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我選我的教學反思案例(精選16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2.17W

我選我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1

《我選我》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故事。它講述了在班會上進行的“勞動委員”選舉中,小主人公王寧充滿自信地“毛遂自薦”,表達自己熱愛班級、熱愛勞動,願意為班集體服務的決心和信心,得到了同學和老師的肯定。

我選我的教學反思案例(精選16篇)

“我選我”是多麼簡單的三個字。但是,說出這句話,是需要勇氣的!特別是對於國小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自然大方、勇敢自信地表達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選編這個故事,就是要告訴學生要勇於挑戰自我,積極地為班集體服務;同時,有愛心、勇於擔當也是一種美德。基於以上理解和分析,在設計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經過反覆研讀課文,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位在“精講多讀,訓練語言”,並關注對學生情感的薰陶。

我首先用“毛遂自薦”這一成語故事匯入,生動形象的圖片和繪聲繪色的講述,馬上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也應和了課本上“問題泡泡”對學生進行成語啟蒙的意圖。接著揭示課題,質疑課題:“我”是誰?“我”要選自己做什麼呢?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繼續訓練學生邊讀文邊思考。由於課前已佈置預習,學生再讀課文後都能輕鬆準確地回答出:“我”叫王寧,“我”選自己做班級的勞動委員。這樣的設計也是對學生進行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訓練。

然後,我用三個大問題引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文,體會文章表達的情感:

第一個問題:“我們班為什麼要‘補選’,原來的勞動委員呢?”引出第1自然段的朗讀。抓住“李小青是我們班的勞動委員”這句話,進行一般陳述句的句式變換,把它轉變一種說法改寫為“我們班的勞動委員是李小青”(當然這些專業術語不能告訴學生)。通過講解和訓練,學生掌握了這種“誰是什麼”“什麼是誰”的句式互換,從而實現訓練學生語言、積累句子的目的。

第二個問題:“王寧為什麼要自己選自己?從大家的掌聲中你明白了什麼,他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引出課文第3、4自然段的朗讀理解。選班幹部是一件學生熟悉的事兒,將課文與生活實際聯絡起來,會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容易。但是自己選自己的事情卻並不多見。所以,在學生朗讀感悟的同時,通過師生的交流談話,教育他們向王寧學習做事有自信,學會正確的自我表現,更主要的是要擁有一顆樂於為別人服務的心。

在理解句子意思之後,用補充人物對話提示語的方法進行感情朗讀指導。先讓學生想一想王寧當時是用怎樣的語氣回答的,填一填:“王寧( )說:我和李小青是……我要向他學習熱愛勞動、關心集體。”學生有的說王寧自信地說、有的說王寧勇敢地說、有的說王寧是認真地說……我都一一給於肯定,並順勢引導學生分別帶著自信、勇敢、認真和堅定等語氣來朗讀王寧的話,使朗讀指導不露痕跡,春風化雨!

第三個問題:是讓學生從課文內容延伸到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說話訓練:“如果我們班評選班幹部,你會怎麼做?”啟發學生向王寧學習,勇敢自信地挑戰自己,積極為班級、同學服務,至此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

“以讀為本”是閱讀教學的基本特徵,低年級也不例外。在教學中,我們要摒棄那些繁瑣多餘的內容分析和串講串問,著力於引導學生進行感情朗讀,使朗讀和悟情明意有機地融為一體。在反覆朗讀的過程中巧妙地訓練學生的語言,如“誰是什麼”句式的變換,新增人物對話中的提示語等,都是對學生進行讀、說的訓練。因為,在語文教學中注意精講多讀、以讀代講,並適時進行語言積累和訓練,才能真正實現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

我選我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2

按照我們“六六大順”組在前些時候的三年級集備教案,我開始了我的《科利亞的木匣》的教學。但是實施下來,我發現這教案和我們兩個班的學生不太協調。

目標上,基本是按照集備教案來確定的,在我兩個班的教學中,我都嚴格地和學生們一起去達到這四個目標,達成情況比較好。但是在具體的過程實施方面卻不盡如人意。第一課時的學習,我按照蔡老師在教研綜述上所傳授的“字詞——書寫——理解大意——分段”進行,當這些都完成了,我發現已經沒有時間進入對課文第一段的講讀了。而且我也覺得不必要一段一段來進行講解課文,這樣對學生的牽引性會很大。第一段的講解完全可以在接下來的課文學習科利亞埋木匣環節中進行。由於在第一課時的完成情況是這樣,而我也認真拜讀了第二課時的設計,我認為不太適合本班學生的教學,於是我將教學適當進行了調整。

在第二課時中,我先是讓學生對課文大意進行了回顧,再通過讀文,並通過一個問題“讀了第一部分的課文,你都知道了什麼”,讓學生在朗讀過後自己說知道的東西。他們有的說:“我知道了科利亞他為什麼要埋木匣。”有的說:“我知道了科利亞他埋木匣的過程。”有的說:“我知道他媽媽也在埋木箱。”……在學生說的過程中,我們就可以把“木匣”和“木箱”進行區分,可以把第一段“科利亞剛學數數,只會數到十”進行講解,而並非如教案所示。在“挖木匣”的段落教學中,我主要通過對比科利亞和媽媽的挖木匣結果來進行。而且我還和學生一起親身做了實驗。這樣,就把科利亞在11段中的思考和本課的啟發水到渠成地流瀉,讓學生的體會一下簇擁而上。

我記得我剛踏入教壇的時候,我們這有老師跟我說過:只要覺得是適合本班學生的,那就是最好的設計。也許在集備時候的教學設計對某些學校的學生是適合的,那隻能說明那是適合該校學生最好的設計。當然,我的教學或許有很多紕漏,但是我一樣堅信:只要覺得是適合本班學生的,那就是最好的設計。

我選我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3

本節課的課堂上我利用典型、生動且為學生熟悉的事實和生活體驗引導學生進入猜想,要求他們不要盲目猜想,而應根據現有的知識或體會,進行有科學依據的猜想,培養學生的思考分析能力,並自然地進入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在實驗過程中,通過巡視及時糾正學生操作上的錯誤,避免錯誤的資料誤導學生,使每一組都能順利完成實驗。課上能及時對學生作出客觀、科學、合理的評價,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探究的樂趣,收穫成功的喜悅。

這一節課的關鍵是對資料的進行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但實驗結論隱藏在資料中不易被發現,因而在教學中選擇

適當的資料展示在黑板上,引導學生尋找資料之間的相互關係,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順利地得出結論。

通過引導學生,讓學生積極思考,暢所欲言,產生各種的猜想和結論,激發更多的學生髮言,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這個實驗中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猜想——設計實驗——實驗——資料分析——歸納整理等。每個環節教師只作適當的引導,而大部分讓學生自己思考、分析、發現、實踐、歸納。通過該節的學習,學生不但學會了知識,還體驗了科學探究的過程,領會了科學研究的方法,激發了主動探究的意識,培養了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的精神。

實驗基本達到自己的預想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學生使用的器材都是實驗室提供的相同規格的鉤碼、槓桿,以至各小組的實驗資料十分類似。若實驗中槓桿由學生自己製作,用身邊的一些小物品作為阻力,實驗的資料不會類同就更有說服力,實驗的效果可能會更好,所以這一個探究實驗還有待完善。

我選我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4

(1)原因分析

一年級的國小生對校園的認識並不深刻,因此進行必要的校園參觀可以讓學生從感官上初步瞭解學習環境,為今後能夠深入瞭解學校打下基礎。從學生自身考慮,對學校的瞭解可以增進他們對學校的喜愛之情,增進師生之情,增進安全意識,對其今後的學習生活有很大的幫助。通過本課的學習,不光使學生了解學校的基本設施,同時還要讓學生學會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力。

(2)措施分析

措施一、利用“探密小分隊”的形式,進行校園的參觀活動。它的優點是讓每位同學都成為這個小分隊的成員,增強活動的神祕感,從而激發同學的興趣,更好的對校園進行觀察。

措施二、利用動手畫圖的活動,讓學生充分展現自己的才華和優點,發揮其創造力和想象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3)效果分析

通過對學生上課的成果分析(他們畫的圖。)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分析學生掌握知識的效果。從結果看出,大部分學生對這樣的上課內容的安排感到興趣十足,同時他們都通過這堂課瞭解了學校的基礎設施,從而規範了他們在學校的日常活動。

我選我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5

為了達到美的體驗,課件的製作中圖片加的太多了,以至於整節課都是畫片的瀏覽,遠離了我的初衷,它不再像一節欣賞美的語文課,倒更像一節美術欣賞課。為了使用所謂的高科技”課件”忽視了語文課最基本的東西”文字” 以及”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一節課,華而不實,不是為了學而教,而是為了”演而教”教師費力不討好,這是失誤之一。整節課下來,書,學生基本上沒讀,文字,學生基本上沒看,忙來忙去,只是在走過場,那是我一個人的舞臺,學生們成了傻瓜,只能呆坐著。美麗的只是那些畫面,不是學生們的內心。

當學生的狀況出乎我的預料時,我的駕馭課堂能力的欠缺立馬錶現出來,從最初的匯入時激情萬丈,到最後的鴉雀無聲。課堂氣氛的沉悶是這節課又一大敗筆,學生的沉默導致了”一言堂”的局面,沒有備好學生,課堂教學不夠靈活是導致失誤的主要原因。

整堂課下來,能安慰我的地方實在不多,所以,我很沮喪。也想了很多。

我選我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6

《次北固山下》是蘇教版國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誦讀欣賞《古代詩歌三首》中的第一首。《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詩,主要寫詩人在旅途中的所見所感。詩人途經北固山,停在山下,看到青山綠水,潮平風正,思鄉之情油然而生,表達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戀之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是大多數詩歌的特點,同樣也是這首詩最大的特點。其中“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是備受稱讚的名句。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時所見到青山綠水、潮平岸闊等江南景象,但時近春節,頭頂大雁,發出了“鄉書何處達”的感嘆。全詩意境優美,情景交融,抒發了詩人旅居外地時深切的思鄉之情。

為了貫徹我校的課改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針對這節課我主要圍繞課程標準的三個維度目標進行設計,全面考慮了學生在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接受的教育,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案體現了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以生為本”的課改思想。

2、積極實施教學評價,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習慣。

3、創設的詩歌學習情景,增強感悟。

4、合理引導學生學習,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

5、注重對詩歌進行感悟教學,將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融為一體。

當然,這節課上完後,我才發現自己的教學存在很多問題。

1、課前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預習時間,所以課堂的各個環節都顯得很拖沓,學生與教師都顯得手忙腳亂。

2、課前預設不夠,特別是沒有站在一個七年級學生的角度看待自己設計的問題。導學案上的問題設計有點難,不在學生能夠自學的範圍之內。

3、導學案的問題設計不合理。詩意的疏通可以放在課前預習的環節解決,這樣就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挖掘課文,深入課文。

4、教學時間把握不到位,整節課前鬆後緊,導致整節課下來重難點問題沒有突破,重難點體現並不明確。當堂檢測也沒來得及完成。

5、學生對詩歌的意境並沒有身臨其境的“走進去”。

6、自身的業務素質有待提高。教學不能做到從容不迫,教師的點撥不夠簡潔,教師的語言有些囉嗦繁瑣。

我相信,常反思才能大進步,我會多積累經驗,虛心求教,真正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我選我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7

小小商店是一個實踐活動課,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自己實踐操作,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掌握人民幣的換算,並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課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學生帶自己的文具,玩具和生活用品,標上價格,(如飲料3.5元,小尺5角,玩具15元等)還有學具錢等。(用假的比較好,反而會引起孩子之間的爭執)

2、利用遊戲,通過興趣,激發學生興趣。師:我們已經認識了人民幣,今天大家也帶來了很多商品,我們一起開個小小超市,好不好?超市開張,首先要選幾位營業員,誰來應聘?這麼多同學都想來應聘啊,那我們先來選拔一下。老師這兒有幾道購物的題目,誰答的好,就是我們超市應聘的營業員了。

題目主要是圍繞實際購物中一些問題:“買其中一些商品要多少元?”“給定的錢買指定商品夠不夠?為什麼?”“指定的錢最多可以買幾件商品?”等

但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沒有經歷購物活動,沒有相應的購物經驗,一些學生沒有融入到學習中。

3、學生模擬購物,交流購物體驗。選定營業員後,把全班學生分為5組,把商品擺好,每個學生選好物品,備好人民幣,或者正好,或者多付,算好應找的錢,排隊購物。學生開展活動,教師巡視指導。活動結束後,學生交流購物過程:買了什麼,付了多少錢,怎麼付的,找了多少錢?等。

實踐中,還存在一些問題(1)部分學生的準備不充分,沒有準備好學具錢(2)買商品時,多數孩子沒有算好價錢,付錢時才算,浪費了時間。(3)人多時要遵守秩序,過於嘈雜。(4)時間不夠等。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多加改進。

我選我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8

《祖國土》是一首詩歌,詩歌教學貴在誦讀,指導學生誦讀掌握誦讀技巧並在誦讀中體悟詩人情感。這正是本人教學初衷,但具體落實起來卻不夠理想。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本人越俎代庖,將詩歌的內容根據自己的理解強加於學生,學生沒有得到深切體會,將詩歌機械地分成幾個部分,詩歌的意境全無,整堂課學生始終是被動接受老師的知識點,學生主體性沒有得到體現。

一、文字分析:

蘇聯女詩人阿赫馬託娃一生命運多舛,因遭受不公正的批判,對民族國家有著深刻而犀利的思考,坎坷命運使得她的詩歌呈現出“浸透了記憶,是心靈的歷史”的特點,《祖國土》正是女詩人心靈的獨白。

詩人曾提出“用自己的語言寫作”,這種文學語言觀在《祖國土》這首詩中得到很好的體現。阿赫馬託娃拋卻常人慣用的對祖國的豪言壯語、甜言蜜語,用“類似日記的親切與直接”(俄羅斯詩人布羅茨基語)表達了對祖國深沉的愛。“祖國土”這一被無數詩人熱情謳歌、被無數海外遊子奉若至寶的意象在阿赫馬託娃眼裡褪去了耀眼的光環,迴歸到本質,它就是“套鞋上的汙泥”、“牙齒間的沙礫”,甚至是“多餘的、哪兒都用不著的灰塵”,但是在詩歌簡單樸實的話語中形成一股內在接續的暗流,感情潛藏在她精心構築的的話語或意象背後,內斂而矜持——“但我們都躺進它的懷裡,和它化為一體,因此才不拘禮節地稱呼它:‘自己的土地。’”。最後兩句表面上呈現出斷裂的表徵,但其實具有很強的內在一致性。詩的語言產生於同感覺碰撞的一霎那,而不是用積澱下來的具有特殊意蘊的詞彙去填補感覺的空白。阿赫瑪託娃的詩揭示了人類心靈最隱祕、最容易觸動而又似乎無法言盡的那種直覺,讀者的情愫不能不為她的詩牽動,並且喚起心中對於神祕的那種永恆的嚮往。

二、學情分析:

這首詩放在“頌歌的變奏”板塊最後一課,繼聞一多的《發現》、艾青的《北方》、舒婷的《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後,學生已經對“頌歌的變奏”這一標題的內涵有了一些感受和認識,所以,可以在學習這首詩的同時聯絡前三首詩歌所呈現出來的特點,以便更好的理解“頌歌的變奏”這一主題。

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一些環環相扣的問題,所以肯定會碰到“預設與生成”的矛盾,所以需要教師流暢引導和靈活處理。

我選我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9

《女媧補天》是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我國古代流傳已久的神話故事。本文自然災害場面描寫生動逼真,全文條理清楚,層次分明,想象奇特豐富。學習本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通過閱讀受到我國曆史文化的薰陶,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二是感受女媧為了拯救受苦受難的人民大眾不怕危險、不怕困難的精神。要求學生能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邊讀邊想象畫面。瞭解女媧為什麼要補天以及補天的過程,體會女媧為了拯救勞苦大眾,不怕危險、勇於奉獻的精神。

因為帶著集體智慧的結晶,再加上多次磨課與熟練的背誦,所以今天去上課時輕鬆且自信。然而,課至後半,越來越覺得學生的難以調控。回來後反思,課不是僅僅背出就可以了。備課,更要備學生。

一、對學生要有靈敏的感覺。

老師還需要有一雙善於觀察的眼睛,有一對善於傾聽的耳朵,有一顆善於捕捉學生閃光點的心,這樣才能從學生的突發情況出發,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表揚和鼓勵。善於觀察,觀察學生的行為舉止,觀察學生的神情變化,觀察學生的喜怒哀樂。

現在回想自己在上課前跟學生的課前談話,只要自己敏銳點,從課前談話就可以察覺到這班孩子不是自己曾接觸過的,他們很活躍,有時有些習慣比較隨意,這也是孩子的天性,比如有同學出錯,他們不是舉手指出而是坐著自己隨意講。針對這樣的孩子我如果不光只是自己“背教案”,而是多注意去調控他們的紀律,那麼在教學中會稍微順利一些。

二、老師自己要當學生。

“教”服務於“學”。以前不是很明白為什麼對於備課時自己設計的問題,非要自己先想想答案。現在深有體會,假如自己都回答不了又叫學生如何回答。假如自己都沒有考慮答案,又怎麼去啟發、引導學生。

三、臨場發揮,隨機應變。

學生對某一問題的想法與自己預計的不相吻合,打亂了原有思路,使教學任務無法按既定的方案實施。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是由於我們備課時沒有充分估計到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這就更顯出“備學生”的重要性了。

今天在讓學生演“女媧求雨”這一幕時,沒有想到在自己鋪墊了女媧是怎麼打動女神時,有一桌孩子上來表演還是說“雨神不同意”,於是,這裡又多了一個“求”的環節,使課堂氣氛顯得有些散,孩子們似乎也沒有沉浸入女媧的“苦苦哀求”反而成了一場隨意的表演。自己在這裡少了教學機智,如果針對孩子的隨意性,立刻調整為自己當女媧來感染他們可能效果會不一樣。

教學完《女媧補天》,深深覺得教學的深遠,決非一日之功,而是終身備課。

我選我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10

英國哲學家培根在《談讀書》一文中,就讀書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等做了經典的總結和剖析。其中,有些句子都成了大家所熟知的格言警句了,像“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關於讀書的好處,在不少文章中都有過論述,所以我們討論的不是要不要讀的問題,而是閱讀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問題。我個人認為,讀書,應該是一個人一生的必修課。對於學生而言,要想輕鬆地學習各門功課,就應當有大量的課外閱讀作為奠基,就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我們想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那麼,就應當讓他所閱讀的東西比要求他記住的東西多兩倍,甚至更多倍。”我給課外閱讀和學習教科書的關係作過這樣一個比喻,就是比作磨刀和砍柴的關係。在大量的課外閱讀中,我們在不斷地磨刀,使我們的學習能力越來越強,等於說一把刀被磨得越來越鋒利,那麼,當我們在學習書本的時候,書本里的知識很容易就被接受並吸收到了,就像拿鋒利的刀去砍柴一樣,根本不用費多大勁。反之,如果學生沒有培養出較高的學習能力,那就好比是拿一把鈍刀來砍柴,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學生的厭學情緒也就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而悄然滋生了。

我選我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11

從整體上看,本節課教學思路清晰,教學環節全面,生活情境較多,構建了“生活化”的課堂,最大程度地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中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師生關係,靈活運用了引導法、自主學習法、合作討論法、情境探究法、案例分析法、問題教學法等教學手段,三維目標的實現程度較好。

1、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尤其突出了思想政治課德育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2、把激情帶進課堂,這節課我終始面帶微笑,保持高昂的激情和良好的心境,,用自己的激情去激發學生的情感。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氣氛比較活躍。

3、語言精煉、科學,充滿感情, 授課時輔以手勢等肢體性語言,具有較強的親和力。對學生常給予鼓勵性的評價,使課堂氣氛更加融洽。

4、充分地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使本節課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和直觀性,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還時間與學生,讓學生合作探究,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讓學生不再是教學活動的旁觀者,而是真正的參與者,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教師則充分體現了“導演”的作用,將學生的學習活動放得開,又能收得回,在活動中既培養學生能力,又滲透思想教育,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5、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使學生在愉快、輕鬆的環境中獲得了知識。

但是,在學生髮言時,還存在學生不敢發言的現象,好多學生可能因為羞澀的緣故,不敢說。要打破尷尬的局面,就需要老師機智的啟發和鼓勵。每一堂課都不可能完美無缺,需要我們不斷總結,不斷反思,不斷改進。

我選我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12

這節課我首先讓學生思考了三個列函式關係式的實際問題,接著在學生探究這三個實際問題的基礎上,思考、歸納出二次函式的定義以及探討對二次函式的判斷,最後針對二次函式的定義和能用二次函式表示變數之間關係進行了鞏固應用。本節課通過豐富的現實背景,使學生感受二次函式的意義,感受數學的廣泛聯絡和應用價值。通過學生的探究性活動(經歷數學化的過程),和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通過分析實際問題,引出二次函式的概念,使學生感受二次函式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在新知的鞏固應用環節,我精心設計了不同題型的問題,很好鞏固應用了本節的新知,課堂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通過本節課也讓我真正意識到:對於每節課的教學不能僅僅憑經驗設計。在每節課的課前,一定要進行精心的預設。在課堂中,同時要結合課堂的實際效果和學生的情況注意靈活處理課堂生成。課堂上在進行分組教學時,提前預設好教學時間,在每節課上,既要放的開,同時又要注意在適當的時機收回,以保證每節教學基本任務完成。

我選我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13

在教學《平分生命》這篇課文的時候, 感觸很深。在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文字,品讀文字,感悟親情的偉大,感悟小男孩的勇敢以及醫生被小男孩的勇敢所震撼的教學過程中做得比較成功。

在教學3-5自然段,引導學生自讀、合作探究,小男孩在抽血前、抽血時、抽血後的不同表現以及有這些表現的原因。孩子們得非常得深刻,例如:“抽血前小男孩的先猶豫了一瞬間,最後又點點頭”,為什麼猶豫了一會兒,最後又點點頭呢?我在教學時,強調讀書要有自己的感悟,馬上有同學補充還要聯絡上下文,於是同學們就聯絡前文知道男孩和妹妹相依為命,男孩是妹妹的唯一親人,聯絡後文知道男孩以為抽血就會失去生命。

通過引導讓孩子們領悟到以下三點:

1、害怕失去生命後,妹妹沒有人照顧,所以猶豫。

2、如果不抽血,妹妹就會失去生命。為了妹妹的生命,小男孩願意犧牲自己。

3、又有些擔心自己死了 妹妹沒有人照顧,所以最後點了點頭。

同學們還想象了 當時點頭的表情是十分的嚴肅、莊重的。在一步步引導下孩子們領悟得特別地深刻。特別是在文中6、7自然段,當小孩得知抽血不會失去生命地 時候那一串動作地表現,每個孩子都有了自己地感悟,周子涵說:“我 從‘跳’、‘高興得又蹦又跳’,知道了小男孩在知道抽血不會失去生命的時候特別的高興。”引語略。楊佳林說:“我從‘轉’字,知道了小男孩很天真。”學生還從最後一句話中讀出了願意和妹妹平分生命,點了課題,從而再次體現了男孩的天真、對妹妹濃濃的愛意。學生又感情的分角色朗讀了 6、7自然段後,我問孩子們:"你們學習了這篇課文後,最令你感動的是什麼?"學生紛紛發言,我小結道:生命是麼的寶貴,每個人都只有一次生命,每個人都害怕死亡,然而是什麼原因促使了文中的哥哥願意為妹妹獻出生命和平分生命呢?學生們說得特別感人,於是我又告訴孩子們,在生活中其實還有許多類似這樣感人的親情故事。學生從例子,談到了要對人的回報,以及自己在生活中也要向男孩一樣勇敢、願意為親人付出。於是我就趁機深情的小結了本課:“親情的力量使文中的哥哥願意為妹妹獻出生命和平分生命,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都享受著親情的溫暖與幸福,媽媽的細心呵護、爸爸的耐心鼓勵,爺爺奶奶的真心疼愛等等,那是親情呀,我們在享受親情的同時更要懂得回報親情。”也許是這番言語勾起了孩子們的許多的回憶,許多孩子都沉浸在感動之中許多孩子都紅著眼睛靜靜的聽著。

在教學後,讓我也對教學和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作為教育者,在教學的時候一定要自己深入文字,還要引導學生深入文字,這樣在教學的時候才能引起師生的共鳴。在本課中這一點還非常成功的。對於生命,每個人僅有的一次生命,要好好的珍惜。對於生命中的每個人,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我的學生、我的家長、我的同事、我的親人。生命短促,不必要計較那麼多,教書要對得起孩子,做人要對得起良心。生命中不斷有人來了又去,對於單個的人,渺小的個體,我們把握不了全域性,但是我們可以做到生活在世上的每一天,開心一些,有作為一些,如此而已,也不枉費來世上走一遭。

我選我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14

1.學習小慶齡和媽媽的對話,體會小慶齡的內心活動。

①師生對讀母女對話。

②啟發思考:8歲的小慶齡何嘗不想去看最喜歡的鴿子啊,是啊,美麗的鴿子似乎出現在她腦海裡了,但她還是“搖搖頭”(ppt:“搖搖頭”加點),她心裡是怎麼想的?學生反饋交流。(可能有點猶豫)

③小結:答應朋友的事就要做到啊!小慶齡雖然惦記著鴿子,但她仍然遵守著約定!

2.學習爸爸和小慶齡的對話,品讀重點詞“改天再教”, 體會小慶齡的內心活動。

①引發討論:“改天再教”,爸爸也這樣說,改天再教又不是不教,只是換個時間,有什麼不可以呢,你們認為可以嗎?學生交流討論。

②小結:說到做到,信守承諾才能贏得朋友的信任!去伯伯家,能得到美麗的鴿子,但這樣會失去小珍對她的信任。遵守約定就是絲毫不動搖。

③教師引讀,體會宋慶齡的堅決。

我選我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15

回顧整節課的教學,我認為自己在以下兩方面做出了突破,具有一定的價值:

1、利用“探究式”教學方式解決了教學重點和難點。

地勢特點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之一。學生可以直觀地從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得出“西高東低”的特點,但不容易形成“階梯狀”分佈的認識。通過我一步一步教學引導,特別是學生探究性活動----繪圖,直觀地把這一特點展示在黑板上,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比學生就直接地從書本得到結論,效果要好得多。

2、認真組織教學,改變知識的呈現方式。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能夠靈活使用教材。在本節課,我採取如下教學思路:什麼是地勢?→由分層設色地形圖感知地勢特點→由各階梯地勢海拔資料探究地勢特點→繪製地形剖面圖展示地勢特點→提出證據證明地勢特點。把課本中“我國東西向(北緯32度)地形剖面圖”改為學生繪圖比賽,然後與課本中對比,既讓學生感覺有趣,又讓學生們在相到比較中加深對“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緯度位置、海拔及水平距離有了更深的認識。把活動2-4轉化為學生提出證據證明地勢特點。如此的特點,勢必給氣候、河流流向、交通等造成一定的影響,提示學生從日常現象、諺語、古詩詞等方面考慮。這也是本節課的亮點部分,經過師生共同探討,最後收穫頗豐:“東風不到,大雨不了”(說明地勢與氣候的關係),“一江春水向東流”(說明地勢與河流流向的關係),“飛流直下三千尺”(說明地勢與水能資源的關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地勢無情,阻礙東西方來往,河流有情,溝通東西交流)。因涉及到相關學科知識,學生們興致格外得高,教學效果自然很好。

不足之處:在帶領學生分析課本“我國東西向(北緯32度)地形剖面圖”以及要求作圖時,沒有刻意強調注意橫座標下的經度數,因而當我換了一幅地形剖面圖(北緯30度)時,要求學生在圖上劃出地勢三級階梯的範圍時,學生劃錯範圍的有不少!

我選我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16

《桂林山水》這一課,用優美流暢的文字描繪了桂林山水獨特的美,作者緊扣桂林山水的特點,敘述了桂林山水的秀麗多姿,字裡行間洋溢了作者對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我設計的這堂課,旨在通過學生多種形式的讀和感悟,讓學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體會大自然的美麗和神奇。在教學中我突出了以下幾點:

一、創設情境,提升感悟。

開課我便播放了介紹桂林風光的錄影,這樣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欣賞後有了直觀的感受,迫不及待的想要了解桂林山水。這樣既使學生有直觀感受,又激發了學生的情趣.

二、入情入境,感情朗讀。

教學課文第二自然段。要求:動筆畫出描寫灕江水特點的詞句,並反覆讀一讀,看看灕江水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對於灕江水的特點學生不難體會,可要是讓他們把體會到的內容讀出來有一定難度的。因此,我相機展示畫面來加深學生的感受,同時適當的進行範讀,當學生感悟得很不錯,能用聲情並茂的朗讀來表現他感受到的美時,就追問學生:聽了他的朗讀,你覺得他讀出水的特點了嗎?經過學生的討論,談自己的感悟後,學生逐漸入情入境,接著在品讀、評讀、引讀、配樂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感情。在學生對朗讀的評價中,教師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確定重點詞語進行品析與體會。

對於“桂林山”這一段的學習我主要是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結合學生的彙報我用課件展示相應畫面來加深學生的體會,讓學生通過想像畫面很自然的理解了“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詞語的含義。結合語境理解,對照影象認知,在讀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進朗讀;同時,朗讀吸引了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綿長,感悟美、體驗美。如果有更多的時間給學生去讀去感悟,相信他們會讀出更多的精彩,更多獨特的感悟。

總之,在教學中我突出了“以讀為本、讀中感悟”。因為朗讀,不僅是感悟課文內容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特徵。重視朗讀,能充分啟用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個性張揚,享受閱讀教學的無限樂趣,從而使語文學習變得生氣勃勃和靈性跳動。朗讀一旦進入充滿情感的表達狀態,它就會不斷超越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積極的創造精神,從而促進學生語感能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