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文祕 > 個人寫作

教師課改工作反思

欄目: 個人寫作 / 釋出於: / 人氣:1.67W

20nn年秋,我們懷著敬畏的心情走進課改。因為我們深知,作為新一輪基礎教育高中歷史課程的改革,有利於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有利於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有利於大力推進教育創新,構建具有中國特色、充滿活力的高中新課程體系,更有利於培養一代真正具有時代特點、現代意識的民族脊樑。因此,課改便成了國家意志的一種體現。

教師課改工作反思

三年課改回頭看,一路走來的民族中學歷史教學改革,其中不乏坎坷與艱辛,困惑與矛盾,但由於主管部門的直接領導,專家的專業引領,學者的指點迷津,還由於市教研室“基於問題解決,致力行動跟進”的總體方針策略的指引,依靠我們團隊的集體力量,依靠我們歷史同仁的大膽探索,我們終於勇敢地走出了第一步。

為了謀求自我進步,也為了將我校中歷史課改工作向深度和廣度推進,我們做一總結和反思,以就教於各位領導、專家、學者和同仁!

一、鍛造教師團隊,提升課改的支撐力

三年前,當我們直面新課改時,深深感覺新課程改革的準備工作不足。一方面與新課程相配套的政策、制度、資源等滯後,另一方面,教師隊伍素質參差不齊,教師對新課程的理念由理解到接受再到轉變,還有個相當長的過程,實施難度較大。

怎麼辦呢?千頭萬緒中,深感最重要的因素還是教師。因為教師是課程改革的主要實踐者,師資隊伍是課改成敗的關鍵。為了使隊伍適應課改需要,我們把師資培訓作為推進課改的一項重點工作,並超前謀劃。

1.貫徹課改理念,掌握三維目標

推進課改,理念先行。理念是行動的指南。我們首先從自己開始,系統地全面地認真學習、反覆研讀與課改相關的論著、檔案等,探究其理念與政策,使自己在思想上認識上真正理解並領悟課改的精神和實質,理解課程改革的深刻內涵和外延。然後,我們就始終不渝地堅持在各種教研活動中、各類培訓班上,把課改的理念、精神和實質反覆宣傳,大力弘揚。並在教學實踐中用“三維”目標衡量和檢測執行的情況。發現偏差,立即糾正。

2.堅持“先培後上”原則,做到三個“確保”

課改三年來,市教育局師資處和教研室堅持“先培訓,後上崗;不培訓,不上崗”原則,先後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每年組織各個學科、各個年級進行假期集中研訓。歷史學科積極響應,在培訓的師資隊伍、培訓的內容形式、考勤、考績等方面嚴把質量關。有關教師還被要求反覆輪訓。

與此同時,我們堅持三個“確保”,即確保培訓人員的全員性;確保培訓時間的連續性;確保培訓內容的實效性。每年還組織南京市歷史學科骨幹教師培訓班和南京市農村歷史學科骨幹教師培訓班。並選送部分骨幹教師參加省教育廳和高校組織的培訓,收到較好效果。

3.健全三大機制,建設三支隊伍

健全以三個梯度(青優、學科帶頭人、名特教師),一個教研網路(以專兼職教研員、學科中心組成員、學科命題組成員為核心的學科骨幹教師群體)為核心的長效人才培養機制;以考核、評比、使用、管理為抓手,促進青年教師成長的激勵機制;以學科中心組成員專業成長為目的的組織機制。

建設一支有新課程理念,基於行動研究的學科骨幹教師隊伍;建設一支適應教研方式變化,立足學科,服務學校的區、縣教研員專業引領隊伍;建設一支關注課改、服務課改、研究課改的名特教師專家隊伍。

4.堅持專業引領,實施三年培訓生

專業引領是有效推進課改發展的重要途徑。一線教師新課程的專業素養的高低,直接關係到新課改的成敗優劣。因此,課改三年,專家講座,名師引領,我們始終堅持不懈。其中,主要分為兩類:

(1)省內外的專家級講座。如歷史課標組組長趙配建;聘請重慶市教科所所長,周邊學校資深教師就歷史學科的課程觀、教材觀、新史學觀、評價觀,以及教材的知識概念重點、難點等若干問題進行講解剖析,較好地彌補了中學教師知識老化、理論功底較弱的問題。他們不吝指教,如醍醐灌頂,令人豁然開朗,受到廣大教師熱烈歡迎,也保障了我市歷史課改的順利進行。

(2)本市的一批教授級高階教師、特級教師、市級學科帶頭人,名師引領。如鄧繼東、龐友海、張勝奎、鄧思渠等老師,他們就“問題情境”設計,如何操作三維目標,如何實現知識遷移,如何解決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問題,如何解決學生思維訓練與技能訓練的關係等進行講解。由於他們身臨一線,並率先垂範,故講座令人耳目一新。

由於課改培訓,教師在課改中得到了各種鍛鍊機會,也獲得了更多的教學觀摩、參觀考察、課程開發和交流分享的機會,豐富了自身的專業體驗,提升了自身綜合素質,特別是一批青年教師和新課改同步成長,而且進步很快。

二、改革課堂教學,提升課改的實施力

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都是圍繞課堂來實現的。課堂是課改的前沿陣地,也是三年曆史課改重點、難點所在。因此,我們緊緊圍繞課堂教學,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教師:“三大力”、“三切實”

1.大力發揚教學的“三用”精神,切實做到轉變角色

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教師的地位和角色發生了很大變化,要求教師從單純的知識傳遞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參與者和指導者。教師在課堂上要根據實際情況,引導學生質疑,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努力使教學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變成教師指導學生蒐集和利用學習資源的過程,變成教師針對學生學習,選擇不同學習方式的過程,倡導教師教學中,要真正“用力、用腦、用愛”去組織教學。

2.大力堅持教學的“三性”原則,切實做到務實求真

教學原則的“三性”是指目標性、針對性、實效性。

“目標性”教學,是要求教師每節課必須組織學生學習並解讀本課課標,江蘇省教學要求;並要求師生明白本課要達成的具體目標。

“針對性”,是指為達成目標,教師以人教版為主,有效整合人民版等相關知識。做到“三不講”:學生能自己掌握的知識不講;學生根本無法接受的知識不講;與“目標達成”無意義的話不講。

“有效性”,是指改變學生學習過程,切實做到先學後教,不學不教,先練後講,不做不講,注意及時訓練。切實圍繞“務實求真”下功夫。

3.大力實施教學的“三新”要求,切實做到教學的靈活多樣

針對新理念、新課標、新教材的特點,我們在教學中大力實施“三新”要求,即新課件、新材料、新方法。教學手段和方法,如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影像資料、實物模型、學生展示等,要切實做到“三化”,即靈活化、多樣化、有效化。杜絕教師上課“五個一”形象,即僅用一張嘴,一本教材,一支粉筆,一本教參,一本老教案。

(二)學生:解決四大問題

1.學習的態度,即動力與責任心問題;

2.學習的過程,即先學、先練與教師教學和諧統一的問題;

3.學習的模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問題;

4.學習的效率,即知識遷移與知識應用的問題。

三、變革教研方式,提升課改的保障力

教研工作是引導教師成長不可或缺的工作,也是課改的基本保證,教研工作的成敗直接關係到課改效果的優劣。因此,我們始終牢牢把握教研的質量,併力求變革教研的方式,以期達到預定效果。

(一)形式上

1.將集中研訓與常規教研相結合

常規教研,始終堅持“務實求真,質量第一”的原則。在每個單週四上午,歷史學科必定組織全市高中兩至三個年級的教研活動。在確保教研質量的前提下,厲行考勤制度,除請假批准以外,實行“一個不能少”原則,否則予以事後查詢,上網通報。

2.將大市教研與區、縣教研相結合

積極推行分層、分片、分割槽、分縣的教研活動。大力支援區縣教研員在每個雙週舉行不同層次的教研活動,發現優秀教師或好課,鼓勵在全市展示。鼓勵邊遠地區優秀教師借班上課,“送教進城”;也組織市區名特優教師“送教下鄉”,相互學習,相互促進。

3.將學校備課組、教研組的教研與校本培訓相結合

通過對學校教研組長、備課組長的培訓,先進教研組的評選,優秀教研組長的示範引領,加強各學校的校本教研。鼓勵教師編寫校本教材,大課堂教本等。

4.將教師教學實踐與專業成長相結合

鼓勵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加強理論學習,注意總結經驗,善於寫論文、立課題。

(二)內容上

1.加強各種課型的探究

(1)以新授課、常態課為特徵的結構與模式研究

日常的新授課是教師最基本、最重要的,也是最易“疲倦”、老套的課。通常,一個教師“磨上”一兩節好課並不難,難在每天的教學中是否有新意、有創意,是否有超越自己的意識和勇氣。我們大力鼓勵教師創新,鼓勵教師用心用腦去上課,而不是僅僅用身體去上課。要求教師每課有亮點,課課有進步。

(2)以公開課、示範課、研究課等為特徵的典型示範

市教研室精心組織、精心設計的每兩週一次的全市性觀摩課,已深入人心,反響也較大,已成為我市歷史教師教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個舞臺上,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優秀教師。他們在代表南京市參加省級和全國性賽課活動中,要麼第一名,要麼一等獎。

(3)以複習課、試卷講評課、二輪通史專題複習課等為特徵的結構與模式研究

根據教學的不同階段,組織各種型別的課型進行示範,提供各種課型模式給予參考,這是我們教研活動的一個宗旨。如高三年級總複習的模式已不能採取過去那種“一輪通史,二輪專題,三輪熱點、重點,四輪查漏補缺”模式,而是經過反覆研究,實行“一輪單元專題,二輪通史專題,三輪強化訓練專題,四輪熱點專題複習”的模式。尤其是二輪通史專題複習,我們進行較多典型示範,補上學生通史知識欠缺的問題,收到很好的效果。

2.加強教學課件、案例的交流與研究

分割槽縣,分層成立若干研究小組,組織收集編寫教學課件,通過典型的課例,解決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具體問題。如課程和教材的整合問題,教材與學生學習實際有效結合的問題,課堂教學“三維目標”的有機結合、有效達成的規律、途徑問題等。

3.加強對新材料的收集與研究

新課程要求創設新情景,必然要有大量的新材料做支撐,而新材料包括大量的文字材料、圖片、影像資料、實物等,由於其內容浩繁,因此我們依靠團隊力量,共同收集,共同分享。

4.加強對課題、教後記的思考與研究

教師的勞動,是一種創造性勞動,不能僅靠體力做支撐,更要靠智力的發展。課題研究是推進課改實驗的有效途徑之一。從課改開始,我們就要求每個老師必須進行課題研究,既要在盛市、區縣科研課題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科研領域,增加科研專案,也要自立課題,申報市級以上重點課題。

及時總結,不斷反思,也是提升教師課改水平的一個步驟。我們堅持要求教師每天課後寫教後記,寫教學實錄。《問題與問題解決》就是教師實踐基礎上的一個片斷。

(三)方法上

1.注重專業引領,提升教師新課程的專業素養(略)

2.厲行點評制度,提升教師新課改的評課素養

毋庸諱言,教師的業務水平相差較大,相當一批教師即使認真聽課也是聽不出所以然的。而長期形成的公開課,公開場合點評教師,也都是諱言缺陷,大唱讚歌的,結果授課人飄飄然,聽課人茫茫然。因此,課改以來,我們厲行點評制度,要求授課人先上課,再說課,然後名師點評。要求各位教師以此為案例,以批判性、建設性眼光,“毫不留情”地點評。既提高了聽課者水平,也深化了公開課的內涵,還造就了一批聞名的“點評師”。

3.設定競賽平臺,提升教師參加新課改的活力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中學歷史教壇,需要活力,需要引入競爭機制,設定各種競賽專案,才能“攪動”教壇“一池春水”,激發教師的比拼意識、競爭意識,才能促進人才“又好又快”地成長。三年來,主要有

(1)榮譽性稱號,如特級教師、市學科帶頭人、市區優秀青年教師,市區教學先進個人的評選等等。

(2)文字性競賽,如市區新課程優秀教學案例評選,市區優秀論文、課題評眩

(3)上課評比,如市區新課程好課評比,說課競賽等。

(4)“擂臺”課競賽。以“同課異構”為特徵,以同一版本教材,同一課題為主題,採取風格迥異的至少2人以上的方法進行競賽。這種“擂臺式”上課,既鍛鍊了授課者的能力,又激發了聽課者的思維,深受歡迎。

(5)考查制度,每學期新課程集中研訓時,為了檢驗培訓效果,都要採取考試方法,以驗其果。對於前20名的教師,給予大會表彰,並頒發證書、獎品。

4.開發課程資源,提升新課改的意義

課改前,一個優秀歷史教師鑽研歷史教材可以將五本教材爛熟於心,甚至連標點符號、頁碼都瞭如指掌。因為一套教材,一本教參,便能連教十多年。而新課程強調的新材料、新情景,促使教師不得不開動腦筋,充分利用和開發歷史課程資源。好在歷史課程資源極為豐富。如:

(1)教材資源。以課標,識教學要求》為綱,以“人教版”為主,輔以“人民版”、“嶽麓版”、“大象版”教材、教參、教案。

(2)上網搜尋。南京教師的電腦裝備早已普及,利用現代資訊科技獲取課程資源,已成為一般教師每天的必修課。

(3)圖書館資源。各種歷史典籍,包括可做教學輔助資料的歷史書籍、現代歷史作品、教育類書籍等。

(4)開發課程資源。三年多來,我們廣大教師做了許多嘗試。如南師大附中歷史組主持編寫的《為了明天,積極和平——12·13歷史校本課程》系列專題已成為高中三個年級上學期的必修課。此外,他們還設定了“中日韓三國曆史體驗夏令營”,《以二戰和抗日戰爭為背景》的詩歌朗誦與表演,對話“歷史專家”的沙龍等系列活動。南京外國語學校歷史組編寫了《電影中的歷史》、《楹聯知識中的歷史學問》等校本課程。金陵中學歷史組編寫了《古代文化史》、《新中國外交史》、《晚清人物談》、《漫步石頭城》等校本教材。南京十二中的《下關史話》,南京十三中《歷史大課堂學本》等等,不勝列舉。可以說,幾乎每個學校都各自開設了歷史校本課程,編寫了校本教材。

四、強化課改的五個意識,提升課改的推動力

課改的理念和精神,我市高中教師已普遍受到洗禮。尤其在城區高中,已經深入人心。但要進一步深化課改,推動課改可持續發展,經過三年實踐,我們認為仍要強化五個意識。

1.課改是教師的發展機遇意識

新課改由於是國家意志的表現,各級政府部門通過各種政策法規,用行政的方法,都使廣大教師進入了“熔爐”,新鮮感過後,特別是行政的效能“鬆弛”後,課改能否成為教師的自覺行動?是否會“回潮”?這直接關係到課改能否繼續,或向廣度、深度發展的問題。我們認為,目前階段一定要使廣大教師清醒地認識到,課改是挑戰,更是機遇,是教育變革的需要,更是教師自身思維與知識結構更新的需要,是社會(包括教育)發展的需要,更是教師自身發展的難得的階梯。只要將課改意識變成教師必需具備的意識,課改的可持續力,就會得到保證。

2.教師要有做“研究型人才”的意識

隨著大批研究生進入中學師資隊伍,也隨著教育發展的需要,教師隊伍淘汰的步伐也在加快。課改中,要想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只有自身具有“造血功能”,也就是要做“研究型”的教師。

要做成功的“研究型”教師,首先要有強烈的研究意識,其次要有研究能力和方法,再其次要將研究的成果與教育教學相結合,不能為研究而研究。

要研究真的問題,更要解決真的問題。目前有不少教師專門“研究”網上的試卷、教案,然後下載,據為己有,這種“拿來主義”的照搬研究,非但不會有什麼出息,更與課改無益,也是與課改的理念背道而馳的。

3.切實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意識

新課改的落腳點,歸根到底是為了學生。一切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尤其是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的發展。

思維是智力的核心因素,而歷史思維又是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形式思維和辯證思維的綜合。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獲得,在於教師提供一個生動的歷史情境,讓學生在這個情境中深思,引導學生參與、體驗、反思,啟迪他們的心靈,形成個人的見解。歷史教學要使學生能用自己的理解分析歷史情景或社會問題,產生歷史的共感。

歷史教師不僅要考慮“怎樣教”,更要考慮“教什麼”。現在一些教師僅圍繞歷史表面現象做文章,組織學生對話、討論或活動,從感性的角度分析、評價歷史事件,似乎學生參與了教學,實際上學生的歷史認識可能很淺薄,對學生的學習、性格的塑造無益。

歷史教師要引導學生不斷地探究、質疑、批判,冷靜而又深刻地看待問題,從而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我教育。只有學生體驗、重演、反思、解釋與推理,歷史知識才能變成學生自己的認識,然後才可能逐漸內化為指導他們自己未來人生活動的價值觀、人生觀。

4.應試教育中的質量意識

評價是課改的焦點,因為評價對課改的實施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控作用。而在應試教育時代,學科的分數、等級,是莘莘學子的命根子,稍有閃失,整個社會、家庭、輿論將成排山倒海之勢一邊倒,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應試的質量就是課改的第一生命。

因此,我們從課改初期就緊緊把握評價與質量這個環節,針對江蘇省的考試模式,我們採取了一系列積極應對的措施。這些措施的特點有:

(1)所教班級的目標性。目標就是航標,每個教師(包括學生)都要制定近、中、遠期趕超的目標和計劃、措施,並予以公佈。

(2)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略)

(3)學生訓練的系統性。實時訓練、限時訓練、探究訓練,強化訓練、週週練、月月清等等,系統訓練,以務實求真的態度,講究實效。與此同時,市教研室組織中心組、核心組成員,定期研究,系統編制符合課改理念的針對本市高中三個年級實際情況的教輔資料、參考資料,供師生選擇使用。效果較好,影響較大。

5.強化教師的反思意識

由於江蘇省大學聯考方案的影響,也由於這幾年南京市歷史大學聯考成績的逐步提升,目前我市選考歷史的考生人數較多,高中歷史教師普遍很忙很累很苦。但即使這樣,我們仍然堅持反思制度,並形成強烈的反思意識。如每節課後的課後記,階段性學習與複習的總結(當然學校還要組織年級各種考核)。

我們大力鼓勵教師動筆寫作。中學教師由於工作的特性,往往“述而不作”,這樣不利於課改向縱深發展。於是採勸逼”和“獎”的辦法,引導教師寫出了許多優秀論文、教學案例和教學隨筆。

五、解決五對矛盾,提升課改的成功力

反思三年課改,始終存在著許多矛盾。我們也正是在想方設法解決一個個矛盾中走過來的。但我們認為下列幾對矛盾,是否有效解決,直接關係到課改能否成功。

1.課改與應試的矛盾

課改的重要性、性質、意義,應該說,南京的歷史教師耳熟能詳。應試(尤其是大學聯考)的重要性,也無需我在此贅述。儘管有很多領導、專家和學者反覆論證,課改與應試是不矛盾的,是相互統一的,甚至是相互促進的,但只要深入基層瞭解到真實情況,我們只能說,矛盾多多,困惑多多。

例一,課改的理念強調“選擇性”,這無疑是正確的,但如果任其學生任選版本、任選選修內容,無疑會導致災難性後果。後來,學校基本統一教材,統一選修內容,但20nn年大學聯考試卷試題的難易度不統一(事實上也絕不可能統一),結果家長、學生意見很大。怎麼辦?

例二,“三維目標”,如何實現統一?如何考查?目前紙質考試很難真正考量學生的價值取向,其能力狀況充其量也不過是文字分析和文字表達的能力。

例三,新課程強調新材料、新情景、新問題,導致目前的教學往往一味地“追新”,“求新”,強調大量地使用材料閱讀,是不是淡化了原有的歷史基礎知識的學習積累?要說考“能力”,這也是考語文閱讀理解能力,以至於有不少教師和學生質疑:你們是在考歷史還是考語文?雖說文史不分家,但歷史學科的獨立性在哪裡?這歷史基礎知識還要背、記嗎?因為目前流行的試題,基本上與教材沒有直接關係。不少人懷疑,語文、外語、政治學科的社會性可以這樣做,歷史學科也應該這樣做嗎?

2.教材的多版本矛盾

多樣性也是課程設計的理念之一。這確實也是時代的需要。目前課改地區,全國有四套教材,幸虧江蘇只用兩種版本,即人教版和人民版。即使這樣,也是矛盾重重。兩個版本許多內容與結論或說法不一,或你有它無,這樣的事例比比皆是。請問,師生該相信誰說的結論?試題怎麼命?不論試題出在哪一版本,另一版本的師生皆有意見,造成人為不公,相互指責。其結果是大學聯考只能考其中相同的部分,而這樣的內容少之又少。如何再考?結果兩個版本上的材料和內容都不考,或考嶽麓版、大象版,或考課程新資源,師生常常質疑,我們究竟要不要用人教版上課?

3.國中與高中歷史學習銜接的矛盾

儘管這幾年國中歷史教育也在不斷髮展,特別歷史會考的推行,歷史考試從無到有,但遠不能令人樂觀。相當多的學校(尤其是農村基層學校)缺乏專業或專職教師。即使會考,由於國中歷史知識體系系統性弱化,分值也較低,學生也是臨時突擊,歷史基礎知識的儲備嚴重不足,而高中歷史新課程教科書的體例結構新,知識容量大,內容要求高,專業性較艱深,在實際教學中又與課時數量矛盾。學生們需從相對“低幼化”的國中課程進入比較“專業化”的高中歷史課程,相當長的時間內,都很難適應高中正規教育;只能一再降低要求和難度,甚至一切規範和基礎知識要重新開始,這種銜接情況的嚴重脫節,大大制約了新課程的順利實施。

4.通史與專題的矛盾

我們認為,目前這種模組專題的結構,是課標設計者與教材編寫者的一種理想主義的做法。讓一個連通史常識都不清楚的學生,開始就接受過去只有高三文科班“二輪”專題複習才接受的知識,無疑是新時期的“大躍進”。目前的高中歷史教材,知識體系破碎,專業化和學術化增強,歷史內容的跳躍、缺失和重複,屢見不鮮。歷史有其自身的體系,目前斷章取義的教學,本身違反了歷史認識規律。結果,課堂上如不補充再補充,學生根本聽不懂,如要補充,課時不夠,如要給學生探究,學生沒有歷史基礎知識的積累,探究要麼冷場,要麼胡扯,學生困惑,教師痛苦。

5.城區與郊縣、重點與普通學校之間的矛盾

學校之間差異很大,這是客觀存在的。新課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是課堂的內容和實施應該與經濟社會生活實際、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充分考慮地區、學校的差異性和學生髮展需求的多樣性。這既客觀上承認了差異的存在,又在客觀上拉大了這種差異。但是,頭頂一片藍天,同樣的課改理念,同樣的大學聯考試卷,又如何能幾重標準呢?毋庸諱言,目前出現了城區高中尤其是重點高中,課改如火如荼,而郊縣特別是農村高中課改,彷彿只是春風輕輕吹拂,課改與否變化並不大,如有人檢查聽課,自然要“做秀”一番,而平時上課則差別較大,我們認為這絕不是課改設計者的初衷。

課改三年,幾多問題,又幾多解決,幾多困惑,又幾多欣慰。我們已經走出了第一步,我們還將堅定地走出第二步和自信的第三步,因為我們一直在努力,我們仍將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