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棉鞋裡的陽光的教學反思(精選17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2.87W

棉鞋裡的陽光的教學反思 篇1

本學期的集體備課,是用高效課堂的模式來上的。高效課堂的模式分為四步:激趣定標(3分鐘)、自學互動(20分),適時點撥(8分)、測評訓練(10分)。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我被按排在順數第二位,感覺責任重大。本人也沒機會去縣城聽課,對於高效課堂的模式,還是不清楚。那次中心校舉行一節高效課堂模式的課。由於上完課才去,開始上的都聽不到。我經過反覆研讀高效課堂的模式(九大工程三),加之又再次有機會到中心校聽高效課堂模式的課,和課後評課議課,又加之本人也有用高效課堂上課的意識。

棉鞋裡的陽光的教學反思(精選17篇)

我上高效課堂的模式的時間是20__年3月21日下午第三節課。上的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棉鞋裡的陽光》。聽課的老師是全校的老師。我準備的教具是生字卡,和生字組成的詞的詞卡,小黑板。

開始上課時,我檢查學生紙和筆是否準備好,發現同學們表現得很好。講了激趣定標後,讓學生小組合作,藉助拼音讀課文,找出生字,讀幾遍。會的學生可以教不會的學生。接著,我發了生字卡和這些生字的音節,生字和音節是分開的,讓學生找朋友,找出生字和它的音節。只發了兩個小組。我讓拿到生字和它的音節的同學,到講臺讀給全班同學聽。有一個學生,找到生字和它的音節,卻不懂讀。我說:你不懂讀,怎麼找到生字和它的音節呢?課後反思,這樣處理方法是不對的,我當時應該表揚這位同學,說他認真地按老師佈置的去做,才找到這些生字和它的音節。不會讀的可以讓全班學生教他,或 哪位當小老師的來教。這樣可以激發學困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有另一組也出這種情況,我當時是這樣處理的:叫學習好些的學生代替那位學困生。那位學習好些的學生不肯上講臺,那位學困生只好到講臺,我讓全班學生教他讀,就讓這位同學回到自己的座位。當時也應該表揚這位學生,然後叫會的學生教他讀。

這節課反思最深刻就在這兩位學生身上,因為在課前根本沒有想到會出現這樣的事。

這節課的重點是識字寫字,我都基本做好。當教完生字時,我讓學生小組合作讀書,但下課的時間到了,學生只讀到一半就下課,本來按排學生讀完課文,再來寫生字詞。這樣是不是定標太多了,或不用讀課文,直接寫生字詞呢?課後反思,我認為應該讓學生做作業,寫好這幾個生字就可以了。免得量多,使學生懼怕學習。

棉鞋裡的陽光的教學反思 篇2

這節課,我為學生創設了豐富多彩的情境,使學生如臨其境,從而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能積極回答問題。在教學中採用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感悟體驗、瞭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表達的積極向上的思想感情。

存在問題:

1、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還不夠。

2、學生寫作時間不夠充足,應再合理安排時間。

在今後的詩歌教學中,我將加強學生的朗讀訓練,不斷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並培養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

棉鞋裡的陽光的教學反思 篇3

《學會看病》是五年級上冊第六組中的一篇略讀課文, 課文從母親的角度描寫了一個母親為兒子獨立生活的能力,鼓勵兒子一個人去看病,細膩地描寫出了母親感情變化的心理歷程,體現了母親濃濃的愛子之情。

我這堂課的設計目標是讓學生通過默讀、瀏覽等方法,感知課文主要內容;通過抓住描寫母親語言、心理活動描寫的句子,還原感受,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母親感情變化的心理歷程;通過自由辯駁的形式,發現文中母親“願意”與“不願意”兩種矛盾心情的表達方式,初步瞭解交叉描寫的作用;通過互文閱讀的方法,自主建構,感悟“讓兒子學會獨立”才是文中母愛的真諦。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抓住描寫母親語言、心理描寫的句子,體會母親的感情變化;難點是他們能理解母親獨特的愛子方式,感悟文中母愛的真諦。我把課堂教學主要設計為三大板塊:一是圍繞“殘忍嗎?”展開討論,質疑母愛,引發認知衝突;二是通過辨析“願意嗎?”抓住句子,品悟母親內心;三是再論“殘忍嗎?”,體會情感變化,感悟母愛真諦。

課堂上,我希望能站在“以生為本”的角度,通過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度”,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而不是“匆匆過客”。在此選取幾個片段與大家交流:

在預習反饋時,根據我校五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一般會把課文主要內容概括為“兒子生病了,曾作為醫生的母親讓他獨自上醫院,他學會了看病。”我設計了“給‘讓’換個更恰當的詞,並說說理由。”這一問題,從學生提出可換成“要”、“叫”、“教”,再逐個反對,到最後一致確定換成“逼”字最恰當的過程中,他們已經不由自主地走進文字,理解和感受人物語言表達與內心感受的關係。我隨即抓住文中“母親‘逼’兒子自己去看病”的一段對話描寫進行朗讀訓練,採用“老師範讀、學生點評”的方法,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朗讀賞析水平,激發了他們的朗讀興趣。經過質疑、討論與補充,學生情感與文字產生了共鳴,進行朗讀訓練時,自然真情流露,語氣、語調把握得恰到好處。

本文中母親的矛盾心理貫穿故事的始終,透過心理活動描寫(母親內心的獨白)來反映她矛盾的內心世界是本文的一大特點。為了突破“理解母親獨特的愛子方式,感悟文中母愛的真諦。”這個教學難點,我設計了讓學生圍繞“母親願意還是不願意讓孩子一個人去看病?”這個問題發表觀點,然後從文中找出依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展開自由辯論。這種打破教學常規的學習方式馬上引起了孩子們濃烈的探究慾望,他們很快找到文中描寫母親心理活動的句子,並根據自己的理解加以詮釋,據理力爭,思維碰撞不斷迸發新的火花。值得欣慰的是不少學生還能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去體會文字透露的情感,他們不僅走進文字人物的內心世界,理解母親那獨特的愛子方式,更感悟到母愛的真諦,對母愛的讚美與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這堂課上,我既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同時也發現了自身的不足之處。。在學生圍繞問題自由辯論的時候,可能在準備時間上還不夠充分,造成部分學生在發表觀點時缺少有力的證據,加上語言組織能力的欠缺,整個辯論過程學生雖然熱情高漲,語言表達卻略顯蒼白。其次,我自己在評價學生的發言時,沒能把握好課堂生成點,對一些精彩的回答沒有及時給予積極的評價,課堂生成的智慧火花就這樣一閃而過,留下了遺憾。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要在拓展思維的同時重視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爭取多向名師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棉鞋裡的陽光的教學反思 篇4

在光學這單元,很多的實驗都需要到操場上進行,比如測量影子的長短,測量溫度,用不同顏色的紙測量吸熱的程度,也需要到操場上進行。但是由於現在的季節沒辦法帶孩子們到操場上去,所以感覺到這型別的課程不實際測量缺乏了一些自主體驗的感受。發現的問題或許也只是被動的。

新教材的光單元,沒有關於光的折射的內容,但是在後面進行的《怎樣吸收更多的光和熱》就需要孩子們瞭解太陽光是由多種顏色光組成的。而我在課堂把這部分教學加入其中,自己感覺對孩子們的認識的幫助更有梯度,學生們更容易認識到問題所在。

談到為什麼看到各種物體的顏色時,很多學生說這個物體就是這樣的顏色,或者是被染成的。如何幫助我們的孩子們提高認識,是告訴還是幫助分析是一種好的辦法。

髒雪融化的快還是乾淨的雪融化的快等問題的提出,幫助學生們的認識一點點的提高。認識到顏色與吸收熱量本領之間的關係。聯絡實際更好的幫助學生們理解顏色深的吸收的熱量的快。但反光能力弱,這樣的結論。要引導學生們分析,不要生硬的給出答案。

棉鞋裡的陽光的教學反思 篇5

昨天講了必修五第三章的基本不等式。開堂先回憶了國中所學的有關不等式知識,並講解了基本不等式的幾何意義。接著又把不等式中的大學聯考涉及的幾大問題都有所涉及。但是,一節課下來,感覺不是很好。

雖然一節課講了幾個大學聯考考點,但是對於學生而言,剛剛接觸,理解的不是很透徹。我覺得應該按照下面的方式來進行:一,第一節只講基本不等式及其幾何意義。讓學生通過練習,充分理解不等式中的“一正,二定,三相等”的具體含義和應用。並輔以大學聯考題型,是學生掌握大學聯考動向。二,第二節再講拼湊和分離這兩種與之前所學函式知識有關的題型。體現出不等式與函式的關聯,說明函式在高中數學的重要性,順便回顧函式中的拼湊和分離這兩種方法。三,第三節課再講“1”的代換和影象法。這兩種方法考察學生對知識的靈活變化以及對數形結合思想的應用,又比第二節的知識深一點。這樣的話,三節課知識層層加深,讓學生體會到知識的關聯,明確各個知識點在大學聯考中的具體應用。而初始方法中,一節課先把所有大學聯考重點全講給學生,使學生容易迷惑,不知道本節課的重點到底是什麼,而且學生不易掌握,畢竟容量大的話,練習量就會相應減少。而等到第二節,第三節再講時,學生掌握的不熟練,還得再次複習,有點“燙剩飯”的感覺。( 勵志天下 )

所以,講新課,尤其是講學生之前知識接觸不多的新課,一定要穩紮穩打,不能只求大容量,貼大學聯考,也要站在學生的思維角度去準備合適的內容,順序以及授課方式。

棉鞋裡的陽光的教學反思 篇6

在以往的教學中總是首先介紹“自身能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然後再讓學生結合圖找出各種光源,區分出不同的類別,引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概念,整節課為概念教學而教學,學生學得紮紮實實,但卻沒有達到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思維能力的目的。

我在這節課教學時,注重了以下三點:

一是創設探究的情境,激發探究的慾望。如在課的匯入部分,教師為學生首先創設了一個黑暗的環境,由於違背了常規,學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調動了起來,注意力集中到光的研究上來。

二是注重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的培養。如在認識光源時,教師讓學生想辦法用課前準備好的各種發光的物體把教室照亮,比如點亮蠟燭,手電筒,火柴等,讓學生在動手活動中體會到光源的作用,引發學生對光的研究興趣。又如在研究光的直線傳播時,讓學生親自反覆實驗比較如何讓手電筒的光通過硬紙板的孔照射到牆上。

三是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在教學中開展頭腦風暴啟發學生尋找生活中的光源,這有利於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極大的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同時,我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創新思維能力為重點,淡化了知識,讓學生在感知——尋找——辨析中認識光源。

在課的匯入部分,我首先把教室中的窗簾拉上,並關閉了所有的光源,創設了一個黑暗的環境,讓學生在黑暗中摸索著進入教室,由於違背了常規,學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調動了起來,注意力集中到“光”的研究上來。這時自然引導學生想各種方法使教室亮起來,“拉開窗簾,讓太陽光進來”,“開啟燈,讓燈光照亮教室”。學生一下就感知到了光源。教師再適時的讓學生想辦法用課前準備好的各種發光的物體把教室照亮,比如點亮蠟燭,手電筒,火柴等,讓學生在動手活動中充分感知到光源的作用。

然後教師運用頭腦風暴指導學生髮散思維尋找出生活中的各種光源,這樣做第一是對光源概念的掌握進行反饋,第二對學生能夠進行發散思維的訓練。這時學生的思維一下子如開閘的洪水湧了出來,“火把、燈籠、電視、手機、電腦、螢火蟲、熒光燈、鐳射……”學生們爭先找到了幾十種的光源。

最後教師藉助評價方式激勵學生不斷尋找、發現光源並排除非光源。月亮、鏡子等物體在學生的分辨中一下被排除,對光源已有清晰的認識。

回顧整節課教學設計,知識教學不再是教學的重點,但學生對生活中的光源卻清晰可見。

棉鞋裡的陽光的教學反思 篇7

課文中一共寫了三個故鄉:一個是現實中的,一個是過去的,一個是理想中的,回憶中中的故鄉是過去時的,而現實中的是現在時的,而理想中的,則是將來時的。

回憶中的故鄉是充滿神異色彩的圖畫,這裡有生機勃勃的西瓜地,這裡有兒時的玩伴,這裡有希奇古怪的事情,這裡有鮮活的世界,這裡更有作者美好童年的記憶。總之這裡是一個美好的世界。是“我”少年時代的天堂。這個“故鄉”是一個美好世界,是少年美好心靈的反映,更是我記憶寶庫裡的珍寶。而現實中的“故鄉”則是一個“蒼黃的天底下橫著的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在現實社會裡失去活力的故鄉,是一個讓作者覺得悲涼的故鄉。物是人非事事休,更何況不光這裡的物非,人也非了,原來是童年的好夥伴的閏土,卻與自己有了很深的隔閡,讓自己禁不住打了一個寒噤,原本性格開朗的閏土,中年的時候卻變的吞吞吐吐,原本與自己是兄弟相稱,而今卻是形同陌路人……原來是文靜的豆腐西施而今卻是畫圖儀器裡的細腳伶仃的圓規,原本終日不說話的,而今卻是尖酸刻薄的化身,這怎麼能夠不讓作者傷心 ……不管是閏土,還是楊二嫂,他們的身上都反映一個時代的印記。他們的遭遇是當時整個社會的寫照,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寫下了這篇文章,因而更加具有代表性。

棉鞋裡的陽光的教學反思 篇8

年、月、日的知識包含著許多規律,它雖然是天文知識,但與數學密不可分,並且其中奧妙無窮,學生十分感興趣,在教學時能夠引導學生從中發現許多規律。一開始學生認識年、月、日,自主尋找年、月、日之間的關係,都需要利用年曆,而年曆的構成、各月之間的聯絡、星期的迴圈等,在教材中體現較少,但這些知識對於學生繼續學習有很大幫忙,於是我設計本節課的第二個環節:製作年曆。

1、“製作年曆”數學活動,學生受益多多

本課教學設計,既讓學生鞏固了所學的年月日知識,又進行了知識的拓寬,並與手工勞動、美術、語文(詩詞)等學科融合,讓學生在綜合化的學習中,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享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我也能製作年曆!)。由此可見,透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的受益是多方面的。

2、數學活動的主旨首先是“數學”的,千萬不能偏離

在設計中,我注意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其中的“數學”的東西是不是太少了?因為它畢竟是數學課,而不是手工課或美術課。

為了手工和美術等的東西不佔用過多的課堂時間,首先,我把第一步“佈局設計”放在課前。課前,我就讓學生蒐集材料,透過討論交流,自主選取和確定年曆的主題。然後,我又大膽放手讓進行佈局設計,並把要畫的畫、要填寫的詩詞等進行先期處理。其次,對於第三步“完善加工”,有些同學課堂上來不及完成,我鼓勵他們在課後繼續不折不扣地高質量完成,還透過評比,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收穫,體驗製作的成功體驗。

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學生把更多的時間花在“數學”上來,以重點完成第二步“製作年曆”。具體如下:開始,我透過安排必須時間的複習,讓學生更好地鞏固所學的知識,也為下一步製作年曆打下了基礎。

在製作過程中,我注意採用“由扶到放”的教學策略,重點進行一月份和二月份的表格填寫。因為一月份是一年的開始,既要注意與上一年銜接好,又要注意如何把一個月的天數填到為星期為週期的表格中;二月份的既要注意與一月份的銜接,又要注意它是29天,而不是28天。

透過兩個月的填寫,學生會在其中逐步熟練,並會慢慢體會到一些規律性,以後的填寫就容易多了。以後,我開始由慢到快,但注意每月的月尾進行一次核對,以防發生連瑣性錯誤。

在填寫過程中,我總是注意讓學生不斷總結注意點,循序漸進不失時機地讓學生髮現規律性的東西。比如在一、二月份填寫完成後,讓學生總結注意點,在填寫過程中發現了什麼(原先上下兩排的數字之間正好相差7;前一個月的最後一週剩餘了幾天,後一個月的第一週就要空出幾天,這才是正確的銜接;如果前一個月沒有剩餘的天數,是後一個月從第一格填寫起;我把一些重要的日子、爸爸媽媽和我的生日都用紅筆進行了標註,這樣看起來比較醒目明瞭……)

3、激發興趣,引導探究,使每個學生在活動過程中享受快樂

這堂課下課後,我把學生製作的年曆掛滿了教室,讓大家欣賞、交流和評比,又把這些好訊息告訴家長,許多家長也很感興趣。一天,一個學生興沖沖地跑過來告訴我:“老師,我爸爸說,這天我家不買掛曆,說我的掛曆製作得夠水平,準備掛在客廳裡呢!”這對學生來說,但是最大最大的表揚和鼓勵了。

棉鞋裡的陽光的教學反思 篇9

《鄭人買履》是國中生學得第一篇文言文,而文言文裡又有許多語法知識需要學生來掌握,如:一詞多義、實詞、虛詞的用法等。我認為這些知識不能單靠教師的一位灌輸,而應該讓學生在對文章有所理解和感悟的基礎上進行探究,從而在他們的頭腦中建構起文言語感。

上課之前,我先和學生一起討論什麼是寓言,介紹《鄭人買履》的作者和寫作背景,讓學生先從一個大的整體來接觸文言文。通過交流預習感受,探討總結文言文四步學法::讀準、讀通、讀懂、背誦。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懂原文、探究寓意和背誦積累。

課前交流預習感受,既可瞭解學生的自學能力,又利於拉近教師和學生間的感情,使課堂一開始就洋溢著自主學習的氣氛。

掌握正確的文言文學習方法,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文言文教學也應“授人以漁”,讓學生終身受益。文言文中有些異音字,同我們今天語言中常見的讀法不一樣。如《鄭人買履》中“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一句的“度”不讀“dù”而應讀“duó”。“寧信度”一句中的“度”應讀“dù”。因此,在初讀文言文時,我讓學生先仔細聽教師範讀,在課文上標記易錯字,接著自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為止。這樣就能引導學生解決了讀通、讀順文言文的問題。

蘇教版的《鄭人買履》文言文有比較清晰移動的註釋。因此細讀課文時,學生對文章內容也比較好理解。教師要做的就是對一些比較特別疑難字詞提供註釋,幫助學生理解文意。鼓勵學生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前提下聯絡上下文,去嘗試弄懂每句話的大概意思,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故事內容,說清楚,以達到讀懂文言故事的目的。當學生了解課文內容,把握了文言故事內容,品出其中的味道、思想感情後,這時再進行個性化的誦讀,學生定會讀得抑揚頓挫,有滋有味。但是,由於課前學生預習沒有做充分,這節課我的教學程序亦未沒有把握好,誦讀不紮實以至於沒有進行個性化的朗讀這個做容易出彩的環節。

之所以說學文言文難,是因為文章裡經常會出現實詞、虛詞的一詞多義,古今詞義異同等。我們在國中的文言文教學中要注意比較、歸類,使學生能舉一反三。如《鄭人買履》中的“度”前後意思不同,一個解釋為“量好的尺碼”,另一個解釋為“量長短”,這樣加以綜合,使學生能一目瞭然。還有出現頻率很高的“之”字,在《鄭人買履》這則寓言小故事出現五次,“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歸取之”“何不試之以足”?但幾個“之”的詞性意義各不相同,有動詞“到~去”的意思,有名詞“尺碼、腳”的意思,情況比較複雜,教學時學生先找出所有帶“之”的句子,然後弄清楚分別是什麼意思,最後通過分類彙總,在全班進行交流,得出“之”有兩種用法:1、代詞,代表某種事物;2、動詞,到~去。同時還特別提醒學生注意綜合比較、觸類旁通,才能達到掌握規律、鞏固知識之目的。

俗話說讀書志在明理。《鄭人買履》以淺顯易懂的小故事表達深刻哲理。學生在讀熟課文,讀懂故事內容之後,教師要鼓勵他們聯絡自己的學習、生活經歷,談一談學完課文之後的體會,說說故事中告訴人們的道理,並與同學進行交流,從而受到相關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閱讀質量。

這則文言文寓言內容精煉、生動,節奏明快,有豐富的哲理內涵。在教學之後,要求學生熟讀背誦,對理解寓言寓意以及為今後學習文言文奠定基礎,對於語言的積累和接受文化薰陶都大有裨益。教學時,我要求學生在熟讀課文之後,依據故事文言文故事以達到當堂背誦的目的,但由於學生的知識程度有限,因此效果並不是很明顯。

此次教學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引導為輔,讓學生合作探究鄭人形象,通過學生的評價,使學生對鄭人,對課文的寓意更加理解。另外課文中實詞、虛詞、通假字等字詞的意思要求學生要深知熟記,並在課後複習積累,為以後學習文言文奠定基礎。

七年級的文言文更應遵循多“讀”的教學原則,以讀為本,讓學生讀、悟;讀、背;細細品位,進而積累,日後再細作研究。可是考試時卻考得相當精準,那麼如何設計文言文教學?如何在文言文教學中把握好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度?這還需要教師們進一步的研究和把握。

總之,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與現代文閱讀教學有著密切的聯絡,同時又有著自身獨特的特點。在教學中,我們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並以有效的學習方法入手,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文言文語言的魅力。

棉鞋裡的陽光的教學反思 篇10

《影子》是一首兒歌,易讀成誦,描寫的是學生生活中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但卻又是最易讓學生忽視的,因為學生的觀察是無意識的,我們應該將學生無意識的觀察與教師有意識的引導結合起來,真正達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走出教室,融入自然,關注學生生活,才能引起學生的極大學習興趣。我是這樣做的:

首先從生活體驗入手,問“你們見過影子嗎?”“在什麼情況下會出現影子?”讓學生從生活經驗中初步感知:“有了光線,才有影子”的知識,然後通過做“找影子”遊戲,讓學生知道了“影子與光源”的關係,其次明白“影子”隨“光源”移動發生的變化,讓學生探究“你還會在哪裡看到自己的影子?” 讓學生再現過去生活,體驗感受影子的存在。即讓學生在活動中游戲玩耍,在活動中體驗學習,在活動中感悟道理,一切結論都是學生自主探究與發現的結果,學生的思維靈感達到了顛峰。

棉鞋裡的陽光的教學反思 篇11

教學過程中我以活潑可愛的小貓圖自然引入課題,並以補寫課題的形式檢查生字的書寫情況,接著採用由點到面,由詞到句的方法複習生字詞,而後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過學生不同方式、不同層次的朗讀與感悟不斷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從而明白故事要闡明的道理。在教學過程中,我做到以下幾點:

1、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新課程理念認為,優質的知識呈現情境既可以促使學生產生認知衝突,啟發學生髮現問題,調動思維的積極性,又可以促進師生之間及學生之間多邊互動,使課堂教學變得有生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供符合學生生活和學生文化的教學情境就顯得極為重要,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巧妙地創設情境,使學生想合作,要合作。因此,我構建情景交融的教學情境,活躍課堂氣氛,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如:在教學第五和第六自然段時,用圖來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小花貓颳了鬍子後會發生什麼事情?學完這一部分後,我又扮演小花貓讓學生思考;為什麼小花貓會撞得頭破血流?這一環節讓學生在情境中接觸了語文,把要強制學生有意注意接受的知識,變為無意注意而輕鬆獲得,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2、以讀為本。近年來,把語文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的呼聲越來越高,語文新課程標準也要求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貫徹以讀為本的理念。在授課中,我注重了不同層次的讀:初讀感知、細讀悟語、品讀悟情。為了提高朗讀興趣,活躍氣氛,我還採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小組讀、表演讀、個別讀、師生互動讀、生生互動讀。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加強了情感交流。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話給予我們的語文教學很大的啟示。學生經過了多閱讀,多思考,所以認字、識字、理解等許多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3、追求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與文字對話,全心激發學生的興趣,探究有效的教學策略。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促使學生髮現、研讀、品位,真正讓學生在自主的閱讀實踐中理解內容,感悟形象,品位課文的語言文字,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我在教學《小貓刮鬍子》一文中引導學生讀書、感悟。如課文第七自然段描寫貓媽媽教育小貓的語言準確、生動,十分精彩。我要求學生邊認真讀書邊細心體會,感受貓媽媽的耐心。並讓學生學會運用“好比”說話,領悟到這段集中體現作者深厚的遣詞造句的功力的精彩內容。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統一。

4、注重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口語交際是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本課教學中,我扮演小貓,根據教材內容、特點,靈活機動地安排這樣的說話訓練:讓學生告訴我(小貓),為什麼會撞得頭破血流?讓學生學會了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這樣的活動學生最感興趣。他們在這些活動中,既提高了學習語文的興趣,鍛鍊了自己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有了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

棉鞋裡的陽光的教學反思 篇12

快速跑是國小體育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學生必須學習和掌握的主要體育技能。為了貫徹新課程標準的精神,積極探索有效、合理的教學方法,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我充分考慮學生已掌握的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以及接受能力和學習興趣,將學習技能和參與遊戲融為一體。通過教師的示範與點撥,讓學生在活動中,主動探究並初步掌握淺易的知識和學會簡單的動作技能,鍛鍊和發展學生的下肢力量及快速奔跑能力。

對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兩方面的收穫:

1.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既考慮了全體學生的需求又注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中採取示範講解,學生自主練習,自評、互評,相互糾錯等形式進行。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學習、娛樂、竟爭、團結協作、積極進取的良好學習氛圍,及時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性,鍛鍊效果明顯。

2.教學中充分體現了教育教學的新思想、新觀念,把發展學生個性與展示自我相結合,把學習運動技能與遊戲比賽相結合,保證了合理的鍛鍊時間,充分體現了活潑、自由、愉快的課堂新模式,力求學生在輕鬆愉快的遊戲活動中學習和掌握知識,享受體育鍛煉的樂趣。

對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不足之處:

1、在教學時,我急於講解知識的動作要領,而忽略了創設教學情景效果,對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開展討論的活動較少,讓多數學生進行自學、互學,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機會不夠。

2、沒能較好地調動和激勵起學生參與“學”及“練”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課堂調控不到位,個別學生鍛鍊意識、注意力不集中。 總之,“50米快速跑”的教學內容較為枯燥,根據國小生求新、求異、求變的心理特徵,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會刻意的留心教學中的每個環節是不是達到了教學目的,儘量提高教學的實效性,爭取最大限度的發揮優勢,爭取最好的教學效果;其次在教學中我會不斷總結、學習,大膽創新,把繁雜、枯燥的教學內容簡單化、形象化、趣味化,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有一個新的提高。

棉鞋裡的陽光的教學反思 篇13

時間如流水一樣,匆匆流過。《聲律啟蒙》的教學將接近尾聲。本學期本人任國學專職教師兼任國學教研組長,任教3-6年級的《聲律啟蒙》。﹙本校只有一位教《三字經》的和我教《聲律啟蒙》的兩位國學教師。我教3-6年級,每個年級各兩個班,共8個班級﹚通過近一個學期的教學,心裡如打翻了五味瓶---甜、酸、苦、辣五味俱全。過程是艱難的,憧憬是美麗的,結果是美好的。通過兄弟學校的教學經驗交流,國學的培訓和特別是各級領導的關懷與指導。本學期我校《聲律啟蒙》的教學生活即將畫上圓滿的句號。

眾所周知,聲律是我國詩詞理論上的一個瑰寶,對聯是詩詞歌賦上的明珠,《聲律啟蒙》的對詞與對句節奏明快,整齊規範。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是中華民族智慧的載體,是傳承千年世代吟唱的絃歌,弘揚國學,強化學生對漢語言文字的領悟,實現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的對接和契合,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在。專家研究表明,一個人12歲以前背誦能力最強,是人生記憶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也是孩子們一生中學習壓力最輕,記憶力最好,心靈最清澈的時候,讓孩子多背誦一些傳統經典,其意義不僅在於知識上的拾遺補缺,更重要的是補上了人文教育這一大課。反思我的教學生活,就得失談幾點體會。

一、提倡學生先求熟讀、不急求懂,讓學生們經常輕鬆並有韻律感的吟誦,讓他們在琅琅書聲中體驗美和高尚在心靈中的統一。在本學期的《聲律啟蒙》教學中,我有意識的讓學生先求熟讀、不急求懂,讓學生們輕鬆並有韻律感的吟誦,這對學生會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也給了孩子一把開啟心智的鑰匙,讓他們在琅琅書聲中投身到中華民族心靈的深處,去體驗美和高尚在心靈中的統一。

二、在每篇課文的後面都會附上一個成語故事,在文中也會出現這個成語故事。我抓住國小生的特點,每次都是從故事入手,激趣匯入。這樣很快就把他們的吸引力抓過來,並且也讓學生們更容易理解課文。

三、《聲律啟蒙》中的節奏感很強,讀起來具有韻律美,在教學時我會讓學生根據意境採用各種手勢,動作在表演中誦讀,也可以讓學生們在誦讀中按照一定的拍子打節拍。讓學生根據韻文中一些優美的語句進行聯想,品悟其中的意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地學習《聲律啟蒙》這門功課。

四、由於《聲律啟蒙》文字的特點,都是什麼對什麼,如“貧對富,塞對通,野叟對溪童。”我抓住這個文字特點,讓教學生進行背誦。可以在課堂上有多種方式來進行記憶。如我說上半句,學生對出下半句;或者開展競賽的方式,男生說上半句,女生對下半句;一組說上半句,另一組說下半句等。利用多種形式讓學生進行記憶,學生能很快熟讀成誦。

五、根據《聲律啟蒙》的教材特點與編寫體例,在教學《聲律啟蒙》時,我儘量以學生讀為主線,以識韻、會意、品境、習法為課堂教學板塊,儘量運用誦讀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四化”的教學策略。儘量構建“智慧匯入、讀聯識韻,誦聯會意,品聯悟境,仿聯擬對”的課堂教學四環節。國學課堂教學是中華文化經典再現的基礎,學生通過對經典國學的學習,瞭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瞭解中華文化千古不變的真理及智慧,為他們日後的學習和生活提供養分。在教學中讓學生體會蘊含在其中的深刻道理,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如何對待父母、如何為人處事,逐步樹立為他們的責任意識,為孩子們的思想道德教育奠定了基礎。

我相信,通過國學的學習,一定會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國學也即將成為我校思想道德建設的一道亮麗風景。

棉鞋裡的陽光的教學反思 篇14

《鷸蚌相爭》這篇寓言文字簡約,通俗易懂,故事雖然短小,但情節完整,有起因、有經過、有結果。為推進故事的展開,設定了鷸與蚌的對話。

本篇寓言最精彩的部分是“爭”,為了深入理解“鷸”與“蚌”是怎麼爭的,我對學生進行語段的朗讀訓練,讓學生練習角色朗讀,如:怎麼“威脅”的?“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是怎樣的?等等問題都是在自由練讀——師生合作——分組中解決的,用讀達到了精講之目的。在揭示寓意時依然是以讀為主,怎樣讓同學們更直觀的體會“爭”呢?我進行分組比賽,看誰“鬥”得過誰?第一次是同學們站著“鬥”,一部分學生讀完,另一部分學生馬上站起來接上。大家“鬥志昂揚”。第二次是坐著“鬥”,第三次是扒著“鬥”,在老師的引導下,同學們的聲音是一次比一次小、弱,從而讓學生們理解了“鷸”與“蚌”鬥到最後都筋疲力盡了。鮮活地讀出了鷸與蚌的“爭”:它們為利益鬥強——“你不鬆開殼,就等著瞧吧。”“我就這樣夾住你的嘴不放。”它們為利益鬥狠——“乾死你”“餓死你”。它們為利益鬥,竹籃打水一場空。

前面環節設計好以後,我想讓學生在學完這篇寓言後,我想讓學生能更進一步體會鷸蚌相爭的後果,進而體會出故事的寓意。最後讓學生想象說話:鷸蚌被漁夫抓到了簍子裡,漁夫會怎麼想?鷸蚌又會怎麼想?學生基本上能說到:漁夫很高興,平白撿了個便宜。而鷸蚌則很後悔,早知道就不爭吵了,最後進行總結:不要做無謂的爭論,不要做鷸蚌一樣的傻瓜。然後提了一個問題,鷸蚌不爭會怎麼樣呢?老師得出結論:爭一時兩敗俱傷,退一步海闊天空。最後引出歷史故事:趙攻打燕國,燕王派說客蘇代去說服趙王,請他不要攻打燕。蘇代會怎麼說呢?讓個別學生扮演蘇代,自己扮演趙王,其他同學做大臣。扮演蘇代的學生就把這個故事講給了趙王聽,然後讓大臣判斷,還打不打,並說明了理由。最後讓學生說說寓意,這時孩子對於鷸蚌相爭,第三者得利的寓意瞭解得更透徹。

教學的每一環節,讓學生充當主角,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同時,也讓孩子們掌握了知識與能力,體驗了過程與方法,激發了興趣,昇華了情感,懂得了道理。

棉鞋裡的陽光的教學反思 篇15

我上了一節公開課是《夜歸鹿門歌》,這篇課文是孟浩然的代表作,通過描寫詩人夜歸鹿門山的所見所聞所感,抒發了詩人的隱逸情懷。在備課時,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找不到一個切入口,最後,以單元目標為切入口,這個單元的目標是“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發揮想象,體會和品味中國古典詩歌特有的意境美,從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據此。我設計以下的教學環節。

以李白《贈孟浩然》詩中的前四句“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鬆雲。”匯入,先入為主,讓學生對孟夫子及其隱居有一個整體的印象。然後講“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鑑賞詩歌的三部曲方法。最後圍繞此方法設計了四個問題。自我感覺不錯,一氣呵成,重難點突出,教學目標明確。但是等我講完這篇課文,發現問題多多。

第一,問題設計有點概括化,第三個問題“展開聯想,引用意象,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山中的畫面,江邊的畫面,並概括畫面的特點”,在展示點評學生作業時,發現好多同學僅僅是將課文內容翻譯了一篇,並沒有自己獨特理解的含義。我在此也沒有提示學生對意象新增適合的形容詞修飾,感覺這個環節有點流於形式。

第二,老師的講解太感性,第四個問題“在這兩幅畫面中,作者喜歡哪一個畫面?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儘管學生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很好,但是總感覺空落落的,原來老師在這裡缺少具體的補充,比如“忽到龐公棲隱處”這句中的“忽”字的解釋不到位,一句帶過,應該重點講講,“忽”字是詩人微妙的感受,表達了詩人為大自然所融化,忘情山水,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超然境界,表現出應以的情趣。

第三,“惟有幽人自來去”這句話中讀出了孟浩然看似灑脫隱逸生活背後的無奈與失落。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這種感情,除了提供幾則關於孟浩然求仕的軼事外,還應該聯絡孟浩然的另外一首詩《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 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 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 徒有羨魚情。

前兩聯描繪洞庭湖壯麗闊大而充滿活力的景色;後兩聯抒情,表達了作者希望有人援引他入仕從政的理想。這樣一聯絡,同學們對孟浩然的理解更加深刻,知道孟浩然原來的初衷也並非做一名隱士,而是積極博取功名利祿。在唐朝,文人們通過正常的科舉考試得不到功名利祿時,往往選擇了隱居。一種隱居是真隱居,過著與山林禽鳥為伴的生活,與世無爭;另一種隱居是假隱居,即希望通過隱居這樣的方式得到世人的讚賞,皇帝的認可,然後圖謀一官半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終南捷徑”。孟浩然的隱居應該屬於後一種。他想得到官職卻得不到,他想受到當局者的關注於是選擇了隱居的生活,這樣的生活是迫不得已,並非是一種自然率性。這樣我們就越能理解孟詩這一句“惟有幽人自來去”背後的辛酸、落寞與孤單。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備課是教學環節一個重要的過程,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好好地備課,而且還要備得好好的,一定要深入挖掘教材,只要好好挖,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棉鞋裡的陽光的教學反思 篇16

在《第一朵杏花》的教學過程中,我體會最深的是:聯絡上下文是理解詞句意思的最主要的手段,也是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的重要方法。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讀書瞻前顧後。

國小生理解課文中詞語和句子的意思,是以感知課文所描述的形象為手段的,進行抽象的定義解釋和邏輯分析都是不足取的。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和句子的意思,其突出特點是以句解詞,以句解句,即讀書時要瞻前顧後,在課文中找出相關的詞語、句子或段落來理解要解釋的詞語或句子。其主要做法就是前後聯絡。

例如教學“‘是啊,杏花開了。’竺爺爺彎下腰來,習慣地問:‘你知道杏花是哪天開放的嗎?’”這個句子時,課後練習要求“體會帶點詞語‘彎下腰來’、‘習慣地’的作用”。沒想到學生在理解“彎下腰來”這個詞語時發生了歧義,一個學生回答說:“從‘彎下腰來’我體會到竺爺爺是個非常認真觀察的人,他彎下腰來是為了能夠更清楚地觀察杏花。”這個答案看似不錯,由一個動作看出竺爺爺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也符合全文的主旋律。所以全班沒有人提出明顯的反對意見,只有幾個孩子表示有補充。我請了其中一位,他說:“我覺得還可以看出竺爺爺平等地對待小孩,很尊重孩子。”我沒有馬上肯定這個孩子的答案,而是讓同學們再讀讀書,特別注意聯絡前後文來讀,看看有沒有新的發現。這一次,很多小手舉起來了,他們發現:竺爺爺彎下腰來並沒有再觀察杏花,而是為了詢問孩子,因此體會到“竺爺爺平易近人”才是對的。

在教學最後一段時也是這樣。這段話是竺爺爺不止一次說過的話:“我需要的是精確的時間。搞科學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許’這類字眼,也不能用估計和推斷來代替觀察。”學生不大容易理解,特別是對“不能用估計和推斷來代替觀察”感到費解。我沒有讓學生去查詞典理解“估計”和“推斷”的意思,也沒有作任何解釋,而是讓同學們再讀一讀課文第一段:當竺爺爺看到“已經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綻放了花瓣兒”,能不能估計出第一朵杏花開放的大概時間?他可以作怎樣的推斷?學生經過思考,得出:他可以根據四朵花開放的程度不同,來猜測哪一朵是今天開的,哪一朵是昨天開的,從而估計出第一朵杏花開放的大概時間,比如“兩天前”,或是“三天前”。這樣的話,他就不用叫小孩子幫他留心觀察,自己也不用再等一年才記錄下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了。可是,這樣做雖然省事,卻不一定準確。所以竺爺爺說“不能用估計和推斷來代替觀察”。這樣把句子含義與具體行為做法聯絡起來,既大大地化解了理解的難度,又使這個句子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棉鞋裡的陽光的教學反思 篇17

《誰說沒有規則》是一首現代詩歌,從詩歌的內容看,作者選材於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不守規則的場景:“往狗熊嘴裡扔餅乾、糖果”;“翻越界欄橫穿過街”;“把果皮往長椅上一擱”;“硬擠亂插”……這些素材都富有生活氣息,學生很容易理解。因而也就從反面告訴人們遵守規則的必要性,進而認同:從現在做起,從遵守身邊的小規則做起,人人樹立遵守社會規則,建設美好家園的良好意識。詩歌有四個小節,結構相同,語言貼近學生生活,便於學生模仿創作。讓學生學習創作詩歌,理解現代詩不受字數和押韻的侷限,而自由表達的特點。

從學習角度看,雖說詩歌的內容和結構通俗易懂,較好把握,但是由於學生生活閱歷少,如果在課堂上閉門造車,學生思路封閉,會造成內容單一,千篇一律。要想達到教育學生遵守生活中的規則的目的,就必須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在社會實踐中切身體會到規則與每個人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絡及其重要意義。因此,在教學本課的前兩天,我讓學生到生活中搜集相關的規則,調查人們遵守規則的情況。經過兩天的調查,學生們知道了社會生活中的許多規則,如:紅燈停,綠燈行;節約用水;嚴禁下河游泳;請勿吸菸等,也發現了許多不遵守規則的現象,如“不許缺斤少兩”,卻有人在秤上作手腳;“請愛護家鄉河流”,卻有人往河內扔垃圾、排汙水;“不準踩草坪”,卻有許多人在草坪上悠閒自在地走著……同時也發現了不守規則帶來的許多危害,如交通事故的增加,生活環境的髒、亂、差,河水的嚴重汙染等。進而認識到了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收穫到了知識,收穫到了應做一個自覺遵守規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