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2000字(通用22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3.36K

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2000字 篇1

《方程的意義》是一節數學概念課,概念教學是一種理論教學,理論性、學術性較強,往往會顯得枯燥無味,但同時它又是一種基礎教學,是以後學習更深一層知識,解決更多實際問題的知識支撐,因此這節課我重視了概念教學的開放性,自主性與概念形成的自然性。這節課是在學生熟悉了常見的數量關係,能夠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教學,但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數學教學過程,首先應該是一個讓學生獲得豐富情感體驗的過程,要讓學生樂學、好學,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下面就結合這節課,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做法和看法:

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2000字(通用22篇)

一、猜數字遊戲匯入,激趣揭題

課開始前,先來做一個抽撲克牌猜數字的遊戲,老師通過了解學生利用撲克牌上的數字“先乘2,再加上3,用所得的和乘5,最後減去25”得出的結果是50,很快猜出學生抽到的撲克牌是6。此時學生表現的很驚奇,此時,老師問“想知道老師為什麼能猜得這麼準這麼快嗎?是數學王國的“方程”幫了老師的忙。你想知道什麼是方程嗎?咱們就先從它(出示天平)學起。” 遊戲的方式激起學生對方程的好奇心,激發學習本課的興趣。本課最後一環節的“遊戲揭密”不僅溝通了數學活動之間的聯絡,更使學生初步體會到方程作為一種數學模型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價值。

二、合作交流,總結概括

通過天平的演示: 認識天平,同學們說天平的作用、用法。在這個環節要充分發揮低視的動手能力,注意了對學困生的引導,在這個方面給學困生了更多的機會去接觸天平,起碼讓他們對天平建立起一個初步的認識。通過對天平的觀察得出許多式子。讓學生合作交流觀察式子進行分類,得出等式的概念,通過比較等式與方程,以及不等式與方程的不同,得出方程的概念,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實際情景中列出等式和不等式,讓學生用數學的符號把要說的話(兩件事情等價)表達出來,使學生經歷用數學的簡潔方式表達生活現象的過程,不僅使學生初步感知了方程的表現形式,更滲透了建模思想。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啟發誘導學生髮現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將有一定 難度的問題放到小組中,採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決,逐步的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向縱深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和合作意識。

三、迴歸生活,體會方程

讓抽象的方程定義融入一種生動的思辨情境中,使學生在對“被墨跡掩蓋了的式子是不是方程”的合理解釋中,形成對方程外部特徵的深刻印象。不僅為檢驗學生對方程概念的理解,更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思考空間。學生不僅展示了學習的結果,感知了方程的多樣性。同時在對自己所列方程的一一判斷中,加深了對方程意義本質的理解。在建立方程的意義以後,設計了根據情境圖寫出相應的方程,並在最後引入生活例項,從中找出不同的方程。這一過程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尋找等量關係列方程,進一步體會方程的意義,加深了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時也為以後運用方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四、在“看”“說”和“寫”中體會方程

當方程的意義建立後,我讓學生觀察一組式子判斷它們是不是方程,通過判斷說明這些式子為什麼是“方程”,為什麼“不是方程”,體會方程與等式的關係,加深對方程意義的理解。再讓學生自己寫出一些方程,展示自己寫的方法。

五、實際運用,昇華提高

設計了闖關比賽摘智慧星的練習形式,展開練習。在練習設計中由易到難,由淺入深,使學生的思維不斷髮展,使學生對於方程意義的理解更為深刻,特別使讓學生自由創作方程這一練習題,既讓學生應用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本課時教學設計,改變了傳統學習方式,利用課本的靜態資源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把數學情景動態化,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讓學生獨立思考,不斷歸納,把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為自己探究,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間。在學習中體會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情感態度,能力等方面都得到發展。

當然這節課還存在一些問題:

1、對等式與方程的關係突出得不夠。對方程的定義中“含有未知數和等式”這兩個必要的條件強調不到位,導致學生在選擇題時有個別學生把y+24選擇為方程。

2、對學生“說”的訓練不夠,應該給學生更多的表述的機會。

3、自己的課堂語言還不夠準確、不夠豐富,有待於提高。

經常有人說“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只有不斷的總結,不斷的反思,才有不斷的進步,也才能將遺憾降到最低點。

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2000字 篇2

《方程的意義》是一節數學概念課,概念教學是一種理論教學,理論性、學術性較強,往往會顯得枯燥無味,但同時它又是一種基礎教學,是以後學習更深一層知識,解決更多實際問題的知識支撐,因此這節課我重視了概念教學的開放性,自主性與概念形成的自然性。這節課是在學生熟悉了常見的數量關係,能夠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教學,但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數學教學過程,首先應該是一個讓學生獲得豐富情感體驗的過程,要讓學生樂學、好學,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下面就結合這節課,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做法和看法:

一、猜數字遊戲匯入,激趣揭題

課開始前,先來做一個抽撲克牌猜數字的遊戲,老師通過了解學生利用撲克牌上的數字“先乘2,再加上3,用所得的和乘5,最後減去25”得出的結果是50,很快猜出學生抽到的撲克牌是6。此時學生表現的很驚奇,此時,老師問“想知道老師為什麼能猜得這麼準這麼快嗎?是數學王國的“方程”幫了老師的忙。你想知道什麼是方程嗎?咱們就先從它(出示天平)學起。” 遊戲的方式激起學生對方程的好奇心,激發學習本課的興趣。本課最後一環節的“遊戲揭密”不僅溝通了數學活動之間的聯絡,更使學生初步體會到方程作為一種數學模型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價值。

二、合作交流,總結概括

通過天平的演示: 認識天平,同學們說天平的作用、用法。在這個環節要充分發揮低視的動手能力,注意了對學困生的引導,在這個方面給學困生了更多的機會去接觸天平,起碼讓他們對天平建立起一個初步的認識。通過對天平的觀察得出許多式子。讓學生合作交流觀察式子進行分類,得出等式的概念,通過比較等式與方程,以及不等式與方程的不同,得出方程的概念,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實際情景中列出等式和不等式,讓學生用數學的符號把要說的話(兩件事情等價)表達出來,使學生經歷用數學的簡潔方式表達生活現象的過程,不僅使學生初步感知了方程的表現形式,更滲透了建模思想。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啟發誘導學生髮現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將有一定 難度的問題放到小組中,採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決,逐步的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向縱深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和合作意識。

三、迴歸生活,體會方程

讓抽象的方程定義融入一種生動的思辨情境中,使學生在對“被墨跡掩蓋了的式子是不是方程”的合理解釋中,形成對方程外部特徵的深刻印象。不僅為檢驗學生對方程概念的理解,更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思考空間。學生不僅展示了學習的結果,感知了方程的多樣性。同時在對自己所列方程的一一判斷中,加深了對方程意義本質的理解。在建立方程的意義以後,設計了根據情境圖寫出相應的方程,並在最後引入生活例項,從中找出不同的方程。這一過程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尋找等量關係列方程,進一步體會方程的意義,加深了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時也為以後運用方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四、在“看”“說”和“寫”中體會方程

當方程的意義建立後,我讓學生觀察一組式子判斷它們是不是方程,通過判斷說明這些式子為什麼是“方程”,為什麼“不是方程”,體會方程與等式的關係,加深對方程意義的理解。再讓學生自己寫出一些方程,展示自己寫的方法。

五、實際運用,昇華提高

設計了闖關比賽摘智慧星的練習形式,展開練習。在練習設計中由易到難,由淺入深,使學生的思維不斷髮展,使學生對於方程意義的理解更為深刻,特別使讓學生自由創作方程這一練習題,既讓學生應用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本課時教學設計,改變了傳統學習方式,利用課本的靜態資源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把數學情景動態化,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讓學生獨立思考,不斷歸納,把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為自己探究,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間。在學習中體會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情感態度,能力等方面都得到發展。

當然這節課還存在一些問題:

1、對等式與方程的關係突出得不夠。對方程的定義中“含有未知數和等式”這兩個必要的條件強調不到位,導致學生在選擇題時有個別學生把y+24選擇為方程。

2、對學生“說”的訓練不夠,應該給學生更多的表述的機會。

3、自己的課堂語言還不夠準確、不夠豐富,有待於提高。

經常有人說“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只有不斷的總結,不斷的反思,才有不斷的進步,也才能將遺憾降到最低點。

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2000字 篇3

1880年6月27日,海倫?凱勒誕生於美國亞拉巴馬州北部的一個城鎮。她的一生為人們樹立了與命運拼搏的榜樣。

海倫?凱勒是舉世敬仰的作家和教育家。儘管命運之神奪走了她的視力和聽力,這位女子卻用勤奮和堅韌不拔的精神緊緊扼住了命運的喉嚨。她的名字已經成為堅韌不拔意志的象徵,傳奇般的一生成為鼓舞人們戰勝厄運的巨大精神力量。

安妮?莎利文老師半個世紀一直與海倫朝夕相伴,用愛心和智慧引導她走出無盡的黑暗和孤寂。海倫一生創造的奇蹟,都與這位年輕傑出的聾啞兒童教育家密不可分。海倫在她的名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文中深情地抒發她對莎利文老師的愛:“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第一眼想看的就是我親愛的老師。”

莎利文到海倫家擔任家庭教師的那一天,就送給她一個玩具娃娃,並用手指在海倫的小手上慢慢地、反覆地拼寫“d-o-l-l”(玩具娃娃)這個單詞。海倫立刻對這種遊戲產生了濃厚興趣。她一遍又一遍地模仿著老師的動作,從此開始懂得世間萬物都有各自的名字,開始知道自己的名字叫“Helen Keller”(海倫?凱勒)。此後,海倫陸續學習並掌握了法語、德語、拉丁語、希臘語。聾盲卻能掌握五門語言,海倫的成功被稱為“教育史上最偉大的成就”。

海倫的“啞”是因為喪失聽力而造成,聲帶並沒有受損。十歲那年,海倫開始學習說話,因聽不到別人和自己的聲音,只能用手去感受老師發音時喉嚨、嘴脣的運動,然後進行成千上萬次的模仿和糾音。當首次像正常人那樣說出“天氣真熱”這句話時,驚喜之餘,她和莎利文老師都意識到,在她們頑強的毅力面前,再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海倫的一生中,在世界各地巡迴演講甚至成為她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她除了嗜書如命,還喜歡騎馬、游泳、划船,酷愛戲劇表演藝術,靠著不屈不撓的意志,海倫學會了脣讀,可以通過“手”聽到馬克?吐溫為她朗誦的短篇小說,以優等的成績完成了世界名校哈佛大學的學業。讀書不但使海倫成為一個學富五車的學者,也陶冶了她美好的心靈。

馬克?吐溫稱她和拿破崙是19世紀最傑出的兩個人物之一。

她為了改善美國盲人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四處奔走,為美國盲人基金會和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現名為海倫?凱勒國際組織)廣籌善款,她創造了非凡的業績,獲得了無數榮譽。

她給世界以愛心,世界回報她崇高的榮譽。1919年,海倫的故事被好萊塢搬上銀幕,由她本人出任主演。1955年,她榮獲哈佛大學的榮譽學位,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受此殊榮的婦女。

她留給人們最大的啟示就是,勇敢地接受生命的挑戰就能夠贏得生命中的光明。本書是對海倫?凱勒一生詳細記述,被認為是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兩大貢獻之一。

應該說在我小的時候,海倫凱勒曾給了我很大的影響,她是我們那個時代年輕人所追的“星”之一。所以我在準備這課書時自然就把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教學目標放在了第一位。

課前我將海倫凱勒的資料印發給了學生,並且提了幾個問題,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學生了解海倫凱勒,讓海倫凱勒打動學生,從而為課堂做好鋪墊。

課前為了讓學生讀好書,我將學案發給學生,讓他們帶著問題去讀書。

課上我精心設計了四個問題——

莎莉文是怎樣教育“我”認識事物的?試舉例說明。

幼年的海倫得病致殘以後,愚昧而又乖戾,但後來卻成為一個有文化修養的大學生。這個“再塑生命”奇蹟的創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莎莉文老師雋永深沉的愛心和科學的教育方法結出的碩果。文中作者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感情的?

課文文筆優美,充滿詩情畫意。請學生再讀全文,品評並積累文中優美而精警的語句。

在這些事件中,作者表現出來的老師是怎樣一個人。請結合具體的語句進行分析。課文展示了兒時海倫的性格特點和人生起步的足跡。請學生通讀全文,聯絡作者的生平經歷,說說海倫性格中的特點。

這四個問題從巨集觀到微觀,從抽象到具體,從事件到中心,從人物到情感,從情節到語言,層層深入,由淺入深, 便於學生的理解。

設計問題時要特別明確提問的目的是什麼,學生理解的難度在哪裡,因此不僅要追求問題的新穎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要注意問題的梯次性,讓學生像爬坡一樣一點點的不知不覺中走到終點,不能在學生面前樹立壁壘。

這些我懂,慶幸的是這節課我做到了,學生自然就表現的比較活躍

遺憾的是在處理情節時有些拖沓,課沒有完全講完。

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2000字 篇4

十月十三日上午,我們全縣的教研活動在我校召開,我的公開課是《泊船瓜洲》,在接到教學任務到公開教學有10多天的時間,我在備課的歷程中感受頗多。我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文學真實與生活真實:

文學作品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現實生活,是現實生活的昇華,它是作者對社會生活現象進行藝術加工創作出來的藝術形象,所以文學與生活不是簡單的對應關係,因此文學真實不能可以違背生活真實,否則讀者也難以接受,只有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文學真實,才能帶給讀者審美的享受。語文教學中,由於古典詩歌距離現在生活時代久遠,含義、語法等都有很大差異,且內容簡單,理解困難。課堂教學中常常出現理解錯位,對體會詩歌的內涵與情感產生阻隔。

在教學《泊船瓜洲》時,在理解“鐘山只隔數重山”時,我讓學生同桌交流討論“數重山”是幾座山,還是許多座山?有的學生認為:鐘山與京口只隔幾座山;而有的學生認為:鐘山與瓜洲隔著許多座大山。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分歧,我先讓學生各自闡明觀點,展開辯論,結果同學們爭論得面紅耳赤,勝負難分。最後我讓他們聯絡上一句“一水間”,提出問題引導:為什麼寬闊的長江在作者的眼中僅僅是“一水”之隔?為什麼作者詩中“又綠江南岸”,而不是江北岸呢?他們稍作議論,便爭先恐後地說:“因為作者馬上就要到京城任宰相,遠離親人和家鄉,此時勾起了作者悠悠的思鄉之情。”

對於文學真實和生活真實的區別,經同學們這麼身臨其境的推想,詩歌的理解便變得迎刃而解了。而學生將保持這種高昂的情緒,順利學完此詩,這真是無聲勝有聲啊!

二、教材挖掘與課堂教學:

語文課堂是教師的舞臺,只有課前充分挖掘好教材,利用好課堂這個舞臺,才能在教育教學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課堂教學的籌劃就像花園裡德園丁,只有園丁們精心護理,因地制宜的籌劃,才能有新穎別緻的風景。而古詩教學進入詩境、體悟詩情是國小高年級古詩詞教學要求的目標。一般的公開教學很少看到教師們涉足,為什麼一些教師畏懼詩詞教學呢?教學名家的“觀摩課”與普通教師的“常態課”究竟有多少距離呢?我想在努力地尋求一個突破口。

古典詩詞蘊含著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好感情,融入了作者對於審美的獨特感受。詩無達詁,讀者對於文字的理解會因為不同的人生經歷和文化背景,產生不同的感悟和體驗,因此在古詩教學時,要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適時引導學生理解詩歌情感,努力使學生的理解貼近作者的實際思想。王安石詩句中的“明月”就是中國傳統的思鄉的意象,我抓住這一意象做足文章,課前匯入就播放歌曲《中國的月亮》,石順義作詞:哪裡月不圓,何處月無光,我卻深深地愛著你,中國的月亮。自古月是故鄉明,你深深的愛,你甜甜的情,總珍藏在我的心上。然後又選用不同時代的明月詩句:然後又選用不同時代的明月詩句: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三國】曹植。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代】李白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宋代】蘇軾

讓學生知道“明月”往往是在外漂泊的遊子思鄉的寄託,通過不同形式的誦讀來理解詩歌的情感。

另外關於“綠”字,我採用不同的方式來加深學生的理解。首先我讓學生找一個合適的字來代替“綠”字,學生先後找到十多個動詞,可謂五花八門,令臺下聽課的教師們稱奇。然後讓大家說說這個“綠”字的好處,是春天勃勃生機的象徵。再請學生說一說自己腦海中春天的畫面。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逐步加深理解。接下來讓學生看課後補充資料,出示多媒體:

東風何時至,已綠湖上山。湖上春已早,田家日不閒。(唐代)丘為《題農父廬舍》選自《全唐詩》第129卷46首

東風已綠瀛洲草,紫殿紅樓覺春好。(唐代)李白《侍從宜春苑奉詔賦龍池柳色初青》

細心的學生會發現老師出示的詩句和書後的詩句“又綠湖上出”有一點差異,這是我在備課時發現,並查閱大量的資料得到的結果,我乘機告訴學生學習時要多動腦筋,要敢於懷疑權威的精神。

三、教學負擔與專業成長:

明末教育家王夫之在他的《四書訓義》中指出:“教者因人才不齊,而教之多術。”開課教師要預見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在駕馭課堂上才可能做到應對自如。的確,公開教學任務可能會影響自己的正常教學,畢竟需要自己下一番功夫來認真對待,因此有的教師便推辭,覺得開課己是一種負擔,不願意去啃這根骨頭。當然我也有過這種考慮,通過這次課堂教學,原本不太熟悉powerpoint的軟體製作,後來只有逼迫著自己去做課件,經過多次的請教和修改幻燈內容,我基本掌握了powerpoint的軟體製作,受益匪淺。

在備課的過程中我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反思、不斷地改進。在研磨教材教法的經歷中,常會有許多的靈感。通過備課、開課、研討活動,在教材和教學方法上又有新的突破。特別是和同事與專家的討論,更是一種教學觀念和理念上的一個洗禮。我希望能把自己所積累的教學經驗理論化,做一些課題研究,進一步昇華,以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同時自己的在歷練中也不知不覺地促進了專業成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學是一項緩慢而美好的事業,我將會在這條漫長的路上,爭取去做一名有底蘊、有情懷、有思想的語文教師。

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2000字 篇5

經過一天一夜的準備,嘗試了兩次試教,今天在區“翱翔杯”預選賽上我執教了《女媧補天》一課。《女媧補天》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的第31課。這是一個流傳千年的神話故事。講的是古時候女媧為了拯救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人們,冒著生命危險補天的故事。讚揚了女媧勇敢、善良,不怕危險、甘於奉獻的精神。課文的學習重點是瞭解女媧怎樣冒著生命危險、克服重重困難把天補好;難點是在閱讀中體會女媧的勇敢精神和樂於助人的高尚品德,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

一、穩固基礎,巧妙解詞。

語文的工具性決定了我們的教學就要紮紮實實,一字一詞就如同一專一瓦打好堅實的基礎。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是學好課文的基礎,也是學好語文的基礎。

初讀課文之後我出示了三組詞語,分別讓學生讀出詞語的意思,讀準難讀易錯的字音。其中“冶煉”這個字是教學的重點難點的所在。“冶”這個字很容易和“治”混淆,我首先讓學生區分這兩個字,注意到“冶”是兩點水旁,兩點水旁的字“冰、冷、凝、涼”等等意思都很相近,都與液體有關,我想學生一定和我有著一樣的疑問,那為什麼“冶”是兩點水旁呢?我通過查詢資料瞭解到“冶”的本意就是化解,冰化解成水,後來引申為熔鍊金屬,把金屬熔鍊成液體。要是不查詢資料還真不能把“冶煉”和他的本意聯絡上呢。講解之後學生似乎明白了一些,但是“冶煉”這個詞還是離學生的生活很遠,於是,我讓學生到課文中找到“冶煉”所在的句子,讀一讀,想一想,女媧具體做了什麼事就是在冶煉,學生聯絡上下文明白了,女媧把五彩石冶煉成很稠的液體就是在“冶煉”。之所以在“冶煉”這個詞上濃墨重彩是因為這個詞語是本課的生字新詞,而且學生理解起來也的確很困難,所以,接下來指導書寫,就這樣把“冶煉”這個詞牢牢地印在學生的腦海裡了。我自認為這部分教學很紮實,也正是因為紮實有效所以它也格外閃亮。

二、想象畫面,感受可怕。

課文的第一個自然段描繪了一幅災難後的可怕畫面。單純從文字的描繪學生似乎感受不到當時的情景有多麼可怕。三次教學過程中學生都沒有讀出可怕的感覺了。我引導學生思考:“這熊熊大火可能會燒掉什麼?這滔滔洪水可能會沖走什麼?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我還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中看到的災難畫面來想

象再現畫面,可是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這是為什麼呢?我想學生還是沒有融入課文之中,這一行行的文字還是文字,沒有生命,沒有畫面,沒有調動起他的已有生活體驗,或者說這種情景離學生的生活太遠太遠了。這種可怕,這種災難和他並沒有任何的關係。

那怎麼能讓學生感受到這種可怕呢?用音效?電閃雷鳴、哀婉音樂?找了一些都覺得不適合,與這段文字不相配。用圖片?能找到的有關災難的圖片肯定都是現代的,高樓大廈,瓦礫廢墟,呈現在這裡總感覺不倫不類。那怎麼辦?是不是還得用語文的辦法,學生讀不出可怕,我就用我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描述激發學生的想象,煽動學生的情感,幫助學生在腦海裡浮現一幅幅天塌地裂、水深火熱、苦苦掙扎的畫面。

三、品詞析句,感受艱辛。

女媧補天是個艱辛的過程,課文中的第三個自然段重點敘述了女媧尋找五彩石時的不易。我引導學生通過抓住文中能夠體現女媧尋找五彩石艱辛的詞語進行品味、朗讀。學生找到了“零零星星”“幾天幾夜”“找啊找啊”“終於”這幾個關鍵的詞語,並通過朗讀時語調、語速的變化讀出了一點艱辛不易的感覺,但是現在回想起來這種朗讀的技巧性太強了,情感性太弱了。如果再加上一些補白、想象是不是更能體現出女媧尋找五彩石的艱辛呢?比如“找啊找啊”她都到哪裡去找了呢?最關鍵的是,由於我本身對文字理解的偏頗導致我只注重了引導學生感受神話的神奇,而沒有關注到引導學生感受女媧的不怕危險、無私奉獻精神,注意了,但是關注的不夠,做了,但是做得很膚淺,蜻蜓點水而已。

四、走進神話,感受神奇。

這是一篇神話故事,我一直在想這樣一篇課文,到底應該交給學生什麼呢?也就是我教學目標定位在哪裡呢?我想很有必要讓學生感受神話傳說的神奇之處。女媧的神力具體體現在課文的第4個自然段。我引導學生通過讀書,抓住女媧的動作來感受。“女媧把它裝在一個大盆裡,端到天邊,對準那個大黑窟窿,往上一潑,只見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補好了。”就這簡單的一裝一端一對一潑,就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補好了,這看似輕鬆的動作卻是常人不能做到的,這就女媧的神力。尤其是“潑”這個動作,還有“金光四射”“立刻”兩個詞語最能體現了女媧的神力所在。

感受到了神奇,重要的還是讓學生讀出神奇的味道了,學生注意到了那幾個重要的詞,或重讀或加快語速,讀書了一點味道,可是離讓聽者感受到神奇還差得遠。我想這個部分是不是可以讀得誇張一點?讀出一點評書的味道來?尤其是“金光四射”,是不是每個字都拖長音效果會更好一點?學生想不到,通過老師的範讀,讓學生感受神奇,感受不同的讀法,從而模仿學習這種與眾不同、別出心裁的讀法。

對於這篇課文,我從始至終沒有找到一種喜歡的感覺,一種想擁抱它的慾望,一種想立刻讀給學生聽的衝動。教學過後,思考很多,有的地方有了再教的設想,可是還顧慮這些地方都注意到,都做到時間是不是就更緊張了,有的地方到現在為止我還很困惑,不知道用什麼樣的策略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過程中儘管我自認為感覺很放鬆,但是教研員老師還是說我走教案的痕跡很重,旁觀者清,自我感覺還很良好,就說明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了,我一直在努力親近學生,關注學生,不牽著學生順著我指好的路走,而是真正為學生的學而教,學生的發展奠基。

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2000字 篇6

由於活動時間臨近結束,我沒有出面干涉。在講評時,我把剛才看到的一幕告訴了全班小朋友,並組織幼兒討論一個玩具大家都想玩怎麼辦?幼兒反應積極,都舉起小手。然而,他們的回答大同小異:我謙讓,讓別人先玩。雖然我進行了引導,但仍沒有幼兒講出別的辦法。我詫異:這是他們真實的想法嗎?要知道,他們還只是五六歲的孩子!當我再次審視孩子們時,發現那一雙雙本應天真無邪的眼睛中流露出與他們年齡不相稱的順從。無可否認,謙讓是一種美德,但它絕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假如我們的教育只能使孩子違心的謙讓,那它不是教育的失敗嗎?

我決定展開主題活動,讓幼兒想出更好的辦法,既能滿足自己的需要,又不傷害別人。在我的啟發下,幼兒提出,可兩個人一起玩、輪流玩,也可用交換、競賽等方法確定玩者。我鼓勵幼兒大膽地把這些經驗運用於實踐。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張釗想用趙-巖手裡的水彩筆,就拿了自己的書去跟他交換。趙-巖當時正畫得起勁,沒有答應。張釗不死心,耐心的把自己的書一頁頁翻給趙-巖看,還不停地介紹自己的書怎麼有意思。終於,趙-巖被吸引住了,同意了交換。

看著滿心歡喜的兩張小臉,我忽然覺得,教育不就是培養一種生活智慧嗎?當我們的孩子運用這些智慧輕鬆自如的面對生活時,他們肯定會更快樂、更自信。我想,這也是教育對多元化世界的一種應答。

區域活動時,小朋友們邊建構邊交流,心情非常愉快。王志偉小朋友突然抬起頭,好奇地問:“老師,‘節約’是什麼?是不是男人和女人約會?”接近學期尾聲,我也發現小朋友們似乎成熟了許多,對男女性別特別敏感,常常發現或是男女生勾肩搭背,或是偷偷地親一下臉,特別是王志偉小朋友,也許是家長不太管的原故,也許是言情電視看得太多的原故吧,他總是抱住幾個漂亮的小女孩時不時地親一下,所以他竟會把“節約”當成是男人和女人約會,這是一個很好的隨即教育機會,活動結束後,我就讓孩子們一起討論這個問題。

首先,我在黑板上大大地寫了兩個字“節約”,我問:“小朋友,你們認識這兩個字寶寶嗎?”大家齊聲說:“知道,是節約。”我又問:“節約是什麼意思呢?”這下象打開了話匣子,有的說:“節約用水,就是用水省一些。”有的說:“節約用電,就是要隨手關燈、關電器。”又有的說:“節約用紙,就是不要浪費白白的紙,也就保護大樹了,因為紙是用大樹做的。”我又問:“那又為什麼要節約用水、用電、用紙呢?”這時馬昕宇臉上非常嚴肅地說:“昨天,我在電視裡看見,有一個地方沒有草地、大樹,不下雨,好久沒有水了,大家快要乾死了,他們就派了五個人去尋找水,結果四個人乾死餓死了四個人,回來了一個人,而且也沒有找到水,幸虧科學家來到那裡考察後,用一架大機器鑽開地面,才在很深很深的地下找到一點水,後來他們每天用水非常節約,一個小孩不小心打翻了半碗水,大家都狠狠地批評了他一頓。”這個故事一講馬上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周稜說:“剛才,沈一成就用手指摁住水龍頭,浪費了很多水。”周之惠說:“趙玲今天畫畫用了六張紙,每張紙上都畫了幾筆。”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的,小朋友把平時看到的不節約的行為都一一例舉,說著說著,小朋友們還意識到時間也應該節約,節約(珍惜)時間會學到更多本領。

可是當孩子們分散活動時,王志偉又輕輕地跟我說:“老師,媽媽就是跟爸爸說---你再這樣下去,你就去‘節約’吧。”我聽了馬上意識到剛才理解錯了,王志偉媽媽指的是“節育”而不是“節約”(可能他媽媽普通話不太準)。這該怎樣給孩子解釋呢?我隨手拿起一本《袋鼠媽媽的故事》書,跟孩子說:“你看袋鼠媽媽的袋子裡裝了幾隻小袋鼠呀?”“一隻。”“對呀,多生了寶寶媽媽的袋子就裝不下了,你媽媽生了哥哥和你,要好好照顧你們,他們也感覺很累了,所以媽媽認為生孩子也要節約,不能再生了,你懂了嗎?”王志偉歪著小腦袋想了一會兒,點點頭說:“老師,我懂了。”雖然看上去,有些似懂非懂,但是我相信有了一個大概的輪廓這個難題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慢慢會清楚的。

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2000字 篇7

角的度量這一課,要求學生能達到會用量角器正確量出角的度數的目標。具體說來,就是會把量角器的中心點對準角的頂點,並能根據角開口方向的不同,確定一條邊為0度,選擇量角器內圈(或外圈)資料,按正確的方向讀出另一條邊所指的度數。

這對於許多孩子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因為量角器中有兩圈數字,且順序相反,學生往往分不清該讀哪圈,往哪邊數。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過整十幾度還是差幾度未到,方向不同則數法不同。過去的教案手冊中有建議用兒歌幫助學生讀過難關的,如:“中心對頂點,底邊對0線,他邊看度數,分清內外圈。”這種兒歌能朗朗上口,但對於難點問題並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分清內外圈”只是目標,如何分清才是策略。

要找到解決難點的策略,必須分析造成難點的原因。我認為學生之所以分不清內外圈、找不對數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靜止的圖形而非動態的過程,他們將角的兩邊孤立地量度,以為像量線段、看鐘表一樣,只要把一邊對準0度,另一條指著幾就讀幾。如果學生能把靜態的角想象成從0度開始,慢慢開啟,而度數隨之增加的動態過程,我想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認為應採取“變靜態為動態”的教學策略,並通過三個層次的活動來實現。具體實施如下:

活動一:伸展運動。我帶著學生把兩手臂伸開,當作角的兩條邊,把身體當作角的頂點。他們跟著我從兩臂重合開始,一臂不動,另一臂慢慢展開,並一起讀: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時停下來感受一下。然後繼續: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後我引導說:我們可以這樣想象,所有的角都是從0度慢慢張開的。

這個活動學生很感興趣,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感受到角從0度張開的過程。雖然所指度數並不精確,但為後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動態變化奠定了最直觀的基礎。

活動二:穿針引線。剛才的肢體動作只是粗線條的感受,而第二個活動則開始進入精細化的認識了。學生已經在課前預習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徵,彙報後我拿出一張白紙,在上面畫出一條射線,再用一根帶黑線的針從射線的端點處穿出。這樣,紙上的射線和穿出來的黑線就能形成動態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擺在上方,在實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來。從0度開始,師問:“這時角的邊所對應的刻度有兩個:0度和180度, 該讀哪一個?往下數的時候數內圈還是外圈?”學生很聰明,立即回答說“讀0度,該讀外圈。”隨著老師緩慢地拉動針線,學生從外圈0度開始,也逐一讀出了相應的資料,一直讀到180度。接著,我又換了一個方向,從另一邊的0度開始,這回學生反應可快了,“讀內圈,因為這次的0度在裡面!”……

學生在動態中進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數的變化過程,並明白了當選擇不同方向為0度時,讀數方向也隨之改變的原理。這一活動為學生度量靜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礎。

活動三:筆尖指路。這一活動則是測量完全靜止的角了,也是本節課最終要達到的目標。我在實物投影中呈現了一個完整的角,提出問題:“這個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樣展開的嗎?”學生有兩種意見,一種是把右面的邊視為0度,慢慢展開;另一種是把左面的邊視為0度而慢慢展開,同學們認為都是可以的。於是按不同的展開方向,我們共同確定了0度所在的圈,並從0度開始,用筆尖順著資料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動,邊移動邊讀出整十、整五的數,直到接近角的另一條邊,將度數準確讀出。

結束了三個活動後,我問學生:量角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什麼?學生回答說:“一定要從0度開始順著數下去。”是的,這正是量角的關鍵,他們學會了。課後,通過對學生作業的檢查,發現雖然還是有些學生出錯,但為數不多,而且只要面對面稍作指導也就懂了。聰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後很快就能找到最接近整十、整五的刻度再進行加減;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則乖乖的從0開始,順著方向將可見的度數一一讀出。雖然速度會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相信熟練後就會快起來。

以上三個活動之所以能帶來較好的教學效果,我認為原因有三點:

一、凸顯了量角的原理。首先,在上述每一個活動中,學生都把角從0度展開,這就幫助了學生確定0度的邊,也就是找到了度量的起點和標準。再者,學生一直開口讀數,並都是從0度開始往下讀。不管0邊在左還是在右,也不管是內圈還是外圈,只要從0開始,從小到大地順著往下讀,就一定不會錯,這其實也是在把複雜問題簡單化、本質化,利於學生對量角方法的掌握。

二、克服了知識的負遷移。學生學過用直尺度量線段的長度,這一知識基礎和本節課的度量,本質上是一致的。但操作起來,量線段時學生只要對好了0刻度,觀察線段另一端的刻度就行了,並且都是從左往右數的,這恰好對本節課容易造成負遷移。通過以上三個動態化的活動,打破了學生在度量上的思維定勢,重新建立起正確的度量習慣。

三、活動的層次性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三個活動都是以達成教學目標為目的,但體現了目標達成過程中從淺入深、從感性到理性的階梯性。要讓學生正確度量,必須建立刻度增加的動態表象,而動態的表象又有賴於直觀的感受,因此從最直觀的肢體語言到半抽象的角、最後到完全幾何化的角,是一個遞進的過程。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學起來自然輕鬆、清楚。

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2000字 篇8

《風箏》寫的是小夥伴們一起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經歷,從中體會“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在教學是緊扣孩子們在做、放、找風箏時心情是怎樣的?你是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的?再讓學生抓重點詞句朗讀,在讀中體會感情,在體會中再來讀出自己的感受。語文課堂教學是師生依託文字,不斷交往對話的過程。文字,作為師生共同研究的物件,作為交往的載體,對課堂交往能否很好地進行,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如何從文字找到很好的交往切入點,變成了不得不研究的問題。文字的深度、高度、廣度,亦即文字的豐富內涵,往往蘊含在空白之中。因為是空白,面對空白,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感受體驗;因為是空白,學生的個性體驗有了城縣發展的空間和餘地;因為是空白,課堂教學會生動活潑,各種情感體驗在一起碰撞交流,極易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感悟。空白蘊含與文字之中,空白的呈現,離不開學生的親身參與,老師的適時引導。空白,為文字、學生、教師提供了融會貫通的平臺。下面就《風箏》一課談談課堂教學活動中空白點的發掘:

一、與看是矛盾處發掘空白點

《風箏》一課,最明顯的看似矛盾之處就是寫第二段放風箏時,“風箏做好了,卻什麼也不像,我們依然快活,還把它叫做幸福鳥。”“不是什麼也不像嗎?為什麼快活?而且將他叫做幸福鳥呢?”不解決這個問題,全文的理解感悟就不可能深刻。在教學該段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設計:指名學生讀該段,其他學生說說作風箏時的心情怎麼樣?你從哪些詞句體會到的?說說讀了這些句子你理解了哪些內容?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共同討論解決。學生就根據自己情況說了把風箏叫幸福鳥的原因是什麼,不同的學生原因也不一樣。這樣一來,不僅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絡起來,更拓展了幸福鳥的豐富內涵,一個人的憧憬、幸福變成了所有人的憧憬、幸福;然後再等著我們去發現。

二於情境凸現中發掘空白點

課文第三段寫的是小夥伴們放風箏的情景。怎樣讓學生感受到放風箏的就是自己?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凸現情境,把某個情節做適度的誇張,從而讓學生的感受更強烈。教學時,讓課件展示孩子們去放風箏時的歡樂場面,並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放風箏的?文章中的孩子又是怎樣放風箏的?當讀到“......站在遠遠的地方,說聲“放”,這個字時,一個“放”字,雖然不起眼,如果細心體會一下,卻能讓放風箏的人激動萬分。一個“放”字,不僅讓學生想起自己放風箏時的情景,更體會到放時的激動、緊張、充滿希望的心情。通過學生的朗讀,尤其是全體快速而又響亮地朗讀“放”的時候,將“放”的情景進行放大處理,情境一下子凸現在學生們的心中,此刻,放風箏的就是我。不僅讓學生的情感有了切入點,更在讀中留下空白去回味。

三.於言有未盡間挖掘空白點

課文第三段寫放風箏,最後一句話是這樣的:村裡人看見了說:“放得這麼高!”讓學生多讀幾遍,看村裡人是帶著什麼語氣和神態說的?學生比賽讀出村裡人帶著驚奇和羨慕來誇讚他們。著無憂無慮的童年是啊,孩子們擁有著無憂無慮的童年,擁有著快樂,怎能不令人羨慕呢?你就是放風箏的小夥伴,你聽到這樣的讚揚,會是怎樣的心情?學生的答案是多樣的,有的激動、有的興奮、有的自豪、有的幸福......這樣一來,放風箏的快活不言而喻。

四.於重點詞句中發掘空白點

風箏飛上了天,孩子們的心也跟著飛上了天,突然,當自己正在高高飛著的風箏線斷了,飛了,你的心情怎樣呢?抓住關鍵詞語“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垂頭喪氣”來體會孩子們當風箏找不見時著急、傷心難過的心情,適時提問:你著急什麼?你在呼喚什麼?我們都哭了,為了一支怎樣的風箏?引導孩子們去體會、說話,將感情推向高潮。我們都哭了,為了一隻被我們叫做幸福鳥的風箏;我們都哭了,為了那隻充滿了憧憬和希望的風箏;我們都哭了,為了那隻承載著我們理想的風箏;我們都哭了,為了那隻裝滿我們童年快樂的風箏。若創造性的挖掘教材的空白點並進行情境創設,得到的便是學生情感、思維與個性的創造性發揮。

五、於意味深長處挖掘空白點

《風箏》一文的結尾是意味深長的: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結尾的省略號,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藉此讓孩子們拓展說話:幸福鳥究竟找到沒有?小夥伴們還會傷心嗎?他們還會充滿希望嗎?他們僅僅是在尋找一隻風箏嗎?不同的學生,會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最後老師總結,不管幸福鳥找沒找到,孩子們一定找到的是希望、幸福、理想、快樂!

空白,依託教材,但卻不侷限於教材,甚至超越教材。挖掘出文字中的空白,就等於在課堂交往中給學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間。具體來說,就是讓學生在空白這一空間中有充分展現的自由,思維情感既有所依託,又沒有限制。

這篇課文上完後雖然被學校評為優質課,在課堂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亮點,如學生能依託教材的空白點能更好地與文字對話,感情也得到了釋放。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對電腦操作還不是運用自如,導致後邊時間還有點緊張,感情朗讀還不夠到位,最後放歌曲時還沒有完全將孩子們的情感宣洩出來。我今後還要多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和語言藝術,深鑽細研教材,以使課堂達到更加滿意理想的效果,為社會輸送更多複合型人才!

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2000字 篇9

中國畫是我國傳統藝術,歷史悠久,風格獨特,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深愛國內外廣大人民的喜愛。從小培養學生對本民族藝術的興趣和愛好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也是對祖國藝術傳承的重要途徑。中國畫教學在國小內較難開展,這是由於孩子年齡小,對筆墨的運用技巧很難掌握。在中國畫教學中,注重學生“觀察——體驗——發現——想象——創造的心理髮展過程,尊重學生,讓學生自由自在地表現自己的願望。

一、認真觀察,提高學生的興趣.

中國畫與蠟筆畫、水彩畫等不同,一瓶墨水一張宣紙就可以產生變化無窮的跡象。剛開設國畫課時,我引導學生通過玩墨,玩筆讓其發現筆的運用如側畫,豎畫會產生不同筆跡,墨加水分多、少會產生濃墨、淡墨等多種不同觀賞感觀效果。學生對筆、墨、水、紙產生興趣後再引導學生掌握幾種常用的名詞,如運用中鋒、側鋒、勾線、點厾等。

二 、以中國畫的筆法墨法練習為根本,感受筆墨情韻,變枯燥為樂趣。

中國畫技法的掌握與恰當運用可以延伸藝術形式和藝術學習者的視野,但對於國小生來說只有讓其深刻體驗創造過程中自主創造的樂趣和收穫,美術技能的學習與訓練,才真正具有效果,學生學到的知識才會轉化成智慧。在教學中我們通過遊戲實驗的方法讓學生親身去體驗與發現技能、技巧。讓學生通過筆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方圓粗細,乾溼濃度將毛筆蘸上濃墨在宣紙上自由揮運,上下、左右、來來回回第“亂塗亂畫”,直到筆幹墨渴,然後蘸水、蘸墨繼續運動,可以在已有的墨色上重複執行……遊戲結束後,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學生作品,引導學生認識他們作品中所創造的各種墨色,以及墨色產生的原因,幫助學生比較、分析作品中各種點、線、面是如何通過不同的用筆表現出來的。學生很驚訝原來在自己隨意塗畫中已經不自覺地運用了中國畫的一些基本筆法、墨法。激起了學生有意識地進行一些筆墨基本訓練的熱情,以期提高運用、表現能力。同時,欣賞一些名家作品,讓學生觀察和領悟畫家是怎樣在宣紙上通過特定的表現手段來表現各種不同的物件,抒發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實際練習時,要讓學生認識毛筆、水、墨和宣紙這些特殊工具材料的獨特效能,通過選擇不同的用筆用墨方法,生動形象地表現各種事物,產生不同的筆墨情韻,如,學畫金魚,用筆要灑脫飄逸,用筆清淡,才能給人活潑、輕鬆的情趣。畫藤蔓時用筆要沉著有力而有道勁流暢。用墨時濃時淡、時干時溼,這樣畫出的線條才能如煙雲舒捲,具有豐富的內涵。

三、以臨摹為手段,掌握基本表現手法,激發學習慾望。

中國水墨畫傳統的學習方法是從臨摹入手,中國畫的臨摹要臨著名畫家的優秀繪畫作品,俗話說得好,“學其上上,得其中中;學其中中,得其下下。” 臨摹著名畫家的作品才能讓學生在一開始就有較高的起步。剛開始臨摹所選擇的繪畫內容要與國小生的常生活有著密切關聯並且學生容易學到的的事物,如一些房子、一些美麗的花朵植物、一些可愛的小動物等。因為國小生對這些事物比較熟悉、感興趣,所以畫起來比較容易上手。同時,在臨摹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多觀察、勤思考的習慣,讓學生學會分析畫家們是怎樣對常生活中的事物進行藝術表現的。其次,臨摹也要有法有變,初始臨摹,教師要示範重點,要求學生邊臨摹邊思考,找規律,以加深理解,後期臨摹,要在欣賞中初步體會畫家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想法,培養兒童舉一反三的創造能力。讓學生在臨摹的過程中不僅要有技法上的收穫,又要有審美能力、思維能力的提高更要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成功感,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生中國畫的慾望。

四、展示學生作品,給以評價。

為學生提供提供一個平臺和空間,展示自己所創造的作品。讓學生互相欣賞,對比和總結,提高學生自信心和保持對國畫的興趣,耐心傾聽學生所表現的作品製作過程和內心世界,並欣賞他們成功的喜悅。聽學生心中的語言,瞭解學生在每一個作品中所表達的體驗,不隨意下定義“不好”“不行”“怎麼這個樣?”等注重學生情緒體驗。

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2000字 篇10

通過網上研修學習,乘著我縣課改的春風,我上了一堂教改課——《金色的魚鉤》。上完之後,我感受頗多。

《金色的魚鉤》是一篇略讀課文,描寫的是紅軍長征途中發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課文用《金色的魚鉤》做課題,意義深刻。“魚鉤”記錄著老班長的英雄歷程,閃耀著老班長金子般的思想光輝,象徵著老班長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本文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於革命捨己為人的品質教育,學習作者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展現人物內心的表達方法。訓練簡要複述故事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本文的教學重點是體會文章中蘊含的思想感情,難點是理解“在這個長滿了紅鏽的魚鉤上,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這句話的含義。

為了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我運用了“自主式五步”教學模式來進行教學,具體步驟如下:

一、激趣明標。對於這個環節,我是這樣做的,先請學生齊背毛澤東寫的《七律·長征》,然後請學生講一講長征的時間,經過的省份和一些重要的戰鬥,在學生了解長征的基礎上,老師作一個小結從而引出課題,並提出學習目標。

二、自主學習。在這個環節中,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了四道題,讓他們進行自主學習,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小組中的成員可以互相討論,時間是8分鐘。這4道題是這樣的:(1)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2)課文的題目是“金色的魚鉤”,這個魚鉤是金色的嗎?作者為什麼說:“在這個長滿了紅鏽的魚鉤上,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3)本文的哪些內容讓你深受感動,找出來,並說一說讓你感動的原因。(4)把描寫老班長神態的語句找出來,並說說你從中感悟到了什麼?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的學習興致很高,討論的也很熱烈,與平常死氣沉沉的課堂氣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三、合作展示。在這個環節中,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各派一名代表上臺來展示本組自主學習的成果,老師給予適當的評價。這個環節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由發揮,自我展示的平臺,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在課堂上,學生有了展示自我的慾望,迸發出了創造的火花,樹立了學習的自信心。事實證明,學生的 表現出奇地好,他們的發言簡直可以用“妙語連珠”來形容。

四、當堂測試。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一道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題。題目是這樣的:在革命烈士紀念館中,陳列著那枚金色的魚鉤,你是一名講解員,請你向前來參觀的人講解“金色的魚鉤”的故事。這個設計既讓學生加深了對課文主題的認識,又訓練了學生的複述能力。學生一看到這道題,情緒高漲,都想上來試一試,有些同學的講解非常到位。有位同學開頭是這樣的:朋友,這是一個長滿了紅鏽的魚鉤,也是一個不平凡的魚鉤,就是這個長滿紅鏽的魚鉤,包含著一個十分動人的事故……學生的表現讓想起了一位科學家的一句話: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整個地球。我覺得學生也可以自豪地說:給我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我會表現的很出色。

五、提升小結。這個環節既是老師對課堂情況的總評,也是課堂的延伸。當學生談了自己在這堂課中的收穫之後,我適時的總結了一下,並提了一個要求。我是這樣說的:在長征途中,還有許許多多感人的故事,請同學們課後去搜集一些,我們準備組織一次長征故事會。幾天後,這個故事會開得很成功,同學們都踴躍上臺,爭著講述自己蒐集到的故事。

從以上事實證明,運用“自主式五步”教學模式,不僅把課堂主動權還給了學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在以前我上這類課文時,要麼叫學生自己讀課文自己解決課後習題,要麼會直接將課後習題的答案告訴學生。這兩種做法都存在許多弊端,前者是一味的放,讓學生在讀課文和做習題時增加了難度,對課文的理解不夠深入到位,往往不能準確的回答問題,一遍,兩遍……老是不對,結果搓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後者則沒有充分的給學生讀書和思考的時間,只是被動的接受答案,並不知道課文裡講了些什麼,問題的意思是什麼?久而久之,學生養成了依靠老師說答案的懶惰思想,不再主動的朗讀課文、思考課後習題。而運用“自主式五步”教學模式避免了這個弊端。

另外,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那就是在課堂上,沒有給學生自由的空間去質疑。這樣,就使得學生對知識的學習還不是那麼主動。記得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如果學生無所疑,無所惑、無所求,那麼,老師的啟發是不會生效的。所以,我覺得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作為主導的老師還應該給他們質疑的機會。

在我縣教體局的引領下,在我縣教研室的組織實施中,我縣中國小“自主式五步”教學模式的課改已經進行一段時間了。在這一過程中,我感受到了這種教學模式給我的課堂教學帶來的實惠,也驚喜地看到了學生的變化。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運用這種教學模式來進行課堂教學,把自己的教學水平升上一個更高的臺階。

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2000字 篇11

首先,《端午的鴨蛋》課出自人教版八年級下第四單元民俗主題,單元學習目標為了解民俗蘊含的生活的樂趣以及體會多種表達方式產生的效果。而本課的學習要點有三:一是瞭解課文內容,理解作者藉助端午的鴨蛋表達的思鄉之情和對童年生活的回憶;二是一通過文字的的閱讀,初步理解作者的語言風格;三是對本文選材特點的瞭解,初步感悟作者汪曾祺的閒適自由的風格。正是基於此,我在備課時確定本課的學習要點有以下三點:

1.把握文章內容,理解作者情感。

2.對作者語言風格的初步認知

教學重點為理解作者閒適的語言風格。

回首這節課,我基本上處理號以上幾個要點。在教學思路上我以課文的朗讀貫穿整個的教學始終,首先是以主要問題“作者是以怎樣的情感回憶家鄉端午的習俗”引導學生走進課文,初讀課文,理順文章作者行文思路。在對文章有了初步感知後,研讀課文師生互動共同探究“家鄉鴨蛋的特點”進行文字細讀。與此同時感悟作者的語言風格,重點鎖定在課文的第二三段。第三步激發學生創新型閱讀,對文章最後選材進行理解,在此基礎上完成課後練習三的要求。整個授課過程以主問題貫穿始終,學生多種形式的朗讀不絕於耳。

關鍵環節回顧:

這節課中我將重點定在對文章中家鄉鴨蛋特點的理解,體會作者“味中味”,所以在課文第一部分的處理上一帶而過,有關文章端午的習俗學生能夠很容易理解。

內容細讀這個環節我以“這是 的鴨蛋,因為 ”的句式引導學生走進課文,進行細讀。學生在課前做課相對到位的預習工作,在細心的閱讀與批註後,能夠較好的完成這個任務。學生談到這是“與眾不同的鴨蛋”“馳名遠近的鴨蛋”“質細而油多的鴨蛋”“蛋白而柔嫩的鴨蛋”“情有獨鍾的鴨蛋”……好多學生在闡述自己的理解的時候能夠結合課本內容。其中學生談到作者“情有獨鍾的鴨蛋”時候,恰恰和自己在備課時預設的問題相吻合,我恰到好處的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引述的唐代元稹《離思》中的“曾經滄海難為水”詩句的解讀,此環節一方面加深學生理解汪曾祺對高郵鴨蛋的感情,另一方面進一步理解汪曾祺的文白相間的語言風格,體會作者典雅的語言與質樸的口語相映成趣的妙處。

另外,此環節與感悟作者的語言風格特點相結合,汪曾祺語言善於繪型繪色。“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此處我引導學生抓住“吱”感悟作者善於描繪形色。多次的朗讀,有效的引領,體會出作者在描型繪色。

文章結尾“作者寫到了車胤囊螢夜讀的故事,可否刪除,試述理由。”設計目的是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作者閒適自由的風格和作者安排材料的特點。此環節不要求學生做統一答案,能夠有自己的理解就行。學生一方面能夠從常規寫作選材的角度談到該段材料遊離選文的中心,還有部分學生在預習的情況下做出這樣的安排體現作者安排材料的隨意、自然的特點。

縱觀這節課,基本上完成了最初預設,作為教學本身就是一種遺憾的藝術。這節課有很多地方值得推敲。

第一,作為一節同課異構課,在與同組教師共同備課的基礎上自己創新的地方不多,沿襲的東西佔主導。相比較一起做課的老師,自己這堂課學生的朗讀還算是被比較到位,但課堂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還有待提高,遇到學生不能回答的時候,對學生的有效引導功夫欠缺。

第二,教師在課堂上預設的色彩很濃重,教學環節的每一步都是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達到教師預設,沒有注意生成的東西。比如,一開始學生對“作者懷著怎樣的感情會議家鄉的鴨蛋的?”“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樣的?”這兩個問題如果學生有良好的預習應該是能夠很好地回答,在這堂課上,部分學生預習效果不佳,導致課堂最初比較沉悶。教師為了最求最初預設環節,硬牽著學生達到預設。

另外,有關內容研讀環節,學生深入課本的時間略顯不充分,課堂上回答的亮點不夠,而此時教師看到學生讀出“曾經滄海難為水”的語句時,就中斷了學生的感知,匯入到教師預設環節中。此時,如果再放手讓學生繼續研讀,還有可能更為深入的讀出新的資訊。

第三,作為一節常態課,學生的識字寫字基本上沒有得到有效落實。這一點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說應該是一項缺欠。本來作為課前交流預習的一個環節展示出來,教師僅僅讓學生自行提出,並沒有進行有效地指正,過於倉促。

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2000字 篇12

編入國小語文教材的古詩,以極簡煉、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創設了優美的意境,表達了深摯的情感,千百年來膾炙人口。詩中的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為一體,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我在教學中深深地體會到,引導學生從古詩中受到美的薰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古詩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艱鉅的任務。所以在設計教案及上課時,我都努力抓住古詩的幾個特點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

(1)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古詩的語言極為精煉。僅僅通過接觸語言來學習古詩,兒童對古詩畫面美的理解就會是籠統的、模糊的。所以我通過圖畫,具體而形象地再現古詩中的畫意;通過語言,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意境之美。基於這一歷年,課始我用詞人的另一首詞《破陣子》引入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兩個不同的詞牌的風格,感受到了詩人不同的心境,為後面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2)引導學生“披文入情”,使學生體驗古詩中蘊含的豐富情感,通過審美體驗,得到心靈的陶冶。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古詩詞,不管是何種句式,都平仄有序,簡短精煉,風格明朗,讀來琅琅上口,抑揚頓挫,兒童都很喜歡。此處我基於學生閱讀古詩興趣及讀詩經驗,將此濃厚興趣遷移至學習詞中來。在聽範讀感受、多遍自讀自悟中,體驗發現詞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詞牌名與題的關係特點。所有這些,均由學生在朗讀比較中發現、體驗而得,老師所做的,只是梳理與豐富,並在一次又一次饒有興味的朗讀中,品味詞獨有的韻律之美,在這一次又一次的朗讀中,在語音的揚抑、節奏的緩急中逐漸入情入景。

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沒有詩人真摯濃烈的感情,就不可能產生動人心絃的詩歌。在這首詩中,詩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繪的景物之中,創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教學時,我嘗試引導學生“從景入手”,從字詞的理解以及再現詩的畫面入手;“由曲引情”——詩與曲,自古以來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藝術。優美的歌曲,能創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學生帶進一種特殊的藝術氛圍中去,從而為學生體會古詩的情感創造條件。我自始至終輕輕地播放著一段樂曲。該曲有著優美抒情的曲調,輕快舒展的節奏,詩一般的音樂語言。學生一聽樂曲,彷彿置身之中,恬靜、愉悅、嚮往的情緒便油然而生。這時,再學古詩,學生較快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學完全詩後,我再讓學生一邊聆聽樂曲,一邊展開想象。此刻,學生伴隨著二胡、琵琶、提琴齊奏所發出的柔美的音響,浮想連翩……一幅悠閒自在的農家生活圖,頓時呈現在學生眼前。

(3)幫助學生“由讀引情”。古詩的情感常常蘊含在富有音樂美的語言之中。

兩首詞的對比,有利於使畫面立體起來,激起興趣;有利於讓文字走進學生的心田,展開對話;有利於學生走進作者的心裡,產生共鳴;有利於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營造出多彩的課堂!在這樣的對比中,讓學生體會到作者在字裡行間流露對鄉村生活的喜愛與嚮往之情,對名利的淡薄,對自然真實,恬靜有趣的生活之神往,以及其生活追求。最後有兩首詞中的“醉”的不同找到了對同樣的“安”的嚮往,把整節課的教學落實到一個“安居”上。

要通過反覆朗讀、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設計教案時把朗讀作為一根主線貫穿始終。起始階段齊聲讀,個別讀;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邊朗讀;學完全詩後讓學生反覆朗讀,或一唱三嘆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式地自由讀。總之,要讓學生讀得琅琅上口,滾瓜爛熟,聲情並茂,方肯罷休。

儘管整堂課我都努力地按照設計時的想法在做,但備課還是顯得過於理想化了些,沒有更多的考慮自己班級學生的整體水平(包括理解及朗讀水平)!所以整篇課文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還是出現了一些小問題。前面鬆了些,後面有些趕。另外,在讓學生朗讀上也有“蜻蜓點水”之嫌。有些浮於表面,顯得程式化了。如果時間安排更好的話,應該照顧到整個班級學生的朗讀,並有針對性地指導。更好地來體現備課中的“由讀引情”的理念。最後,課件設計中也有小小的不足,安排教師範讀是我設計了配樂錄音。但教學後發現,教師範讀部分始終還是自己來讀比較適合!

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2000字 篇13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講的是古時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時代的治水英雄。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

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我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讓學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艱難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所以我確定了第一個教學目標: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大禹治水的艱難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指導感情朗讀。

課文生字中“治、制”這兩個同音字,我知道學生肯定要混淆的,一次我確定了本課的第二教學目標:學寫生字:治制

在教學新課前,我複習了課文中的生詞“滔滔、淹沒、衝倒、無家可歸;決心、治理、帶領、千辛萬苦;制服、安定、偉大、代代相傳。”看似簡單的三組詞,其實是統領全文主要內容的詞語。接著,我又丟擲這樣一個重要的問題“大禹為什麼要治水?這裡的治水指的是什麼水呢?”為下面的學習做了鋪墊。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都能明白大禹治的是洪水。可為什麼要治理洪水?學生就有點似懂非懂了。而我的一段洪水的視訊正好幫助學生明白了課文第一自然段的內容。我緊扣“滔滔”二字讓學生理解,因為洪水的大、洪水的凶猛,所以衝倒了房屋、淹沒了農田,害得老百姓無家可歸。最後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

在講解大禹治水經過時,我為了讓學生體會治水的艱辛,緊緊抓住“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等語句。如果只是通過簡單的朗讀,我覺得可能學生理解的程度不深,因此,我又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山太高,禹爬不動了,他_____。水太深,禹趟不過了,他_____。沒有吃的,禹餓 得兩眼發花,他_____。天太黑,凶猛的野獸出來了,他_____。”通過學生的口頭填空,讓學生深深的理解到大禹治水的不易,真的是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禹這樣辛苦地觀察水流和地形,他才能帶領老百姓“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順利的將洪水引入了大海”。這裡的兩個“九”字又是第二自然段理解的一個難度,學生肯定會一位真的只有“九條大河”、“九座大山”,我就告訴這裡指很多很多,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禹治水的艱難。最後一個填空練習“禹下決心要,他吃盡了,走遍了,仔細地察看,他帶領老百姓挖通了( ),劈開了( ),引導洪水。”我採用了你填、我填、大家填的方式,讓學生對這一自然段的內容得到了鞏固,對大禹治水的艱難再一次深深地領會了。

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時,我原本想通過老師像講故事一樣的講述,邊講述邊填數字來引出這段文章,讓學生從這一組數字中來體會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可是當我出示了填空,還沒說完,學生就接著說下去了,我只好改變策略,改成提問“看了這些數字,你有什麼問題要問禹的?如果你是禹,你的心理是怎麼想的?”學生提了一些問題,我又做了一點補充,我說:“禹的兒子十多歲了,還不知道父親是個什麼樣子。同學們你們知道嗎?禹在外治水13年,那是七千四百多天哪!”從而更好的理解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學生也對大禹的英雄壯舉敬佩不已。最後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過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讓學生說說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個老百姓,你會怎麼感激大禹,以此來理解為什麼大禹的名字“代代相傳”。

詞語的積累在語文教學中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這堂課的設計中添加了一個“送詞語”的設計,我送給了學生“千難萬險、千言萬語、千恩萬謝、千家萬戶、千秋萬代”六個和課文內容相關的成語。

本課生字中的“治制”為同音字,為了使學生能很好的區別,我找來了古代的字,讓學生形象的分辨清楚“治”與水有關,所以是三點水旁,“制”與刀有關,所以是立刀旁。又通過學生自己組詞加深理解,最後通過填空“禹下決心____理洪水,他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終於把洪水______服了。”加以鞏固。

本堂課,在感悟文章中心的同時,我知道學生進行了多種形式的讀,以讀促悟,使學生對人物的高尚品質有更深刻的體會,悟又帶動了讀。學生的情感被激發了,朗讀自然就更出色了。

在這堂課中,還有很多地方沒有做到位:

1.時間把握不好。在觀看洪水的視訊時,視訊播放的時間太長了,有的學生都有點坐不住了,也浪費了一點時間,以至於後來時間來不及了,還有一個對“治制”的鞏固理解的填空練習“禹下決心理洪水,他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終於把洪水服了。”都沒有做,對這兩個字的描紅也沒來得及反饋,還拖課了。

2.老師的話太多。雖然在課前設計時,我已經注意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然而,在這個練習:“山太高,禹爬不動了,他____。水太深,禹趟不過了,他____。沒有吃的,禹餓得兩眼發花,他____。天太黑,凶猛的野獸出來了,他____。”的教學時,一看學生說不出來,我急了,就講了很多,還有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時,教師給予得較多,總是把自己的感受過多地加給學生。其實,應該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自想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這一點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必須要改進的。

以上就是《大禹治水》教學反思全文,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2000字 篇14

教學《影子》時,明顯感到學生很喜歡這篇課文。還沒上課,他們都會背了。我提問:“請同學們看看你的左邊是誰?右邊是誰?然後同桌說一說:我的左邊是右邊是,他們都是我的好朋友。”學生們很興奮,馬上左看看,右瞧瞧後,同桌就互相進行說話訓練,然後指名說。

接 著我引出了課題。你的影子也是你的好朋友。看看,現在你能找到你的影子嗎?想想,你在什麼時候看到過它?這個問題一提出,學生們紛紛舉手想發表自己的看 法。我趁勢引入課文教學。請學生們看圖,看看圖上畫的是什麼?(出示第一幅圖),學生仔細觀察了一會兒,小手就陸陸續續地舉起來了,有的說:太陽在小朋友 的前面走,影子在小朋友的後面。也有的說:小朋友向太陽走,影子在小朋友的後面。我一一肯定。又故作神祕地說:小朋友怎樣走,影子會在他前面?有個學生馬 上站起來說:“老師,我知道。小朋友揹著太陽走,影子就會在他的前面。”多聰明的孩子啊,我大大表揚了他一番,誇他是我們班裡的小博士。聽到表揚,孩子顯 得很高興,坐下來後,腰背挺得筆直。(這是一個上課不太聽,卻很聰明的孩子。)

學完課文,我還讓孩子們同桌合作,一個做影子,一個做小孩,表演書本的內容。其他孩子邊看邊念課文。這似乎讓學習變成了遊戲,孩子們非常投入地準備,又在嘻嘻哈哈的表演中,鞏固了課文。

思考:

1.教學內容如何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以達到教學目的?

2.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3.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培養他們的“質疑問難”能力,這個要求會不會過高?

教學這個課時後,我有如下體會

1、注意從生活現象入手,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 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應該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 創設學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進行教學。如教學一開始,我請同學們看看你的左邊是誰?右邊是誰?然後說說:我的左邊是,右邊是,他們都是我的好朋 友。“那麼,你的影子也是你的好朋友,你能找到它嗎?”話音剛落,很多學生紛紛舉手,想發表自己的看法。這說明了把生活現象引入課堂,就能調動起學生的學 習興趣。在理解“影子常常跟著我,就像一條小黑狗”這句話時,我說:“為什麼不說影子像只小黑熊?”“哪位小朋友家餵過小狗,小狗是怎麼跟你玩的?”親切 的家常話題,喚起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學生很快地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小 組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主動作用的一種有效方法。它不僅有利於發揮集體的智慧,解決學生個人不能解決的問題,而且培養了學生之間互相合作交 流的能力。如在教學過程中,讓同桌看圖互相討論:和影子在一起玩,小朋友快活嗎?從圖上哪兒看出來?在理解課文的重點句子影子“就像一條小黑狗”“它是我 的好朋友”時,讓四人小組展開討論、交流,讓每個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通過小組的學習交流,學生解決了問題,獲得了知識,體驗了成功。同時,學生思維積 極,思路開闊,互相啟發、互相激勵,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3.自主質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學源於思,思源於疑。通過讓學生質疑,可以更有效地促進學生

主 動參與課堂教學,更有利於培養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和思維能力。因為,學生的疑點往往是課文的重點和難點,一個問題是由老師提出來還是由孩子提出來, 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它不僅讓孩子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而且激發起學生求異思維的火花,激活了課堂教學氛圍。如在學生讀通了課文之後,讓學生想想:你 讀懂了什麼?還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這個問題一提出,引起了學生更積極地去思考。學生們提出了不同的問題。儘管有的學生提出的問題很簡單,或者不是問題,但 也足以說明他們已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已在思考,已經有了問題意識。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善於創設與教材內容有內在聯絡的現實生活情景,使學生見景生情,在生活中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自主、合作的學習中主動發展。

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2000字 篇15

在學習本單元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直觀比較物體長短和高矮的方法,這是學習本單元內容的重要基礎。雖然學生在生活中對釐米和米這兩個常用的長度單位有過接觸,但即使經歷了認識、鞏固、單元練習後,部分學生的學習效果仍不甚理想。究其原因,認識釐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數學概念的過程,需要經歷從直觀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體的過程,學生要通過不斷的感知、體驗、實踐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認識。這對於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二年級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為了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學"釐米"這一概念時,我安排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引起學生興趣。

1、猜一猜。讓學生先根據頭腦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1釐米有多長?再請猜得準的學生說一說:你是怎麼猜準的?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同時也讓學生知道:許多知識是自己從生活實踐中獲得的。

2、看一看。觀察直尺,直觀感知"1釐米"的長度。讓學生從直尺上找出"1釐米",並且知道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就是1釐米。然後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之間也是1釐米?從0到2之間是多少?2釐米裡有幾個1釐米?0到5之間是幾釐米?0到10之間呢?從而使學生充分認識直尺,認識1釐米和幾釐米的長度。

3、畫一畫。讓學生在紙上畫出1釐米、幾釐米,直觀感知1釐米和幾釐米。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領悟到:長度不是一個點,而是一條線。

4、剪一剪。讓學生用吸管剪出1釐米,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然後問學生:你怎麼能肯定你剪的就是1釐米?大部分學生都是用尺子量出1釐米。那麼,怎樣測量呢?請一名學生演示測量過程,明確測量的方法。

5、量一量。給學生提供學具,讓學生利用學到的測量方法進行實際測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6、找一找。從生活中找出長度大約是1釐米的物體,把數學和生活緊密地聯絡起來。

7、比一比。讓學生用兩個手指間的距離表示出1釐米,2釐米,5釐米,10釐米,建立起長度表象。知道 2釐米裡有2個1釐米,進而明確幾釐米裡有幾個長度單位。

總之,在"釐米"概念的教學中,利用猜、看、畫、剪、量、找、比等環節,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清楚地建立起1釐米的實際長度和空間觀念,並學會了測量物體的長度。。

(二)抓住聯絡,認識"米"。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抓住知識之間的聯絡,利用"釐米"學習"米"。

1、找關係。學習了釐米以後,我讓學生用手比劃出1釐米、2釐米、5釐米、10釐米。然後讓學生把10張10釐米的學具條排成一排,使學生認識:這是100釐米。再讓學生從老師提供的學具中找出 和100釐米同樣長的尺子。學生會很自然地找到米尺或者 1米的皮尺,從而引出單位"米"。接著問學生:比較兩者,你發現了什麼?得出:1米=100釐米的結論。

2、認識1米。讓學生利用手中的米尺或者皮尺比劃一下:1米有多長,1米有多高,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

3、估量。讓學生利用剛剛建立的表象,估計一下黑板的長度,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同時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反饋。

(三)利用比較,深化認識。

讓學生對照板書或者手中的學具想一想:為什麼資料都是1,它們的長度卻不同?引導學生認識:單位不同引起長度的不同。使學生知道:"米"和"釐米"大小不同,"米"是高階單位,"釐米"是低階單位。測量較長的距離時用"米"做單位,測量較短的距離時用"釐米"做單位。從而使學生掌握長度單位的用法。

1.讓學生經歷長度單位的形成過程,建立表象

2.通過聯想和比較來鞏固對釐米和米的認識

3.建立初步的估計意識和估計能力

通過對前後測情況的分析,學生對於米、釐米的認識是學生學習長度單位中的一個難點,要讓學生地正確建立起米、釐米的表象是比較困難的,原因是米、釐米這個長度單位是所有長度單位中最不常用的,離學生的生活經驗比較遠,因為不常用,所以在學生頭腦中留下的表象是不深刻的。而這兩堂課教師都已經致力於米、釐米這兩個長度單位的表象的建立,使我感受頗深的就是:教與學都要以 “做”為中心。“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因此,我們在教學米的時候,可以挖掘學生身邊的一些教學資源,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要有充分的時間給學生操作、感悟的過程。

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2000字 篇16

《月光曲》,是一篇老的不能再老的課文吧。一拿到這樣的課文,我就急於上網,想去看看對這篇課文的不同設計。一搜索,名師的教案多如牛毛。特別吸引我的是將軍晶全國閱讀課的教案和視訊。於是,靜下來看了一堂他上的《月光曲》。一開始的音樂匯入,“未成曲調先有情”,喜歡;用“觸動”點起火花,品讀對話,有味;通過對“您”的設疑,深入理解“知音’激起又彈一首的激情;結尾的音樂出去,又一次激起了學生的情感。看著看著,心裡有股莫名的衝動:就按他的上,一定出彩!

理出了將軍晶的教學設計,我正沉醉其中,又開始猶豫了:三個都這樣上呢?放棄吧,上出自己的特色!冷風冷雨中冒出的花兒需要勇氣,同樣跳出精彩的教學設計,也需要勇氣。華燈初上,我開始了自己的教學設計之旅。依據課文的寫作特點,不上前面,只有後面的教學設計了。初次朗讀月光曲意境美的部分,思緒亂成一團,直接跳到這裡,學生能入情入境的去朗讀和理解嗎?心中頓時沒有了底氣,而且這類課文也不是我上課的風格,所以越感心虛。但越讀後面的月光曲畫面,越覺得非上它不可。其實月光曲的意境美,不僅僅是對月光曲給人畫面的美,能成為名曲,還有是美麗的傳說和裡面蘊含的內涵。但一切都可以在這一段層層品讀進去: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樂家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確定了目標和教學內容,我開始了具體的教學設計。

一、利用音樂及相關的圖畫讓學生感受《月光曲》的魅力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將人之創造潛能誘匯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由於《月光曲》所處的環境相對我們的學生而言,實在太過於遙遠了。所以,在教學中,我採用“體驗探究法”閱讀課文,即課堂上讓學生從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洶湧澎湃的意境,而這正是課文教學的難點。我在教學中先讓學生自由去讀,去想象腦海中看到了什麼畫面,然後再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畫面來談:哪些語言文字讓你讀出了畫面?接著讓學生從視覺、聽覺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再讓學生閉眼細心聆聽《月光曲》,讓他們在腦海中形成畫面與之前所見的畫面相對比,讓他們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然後,通過指導閱讀把人物的“感情線”和音樂的“樂曲線”有機地交織起來,巧妙地化難為易,變無形為有形,使學生既理解了樂曲的發展層次,又弄清了貝多芬感情波瀾的推進,還在發現美、感悟美的閱讀中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感情共鳴,完成了學習語文與欣賞藝術的完美結合。

二、以自己的理解滲透入學生當中。

課前,我曾多次聽《月光曲》這一首曲,覺得這曲中所展現出來的優美、和諧的旋律是非常動聽的。因此,在教學中,我也同樣地讓學生多次聽這首曲子,讓他們從感官中理解這首曲子,讓他們在讀和聽的過程中感受到“海上升明月”的奇麗景象劃分成三個畫面(第二次“三步分解”樂曲再一次理出人物感情變化線):

第一幅:月亮剛從“水天相接”處升起,海面上“灑遍銀光”;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現了“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

這不僅是聽,還要讓學生想象,讀出來。在充分理解之後,還讓學生根據我所出示的畫面哼出相應的旋律,以加深學生的理解。而且,在教學當中,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及聲音高低、面部表情來調動學生的激情,讓學生感染到自己情感,從而融入自己的激情當中,創設出良好的教學環境。而學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漸地理解《月光曲》,並有了自己的觀點及感受,再利用朗讀來充分表達出來,讓學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發洩,以達到情感上的昇華。最後,讓學生用朗讀來表達自己的理解。以“讀”為本。分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指導表情朗讀至誦讀。學生在感受文字的文字之美、音韻之美、表達之美、意境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同時,亦提升了自我的精神境界和生命的價值。

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們從各種感官中都得到相應的理解,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有力地促進學生思維及想象力的發展。

但課堂的變化總是無法預設的:

一、讀詞理解,插曲遺憾

在讀詞理解的時候,有個學生說:“這些詞語都是描寫水的。”當時,我的心裡猛地一怔:幽靜、恬靜、清靜,怎麼可能是描寫水的呢?我再次發問:“同學們,你們同意嗎?”這時,我多麼想聽到異類的聲音:“老師,我不同意,他們都是描寫靜的。”但出乎意料的是,所有的同學都同意,而且不少學生都一個勁兒的點頭。如果是平時的上課,我一定會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這個詞所在的句子,然後讓學生讀中理解它的意思。“結合課文內容來理解詞語,是最有效的方法。”但因為是公開課,所以我猶豫了:如果去找,那一定時間不夠,但就這樣一個勁兒地問下去,以詞解詞,很難體會。因為我的顧慮,所以我還是選擇了讓學生從字的意思上找區別。雖然後來學生都理解了,但這種以說來代替自己理解的方法,對於學生而言只是一種表面的理解現象。

二、畫面理解,散亂不集中

在品讀月光曲畫面美的時候,因為自己心中對三幅畫面的句子,要抓住哪個重點詞來進行品讀,不是理解很到位,所以有點兒給學生拽著走的味道。如學生在月光除灑畫面品讀時,一個學生說:“我喜歡一個灑字,因為灑滿了銀光。”其實灑是一種大面積的播撒,銀光是一種顏色。完全可以結合“霎時間”來體會時間短暫,但一瞬間海面由黑暗變成了銀色,一切一切都是在一眨眼之間發生了變化。應該引導讓學生結合“霎時間”來體會那種神奇的美麗,再通過自己的朗讀讀出句子中的情感。

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2000字 篇17

《長方形的周長》這是我剛進學校時,第一次上的公開課的內容,第一次上這內容時的情景在腦中已模糊不清,但是課後明叔點評了一句話:“你這數學課上得像語文課一樣。”讓我印象深刻。那時的課應該讓人感覺十分青澀吧,雖然每個環節師父都細心地指導我,但在自己實踐時,仍然有很多地方沒有把握到位,那次的公開課只能算是完成了。

在身邊老師的指導和時間的磨礪下,如今再來上這個內容時,對於每個環節,該如何設問,已找到了一定的技巧。三年級的孩子已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是邏輯性還不是很強,要想正確引導學生,不能一味地按照老師的思路,而應該多去揣摩學生的思想,然後在他們的思維基礎上進行牽引,往往能更有效地達到預期的效果。

在本節課開始時,我仍然採用了一個童話故事進行情境引入,但發現學生的情緒並不如我原來的學生那麼高漲,當時便想:難道是我的童話故事學生之前聽過?課後我問了問學生,他們說這個故事之前並沒有聽過。那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如此不同的反應呢?課後我進行了一番思索。隨著計算機的普及,現在很多學生從小就會上網,他們能從網上獲取大量的各種各樣的資訊,這些資訊促使了學生的心理開始早熟。曾經喜愛看《喜羊羊》的孩子們到了三年級,心裡開始出現矛盾,一方面平時看著《喜羊羊》,另一方面又開始排斥《喜羊羊》,他們覺得這個動畫片很幼稚,已經不是他們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該看的動畫片了。同樣,所謂的童話故事對他們來說也就顯得很幼稚了,聽到後興趣自然不會很高。在今後的課中,不管用什麼進行引入,都應該先對當時的學生的喜好、心理進行一番瞭解,而不應該還停留在對原來學生的瞭解中。時代在變,孩子們也在變,只有順應了他們身心的發展規律,才能上出一堂好課來。

隨後在新授時,學生能利用周長的概念以及長方形的特點推匯出長方形周長的三個公式。在運用時,我發現學生普遍都能正確計算出長方形的周長,採用連加的居多,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這個公式,學生們卻很少用到,這本來是三個公式中最簡單的一種,學生卻不去選擇。難道它現在變得很複雜了?其實不然,這種方法仍然是最簡單的一種,只不過現階段的學生還未學習過多位數乘一位數,如果題中給出很大的數字,用這個公式他們就無法計算出結果。這使我不禁想到,這一冊的教材其實是安排了《多位數乘一位數》,只不過在《周長》之後,倘若在教學時,先把《多位數乘一位數》提前上完,再來學習《長方形的周長》時,他們便能用三種方法完整地解決,這時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這個公式的簡便之處便體現了出來。所以我們平時在教學時是否一定要按照教材的順序去上呢?這個值得我們去探討。

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範文四

本節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學得紮實,靈活,有成就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自主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探究和實踐能力,我認為教學過程中有以下幾個方面較為成功:首先,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我認為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應該作為一個教學目標去追求並努力實現。在課堂上尊重學生的人格,理解學生的思維,允許他們有不同的見解,鼓勵他們質疑問難,發表意見,幫助補充他人不完整的敘述。實現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其次,精心設計了課前鋪墊,突破難點。根據三年級學生思維發展特點,空間想象力有限,對於長方形公式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難。我在課前設計了找長方形物體的題目,讓學生在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明白長方形的特徵(兩條長相等、兩條寬相等),在掌握了這種特徵後,當學生遇到計算長方形周長時,就有一部分聰明的學生會用(長+寬)×2,通過聯絡對比,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長方形周長的公式。這節課在各個教學環節和練習的設計上也儘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比如給照片加邊框,給菜地圍籬笆等,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明白學長方形周長的用處,並能把所學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

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範文五

一是知識的形成不應是給予,而應是探究獲取。以前教學這個內容好像是先告訴學生公式,再引導學生用公式計算長方形的周長。現在提倡學生自主探討知識。如果硬讓學生死記公式,那麼,學生學到的是死知識,他們的思維永遠被禁錮在老師的講解之下。

二是倡導演算法多樣化更適合於學生的實際。對於這些三年級國小生來說,難道學生自己得出的長方形周長=長+長+寬+寬,不是更直觀、更明白的公式嗎?既然有的學生心裡沒有公式,教師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數學知識強加於他們,只要他們的演算法有道理,教師就要鼓勵。新課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其道理非常明顯,如果是學生們能總結出適合於自己的最好記、又實用的計算方法,那才是最有用的方法。

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2000字 篇18

《賣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我”到非洲旅行時,想買一個非洲木雕做紀念,又擔心路途遙遠,木雕沉重,只好放棄了這個打算。為了不讓“我”帶著遺憾離開非洲,賣木雕的少年等待在賓館前,送給我一個方便攜帶的木雕小象墩,從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靈。

在教學中,我覺得以下幾點做得較好:

一、落實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

單元導讀、課後“思考·練習”是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提示了教學的重點、難點或啟發學生自學的思路,為教師正確理解教材、學生的自學提供了很好的幫助。這節課的教學目的的設計能緊緊圍繞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

二、注意引導學生學會積累和運用。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積累性學習策略,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特徵。詞句的積累是最常見的。《賣木雕的少年》課文中出現了許多四字詞語,像“名不虛傳、遊人如織、構思新奇、愛不釋手”等,很多詞語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的語言材料。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把它們從文中找出來,積累下來。適當開發資源也是一種積累。為了讓學生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瞭解中非之間的友誼,除了佈置學生蒐集中非交往的資料外,我還製作一個短片來增進學生對這一事件的瞭解,豐富了學生的人文積累。值得一提的是,短片的製作匠心獨運,每一張幻燈片都是圖文並茂:“窮困潦倒、瘦骨嶙峋、病魔纏身、食不果腹……”,學生在看圖感受的同時也豐富了詞彙的積累。

“積累最終的目的是運用。”我們並沒有止於積累,而是努力創設條件讓學生運用。“誰能用上節課積累的識字詞語說說大瀑布和木雕給你留下的印象?”“中非人們有過怎樣的交往?誰能簡單地說說你搜集的資料?”……都是在創造條件引導學生運用積累的詞語。

三、注意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滲透學習方法。

1.滲透解詞方法。抓好詞語教學,讓學生學會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是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訓練專案。教學中,我老師重視詞語教學,注意滲透解詞方法。比如,教學“構思新奇”一詞,讓學生學會抓住關鍵字眼,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理解“愛不釋手”,讓學生懂得通過語素分析,查字典理解詞語的意思。

2.引導學生學會蒐集和課文相關的資料,豐富對文字的理解,拓寬文字視野。在世界各地的遊客中,少年為什麼單單會說“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呢”?這和本課的背景有關,作者遊覽的非洲國家是尚比亞(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位於尚比亞境內),中國曾經在20世紀60、70年代援助過非洲,給非洲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學生並不知道這一歷史背景,我能在課前請同學們蒐集有關中國和非洲密切交往的資料,並告訴他們蒐集和文章相關的資料能幫助更好地理解課文,強調這一方法在學習語文中的重要性。

3.品讀重點詞句,體會文章的情感。例如,在體會“我” 的遺憾時,能引導學生在文中找出能體現“我”遺憾的句子。在品讀句子的同時,抓住“構思新奇”、“愛不釋手”、“語無倫次”等詞語,體會木雕的精美,“我”很喜歡卻不能帶走時的遺憾心情,為少年真誠的贈送木雕埋下伏筆,作好鋪墊。

4.教給發散思維方法,想象人物的內心世界。想象少年想什麼,想象從“過去”“現在”“將來”三個不同的維度進行想象,豐富人物的內心世界。

5.讀寫結合。“閱讀是為了更好的寫作。”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通過描寫少年言行的句子,體會他對中國人民的深厚友誼。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找出描寫少年言行的句子,通過補白想象,揣摩少年的內心,體會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更好地刻畫少年的品質。在感情朗讀對話的基礎上,學生的內心已經有了豐富的語言,再讓他們寫幾句話誇誇這個黑人少年,讓讀寫更緊密地結合起來。

⒍特殊作業紙的設計。在作業紙中,我設計了拓展閱讀和小練筆的作業,引導學生進一步瞭解非洲,進行更廣泛的語文實踐活動,將有限的課堂引向無限的課外實踐活動中去。

但是,教學永遠是一門有缺憾的藝術,教師總是在缺憾中進步。上完這節課,我覺得還存在以下不足:

⒈在學生找不齊與“遺憾”相關的句子時,我沒能及時引導學生再讀文字,準確找到句子。

⒉板書的設計如果再體現一些詞語的積累就更有語文味了。

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2000字 篇19

《山谷中的謎底》是一篇敘事簡潔,說理深刻的文章。教學的重點是朗讀課文,進行詞句的訓練。謎底給人的啟示以及文章的最後一段的理解是教學的難點。教學時我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是題目的匯入,理解加拿大魁北克山谷中的謎是什麼,謎底是怎樣揭開的;領會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體會“既要學會抗爭,又要學會退讓”的道理;重點指導生字“惟”的寫法,並進行朗讀訓練。第二課時教學的重點理解感悟兩位旅行者所得到的啟示的話,並讓學生列舉生活中類似的例子,同時聯絡自身的實際談談體會。

在教學第一課時,我採用猜謎匯入課題的方法。我說謎面“有時落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有時像個圓盤,有時像把鐮刀”。一個學生說那是“月亮”。我說:“月亮就是這個謎語的——”“謎底”(學生異口同聲地說),於是我便在黑板上寫了“謎底”兩字,告訴學生謎底就是謎語的答案,即事物的真相。接著,我把課題補充完整,指名朗讀課題《山谷中的謎底》。理解“山谷”一詞時,畫了一幅簡筆畫,使學生頭腦中有一個山谷的直觀形象。然後引導學生從課題質疑,帶著“山谷中的謎是什麼?謎底又是什麼?”這兩個問題初讀課文。我覺得揭示課題這一環節對整堂課的教學非常重要,“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通過猜謎匯入課題,給學生創設了愉快的學習氛圍;採用簡筆畫理解課題給學生一種新鮮感;從課題質疑,使學生在無疑處生疑,激發他們主動去探求知識的慾望,提高初讀課文的熱情,吸引他們非讀下去不可。

初讀時,讓學生帶著質疑時的兩個問題充分地讀書,使閱讀教學過程真正變成學生與文字對話的過程。檢查初讀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用猜字謎來打比方的話,文章的哪一部分是謎面?哪一部分是謎底?這時學生紛紛舉手,爭著說謎面,猜謎底,課堂上呈現了生生互動的狀態,學生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主體。這樣,不僅檢查了學生的初讀情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掌握字形,指導生字“惟”的寫法),還理清了文章的條理。

學生把握了文章的整體結構,發現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後,再讓他們讀課文,這時我設計的問題是:仔細閱讀課文,畫出表示謎面的句子,謎底的句子。然後,從文章的謎底著手,層層剖析,理解山谷東坡只長雪松,而山谷西坡除了長雪松以外還長其它雜樹的原因。結合學生的回答,出示片斷“當雪積到一定程度時,雪松那富有彈性的枝丫便開始向下彎曲,於是積雪便從樹枝上滑落,待壓力減輕,剛彎下去的樹枝就立即反彈過來,雪松依舊保持那蒼翠挺拔的身姿。就這樣,反覆地積,反覆地彎,反覆地落,反覆地彈……不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這一片斷的理解作為本堂課的學習重點。教學時先讓學生自主地學習,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解除心中的疑惑。接著,我入情入景地範讀,讓學生心隨雪動。而後,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喜愛選擇某一個感人的句子去讀,讓他們在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中發揮自己的表達、思考、表演、想象能力,感悟雪松的特徵和品格。最後,要求用上“因為……所以……”這組關聯詞把自己所讀懂的內容表達出來。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在創設實踐情境,讓學生用心傾訴,真情流露,這樣,既是學生心靈的獨白,又是他們的個性的張揚,同時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帶著對雪松的敬佩之情去讀,讀出它的傲霜鬥雪,讀出它的靈活變通,以次豐富課文的內涵。知道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後,再指導學生理解給人啟示的話“對於外界的壓力,可以通過正面抗爭去戰勝它,但有時也需要像雪松那樣,先彎曲一下,作出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有了前文的鋪墊,學生就不難理解,彎曲和倒下並不意味毀滅和失敗,而是為了積聚力量,更好地生存和發展下去。最後,我安排了一個練筆:結合自身的生活和學習寫一寫對“彎曲和倒下並不意味毀滅和失敗,而是為了積聚力量,更好地生存和發展下去”這句話的體會。反思:課題的匯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整堂課的教學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課題是文章的眉眼,但在朗讀文題時蜻蜓點水一帶而,沒能讀出情趣,沒能讀出滋味,讀出感受。指導閱讀重點片段時,指導太細,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故學生主動探究不夠。語文課上讀很重要,但這堂課我沒能很好地藉助具體的語言環境,為學生創設語言訓練的機會不多,朗讀指導缺乏深度和力度。安排學生的練筆,學生沒有豐富的,足夠的語言來表達。其原因是指導學生理解雪松給人的啟示不夠透徹,在設計練習時,沒能很好地分析學生的認知情況,也許這一練筆放在第二課時比較合理。

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2000字 篇20

教材分析:《共同的家》一課是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首兒童詩歌。本單元課文內容圍繞“家”,從不同角度安排了4篇課文。有寫家庭生活的;有寫動物生活的;有寫大自然事物的家,延伸到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本單元的重點仍是培養學生朗讀課文,通過讀,理解課文意思及良好的閱讀習慣,擴大語言積累,在語文教學中切實落實“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重要任務。

本課是一首兒童詩,通過用學生熟悉的事物作比,形象地寫出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家,讓學生體會為什麼說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滲透了熱愛地球就是熱愛自己的家的教育。全文共5句,1至4句按從上到下分別指出“藍天、樹林、小河、泥土”是“白雲、小鳥、魚兒、種子”的家。 第5句是總結,又是昇華,告訴我們世界上萬物雖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懷抱裡,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

教學理念:

第一、閱讀方面: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的指導,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本課教學要以朗讀為主,在讀中成誦,在讀中受到美的薰陶。

1、體驗閱讀,讀中見悟

以讀為主,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與多樣的讀書形式,指導學生把課文讀好,讀美,在讀中去感悟,在讀中去欣賞,去接受潛移默化的教育。教學《共同的家》一課,結合詩歌短小精悍這一特點,我讓學生充分自由地朗讀。在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讀中感受語言文字的美。結合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腦海中浮想與詞語相關的清晰具體的形象“藍天萬里,白雲朵朵;樹林裡小鳥在歡唱;清清的河水中,魚兒自由自在地遊;嫩綠的芽破土而出,迎著和風微笑……”從而進一步悟出“家”的內涵——溫馨、快樂,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教師適時的評價點撥給了學生個性化朗讀更大的空間,讓他們在體驗中把對語言文字獨到的理解感悟,通過讀張揚出來,從而形成語感。

2句式遷移,刨編詩歌

兒童詩的句式往往可以舉一反三,遷移運用。《家》這課中句式“(什麼)是(誰)的家”的遷移有兩次。一是在學習課文“地球就是我們共同的家”前,其主要目的通過句式的拓展練習使學生對於我們和底氣關係的感悟,從藍天白雲、樹林小鳥以及其他的生活經驗遷移過來,無需說教,一樣親切感人。既突破了難點,又達到了潤物無聲的效果。二是在學完整首詩後,讓學生用此句式創編兒童詩。這種創編,是學生超越生活經驗的創造思維,不僅培養了他們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在運用積累詞語和句子,豐富閱歷,積澱對語文內涵的感悟。

3、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質疑,引導發現,解放學生的頭腦和嘴巴,使他們敢想,敢說,用自己的方式解決疑問。師生共同探討,共同研究,老師給學生以指點,學生也給老師以啟發,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共同進入文字所營造的特定情境,接受感染和薰陶。

第二、識字方面:《新課程標準》 的識字教學,遵循低年級學生身心特點,強調多識字,少寫字,培養學生的 識字興趣,減輕了勞動強度,調動了學生識字的積極性。但是,新課程的讀寫分離從另一方面又給識字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君子動口不動手” 學生學得快,忘得也快。因此,識字教學成了新課程下教師最頭疼的問題,教學過程敏繁分瑣析相當乏味單調,沒有意義,且耗時大。我覺得讓學生在充分自學中用多種方法思考,記憶,分析字形,是培養識字能力的捷徑。當然自學不等於老師不教,教的目的是為了不教,放手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發現問題,獲得知識,這樣的所獲才紮實牢固,還可以從中摸索體會漢字的構字規律。比如:以舊帶新,形近字對比,同音字,基本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增減筆畫。

教學思路:《共同的家》安排兩課時,本節課是第二課時。第一課時學會兩個生字“雲、子”,會藉助漢語拼音讀文,做到三不。能初步懂得課文內容。下面說說第二課時的安排。

第一,匯入。以及具親和力的語言,學生熟悉的內容我的兩個家引入,讓學生猜猜我有幾個家,問題很簡單,但是卻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明白家就是有愛的地方。

第二,新授。我根據教材句勢相同的特點,從家入手,聯絡學生自身的知識水平和生活實際,以讀帶動說,即引導學生觀圖說話,讀句子提問題,再讀句子體會情感。把學習的權利全部給學生。其間,充分利用電教媒體,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比如樹林歡唱的小鳥,泥土衝破土而出的種子,以及利用一些反面例子告訴學生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地球,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並且練習用“是( )的家”句勢說話,延伸了課文內容。

第三、背誦。也是抓住了教材的特點,告訴學生要找規律,找竅門,事實上也就是告訴學生文章的寫作順序,為後面的仿寫習作打基礎。這樣做,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把兒歌中的這內容背誦了下來。正像葉聖陶老先生曾說的:“不待老師講,達到不需教。”的境地。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導之以理,授之以法,是“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

第四,識字。識字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分析漢字的結構,是由什麼和什麼組成的;分析字形特點,如一些象形字“火、山”等,再有利用熟字學新字,也是我們在識字教學中經常用到的。本課中共有三個生字,我重點採用的是分散識字。在第一課時我們已經學習了兩個,本節課重點學習“個”字,學生可以選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法來記憶這個字。識字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決定著以後學生的知識基礎,同時,也是孩子們為閱讀和口語交際、寫作的基礎。為此每學習一個生字,我都要安排組詞,然後就是用所組的詞語說一句話。這樣,要求學生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學以致用,學生對新學字詞的記憶更深刻.

第五,作業。本次作業我設計了兩個梯度,第一是人人必做的寫話練習,這樣做學生對新學字詞的記憶更深刻,進而擴大識字的天地,鞏固識字教學的成果,孩子們在實踐中自然會喜歡學習漢字,產生主動識字的願望。第二是選做的仿照課文的樣子,寫一首小詩,也就是由句到篇的過渡。這對於學生來說會有難度,尤其是對於整篇文章的佈局謀篇,但是我覺得只要學生能夠寫出生活中所見、所想,寫出自己心中的想象的事物,做到文中有物,能夠涉及到一點點的寫作順序的問題,對於學生來說就是有收穫的。

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2000字 篇21

首先談談自認為較好的方面:

1、學生學會了如何學習這節課的內容,在以往的教學中常常只是簡單介紹了事,但是我改變了舊的教學方式,提供大量器材,給學生適當的時間,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腦,經歷實驗過程,並在其中去想,去說,去做,去表達,去感悟,去探索物理實驗反映的物理本質。“發現”了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的傳播特點。通過探究光的直線傳播規律,學生初步體會到了“提出問題──實驗探究──得出結論──解釋現象(產生問題的現象)──應用結論”的科學研究方法。這種探究方法,將對今後的實驗研究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2、充分挖掘了學生的創新潛能 .整節課,學生始終處於積極參與探究的狀態之中,他們在思考之後,自己能去選取儀器,設計實驗,想到了一些非常有創意的方法。說明學生能獨立地去探索、去實踐。只要給他們充分發揮的時間和空間,就會激發起他們的創新潛能。學生在實驗中發現問題,引發思考,通過實驗探究規律。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到物理學習的實驗特色,從而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薰陶。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實、探索真理的科學態度。讓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是培養學生科學態度的一個良好時機。

3、學生表演光的傳播路徑,善於動手,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善於總結結論.

4、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學生自己能去選取粉筆末演示光通過有粉筆末的空氣進入水中光線不是直的,非常有創意。這說明學生能獨立地去探索、去實踐。所以,我們教師只要給學生充分發揮的時間和空間,就會激發起學生的創新潛能。另外,學生所做的“鐳射準直”、“果凍實驗”、“小孔成像”等小實驗,都是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積極性推向了高潮。

其次是很多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反思一:整堂課雖然氣氛較活躍,但語氣語調快慢把握不當,沒有把握好時間,導致後面時間不夠,沒有學生 練習的空餘,應加強學習時間控制,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須設定時間,並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使學生在有效時間內,獲得最大收穫,讓本節課顯得更完整。

反思二:本課難在“探究”,因為學生初學物理,他們的物理思維還沒有形成,更不用說實驗探究能力的具備了,所以本課的探究不能放的太寬泛了,在前每個環節都需要精細的思考,考慮學生可能出現哪些問題,然後考慮如何正確的引導。在探究光的傳播路徑的時候,由於學生的實際操作水平和表達能力有差異,可以考慮師生共同完成,而且我對學生的猜想光是在空氣傳播的沒有給予評價,只是一味地追述正確的答案.在這個環節我把握好時間,沒有做到乾脆利落,比較囉嗦,以致後面用光的直線傳播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和課堂練習都沒有時間.

反思三:在用光的直線傳播解釋日食,月食,小孔成象現象、生活例項的時候應該作為重點,由於前面的時間壓縮的不夠緊導致重點不突出,學生對生活中的一些例子還是不會準確地解釋.

反思四:為了及時鞏固光的直線傳播,同時也為了讓學生利用光的直線傳播更好的去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由於時間沒有把握好,所以學生的課堂練習沒有當堂練習反饋。

反思五: 在光線的模型建構上,本節課沒有安排學生動手體驗光線的畫法,光線是幾何光學的關鍵,所以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應當注意。

反思六: 另外我覺得不管採用什麼授課形式,對於物理實驗,我覺的能不用課件展示就儘量不用,而用真實的實驗為好。 評課中同事們指出了我的不足,提出了幾個非常中肯的建議,是印象很深刻、必須盡力克服的:知識點過渡不自然;光的傳播路徑有學生猜想是在空氣中傳播的沒有加以評價,中是按自己的目的結果上的;應讓學生養成做筆記的習慣(補充的東西學生能記下來更好,幫助學生記憶);小孔成像的實驗可改進一下,減少環境光線的干擾使像更清晰,最好能直接看窗外的景物;或者讓學生自己做;教學節奏不夠緊湊,需要給學生閱讀課文和記憶基本概念的過程,給點時間讓學生記憶基本概念和規律;例子可以少講或者以作業或課後思考的方式進行...

老師們的話很中肯,我自己也覺得這些地方確實要改進。

總而言之,若想降低自己上課的難度,就要及時的瞭解學生在學習每課時可能會出現哪些困難,並積極的思考用何種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輕鬆的解決這些困難。若想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首先老師要有很大的熱情,以飽滿的精神完完全全的投入到課堂當中。

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2000字 篇22

一:斟詞酌句,讀中感悟本課雖然語言樸實、簡潔,但是對人物語言、神態、動作的描寫卻是細膩、豐富的,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在教學中,我著重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抓住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去多讀、多悟。用“男孩的那些語言、神態、動作引起了保羅的誤解?”這一問題引發學生們自己去讀課文,尋找文中對男孩語言、神態、動作描寫的關鍵詞、句,圈點批註,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去理解、體會關鍵詞的作用。例如學生讀到“男孩繞著那輛閃閃發光的新車”時,有的就能抓住“繞著”這一動作,體會到男孩被新車吸引,靠近新車,欣賞新車。在學生有了自己的體會時,我立即讓學生把自己獨特的體會寫進旁批中,鼓勵學生在讀書時做到讀、思、記的好習慣,學會自己加批註。有了體會後再讓學生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這時就不需要老師再去過多的指導,因為有了學生自己的獨特感受,有感情朗讀就變的容易起來。有了“第一次誤解”的導讀、導悟的鋪墊,我在教學“第二次誤解”這個關鍵部分沒有過多的分析講解,而是了讓學生自己在書上做“旁批”,要求學生把自己的體會寫下來。其實通過上面的讀和悟,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認識。試著用自己加旁批的方式,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注重了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能力的培養,珍視了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二:入情入境,感同身受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

教學中,當學生了解了兩次誤解的原由後,為了豐富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讓學生更深入的體會兄弟情深。我創設了對比情境,讓學生在背景音樂的渲染下,在教師深情的語言描述下,充當跛腳弟弟去想象體會他在這之前貧苦的生活狀況和苦悶生活態度,與當哥哥給他許下承諾後那種快樂、興奮的心情對比。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兄弟間的情誼,設身處地的感受哥哥那無私的愛。從而與跛腳弟弟產生共鳴,讓學生產生想說的慾望,不但把原來“要我說”變成了“我要說”,而且激活了學生原來處於休眠狀態的多種儲備,使其一下子進入了“不吐不快”的課堂境界。

三:走出文字,迴歸生活“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學生從已有的生活體驗中感受課文內容。在學生懂得“給予是快樂的”後,我以央視愛心公益廣告“激情”,讓學生在欣賞中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與愛心,感受無私的給予別人關心、幫助也是快樂的。帶領學生走出文字,回到多彩的現實中,喚醒學生沉睡的記憶,聯絡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感悟在成長的過程中鍛鍊自己,教育自己的重要意義,最後該課也在激情的總結和動情的音樂聲中結束。當然,課堂教學也是遺憾的藝術。這節課也存在許多不足和值得探討的地方,例如在讓學生試著自己加旁批時,對學生的估計過高,在學習方法指導上也不夠細緻,導致部分學生無從下手。課後我深刻意識到,教師應明確地告訴學生批註的地方(文中的重點、難點、疑點、妙點處)、加旁批的內容(可以是自己的體會感受,可以是一句或幾句話,也可以是一個詞,甚至幾個符號,此外,還可以借用古今中外的名言名句)等等。這樣,有了方法上的指導,更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做起旁批來肯定會更加精彩,更能在課堂上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還有語文課堂講究語言藝術,我在整堂課中,語調控制的不理想,不夠抑揚頓挫,導致自己的嗓子承受不住,也給學生造成了聽覺疲勞。這次活動中,在市教科所和武勝教研室的指點下,在許多優秀教師的幫助下,我對新課標有了新的認識和不少的提高,我覺得這是我此次活動的最大收穫。

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我將繼續努力,不斷的提升、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