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1.74W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篇1

今天用了兩個課時跟孩子們一起把課文學完了。從教學策略的選擇上,仍堅持“讀議結合,以讀為主”的原則,把大量時間放在了引導學生讀課文上面。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根據課文的層次,或以自然段為單位,或者按照意義段來讀,考慮到教學時間不寬裕,在朗讀要求上沒有提出過高的標準,只是強調要讀準確、讀整齊。讀完之後,讓孩子們議一議段落的基本大意,這樣做是為了訓練孩子概括段意的能力,是課程標準明確要求的。議了段意,通常會由我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髮表各自的見解。如讀完本課前第二自然段,我設計的問題是“蟋蟀選擇住址的標準是什麼?跟其他動物相比,蟋蟀的做法體現了什麼?”,孩子們很快就找到了“排水優良”、“有溫和的陽光”、“不肯隨遇而安”、“慎重”等關鍵詞,在集體探究了隨遇而安、慎重兩個詞語的意思之後,孩子們對蟋蟀選擇住址的標準和講究程度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而後再讀課文,感覺就明顯不一樣了。講到蟋蟀住宅的特點時,根據課文的表述,我跟孩子們一起在黑板上畫出了蟋蟀住宅剖面圖,洞口的位置在哪裡,平坦的平臺以及九寸深、一指寬的隧道,都被直觀呈現了出來。我感覺這樣做效果不錯。蟋蟀是怎樣建造住宅的,也是解讀課文的一個重點。遺憾的是由於時間關係,這部分內容講得有些侷促,對教材的挖掘不太夠,只重點幫助孩子們理解了前足扒土、後足踏地、兩排鋸推土等內容,缺少了對蟋蟀弱小與建造住宅工程量巨大的分析對比,也沒能對作者細緻入微、極富耐心的觀察加以提示,更不要說指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了。而這個是本單元教學的重中之中。因此,我對這兩個課時總的自我評價是:教學目標達成度低,教學效果不理想。

一般來說,諸如此類的課文理解起來障礙不大,只要多讀幾遍,就能把課文內容理解個八九不離十。然而,語文課的教學不能僅僅滿足於孩子們理解了課文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引導他們藉助教材提供的文章範例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提高對文字的理解和感受能力,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並逐漸學會在自己的習作中加以運用。就本課教學而言,應該說只完成了初步理解文意的初級目標,語言文字訓練不夠,理解感受能力培養缺失,表達方法學習幾乎沒有涉及。因此,這樣的語文課屬於低效高耗。

究其原因,自認為首要的還是解讀教材、研究教法不夠。備課階段沒能深入解讀教材,對文字的理解較為膚淺,關鍵詞句領會不到位,掌握與課文有關的外圍資料如昆蟲學相關知識不夠;上課過程中組織教學不夠嚴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未被充分調動起來,讀課文的形式不夠多樣化、缺少新意,課堂討論參與範圍較窄,發言者相對比較集中,大部分孩子依然屬於“沉默的大多數”。其次,教學時間分配不盡合理,隨意性較大。第一課時安排了前一篇課文的背誦檢查,前後用去了近10分鐘時間,再加上講課過程中偶爾停下維持紀律、提醒個別走神兒的孩子也會佔去一點時間,再有就是課堂上的一些廢話,致使寶貴的教學時間白白浪費掉了。如果課前考慮周全,很多時間完全可以節省出來用於實質性的學習。

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從細節做起。從明天起,我將致力於此。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篇2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說明性的科學小品,作者懷著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真實地介紹了它的住宅特點和修建的經過,讚揚蟋蟀在惡劣的環境下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   在學習《蟋蟀的住宅》一課時,我鼓勵學生把書中描寫的蟋摔的“大廳”、“平臺”、“臥室”畫了出來,而且還把想象出來的蟋蟀的“儲藏室”、“衛生間”等也畫了出來,把對課文的理解、孩子的童真童趣用筆墨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並把他們的創作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讓他們結合課文一一介紹畫畫的意圖和獨創之處,使孩子們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在教學時我先請學生自己到課文中找找描寫蟋蟀住宅特點的語句畫出來。然後,小組討論,把找到的特點,用最簡練的詞語概括出來,寫在作業本上。學生經過自學研究比較容易找到並概括出蟋蟀住宅的特點,但就“傾斜”是否為住宅特點學生產生疑問。學生在這裡出現問題是在我備課中想到的,所以這時我沒有馬上給學生答案,而是提出“蟋蟀住宅傾斜是怎樣的角度?”這個問題讓學生爭論,有的學生說:“蟋蟀住宅應該是越向裡越高”,有的同學說:“住宅應該是越向裡越低。”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學生又是畫圖又是用手臂當隧道演示,有的同學指著圖說:“如果隧道越向裡越高那麼洞口必然低,那麼一下雨,水就會把洞口淹了,所以隧道一定是越向裡越低,洞口最高。”還有一組同學用自己的水壺擰開蓋子當隧道放在老師準備的盆裡,邊演示邊說:“下驟雨蟋蟀住宅外面就會有積水,臉盆裡的水就代表積水,而水壺代表隧道,如果水壺口上揚,臉盆裡的水只要沒過壺口就會留進水壺整個洞就被淹了,而水壺口衝下壓盆裡的水就流不進壺裡因為壺身是向上的,所以我們組判斷隧道一定是越向裡越高。”一下爭論有了結果,這時不用老師給答案學生自己就明白了住宅傾斜是為了內部保持乾燥,所以傾斜不是特點之一。

課後我感到這一環節我處理的比較好。因為課堂上“合作”學習的基礎是學生獨立讀書,獨立思考,有自己的見解以後再去“合作”。在“合作”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要闡明自己獨立讀書,獨立思考後的獨到見解。只有使學生敢於暴露自己思維的過程,學生的獨到見解才能得到表現,創新能力才能得到培養。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學生又再次努力讀書,並小組合作,又是畫圖又是用手臂當隧道演示,而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學生的發言又給別人提供思考的材料,也使自己從別人那裡獲取經驗,得到啟發。使每個人在發表自己見解的同時,能加深理解,提高認識,獲取深刻的體驗。在“思維火花的碰撞中”,大家對所爭論的問題有更明確的認識,獲取知識,感悟方法,同時獲得極大的情感滿足。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篇3

今天用了兩個課時跟孩子們一起把課文學完了。從教學策略的選擇上,仍堅持“讀議結合,以讀為主”的原則,把大量時間放在了引導學生讀課文上面。

根據課文的層次,或以自然段為單位,或者按照意義段來讀,考慮到教學時間不寬裕,在朗讀要求上沒有提出過高的標準,只是強調要讀準確、讀整齊。讀完之後,讓孩子們議一議段落的基本大意,這樣做是為了訓練孩子概括段意的能力,是課程標準明確要求的。議了段意,通常會由我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髮表各自的見解。如讀完本課前第二自然段,我設計的問題是“蟋蟀選擇住址的標準是什麼?跟其他動物相比,蟋蟀的做法體現了什麼?”,孩子們很快就找到了“排水優良”、“有溫和的陽光”、“不肯隨遇而安”、“慎重”等關鍵詞,在集體探究了隨遇而安、慎重兩個詞語的意思之後,孩子們對蟋蟀選擇住址的標準和講究程度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而後再讀課文,感覺就明顯不一樣了。講到蟋蟀住宅的特點時,根據課文的表述,我跟孩子們一起在黑板上畫出了蟋蟀住宅剖面圖,洞口的位置在哪裡,平坦的平臺以及九寸深、一指寬的隧道,都被直觀呈現了出來。我感覺這樣做效果不錯。蟋蟀是怎樣建造住宅的,也是解讀課文的一個重點。遺憾的是由於時間關係,這部分內容講得有些侷促,對教材的挖掘不太夠,只重點幫助孩子們理解了前足扒土、後足踏地、兩排鋸推土等內容,缺少了對蟋蟀弱小與建造住宅工程量巨大的分析對比,也沒能對作者細緻入微、極富耐心的觀察加以提示,更不要說指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了。而這個是本單元教學的重中之中。因此,我對這兩個課時總的自我評價是:教學目標達成度低,教學效果不理想。

一般來說,諸如此類的課文理解起來障礙不大,只要多讀幾遍,就能把課文內容理解個89不離十。然而,語文課的教學不能僅僅滿足於孩子們理解了課文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引導他們藉助教材提供的文章範例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提高對文字的理解和感受能力,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並逐漸學會在自己的習作中加以運用。就本課教學而言,應該說只完成了初步理解文意的初級目標,語言文字訓練不夠,理解感受能力培養缺失,表達方法學習幾乎沒有涉及。因此,這樣的語文課屬於低效高耗。

究其原因,自認為首要的還是解讀教材、研究教法不夠。備課階段沒能深入解讀教材,對文字的理解較為膚淺,關鍵詞句領會不到位,掌握與課文有關的外圍資料如昆蟲學相關知識不夠;上課過程中組織教學不夠嚴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未被充分調動起來,讀課文的形式不夠多樣化、缺少新意,課堂討論參與範圍較窄,發言者相對比較集中,大部分孩子依然屬於“沉默的大多數”。其次,教學時間分配不盡合理,隨意性較大。第一課時安排了前一篇課文的背誦檢查,前後用去了近10分鐘時間,再加上講課過程中偶爾停下維持紀律、提醒個別走神兒的孩子也會佔去一點時間,再有就是課堂上的一些廢話,致使寶貴的教學時間白白浪費掉了。如果課前考慮周全,很多時間完全可以節省出來用於實質性的學習。

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從細節做起。從明天起,我將致力於此。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篇4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說明性的科學小品,作者懷著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真實地介紹了它的住宅特點和修建的經過,讚揚蟋蟀在惡劣的環境下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 在學習《蟋蟀的住宅》一課時,我鼓勵學生把書中描寫的蟋摔的“大廳”、“平臺”、“臥室”畫了出來,而且還把想象出來的蟋蟀的“儲藏室”、“衛生間”等也畫了出來,把對課文的理解、孩子的童真童趣用筆墨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並把他們的創作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讓他們結合課文一一介紹畫畫的意圖和獨創之處,使孩子們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在教學時我先請學生自己到課文中找找描寫蟋蟀住宅特點的語句畫出來。然後,小組討論,把找到的特點,用最簡練的詞語概括出來,寫在作業本上。學生經過自學研究比較容易找到並概括出蟋蟀住宅的特點,但就“傾斜”是否為住宅特點學生產生疑問。學生在這裡出現問題是在我備課中想到的,所以這時我沒有馬上給學生答案,而是提出“蟋蟀住宅傾斜是怎樣的角度?”這個問題讓學生爭論,有的學生說:“蟋蟀住宅應該是越向裡越高”,有的同學說:“住宅應該是越向裡越低。”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學生又是畫圖又是用手臂當隧道演示,有的同學指著圖說:“如果隧道越向裡越高那麼洞口必然低,那麼一下雨,水就會把洞口淹了,所以隧道一定是越向裡越低,洞口最高。”還有一組同學用自己的水壺擰開蓋子當隧道放在老師準備的盆裡,邊演示邊說:“下驟雨蟋蟀住宅外面就會有積水,臉盆裡的水就代表積水,而水壺代表隧道,如果水壺口上揚,臉盆裡的水只要沒過壺口就會留進水壺整個洞就被淹了,而水壺口衝下壓盆裡的水就流不進壺裡因為壺身是向上的,所以我們組判斷隧道一定是越向裡越高。”一下爭論有了結果,這時不用老師給答案學生自己就明白了住宅傾斜是為了內部保持乾燥,所以傾斜不是特點之一。

課後我感到這一環節我處理的比較好。因為課堂上“合作”學習的基礎是學生獨立讀書,獨立思考,有自己的見解以後再去“合作”。在“合作”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要闡明自己獨立讀書,獨立思考後的獨到見解。只有使學生敢於暴露自己思維的過程,學生的獨到見解才能得到表現,創新能力才能得到培養。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學生又再次努力讀書,並小組合作,又是畫圖又是用手臂當隧道演示,而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學生的發言又給別人提供思考的材料,也使自己從別人那裡獲取經驗,得到啟發。使每個人在發表自己見解的同時,能加深理解,提高認識,獲取深刻的體驗。在“思維火花的碰撞中”,大家對所爭論的問題有更明確的認識,獲取知識,感悟方法,同時獲得極大的情感滿足。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篇5

教學《蟋蟀的住宅》後,我感觸頗深。《蟋蟀的住宅》是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林寫的一篇觀察筆記。作者懷著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用擬人的手法,具體介紹了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修建住宅的經過。對蟋蟀的吃苦耐勞和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作者是十分讚許的。學習這篇課文,在讓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達方法,並注意把這些方法運用到習作實踐中去。要讓學生學習作者認真觀察事物的方法,激發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富有情趣的語言來表達的。

1、文中的題目比較新奇,引用揭題來引起懸念,激發閱讀興趣。利用動物和人類的“住宅”的聯絡及區別,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說說動物住處的稱呼,讓學生在拓展中積累,在比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2、從“住宅”入手,瞭解蟋蟀住宅的特點,並適時地進行擬人句的學習,這也是本篇文章很大的亮點,此文不僅是科學說明文同時也是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課文中的語言乍看平實,其其實文章涵蓋著作者濃濃的情懷。我讓學生多次找出擬人句並重點地指導朗讀,訓練了學生的語感。使學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學習觀察,潛移默化地受到作者喜愛昆蟲、熱愛自然的教育。

3、通過重點詞句學習語言。文中許多詞語和句子都寫得別有特色。比如:“蟋蟀和它們不同,不肯隨遇而安。”這句話我要求學生們反覆閱讀,運用上下文的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結合體會段中的“臨時”“隱蔽所”“得來不費功夫,棄之毫不可惜”等體會”不肯隨遇而安所表達的豐富內涵。再如:“當四周很安靜的時候,蟋蟀就在這平臺上彈琴。”引導這句話時,我給學生設疑:作者把蟋蟀挖掘的住宅說成是“住宅”,而且還說是個“偉大的工程”你覺得是不是有點誇張了?從而又引導學生認真讀書,從蟋蟀住宅的外部和內部兩方面的特點來感受蟋蟀的聰明才智和建造出這樣的住宅簡直是一個奇蹟,所以說它是偉大的工程一點也不誇張。

最後,我把課堂拓展到課外,讓孩子成為蟋蟀住宅的開發商,再給蟋蟀提一些好的修建住宅的建議。並且在課後蒐集一些科普短文來閱讀。覺得這樣一來學生可以《蟋蟀的住宅》一課作為起點,再多接觸一些科普文章。這樣他們既可以增長課外知識,又可以鍛鍊讀書能力。從而實現語文與生活的銜接,語文與實踐的融合。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篇6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林寫的一篇觀察筆記。作者懷著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用擬人的手法,具體介紹了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修建住宅的經過。對蟋蟀的吃苦耐勞和不肯隨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讚許的。學習這篇課文,在讓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達方法,要讓學生學習作者認真觀察事物的方法,激發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這是一篇說明文,作者懷著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真實地介紹了蟋蟀住宅地址的選擇、蟋蟀的住宅特點和修建經過,讚揚了蟋蟀不辭勞苦和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本節課重點研究選擇地址和住宅的特點兩部分 在不知不覺中結束了這一節課,感慨頗多,提煉點滴並整理如下:

1、引題設法激起孩子的學習興奮點,利用動物和人類的“住宅”的聯絡及區別,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說說動物住處的稱呼,讓學生在拓展中積累,在比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2、課堂伊始,利用孩子強烈的好奇心理,設計為: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禮物(出示蟋蟀的圖片)誰認識這個小傢伙?說說你對它的瞭解。此舉一下子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因為農村的小孩對蟋蟀大概瞭解一些,已不足為奇,尤其夏天到來時到處可見,同學們紛紛舉手競相猜測回答,為學 習新課營造了積極的心理氛圍;在解釋“暴雨”一詞時,引導學生回憶:生活當中我們經歷過的又急又大的雨,正好我講課的前天晚上下了一場大暴雨,同學們立刻想到了那是怎樣的情景,於是聯想的遇到這樣的雨蟋蟀的住宅也會馬上變乾的,接著追問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地勢,是朝著陽光的堤岸上,理解“堤岸”這個詞,有一個同學說出了自己的理解,我認為很好,為了全體同學都能理解我特意準備了兩張圖片示意學生觀看,這樣更直觀。由此一步一步學生聯想到小蟋蟀的聰明,仔細,有頭腦。聯想到作者是通過認真仔細的觀察才發現的這青草叢中隱蔽的隧道。

3、從“住宅”入手,瞭解蟋蟀住宅的特點,並適時地進行擬人句的學習,這其實是文章很大的亮色,它奠定了此文不僅是科學說明文同時也是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的地位。而我則顯然是重前者而忽略了後者,因為這語言乍看平實,其實是涵蓋著作者濃濃的情懷。當學生找出擬人句時我沒有重點地來指導朗讀,失去了很好的語感訓練機會。如果有再一次的教學,我一定要加強對感情的體會和朗讀指導,使學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學習觀察,潛移默化地受到熱愛自然的教育。

4、但是在教學中還是存在著於都問題,多元化的朗讀沒有很好的結合在一起,文中我,親自用板畫演示的住宅的樣子,但是可惜的是,沒有讓學生親身去體會一下,還有留下了一些小小的遺憾,在充分激發學生興趣上多下功夫!當然,任何一節課都是一節遺憾的藝術,它不同於普通的藝術,可以預先一遍又一遍的排演,它潛伏了更多的隨機性和多變性,既要有專家般深邃的眼光,又要有逢“場”作戲的應變能力。而我這點還不能夠應對自如,總之還是有一些小緊張,希望在更多的平臺得以鍛鍊,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

5、感謝教育組組織這樣的活動,活動中我們鍛鍊著,成長著;感謝各位校長、主任不辭辛苦任勞任怨的全程陪伴認真評價;感謝給予我幫助的所有的朋友們、同學們,真心謝謝!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取決於大家的智慧和自己虛心的態度。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篇7

《蟋蟀的住宅》是國小六年制第七冊第二組中的第三篇課文,是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林寫的一篇觀察筆記。作者懷著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用擬人的手法,具體介紹了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修建住宅的經過。對蟋蟀的吃苦耐勞和不肯隨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讚許的。學習這篇課文,在讓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達方法,並注意把這些方法運用到習作實踐中去。要讓學生學習作者認真觀察事物的方法,激發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富有情趣的語言來表達的。因此,在這節課上,我嘗試“自主探究,點撥啟導,讀中感悟”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鑽研文字,讀中感悟,讀中積累,讀中運用,在聽、說、讀、寫中落實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1、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質疑。

在學生細讀課文,我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在讀懂的文字旁邊寫上見解和感悟。標記出不理解的句段並提出問題。小組交流並解決問題、老師歸納關鍵疑問。根據小組交流的情況,老師歸納出具有共性的重點問題。如:法布林為什麼不把蟋蟀居住的地方稱作“巢、洞、窩”,而是把它稱作“住宅”呢?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隨遇而安”?它是怎樣選址的?它的住宅有什麼特點?蟋蟀是怎樣挖的?他的住宅為什麼可以算是“偉大的工程”?

我循著作者的思路,帶著學生好好地去欣賞住宅,對住宅做進一步的瞭解和新的發現,在不斷的與文字對話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這是偉大的工程,情感的昇華水到渠成,而不是給學生一個“偉大工程”的結論,要學生去論證這個結論。這樣就極大的尊重了學生的主體,真實地做到了讓學生自主探究。

2、採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學習的過程。讀是閱讀教學最基本的方法,這節課我是非常重視讀的。除此之外,我還運用了多種讀的方法。

比如在聯絡上下文讀、對比讀中抓住關鍵詞品“隨遇而安”。蟋蟀不肯隨遇而安,這一點和大多的昆蟲不同,那麼蟋蟀是怎麼做的?其他昆蟲又是如何做的呢?誰能聯絡上下文並結合自己讀課文的體會說一說“隨遇而安”的意思?反覆讀“蟋蟀和它們不同,不肯隨遇而安。”這一句,你還能體會到什麼?

在讀思議結合中品草“半掩”的高明;在讀寫遷移中品“巢穴”“住宅”“家”之間的不同含義及文字背後的不同情感。教師創設情境,請學生“聽話想象”,蟋蟀會唱些什麼呢?孩子們浮想聯翩,一個會勞動會生活的小蟋蟀深深印在了他們心上。課外學習文中的表達方法寫自己喜歡的小動物。這都是在想方設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學習的過程。正因為學生有了主動參與的意識,課堂顯得和諧並充滿生命的活力。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篇8

通過教學《學習規則在哪裡》,我感到班級的日常管理十分關鍵。教學中,我都把課堂常規教育作為教學的基礎,在上課的過程中,把養成教育作為自己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在課堂上的一些常見表現進行觀察、總結、分析原因,找到解決這些課堂現象的辦法,力爭讓學生改掉這些不應有的行為,更好的學習。

1、在組織教學設計時,經歷“遊戲引規則——生活中找規則——遵守規則的重要性——實踐應用規則”的過程。使學生經歷了體驗探究的全過程,從而懂得生活處處有規則,我們要遵守規則的道理。

2、這堂課我以學生感興趣的遊戲作為切入點,組織學生做一個“貼鼻子”的遊戲,比一比哪組獲勝。通過做遊戲,讓學生體驗瞭解規則,初步建立“規則概念”和“規則意識”。

3、為了讓學生從心裡懂得規則的重要性,我還播放了一個因為遵守規則而贏得生命的小故事,最後我讓他們說說如果撤離時大家不遵守規則,一窩蜂的往下湧,會出現什麼後果?學生們都認識到會發生踩踏、跌傷等,從而讓他們明白平日的演練都是為了一旦災害來臨時,能在最短時間內安全撤離。

4、課堂最後的兒歌大翻唱,可以說是全課的點睛之筆。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在輕鬆、愉快的音樂節奏下唱出了自己的心聲。用 歌唱的形式不僅強化了孩子們對規則的認識,而且表明了他們心中樂於自覺遵守規則的意願。

5、下課了,正是運用規則的好時機,我馬上提出“下課也有規則的,看哪位同學做得好”,同學們很有禮貌地向聽課老師道別,收拾學習用具,有秩序地走出教室。我感到高興的是,我們的孩子理解了規則,知道規則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篇9

這節語言課有兩個目標,分別是:1、理解故事,體驗故事中小動物們變色後的愉悅心情。2、能根據故事內容嘗試用“我餵奶牛吃______擠出______的牛奶”的句式進行大膽仿編。結合目標,這個活動共設計了四個環節:第一個環節中通過提問:“你認識嗎?他有什麼本領?牛奶是什麼顏色的?那你們見過彩色的牛奶嗎?”通過幼兒生活經驗和故事內容的衝突,讓幼兒初步感受“神奇”這個詞的具體含義,為活動的有效開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個環節,主要是請幼兒分段欣賞故事,為下面的創編做準備,同樣也是為了達到目標一:理解故事,體驗故事中小動物們變色後的愉悅心情。在這個環節中,小朋友們學習興趣還是比較濃的,注意力也很好,很積極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也很樂於動腦筋。

第三個環節完整欣賞故事,主要是讓幼兒對故事有個完整性的理解,並嘗試跟著一起說說,回憶第二個環節中的“彩色牛奶”的變化過程。可是在正式進行的時候,由於我擔心幼兒不會說,自己說得比較多,以至於幼兒說的少了。其實,按照現場學習力來看,孩子們是能夠自己說出這個故事的。

第四個環節是遊戲“餵奶牛吃蔬菜”,嘗試用故事中的句式結構仿編,表達“變”的過程。由於幼兒的前期經驗不足,對部分蔬菜不認識,圖片也侷限於蔬菜,不足以豐富幼兒的認知要求。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篇10

這篇課文講了一個引人深思的故事:科學家郎志萬把一個錯誤的結論告訴孩子們,再問孩子們為什麼,目的是讓孩子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認識並從中受到啟發,喚起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於實踐的意識。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老師設計了“朗志萬和伊琳娜有什麼區別”這個問題,旨在讓學生明白“朗志萬是科學家,他可以說是知識的權威。

”然後緊緊抓住“其他小朋友”和“伊琳娜”對待“朗志萬”提出的問題的不同態度,來引導學生感悟“伊琳娜”身上所發光的品質──那就是敢於向權威質疑,不輕信不盲從。為了讓學生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 培養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敢於大膽質疑、動手實踐的能力,老師在教學中設計了一個實驗:讓學生往一個裝滿水的杯子裡放進一條金魚,觀察水的變化。讓學生親手操作、親眼所見,既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又能有效輕鬆地突破教學重難點,使學生體會到對別人所說的話,要通過思考去判斷,敢於大膽質疑,遇到有疑問的地方,要動手做做看。教學中,老師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1、抓讀的訓練。在課堂上,設計了形式多樣的朗讀,力求體現了“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的教學理念。如:個別讀、分角色讀、齊讀、比賽讀等。老師抓住了重點語句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體味伊琳娜情感的變化,讓學生在讀中提高朗讀水平。

2、抓了語言文字訓練。如理解“哄騙”,讓學生給“哄騙”找個近義詞。理解“不能光想,你動手做做看”這句話中的“光”字,老師讓學生換詞讀一讀,促進學生語言內化。讓學生把“您怎麼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來哄騙我們小朋友呢?”改成陳述句說一說,促進學生對句子意思的理解。

3、抓說、寫的訓練。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之後,引導學生想象說話:伊琳娜聽了郎志萬的話,可能會說些什麼?這是對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的有利實踐,並讓學生在說後寫一寫,鍛鍊了學生寫話的能力。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篇11

這篇課文我認真地讀了三遍,我的興趣點集中在“進化論”和“胚胎髮育規律”上,總是想著:小時候關於飛行的夢是不是真的與人類進化過程中“鳥”有關?母腹中的胎兒怎樣再現從簡單生命進化成人的過程?於是我上網查找了胎兒發育過程的相關資料,閱讀了進化論的相關內容。作者童年天真可愛,愛尋根究底的形象躍然紙上,我發現課文的語言是那麼幽默,那麼富有童趣。

那麼,孩子們的閱讀理解過程會是怎樣的呢?我叫了班上好中差三位學生閱讀課文,他們覺得這篇文章不好理解,同時又和我一樣,對“胚胎髮育規律、進化論”

等問題充滿了好疑惑與好奇。於是我思考,怎樣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怎樣引導學生感悟課文的語言,感受作者童年的形象,怎樣把課文的理解與語言的感悟融為一體?最後,按照學生的閱讀習慣進行教學。第一課時以“發現”為線索,引導學生質疑提問,主動探究,養成學生邊讀邊思的習慣,同時,通過課外知識的補充閱讀,滿足學生興趣,初步瞭解進化論的相關知識。以“形象”感悟為線索,引導學生欣賞課文的語言,體會費奧多羅夫童年天真可愛的形象,享受童年發現的快樂。讀通了課文,理解了字詞和課文內容,而且培養了學生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學得紮實到位。通過對作者童年形象的感悟,欣賞了課文的語言特色,通過模仿課文說自己童年的發現,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好地做到了語言文字訓練。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篇12

《巨人的花園》一課講完了,感覺比較成功的也有幾點。

一、注重挖掘文字的情感因素,在想象中陶冶情操。

我抓住花園情景的變化、感覺的變化和人物態度的變化,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對孩子們見到美麗花園時的反應,巨人訓斥孩子時的凶惡態度,訓斥孩子後花園的荒涼,拆除圍牆後花園的和諧,我都引導學生通過想象進入到童話優美的意境中,使之感同身受。學生的思維、情感在富有感染力的教學語言、富有啟發性的過渡語、適時的教學點撥和反覆的朗讀、品味、互相啟發中逐漸清晰、豐富,內心的體驗與文字的情感更靠近,內心的感悟與文字的內涵更吻合。整個過程,把情感融於語言文字訓練中。通過對重點詞、句的想象研讀,拾級而上,步步深入,由文悟情,使學生在讀、思、想、說、寫的教學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做人要寬容,不要太自私的薰陶與感染。

二、關注學生的言語實踐,在訓練中增強學力。

我有強烈的語言訓練意識,整堂課都在一種自然,舒暢的情境中無痕地進行著語言訓練。在感受花園的“美麗”,教師引導學生自讀自悟,想象畫面,讀中感悟,以讀見悟;感悟花園的變化和巨人的變化,抓住“喚來寒冷的,是你那顆任性、冷酷的心啊!”這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文眼,讓學生在引讀點撥中,在細細的品味語言中,在對比朗讀、想象說話中,理解童話的內涵。課末的說話訓練,更是深化對寓意的心領神會。這裡,我憑藉教材進行恰當、巧妙的語言實踐,既使學生在實踐中內化語言、運用語言,增強了語文綜合學習能力,同時又在訓練的過程中昇華了人文內涵。

三、抓住教學的生長點,在讀悟中領會寓意。

語文教學應該以讀為本,讓感悟充盈課堂教學,讓學生通過心靈的體驗,將知識和感深深地植入內心深處。

在設計中,我非常注重“讀”,不是放任自流、毫無目的的讀,而是通過多種形式、循序漸進的零距離讀,使學生進入童話的意境,引導他們通過揣摩課文中的語言文字所負載的內容,體驗語言文字所滲透的情感,從而使感悟更深刻、更高效、更有價值。

當然,也有很多不足,最大的不足是還捨不得放手,對學生總是不放心,孩子們能自主完成的,教師捨不得放手,整節課還是在教師的掌握之中,更高水平的應該是教師隨著學生的思路引導開去,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今後要在這方面多多努力。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篇13

上完《觀潮》這一課後,我在思想上很深的啟發和感受。認真反思,確有許多遺憾之處。我想這些新的認識和感受對在今後的教學中定有新的突破。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大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我用三節課對這篇課文進行教學,重點講讀“潮來時”的情形。上完課後,效果感覺良好,也有許多的感受、體會。回顧整堂課的教學,這堂課在教學中主要體現出以下一些教學思想:

一、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體現得十分清楚,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體現了以人為本

整堂課中,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麼問題,主要通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偉壯觀。如在讀、議、品的環節裡,我始終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線,學生喜歡哪句我便導哪句,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而改為學生學,老師導,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教師主導性。教師的指導主要體現在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民主意識也比較強,經常轉換角色,作為學生中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學生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中學習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的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如在學生讀得有滋味時,老師也參與他們的朗讀。學生讀之後自己再讀,把自己當作了學生參與到學生朗讀中,學生再反過來評老師的朗讀,從學生的評議中,我巧妙地指導了學生的朗讀。這樣教師轉變角色,作為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這種改變一種形式進行朗讀示範,使學生感到親切,融洽了師生感情。加上我適時地對學生進行鼓勵,使學生願讀、樂讀、愛讀,極大地激發起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在和諧的氣氛和環節設計中學生很自然地又學到了朗讀和理解課文的技巧──帶上動作表演讀能理解詞語的意思。這種別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遠遠勝過常規的讀法。這樣的教學方法可稱得上獨具匠心,效果很好。

二、整堂課充分重視朗讀和背誦積累的訓練和指導,注重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實施並落實語文五好目標,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以讀為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如齊讀、男女賽讀、表演讀、配樂讀等,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通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如讓學生談談“你為什麼喜歡這句?”,培養學生的語感,落實五好目標中的“朗讀好”。在“句子比較”這一環節裡,通過不同語氣的朗讀,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並且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積累課文中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背,強化一下記憶,並有針對性地設計一道填空文段讓學生口頭回答,同時也落實學生的“口才好”,更可以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

三、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為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採用了錄音和錄影手段。首先播放江潮來時的錄音,有悶雷滾動的聲音,也有山崩地裂的響聲,讓學生想象,說說自己聽到了什麼,達到“入境”的效果。接著播放潮來時的錄影,第一次整體觀潮,對大潮先有感性認識;第二次結合有關語句相機觀看錄影,讓學生感受觀潮時的氣氛,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第三次讓學生邊看錄影邊背誦,既幫助學生理解,又能促進記憶。可以說,這節課的情境教學法落到實處,也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這節課整個教學流程是“感受——理解——運用——延伸”。我是從以上幾個方面去努力達到自己設想。在教學實踐中感受到遺憾很多:如果課堂上把學生已經激發的情感通過不同方式的誦讀訓練表達出來,課文思想情感將更深化;如果老師提出問題更精確化,課堂效率會更高一些;如果讓學生學會在讀思中去自發的發現問題,不始終圍繞老師一問一答的形式套教材,老師將教得更輕鬆,學生學得更愉快;如果教學環節中細微處弘揚學生個性,教師大膽放開,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將會真正落到實處。今後我會努力彌補這些不足,爭取打造出使學生更喜歡的課堂來。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篇14

《香菱學詩》選自我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紅樓夢》,帶領學生賞析小說,重溫經典,我們體會到了曹雪芹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品味了香菱這一苦志吟詩、精華靈秀的女子形象,更深入的瞭解了林黛玉這一人物。掩卷沉思,這篇課文給我的最大、最深刻的啟示的,是林黛玉的教學藝術。不可否認,這篇文章徹底顛覆了早已我們習慣了的多愁善感、孤傲尖刻的林妹妹形象,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位循循善誘、好為人師、樂為人師、學識淵博的師者形象。林黛玉高超的教學藝術,使我獲得了以下啟示:

啟示一、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自主學習

林黛玉教香菱寫詩,在講規律、明要旨後,向香菱推薦了王維、杜甫、李白的詩,要香菱以“這三個人作底子”,“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問你姑娘,或者遇見我,我講與你就是了。”整個學詩的過程,黛玉充分相信香菱、尊重香菱,給足了香菱讀詩的時間,充分體現了香菱這一學習主體的主動性、自主性。即使是要求香菱根據“十四寒的韻”寫一首有關“月”的詩,也是“由你愛用那幾個字去”,不作具體的限制,給了香菱很大的表現空間。黛玉在教香菱學詩的整個過程中,至始至終堅持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觀點,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教師不能包辦代替。因此,在教的過程中,黛玉沒有“賣弄”自己的學識,沒有一講到底,沒有強行要香菱學這樣,記那樣,只是引導她該讀什麼樣的書,遇到困難怎麼解決。黛玉沒有以老師自居,她在香菱學詩的過程中充當的是引導者、點撥者的角色。

黛玉在引導香菱體驗感悟時, 做到了尊重體驗的主體,即學習的主人。《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不再是教學過程中被動、消極的吸納者,學生的能動性使他們能夠在更廣闊的空間自由翱翔。黛玉讓香菱暢所欲言,談自己對詩的“領略”,讓香菱成為體驗的主人。

啟示二:注重積累,循序漸進,啟用創新思維

1、誦讀積累,夯實基礎

黛玉聽香菱說只愛陸放翁的詩“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便知香菱還不知詩,於是給香菱開列書目,將王維、杜甫、李白的詩列在首位,接著要求香菱看陶、應、謝、阮、庾、鮑的詩。這說明黛玉深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謅”的道理,因此讓香菱通過誦讀積累為寫詩打下堅實基礎。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魯迅先生也曾說:“文章應該怎樣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於多看和多練,此外並無心得或方法的。” 新課標實驗教材注重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入選課文具有典範性和較大的思維拓展空間。語文教師首先應充分利用好教材範例。其次要引導學生多誦讀古今中外的優秀詩文。

2、循序漸進,精講、精練,遵循教學規律

從黛玉讓香菱依次讀王、杜、李的詩可見其循循善誘:王維五律最能顯示他“詩中有畫”的風格,初學者讀易進入詩境;杜甫七律最能顯示他“沉鬱頓挫”的風格,能使學詩者感受到詩歌的深刻意蘊;李白七絕最能顯示他“飄逸奔放”的風格,能使學詩者領略到詩歌的豐富想像,比較難學,因而放在最後。在黛玉及他人指點下,香菱循序漸進,通過苦學,終於有所創造。林黛玉的教學藝術表現為:

1.精選範文

中華民族的詩歌文化源遠流長,更是博大精深,任何人一輩子也讀不完,林黛玉深知教學內容必須精選。於是她首先向香菱推薦三大家的作品,前面已介紹過。細細品味,令人驚奇不已,其一,高標準。詩必盛唐,唐朝的文學巨匠使詩歌創作達到頂峰。然成就最高的就是這三大家。李白是“詩仙”,杜甫是“詩聖”,王維是“詩佛”。黛玉認為:學詩就要學第一流的。其二,代表性。王維的五言律具有情景交融之美;杜甫的七言律具有真情實感之美;李白的七言絕句具有創造想像之美。其三,廣泛性。林黛玉除了要求香菱熟讀三大家的詩,融會貫通之後,再讀南北朝等代表人的代表作,集百家之長,果真如此何愁不成詩翁?可見精選教學內容,講授提綱挈領,必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2. 少講精講

教學不可不講,但要精講。當林黛玉樂意擔當香菱的老師後便講:“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若是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當香菱聽到林黛玉的講解對以前所見過的詩有所感悟時,林黛玉又進一步講道:“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林黛玉言簡意駭的講解,揭開了詩詞的神祕面紗,切中了學詩要領,使人茅塞頓開。一句“不以詞害意”,更有畫龍點睛之妙。 可見林黛玉的知識是何等的淵博。黛玉的講授有如下特點:其一,深入淺出,循序漸進;其二,高屋建瓴,指點迷津;其三,親切自然,出神入畫。黛玉在教香菱學詩的過程中,精闢而高明的講解,值得我學習借鑑。我也應像黛玉那樣,教給學生智慧,傳給學生靈氣。而不是從上課講到下課, 事無鉅細,面面俱到。

3.精練提高

學習離不開練習,當香菱學詩學得出神入化之時,正如賈寶玉所說:“你已得了,不用再講,若再講,倒學離了。你就作起來,必是好的。”香菱也迫不及待地央林黛玉探春二人:“出個題目,讓我謅去,謅了來,替我改正。”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謅一首,竟未謅成,你竟作一首來。十四寒的韻,由你愛用那幾個字去”。由此可以看出,林黛玉佈置練習匠心獨具:其一,時機成熟,學生想練,教師因勢利道,有順水推舟之妙。其二,選材得當,明月尚鑑,師生同步思維,更兼選取十四寒的韻,難易合適,初學者容易把握。其三,充分自由,不加限制,讓學生展開理想的翅膀。 可見,在教學中,只有“精練”,才能達到目標;只有“精練”,才能真正“減負”;只有“精練”才能體現教學價值。

人們常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 林黛玉精妙絕倫的教學藝術,為人們展示了一幅絢麗多姿的教學自由的畫卷, 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我願用我的聰明才智和畢生精力,在教學自由的王國裡展翅翱翔,抒寫出人生最華麗的教學新篇章。

教學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弱不禁風的黛玉如此善教, 把自己的靈氣傳給香菱,使香菱學有所成。今天,我何不把黛玉作為我的老師呢?學她的教育策略,教學藝術,尊重學生、相信學生,精講精練,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體驗感悟,讓語文課充滿詩性、靈性,讓學生樂於語文學習,且樂此不疲。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篇15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導:課堂教學應該充分解放學生的頭腦、雙手、嘴巴、眼睛、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多種感官,全方位地參與學習,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

這節課我改變了以往上課的先講解,後示範,再練習的教學模式,而是利用學生這一年齡段,觀察能力、模仿能力特強的特點、躍躍欲試的心理,讓學生觀察動作,模仿動作,然後分組練習。分組練習以後,我巡迴觀察、指導,發現學生比我想像的要聰明的多。小組中間同學們討論、示範、講解、糾正錯誤動作,進行的熱火朝天,個個儼然是一位“小老師”。這是我沒有想到的。其中一個組的一個同學在做“預備”動作時,小組其他同學就幫助他“臀部稍抬高一些,要稍高於肩”

“後腿不能蹬直了,腳要踏實,不能打滑”

“不要低頭,要抬頭看著自己的跑道前方”在起跑的教學中發現學生練習時,有幾種常見的錯誤及糾正方法:

(1) 眼睛不看前方

教師對於這一現象應該在練習中教師出示手指1、2、3、4等數字,讓學生不斷的報出數字,教師採用這種方法使學生眼睛看前方。

(2) 學生不按口令

學生不按口令“各就位”時,學生早以做好了動作,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首先要強調,如果再發現這種情況,應該發口令時,注意不要喊“預備”應吹哨或讓學生站起來說說錯誤的地方。

(3) 起跑中人先站後再跑

學生是先站直以後再向前跑,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用2種不同的起跑慢動作來演示給學生看,讓學生觀察及分析,找出錯誤的地方,這樣的教學效果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