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八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短篇(精選23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1.53W

八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短篇 篇1

我在教學中採取了一些比較新穎的方法,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以下即為我的幾點做法:

八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短篇(精選23篇)

一、多種多樣的興趣激勵法進行課堂教學

在課堂教學改革中,首先教師要改變觀念,研究教材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必須改革傳統教學方法,結合學校特點,發揮優勢,數學科課堂教學模式還要更加深入地探索、研究,逐步形成自我教學特色。

興趣是一種巨大的激勵學習的潛在力量。在教學中,當一個學生對他所學的知識發生興趣時,就會調動自己的一切潛能積極、主動、愉快地去學習,而不會感到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對此,我採取了這樣幾點做法:

(1)用生動有趣的圖案和實物來代替抽象的理論知識,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相對於數學的推理計算,學生更容易對直觀有趣的圖案和實物產生興趣。在講解第一章“生活中的圖形”時,我將大量有趣的圖畫、實物帶入教室,讓學生感悟我們日常生活中存在著大量幾何圖形,數學就存在於生活之中,學習數學能為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提供很大的幫助,從而調動起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在講解第四章“圖案設計”一節時,我在上課時向學生展示了大量生動的幾何圖案,如仙人掌、帆船、房屋、橋樑等等,引起了學生的興趣,理解了對稱的意義及用途,體會到數學王國的瑰麗。

(2)用精彩的問題設定吸引學生。

“思維總是從提出問題開始的。”課堂提問是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的重要手段,教師要善於運用富有吸引力的提問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在講解“日曆中的方程”一節時,我讓學生隨便圈出某月日曆上一豎列上相鄰的三個數,將這三個數的和告訴我,我就能猜出這三個數是多少。這個問題一下子把學生調動了起來,學生迫切的想知道我是如何猜出這三個數的,學習熱情高漲。這時,我告訴學生,我們只需要列一個簡單的方程即可解決這個問題,學生自然對列方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心情愉快的接受了新知識,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3)從現實生活中的常見問題和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簡化複雜問題。

九年級下冊“三檢視”這一章節的教學中,有些比較複雜的立體圖形的很不好想像,我就在課前有蘿蔔、地瓜刻出模型來,讓學生面對實物來解決問題,進而來培養他們的空間想像力,從而將問題簡單化。

我在第七章“可能性”時,將一個模擬搖獎器帶入教室,從生活中購買彩票中獎的可能性有多大入手引入課題,告訴學生這一章研究的物件就是事件發生可能性。對於彩票這樣一個生活中人人感興趣的話題,學生自然也願意去了解,以很高的熱情去學習。從而讓學生去真正理解有用的數學的價值。

八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短篇 篇2

我們常有這樣的困惑:不僅是講了,而且是講了多遍,可是學生的解題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也常聽見學生這樣的埋怨:鞏固題做了千萬遍,數學成績卻遲遲得不到提高!這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了。誠然,出現上述情況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中的例題教學值得反思,數學的例題是知識由產生到應用的關鍵一步,即所謂”拋磚引玉”,然而很多時候只是例題繼例題,解後並沒有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因而學生的學習也就停留在例題表層,出現上述情況也就不奇怪了。”學而不思則罔”,”罔”即迷惑而沒有所得,把其意思引申一下,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例題教學為什麼要進行解後反思了。事實上,解後反思是一個知識小結、方法提煉的過程;是一個吸取教訓、逐步提高的過程;是一個收穫希望的過程。從這個角度上講,例題教學的解後反思應該成為例題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本文擬從以下三個方面作些探究。

一、在解題的方法規律處反思

例題千萬道,解後拋九霄”難以達到提高解題能力、發展思維的目的。善於作解題後的反思、方法的歸類、規律的小結和技巧的揣摩,再進一步作一題多變,一題多問,一題多解,挖掘例題的深度和廣度,擴大例題的輻射面,無疑對能力的提高和思維的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通過例題的層層變式,學生對三邊關係定理的認識又深了一步,有利於培養學生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例題解法多變的教學則有利於幫助學生形成思維定勢,而又打破思維定勢;有利於培養思維的變通性和靈活性。

二,在學生易錯處反思

學生的知識背景、思維方式、情感體驗往往和成人不同,而其表達方式可能又不準確,這就難免有”錯”。例題教學若能從此切入,進行解後反思,則往往能找到”病根”,進而對症下藥,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為整個的解題過程並非僅僅只是一個知識運用、技能訓練的過程,而是一個伴隨著交往、創造、追求和喜、怒、哀、樂的綜合過程,是學生整個內心世界的參與。其間他既品嚐了失敗的苦澀,又收穫了”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他可能是獨立思考所得,也有可能是通過合作協同解決,既體現了個人努力的價值,又無不折射出集體智慧的光芒。在此處引導學生進行解後反思,有利於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和學習動機;有利於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習的熱情,變被動學習為自主探究學習;還有利於鍛鍊學生的學習毅力和意志品格。同時,在此過程中,學生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均能得到很好的培養。

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就指出:反思是數學活動的核心和動力。總之,解後的反思方法、規律得到了及時的小結歸納;解後的反思使我們撥開迷濛,看清”廬山真面目”而逐漸成熟起來;在反思中學會了獨立思考,在反思中學會了傾聽,學會了交流、合作,學會了分享,體驗了學習的樂趣,交往的快慰。

八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短篇 篇3

本學期的課堂教學中努力將新課程改革的精神滲透在其中,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學習到喜歡的數學和有用的數學。但經過反思,意識到在操作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沒能更大限度地給學生創造展示自己的空間,學生的思想的閃光點沒有得到充分體現。

二、不能最大面積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的程度不夠。

三、問題的引入:如果能利用具有實際意義的背景引入會使學生更有興趣去研究,也可以調整課堂知識比較單調的的不足;

四、例題的研究:以現在學生的能力足可以將例題解決,我想要是講幾個例題一起交給學生去研究,研究解決的方法和各個題的結構特點,由學生做一個簡單的總結每種情況應如何做,應注意什麼問題,這樣會給學生更大的思維空間,也有利於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五、練習的方式:練習的方式方法應多種多樣,不僅可以編制題組進行訓練,也可以總結題形之後,由學生自己進行編題,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加熟悉題型的結構,同時也有助於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提高,從根本上改進計算不準確的不足,也能更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也是新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新課程要求的教學改革,應當貫徹“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讓學生成為學習主人”這一策略思想,把思想觀念的變革同模式與方法的變革結合起來,是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成為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于思考,注重培養學習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通過質疑、調查、嘗試、研究、體驗的活動,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的、生動活潑地、富有個性的學習。還要在教學中突出自主學習,弘揚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為宗旨。激發學生的內在需要,將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學生有了學習興趣,特別是直接興趣,學習活動對他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會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有興趣的學習事半功倍。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性,積極鼓勵學生獨立學習,從而讓學生髮揮自己的獨立性,培養學生[此文轉於斐斐課件園 ]的獨立能力。努力實現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對“為什麼學習、能否學習、學習什麼、如何學習”的問題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應,對學習自我計劃、自我調整、自我指導、自我強化。在學習活動中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學習狀態、學習行為進行自我觀察、自我審視、自我調節;對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自我補救。讓學生對學習自我監控,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

八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短篇 篇4

《新課標》提出:計算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數感,增進對運算意義的理解。課堂教學中,如何把握和運用算用結合,凸顯算用結合的優點,值得認真思考和實踐。現以《乘加乘減式題》一課設計為例,談談一些想法,請同行賜教。

本課的教學不如以往《兩步計算式題》的教學,“先算什麼、再算什麼”不是由教師提出和說了算。而是學生從圖意列出算式,然後根據列出的算式而進行嘗試計算,最後在實際情景(主題圖)中得以驗證演算法,從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減)法”。我認為,這才是本節課算用結合的真諦。基於對教材的理解,我的教學設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算與用的結合。

1、利用主題圖,以用引算。

通過讓學生觀察主題圖,從而提出數學問題,引出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乘加、乘減式題,是設定主題圖的用意之一,也是本節課的第一次算用結合——以用引算。從乘加、乘減式題的得出,讓學生感知算式與圖意的內在聯絡,並通過嘗試計算來印證直觀認識是本節課的第二次算用結合。設計中,我充分注意了這兩次算用結合併力圖體現其結合。

2、圖式結合,以用明算理。

乘加、乘減式題的計算方法的驗證是設定主題圖的用意之二,也是本節課算 用的第三次有機結合——以用明算理。我以為,這一結合方法是新教材的特色。當乘加、乘減式題出現之後,無論從順序上還是直觀上學生都覺得應該先算乘法,這一演算法正確嗎?儘管“先乘除、後加減”是人為規定的,但規定並非想當然,得有一定的道理。因此,在提倡探究、交流的國小數學課堂教學大背景下,這就需要讓學生進行驗證。設計中,我注重學生通過圖式結合、心裡默算來探究算理這一環節,此舉不僅有助於學生掌握計算方法,更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探究和理解算理。

3、以用促算,深化演算法。 讓計算與生活相伴,起到學為所用,是本節課設計中的第四次算用結合。在這一過程中,我為尋求算用結合的最佳結合點而盡力。主要是創設了讓學生幫王大爺計算一共摘了多少個桃子和同學們去參觀一共去了多少人,用不同的方法數花的朵數。以及沒有進行完的開放題,其意不在於簡單的“用”,而在於鞏固演算法,進一步明白算理,學以致用。

不足之處.: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我把大量時間放在了讓學生說為什麼會這樣想的敘述上,由於孩子的年齡太小,總體感覺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不是很好,特別是在說為什麼的時候,需要一大竄語言文字來描述,一些同學的訴說,斷斷續續,不太清楚,所以我得重複他們說的話,這樣耽誤了時間,沒進行完。在我預設時也過低估計了學生的能力,原本認為只有3-4種解決的方法,卻出現了8、9種方法,很令我驚奇,我不得不承認他們真的太棒了,如果我的教學設想在課前再多一點,這樣會更好得把握時間,不至於使後面的開放題進行不完。課堂上任何事情都會發生,一切皆有可能。我慶幸我還年輕,而且趕在了好時候,周圍有很多優秀的教師,學校也為我們創造了很好的展示舞臺。不足的方面太多了,自我的素質還要進一步提高,還要不斷學習,多讀書,多向其他老師請教,儘可能多的吸收營養。

八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短篇 篇5

學生們有了學習圓柱體的知識與技能基礎,再加上會在動手合作中進行學習,認識圓錐應不成問題。在對教材進行了充分的分析之後,我在匯入時引導學生進行回顧複習圓柱的特徵後,這樣引入課題:“你打算從哪些方面來研究圓錐?”我請孩子們拿出自己帶來的圓錐,通過讓學生看、摸、剪、說、辯等小組活動來了解、掌握圓錐的特徵。看:看圓錐的形狀;摸:摸一摸圓錐的底面、側面和頂點;剪:剪開看看側面和底是什麼形狀;說:說一說圓錐的特徵;辯:辯一辯圓柱和圓錐的相同與不同。通過交流學生對學習的方法進行了有效地遷移,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有效地激發。對於圓錐,不同的同學有了不同的認識。經過教師對教材知識的挖掘,並精心設計探究活動,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增加了學生探索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這樣的活動,學生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學的探究精神。再通過適時地交流和組織閱讀課本,學生對於圓錐有了較好的認識。

在這一堂課中,讓學生結合舊知自主參與圓錐特點的探究,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營造了寬鬆的課堂學習氛圍。 重視學生的操作觀察、動手實踐,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認識提出問題。把學生對圓錐的認識主要建立在親自對圓錐“看一看”“摸一摸”、“剪一剪”等具體的感知動作上,通過學生的操作觀察與“說一說”“辯一辯”幫助學生建立起圓錐的表象。在圓柱和圓錐認識以後,我讓學生對於圓柱和圓錐的特徵進行了有效的對比。從而使學生對於圓柱和圓錐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認識,完善了學生的知識系統。

這一次教學嘗試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對於學生感到很陌生的圓錐體,我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積累感性認識,從而抽象出圓錐體的特徵。讓學生在實踐中生成智慧。也讓我認識到:在我們的教學中要注意教材編排的特點,深入鑽研教材,充分挖掘數學知識與學生已有經驗的聯絡,就能化複雜為簡單,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體驗學習數學的成功與快樂。

八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短篇 篇6

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小數乘法,我大膽改變教材沒有使用課本上的情景圖,安排了複習積變化的規律,透過例1,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之後安排了一些練習鞏固。而在實際的學情中,有大部分學生都會算小數乘法,明白當成整數計算,然後點上小數點,但對於為什麼要這麼算,豎式的寫法還很模糊這一現象,我想如果按照教材的編排進行,這樣的問題沒有挑戰性,學生不會感興趣,於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安排:

1、突出積變化的規律

在教材中積變化的規律是複習,我在教學中卻將當它是新知,引導學生髮現規律,體驗發現的樂趣。充分理解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縮小)多少倍,積就會擴大(縮小)相同的倍數。引導學生直接運用這個規律計算出0.3×2,同時運用小數乘整數的好處進行驗證,感受規律的正確性。

2、突出豎式的書寫格式。有了前應對算理的理解,當遇到用豎式計算3.85×59時,學生不再感到困難,但要他們說出為什麼這麼寫,部分孩子還是不能理解,所以我抓住小數點為什麼不對齊了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已經將3.85擴大100倍,計算的是385乘59了,所以根據整數乘法的計算方法計算,而不是小數乘法了,最後還得將積縮小100倍。

4、突出小數的位數的變化。

小數位數的變化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因此我為這個安排了兩個練習,一個是推算小數的位數,二是決定小數的位數,在決定小數的位數後選取了兩題讓學生計算,認識到並不是積的小數的位數和因數的小數位數都是一樣的。

在整節課的學習中,學生開始對學習充滿興趣,用心的思考,運用發現的規律去解決問題,能正確計算小數乘整數,而讓我覺得困惑的是,在前面這一部分我讓學生髮現規律,運用規律去口算,然後去筆算,一切都在我的安排之中,教學的過程是流暢的,順利的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和擴充套件,學生掌握的狀況也是很好的,

但過多的暗示是否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如果不鋪墊,直接出示小數乘整數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對於培養學生的思維潛力是否好些課的下半部分,學生對計算已經不感興趣了,有幾個孩子已經開小差了,事後調查得知,他們覺得問題太簡單了,就是積的小數位數的問題,只要移動小數點位置就行了,計算沒有什麼多大意思.學生說得是實話,最近學的都是計算,都是討論計算方法,而計算方法的發現有時不需要讓他們經歷發現、探究的過程,更多的是老師的提醒和告訴,充滿好奇心的孩子怎樣喜歡被動的理解呢。看來計算的教學還需要教師將練習的形式變的豐富些,吸引學生的眼球和大腦。

八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短篇 篇7

《測量》這一單元教學內容包括認識“分米、毫米、千米和噸”,測量教學反思。這一段時間的作業學生的回答真是五花八門,什麼都有。如有學生說“我睡的床長2(千米);一頭鯨重60(克)。更有甚者,連長度單位和質單位都不分,一個雞蛋重60(分米)這樣的答案。

課後,我認真進行了反思,也再次認真閱讀了《教學參考》,參考上指出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釐米和米,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已經瞭解了一些有關測量的知識和方法,在生活中也常常遇到測量問題,學生的生活經驗比較豐富。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課堂上,我也努力創設了各種情境,如教學“毫米”時,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一毫米的物品,並動手量一量。“分米”的認識也是如此。教學“千米”時,還帶學生到操場上走了1千米;放學回家還請家長協助,從校門口出發到哪裡是1千米。教學“噸”時,學生到家裡去觀察了大約1噸的穀子或化肥。後來我發現這些活動,學生缺乏真正的感悟過程,有些根本就沒有去做。在課堂上,學生動手能量的東西就是課桌、書本、自己的身高等等。一方面在家庭生活中,學生能測量的機會真是少之又少,既沒有測量需要的尺,也缺乏一定的指導。另一方面除了作業和課堂上,學生在生活上根本沒有這方面的交流。

所以這方面的學習內容離學生的生活太遙遠了,才導致犯這樣那樣的錯誤。誠懇請教各位同行,提出提寶貴建議。以後在教學中要注重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絡。

八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短篇 篇8

這節課的認知目標、技能目標和情感目標都達到預期的設想。特別是學生對周長的概念充分理解,我覺得在教學周長時我排程了學生的多種感官,而且在周長意義理解上層層遞進。細細解釋:“指一指”讓學生體驗“邊”的封閉。“摸一摸”讓學生感知邊和麵的關係。在這兩個活動中,學生明白“邊”“線”,明白從哪裡起就到哪裡結束才是一週的長度。這兩個活動使學生獲得豐富的周長表現,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畫一畫”從生活中實物化的周長過渡到圖形化的周長(即描出來的線),“說一說”將周長外顯的概念形態(物化的周長、描出來的周長)內化為無形的語言概念,促成周長概念的進一步昇華。其次 , 我覺得較為成功的是周長的測量和計算。

本節課讓學生掌握計算周長的方法是其中一個重點。我事先準備了一些規則和不規則的圖形,讓學生四人小組合作測量計算,這樣放手讓學生在自主思考、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發現測量計算周長的一般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再次體驗、感悟周長的含義,並幫助總結計算簡單圖形的周長。最後,在測量有曲邊的圖形周長時,藉助細線,很自然地滲透了“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

八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短篇 篇9

學生們有了學習圓柱體的知識與技能基礎,人是圓錐應不成問題,再加上學生們會在動手合作中進行學習,這是他們非常喜歡的學習方式。在對教材進行了充分地前端分析之後,教學設計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1、抓住重點、難點進行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本課的重點是認識圓錐的基本特徵,推匯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難點是利用圓柱與圓錐之間的關係推匯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因此我設計在本節課上利用大量的時間充分讓學生們自己動手,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削、觀察、猜想、推理、驗證等方法,找到圓柱與圓錐之間的關係,從而推匯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把公式的應用放在了下一節課,這樣學生們會有更加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動手探究。

2、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

新課程倡導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同時也提倡教師的主導地位。我理解教師的主導地位在數學課上體現教師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分析問題的方法。於是我在分析教材後,從難點出發,設計學生自學提示。讓“學生自己動手在一個圓柱中削出一個最大的圓錐,並觀察:(1)圓柱、圓錐的什麼相等?(2)圓柱被削下去多多少,還剩下多少?(3)圓柱與圓錐的體積之間存在著什麼關係?通過自學提示的設計,讓學生在回顧削鉛筆的過程中切身感受圓柱與圓錐之間的密切聯絡,從而順利地推匯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八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短篇 篇10

數學課程標準中關於公式的教學目標是:會推導公式(a+b)(a-b)=a2-b2,瞭解公式的幾何背景,並能簡單計算。教材在安排兩數和乘以兩數差公式時,先根據多項式乘法法則對公式進行推導,再通過求一個幾何圖形的面積引出公式,最後安排兩道例題。

教學中,我基本按教材順序進行教學,大多數同學也都掌握了公式的特點,會有公式進行計算,但從學生作業反饋的情況來看,效果並不好。事後通過個別輔導等,方才使學生會用平方差公式進行計算。

反思這節課的教學,我覺得有以下三個環節未處理好:

一是直接引出圖形,未能注重情景的創設。如果先出示一組計算題:如:(a+b)(a-b),(a+3b)(a-3b),(0.5x-3y)(0.5x+3y),限定時間讓學生用多項式乘法法則進行計算,然後啟發學生觀察這組計算題的特點,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平方差公式,再通過拼圖驗證公式的正確性。那麼,學生就能明白我們為什麼要學習了平方差公式。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考慮,此舉效果可能更好。

二是在公式得出後,我急於代替學生說出公式的結構特點,而不是讓學生自己獨立說出,此舉不利於加深學生對公式結構的掌握,在後來的學習中也就難以靈活運用。同時也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是例題的選取缺乏遇見性。雖然學生會用平方差公式求(a+b)(a-b),(a+3b)(a-3b),(0.5x-3y)(0.5x+3y),但對於一些變式題,學生則感到難以下手,比如(b+a)(-b+a),(3b+a)(a-3b),(-0.5x-3y)(0.5x+3y),(a+b-c)(a-b+c),(0.5x-3y)2(0.5x+3y)2等。如果在進行例題教學時,我除了能注重發揮傳統教學的長處,還能適當進行一題多變的訓練,那麼學生遇到上述習題,或許會不覺得那麼難了。

八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短篇 篇11

幾和第幾是基數和序數的淺顯說法, 認識“幾和第幾”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但對一年級小朋友來說,這個知識點小朋友很容易混淆。“幾”表示事物有多少, “第幾”是事物排列的順序號。對於剛入學的學生,年齡偏小,方位感還較差,對“幾”和“第幾”區別起來還有一定的困難。在上這部分內容前,每天利用幾分鐘的時間,和學生做些有關方位的遊戲,讓學生認識前、後、左、右的方位。特別是左、右,我先讓學生自己介紹怎樣記住左和右的方向,作好了準備工作後,開始了“幾和第幾”的教學:

一、情景引入,感知“第幾”

我利用一年級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找到了一個與“第幾”有關的故事:古時候,有一個人特別喜歡吃肉包子,他吃了一個不飽,又吃了一個還不飽,直到吃到第五個,才覺得飽了,他拍拍肚子,嘆了口氣說:“唉,要知道吃第五個能飽,先吃第五個該多好啊!”學生意猶未盡時,我問大家:“你們說,這個人說的對嗎?”“不對,不對。”學生知其然,不知所以然。這時聰明的劉煜站起來說:“這個人要吃五個才吃飽,如果只吃第五個的話,那他就只吃了一個。”我適時引出了今天的課題。

二、利用主題圖,教學“第幾”

教材的主題圖是以場景的形式來表現的,而這個場景是靜態的,缺乏動態性,我不拘泥於教材的束縛,把教材上的主題圖重新作了調整,變為讓學生參與排隊這一主題情境,學生通過排隊,將主題提供的內容動態化,使學生能全身心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增加實際的體驗,深切地體會到幾和第幾的不同。

三、聯絡生活,學習數學

為了幫學生理解“幾和第幾”的含義,我根據學生身邊的事情,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白“第幾”的含義。如“我想考試得第一,我坐在第一排”等等,學生有了老師的引導,很快會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第幾”。這樣,不僅讓學生鞏固新知,也加強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幾和第幾的教學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在課堂中感覺孩子們掌握的還不錯,但是在課堂練習中發現 問題有很多,後來我反思了自己的課堂教學,找出幾點原因:

一、在課堂教學中我只注重講解,而實際操作的相對少了一些,講課速度偏快些,我覺得應該通過擺圖形讓孩子們動手操作,比如拿出左邊的幾個或拿出右邊第幾個,多操作多練習來理解所學的知識。

二、幾和第幾是教學的難點,因為這裡還涉及到一個從哪邊數的問題,雖然課前我讓學生感知了方位,但是還是有一部分學生對區分左右還有一定的困難,而且幾和第幾也會混淆。比如從左邊起塗4個燈籠,學生可能只圈了第四個。

三、當然這也和學生目前認字少,不懂題目意思以及所接觸題目量少有關係。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鞏固練習之後,這方面的情況會有好轉。

四、講完練習之後我進行了小結,但感覺小結的方式不對,我是讓學生上臺排隊,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說一說,總結的時候不應該提問:“一共有5個同學”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什麼(幾),“第5個同學”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什麼(第幾),問的太唐突了,雖然有個別同學知道,但是我覺得大部分孩子還是覺得雲裡霧裡,其實對於一年級的孩子,只要經歷觀察、活動、交流的過程,初步理解“幾和第幾”的含義,並能夠區分就可以了。這是一個感知的過程。

五、在後面講練習時,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1.“想想做做”第1題從左邊塗色,可以先複習一下“左右”,做一做有關“左手握拳頭,右手握拳頭”的小遊戲,加深學生對方向的感知,再進行塗色,效果會好些,目的性會更強些。2.“想想做做”第2題,“聽過猴子撈月亮的故事嗎?”有的學生聽過,有的沒聽過,其實這個時候孩子的興趣還是蠻高漲的,應該事先準備一個故事的錄音,或者動畫,讓孩子在輕輕鬆鬆中學到知識。

當然,課堂教學是藝術,而且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次上完課都會有些遺憾,所以實際與預設是有距離的,真正的完美只有在教學之後的重設計和反思,教學之後適當的調整設計,相信對以後的教學能提供借鑑作用。

八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短篇 篇12

今天我上了《8、9的組成》這一課,40分鐘的課堂教學,面對學生收穫成功的笑容,回顧從研讀教材到教學設計,再到課堂實踐,讓我對今天的教學有了更深的感悟。“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一個地球”,備課就是為了給學生找出一個學習的支點,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地提升。課前精心的備課,我們的數學課堂才會時時有亮點,處處有新意,並且將這種亮點變為了高效,學生就會輕鬆得到一份厚重知識。通過這節課,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1、充分讓學生動手操作

本節課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年齡特點,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開展看一看、說一說、遊戲、擺一擺、填一填、猜一猜等生動有趣的活動,注重學生主動參與,讓孩子在數學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思考,在數學活動中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

2、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把思維過程“融”於情景中,學生就會對數學活動產生直接、強烈的興趣,而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源動力,有了興趣,學習就不會成為負擔,而會成為一種執著的追求;有了興趣,學生才會去積極探索,才能積極地提出問題,才能創造性地運用知識,變苦為樂。要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就要讓數學教學充滿魅力,就要求我們組織富有成效的教學活動,為學生創設積極思維的情景,這樣能使教學過程對學生始終有一種吸引力,這樣的課堂也才生動又味。從學生們在課堂上興趣盎然、積極投入的表現看出,他們是這麼喜歡這樣的課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創設教學情景也是激勵、喚醒、鼓舞的一種藝術。為此我在課一開始就設計了“只要小朋友能學會8和9的組成,歌星小企鵝就會為大家唱一首動聽的歌曲!“這樣一個有趣、又具有挑戰性的情景,(並將這一情景貫穿著節課的始終)緊緊“拴住學生的心,調動了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

3、通過比賽進行探究。

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直接獲取經驗知識的最好的途徑,它可以啟發學生積極 參與思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與探索慾望。在教學這一節課時,我讓學生拿出8根小棒,把8 根小棒分成兩份,要求6人一組合作進行,小組長按號進行,找一找一共有幾種分法,看一看哪一組完成的最棒。通過操作、合作交流活動,使學生親身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體驗學習的快樂,同時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進步之處:敢於放手讓學生進行操作。以前我在上課時總是怕學生太亂而不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操作,只是找一個或兩個學生到前邊來進行操作示範。這樣做的效果只是鍛鍊了好學生,而大多數的學生沒有動手的體驗,所以理解的知識不紮實,有些同學雖然死記硬背下來但對學習漸漸也失去了興趣。所以我在這節課中,放手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動手,這樣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體驗,所以記憶的知識就會比較紮實,學生的興趣也有所提高。

三、存在問題: 

1、在學生擺小棒之前,我雖然有一定的示範但學生自己擺和說的過程中還是顯得比較亂。這就說明我們在平時的常態課教學中對學生動手和動腦相結合的訓練少,學生接觸的少,自然就說不上來。

2、在處理個人說和集體交流說的順序上存在問題,應先讓每個學生有一個自己獨自思考的過程,在指名學生回答訂正,而在這節課中我是先指名說再自己說說,這樣處理後效果就大打折扣了,致使好學生或個別人有練習的機會,而大多數學生只是學別人說,自己沒有思考。

3、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還要進一步培養,如聽講、說話,尤其在其他學生回答問題,認真去聽,去思考,回答問題說完整話,聲音洪亮。

四、改進措施:

1、仔細鑽研教材、教法,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多向同年級的老師請教,盡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反覆推敲練習題。

2、課前做好分析工作,找好每節課的重難點和訓練點。做到有效地落實教學內容。

3、培養學生的能力從平時的點點滴滴入手。

4、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的數學素養,深入研究,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

八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短篇 篇13

在教學這一課時,我進行我充分的準備,教學效果不錯。現在就這一課的教學進行如下的反思:

一、結合情境,引導操作

在教學的過程中風結合主題圖,創設教學的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打操作,充分感受“一圖兩式”的解題方法。把教材中小朋友擺小棒的圖,變成學生喜歡的卡通小動物。由小動物在草地上盪鞦韆的畫面,引出本課的教學內容。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初步感受“一圖兩式”,感知根據一幅圖可以列兩道不同的算式。

二、獨立操作,形成概念

第一個環節中讓學生在情境中感知“一圖兩式”。第二個環節是學生根據教師出示的直觀圖,自己獨立列式計算。這樣做,目的在於使學生能夠從具體的實物中抽象到看直觀的圖列式,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既給學生提供了自由的操作空間和充足的思考時間,又有意識地培養了學生用數字的意識。

三、合理安排教材內容

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認知的規律,合理安排教材的內容。在教學設計中,我把6和7的加減法 分開處理,先教學加法,再教學減法進行鞏固。這樣,學生就能夠在理解加法的“一圖兩式”的前提下,進一步學習減法。然後再用練習題進行鞏固。

四、由易到難

在鞏固“6、7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重點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在情景圖中尋找有用的資訊,並學會選擇相應的數學資訊,解決問題。

1、先以生動、美麗的“秋遊”的故事情境出現,讓學生在體驗情境的過程中自己去發現問題,大膽地探索,並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有利於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同生活的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切實感受用學過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明確大括號和問號所表示的意義,讓學生獲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基本方法和途徑。

2、許多學生在觀察了插圖後都能較快地用算式表示出圖意,由於是生活中的實景,學生容易理解,所以能較快地列出算式。但學生只能簡單地將物體的數量與數字相對應,合起來用加法做,而吃掉、用去等都用減法表示,所以在觀察完主題圖後,引導學生從主題圖過渡到板書上,一方面加深了學生的印象,使學生更清楚地將物體的數量與數字相對應。另一方面豐富了板書的內容。

當然,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如:

1、在引導觀察說話時,對於學生說不上來的問題,沒有給足夠的時間思考,引導也不夠耐心,學生的能力受到了限制。

2、在教學過程中,由於時間安排不當,導致後面的教學有些急,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沒了。

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更加註意避免以上的錯誤重現。

八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短篇 篇14

學校“361”快樂課堂“課內比教學”活動如火如荼,按照教學進度的安排,我正好上《百分數的應用(三)》,《百分數應用題》是國小數學解決問題中的一個重點難點問題。根據以往的經驗不管是優生還是差生這一堂課是學生最難懂的,也是學生最容易出錯的一個環節。按理來說,百分數應用(三)用方程來解,用線段圖來理解題意是最好的一種辦法。但是對學生來說,一. 學生不喜歡去畫線段圖,也沒有畫線段圖的習慣。二. 學生很多不喜歡用方程去解,覺得用方程解太麻煩,太煩瑣。還有一點就是尋找數量關係是解決這類問題的一個關鍵。這又是列方程的支撐。可是學生往往最不喜歡的就是數量關係,好象感覺生活中的很多常識到了數學上就是一個深奧的難題。因此在整個過程之中學生的習慣就是希望直接列出算式。針對學生的這種思維習慣和學習狀況有沒有直接有用的辦法呢?能否找出一條捷徑達到他們心中所想,所要的一種解題方法呢?經過前思後想,確定本章節的教學思路如下:

一. 將解題重點放在學生對題目意思“增加百分之幾”的理解上。用線段圖去理解,用百分數的意義去理解。

二. 找出數量關係

三. 列方程或者除法算式(兩種方法讓學生自己去選擇)

我的想法是:在新課的教學時儘量讓學生能自己理解每種方法,為後續學習打好基礎。

《百分數應用(三)》學完之後我補充了一組對比題,讓學生去解答(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最拿手的方法)。對比題目如下(因為學生對“增加或者減少百分之幾”的理解掌握還可以):

(1)學校有20個足球, 籃球比足球多25% , ,籃球有多少個?

(2)學校有20個足球, 足球比籃球多25%, 籃球有多少個?

(3)學校有20個足球, 籃球比足球少25% , 籃球有多少個?

(4)學校有20個足球, 足球 比籃球少25% , 籃球有多少個?

首先讓學生自己去做。果真學生(2)(4)用方程的很少,用算術方法的居多。而且不管優生還是差 生這兩題做對的人只有幾個。那麼讓學生回到題目:1.用畫線段圖的辦法來幫助學生理解題目,找出數量關係

2.寫出數量關係式

3.將題目中已知和問題對號入座,進行正確的解答(其實要不是課堂上,很多學生才不會這麼煩瑣的照你的去做)。接著去反思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裡再讓學生去比較這幾個題目的差異。學生還是可以發現題目中的差異:

1.都知道多(少)的百分數, 求的都是籃球的個數,已知的都是足球的個數

2.有時求的是可以看作單位“1”的數量,有的不是 。 差異發現後將每個題目的算術方法板書在黑板上面。適當的鼓勵中丟擲一個重要的問題:你能否發現解決分數應用題的訣竅。(學生先思考,觀察,然後討論)必須讓學生觀察到,算式的形式是非常類似。數學算式板書如下:

(1)20×(1+25%)

(2)20÷(1+25%)

(3)20×(1—25%)

(4)20÷(1-25%)

從板書學生很快可以理清思維,找到用數學算式解應用題的規律:

一 .從整體上可以知道:要列出數學算式,就是弄清楚什麼時候用×,÷,什麼時候用“+”,“-”。

二 .題目中出現多(或者與多意思相近的詞語)時,一定用“+”,反之用“-”

三 .判斷單位“1”是誰後,如果看作單位“1”的量是已知條件就用“×”,反之用“÷”。

我感覺學生找用算術方法的解題規律就好象找求比賽場次的規律一樣那麼熟練而又有興趣,這也是我在嘗試中的另外一個收穫。而且在百分數的複習中學生遇到另一種分不清用×,÷的問題,也可以順利解決。題目如下:

(1)學校有20個足球, 籃球是足球的25% ,籃球有多少個?

( 2 ) 學校有20個足球, 足球是籃球的25% , 籃球有多少個?

優秀的學生也能借助這一規律幫助他們區分什麼時候用“×,÷”。大多數學生從規律中可以感悟,其實比前面的更加簡單,不用去確定“+”,“-”了。

當然用方程的方法也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如果用方程來解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來檢驗方程列得正確與否)。我想新教材之所以更加註重對方程的解法,是為了中學數學學習的銜接,在中學方程的思想及方法是用得很頻繁的。所以平時也要加強對用方程來解決問題的教學,讓學生學到更多的方法,讓學生去選擇自己合適的方法。想學生之所想,根據學生的實際來開展教學,在這種教學理念的支撐之下我就對這一內容進行了如上的嘗試。(

八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短篇 篇15

在這節課當中,充分運用了動手操作這個手段,讓學生弄懂雞兔同籠問題的基本解題思路。師生共同經歷了三種不同的列表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躍式列表法、取中列表法後問:能用圖形來表示雞兔頭和腿之間的關係嗎?

雖然這只是一個簡單操作活動,但是,在畫圖的過程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經歷了一個探索的過程,這時候再介紹假設法就水到渠成了。也實現了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目的。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就本堂課而言,還存在以下問題;

(1)、在創設完情景引導學生用什麼方法解這個問題時,學生的一些回答,沒有預想到。如有學生認為可以通過數雞和兔的頭或一隻只放出來數從而知道雞兔各有幾隻。說明在情景創設上有漏洞,需進一步完善。

(2)、我在假設之後怎麼驗證結果是否正確分析得較細,但對怎麼假設覺得沒有引導好,過程中出現了學生只假設了雞的只數,然後根據腿的數量去推算出兔的只數,誤解了題意。

(3)、由於時間練習量不多,最後一個練習題應有多種結果,也沒有一一羅列。今後教學中要緊湊課堂結構,要少講,留更多的時間給學生於練習。

八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短篇 篇16

幾年來,我們數學教研一直以同課異構的方法進行公開課教學與教研。所謂同課異構,指的是上同一節課用不同的教學設計進行教學。一節課下來,老師們展現了自己的個人魅力,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如果用同課同構,即同年段老師進行集體備課,上同一節課用同樣的教學設計進行教學,是否更能節省教研時間,共享教學資源的研發。而在同樣的教學設計實施中,加以自己個人魅力,並不斷進行教學設計的改進,是否更能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

經過我們幾個年段老師的討論,我們決定在年段公開課中採用同課同構這一方法。我們以《圓的周長》這一課進行集體備課,並於10月29日這一天由三位老師連開了三節課。

精彩的課堂來自精彩的預設, 教學是一項複雜的活動,它需要教師課前做出周密的策劃,這就是對教學的預設。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再好的預設,也無法預知課堂教學中的全部細節。但要有精彩的課堂生成,我們必須作精心的預設。生成,離不開科學的預設:預設,是為了更好地生成。一堂課前,我們總會精心設計每一節課,而教學的每個設計、每個活動都離不開課前預設。預設時,我們要直面學生的數學現實,即:多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設計教學,確定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因為只有在預設上多下功夫,理智地認識生成,才能更好地解決課堂生成的問題。新理念指出: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生命歷程。課堂教學應當煥發生命的活力。生命狀態的數學學習是生成的數學學習,它不該根據預設教案按部就班進行,而是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積極性,隨著數學活動的展開,教師、學生的思想和教學文字不斷碰撞,創造火花不斷迸發,新的學習需求、方向不斷產生,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興趣盎然,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這就是生成的課堂教學。在這樣課堂上,學生才有更多的機會用自己的獨特方法去認識體驗所學知識,同時還伴隨著許多意外的發現。我們備課的重點就這樣放在了精彩的預設。

八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短篇 篇17

反思《分餅》一課的教學,有三點啟示和三點不足,啟示是:(1)當要求每個學生寫出3個帶分數時,有一個學生報了一個:4又3/2,出現了問題。我能及時利用這個素材,指導學生觀察前面的幾個帶分數,瞭解到帶分數是由一個整數和一個真分陣列成,從而查出4又3/2錯在分數部分。(2)創設故事情境要很好的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服務。在每節課的教學中,教學任務和發展學生能力是本,是根。再好的故事,也只是為其服務的,別本末倒置。(3)要有實踐空間。在經歷真分數與假分數的產生過程中,一定要給學生留下充分的實踐空間。學生只有親歷動手、動口、動腦過程,才能提出屬於自己的發現、假設、問題,才能充分驗證、得出結論。

不足之處:(1)儘可能地多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時間,活動的空間,給他們自我表現的機會。(2)在解決課本第3題時,要分步驟地教會學生確定整數部分、分母、分子,讓學生在填空的同時,知其所以然。(3)在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時,應注意培養學生語言描述的規範性、邏輯性和嚴密性。

八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短篇 篇18

(1)、.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中發展。教學時就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尊重學生、相信學生,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百分率時,我應該採取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小組交流,給予他們充足的時間,說生活中的百分率,說出它們的意義,更好的理解百分率的概念。並且讓他們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知識。知道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有許多數學知識,以促進他們更好的學習數學。

(2)、.精心設計練習環節,讓學生感覺到學數學的樂趣。練習這一環節中設計了讓學生根據班級同學情況編一道百分數應用題的開放練習,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學生所提的問題就不再像許多課本上或課外練習書上常看到的“男生佔全班的百分之幾、女生佔全班的百分之幾”,有的學生說先調查一下班級中同學們參加興趣小組的人數,再算一算參加興趣小組的人數佔全班人數的百分之幾,有的說統計一下班裡有多少同學家中有養牛,算一算養牛的家庭佔全班家庭總數的百分之幾,也有的說統計一下我班的獨生子女數,算一算班中家庭做生意佔全班人數的百分之幾。確實體現了當數學與生活相結合時,它必將煥發生命的活力,學生也將真正享受數學帶來的快樂。

八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短篇 篇19

在計算分數連乘的算式時,學生往往會犯如下的錯誤:

如計算4×8/9 ×3/5 時,學生經常會把4跟8約分,所以為了使學生認識到4不能跟8約分,防止學生犯這樣的錯誤,我引導學生在約分前,做了如下的改變:把4×8/9 ×3/5 化為4/1×8/9 ×3/5,這樣學生就能意識到4是分子,8也是分子,就不能約分了。

課堂反映的效果還不錯哦!所以,有時,一個小小的改變,足可以提高學生的認識,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八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短篇 篇20

作為一名年輕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我遇到了許多問題,在其他老師的幫忙下,我對我七年級下上半學期的數學教學做了如下的反思:

一、對教學目標反思

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中的首要環節,是一節課的綱領,對綱領認識不清或制定錯誤必定註定打敗仗。對於我們新教師來說我自認為有以下幾點不足:

1、對教學目標設計思想上不足夠重視,目標設計流於形式。

2、教學目標設計關注的仍然只是認知目標,對“情感目標”、“潛質目標”有所忽視,重視的是知識的灌輸、技巧的傳遞,嚴重忽視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教學目標的設計含混,不夠全面、開放。

教學目標的制定要貼合學生的認知程式與認知水平。制定的教學目標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學生髮展,要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這道題都講過幾遍了還不會做”,碰到這樣狀況,我們不應埋怨學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現這樣狀況到底是什麼原因,是學生不理解這樣的講解方式,還是認識上有差異;是學生不感興趣,還是教師引導不到位等等;作為教師千萬不能埋怨責怪學生,不反思自己,只會適得其反,以致把簡單的問題都變成學生的難點,因此教學設計要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與興趣,要教給學生需要的數學。

二、對教學計劃反思

在教學設計中,對教學資料的處理安排還存在以下缺乏:(1)缺乏對已學知識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和整體系統化;(2)缺乏對教學資料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三、對教學誤區的反思

以前我認為教師講得清,學生就聽得懂。此刻覺得如果教師講課只顧自己津津有味,不顧來自於學生一方的反饋資訊,教師與學生的的思維不能同步,學生只是被動地理解,毫無思考明白的餘地,這樣不是聽不懂,便是囫圇吞棗。在課堂的業餘時刻段內讓學生透過主動探索後發現知識,領悟所學。同時要及時反饋學生,加強效果回授,對未聽清之處給學生以二次補授之機會,及時掃清障礙,將學習上的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作為沒有經驗的我常常埋怨學生,“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孰不知,教師與學生的知識水平與理解潛質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學生而言,理解新知識需要一個過程,絕不能用教師的水平衡量學生的潛質。

因此,在教學時,務必全面明白學生的基礎與潛質,低起點、多層次、高要求地施教,讓學生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學好基礎知識,在學知識中提高潛質。

認清了問題,要解決問題並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我堅信只要我繼續發奮,更新觀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規範,就必須能夠有所發展,有所進步!

八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短篇 篇21

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1、使學生經歷用分數連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探索過程,理解並掌握用分數連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方法,並正確掌握分數連乘的計算方法。2、在研究演算法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感受數學知識和方法的應用價值,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例6通過解決實際問題教學分數連乘,既為學生提供練習分數乘法計算的機會,又為學生學習分數連除以及乘除混合運算作準備。教材在呈現實際問題之後,先通過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係。分步解答之後,再引導學生列綜合算式,教學三個分數連乘,教材通過具體的示範,告訴學生:計算分數連乘時,要先約分,再把約分的結果相乘。學生已經掌握的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會解決簡單的分數乘法的實際問題。

本節課主要突破2個重點內容,一是解決分數連乘的實際問題,二是對於3個分數連乘可以先進行約分,再計算出的數。在突破第一個重點時,要注意資源的有效利用,學生的資源要注意典型性和有效性,而不是問題出示之後讓學生直接在黑板上寫出來。要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可以在出示例6之後,讓學生自己來分析題意。而不要老師說什麼,學生就跟著做什麼。學生自己可以寫寫數量關係,也可以畫線段圖來理解題意。在學生自己理解題意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列式計算。學生可能會出現分步式,也可能會出現綜合式。在進行3個分數連乘約分時,要注意約分時策略的指導,比如說以分子為準約分,或以分母為準約分,約分時也要有序思考,而不是胡亂約分的。最後教會學生約分的書寫格式。

八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短篇 篇22

1。根據新課程概念:“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本節課的設計遵循了這一理念,注意通過摺紙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積極性,注意讓學生動手操作實踐,在操作中進行自主探索和師生、生生互動交流,從而使學生能很好地掌握角平分線的性質。並獲得用摺紙這樣的操作發現法探究圖形性質的活動經驗。

2。在本節課的教材內容處理上,既注意了教材是最基本的課程資源,它是滿足所有七年級學生最基本的知識內容,又注意了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此,本節課突出了課程資源的開發,即對原有例題作了補充(如例2),又增加了反饋練習活動,讓學生在議練活動中學會運用角平平分線性質解決問題,同時還進行了思維拓展,這樣充分體現了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基本理念。

3。本節課在教法上採用了“探究——發現”教學模式,這是基於本節課的知識內容,有實踐背景,適用於讓學生動手操作探究,因此本節課在教學活動設計中,注意突出學生活動,設定了四個活動:①動手活動:通過動手度量、摺紙等活動,探索角平分線的性質;②表述活動:用文字語言、圖形語言、符合語言表述角平分線性質,並互動說理證明;③應用活動:角平分線的性質的認識及應用;④拓展活動:結合本節課的知識,對線段的軸對稱性進行探索。

4。教材中只給出了角平分線性質的文字語言敘述,並沒有給出符號語言的表述,由於我校的學生在第二章、第五章學習時,已經接觸了符號語言的敘述,並且能夠進行簡單的說理。因此在這裡,教師引導學生將文字語言結合圖形語言轉化為符號語言,並且對性質進行了說理,同時在對性質說理以及例1的解答中,教師都給出了規範的證明過程,這樣既符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又為後面學習證明(一)、(二)、(三)打下基礎。

5。評價方式根據新課程的評價理念,教學中教師關注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是否能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說理,是否能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並注意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適當的評價和鼓勵。(華東師大版教材七年級(下)第十章第三節“等腰三角形”第一課時)成功之處:我用一句話來說明本節課中我的成功之處,那就是:“仰望星空,腳踏實地”。達爾文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本節課我圍繞“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這一教學價值觀,緊扣“方法”二字進行突破;使學生從知識技能到思想方法上都得到培養;讓學生在帶著問題自讀教材中學會閱讀;在小組活動中學會知識的探索和歸納;在一題多解中訓練發散思維,從而使能力目標得以達成,也使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得以突破。

為了真正讓學習知識落到實處,我又在每得出一個知識點後及時給出專項練習題強化訓練;再分別以A、B、C三個水平層次進行分層練習,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穫,使知識目標順利達成,也使學生真正掌握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不足之處:反思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我認為有兩個地方需要改進,第一個地方是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性質的文字語言轉化為符號語言的教學,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上課時我發現基礎較差的同學不太容易理解,反思之後我覺得:如果老師先把第一個性質的符號語言轉化示範出來,再以填空的形式由學生嘗試完成後兩個性質的轉化可能效果會更好,教學難點更容易突破。第二個地方是小組合作環節,讓學生通過分組活動摺紙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時,主要還是優等生控制著整個局面,成績較差的學生就只是看和做助手的份。如果我改成每個小組都定成績較差的那個學生為發言人,使他們有表現的機會,然後成績較好的一名學生為補充發言人,及時補充和完善小組得到的結論,可能更能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此教師只有不斷地在反思中消除遺憾,才能不斷地改進、完善教學,不斷地提高教學水平。仰望星空,它是那樣的遼闊而深邃:教學教育的真理,讓我苦苦地思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八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短篇 篇23

新<<綱要>>要求幼兒“從生活和遊戲中感知事物的數量關係”,還要關注幼兒探索、操作、交流、問題解決和合作的能力。數的組成是加減法運算的基礎,是幼兒數學教育內容之一,是幼兒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必備知識。通過創設相應環境,提供材料讓幼兒自己動手、動腦操作。引導幼兒去探索、體驗理解,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自己得出結論,並將自己獲得的知識用交流的方式表現出來。

本次活動重點旨在讓幼兒學習2、3的組成,知道2分成兩份有一種方法,3分成兩份有兩種方法;活動難點是認識分合號,通過分合號和分合式,初步感受整體和部分的關係。

活動以情境創設匯入,讓幼兒自主來分蘿蔔,初步感知2可以分成1個和1個,引導幼兒說出“2可以分成1和1”,並緊接著引出分合號,並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手指擺一擺來加以鞏固。在此基礎上,便匯出3的分成,同樣利用實物書本的分發來讓幼兒自主體驗3的分成有兩種方式,同時讓幼兒自己能利用分合號來說出3的分成情況。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表現較為積極,能投入到我創設的情境中去。最後再以“按特徵分類”的操作形式讓幼兒鞏固活動重點。

本次活動改變了以往數學活動中以“教師教,幼兒學”為主的教學模式,創設了“給小動物分食物”“與好朋友分享書本”等遊戲情境,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快樂中學,充分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整個活動過程,通過讓幼兒自主嘗試探索,從而知道了2分成兩份有1種分法,3分成兩份有2種分法,知道哪兩個數合起來是2和3,並能用較為清楚的語言表達分與合的過程。在活動中,幼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又體驗到了的成功的喜悅,充分體現了“幼兒在前,教師在後”的以幼兒為主體的新理念,並創設了較好的生生互動的環境,活動效果較好。不過在活動中也有不足之處,對分合號欠考慮,將分與合分開來學習使幼兒有一定的屈解,在以後的活動中應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