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國中歷史案例反思(精選17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2.84W

國中歷史案例反思 篇1

新課程改革進行地如火如荼,教學模式也隨之一改再改,日見豐富。新課程、新標準、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隨著形勢的發展,普通國中歷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如何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在課堂中給學生以充分發揮餘地,從而得到鍛鍊,已是一個關鍵性問題,也是每個新老教師苦苦思索、探索、甚至頭疼的事情。通過歷史教學,讓我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總有讓我挖掘不完的東西。下面我對國中歷史教學作以下反思,與大家共勉。

國中歷史案例反思(精選17篇)

首先,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說:“對於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具備對學習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勤奮地學習。很多學生認為歷史課枯燥、乏味,所以缺少學習興趣。因此我努力讓學生在課堂45分鐘的學習中一直保持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就結合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將激發興趣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例如講到“炮烙之刑”時,我說:“商紂王創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種酷刑,他先叫人將銅柱子放在熊熊燃燒的炭火上,等銅柱燒得通紅通紅時,就把‘犯人’的身體貼在銅柱上,‘犯人’剛貼在銅柱上,只聽到‘哧’的一聲,‘犯人’的身體立即冒起縷縷青煙,犯人幾乎都是被活活的燙死了。這樣,學生彷彿“親眼看到了”和“親耳聽到了”,產生一種猶如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加深了對商紂王殘暴統治的認識。

國中學生年齡偏小,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個小故事,調節學生的情緒,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講“明朝君權的加強”時給學生講述“露馬腳”故事的由來,這樣既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如在學習“中外的交往與衝突”講到戚繼光抗倭時,給學生講述體育課的口號“稍息、立正”的由來及光頭餅的由來等等,使學生聽了以後非常感興趣,由此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更濃了。

其次,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在教學中,我認識到不能再同我上學時那樣教學了,現在應該教的不是書本上死的東西了,那些學生都能知道,“讀史可以明志,學史可以鑑身”現在教給他們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啟發。所以我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從而達到所預期的學習目標。在上導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設計了“科舉制的創立”這個內容,先由教師接任了一個自己一點也不瞭解的新班,要選幾位品德好、關心集體、辦事能力強的班幹部,用什麼辦法選舉呢?而引出話題,再結合本課的相關內容,讓學生想象如果自己是古代的封建帝王該如何選撥官吏呢?短時間內便創造出了一個濃厚的學習氣氛,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使學生真正做了課堂的主人,享受到了歷史課堂的快樂。

除此之外我還採用我們所熟知的“溫故知新”教學法,讓學生首先溫歷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講中國的改革開放,可以先通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商鞅變法得到多數人的支援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巨集偉大業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援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措施。這樣通過溫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深化當前新知識,還可以鞏固舊知識。

以上這些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總之,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堅持不懈,勇於創新,在課程改革的春風吹拂下,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只有把握住新課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學生敞開學史之門,指明知史之路,讓每位學生暢所欲言,施展才能。才能增強歷史學科的魅力,不斷地向課堂注入“活水”,真正“點燃學生思辯的火把”。

國中歷史案例反思 篇2

新課程改革進行地如火如荼,教學模式也隨之一改再改,日見豐富。新課程、新標準、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隨著形勢的發展,普通國中歷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如何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在課堂中給學生以充分發揮餘地,從而得到鍛鍊,已是一個關鍵性問題,也是每個新老教師苦苦思索、探索、甚至頭疼的事情。通過歷史教學,讓我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總有讓我挖掘不完的東西。下面我對國中歷史教學作以下反思,與大家共勉。

首先,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說:“對於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具備對學習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勤奮地學習。很多學生認為歷史課枯燥、乏味,所以缺少學習興趣。因此我努力讓學生在課堂45分鐘的學習中一直保持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就結合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將激發興趣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例如講到“炮烙之刑”時,我說:“商紂王創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種酷刑,他先叫人將銅柱子放在熊熊燃燒的炭火上,等銅柱燒得通紅通紅時,就把‘犯人’的身體貼在銅柱上,‘犯人’剛貼在銅柱上,只聽到‘哧’的一聲,‘犯人’的身體立即冒起縷縷青煙,犯人幾乎都是被活活的燙死了。這樣,學生彷彿“親眼看到了”和“親耳聽到了”,產生一種猶如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加深了對商紂王殘暴統治的認識。

國中學生年齡偏小,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個小故事,調節學生的情緒,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講“明朝君權的加強”時給學生講述“露馬腳”故事的由來,這樣既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如在學習“中外的交往與衝突”講到戚繼光抗倭時,給學生講述體育課的口號“稍息、立正”的由來及光頭餅的由來等等,使學生聽了以後非常感興趣,由此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更濃了。

其次,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在教學中,我認識到不能再同我上學時那樣教學了,現在應該教的不是書本上死的東西了,那些學生都能知道,“讀史可以明志,學史可以鑑身”現在教給他們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啟發。所以我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從而達到所預期的學習目標。在上導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設計了“科舉制的創立”這個內容,先由教師接任了一個自己一點也不瞭解的新班,要選幾位品德好、關心集體、辦事能力強的班幹部,用什麼辦法選舉呢?而引出話題,再結合本課的相關內容,讓學生想象如果自己是古代的封建帝王該如何選撥官吏呢?短時間內便創造出了一個濃厚的學習氣氛,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使學生真正做了課堂的主人,享受到了歷史課堂的快樂。

除此之外我還採用我們所熟知的“溫故知新”教學法,讓學生首先溫歷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講中國的改革開放,可以先通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商鞅變法得到多數人的支援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巨集偉大業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援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措施。這樣通過溫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深化當前新知識,還可以鞏固舊知識。

以上這些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總之,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堅持不懈,勇於創新,在課程改革的春風吹拂下,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只有把握住新課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學生敞開學史之門,指明知史之路,讓每位學生暢所欲言,施展才能。才能增強歷史學科的魅力,不斷地向課堂注入“活水”,真正“點燃學生思辯的火把”。

國中歷史案例反思 篇3

打造高效這種教學模式能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預習課本,對課堂上的一些重難點問題有所思考,使學生對歷史的線索更加清晰,學生在小組學習過程中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課後的小測有利於在學生拓展知識的前提下進一步鞏固知識點。教學方法是好的,課在實施的過程中有好的一方面,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我將從兩個方面予以說明:

一、好的方面:

1、在講第一課繁盛一時的隋朝時,作為起始課,在匯入新課時利用歷史朝代歌,通過提問方式和學生一起回顧,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有利於學生新舊知識的聯絡。

2、這兩節課都利用視訊輔助教學,通過大運河、和武則天的視訊資料,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又加深了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

3、通過預習題綱導讀,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方式,使學生在小組學習過程中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

二、不足之處一:

1、在第一課設計了三個合作探究題有點多,時間不夠用,而且有些影響重點的突出。

2、在預習導學時讓學生按所有的提綱的順序通覽全書有些浪費時間。

3、上了兩節課了都感到課堂練習時間不夠充分,鞏固不到位。

4、學生在發言方面,7.1班較好,其他班級學生不願舉手,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5、通過課前默寫檢測發現有四分之一的學生對對第一課知識大運河的相關知識掌握的不好。

三、採取的措施:

1、在導學案的設計上再精煉,問題的設計要少而精,討論問題要突出重點內容,使學生能有感而發。

2、增加課堂練習時間,保證學生能當堂掌握所學知識。

3、督促學生利用好小組互幫互學,發揮小組的作用。

4、對學生髮言好的及時加分鼓勵,激勵其他同學參與進來

國中歷史案例反思 篇4

――――淺談如何教會學生學習歷史

未來學家預言:未來的文盲將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一些沒有掌握學習方法,不會自我鑽研問題、缺乏預見潛力的人。所以,教師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潛力應成為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歷史這一學科的知識有著具體性,它包括具體的時光、地點、人物、條件、過程、地位諸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絡,即每一社會、每一個國家的發展規律,以及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規律。這就要求學生鍛鍊思想,獨立鑽研,透過動腦、動手、動口,獨立地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此外,在歷史教學中還務必要求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其運用歷史知識的潛力,包括培養學生利用已學歷史知識進行自我教育的潛力,以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認識此刻、預見未來,“鑑古知今”、“鑑往知來”的潛力。

“授之以漁”是我國曆代教學的經驗結晶,從現代教學論來認識,“教學”的真正含義應是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教師只有讓學生自我學會讀書,教會學生學習,才是傳授了開啟資訊之鎖的鑰匙。只有掌握學習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學頂峰的階梯。在平日的歷史教學中,我進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學法指導貫穿在歷史課堂教學始終”的教學模式,實踐證明,學法指導是培養學生潛力的有效途徑。

一、編寫學習提綱,培養閱讀潛力

閱讀教科書是獲取歷史知識、提高學生成績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智慧的重要前提。因此,教會學生閱讀教科書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料。由於歷史學科具有過去性、綜合性和史論性的特點,學生在初讀時容易遇到許多障礙,也有一部分學生因為基礎差、閱讀不得法,抓不住重點,所以,在起始階段,我重點訓練學生的閱讀方法,透過提問引路、審題啟示、疑難突破、重點探索、提綱導讀等多種方法,把學生引到自覺閱讀的軌道上來。例如,在教授中國歷史第一冊的《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一課時,我首先給學生指出:社會經濟主要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農業方面包括工具、技術和經驗、水利及成就;手工業方面包括冶煉、陶瓷、紡織、造紙、市場等。然後指導學生按上述提示閱讀教材,找出本課中的重點知識,學生很順利地完成了任務。

國中歷史案例反思 篇5

新一輪的國中新課程改革已於20__年在江西展開,國中歷史課堂教學應該如何進行才能體現新課標的精神,符合新課程的要求,是每位國中歷史教師十分關注的問題,也是我這兩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我20__至20__年教了一屆七年級,今年又教了一屆七年級。由於是第二次教七年級,所以我在七年級的教學方面有所體會、有所反思。

七年級上冊第九課《中華文明的勃興》介紹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文化成就。在第一年的教學中,在學生認真閱讀教材的基礎後,我先請幾位學生來歸納、概括各派的觀點和著作,然後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我以時間為經、學派為緯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的創始人及代表人物的主要觀點、著作進行了全面的歸納、分類。當時學生大多能按我的要求完成以上教學活動,因此,我當時覺得這種教學方法還是不錯的。

今年我又採用這種方法進行教學,結果碰到了問題。當我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教材時,就有不少學生沒有看書而是在說話。我很生氣,並批評了那些沒有認真閱讀教材的學生。雖然這堂課最終也上下去了,但我總覺得挺彆扭的。下課後,我一直在思考這節課卡在那兒,應如何改進。經過一番學情調查,終於找到了原因:原來是因為所學的內容離學生太久遠。因此,對學生來說,缺乏親切感,也就不能夠吸影學生的注意力。

晚上,我又重新進行備課。怎樣才能將兩千多年前的孔子、老子等人與現實聯絡起來了?用什麼作媒介才能讓學生對孔子、老子等人感興趣呢?我苦思冥想——終於,我想到了:現代人特別是名人都有名片,可以用學生十分熟悉的名片作為媒介,拉近孔子、老子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對兩千多年前的的古人產生興趣,進而自覺的參與到教學中來。

第二天,在另一個班上這課時,我改變了方法。一上課,我就宣佈:今天我們將進行一場模仿秀,給孔子、老子等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各自制作一張名片,並模仿他們作自我介紹,比一比看誰模仿得最像。學生們一聽來了興趣。接著我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模仿一位人物,並要求學生在先認真閱讀教材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想象。我剛說完,學生就立即積極地準備開來。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學生都十分踴躍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實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然後,為了檢驗學生對諸子百家思想的掌握情況,也為了讓學生學會靈活運用各派的思想,我又創設了一個情景:假如有一位同學隨地扔了一張紙,想一想,對這個人的做法,各家學派會如何處理?為什麼?問題一提出,學生們紛紛運用剛剛學到的知識,從各派角度提出看法。這樣,不知不覺學生在愉悅的心情下,就很好地掌握了所學的知識。

國中歷史案例反思 篇6

新人教版歷史教材的知識點大幅度降低,重點更加突出,教師如果因循守舊,沿用過去舊的習慣“學”教材的話,勢必會使課堂顯得十分單薄。其實,新人教版歷史教材是支援我們創設教學情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努力培養學生在接受必要的知識的同時,形成一種對知識的主動探求、發現和體驗。讓學生學會對資訊的獲取、分析、判斷、選擇,並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方式。合理地“用”教材,才能真正樹立學生在歷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使我們的歷史課堂更加豐滿,視野更加開闊,效果更加理想。

教學反思與探究:

1、保證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2、科學備課,尋找課文重難點的突破方法

3、創設情境,以情入學。

4、教學形式多樣化。

① 角色表演。

如在學習“思想的活躍”這一課時,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表演“孔子講學”,由扮演“孔子”的同學向學生傳授“仁”和“禮”的思想,“孔子”還對兩個性格相異的“學生”傳授不同的處事方法,學生在表演中,瞭解了孔子的思想,明白了孔子為什麼是“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角色表演體現主動學習,也體現合作精神。

②畫畫。

如畫“山頂洞人的一天”,要從中體現出山頂洞人的生活、社會或已經掌握的生產技術。有的同學畫出了男的出外打獵,女的在山洞裡做衣服、做飯、帶小孩、穿項鍊……既反映了古人類的生活,同時也加進了自己現代生活的影子,通過老師的點撥,大家也瞭解了古人類的生活實在是很原始的。

③ 講故事。

④辯論和競賽。

如學習“百家爭鳴”這一內容,讓四個小組的同學分別持“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觀點進行辯論,辯論哪家的觀點在當時更有用,哪家的觀點在今天社會更適用。假設一個現實問題,如“針對破壞校園班集體環境的現象,用哪一家的觀點處理最好?”進行辯論。再如兩組學生扮演秦漢時期的文人,兩組學生扮演春秋時期的文人展開歷史成語故事的知識競賽,在競賽前,兩組學生都要主動收集資料,並作歸納整理,既主動學習,又有群體合作,學習在輕鬆,愉快的過程中進行。

⑤ 展示歷史模型、圖片與資料、小製作等。

如在學習“青銅器”這一內容時,我們在課室裡展出“四羊方尊”模型,在課室的牆上展出幾十幅精美的青銅器的圖片,上課時由學生作講解員,帶領大家如同走進了青銅時代,欣賞青銅文化。

又如學習“甲骨文”這一內容前,讓學生自己動手做“甲骨文”,同學們在家長的支援下,把煮過的牛扇骨、豬扇骨、烏龜甲洗乾淨,在上面刻商朝的文字元號。上課時,同學們拿著自己的小製作互相交流感想,有的說:“很難刻,刻了三個小時才完成幾個字,手都起泡了,不知古人用什麼來刻的?”“看見許多螞蟻、蒼蠅來吃骨片,不知這些骨片是怎樣保留下來的。”有的說:“我做的甲骨文只放了幾天就發臭了,不知古人是用什麼來儲存這些骨片的?”還有的說:“那些字很怪,我一個也不認識。”之後,我們還進行了解讀甲骨文的活動,這也充分體現了學習的主動性與合作性、探究性。情景創設的形式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與實踐,並且不斷完善。

5、設計多層次的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地積極思考探究

例如:教師在講授春秋戰國的爭霸問題時可將課文設計成需要探究的問題:

第一、面對現實形勢,假如你是秦國的最高指揮官,你希望中原地區呈現什麼景象?你會如何去統治你的國家?但是你的國民又會怎樣對付你呢?

第二、假如你是中原六國的最高領導人,面對中原的形勢,你將用什麼辦法度過難關,對付秦國?

第三、研究課文內容,分析當時的平民和富人會支援哪一方,為什麼?

第四、商鞅變法的意義是什麼?歷史的結果是什麼?

這四個問題的編排緊緊銜接,形成一個思維遞進的程式,可以把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深化,學生不但掌握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的探究精神。善教者必善問,作為教師,應從教學實際出發,所提的問題要有針對性,力求難易結合;但要注意,脫離教材和學生實際,或深或淺,或缺乏針對性的提問,都將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6、倡導學生勇於提出問題,塑造學生的批判精神

如:學生學到“屈原以身殉國”時,老師講屈原的這種愛國精神是偉大的,流傳千古,萬人傳誦。多數學生認同,認為屈原以死抗爭,是為了喚醒民眾,死得其所。死得重於泰山。但有的學生認為“留得青山在,不怕無柴燒。如果人人都像屈原那樣,誰來繼續鬥爭?”更有的學生認為屈原不算是一個真正的愛國主義者,因為當國家滅亡時,他作為一個楚國人,應該勇敢地站出來積極組織反抗鬥爭才是,屈原的死是自殺,是為了逃避現實,是軟弱的表現。教師應因勢利導,不急於給學生一個“標準和唯一的”答案,而是尊重學生的個性與想法,鼓勵學生繼續收集資料,用具體例項來支援自己的觀點。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求的探究性學習思維。這樣不僅化解了學生的誤解,又尊重了學生的真實感受,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探究表象內在的本質問題,讓學生在思考和答疑解難的過程中多角度、全方位來認識和理解歷史。

7、授之以漁,教給學生科學的探求問題解決的方法

8、開展課堂討論,進一步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

如,在講奴隸社會問題時,教師讓學生自主學習和小組討論“原始社會的公有制好,還是奴隸社會的私有制好?奴隸社會對歷史有什麼作用?”時就有學生提出“如果原始社會不進入奴隸社會,好不好”的問題,雖然不盡科學合理,教師卻因勢利導組織學生討論,甚至辯論,最終達到“釋疑解惑”的作用,學生學習的興趣陡然上升。

國家基礎教育歷史課程改革為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指明瞭方向,也為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掃清了道路。如何讓新歷史課程成為教師和學生實實在在體驗到的“體驗課程”,這就需要在教學中起著主導作用、在教學改革中是生力軍的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從學生身心發展階段的不同特點出發,運用多種方式著力激發和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學生能夠成為認識歷史的真正主人。

總之,課改後的課堂教學,是一個開放性的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知識的課堂教學,新教材對教師提供了更多的支援。它能夠幫助教師很好的整合知識,引導與點撥學生,駕馭開放性課堂,達到課改的要求。

國中歷史案例反思 篇7

我校舉行歷史示範課活動,這次是學習的大好機會我非常珍惜。經過短短兩天緊張的聽課學習,我感受頗深,受益匪淺,下面具體談談我的幾點感受:

1.每一位老師的課都“各具特色、亮點紛呈”。 無論是在知識結構、授課方式上都體現了新課程提倡的素質教育觀念,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教師自身的良好素質是講好課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證。在各個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顯示出各位老師的基本功非常紮實,組織調控課堂的能力很強,理論水平高,教學設計周密細緻,教師從問題的設定到問題的引導,都非常到位。教態大方沉穩,給在場的每位教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教師角色定位準確。整堂課中教師始終以一個合作者、夥伴、朋友引領孩子們走進課堂進行學習,始終微笑面對學生,給學生一種親切感,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教師教態親切,表情豐富,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在課堂上能夠靈活應變,左右逢源。

3、教師的課堂語言精練,富有感染力。教師親切自然的語氣,飽滿的熱情,為學生創造了一種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思維開闊活躍,積極性和參與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氣氛非常濃厚。

通過這次聽課,我感覺到優秀教師的風采就是不同凡響。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交流中,言談舉止、無不流露出大師風範,回味他們課堂上的精彩之處,的確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學習、反思。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以他們為榜樣,吸取其中的精華,不斷的學習,反思和完善自身的教學,打造出自己的教學特色,爭取在教學上更上一層樓。

國中歷史案例反思 篇8

從總體上說,本次歷史試卷,注重基礎,重視應用,凸顯潛力,滲透德育。以新課標為準繩,學科的重點資料為核心,緊跟時代脈搏,設問巧妙,立意高遠。以基礎立意轉向基礎、潛力並舉,穩中求進,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潛力的培養,把握了教學的改革方向,體現了新課程理念,導向鮮明,是一份融綜合性、人文性、開放性和時代性於一體的好試題。

一、基本狀況

1、本次參考人:252及格人數:93人

2、試題特點

本試題共兩大題,滿分100分,考試時間60分鐘。容易題約佔50%,中檔題佔30%,稍難題佔20%;注重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潛力的考查,個性是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潛力,適當考查學生從材料中獲取資訊分析解決問題的潛力,主要考的是學生的概括歸納潛力,適當也涉及了對學生分析潛力的考查,設問跨度小,對分析潛力的考查也只是侷限於比較淺的層面上。

二、試題解題狀況

1、概念把握不準確

概念是學習歷史的基本因素,無數個概念支撐了歷史長河,歷史概念區分了多個歷史史實與現象,如果基本的概念模糊,勢必影響對歷史脈絡的把握和對歷史現象的理解。如第11小題:關於“隨唐”的相關敘述,部分學生誤選a,就是對概念理解不清造成的。

2、相關學科知識掌握不牢

歷史學科資料包羅永珍,涉及了語數政地等多領域、多門類、多學科知識,若相關學科知識缺乏,定會對學習歷史帶來務必困難。如2、4、8、12、14、20等,部分學生之所以選錯,顯然是由於相關學科知識缺乏造成的。

3、歷史思維潛力、從材料中獲取資訊潛力、概括歸納潛力差

歷史學科教學要教會學生用歷史的眼光來看待歷史史實,分析歷史要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同時要教會學生善於從材料中獲取提煉有效資訊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如果學生概括歸納潛力差,在答題時就會出現零亂、嗦或不完整。如第24、25小題第三問,部分學生失分較多,這就是平時歷史思維潛力訓練太少、分析綜合潛力欠缺影響所致。又如23小題:唐太宗和宋太祖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皇帝,他們在位期間推行了一系

列強有力的措施,鞏固統治政權。完成下表。此題對學生潛力要求較高,造成很多學生不知所措,思路紊亂,失分極其嚴重。

5、審題潛力不強

審題在考試答題中比較關鍵,從某種程度上說,題審好了,就等於成功了一半。審題出錯,就會導致答案不完整或根本抓不到要領,胡亂作答。如第7、21小題,有的學生審題不仔細,把“不正確”看成“正確”,張冠李戴,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三、對今後教學推薦

1、強化基礎知識教學,突出主幹知識、重點知識的教學

在教學中,我們要緊緊依據新課標,以教材為載體,對在整個歷史長河中起重要作用、地位明顯的資料,我們要重點突出,講清來籠去脈,濃墨重彩,豐富資料,補充材料,採用多種方法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引導學生用心參與到課堂中來,真正體現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主人翁職責感。不要侷限於記住幾個零散知識點,如果好處不明,完全機器記憶,很快就會遺忘,構成記憶殘缺,知識學習不深入,容易造成學生急功近利,學習不踏實,心態浮躁。教學中我們務必要一環緊扣一環,吃不得夾生飯。

2、加強技巧性訓練

一是加強學生的審題潛力訓練,教會學生審清時間空間,審準關鍵詞的意思,審準答題方向,選取題怎樣做,材料題怎樣做,問答題怎樣做,從哪裡入手,如何解剖,如何分解,如何表述,有計劃地用相關試題進行鍼對性的訓練,讓學生明確回答相關問題的要領,從而增強學生的思維潛力和應試潛力。二是加強養成教育,平時教學中不要放鬆對學生的嚴格要求,督促學生養成認真閱讀、認真答題、認真寫字的好習慣。

3、注重潛力培養

新課標要求:國中歷史教學,要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按時間順序觀察歷史的發展和變化;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對有關的歷史問題進行簡要的評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潛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潛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潛力。

這就要求我們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學會學習,逐步掌握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計算曆史年代;閱讀歷史教科書及有關的歷史讀物;識別和運用與教學有關的歷史地圖、圖片、圖表;蒐集和整理與歷史學習有關的材料;敘述重要的歷史事實;解釋重要的歷史概念;分析和評論重要的歷史問題,等等。

同時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從多層次、多方位去發掘歷史知識之間的聯絡,包括:歷史發展的縱向聯絡;同一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橫向聯絡;歷史發展的因果聯絡;中國史和世界史之間的聯絡;歷史演變與現實生活、時事之間的聯絡;歷史學科和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絡。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更好地認識歷史。

歷史潛力的培養不是一躇而就的,它需要我們在教學中逐漸滲透、潛移默化,徹底拋棄傳統的“填鴨式”、“滿堂灌”。教師在教學中扮演的是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導者的主角,設定

平等的互動交流平臺,透過精心設定的課堂提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充分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不要照本宣科,要創設新情境,組織精當的材料,引領學生去探究、去實踐、去創新。惟有如此,才能發展學生的不同才能,也才能為學生今後的繼續學習積蓄能量和潛力。

4、要時刻關注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實現與歷史學科教學的聯絡。

總之,七年級歷史教學要求教師要深入瞭解學生,關注全體學生,平等善待各類學生,抓好查漏補缺,學會科學的記憶歷史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後果、影響、作用等)的方法,初步建立知識體系框架,注意學習潛力培養,適當延伸、遷移,讓學生感知歷史、積累歷史。抓好單元內的綜合過關練習。注重克服負面積累,防止兩極分化,爭取不讓每位學生掉隊。

國中歷史案例反思 篇9

一、試卷分析

本試題注重基礎知識,考查知識的覆蓋面大,面向全體學生,試題難度適中,試題依據新教材、課標對全體學生的基本要求,注重全面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聯絡實際為背景設定題目,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潛力,試題體現新課程的理念、課程改革的要求,體現了過程和方法。

試卷結構:滿分100分,時間是60分鐘。考查資料是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試題分兩種型別題型。選取題,50分非選取題值50分。滿分100分。

二、學生答題存在問題及原因

問題一:選取題共20題。題的難易程度中等每單元的“之最累”“人物類”“文化類”。

問題二:非選取題21—24題。題的難易程度中等偏難。“商業經濟”“明朝政治的改革措施、皇權特點”“和同為一家—民族祖先、與唐往來史實、對西藏管轄的主要措施”“科技文化按時間歸類”“對我國古代科技文化成就評價”。

1、學生基本概念掌握模糊不清,基礎知識不牢固,學習不夠系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潛力有待提高。與學生學習歷史的態度不夠端正有關,部分學生偏科思想嚴重,認為歷史學平時不用學,考試之前看練習冊或單元過關題就能夠了。還有的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歷史學的方法,對歷史學知識不理解,死記硬背,平時達標檢測反饋不及時有關,與平時訓練和鞏固練習少都有關係。

2、應用歷史學知識遷移的潛力差,不能與社會、生活相聯絡,缺乏生活的基本常識,對基礎知識在新課標下不能正確應用,對問題不善於分析。

3、審題潛力差,不能提取題目中的隱含資訊,不能依據題目帶給的資訊分析解決問題,對題意一知半解就憑經驗或印象答題。與學生閱讀理解潛力較差有關,不會找關鍵詞,不會總結中心意思。

三、改善措施

1、教師要轉變歷史學教學觀念,牢固樹立新課程理念,明確歷史學教學的功能和目標,激發學生學習歷史學的興趣,設法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持續下去並轉化為學習動力,從而培養正確的學習方法。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落實三維目標,切實提高每節課的教學質量,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認真研究課標和新教材,充分認識學生的差異,有效開展分層次教學和分類指導,因材施教,張揚個性,認真鑽研新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擴充套件教材的廣度,整合課程資源,認真備好每節課,提高自己駕馭教材的潛力。

2、不斷改善教學方法,創設生動搞笑的課堂氣氛,讓全體學生都參與進來。按課標的要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精講多練,紮紮實實落實好基礎知識,方法靈活多樣,要啟發不要硬灌,更不能死記硬背,要引導,不要代替,要讓學生思考,不要一講到底,要因學論教,而不要因教論學,要注重改變教學方法,變注重學習結果為注重學習過程。

3、重視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教學,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之上再背下來。

重視理論聯絡實際,聯絡學生的現實生活和一些生產實際,培養學生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潛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4、尊重學生,與時俱進,和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提高,共同成長!

6、恰當選取和組合各種直觀教學手段,自制教具,充分運用實物、標本、多媒體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的製作等,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在解決重點、難點及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等方面的作用,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活動時間和空間,為學生帶給線索,嘗試和思考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用心性。

7、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用心參與教學過程,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重視知識的構成和發展的過程,啟發學生透過學習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從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並學會應用。

國中歷史案例反思 篇10

本學期以來,我在教學工作和月考成績方面,有不少感慨。新課改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通過自我感悟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回顧教學工作和考試中反映出來的問題,覺得在教學工作中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進。

下面我對國中歷史教學作以下反思,與大家共勉。首先,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一個關鍵性問題,聯想式教學方法是更好地結合學生的特點,通過縱向聯絡及橫向聯絡,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新課程理念倡導下的歷史教學,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生“學會學習”。在實際教學中,我是這樣組織的:

在匯入新課上,讓學生聽大家較熟悉的《開元盛世》並提出問題,用這種方式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興趣並使學生對要學內容有個大概瞭解。

提出問題後,不再是教師給出答案,灌輸知識,讓學生單純背誦,而是讓學生主動閱讀課文動腦筋思考、歸納,並在小組合作交流,然後通過師生互動,予以分析、總結,找出答案。

在整個教學思路中,我力求體現新課程教學理念,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參與、討論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閱讀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教學目標,實現能力教學目標和情感教學目標的要求。

在上課過程中,我比較注重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尤其關注學生概括能力和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相互合作和努力實踐,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有成功感,相信並肯定自己。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力求體現備課思路,引導學生在輕鬆自然的課堂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整節課我較滿意的是學生的交流討論、歸納和表演非常主動活潑,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用聯絡的觀點綜合分析對比史實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學生用辯證的兩點論的方法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

當然還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比如課前複習提問環節時間稍長了些,而本節課最後的相關練習又稍顯少了些等,但總體上還是比較滿意的。

國中歷史案例反思 篇11

如何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已是一個關鍵性問題,聯想式教學方法是更好地結合學生的特點,通過縱向聯絡及橫向聯絡,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實施以前的教學大都是為了適應應試教育,因此教師大都是以講解、概括為主,學生則是聽眾。現在新課程實施以後的內容,更多的是結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同時要求老師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法,要求老師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其實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啟發、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因此,我個人是根據教材,以點撥為主,讓學生髮揮想象,聯絡已知知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的生活海洋裡盡情暢遊。這種以老師的點撥來啟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老師共同進行探討、交流的教學方式,我把它叫做聯想式教學。

這種教學方式正好適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因為現在的學生,他們成長在改革開放以後,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頭腦中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渠道的:電影、電視、雜誌、書刊、網路等,因此獲取知識是多樣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識可謂五花八門,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歷史知識。他們知道美國布什再次當選總統和這次“海嘯”帶來的災難,知道當今中國“韓流”“肆掠”……他們勤于思考,經常對現實的問題要問個為什麼,卻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慾和敏捷的記憶力,這就使他們想象力豐富,思維能力極大的廣闊性,善於獨立思考。

其實我們的歷史也是豐富多彩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自然科學等都有歷史的影子。歷史知識與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麼,歷史教學過程應該是多姿多彩的,其中關鍵離不開老師的正確引導。這種聯想式教學方法。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重要方法之一。這種方法力求做到將歷史貼近學生,貼近當代,使學生認識到歷史時刻在我們身邊,並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東西。這種聯想式教學法其實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溫故知新”。首先溫歷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講中國的改革開放,可以先通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商鞅變法得到多數人的支援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巨集偉大業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援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措施。這樣通過溫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深化當前新知識,還可以鞏固舊知識。

其次溫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聯絡各學科的知識)。歷史包羅永珍,涉及中學的所有科目。如關於商鞅變法的例子,還可以聯絡到語文中的典故:“徙木賞金”、“立木為信”。數學方面,有圓周率的計算者祖沖之等。語文的課文背景是歷史,生物、數學、物理、化學的發展的歷程,是歷史;歷史的思維方法是歷史唯物主義本身就屬政治的範疇;地理與歷史更是息息相關。再次溫課外知識之“故”而知新。這個“故”不是所有學生都瞭解,但恰恰是這一點是最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積極性,最讓學生有自我實現的空間,而且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歷史與現實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聯絡。例如,講到英國侵佔西藏地就可以提到《紅河谷》這部電影,這部電影表現西藏民風的純樸,武器的落後,但這種武器並沒有使他們屈服於列強,而更激起他們捍衛民族,捍衛國土的高尚氣節。講到華盛頓建立美國的赫赫戰功,同時謝絕連任,就可以提到當今熱點布什再次當選總統,但美國曆史上沒有連任三任的總統的貫例。講到《文學藝術》部分,可以提到中央2套的《鑑寶》,讓他們知道中國文化遺產的價值,還可以起到保護中華文化遺產,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責任。

利用這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可以使課堂教學效果顯著提高,還可以利用學生的想象力,補充老師講述的不足,便於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迅速掌握新知識。由此也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學生的有意注意,活潑課堂氣氛。還可以培養學生利用掌握的知識獨立思考獲取新知並作出判斷的能力,這樣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當代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可以幫助他們疏理已知知識,而且可以糾正他們掌握的不正確的歷史資訊。可以激勵他們多渠道的獲取新知識,可以鞏固舊知識;甚至可以給他們表現自我的機會。但利用這種教學方法,作為老師首先要充分,準備不然有時會無法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時還會控制不了局面。作為老師更要多渠道的瞭解時代資訊。不過不要過多的引用課外知識,要善於引導學生用可能短的時間回答出要點。

國中歷史案例反思 篇12

第一, 感觸最大的是參賽教師對課程資源的整合利用和精心的教學設計。

說來慚愧,長期以來基本上是就教材論教材,在課程資源的整合利用上有很大差距。通過聽課學習發現參賽老師們從容地跳出教材,從歷史到現實站在不同的角度尋找與課本與學生實際相聯絡的各種資源資料,精心設計各種情境使歷史課變得如此豐富多彩,生機盎然。

例如:來自泰安新泰的冉蕾老師在匯入新課時,既巧妙的利用了棗莊的歷史,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而且介紹展示了自己家鄉的美麗風光歡迎大家去做客,給人留下很深印象。在接下來的課堂教學中,利用五幅與課本內容相關的老照片把我們帶回到歷史中,以課本為主線層層鋪展開來,有歷史,有現實,還有對未來的展望,給我很大啟發。

象這樣的精心設計還體現在很多課中。再比如濟南明湖中學的李穎老師的《美國經濟的發展》更是讓人讚歎和佩服。通過猜謎語引出比爾·蓋茨,再以蓋茨童年、青年和中年的經歷作為線索串連起整個二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過程,三個階段代表了美國經濟發展三個不同時期。每個階段以蓋茨經歷的不同錄音作為過渡,同時配以大量的美國經濟發展的相關資料圖表,在小組合作交流基礎上對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特點及原因做了深入淺出的剖析和梳理。教師善於引導,從容不迫地對課堂進行駕馭和調控,在完成課本知識基礎上讓學生以經濟學家的身份結合20__金融危機敘寫美國經濟發展趨勢,做到分析規律,然後學以致用。這節課對教材的處理是我完全沒想到的。整節課下來環節清晰,思路明確,贏得全體聽課教師的熱烈掌聲,真的很棒。

其實所聽的每節課都有自己的長處和亮點,每節課都讓我有所思有所悟。濱州的崔曉雪老師用自己老師的日記的形式串起《改革開放》一課的內容,由老師小時候的經歷,成年以後和現在的不同生活,展示出、十一屆三中全會和今天的不同遭遇獨具匠心。

教學設計的精心還體現在匯入上,所聽的每節課沒有一個匯入是重複的,每節課的匯入都很新穎實用,尤其是善於抓住身邊的資源,很多老師在匯入中都會巧妙的利用棗莊的歷史或者今天的發展貼近學生生活給人感覺很親切。東營郭紅蓮老師以三十年前棗莊舊城和今天新城區對比引出改革開放。在課堂設計中她把改革和開放設計成兩個篇章,第一篇章:改革的足跡,分成農村和城市。農村中又劃分為三幕:一貧困,二變革,三豐收。在城市篇中設計一個診斷歷史的環節,讓學生找必須改革的原因加深理解。第二篇章為開放的浪潮。通過視訊和學生討論明確開放的格局和特點。猶如一部大型歷史劇一幕幕呈現在大家面前,使整個課堂始終貫穿在濃濃的歷史氛圍中。

第二, 參賽教師的個人素質。這是我很佩服和最希望達到的。 首先表現在語言上。語言簡練是對每個老師的基本要求,但要達到簡練又優美,同時還要充滿激情文采飛揚就是個人素質了。很佩服他們對語言的錘鍊和把握,大段優美的充滿詩意的語言帶給我很大沖擊,也是我下步課堂教學中努力追求的目標。其次表現在課件上,每位老師都進行了精心設計,利用資料圖片圖表視訊等等來輔助課堂教學。課件製作精良水平很高。希望都可以共享,讓我們都可以有學習的機會。再次,表現在對整個課堂的調控把握上,靈活應變駕馭課堂能力高。最後,整合課程資源上巧妙把自己的親身經歷體現在課堂中,例如煙臺一位老師把自己錄的戚繼光故居視訊用在課堂上增色不少,還有一位老師把自己去北京旅遊時在軍機處照的照片也引入課件中。

第三, 課程理念上。

學生主體地位的到很好的展現,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師生角色定位準確。在短短40分鐘課堂上,學生有自主學習時間,有自主合作探究機會,師生積極互動,共同完成學習任務。老師積極評價表揚鼓勵,讓學生體會學習的成功與快樂!

第四, 學科特點突出。

參賽老師很注重史料的補充,論從史出。課本上結論性的東西居多,這就要求儘量讓學生明白這個結論是怎樣得出的,因此精心選擇史料顯得很重要。同時都很注重知識的前後聯絡。這基本上體現在每節課上。

最後,通過學習我深深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下一步要多讀書多學習,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個人修養與素質,努力使自己的教學更上一層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外面的世界的確很精彩。

國中歷史案例反思 篇13

這一週,給七年級上了兩節新課《我們的遠古祖先》、《原始的農耕生活》,感受比較深的有以下幾點:

第一、總體來說,七年級歷史教學的內容還是比較簡單,知識點的講授是沒有什麼問題的,所以課堂的關鍵是如何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並保持這份積極性到期末。

第二、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只有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才能調動他們的興趣,比如說《我們的遠古祖先》這課內容比較抽像,所以上課時候需要補充大量圖片,讓學生有直觀感受。而在課堂上,讓學生自己觀察圖片,想自己在圖片中看到什麼並得出結論,可以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看圖和思考上。而且,我們提問,要儘量生活化,讓學生有想象的空間,比如學生在想象“北京人生活的一天”這個問題時,就很積極主動。

第三、因為書本上的內容比較簡單,所以上課時還可以補充一些課外的小知識,讓學生學的有成就感。

第四、關於校本學案,發現如果學生能先把其中的自主預習部分做完,那上課的效果會好些。所以,我希望在課前,佈置學生先自主預習,讓他們也養成自己學習的好習慣。

這一週,給八年級也上了兩堂新課《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和太平軍抗擊洋槍隊》,有以下幾點感受:

第一、通過教學,發現八年級近代史的內容還是比較多的,會容易出現一課時完成不了教學計劃的狀況,所以一定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抓重點,破難點,精講,精煉。

第二、通過教學,發現八年級的學生的愛國熱情很高,他們對中國近代的屈辱歷史很憤慨,這種情緒,有利於他們融入課堂,但需要加引導,讓學生理智愛國。

第三、通過教學,發現八年級的學生對於許多歷史問題已經有自己的看法,只是思考的不深入,所以講課時,可以讓學生多表達自己的看法,並講授歷史問題思考的方法,引導其更加全面、深入的看問題。

第四、由於知識點比較多,在教學時,要多總結,講一個知識點或一整節課都要對知識點回顧,總結,強調,發現用詩歌進行總結,可以讓學生在無形中記住知識點!

第五、要讓學生多參與課堂,比如設計情景對話,我在講太平天國時用《太平風暴》這樣的情景對話,讓學生扮演,他們的積極性很高,或者讓學生想象自己是歷史人物,會怎樣做這樣的想象式問題,效果也比較好。

國中歷史案例反思 篇14

――――淺談如何教會學生學習歷史

未來學家預言:未來的文盲將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一些沒有掌握學習方法,不會自我鑽研問題、缺乏預見潛力的人。所以,教師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潛力應成為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歷史這一學科的知識有著具體性,它包括具體的時光、地點、人物、條件、過程、地位諸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絡,即每一社會、每一個國家的發展規律,以及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規律。這就要求學生鍛鍊思想,獨立鑽研,透過動腦、動手、動口,獨立地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此外,在歷史教學中還務必要求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其運用歷史知識的潛力,包括培養學生利用已學歷史知識進行自我教育的潛力,以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認識此刻、預見未來,“鑑古知今”、“鑑往知來”的潛力。

“授之以漁”是我國曆代教學的經驗結晶,從現代教學論來認識,“教學”的真正含義應是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教師只有讓學生自我學會讀書,教會學生學習,才是傳授了開啟資訊之鎖的鑰匙。只有掌握學習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學頂峰的階梯。在平日的歷史教學中,我進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學法指導貫穿在歷史課堂教學始終”的教學模式,實踐證明,學法指導是培養學生潛力的有效途徑。

一、編寫學習提綱,培養閱讀潛力

閱讀教科書是獲取歷史知識、提高學生成績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智慧的重要前提。因此,教會學生閱讀教科書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料。由於歷史學科具有過去性、綜合性和史論性的特點,學生在初讀時容易遇到許多障礙,也有一部分學生因為基礎差、閱讀不得法,抓不住重點,所以,在起始階段,我重點訓練學生的閱讀方法,透過提問引路、審題啟示、疑難突破、重點探索、提綱導讀等多種方法,把學生引到自覺閱讀的軌道上來。例如,在教授中國歷史第一冊的《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一課時,我首先給學生指出:社會經濟主要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農業方面包括工具、技術和經驗、水利及成就;手工業方面包括冶煉、陶瓷、紡織、造紙、市場等。然後指導學生按上述提示閱讀教材,找出本課中的重點知識,學生很順利地完成了任務。

經過一段時光的訓練,學生逐漸學會模仿教師編寫提綱,教師應在此基礎上給學生創造更多的自編提綱的練習機會。學習新課時,多讓學生在理解教材資料的基礎上進行試編。學完一個單元后,可讓學生編寫單元知識結構,抽象出歷史階段的本質特徵,從而把新聞記者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講完世界歷史第一冊中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1789──1814年的法國》時,要求學生列圖表分析英、美、法革命程序中發現了一種新的社會制度代替一種舊的社會制度務必經歷激烈、曲折、反覆的鬥爭這一歷史規律。

指導學生整理、編寫提綱,能夠到達使學生既掌握基礎知識,又提高學科潛力的目的。這是因為:首先,學生在整理和自編提綱時,務必先仔細閱讀教材,瞭解教材中的知識點以及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絡,只有真正理解各種知識點之間的聯絡和它們所處的地位,才能把知識點有效排列起來,這就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一旦整理出準確的知識結構,知識點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識結構的枝幹上,從而使知識點在學生頭腦中由點成線,由線成面,由面成體,構成基礎知識的立體之樹。其次,學生在編寫提綱時,務必對教材進行分析、歸納、概括,透過思考使教材資料變得條理化、要點化,這無疑能促進學生思維潛力的發展。第三,學生在掌握了編寫方法後,能夠依照這種方法去整理編寫同一類歷史現象

的知識結構,這有利於學生歸納同類歷史現象的共同點,同時由於具體現象又具有特殊性,這又迫使學生注意區分同類現象的不一樣點,對培養學生比較歷史現象潛力有用心好處。第四,學生在複習、整理編寫歷史結構時,能幫忙自我迅速查出知識掌握的薄弱環節,從而進行鍼對薄弱環節的複習,提高複習效率。

二、創設問題情境,培養思維潛力

歷史學科對培養學生的思維潛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學生由於受傳統偏見的影響,仍認為歷史是一門知識性學科,只需死記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論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們缺乏學習歷史的內驅動力。為此,教師應十分注意利用歷史學科資料豐富、縱貫古今的特點,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從歷史知識本身提出各種具有較強啟發性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讓他們自我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組織學生討論,讓他們自我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促進他們大膽地馳聘自我的思維和想象,發展他們的智力。

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應注意做好幾點:

第一、要科學地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設疑要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先感知後概括,亦即從具體史實入手,去歸納某種結論或道理,以實現學生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如講華盛頓會議,先讓學生概括背景、時光、地點、資料結果,然後進一步設疑:華盛頓會議的召開是否消除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為什麼?從而揭示出帝國主義的矛盾,為這一體系的崩潰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埋下伏筆,使學生了解帝國主義是戰爭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難易適中。太容易會流於平淡,學生不屑於回答,更無助於啟發思維,太難會使學生如墜迷霧中,所以設疑要難易適中,循序漸進。第三,要激發思維興趣。愛因斯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教師透過設疑,創設一種搞笑的思維意境,從而刺激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無疑會使教學事半功倍。例如,講《美國內戰》前,教師首先設疑:八十年代美國民意測驗結果,開國以來四十多任總統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國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明白《湯姆叔叔的小屋》這部作品嗎?那位偉大的林肯曾對這部書的作者斯托夫人說:“一部書導致了一場戰爭。”那麼這部書導致了什麼戰爭呢?它的原因、性質、結果如何呢?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自我去認識、分析、概括和評價,這樣便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教學效果較好。

三、教會學生理清歷史發展線索,抓住學習重點

歷史發展的線索就是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絡,中學歷史教材的特點是範圍廣、頭緒雜、資料多,牽扯到的年代、地點、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導學生在這紛繁複雜的歷史知識中理清發展線索,提示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絡,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開始講世界史時,首先指導學生看教科書前的目錄,然後教師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個社會階段的特徵、基本資料等。在講世界近代史時,要讓學生明確務必抓住三條基本線索,即:資本主義發生、發展以及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和戰爭,無產階級革命鬥爭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

在理清線索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重點,就應讓學生學會如何確定重點。能夠引導學生從以下四方面去確定教材中的重點:第一,能夠說明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觀點的資料;第二,對歷史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屬於“中國之最”、“世界之最”的資料;第四,教科書上有插圖,課後有練習題的資料。學生掌握了上述原則,就比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點。

四、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提高記憶效率

歷史教學的任務之一是使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所以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是很重要的。在歷史教學中,我常採用以下方法,幫忙學生提高記憶效率,效果良好。第一,分散記憶法。讓學生把知識點分開學習,當時看一遍,一週後再複習一遍,一個月後再重複一次,記得就會比較牢固。第二,趣味記憶法。如講法國大革命及拿破崙統治時期,要求學生記住當時的派別:大資產階級、雅各賓派、熱月黨人、督政府、拿破崙,要求學生記成“大雞鴨,熱都拿。”第三,引導學生記憶綱要。如美國獨立戰爭經過的六件大事。

國中歷史案例反思 篇15

一、注重教學經驗的積累,教學水平的提升

我從x年至今一向從事九年級歷史教學,之所以能有一點點的經驗,那是因為我對教材熟悉罷了,教學時光長了,自然就有一點體會和感受,這幾年的教學實踐,基本上能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致於在課堂上能將知識傳授給學生。

二、抓住常規教學,認真地上好每一節課,力求提高課堂效率

這是對教師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對教師的最高要求。認真備好每一節課,要翻閱教材、教參、教輔用書,力爭做到把老師明白最多的知識,教材中所蘊含的所有要點,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聯點都備出來,有條列地傳授給學生。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認真組織課堂教學,用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必須要抓住課堂上的40分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三、抓好學生的知識點的過關檢查,及時反饋,做到功在平時

上好課,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也要對學生掌握的知識及時反饋,過關檢查,在每一節上課前,老師就要對學生所學的舊知進行復習提問,這樣既檢查了學生以前知識的掌握狀況,又起到新舊知識的銜接的承上啟下作用。可謂是一舉兩得。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溫故而知新”。

四、加強中招、新課程改革等資訊的收集和處理,關注中招命題趨勢,在平時的課堂滲透中招意識

九年級的教學工作是直接應對中招考試。做為九年級教師不能只顧眼下,閉門造車,不去學習來了解新資訊。因此,老師要多瀏覽時下最新的教學參考、雜誌,多留意中招考試方面的資訊,便於更好的把握中招命題的趨勢,力爭在平時的教學中滲透中招意識,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題的方法。平時教學中,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綜合潛力的培養,做到功在平時,構成習慣。

五、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在教學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時的教學中,在傳授知識時,也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比如概括、歸納、比較、決定等諸方面的綜合潛力,讓學生養成勤於複習舊知,善於總結歸納,做題條理清晰,規範等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是做為畢業生必備的技能。教師平時訓練的好,不致於在考試中顧此失彼。

最後,我用荷蘭著名的繪畫大師梵高的名言作結:“相信我吧,在藝術問題上,下方這句話吧,實實在在的,老老實實是最好的辦法,寧肯不厭其煩地嚴肅鑽研,而不是投機取巧,譁眾取寵。”

我上了一節課是《輝煌燦爛的隋唐文化(二)――光耀千古的文學藝術》。此課按照備課中的教學設計進行,透過創設情境引出本課學習主題,然後透過啟發與探究完成學習目標,最後是思維拓展、達標檢測。反思此課,我感覺最大的遺憾是學生學習的情緒由高漲走向平靜最後陷於低落。

一開始,我透過一段影音資料引出了本課的主題。在講第一個問題“詩歌的黃金時代”時,我提出問題“你明白的唐代詩人有哪些?”同學們興致很高,爭先恐後地回答:“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然後我又分別讓他們欣賞了三位重點詩人的圖片,介紹,並以競賽的形式進行背詩和畫中尋詩的活動。同學們十分用心地參與到課堂中來,踴躍舉手。當講到第二個問題“光彩奪目的散文”時,我就讓學生閱讀教材回答事先準備好的問題,學生立刻開始平靜的看書,用書上的話來回答問題,沒有了興高采烈的神情,沒有了爭論、沒有了問題、沒有了質疑,空氣好像凝固了一樣。

靜靜地思考,我認為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是我組織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出現了偏差:只思考了“我就應怎樣教”,而忽略了“學生想怎樣學”,課堂上完全按照備課時預設的進行,雖然備課時也思考了學生的因素,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卻沒有給學生留出自主活動的空間,只是把學生當成了我事先編好的程式中的對講器,師生像“打乒乓球”一樣,你來我往,我問你答,雖然答出了所有的問題,但實際上學生只是掌握了教師安排好的知識。當我和教研組長及其他老師交流時,他們提醒我,你沒有在學生思維最活躍的時候讓他們沿著自我的思路繼續前行,即沒有讓學生自我從身邊的、熟知的知識談起到引出未知知識,也沒有給學生自主閱讀、思考、質疑的時光,所以學生的情緒才一落千丈大家的話使我更加明確了本課失敗點所在。

課堂教學中就應為學生的活動留下空間,而且在具體的教學中要時刻把握著“學生想怎樣學”。不能用自我的問題牽著學生的思維走,學生根本沒有自我思考活動的空間。教師能夠透過創設問題情境後把“發球權”交給學生,透過學生的自學、提問、爭辯來完成學習目標,學生在此種開放、寬鬆的環境中思維也很活躍,思考也很深刻,提出一些教學設計外的問題,這樣才能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這節不太成功的歷史課,讓我體會到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時,要真正做到教師、學生的主角換位:如果我是學生我想怎樣去學,我想明白哪些問題而非按教師的預設只思考自我怎樣教、怎樣問、學生能答出教師的問題就是完成了學習任務。我認為之所以出現這一次的偏差,還是我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實際相脫離,教學設計中雖然思考了學生的因素,但在實際教學中又不知不覺地陷於“老一套”的以教師為主的做法中,這也是今後我就應十分注意改正的地方,即把新課程的理念切實地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而不是隻掛在口頭上。

透過這節課,我悟出一個道理:在課堂上教師只有停止了告訴,學生才能真正地思考,教學中只有給學生一片空間,學生才能自我往前走,才能自我去發現。

一、注重教學經驗的積累,教學水平的提升

我從事歷史教學,之所以能有一點點的經驗,那是因為我對教材熟悉罷了,教學時光長了,自然就有一點體會和感受,這幾年的教學實踐,基本上能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致於在課堂上能將知識傳授給學生。

二、抓住常規教學,認真地上好每一節課,力求提高課堂效率

這是對教師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對教師的最高要求。認真備好每一節課,要翻閱教材、教參、教輔用書,力爭做到把老師明白最多的知識,教材中所蘊含的所有要點,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聯點都備出來,有條列地傳授給學生。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認真組織課堂教學,用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必須要抓住課堂上的45分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三、抓好學生的知識點的過關檢查,及時反饋,做到功在平時

上好課,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也要對學生掌握的知識及時反饋,過關檢查,在每一節上課前,老師就要對學生所學的舊知進行復習提問,這樣既檢查了學生以前知識的掌握狀況,又起到新舊知識的銜接的承上啟下作用。可謂是一舉兩得。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溫故而知新”。

四、加強中招、新課程改革等資訊的收集和處理,關注中招命題趨勢,在平時的課堂滲透中招意識

九年級的教學工作是直接應對中招考試。做為九年級教師不能只顧眼下,閉門造車,不去學習來了解新資訊。因此,老師要多瀏覽時下最新的教學參考、雜誌,多留意中招考試方面的資訊,便於更好的把握中招命題的趨勢,力爭在平時的教學中滲透中招意識,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題的方法。平時教學中,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綜合潛力的培養,做到功在平時,構成習慣。

五、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在教學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時的教學中,在傳授知識時,也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比如概括、歸納、比較、決定等諸方面的綜合潛力,讓學生養成勤於複習舊知,善於總結歸納,做題條理清晰,規範等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是做為畢業生必備的技能。教師平時訓練的好,不致於在考試中顧此失彼。

最後,我用荷蘭著名的繪畫大師梵高的名言作結:“相信我吧,在藝術問題上,下方這句話吧,實實在在的,老老實實是最好的辦法,寧肯不厭其煩地嚴肅鑽研,而不是投機取巧,譁眾取寵。”

國中歷史案例反思 篇16

(一)基本狀況

縱觀今年期會考試試題,就全卷資料來看,多角度的考察了學生,試題由易到難,重點突出;考試的資料個性細小,知識點比較碎。但是學生考試的卻不是很理想,對此我做出如下分析:

(二)具體狀況分析

第一題單項選取題大多數中等生失分比較多所以要想提高及格率,就務必提高中等生的做單項選取題的潛力,其中大多數錯的是第11小題,中國臺灣正式歸為中國是在哪個朝代?這個題大多數選的是三國,三國時是大陸開始和中國臺灣交往,答案就應是元朝設立巡檢司後。還有錯的最多的是第一小題,唐太宗取得人才的途徑是什麼?就應是科舉制,但是因為是按人教版的答案是開科取士,其實就是科舉制。

第二題考查的是填空題,是平時的細小知識點,第一個題沒有講過,學生不會做,被外國譽為中國的第5大發明是什麼?就應是科舉制。也是人教版資料。還有一個是唐朝的極盛時期是開元盛世。學生失分最多。

第三題是考查的遼西夏北宋等幾個國家建立的狀況,基本常識,但是也有一少部分學生答錯,這說明了有些學生對基本常識也沒有掌握。

第四題是非選取題,材料分析題,考查了經濟重心南移重要知識點,這個題是重點,但是還是有少部分學生沒有答對,第二個材料分析是自由發揮題,學生答題狀況還能夠,最後一個材料分析題是大運河的開鑿。

(三)教學反思

對於本次考試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我將會做出如下改善的措施:

1.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要提高學生做選取題的潛力,多做選取題。

2.務必注重學生的背誦狀況,重點查背,基礎知識務必要記憶。

3.加大非選取題的訓練,讓學生學會做開放性的題型。

總之,這次考試較差,爭取下次考試能有大的進步。

國中歷史案例反思 篇17

歷史教學作為一門語言的教學,其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言語技能,即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其課堂教學具有不同於其他課程課堂教學的特點。我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根據中學教材的內容編排突出了對這種能力的培養,採取了指導性的學案模式,強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雙向運用,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歷史的課堂教學應當反映這種特點,以用為主,樹立一種“大歷史教學觀”,使有效教學的目的和要求真正落到實處。

首先是教師觀念的轉變。歷史教師要轉變的第一個觀念是:歷史教學不是語言知識的教學而是言語技能的教學。過去,由於考試指揮棒的影響,歷史教師過分強調歷史知識的教學,不注重分析。這次中學歷史教材的改革為教師觀念的轉變奠定了基礎。然而傳統考試的“餘威”仍在,考試依舊是教學的指揮棒。作為一名歷史老師,是應該懂得如何在這兩點找到一個平衡點。值得高興的是中學歷史教學大綱適時進行了調整,明確規定將降低語法試題的難度,減少知識性的客觀題,重點培養學生的言語能力,在言語運用中學習語言。

教師觀念轉變的第二個方面是:由以本為本向以用為本轉變。歷史是一門不斷髮展的語言,現代科技的發展為它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歷史教材只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礎、媒介,學生要學好歷史就必須融入歷史的海洋,跟上歷史發展的步伐。因此我也時常在教材教學的基礎上隨時把鮮活的歷史輸入教學,讓學生能夠感受歷史,能夠使用歷史表達自己的思想。

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單一、呆板的教學方法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而且不能體現語言的生動性,而多種教學方法可以刺激學生的不同興奮點,抑制大腦疲勞。計算機輔助教學使教學方法的運用有了廣闊的天地。無論哪種教法,其基本出發點是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應當是學堂,是學生學習的天堂。課堂教學應當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積極性。歷史學習的特點決定了討論法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特殊意義。歷史課的討論法應具有更廣泛的內容,更自由的民主氣氛,不但可以討論本課的問題,而且可以用歷史發表自己的見解,縱論國內國際的是是非非。而討論課是在考驗老師對整個課堂的駕權能力,在平時教學活動中,經常有學生在討論課時不用歷史,或者是說與本堂課毫無聯絡的話題,這需要老師時常督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