺得它合情合理,提不出任何異議,似乎一切事情就應該這樣。而且,無論他們怎樣變化,皮埃爾還是皮埃爾、娜塔莎還是娜塔莎、安德烈還是安德烈,他們天生具有的根本性特點是永遠不會改變的。這就是托爾斯泰的高明之處,他總是能夠站在一個客觀的高度,從客觀上描述並觀察人物的性格,而不因為任何主觀因素來刻意創造。

《戰爭與和平》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呢?托爾斯泰曾經說過:“它不是傳奇,不是長詩,尤其不是歷史記事。《戰爭與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達和能夠在其中表達他所要表達內容的那種形式。”他說的是實話。孟子也曾有過類似的言語:“吾辭達而已矣。”辭能達意,就這麼簡單。托爾斯泰認為,文學只是表現思想的一種形式,作為形式,它遠不如內在的靈魂重要。後人讀《戰爭與和平》,往往呼為史詩,那樣其實正好違背了託翁的意願。真正讀懂《戰爭與和平》的人,最終會發現,這是一部思想的結晶,卻非文學。而小說的作者托爾斯泰,則純然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了。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21

作者用細膩平滑的手法描繪了又一個世外桃源,沒有戰爭的硝煙,沒有車馬的喧鬧,有的只是山清水秀,山路蜿蜒,即使偏僻閉塞,但依舊有著它的悠閒自得。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沒有眾多鮮明的人物,甚至純真的愛情也只是剛剛萌發,而沒有如熾熱的火焰。就在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恬靜的生活畫面——茶峒,小溪,白色小塔,一戶單獨的人家,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

《邊城》講述的故事悽美動人。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場面,但他細膩而且真實,描述著一個再簡單不過的人間往事,卻透露著令人嚮往的淳樸民風,像一根輕柔的絲線悠悠地牽動你心靈的一角。

《邊城》裡的人情亦如水,細水長流,卻不是如水一樣無色無味,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純淨。在閱讀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爺爺一起守著渡船,相依為命,彼此關懷。爺爺,一個堅強的老人,同樣有著每一位老人都擁有的那份慈愛,為翠翠的未來擔心,卻從不把煩惱告訴她,只是緊鎖在眉頭裡一個人承擔。

不由得感慨,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結局或許不盡如人意,但不由得為祖孫間的關愛,兄弟間的情誼,男女間的感情而感動。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這片悠然的土地上孕育著這樣一批有著淳樸,美好心靈的人。

邊城讀書心得感想 篇三

第一次接觸到《邊城》這本著作是在高中的語文課本里,課文中擷取的是書裡的高潮部分,即從翠翠和儺送的相識直到故事的結局。幾年前的自己還是略帶幼稚和懵懂的,只是覺得翠翠的命運可悲,她和儺送相愛卻無法相守,但是今天再讀這本書,從字裡行間中,我感受到了更多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邊城》這本書描寫了在位於偏遠湘西,但卻風景優美、民風淳樸的邊遠小城裡,住著以擺渡為生的翠翠和外公。外公雖然年事已高,但是身體還是很健朗,孫女翠翠已到了花樣年華的十五歲。他們熱情友善、真誠淳樸。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與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相遇,內心產生了愛情的火苗,然而儺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歡上了單純可人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的幸福,獨自離開外出闖灘,途中遇難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內疚地離開了翠翠,外出他鄉。外公為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離開人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痴心地等待著儺送回來。

《邊城》雖然以主人公之間的愛情糾葛為主線,抒寫了男女之間的單純愛戀,但是也描寫了邊城人民的淳樸生活及鄰里間的友善,儺送和天保之間的兄弟親情,翠翠和外公的血肉親情,通過這些讚頌了人性之美。邊城就如同陶淵明筆下描寫的世外桃源一般,“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同樣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這種寧靜和諧的生活不僅和當時動盪的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和如今浮華的社會也形成鮮明的比照。我去過鳳凰兩次,第一次是高二的時候,那時候的行程匆匆,光顧著欣賞沿途的風景,第二次去鳳凰是今年的十一長假期間,那時候街道上人很多,天空中夾雜著雨水,白天很是熱鬧,當地的居民在沱江邊上清洗著衣物,能聽到木棒敲打衣物的聲音,沱江依然靜靜的躺在那,只是流水早已經流淌輪迴過千百回了,街道的兩旁有很多小攤,賣的是當地人親手製作的一些精緻的手鐲、手袋和其他一些小飾品,他們享受於這樣的生活,並不是靠那些手工藝品為生,只是喜歡這樣,在一天中的閒暇時光裡,做些閒適的事情。夜晚,整個鳳凰城被五光十色的燈光所包裹著,此時她是嫵媚而神祕的,一整熱鬧喧囂過後,剩下的是靜謐、平和,這才是她本來的樣子,青石板的街道在古銅色的燈光下,飄散著歷史的味道,沱江靜靜地倒映著兩岸的零星燈光,夜空是那樣的深邃,讓人深深沉醉在這樣的夜晚,這時候鳳凰城才有點沈從文筆下邊城的韻味,我明白了,確實只有這樣的小鎮才能孕育出邊城中那樣淳樸善良的人們。

再談及翠翠與儺送之間的愛情。他們之間沒有轟轟烈烈、離經叛道的駭世之舉,沒有那些所謂“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的山盟海誓,也沒有郭敬明筆下那些上流社會中充斥的銅臭味,他們只是極其普通的單純少女和少年,在青春最美好的年華中遇到了對的人,他們的感情就像春天裡含苞待放的花朵一樣,羞澀而又純潔,在他們的感情裡只有一個色彩,就是對互相的愛慕,沒有現代愛情裡附帶著的複雜因素,物質、金錢與權利,有太多的牽扯、太多的顧慮。翠翠和儺送愛情的無可奈何是源於親情的介入,他們愛情的悲劇也反映出了人性的美好,即儺送與天保之間的手足親情,他們都不忍心傷害對方,因為不忍,所以有了天保的黯自離開,不料途中遇難身亡,儺送才會因為天保的死耿耿於懷,以至於即使他對翠翠的愛慕再強烈,也始終邁不過心中那到“道德”之檻。

正是因為《邊城》不圓滿的結局,讓這份愛情更顯得淒涼。故事最後一句提及儺送的話,“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看似悲劇其實也不盡然,他們的故事應該留給每一個讀者來延續。

邊城讀書心得感想 篇四

一直聽說過《邊城》的大名,但由於各種原因,一直都沒有看過。這一次在語文課本上與《邊城》結緣,感觸頗深。

人性是世間最美的東西。在現代都市裡,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森林裡,我們又保留了多少純淨的人性呢?在城市中終日奔波勞累的我們實在無力去呵護,只任塵埃將它一點一滴淹沒,甚至吞噬。人性中太多的美德將塵封的心靈在一角,疲倦的我們如何有閒暇將其開啟?或許有很多人早已忘記了它的存在。可是在邊城,在這個幾乎被世界遺忘了的邊城,我找到了人性的歸宿。

湘西山美、水美,但人更美。青山繞水,水環青山,纏綿不已。在大自然母親的寵愛中出落得亭亭玉立的翠翠,山教會了她堅強,水賦予了她柔美。在清澈的見底的溪水的眷顧下,她的心純潔無暇。年少的懵懂,初開的情竇,她的心裡喜愁摻半。因為純樸,她無法拒絕大老,也無法向儺送表白。一切都是源於善。然而終是湊巧,落得個孑然一身獨守空船,為了一個未必會回來的人作無期的等待!

其實不管悲慘也好,完美也罷,我們都要走下去,不管我們高不高興,花開花謝,潮起潮落。昨日隨風已逝,明日迎風將來,世界從不理會任何人。

翠翠的愛情隨著儺送的悄然離開逝去,就這樣,愛情之花還沒盛開就已凋落了。也許沒有開始的愛情才是最完美的,因為錯過,才會刻骨銘心,沒有結局。才會意味著永恆的存在。

屬於邊城的故事結束了,但我們的故事才剛剛開始,人生路漫漫,吾等切記珍惜。

邊城讀書心得感想 篇五

茶峒是個美麗的小山城,依山傍水,風景秀麗。

秀秀和她的祖父就住在城口,每天給進城的人渡船是他們唯一的工作,有時祖父進城打酒,秀秀就和她的小黃狗為客人渡船,而小黃狗也聽話地為主人拉繩引船,動作嫻熟敏捷。這樣,生活過得平淡而又快樂。

不知不覺秀秀到了要嫁人的年齡,平淡的生活也因此慢慢走到了盡頭。我覺得那是個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的愛情,當看到秀秀第二次遇見了二老的時候,我開始幻想他們以後甜蜜的戀愛,可是當向秀秀提親的大老下船出了事後,我知道秀秀的快樂將一去不復返了。的確,自那以後,秀秀的生活一天一天地發生著改變,致使最後永遠失去了她的祖父,也失去了每天為人過渡的那條船。

合上書,我的心裡很難過,為秀秀的遭遇,也為她的祖父,因為他們是多麼善良的人,多麼快樂的人。秀秀常要爺爺唱歌給她聽,而爺爺又粗又啞的嗓子唱起山歌來卻又顯得那麼質樸、那麼憨厚,總逗得在一邊和黃狗玩耍的秀秀開心地笑。這是一幅多麼美麗的畫面,有山,有水,有鳥鳴,有歌聲,有歡笑,……而現在全被打破了。 故事雖然用灰色的背景為秀秀的未來打上了一個省略號,以悲劇收場,但我卻非常喜歡《邊城》,喜歡《邊城》裡每一個善良樸實的角色,尤其是秀秀的爺爺。

他的大半輩子都在管理這艘渡船,卻從來不收人家一分錢,有時客人想答謝他放了些錢在船上,他是追上好幾裡也一定要把錢還給人家,所以人們拿這位倔強的老頭也沒辦法,只好在他進城買東西的時候多給他加些肉,加些酒來酬謝了。平時他還會託人買些上等菸草,過渡的時候誰需要就慷慨奉獻;到了天熱些他還會和秀秀準備一大缸水,裡面放了些清熱、解毒的草藥給每位客人喝。爺爺是個老實人,為秀秀的未來擔心,卻從不把煩惱告訴她,只是緊鎖在眉頭裡一個人承擔。可以說在那個雷電交加的晚上,爺爺走得是不安心的,因為他並沒有把秀秀的終生大事操辦好。

還有秀秀的不食人間煙火,順順的慷慨大方,儺送二老的樸實真摯,天保的豪爽英勇……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間每天都在發生悲歡離合,這和時代的背景是分不開的,但撇開那些令人傷心的悲劇去看裡面的每個人、每個風景、每個生活片斷,你會驚異地發現,沈從文先生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多麼美麗的世外桃源,那裡純樸的民風是我們這個霓虹閃爍的大都市裡所沒有的,它好似一股清泉,它又似一縷清風,吹走了我臉上的塵土,帶來一絲溫馨。 多麼希望在邊城能看到秀秀像以前一樣地快樂地生活著,而那條祖父渡了大半輩子的船會依然來往於溪間,那條黃狗也應該守在門前等待一桌噴香的晚飯……在當代社會,物質生活充裕,但生活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卻相對弱化。我們呼喚文學作品中的純淨而美好的風景和人情,期待它由“童話變為現實”。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22

雷雨從開始似乎就註定了這個是一個悲劇。然而悲劇的造成者便是故事的男主人公:元錫公館的大少爺——周樸園。

就像眾多中國悲劇那樣,一個風流的少年看上了自家的女傭,這樣的結合自古至今都不會有好的結果。倘若那個男的有情有義,大不了兩人私奔,背離父母,遠走高飛作對苦命鴛鴦,然而刺骨始終的女主角侍萍就更苦命了,周樸園這個風流少爺雖被她的青春美麗與溫柔打動,但他那顆只懂愛自己的心又怎會與她廝守一生?他為了自己的前途最終放棄了侍萍。孤苦無依的侍萍帶著患病的二兒子傷心的離開,原一味故事就這樣結束了,誰知造化弄人,命運又將他們牽扯在一起。錯綜複雜的關係又上演了,簡直就是一團糟,最終導致了同母異父的兄妹相愛。身為他們的母親,侍萍只能接受命運的捉弄,也只能埋怨自己給孩子帶來的命運,似乎一切該終結了,偏偏當年的風流少年周樸園在誤會下道出了他們是同母異父的兄妹。這件事害死了3個人……

這樣一段揪心的人生怎不讓人心痛?歷這樣的故事幾乎是久演不衰,在類似故事下的犧牲者不在少數,我想,這並不是簡單的故事而已,社會的真實情況應該是故事的原型。這與當時人民的道德準則、思想觀念密不可分。在現今社會,人思想的改變,女人變得堅強、勇敢,絕不會無聲無息受命運的壓制,必會反抗。除了科技發達以外,人文思想的進步也是時代進步的一大標誌。人們常常在知道過去的不幸後,暗自慶幸自己生活在這樣美好的時代。然而,我不但要感謝新時代,新中國給予我們的幸福生活,而更應感激麗時代給我們的覺悟。沒有過去的悽慘,哪來現在的幸福甜美?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23

這本書的主要情節是圍繞著保爾康斯基,別組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展開的,生動地描寫1820__年1820年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書中包括俄奧聯軍同法軍在奧斯特里茨的會戰、法軍入侵以後、莫斯科大火、拿破崙軍隊潰退等。描寫了歷的真實人物拿破崙、庫圖佐夫以及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表現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歌頌了人同仇敵愾的抗敵精神和震驚世界的偉大勝利。

當我讀完這部鉅著,我的心情卻變得無比沉重,思緒萬千。曾幾何時,全世界人民團結一心,和平之花已悄然怒放。然而,在人類極度追求精神文明的今天,在戰爭與和平之間,有的國家卻全然不顧地選擇了戰爭。

20__年3月,戰爭的火焰又再一次被點燃。利比亞政府和_武裝在境內發生多次火力對抗。_武裝多次向卡扎菲住所發動襲擊,造成許多平民喪身,血流成河,生靈塗炭。由於利比亞石油資源豐富,在境內的石油因戰火而停產,導致利比亞淪為眾矢之的。同時,北約為了控制珍貴的石油資源,頻繁地派遣直升機轟炸利比亞。炸彈就像馬蜂一樣傾巢而出,蟄得人們遍體鱗傷。可他們可曾想過利比亞的孩子們。他們一味地追求自己的利益,卻把孩子們拋在腦後。他們永遠也不知道那轟轟的炸彈聲響,會給家破人亡無家可歸的孩子們,帶來多大的傷害。這創傷也許他們一輩子也不能痊癒!也許他們一輩子也不能走出戰爭的陰霾!

一張張天真可愛的笑臉已經蕩然無存。清晰地記得,槍林彈雨中的一個小男孩,它雙手拖住下巴,痴痴地蹲坐在一個樹樁上面,眼睛裡早已失去了昔日理想的光芒,流露出無限的恐懼和痛苦。原本應該是快樂無憂的童年,而此時它彷彿只剩下了一架行屍走肉的軀殼,眼裡的淚水早已流乾。“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而他們的“王師”到底在哪裡呢?

戰爭是一個能吞噬一切的巨大黑洞,唯有世界人民團結一心,以和平共處,才能讓它永遠消失,和平之花才能重新綻放。為了世界和平,為了世界上的孩子不再受傷害,我們在這裡高聲呼籲:要和平,不要戰爭!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24

這是一個豐富的大千世界;這是一個奇妙的幻想空間;這是一片有趣的童話天地。這是一本家喻戶曉的書——《安徒生童話》。其中一個個美輪的童話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童年。

《拇指姑娘》,是一個讓人讀後十分感受很獨特。簡單地說它是這樣的,一對老夫妻多年沒有孩子就想要個孩子,但在這是這個孩子出現了,只有大指姆那麼大,那對夫妻為了給她了一個小床,它之後遇到了一隻青蛙。又遇到了狗熊,受了許多的困難,最後在她在幫助受傷的燕子,那竟然是一位王子,他還很好的邀請拇指姑娘去個沒有寒冷,沒有人會欺負,那裡全是小人。之後她和王子兩個幸福的的生活下去了。

這一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要善良、純潔,這樣好心有好報,否則壞心這有壞報,所以要做一個好人,不要做壞事。

《賣火柴的小女孩》,他是我們才學的一個故事,就是這樣的:在聖誕節的前一天,天冷的可怕。一個小女孩光著腳在街上賣火柴,可沒有人來買她的火柴。天漸漸的黑了,街上只剩下小女孩一個人了,飢寒交迫。小女孩四次擦火柴,看到了火爐、燒鵝、聖誕樹、奶奶這些幻想。她始終沒有擺脫寒冷、飢餓,在聖誕節的前一天幸福的死去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事:就是揭露了社會上的黑暗。

……

教會我人生道理的一兩個故事,還有很多很多的童話故事都蘊含著通俗易懂的小道理一個個性格各異的主人公,像可愛的小紅帽,勇敢的尼爾斯 ,善良的快樂王子,……他們教會我好多好多知識。

我愛《安徒生童話》!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25

利用暑假時間,找到一本書來看,就是《會說話,你就贏了》。該書使用一些現實中的小故事來講述對於不同人不同環境說什麼樣的話才得體、到位。這本書裡面有一章內容我印象深刻,這裡面有句話:我們沒辦法約束別人,但是能管好自己的嘴。

俗話說:面板上的傷口,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癒合。而傷人的話一旦說出口,就會永遠留下疤痕。想想有時候說話,也是不經過大腦思考就說出來了,也不考慮其他人的感受。該內容是以影視界巨星周潤發在成名前做洗車工,受到語言侮辱後努力奮鬥為例,所以在任何情況下,對任何人,諷刺挖苦的表達方式都要謹慎使用。想一想,如果你讓別人當眾丟臉,別人又怎麼會給你好看?恐怕輕則對你反脣相譏,重則大打出手,最後必然得不償失。那麼要從根本上杜絕“出口傷人”的情況發生,建議從兩點做起:

第一、不要讓情緒控制你的頭腦。

人都是感性動物,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但這並不能成為傷人的理由。感情用事,呈一時口舌之快的人,經常會傷到別人而不自知,有時甚至會讓自己陷入孤立的境地,因此,無論何時,都要保持理性和冷靜,做情緒的主人。

第二、不要說貶低別人,傷人自尊的話。

貶低別人,傷人自尊的話,無論何時,都不要從你的嘴裡說出來。不傷害對方的自尊心,這是人們進行交流的底線,這個底線一旦被打破,關係就會破裂,難以修復。

身為教師的我們也是,在與學生交流的時候,都不要說傷人自尊的話。對於教育自己的子女,也不要說諸如“你這都是胡說八道”,“和你說話,就等於對牛彈琴”,“你真是沒用!人家都能做到,就你不行!真是太不爭氣了”等等的話。以後自己也要注意說話的方式。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26

每樣事物都有兩面性,有陽光的一面,同樣也有陰暗脆弱的一面,一個人如果沒有孤獨、寂寞這些東西,那麼就相當於植物沒有土壤,缺少了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初次看這本書,立刻就被書裡面各種複雜的人物關係以及人物名弄得思緒混亂,清晰的是整個布恩蒂亞家族的性格,就如這本書的題目一樣,“孤獨”好像成為了整本書與所有人物的一種基調。整個布恩蒂亞家族,都是不會表達情感的人,他們有的沉默寡言,可以整日不與人說話,有的只執著於一個目標瘋狂地表達,並不考慮到彼此的感受。他們漸漸地使得整個家族與世隔絕,瘋狂致死。

家族的第一人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人被螞蟻吃掉。雖然他們孤僻,但他們卻有著堅毅的眼光,不經意言敗的態度,可以用他們獨特的魅力來吸引體態美麗、性格豐滿的女性。

為了對抗這種孤獨的畫面,家族的第一個女性——烏蘇娜作了許多努力,但孩子們卻不可避免地走向孤獨的深淵,最後她仍無法戰勝這種孤獨,遺憾終死。可以說,這一種孤獨應該是一種共性,可以從表面折射出這個社會的深層次;這一種孤獨深入了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們。

本書可以說是一部拉美歷史的興衰史,拉美土地上發生的種種事情的變遷:科技的發展,城市文化的推進,殖民者的入侵,原住民的反抗鬥爭以至於最後安於命運的安排,從頭到尾,從每一個細節,既有著孤獨的基調,又不失言語間的寫實性,讓人好像置身於作者所創造的情境裡面,讀來津津有味。

在書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對抗孤獨的方法,或是參加革命,或是遠航,或是暴飲暴食揮霍無度,或是終其一生沉溺於情慾,有些甚至聽起來就很瘋狂。這些看似枯燥的條列式的方法,作者卻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融入故事裡,極端卻真實地表現了人性,表現了整個家族的特性。

家族中的許多女性,最後也跟隨著成為了瘋狂的人。除了之前提到的第一個女性烏蘇娜以及最後出現的阿瑪蘭塔烏蘇娜,她們一直保持著樂觀堅強的信念,而不是被捲入混亂的生活中。前前後後出現了不少牽扯到這個家族的女性,她們的改變究其根本還是兩種不斷迴圈的男性性格:奧雷連諾和霍阿華蒂奧。

他們的迴圈推動著整個故事,並且使得整個家族的命運充滿了魔化色彩。從創立小鎮,經歷許多迴圈與波折後,又從同一個地方終結。就像繞了一個圈,最後還是回到原點。整個家族的這種迴圈,同樣也是整本書裡最吸引人的地方。

說到孤獨,其實不僅僅是這本書,孤獨在生活中應該是無所不在的,不管外表多麼開朗的人都會有孤獨的時候,只是每個人處理孤獨的方式不同。孤獨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有的人想抵抗,但卻不能讓它完全消失。生活在現代都市裡,在每天的燈紅酒綠、喧囂繁華之後,人們總會在某一時刻感受到一種難以抗拒的孤獨。

無論怎樣藉由其它的活動來抗拒逃避,無論是《百年孤獨》裡面那些極端或瘋狂的方式,或是轉換成現實生活中,遊戲也好,電視也好,錢也好,樓盤也好:各種各樣的方式,雖然充實了我們的生活,但我們漸漸也從這每天重複的形式中找不到那種感覺,或者說是找不到真實的自己。

有時即使不是一個人,我們也會感到很孤獨,看著別人能拿到好成績在自己面前笑得開懷時,當別人訴說著和父母在假期的種種趣事時,即使近在耳邊,在眼前,卻好像離自己很遠,不能像他們一樣,所以很孤獨。而既然這種孤獨不能避免,為何不嘗試著去享受它呢?《百年孤獨》裡家族的人們不停地想抵抗孤獨,最後仍體力不支,被孤獨埋葬。這樣的結局誰也不想要。

流淌了百年的歷史,最後仍被孤獨侵蝕。孤獨無法遺忘,不會隨時間流逝而消失,不會因有人陪伴而隱去。若是換一種方式,嘗試著獨自完成一些事,以一種驕傲的姿態俯視它,反正到最後總要有一個人的時候,不如獨自適應社會中的一切,獨自承擔責任,找到那種適應孤獨的感覺,不就不用害怕了嗎?

孤獨並不一定是負面的,它有時更是一種動力,讓我們用於體驗人生,勇於面對一個人時挫敗的感覺。如果說有一樣東西,能讓我們認清自己,孤獨時就像是我們與自己的對話,能夠聽清自己的心,能夠在繁華之中有那麼一刻的清靜,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跳的聲音,這樣我們便能更好地瞭解自己的心境。孤獨使得一個人完善,更加有深度與厚度。享受孤獨,享受與自己對話的每一秒鐘,為自己留一方空間。

孤獨不可避免,不如把它看成一個朋友,一個能夠讓我們時刻認清自己的朋友,足夠用一生去珍惜,珍惜能與它共處的每一寸時光。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27

《小婦人》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路易莎梅奧爾科特所著。這本書為我們演繹的是四個姐妹的生動故事。她們分別是梅格,年齡最大,思想比較成熟,做事比較理性。然後是喬,喬性格活潑喜歡和男孩一起玩,但她非常喜歡寫作。接下來就是貝絲,她天生靦腆,細聲細語文文靜靜,所以她被稱為恬靜小姐。。最後就是艾米,有著一頭淡黃色的捲髮,一心想著成為淑女,進入上流社會。

馬奇一家並不富裕,媽媽和漢娜在家打理著,爸爸在外當兵因此常常不在家。家中所有人都很想念爸爸,每當媽媽讀爸爸寄來的信件時,大家都會圍著媽媽坐,靜靜地聆聽著。因為這些可以給這個家帶來幸福與希望。

雖然她們的生活並不富裕,但每個人都很樂意為這個家做的什麼。就像梅格做好姐姐的本分,並且找一份家教工作,換取一點點的薪水。而喬活潑亂跳自然就被馬奇姑婆看中,便去了馬奇姑婆家幫忙了。貝絲則待在家,作為一個持家小能手,總能將家裡打掃的乾乾淨淨。艾米還太小了,但她努力不給大家添麻煩。其實在生活中,無論是個人,家庭,工作,社會乃至整個國家我們都可以這個集體去做點什麼。

說了這麼多關於我對馬奇一家人的看法,現在我就說說我最喜歡的喬。喬的性格直率,有什麼就說什麼,脾氣就不免得有時暴躁,不在意自己的外表,為人隨和喜歡自由。

就那喬照顧貝絲來說,當妹妹得了猩紅熱時,為了不讓家裡其他人感染,喬則親自照顧妹妹貝絲即使貝絲的病情一天天惡化,一天天不如人意,但喬依然在床邊日日夜夜的守護她。因為她愛貝絲,因此喬不讓任何人接觸貝絲,任何事情都得經自己的手才可放心。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像喬一樣,表面大大咧咧,有著男孩般的調皮,當也有柔情的一面。她們平日嘻嘻哈哈,打打鬧鬧,互相捉弄。但在關鍵時候,她們可以爆發出一種力量叫做親情。這種力量可以是你從未聽過的細聲細語,可以是從未見過的溫柔的臉龐,可以是你從未鋪捉到的身影,使你知道她為了你她可以放下一切。就就像喬所說的,沒有人可以代替她對貝絲的愛。在這段時間裡貝絲佔據了整個喬,即使在外遊玩也不會忘記病床上躺著的貝絲。

除此之外我還喜歡她的直率。從頭到尾故事中的喬一直都是那麼直率,無論是拒絕勞裡還是當著馬奇姑婆的面說她不喜歡接受別人的恩惠,都可以看得出他的直率。在生活中,我認為直率是一種很好的品質。雖然有時候會帶來一些麻煩,會被人說“不會說話”。但是如果這兒世界的人們都“會說話”那麼這個世界又會是什麼樣的,每個人都活在“會說話”中,那麼兒時的單純,天真,浪漫又去了哪裡?當然直率不是我想是什麼就說什麼,胡言亂語,而是再有理有據的情況下。我認同的會說話不是油嘴滑舌而是能為別人解圍等。

四個姐妹最後也完美收官,姐姐梅格嫁給了約翰,有了兩個寶寶。喬追求自由,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最終也找到自己心愛人。貝絲甘願做一朵小花,實現自己的價值,即使離開人世,但依然小花依然綻放著。艾米最終成為了一位淑女。而我,並不奢望自己能夠大放光彩,只希望自己所做的一切能夠對這個社會有用,雖然這看似縹緲而又空虛,但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即使是一位學生。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28

何謂“圍城”?錢鍾書的夫人楊絳曾給黃羅芳一張紙條,闡明瞭“圍城”的豐富內涵,上面寫道:《圍城》的主要內涵是:

圍在城裡的想逃出來,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

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

大都如此。

懷著對這句話以及“圍城”的好奇,我讀了《圍城》這本書。

主人公方鴻漸從歐洲留學回國後,進出事業、愛情、家庭三座”圍城”,屢屢抗戰,最後仍免不了失敗的命運,書中還塑造了另一些“歸海派”人物和國內的知識分子,如空虛無聊的趙辛楣,矯情淺薄的蘇文紈,純真可愛的唐曉芙,巧於心計的孫柔嘉,虛偽卑鄙的李梅亭。作者通過細緻入微的心理描寫,運用諷刺的語言和巧妙的比喻,入情入理的發掘了人物的隱祕心理。

性格決定命運,我想是這樣的,書中的主人公方漸鴻就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他雖然善良,但又有些懦弱,缺乏原則,甚至還帶有一絲玩世不恭的態度,正是因為這種性格,使他身陷“圍城”。其實,“圍城”都是自己創造的,他想成為大人物,這出發點是好的,但他只想去改變環境,並沒有認識到自身的問題。在那個時代,作個大人物不容易,必須有高尚的品質和情操,要具備很多優點……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贏得他人的尊重,或者利用旁門左道,利用手段,做一些自己都覺得對不起自己的事情。而方鴻漸,他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面對自己的慾望,他有些亦正亦邪,他一直在兩者交界處遊蕩。正是這種性格,使他身陷自己為自己創造的“圍城”。

我認為,做人應該有原則,應該用正當的手段去達成自己的目標,如果這個目標現在實現不了,就只能說明你自身還存在著一些問題,要多看看自身的因素。如果目標很大,可能自己無法實現,那也不要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要做事,先學做人,如果一個人連最基本的做人原則都沒有,是不可能成功的。我覺得,一個人一生的成就莫過於學會做人,當自己已是不惑之年時,回想自己的一生,或順利,或坎坷,但自己問心無愧,這便是一生的成就。

可方漸鴻偏偏愛慕虛榮,看到他購買假文憑那段時,我不禁心生笑意。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他購買了假文憑,買了以後又覺得良心受到了譴責,他又深陷“圍城”了。而這個“圍城”,使他自己為自己築建的枷鎖,一切皆因慾望,利益,虛榮。

在競爭愈加激烈的今天,更多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和虛榮所困。這本書恰巧揭示了人的心靈最深處的罪惡。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躲在黑暗的角落裡,或攻於心計,明爭暗鬥,甚至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人們在貪婪和慾望的驅使下變得可怕。這本書,更是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慾望和利益的可怕。

方漸鴻一生中遭遇了很多“圍城”,這是他的性格決定的,這些看似偶然的困擾,事實上卻是必然的。

這本書寫得也很有文學色彩。作者幽默的筆墨使一個性格鮮明的小人物躍然紙上。有人說,方漸鴻是作者本人的影子,無論是真是假,方漸鴻這個人物作者描寫得非常到位。作者的筆墨幽默,在幾處人物的外貌描寫中也得以體現。但更令我佩服的是作者以幽默的語言諷刺嘲弄一些社會現象,文字順暢,使人讀起來通俗易懂。在寫作方面這本書也有很多我值得學習的地方。

其實,有時我們也會身陷“圍城”,但更多都是我們自己為自己創造的。我曾經也有很多煩惱和困擾,現在看來,也不足為奇了。成功要靠自己努力爭取,“如果你失敗了,就說明你還不夠強大,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吧!”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想要成功,只能改變自己。只能是我去適應環境,環境並不會來適應我。想要打破自己身邊的“圍城”很簡單,凡事應更多地站在客觀的角度去考慮,多找找自身的原因。

“圍在城中的人想突出來,城外的人想衝出去,職業如此,其他大多也莫過於此,人生大都如此”這就是那本書闡釋的主旨。其實,我感覺也可以理解為:“一些人普遍想衝出那些落後、守舊、不切實際的思想,而那些落後、守舊、不切實際的思想在人們心中卻成了圍牆,把他們包圍住了,而他們卻要想方設法衝出去。”大概如此。

讀完這本書後,我很自然就想起這樣一件事。我曾經問過我的兩個朋友一個同樣的問題:假如太陽掉到大海里去了,那將會是一個怎樣的畫面呢?他們的回答截然不同,前一個罵我天真爛漫、愚昧無知;而另一個則不以為然地答道:“那就一定會變成一大鍋魚湯啦。”我倆聽後不禁捧腹大笑。大笑過後,我卻在沉思,會有多少人給我類似的答案呢?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29

劉墉的《世說新語》應該出版已經很久了,很不好意思,只是上星期才看到這本書。

今天再翻開這本書的時候,看到劉先生改動的一句話:“人無近憂,必有遠慮。”放在近前的問題不解決,實在是可怕之極的。如果解決眼前問題不用長遠眼光,就會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了。有意思。劉先生同時推薦還有孔子另兩句話:“君子有不幸而無有幸,小人有幸而無不幸。”“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任何一個成功都不是無意做的,努力才是根本啊。劉先生推薦的登山領隊的也值得珍惜:“已經熟悉的路,作進一步打算;不熟悉的路,要作退一步打算。”經典的風險控制論。讀書才是硬道理啊!那些實用的原理或行為的結果,要靠自己去力行,恐怕做不了幾件事情。順便記錄一下讀來的句子。

龐加萊說:科學家研究自然界的原始動力來自於自然本身的美。狄拉克說:我認為哲學永遠不會導致重要發現,它只是人們談論已發現事物的一種方式而已。狄拉克給莫斯科大學的黑板題詞:任何物理學定律都必須具有數學美。在閱讀以及聽駱老師講解《名教與自然》過程中,我注意到魏晉文化中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王弼。於是查閱了一些資料,瞭解了一些相關王弼的資訊,以下便是有感而發。

駱老師的《世說新語精讀》一書中提到名教源於孔子的正名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駱老師講的理念與實存,用理念來規範事實;而道家卻認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王弼從哲理的高度講這兩者結合成了一體,認為名教出於自然。我個人認為這既體現了他作為玄學創始人的思想,也是當時魏晉士人思想的寫照,對思想文化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何晏為吏部尚書,有位望;時談客盈坐。王粥未弱冠,往見之。晏聞粥名,因條曏者勝理語粥曰:“此理僕以為極,可得復難不?”粥便作難。一坐人便以為屈。於是粥自為客主數番,皆一坐所不及(《世說新語·文學》)。王弼口才出眾,辯得眾人理屈詞窮,自己還羅列觀點繼續佐證。王弼是當時最傑出的清談家和哲學家。由此看出當時文風還是很盛的,而且清談相當流行,士人們都崇尚這樣的風氣。而在宣揚玄學的過程中,王弼提出的關於家族制度中等級關係的“分”與血緣關係的“合”,就是在相愛中有敬,在同中有異,形成和諧的社會整體,體現了當時普遍奉行的家族制度的價值取向,可見魏晉時期人們的觀念已經被受到了玄學的影響。並且在世說新語玄學與清談的過程中,不僅體現了名教與自然和和諧統一,更協調了儒道文化,促進當時人們的思想的思想融合。

由此,王弼等人創始的玄學正始之音開始了魏晉清談時代。從此,評論人物著眼於談論和義理,即不僅看人的談吐辭藻,而且要看他對義理的領悟,而王弼等人也被後世名士奉為榜樣。魏晉人士對正始談風之仰慕,於此可見一斑。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30

孤獨是可怕的。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拉丁美洲幾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治下。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拉丁美洲百年的歷程不斷重複著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在《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接受專訪時對孤獨的解釋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作者著書的目的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眾要團結起來,走向文明,走向開放,走向繁榮。

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裡的所有角色,像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但更像是空虛無比的靈魂。我在讀這本書的同時,從裡面的人物的性格中,讀出了我們一生中可能遇到的種種孤獨。

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一位屢經失敗,卻又百折不撓的科學家,總是擁有著無盡的幻想和無窮的毅力。他身上對映著所有的科學先驅者的影子,狂熱和冷淡,魯莽和沉著,探知的慾望和放棄的意念,各類矛盾的品格在他的身上一一體現。他試圖用磁鐵挖掘黃金,試圖將望遠鏡作為武器,試圖把水銀冶煉成金子。他的努力並沒有得到多少人的理解,乃至於朝夕相處的妻子烏爾蘇拉也排斥他的所作所為。可是當他揭破了生命的所有謎底時,他卻被當作瘋子,被捆綁在慄樹樹幹上,被迅速地遺忘。他忍受著生與死之間橫亙的痛苦無盡的孤獨。馬爾克斯似乎在用這個,表達著對所有的開拓者的深深的同情。

從第一代的布恩迪亞,直到第七代的奧雷良諾布恩迪亞,他們祖祖輩輩都在尋求自己的理想,無論是建立屬於自己的村落、土地、工廠、鐵路,還是愛情、親情、友情,還是戰爭、權力、金錢,他們在從無到有,從盛至衰的過程中,極度渴望,卻又無法溝通,這使他們浪費了大量的精力和財力,甚至揮霍了一生的青春,始終都沒有找到正確的道路,最終他們都無力地、無奈地陷入到不可救藥的孤獨中,在無人理解中孤獨地老去、死去

我並不喜歡這本書,它很沉重而又深刻,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馬爾克斯所說: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現代化的社會用文明將孤獨消除,還給這些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人一個嶄新的天地。這樣,在新的社會環境中,他們會忘掉內心的迷茫,贏得充實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