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多年以前教學反思(精選29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1.43W

多年以前教學反思 篇1

教學中有小鳥失去家園這一環節,通過引導,學生的心馬上為小小鳥擔憂起來,學生自己開始想辦法?怎麼幫?從而教育學生保護環境,保護綠化。最後總結遇到困難要膺任而上。當然,本課設計還有諸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比如說教室的安排應做到更加情境化,頭飾應做到人手一個,師生應當配合的更加默契等等。在今後教學中應做到盡善盡美。

多年以前教學反思(精選29篇)

通過以上反思和總結,我明確了今後應採用的辦法:一、抓好常規工作,平時課堂的點點滴滴都要強化,規範。二、以學生為本去設計教案教學。三、多關注男同窗,多激勵表揚進而激發其學習音樂的興趣。

多年以前教學反思 篇2

歌曲《多年以前》是由美國的一首同名民歌填詞而成。它首先講述多年以前的地球擁有“藍天、森林、小鳥”,後來“森林消失,小鳥一去不返”,再描寫現在孩子們對小鳥“輕輕呼喚”,唱出了孩子們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真摯而美好的願望。

本節課教師巧妙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森林的森林和自由飛翔的小鳥。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及人與動物、自然和諧相處。多種感官同時加入,完成聽覺和視覺的結合,啟發了學生的想象和聯想,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

為了更好的表達出歌曲的情緒,作者在歌曲中頻繁的運用了力度記號,有“強”、“弱”、“漸強”“漸弱”,這些記號常常會被學生們忽視,導致歌曲學完後,力度記號的變化在歌曲中還是難以體現。因此在接觸歌曲之前,我以遊戲的形式讓學生認識並掌握力度記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突破了重難點。在後面的歌曲情緒處理環節,我通過多媒體手段展示了一系列森林遭人類破壞的畫面,讓學生跟直觀的感受到環境的破壞給大自然帶來的損失。將學生設定於特定的意境中,使其產生震撼與共鳴。看完畫面後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然後回到歌曲的教學中啟發學生感受作者運用這些力度所要表現出來的歌曲情緒。最後將音樂和環保進行有機的結合,進行環保教育的滲透,激發學生的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多年以前教學反思 篇3

本課是一節三年級課,無論在匯入,還是在全部課程環節中,我在充分懂得新課標的前提下,結合實際,拋棄舊觀念,舊模式。首先,在很自然的情況下讓學生通過師生談話中瞭解歌曲內容,在遊戲節奏中控制歌曲難點。然後創設情境,把有活力、有創意、求知慾望強、情緒豐盛的學生們到入到所創設的故事情節,激發了學生較強的參與藝術實踐的慾望,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一旦被激發,就能推進其自身發展。

果真此,模仿、兒歌、遊戲貫穿在特定的情節中,加之一些有趣的語言,使學生樂此不比的跟著你的思路走,在這過程中,教師引導他們積極、自動地參與,勇敢、自信地表現,積極、快樂地發明。學生的表現很傑出,真讓我佩服他們的聰慧。

音樂的魅力在於能給人們一個馳騁想象的空間,用音樂開啟學生想象的閘門,培育他們發散性思維能力,使他們學會以審美的態度感悟人生。音樂教師是音樂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是溝通學生和音樂的橋樑。現代教育強調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既尊敬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要成為學生的合作伙伴,所以在遊戲表演中,我以小鳥的身份走到學生中間去與學生一起遊戲,堅持良好的交換,做到師生互動,並且發明協調民主的教學氣氛。

多年以前教學反思 篇4

我主要從科學課中體驗活動的創設與實施方面談談個人的反思。

我們已經意識到在科學課的學習中體驗活動的重要性,因此,在每次的教學設計中都力圖創設最能打動學生的體驗活動。當初在設計“地球上的水”一課時,我曾經設計了這樣一個體驗活動:在課堂中讓學生親自用水洗洗水果或者蔬菜,然後用飲料瓶來量一量大約用了多少水?從而體會日常無意識浪費水的行為,但是在試教時發現,因為受教室條件的限制,學生當時的用水量很少,基本上沒有浪費水,課後想一想,這是因為我們無法在課堂上還原生活中的場景,不能讓學生完成“親歷式體驗”。這個設計失敗了,那麼該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無意間的浪費呢?經過反覆思考,並且和其他老師進行研究,我又設計了這樣兩個體驗活動:一個是家中的體驗活動:“記錄一週內 家庭用水情況。”學生回家之後,認真的觀察、仔細的測量,如實的記錄,然後把結果拿到班級中彙報,學生們在交流中感悟到水與生活的密切關係。另一個體驗活動是在課堂上“用飲料瓶接20秒水流”的實驗。這個實驗來源於“人們洗手往往開著水龍頭,大家並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浪費”。可是在課堂中的這個體驗活動深深地打動了學生,短短20秒竟流走了大半瓶的水,約600毫升!學生震驚了,當老師連續的追問:一次洗手浪費這些,一天呢?一家呢?一個樓院?……這樣聯想式的思考,把學生的思維深化,讓學生的體驗更深入,學生的心確實被打動了,他們強烈地意識到浪費水是可怕的,這種浪費水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可是又不被大家注意的。於是學生自發地產生了制止浪費的想法,從而達到了教育的效果。

從這一體驗活動的修改過程中,我悟出了這樣的道理:設計體驗活動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想:

1、親歷式體驗必須在學生現實生活情境中完成,不能由教師虛設。

2、要抓住兒童常見卻被忽視的活動引導體驗,幫助學生更細緻地關注生活。

3、體驗活動中教師引導作用尤為重要,要起到點睛之用。

4、聯想式體驗要適時適度,要建立在充分的感性體驗基礎之上。

多年以前教學反思 篇5

今天在北街學校我執教了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從整體上,我覺得這節課上完還算是比較成功的,課堂上師生學習的氛圍輕鬆、濃厚,學生從博大精深的古詩詞中感受到了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

一、整堂教學體現了《課標》中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把學生的“知識拓展、能力提高、情感提升”貫穿於教學全過程之中。按照預設的以“情”為主線,以“解題--知音—解意—悟情—誦讀”主要環節引領著學生享受經典之韻味,這堂課成功的是教師和文字、學生和文字、教師和作者、學生和作者之間的發生對話,能夠從情感深處激發學生熱愛學習,渴求一種知識學習的更高境界。

二、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引,使學生主動愉悅的接受薰陶和提高技能,首先是讓學生按要求課前預習,這樣就彌補了40分鐘以內難以尋求的資料資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求知的好習慣;並且能為課堂學習打下基礎;其次是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解題——知音--解意-達情-誦讀-積累;還有就是在理解詩意時抓重點詞句擊破的方法等等。這樣以來,有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生對於古體文的學習不在懼怕,並且可以輻射到課外,舉一反三的自學更多的古詩文,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

三、注重情境創設,讓學生能夠設身處地的感觸及到學習目的,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課堂上,我多次創設學習情境,時而讓學生回到舊知識、時而引領學生觀賞“渭城朝雨浥青城,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傷感景色,時而讓學生變成作者,時而聽樂、時而搖頭吟誦……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百分之百的參與學習,溶入課堂、溶入文字、溶入作者的情懷,才能讓每一位學生得以成功體驗。讓學生真正理解“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佳句,學生就象是喝了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裡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

四、讓學生嘗試成功的喜悅

在本課中,教師順著學情,因勢利導,實時點撥,使學生的思維動起來,想象飛起來,語言活起來。教師把可以託付的內容儘量託付給學生,學生則彰顯了巨大的潛能。

當然,事無完事,由於面對的不是本班學生,瞭解甚少,在本節課上與學生對話時時有願違:主要表現在沒能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層次的得到發展,並且在課堂上不能作出準確的激勵與評價。說明我的教學機智和駕馭課堂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多年以前教學反思 篇6

在簡單匯入後,讓學生說說“王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時”,孩子們很快用“很有才氣”來概括。在讓學生板書後,很自然地引入到對文字的研讀。

進入研讀階段,孩子的表現漸入佳境。孩子們對文字的理解還是很深刻的,他們的發言每每出乎我的意料。

“從‘聽說’這個詞,我可以體會到兩個意思:1、王勃確實很有才華,要不他的名氣是不會傳到閻都督的耳裡的;2、從這個詞也能看出,閻都督可能覺得‘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吧,他沒有親自領略王勃的才華,所以想借此機會來領略一下吧!”

“我看閻都督有點半信半疑,畢竟僅僅是聽說而已。”

“半信半疑?那是‘信’多一點,還是‘疑’多一點?”我追問到。

“應該是‘信’多一點,否則他就不會‘邀請他也來參加’了!”一個孩子接著話茬說。

“我覺得他或許還有想讓他女婿在王勃面前露一下臉的意思。”

毫不起眼的“聽說”兩個字,居然被孩子們咀嚼出這麼多的內容來,是我課前根本沒想到的。

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中寫諸位客人的表現,課前我是很擔心孩子不能理解作者曲筆的妙處的。但課堂上孩子們的精彩依舊讓我“吃驚”。

“這樣寫的目的其實還是是在寫王勃。”

“哦,能具體說說嗎?”

“寫諸位客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副束手無策的樣子,這樣可以從反面襯托出王勃的‘才氣過人’啊!”

“他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方面是因為確實擔心自己不能寫好,時間短,寫不好就丟自己的面子的;另一方面,他們也知道閻都督是早有安排的,讓自己的女婿來寫。他們沒必要讓閻都督為難。”

看得出,孩子們的課前是做了充分的預習的,我不禁一次次地為孩子們豎起了大拇指。

課的第三自然段的教學是課前最擔心的,在新城的試上感覺處理得有點草率。雖然,課前做了無數次的思考,但總感覺沒什麼新的想法,總覺得這裡的關鍵是如何把孩子帶入到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去。於是,今天的教學我做了如下的處理:

在出示第三段文字後,我讓孩子們輕聲讀讀課文,想一想:隨著你的朗讀,在你的腦海中出現了什麼樣的畫面?或者說,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孩子們頓時明白過來,輕輕吟誦。不一會兒,孩子們紛紛舉起手來。

“我看到了藍天,看到了江水。”

“哦,是藍天嗎?傍晚時分,夕陽西下啊!”

“不對,是晚霞映紅了半邊天。”孩子幡然醒悟。

“我看到了紅紅的晚霞映照在江面上,好象給江面上鋪上了一條金光大道。在這金色的世界裡,有一隻野鴨正披著落日的餘暉在展翅翱翔。”

“哦,一隻野鴨。”我故意強調了“一隻”這兩個字。

“是的,課文裡說的,是‘孤騖’。”

“聽大家說得這麼好,老師也想來讀讀課文第三自然段了。”

掌聲中,我操起了那“不太普通”的普通話讀起了課文,孩子們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或許,他們沒想到老師真的會來範讀。

見孩子們還沉浸在文字所描述的情境中,我出示了“落霞孤騖秋水長天”圖,說:“文字的描述這麼優美,但王勃就用了一句就把這場面寫了下來。”學生很自然地齊讀起——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下課的鈴聲終於響起,孩子們意猶未盡,教室裡一下子又恢復了熱鬧。

多年以前教學反思 篇7

《第八次》這節課是俞校長指導我的一堂導師課。課文是一篇寓含深刻道理的外國曆史故事,課文記敘了古代蘇格蘭王子布魯斯英勇抵抗侵略軍,但屢戰屢敗,幾乎喪失信心。後來看到蜘蛛結網,受到啟發,振作精神,經過第八次戰鬥,終於趕跑了侵略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這篇課文重點在於讓孩子從蜘蛛結網、布魯斯八次抵抗中體會堅持到底就是勝利的道理,文章脈絡清楚,我是這樣設計我的教學思路的:

一、以故事切入,體驗情感。

在第二課時中,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請學生概括完故事的主要內容後,我說:“小朋友們真棒,為了獎勵你們,顧老師給你們講一個故事,不過一定要先看著這組詞語,邊聽邊記,行嗎?”然後出示關於“蜘蛛結網”的幾組過程性詞語。我講完故事了,問孩子:“你們能不能也看著這組詞語來講講蜘蛛結網這個故事。”我故意請了一個平時很少舉手的同學,然後對其他同學說:“你們仔細聽,等他都說完了,我們再提意見讓他改進。”那孩子果然有好幾個環節說錯了,在同學們幾次糾正下,最後一次,他終於響亮並且完成地把這個故事講好了。我和同學們一起給他送上掌聲,問他:“聽好同學們給你掌聲,你覺得怎麼樣”“很開心”“恩,開心中覺得自己很棒是嗎?沒有人會隨隨 便便成功,不經歷風雨怎麼會有彩虹。”此時,我分明看到那孩子臉上漾起燦爛的笑容。

象這樣的情感體驗我還設計在讓學生感情朗讀“布魯斯王子感動極了!他高興地跳起來,喊到:‘我也要幹第八次!”本堂課學生情緒高漲,舉手的人特別多,我注意到平時經常低頭做自己事情的小哲也舉手了,我趕緊叫他,我的目的是要讓學生體驗:只有努力就能做到。其實第一次,他讀得挺好了,我應該換一個同學,但是一緊張,心裡就想著要完成這個教學環節,於是我對他說:“顧老師還沒感受到你的感動,再讀一次,行嗎?”這時,小哲反而開始讀不好了,我只能繼續說:“顧老師還沒聽到你的信心,再讀一次好嗎?”他又讀了一次,我又說:“我還想看到布魯斯說這句話的時候是什麼表情,做了什麼動作?”最後一次,這孩子怎麼都做不出布魯斯的表情和動作來。

這個教學環節我覺得我缺乏教學機智,俞校長說我沒有設計好,我應該把這樣的情感體驗放在學完第三小節以後,而我只是讓他們看這個片語講了一個故事,就叫讓感悟布魯斯的情感,學生還沒深入文字,哪來的感悟呢?學生肯定都把注意放在講故事上了。

所以第一個講故事的環節,我覺得我花的力氣太多,也是我最後還有教學任務沒有完成的原因。

再以布魯斯的情感作為主線,孩子就能時刻跟著布魯斯或是“唉聲嘆氣”,或是“感動極了”,最後大家一起為布魯斯的成功而歡呼。為了更好的理解課文,我設計的自學重點是“布魯斯王子第八次抵抗成功的原因是什麼?你認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更直觀地感受人物情感。課堂教學以情感為紐帶,變得更富誘惑力,使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培養,促使學生在好學、樂學中逐漸獲得知識,體會情感。 但真能落到實處,讓學生真正鑽進文字體驗情感,並且達到一定度,做起來卻不簡單。

多年以前教學反思 篇8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古代詩文閱讀教學這一模組的要求是:提高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學會解決閱讀中的障礙、瞭解作品的社會影響等等。《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第一首長篇敘事詩。該詩敘述的故事有人物,有情節,有以白描手法刻畫的準確、生動的人物形象。如何在本課教學中達到新課程標準對學生提出的這些要求,我的初步設想是讓學生通過對本課詩句的理解,從中學習人物形象的刻畫手法;通過對主題的理解,瞭解作品的社會影響。於是,本課教學圍繞這個思想展開。

全篇教學安排為三課時。第一課時將學生不懂的字音、字義梳理通順。這一課除了個別字音比較難懂之外,一些基礎知識學生可以通過課本的註釋閱讀去了解與掌握。在疏通的同時初步瞭解故事的梗概。

第二課時讓學生通篇朗讀,理出層次之後,再分角色朗讀。雖然篇幅較長,但學生通過朗讀加上老師對個別語段的點撥,學生基本可以弄懂文義。

第三課時是人物形象分析,達到揭示主題的目的。這節課學生掌握起來難度較大,我的教學環節主要是:

首先讓學生從全文中找出能表現劉蘭芝人物形象的詩句,通過學生朗讀初步體會文中人物的性格。其次由學生分析人物的性格,進而歸納出人物的形象,再通過故事情節認識人物的悲劇結局。學生通過對文中詩句的分析,從不同側面瞭解到文中人物的性格,勾畫出人物的形象:從“雞鳴外慾曙,新婦起嚴妝。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做細步,精妙世無雙”這些詩句中,學生看到了劉蘭芝的美麗;從“雞鳴入雞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這一詩句中,學生體會到了劉蘭芝的勤勞能幹;從“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這一詩句中,學生悟出了劉蘭芝的聰明、知書達理;從“勤心事公姥,好自相扶將”、“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裡”、“念母勞家裡,好自相扶將”等詩句中,學生讀出了劉蘭芝的善良、懂禮;從“感君區區懷!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君當做磐石,妾當做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蘭芝初還時,府吏見叮嚀,結誓不別離。今日違情意,恐此事非奇。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等詩句中,學生品味出劉蘭芝對待愛情的忠貞。學生對詩句進行以上的分析、思考,都能得出文章是通過人物的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得出人物性格這樣的結論。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思考造成劉蘭芝悲劇結局的根本原因是什麼。這樣的問題對學生來說難度較大,即使學生能夠說出封建家長制是悲劇根源的話語,但不一定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解,畢竟他們缺乏對當時生活與社會的體驗。後來在學生的發言、教師的啟發下,班裡大多數同學逐漸都能夠明白這一點。最後,讓學生運用教師教的方法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學生通過練習,基本掌握了這個方法。

我在最後設計了一道開放式思考題:假如在今天,這個悲劇是否會發生?剛開始學生們無從答起。後來我啟發到,假如你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你會怎麼辦。有的男同學說,會做好母親和妻子的工作。有的女同學說,我會努力讓婆婆喜歡我。雖然學生的回答還很膚淺,離我預設的答案相差很遠,但他們畢竟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認真思考,他們還是有所收穫的。

多年以前教學反思 篇9

對於小班幼兒來說,教師制定的規則一定要簡單,語言也一定要簡潔明瞭,以便於幼兒理解遊戲的規則,基本瞭解遊戲的玩法。在教師與個別幼兒遊戲的環節中,我能及時糾正個別發不準的音,且在幼兒基本瞭解遊戲規則的前提下,教師擔任主角指導遊戲,這一環節十分重要。教師先與全班幼兒遊戲,可以以一個失敗者的身份出現,讓幼兒成為勝利者,練習遊戲中的規則性語言,並充分體驗遊戲的快樂。接著,教師再與個別幼兒進行遊戲,讓每一位幼兒清楚地感知遊戲的全過程,為幼兒自主遊戲做好充分的準備。

此遊戲較適合採用讓幼兒兩兩自由結伴的形式進行活動。這樣可以讓每位幼兒都能充分地、自主地進行遊戲活動,為幼兒提供了充分練習的機會,也有利於培養幼兒與同伴合作的能力。 在此過程中,我從主角地位退出,放手讓幼兒自主遊戲,但並不是袖手旁觀,而是巡迴觀察幼兒的活動,瞭解幼兒的遊戲情況,並及時給予幫助和指導。 我也把此活動有意識地穿插安排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讓幼兒有更充分的時間去進行發音練習和訓練各種能力。

多年以前教學反思 篇10

這篇課文是楊瀾作為北京奧運會申辦代表團的成員在申辦20__年奧運會時的陳述詞,我個人認為,這是一篇已經過時的課文。

這篇陳述詞中一共提到了三個內容:介紹中國的體育傳統;介紹精彩紛呈的北京城和熱情友善的北京人;介紹我們為奧運會準備的文化計劃。對於這三個內容,我也是分小組來讀。在預習中,就提出了“你對哪個部分感興趣,就細讀哪個部分,並收集與這個部分相關的知識,以便在全班進行交流時給大家補充相關內容。”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把三個部分的學習步驟列了出來,學生分別根據這些步驟對本小組承擔的內容進行學習和交流。如,在學習介紹北京這個部分時,我提供的學習步驟是:

1、默讀這個部分,想想介紹了哪兩個方面的內容?對於這個部分的兩個內容,試著找找這兩個內容的關鍵詞。

2、對於這兩個內容,除了第二部分,你還了解到了哪些呢?試著補充一下,說給學友聽。

3、通過讀課文,補充資料,這個部分的內容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帶著你的感受再來讀一讀。

第一次在導學案中嘗試給每個部分列學習步驟,課後發現這樣的方式學生學得比較有目的,在交流時,感覺學習效果還可以,交流環節也不再顯得雜亂無章,看來,這個方法在學生現階段的學習中比較適用。

多年以前教學反思 篇11

部分實驗用品可由學生來提供,如醋、牛奶等,醋可以以小組為單位由學生自己提供,牛奶則可以使用學生的課間餐,這樣既減輕了教師的工作量,也可以讓學生參與到實驗的準備工作中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有學生會問:“為什麼說水是無味的呢?而我喝有些泉水時會感到是甜的。”這就需要教師有一個提前準備,有可能的話準備一個簡單的蒸餾水實驗,模擬自然水的形成,讓學生明白,泉水中的甜味並不是水本來的味道,而是其中有礦物質的原因。

新課程改革強調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需要教師經常地啟發、點撥、和引導,需要長期地、有計劃地進行培養。這與教師的主導作用密切相關,因此,我在設計《水》一課時始終圍繞怎樣發揮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這一中心,設計各種環節。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內因的最好激發是激起學生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即來自學習活動本身的內在動機,這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機。因此,要想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發揮出來,首先要讓學生對所要學習的課感興趣,於是在上《水》一課時,我給每行各準備了一個觸控袋並給它起了給神祕的名字——魔術袋,(觸控袋裡面裝有:水、石頭、海綿、空氣、玻璃球、圓片、泡漠球、木頭等等)然後讓學生摸一摸,猜猜裡面裝的是什麼。因為袋子是用布做的,看不到裡面的是什麼東西,只能用手去感覺,所以對於三年級國小生來說,非常感興趣。

用手摸過之後,有的學生說裡面可能裝的是水,有的學生說裝的是石頭,因為他摸到的東西非常硬,還有的學生說裡面裝的是海綿等等。看到學生們興趣高漲,我緊接著說:“確實袋子裡面裝的是水,可是為什麼你說它是水呢?你能告訴你是根據什麼理由確定那是水的嗎?”學生自信 的答到:“能”。“那麼,這節課我們就來組織一次找水的活動”緊接著,學生討論了怎樣判斷它是水的理由,在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開始討論。俗話說:“放開的羊吃得飽吃的好”,在自主開放式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中,“放”可以作為有效的策略之一。要想學生能夠主動去研究,老師既要放得開,又要把握一個“度”,因此,在學生自己研究的環節,我放開學生,讓他們自己去將理由說出來,再在小組內討論他推斷的依據。畢竟,不同的學生她推斷的依據不同。這樣,學生的主動性也就被調動起來了。

在彙報環節,我也做到了讓學生的主動意識儘可能發揮,讓他們像小老師一樣到前邊來彙報,彙報時要求學生彙報完,其他學生再補充,這樣既給了彙報人充分表達的機會,也不失其他人的想法。

當然在後面的填寫網狀圖時,我發現孩子們由於語文學習基礎的不牢固或者說孩子對字詞的理解還完全依賴教師的講解,所以在一開始填寫水以那些形態存在時,他們就不注意理解題目的意思,看到課文中提示了冰和淡水,很多孩子就信口開河說河水、海水、江水、地下水、鹹水等等答案都出來了,當然在我後面的引導時,對存在形式這個詞的解釋也不是十分準確,使得不少學生還不是很理解這個存在所指的範疇。

當然學生主動學習意識的培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光在課上教師要注意培養他們主動學習的習慣,而且也要注意課下的延續。我在課的最後設計了這樣的環節,想一想,看一看人們利用水可以做哪些事情?把你的發現記錄下來。比一比誰記錄的內容多。同時,讓孩子設計一條節約用水的標語或者口號,讓孩子瞭解水這個於這樣做也是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多年以前教學反思 篇12

1.《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一首抒情詩,作為詩歌教學最重要的是強調朗讀,應該以“朗讀訓練”為重點(當然,也是難點)。在朗讀的基礎上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因此,在授課中我以朗讀為主,再輔以“揣摩語言”的方式,進而讓學生去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2.本文作者通過記敘自己茅屋被秋風吹破這件事,表現了作者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和崇高理想。通過有層次的閱讀來感受作者的複雜感情,體會作者的博大胸懷。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合理利用資源,來更深的解讀本文。還可以聯想到其他和杜甫一樣有博大胸襟的人。可以通過網路上的相關知識拓展學生的視野。

多年以前教學反思 篇13

俄國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說過:“對於我,作曲是一種靈魂的表白。”音樂是一門心靈的藝術,語文教學則是一門塑造心靈的學科,它們共同打動人心靈的東西便 是“情”。語文課堂應該音樂流淌、詩情飛揚的。我們語文教師是“性情中人”,應是“多情善感”的人。課堂上,當我們“四處留情”,到處“抒情”、“煽 情”,用心靈去撥動孩子的心靈時,我們的語文課堂難道不就是一曲動人的樂曲嗎?有感動、有嚮往。在這樣美的語文境界中學語文,學生浸潤其中,何愁語文素養不能提高?何懼健全人格不能養成?

在《父親和鳥》一課的教學中,我精心設計導語,用導語營造一個充滿磁性與感動的“情場”。如,教學伊始,一曲《鳥叫》後,我對學生說:“孩子們,優美的音樂把我們帶入了鳥的天堂,此時,你彷彿看見了什麼?你的小腦瓜中會出現哪些描寫鳥的詞語或詩句呢?”孩子們“舊情復燃”,小嘴中迸出了一個個詞語,一句句詩文,對小鳥的喜愛之情溢於言表。

又如,在領會“這是樹林和鳥最快活的時刻”時,在欣賞了群鳥圖後,我說:“是啊,此時在我們的眼裡又多了一幅生動的畫面:小鳥們成群地站在枝頭上,面對著初升的太陽盡情地歌唱。他們在空中時而盤旋,時而低飛,那麼活潑,那麼可愛!你聽,它們掩藏不住內心的喜悅向我們訴說________” 學生 情不自禁地說:“這是樹林和鳥最快活的時刻。”毋庸多言,清晨樹林裡燕穿雀躍、百鳥爭鳴的景象立刻浮現在孩子們的眼前。在本課將近結束時,我又對孩子們說:“孩子們,父親經常來樹林,和這些可愛的小鳥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聽懂了鳥語,理解了小鳥的喜怒哀樂,他就是鳥兒的知心朋友。讓我們像父親一樣知鳥、愛鳥,與自然界的小動物和諧相處,做他們的朋友吧!”並在輕快的音樂聲中,出示了一首小詩《告訴你》,此時,孩子們情感激盪,千言萬語化為了動情的朗誦。

教學伊始,我讓孩子們閉上眼睛盡情地欣賞清晨林中小鳥的鳴叫,激發了學生的情感;課中,在理解小鳥和樹林的快樂時,我向孩子們展示了多幅群鳥圖,並配上樂曲《百鳥朝風》,孩子們激發感情。接著,讓他們自由地說說,清晨的樹林,快活的小鳥,在你的心裡是什麼樣的?此時,他們覺得自己就是林中那快樂的小鳥,時而低旋,時而高飛;本課教學接近尾聲時,我又讓孩子們在音樂聲中朗讀小詩《告訴你》,孩子們的情緒更加激動,動情地朗讀著。

這是一篇感情真摯的課文,應讓學生充分地讀,體會父親對鳥的摯愛。新課程中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獨特體驗。在讀時讓學生自己體會文中的語氣。讀的形式靈活多樣:自讀、品讀、小組合作讀、分角色朗讀等,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和朗讀熱情,用聲音觸控文字,用心靈揣摩文字。

在朗讀過程中,我引導學生讀出情:對小鳥、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讀出形,邊讀邊在頭腦中過電影、畫畫,使小鳥的可愛、小鳥的快樂、父親的情懷在孩子頭腦中活起來;讀出神,悟出語言文字的言外之音。如從“我知道父親這時候也最快活。”“喃喃地說”“深怕驚動小鳥”等詞句和父親的語言中領悟“父親”的愛鳥,從 “我真高興,父親不是獵人。”這一句中領會“我”的愛鳥、護鳥之情。

教學中,我讓學生根據課題學著提問題,將“父親知鳥”、“父親愛鳥”這兩大板塊合二為一,引導學生讀悟結合,談感受。自然引出課文結束:“我真高興,父親不是獵人。”讓學生體會“我”也是一個愛鳥護鳥的人,這樣設計,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保障,個性得到張揚,課堂詩情飛揚,美麗流淌!

多年以前教學反思 篇14

這節語文課的主題是《麥琪的禮物》,這是一篇小說,也是一篇講讀課文。今天是這篇課文第二課時的教學。“會考”常常考小說的閱讀,但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寫記敘文時只習慣於平鋪直敘地敘事,不會描寫人物,所以,在備課時我將重點放在“教會學生閱讀小說的方法”和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上。我把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第一,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第二,理解主人公純潔善良、關愛他人的情感。

這節課從“小說的三要素是什麼”開始。我提問後,一位學生站起來回答:“小說的三要素是:環境、情節、人物。”

學生的回答是對的,我要求學生將“三要素”齊讀一遍。現在回憶起來,這個環節很值得回味。按說,螢幕上已經很清楚地出現了“小說的三要素”,我為什麼還要學生將螢幕上的“三要素”齊讀一遍呢?從國小到中學,老師好像經常會使用這種方法,只是到了大學的教室裡,這種方法才比較少用。為什麼這個方法只在中國小常用,而大學少用呢?

這個環節使我想到的是:我們做教師的總是有一些很日常的、很細節的教學方式,這些日常的、細節的教學方式普遍流行於國小的課堂或中學的課堂,但做老師的好像較少考慮其中有些教學方式是否應該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的增強、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而有所改變。尤其當某種教學方式是具有較強的控制性、強制性時,做教師的是否應該逐步減少這種控制性較強的“保姆”式的教學方式而使學生逐步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呢?

由於我已經意識到這是一個問題,因此在後續的教學中我開始減少對學生的控制,增加了一些開放性較強的問題。

對這個環節我覺得有些遺憾。接下來的重點是讓學生領會“人物描寫的方法”。

我問學生:我們以前學過的人物描寫方法有哪些呢?有學生說“肖像描寫”、“語言描寫”,有學生說“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另外有學生補充說“心理描寫”。

學生回答的這些“人物描寫方法”與我備課時所設計的內容是吻合的。我在製作PPT(Power-point)時,已經寫出這幾種方法。我點選滑鼠,螢幕上迅速出現“描寫方法: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等等”。

當螢幕上出現這些“人物描寫方法”時,我忽然感到有些彆扭。在學生的答案與我的設計吻合時,要是不滿足於“正中下懷”

的感覺,不用PPT整體地投放出來,而是邊聽學生說,邊用鍵盤記錄學生的意見,那樣的效果是不是會更好呢?

按照備課時的教學設計,提出“人物描寫的方法”是為了引導學生掌握《麥琪的禮物》這篇小說的刻畫人物方法。於是,我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螢幕上投影出來的幾個問題:小說的主人公是誰?德拉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小說是怎樣刻畫她的?你能舉一些例子來說說嗎?傑姆對德拉的感情如何?小說是怎樣表現的?

學生開始“討論”後,我走下講臺在學生的課桌間穿行。我很想知道他們在“討論”什麼。偶爾有學生問我問題,我儘可能地作一些簡短的啟發。

上完這一節課後,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這節課的教學重點究竟應該放在什麼地方?在設計這節課的教學時,我將教學目標定位在“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和“理解主人公純潔善良、關愛他人的情感”,但實際上我是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上,主要是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是怎樣刻畫人物心理的”、“哪些句子說明了這個心理”等等寫作的方法和技巧。

按照以往的經驗,這些方法和技巧是以後的考試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從升學考試的指揮棒來看,注重方法、技能的傳授和指導顯然對學生“應考”是有利的。對於一個老師尤其是國中三年級的老師來說,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應考”技巧和方法上,也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我的困惑是,像《麥琪的禮物》這麼一篇經典性的愛情小說,它奉獻給讀者的難道僅僅只是作者描寫人物的寫作方法與技巧嗎?像這麼一節語文課,究竟應該注重情感體驗,還是方法訓練呢?如果真要引導學生“體驗情感”,這節課的很多環節都需要改變。

多年以前教學反思 篇15

《將相和》這篇課文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而成的一篇歷史故事。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記敘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三個小故事相對獨立且又互相聯絡。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讀課文,理清層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接著重點教學《完璧歸趙》,畫出描寫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總結學習方法,最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我注重對學生進行“抓住人物特點”的學習方法指導。藺相如被封為上卿,廉頗很不服氣。我讓學生體會廉頗為什麼不服氣,有個學生說要站在廉頗一邊,他說:“廉頗在戰場上出生入死,拼了命地在對抗敵人,多危險啊!所以廉頗不服氣,我能理解。”被他這麼一說,個別學生一致贊同他的看法,都覺得藺相如不過是憑一張嘴,就爬到廉頗頭上,覺得不公平。於是,我丟擲探討的問題:“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張嘴,沒什麼能耐?說說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藺相如並不僅僅靠一張嘴,他是有能耐的。”學生通過學習討論,找出句子說明藺相如並不僅僅靠一張嘴,他是有能耐的。如“……我指給您看”這是有謀。“我的腦袋和璧就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這是有勇。“我就跟你拼了”這是捨身救主。“秦王被逼得沒法,只好為趙王擊缶。”這體現了不畏權勢。

當我問到課文中你更喜歡誰的時候,很多學生說喜歡兩個人,並且能細緻地說明喜歡的理由,特別是說藺相如的,把人物的性格特點說得很全面、很到位。比如有:政治眼光長遠,懂得權衡利弊,不與廉頗爭執,心胸寬廣,機智勇敢,一心為國,維護國家尊嚴。而說廉頗的基本是英勇善戰和勇於認錯。

通過學習,學生對兩個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認識,但是要想真正領悟品質還需要一個內化的過程。為此,我大膽地請同學自編、自演課本劇,學生可以從中選擇一個故事或一個角色進行表演,本課的課本劇表演有進步 ,孩子們能夠把人物的特點表現出來。比如藺相如說話時的理直氣壯和廉頗的不服氣和後悔、慚愧都能奶好地表現出來。

通過演課本劇,學生們對人物性格的感受越來越真切,但同時也會對廉頗這一人物形象的認識產生偏差。所以我最後安排了小練筆“廉頗深夜靜思”。孩子們的思考過程,其實就是廉頗認識轉變的過程。練筆之後,廉頗的形象也在學生們的腦海中樹立起來了。此時,他們明白了:藺相如也好,廉頗也好,他們的偉大就在於以國家的利益為重。

多年以前教學反思 篇16

今年五月,我參加“雙優”課,講高一歷史“羅斯福新政”這一課,課標是列舉羅斯福新政主要內容,認識羅斯福新政的特點,探討羅斯福新政在資本主義自我調整機制形成中的作用。若按教學三維目標又可分為若干小點……不管從考試看或從其在歷史的影響看,這一課都算是很重要的一課。而我班同學歷史科基礎普遍較差,絕大多數同學對國中階段通史內容幾乎沒什麼印象,現在上課幾同於國中高中內容一起上,既要了解掌握最基礎概念、知識,又要進行相對深入的分析,還要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等。如何從班級實際出發,在45分鐘裡達成課標要求,讓學生記住重要的、基礎的知識,理解相關內容……我做了一點嘗試。

在講羅斯福新政五大方面措施的內容時,我讓學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來理解新政內容:

首先質疑思辨:羅斯福當選總統以後,用什麼藥方來救治病入膏肓的美國經濟?

有的學者認為:“羅斯福之所以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他擁有一個美國曆史上獨一無二的‘智囊團’並能充分地發揮它的作用。”他的智囊團裡有大學教授、社會工作者、工人活動家、律師、金融家等,正是這批智囊人物,成為羅斯福做出決策時的主要思想來源。

角色扮演:假如在座的同學們是羅斯福的“智囊團”成員,請你們為羅斯福總統出謀劃策。

通過角色扮演既激發學生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語言的組織能力,我覺得這一點是最可取的。

多年以前教學反思 篇17

《小豬家的桃花樹》是一篇清新優美、充滿童趣的童話故事,童話中的小豬住在一個如詩如畫如仙境般優美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小豬是一隻快樂、樂於分享的小豬。小小的桃花瓣給各種動物帶來了驚喜,使人感受到快樂是無處不在的。這故事適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認知能力及幼兒語言發展水平。通過這個活動可以提高幼兒語言交往的興趣,並且本次活動對幼兒有一定的教育意義,那就是讓他們知道與人分享是一件快樂的事。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認知能力及幼兒語言發展水平我設定了以下3個目標

1、欣賞理解故事,體會故事中蘊含的快樂氛圍,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2、創編故事。

3、認讀生字詞:小豬、河、有、快樂。

現就本次教學活動作以下反思:

在整個活動中,我有意識地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引導他們觀察、想象、表達、表演,營造氛圍,體驗快樂,使幼兒的認識經驗、表達經驗及情感體驗得到整合。活動中,在以下方面我還得加強:

一、在教學中沒有把美的意境流露出來,沒有感染幼兒,沒有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在故事的開頭有一段非常優美的話,應該準備一幅非常漂亮的畫讓幼兒結合畫面來欣賞,用激情的語言來描述畫面的美麗,幼兒就會體驗到其中的意境美。 

二、如果我在設計這堂課的時候,增加一個環節——製作花瓣禮物並贈送禮物,那樣的話更能讓幼兒體驗與人分享的快樂,更能理解故事的內涵。

在以後的故事教學中,我會嘗試運用其它的教學模式,並根據這次活動中所出現的問題加以調整和改進。

多年以前教學反思 篇18

古希臘特爾斐神廟前豎立著一塊巨大的石碑,上面篆刻著一句警諭——認識你自己!在人類的各種社會活動中,認識自己恐怕是最難實現的人類課題。對於即將升入國中的國小生來說,渴望瞭解自己、認識自己的內心需要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本次班會中,我通過精心設計活動企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自我”、“認識自我”“完善自我”這一課題,精心創設情境,誘出問題,讓學生在合作探究活動中體驗和理解,再與學生共同分析解決問題,以達到做最好的自己的目的。仔細回顧和總結本節課的教學活動,我覺得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肯定的地方:

(1)注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教育應該使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負擔。”心理學也告訴我們,學生只有在愉快的身心放鬆的狀態下才能更有效地學習。如何有效的提高學生對於知識和技能的訓練,情感地體驗、態度地轉變以及價值觀的引導便顯得更為重要。因此,本節課中,我以《欣賞你自己》的小詩匯入,為的是營造一種輕鬆、愉快、積極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一種愉快的情緒狀態下參與課堂,獲得體驗,獲得成長。

(2)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讓學生快樂積極參與。在課堂教學中,我設計了一系列的環節:“自己最美麗的地方”“你最欣賞的一個人的美麗瞬間”“你對自己的哪些地方不滿意”……讓學生通過寫一寫,說一說,議一議,真正體味到參與的快樂,收穫成功的體驗,促使學生從體驗中獲得自身的成長。另外,在課堂中鼓勵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培養他們主動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學生通過合作和分享,不斷豐富、擴充套件自己的經驗,不斷激發學習的願望,滿足自我成長的需求。

(3)達到情感體驗、做最好的自己。

通過課前蒐集的一些名人資料,讓學生真正體味自己的不足與他們這些身殘志不殘的名人相比,顯得多麼不堪一擊,讓學生的情感再次昇華,心靈碰撞思維的火花,要想做最好的自己,不僅要正確的認識自己,更重要的是完善自己,爭當做最好的自己。

教學反思是“教師成長的階梯”。《做最好的自己》這一主題班會的教學設計方案經過課堂教學實踐檢驗後,雖然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還存在著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如(1)各個教學環節之間銜接不夠緊密,環節間的過渡不夠圓潤。

(2) 有些教學方法比如合作學習的開展還比較膚淺,學生還不能有效地進行分工學習,常常是課堂上感覺挺熱鬧,學生卻沒有發生更深層的認知活動。

(3)在40分鐘時間內完成課堂教學,時間顯得比較倉促等等問題。

這些問題都需要在以後的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得到不斷補充和完善。

多年以前教學反思 篇19

這篇課文我比較喜歡,備課也就比較投入,教學的激情與個人的喜好也是密不可分,也許這也是教師個性化的一面。

再教這篇課文,我的教學重點和思路更加清楚。上完後課感很不錯,想了想原因,有以下幾個亮點:

第一是思路清楚,對教學目的、重難點把握明確,所以問題的設計更準確,無形中提高了課堂效率。原來我很注重教學內容的把握,後來越來越覺的教學目的、教學重難點才是重中之重,真的是“教什麼比怎麼教更重要”。

第二:抓住“意象”,並教給學生抓意象的那些地方怎麼分析很重要,學生先自己試驗體會,在教師補充,這個學習的過程很重要;真的是“教材就是個例子”。

第三,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很重要,我講“金柳”、“水草”、“潭”、“夏蟲”等處學生狀態很興奮,照本宣科是得不到這樣的教學享受的;要想培養個性化的教學特點,這點我認為非常重要。

第四,聽讀名家朗誦、我自己泛讀《偶然》、學生以寫帶讀鑑賞《沙揚娜拉》這三個設計我自己很欣賞,同時教學效果也很好,向同行推薦。讀、寫、聽在教學中藥始終貫徹才不至於滿堂灌。

第五,無論怎麼教學改革,我的認識是大浪淘盡始見金,一切繁華過後是平靜、平淡和平凡。所以每位教師都要深入到教學中,深入到文字中,深入到學生中,沒有所謂的特級教師教案,只有真正適合於你的教案。沒有一勞永逸的教案,只有不斷修改的教案。反過來,課文是教不完的,如果僅僅是周而復始又周而復始,我們永遠不能提升自我。在這個過程中,當你能夠“凝神定氣”於教學本身,在學習他人的同時不被他人牽著鼻子走,不被繁花遮住雙眼,那麼回頭來看一點會覺得教學其實應該還原它的簡單,教學的一些理念無論冠以多少新的名稱,最終都不應該違背語文的本色!回頭再看看佩服的還是我們的老教育家們一句句的經典思想,如“教什麼比怎麼教更重要”, “教材就是個例子”等等話語是怎麼品味都有味的話語。可惜的是曾經走過多少繁華,如今回頭才知道簡單是最美!

多年以前教學反思 篇20

一、緊扣課題和課文結尾,理解“伯牙”為什麼要“絕弦”和怎樣的人才堪稱“知音”。學生通過讀文就明白了,當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時,子期都能感受出來,總之“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因而伯牙把子期視為知音;子期死了,世間再也找不到能懂得伯牙心意的人了,伯牙便“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在學生彙報交流時,相機引導他們理解文中四個“善”字的不同含義、“志”和“念”的意思以及“哉”“兮”兩個語氣詞的用法。

二、適當拓展,深化理解。伯牙作為當時著名的音樂家,他的技藝一定非常高超,他的琴聲一定不止表現了高山流水。因此我引導學生想象他的琴聲還可能會表現出哪些動人的場景?並且仿照課文句式進行語言拓展:“伯牙鼓琴,志在( ),鍾子期曰:‘( )’志在( ),鍾子期曰:‘( )’”這樣,既使學生體會到伯牙的琴技爐火純青,又讓學生感受到子期的“善聽”,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知音,還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另外,在理解伯牙為子期“破琴絕弦”時,我為學生配樂(二胡曲《長相思》)朗誦了相傳伯牙給子期寫的一首短歌,淒涼傷感的音樂襯著那首“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

多年以前教學反思 篇21

一、 聯絡課文,抓語文的訓練點,在聯絡中積累運用

在教學銀杏樹這種活化石時,我抓住了兩句重點句。一句在讀中讓學生體會銀杏樹長得慢這個物點。另一句是“銀杏樹的樣子很容易辨認,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這個句子除了讓學生在讀在知道講述了銀杏樹的葉子很像扇子這一特點外,我還抓出了兩個語文知識點。第一個,這是一個比喻句,我讓學生模仿句子,進行打比方句子的訓練。第二個知識點是,在這個句子中,有兩個重疊量詞,分別是“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這是這篇課文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在這裡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處理。讓學生讀讀上面兩個詞語,讓學生髮現有什麼物點,學生很快就找出來了。“片”和“把”字重疊了。我讓學生對比“一片葉子”和“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麼不同。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葉子”只有一片葉,“一片片葉子”就是有很多葉子。“一把扇子”就是隻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弄清了意思後,我讓學生給合課後“主讀讀寫寫”一題,做做“一塊塊 ”、“一條條 ”、“一棵棵 ”、“一隻只

”學生由於有了以前學過的數量詞作基礎,所以完成這幾個填空完成得很快。在此基礎上,我並沒有停止了訓練,而是讓學生在聯絡中積累運用。我讓他們再寫出兩個像這樣的詞語,是上面幾個詞中沒有用過的量詞。學生很積極、踴躍,有的寫了一個個麵包、有的寫了一張張白紙,有的寫了一群群鳥。學生在聯絡中學會了積累運用。

二、 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整個課的設計都重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在課前,我先介紹一點有關化石及活化石的知識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後佈置學生回去收集有關這方面的知識。收集什麼,範圍我不加限制,可以是這課裡面介紹的三種活化石: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可以是其他的珍稀動、植物,也可以是自己感興趣的動、植物。但對收集的資料要求進行整理,能流利地給同學作介紹。在課堂上,我安排學生進行自主交流,交流他們自己收集到的資料。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個個都爭著介紹自己收集的資料給同學聽。在學習課文時,我也讓學生自主地進行學習,在三種活化石中,讓他們挑選自己最喜歡的一種進行自學,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自主性,又讓學生在聽別人介紹時,保持對還沒重點學習的一種活化石的好奇心。在學習時,我還注意到了學生有個別差異性,讓有能力的學生可以多選擇一種甚至三種活化石都作介紹,沒那麼強能力的學生可以只讀讀自己學會的生字,或讀讀音會讀的句子。如果在小組中,幾個同學都喜歡同一種活化石,也可以幾個同學都各自說說,自己對所喜歡的活化石的認識。這樣,既照顧了後進生,也可以讓尖子生吃得飽。調動起全班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重視從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語文的能力。

三、 重視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

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學習這課時,我以學習前一課《太空生活趣事多》的學習方法,遷移到這課的學習上。在學習這課之前,先讓學生回顧上一課的學習方法:第一、找出課文講了幾件太空生活的趣事。第二,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一件進行自學、交流。第三,在全班上,作交流彙報。然後,過渡,學習這課,我們同樣用這方法進行學習,找出課文介紹了幾種活化石,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種進行自學。先在小組裡交流,再在班上交流彙報。讓學生從二年級開始,就開始學習怎樣去學習語文這一工具性學科。

在這節課上,不足之處是,在一引些知識細節上未能及時糾正學生。如在做一些重疊詞的練習上,有一個同學寫個“一個個太陽”,老師只是一語帶過,“太多太陽了吧!”未有及時糾正學生這個詞是錯誤的。也如一個同學說到“一棵棵種子”,教師也未能糾正這裡該用“顆”不是“棵”。另外在讀的分量上,還不夠,應讓學生多讀進行感悟。在今後的教學上,我會注意在這些方面進行改進。

多年以前教學反思 篇22

一節課,無論教師採取何種手段,一支粉筆也好,多媒體技術也罷,都必須將學生置於主體地位。本節課筆者採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學 生自己在 原有知識基礎之上進行自我建構的過程,這是任何外在手段不能替代的。教師的教必須轉化為學生的學,教學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教師通過組織、引導和激勵,努力推 動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

而活動課堂是自主課堂的必然要求,沒有學生的活動,就沒有自主可言。學生在活動中去經歷、去探索、去發現, 在 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和創造的歡樂。有經驗的教師從不陶醉於個人的表演,而是一環扣一環地引導學生說一說、寫一寫、聽一聽、議一議、試一試、練一練、想一 想、演一演……根據課堂需要和學生水平不斷變換活動內容和活動方式,用活動貫穿整個課堂,使學生興趣盎然,樂在其中。

當然,成功的課堂裡不僅僅只有讀書聲,而且不乏掌聲和笑聲。在成功的課堂裡,師生之間不再是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取而代之的是師生間的平等對話和協商,友愛的交流與合作;在成功的課堂裡,師生之間心相印、情相通。就其自主、活動、民主這個意義上說我這節課是成功的。

但 是,成功的課堂裡總是處處閃耀著藝術的火花---引人入勝的開頭,漸至佳境的層次,貫穿全課的主線,跌宕起伏的情節,餘音嫋嫋的結尾……在成功的課堂裡, 老師娓娓道來的講解、親切從容的教態、恰到好處的點撥,無不給人以藝術的享受,我覺得自己在這方面 還是欠缺的。成功的課堂基於教材卻不為之所困,而是對教材進行適當的改造與創新,而教者往往還侷限於課本,拓展不夠。 就這些方面來說,筆者認為教師的教育機智還不夠老練。

多年以前教學反思 篇23

教師組織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應努力體現“語文味”,這一點主要體現於在研究中要貫穿聽、說、讀、寫的訓練。例如在《遨遊漢字王國》的教學過程中,我著力落實了以下訓練:聽──研究中與同伴、合作者、教師、家長之間的互相切磋、傾聽,彙報課上的傾聽、補充,以及採訪專家、走訪鄰居等調查採訪時有目的、有禮貌的傾聽。 說──研究過程中各小組形式多樣的討論交流,彙報課上有條理、生動的彙報、解說、互動交流,還有課下學生之間以“漢字”為話題而展開的交流,以及在研究階段性小結後,我們開展的以“漢字文化”為主題的演講、辯論等活動。讀──學生要在研究過程中廣泛的、大量的閱讀,並在此基礎上,蒐集、篩選和整理資料,引導學生在研究中要逐步培養的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了讀書研究的慾望,他們便會在課下延伸閱讀相關書籍,豐富知識。寫──制定研究計劃、寫解說詞、主持詞,完成“研究報告”。同時,研究的內容和過程也可以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引導學生勤於筆耕,啟發並督促學生通過日記、週記等形式記錄自己的收穫與快樂,並將好文章向報社、網站投稿,與大家傾訴研究的經歷與收穫,激發學生研究的積極性。還可以設計相關主題的手抄報、黑板報和宣傳櫥窗,豐富美化教室環境。

在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的同時,又藉助學習內容和學習形式的落實過程引導學生感受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這樣,在研究過程中,將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融合在一起,突出學科特點。

對於國小生而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無論是綜合性學習研究的內容和形式我們都要力求突出它的趣味性,要有生活氣息,讓學生有較大的自主權,整個實施活動要活而不亂,動而有序,並寓教於樂、啟智於趣。

多年以前教學反思 篇24

《月光曲》,是一篇老的不能再老的課文吧。一拿到這樣的課文,我就急於上網,想去看看對這篇課文的不同設計。一搜索,名師的教案多如牛毛。特別吸引我的是將軍晶全國閱讀課的教案和視訊。於是,靜下來看了一堂他上的《月光曲》。一開始的音樂匯入,“未成曲調先有情”,喜歡;用“觸動”點起火花,品讀對話,有味;通過對“您”的設疑,深入理解“知音’激起又彈一首的激情;結尾的音樂出去,又一次激起了學生的情感。看著看著,心裡有股莫名的衝動:就按他的上,一定出彩!

理出了將軍晶的教學設計,我正沉醉其中,又開始猶豫了:三個都這樣上呢?放棄吧,上出自己的特色!冷風冷雨中冒出的花兒需要勇氣,同樣跳出精彩的教學設計,也需要勇氣。華燈初上,我開始了自己的教學設計之旅。依據課文的寫作特點,不上前面,只有後面的教學設計了。初次朗讀月光曲意境美的部分,思緒亂成一團,直接跳到這裡,學生能入情入境的去朗讀和理解嗎?心中頓時沒有了底氣,而且這類課文也不是我上課的風格,所以越感心虛。但越讀後面的月光曲畫面,越覺得非上它不可。其實月光曲的意境美,不僅僅是對月光曲給人畫面的美,能成為名曲,還有是美麗的傳說和裡面蘊含的內涵。但一切都可以在這一段層層品讀進去: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樂家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確定了目標和教學內容,我開始了具體的教學設計。

一、利用音樂及相關的圖畫讓學生感受《月光曲》的魅力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將人之創造潛能誘匯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由於《月光曲》所處的環境相對我們的學生而言,實在太過於遙遠了。所以,在教學中,我採用“體驗探究法”閱讀課文,即課堂上讓學生從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洶湧澎湃的意境,而這正是課文教學的難點。我在教學中先讓學生自由去讀,去想象腦海中看到了什麼畫面,然後再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畫面來談:哪些語言文字讓你讀出了畫面?接著讓學生從視覺、聽覺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再讓學生閉眼細心聆聽《月光曲》,讓他們在腦海中形成畫面與之前所見的畫面相對比,讓他們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然後,通過指導閱讀把人物的“感情線”和音樂的“樂曲線”有機地交織起來,巧妙地化難為易,變無形為有形,使學生既理解了樂曲的發展層次,又弄清了貝多芬感情波瀾的推進,還在發現美、感悟美的閱讀中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感情共鳴,完成了學習語文與欣賞藝術的完美結合。

二、以自己的理解滲透入學生當中。

課前,我曾多次聽《月光曲》這一首曲,覺得這曲中所展現出來的優美、和諧的旋律是非常動聽的。因此,在教學中,我也同樣地讓學生多次聽這首曲子,讓他們從感官中理解這首曲子,讓他們在讀和聽的過程中感受到“海上升明月”的奇麗景象劃分成三個畫面(第二次“三步分解”樂曲再一次理出人物感情變化線):

第一幅:月亮剛從“水天相接”處升起,海面上“灑遍銀光”;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現了“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

這不僅是聽,還要讓學生想象,讀出來。在充分理解之後,還讓學生根據我所出示的畫面哼出相應的旋律,以加深學生的理解。而且,在教學當中,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及聲音高低、面部表情來調動學生的激情,讓學生感染到自己情感,從而融入自己的激情當中,創設出良好的教學環境。而學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漸地理解《月光曲》,並有了自己的觀點及感受,再利用朗讀來充分表達出來,讓學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發洩,以達到情感上的昇華。最後,讓學生用朗讀來表達自己的理解。以“讀”為本。分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指導表情朗讀至誦讀。學生在感受文字的文字之美、音韻之美、表達之美、意境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同時,亦提升了自我的精神境界和生命的價值。

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們從各種感官中都得到相應的理解,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有力地促進學生思維及想象力的發展。

但課堂的變化總是無法預設的:

一、讀詞理解,插曲遺憾

在讀詞理解的時候,有個學生說:“這些詞語都是描寫水的。”當時,我的心裡猛地一怔:幽靜、恬靜、清靜,怎麼可能是描寫水的呢?我再次發問:“同學們,你們同意嗎?”這時,我多麼想聽到異類的聲音:“老師,我不同意,他們都是描寫靜的。”但出乎意料的是,所有的同學都同意,而且不少學生都一個勁兒的點頭。如果是平時的上課,我一定會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這個詞所在的句子,然後讓學生讀中理解它的意思。“結合課文內容來理解詞語,是最有效的方法。”但因為是公開課,所以我猶豫了:如果去找,那一定時間不夠,但就這樣一個勁兒地問下去,以詞解詞,很難體會。因為我的顧慮,所以我還是選擇了讓學生從字的意思上找區別。雖然後來學生都理解了,但這種以說來代替自己理解的方法,對於學生而言只是一種表面的理解現象。

二、畫面理解,散亂不集中

在品讀月光曲畫面美的時候,因為自己心中對三幅畫面的句子,要抓住哪個重點詞來進行品讀,不是理解很到位,所以有點兒給學生拽著走的味道。如學生在月光除灑畫面品讀時,一個學生說:“我喜歡一個灑字,因為灑滿了銀光。”其實灑是一種大面積的播撒,銀光是一種顏色。完全可以結合“霎時間”來體會時間短暫,但一瞬間海面由黑暗變成了銀色,一切一切都是在一眨眼之間發生了變化。應該引導讓學生結合“霎時間”來體會那種神奇的美麗,再通過自己的朗讀讀出句子中的情感。

多年以前教學反思 篇25

《紙船和風箏》是一篇挺有意思的童話故事。文章以生動的語言,向小朋友講述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紙船和風箏讓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裡和藍藍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紙船和風箏帶去的問候、祝福、諒解和濃情,真正成了維繫、發展他們友誼的橋樑和紐帶。

教學這篇課文,我反覆琢磨了許多遍。如何設計教學進行了充分的準備。自己感覺對這篇課文,還是吃得比較透的。

主要設計思路是:以小松鼠和小熊感情的變化為線索,讓學生讀課文,體會他們的感情發生了哪些變化?紙船和風箏對他們情感的變化所起的作用?這些問題引導孩子們細讀課文。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覺得孩子們的學習狀態很好,這可能得益於趣味性設計(如摘蘋果放進紙船、蘋果給老師、同學們說悄悄話),讓孩子們以各種形式的讀來理解語言文字,問題的設計等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深入研讀的。我的情感投入深深的影響了孩子們,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孩子們和小熊、松鼠一起同歡樂共痛苦。尤其是學習他們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理解的部分,孩子們都讀哭了。孩子們在我的指導下真正走進了文字。

但課堂總是充滿了遺憾啊!在課堂實際生成的瞬間,教師只能憑自己的一種直感去感受來自孩子們的對文字的解讀和迴應,然後對教學預設作出相應的隨機調整。這種課堂策略當然受教師敏感度和經驗度的影響,我在這方面明顯是欠缺的。

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引起了我的思考。

1、朗讀得多,但還是缺少一個讓孩子將課文語言內化為自己語言的機會,沒有為學生提供運用語言的平臺。

2、課堂教學設計得太滿。可能出於向學生們展示一個較為完整的教學流程的考慮,我的教學安排過於飽滿,使得最後合作讀讀、演演的環節沒能充分展開。讀的高潮掀起處的不是很多。教學中如果一節語文課能時不時掀起朗讀高潮,那才叫精彩!以後的教學中我將力爭做到。

3、課堂上我對孩子們激勵性的評價語言不多。要知道孩子們是特別喜歡老師給予他成績的肯定。激勵性的語言更能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熱情。

多年以前教學反思 篇26

這一課語言是很有特點的,平淡而有味的語言,尤其是那種淡淡的情思如涓涓細流娓娓道出。但在課堂上,只注重了分析,朗讀的感情和語氣語調很少涉及,致使對文章的味道和意蘊沒有充分挖掘出來。本節課上對“筷子頭一紮下去……”一句的讀和品是下了功夫的,但其它地方,尤其是學生回答問題引用文字語言的時候,自己喪失了很多指導他們朗讀和體會作者感情的機會,一想到這一點,自己就不能原諒自己。 3、自己不夠大氣和從容。

06年下學期在本縣我去鄒平一中國中部送課的時候,上這一節課可以說是得心應手的,學生表現精彩,教師調控課堂從容,感覺很舒服、愜意。但在這一節課,自己感覺自己心態沒有擺好,在教學設計和課堂駕馭上暴露出很多問題:一是總想重複類似的課堂場景,當課堂情況變化時,缺少必要的引導和點撥。張偉忠老師談的對,課堂教學中沒有意外就沒有驚喜,意外出現的時候就是看教師的素質和功夫的時候!自己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做出相應的變化,教學中缺少一種循循善誘和自然從容的氣質。

多年以前教學反思 篇27

這個學期,上國中一年級3班的生物課。因為今年起,會考要考生手了,期會考試我們也舉行了考試,現在考試已經結束,面對學生的一些讓人失望的試卷,我陷入了深思:為什麼會這樣?我絞盡腦汁,百思不得其解。所有的題,甚至是原題都一一做過了,有些題甚至還強調了很多遍,為什麼最後的結果還是不會?今後該如何做,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學生的成績?基礎知識部分:通過試卷可以看出,基礎知識需要記得的,學生掌握的不好,也許學生基本上都是死記硬背的,且掌握的不紮實,缺少靈活性。錯字多。對策:今後的教學要注意把握全域性,從細處入手,對出現錯誤的學生,在其糾正錯誤後要組織針對性的過關。指派組長檢查,引導學生自我訓練。

同時,我們要善於發現問題,讓學生有感悟,獲得一定的經驗。知識的運用、遷移部分:這是一個讓學生、老師頭痛的問題,學生的理解、分析運用知識的能力太差,有時明明能背下知識,但是卻不會運用,答不到點子上去,這是我一直以來最為苦惱的事情,在我看來都是非常簡單的問題,但是對學生卻是一頭霧水。如何克服這個困難,解決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很久。

首先,我把學生進行了比較。除了學生自身能力和學習方法外,我找不出什麼其他的原因。其次想到自身的教學方法,長久以來,學生總習慣於先自己討論、交流後,教師再把答案組織成型,然後背下來,要是哪一次沒有組織,學生馬上抗議,不知道背什麼,有點無所適從的感覺,給人的感覺好像是雛鳥,張著嘴巴專等著人來喂。一旦考試遇到了稍微變樣的題型,馬上就傻眼了,不知道從何下手。今後注意開闊學生的視野,加強這方面的訓練,課堂上儘量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自己組織成答案,以提高學習的能力。

學習態度是決定成績好差的前提條件,要想取得好的成績,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端正學習態度。

對試卷中做錯的題目,不能單純歸為粗心、馬虎所致,其實也有審題不嚴,能力不強方面的問題。

找到了真正的問題所在,也就找到了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學習的過程,也就是不斷髮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

成績不理想的背後,就是問題的暴露,自己必須找出問題所在,立即採取措施,加以補救,如果通過這一次的失敗,能換取下一次的成功,也該心滿意足了。相信只要通過師生不懈的努力,生物知識能力會有所提高。

多年以前教學反思 篇28

我是懷著忐忑不安的心上這節見面課的。一來我剛調到新的學校,對環境還不太熟悉;二來我幾年沒帶語文了,任教學科改來來去,似乎對語文教學的套路又陌生起來;三來我家鄉方言重,勉強說普通話又很不自然,而我總想讓課堂顯得自然親切,不故意雕飾,不為了公開課而公開課。於是,我在接到學校上見面課的通知後,對文字和文字所延伸出來的知識作了大量的準備。

本文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給女兒的一封信,面對正值花季的女兒,一個對愛情充滿好奇與遐想的少女,針對愛情這一既深奧又簡單的問題,身為父親的作者沒有選擇迴避、敷衍,也沒有教條式的說教,而是採用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故事去闡釋愛情的真諦。由於這篇課文是篇略讀課文,結合農村學生的實際,我們不可能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學,因此採用學生自學與研讀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為主,老師適當提示。課前,我利用朝讀佈置學生自己查詢作者的簡介,自己熟讀課文,掌握課文的生字詞,並且要求他們自己蒐集有關愛情的故事、古詩、名言警句。

中學生正值青春期,對於愛情這種既神祕又敏感,既好奇又困惑的情感,如處理不當,思想認識不足,就會產生早戀等不良現象。因此,我把本課的重點放在“如何讓學生明白只有懂得愛的真諦,才會擁有快樂幸福的人生”上,通過課前一系列的問題突破重點:如你瞭解童話中的愛情故事嗎?你敢描繪一下你心中的愛情嗎?你能說出歷史上幾個著名的愛情故事嗎?本課的難點是利用文字對學生進行一次愛情教育,理解愛情真正的內涵。在難點的突破上,針對學生處於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階段,又無生活經歷,理解愛情的本質有些困難,加之現實生活對早戀的敏感,使他們不願就這一話題發表看法。課中,我們只能及時引導,將問題分解變細,從身邊最親的人父母身上認識什麼是愛情,名人又是怎麼理解愛情的,這些活動中,去突破難點。

重難點的突破必須是在對文字的把握和解讀的基礎上。我設計了幾個問題,讓學生對文字的輪廓有個瞭解,對作者層層推進的寫作有個瞭解。文字中的故事就是上帝創造人後,三次來到人間,他從人的眼神中先後讀到了三種不同的東西,這三種不同的東西,彼此都有聯絡,他們共同來解釋“愛情”。我用“讀了文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為什麼?”“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創造人後,三次來到人間,他從人的眼神中先後讀到了哪三種不同的東西?想一想,三者之間有什麼聯絡?為什麼把它們放在一起來解釋愛情?”“如果你拿同樣的問題問你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麼?”從而引出“文中作者對待女兒的問題的態度如何?”“作者為什麼沒有正面回答女兒的提問,卻說了自己的少年時代和祖母瑪麗婭所講的故事?這樣寫有什麼好處?”“故事中為何要把這對男女的愛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時間歷程中去表現?這說明了什麼?”“五十年裡,是什麼維繫了他們的愛情?”“作者在文章的結尾告訴我們該如何對待愛情?”這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深入瞭解文字。在文字的解讀和把握上,我認為至少要達到這麼一個標準,就是學生閉上眼睛要知道文字的大致內容,能夠把全文寫了什麼清晰地說出來、回憶得出來。課上,我把對文字的把握的幾個問題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一目瞭然。也可以說,這些(包括課前要求預習達到的目標)是這節課最起碼要掌握的知識。

另外,課上,我試圖極力通過一些有關愛情的資料,抓住學生心理讓學生深化與拓展所學的知識,讓學生大膽的討論,引導他們大膽的表達自己的內心,從而讓他們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反正,這節課是這麼設想的。至於課上對課堂的把握,有沒有達到預期的設想和效果,我總感覺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說開始講愛情故事這個環節,也許學生不敢說,不能大膽的說,用的時間太長;還有起初的“童話中的愛情故事有什麼內涵?”這個問題放在開頭,我是想通過學生熟知的童話感知愛情,突破重點的學習。但由於我對班上學生的學情認識不足,高估了學生的能力。學生對這個問題十分陌生,覺得這個問題太難。這些都影響了後面的教學,特別是影響了後面對早戀問題的討論,後面的探究顯得十分倉促,這些都是很明顯的問題,聽課的明眼人一看就能得出來。並且上完課就能夠感受出來。至於評課中有人說的“到底是把文字的探究和學習語文知識放在第一位,還是把探究愛情的真諦放在第一位”這個問題是個老問題了,探討了很多年,各科教學都有這個疑惑。我還是那句話,對文字的把握要到的要求是學生閉上眼,大致能勾勒出故事的情節即可。一節課也就40分鐘(學校是九年一貫制學校,每節課40分鐘),如果面面俱到,什麼都只能是蜻蜓點水,反而把握不住教學的重難點,這又是何必呢?僅是演給觀眾看而已。

多年以前教學反思 篇29

《丟失的駱駝》是五年級第八單元拓展閱讀中的一篇課文。在教學伊始,我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自由地讀課文,要求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對難讀的詞句可重點練習。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後,我讓學生說說課文主要講件什麼事。

而後,我要求學生帶著如下問題自讀課文:四兄弟非常詳細地說了駱駝的哪些情況,四兄弟是根據什麼知道這些情況的?當學生通過自讀課文,合作探究弄明白這些問題後,我再要求學生想想:四兄弟為什麼能幫商人找到丟失的駱駝?學生聯絡上下文,略加思索,自然就能明白因為四兄弟善於觀察、認真思考,從眼前的事物做出合理的推斷,所以能幫商人找到丟失的駱駝。

我再引導學生暢所欲言,說說從這個故事從受到什麼啟發,幫助學生深化認識。最後,我又以演戲的形式來表現了法庭上的一幕,讓學生通過活動更深入地瞭解人物的內心世界。

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我講得很少,都以學生的讀、寫、討論、活動為主,

學生都能在愉快中學習,因此收到了不錯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