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七年級歷史的教學反思(精選14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1.12W

七年級歷史的教學反思 篇1

時光飛逝,不知不覺中我已走過一學期的歷史教學,在這短短几個月的教學中,讓我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總有讓我挖掘不完的東西。下面我對上學期歷史教學作以下反思,與大家共勉。

七年級歷史的教學反思(精選14篇)

一、注重教學經驗的積累,教學水平的提升

我基本上能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致於在課堂上能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這只是一冊書,今後需要將國中的六本歷史書熟悉,這樣才能更加準確的把握好教材,才能讓學生直接準確的掌握知識。

二、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一個關鍵性問題,聯想式教學方法是更好地結合學生的特點,通過縱向聯絡及橫向聯絡,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實施以後,要求老師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根據教材,我以引導為主,讓學生髮揮想象,聯絡已知知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的生活海洋裡盡情暢遊。

三、溫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聯絡各學科的知識)

我們知道歷史包羅永珍,涉及中學的所有科目。如關於商鞅變法的例子,還可以聯絡到語文中的典故:“徙木賞金”、“立木為信”。數學方面,有圓周率的計算者祖沖之等。生物、地理等這些都有他們本學科發展的歷史。因此,我常常去聽其他學科老師的課,以便了解更多豐富的知識,在課堂上我就可以根據學生們學的知識再增加新的知識。還能使學生們覺得老師什麼都懂,是一個萬事通,讓他們由衷的佩服你,從而更加奮發的學習。

四、抓住常規教學,認真地上好每一節課,力求提高課堂效率

歷史一週兩節課,如果課堂上不抓緊每一分鐘的時間,那麼課下讓學生們學習歷史,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首先,認真備好每一節課,要翻閱教材、教參、教輔用書,力爭做到把老師知道最多的知識,教材中所蘊含的所有要點,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聯點都備出來,有條列地傳授給學生。教師備課多一分鐘,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負擔就少一點。所以,一定得備好課。然後,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認真組織課堂教學,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定要抓住課堂上的45分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我講新課之前我都要找學生提問上一節課所學的重要知識,這樣才能溫故,教學過程結束之後,我將讓學生作一些比較典型的練習題,使得學生對今天所學內容的掌握、反饋、鞏固和提高。並且我要求學生講完一節新課作一節的練習題,及時反饋。

五、加強中招、新課程改革等資訊的收集和處理,關注中招命題趨勢,在平時的課堂滲透中招意識

雖然七年級學生對於三年後的中招考試沒有什麼反應,但是作為老師的我們不應以眼前的小天地就知足,更應該想到三年後的中招。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就應該時常穿插中招考試方面的資訊,便於更好的把握中招命題的趨勢,力爭在平時的教學中滲透中招意識,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題的方法。平時教學中,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的培養,做到功在平時,形成習慣。

以上這些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總之,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堅持不懈,勇於創新,在課程改革的春風吹拂下,我們每位歷史教師都要抓住時機,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做出應有的躬獻,讓學生們的成績更上一層樓。

七年級歷史的教學反思 篇2

作為歷史老師我要教給孩子們什麼,怎樣教給他們?這一個月來的教學工作告訴我,要讓孩子們學好你所教的學科,就得讓他們對你所教的學科感興趣。而在這塊教學沃土上,語、數、外幾乎站領了孩子大部分時間,他們會對歷史感興趣嗎?我該怎麼做?一邊教學、一邊嘗試、一邊反思,使我逐漸領悟到,只有愛學生,並懂得怎樣去愛,當他們願意與你交流,喜歡聽你講課時,說明他們已經對你所教的科目感興趣了。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習興趣,可以產生高度的注意力和較為穩定的學習情感,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高歷史教學質量尤為重要。

作為老師愛學生天經地義,特別是愛好學生一點不難,但要愛學困生,與你頂撞,又不會尊重同學老師的學生,我們就要有耐心,要下一番功夫了。要提高歷史成績,除了讓孩子們對歷史學科感興趣外,還應不斷探索和改進教學方法。

前一時期從課堂教學看,強化知識點的識記及練習,由於識記、鞏固複習、督促不到位,導致學生不能靈活運用。加之學生不會合理的安排時間,歷史課餘一般不會複習歷史,針對此,我又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引導重視落實檢查;同時,提高課堂的高效性,向課堂要質量。歷史知識積累,僅限於每週的兩節歷史課是遠遠不夠的,歷史試卷要拿高分,必須要對教材有足夠的掌握,要達到爛熟於胸的程度,因此要教會學生合理的安排複習時間,做到多看、多讀、多背。如果功夫下不到,多容易的試題也會是"難於上青天"。

針對新課程背景下試題較為靈活這一特點,我在今後的歷史教學工作中有如下設想:

1、平時抓好培優轉差,對學困生應多與他們交流,瞭解他們的情況,多鼓勵,幫助他們理清知識點,讓他們看到希望;幫助他們樹立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2、多學習、多鑽研。取他人之長,多聽課,包括其它學科的,學習他們的長處,好的教學方法;吃透教材,把握重難點,根據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切實可行的教案。

3、在自己平時讀書過程中,有意識的收集資料,積累命題素材。這樣,每次作業可以佈置可供選作的自主命題。此題較為靈活,應多讓學生見之,熟悉題型增強能力。

4、積極接受學生意見,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例如有學生提出多總結,多講解題的思路。只有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才是好的教學方法。課改,不是等改只能是努力的在日常課堂教學中紮紮實實的去努力,去嘗試,去探索!

七年級歷史的教學反思 篇3

《在山的那邊》是人教版國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篇課文,這首詩寫了詩人王家新童年的想望和困惑,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要一次次戰勝失敗和苦難,才能達到理想的境界。

這首詩對剛入中學的七年級學生來說,有吸引力也有挑戰,以下是我對本篇課文教學的一些體會:

一、得與失

在講授這首詩歌時,我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在讓學生通過聽錄音、自由朗讀等方式感知課文後,我放手讓學生自由討論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並全班交流小組裡不能解決的問題。學生紛紛提出自己的疑問,課堂氣氛活躍。例如,有學生提出了這個問題:“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中的“飄”字怎樣理解?又如:“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是什麼意思?這樣的提問都很有價值。這是教學中的“得”。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必須重視朗讀,要通過不同的方式讓學生多讀,在讀的過程中理解體會,詩歌教學尤為如此。在《山的那邊》這首詩歌的教學中,我把大部分的時間安排在學生的提出疑問和解決疑問這兩個環節上,忽視了對詩歌的多次朗讀,因而學生對詩歌的總體理解和感悟不夠深刻。除此之外,對詩歌的主旨引導不夠也是本次教學的不足之處。

二、教學困惑

詩歌的語言含蓄而凝練,《山的那邊》一文中也不乏這樣的詞語,例如,“隱祕的想望”、“飄來的種子”、“枯乾的心靈”等,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如何運用淺顯的語言把抽象的概念化為形象,讓學生透徹地理解課文,這是教學的難點之一,也是我苦苦思索的問題之一。在授課的過程中,我雖嘗試用生活中常見的詞語來引導學生,但學生對的理解還是不夠深入,這是我今後的教學需要加強的地方。

文中“山”和“海”的象徵意義也是教學的難點之一。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明確什麼是象徵,接著例舉常見的具有象徵意義的事物加以說明,例如,梅花象徵高潔,鴿子象徵和平,烏鴉象徵厄運等,讓學生對“象徵”這個概念有個具體的認識。在這樣的鋪墊下,學生理解文中的“山”象徵著“重重困難”並不是

很困難,但對“海”的象徵意義還不是十分理解。我引導學生先明確海的特點是“開闊、光亮、自由”,接著再點出文中的“海”象徵“理想的境界”,這樣學生比較容易接受。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象徵的含義以及文中“山”和“海”的象徵意義呢?我認為自己今後還需要不停地探索這一個問題。

七年級歷史的教學反思 篇4

教學環節設計:

1、本節課我分為四個環節進行處理。一是生詞的學習及分類;二是由生詞的分類匯入新課,學習炒飯的步驟,完成1a的教學;三是讓學生熟悉1a在炒飯的步驟,繼而完成1b,鞏固相關詞彙;四是再學習2a中煮麵條的步驟。

這樣的環節設計在上課的具體操作過程中,我認為還是比較順暢合理的。尤其本課的生詞全部都是與cooking相關的詞彙,將其進行分類,方便學生理解與記憶,對進入新課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

2.重難點處理:

本課的重難點主要是接觸whether引導的賓語從句,並掌握與烹飪相關的動名詞以及副詞。

由於賓語從句在Topic 1的時候已經系統整體的講解過,因此在這裡出現的whether引導的賓語從句,學生很快就能掌握。舉的幾個漢譯英的例子,學生們也完成得很好。。

3.學生課堂表現:

本節課是以如何烹飪食物為主線,要求掌握相關詞彙與片語的意思及用法。Section A的炒飯和煮麵條都比較貼近學生生活,容易理解,因此學生們學起來也有興趣,再加上單詞分類解決,難度降低,大部分學生本節課的配合度很高。

七年級歷史的教學反思 篇5

這篇文章是教材中新加的一篇文章,讓學生去預習,程度好的學生告訴我,他們讀不懂,也能理解對於七年級學生來說,這篇文章原是高中練習冊所選的習題,可見,這篇文章的難度。

我在瞭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後,我改變了我的教學策略,我原打算讓學生合作來學習這篇文章。一個學生讀,另一個學生結合課下註解進行翻譯。但是看來是不行的,一是由生生合作變成了師生合作。我帶著大家逐字逐句的翻譯,當然是結合課下註解,學生知道由他們說,他們不會的由我來引導他們。這樣一節課下來,領著學生讀翻譯背誦,感覺效果還是很不錯的,中下等學生都能跟著思路走。並且能夠記一些知識點。看來這種效果還是很不錯的。在做練習的時候,我採取的是小組競賽形式,同學們充滿了鬥志,通過檢驗學生掌握的效果還是很不錯的。

通過這篇文言文教學使我明白,對於難度比較大的文章,老師還是要領著學生藉助課下註解,逐字逐句的翻譯的,這樣學生掌握的效果還是很不錯的,學生自己動了腦,然後老師又引導他們進行自己總結,應該說課堂效果還是比較好的。對於簡單的文言文教學,老師可以學生合作,老師引導幫助他們完成。

在帶領學生翻譯完之後,引導學生思索這篇文章圍繞著什麼寫了什麼,作者要表達什麼思想。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說開了,但是我發現學生說全的很少,這樣我領著學生看文章的標題,標題告訴我們這篇文章要寫什麼,在寫的過程中,有哪些人物,他們做了什麼說了什麼,最後作者通過他們的事情想要告訴我們讀者什麼觀點。經過我幫助學生一步步的梳理,同學們終於概括了出文章所寫的內容,但是作者藉此要表達什麼思想呢,學生還是茫然,最後我引導孩子本文的表達方式有哪幾種,最後引導學生找出本篇文章議論的句子,探究文章的主旨。自我感覺學生學習這篇文章的效果還可以的。

通過本節課,我明白,要想取得好得教學效果,教師必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依據學情選擇教學方法然後,創設好的教學氛圍,學生學習得開心,教學效率自然就高了,老師一定要敢於創新,這樣你的學生才會敢於創造。

七年級歷史的教學反思 篇6

在教學實踐中,我認識到"小組合作學習"是目前高質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一種有效方法,也是當前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途徑。課堂中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有利於培養學生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也有利於學生口語交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

小組合作學習不是為了課堂教學形式的熱熱鬧鬧,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因此我在課堂教學時精心安排,做到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不適合的不安排。把學習重點和難點作為合作學習的內容。另外要抓住合作的時機,讓學生有效的參於合作學習。要留給學生時間,進行充分討論,在談到中西繪畫的區別時,學生通過合作,自己總結很很多方面的區別,甚至提出了我備課時忽略的細節,效果出乎意料的得到,可以說學生在課堂中真正的成為了主體,而教師只要適當的引導就可以得到讓人驚喜的結論。

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必須得到教師的指導,否則課上學生小組合作將得不到好效果。如怎樣組織,怎樣傾聽,怎樣發言,怎樣質疑等,教師應該教給學生一定的技巧。小組合作學習不是學生的參於,教師的旁觀,而是學生與教師的共同參於,教師可以把自己也當成小組中的一員參加到某個小組的學習中,真正作到師生想融。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高質高效教學模式中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我們要認真反思一下,以便掌握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策略,提高課堂效率。

七年級歷史的教學反思 篇7

《認識人民幣》是本學期的教學內容。人民幣是我國法定的貨幣,在人們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幼兒年齡小,缺乏社會經驗,家長單獨讓孩子上超市購物的機會很少,對人民幣只是初步的認識。這節課的教學就是為了讓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掌握的對100以內數的認識,進一步認識人民幣,使幼兒在簡單的活動中感知人民幣的面值和人民幣的功能。為了培養幼兒對數學的興趣,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在這節課的開始時。我以提問的形式,引入課題“認識人民幣”同時也滲透一種德育思想在其中,合理利用零花錢,教育幼兒養成節約的品質。第二環節是讓幼兒區分硬幣和紙幣。第三個環節是讓幼兒認識人民幣的面值。為了完成這一環節,我課前讓幼兒準備了假幣,所以我就讓幼兒拿出樣幣逐一進行辨認,並讓有疑問的幼兒請教同桌。反饋提問幼兒:“你是怎麼知道這些人民幣的面值?”通過幼兒的回答總結出方法。再讓幼兒對手中的樣幣進行分類。最後一個環節是遊戲,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

在這次活動,課上的很好,完成得還很順利。我思考了許久,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在這次活動的時候,我採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對於1元的人民幣比較熟悉。當然我也準備了真的人民幣。因為人民幣每人都有一份,所有的幼兒都看的很仔細。

2、在《紙幣找朋友》這個環節上,我是通過讓他們利用自己的學具是多少人民幣,幼兒怎樣拿這麼多錢。

3、《看誰拿得對》這個遊戲,大部分幼兒都能拿正確。

七年級歷史的教學反思 篇8

語言文字是人的思想認識、道德情感、價值觀、人生觀等生命意義的一種載體,因此可以說,文字並非僅是一種物化的客觀存在,而是一種理性化了的生命體。文字的這種極具隱蔽性的生命意義,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顯現出來,而且也只有當閱讀主體對文字的這種生命意義有所覺悟、有所觸動時,文字的生命意義才會真正生存。在我們的閱讀課堂中,就是採用感性的方式讓學生和文字進行生命的對話,用文字的意義提升學生的生命。

在教學《雪兒》一課讀悟課文的第四自然段。這段話寫的是“我”為雪兒傷愈後重新飛回藍天而歡呼。教學由學生聽教師朗誦開始,接著讓學生在躍躍欲試中配上動作自由誦讀,這就使學生帶著閱讀期待,以個性化的方式走進文字,還原語言的形象,感受語言的情感。然後引導學生在讀中質疑,緣疑再讀,最後補白省略,使學生在“讀”這一感性的學習方式中,在表達閱讀感受中,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不僅深切體驗到“我”的喜悅之情,而且從中覺悟到善待生命的感覺竟是如此的美妙!從而在愉悅中不知不覺地提升自己的生命意義和生命價值。

七年級歷史的教學反思 篇9

在學習本單元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直觀比較物體長短和高矮的方法,這是學習本單元內容的重要基礎。雖然學生在生活中對釐米和米這兩個常用的長度單位有過接觸,但即使經歷了認識、鞏固、單元練習後,部分學生的學習效果仍不甚理想。究其原因,認識釐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數學概念的過程,需要經歷從直觀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體的過程,學生要通過不斷的感知、體驗、實踐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認識。這對於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二年級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為了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學"釐米"這一概念時,我安排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引起學生興趣。

1、猜一猜。讓學生先根據頭腦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1釐米有多長?再請猜得準的學生說一說:你是怎麼猜準的?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同時也讓學生知道:許多知識是自己從生活實踐中獲得的。

2、看一看。觀察直尺,直觀感知"1釐米"的長度。讓學生從直尺上找出"1釐米",並且知道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就是1釐米。然後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之間也是1釐米?從0到2之間是多少?2釐米裡有幾個1釐米?0到5之間是幾釐米?0到10之間呢?從而使學生充分認識直尺,認識1釐米和幾釐米的長度。

3、畫一畫。讓學生在紙上畫出1釐米、幾釐米,直觀感知1釐米和幾釐米。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領悟到:長度不是一個點,而是一條線。

4、剪一剪。讓學生用吸管剪出1釐米,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然後問學生:你怎麼能肯定你剪的就是1釐米?大部分學生都是用尺子量出1釐米。那麼,怎樣測量呢?請一名學生演示測量過程,明確測量的方法。

5、量一量。給學生提供學具,讓學生利用學到的測量方法進行實際測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6、找一找。從生活中找出長度大約是1釐米的物體,把數學和生活緊密地聯絡起來。

7、比一比。讓學生用兩個手指間的距離表示出1釐米,2釐米,5釐米,10釐米,建立起長度表象。知道 2釐米裡有2個1釐米,進而明確幾釐米裡有幾個長度單位。

總之,在"釐米"概念的教學中,利用猜、看、畫、剪、量、找、比等環節,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清楚地建立起1釐米的實際長度和空間觀念,並學會了測量物體的長度。。

(二)抓住聯絡,認識"米"。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抓住知識之間的聯絡,利用"釐米"學習"米"。

1、找關係。學習了釐米以後,我讓學生用手比劃出1釐米、2釐米、5釐米、10釐米。然後讓學生把10張10釐米的學具條排成一排,使學生認識:這是100釐米。再讓學生從老師提供的學具中找出 和100釐米同樣長的尺子。學生會很自然地找到米尺或者 1米的皮尺,從而引出單位"米"。接著問學生:比較兩者,你發現了什麼?得出:1米=100釐米的結論。

2、認識1米。讓學生利用手中的米尺或者皮尺比劃一下:1米有多長,1米有多高,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

3、估量。讓學生利用剛剛建立的表象,估計一下黑板的長度,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同時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反饋。

(三)利用比較,深化認識。

讓學生對照板書或者手中的學具想一想:為什麼資料都是1,它們的長度卻不同?引導學生認識:單位不同引起長度的不同。使學生知道:"米"和"釐米"大小不同,"米"是高階單位,"釐米"是低階單位。測量較長的距離時用"米"做單位,測量較短的距離時用"釐米"做單位。從而使學生掌握長度單位的用法。

1.讓學生經歷長度單位的形成過程,建立表象

2.通過聯想和比較來鞏固對釐米和米的認識

3.建立初步的估計意識和估計能力

通過對前後測情況的分析,學生對於米、釐米的認識是學生學習長度單位中的一個難點,要讓學生地正確建立起米、釐米的表象是比較困難的,原因是米、釐米這個長度單位是所有長度單位中最不常用的,離學生的生活經驗比較遠,因為不常用,所以在學生頭腦中留下的表象是不深刻的。而這兩堂課教師都已經致力於米、釐米這兩個長度單位的表象的建立,使我感受頗深的就是:教與學都要以 “做”為中心。“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因此,我們在教學米的時候,可以挖掘學生身邊的一些教學資源,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要有充分的時間給學生操作、感悟的過程。

七年級歷史的教學反思 篇10

走出了熙熙攘攘的大學校園,滿載著一番憧憬和熱忱,懷揣幾分好奇與擔憂我踏上了教學崗位。當天幾十雙好奇和求知的眼睛還忽閃在腦海中時,地球已不知不覺轉動了近一百圈。在這短暫的期間內,有笑有淚,有苦有樂,有遺憾失落也有沉甸甸的收穫以及滿滿的憧憬,讓我愛上了這片青草地,因為它是我放飛夢想的起點,也是我辛勤耕耘的心靈花園,為了讓綠意盎然的生機鋪上色彩,我必須不斷地向前衝,衝破侷限,走出誤區,然而要想使自己儘快地成長起來,“吾日三省吾身”是非常必要的,這要實踐於教學中,最好的辦法就是勤做教學反思。

在這半學期,我感覺培訓很多,聽課也很頻繁,而培訓和聽課的大部分內容都是關於素質教育和新課標理念的,什麼“先進的教學方法”、“成功的科研成果”、“新課改”、“師生雙邊互動”等等很多新的教學名詞不斷在我的腦中湧現。我認為實施素質教育,完成新課標理念改革,新教師就首當其衝,我“義不容辭”地開始實施我的“計劃”。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我在開學的第一天就主張學生快樂地學習,尤其是這門包羅永珍的學科-科學,因為它並不象有的課程那樣,記住幾個概念,幾條結論就能解決很多問題,而是需要學生具備探究精神,聯絡生活實踐,能靈活地應用理論知識來解釋千變萬化的自然現象。所以我認為只有學生願學,樂學,才能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更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觀察,分析和實驗能力。可是在一個星期後,我發現原來現實與理想終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學生的自制能力並沒有我想象中的好,我忘了他們畢竟只是一幫孩子,而我太習慣於以我的思維去要求他們,那時我有些迷茫,我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她很耐心地告訴我對學生不能縱容,適當地嚴厲反而有助於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至於學生興趣的來源是教師個人的魅力和課堂內容的豐富性和有趣性,不過這個的前提就是你必須不斷提高你的課堂駕馭能力,因為只有學生樂意靜下心來聽講,你的課堂才會出彩。我恍然大悟,既然他人的思想我無法主宰,為何不從自身出發,我可以努力讓學生喜歡聽我的課。那麼這首要前提是精心備課,熟悉和巧妙應用教材。為了讓課堂飽滿,我翻閱了許多參考書,找出許多典型例題,還在網上搜尋通俗易懂的例項,可漸漸地我發現一堂課的時間不足以講完我的內容,最讓人懊惱的是學生實際上掌握的並沒有隨之增多,有時候他們還會覺得有些吃力,跟不上我的思路,其實我在不知不覺中又進入了一個誤區,一個優秀教師的教學,並不是教師自己教給學生多少東西,而是你的學生學會了多少東西。比如作為教師,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才有可能倒給學生“一杯水”。可這一杯水怎麼倒?就要看老師的功底。教師要做到的並不是僅僅在三尺講臺之上滔滔不絕,而是應該換位思考,多走下講臺,站在學生的立場,去思考如何教學,如何把一個知識點深入淺出地教給學生,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講究科學的方法,這就是我們教師“科學發展觀”的體現。比如,利用分子觀點解釋水蒸發的教學,如果光按課本,水的蒸發是由於水分子的運動離開液麵的過程。知識是傳給學生了,但是學生是否理解就要下個問號了!所以,作為新教師更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多講“為什

麼”,少講“是什麼”,俗話說:“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另外,要合理安排好課堂時間,學生維持注意力的時間有限,一定要有足夠的時間留給學生思考和消化,否則收效甚微。

接下來一段時間我聽了不少優秀教師的課,讓我收益匪淺,在他們活躍的課堂氛圍中,我認識到三點,一是他們都往往善於創設問境,一問驚起千層浪,使課堂激起活力的精彩。古人云:“教貴巧問,小巧則小進,大巧則大進”。教師在科學課堂中要設計巧問,創設的問題應該能夠融合知識與趣味,實踐與感悟,情感與理念為一體,使學生在問中增長知識,在問中產生興趣,在問中學會思考,在問中昇華感情,在問中形成觀念。二是課堂語言很具有藝術性,有人說語言“不是蜜,但能粘住一切”。要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達到教好的教學效果,就應該發揮語言“粘”的作用,要麼生動形象,要麼幽默詼諧,要麼凝練準確,當然,這是一門很精深的藝術,錘鍊語言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對新教師而言也是“任重而道遠”。三是師生關係要和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真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動,唯獨從心裡出發,才能達到心的深處。”學會多以商量的口吻和態度與學生平等地對話,溝通,合作,和學生共同探討,研究,成功地完成學習任務。總之,在優秀教師的課堂上,我看到的不是老師告訴學生問題的答案,而是老師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得到資訊,如何提取有效資訊和運用資訊解決問題.我看到的是優秀教師如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學生踴躍地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我想這也是我應該不斷努力的方向。

年輕的我們在教學道路上難免會遇到磕磕碰碰,這時候我們應該停下來深深地反思,而不是盲目向前,只有這樣,才能看清出自己的不足,才能整裝,重新出發,朝著那片更美的朝霞邁進!

七年級歷史的教學反思 篇11

《草叢中的小老鼠》這段樂曲詼諧、歡快、跳躍,彷彿將你帶入一個無憂無慮的叢林童話世界。整個音樂分段清晰,節奏分明,每段的旋律風格迥異,易於孩子快樂、自由地想象,能隨樂表現小老鼠一天的愜意生活,針對幼兒年齡特點來說具有可感性、可接納性,我覺得相當符合幼兒園音樂欣賞的選材要求。在本次活動中通過音樂欣賞讓幼兒想象音樂,在想象的基礎上用語言和肢體動作,將音樂形象、自主地表現出來,從而達到較好地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的目的。本次活動目標為以下兩點:1、感受樂曲詼諧、歡快、跳躍的風格特點,感知小老鼠機敏可愛的音樂形象。(教學難點)2、嘗試聽辨樂曲旋律的變化,用身體動作來表現音樂形象和內容。(教學重點)

1、節奏前置,難點提前突破

在活動中,我採用節奏前置感知,開展了節奏遊戲《切土豆》“切切切切切土豆”,通過師幼用手掌切土豆動作的遊戲來提前熟悉和感受節奏、表現節奏,感知樂曲中反覆出現的《草叢中的小老鼠》中典型的節奏型。練習樂曲中的典型節奏採用了樂曲先部份感知的方法,讓難點分解突破,也即為整段音樂賞析做了準備。在活動中孩子們也感到輕鬆、愉快,每個小朋友都很投入,這既激發了孩子的興趣,也集中了孩子的注意力。

2、音樂故事,幫助故事理解

讓幼兒直接欣賞感知音樂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在活動中,我藉助了音樂故事,幫助幼兒理解記憶音樂的結構和情感(講述和音樂結合的形式),根據音樂創編了這樣一個故事:森林裡住著一群可愛的小老鼠,它們每天都會排著整齊的隊伍出去玩,可是總會有一些調皮的小老鼠跑出隊伍又跑回來。走著走著,突然聽見了“獅子”的聲音,再聽一聽,原來不是的;又聽到了“老虎”的聲音,再聽一聽,又不是的。今天的叢林很安全,它們趕緊把亂了的隊伍整理一下,開始爬上山坡,然後從高高的山坡上滑下來!小老鼠往前走啊走,它們來到了一片美麗的草地上:花兒開得美美的,很多很多的蝴蝶、蜜蜂都在跳舞,他們好開心地啊!天黑了,小老鼠們趕緊回家了!

故事情節與音樂的分段匹配,幫助了幼兒對音樂的理解,從而提升了幼兒聽辨音樂、理解音樂的能力。

3、肢體遊戲,靈動表現音樂

音樂是流動的、抽象的,怎樣讓孩子感受樂曲“詼諧、歡快、跳躍的風格特點,感知小老鼠機敏可愛的音樂形象”,並能表現出來。經過反覆思考,不斷嘗試,最後,我借用“手指”、“手掌”等肢體遊戲,以生命的律動,來反映小老鼠活潑靈動的音樂形象。

4、教具使用,再添情趣魅力

在最後一個環節集體遊戲表演中,為孩子們精心設計了小老鼠的“長門牙”,孩子們妝扮成小老鼠,使幼兒在集體表現活動中更為形象,更有趣味性,整個音樂活動表演情趣盎然,大大激發了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得到了極好的音樂體驗。

七年級歷史的教學反思 篇12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的一篇文包詩,課文根據《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還原了1200多年前李白與孟浩然在黃鶴樓邊深情話別的場景,讓學生能在具體場景中感受李、孟二人依依惜別的深情。這一課,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一、理解“一串詞”

《黃鶴樓送別》的“文”雖是白話文,卻有幾分古典韻致。文中不少詞語組成詞串讀一讀、品一品,都頗有味道。“暮春三月、煙霧迷濛、繁花似錦”既交待了送別的時間,又渲染出煙花三月的盎然春意;“依依惜別、楊柳依依、沙鷗點點”營造出臨別時依依不捨的氛圍;“永世不絕、譽滿天下、膾炙人口”則表達出李白對孟浩然的一片敬仰之情以及李、孟之間深厚的友誼。這三組詞語,請學生先認一認,說說它們的意思,再有滋有味地讀一讀,既為朗讀課文掃清障礙,又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詩歌情感奠定基礎。

二、瞭解“ 一件事”

五年級的學生讀《黃鶴樓送別》一文,已經能夠初步理解,所以理解課文內容並不是本課的學習重點。文包詩類課文,除理解課文內容以外,還需要詩文對照,嘗試以文解詩。因此,“詩文對照,以文解詩”可作為本課教學重點。讀完課文後,可請學生試著說一說文章寫了一件什麼事,要求在概括課文的過程中,將文與詩對照起來。“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濛,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孟浩然)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對應“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對應“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理解古詩,如果把詩句拆開來,逐一註解,固然可以準確理解詞義,但同時也就消解了詩歌的韻味。教學文包詩類課文,通過閱讀易懂的現代文,將文中相關語句梳理出來,與古詩對照,可不著痕跡地完成理解詩意的教學任務。

三、品味“一段情”

從文中讀出“一件事”,是閱讀《黃鶴樓送別》的第一個層次。由字裡行間品出依依惜別的深情,是理解這篇課文的關鍵。細讀一番,課文按照送別的過程,寫了“看景藏情”“舉杯話情”“吟詩寄情”三個部分。

“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雲,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這句描寫頗有畫面感,將兩位詩人正在觀賞江景的畫面呈現在讀者面前。然而,不難發現,其間“看景”是表象,“藏情”才是根本,“一會兒……一會兒……”便透露出李白與孟浩然心有所掛、心緒不寧的心理狀態。

如果說,上一段“看景”的動作描寫只是鋪墊,那麼,接下來李白與孟浩然“話別”的語言描寫則是送別的高潮部分。在李、孟二人的對話中,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兩人之間的深厚情誼。“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這裡,李白稱孟浩然為“孟夫子”,第2自然段中先後出現了六個“您”字。可見,李白對孟浩然深懷敬仰之情。“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 和老師。”這句話又表現出他們之間的師生之情、兄弟之情,由這句話,我們甚至可以想到在兩人相處的過程中,年長12歲的孟浩然無論是在詩歌創作,還是在生活上,都對年輕的李白格外關照。“今天您就要順江而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還沒分別,李白就已經在期盼著再次見面,這份牽掛,這份思念之情溢於言表。作為兄長,孟浩然借用王勃“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詩句勸慰友人,並進一步表達:“雖然我們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品讀“舉杯話別”這段文字,從兩位詩人的對話中,我們感受到他們之間的濃濃情誼。而正因為友誼深厚,離別時才如此依依不捨。

“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李白在長江邊一站,站出了一幅動人的畫,站成了一尊感人的像。“佇立”意指長時間地站立。由此,我們腦海中便會浮現出一幅畫面——孟浩然登上了船,李白站在岸邊;解開纜繩,船緩緩離開岸邊,李白站在岸邊;船漸漸駛向江心,李白站在岸邊;船在水天交接處變成一個黑點,李白站在岸邊;船消失在天邊,李白站在岸邊……當我們將這組鏡頭在腦海中呈現出來時,我們既能理解什麼是“佇立”,更能感受什麼是依依惜別。再聯想起長江上的白帆片片、旅人往來,在李白眼裡卻是“孤帆”,這一深情“凝視”,正是依依惜別之情的流露。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中蘊含的依依惜別之情比較含蓄,而《黃鶴樓送別》一文將其渲染得淋漓盡致。所以,學習文包詩類課文,把“文”用好了,可以為理解“詩”提供很好的鋪墊。

四、欣賞“一組詩”

通過詩文對照、以文解詩,對於解讀這篇文字,應該可以畫上句號了。但語文教學,貴在“用教材教”,貴在“以課文為例子”,能讓學生通過閱讀一篇而帶動多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一首送別詩,是我國古代眾多送別詩中的優秀代表。以此詩為引子,我們自然會想起《別董大》,想起《送元二使安西》,等等。請學生再讀一讀這些詩,結合相關資料介紹,我們也可以嘗試再現高適與董大、王維與元二分別的場景,甚至還能細細體會同是送別詩,但因為前往的地點不同、離別的環境不同、分別的境況不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哀而不傷,《別董大》強作勉勵,《送元二使安西》充滿感傷。這些差異,可以在閱讀中通過對比,逐一品味。

七年級歷史的教學反思 篇13

本節課創設“兒童樂園”一系列問題來展開教學活動的。我從遊樂園的情境匯入,組織小組討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本節課是通過由一般的加法算式(加數不同的加法算式),過渡到有相同加數的特殊的加法算式,並且是說出幾個相同加數連加和是多少,在課堂上讓學生列出算式如:

4+4+4+4+4+4=24, 3+3+3=9,2+2+2+2=8

之後,讓學生會感覺到這樣的算式太麻煩了,算式寫得這麼長很不方便,學生要求能不能用簡單一點的演算法來進行計算。看來我的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已經達到了,讓學生了解乘法與加法之間的關係,感受學習乘法的必要性。由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計算可以用乘法計算。

在課堂教學中採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如趣味卡片、掛圖,學具盒的運用以優化課堂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注重了學生學習結果的反饋,並及時給予表揚與鼓勵,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不足是在課堂上出現的關於計算錯誤的問題仍然比較嚴重,對於數學教學來說,提高學生的計算正確率,培養學生的數感,確實是非常重要的。

七年級歷史的教學反思 篇14

《小蝴蝶和毛毛蟲》是冀教版二年級下冊第7課,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科學童話。講完這一課後,我感到授課過程中成功之處,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和需要改進的教學方法。

首先,在匯入時,我讓學生欣賞了幾張花蝴蝶的圖片,目的在於讓學生更深的體會到蝴蝶的美麗,與毛毛蟲的醜陋形成對比,學生興趣濃厚,對毛毛蟲和小蝴蝶充滿了興趣,在後面讀課文時就好像帶著問題再學習一樣。

其次,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蝴蝶的生長髮育過程,這也是一個難點,關鍵在於如何讓學生一步一步地瞭解蝴蝶的生長過程,即卵--毛毛蟲--蛹--蝴蝶,這是蝴蝶媽媽告訴小蝴蝶的,教學這部分時,我找了一些蝴蝶生長過程的圖片,學生在欣賞時既加強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豐富了課外知識,大部分學生都能夠深刻地理解了這部分內容。

第三,在匯入蝴蝶與毛毛蟲的對話時,我先讓學生整體的感知一下課文: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然後引出蝴蝶與毛毛蟲的對話,再讓學生反覆的練習朗讀,通過自己讀,同桌讀,小組讀,再引入課堂交流讀,學生讀得津津有味,讀得非常投入。

這節課的不足是,由於時間關係,課文其他朗讀和理解用時稍少了些,生字認讀用時也有些緊張。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學會更好地調配時間,合理安排課上40分鐘,努力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