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編花籃反思總結(通用21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1.47W

編花籃反思總結 篇1

本期教本上的手工教學很少,而學生對手工操作非常感興趣,因此我在網上找到了《編花籃》。這是一堂很有趣的手工課,看似複雜,但按步驟做便很簡單。

編花籃反思總結(通用21篇)

課前我將編花籃的每一步驟用手工紙摺好備用,用於課堂中逐步出示,考慮到每個學生接受能力不同,以防學生很快完成後沒有內容,我又準備了一些手工花朵裝在編好的花籃裡,可以在學生學完折花籃後學折花。

這是一堂既成功又失敗的教學活動。為什麼說成功呢?說成功是因為幾乎每一位學生經過課後都會編花籃了;說失敗是由於大部分積極性很高的學生去舞蹈排練而沒來課堂。因此課堂上只有一半的學生,少了積極的帶動,課堂變得懶散。並且在課堂進行到一半的時候,進來了幾個學生,其中個別的學生不動手學而是讓同學幫著做,見狀,我制止了她的行為,並重新複習一遍,要求她跟著做。該學生因此鬧情緒而埋頭胡亂的折,這樣的表現讓我感到失望。這也是讓我感到失敗的地方。欣慰的是,其他同學動手能力較強,基本都在課堂中完成了編花籃;除了那位鬧情緒的學生。

雖然活動過程中有些不盡人意,但總的來說,此次課堂教學目的基本完成。爭取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多吸取經驗,努力讓課堂豐富多彩起來。

編花籃反思總結 篇2

前者是編織立體形態作品的訓練,這是一次設計製作編花籃並加以應用的完整體驗,通過這個活動使學生髮現生活中的美,培養探究精神與創造能力,享受制作成功的愉悅。

用各種材料編織而成的花籃因其取材天然、造價低廉、可隨意造型等特點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編花籃編織這門古老的手工藝歷經上千年的演進,不僅工藝與造型日趨完整、精美,材料加工也日益改進,新材料不斷湧現,現在已有各種各樣的編織機器,甚至可由電腦設計與控制生產程式。不過,手工操作仍然不可缺少,因為它是先進手段的本源。從學校教育角度來看,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的一種手段。

教學過程中,我運用問題匯入,嘗試體驗,探索創新,評價拓展等教學環節,一步步逐步深入,由提出問題,演示解決或由學生解決編織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再進行新課學習,從中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精神.學習中學生編織方法掌握有些困難,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定出不同目標,以使他們在不同層次體驗到製作的樂趣.

編花籃反思總結 篇3

《編花籃》一課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即通過看看、做做、試試等方法表現學習花籃和插花藝術,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願望。

本節課要面對的教學物件是國小五年級的學生,這一學齡兒童是想象力與創造力非常豐富和活躍的時期,結合國小兒童的學齡特點,為了給學生一個自由發揮、創造的空間,我在“大膽創作——編花籃”這一環節,鼓勵學生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再創作,在再創作過程中,我強調學生注意色彩的搭配協調,製作的精美,在學生創作作品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諸如:材料的選用、顏色的搭配等問題。我引導學生相互討論,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學會解決問題。

編花籃反思總結 篇4

1.正確認識教材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課程改革對新課程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這節課的新突破。課前,教師為學生準備了一個“國小古詩網”,內容包括:必背古詩、線上學習、古詩論壇、例項下載等。網上有國小階段必背的古詩並配以插圖和背景音樂。國小古詩網提供的“線上學習”欄目是一個閃光點,其中有電子圖書、跟我做、例項下載等。“電子圖書”包括如何使用PowerPoint。在“跟我做”中有教師視訊和音訊,向學生介紹瞭如何操作。另外,還可以利用“例項下載”將教師的例項下載,分解各部分功能,從中學習如何製作配樂古詩。

2.新型學習方式中的教師作用

新課程強調尊重學生主體性,改變過去單一的接受式學習方式,倡導具有開放性、活動性的新型學習方式。這節課採用的是學生自學,分工合作的方式。課堂開放以後,可能有的教師會問:教師的作用到哪裡去了呢?教師的人格魅力體現在哪裡?教師的作用是否削弱了?實際上,教師的作用不是削弱而是加強了。這種基於網路資源的教學要求教師的目標意識要更強,要從整體上考慮課堂教學的育人目標;創新意識要更強,一切從有利於學生的發展出發;合作意識要更強,教師要從體現教師權威的高高的講臺上走到學生中來,和學生一起探討與交流;調控能力要更強,在開放性的課堂教學中,很多情況是無法預料的。學生怎樣才能學得更好,學習效率如何,都要求教師有合理的調控,在與學生學習探討的過程中要善於抓住問題,適時地通過網路進行反饋。比如在學生製作過程中,教師發現聲音與影象先後順序容易出錯,就應該及時通過廣播進行反饋,請同學幫助來解決問題,

編花籃反思總結 篇5

李商隱一曲《錦瑟》以其神祕之美傾倒了多少讀者,問時也難倒多少專家和學者。正如金人元好問在《論詩絕句三十首》中所說一篇《錦瑟》解人難。

詩無達詁也就是說,由於多解而無定解。然而,李商隱寫《錦瑟》如同曹雪芹創作《紅樓夢》一樣,自有其原創的唯一確定的本旨。關於《錦瑟》的本旨,歷來眾說紛紜,一般認為是“晚年抒寫自己坎坷的際遇和哀怨感傷之情,痛惜華年流逝、抱負成空”筆者不揣愚陋也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此作一番探祕。

先說錦瑟一聯。清朱鶴齡《李義山詩集箋註》中說雅瑟三十氣弦,頌瑟二十五絃。飾以寶玉者日寶瑟,繪文如錦者日錦瑟。(《周禮樂器圖》)又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絃 (《漢書·郊祀志》)據此, 這裡的錦瑟有多重含義。第一,錦瑟是繪文如錦者,亦喻有文采者。第二,五十弦的瑟是古時候天神之所用,人世間現時所用的只是二十五(氣)弦的瑟。因為五卡弦的錦瑟音色太豐富音域太廣闊音韻太悲美而讓凡人享受不了,而詩人所詠則為五十弦的古瑟。第三,五十弦的錦瑟 是作者自喻才高志遠德美卻難為世用。無端 也有多重含義:一是怨人——怎麼好端端的五十弦錦瑟不用,卻用二十五(氣)弦的?二是怨己——誰讓你是五十弦的錦瑟呀,如果裂成兩半,不就可以為世所用了嗎?然而詩人還是不肯把自己裂為兩半.一弦一柱思華年有生以來 (以往的年華) ,始終懷瑜握瑾,緊緊抱住這五十弦的錦瑟不放。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人面對瑟,觸物生情(抑或看見、想起錦瑟的典故靈感 來) ,引出一個思字;思之思之,引出一個“怨”字。——“無端”兩字悄悄地透露出了詩人內心的幽怨與堅守。由此可見,五十弦的錦瑟興中有比,是該詩的核心意象,詩人用它自比,感嘆自己德才兼美而不為世用。而思字則為全詩之線索,統領全篇:憶以往,思現在,待將來。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鵲。滄海明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中間兩聯承首聯無端二字透露的矛盾繼續展開,抒寫了心中的矛盾與抉擇,徘徊與堅守。——也曾想(迷) 像莊生那樣超脫塵俗,高蹈世外,但又一直襬脫不了像望帝那樣堅守春心直至泣血“託杜鵲”。 春心,既喻高尚的人格及對高尚人格的追求與堅守,也指美好的理想及對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在這裡,蝴蝶是自由快樂的象徵,杜鵲是堅貞痛苦的化身。曉夢的另一解是青少年時代的美好理想,既與下句殘酷的人生現實構成強烈的對比,又突出了自己執著堅守理想的痛苦。兩解均通。滄海遺珠之悲常常襲來,而暖玉生煙之喜卻蓋而勝之。在這裡,詩人又以滄海遺珠和藍田美玉自比:明月之珠和藍田之玉雖被埋沒,但它們的光影寶氣總是掩蓋不住的。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滄海月明珠有淚中包含明月(即夜光珠)的典故,與月的圓缺無關。 《李斯柬逐客書》中就有垂明月之珠之語。《史記·龜策列傳》則說明月之珠,出於江海,藏於蚌中。李白在《齊有倜儻生》(《古風》其九)中也有過此典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明月出海底, 一朝開光耀。卻秦振英聲,後世仰未照。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吾亦善澹盪人,拂衣可同調。詩中的魯連是魯仲連,戰國齊人。好奇偉俶儻之畫策, 而不肯仕宦任職,持高尚氣節。遊於趙國,恰遇秦軍已經擊敗趙軍四十萬,又圍趙都邯鄲,魏國大將新垣衍欲令趙尊秦為帝。魯仲連以利害說服新垣衍合力抗秦,終於擊退秦軍。平原君欲封官,不受;賜千金,亦不受,飄然離去。《戰國策?趙策》、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與魯仲連不同的是,李商隱這顆明月之珠始終未能出海。詩人把明月珠有淚寫成月明珠有淚是為與下句日暖玉生煙對仗而倒裝。詩人遺憾於被埋沒的社會現實卻不甘於被埋沒,堅信自己像藍田之玉,雖近不可見而遠或見之,期待後人發現珍惜。(這是追憶)一一於是,巧妙地過渡到尾聯收束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回到現實,寄望將來)待字表希 望,可是或許能有之意,不是反問。如果要反問,改用豈待不是更好?詩人用可待而不用 豈待,正表現了充分的自信。詩人的思想是矛盾的,但矛盾中有抉擇,徘徊中有堅守。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鵲是幻想出世和堅守入世之矛盾的形象化,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是滄海遺珠之痛苦和玉暖生煙之自慰之矛盾的形象化。(這兩句也可合為一體解:我像滄海之遺珠、藍田之美玉,不為人知,不為世用,然而卻輝映滄海,氣暖藍田。)而最後一聯則反映了現實與理想的矛盾。我的這一生抉擇與堅守,將來可待成追憶(理想) ,只是當時(現實)巳惘然(沒有人理解,沒有人欣賞)。換句話說,儘管現世的人們對我的抉擇、追求與堅守惘然不理解,但是後來的人們遲早總會追憶而理解的。在後三聯的三對矛盾中,望帝春心託杜鵲、 藍田日暖玉生煙和此情可待成追憶始終是 矛盾的主要方面。當然,可待作豈可解亦通,但同樣透露出企盼與祈求:我多麼希望將來有人能追憶我的這一份情感與執著,可是現在(當時)的人們都不理解(惘然),怎可希冀將來? 這樣解釋,同樣反映了心理上期待追憶和豈待””追憶的矛盾,只是由樂觀變為悲觀罷了。

綜觀全詩,詩人既以五十弦瑟自喻,又以啼血杜鵲、滄海遺珠和藍回美玉自比。這些意象都是悲與美的統一:被放逐被遺棄被埋沒是悲,春心不變珠光映輝美玉生煙是美。這三個意象從不同側面表達了自己對人生理想和高尚人格的抉擇、追求與堅守:杜鵲的意象側重於從生至死乃至死後始終堅持不渝,明珠的意象側重於暗夜生輝,給世界以光明,美玉的意象側重於地底放熱,給世界以溫暖。結尾感嘆自己不僅不為世用,甚至不為世識,只能寄望於後世通過讀詩來追憶。一一待字為全篇之“詩眼”。解讀《錦瑟》,只要把握了首聯的一個思字和尾聯的一個待字,詩的本旨就豁然開朗了。

又:《錦瑟》大約作於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 ,這年詩人46歲,罷鹽鐵推官後,回鄭州閒居,不久病故。《錦瑟》在李義山詩集中,被人排在編年詩之末位,可見是他晚年之作。然而,在他本人晚年編定的《玉模生詩集》中,卻又被置諸卷首。這種特殊的排列,為我們提供了特殊的資訊:《錦瑟》一詩是李商隱一生創作與追求的總結,也是讀解《玉溪生詩集》的一把鑰匙。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陝西省商縣西南有座商山,形勢險峻,風景秀美。據傳,秦朝末年,有高士東園公、期裡、夏黃公、締裡季四人避亂入山隱居,時人尊稱他們為商山四陪。漢高祖劉邦聽說他們德高望重,多次派人攜帶重禮,想聘請他們進京做官,以輔佐朝政,但被婉辭拒絕。他們寧肯過清貧而安樂的生活,還寫了一首《紫芝歌》表明志向莫莫高山,深谷逶迤。嘩嘩紫芝, 可以療飢。唐虞世遠,吾將何歸?駟馬高蓋,其憂甚大。富貴之畏人兮,不如貧賤之肆志。李商隱的名與字(義山)不能不說與商山四隱的典故相關, 因而商山四皓的為人也就不能不影響李商隱的人生,玉溪生之號就說明了這一點。且自《詩經?關雕》、屈原《離騷》以香草美人喻君子雅麗人格以來,以香草美人喻君臣之義在漢賦、 唐詩、宋詞乃至明清小說中都有重要表現,成為中國文學的傳統。以此而言,李商隱的愛情詩,尤其是那些以無題為題的愛情詩,幾乎無一不隱寓其志,暗守其義,因而都不妨當作言志詩來讀。

李商隱曾在《祭外舅王茂元文》中說植玉求歸,己輕於舊日;泣珠報惠,寧盡於茲辰? 據《長安志》記載蘭田山在長安縣東南子之十里,其山產玉,亦名玉山。李商隱及第前,曾在玉陽山修仙習業,著有《玉山》一首。該詩的開頭二句說:玉山高與閱風齊,王水清流不貯泥。李商隱以玉溪生為號,正是以蘭田玉之高潔白策自愛的警銘。據《太平御覽?珍寶部二?珠下》引張華《博物志》“鮫人從水出,寓人家積日,賣綃將去,從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滿盤,以予主人。”唐人李順還有一首《鼓人歌》吟詠其事:“鮫人潛織水底居,側身上下隨游魚。輕綃文彩不可識,夜皮澄波連月色。有時寄宿來城市,海島青冥無極已。泣珠報恩君莫辭,今年相見明年期。始知萬族無不有,百尺深泉架戶脯。鳥沒空山誰復望,一望雲濤堪.白首。”李商隱既把自己比作泣珠之做人,種玉之農夫;那麼,再進一步,珠、玉也可就以比喻李商隱的詩作了。人為玉溪所生,則具珠玉之質,而具珠玉之質之人,所吐之詩亦當為珠為玉。兩喻可通。珠玉既喻其人,亦喻其詩:可碎而不可汙其貞潔,可埋而不可掩其精光。

編花籃反思總結 篇6

人教版新課標國小語文一年級下冊第14課《荷葉圓圓》是一篇輕快活潑、語句優美的散文詩。在《荷葉圓圓》的教學中,我主要想加強識字教學、重視讀的實踐過程、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及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以下是我對《荷葉圓圓》的教學反思:

一、尊重學生的意願,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荷葉圓圓》的課堂中,我也注意讓學生自主地選擇喜歡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進行學習。如再讀課文時,我讓學生把自己喜歡的自然段讀給邊上的同學聽。在精讀課文時,我讓學生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

“你這節課最想和誰交朋友?”等。這些自主性地選擇,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也讓我們的課堂更精彩。

二、有層次地、反覆地進行識字教學

一年級學生識字的一個特點就是“認得快,忘得快”。因此,在識字教學中,對生字的識記我採用多種方式,反覆識記。

《荷葉圓圓》這節課中,首先是初讀課文中的讀準生字,到帶拼音讀帶生字的詞語,再到個別生字的帶拼音讀、去拼音讀,又回到課文中整體感知,最後在遊戲中識字。通過這樣多種形式地反覆訓練,使學生對生字的識記得到了鞏固。

三、閱讀教學“以讀為本”,重視讀的實踐過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

“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有些詩文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

”所以在《荷葉圓圓》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十分重視讀的訓練,始終以讀為本。朗讀的形式也是多樣的。由讀通到讀懂,再到有感情地讀,並在讀後給予鼓勵性的評價。特別是在感情朗讀時,根據學生不同的感悟,允許學生個性化的朗讀。如在朗讀小水珠一段時,有的學生認為小水珠很可愛;有的同學認為小水珠很開心,不同的感受使他們的朗讀也不同。在琅琅的讀書聲中,他們獲得了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了語言的美。

編花籃反思總結 篇7

本次班會開的很成功,班會的目的已經到達,成功地讓讓學生體會到了教師這些年的辛苦。

一、對活動主題的反思

通過今天的教育,孩子們學會了尊重理解老師,這也是我想達到的效果。如今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嬌生慣養,當老師批評自己時,容易出現逆反心理,不理解老師對自己的好,但是在播放汶川地震老師為救自己的學生而犧牲的畫面時,我清晰地看到許多孩子不禁流下了淚水,當緊接著放教師平時辛苦工作的 PPT時,學生的心理出現了波動,我想這一定能觸發他們年幼無知的心靈,此時孩子們的情緒也被調動了,他們有很多內心感受以及想說的話對老師表達,他們被深深地感染著,已經意識到對老師的尊敬之情。

遺憾的是,我對課堂生成性的把握不夠,當有學生說出曾經對老師有過誤解時並沒有加以引導,沒有讓學生說出什麼時候心裡是怎麼誤會老師的,也許課堂的精彩就在此,但是我錯過了對學生的引導,這也許是教育孩子最好的事蹟

二、對活動目標的反思

本次活動的教育目標基本實現,同學們通過向老師鮮花的環節表達了對老師的感恩之情,看到老師辛苦工作的視訊,同學們都很感動,同時在活動中增進老師與同學們的感情與默契,讓辛勤操勞的老師們放鬆一下心情。通過活動讓學生進一步認識教師工作的艱辛和崇高,從心產生對教師的崇敬之情,以豐富多彩的遊戲活動為載體,引導學生以小組形式開展活動,把尊師重教化作一種自覺行動,從而使學生的道德品質提升到新的高度。

三、對活動內容的反思

主持人開場白,在向老師鮮花的同時播放《獻給老師的歌》背景音樂,目的是渲染本次班會的氣氛,使同學們進入狀態,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奠慰屍魂——為祭汶川地震中為學生而獻出生命的教師,在這個環節,學生比較激動,有的孩子甚至無法剋制的抽涕起來,班級的氣氛很沉重,大家都對犧牲的教師表現出沉痛的悲傷,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用製作好的PPT

播放各科教師忙碌工作時的照片,這時學生看到每天熟悉的身影,看到老師的辛苦,忙碌,都很感動;漫談尊師:學生自主發言,陳述和老師之間的點點滴滴,在這個環節活動目標得到實現,大家踴躍發言,學生都老師的深切的愛得到表達;師生互動遊戲:猜詞,增進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但是由於這個環節很難組織好,考慮的也少,在活動中花去了很多的時間,出乎意料之外,值得欣慰的是老師和學生的距離變近了;

四、活動後的收穫

本次班會從開始到最後我準備了很長時間,活動的成功召開和結束讓我倍感欣慰。在觀看教師辛苦工作時的視訊時,學生了解到老師平時的辛苦,大家由此有很多感受,學生在談論與老師之間的點點滴滴時,有的學生在談到以前誤會老師甚至哭了起來,並保證以後一定會改正,從而使本次班會的活動的目標得到實現。在本次班會上,讓我看到了一群可愛的孩子,同時也體會到當老師走進學生內心時的那份欣喜,教師是個讓人們尊敬的職業,同時也讓我感受到身上的單子很重很重,在交給他們知識的同時,也要注重他們德、智、體、美全面的發展。雖然我現在只是一名實習教師,卻同樣讓我感受到了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重大職責,也更加熱愛這個職業。所以以後我要多積累各方面的知識,等待著真正作為教師站在講臺上的那一天!

編花籃反思總結 篇8

在我們班講這篇課文時,為了不把一篇優美的文章分析得七零八落,我想本節課乾脆就來個四步走。第一:解析文題目。因為孩子們第一次正式接觸到副標題的形式。第二:憶冰心。上學期學過冰心的《荷葉母親》想必大家都很熟悉。第三:生字詞。本課的生字詞多且難記,帶領學生個個擊破,是很必要的。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賞析。讓孩子們小組討論自己覺得寫得很美的句子,三分鐘後由孩子們自由發表看法。我在黑板上板書賞析句子的一般步驟:修辭,扣文字,扣情感。孩子們討論得很是熱烈。三分鐘後,我在黑板上寫下小組名稱,以小組競賽的方式鼓勵大家積極發言。孩子們賞析得很棒,並不拘泥於我給的框架,用自己自由的想象給文字插上翅膀,讓人浮想聯翩。一節課緊而有序。當賞析到文章的十七自然時,我們領略了舞蹈的動作美,服飾美,神態美,心靈美,感情不能自抑,便邀請左妍露上臺表演,孫肖珊在旁邊哼唱,妍露在舞臺上蹁躚起舞,贏得了大家的陣陣掌聲。

或許大家早已被印度舞的曼妙所感染,一齊鼓掌為她伴奏。如果有人經過,還真以為是一堂音樂課呢。既然是觀舞,我們也大可不必僅僅侷限於印度舞,大家盛情邀請陳嘉豪上臺演出,動作很簡單,男生很害羞,我也情不自禁,在講臺上學了起來,最後,全班人起立,學著不知名的舞蹈,快樂的音符在全班跳躍。

想必,這節課,孩子與我會久久難忘……

編花籃反思總結 篇9

記得《仰望星空》中寫道:“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樣自由而寧靜; 那博大的胸懷,讓我的心靈棲息、依偎。”人,總是需要仰望點什麼,仰望高山,會更加堅定你前行的目標:;仰望星空,會讓你的胸襟更加開闊;仰望明月, 會讓自己的心靈有所歸依。 一直以來,很喜歡于丹,喜歡她的厚重與淵博,喜歡她的風韻與大氣,喜歡她的侃侃而談,喜歡她的娓娓道來。因為喜歡于丹酣暢淋漓的講解,而喜歡上一直仰視的孔子,一直昂首觀之的《論語》。教《論語十則》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三年前,五年前,都曾經教過。然而以前的教似乎只是為了工作,只是為了上課,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已。而今的教,卻是一種仰望之下的思索,一種與聖賢之人對話的平和。在百家講壇的影響下,重新審視《論語》,真的有一種常讀常新之感,有一種春風撲面之感,一種“不亦樂乎”之感,有一種心底說不出來的感動與溫暖。重新翻閱《論語》,你會發現,每句話都是那樣的淺顯,又是那樣的深奧,樸素中蘊含著耐人尋味的哲思。

本節課我結合學生的實際,在教學設計上主要考慮到了聽、說、讀、寫、背等方面的結合,重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加強學生學習的參與性的培養,使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較高,學生基本上掌握了課堂的知識。但是通過反思,我發現在課堂上對學生朗讀的訓練還不夠,所以兩節課下來,大部分學生還不能背誦。看來在以後的此類教學中還應加大學生朗讀的力度。

編花籃反思總結 篇10

因為平時缺少對學生語言品味的指導訓練,導致這節課很不成功,對於如何品味語言,如何讓語文課更有語文味,我有了以下思考:

1、重朗讀。朗讀是學生進入課文的橋樑,語文課就是要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感受文章的語言美,進入文字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在讀中學習,在讀中感受語文的本色美。

2、重方法。在引導學生品味的時候,應做好示範型教學,並學會從哪些角度對句子進行品味,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

3、重定位。語言的品位是個底線性的教學目標,一堂語文課如果沒有落實在語言這個層面上,它就算不得一堂真正的語文課。因此,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應把重點放在語言的品位上,讓學生更多的進入到語言中,更多的學語文。

編花籃反思總結 篇11

《金色的草地》一文,雖以敘事為主,但蘊涵在其中的情感卻是豐富的,強烈的。如何讓孩子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呢?首先,我通過課件演示金色的草地、張開的蒲公英、毛茸茸的種子……讓學生說說看到這樣一片草地時的感受。隨之我又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說說此時此刻草地的上空是怎樣一種情景?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有的說:“草地的上空飄滿了絨毛,隨風舞動,像是跟我們捉迷藏呢!”有的說:“絨毛像小雪花在草地的上空跳舞!”有的說:“絨毛像個調皮的孩子,東跑跑西跑跑,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如果是你,在這片草地上還會玩什麼遊戲呢?”孩子們個個神采飛揚,高高舉起了手“老師,我!我!”唯恐我不讓他回答。為了讓每個孩子能得到情感的宣洩,於是我讓孩子們畫一畫此時的草地和最想對草地說的貼心話。“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孩子們拿著筆揮灑著他們的想象、激情、才華……我的心情燦爛無比,原來孩子們的快樂就是我的快樂啊!

我在這一課時的實際教學中,還是出現了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概括地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沒有能夠突破繁瑣的理性分析,導致學生朗讀的時間不夠充分。

二、還是沒有跳出文字的框框,只停留在對文字表面的感受和理解上。教學第二自然段時,只是讓學生在讀、演中體會文中兄弟倆對這片草地的愛,沒能及時讓文字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相溝通,“要是我們在這片草地上會怎麼玩?這片草地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整堂課,還只是停留在文中的兄弟倆對這片草地的愛和草地給“我們”帶來的快樂,而沒有讓學生談談自己對這片草地的感受。

編花籃反思總結 篇12

《陳太丘與友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但它卻是學生進入中學以來,接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在構思這篇課文的教案之初,一個重要的理念已經明確,那就是,規範學生養成學習文言文的良好習慣,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具體包括,學會看課後註釋,養成圈點勾畫的習慣,反覆誦讀,根據上下文揣摩,推理文意,學會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等等.因此,對以上理念的貫徹和實行應該說是貫穿本課教案設計的始終.具體來說,就是要求明確,反饋明確,落實明確.教學準備完成了,但教學課堂是千變萬化的,因為課堂教學設計只是我單方面的行為,如何有效地貫徹,還要看學生們的反應和配合.

我覺得令人滿意的地方是,教學過程比較順利,沒有出現打擾課堂學習氣氛的意外,教學輔助裝置也運轉正常.重要的是我所設想的教學目標基本實現,學生得到了一個較完整的學習文言文的過程,教學輔助手段的運用,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擴大了課堂教學的容量.我想不足的地方也是很多,比如,在自讀要求這一環節上,我提出的要求比較詳細,但在接下去的教學環節中並沒有逐一落實到位,只是抓住了認為比較重要的部分,這樣給有心的學生造成一種老師教學前後照應不周的,比較粗放的印象.還有對於學生的提問,涉及面還可以更廣一些,要加強課堂是所有學生的課堂的觀念,不能光為了熱鬧和順暢就只提問思維敏捷善於表達的學生,那些沉睡著的,羞怯的,敏感的心靈更需要老師在課堂上給予更多的鼓勵和機會.還有一個小地方也不得不提,文中的元方,課下注釋為陳紀,學生的回答是非常正確的,我當時心裡想的是元方的父親陳太丘的名字-陳實,當學生回答是陳紀時我當即予以反駁,但馬上我腦子轉了過來,是我錯了.我想這雖然是個小插曲,但也給我一個警示,對待課堂教學的任何一個細小的環節都要認真仔細,都要有充分的準備.

編花籃反思總結 篇13

《落花生》一篇敘事散文,全文圍繞“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來寫,真實地記錄了作者小時候的一次家庭活動和所受到的教育。課文著重講了一家人過花生收穫節的情況,通過談論花生的好處,借物喻人,揭示了我們要學習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說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表達了作者不為名利,只求有益於社會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在教學中,我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明確課文圍繞"落花生"講了“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這幾部分內容後,提出一個問題:這幾個部分內容中你最喜歡讀哪個部分,為什麼?讓學生自選內容,學習體會,學生興趣盎然,精彩紛呈。並在無拘無束的自學中個性得到了發展,而通過學生的發言,我知道多數學生喜歡讀“議花生”這一部分,而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的重點、難點之所在。這樣,我就從學生的興趣需要中找到了教學的突破口,從而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果。

編花籃反思總結 篇14

今天上完了《窗前的氣球》,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一個小小的氣球,小孩子可以用它來做遊戲,也可以作為慶祝節日的禮物。可就是這麼一直普通的氣球,在這篇短短的文章中卻是愛心的傳遞員,它給科利亞的是一聲問候、一張笑臉、一陣驚喜。本課教學中我抓住了科利亞沒意思、孤獨、傷心最後高興地笑了這一情感變化為線索,著重讓學生體會科利亞的心情變化。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所以這節課中我以讀為主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去讀,同桌讀,指名讀,男生讀,女生讀,齊讀……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書中感受到了氣球帶給科利亞的快樂。從“真沒意思”到“高興地笑了”,學生體會到位,讀得很好。在課堂上我注意把學生朗讀和教師範讀相結合,讓學生通過一次次得朗讀體會窗前的氣球帶給我們的濃濃真情。

編花籃反思總結 篇15

語文課本中的佳作富含生活的原汁原蜜,越品越有味,越鑽研就越能領悟到生活的真諦。

在教學課文的最後一部分(“我”小時候聽到母親的呼喚到“心煩”和後來的領悟)時,啟發學生:為什麼母親的呼喚,作者會感到“心煩”?

找 出有關語句來讀一讀。當時作者是怎麼想的?此時,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如果哪天,媽媽一聲都不叫我,讓我耳根清淨些,該有多好!”她當時這樣的期待,你 們有過這樣的經歷嗎?這樣對母親好不好啊?於是,同學們紛紛答道“這樣不好!”我順便解說一下“因為作者那時還小,不懂事,不懂得母親愛她的表現。”這些 語句,正好真實地反映了孩子們天真、幼稚的心理。

接著,“終於有一天,果真不再對‘我’呼喚,或者‘我’聽不到母親的呼喚時,卻 又‘感到害怕’”,這說明了什麼?在學生思考後,我告訴學生,“期待”與現實形成了矛盾,再次說明了母親的呼喚使“我”刻骨銘心、幸福眷戀。還有,作者此 次領悟到了什麼?找出有關語句品讀:“母親一聲聲的呼喚,都是母愛的流露,都是親情和關懷的表示。”

最後,大家都來再次思考,作者在小時候也有過最快樂的回憶,是什麼事情呢?品讀第二自然段。讓學生知道,那時候,作者和媽媽玩捉迷藏,總感母親的呼喚是那麼的溫馨,同時也是她幼年時最快樂的回憶。

編花籃反思總結 篇16

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圍繞“愛祖國”這個專題編寫的。從識字、課文到語文園地,都突出了歌頌祖國的悠久歷史、大好河山、燦爛文化和民族精神,培植學生愛祖國、愛首都、愛中華民族的情感這一主旨。

《看雪》是本單元一篇課文。這篇課文通過敘述中國臺灣師生渴望到北京看雪景,從而表達了兩岸人民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情感。在教學本課我認為應該把握好以下兩點:

1、《看雪》這課文的語言看上去自然、平易,中間卻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同時還給讀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間。如:“您看見過真的雪嗎?”中的“真”字。在描寫美麗雪景食連用了四個短句“天上飄著雪花,地上鋪著雪毯,樹上披著銀裝,到處一片潔白。”其中,“飄、鋪、披”等詞的運用如此準確生動,表現了雪的大。在引導學生讀課文時,我沒有平均用力,而是捉住了這些重點詞語和句子讓學生去讀、去品,使學生加深對全文的理解。

2、感悟課文情感方面,我讓他們聯絡生活經驗,學著聯絡上下文,給學生補充文字資料等多種方法。但是,實話說,這篇課文表達的情感對學生來說太遙遠了,他們哪裡懂得祖國統一的重要性,哪裡來那麼強烈的盼望中國臺灣迴歸的願望,讀文之後,把他們收集的相關資料和我準備的資料一起交流交流,才能讓他們初步瞭解祖國統一的重要性,有了盼望中國臺灣迴歸是好事的想法。這樣能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去感受枯燥的文字,死靜的課堂變成有趣的文字和活躍的課堂。

編花籃反思總結 篇17

一、定位明確,有效地體現了三維目標的整合。

這篇課文雖然散發著科普知識的光芒,但其文字優美,要從語言文字中感受月球的神祕,不失語文的本味。因此,我把文字的三維目標定位為:1、認知目標——會認懸皎遐壤藻等幾個生字,會寫幕、臨、奧、撒等字。瞭解“遐想、奧祕、令人費解”等詞的意思。2、技能目標——瞭解有關月球的知識,積累有關月亮的詩句。3、 情感目標——感受月亮的神奇魅力,激發學生探索月球的慾望。課堂教學中我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從而保證課堂教學的方向,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重視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月球的奇異與神祕。

本課儘管是知識介紹性的文章,但朗讀訓練的資源非常豐富。例如,課文的第一句話,“夜幕降臨,一輪明月懸掛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潔的月光曾引起人們多少美好的遐想!”由於這句話的生字較多,而且易讀錯,我通過多媒體畫面及多形式的讀(範讀,指名個別讀,齊讀)來啟發學生“遐想”。再如,在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時,我是通過問題的設計:“人類首次登上月球,看到的是什麼景色?”來讓學生先找出答案,再通過朗讀來理解什麼是“奇異”,在讀後感悟“荒漠”。又如:在學習月球的未解之謎時,通過朗讀品味其文字的優美與用詞的準確性,達到“讀中品”、“讀中悟”的目的。整節課以讀代講,書聲琅琅。

編花籃反思總結 篇18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抓住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思維,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難點。

一:釣到大鱸魚,“我”的心情有什麼變化?。

二:父親要“我”把到手的大鱸魚放掉,態度那麼堅決,是不愛“我”嗎?他做得對不對?

三,“我”從釣魚中得到什麼啟示?引導聯絡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啟示,並用具體的例子引導學生聯絡生活,讓學生說說當自己遇到道德難題的時候,如父母不在家,作業沒有完成很想玩電腦時;老師多給了分數時;營業員多找你錢時;馬路上沒人看到,你撿到錢時……都會怎麼做。學生的思想進行了洗禮,口頭表達能力也得到一定的訓練。通過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而加深了對“啟示”的理解。

當然在教學中,還有不足的地方:本來教學的重難點應該放在“啟示”上,但在課堂中,花了大量的時間朗讀、體會人物的情感變化,對“啟示”的揭示不夠深。

編花籃反思總結 篇19

1、課堂討論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有效的討論,有利於調動全體學生投入自我探索,有利於師生間、生生間的情感溝通和資訊交流,有利於思維的撞擊和智慧火花的迸發,尤其有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的培養。雖然本課學生課堂上的討論交流較多,但我發現有時討論的並不充分,過早停止討論,影響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組織效率也不高,往往只有十幾個學生參與,部分中差生積極性不高且很少有發表意見和提出問題的機會。我想,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明確討論的目的,給予充足的討論時間,重視討論的組織和引導,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充分發揮課堂討論的獨特作用,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2、對學生活動指導的不夠。

每次講一次公開課,我覺得自己都會有不同的收穫,學校組織這樣的活動對我來說是一次鍛鍊也是一次提高,給老師提供了很好的平臺。這樣的活動雖然會讓人覺得有點累但是在品味自己進步的時候又是一種快樂。

本堂課的內容並不是很難,因此還可以在課堂中滲透一點其他新知識來為學生以後學習打下根基,就像在這堂課之前認識其他數時帶著學生按一定過程來學習,那麼這堂課上起來就會很輕鬆。

編花籃反思總結 篇20

人們都說“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學習是枯燥的。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尤為重要。在講

《胖乎乎的小手》一課時,我利用各種方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不感到枯燥。

在教學的匯入環節我依據學生好動、樂動的心理特點,進行了這樣的設計:“同學們,我們學的兒歌‘猜一猜’還記得嗎?一起來背一背。”於是,學生邊拍手編背誦“兩棵小樹十個杈,不長葉子不開花……”這首兒歌,我緊接著又問學生:“這首兒歌說的是什麼?”孩子們異口同聲:“手”。“那好,請伸出你們的手讓老師看一看。”孩子們把小手舉得高高的,這時我走到一位學生旁邊,找出一雙胖乎乎的手,請他舉起來讓大家看。我邊讓大家看邊說:“快觀察一下,這雙小手有什麼特點?”“老師,他的手胖乎乎的。”我的話音剛落,一個孩子搶著回答。伴隨著學生的發言,我隨手在黑板上畫了一隻胖手,說:“蘭蘭也有一雙胖乎乎的手,這雙手都做了哪些事情呢?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篇課文

《胖乎乎的小手》。”便引入了課文的學習。從背兒歌——伸手——找手——看手,每個環節學生都參與其中,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編花籃反思總結 篇21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八冊第五組的第三篇課文,是中國臺灣女作家杏林子對生命的獨特感悟,是一篇對生命的頌歌。

在教本組課文時,我就讓學生去閱讀《同步閱讀》的相關文章,學生學習了本組課文中的《觸控春天》和《永世的眼睛》兩篇文章後,已經有了對生命的一些認識。在上《生命生命》這一文前,我讓學生了解了“足球女孩”身殘志堅的事例,瞭解張海迪堅強的生命意識;讓學生閱讀張曉風的《敬畏生命》除了讓學生弄懂中心外,還讓學生了解本文的寫作特點:從事例引發對生命的思考。在學習中我發揮學生的讀悟能力,在讀中思,在讀中悟,在悟中昇華。

在教學中,我採用不同形式的讀,並步步推進。初讀,感知文章三個事例;尋讀,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悟讀,結合句子談理解、談感受;此外,我還注意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無論是自讀自悟,還是小組合作,教師只是作為一個導演,主要學習任務由學生獨立或合作完成。整節課下來學生對生命這一內涵深刻的主題,感悟也較深,同時也被作者嚴肅的生命態度深深地感染了,有關生命的名人名言也相繼成為了學生的左右銘(學生把相關的名人名言做成了美麗的書籤)。雖然,這節課上學生朗讀的效果還沒達到我的預期效果,但是,看到學生的進步,學生的投入,學生眼裡流露出來的勁頭,我深感環境氛圍的重要性,知識的感染力是那麼的強大的。只有讓學生真正走進文字,充分與文字進行對話,才能有感情地進行朗讀文段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