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文祕 > 寫作指導

認真研究公文寫作的接受心理

欄目: 寫作指導 / 釋出於: / 人氣:6.74K

公文作為一定意義上的社會交際和公共關係的一種重要工具和手段,它的作用要得以實現,必然涉及到交際的雙方即言者(寫作主體)和受者(寫作受體)。公文的寫作,目的是給對方(即接受物件)看的,寫作效益的體現,關鍵還在於接受物件(即受文物件)對所收到的公文的理解、認可、辦理程度和執行情況。正因為如此,寫作公文一定要充分考慮讀者,注意研究讀者(即受文物件、接受物件)的接受心理,以增強文章的針對性、可讀性、可受性,增強文章的執行承辦效益。而公文寫作中的這一重要的也是基本的課題,卻長期未引起大家的重視,這不能說不是極大的疏忽和遺憾。

認真研究公文寫作的接受心理

公文的讀者不同於文藝作品、新聞文章讀者有隨意性,它的讀者有明確的限定性,往往有特定的受文物件,不是誰都可以看,或者誰都必須看的。這種讀者的限定性,使公文寫作者事先就能明白文章是寫給什麼人看的,就有可能考慮到怎麼寫才能更符合受文物件的“口胃”和接受心理,更注重文章的實用性。可見,讀者的限定性這一特點,為公文寫作也提供了一定的方便。

在強調讀者有限定性特點的同時,還要注意到讀者的變化性。公文受文物件的接受心理,也要受內因外因的驅使而發生變化。一方面,社會政治變革、經濟發展這些外因,會使受文物件的接受心理隨著時代的變化發展而發生變化,這是“境(心境)隨時遷”。假如有人現在寫文章還用“文革”手法和語言,那隻會授人以笑柄。另一方面,年齡差異、文化層次的區別等等內因,也會使受文物件的接受心理隨不同語言環景而有所不同,這則是“因人而異”。例如寫給群眾看的通告要通俗易懂,而寫給教師的慰問信宜典雅古樸,不能失體失格。

從當今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徵出發,從各級各類各方面接受物件的實際狀況考慮,公文寫作時,要著重考慮受文物件以下各種接受心理。

(-)求實心理

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根本要求,是黨的思想路線和優良傳統,也是接受物件(無論領導還是群眾)的衷心願望和迫切要求。事實勝於雄辯,公文的事實、理論越真實,就越可信,就越能說服,教育、鼓動或指揮受文物件去照“(文)章”辦事。公文受文物件的這種求實心理,是社會主義祖國人民群眾主人翁地位所決定的。隨著人民群眾民主意識、參政議政意識的增強,他們迫切地要了解各級領導、各個方面的真實意圖、真實情況,以認清形勢,行使自己的職責和權利。

此外,這也是歷史的經驗教訓所激發出的一種心理。“大躍進”、“文革”的歷史教訓,現實生活中少數公文的浮誇虛假之風,這些不實事求是的文風、作風,已使有的領導和少數公文失信於民。長期的積澱,使人們形成了一種“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泛化心理。要消除這種不良影響,也要求公文說真話,寫實情,求實效,不搞浮誇虛假,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真正取信於民。

在公文寫作中務求實際,除按前面講到的要求內容的絕對真實、本質真實之外,還要注意把握“平衡”的手法。即在突出講某一個主要因素時,還要顧及到其它因素,特別是相反的因素;在強調某一方面的主要意見時,還要注意到其它意見,特別是不同的意見。要寓傾向性於平衡性之中。不注意這一點,過分強調一個因素、一種意見、一方面觀點,極有可能出現片面性和絕對化,不能全面、準確地反映出當今複雜的公務活動、社會事物等“系統工程”的客觀全貌,甚至可能給更大的“系統工程”輸去誤導資訊。例如有的單位寫文章講先進、成績時,總是筆下生花,說過頭活,報假數字,不講實際,不留餘地,以致上報的報告或者總結,竟不敢同本單位群眾見面,怕露了馬腳。這種誤國誤民的文風,必須堅決制止。而我們黨中央領導同志和不少各級領導同志的報告、講話和文章中,在充分肯定改革開放的巨大成績的同時,也常常非常深刻、尖銳地說明困難和問題的嚴重性。這種實事求是之風自然會得到廣大幹部、群眾的充分理解和信任。

(二)求新心理

江盈科曾在《蔽篋集序》中說道:“新者見嗜,舊者見厭,物之恆理,……新則人爭嗜之,舊則人爭厭之。”喜新厭舊,人之常情。觀點、內容陳舊的文章,是不能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的,公文寫作也同樣如此。那種一個典型材料反覆用、變換角度經常用,改換包裝“新瓶子裝舊酒”的寫法,那種“從別人的文章中找點子,從下面的材料中找例子,東拼西湊成稿子”的做法,那種“下面寫文章抄上級的,上級抄中央的”,層層照抄照轉的辦文方式,顯然都背離了工作實際,也不能滿足受文物件的求新心理,那種公文只會成廢紙一堆。

事實上,我國改革開放的形勢和發展變化是日新月異的,許多新情況有待去研究,許多新問題有待去發現,許多新矛盾有待去解決,許多新事物有待去認識,許多新人物有待去表彰,許多新經驗有待去總結,許多新氣象有待去宣傳,許多新理論有待去探討。公文要力求出新,儘可能給受文物件提供他們欲知而未知的這些新資訊。現實生活中、公務活動中,領導和群眾所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正是公文所要反映、介紹的熱點資訊、新資訊。公文寫作要力求想領導和群眾所想,急領導和群眾所急,寫領導和群眾所需,不說套話、空話,自然就會受到大家的歡迎。

不但內容要新,為適應資訊社會、高科技時代人們觀念和能力的變化,公文的寫作形式、語言、角度、技巧,都要既遵循規範,又不斷創新,才可能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同是一年一度的國務院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其內容、觀點、寫法、語言卻年年有新意,都給人大代表和全國人民以耳目一新之感,成為推動社會主義事業前進的綱領性檔案。而有些單位的年終總結,年復一年,框架、觀點依舊,只是資料、時間不同,給人以“似曾相識”、“千部一腔”的陳舊感,這種文章的效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三)求尊心理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的主體意識的增強,處於社會關係中各種地位的人,都越來越需要別人和社會的尊重。需要尊重,這是人們高層次的心理需要。需要爭取受文物件理解、認同、支援、辦理的公文,首先必須對受文物件給予必要的尊重,滿足其求尊心理,才能取得受文物件的支援與合作。

從另一個角度講,作為公共關係和協調的重要工具、手段、渠道之一的公文,也只有對有關的社會組織或者公眾以必要的尊重,才能樹立起本組織的良好形象,實現其公關和協調的目的。

明白了這一點,就不難懂得為什麼“綠的大地,美的心靈——請勿入內”、“翠竹千竿,請勿刻劃”、“杜鵑居山久,春萌夏盛開,勸君莫採折,美從自然來”等標語,比“不準進入草坪”、“不準刻劃”、“不準攀折”之類標語為好;為什麼國防部發言人在接受國外、境外記者善意或惡意的提問後的結束講話中,會極有分寸地說道“感謝大家對中國國防的感興趣”,而使人無可挑剔了。

對受文物件的尊重,要得體適度。尊重上級而不要有阿諛奉迎之詞;尊重下級和群眾,而又要不失身分;尊重兄弟單位而又不要有恃強凌弱之感;尊重外賓或境外組織機構,而又不失國格人格。就是與對手和敵人的公文往來,既要堅持原則,針鋒相對,又適當運用文明禮貌的策略,行文做到有理、有節、有利。

對受文物件的尊重,要在行文內容、語言、形式等各方面表現出來。例如模糊語言的巧妙運用,某些公文如信函的格式變化,都會體現出不同程度的尊重。

(四)求近心理

這是交際、傳播學中的“距離論”在公文寫作中的體現。受文物件出於正常的功利目的,總要求公文內容與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更貼近,不大想看那種“隔山放炮”、不著邊際的文章。都希望公文講出大家的心裡話、,身邊事,寫大家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希望“文中有我,我中有文”,即文章中寫出了我們想做的事、想說的話,而我們想到的文章中也寫到了。這也就是通常說的“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辦群眾所需”。

受文物件這種求近心理,要求公文與他們在時間、空間、情感上都儘可能接近,即做到事近、理近、情近、心近。這也是情感因素在公文寫作中的體現。

為滿足受文物件的這種心理,我們在寫作公文時,就要從實際出發,注意針對性、及時性和實效性。而語言的運用,要儘可能注意生動性、群眾性和適當的幽默感(這當然要因文制宜),以增強文章的可讀性。

例如四川省及廣元市有關領導機關發出決定,號召廣大黨員幹部“遠學孔繁森,近學馬生貴”,使大家從身邊的基層領導幹部身上體會到一種可敬可親的認同感,體會到學習英雄模範人物的必要和可能性。李燕傑在對少管所的少年犯作報告時,稱他們為“觸犯了國家法律的年輕朋友們”,一下子就把少年犯聽眾的心理拉近了,其教育效果是相當突出的。

(五)求簡心理

當今社會已進入資訊社會,社會變動加劇,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大家越來越重視時間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人們都希望辦事由繁變簡,辦事需要的時間由長變短,希望講求效率。隨著幹部、職工隊伍的年輕化、知識化,這種求簡心理反映更為突出。大家都不希望開“馬拉松式”的長會,聽言之無物、套話連篇、口是心非的長篇報告,看又長又臭的懶婆娘裹腳布似的文章,而希望開短會,說短話,寫短文。

公文寫作要適應這種要求,就必須克服形式主義、文讀主義,沒有必要就不行文,必須行文時儘可能寫短些。要實話實說,長話短說,盡力摒棄廢話、空話、套話。不寫長而空的文章,寫短而精的文章,給受文物件提供儘可能多的實資訊,而不要那些言之無物的空資訊。有的人認為文章寫得越長越有“政績”,越有水平,這是一種誤解。其實,把文章寫短,對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文撰寫者要努力提高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起草文稿力求言簡意賅,開門見山,意盡言止,竭力刪去可有可無的內容和語句,做到篇無贅句,句無贅字。而在制發公文時,公文格式也要既規範又簡明,不要無實際意義和用途的空資訊。總之,要做到簡短、簡明、簡潔。

(六)求知心理

求知心理就是人們常說的求知慾。它是人們力求認識世界,渴望獲得文化、科學知識和不斷探索真理而帶有情緒色彩的意向活動。求知需要,是高層次的需要。在當今社會,隨著文化、科學的發展加劇,人類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人民群眾特別是機關、單位、團體職工隊伍的知識化、年輕化,大家為適應在社會的生存與發展,更渴望從各種渠道瞭解、學習新知識。公文這一實施領導和管理職能的重要工具,當然也應擔負起傳播新知識的重任,以滿足受文物件的這種需求。它必須儘可能給受文物件提供一些新內容、新觀點、新知識、新資訊,而不能重彈陳詞爛調,不能再寫得不深不透,言之無物,也不能以艱深文淺陋,故作高雅。

(七)求利心理

追求最大利益、最大效益,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辦事的基本準則,也是各類機關單位制發公文的目的。這種利益,涉及到有關機關、單位、群體的權、責、利,涉及到各方的社會利益、經濟利益。制發公文時,從實際出發,不能不考慮到受文物件和有關各方面的切身利益和長遠利益。一定要顧全大局,兼顧各方,充分考慮到國家、部門、集體、群眾、個人各方面的實際利益。例如某地要出臺有關招商引資政策的檔案,要與外地有關方面簽定合作開發的協議書,都要考慮到對方的求利心理,樹立雙贏觀點,互利互惠。

(八)求便心理

《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為人民服務是各級政府的神聖職責和全體公務員的基本準則。”要“建設服務型政府,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對於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實現經濟的長期穩定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黨中央規定的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建設規範中,把“助人為樂”列為社會公德規範,把“服務群眾”列為職業道德規範。作為實施領導和管理、服務群眾、服務社會重要工具的公文,當然應該處處體現便民思想,把服務、便民作為行政機關、領導部門行文的邏輯起點。這就要求我們在行文時,凡涉及到對利害方、利害人作出規定、規範、要求的,都要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受文者著想,做到合法、合理、合情,想想他們能不能辦到,怎麼能儘快、便捷、順利地辦到,承辦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應對措施,以增強公文的認同感和親和力。這樣,公文的承辦、執行效益會顯著提高。

總之,公文撰寫者是否考慮和研究受文物件的上述接受心理,其寫作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注意研究受體的接受心理,應引起公文作者和研究人員的高度重視。

【作者附記:本文選自葉黔達、柯世華《現代公文寫作技巧》四川人民出版社XX年7月第1版,這次刊載時,又增加了“求便心理”一小節內容。本文有關內容先後被中國和平出版社XX年5月第2版《申論》(見第四章全章)和成都時代出版社XX年7月第1版《申論》(見第11頁)照抄或摘錄過。其實,他們至少應該是與作者打個招呼的。】

Tags:公文 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