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八年級讀書心得(精選15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1.38W

八年級讀書心得 篇1

讀《重讀母愛》有感

八年級讀書心得(精選15篇)

盧梭在《去愛人類》中說:“人之所以合群,是由於他的身體柔弱,我們之所以愛人類,是由於我們有共同的苦難,如果我不是人,我們對人類就沒有任何責任了。”

人類在愛中誕生,在愛中成長,如果沒有愛就沒有人類,如果沒有愛就沒有社會,如果沒有愛就沒有世界。

個人都渴望得到愛,被愛包圍,這是人的一種本能,但是,卻不懂得嘗試去愛別人,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

今天《重讀母愛》讓我們去感受下愛的溫暖,這篇《重讀母愛》記敘了母親伴隨“我”走過人生的旅程的文章。其中最令我記憶猶新的是這樣一句:“母親每天都做著同樣的事,早起做飯,喚我起床,陪我吃飯,騎車送我上學,進校門口前還叮囑一句要聽話,好好上課。”確實如此,母親每天做的事情都是相似的,每天都過著相同的生活,並且每件事都包括,都為了自己的兒女,把全部的愛都傾注在我們的身上,但還是覺得不夠好。

八年級讀書心得 篇2

《培根隨筆》就像一本字典,當你有什麼煩事和鬧心事時,就可以向它請教,它不僅會幫你解憂,還會教你走正確的方向,以擺脫困難的糾纏。這本書主要談論了我們生活中能遇到的各種生活瑣事和一些政治問題,點出了這些事的特點和問題所在,並告訴了人們什麼是正確的,什麼事錯誤的;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如果人人都按照這書上面說的去做(除個別小錯誤以外),那麼人間也就變成世外桃源了。

這本書適合各種人群閱讀,而且都會受的啟發。啟發我的文章很多,因此我在這裡只略舉一二,以簡略的表達我對這本書的思想感情。

第一篇感《談報復》

這篇文章說得對,用法律管不到的手段進行報復,還情有可原。如果用卑鄙狡猾的手段報復,則——用原文的話說——不得好死。但是在全文中,有這麼一句話我不認同:如果一個人完全是出於生性凶惡而作惡,那又如何?充其量僅像荊棘刺玫,除了扎劃鉤擦,別無能耐。我認為這裡的生性凶惡有一個標準,如果這個人泯滅人性,何止扎劃鉤擦!恐怕他什麼事也做得出來!曾經就有這麼一件事:有這麼一家人的孩子被無冤無仇的人綁票了,然後幫費就跟孩子的父母要錢,孩子的父母也把錢悉數給了他們,按常理,他們該放人了吧?但是他們把孩子給殺了,殺了不說,還給煮了,煮了不說,還給切成了200多塊兒,最後還給扔進下水道里了。這應該算生性凶惡了吧?但他們做的事何止扎劃鉤擦!

第二篇感《談人的天性》

你的天性如果是好的,那麼再好不過了。如果是壞的,則要用文中說的方法去做。我們應該都有這樣的生活體驗:如果想要把一個富有彈力的彎曲物快速弄直,則需往彎曲的另一個方向彎,並且要過直的標準。這個方法在改變天性方面也有大作用。假如一個人脾氣暴躁,則應極力控制,並且還要露出微笑,即彎向直的另一邊。

八年級讀書心得 篇3

《地震中的父與子》讀後感

讀完《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文章後,我不得不感嘆父子親情的偉大,一股熱流彷彿從我心中往上湧。在別人絕望的眼神裡,在很可能即將發生大爆炸的環境中,一位父親整整38小時堅持在廢墟堆裡尋找兒子,直到聽見兒子喊爸爸的聲音。讀到這兒的時候,我百感交集,流下了熱淚。

為什麼這位父親執意去尋找兒子?因為這位父親說過一句話“不論發生什麼事,我總會跟你在一起。”這句話是這位父親經常對兒子說的。表達了這位父親對兒子那堅定而執著的愛。正因為有這種愛,有堅定的信念,才使這位父親堅持不懈。這也是父親對兒子一種愛的承諾,永生不變的諾言,不離不棄的心願。是黑暗中的明亮,是世間真情。

我從報紙上曾經看過這樣一篇文章。一個女孩每天早晨上班時,都要去父親的住處,並且坐下來陪父親喝一杯茶。她父親每天都要做上早點等著她,因為他不想讓女兒不吃早點就上班。一個下雨早晨,外面颳起了冷風,女孩因為鬧鐘忘了定時睡過了頭,因此來不及看望父親,於是,女孩給父親打了個電話。“你真的不來了嗎?”話筒裡傳來父親關切的聲音,話音裡包含著父親明顯的失望。女孩便向父親保證:“爸,我明天一定去看您,真的。”但在女孩出門的拐彎處,她看到了自己的父親,原來他為了女兒能吃上早點,他一接電話就趕來了,更讓人感動的是,父親怕女兒堅持陪自己喝茶而耽誤工作,他便一直默默的守侯在女兒的路口。這是多麼偉大的父愛啊!是多麼的無私啊!

我們常說,爸爸愛我們,我們也愛爸爸。它或許太含蓄,它或許太深沉,只是不善於表達。其實,爸爸對我們的愛像大海,而我們對爸爸的愛至多也只能算得上是條透明的小溪,與大海的浩瀚相比,根本微不足道……難怪我們經常聽人們這麼說:“父愛無邊。”

八年級讀書心得 篇4

也許人類就是這樣,不懂得珍惜我們所擁有的東西,而渴望那些遠在天邊的東西。在光明的世界中,視覺,這一豐富生活的天賦才能,竟只被作為一種便利,多麼可惜啊!

讀完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心靈感受到前所未有過的震撼。回想書中海倫的種種磨難與克服磨難的勇氣,我思緒萬千。有一絲感動,對於海倫自強不息精神的感動;有一種震撼,是對於殘疾人的頑強意志背後的震撼。我讀懂了海倫身後千千萬萬殘疾人的艱難,更讀懂了那份追求光和熱的對於生命的熱愛。

書中的主人公海倫·凱勒在不到兩歲的時候就失去了聽力和視覺,失去了本該屬於她的光明與聲音。在一個黑暗無聲的世界裡,猶如在迷霧籠罩的深海中,沒有指路的燈塔,也沒有停靠的港灣。幼小的海倫如大海上的一隻小舟,她感到無助與恐懼。對於光的渴望,對於黑暗的反抗,都徒勞無功。直到海倫七歲那年,安妮·莎莉老師走進她的生活,海倫的一生髮生了巨大的改變。老師猶如燈塔,帶給她光明與方向。最終,海倫·凱勒憑著頑強的意志和對於生命的熱愛,成為了一名帶有傳奇色彩的女性。她的著作也使她贏得了全世界的尊崇。

海倫說過:“像明天就要失明那樣去利用你的眼睛。”也許我們視力正常的人很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它包含著向海倫一樣的殘疾人對於光明的嚮往和渴望。的確,視力,這一豐富我們生活的天賦才能只被作為一種便利,這當然是失明的人所不能理解的。人類就是這樣,總不懂得珍惜所擁有的東西,而去追求不可能實現的幻影。這也使我感到慚愧。以往總是抱怨這抱怨那,羨慕別人的得或感慨自己的失,遇到困難埋怨家人,遇到挫折打退堂鼓······ 但是我有什麼理由這樣做呢?一個從小就失去了視覺聽力的人都沒有自暴自棄,都沒有感慨上天的不公,都以頑強的意志變得出類拔萃,我又有什麼理由抱怨生活呢?答案是:沒有理由。其實我擁有很多很多,每個人都擁有很多很多。我們應該為已有的物質而滿足,最重要的是追求精神上的高度。聰明的人不會沒有什麼而感慨,而會為自己有什麼而欣慰。比起那些身體有缺陷的人,我們是不是應該更為現在的生活感到知足呢?

海倫·凱勒教導人們:只看我擁有的,不看我沒有的。

八年級讀書心得 篇5

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

他是一個堅強的勇敢的漂流者。沒錯,他-魯濱遜是英國小說家丹尼爾.笛福筆下的一名主人公,出於笛福1720xx年所創作的虛構長篇小說《魯濱遜漂流記》。 《魯濱遜漂流記》採用當時風靡一時的紀時性航海回憶錄的文學體裁;主人公則以當時一名因過失被流放荒島的水手的原形。他是個永不疲倦.永不安生的行動者,是當是不斷擴張.不斷攫取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社會的典型產物,他不屑守成,傾心開拓,三番五次地離開小康之家,出海闖天下;他理智明達,勤於勞動並擅於勞動。他遭遇海難流落到荒島上以後,不坐嘆命運不濟,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修建住所,種植糧食.馴養家畜.製造器具.縫紉衣服,把荒島改造成了井然有序的欣欣向榮的家園。他流浪多年,歷經千辛萬苦,終於獲取了一筆可觀的財富,並且收服一位忠心的僕人“星期五”,完成了他那個時代的典型英雄人物的創業歷程。 當我讀完了這篇小說後,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從根本上說,人裡不開社會,也離不開健康的自我。”是荒島經驗使魯濱遜那些被描述“原罪”和人類本性的慾望明白無誤地顯示出其社會性的本質。魯濱遜的生存環境改變了:一自然為伴,與山水林木相守,孤獨的生活形成某種宗教隱修的環境,迫使他和自我.和自然及神對話。為他走出荒島融入社會有另好的基礎。

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有著很多的困難險阻,也有許多磨難與坎坷會阻擋自己的腳步,使自己不能前進,如果永不放棄任何事物都會被你自己征服。

題目就叫永不放棄,放棄是一個念頭,而永不放棄是一種信念、一種精神。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選擇前者,因此,我們極易成為普通的沒有一點稜角的人,而有些人卻堅定得近乎倔強地選擇了後者,這種人雖是少數,但他們卻往往能贏得大多數人的掌聲。

八年級讀書心得 篇6

書,我一直覺得它是一個神奇的東西。

每一次品它,都會在它的片言語之間,感受到了一份感動。那份感動,是細膩的,是生動的,如一娟細細的溪水潺潺地流過心尖,不帶一絲痕跡,只留下那份感動,永遠珍存。

每一次讀它,它言語中的餘音都會在我脣齒之間流轉,馥郁芬芳。特別是古時候的書,不用讀內容,只讀它的題目,就是一闋(què)絕妙好詞,就為它的命運埋下了伏筆,之後,就會以一種讓人心碎的驚豔出現在歷史長河的上空,這麼一照,便是永世。

書,給予我們的,不僅是精神上的滿足,更多的是我們為它的感動。

八年級讀書心得 篇7

也許人類就是這樣,不懂得珍惜我們所擁有的東西,而渴望那些遠在天邊的東西。在光明的世界中,視覺,這一豐富生活的天賦才能,竟只被作為一種便利,多麼可惜啊!

讀完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心靈感受到前所未有過的震撼。回想書中海倫的種種磨難與克服磨難的勇氣,我思緒萬千。有一絲感動,對於海倫自強不息精神的感動;有一種震撼,是對於殘疾人的頑強意志背後的震撼。我讀懂了海倫身後千千萬萬殘疾人的艱難,更讀懂了那份追求光和熱的對於生命的熱愛。

書中的主人公海倫·凱勒在不到兩歲的時候就失去了聽力和視覺,失去了本該屬於她的光明與聲音。在一個黑暗無聲的世界裡,猶如在迷霧籠罩的深海中,沒有指路的燈塔,也沒有停靠的港灣。幼小的海倫如大海上的一隻小舟,她感到無助與恐懼。對於光的渴望,對於黑暗的反抗,都徒勞無功。直到海倫七歲那年,安妮·莎莉老師走進她的生活,海倫的一生髮生了巨大的改變。老師猶如燈塔,帶給她光明與方向。最終,海倫·凱勒憑著頑強的意志和對於生命的熱愛,成為了一名帶有傳奇色彩的女性。她的著作也使她贏得了全世界的尊崇。

海倫說過:“像明天就要失明那樣去利用你的眼睛。”也許我們視力正常的人很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它包含著向海倫一樣的殘疾人對於光明的嚮往和渴望。的確,視力,這一豐富我們生活的天賦才能只被作為一種便利,這當然是失明的人所不能理解的。人類就是這樣,總不懂得珍惜所擁有的東西,而去追求不可能實現的幻影。這也使我感到慚愧。以往總是抱怨這抱怨那,羨慕別人的得或感慨自己的失,遇到困難埋怨家人,遇到挫折打退堂鼓······ 但是我有什麼理由這樣做呢?一個從小就失去了視覺聽力的人都沒有自暴自棄,都沒有感慨上天的不公,都以頑強的意志變得出類拔萃,我又有什麼理由抱怨生活呢?答案是:沒有理由。其實我擁有很多很多,每個人都擁有很多很多。我們應該為已有的物質而滿足,最重要的是追求精神上的高度。聰明的人不會沒有什麼而感慨,而會為自己有什麼而欣慰。比起那些身體有缺陷的人,我們是不是應該更為現在的生活感到知足呢?

海倫·凱勒教導人們:只看我擁有的,不看我沒有的。

八年級讀書心得 篇8

今天讀了一篇名為《登上地球之巔》的課文,讀了之後,深為震撼。從所周知,“地球之巔”便是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那終年索繞在山尖的雲霧引起了無限暇想,它的神祕令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於是,1960年的5月,中國4名勇敢的登山隊員挑戰“死亡路線”――珠峰北坡,頑強攀援而上,一路過關折將,最終在繁星滿天的深夜,三名勇士承載著國家和人民的希望,隊友的信任,成功從北坡登上了珠峰,創造了一個屬於中國人的神話。

就是這樣一個故事,情節也不見得多玄跌宕起伏,故事套路也挺平常,就連結局也都是在意料之中的,卻深深震撼了我,――不為別的,就為那份精神。

文中最令我難忘的場面是劉連滿體國不支被迫停下腳步,在那令人膽寒的“死亡高度”上,強忍住肉體的不適,用頑強得令人匪夷所思的毅力,硬是把氧氣筒取下,留給勝利歸來的隊友使用,自己昏沉沉地陷入了半昏迷狀態。這是一種什麼精神?犧牲精神?奉獻精神?那是一種對隊友的信任、對國家和人民的負責、高度集體主義觀念,先人後己……的表現!多麼可貴,多麼難得!此情此景,我只想用一個“真”字來形容,其它的華麗詞藻,怎能表達出我的心情!

還有一個場景,也讓我震動――“人梯”攀巖。這是集體主義精神的高度體現啊!劉連滿為了大家能攀上“第二臺階”,不惜當人梯,忍住身體的不適,要知道,在八千多米的高度,做這樣的動作無疑是往傷口上撒鹽哪!可他,劉連滿,生生地忍了下來,這樣的舉動,叫人怎麼好說!那是一種無法言喻的震動!

就是這樣的精神,讓劉連滿和他的隊友走到了八千多米高度,而劉連滿卻因體力不支不得不停下腳步,面對已右望的珠峰,那種“可望不即”的辛酸令人黯然,可我們相信,他不曾後悔為集體所做的,雖然他很無奈。

當其餘三人完成了人類從北路攀珠穆朗瑪峰的創舉後,群峰都匍匐在他們的腳下,他們的前面再沒有山峰了,他們彷彿是屹立在這星球之上的巨人。可我覺得,此時昏睡在他們下面的劉連滿是與他們並肩站立的,他們並不比劉連滿高,劉連滿亦不比他們三人矮,他們四個都是一覽眾山小的巨人!

八年級讀書心得 篇9

《培根隨筆》就像一本字典,當你有什麼煩事和鬧心事時,就可以向它請教,它不僅會幫你解憂,還會教你走正確的方向,以擺脫困難的糾纏。這本書主要談論了我們生活中能遇到的各種生活瑣事和一些政治問題,點出了這些事的特點和問題所在,並告訴了人們什麼是正確的,什麼事錯誤的;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如果人人都按照這書上面說的去做(除個別小錯誤以外),那麼人間也就變成世外桃源了。

這本書適合各種人群閱讀,而且都會受的啟發。啟發我的文章很多,因此我在這裡只略舉一二,以簡略的表達我對這本書的思想感情。

第一篇感《談報復》

這篇文章說得對,用法律管不到的手段進行報復,還情有可原。如果用卑鄙狡猾的手段報復,則——用原文的話說——不得好死。但是在全文中,有這麼一句話我不認同:如果一個人完全是出於生性凶惡而作惡,那又如何?充其量僅像荊棘刺玫,除了扎劃鉤擦,別無能耐。我認為這裡的生性凶惡有一個標準,如果這個人泯滅人性,何止扎劃鉤擦!恐怕他什麼事也做得出來!曾經就有這麼一件事:有這麼一家人的孩子被無冤無仇的人綁票了,然後幫費就跟孩子的父母要錢,孩子的父母也把錢悉數給了他們,按常理,他們該放人了吧?但是他們把孩子給殺了,殺了不說,還給煮了,煮了不說,還給切成了200多塊兒,最後還給扔進下水道里了。這應該算生性凶惡了吧?但他們做的事何止扎劃鉤擦!

第二篇感《談人的天性》

你的天性如果是好的,那麼再好不過了。如果是壞的,則要用文中說的方法去做。我們應該都有這樣的生活體驗:如果想要把一個富有彈力的彎曲物快速弄直,則需往彎曲的另一個方向彎,並且要過直的標準。這個方法在改變天性方面也有大作用。假如一個人脾氣暴躁,則應極力控制,並且還要露出微笑,即彎向直的另一邊。

八年級讀書心得 篇10

——《吶喊》讀後感

無意中,翻看開了那本塵封已久的魯迅的《吶喊》,其中的《阿Q正傳》讓我再次回味到兒時讀它的那份驚喜,品味著此時的感悟與感動。

阿Q是魯迅塑造的經典形象,我曾經問自己為何如今文人筆下沒有如此生動的形象誕生?究起原因,是社會造人。那個封建時代是封建思想頑固、地主當道、軍閥統治的時代,未莊就是被封建思想毒害了的村莊,阿Q是一個弱者,他受到這些地主惡霸的欺壓,阿Q的“假洋鬼子”與“男女之大防”等思想也絕對不是阿Q所獨有,這是時代產物。再如阿Q帶給我們那幾場讓我們苦笑難言的戲:看殺革命黨人、調戲靜修庵的小尼姑、鬧戀愛以及投身革命軍隊等,都是在封建吃人的本質面前上演的,也並不是某個人願意就能改變的。

但凡看過《阿Q正傳》的人都認為他是悲哀至極的人物。阿Q他所受到趙大爺、趙白眼、小D和靜修庵裡那條黑狗等等一系列的打擊折磨不必多說,最最可悲的是他竟有一套讓人哭笑不得的取勝法寶,即他所採取的“精神勝利法”。這就是阿Q的生活哲學,甚至於說是在封建壓迫制度下,更多弱者的生活哲學。

我們總是會帶著笑來讀《阿Q正傳》的,彷彿可憐的阿Q從被創造出來就一直被大家笑著。然而這笑並不是看得起的笑,而是帶著諷刺、帶著輕蔑或許是帶著同情與憐憫的笑。他的精神勝利法,戀愛價值觀,他的幸災樂禍往往是我們茶餘飯後的談賞。

可以說阿Q是一個當時社會中的一個小角色、一個弱小者,沒有朋友,沒有親人,沒有一個為他著想的人,是一個封建亂世時的代言人。而任何時代都會有弱者,作為一個新社會的現代人,我們從阿Q的遭遇中更加應該去反思、去行動、真正扛起關愛身邊的弱者的責任。

八年級讀書心得 篇11

我自從讀了雷鋒的故事這本書,我被雷鋒的精神所感動。

人們常說:“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雷鋒正是有助人為樂,不怕苦,能吃苦,不屈服的精神,贏得了人們的敬仰和稱讚。雷鋒常說:“不經風雨,長不成大樹;不受百鍊,難以成鋼。”雷鋒正是通過勤學苦練長大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

我要學習雷鋒嚴以律己,謙虛謹慎的優秀品質。我要努力學習,成績面前不驕傲,表揚面前不滿足,要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樹立遠大的理想,長大後為祖國建設出力。我要想雷鋒學習,樂於助人,不記報酬。

所以我決定週六到楚秀公園當一回小雷鋒。

星期六早上,風和日麗,天氣晴朗,我和爸爸媽媽三人一同來到了空氣清新,景色宜人的楚秀公園裡給花草樹木澆水。

來到楚秀公園,我被一片美麗的景色給吸引住了。看,青青的小草從土裡鑽出頭來了。碧綠的柳樹隨風擺動著枝條,像在和我們招手,漂亮極了。

事不宜遲,我們馬上就開始行動了。首先,我們拿著小桶和瓶子一起下去河邊裝水。然後,我們各自找了一棵大樹來灌溉。我拿著裝滿水的瓶子對著一棵柳樹的根部把水灑下去,柳樹馬上就吸收了。這可把我們累得汗流浹背,跑上跑下的裝水澆花。不過,看著它們都在茁壯成長,我們心中都充滿了喜悅。

這真是一次有意義的學雷鋒活動,通過這次活動,我們學習了雷鋒叔叔助人為樂的精神,也美化了綠化環境,大家都非常開心。我要以雷鋒為榜樣,好好學習,以優異的成績回報爸爸媽媽對我的關愛。

八年級讀書心得 篇12

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

他是一個堅強的勇敢的漂流者。沒錯,他-魯濱遜是英國小說家丹尼爾.笛福筆下的一名主人公,出於笛福1720xx年所創作的虛構長篇小說《魯濱遜漂流記》。 《魯濱遜漂流記》採用當時風靡一時的紀時性航海回憶錄的文學體裁;主人公則以當時一名因過失被流放荒島的水手的原形。他是個永不疲倦.永不安生的行動者,是當是不斷擴張.不斷攫取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社會的典型產物,他不屑守成,傾心開拓,三番五次地離開小康之家,出海闖天下;他理智明達,勤於勞動並擅於勞動。他遭遇海難流落到荒島上以後,不坐嘆命運不濟,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修建住所,種植糧食.馴養家畜.製造器具.縫紉衣服,把荒島改造成了井然有序的欣欣向榮的家園。他流浪多年,歷經千辛萬苦,終於獲取了一筆可觀的財富,並且收服一位忠心的僕人“星期五”,完成了他那個時代的典型英雄人物的創業歷程。 當我讀完了這篇小說後,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從根本上說,人裡不開社會,也離不開健康的自我。”是荒島經驗使魯濱遜那些被描述“原罪”和人類本性的慾望明白無誤地顯示出其社會性的本質。魯濱遜的生存環境改變了:一自然為伴,與山水林木相守,孤獨的生活形成某種宗教隱修的環境,迫使他和自我.和自然及神對話。為他走出荒島融入社會有另好的基礎。

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有著很多的困難險阻,也有許多磨難與坎坷會阻擋自己的腳步,使自己不能前進,如果永不放棄任何事物都會被你自己征服。

題目就叫永不放棄,放棄是一個念頭,而永不放棄是一種信念、一種精神。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選擇前者,因此,我們極易成為普通的沒有一點稜角的人,而有些人卻堅定得近乎倔強地選擇了後者,這種人雖是少數,但他們卻往往能贏得大多數人的掌聲。

八年級讀書心得 篇13

一匹馬的命運

一匹馬多年獨享一塊肥沃的草地,後來有一隻鹿也發現了這塊草地。本來按這匹馬的食量,就是活一萬年,也吃不完這塊地上的草,但它卻對鹿的闖人心存不快。

於是,它想借助人的力量征服可恨的鹿.但狡猾的人卻說:“我抓不到鹿,除非你讓我騎著追上它。”馬同意了,結果人騎著馬追上了鹿。

本來馬和鹿的奔跑速度是人遠不能及的,但為了報復鹿,馬甘受其縛,結果它們都成了人的俘虜。

直到這一刻,馬才感到悔恨,但一切已無法改變。最終的勝家,不是跑得最快的馬,也不是跑來分一杯羹的鹿,而是有智慧的人。

直到今天,馬依然被人帶上轡頭,為其勞作,馬是否反思過自己的錯誤呢?

編後語:

逞一時之快,為了打擊報復又不擇手段,終會讓自己付出沉重代價。馬如此,人何償不是如此?

八年級讀書心得 篇14

《母親》讀後感

在假期裡,媽媽送給了我一件新年禮物――一本《母親》。

這本書是世界經典文學名著,是俄國文壇上一位著名的浪漫主義作家,原名列克謝。馬克西姆維奇。彼什剋夫(高爾基)創作的,是是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的代表。

故事從一個早晨開始。鉗工哈伊爾。沸拉索夫對他的妻子尼洛夫娜經常拳打腳踢,連自己的14歲的兒子巴維爾。沸拉索也不聞不問。過了2年,老沸拉索夫死去後,在兒子的影響和感召下,母親尼洛夫娜由一個逆來順受、膽小怕事的下層勞動婦女逐步成長為了一名信念堅定、機智勇敢的革命戰士。母親的成長經歷了一個有不自覺到自覺、由被動到主動的複雜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尼洛夫娜還克服了自身膽怯、懦弱以及宗教偏見等弱點,在不斷深入的鬥爭中昇華提高。

就此之外,這本書還著力刻畫了以巴維爾、霍霍爾為代表的革命工人形象,以雷賓為代表的農民形象,以葉戈爾、尼古拉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形象。這部作品真實地反映了十九世紀末俄國社會的生活場景,是一部社會主義現代主義奠基之作。列寧稱讚它是“一部非常及時的書”

看完這本書後,我深有感觸,因為有一個情節非常令我感動:母親尼洛夫娜為了解救兒子巴維爾,參與了革命工作,從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她拾起了兒子舉過的旗幟,在車站向人們發傳單,徹底與舊世界決裂,公開地與之爭。而且,在1920xx年俄國爆發第一次革命,高爾基也參與其中。在鬥爭中,高爾基進一步地瞭解到了工人革命鬥爭的艱苦性和殘酷性,創作願望跟加強烈。《母親》是一部社會主義的作品。閱讀這部作品,在領略革命戰士風采的同時,還能瞭解到20世紀初俄羅斯廣闊農村的社會風貌。所以我很喜歡這部作品。

八年級讀書心得 篇15

——《湯姆叔叔的小屋》讀後感

我一天看完了《湯姆叔叔的小屋》這本書,這本書是美國女作家斯托夫人寫的。

這本書主要講了美國的黑人奴隸悲慘的命運,他們沒有人身自由,聽奴隸主使喚,為奴隸主幹活,而且可以讓奴隸主賣來賣去,過著最低等的生活。

主人公湯姆也是一個奴隸,他是一個正直善良的人,當他知道老爺要把他和另一個女奴賣掉的時候,他卻不逃走,還說:“讓伊麗莎先逃吧,我不說半個不字,要她留在這裡不盡人情。可是我不能走,不能讓老爺破產,老爺一直很信任我,我決不能讓老爺失望,這事不怪老爺。”多麼忠厚老實啊!後來湯姆又被賣給了奴隸販子海利,在船上救了一個落水的女孩,成了女孩家的奴隸。可惜他的主人不幸死了,湯姆又落到了殘暴的莊園主雷格里的手中。雷格里要湯姆鞭打女人,被他拒絕,後來凱茜和愛彌琳要逃走,他寧死也沒有說出他們二人的下落,最終被活活打死。他是多麼的善良啊!他的忠厚和老實讓我喜歡,他的善良讓我敬佩,我們的世界是多麼需要像湯姆叔叔這種善良的人啊。

想想湯姆叔叔的遭遇真是太可憐了,想想那個奴隸社會真是太可怕了,看我們現在的社會人人平等,沒有壓迫。住著寬敞舒適的房子,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好好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