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藏北草原教學反思(精選20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1.68W

藏北草原教學反思 篇1

《語文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由此可見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之大。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針對課文的特點靈活指導讀書的方式,使“以讀為本”的理念在閱讀教學中得以真正落實。

藏北草原教學反思(精選20篇)

在教學片段中,我首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然後在自己喜歡的句子下面畫上波浪線,並把自己的感受寫一寫。學生在這種情況下的讀,是一種自我消化式的讀。此時的讀,沒有任何思想左右你。這時的讀,應該是學生語文素養能力的一種培養與展現。如:有的學生喜歡的句子是:綠綠的草地閃著迷人的色彩。他的理由是:一望無際的草原,到處翠色慾流,到處都是綠綠的,柔柔的,陽光下,草尖上的露珠還會發出鑽石般的光芒。有的學生喜歡的句子是“放牧的藏族小夥子,騎在高大的馬背上,奔跑著,玩耍著,說笑著。。。。。。他的理由則是:這是一種悠閒的美,自在的美倘若沒有人的活力,再美的景色也是形同虛設。這種批註式閱讀,可以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使他們的個性得以弘揚。

藏北草原教學反思 篇2

在教學片段一、二中,我運用語言創設了各種語言情景,指導學生朗讀。

如在教學第二自然段中,我為了讓學生感受藏北草原那溫柔的美,為了讓學生將這種溫柔的美以讀的形式展現出來。我設計了這樣一段過渡語:如果你是一隻小羊,在這綠綠的,柔柔的草原上,聽著牧羊姑娘輕輕的歌聲,你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呢?優美的語言將學生引入了 草原風景中。這樣學生身臨其境,再加上課前有關草原的秀美畫面,喚起了學生身心的愉悅,形成了難忘的印象。這時學生的進入了一種溫柔的境界之中,這種感覺是溫馨的,甜蜜的,安全的,如同在媽媽的懷抱中一樣。有了這種體驗,感受之後,學生在朗讀這一段文字時,將句子中綠綠的,輕輕的,靜靜的這些地方讀得較輕,把草原那種靜謐,和諧的美讀了出來,呈現在我們面前一幅溫柔,恬靜的美麗畫面。我個人覺得學生的讀跟學生的生活經驗有著密切的聯絡。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加進了生活的經驗,加進了對生活的不同體現。

當學生讀到“綠色是大自然的生命,在這綠色的生命中點綴著一些星星般的五顏六色的花兒。像是許多花蝴蝶在草坪上飛舞。遠處,小河像一條銀色的帶子在眼光下閃閃發光。”學生在讀這一部分時,進行了想象,在想象中,他們彷彿看到了,清新、碧綠的草原上一陣風吹過,如蝴蝶般的花兒在上下飛舞。明亮,清澈的小溪潺潺地流著。所以學生的讀中充盈著美麗和活力,浸透著清亮與清新。在想象中讀,讓學生走進了文字。聯絡上下文揣摩語句,體會出了情味,讀出了語感,激起了學生鮮明的“內心視象”,引起他們內心感受與情感的共鳴。

藏北草原教學反思 篇3

在教學片斷2 中,我設計了一個師引讀,學生接讀的這個環節,引發學生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為了讓學生體會“我歡呼,我興奮,為我的故鄉,為我的藏北草原。”這句話所表達出作者的情感。我首先讓學生去掉其中的3個“我”。

通過這一對比,學生感受到作者對家鄉的喜愛之情,自豪之感,有了這個體會之後。我進行了師生分讀。師讀:這片土地水清草茂,羊肥馬壯。生接讀:我歡呼,我興奮,為我的故鄉,為我的藏北草原。這時學生讀出了對家鄉的喜愛之情。聲音是高亢的。師讀:這裡的人份的勤勞好客,美麗善良。生接讀:我歡呼,我興奮,為我的故鄉,為我的藏北草原。這時學生讀出了不禁為家鄉人的勤勞好客而感到驕傲。聲音是興奮的。師讀:啊!這片土地水清草茂。羊肥馬壯,這裡的人的勤勞好客。美麗善良。生接讀:我歡呼,我興奮,為我的故鄉,為我的藏北草原。這時學生的感情噴湧而出。為家鄉的景美,人美感到自豪。聲音是激越昂揚,鏗鏘有力的。

藏北草原教學反思 篇4

本節課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5頁的內容,教材選用“遊樂園”主題圖的一部分——“學生購買麵包”為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運用加減兩步計算解決“還剩多少個麵包”這個實際問題,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使用小括號。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學會使用小括號列綜合算式,並瞭解小括號的作用,教學難點是使學生明確小括號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因此,本節課我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大膽提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為學生提供生活化的現實問題的情境,創設學生樂學情境。本節課以學生生動活潑的課外活動內容為素材,展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碰到的買麵包的計算問題。

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教材的這一資源,通過提問你發現了什麼數學資訊?吸引學生看圖蒐集主題圖中的數學資訊,再通過提問根據這些資訊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為下面的探究學習創設了現實的情景,促使學生能在真實的情境中較好的理解和掌握用兩步計算來解決問題的想法。在練習設計上注重數學與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絡,讓學生在學會必要的知識後,及時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課件出示一家文具超市一些學習用品的價錢,再告訴學生給你80元,你喜歡買哪兩樣文具,算一算還剩多少錢?使學生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時,也使學生理解今天學習的數學知識具有應用價值,使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全過程,讓學生從問題情景中提取數學資訊並和同學之間進行交流反饋;使學生積極思考,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課堂上通過提問你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嗎?你又是怎樣想的?讓學生充分交流研討,暢談自己的想法,然後著重說明解決問題的思路。列式計算時可以先分步列式再列綜合算式,利用現實情境加強分步與綜合之間的聯絡,同時強調不同演算法的內在聯絡。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充分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激勵和尊重學生多樣化的獨立思考的思維方式。這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有效地培養學生解決簡單現實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

三、課堂上不足的地方:在用小括號將分步計算的式子列成綜合算式時要更加註重理解分步計算時每一步算式表示的意義,加強分步與綜合的聯絡。另外在小括號的引出時,應該放手讓更多的學生髮表自己想改變運算順序所做的記號,從而得出統一用小括號表示先算部分,改變原來的運算順序,使學生充分明確小括號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藏北草原教學反思 篇5

《鄭人買履》是國中生學得第一篇文言文,而文言文裡又有許多語法知識需要學生來掌握,如:一詞多義、實詞、虛詞的用法等。我認為這些知識不能單靠教師的一位灌輸,而應該讓學生在對文章有所理解和感悟的基礎上進行探究,從而在他們的頭腦中建構起文言語感。

上課之前,我先和學生一起討論什麼是寓言,介紹《鄭人買履》的作者和寫作背景,讓學生先從一個大的整體來接觸文言文。通過交流預習感受,探討總結文言文四步學法::讀準、讀通、讀懂、背誦。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懂原文、探究寓意和背誦積累。

課前交流預習感受,既可瞭解學生的自學能力,又利於拉近教師和學生間的感情,使課堂一開始就洋溢著自主學習的氣氛。

掌握正確的文言文學習方法,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文言文教學也應“授人以漁”,讓學生終身受益。文言文中有些異音字,同我們今天語言中常見的讀法不一樣。如《鄭人買履》中“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一句的“度”不讀“dù”而應讀“duó”。“寧信度”一句中的“度”應讀“dù”。因此,在初讀文言文時,我讓學生先仔細聽教師範讀,在課文上標記易錯字,接著自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為止。這樣就能引導學生解決了讀通、讀順文言文的問題。

蘇教版的《鄭人買履》文言文有比較清晰移動的註釋。因此細讀課文時,學生對文章內容也比較好理解。教師要做的就是對一些比較特別疑難字詞提供註釋,幫助學生理解文意。鼓勵學生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前提下聯絡上下文,去嘗試弄懂每句話的大概意思,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故事內容,說清楚,以達到讀懂文言故事的目的。當學生了解課文內容,把握了文言故事內容,品出其中的味道、思想感情後,這時再進行個性化的誦讀,學生定會讀得抑揚頓挫,有滋有味。但是,由於課前學生預習沒有做充分,這節課我的教學程序亦未沒有把握好,誦讀不紮實以至於沒有進行個性化的朗讀這個做容易出彩的環節。

之所以說學文言文難,是因為文章裡經常會出現實詞、虛詞的一詞多義,古今詞義異同等。我們在國中的文言文教學中要注意比較、歸類,使學生能舉一反三。如《鄭人買履》中的“度”前後意思不同,一個解釋為“量好的尺碼”,另一個解釋為“量長短”,這樣加以綜合,使學生能一目瞭然。還有出現頻率很高的“之”字,在《鄭人買履》這則寓言小故事出現五次,“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歸取之”“何不試之以足”?但幾個“之”的詞性意義各不相同,有動詞“到~去”的意思,有名詞“尺碼、腳”的意思,情況比較複雜,教學時學生先找出所有帶“之”的句子,然後弄清楚分別是什麼意思,最後通過分類彙總,在全班進行交流,得出“之”有兩種用法:1、代詞,代表某種事物;2、動詞,到~去。同時還特別提醒學生注意綜合比較、觸類旁通,才能達到掌握規律、鞏固知識之目的。

俗話說讀書志在明理。《鄭人買履》以淺顯易懂的小故事表達深刻哲理。學生在讀熟課文,讀懂故事內容之後,教師要鼓勵他們聯絡自己的學習、生活經歷,談一談學完課文之後的體會,說說故事中告訴人們的道理,並與同學進行交流,從而受到相關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閱讀質量。

這則文言文寓言內容精煉、生動,節奏明快,有豐富的哲理內涵。在教學之後,要求學生熟讀背誦,對理解寓言寓意以及為今後學習文言文奠定基礎,對於語言的積累和接受文化薰陶都大有裨益。教學時,我要求學生在熟讀課文之後,依據故事文言文故事以達到當堂背誦的目的,但由於學生的知識程度有限,因此效果並不是很明顯。

此次教學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引導為輔,讓學生合作探究鄭人形象,通過學生的評價,使學生對鄭人,對課文的寓意更加理解。另外課文中實詞、虛詞、通假字等字詞的意思要求學生要深知熟記,並在課後複習積累,為以後學習文言文奠定基礎。

七年級的文言文更應遵循多“讀”的教學原則,以讀為本,讓學生讀、悟;讀、背;細細品位,進而積累,日後再細作研究。可是考試時卻考得相當精準,那麼如何設計文言文教學?如何在文言文教學中把握好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度?這還需要教師們進一步的研究和把握。

總之,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與現代文閱讀教學有著密切的聯絡,同時又有著自身獨特的特點。在教學中,我們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並以有效的學習方法入手,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文言文語言的魅力。

藏北草原教學反思 篇6

我第一次讓孩子們自由讀這兩份帳單,悟出小彼得犯錯的原因,第二次通過對比讀這兩份帳單,感受到媽媽的愛,第三次,通過再讀媽媽這份充滿著濃濃母愛的帳單,並聯系生活的實際,體會到媽媽只有付出,卻不求回報的愛。當孩子們已深深地感受到媽媽的愛時,我就抓住學生情感的火花,讓孩子們在音樂聲中再都《媽媽的賬單》,去感受媽媽的愛來感染學生。

再引導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想象媽媽曾為小彼得做過些什麼,入情入境,加上適時點撥,真正達到了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目的。然後聯絡學生生活實際,談一談,在享受媽媽的愛的同時你應該怎麼做?通過這個環節的教學,讓孩子們真切地接受了一次心靈的洗禮,深深地體會到了偉大的母愛,並真正地懂得了該如何去表達愛,回報愛!因為同學們都想到了自己的媽媽平時所做的一切,所以在課堂上,爭先恐後,如數家珍。在你說,我說,大家說的氛圍下,課堂喚起了孩子對媽媽那份久違的感激之情。因此我覺得這個環節的設計簡單而有意義,效果很好。

藏北草原教學反思 篇7

《歡慶》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首詩歌。本詩共兩句8行,寫的是給祖國媽媽過生日的情景。從田野到楓林,從藍天到大海,從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處都沉浸在歡樂之中。金黃的果實,火紅的楓葉,潔白的鴿子,陣陣的海濤,構成了多麼美麗、歡樂、祥和的圖畫!而要將這麼美的畫面輸送給學生,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光是口頭傳授是不夠的,低段教學應該以形象、直觀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因此本課我運用了我採用多種形式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拓展延伸,給花兒圖色三個環節。

多種形式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一環節中,我在學生每讀一句的同時就出示相應的圖片,看著栩栩如生的圖片,與課文內容非常的貼切,學生都會發出“哇”的聲音,朗讀的慾望更高了,每一個學生都渴望站起來看著精美的圖片讀出句子來。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興趣高漲,學得也非常認真。

給花兒圖色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是想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學生為了給祖國媽媽獻上自己的禮物,都專心的畫著自己的畫,那神態非常投入。在完成畫的同時給自己的禮物也附上一句詩,鍛鍊了學生的模仿寫作能力。

但在教學中,發現有的孩子雖然理解了每一句話的含義,但是從朗讀中可以看出學生並沒有深入的體會。所以在讀的過程中用不上感情。以後教師在教學中要多加指導,培養學生感情朗讀的的能力。

藏北草原教學反思 篇8

《氣溫和降水》這一節內容需要三個課時,我講授的是第一課《氣溫和氣溫的分佈》。

這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學會使用氣溫資料(包括氣溫表格資料和氣溫曲線資料),讀出氣溫的變化規律;利用世界年平均氣溫分佈圖,總結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佈規律。

在準備授課時,就覺得這節課要上好很難。

一方面,氣溫表格資料和氣溫曲線資料,本身就很枯燥。要讓學生從這些枯燥乏味的資料和表格中,讀出氣溫的變化規律,我的做法是:1、通過小組競賽的方式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2、在教學中儘量滲透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如,在講解日較差的時候,引用同學們都知道的詩句“早穿棉襖午穿紗,抱著火爐吃西瓜”。

另一方面,這節課容量大、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有限,要講透徹很難。比如:日最高溫、日最低氣溫出現時間的原因分析,為什麼南北半球最熱月最冷月出現的時間相反,海洋最熱月最冷月出現的時間都比陸地要晚一個月的原因是什麼。其實,這節課,需要做出的原因分析還有很多,比如,為什麼氣溫由赤道向兩極逐漸遞減,為什麼北半球同緯度陸地上海陸氣溫不同等等。但由於時間關係,本節課只對前面三個進行了原因分析。在進行分析時,也是儘量圍繞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展開的。比如,去海邊游泳,中午時是沙灘氣溫高還是海水氣溫高,晚上呢?1月份我們即將迎來的是寒假還是暑假?澳大利亞的同學們呢?

當然,不管多麼枯燥乏味,不管多麼難於理解,只要用心去準備,多蒐集各方面的材料,每節課都有它的突破口,每節課都可以上得很精彩。這節課,我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突破:

1、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生活中的例子。既滲透了“生活中處處都有地理”的理念,又恰到好處的運用生活中的地理知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化解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2、問題設計逐步加深,環環相扣。讓學生利用前一個設問中所掌握的知識點或讀圖技巧解決下一個知識點中老師的設問。

3、充分利用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地圖,進行有效教學。地理學習的靈魂是地圖的閱讀和使用,地圖是學習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本節課利用多媒體的空間性、運動性,將“氣溫的日變化曲線圖”、“南北半球氣溫的年變化曲線圖”、“等溫線圖”、“世界年平均氣溫分佈圖”等靜態的地圖轉為動態,做到了以地圖為核心,以圖釋文、以圖設問、以圖釋疑的地圖教學。

本節課的不足主要是:有效提問方面還有待於加強。

1、問題設計過多,出現“滿堂問”想象。

2、由於時間關係,提問後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

3、出現了個別目的性不強、過於簡單或難度較大的設問。

藏北草原教學反思 篇9

上完《小小的船》一課後,我細細反思,認為這節課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以讀為本,注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新課標給基礎教育帶來了一股清風,同時也給我們這些奮鬥在教學一線的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老師們在語文教學中都認識到了“讀”的重要性,“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可見充分地讀書是一個培養語言能力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讀的重要性毋庸多說,那麼,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讀,才能讀出情,讀出趣,讀出樂,讀出思,而不至於像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呢?在本課的教學當中,我十分注重創設讀的情境,如:“小小的船可好玩了,孩子們願意上去坐一坐嗎?”(自由讀)“現在和小夥伴一起上去玩一玩吧。”(同桌讀)“看你們玩得這麼開心,帶老師上去一次吧。”(齊讀)學生讀時興趣盎然。與此同時,我還注意變換形式朗讀,有範讀、自由讀、齊讀、男女生比賽讀、閉著眼睛想像讀等等。此外,我還注意讀的層次,如學“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一句時,學生開始讀得不到位,我就採用了導讀的方式,問學生:“怎樣的月兒怎樣的船?”學生讀得稍好一些了,我又提示:月兒再彎一點,小船再小一點。學生讀得又好一點了。我又拿著手中彎月的圖片對學生說:“再讀得美一點,這個彎彎的月兒就會變成一隻小船了。”學生興致更高了,這一遍讀得更好了。我手中的彎月一翻過來,反面就是一艘小船的造型,學生開心極了。

二、讀與思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課堂教學中老師們在“讀”字上苦下功夫,語文教學出現了勃勃的生機,與此同時,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語文課僅僅靠讀行嗎?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孔子曰:“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可見,語文教學中,讀與思應齊頭並進,二者不可偏廢。在教學中我常常告訴學生:聰明的孩子提問題。在《小小的船》一課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到詩歌中去尋求問題,提出問題,並採用在黑板上貼小問號的形式激發學生質疑。通過朗讀、思考、查詢資料,師生共同把小問號逐一開啟。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訓練。我自己比較喜歡的是研究月亮的變化這一環節。在我出示“七年級八年級不見面,九年級初四一根線”之後,我問學生:初五初六,初七初八,十五十六月亮又是怎樣變化的呢?學生根據自己觀察到的畫面自編兒歌,顯示了學生的創造才能。特別是我提出“十五十六之後月亮又是怎樣變化的”這一問題後,學生經過思考,把後半個月月亮變化的規律也推斷出來了。這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多麼的不容易。

三、拓展延伸,培養學生收集資訊的能力。

跨越式教學最重要的是在把握教材的基礎上超越教材,加大資訊量,拓展學生的課外知識,培養學生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小小的船》是一首深受兒童喜愛的兒歌,它語言親切,意境恬靜,畫面優美。在教學中,我除了引導學生讀文悟境,還把拓展閱讀也作為教學的重點。課前我佈置學生收集關於月亮的詩歌、歌曲、故事以及一些小知識,學生都很感興趣。他們在父母親的幫助下,通過上網,向父母親請教,翻閱書籍等手段找到了不少關於月亮的資料。課堂上孩子們背詩、唱歌、故事接龍、參加“爭當月宮小博士”的活動等,對月亮的瞭解越來越深,積累了不少知識,並從中得到了鍛鍊,掌握了最基本的收集資訊的能力。

四、以人為本,尊重學生,學生全員參與整個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真正尊重學生。學生只有在身心完全放鬆,精神高度自由和愉悅的狀態下,靈性才會自然而快捷地產生。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教學,會收到事半功倍的神效。我在執教《小小的船》一課時,為學生搭建了一個活動的舞臺。學生在這個舞臺上質疑、釋疑、創作、唱歌、跳舞、講故事、誦讀詩歌……

教師只是活動的組織者,學生才是真正的主角。他們在這個舞臺上盡情地展示著自己的才華。正因為教師充分地尊重學生,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服務,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採用了多種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所以學生一整節課熱情高漲,思維的火花不斷地湧現,每一個孩子都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之中,每一個孩子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藏北草原教學反思 篇10

《角的度量》學生學的效果並沒有預想的好,因為之前看過關於如何教量角器這一部分教學的內容,所以很自信,我首先第一層是課題的引進。這裡我創設了讓學生畫角的情境,從而產生學習量角的需求。

第二層是讓學生認識量角器,重點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這裡又分認識量角器、認識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個層次進行教學。認識量角器時,採用的方法是“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量角器,認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麼發現”這種自主探究的方法。從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來看,有部分學生是具備這種自主探索能力的。課堂中學生的回答有的也很精彩,如:“我發現量角器上的有數;“我發現量角器最中間有一個點”。“我發現量角器上上下兩個數加起來正好是 180。”認識1°角時,採用的方法是:(1)出示使學生初步感知1°角的大小的直觀圖;(2)猜一猜這個角多大;(3)在量角器上找1°的角,並指出它的頂點和兩條邊,深化理解1°角。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時,又分以下三個層次來學習的:(1)在量角器上讀出一個角的度數(50),(2)讀一個刻度上沒有標數的角(52)。此題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注意,不僅要會讀有標上刻度數的角,而且要會讀沒有標刻度數的角,要認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確地讀出量角器上的角。(3)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並指出它的頂點和它的兩條邊。學生有了以上讀角的經驗,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也證實了這點。

第三個層次是嘗試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學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經驗,用嘗試的方法來探求量角的方法是可取的。課堂上有的學生會量但說不出來,有的學生講量的方法時也講得可以。

從學生的掌握情況來看,本課的教學情況還是可以的,但還是有一少部分學生沒有能夠掌握正確使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度數的方法和技能, 問題主要是:準備不充分。本課需要學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數,課前佈置學生購買量角器時,沒有強調量角器的質量、規格等要求,課後發現很大一部分學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規範,這些不規範的量角器對學生測量角的度數產生了一定的阻礙。對於少部分學生而言,量角的過程仍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頂點和中心重合簡單,而要把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另一邊在刻度內卻非易事,內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難。這些都是教學完新授後學生所反應出的問題。

藏北草原教學反思 篇11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作。這首詩以送別為主題,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敘事,表達了作者對友人即將遠赴陽關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詩歌以凝練的語言記錄詩人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點。因此,詩歌中常留下空白之處,給人想象的時空。

想象並非憑空而來,想象依託的是文字。把詩中語言想象成一幅幅現實的畫面,一幕幕立體的場景,讓學生置身其中,通過想象感受詩句背後的那份情,那份愛,那種味。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做到品讀詩句過程中展開想象,通過想象深化語言的感悟。

一、強調景物的想象。

在學習《送元二使安西》一、兩句時,我邊朗讀邊讓學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初讀古詩後,就讓學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樹、旅館……想象渭城的景色,與後面安西的滿目淒涼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猜想學生在理解安西會遇到困難,於是我就補充安西的圖片:漫天黃沙、一望無際的沙漠、荒蕪人煙。

二、注重情感的想象。

讀《送元二使安西》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兩句,想象詩人與元二是怎樣進行分別的。

在一次次渲染離別時的愁緒,學生的情感漸漸地達到了高潮,有幾個孩子眼淚在眼眶裡打轉,大部分的學生已經深深體會到到那份濃濃的離別之情了。

想象詩中之畫,感悟酒中之情。設計總是比實踐更趨於完美。課上下來,感受的是真真切切的遺憾。如何把詩的寫景部分與後面寫情的部分更有機的結合起來?如何合理地處理朗讀的時機與次數,使朗讀與感悟融合得渾然一體?……太多的遺憾和困惑將成為我繼續前進的動力,鞭策我收拾行囊,繼續上路……

三、注重創設情境。

讓學生能夠設身處地的感觸到學習目的,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課堂上,我多次創設學習情境,時而讓學生回到舊知識、時而引領學生觀賞“渭城朝雨浥青城,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傷感景色,時而讓學生變成作者,時而聽樂、時而搖頭吟誦……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百分之百的參與學習,溶入課堂、溶入文字、溶入作者的情懷,才能讓每一位學生得以成功體驗。讓學生真正理解“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佳句,學生就象是喝了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裡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

一堂課下來,給我感觸最深的有以下幾點不足:

一、教學中的朗讀方式應多樣,多讓孩子嘗試。如教這首古詩時,先讓學生嘗試讀讀,學生的好奇心和表現慾望比老師大多了,這也是他們年齡的特點,再聽老師讀,語言的設計是“你們讀得比我國小時候好多了,想聽老師朗讀嗎”,這樣問,既可以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又能讓孩子明白“怎樣才能讀好古詩,不妨像老師學習一下”。教學水到渠成。像這樣多樣化的評價,才能啟迪學生讀書的慾望和思維方式,“原來生活中、學習中許許多多的問題也像朗讀評價一樣要運用多種方式方法去解答”。

二、教學中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一部分學困生的興趣沒有被很好地調動起來,使課堂成了部分學生展示的舞臺,今後應多給學困生表達的機會,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小組討論交流,沒有給足學生說的時間,小組合作有些走過場。另外,當學生讀不好時,要再給他機會和指導,讓他自信地坐下,這一點今後教學中也要注意

四、語文教學,只閱讀一些教育類書籍和雜誌,面太窄了,視野太有限了,難於登上大雅之堂,如果改變一下,結局就不同了。如歷史、地理、數學等等,比如教這首古詩,運用地理知識,能使學生有一個清晰的輪廓;運用數字,使學生心中知道實際距離竟這樣遙遠;運用歷史知識,把遠距離的事件拉近,再拉近,彷彿如剛剛發生的一樣。……因此,老師平日的閱讀應該廣博而巨集富,對教語文是有益的。也就是平時我們常說的“要給孩子一碗水,自己首先應有一桶水”也就是這個理。

藏北草原教學反思 篇12

數學建構主義學習的實質是:主體通過對客體的思維構造,在心理上建構客體的意義。所謂“思維構造”是指主體在多方位地把新知識與多方面的各種因素建立聯絡的過程中,獲得新知識意義。學生通過觀察具體的感性材料,己初步形成概念的表象,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對比、思考,將新知識與已有的適當知識建立聯絡,又要將新知識與原有的認知結構相互結合,通過納入、重組和改造,構成新的認知結構,建構出新的概念。本課中,引導學生觀察了兩組比的特徵後,進一步啟發學生聯絡起商不變的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通過對比、思考、重組等思維活動。

學習概念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運用概念來解決實際問題。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概念一旦獲得,如不及時鞏固,就會被遺忘。應用概念解決問題其實就是進一步鞏固概念知識。只有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學習才是有意義的。本課中,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方法不只一種,不管採用的是哪一種方法,只要合符規律,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尊重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提高自己的學習興趣,進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隨後還安排了綜合性練習,這些練習不僅能起到鞏固、深化概念的作用,還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藏北草原教學反思 篇13

本文是一篇傳統的教材篇目,也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如果教學中再走“介紹背景、分段、逐段分析、概括中心思想”的老路子,那就辜負了新課改教材選入此文的美意了。在教學中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 遵循作者寫作思路,走進作者心境,把握小說主題,引導學生學會閱讀作品。

“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從而感悟文章主題;然後採用探究方式,對有關問題進行研討。這樣使學生對作品的認識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學習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對知識目標的掌握情況很好。

二、 加強作品與現實社會的連結,為作品注入時代的活力。

魯迅作品中改造國民性的思想,不僅僅作用於小說所屬的年代,而應是永久性的。在教學中,我注意了作品與現實的連結,由作品中的“新生活”到“構建和諧社會”的內涵;由閏土“多子”的事實到今天計劃生育政策的深入人心;由舊中國農民問題到今天政府對“三農”問題的重視……

教學中,引導學生聯絡身邊生活,與閏土做個對比,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生活的熱愛。這些教學環節使學生思維敏捷,情緒高漲,教學效果甚好。

三、 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中我讓學生髮表個人見解、辯論、討論穿插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另外我還設計了“再回故鄉”等一系列說話題目,讓學生盡情想象,感受作品,感受生活,從而激發學生髮現和創新的熱情。

總之,作為新課改的實踐者,我也堅信魯迅先生之於“希望”的闡釋,教改之路是靠千千萬萬的實踐者走出來的。只要我們滿懷信心地走下去,定會踏出一條光明之路來!

藏北草原教學反思 篇14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力求從生活與興趣入手。在匯入中我首先以談話的方式進入課堂,談話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關,接著展示學生未見過的彩色玻璃窗,以新激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探求知識、發展思維的巨大動力。在學生迫切想了解新知識的基礎上,再講述彩色玻璃窗的的起源及有關知識,教學效果較好。

在新授中,通過欣賞圖片,讓學生自主思考並發現彩色玻璃窗的特點,這充分展示了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學生在製作彩色玻璃窗過程中,自主探索,做出了各色奇特的作品,鍛鍊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超強的創新力。

通過本課教學,學生不光在技能上學會了如何製作彩色玻璃窗,並且瞭解了其文化藝術,這也就符合了新課程標準中提到的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美術技能,還要讓他們接受文化知識,因此本課教學中的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完全達到。在課堂中,我給學生展示國外教堂彩色圖片和學生作品,讓他們感受各種彩色玻璃窗的特色,然後在評價中讓學生互評,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從而達到新課程中的情感目標。

藏北草原教學反思 篇15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導:課堂教學應該充分解放學生的頭腦、雙手、嘴巴、眼睛、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多種感官,全方位地參與學習,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

這節課我改變了以往上課的先講解,後示範,再練習的教學模式,而是利用學生這一年齡段,觀察能力、模仿能力特強的特點、躍躍欲試的心理,讓學生觀察動作,模仿動作,然後分組練習。分組練習以後,我巡迴觀察、指導,發現學生比我想像的要聰明的多。小組中間同學們討論、示範、講解、糾正錯誤動作,進行的熱火朝天,個個儼然是一位“小老師”。這是我沒有想到的。其中一個組的一個同學在做“預備”動作時,小組其他同學就幫助他“臀部稍抬高一些,要稍高於肩”

“後腿不能蹬直了,腳要踏實,不能打滑”

“不要低頭,要抬頭看著自己的跑道前方”在起跑的教學中發現學生練習時,有幾種常見的錯誤及糾正方法:

(1) 眼睛不看前方

教師對於這一現象應該在練習中教師出示手指1、2、3、4等數字,讓學生不斷的報出數字,教師採用這種方法使學生眼睛看前方。

(2) 學生不按口令

學生不按口令“各就位”時,學生早以做好了動作,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首先要強調,如果再發現這種情況,應該發口令時,注意不要喊“預備”應吹哨或讓學生站起來說說錯誤的地方。

(3) 起跑中人先站後再跑

學生是先站直以後再向前跑,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用2種不同的起跑慢動作來演示給學生看,讓學生觀察及分析,找出錯誤的地方,這樣的教學效果不錯。

藏北草原教學反思 篇16

我剛工作時,曾教過這一課,當時在欣賞圖片時,大家的興致很高。但作業的效果卻很糟糕,許多同學不知道畫什麼,有的有思路,卻無從下手。

但這學期剛開課的時候,於老師對於這一節課,給我提出了一點建議,讓我將幾個簡單的透檢視教給大家,並以教室為例,給學生們做範畫。剛開始並沒有什麼,我按照於老師說的做了,但上完課回來後,於老師用了一句很經典的話來形容我“滿臉的燦爛”。卻是如此,課上的很成功,因為有個比較調皮的孩子,以前對美術一點不感興趣,但就在這一節課,他卻想盡一切辦法想把它畫好,雖然只是簡單的透檢視,有了它們,孩子們可以把自己的東西全部放進去,我想孩子們一定也把自己的快樂放了進去。

藏北草原教學反思 篇17

自由活動時,王騎小朋友因為兩個雪花片插不到一起而向我“求救”:“老師,這兩個我插不上,請你幫幫我吧!”我對他說:“只要你仔細看,對準了再插就可以了。”結果他是屢試屢敗,不斷抬頭看我,終於得出了結論:“老師,這兩個雪花片一定有問題,永遠不可能插在一起,我可不插了,我要換一個。”“別忙,老師來試試。”我接過雪花片,仔細一看,插口有點變形,但只要對準了,稍微一用力就能插上。於是,我稍加擺弄,便將雪花片插在一起了。“哇!黃老師真棒!”王騎高興的拍著手,但轉眼間就露出了驚異的表情,因為我又把雪花片拆開,放到他眼前。“老師,為什麼又拆了呢?”王騎的臉上寫滿了不高興。“王騎,剛才為什麼說老師真棒?”“因為老師把很難插的雪花片插在一起。”“為什麼老師能插上,而你卻不能插上?這說明了一個什麼問題?”“……說明我不棒。”“可是你說雪花片有問題,老師幫助你插上,是要告訴你,他們沒有問題。”“可是老師又拆了?多可惜!”“一點也不可惜,因為老師覺得你很棒,也能插上,怎麼樣?想不想試試?”“想!”王騎拿起兩片雪花片,一開始,他仍然辦不到,就抬頭看我,我只是微笑的看著他。我的鼓勵使他消除了內心的顧慮,他終於插上了。“老師,我插上了,我很棒!”他的臉上洋溢著得意的喜悅,我也為他高興。由此使我想到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依賴性很強,其原因之一,就是平時家長、老師對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包辦、代替的太多。我覺得我們老師和家長應該有意識的讓孩子體驗困難,遇到問題,應該鼓勵他們想辦法解決。這樣,不僅能培養孩子自信、勇敢、果斷的意識品質,還能豐富孩子的知識,經驗,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我們教師還應該看重日常生活中每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將工作從量的積累達到質的轉變,給幼兒以積極、深遠的影響。

藏北草原教學反思 篇18

本課時教學效果良好,學生大多數都能快速、準確回答每一個知識點後面的問題,還有一些學生能上臺準確指出三級階梯分界線上的山脈。主要是因為做到了如下幾方面:

(一)知識系統性、邏輯性強,環環相扣

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我是這樣組織的:相關基礎知識(地形、地勢的概念,三類地形圖、五種地形)——我國地勢總特徵——各級階梯概況(界線、主要地形區、主要地形型別)。對每一個知識點的學習,我也設定環環相扣的問題,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思考,直至得出結論。

(二)圍繞重要知識點多角度強化講解

例如:“我國地勢總特徵”的學習,從四個角度分析:1、分層設色地形圖的閱讀;2、示意圖的判斷; 3、地形剖面圖的驗證;4、對應的選擇題練習。通過四次強化,學生在課堂上就對我國的地勢總特徵掌握牢固了。

(三)講究教學技巧,激發學生興趣

1、由近及遠

例如:本課匯入,我以鎮江的地形地勢為材料背景,用語文題目的形式讓學生思考回答,從而讓學生悟出了地勢、地形的概念區別。

2、化難為易

例如,“地形剖面圖”的閱讀,我首先利用多媒體介紹了剖面圖的繪製,其次教學生在分層設色圖上繪製32°緯線,然後讓學生對照分層設色圖填上剖面圖中括號裡的地理事物名稱,並判讀海拔高度,最後才得出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佈這一結論。

又如:“我國各級階梯的主要地形型別”的學習,我先讓學生分階梯找出這一階梯的主要地形區,再讓學 生歸納主要地形型別;在找主要地形區時,又利用標字母的方式讓學生一一對應著找。這樣,學生就很快找出來了,也就很容易歸納出各級階梯的主要地形型別。

3、細化知識點

例如:“我國地勢總特徵”的學習,我細化為2點: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佈;又如:“我國各級階梯的概況”的學習,我細化為3個知識點:界線(位於階梯分界線的主要山脈名稱)、平均海拔、主要地形型別和地形區。

(四)注重學生參與,指導到位

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思考,我採用了“學案”的授課方式。在啟發引導的過程中,學生一邊思考,一邊動筆寫下答案,便於形成連貫的思維,得出結論。採用“學案”,也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率。

得到的啟示

教學要目標明確,思路清晰,緊扣重點,落實知識點,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熱情和探究問題的興趣。

藏北草原教學反思 篇19

按照教研組的工作安排,每位老師在本備課組內上一節教研課,並從中推選出一位老師代表本備課組參加學校一年一度的“校優質課大賽”。作為備課組的一員,今天我執教了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乘法估算》。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有種“讓人歡喜讓人憂”的感覺。

縱觀這部分知識,教材的編寫意圖是:(1)通過讓學生估算需要準備多少錢購票的具體問題,教學乘法估算。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生活中許多問題的解決需要用估算;根據要解決的具體問題選擇適當的估算方法,使估算的結果符合問題實際又接近準確值,使估算的過程儘可能簡便。(2)引導學生在交流、對比中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並明確估算基本方法的內涵就是:接近準確值(符合實際);計算方便(將兩個因數看成整十、整百或幾百幾十的數)。而《數學課程標準》對於第二學段的估算也明確要求:在解決具體問題過程中,能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養成估算的習慣。它的著眼點在“結合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

給予以上觀點我在設計教學時選取了學生現實生活中的素材,通過去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參觀奧運會比賽場館買票一事,在教學中注重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和解決方案,讓解決方案在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交流碰撞中明晰,通過“為什麼要這樣估?”“你認為哪種方案更合適?”“哪種方案更合理,更符 合實際?”等問題,讓學生逐漸建構起估算的方法。學會遇到問題要在理解問題的基礎上,確定策略,進而解決問題這一思考方法。為了讓孩子們感覺不到數學課中練習的枯燥,乏味,我將練習置於遊戲的情境當中,通過設定“幸運闖關”遊戲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熱情,也讓學生積極投入到鞏固練習的環節當中,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

美中不足的是:課始讓孩子們猜老師的年齡,給出他們一個猜測的的範圍“大約30歲了”,結果有一個學生猜到了24歲,我沒有進一步去追問“24歲是不是符合老師給定的這樣範圍呢?”,也沒有引導學生明白估算的功能——確定數的取值範圍,就直接進入了新課的探究,沒有讓預設的情境匯入發揮最大化。再者,課的開始缺少估算方面的知識鋪墊,過高的估計了孩子們的知識基礎和能力,所以在讀懂學生方面是我應該繼續努力的地方。

課中估算時,大多數學生都採是用四捨五入法求近似數進行估算。⑴把49看成50,104看成100,50×100=5000(元),應該準備5000元。也有學生運用進一法估算的,出現兩種估算策略⑵把49看成50,104看成110,50×110=5500元,應該準備5500元。⑶也許是受筆算乘法訓練的影響,個別學生採用了直接用筆算出結果——準確值。實際上,求近似數的方法,還有進一法,去尾法等,估算時,也經常根據具體情況,用不同的求近似數的方法進行估算。在學生基本上都用第⑴種估算時,出現了認知上的矛盾:估算的結果與實際的準確值相比怎麼不夠呢?學生自發討論起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從而明白了估算和精確值計算之間是有誤差的。今天我們所學的乘法估算就是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最合適的估算方法解決問題。所以,以後我們再遇到準備錢的時候,什麼時候應估大些,什麼時候應估小些,應視實際情況而定,不一定要採用四捨五入來取進似數。“帶多少錢合適?”這一問題,又把學生引入採用什麼估算策略解決問題的探索中,這時就有了⑵策略的精彩生成。 在這一點上我覺得處理的還不夠到位。使隨後的練習也產生因不明白估算的策略而發生的 “連鎖”錯誤。

由於在練習時耽誤了太多的時間,導致課尾的教學總結草草收場。把握課堂教學節奏,進行有效教學也將是我以後努力研究和實踐的方向。

在教學我也發現學生在表達自己的計算思想和解題思路時所用的語言不夠精練和明確,因此,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將是我以後要重點思考和研究的課題

數學的價值,就是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生活中的有關現象,去解決日常生活和其它學科學習中的有關問題,並建立良好的進一步學習的情感,我也將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努力實踐這一理念。

藏北草原教學反思 篇20

《草船借箭》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課文寫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

為了落實好“高效課堂,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我在備課時深刻領會教材,以培養學生的語文字事為出發點,設計每個教學環節。儘量研究到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活動的開展。

在探討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上。在這一課時要學習的是諸葛亮的“知天文”“懂地理”“識人心”三個方面。設計的問題就是“從哪裡看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可是,從學生的學習經驗來看,他們未必懂得“天文”“地理”這些術語在文章中的表現。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要怎樣“深入淺出”地將人物的這些才能闡釋清楚,並且學生能夠理解,甚至感悟得到呢?在教學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從“借箭過程”(第6——9自然段)進行品味。在此,我出示了句子“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並就此一問“應對此場大霧,諸葛亮和魯肅都看見了,他們的反應怎樣樣?心裡都會怎樣想?”學生說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會害怕,害怕的理由也能說出。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會高興,至於理由要由教師引導才體會出諸葛亮的胸有成竹。緊之後我再問“他為何如此地自信,難道他早就預料到了此場大霧?從文中什麼地方體會到的?”學生根據這個提示,很快從上文找到相關的句子來證明。他們懂得了諸葛亮的料事如神。對於領悟諸葛亮“識地理”的才能,在過渡的時候我設計了“畫出借箭路線圖”在加深學生對借箭環境熟悉的基礎上,我提問了“為什麼先是船頭向西船尾向東然後再調整過來?”據學生的問答來看,他們理解到的是“為了堅持船體的平衡

”,再多的關於“識地理”就沒有多少感悟了。這樣預設的教學資料就又沒有到達。還有領悟諸葛亮“識人心”的才能,在過渡時我提問“諸葛亮識天文、懂地理,他還神在哪?”學生能很快從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來證明。在句子的分析上,學生的理解是“諸葛亮明白曹操不敢派兵出來”我緊之後問“從這能夠看出諸葛亮是個什麼樣的人?”學生都能說出諸葛亮的為人。可是在理解諸葛亮的“笑”這一環節,學生體會不出諸葛亮這個“笑”是在“笑”誰?是怎樣的“笑”。最終還是由教師來講解。

在第二環節感受其他人物性格特點中,學生經過默讀全文找出最能表現魯肅、周瑜、曹操這三個人物的性格特點的句子,教師沒有做過多的分析,只是從具體的語句看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在這個環節如果能做了小結與下一測評環節銜接會更好。

反思自我的教學最大的疑惑是:對於這片篇幅較長的課文來講,如何把握學生理解課文資料的深度與朗讀訓練到位的統一?這還需要自我在日常教學中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