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新課標搭石教學反思(通用16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2.76W

新課標搭石教學反思 篇1

《搭石》這一課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映入眼簾: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番精心踩踏;急著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序,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兩個人面對面過小溪,招手禮讓,閒話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揹負過溪……

新課標搭石教學反思(通用16篇)

根據本文特點,結合新的課程理念,本課在教學時我注重以人為本,以讀為本。採取情境體驗式教學法,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搭石,構成家鄉的一道風景。”教學中我主要以兩個方面展開教學:

1、發現感受文中的美

文中有看得見的具體的“美”,也有看不見的心靈的“美”:

急著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滿意才肯離去;——勤勞美

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致,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和諧美、自然美

如果兩個人同時過溪,招手禮讓,閒話家常;——謙讓美

要是誰偶遇老人,蹲身下伏,揹負過溪;——尊老美

心靈美、友善美、自然美、團結美、善良美、奉獻美……

美是永恆的主題,教學時採用自讀時想象畫面、自悟時體會情味、交流時暢所欲言的教學思路。學生們自讀、自悟,在尋找美,欣賞美的同時,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諧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2、發現感受身邊的美

作者就是從一件很小的事物中發現了美。你現在認為什麼是美?在我們身邊哪裡也可以找到美?”

在教學中,儘管我課前精心備課,努力挖掘教材。但是,整堂課上了下來後,也留下了很多的遺憾:

1、課堂駕馭能力十分欠缺。課堂教學中總是被自己備好的課所牽制,按照自己已有的思路一步步開展教學,對於課上突發的意外情況不能很好地處理與引導。

2、雖然教學中注重了感情朗讀的指導,但是學生的朗讀效果、朗讀的層次感並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在朗讀指導方法上自己還缺少一些有效地方法。

3、通過教學,我感到自己設計的一些提問過於細碎,總感覺自己在課堂中一個勁地在提問、引導學生回答問題。一節課下來,自己沒少忙乎,可學生的情感總是處於一種很平的狀態。激發學生的情感方面是我這節課很薄弱的一個環節。

4、新課程標準要求注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學中,我總是一味地牽著學生學習,大膽放手讓學生學習方面做得很不夠。

5、板書設計也有所欠缺。設計板書時只注重了簡潔,對看不見的美“謙讓美、奉獻美、敬老美”等沒有在板書中凸顯出來。如果能將這一點表現出來,會更好地突破重難點。

6、本課教學中忽視了寫作方法的指導,沒有為“學生寫生活中的美”做好鋪墊。

其實,教學中暴露出得問題還有很多很多。這些都充分說明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技巧、教學機智、把握教材處理教材、組織教學等方面的能力十分欠缺。在今後教學中,我要更加努力學習,總結與反思,使自己取得更大的進步。

新課標搭石教學反思 篇2

《搭石》這篇文章就是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結合。文中詩一般流暢的語言,鄉親們水一般清澄的心靈,都給學生一種美的薰陶。在上課初始,我就想把學生帶進文中那個詩情畫意的氛圍,描繪家鄉美景匯入。從學生們的表情上,雖似懂非懂的意象已經使他們感受到了一種美。這樣也激發了他們接下來學習的積極性。

《搭石》這一課,並進行了認真的備課。當我捧讀課文,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映入眼簾: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番精心踩踏;急著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序,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兩個人面對面過溪,招手禮讓,閒話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揹負過溪……

課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裡行間洋溢著鄉村的生活氣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種看得見的美和看不見的美在文字中和諧共生。根據本文特點,結合新的課程理念,本課在教學時我注重以人為本,以讀為本。採取情境體驗式教學法,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搭石,構成家鄉的一道風景。”這一主題,教學中以學生自讀自悟為基礎,注重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體驗、感悟,在讀中積累、內化,在讀中欣賞、昇華。把 “美”這條主線,貫穿於課堂始終。

讓學生通過這些畫面的體會,自然地感受到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時,學習最後一段,並通過背景介紹,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搭石默默無聞的美,情感又進一步得到昇華。

教學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在詞句教學時,我不光引導學生了解意思,還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聯絡上下文理解,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在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基本功綜合訓練的同時,要注重對學生關愛他人美好情感的薰陶和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比如在朗讀中潛移默化,在過渡語、小結語、激情語中滲透。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勤勞是美、助人是美、謙讓是美、和諧是美、美就在我們的心裡,只要我們奉獻了愛,我們的生活就充滿了美。

新課標搭石教學反思 篇3

本節課能把《新課程》嶄新的理念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打破原有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讓學生懂得:老師和他們是平等的對話關係,講臺並非是老師專有的陣地,老師會常常把講臺讓給學生,讓他們也神采飛揚站在這裡施展自己才能。《搭石》上完後,可以看到課堂上學生們學習積極性非常高,尤其是充分利用多媒體播放課件,引來學生嘖嘖的稱讚,調動了學習積極性。我要學生動筆在文章空白處中寫感受,發表自己的見解這一環節,把自主學習的權利還給了學生,學生願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別人,甚至出現了爭搶的現象。

課堂上學生對問題的分析、理解有時會超越教師的設想,這是教學相長的好機會。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從中汲取營養,用於再教學時啟迪學生的思維。課文最後一句話“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聯結著故鄉的小路,聯結著鄉親們美好的情感。”這句話怎麼理解?說真的,這句話含義很深刻,我認為對四年級的國小生未免太難了。因為文章語言表面比較易明,但內涵隱晦,作為老師,有時都一下子都轉不過彎來,何況是四年級的的國小生?我讓全班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最後有同學來回答:“這句話安排在課文的最後,作者是不是要用來點明中心呢?而課文的中心就是要讚揚鄉親們,那讚美搭石就是讚美了鄉親們。”另一位同學接著回答:“這句話表面是寫搭石靜靜地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卻無怨無悔、默默無語。實際上就是寫鄉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精神的寫照。”同學在學習時,碰到問題能去動腦筋查詢資料,這是一種探究精神的體現;經過討論解決問題,這是合作精神的體現。引導學生注意傾聽別人的發言,鼓勵學生對不同意見展開爭論,讓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從而對課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通過用新課程嶄新的理念上課,我覺得新理念已經在慢慢的滲透到學生的思維中去了,這是值得欣慰的。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材要有開放性和彈性。教材的開放性表現在教材要和生活實踐相結合,要課內外結合,要學用結合。作為教師要突破教材對學生教育的禁錮,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能成為教材的奴隸,應該做教材的主人。

“為了每一個孩子的發展"是課改的核心,作為教師,教學中不是為教案負責,而要時時處處為每一個學生著想,把學習的權利真正還給每個孩子,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真正使每一個孩子得到了發展。

新課標搭石教學反思 篇4

線性規劃是《運籌學》中的基本組成部分,是通過數形結合方法來解決日常生活實踐中的最優化問題的一種數學模型,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也是高中數學教材的新增知識點,在近兩年大學聯考中屬於必考知識。

線性規劃問題,大學聯考主要以選擇填空題的形式出現,常考兩種型別:一類是求目標函式的最值問題(或取值範圍),另一類是考查可行域的作法。下面我們結合教材和各地大學聯考及模擬題舉例說明。

第一大類:求目標函式的最值問題,解答此類題型時,關鍵是要正確理解目標函式的幾何意義,再數形結合求出目標函式的最值,而目標函式的幾何意義是由其解析式確定的,常見的目標函式有三類。

1、截距式(目標函式為二元一次型),即,這也是最常見的型別,目標函式值的幾何意義是與直線的縱截距有關。

2、距離式(目標函式為二元二次型),目標函式值的幾何意義與距離有關。

3、斜率式(目標函式為分式型),目標函式值的幾何意義與直線的斜率有關。

反思該節線性規劃的教學,認為應注意如下幾個問題

1.線性規劃應用題條件,資料較多,如何梳理已知資料至關重要(以線定界,以點定面)

2.學生作圖時太慢,沒有使用尺規作圖,找最優解時不會通過斜率比較分析。(用尺作圖直觀)

3.借用線性規劃思想解題能力不強,某些目標函式的幾何意義理解不透。(三組形式)

4.大學聯考中對線性規劃的考查常以選擇、填空題的形式出現,具有小巧、靈活的特點,因此,對常見題型要重點訓練。

總之,對於線性規劃問題,應堅持應用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解題,作出可行域和看出目標函式的幾何意義是解題關鍵。

新課標搭石教學反思 篇5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是一篇略讀課文,略讀課文的教學應:“粗知文章大意,不求字斟句酌。”

我在教學中設計中體現以下兩點:一在內容上,粗知課文大意,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解。二在方法上,注意更加放手,主要靠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並在讀中漸漸習得基本的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首先學生自讀課獲取資訊。學生自主閱讀之後,給學生提供足夠的交流空間,交流各自讀懂了什麼。課上,學生交流的內容,大都是對《清明上河圖》這幅畫的瞭解,包括它的年代、作者、大小、畫面內容、歷史價值以及與圖畫內容相對應的部分。值得一提的是,這一部分雖是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但我並沒有放任自流。我順勢梳理和歸納學生的零星資訊,並將個體的讀書收穫不斷輻射到全體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和交流資訊,學生已對課文的內容及文章的脈絡有了大致的瞭解。

然後,讀文,感悟語言,激發情感。重點賞讀第二、三、四自然段。讓我們再次看圖讀文,細細賞讀課文的第二、三、四節,把你看到的、讀到的感受再和大家交流交流。畫面展現街市上的熱鬧場面及橋北頭的場景,學生邊讀文邊看畫,然後交流:學生有的從“五百多人”“三百六十行”七個“有”等詞句讚歎畫家畫技的高超,有的還從畫面中找到了農民、商人等各種行業身份的人,還有的從畫中傳神地捕捉了生活情景而由衷感嘆這幅畫確實名揚中外。這一過程仍然充分關注到了學生個體的讀書感受,沒有在理解課文內容方面提過高的要求,花費過多的時間。

《清明上河圖》是一幅名畫,課文的插圖很小,上課時,又沒有找到這幅畫,孩子沒有清晰地看到這幅畫,是一個遺憾。

新課標搭石教學反思 篇6

一、設計意圖與目標:小班幼兒對鮮豔的色彩非常敏感,顏色的變化使幼兒興奮、驚奇,孩子們對顏色產生了濃厚的探索慾望,於是我們設計了“彩色世界”這一主題。

經過深入鑽研和再三推敲,結合我班幼兒實際,我們將主題目標定為:通過活動,使幼兒在彩色世界中初步感受周圍環境的絢麗色彩,體驗色彩及其變化帶來的樂趣。認識幾種常見的顏色,樂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創造性地表現色彩,美化生活。

二、活動準備與環境創設:

主題進行前,我們利用家教園地、板報通知等形式,與家長進行了及時的溝通和聯絡。請家長利用週末時間帶領幼兒走進大自然、廣場、公園、動物園、去觀察五彩世界,讓幼兒感受自然美和色彩美。並請家長協助蒐集了大量色彩的資料(圖片、玩具、圖書、光碟),擴充幼兒的知識經驗。

世界是五顏六色的,也是精彩紛呈的。幼兒審美能力的培養要靠日常的薰陶。首先,我們為幼兒感受美和表現色彩創造了良好條件,精心為幼兒設定了多個區域。紅紅的太陽,藍藍的天空,白白的雲朵,綠綠的大樹,黃黃的房頂,組成了後牆美麗的畫卷,色彩的美麗深深的吸引著孩子們的眼球。在主題進行中,我們將玩具櫃包裝成“色彩展示區”,把幼兒認為最漂亮的圖片、實物等分類展示,以供幼兒欣賞討論,並請幼兒互相介紹。在“美工區”,我們為幼兒提供了多種材料(各種顏色的彩筆、油畫棒、橡皮泥、彩紙若干)讓幼兒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創作。另外,我們將活動室中的“觀察角”臨時更改成“英語角”,將關於英語顏色的卡片張貼在英語角牆壁上,並投放了色彩鮮明的玩具圖片,孩子們特別感興趣。“益智角”裡的彩色木珠,彩色拼圖,彩色積木等使動手操作變成了一種樂趣,幼兒還可以自由欣賞。

三、活動設計與分析:

在主題中,我們開展了各種有趣的活動,如《好吃的紅色蔬果》、《花被子》、《顏色寶寶對對碰》、《小兔找太陽》、《誰最漂亮》、《會變的顏色》、《好看的花》、《貪心的變色龍》、《五顏六色的飲料》、《小小糕點師》、《彩色商店》、《綵帶飄起來》等,利用日常生活活動和周圍環境,引導幼兒發現色彩無處不在,用不同的方式表現美。

記得在故事“小兔找太陽”的分段講述中,孩子們聽得專心致志。時而安靜思考,時而熱情發言。最後,當小兔找到太陽時,小朋友都高興的拍起了小手。然而最令他們激動的還是去戶外尋找太陽,剛一出教室門,所有的孩子都迫不及待地仰起腦袋望穿天空,爭搶著去找天上的太陽。在看到太陽的那一刻,他們還會學著小兔子異口同聲的說:“太陽是紅紅的,圓圓的,亮亮的,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我又請小朋友戴上太陽鏡去觀察天空,他們驚奇的喊著:“太陽變成綠色了!”“老師,我看到太陽變成橘黃色啦!”“不,太陽變成黑色的了,哈哈,真有意思!”趁熱打鐵,我組織孩子們繪畫太陽。不出我所料,孩子們的作品豐富多彩,五顏六色,效果出奇的好。

在《會變的顏色中》中,孩子們在玩玩做做中知道了三原色和配色的結果。活動開始我們發給每位幼兒一張紅色紙和一支黃色的彩筆,請幼兒自由操作和混色。孩子們積極的探索著,可是,少數幼兒雖然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現了顏色的變化,但是變化的效果實在是不夠明顯。於是,我們立即放棄了這種操作,改用了顏料水混合實驗法。每組投放了了一個透明的玻璃杯、一盤紅色顏料,一盤黃色的顏料等,由他們合作進行實驗。所有的小朋友立即驚喜的看到了魔術般的變化。我們還用兒歌的語言進行了小結:“紅黃兩個手拉手,變成橙色變橘子……”實驗和兒歌的結合,使活動達到了高潮。每個孩子都充滿了成就感,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四、活動不足與反思:

在本主題中,我們班的孩子對顏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認識了紅、黃、藍、綠、紫、橙、黑、白等不同的色彩,充分體驗到了色彩變化帶來的快樂,並能大膽創新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創造性的表現色彩美。但是也存在著許多不足與反思之處。如在美工區角中,教師可大膽投放木屑、宣紙、手絹、牙刷、墨汁等材料,指導幼兒練習嘗試木屑畫、拓印、滴染等,提高幼兒藝術技能和表現力。孩子的作品展示中,教師應及時將幼兒的介紹及對顏色的認識記錄下來,作為活動的資料進行展示,供幼兒觀察和欣賞。另外,如果有條件能提供麵糰、顏料供幼兒操作,及時捕捉幼兒的興趣點,並生成新的活動,效果會更深入和顯著。

總之,我們在教學中成長,在反思中進步。我們會將“綱要”精神貫徹到教學實踐中,使工作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新課標搭石教學反思 篇7

我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根據教材特點和同學的認知水平、積累的生活經驗,緊緊圍繞重點、難點,注重聯絡生活實際,引導同學主動參與課堂學習。

通過小淘氣買文具的情境引發同學學習的熱情,從觀察文具的種類價格遷移到人民幣的使用,要合理使用人民幣,必需認識人民幣。這一環節的設計考慮到了同學的經驗,從同學的知識起點動身,合理地利用教材。

關注同學的生活經驗,開展各種同學熟悉、興趣的數學活動。注重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絡。解決一些對他們來說較難理解的數學問題。如對“1元=10角”這個關係,不少同學不是都能很好地理解。對於這個問題,設計“1元錢兌換10張1角”的師生活動是很有必要的。同學在動手操作中感知“1元=10角”這個進率,、遵循一年級同學以形象思維為主,好奇、好動的特點,本節課設計了把各種小面額的人民幣和換算關係這些知識有機地融合活動中。讓同學在一種興奮、積極的心態下學習數學,充沛調動同學的主觀能動性,把同學推到學習的主體地位上,激發同學的探索、創新的慾望。

當然,在教學中還有很多的缺乏,希望各教師多提珍貴意見,使我在以後的教學中有更大的進步。

新課標搭石教學反思 篇8

這是一篇描寫童年生活的文章,充滿著濃濃的鄉情與友情。題目是吹糖人,但實際上講的是糖人給孩子們帶來的快樂和享受。文章通過描寫孩子們對糖人的企盼,對吹糖人師傅手藝的驚奇,對糖人的分享,童真、童趣躍然紙上。

在本課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吹糖人師傅的高超技藝和孩子們的無比驚奇之後,讓學生朗讀相關內容,使之對文字的感悟更加真實,而且更加激發了學生對於糖人的興趣。在探究課文過程中,我以“你從哪裡感受到了孩子們的快樂?”的問題切入,讓學生帶著這個中心議題在校組內交流。並引導學生找出重點詞句體悟,他們抓住“腳底板生風”這個詞語,從而感受到了鄉下孩子的那種渴望,那種急切的心情。他們從“驚奇”感受到了鄉下孩子們的那種充滿疑惑。他們從“瞪圓雙眼,恨不得翹開他的嘴”看到了自己。他們從“好奇”感受到了我也是這樣的,就想知道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就在他們的閱讀中自然的與這些鄉下的孩子門走在了一起。通過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重點詞句,讓他們深刻的理解孩子們從急切的盼望到買糖人的喜悅再到吃糖人的甜蜜,並深刻體會糖人給孩子們帶來的快樂與享受,並適時指導學生朗讀,幫助學生體會人物心理活動。

新課標搭石教學反思 篇9

在《火燒雲》的教學過程中,我站在教師的立場,理應引導學生受到思想的感染,得到語言文字的訓練。因此產生了各種教學設想,看是否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是否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是否能造成思維活躍,情緒歡快的課堂氣氛。為這一教學,我在課堂中安排了四項詞語練習。

一、用“燒”和用“紅”進行比較

我問:“天空的雲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通通的,好像是天空著了火”這句話中的“燒”字改成“紅”字,通不通?既然是通的,那作者為什麼不用“紅”字,而用“燒”字呢?這個問題學生很感興趣,在我的啟發下,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說開了,毛煜民說:“句中也有‘紅通通’一詞,用了‘紅’字就重複了。”周逸倫說:“課題是《火燒雲》,用‘燒’字起點題作用。”鄭甜又說:“用了‘燒’字。他跟‘著了火’相互照應。”

這個問題的設計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咬文嚼字”,推敲詞語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語文教學要取得成功,關鍵在於要營造學生思維活躍的課堂氣氛。其中,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否難易適度,是否有足夠的思考價值,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裡我提出了用“燒”和“紅”比較的問題,在課堂實踐證明,效果很好。

二、說說火燒雲的其他名稱

我提出:“火燒雲還有其他名稱嗎?”這一問題一出現,同學們都爭先恐後地舉起了小手,搶著說:“朝霞、晚霞、雲霞、彩霞、紅霞。”

這也是詞語的訓練,這一設計是我讓學生加深對“霞”、“朝”、“晚”等字字義的理解,讓學生體會祖國語言的豐富多彩。

三、用仿“紅通通”的形式講顏色

我問學生:“作者說,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那麼你們能試著說這些顏色嗎?”同學們有的說“紅通通”、“金燦燦”,也有的說 “葡萄灰”、“茄子紫”、“梨黃”,還有的說“白茫茫”、“灰濛濛”等,當學生說到“白茫茫”、“灰濛濛”兩詞時,我告訴學生,這兩個詞從詞的結構來說是對的,但跟火燒雲的實際不相符。

這種詞語訓練的方式很受學生的歡迎,因為要求具體,方式新穎。

四、用一個詞語概括火燒雲的某種變化

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能用一個詞語來概括火燒雲顏色的變化多和變化快嗎?”這一問後,陳姝穎同學答道:“五顏六色、變化莫測。”這時我繼續追問:“你又能用一個詞語概括火燒雲形狀的變化多和變化快嗎?”蘇周楠回答:“千姿百態、瞬間萬變。”

就這樣,我用“變化多”、“變化快”這條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使火燒雲這三個方面的景象顯示出共同的特點,這樣一來,教學思路清晰,學生獲得的印象也就集中而深刻了。

這些練習,學生卻很感興趣,發言興致高,效果是很好的。我還在課文結束後安排了一個說話練習,要求仿照課文說說火燒雲的形狀,這項練習,仿中有創。學生經過一定的努力,即可完成,從而獲得成功的滿足。因而學生情緒高漲,爭相發言。

新課標搭石教學反思 篇10

《搭石》這一課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映入眼簾: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番精心踩踏;急著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序,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兩個人面對面過小溪,招手禮讓,閒話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揹負過溪……

根據本文特點,結合新的課程理念,本課在教學時我注重以人為本,以讀為本。採取情境體驗式教學法,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搭石,構成家鄉的一道風景。”教學中我主要以兩個方面展開教學:

發現感受文中的美

文中有看得見的具體的“美”,也有看不見的心靈的“美”:

急著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滿意才肯離去;——勤勞美

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致,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和諧美、自然美

如果兩個人同時過溪,招手禮讓,閒話家常;——謙讓美

要是誰偶遇老人,蹲身下伏,揹負過溪;——尊老美

心靈美、友善美、自然美、團結美、善良美、奉獻美……

美是永恆的主題,教學時採用自讀時想象畫面、自悟時體會情味、交流時暢所欲言的教學思路。學生們自讀、自悟,在尋找美,欣賞美的同時,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諧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新課標搭石教學反思 篇11

《靜物蘋果籃子》一畫作於1890-1894年,是由法國作家塞尚所畫。在此畫中,塞尚仔細地安排了傾斜的蘋果籃子和酒瓶,把另外一些蘋果隨便地散落在桌布形成的山峰之間,將盛有小糕點的盤子放在桌子後部,垂直看也是桌子的頂點。這幅畫的絕妙處是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觀者能從不同的水平上領悟到他所表達的美。畫中的每個筆觸都在其自身的作用,然而又同時服從於整體的和諧。《靜物》這幅作品正好符合這些特點,所以幼兒願意積極自覺地參與活動,對作品進行感受、體驗、分析、判斷和創作。教學活動注重經驗的構建和積累。幼兒的學習活動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之上的,美術欣賞教學也不例外。

在欣賞活動之前我注重幼兒有關美術經驗的積累,如:欣賞塞尚的其他作品,幫助幼兒瞭解塞尚繪畫的特色及筆觸。注重幼兒生活經驗的補充,使幼兒在活動中有話可說,有感而發,為更好的欣賞作品做好鋪墊。"美術欣賞教育中,教師、兒童與作品三者之間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活動開始首先出示課件《靜物》,引導幼兒觀察,分析畫面內容和蘊含的情感。鼓勵幼兒說說畫面中都有什麼?這些蘋果是什麼樣子的?(是怎麼樣擺放的)蘋果的顏色都一樣嗎?有哪些顏色呢?為什麼一個蘋果上有好幾種顏色呢?等問題引導幼兒理解這幅畫的色彩、均衡的構圖以及形與色的結合。但是幼兒還是不太理解光源、遮擋等對畫面所起到的作用,幼兒缺乏欣賞這方面的經驗。教師提出:"認為畫中的蘋果和我們平時看到的蘋果一樣嗎?為什麼?"對幼兒理解畫面沒有什麼太大的幫助。評課老師建議教師著重在光源和遮擋這兩方面引導幼兒欣賞作品。教師在結束部分因讓幼兒欣賞塞尚的其他作品,感受其作品的構圖美、均衡美、色彩美等方面。

本次活動給了我很大啟發,讓我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更有提升的空間。對於幼兒來講進行合適的美術欣賞活動,對於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表現美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在以後的活動中我會盡量安排此類的活動,讓幼兒有更廣泛的美術體驗。"美"是心靈的塑造,是精神結構,更是觀念的培養,它需要我們美術教育工作者對幼兒長期的教育和薰陶,多開展美術欣賞活動才能引導幼兒在欣賞中感受美。

新課標搭石教學反思 篇12

通過上完這一節課,獲取資訊的關鍵在於讓學生理解什麼呢?資訊來源的方式、資訊來源的多樣性、資訊獲取的適當方法與途徑。這要比簡單的介紹從網路上搜索資料更重要。也就是說我們教資訊科技課程的老師不僅僅讓學生能夠從網路上更好地找到資訊,更關鍵的是要培養人他們的資訊意識、提高他們的資訊素養。這也是資訊課程所要達到的目標,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從而使他們明白在不同的場合,會選擇適當的、高效的、方便快捷的資訊獲取方法來獲得有用的資訊。

其實,獲取資訊的關鍵上讓學生能夠有開闊的思維和更自覺的意識去面對資訊,這一點在課本上也體現出來了。因為這一節是純粹的理論課,要在課堂中擺脫“說教”的方式,能夠讓學生親身體驗和經歷資訊獲取的過程,能夠讓學生在資訊獲取方式對比中產生強烈的衝擊,這才能夠讓學生更進一步瞭解資訊獲取的意義所在。所以我在課堂上,除了講解劉蕾獲取天氣情況的過程外,還讓他們瞭解去電腦實體店去了解購買一臺電腦的情況,讓他們瞭解如何去獲取資訊。侷限在課堂上就會讓學生產生一種誤解,資訊獲取的途徑雖然是多樣的,但是網路還是最方便的一種。學生往往認為獲取資訊就是通過網路,這樣的教學無論如何也難以跳出一個怪圈,擺脫凡是不知就“百度”這樣的一種情況,網路是唯一的資訊獲取的途徑。

在教學中我們要通過列舉現實生活中身邊的例項,為學生獲取資訊提供一些對比,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明白,從網路中獲取的資訊是有限的,從網路中能夠找到的資訊資源也難以保證其準確性的有效性。因為不同的網路編輯有其主觀的看法,也不能代表資訊原本的含義,培養他們的這種意識。

本人認識到真正實現有效教學,關鍵的是教師觀念的變革,要讓學生整整的動起來,必需對教師提出更高得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許多問題,比如“楊叔子院士打豬草”的例子煽情還不夠,小組之間的互評力度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從中收穫與反思都頗深,這為我今後的教學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相信我能以此為契機更好地開展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有所得。

新課標搭石教學反思 篇13

《青蛙觀海》這篇課文主要講長期生活在湖邊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蒼鷹的指點下,跟著松鼠一個臺階一個臺階的跳,最後終於到達山頂,看到了大海。根據教材的特點和該年級的教學要求,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位於以下幾點: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2.理解課文,懂得只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達理想的彼岸。3.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識記生字“登”“吸”“級”,認識偏旁“登字頭”。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懂得道理。教學難點是:感悟課文揭示的道理。我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教學策略的實施:

一、以讀為主是當今本站教學的主旋律。

本課教學我把朗讀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以讀為本、以講助讀、以演練讀”,我認為學習語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外部語言不斷內化的過程,實現這一內化的過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讀。所以我鼓勵學生自讀自悟,避免老師講的多,提問多,大力提倡“以讀為主,以讀代講,以講帶動讀、以問促進讀”。讓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邊讀邊演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語感,去接受潛移默化的語言薰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終追求的教學境界。

二、情境的創設在語文教學,尤其是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學生對課文敘述的一切,只有在情境中調動起學生的各路感官,讓他們在情境中積極地觀察、感受、操作,才能實現對語文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本課教學中我在情境的創設上是花費了一番心思的:

1、以生活體驗情境。這課要讓學生充分體會青蛙登山的艱辛和只有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能登上山頂。課前,我在體育老師的配合下設計了“青蛙跳”的體育活動,讓學生跳學校那棟五層教學樓的臺階。學生當時跳完以後個個累得叫苦連天,有的一屁股坐在地上不願起,有的直喘氣,還有的在三樓就停下來跳不動了。看的出來學生對此感受是深刻的。這樣,上課時學生都會聯絡自己的經歷來體會青蛙登山的艱辛,學生們有的說心臟都快跳出來了,有的說想吐,還有的說腳好痛好酸。可見,學生獲得的體驗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理解和感受課文。

2、以表演感受情境。教學中,在充分理解和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師生帶著頭飾表演課文描敘的情景:松鼠(老師)帶著青蛙(學生)來到了山腳下,不畏辛苦地一級一級地登上山頂,最後終於看到了大海。這就促使學生進行角色轉換,帶著小青蛙的真切感受理解課文,對課文中的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很自然的加深了內心體驗。學生的興趣很濃,思維很活躍,表演和朗讀都挺到位。表演是在熟讀了課文後進行的,屬鞏固性的實踐活動。表演後,伴隨著熱烈的情緒,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記憶,也體會出登上山頂要靠不懈地努力,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去走,這樣才能成功。

3、畫面再現情境。根據教材和學科的特點,這節課,我運用了掛圖輔助教學,精美的畫面和恰當的音樂讓學生感受山的高大雄偉和海的壯闊美麗,當時學生看的時候眼睛睜大了,還情不自禁地發出一聲聲讚歎,看完後讓他們談一談感覺,學生不僅有強烈的表達慾望,還爭相說出了自己不同的感受。由此看來,低年級學生,不僅眼裡有語言文字,還有相對應的形象畫面,“符號”對應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

新課標搭石教學反思 篇14

50米跑教學是比較枯燥、單調、沉悶的教學內容,同時又是體質健康測試專案之一,對於我而言,就顯得較為重要。在這內容教學上,我依據“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強調以學生髮展為本,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學中儘量營造寬鬆、和諧、民主的氛圍,運用實用、有效、可行的場地佈置,引導學生鍛鍊,激發學生情感,在運動中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我根據學生的心裡特點,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利用小遊戲:高人與矮人、往返跑跳接力賽讓學生在課堂上玩得高興,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是主人,在通過學生反覆的練習過程中,掌握了一定的知識技能。又讓學生知道跑是運動專案的基礎。在課堂上還注意學生的情感體驗與價值的培養,圍繞“比一比”這一主體,安排各種遊戲活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學習態度,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本課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對50米跑的思考:

關於學生的“成功”的體驗

“成功”與“失敗”是一種情感體驗,學生獲得“成功”還是“失敗”最關鍵的是學生對跑的結果的態度。在50米中跑的慢的學生常常會受到“嘲笑”或是教師的“抱怨”,這種學生的“嘲笑”、教師的“抱怨”都會降低學生的積極性的。所以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明白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在這類專案中,一定有輸有贏的,它們是相互依存的,能否奪冠,都是正常的。這樣對學生的打擊應該不是很大的,還能促進他們鍛鍊身體的熱情。

關於“成功體育”

我個人認為在學校體育中,所謂的成功不僅僅是在體育比賽中戰勝別人,而更主要的是戰勝自我。自己和自己比有了進步和提高,學到了新的知識和技能,超越自我,就是一種成功。

本人通過教學覺得50米跑如做以下改進,效果可能會更好:

1、把速度接近的學生放到一組中,給學生一個相對“公平的”的環境——距離相等、跑速相當,比起來,可比性強,更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2、做好成績的記錄,每一次跑完之後把成績告訴學生,跑的速度有了,第二跑時有了比較,讓學生知道自己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新課標搭石教學反思 篇15

《給予樹》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八個主題單元“愛的奉獻”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一個脈脈溫情的故事。課文以愛貫穿始終,字裡行間處處洋溢著濃濃的人文情懷。

教學由質疑課題出發,由學生提出問題,總結兩個主導問題:“給予”是什麼意思?“給予樹”是一棵怎樣的樹?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手段來解決這兩大問題。學生正是隨著問題解決的過程,一層一層地感知文字,理解文字。

一、把握課文主旨,引領學生深入文字。

本文從媽媽“我”的角度來敘述故事,通過“我”的觀察、心理變化及行為來體現金吉婭的善良品質。特別是通過孩子的做法和“我”開始對金吉婭的誤解,襯托了金吉婭的美好心靈。課文中有多種愛:金吉婭給予母親的愛,給予哥哥姐姐的愛,給予陌生女孩的愛。而課文主要表現的是金吉婭對陌生女孩的愛,即理解和同情,因此我以此愛作為重點深入文字。另外,在課堂教學中,我對教材進行適當處理,“詳則略之,略則詳之”,在文字的留白處進行拓展,引領學生走進文字的最深處。給予是快樂的、幸福的,這是主旨,亦是靈魂。我提出“這棵樹除了可以叫給予樹,還可以叫什麼名字?”,讓學生多元地、多維地、多角度地去誦讀文字、感悟文字,同時又超越文字,去感受文字背後金吉婭那顆善良、仁愛之心、那種同情、體貼之意,引領學生層層剝筍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讓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心靈自由馳騁的過程,成為學生情感自在滋養的過程,成為學生精神自然豐厚的過程。

二、抓住文字,引導學生合理想象

在教學設計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當金吉婭站在這樣一棵神奇的“給予樹”下,看到女孩的卡片,她想到了什麼呢?設計這個環節主要出於這樣的目的:對主人公的心理活動領悟有助於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主人公的行為,感受文字中所體會的情感。在設計時我充分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領悟力,對於金吉婭心中的想法不可能一氣呵成。所以我將這個環節根據課文中金吉婭的語言,行為分成了幾步。第一步:當看到卡片上小女孩的心願,金吉婭第一反應是什麼?第二步:思考金吉婭為什麼說話時聲音低,為什麼會難過?從而讓學生知道金吉婭站在給予樹下還想到了家人。第三步:金吉婭最終選擇了女孩的原因是什麼?從而讓學生知道金吉婭內心的決定。這個心理活動的描述是充分聯絡了課文的文字,最後我出示“聯絡課文想象”,告知學生進行想象的方法。從教學情況來看,學生以課文為載體進行合理、完整的想象,效果不錯。

三、說寫延伸,昇華情感

說的拓展和延伸,是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催化劑。寫的拓展和延伸,是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階梯。語文教學就要體現“聽,說,讀,寫”的訓練。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設計了一些說與寫的環節。當理解“一直盼望”這個詞語後,我出示句子“早晨,她盼望——;中午,她盼望——;晚上,她盼望——;……(什麼時候,她盼望)”讓學生進行想象說話,從而理解一直盼望的含義,進一步體會小女孩渴望有娃娃的心情。在學習課文後,我讓學生進行一個小練筆,讓學生替那個小女孩寫幾句感謝的話,這對課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時也昇華了情感。我還設計了一個句式“當什麼時候,你會怎麼做”讓學生聯絡自己說說自己給予了別人什麼,然後將不同人寫的內容連成一首小詩。學生很喜歡做。

在一篇文章裡看到了這樣的一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一個課堂就是一個心靈共舞的家園。”我還想說,一個課堂就是一棵給予樹,這樹上種滿了師生相互探究、相互探討的無窮樂趣;這樹上也將結滿師生共同進步和成長的累累碩果!

新課標搭石教學反思 篇16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公式:經驗+反思=成長,這是教師成長的至理名言,許多教師有較深刻的體會。

如果一個教師或許工作了20年,沒有反思,也只是一個經驗的20次重複。如果一個教師只滿足於經驗的獲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反思,那麼他的原有理念及不適當的行為就很難改變,其結果是他的教學將可能長期維持在原來的水平而止步不前。

為什麼只有經驗不能成長?為什麼經驗加上反思就成長了呢?

1.反思使經驗(含教訓)變成教學智慧,從發生的事件中得到啟發

葉瀾先生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沒有反思的經驗只能是狹隘、片面、膚淺的經驗;不會反思的教師,他的教學能力和水平至多隻是經驗的累積;能夠不斷反思的教師,他的教育智慧就會隨之不斷增長。教師越能反思,就越是好的教師,越能使自己的經驗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

一位數學老師教的學生成績總比別人好,別人問他是什麼原因,答不出,後來通過反思,發現原因是每個學生只用一個作業本。學生要隔天才能看到先一天自己做的作業情況,經過認真總結,他的經驗就提升為及時反饋原理,討論時,老師們也認為,只有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才能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與模糊認識,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

2.反思能幫助自己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

反思能幫助教師從每天習以為常的教學行為中發現自己的教學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提升自身的專業化水平。

反思的目的不只是回顧過去,而是為了指導未來的行動,反思幫助探究和解決問題,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

有的教師在反思小組合作學習效果不佳後,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分好小組,選好組長,做好培訓,用好評價,加強引導,如果將這五個環節的工作做好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就會好起來。

我們認為,教學中出現了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師不認真反思,不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3.反思使自己學會教學

教師全面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時,會從教學主體、教學目的和教學工具等方面入手,對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等環節獲得的體驗進行回顧,從而使自己變得成熟。

反思是自己幫助自己學會教學的好途徑,某個內容教學失敗了,反思為什麼,下次就可以改變教學方法,逐步就學會教學了。

無論是教學的失敗,還是教學的成功,教師只要認真反思,分析失敗的原因,提煉成功的經驗,這些都是寶貴的教學資源,也是任何教育理論所不能替代的精華。

4.反思促進教師成長

反思可以由教師自發行為變成自覺行為,縮短教師的成長週期,使教師全面發展。

按照教師職業特徵,一般認為,5年以內是新手型教師,關注的是具體的教學技能;5年—10年是適應型教師,關注的是教學策略,能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綜合應用技能;10年—20年是成熟型教師,關注自己的教學理念;20年以上是專家型教師。但自己不把握進步的機會,是不會自動越級的,可能到退休還不成熟。

通過反思,不只關注完成教學任務,在學生身上體現出成績;還應關心教師本人如何在教學中得到提高,不是年復一年機械重複自己的工作,教師需要做自己成長的有心人,才能縮短成熟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