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教學反思(精選16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2.91W

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教學反思 篇1

“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領域的教學內容分散於各個年級,從最初的畫圖、列表到一一列舉、倒推,到現在的替換,“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版塊的教學整 體呈現了由直觀到抽象、有簡單到複雜、由單一到綜合的漸變趨勢。如何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領會替換的策略,初步學會運用策略分析數量關係、確 定接替思路,並有效地解決問題,這都是我們要從認識與實踐層面予以思考的。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教學反思(精選16篇)

1、 感受策略的必要性,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

課前我通過播放《曹衝稱象》的動畫故事讓學生說說曹衝是用什麼辦法稱出大象?然後指出:曹衝用相同重量的石頭代替大象的重量,這就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 替換,今天我們就利用這種辦法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從而引出新課。生動有趣的動畫場景加上耳熟能詳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進一步探索新 知的慾望。並且通過故事讓學生初步感知替換策略的必要性,以及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例1情境的出示,學生感受到新問題的複雜性,自 覺產生了產生新的解題策略的意識為新知學習奠定基礎。《數學課程標準》注重解決現實性問題,把數的運算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這與傳統應用題教學相比, 有了根本的改變。學生的應用意識表現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所以,在教學《解 決問題的策略——替換》時,首先要明確一個認識問題是:應該以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為主,而不是以引導學生掌握“策略”為主。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應放 在培養學生“策略意識”方面,而“策略”及其學習過程應成為發展學生“策略意識”的途徑和載體,所以,只有在具體的認識和使用“策略”的過程中,學生的 “策略意識”才能得到培養和強化。

2、引導學生經歷策略形成的完整過程。

《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這一課,主要是讓學 生經歷3個層次:體會 “為什麼要替換?”掌握“怎樣替換?” 理解“換了之後怎麼樣?”。例1主要讓學生產生替換的需求,並探索替換的方法;通過“倍數關係”的練習讓學生掌握替換的方法,並通過曹衝稱象進一步理解替 換的相等關係,“差數關係”的練習使學生再次積累用相等關係進行替換的經驗,以及理解替換後數量關係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這也是這節課的教學難點。整節 課,並不在乎學生能否獨立運用策略解決多少個實際問題,而是要學生體驗每一策略的形成過程。所以,在這節課上我注重讓學生說想法,說替換的過程。

3、巧創練習,優化策略。

本節課教材只安排三道題,例1替換的兩個量是倍數關係,練一練替換的兩個量是相差關係,練習17第一題。為了體現練習的強度與坡度,我將例1進行了改動,這 道題旨是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發現選擇把大杯替換成小杯解題會更容易,從而讓學生明白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我們一般要靈活的選擇簡潔、容易的方法,以達到 策略的優化。

4、多種策略,綜合運用。

課標指出:努力使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畫圖把替換的過程表示出來。並且在檢驗後我提出“回顧一下,剛才這個問題有什麼特點,我們是怎樣來解決這 個問題的呢你覺得哪些步驟是解題關鍵?”引導學生既感受到用替換的策略可以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又讓學生感受到面對一個問題有時會有多種策略的綜合運用。

通過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教學,使我更加明白了 “數學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數學的學習,對學生來說,能使其終身受用的,絕不僅僅是知識,數學思想方法獲得是更重要的。

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教學反思 篇2

《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是蘇教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的內容。替換作為一種思想方法,對學生的思維發展很有好處。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讓學生掌握用替換的策略解決一些簡單問題的方法;弄清在有差數關係的問題中替換後總量發生的變化。反思本節課教學中自己較為滿意是:

1、創設情境感知策略 在課前我通過蘋果換梨的動畫圖片並讓學生說說梨和蘋果的關係?然後指出:兩個蘋果可以用四個梨來代替,這就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替換,今天我們就利用這種辦法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從而引出新課。比較生動的例項,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進一步探索新知的慾望。再次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2、對比教學發展思維。 本節課我進行了兩次比較。第一次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學生採用了兩種替換策略,一種是把大杯替換成小杯,另一種是把小杯替換成大杯。我讓學生思考:他們的共同點是什麼?都是把兩種量替換成一種量,從而揭示了替換的目的在於把複雜問題簡單化。第二次對比是在倍數關係和差數關係的替換的對比,通過對比使學生明晰:倍數關係替換後總量不變,而差數關係替換後總量發生了變化,從而能在更高的層面上把握替換策略的要領。

3、注意差異重點教學。 替換的策略——尤其是相差問題的替換,學生儘管知道替換的方法,但對於替換後總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不少學生模糊不清,學生之間的差異較大。如何協調這種差異,一是藉助現代資訊科技手段通過動態的演示讓學生明白替換前後的變化,一是給學生時間和鼓勵。在教學中我發現把6個小杯替換成6個大杯總量增加6個20毫升,有的學生不甚理解,動畫的演示能幫助學生理解,但對一小部分孩子還是存在困難,讓學生分別從圖中指出原來的橙汁和還需增加的橙汁,能促進更多學生的理解。我們只有本著承認差異,尊重學生的態度才能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才是真正的以生為本。

4、多種策略綜合運用 新課程標準指出:努力使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畫圖把替換的過程表示出來。並且在檢驗後我提出“回顧一下,剛才這個問題有什麼特點,我們是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的呢你覺得哪些步驟是解題關鍵?”引導學生既感受到用替換的策略可以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又讓學生感受到面對一個問題有時會有多種策略的綜合運用。

通過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教學,使我更加明白了 “數學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數學的學習,對學生來說,能使其終身受用的,絕不僅僅是知識,數學思想方法的獲得是更重要的。

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教學反思 篇3

課前我通過播放《曹衝稱象》的動畫故事讓學生說說曹衝是用什麼辦法稱出大象?然後指出:曹衝用相同重量的石頭代替大象的重量,這就是解決問題的一 種策略——替換,今天我們就利用這種辦法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從而引出新課。生動有趣的動畫場景加上耳熟能詳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進 一步探索新知的慾望。並且通過故事讓學生初步感知替換策略的必要性,以及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這一課, 主要是讓學生經歷3個層次:體會 “為什麼要替換?”;掌握“怎樣替換?”; 理解“換了之後怎麼樣?”。例1主要讓學生產生替換的需求,並探索替換的方法;通過“倍數關係”的練習讓學生掌握替換的方法,並通過曹衝稱象進一步理解替 換的相等關係,“差數關係”的練習使學生再次積累用相等關係進行替換的經驗,以及理解替換後數量關係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這也是這節課的教學難點。整節 課,並不在乎學生能否獨立運用策略解決多少個實際問題,而是要學生體驗每一策略的形成過程。所以,在這節課上我注重讓學生說想法,說替換的過程。

通過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教學,使我更加明白了 “數學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數學的學習,對學生來說,能使其終身受用的,絕不僅僅是知識,數學思想方法獲得是更重要的。

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教學反思 篇4

在課堂教學結束後,再來回顧自己的課堂,我覺得有以下幾點收穫:

1、在理解“數不清”這個詞語時,我創設了一個小小的情景,即我在黑板上先畫了一朵雲,然後在雲底下畫大小雨點,學生自然而然地跟著數了起來,最後我用點代替雨點兒在黑板上快速地點點,學生數不過來時,我再引出:“雨點兒多得數都”學生很自然地接上來“數不清”。在這樣的引導下,學生經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很容易地就理解了詞語。接著我又進行適當地創高,讓學生聯絡生活說一說,還有什麼是數不清的,效果就出來了。

2、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認為書是學生讀懂的,而不是老師講懂的。新課標在目標定位中強調指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學中,我充分運用讀的手段,通過自由讀,指名讀,引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朗讀方式,引導學生在讀中熟悉課文,理解課文,在讀中學會朗讀,學會合作。一句話,在讀中悟情,在讀中明理,在讀中得法。

3、設計開放性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探究慾望,更好地生成語言。在本課教學中,我問:“如果你是雨點兒,你會做什麼?”,在品讀課文時,我又問:“如果你是花草,你會對雨點兒說什麼?”一連串開放性的問題,學生們在學習課文中,合理想象,多向探究,創造性地運用語言。學生在說到如果自己是雨點兒時,有的說“我要到黃土高原去,讓那裡的山坡不再是黃色的,讓那裡變成綠色的世界”;有的說“我要到北方去,因為書上說北方經常有沙塵暴,我去了可以減輕乾旱”;有的說“要是我是大雨點兒,我要到農民伯伯的莊稼地裡去澆灌禾苗”……誰說一年級的孩子還太小不懂事,他們的話卻真的讓人感動。

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教學反思 篇5

這節教材將乘法與除法混編,創設了“花園”境地,其中蘊含著與“倍”有關的數學資訊,既可以提出乘法問題,也可以提出除法問題。要求學生本身去發明、選擇數學資訊,提出並解決數學問題,目的是培養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和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並在這個過程當中,進一步體驗認識“倍”的意義,和它與乘法、除法運算的接洽。

本節課的講授活動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寬鬆、興奮、自由的學習空間,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經由自立探索與互助交流得出解決問題的要領。 可是,在講授中怎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怎樣有效地引導學生練習運用、怎樣更好挖掘學生潛在力量等方面還存在著不足。在以後的講授工作中,我還要改善這些方面,爭取做得更好!

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教學反思 篇6

《日月水火》是國小語文入學準備的第10課,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結合插圖學習4個象形文字“日、月、水、火” 能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看圖理解字義,並依照田字格里的範字把字寫端正。識字教學是國小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為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打基礎。因此教學中我做了如下的設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動力。因此在教學的匯入環節,我先已談話匯入:“小朋友們,十一長假剛剛結束,小明明把自己度假的情景畫了一幅畫,你們想看看嗎?”接著出示了圖畫,讓學生仔細觀察,說說你都看到了什麼?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地說開了:“上面有太陽。”我引導糾正:“我們說話要說完整話,應該說圖畫上有太陽。”後面的同學學著說完整話了,但仍然只說出看到的一方面內容,我又進一步引導說:“看看哪個同學觀察得更仔細,能夠把自己看到的內容都說出來。”學生在小聲交流後,紛紛發言,內容完整且趨於多方面了。我給與學生適當的鼓勵後接著說:“我們今天要認識的4個生字朋友就藏在這幅畫裡面,你們想不想認識它們呀?”學生們躍躍欲試,學習興趣高漲。在這個環節中,引導學生觀察圖畫,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練習說話的媒介,訓練了語言表達能力。

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教學反思 篇7

今天,我們學習了“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稻樑菽,麥黍稷。此六穀,人所食。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幾句,下面談一下自己的設計思路及本課的成功之處與不足之處。

課上,我先讓學習根據拼音自讀這部分內容,學生用五分鐘的時間自學、自讀課文。這樣做可以讓學生做到對所學內容初步感知,知道自己哪個地方不會讀。學生讀完後,我再指幾名學生讀,對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如聲調,老師進行指正。做到讓每一位學生讀準音,讀準聲調。接下來,我開始解釋各別字的意思及每句的含義,讓學生了解這部分內容的意思及包含的大道理。在理解地基礎上讓學生讀熟並背誦,然後,我們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朗誦與背誦比賽,朗讀與背誦得好的一組或個人可以得到小紅花。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每位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在一節課結束後能熟練地背誦出來本堂課內容。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有個別學生沒有認真聽課,當輪到他讀時,不知道應該讀哪 ,影響了全班的紀律。今後,老師要在進行活動前對學生進行一次提醒,讓學生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後再進行。另外,對一部分在幼兒園學過的學生,因為自己會背,所以上課時不認真,我發現這部分學生會背誦但他們不認識字,所以,教會這部分學生識字是今後努力的方向。

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教學反思 篇8

這節課去年穀玲老師上過,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教學借鑑。所以我基本上就是按照原有的教學思路,進行了適當的個性化修改。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我覺得以下幾點落實到位:

首先,這篇課文的段落比較多,學生不容易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所以,我就嘗試讓學生將整個故事分成兩個場景,並找出分別是哪幾個自然段,這樣課文的重點內容即對話部分學生也能一下子就找到。在設計中,我自己心裡並沒有底,令我欣喜的是,孩子在初讀之後就能找出故事發生在兩個不同的地方,又通過默讀課文找出了相應的自然段。這樣就理清了脈絡,有利於學生對全篇課文內容的把握。

其次,通過多種形式品讀鐵罐和陶罐的對話,從而瞭解人物神態和性格。緊緊抓住“奚落”這個詞語,讓學生從鐵罐對陶罐的明知故問中,悟出這就是鐵罐“奚落”陶罐,詞語的意思自然而然就掌握了。並且通過品讀,學生還知道了鐵罐奚落陶罐的原因,教學重點和難點也迎刃而解。

不過,由於自身經驗及準備不足,教學中也存在很多遺憾:

首先,學生的情緒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可能是因為下午學生比較容易犯困,也可能由於自己也有些緊張,一直繃得比較緊,從而影響了學生,總之感覺學生的情緒不如平時高漲,有些孩子始終不敢舉手,我也沒有及時啟發、引導,課堂氣氛不是很熱烈。

其次,指導朗讀形式單一,流於形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部分,是指導朗讀的重點。理想的狀態是學生能夠表現出人物對話時的動作和神態,而且每次對話都有所區別。應該讓個別學生進行演練,從而有目的的進行指導,逐漸提高要求,增加梯度。但是我基本上都讓學生齊讀,這樣看不出梯度的變化,只是泛泛而讀。

總之,每一次公開課都是自我歷練、不斷提升的過程,就像這篇課文的最後,我送給孩子們的幾句話:取長補短、相得益彰!期待著自己的課堂教學,也能夠在互相學習中有更加成熟的表現。

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教學反思 篇9

這篇課文以孩子的口吻講述了爺爺和小樹之間發生的故事。我家門口有一棵小樹。冬天,爺爺給小樹禦寒,夏天,小樹為爺爺遮陽。人與樹之間的關係多麼親密、和諧。課文是以孩子的口吻寫的,讀起來琅琅上口,而且很有童趣,非常適宜孩子朗讀。學生在朗讀中可以潛移默化地受到爺爺愛護小樹的行為的感染。

在教學中我注重了識字和理解重點詞語,對練習朗讀注重太少。

從教學過程看,在課堂上,通過師生共同活動,完成識字和理解重點詞句的目標。具體說來,認識生字時,我用多媒體出示了生字,讓學生互相說說記生字的好方法。學生你一言我一語,想到的辦法還真多,這一環節,看似簡單,實際上,對學生認字很有幫助。通過自己的努力,認識了原來不會認的字,讓孩子有成就感。

在教學課文時,我注重了提問、釋疑、但忽略了朗讀的指導,尤其是是讀中悟情的指導。由於讀得太少,對文中的情感體會不夠。通過反思,我瞭解到,學習本篇課文,只要多讀,並藉助圖畫,是很容易理解“暖和的衣裳”指的是稻草,“撐開的綠色小傘”指的是樹冠。可以針對年級特點練習說短語,如:暖和的、綠色的等。

聽了於老師的朗讀教學的報告後,更加覺得朗讀的必要性了,接下來的課文我將會嘗試以讀代講。

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教學反思 篇10

在教學時候我注意以下幾點:

一、讀思議練重實踐。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一堂好的語文課應該是以簡單的教學環節貫穿起聽、說、讀、寫等語文實踐活動,這節課我基本上做到了這一點。課堂上,根據學習內容和任務的需要,引導學生用多種讀書方式。讓學生邊讀邊圈點勾畫,邊讀邊思考,邊讀邊討論、交流,鼓勵學生一次一次地與文字對話,讓學生從文字中獲得資訊,提煉觀點,表達思考的所得。如:“自由讀第3段,想一想蝙蝠在夜裡是怎麼飛的?有什麼特點?”“默讀4——6自然段,思考科學家做了幾次試驗?怎麼做試驗?試驗的結果怎樣?邊讀邊勾畫,填寫試驗報告單。讀完後讓學生交流、討論,這每一步的教學步驟,把讀書的權力還給了學生,以生為本,以文為本,讓學生充分地閱讀,靜靜地思考,大膽地練說,在讀思議練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發展了思維,訓練了語言,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得以深化。

二、依標扣本學語言。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科普知識短文,也是一篇傳統的“老”教材。這篇文章雖然沒有優美的詞句,但課文敘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語言用詞準確。我抓住了文字這一語言上的特點,引導體會課文用詞的準確、精煉,如:抓住“無論……即使……也……”體會蝙蝠夜間飛行的靈巧;緊扣“一個也沒響,一根也沒碰著”感受蝙蝠飛行時的敏銳;抓住“科學家經過反覆研究,終於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祕密。”一句中的“反覆、終於”體會科學家們做研究,有所發明、創造往往要付出艱辛的代價,甚至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同時,在品詞析句之後,很自然地通過朗讀,讓學生把體會到的表達出來。既準確地把握了句意,又巧妙地進行了價值觀的引導,使科普文章的學習也散發出濃濃的語文味。

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教學反思 篇11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課的起始階段,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把他們思緒帶進特定的學習情境中,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對這堂課教學的成敗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有效地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聯想,激勵探究,使學生的學習狀態由被動變為主動,使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學到知識。

二次根式是在數的開方、實數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式的概念,是後繼學習無理式以及解決物理方程的一個基礎。但是二次根式與無理式是有區別的,前者主要在形式上是否是單一的帶有二次根號,而後者則更注重對字母的運算。本章學習的核心概念是最賤二次根式及其化簡,本章可以聯絡學生所學習的不等式、因式分解、解方程、代數式有意義的條件等知識點。學生學習的易錯點還是由數到式的過度上,特別是二次根式的被開方式必須是非負數這一點,對於複雜的式子,學生很難把握,尤其是對符號的把握和理解,需要強化聯絡,講解時注意和具體數的練習,把握其內在的道理,讓學生明白是如何由易到難的轉化。同時,本章也是規範學生正確書寫書寫符號以及提高學生運算能力的一章。

本節課開始時,首先由一個求修建兩塊運動場的草坪面積的實際問題出發,引導學生得出兩個二次根式求和的運算。從而提出問題:如何進行二次根式的加減運算?這樣通過問題指向本課研究的重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然後指導學生根據問題導讀單,去自學課本。通過自學課本再完成問題導讀單,從而自己獨立學習結合小組合作學習掌握二次根式的加減運算。通過我深入小組蒐集資訊、指導學習,發現學生具備自學能力,獨立自學時很肅靜,同學們都能夠通過翻閱課本自己獨立完成問題導讀單上的一些問題。合作學習時也很熱鬧,同學們都能夠交流自己的見解,並且能夠針對一些見解提出自己的看法讓大家評議。

總之,本節課我感覺同學們學習的效果非常好,學習氣氛濃厚,能夠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教學反思 篇12

今天上了《鳥的天堂》第二課時,從準備到試教再到正式上課花了五天時間,教案也幾易其稿,回顧這幾天的點滴,收穫頗多。

《鳥的天堂》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巴金先生為我們描繪了人與自然的美好與和諧。要讓學生了解文章的內容不難,難的是讓他們真切地體會到作者筆下的這種樹與鳥、人與鳥、人與樹的和諧之美。一開始我在教案中這樣設計:在學習榕樹這部分的時候,先讓學生找到作者發自內心的讚美的話——“這美麗的南國的樹!”然後圍繞這句話去找能夠表現榕樹美的句子,通過反覆的朗讀,體會到榕樹的美,鳥兒能夠在這樣美的“天堂”裡學習是多麼快樂;學習鳥的部分時,先抓“熱鬧”一詞,圍繞這個詞展開。還安排了一個句式訓練和拓展訓練——寫一寫小畫眉的感受。

第一次試教,效果不好。特別是學習到描寫鳥的部分時,由於之前我點了“熱鬧”,學生的思維受到了限制,在寫小畫眉的感受時,只能寫到感謝人們,而沒能想到樹。作為引領者,沒能引導好,學生的感受只能停留在淺層次上。第二次試教,學習鳥的部分時,改變了方法,還是採用圍繞作者發的感嘆——“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展開。這樣學生的思維沒有受到限制,在談自己的體會時有一個學生一下子就說到了樹與鳥、人與樹以及人與鳥之間的關係。

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教學反思 篇13

這是我第一次教二年級,到底應該怎麼教?教到什麼程度?對於我來說還有點模糊。但有一點我很明確,那就是低年級應該以識字與寫字教學為主,重點指導學生讀好課文。因此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朗讀,一讀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二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三讀抓住重點詞感悟分析課文。這樣就做到了逐層深入,由易到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就是在這種認識的指導下,我完成了本課教學設計,教後反思如下:

一、談話匯入,激發興趣

為了能激起學生自主讀文的興趣,教學一開始,我問學生:同學們,秋天已經悄悄地來到我們身邊,此時,如果讓你畫一幅秋天的圖畫送給爸爸媽媽,你最想畫什麼呢?孩子們馬上被激發起了興趣,滔滔不絕的說起來。那麼,現在,讓我們去看一看,文中小夥伴準備送給爸爸媽媽怎樣的圖畫?老師話鋒一轉,把他們的思維拉回了課文中。接著我讓學生用自已喜歡的讀書方法讀課文,可以和同桌一起讀,也可以找好夥伴商量,還可以和學習小組的同學討論。這樣,通過營造開放寬鬆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讀文,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

二、習慣培養,重在點滴

在學習過程中,我始終關注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如:學完生字,我讓學生拿出筆來,用直線劃出課文中帶生字的詞語;在瞭解課文寫作順序時,讓學生在課文中圈注出相關詞語;在感悟課文內容時,讓學生用波浪線畫出重點詞語。這樣的過程雖然一開始很緩慢,但是我堅信:這些學習習慣是學生學習語文必備的素質,對學生紮實有效的學習大有裨益,不可忽視。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當我在教室裡巡視,看著一隻只小手在書上認真地畫著,我說不出的高興。同學們畫完後,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細讀感悟同時積累詞語,我說:“同學們畫得真好,下面咱們做個小遊戲。老師說課文中一個詞的前一部分,你們接下一部分好嗎?遊戲開始了。“金燦燦的──”“桂花──”“透紅的──”“落葉──”……“真好,現在這樣,男同學說前邊的,女同學說後邊的。”一聲聲稚嫩、欣喜的童音歡快地飛出教室。我高興地和同學們一起“玩”著,意猶未盡地說:“多美的句子啊,越讀越愛讀,我們深情地讀一讀吧!”此時,充滿感情的讀書聲飛出窗外……

三、談話結束,提升能力

學習完課文內容後,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我鼓勵學生大膽地想象、討論:要是讓你也畫一畫秋天,你還想畫些什麼?學生興趣盎然,都說喜歡,但卻說不出秋天都有什麼景色。此時,我及時引導學生從秋天的天空、菜園、田野、菊花、節日等多個角度觀察,學生的表現還不錯。

這節課也讓我摸索出很多二年級孩子的現狀,提醒我,今後要注重引導學生養成愛觀察的好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另外,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還顯得不夠到位,只會粗略地評價“他讀的聲音很響亮”,“他讀的很有感情”等,但不會更細緻的評價,以後要加強這方面的指導。

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教學反思 篇14

這節課是八年級生物上冊第七節的內容,由於課本教材較以前的變動較大,對於我們來說真是一種考驗和挑戰,這節課內容看似簡單,但卻不容易把握,下面是我的備課思路及過程。

一、備課過程:

1、把握整體思路,找出主幹:理解兔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總結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徵。

2、兔的食性是重點,我主要採取讓學生觀察與思考,認真分析兔的牙齒與其功能的適應性,為此選擇幾個學生上前指自己的牙齒的名稱,對知識進行深入的理解

二、教學亮點:

1、這種課堂有利於學生閱讀,並有針對性的思考問題。

2、學案題目的設計讓知識點落實得很到位。

3、學生拿鏡子觀看、舔牙齒的環節設計是比較新穎的。

三、自我感覺不滿意之處:

1、匯入:設想是為了突出特徵,點明兔的分類地位,但匯入不夠華麗。

2、牙齒環節:引導不夠深入,分析不夠透徹

3、恆溫動物動物和變溫動物的分析點撥不夠詳細。

4、哺乳動物與人類的關係有害的一面分析不太深。

四、今後改進的方面:

1、學習兔子的生殖方式時,應呈現兩張圖片:胎生、哺乳的相片,讓學生印象深刻。

2、學習兔的運動方式,應讓學生有目的的比較前肢和後肢。且前肢短小、後肢肌肉發達。然後要點出哺乳動物的運動是靠四肢。

3、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的特點,應多結合生活經驗和材料圖片。

4、總結哺乳動物的特徵時應是主要特徵而不是一般特徵。

5、胎生、哺乳是哺乳動物的顯著特徵,應把它們顯示在第一。

6、以兔引出哺乳動物的特徵時,語言設計上不能這樣說:“兔是哺乳動物,從兔身上我們可總結出哺乳動物的特徵”,以個性代替了共同,是不正確的。這是我需要注意的。

7、恆溫動物和變溫動物的定義,按道理是必須要顯示分析的,且特別強調只有哺乳動物和鳥類是恆溫動物。但由於跨越課程教授這個知識點已經講過了,在此也可不必呈現。

總之,教師要想辦法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自己去解決問題,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教師在反思後將會不斷地完善自己的課堂。

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教學反思 篇15

《我選我》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故事。它講述了在班會上進行的“勞動委員”選舉中,小主人公王寧充滿自信地“毛遂自薦”,表達自己熱愛班級、熱愛勞動,願意為班集體服務的決心和信心,得到了同學和老師的肯定。

“我選我”是多麼簡單的三個字。但是,說出這句話,是需要勇氣的!特別是對於國小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自然大方、勇敢自信地表達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選編這個故事,就是要告訴學生要勇於挑戰自我,積極地為班集體服務;同時,有愛心、勇於擔當也是一種美德。基於以上理解和分析,在設計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經過反覆研讀課文,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位在“精講多讀,訓練語言”,並關注對學生情感的薰陶。

我首先用“毛遂自薦”這一成語故事匯入,生動形象的圖片和繪聲繪色的講述,馬上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也應和了課本上“問題泡泡”對學生進行成語啟蒙的意圖。接著揭示課題,質疑課題:“我”是誰?“我”要選自己做什麼呢?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繼續訓練學生邊讀文邊思考。由於課前已佈置預習,學生再讀課文後都能輕鬆準確地回答出:“我”叫王寧,“我”選自己做班級的勞動委員。這樣的設計也是對學生進行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訓練。

然後,我用三個大問題引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文,體會文章表達的情感:

第一個問題:“我們班為什麼要‘補選’,原來的勞動委員呢?”引出第1自然段的朗讀。抓住“李小青是我們班的勞動委員”這句話,進行一般陳述句的句式變換,把它轉變一種說法改寫為“我們班的勞動委員是李小青”(當然這些專業術語不能告訴學生)。通過講解和訓練,學生掌握了這種“誰是什麼”“什麼是誰”的句式互換,從而實現訓練學生語言、積累句子的目的。

第二個問題:“王寧為什麼要自己選自己?從大家的掌聲中你明白了什麼,他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引出課文第3、4自然段的朗讀理解。選班幹部是一件學生熟悉的事兒,將課文與生活實際聯絡起來,會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容易。但是自己選自己的事情卻並不多見。所以,在學生朗讀感悟的同時,通過師生的交流談話,教育他們向王寧學習做事有自信,學會正確的自我表現,更主要的是要擁有一顆樂於為別人服務的心。

在理解句子意思之後,用補充人物對話提示語的方法進行感情朗讀指導。先讓學生想一想王寧當時是用怎樣的語氣回答的,填一填:“王寧( )說:我和李小青是……我要向他學習熱愛勞動、關心集體。”學生有的說王寧自信地說、有的說王寧勇敢地說、有的說王寧是認真地說……我都一一給於肯定,並順勢引導學生分別帶著自信、勇敢、認真和堅定等語氣來朗讀王寧的話,使朗讀指導不露痕跡,春風化雨!

第三個問題:是讓學生從課文內容延伸到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說話訓練:“如果我們班評選班幹部,你會怎麼做?”啟發學生向王寧學習,勇敢自信地挑戰自己,積極為班級、同學服務,至此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

“以讀為本”是閱讀教學的基本特徵,低年級也不例外。在教學中,我們要摒棄那些繁瑣多餘的內容分析和串講串問,著力於引導學生進行感情朗讀,使朗讀和悟情明意有機地融為一體。在反覆朗讀的過程中巧妙地訓練學生的語言,如“誰是什麼”句式的變換,新增人物對話中的提示語等,都是對學生進行讀、說的訓練。因為,在語文教學中注意精講多讀、以讀代講,並適時進行語言積累和訓練,才能真正實現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

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教學反思 篇16

本節課的重點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減法意義的理解,能看圖列出正確的減法算式且能表達圖意。

一年級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很不夠,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了學生看圖表達圖意能力的訓練,讓學生多說多練,首先仔細觀察,看懂圖意,讀懂圖中的文字,再根據問題進行列式。

但有些學生仍出現用加法算式來解答,主要是受圖中條件的影響,因為男生的人數,女生的人數,以及一共的人數題目都告訴了我們,有些學生認為把男生和女生合起來一共有6人,列成了加法算式,而忽視了問題所在。關鍵在於要根據問題合理選擇條件,題目問的是女生有幾人,從一共的6人中去掉男生的4人就是女生的人數,應該用減法算。

提高學生的看圖讀題的能力,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讀題解題的習慣。能訓練學生的有序思維,為今後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打下較好的基礎。但在實際課堂中,仍然發現學生的差異較大,有些學生不願意說圖意,不喜歡錶達。

針對這一情況,我想以後教學中練習的形式還可以再多樣些,給學生再多一些時間和指導,讓學生再充分的表達他對圖意的理解,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只有這樣,學生的思維訓練才能更加紮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