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語文《理想的風箏》反思小結(精選12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9.32K

語文《理想的風箏》反思小結 篇1

本節課以自學為主,通過採用學生質疑解疑,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突破課文的重難點,學生積極主動,興趣高漲,基本達到預定的目的。

語文《理想的風箏》反思小結(精選12篇)

本節課的優點是1、學生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通過自學能自己解決,而且各抒己見,使答案豐富具體。如:為什麼一個殘疾的老師會喜歡放風箏?這正是體現了老師堅強、樂觀、有崇高理想,有執著追求的精神品質。學生通過自學,朗誦感悟深刻,突破重點。2、自學效果良好,對課文的理解到位。3、本課力求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使學生通過自學、時空對話、有感情的朗誦等方法與文字進行對話,獲得情感的觸動與體驗,在不自覺中受到情感的教育。

本節課的不足是1、重點句的朗讀不夠到位,對重點句應再深究。2、時間安排不合理,前鬆後緊,結尾倉促。3、應再給學生多一點時間學生質疑解疑。

語文《理想的風箏》反思小結 篇2

在課堂上我還注重了多種形式的讀書方法,有個別讀,齊讀,引讀,主要是讓學生通過不同方式的讀,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注重體驗和感悟。如在教學提問同學這件事時,我引導:“倘若同學回答的正確深刻……倘若同學回答的不好……”用這樣的語言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體驗,對人物形象有更深的理解。

文章對劉老師的細緻描寫,加上飽含深情的文字,強烈的表達了作者對老師的思念之情。但作者為什麼如此想念劉老師?劉老師放飛的風箏意義何在?作者坎坷的經歷和最終能取得成功,是受到了劉老師的影響,和劉老師是緊緊聯絡在一起的。在文章的最後我想如果加入對作者生平的介紹,就不難理解了。並能起到深化主題,提升人物形象的作用,也讓劉老師的形象深深烙在學生的心裡,甚至能影響他們的一生。

還有就是老師的話太多,學生理解到位了,我還進行強調,總結,如果把這時間讓給學生去讀去悟,不是更好嗎!還有時間的把握稍有欠妥,教學設計有點前鬆後緊,環節過渡還得自然些。板書也有一點不足,《講課》這件事突出了劉老師熱愛工作,這點也和其他幾件事的板書統一,反思自己還是對教材理解掌握的不夠,今後還要在課前多研究,多琢磨,力爭做到最好。

語文《理想的風箏》反思小結 篇3

因這篇課文較長,課前我讓學生充分的預習,把課文讀熟並解決文中的生字詞的問題,而且在課前進行了批註。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儘量讓學生通過讀來感悟理解課文的表達方法。

一、抓關鍵詞語進行體會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從細節入手,如抓住殘談腿中的“笑”,提問同學時劉老師的神態,放風箏中的“樂”,教學生品詞讀句,感受人物形象。

尤其在教學談殘腿這部分時,啟發學生思考劉老師以故事的方式談自己的腿殘,而且是笑談,這笑的背後體會到的是什麼?《談殘腿》《講課》《提問同學》這三件事並不是課文的重點,所以我只要求學生抓關鍵詞語進行體會。放風箏是本文的重點,也是難點部分,又和課題相關,因為我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總感到自己不能收放自如,不能將學生的理解引導到位,所以感到理解得不透。

二、注重朗讀指導,透過文字領悟情感。

本文有深情的細膩的描寫,也有點睛的議論,抒發了作者對三十年前的老師的懷戀。感人的文字,應該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體會其內涵。

教學中,我把文中幾段有關人物特寫的文字打出來,讓學生緊扣重點詞讀出文中蘊涵的深意,課前我也進行了輔導,適當的範讀,所以在課堂上,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基本讀出文章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語文《理想的風箏》反思小結 篇4

回顧《天安門廣場》全文的教學,首先是覺得自己沒有盡心盡力做好準備,因為是帶兩個班的語文,加上開學初雜務比較多,為自己的懶惰找到了理由。結束全文,讀著孩子們的習作——《我們的學校》,開始反思自己的教學。

一得:

值得肯定的是,我上課居然不急了。耐心引導孩子去仔細咀嚼課文中對天安門廣場上個建築物的描寫。(1)作者描寫了廣場上的哪些建築物?哪個寫得最詳細?(2)各建築物分別有什麼特點?(3)聽錄音,欣賞圖片,在圖中找到相應的建築物。(4)讀課文,頭腦中想象畫面。說說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認識方位順序。引導完成課後練習(5)面對如此寬廣,壯觀的廣場,你想說些什麼?

從文章寫了什麼,怎麼寫的,為什麼寫等幾個方面,仔細引導孩子仔細品味了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學生讀得 一次比一次認真,動情。那種與生俱來的民族情感,輕易就在朗讀與說話訓練中流露出來了。我不免有些得意,也因為得意,所以引來了“失”。 

一失:

在孩子品讀完二、三自然段後,我出示了仿寫的第一小節:

我們的學校位於東安鎮育才路1號,是東安真最漂亮、最嶄新的學校。

然後請孩子根據文章的二、三自然段去描寫我們的學校。由於對這群孩子的管束不到位,他們喜歡自由散漫,隨心所欲地講,而真正請他們站起來發言了,往往詞不達意,絮絮亂語。於是我任由他們自由練說了幾分鐘,再請他們講,結果情況依舊不容樂觀,於是我像剛才那樣耐心而細緻地口述了一段下水文,看到孩子眼睛亮亮,自以為他們已經心領神會了,便繼續上課。

學完全文,讓孩子們知道除了寫看到的還要寫想到的,比如看到校園,就會想起學校的六一盛會為校園增添了祥和與歡樂。滿心期待孩子們能在細緻觀察的基礎上寫好《我們的學校》。可結果卻不盡然。找了幾個孩子詢問原因,有的說,回家寫時,已經記不清學校的具體面目了;有的說,似乎寫不出什麼東西來,但更多的學生說總覺得自己寫的沒有你課堂上說的好,所以就寫不下去了。原來我過分地牽引也是一種羈絆啊!

一補:

一直對自己的“失敗”耿耿於懷,朋友又說,讓孩子寫校園的確難寫的。所以一直在思考,我是否應該嘗試花點時間將這次作文指導進行得徹底些。

既然孩子對校園熟視無睹,那麼我明天就用照相機,根據作者看天安門廣場的順序拍我們的校園,先是站在校門口拍大門,拍豪華氣派、高大嶄新的教學樓,讓孩子看到教學樓前的花壇與雕塑“志”。再到教學樓頂層按照方位順序取景拍照。

然後製作課件,把校園搬進教室,我只告訴我們我拍照的站腳點,讓孩子在潛意識裡知道要有順序地寫。不給框框,不給鋪墊,有孩子們自己思考如何描述好某一張照片的內容。思考後作廣泛交流。

我想在再現情景,指導觀察,博採眾長的基礎上,孩子會有進步的!期待著明天能補救。

語文《理想的風箏》反思小結 篇5

在《祝福》的講授過程中,除了讓自己的教學理念體現“生本位”這一課改標誌性的理念外,還強化了教學過程的多元性、思維過程的多維性,引導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尤其是注意做到把這一創設點延續到了課外,即讓學生以“阿毛”的身份寫一篇反映“母親”不幸遭遇的文章。這樣安排的目的,既能讓學生清晰地、完整地把握小說的情節、明確小說的倒敘手法,還可以鍛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寫作能力,更能讓學生通過角色的置換,進一步調動他們參與閱讀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審美熱情。也許阿毛的存活,會降低文字悲劇性的感染力,但卻能給學生寬廣的空間去想象“母親”——祥林嫂命運的悲慘,同情有如“祥林嫂”般的底層勞動婦女生存的艱難,進而讓他們學著把視角放到自己周圍乃至社會中的弱者身上,獲得較為真實的生活體驗,學會關懷,懂得珍惜。

之所以這樣設計,還源於目前一些學生日益缺失的情感現狀。

比如,在講《包身工》時,讀到包身工們“在離開別人頭部不到一尺的馬桶上很響地小便”;“他們會半裸體地起來開門,拎著褲子爭奪馬桶,將身體稍稍背轉一下就公然在男人面前換衣服”時,有些學生往往會無所顧忌地大笑(個別學生還會竊笑),因為他們覺得笑的理所當然,把課文的悲劇氣氛全給毀了。誠然,由於時空的距離,學生對這段生活的瞭解可能只是止於歷史教材般意義的理解,缺少直覺得生活感受,對此不能一下子走進教材,不能與教者的意圖產生共鳴,也有可理解之處,但不管怎樣,這是一種缺失,一種被割裂了的、被刺痛的缺失。

面對這種情景,教者不可能無動於衷,但憤怒的指責毫無用處,而能奏效的,也許只能是理性的情感疏導。所以,對於此類文章,從教者一定要在關注學生特點和時代特色的基礎上,思索如何施教,如何導學,能讓學生悄然動容,心神慢慢凝重;能使每一種敘述都成為一種沉甸甸的語言,直接觸及他們的心靈,引起他們靈魂的顫動,這應不失為一種哀婉、悽切、厚重的審美指向,這也是我們理應要達到的審美效果。

語文《理想的風箏》反思小結 篇6

重視了對語文知識的傳授。作為八年級學生,對於生字詞仍還處在積累階段,如果淡化了字詞,學生的字詞積累就不夠,語文的基礎知識也就不牢。比如“如法炮製”的“炮”和“煨燉”這兩個詞的注音,學生雖然預習了,但不到位,所以就出錯了。作者介紹,它屬於語文的文學常識的內容,瞭解了作者,有利於把握作者的風格,有助於理解文章的情感,同時加大積累後也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堂課上,我較為巧妙地把二者有機地融於課堂中,使語文知識得到落實。

創造了輕鬆的平等交流的氛圍,活躍了課堂氣氛。在匯入部分,通過顯示大量的過年圖片:貼“春”字、貼“福”字、放鞭炮、掛燈籠……熟悉的場景,一下子把學生帶進了對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的回憶,學生的話匣子隨之開啟,講過年的情景時津津樂道。歡樂的氛圍隨“圖片”而“潛”入課堂。在品讀細節階段,我都給了學生充分發言的機會,讓他們能夠暢所欲言,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學生對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讀,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尊重他們個人的感受和獨特見解。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環節中,有一位學生找到了這一句“其實我沒等她說完,早已偷偷把手指頭伸在杯子裡好幾回,已經不知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但在朗讀的過程中卻把“偷偷”這個詞讀掉了,我不僅沒有批評他,反而就此因勢利導,問“如果把偷偷去掉好嗎,為什麼?”這一問立即調動學生髮言的激情,馬上就有學生給出了滿意的答案。於是我又問“你有過類似的經歷嗎?”再次調動學生的回憶,課堂氣氛因而更加熱烈。

語文《理想的風箏》反思小結 篇7

《鯨》是一篇常識性的說明文,較之其他型別的課文知識性較強.課文介紹了有關鯨的大小,種類,進化過程及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

這篇課文很簡單,學生在讀一遍後,往往覺得他什麼都懂了,沒有吸引人的地方了.如果此時引導學生一步一步,一段一段去分析,理解,學生的學習熱情肯定會被刻板的教學程式消解的乾乾淨淨.為了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獲得切實的言語訓練,我在課堂上設計了很多生動的環節,比如看圖片,吸引住了學生.我充分尊重學生自主性,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彙報他的學習成果.如,同學們通過讀每一段,總結鯨的特點,並找出與之相關的句子.鯨生活習性這一部分讓學生採用多種形式展示,可以把自己當成鯨來介紹.可以畫出來,可以表演,可以談感受,在鯨吃食時,學生把鯨描繪的活靈活現,在鯨睡覺這一部分,學生的畫更能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充分展示學生個性,特長,也使學生理解更透徹,體驗也更深.他們自主選擇正是他們自主意識,自主行為,自主能力的具體體現.

《鯨》這篇課文,最重要一點是要讓學生感知說明的方法.我利用小黑板上板書第一自然段填空的內容,故意將數字擦去,改成"很重""很大""很長"等模糊的概念,讓學生下課後與原文對比,體會不同的表達效果.學生通過比較很容易發現,用上具體數字,能更清楚,更準確地瞭解鯨的特點.舉例子,作比較,比喻等作用同理了.關於寫作技巧這東西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文中說明的方法,讓學生感知就可以了,我們不能貼標籤,硬灌輸.

在理解鬚鯨與齒鯨特點不同時,我採用表格形式,讓學生從"牙齒""吃食""呼吸時的水柱"三方面填表對比,一目瞭然.並在理解"呼吸""睡覺"時採用簡筆畫,學生直觀地理解了課文.做到了語文與美術,語文與數學的整合.

語文《理想的風箏》反思小結 篇8

《我們的校園》是一節實踐活動課。由於聆聽了東師附小薛春波老師一節《走進世博---百分數的應用》數學實踐課,因此很受啟發。仔細閱讀《教師用書》瞭解到它是在學生有了對新教材內容認知後進行的綜合運用活動並含有統計思想的滲透。本著《標準》的新思想、新理念及學生的認知特點,我以談話的方式營造出寬鬆、和諧的氛圍,將學生帶進課堂之中。本節課重在學生的體驗、參與。在學生互動中,使學生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並會從實際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運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決,同時在學生的合作中初步感受統計知識。

本節課的教學主要有以下特點:

1.以“情”、“趣”開路。

老師以聊天、談話的方式引出學生熟悉的場景,從而使學生輕鬆地進入課堂,拉近師生間的關係,為課堂教學建立良好的開端。

2.學科交融,易於學生情感的渲染。

由於課堂教學呈現方式上的變革,使單一的數學課與體育課進行有機結合,給學生的身心以美而舒展的渲染。把學習活動延伸到體育課堂,給學生屬於自由活動的時間……讓“統計”成為遊戲的組成部分,讓學生在玩中學習。這節課人人主動參與到活動中去,這樣喜愛數學之感油然而生。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體現了新的教學思想和方法。

美中不足的是如果室內室外相結合,和學生一起學習本節課,效果會更好。

語文《理想的風箏》反思小結 篇9

我在講這節課之前,深入鑽研教材,在年級組進行了多次研究,並參考了眾多的教學思路,根據我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教學計劃,把教學重點放在課文的第四自然段,理解曹衝想出的辦法,感受曹衝是個聰明、愛動腦筋的孩子。

曹衝稱象的方法是:把大象趕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著水面,在船舷上畫一條線。再把大象趕上岸,往船上裝石頭。等到船下沉到畫線的地方,稱一稱船上的石頭。石頭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在教學這部分時,結合我們班學生的思維水平,我是這麼做的:

首先,幫助學生弄明白曹衝的辦法是什麼,他是怎麼稱出大象的重量的,理清文章脈絡。我先提出問題說說曹衝說的稱象的辦法可以分為哪幾步?引導學生帶著問題仔細讀課文。然後點撥學生說說曹衝在稱象時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接著做什麼、最後做什麼,使學生更清楚地理解曹衝稱象一步步的過程。

接著,讓學生用自己的話練習說曹衝稱象的過程。剛開始學生不敢說、不會說,在我不斷地鼓勵下,才有幾個學生舉手回答,但是表達不如人意。於是我出示flash課件,讓學生邊看課件邊練習說,在理解課文內容、重難點的同時,鍛鍊了學生複述、口頭表達的能力。在練習讓學生用上表示先後順序的詞語“先、接著、然後、最後”有序表達曹衝稱象的過程時,出現了困難,耽誤了一點時間,課前我預設做的不充分,對學生情況不瞭解。

語文《理想的風箏》反思小結 篇10

今年我帶九年級語文,我的觀點是以素質教育為根本,結合應試教育的方法策略,大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並提高應試技巧,應該是目前九年級語文教學的最佳結合點。

(一)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是根本:

語文素養的提高雖然有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但只要找準切入點,也並非高不可攀。教育部基礎司組織編寫的《語文課程標準解讀》認為"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為語文素養的三方面內容。因此歸結起來就兩個字:積累。

廣泛的閱讀能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因此,"積累"成為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關鍵點。如何快速積累?課堂教學之外,我們是這樣做的:

1、抄寫、背誦。每星期佈置三篇的抄寫作業,分別是美文欣賞,名言警句,古詩詞。既可以練字,同時也是潛移默化,擴大課外積累,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模仿大家作品,自主寫作。對於語文尖子生,還要求他們從抄寫的文章中自選題材寫一篇同題作文,教師面批面改;同時在抄寫的基礎上全面落實背誦,課內外名篇佳句全不放過,因為"背誦是一種最野蠻的手段,也是一個文明的辦法"(黎錦熙)。

2、注重課堂教學的人文性和學科拓展,全面提高45分鐘效率。教材既要講得精,又要滲透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在學習內容上,引導學生關注科學、人文、自然和社會、人生及歷史、現實、未來等科學文化、道德藝術各個領域。可大膽嘗試探究性學習的方法。如:在學習《論格物知致精神》一文時,就讓學生討論和研究中西方教育的差異。使學生思想的火花在課堂上盡情的燃燒。

3、作文積累。增加作文的訓練量。每星期一次作文。教師全批全改,並保證在一週內反饋給學生,以幫助學生形成樂寫的習慣。堅持每天寫日記,每週寫美文點評,每學期自編自寫兩到三本書.。

通過以上方法,全方位對學生進行語文素養、語文能力的薰陶和強化,使學生在聽、說、讀、寫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為會考打下堅實的基礎。當然,這些工作抓得越早越好.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通過實踐,效果是明顯的。

(二)提高學生應試能力是關鍵:

時間不等人,語文素養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如何進行有針對性的備考是提高學生成績的關鍵。但單純的題海戰術又會陷入惡性迴圈。因此,應針對會考具體情況,設計多種訓練方案,提高學生應試能力。

1、每星期的課外閱讀訓練。讓學生觀其文而行其道,在欣賞美文中提高解題技巧。教師的講解是應有針對性,並總結歷年會考課外閱讀的考點規律,使學生心中有數。

2、讓學生經常接觸會考題型。如果等到會考前讓學生訓練綜合試卷和模擬考題已為時過晚。因此,從上學期就開始發放往年各省市的會考試卷讓學生訓練。以免學生怯場,便於學生的應試。

3、注重自主性和開放性。教師引導學生自主設計、自主探究語文資源開展實踐活動。

4、課文複習考點化。課文複習有邏輯性的分為各個考點,指導學生系統的掌握課內知識。

綜上所述,九年級語文教學和複習,應著眼以下幾點:

1、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2、注重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應明確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才是語文學習的根本。即使在最為緊張的總複習階段,也不能因為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而忽視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

3、有針對性的短期效益訓練,可以彌補語文學習和複習上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4、反饋應該及時迅速。

5、以閱讀和寫作為中心組織教學,以關注思考人生為學習的外延。防止一味陷入呆板僵硬的考試教學。

最後,要讓同學們關注社會、人生,用自己的心靈和敏感的筆觸時刻接受來自生活、來自大自然的美好資訊,時刻與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交流溝通,時刻聆聽來自人類歷史最深遠最悠揚的文化語言,並讓自己和它們融為一體,才是真正的語文,才是終身的語文,也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語文《理想的風箏》反思小結 篇11

《魯班和櫓板》是一篇傳說故事,講的是魯班根據鴨子的腳發明櫓板的過程。為了讓孩子們更清晰地瞭解發明的整個過程,我採用了簡筆畫的方式:

一、先畫腳蹼,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在感受了老艄公撐船吃力的基礎上,我和孩子們一起朗讀課文,一起體會魯班的困惑。學習第三自然段,在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觀察圖,並結合生活記憶,想想鴨子的腳蹼的特點,通過交流,我在黑板上畫下了鴨子的腳蹼。隨著腳蹼的成型,孩子們的嘴裡發出了“呀”的聲音,顯然覺得很有趣。畫好了腳蹼,我帶領著孩子們學著鴨子的樣子一起用腳蹼進行划水,感受鴨子游水的輕快。

二、在腳蹼外圍畫上櫓板的樣子,清晰記住櫓板的成形過程

學習第四自然段,先讓孩子們讀課文,瞭解櫓板的整個形成過程。還是採用簡筆畫的方式,讓孩子們更清晰地記住櫓板的樣子,並記住它的成形過程。重點出示句子:他把木棍上半截削成圓形,就像鴨子的腿,把下半截削成扁形,就像鴨子的腳蹼。先讀,再一邊讀一邊在起先的鴨子腳的外圍慢慢畫櫓板的樣子。隨著櫓板樣子的出現,孩子們的眼睛發亮,他們說:好像啊!我問:像什麼?他們齊聲說:像鴨子的腳。接著,我們又反覆朗讀著出示的那句話,記著櫓板的樣子。

《魯班和櫓板》講述了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魯班受鴨子游泳的啟示而發明櫓板的故事。這篇課文沒有生動的故事情節,也沒有優美的意境,學生對這樣的文章一般都不太感興趣。但這樣的文章最能培養學生靜思默想的好習慣,我們教師一定要好好把握。

魯班如何發明了櫓板是教學的重點。教學時我讓學生仔細閱讀第3、4自然段,一步一步引導學生髮現好詞好句:“出神地”、“忽然眼睛一亮”、“馬上找來”,然後讓學生做動作,發揮想象,身臨其境地體會魯班愛觀察、善聯想、能創造的美好品質。接著我再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第4自然段,可以邊讀邊看圖,藉助插圖讀懂課文;可以讀讀課文,再動手畫畫魯班發明的櫓板,也可以用橡皮泥捏一捏;可以同桌互當講解員,以講解介紹的方式來讀課文……充分解放學生的雙手與大腦,發揮他們的自主性。邊讀邊動手,這樣學生在寬鬆、民主、合作的空間裡,帶著好奇心自主探究,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學時還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拓展,由課堂向課外延伸,激發學生進一步閱讀探究:1.魯班是一名能工巧匠,收集一些有關他的資料,為大家講一講有關他的故事。2.魯班受鴨掌的啟示發明了櫓板,你還知道哪些東西是受動物的啟示而製造出來的嗎?可以去查查資料,問問爸爸媽媽。適當滲透少許仿生學的知識,打通課內外、學科間的界限,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得到發展。

語文《理想的風箏》反思小結 篇12

一節課下來,總體感覺還不錯。

好的地方:

匯入的問題設計的比較巧妙,“你見過風箏嗎?見過什麼樣的風箏?你玩過風箏嗎?你們放風箏時心情怎樣?你們放的風箏是買來的還是自己做的?” 這些問題正好與課文中的內容相關聯,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注重讓學生自瀆自悟。在學生讀了兩遍課文之後,讓學生說說課文都寫了什麼,學生大都能說出來課文寫了孩子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緊接著老師範讀課文,讓學生邊聽邊思考孩子們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怎樣,學生不僅能夠體會到孩子們的心情,還把文中的相關語句找了出來。

注重課堂小練筆。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寫道“童年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我抓住這句話,引導學生進行仿寫。“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當時,孩子們的興趣一下自就被調動起來了。孩子們的生活真是太豐富了,孩子們的思維太廣闊了。“夏天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游泳、打水仗。”“冬天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堆雪人、打雪仗。”“春天的時候,我們這些女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編花環、戴花環。”“課餘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投沙包、幹編號。”等20多種說法,真讓我眼花繚亂,我真的太佩服他們了。

大家也給我提了一些建議:學生讀書的時候,老師最好同他們一起讀;在朗讀的指導上體現的不夠,指導朗讀太少;重點地方,還是應該精講;仿寫的指導上,缺少完整的一套思路,如:從季節、從方位、從一天的時間段等,給學生一個具體的方法。

老師們的建議都很好,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要多尋找方法,多請教他人,爭取把課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