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備課組教學反思(精選19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2.48W

備課組教學反思 篇1

在教育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新的課程理念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發生深刻的轉變,而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是以備課理念和備課行為的轉變為起點的。傳統的備課一般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認為只要吃透教材,設計好教法,至多再預期一下學生在課堂上將會有何反映,教師該如何做出反映,隨後的教學基本上就能順利完成了。但是新課程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程資源的開發、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等新的理念,給教師的備課帶來了新的挑戰。事實上,要按照新課程的精神上好每一節課,絕不只是昨天和前天的準備。而是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準備,真正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備課組教學反思(精選19篇)

人們一般認為教師的知識結構有三個組成部分:普通文化知識,任教學科知識,教育科學知識。普通文化知識是由教師工作的人文性特點所決定的。因為教師工作的物件是有待於進一步發展的人,教師在其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在向學生傳授一定知識的同時,其自身也是一個豐富的影響源。教師必須具備深厚的文化積澱,才能在傳授學科知識的同時滿足學生多方面的發展需要,幫助學生了解豐富多彩的客觀世界。具備一定的任教學科知識是教師任職的必需

條件。教師要成功完成教學任務,首先要精通所教學科的知識,對自己所教學科的全部內容有深入透徹的瞭解。教師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確實,只有“資之深”,才能“取之左右逢其源”。教育學科知識是教師實現教育教學目標的充分條件。教學工作是一種培養人的專門職業,僅通曉一門學科並非必然就能成為該學科的好教師。一個教師要成功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所教學科知識的基礎上,必須具備一定的教育學科知識。以教育理論知識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教師只有努力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所以在備課過程中,教師應注意這三類知識的協調作用。從終身備課的要求看,教師應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精通學科知識並密切關注本學科的最新發展,另外還要以科學的教育理論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但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教師的自我提高又必須立足於當下的教學實踐。“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從每一次“備課”做起,圍繞教學內容,整合自己的知識儲備,從自己完備深厚的學科知識體系中提煉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點,而這些學科知識又必須以廣博的普通文化知識為背景,從而賦予學科知識以生命的活力。同時,以教育教學理論知識來觀照自己的教學過程,真正實現以學科知識為核心,文化知識為底蘊,教育知識為軌道的良好的知識結構。

新課程要求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這就要求形成建構主義的教學方式,要求教師的教學要有方法的導引性與支撐性,要涉及內容豐富、富有挑戰性和開放性的學習環境,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支援學生的反思和自我調控,構建學習共同體。教師在備課時要做充分的設計,教學過程才能具備新教學的以上特質。

教師首先要熱愛自己的職業。教師是個神聖的職業,但也不得不承認現實中的負重累累。只有對教師職業的熱愛,才能消融工作中的種種煩惱。只有以愛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職業,才能發現其內在的魅力。沒有激情的人,不會幸福;沒有激情的教師,會變得充滿匠氣。只有懷著不泯的激情、堅守著最初的信念、保持著青春的衝動,才能以新的姿態迎接每一天,創造每一個全新的日子。其次是要熱愛自己的學生。愛心和童心,使教師的兩隻翅膀。有了它們,我們才得以在孩子的天空飛翔。學會蹲下,用和他們一樣透明、清澈的目光與孩子對話。與他們同歡樂,共悲傷。做他們的朋友像保護露珠一樣去珍視、呵護幼小的心靈,寬容與等待,信賴與關懷,同樣訴說著不變的內涵——愛。更要熱愛生活。生活本身是豐富多彩,五光十色的,但是隻有熱愛她的人才能感受到她的魅力。我們應該保持一顆敏感而多情的心,去感受生活中一切美好的東西。我們要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山水的靈性,感悟四季的色彩,體驗風雲變幻的奇妙。我們要感受人間的溫情。家人的摯愛,朋友的真誠,還有素不相識的人邂逅相遇的那一份機緣。

只要有一顆充滿愛的心,我們便會在教學中情不自禁的流露出來,使課堂上、教室內縈繞著溫情。要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能“動之以情”,教師自己首先要有豐富的情感,具有積極的情緒感受,擁有對知識的渴求,對真理的執著,對人類道德的崇尚以及對美的由衷讚歎等,在課堂上將這些豐富的情感融入言傳身教之中,用自己的滿腔熱情去感染學生,用親切、和藹的表情,真摯、溫和的語調去誘發學生,促發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使他們學會生活,樂於學習。

備課組教學反思 篇2

對於集體備課的理解,我目前的定位是個人對整個單元課文的把握加上同教材的老師的看法互相補充,以實現資源的共享。一個單元的課文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會更有利於教學效果的優化。而這需要教師提前用心地去研讀課文,去思考。在此,我把自己對於第二組課文粗淺的思考記錄在下。

本組教材是以“以誠待人”為專題編寫的。課文的內容生動、感人,從不同的角度讚美了誠實、守信等道德規範,使學生懂得誠實、守信比金錢、財富更重要;要用自己的勞動去維護個人的尊嚴;無論做什麼事都要講究認真,講究實在;遇事要將心比心,多為別人想想等。整組課文充滿豐富的人文內涵。4篇課文的語言簡潔生動,敘事條理清楚,尤其是對人物語言、行動、外貌等描寫,十分逼真,這些都是孩子們學習語文的好材料。

集體備課反思5篇教學反思《中彩那天》這篇文章我認為以下幾個點是要抓的。1、這個道德難題指的是什麼?為什麼說這是一個難題?從這個難中去體會父親的掙扎以及偉大;2、體會開頭與結尾之間的呼應關係;3、為什麼說中彩那天父親打電話的時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時刻?理解這個“富有”的特殊意義;4、展開想象,把車子還了之後家裡各人的想法、語言、神態等幾方面寫成一段話,用上多種對話形式。

《萬年牢》是一篇略讀課文,應引導學生在閱讀提示的基礎上自己去學習課文,重點是理解三個萬年牢的不同含義以及三者之間的聯絡,另外中心詞反覆出現也是寫文章的一個方法,這點也應該讓學生明白。

在學了這兩篇課文之後,可以佈置寫一篇讀後感,談一談人如何抵制住各種誘惑,堅守自己的道德準則。

《尊嚴》和《將心比心》這兩篇課文除了要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外,重點是體會文中描寫人物外貌、動作、語言的句子,從中感悟人物形象。讓學生明白言語文字皆是有情之物,表達怎樣的情感,塑造怎樣的形象,用怎樣的語言表述才合適。

而本次習作內容為說說心裡話,我想把它作為一篇日記來做個簡單的指導,而因為我對單元作文的定位(在本單元的閱讀課中就要引導學生領會相應的寫作方法,在習作時回顧並學習運用,提高學生在作文思維拓展及結構行文上的能力),我把本單元的作文內容改為:成長過程中的一件事。竊以為這個內容比較符合本組課文的人文主題,而且此類寫事作文正好結合本組課文中關於人物外貌、動作和語言的閱讀體悟來引導學生如何通過此類描寫塑造人物形象,表達情感。另外積累一些富含人生哲理的名句,並學會運用。

備課組教學反思 篇3

集體備課,對我們這些來自一線的教師來說當是再也熟悉不過的事情了,作為學校常規校本教研活動的一種形式,學科組根據學校行事曆安排,每週進行一次集體研討活動,或佈置學科教學任務,或研討某一課題,或展示公開課,或進行觀課評教等等,我們理解的集體備課活動大體如此。外出學習的機會,也曾就這個問題和同行們交流過,大家感覺彼此彼此,形式大於內容,這是不言而喻的結論。集體備課活動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呈現方式,又都有哪些可操作的內容?就我的瞭解,基層的學校與學科組,不是不想做好這項工作,而是缺少行之有效的理論指導和方法參照,長期的形式大於內容的所謂集體備課活動,漸漸對一線老師失去了吸引力,僅僅作為簽名點到期終績效考核的依據而已。

有幸參加華師大“國培計劃(20__)——安徽省農村中國小學科帶頭人高階研修專案”,看到培訓手冊中羅列的每週一次的“集體備課”活動,那種期待和嚮往,用當塗湖陽國中祖老師的話說“一新”“二爽”。第一次參加集體備課活動是在三樓的微格教室進行的。全班50人調配分成5各小組,每小組配備一名博士做指導老師,全程錄影。還是有些緊張,當影印的文章發到每個組員手裡的時候,“我們先讀文字,隨後討論,形成討論後的副產品——

教案(教學設計),下午各組共同研討。個人記下個人讀文字的文字關節點,留待討論。5分鐘時間,開始。”隨著我們夢飛翔組指導教師步博士的一聲“開始”,我初步感受到“集體備課”原來是如此真的“去避”——拋棄一切的文字詮釋解讀,完全是自我讀文字的初步感受,不是照搬教參,或者下載個說明應景啊,重要的是,下午還有5各組同備一課的集體研究討論。組內的發言是激烈的,細節、人物、形象、語言、主題情節、伏筆照應等等等等,每一個人的發言總會有人呼應反駁,每一次反駁總會帶來另一次新的更猛烈的反駁,直到達成共識;要命的是,每一個都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發現了文字關鍵點,可步博士的一句“是自己感知的,還是強加在學生頭上的自說自話,你覺得這些能成為教學終點嗎?”,討論、反駁、補充,直到獲得每個成員認可,達成共識,形成共同備課的副產品——教學設計。8:30到11:30,我們竟然沒有感覺到時間的流轉,走出教室,已經是12:10。是的,雖然很累,但我們都覺得很爽,因為我們終於知道集體備課的初步形式,我個人概括為:細讀文字—成員交流—達成共識—形成教案,研學情、定起點—研體式、定終點,外加幾個梯度活動臺階。我們期待著下午的“同課異備”的研究討論。

下午的研討活動更叫激烈!按照分組順序,次第上場。每組7分鐘時間發言時間來說明教學設計,一人主發言,一人補充說明,還要美女加野獸!哈哈!組內其他成員等待別人提問,直到你被人問的啞口無言,或者,你的回答讓人心悅口服,多難啊!下午的教室既是口吐蓮花,又是歡歌笑語,既有滔滔不絕,又有佶屈聱牙;五組還沒有進行完,兩個半小時的討論時間就被使用殆盡,哈哈,你說豈一個“爽”字了得,你還得加上一個“新”字!理越變越明,設計越改越完整;備課越充分,上課越從容!這個研討活動才叫真研究,這個備課才叫真備課!主持活動的博士不得不叫暫停,壓縮時間,強求完整。

建言獻策,集思廣益,充分發揮每一個成員的智慧;基於學情,明確終點,充分挖掘文字的每一個密碼;真實備課,真實討論,真正落實文字教學內容;這,就是集體備課留給“新”、“爽”。

備課組教學反思 篇4

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描寫了秋天的特點,為了幫助學生體會秋天的美麗,我先讓學生整體感知第二、三自然段,具體感受秋天的天空美在“藍藍的”,美在“一望無邊”,美在白雲的千變萬化;秋天的田野美在色彩斑斕,美在豐收。在學生有了整體感受之後,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你來做魔術師,也來變白雲。這樣美麗的黃色、紅色、白色,分別可以用什麼樣的詞語來形容,可以把這些稻田、高粱、棉花比作是什麼。我著力誘導學生在頭腦中勾勒具體的畫面,培養語感。當學生感受到秋天的美麗後,再請他們讀出這種美來,這時我有意先讓一名朗讀水平一般的學生讀,再讓一名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讀,然後讓學生評議他們的朗讀,創設了朗讀情境,激勵了情緒,通過對比讓學生知道該怎麼去有感情地朗讀,從而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提高朗讀技能,使學生主動投入,真情流露。

備課組教學反思 篇5

這堂課的教學中我嘗試著運用新的教學理念,應用課件創設情景激趣,讓學生在聲、光、電、流動的畫面的啟發下走進音樂,讓音樂走入學生生活。

首先,注重以審美為核心,給學生營造視覺的美、聽覺的美、肢體的美,讓學生在美的環境中學習音樂。其次,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從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入手,為學生創設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在演唱大量描寫雨的歌曲,進行體態律動、舞蹈、表演的活動中,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自主地合作、探究、創造性的去發揮想象力,在互動中、情感交流中充分調動學生更深刻的情感體驗。讓學生通過音樂教學實踐,產生對音樂的強烈興趣與愛好,培養學生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

第三,在活動中肯定學生多種不同的感受,尊重學生的自身體驗,讓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得以充分發揮,個性得到發展,使學生在體驗中感知,在體驗中成長。這種激勵機制即調動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參與音樂藝術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同時,我覺得教師要設計更多巧妙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去實踐去創造。

備課組教學反思 篇6

《七律長征》是毛澤東同志在紅軍長征勝利結束時寫下的一首詩。它是毛澤東為紀念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而作。作者以其軍事家高瞻遠矚的眼光和詩人豪放熱情的氣概,回顧了長征的艱難歷程,謳歌了紅軍戰士英雄無畏和樂觀精神,抒發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邁情懷。

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瞭解詩歌的寫作背景。我首先介紹有關長征的資料,使學生對長征有一定的瞭解,再通過課文中註釋,從字裡行間大致瞭解課文內容。

接著我引導學生朗讀、背誦、默寫課文,讓學生了解詩句的內容,體會詩句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澤東及其中國工農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

教學時,我讓學生深入學習詩中的比喻句。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讓學生說說句子把什麼比作什麼,為什麼這樣比喻?通過討論,學生均明白了這個詩句突出了五嶺、烏蒙山的高大險峻,可在紅軍戰士眼中它們不過是細浪和泥丸而已,說明紅軍藐視困難,把歷經千山萬水的艱難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教學完課文,我讓學生高聲朗讀詩句,再現紅軍長征中的一些重要戰役。如: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過草地,爬雪山等。通過想象加以充實,加以補充,使長征的一些畫面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很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通過課文的學習,學生了解了詩歌的基本特徵,初步培養閱讀詩歌的能力,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的情感。

備課組教學反思 篇7

八年級物理《速度》一節是認識物體運動一章的重要內容,無論對速度概念的建構,還是對運動快慢的描述,以及對速度及其變形公式的綜合應用,要求都是比較高的,這也將對學生今後的物理學習產生重要影響。

1、問題引入調動學生積極性

以三個問題引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老師再列列舉比賽場地上的裁判和觀眾比較運動員快慢的例項讓同學們開始議論紛紛了。讓他們在以前個控制變數法的基礎上來敘述兩種比較快慢的方法,同是也為後面的學習打下基礎。把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很少有學生睡覺。上課時,都很認真的聽課,對問題都會積極參與。

2、教學內容難度適中,控制好一節課上的容量。

在教學中就要把握好題目的難度,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剛開始難度不能太高,太難了他們聽不懂的話,上課就會失去激情,不認真聽課,會讓他們對自己失去了信心,讓他們以為自己不行,比不上人家,沒辦法學好,所以教學時一定要選一些難度適中的題目。待時機成熟題目可以難一點,這樣反而激起他們的好勝心,攻克難題他們會覺得具有挑戰性,他們心裡會有一種不服輸的念頭,所以聽課就會更加認真。

3、積極提問,貫穿課堂始終;以學生討論為主。

要想學生40分鐘內都會專心聽你的課那是不可能的,他們或多或少會開小差,他們甚至連書本都不拿出來或不翻開。這時採用提問或討論的方式的話,就會使學生的精神一下子緊張起來,並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問題,但是提問時,不能只提問一些選擇性的問題,因為這樣他們思考的空間就會很小,這樣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另外,提問要有均勻性,不能反覆提問某個學生,這樣會使其他學生回答問題的熱情消退的。

4、多舉例項,生活與物理相聯絡。

教材中,很大程度上強調物理的應用,每個章節中都有相關聯絡生活的例子,多舉一些生活中的例項,讓他們知道物理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廣泛的應用,會激起他們對物理的學習興趣,因為要使學生學會你這一科,先是讓學生喜歡你這一科。對於本節內容,可以讓學生測量自己不行的速度等等,這樣也為會考中的估計題作好準備。

教材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注重實踐和創新,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教師的工作重心也發生了轉變,教師講的少了,開放性的題型多了,這就要求老師不斷的去嘗試用新的教學模式來打破目前的教學難題。

備課組教學反思 篇8

最近,我與學生一起研討課文《驚弓之鳥》時,有意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在大多數學生根據課文後面的思考題,對射箭高手更羸的經驗之談表示認可和讚揚後,也有少數同學談了自己的不同感受。

有的學生說,我覺得我們應該從這隻可憐的驚弓之鳥身上吸取一點教訓,那就是我們不能像這隻大雁一樣,只因為被箭射傷過,後來一聽到弓弦響就驚惶失措地墜落到地上。我們班上不是有的同學曾經因為某次考試不理想,受到家長的批評,現在一聽說考試就害怕嗎?這個學生由落地的驚弓之鳥談到了當前的一個熱門話題:要注重培養青少年經受挫折的能力;這是本課教參書上並未涉及到的內容。我帶頭為他的見解鼓掌。

還有的學生說,我覺得更羸的所作所為不值得稱讚,因為他不是一個善良的人。他明明知道那隻受傷的鳥不能再受驚嚇了,但為了在國王面前顯示自己的高明,又故意拉動弓弦,使那隻可憐的鳥又一次遭受精神上的打擊,摔落在地上。鳥是人類的朋友,更羸的惡作劇有點殘酷無情了。──這位學生獨闢蹊徑,居然能從保護鳥類的角度來談感受,體現了孩子們注重情感同情弱者的心理體驗特徵。同樣,這樣的感受內容也是教科書上沒有的。雖然有的學生認為此說法有點牽強附會,但她能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獨特感受,且言之有理,這一點就值得充分肯定。我又一次帶領全班學生熱烈鼓掌。

一石激起千層浪。在這之後的語文課上,學生們各抒已見,不同思維的碰撞,使課堂似乎顯得有些“亂”,但我卻由衷地高興──這不正是我所期望的嗎?當然,讓學生各抒已見談感受,並不等於放任自流,教師撒手不管。對於某些明顯錯誤的看法,我在表揚其大膽發言精神後,也會選擇不同的方式予以糾正,其中最多的方式是啟發學生自我糾錯,教師絕不作當眾宣判式的否定。

備課組教學反思 篇9

本文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述了一位母親陪失明的孩子打彈弓的故事,讚揚了一位給予殘疾孩子無私母愛的母親。這是一位有著博大胸懷的母親,她的愛蘊涵在安詳的微笑裡;蘊涵在輕輕的動作裡;蘊涵在平靜的話語裡。這愛是多麼的深沉而了不起。學生體會這沒有直接表露的愛會有些困難,因此在教學中,以那位母親的語言、動作、神態作為體會中心的抓手,先引導學生理解進而朗讀,感悟,從中體會這份執著、堅韌的母愛。理解、感悟偉大的母愛。

不足之處:

1、整堂課的教學,我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去感悟去體驗,然後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把自己這份獨特的感悟體驗表現出來,可是在悟出這看不見的愛的真正含義時,我沒有深入的引導學生感悟 “為什麼說是看不見的愛 ”。課後我想應該引導學生閱讀交流與小結提升,由點到面,觸類旁通,讓學生明白母愛在人間可以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盲童孩子與母親之間,心中的愛,看不見的意境——愛,同樣可以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樣,學生對於課文愛的理解就更深刻了,認識也就更提高了,教材的人文教育價值也就提升了。

2、這篇文章雖然孩子們已經學完了,但細細回味本節課還有一些不足,比如,在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孩子們有的理解不到位,還有在朗讀課文上給的時間還不夠充足。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我在教學過程中,應繼續關注,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語言實踐中感悟、體會課文的內容和情感,並適度滲透語文知識的學習,使學生的閱讀和表達的能力得以同步提升。

備課組教學反思 篇10

《火燒雲》是一篇寫景的文章,描寫的是晚飯過後,火燒雲從上來到下去的過程中,顏色和形狀的變化,表現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本節課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

(一)、運用多媒體視訊,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閱讀教學開始時,老師先播放一段自己收集的關於火燒雲的視訊和優美圖片資料,讓學生形象的感受到了火燒雲的美麗壯觀,激起學生學習新的課文內容的興趣,自然引出下個環節的教學。

(二) 初讀課文,明確學習目標。

先讓學生 自學課文導讀,明確本課的學習要求,然後讓學生認真讀課文,隨著課文的描繪,想象火燒雲那絢麗的色彩和多變的形態。找出自己喜歡的段落然後重點朗讀。

(三)、合作探究,讀中感悟。

老師讓學生邊讀邊想,並感情朗讀自己喜愛的文段,捕捉關鍵詞句,讀出火燒雲的顏色和形狀變化的特點。例如,在學習“火燒雲顏色變化”這一塊時,引導學生從“紅通通、金燦燦……”等七個表示顏色的詞,以及“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一句中體會出火燒雲顏色變化“多”這一特點;從句子“這地方的火燒雲變化極多,一會兒紅通通的,一會兒金燦燦的,一會兒半紫半黃……”中的四個“一會兒”,體會出火燒雲顏色變化“快”這一特點。另外,在此教學環節中,教師還不斷地滲透引導學生質疑、對比,並積累品析好詞佳句,並嘗試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話來延續作者豐富而絕妙的想象,感悟作者對美麗的火燒雲由衷的熱愛,從而受到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薰陶。

(三)、拓展創新,發揮想象。

教師播放悠揚音樂,讓學生在動人的音樂旋律中放飛自己豐富大膽的想象力。讓學生出示自己收集或者畫的火燒雲圖片,根據自己的觀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大膽創新,用自己的話來描述圖片中美麗的火燒雲。

火燒雲雖然是一種自然現象,但很少有學生留心去觀察它,所以大多數學生對於火燒雲的相關知識知道的較少,因此引入課外資源很有必要。教師課前可以讓學生蒐集有關火燒雲的相關資料,讓學生在課上交流。教師也可以收集一些視訊錄象在匯入新課的時候進行播放,讓學生對火燒形成一個初步的概念。課後可以蒐集火燒雲的形成原因。

備課組教學反思 篇11

《秋思》是五年級上冊第5課《古詩詞三首》的第二首。這三首詩都是抒發作者思鄉之情的詩歌。通過前一首詩《泊船瓜洲》的學習,學生基本上已經掌握了理解詩句意思,體味詩中感情的方法,因此在進行這首詩的學習時,我放手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的形式,依靠自己的閱讀理解詩句的意思,而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想象詩境,體味詩情之上。

一、品讀

開始整首詩的自由讀,個別讀,小組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理解詩的意思。接著課中導讀,在理解了詩意的基礎上,在體會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個人獨特的見解後,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最後熟讀成背。這樣一層一層地深入讀,讓學生在讀中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詩人的思想感情,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詩的味道。

二、想象

學生自讀,解疑後,我引導學生髮揮想像:作者客居洛陽城,見到了秋風,就是見到了什麼?學生由一“秋”字,聯想到蕭瑟的秋天來了。我進一步啟發學生“秋天來了,作者見到了秋風,還見到了什麼”?學生腦海中儲存的關於秋天的意象紛紛湧現出來。有的說詩人在洛陽城裡見到樹上的葉子有的變黃了,有的變紅了。秋風一吹,樹葉一片一片的落下來。有的說詩人在洛陽城裡見到白花謝了。還有的說詩人在洛陽城裡見到燕子飛到南方去了,大雁也排著整齊的隊伍往南南方去。這時,我進行小結:是啊,秋風使秋葉紛飛,落紅滿地;秋風帶來了淒涼和寂寞,客居他鄉的遊子,見到這一切,怎能不勾起對家鄉、親人的悠長思念呢?這時,他想寫一封家書給家鄉的親人。他會給哪些人寫信,寫些什麼呢?現在,你就是詩人,你就把你寫給親人的信,給大家念一唸吧!當學生的情緒被完全調動起來的時候,此時我說:詩人飽蘸深情寫好家書,封好後又做了件什麼事?詩人為什麼又拆開信封?拆開信封后他會做些什麼?想象一下,把這首詩改編成一個故事。

課後孩子們改寫的《秋思》都比較成功。

備課組教學反思 篇12

學生找到這些關鍵詞語後,應引導學生深入分析這些詞語的意義和作用。我讓學生思考:“‘雲’、‘月’是‘淡淡’的,不能郎照,作者卻以為是恰到好處呢?”“蟬聲與蛙聲很熱鬧,為什麼作者說‘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學生逐步明確這實際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發展歷程,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作者不滿黑暗現實,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時又看不清前進方向,心情苦悶彷徨,思想矛盾複雜,於苦悶中想求得一時的解脫,因此踏上了求靜之路,來到了日日曾走過的荷塘。欣賞著月下荷塘的美景,作者得到了片刻的寧靜,但現實的陰霾在心頭揮之不去,總有一股淡淡的憂愁蘊含其中。學生再進一步可以理解本文將客觀描述與主觀感受融為一體的寫作特點。

不同詞語的運用,所表達的效果也不一樣,沒有比較,就沒有發現,就難有深的體會。引導學生比較不同詞語的優劣,品味其中的奧妙,學習語文的興趣也必然大增。

《荷塘月色》中描述月光時這樣寫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我讓同學們比較“瀉”字與“照”的區別。學生通過反覆誦讀、品味,一個“瀉”字,變靜為動,增強了月光的流動感,同時與“流水”相照應,而“照”就缺少這樣的表達效果。

又如“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一句中的“浮”,是否可以換作“漂”或“升”呢?同學們思考後明確,“浮”,寫出了霧的輕飄狀態,與“薄薄”相照應。“漂”和“升”就難以體現青霧的輕盈之美、自由之態。

教學的目的在於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教會學生自己掌握品味語言方法。實踐證明,語文教學抓住了“品味”這個鼻子,完全可以調動起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因為教材中所選課文大都是語言精品,引導學生深入品味,就如同挖井,井挖得越深,泉水越多,越甘甜。

備課組教學反思 篇13

拿到一首詩,我們要首先注意三點:一要注意題目;二要注意作者;三要注意註釋。對於題目,我們可以教會孩子找題眼,以題眼入手學詩就能更好地把握詩歌的主旨。《峨眉山月歌》中,以“月”為題眼。那麼如何抓住“月”創設情境呢?我覺得如果用上這樣的方式就很不錯——

師說:“月”在李白的詩中出現的頻率是很高的。你能背幾句嗎?(生背)李白有一種“明月情結”,從他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可知,李白用天上的明月來寄託他的思念;從他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可知,李白有時把明月當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經過這一番談話,學生們漸漸進入思考,心想:《峨眉山月歌》詩題中的“月”確實給了我們一種提示。再來了解了解本詩的作者李白。他是一個浪漫主義詩人,行文自然流暢,誇張綺麗,喜好喝酒,並且酒後作得一首詩,被稱為“詩仙”。學生心中想著這樣一個人物,再看題目,他會作一首什麼詩呢?瞭解了這二點,再來看詩意。謝冕先生在《詩論》中說:“我以為詩的欣賞的第一步是要讀懂,要弄懂字面上的意義。”咱們的教學用書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圖,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山”“月”“江”,教師要激發學生看圖,積累“朦朦朧朧”“隱隱約約”“層巒疊翠”“一葉輕舟”等詞語,並用這些詞語描述在圖中看到的景象,展開適當的想象。

欣賞詩歌,最重要的是走進詩歌的意境,作為學生的引路人,我們應該多多思考,在教學古詩時,為學生創設更好的情境。

備課組教學反思 篇14

什麼情況下,槓桿省力?什麼情況下,槓桿費力?什麼情況下,槓桿既不省力也不費力?

解答這三個問題的關鍵在於用力點到支點距離和阻力點到支點距離的比較,可如何讓學生自行發現這兩者之間的關係?

在課堂教學中,我首先和學生共同確認什麼是省力?

“當用力點是兩個鉤碼而阻力點是一個鉤碼時,槓桿保持水平,是省力還是費力?”

“費力”

“當用力點是一個鉤碼而阻力點是兩個鉤碼時,槓桿保持水平,是省力還是費力?”

“省力”

當省力與費力的標準確定後,我將幾組資料交給學生,讓他們自行判斷是省力槓桿還是費力槓桿。

學生在經過自行動手驗證之後,很快得出判斷

此時我第一次提問,“從我們的資料表格中能夠發現,槓桿在什麼時候省力嗎?”

此時能夠表達自己觀點的學生並不多,但已有部分學生隱隱約約猜測到了省力與距離之間的關係,可始終無法擺脫鉤碼數的干擾。

為了幫組學生理解,我將表格中所有的鉤碼數全部從黑板上擦去,只留下了格數與驗證資訊。

學生們眼前一亮,干擾他們的主要資訊沒有了,很快就發現距離與三種槓桿之間的密切關係。

為了鞏固學生的發現,本人再次出示幾組資料,讓學生先判斷,再動手用槓桿尺驗證,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再次體驗到三種槓桿與用力點到支點距離和阻力點到支點距離之間關係。

備課組教學反思 篇15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通常都不被師生重視,並且它的內容多議論,有些枯燥,李大釗生活的動亂年代,和現在我們生活的和平時代隔得太遠,學生不熟悉也難深刻體會愛國之情,這都很難讓學生提起興趣,感同身受,引起共鳴。

我在上這篇課文的時候,最大的亮點就是“猜想”環節。讓學生先通過標題才文章的主旨,再讓學生圍繞這個主題來創作,引導學生了解中國曾遭受的艱難處境。例如:唐山大地震、20__年非典、20__年洪災、20__年汶川大地震、大雪災、泥石流、玉樹地震……這些都積極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同時和現實中的中國時事結合起來,學生很快進入文章情景環境。另外接著引導學生在國家受難的時候,四川人民是怎麼做的?如果當時你也在,你會怎麼做?這很容易讓學生體會在國家艱難的時候,雄健國民的重要性,也在內心感悟自己要做個雄健的國民。

其他一些比較滿意的地方,例如:在匯入和結尾部分,充分利用大家耳熟能詳的國歌,激起學生心中的愛國之情。在朗讀時,用糾錯的方式,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男女分段朗讀,用競賽的方式讓學生打起精神、充滿鬥志。在講到“趣味”的時候,引導學生談論自己現實中所真切感到的樂趣:做出一道難得數學題、完成一件難做的家務事等。在“欣賞文章美”部分,總結這篇文章值得學習的地方,加深學生印象,掌握寫作技巧。

以上是這堂課比較令人滿意的地方,當然也有不足。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時,有些學生理解速度慢或根本不懂,參與的人數不多,多靠老師講解。另外沒有過多講解李大釗生活年代背景,致使學生不能深刻體會到作者寫這篇文章的迫切之情和愛國之深。在互動環節上,討論合作的地方也不夠多。

總的來說,這一課上的還比較成功。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課堂,理解文章主旨,掌握寫作技巧,並且能延伸到現實生活中來,瞭解中國時事,關注國家命運,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做個“雄健”的國民。

備課組教學反思 篇16

《比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過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比的概念實質是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表示兩個數量間的倍分關係。任何相關的兩個數量的比都可以抽象為兩個數的比,既有同類量的比,又有不同類量的比。教材還介紹了每個比中兩項的名稱和比值的概念,舉例說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數的關係,著重說明兩點:(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數表示,也可以用小數表示,有的是用整數表示。(2)比的後項不能是0。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和運用比的意義及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絡;教學難點是理解比的意義。

在學習比的意義的時候,我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學生的已知經驗裡對比已經有了初步的感官認識,在配製安利的洗滌劑的瓶子上按照幾比幾來配製,學生也能夠接觸到,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所以一開課,我直接出示,讓學生按照2:1來摸紅色和黃色的球,學生很輕鬆的說出紅球2個黃球1個,然後引導學生說出其他的情況。進而,讓學生總結出只要滿足紅球是黃球的2倍就滿足紅球和黃球的比是2:1,再引導學生列出算式。這一環節,就是比的意義第一個層次:表示兩個數量間的倍數關係。然後教師反過來問道,那黃球和紅球的比是幾比幾呢?黃球是紅球的幾分之幾呢?引導學生列出算式,這一環節就鞏固了比的意義第二個層次:表示兩個數量間的分數關係。通過這兩個層次的教學學生對於比的意義理解的非常深刻,也達到了預想的教學效果。

備課組教學反思 篇17

《灰雀》一課主要講述的是列寧、灰雀和一個小男孩之間的故事。列寧在公園裡尋找三隻惹人喜愛的灰雀當中的一隻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過交談,受到感動的男孩將灰雀放了回來。這個故事體現了列寧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愛護以及男孩的誠實和天真。

教學《灰雀》一文時,我將全文緊緊圍繞“愛”一字展開,引導學生討論了三種“愛”——列寧對灰雀的喜愛(這是最淺層次愛的體現)、小男孩對灰雀的喜愛、列寧對小男孩的愛。在體會這三種愛時,讓學生區分列寧與小男孩對灰雀“愛”的不同,並重點感悟列寧對小男孩的愛。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課文內容進行了 比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整個課堂教學也呈現流暢的態勢,如在文中的泡泡裡提出了一個問題 “列寧來到白樺樹下,為什麼跟不會講話的灰雀說話,而不跟會說話的男孩講話呢?”我就讓學生讀書思考。然後,組織交流。有的說:“列寧怕小男孩傷心,所以不直接問小男孩。”有的說:“列寧不願意傷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說:“列寧怕小男孩難堪。”還有的說:“列寧對灰雀講話,實際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說話。”我覺得利用學生的疑問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啟發,再通過學生讀書思考,從而領悟到課文所表達的男孩愛灰雀、列寧愛灰雀更愛男孩的情感,學生對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有了深刻的認識,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其實,兒童的情感是最豐富的,兒童的感覺也是最敏銳的,只要能夠為他們創設一個合適的情景,他們的情感就會充分流露出。但在這下面,我也發現了不少問題:

1、 朗讀教學中,朗讀缺乏

本堂課,我和學生在探討上進行的十分圓滿,但我卻有些忽略了朗讀這一塊。語文課堂,朗讀佔有極大的比重,究竟怎樣合理地朗讀,才能做到做適合於學生的發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與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發生共鳴,在此基礎上,學生的朗讀才能有跡可循。我在教學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來,便是讓學生融入角色,將感情帶入文中,激情朗讀。可在實際教學中,我自覺還缺乏合理引導的手法,因而,課堂上,學生始終無法讀出列寧焦急尋找的語氣。這時,我雖提示學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心愛的東西丟了,自己是怎樣的心情,但學生依舊把握不準。而此時,我本該發揮作用,示範朗讀,可我卻忘了這麼做,可見,我的臨場應變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後,這一環節,在學生並沒有很好的進行朗讀情況下,我就進入了下一環節。在朗讀環節中,我還不會採取多種方式教學,這是我今後需要不斷學習的其中一方面。

2、基礎知識的再學習

雖然在第一課時中,已經比較全面地學習了字詞和課文的初讀,但這並不是說字詞的學習在第二課時中就可以停息。相反,在課堂中,抓住一些重點的字詞,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也能起到增加詞彙的作用。在《灰雀》一文中,有不少詞語是需要隨文理解的。但這一步我卻忽略了。所以在這一堂課中,學生在基礎知識方面,學得不太紮實。

……

整堂課從總體看,還算成功,但細細分析,存在的缺陷也不可少看。但是,教學就是一個不斷嘗試,然後不斷髮現不足,加以改進的過程。所以,我相信,認真做好反思,並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我會有所進步,有所收穫!

備課組教學反思 篇18

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是不進位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它是本單元的重點,學生掌握了不進位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以後,將為進位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為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因數是更多位數的乘法問題奠定了基礎。因此本節課的筆算主要是讓學生1、掌握乘法的順序;2、理解用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數乘第一個因數得多少個“十”,乘得的數的末位要和因數的十位對齊。傳統的計算教學側重於使學生掌握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新課程背景下,計算教學不是孤立的,它與估算、與解決實際問題有機結合起來了。所以本節課把教學目標定位在:1、讓學生經歷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過程,理解並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2、通過自主、合作學習,探究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體驗方法的多樣化。3、培養學生合作學習意識,滲透德育教育。同時培養學生用“舊知”解決“新知”的學習方法及善於思考的學習品質,養成認真計算的學習習慣,其中教學重難點仍是理解乘數是兩位數筆算乘法的算理。

對整堂課的教學過程是,創設一個買福娃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還創設一個買書的情境圍繞要解決的中心問題展開自主探索,在教學中我以引導者的角色帶領學生理清:1、掌握乘的順序。2、理解用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數乘第一個因數得多少個“十“,乘得的數的末位要和因數的十位對齊。同時也提倡演算法多樣化。

本節課在新知的探索過程中,為了突破重點和難點,我分兩個層次進行。第一層次主要是為解決學生對兩位數乘兩位數算理的理解,而理解算理主要是以學生對乘法算式意義的理解為突破口。在對比口算與列豎式時,學生都喜歡口算的演算法,因此我順水推舟的說:“實際上口算與列豎式的演算法是一樣的。列豎式的方法比口算方法還要簡便,實際上列豎式也是先算24乘2的積;再算24乘10的積;再把24乘2的積和24乘10的積想加。”第二層次主要是為解決十位部分積的對位問題,這也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主要是能解決這幾個問題,第二個部分積的末尾“0“能不能省?會不會影響計算結果?省“0”後要注意什麼?

總之,這次教研課能抓住計算教學的基本步驟進行:1、強化口算,估算。2、重視算理。3、注重演算法多樣化。4、有培養學生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的意識。但“沒有完美的課堂”,這節課也有不足和需要改進方面:1、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很好的體現,老師講解多,學生展示的時間與空間少。2、重點環節單一重複,學生理解內化的過程得不到體現。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應儘可能的讓每一位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動口,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在重點環節教學時,要讓學生會說乘的順序,理解並能講述用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數乘第一個因數得多少個“十”,乘得的數的末位要和因數的十位對齊。讓學生在教師創造的時間和空間中體現自我的價值,品嚐成功喜悅。同時實現演算法多樣化與最優化,並讓學生感受“用舊知識解決新知識”這一數學思維方法。

備課組教學反思 篇19

臨近畢業,小朋友們都懷著激動的心情,心裡有好多話要對老師和其他小朋友說,特別是對老師,有著深厚的感情。在這首歌曲《老師,老師再見了》中,充分體現了小朋友的心情和情感。我班幼兒進入大班後,表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自信心也增強了。這學期我班著重於開展歌唱活動,在歌唱活動中,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努力做到“導而不包”,目的是為幼兒創造性學習,提供更多的時間、空間、充分挖掘幼兒的潛能,力求讓幼兒在自己的探索中學習歌曲,在我們兩位老師的指導下提高,使幼兒成為學習的主體,幼兒在主動作用於外部世界的過程中和諧發展,增強自信心。

在學習《老師再見了》的時候,我們讓幼兒回想三年幼兒園的生活,想想馬上就要離開老師上國小了。有的小朋友突然哭了,說:“老師,你一彈這首歌我就會流眼淚了。”有的小朋友說:“我唱這首歌的時候就想起以前的事了。”或許這群天真的孩子還不能真正理解分離的意思,但從歌曲中,他們所表達的真是對老師的戀戀不捨。藝術是幼兒“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因此,在音樂活動中,我們儘可能地使幼兒“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這種藝術的表達是“自由表達”,是“創造性表達。通過歌曲的學習和演唱,激發了幼兒對幼兒園的依戀,流露出了對老師的敬愛、依戀之情,個個表達要做一名遵章守紀的國小生。幼兒初步掌握了三拍子的強弱弱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