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文祕 > 祕書基礎

怎樣區分上下對聯

欄目: 祕書基礎 / 釋出於: / 人氣:2.3W

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之一——對聯,雅稱楹聯,俗稱對子。分為春聯、喜聯、壽聯、輓聯、裝飾聯、行業聯、交際聯和雜聯等,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春聯源遠流長,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他在寢室門桃符板上的題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這要算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

怎樣區分上下對聯

對聯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是利用漢字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律詩中的對聯才需要押韻)。對聯大致可分詩對聯,以及散文對聯。

隨著人們文化生活的豐富,不僅許多傳統文化熱愛者視之為消遣娛樂、展示風采的高雅藝術;而且它更是成為中國人節慶文化的一部分,成為一種大眾的藝術,比如商鋪開業、新婚喜慶、喬遷新居等,往往都要張貼對聯。可是,長久以來,人們對於對聯中上聯和下聯的識別模稜兩可,以至於在張貼上也隨意性很大。那麼,怎樣區分上下對聯呢?一般而論,上聯結於仄聲,掛在右邊;下聯結於平聲,掛在左邊。

一、區分春聯的上下聯,簡單來說有四種區分方法:

首先是按音調平仄分。春聯比較講究音調平仄,上聯最後一個字為仄聲,下聯最後一個字應是平聲,比如“春風吹綠門前柳,康泰一家生百福”,“柳”是仄音, “福”是平聲。(仄聲判斷:普通話中的第三聲和第四聲:平聲判斷:普通話中的第一聲和第二聲)

其次是按因果關係分。“因”為上聯,“果”為下聯。比如“春回大地百花爭豔,日暖神州萬物生輝”,因為只有“百花爭豔”這個“因”,才會有“萬物生輝”這個“果”。

再次是按時間先後分。時間在前為上聯,時間在後為下聯。比如“風送鶯歌辭舊歲,雪伴梅香迎新春”,“辭舊歲”在前,“迎新春”在後。

最後是按空間範圍分。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後。比如“勤儉持家家道昌,團結建國國事興”。這副春聯中的“國”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國”在後。

二、春聯的正確貼法:

當人面向對聯時,上聯在右側,下聯在左側。 對聯的張貼應該遵循以下三個原則:“上”仄“下”平原則;語意重心原則;橫批指示原則。這三個原則應該兼而用之。

1、上仄下平原則

有人說:“人朝門立,右手為上,左手為下。”可是,門之左右與手之左右固然一清二楚,然而那一幅兩張的對聯,哪一個又是上聯哪一個又是下聯呢?比如對聯“風流人物數當代大好春光

看今朝(橫批:人傑地靈)”和“日月潭碧波凝翠臺灣骨肉日日思歸盼統一 揚子江熱浪含情大陸同胞天天翹首望團圓(橫批:春回華夏)”,這些對聯,因為其語意幾乎是對等的,這時候,人們往往藉助於語音——即平仄——來判斷。

對聯的傳統要求是“上”仄“下”平,即“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根據這一規律,一般都可以比較準確地判斷出一幅對聯的上下聯,即看對聯的最後一個字,如果那字是仄音,就是上聯,如果是平音,那就是下聯。比如,原來商鋪開張的一幅老聯:“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海”,上聲,也就是三聲,“江”,陰平,也就是一聲。顯然,海字句就是上聯,而江字句就是下聯。再比如:“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壽”字去聲,也就是四聲,仄;“門”字二聲,平,於是壽字句為上聯而門字句為下聯。

2、語意重心後置的原則

當然,這種只根據聲音的理解,而離開了對於對聯語意以及橫批的理解,就是簡單化的,因為聲音只是構成對聯的一個要素而不是所有要素,甚至是次要的元素而不是重要的元素。因此,對“音”的強調,應該服從於對“意”的強調。

語言是有重心的,語言學上所謂的偏義詞,其實正暗示了語言意義重心的存在。在語言的轉折結構、連貫結構、遞進結構、因果結構、選擇結構、假設結構等等結構當中,語意的重心自不待言顯而易見,即使在並列結構的語言中,其意義也是有所側重的,而且往往表現重心後置的規律。曾國藩當年之所以把“屢戰屢敗”改為“屢敗屢戰”,人們之所以說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而不說成是“下有蘇杭,上有天堂”,甘肅人辦的酒廠之所以要說“南有茅臺,北有皇臺”而不能說成是“北有皇臺,南有茅臺”,都與並列結構中語意的重心位置有關。

對聯作為“對稱的句子”,其上下聯,一般都是並列結構,然而,看似是並列結構的對聯,其語意也仍然是有重心的,而且其重心仍然是後置的——也就是處於下聯位置的。如下面的一幅對聯:

金雞辭歲千家喜(應該是上聯,因為按理“辭”在前,先辭後迎。)

玉犬迎春萬戶歌(應該是下聯,因為依理“迎”在後,先辭後迎。)

明白了這個道理,則我們提著上聯和下聯這兩個豎條子,就不能把應該貼在上聯的貼到了下聯,就不能把應該先讀的後讀了。我們就得看自己手上一左一右這兩句話裡,語意的重心在哪一條上。意義重心所在的那一聯就是下聯。比如在傳說中程咬金給秦叔寶母親的壽聯中,“……不是人”與“……乃神仙”,先抑後揚,“不是人”眼看就是上聯無疑,因為它不是意義的重心而只是後文“乃神仙”的鋪墊。再比如某個老人自書於棺木上的對聯“七尺遺軀葬此中,一點靈魂歸何處”,如果只從聲音上判斷,則只能讀成“一點靈魂歸何處,七尺遺軀葬此中”,然而這樣的上下聯之意味,由於語意的重心落在肯定性的“葬此中”,意味就是滿足而安然的。可是,如果讀成“七尺遺軀葬此中,一點靈魂歸何處”,語意重心就落在了疑問性的“歸何處”,其意味就是不滿足的靈魂不安的。這時候,正確判斷上下聯——或者說正確判斷老人心情——的原則,就應該是語意重心原則而不應該是仄上平下原則。

有時候,對語意的重心之所在的判斷,往往要結合對聯的橫批,因為對聯的橫批,往往會從內容上指示語意的重心之所在。比如對聯“雪裡江山美,花間歲月新”,由於其橫批是“紅梅報春”,所以,語意重心應該落在“歲月新”上,即新字句為下聯;再如“四海皆春春不老,九州同樂樂無窮”,由於其橫批是“普天同慶”,則其語意重心也應該落在“樂無窮”上,即窮字句為下聯。

3、橫批指示原則

這個原則,既可以幫助我們在內容上確定上下聯,也可以幫助我們在形式上結合橫批而貼明上下聯。

古時候的對聯張貼,受古人從右往左直書之語言排列法的影響,上聯在門右邊,下聯在門左邊,橫批也是從右往左書寫,所以問題似乎不大。可是時代發展到如今,由於現代人從左向右書寫之習慣的影響,我們會不時從住家、機關、商場、廟會等處發現,不少人常常把上聯貼在門左邊,而貼在門右邊的則是下聯。

所謂橫批指示原則,是指我們在張貼對聯的時候,要看橫批的書寫,如果橫批是從右向左書寫,上聯就應該貼在右邊,反之下聯則貼在左邊。這樣,橫批也就不會遊離於對聯的整體之外而成為了對聯有機整體的一部分。這樣,橫批也才真正與對聯整體緊密相關,也才堪稱是對聯的“題目”和“中心”,起到畫龍點睛、相互補充的作用。關於對聯橫批的此一作用,雪瀟先生將它形象地命名為“對聯的手勢” 。

有人曾不無遺憾地說:“橫批應該從右往左寫的,但現代人對這一傳統習俗不甚講究,大部分橫批從左寫起了。”如果理解了對聯橫批的這種“手勢“,則這位先生當不再迷茫,因為即使是從左寫起了,那也並不錯,只要我們根據它的指示,把上聯貼在左邊而把下聯貼在右邊就可以了。

至此,我們可以總結出對聯的張貼在現代人生活中可以通用的兩種方法:

傳統式:橫批文字順序為從右至左,於是上聯在右,下聯在左。

現代式:橫批文字順序為從左至右,於是上聯在左,下聯在右。(這樣的方法,也許是與古不合的,然而,它卻是與時俱進地具有通變精神的!)

以上關於對聯張貼的三個原則,如果能夠兼而用之,則我們既可以準確地區分出上下聯,也可以準確而又不失靈活地進行張貼,如此,則對聯這種中華民族優秀的藝術形式,就會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揚光大,發揮出它應有的藝術作用。

附:<平仄>

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一個術語:詩人們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仄,按字義解釋,就是不平的意思。

一、憑什麼來分平仄兩大類呢?

因為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較長的,而其它三聲是有升降的(入聲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較短的。這樣,它們就形成了兩大型別。如果讓這兩類聲調在詩詞中交錯著,那就能使聲調多樣化,而不至於單調。古人所謂“聲調鏗鏘”,雖然有許多講究,但是平仄諧和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平仄在詩詞中又是怎樣交錯著的呢?我們可以概括為兩句話: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

這種平仄規則在律詩中表現得特別明顯。 例如毛主席《長征》詩的第五、六兩句: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這兩句詩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來說,每兩個字一個節奏。平起句平平後面跟著的是仄仄,仄仄後面跟著的是平平,最後一個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後面跟著的是平平,平平後面跟著的是仄仄,最後一個又是平。這就是交替。就對句來說,“金沙”對“大渡”,是平平對仄仄,“水拍”對“橋橫”,是仄仄對平平,“雲崖”對“鐵索”,是平平對仄仄,“暖”對“寒”,是仄對平。這就是對立。

二、現在談一談我們怎樣辨別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裡是有入聲的(譬如說,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華南人),那麼,問題就很容易解決。在那些有入聲的方言裡,聲調不止四個,不但平聲分陰陽,連上聲、去聲、入聲,往往也都分陰陽。像廣州入聲還分為三類。這都好辦:只消把它們合併起來就是了,例如把陰平、陽平合併為平聲,把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合併為仄聲,就是了。問題在於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裡有幾個聲調。這就要找一位懂得聲調的朋友幫助一下。如果你在語文課上已經學過本地聲調和普通話聲調的對應規律,已經弄清楚了自己方言裡的聲調,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北部的人,那麼,入聲字在你的方言裡都歸了陽平。這樣,遇到陽平字就應該特別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屬於入聲字的。至於哪些字屬入聲,哪些字屬陽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韻書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麼,辨別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處稍有不同。古代入聲字既然在普通話裡多數變了去聲,去聲也是仄聲;又有一部分變了上聲,上聲也是仄聲。因此,由入變去和由入變上的字都不妨礙我們辨別平仄;只有由入變平(陰平、陽平)才造成了辨別平仄的困難。我們遇著詩律上規定用仄聲的地方,而詩人用了一個在今天讀來是平聲的字,引起了我們的懷疑,可以查字典或韻書來解決。

注意,凡韻尾是-n或-ng的字,不會是入聲字。如果說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北部來說,ai,ei,ao,ou等韻基本上也沒有入聲字。 總之,入聲問題是辨別平仄的唯一障礙。這個障礙是查字典或韻書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國大約還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著入聲的,在那些地方的人們,辨別平仄更是沒有問題了。

Tags: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