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給女兒的信教學反思(通用15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2.11W

給女兒的信教學反思 篇1

這篇課文的童話故事中蘊含大量含義深刻的語句,值得反覆推敲。

給女兒的信教學反思(通用15篇)

我認為九年級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應該儘量讓他們在課堂上不受約束地去探究、去思考,學生自己找尋到的關鍵語句才真正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才是真正值得探究的問題,為此我要求學生以“令我感觸最深的語句是……因為……”這樣的格式自主圈劃關鍵語句進行“賞析”,為了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我也允許學生選擇“質疑”方式,同時又為學生們搭建合作學習的平臺,在小範圍無拘無束的爭論中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為全班交流打下基礎。在全班交流時,同學們暢所欲言。

班裡的鄭蘭蘭同學找尋到了“人就成了地球的上帝了”這個重要的句子並且採用“比較閱讀”方式,在文中找到了與之形成對比關係的語句“一個人不能擅自創造連他自己也沒有見過的東西”,在同學們的相互補充中充分感受到愛情的偉大力量迫使上帝放棄了對人類的控制,因為有了愛情人類才主宰自己的命運和生活;又如黃江榮同學質疑:為什麼既然童話故事說的是愛情為什麼描寫上帝三次人間看到景象?同學們通過討論得知,上帝描繪的是人類的溫馨、美好、快樂的生活場面,而這一切都是愛情造就的,所以自以為萬能上帝那麼惱怒,進一步展現了愛情的美好和強大;呂昌玲同學質疑:為什麼上帝第三次來到人間後沉思著離開?……學生的這些問題的提出證明了,以生為本的語文課堂才是真正充滿活力的。

本節課的不足是:我仍感覺“品讀賞析”環節中,雖然要求很清晰,但是由於導向不清,在一位學生質疑之後致使原先準備“賞析”的同學沒能及時做好賞析,就又是下個同學的質疑了。

給女兒的信教學反思 篇2

教完這篇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給女兒寫的信,忍不住有許多想說的話。

一、我們可以在課堂上,師生一起暢談愛情這個話題。

中學生的早戀似乎是個敏感的話題,家長老師們總是談之色變,對於孩子或是學生們更是堅決壓制。但是,現在,我們可以暢談這個話題了,因為這是課文呀!我們要學習它,分析它,就要結合我們的生活,說出我們的心裡話,再也不會有什麼顧忌,不必有什麼遮掩和躲閃,我們可以在陽光下,在課堂上,在老師面前,臉不紅心不跳的大說特說了。

二、釋放的快樂和輕鬆。

學習這一課,我的第一個問題是:說說你所知道的愛情名言。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課堂也異常的活躍: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身無綵鳳又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學生張口就來,其敏捷的程度,讓我始料不及,其一吐為快的輕鬆,讓我暗自慶幸:這個問題問得真是及時啊!在以往,這些個詩句,他們總是“欲說還羞”,但今天卻是自信從容,更少不了幾分表達的輕鬆和愉悅。

三、愛情的真諦由朦朧到明晰。

其實,對於這些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們,他們雖有著對愛情的嚮往和最初的萌動,但是他們對愛情的真諦卻是一片模糊。與其讓他們霧裡看花,不如幫他們撥雲見日,這樣更有利於引導他們早日樹立起正確的愛情觀,更有利於他們理智的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認識自己的情感,少走彎路,甚至是上當受騙。明智之舉啊!

四、美好的愛情暢想。

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我讓同學們談談自己的愛情觀,並暢想自己的愛情。大家都很踴躍,甚至連最不愛說話的鄭小東也發言了:愛情是神聖和偉大的,我們要好好的珍惜它,不要過早的去採摘它,只有耐心等待它的成熟,才能品嚐它的甜美。姚雲霄認為,愛情更多的是一種責任,一種付出``````從同學們的發言中,我能感覺到,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他們對於愛情,又多了一些成熟和理智,更增添了對愛情的神聖感和美感。我想,這也是編者的願望之一吧!

五、多一些人文關懷,少一些空洞說教。

對於教材所選的課文,我想,學生們更想學更興趣的是那些貼近他們生活的,能讓他們產生共鳴的,能幫助他們解決苦惱或是煩悶的,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能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益和感化的課文,而不是講大道理,空洞的說教讓人逆反,《致女兒的信》正是這樣的一碗心靈雞湯,它有著醇香的美味,而又沁人心脾。真希望這樣的課文越多越好啊!這是教者的心願,更是學者的心意!

給女兒的信教學反思 篇3

我是懷著忐忑不安的心上這節見面課的。一來我剛調到新的學校,對環境還不太熟悉;二來我幾年沒帶語文了,任教學科改來來去,似乎對語文教學的套路又陌生起來;三來我家鄉方言重,勉強說普通話又很不自然,而我總想讓課堂顯得自然親切,不故意雕飾,不為了公開課而公開課。於是,我在接到學校上見面課的通知後,對文字和文字所延伸出來的知識作了大量的準備。

本文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給女兒的一封信,面對正值花季的女兒,一個對愛情充滿好奇與遐想的少女,針對愛情這一既深奧又簡單的問題,身為父親的作者沒有選擇迴避、敷衍,也沒有教條式的說教,而是採用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故事去闡釋愛情的真諦。由於這篇課文是篇略讀課文,結合農村學生的實際,我們不可能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學,因此採用學生自學與研讀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為主,老師適當提示。課前,我利用朝讀佈置學生自己查詢作者的簡介,自己熟讀課文,掌握課文的生字詞,並且要求他們自己蒐集有關愛情的故事、古詩、名言警句。

中學生正值青春期,對於愛情這種既神祕又敏感,既好奇又困惑的情感,如處理不當,思想認識不足,就會產生早戀等不良現象。因此,我把本課的重點放在“如何讓學生明白只有懂得愛的真諦,才會擁有快樂幸福的人生”上,通過課前一系列的問題突破重點:如你瞭解童話中的愛情故事嗎?你敢描繪一下你心中的愛情嗎?你能說出歷史上幾個著名的愛情故事嗎?本課的難點是利用文字對學生進行一次愛情教育,理解愛情真正的內涵。在難點的突破上,針對學生處於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階段,又無生活經歷,理解愛情的本質有些困難,加之現實生活對早戀的敏感,使他們不願就這一話題發表看法。課中,我們只能及時引導,將問題分解變細,從身邊最親的人父母身上認識什麼是愛情,名人又是怎麼理解愛情的,這些活動中,去突破難點。

重難點的突破必須是在對文字的把握和解讀的基礎上。我設計了幾個問題,讓學生對文字的輪廓有個瞭解,對作者層層推進的寫作有個瞭解。文字中的故事就是上帝創造人後,三次來到人間,他從人的眼神中先後讀到了三種不同的東西,這三種不同的東西,彼此都有聯絡,他們共同來解釋“愛情”。我用“讀了文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為什麼?”“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創造人後,三次來到人間,他從人的眼神中先後讀到了哪三種不同的東西?想一想,三者之間有什麼聯絡?為什麼把它們放在一起來解釋愛情?”“如果你拿同樣的問題問你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麼?”從而引出“文中作者對待女兒的問題的態度如何?”“作者為什麼沒有正面回答女兒的提問,卻說了自己的少年時代和祖母瑪麗婭所講的故事?這樣寫有什麼好處?”“故事中為何要把這對男女的愛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時間歷程中去表現?這說明了什麼?”“五十年裡,是什麼維繫了他們的愛情?”“作者在文章的結尾告訴我們該如何對待愛情?”這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深入瞭解文字。在文字的解讀和把握上,我認為至少要達到這麼一個標準,就是學生閉上眼睛要知道文字的大致內容,能夠把全文寫了什麼清晰地說出來、回憶得出來。課上,我把對文字的把握的幾個問題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一目瞭然。也可以說,這些(包括課前要求預習達到的目標)是這節課最起碼要掌握的知識。

另外,課上,我試圖極力通過一些有關愛情的資料,抓住學生心理讓學生深化與拓展所學的知識,讓學生大膽的討論,引導他們大膽的表達自己的內心,從而讓他們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反正,這節課是這麼設想的。至於課上對課堂的把握,有沒有達到預期的設想和效果,我總感覺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說開始講愛情故事這個環節,也許學生不敢說,不能大膽的說,用的時間太長;還有起初的“童話中的愛情故事有什麼內涵?”這個問題放在開頭,我是想通過學生熟知的童話感知愛情,突破重點的學習。但由於我對班上學生的學情認識不足,高估了學生的能力。學生對這個問題十分陌生,覺得這個問題太難。這些都影響了後面的教學,特別是影響了後面對早戀問題的討論,後面的探究顯得十分倉促,這些都是很明顯的問題,聽課的明眼人一看就能得出來。並且上完課就能夠感受出來。至於評課中有人說的“到底是把文字的探究和學習語文知識放在第一位,還是把探究愛情的真諦放在第一位”這個問題是個老問題了,探討了很多年,各科教學都有這個疑惑。我還是那句話,對文字的把握要到的要求是學生閉上眼,大致能勾勒出故事的情節即可。一節課也就40分鐘(學校是九年一貫制學校,每節課40分鐘),如果面面俱到,什麼都只能是蜻蜓點水,反而把握不住教學的重難點,這又是何必呢?僅是演給觀眾看而已。

給女兒的信教學反思 篇4

這篇課文的童話故事中蘊含大量含義深刻的語句,值得反覆推敲。

我認為九年級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應該儘量讓他們在課堂上不受約束地去探究、去思考,學生自己找尋到的關鍵語句才真正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才是真正值得探究的問題,為此我要求學生以“令我感觸最深的語句是……因為……”這樣的格式自主圈劃關鍵語句進行“賞析”,為了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我也允許學生選擇“質疑”方式,同時又為學生們搭建合作學習的平臺,在小範圍無拘無束的爭論中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為全班交流打下基礎。在全班交流時,同學們暢所欲言。

班裡的鄭蘭蘭同學找尋到了“人就成了地球的上帝了”這個重要的句子並且採用“比較閱讀”方式,在文中找到了與之形成對比關係的語句“一個人不能擅自創造連他自己也沒有見過的東西”,在同學們的相互補充中充分感受到愛情的偉大力量迫使上帝放棄了對人類的控制,因為有了愛情人類才主宰自己的命運和生活;又如黃江榮同學質疑:為什麼既然童話故事說的是愛情為什麼描寫上帝三次人間看到景象?同學們通過討論得知,上帝描繪的是人類的溫馨、美好、快樂的生活場面,而這一切都是愛情造就的,所以自以為萬能上帝那麼惱怒,進一步展現了愛情的美好和強大;呂昌玲同學質疑:為什麼上帝第三次來到人間後沉思著離開?……學生的這些問題的提出證明了,以生為本的語文課堂才是真正充滿活力的。

本節課的不足是:我仍感覺“品讀賞析”環節中,雖然要求很清晰,但是由於導向不清,在一位學生質疑之後致使原先準備“賞析”的同學沒能及時做好賞析,就又是下個同學的質疑了。

給女兒的信教學反思 篇5

語文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於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係。單說寫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沒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問那比較難捉摸的閱讀程度。”在拓展環節中,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的內容,展開合理的聯想和想象,對童話故事進行續寫訓練。既可從學生的練筆中瞭解學生與文字對話的狀況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又可通過讀寫結合的訓練活動提高學生的聯想、想像能力和表達能力。這堂課我在“初讀課文”環節中,設計了一個問題“童話故事中,作者三次敘事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引導學生關注到三次敘事的結構相同(上帝來到人間看到的情景,上帝與大天使的對話,上帝的態度);在“品讀賞析”環節中,通過對關鍵語句的品讀賞析,感受作者用簡練的語言表達深刻含義的方法,這都是為“拓展環節”的續寫做準備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們在寫的過程中有例可仿,有法可循。最終學生作業的質量也反映了以讀促寫的優勢:一學生的結構非常清晰;二學生的作品並沒有向我想象的那樣寫“上帝留在地球找尋自己的愛情”,全班除了一位學生有這樣的思考以外,其餘學生都延續文字原本的特點,為愛情增添了其他內涵:愛的延續、永恆的信念、永遠……現摘錄部分學生的創作:

張文倩:……上帝和大天使再次來到人間。這會,上帝沒有看見那個男人,看到的是兩座緊挨著的墳墓,目前的石碑上刻著:今生來世,永不分離。上帝問大天使:“這也是愛情嗎?。”大天使回答道:“是,那是永遠。”……

顧贇:三年後上帝與大天使再一次回到了這個熟悉的地方,他看見那個老頭曾經住的地方聳起了一座青山,絲綢版的溪水溫柔地環繞在山間的縫隙中,相互依偎著享受著天地間的幸福。遠處不時傳來一陣陣嬉笑,一對對充滿生機的年輕男女倚著這迷人的山水盡情玩耍。上帝問:“這又是什麼?”“這……”大天使還沒回答,上帝自言道:“這是愛的傳承吧。”上帝認出了這些男女,它是自己創造的男人和女人的後代,同時他們也傳承了一顆充滿愛的心。這是,天邊掛起了一條彩虹,上帝和大天使都笑了,有了愛的地球是幸福的家園。

艾勇:……麥田裡,姑娘給小夥擦汗,小夥則以微笑迴應,在他們的眼神中,依舊充滿了那種無以倫比的美和力量。上帝對大天使說:“愛是一種好東西,我將會賜福給所有會愛的、擁有愛的人。我要派遣我的愛子耶穌也來學習愛,學會愛,然後撒播愛。”

蔣慈威:……雖然人間災難蔓延,痛苦橫行,但是人類手挽手,你望著我,我望著你。上帝在男男女女的眼中看到更為強大了美和力量,讓上帝都敬畏三分。上帝摸摸脣下的鬍鬚似乎若有所悟地問:“這又是什麼?”“這是希望。”大天使回答。“希望?它能摧毀災難,甚至將將人從死亡邊緣拉回,太厲害了!”這會上帝帶著敬意離開了地球,因為人類是戰無不勝的。

這節課不足之處為:

1、前面的節奏稍顯拖沓,致使後半部分未能按計劃全部完成,在今後的教學中特別注意節奏的控制

2、朗讀要求是能傳情達意,朗讀的目的是進一步正確把握文字蘊含的情感,然而本節課雖然也有朗讀,但是由於老師沒有注意朗讀的要求,給人的感覺學生只是走個讀的形式,沒有達到應有的朗讀效果,在今後的教學中教師本身要明確教案預設的目的,不至於白白浪費有效資源。

3、“品讀賞析”環節中,雖然要求很清晰,但是由於導向不清,在一位學生質疑之後致使原先準備“賞析”的同學也全臨時換成了“質疑”。

給女兒的信教學反思 篇6

我是懷著忐忑不安的心上這節見面課的。一來我剛調到新的學校,對環境還不太熟悉;二來我幾年沒帶語文了,任教學科改來來去,似乎對語文教學的套路又陌生起來;三來我家鄉方言重,勉強說普通話又很不自然,而我總想讓課堂顯得自然親切,不故意雕飾,不為了公開課而公開課。於是,我在接到學校上見面課的通知後,對文字和文字所延伸出來的知識作了大量的準備。

本文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給女兒的一封信,面對正值花季的女兒,一個對愛情充滿好奇與遐想的少女,針對愛情這一既深奧又簡單的問題,身為父親的作者沒有選擇迴避、敷衍,也沒有教條式的說教,而是採用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故事去闡釋愛情的真諦。由於這篇課文是篇略讀課文,結合農村學生的實際,我們不可能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學,因此採用學生自學與研讀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為主,老師適當提示。課前,我利用朝讀佈置學生自己查詢作者的簡介,自己熟讀課文,掌握課文的生字詞,並且要求他們自己蒐集有關愛情的故事、古詩、名言警句。

中學生正值青春期,對於愛情這種既神祕又敏感,既好奇又困惑的情感,如處理不當,思想認識不足,就會產生早戀等不良現象。因此,我把本課的重點放在“如何讓學生明白只有懂得愛的真諦,才會擁有快樂幸福的人生”上,通過課前一系列的問題突破重點:如你瞭解童話中的愛情故事嗎?你敢描繪一下你心中的愛情嗎?你能說出歷史上幾個著名的愛情故事嗎?本課的難點是利用文字對學生進行一次愛情教育,理解愛情真正的內涵。在難點的突破上,針對學生處於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階段,又無生活經歷,理解愛情的本質有些困難,加之現實生活對早戀的敏感,使他們不願就這一話題發表看法。課中,我們只能及時引導,將問題分解變細,從身邊最親的人父母身上認識什麼是愛情,名人又是怎麼理解愛情的,這些活動中,去突破難點。

重難點的突破必須是在對文字的把握和解讀的基礎上。我設計了幾個問題,讓學生對文字的輪廓有個瞭解,對作者層層推進的寫作有個瞭解。文字中的故事就是上帝創造人後,三次來到人間,他從人的眼神中先後讀到了三種不同的東西,這三種不同的東西,彼此都有聯絡,他們共同來解釋“愛情”。我用“讀了文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為什麼?”“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創造人後,三次來到人間,他從人的眼神中先後讀到了哪三種不同的東西?想一想,三者之間有什麼聯絡?為什麼把它們放在一起來解釋愛情?”“如果你拿同樣的問題問你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麼?”從而引出“文中作者對待女兒的問題的態度如何?”“作者為什麼沒有正面回答女兒的提問,卻說了自己的少年時代和祖母瑪麗婭所講的故事?這樣寫有什麼好處?”“故事中為何要把這對男女的愛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時間歷程中去表現?這說明了什麼?”“五十年裡,是什麼維繫了他們的愛情?”“作者在文章的結尾告訴我們該如何對待愛情?”這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深入瞭解文字。在文字的解讀和把握上,我認為至少要達到這麼一個標準,就是學生閉上眼睛要知道文字的大致內容,能夠把全文寫了什麼清晰地說出來、回憶得出來。課上,我把對文字的把握的幾個問題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一目瞭然。也可以說,這些(包括課前要求預習達到的目標)是這節課最起碼要掌握的知識。

另外,課上,我試圖極力通過一些有關愛情的資料,抓住學生心理讓學生深化與拓展所學的知識,讓學生大膽的討論,引導他們大膽的表達自己的內心,從而讓他們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反正,這節課是這麼設想的。至於課上對課堂的把握,有沒有達到預期的設想和效果,我總感覺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說開始講愛情故事這個環節,也許學生不敢說,不能大膽的說,用的時間太長;還有起初的“童話中的愛情故事有什麼內涵?”這個問題放在開頭,我是想通過學生熟知的童話感知愛情,突破重點的學習。但由於我對班上學生的學情認識不足,高估了學生的能力。學生對這個問題十分陌生,覺得這個問題太難。這些都影響了後面的教學,特別是影響了後面對早戀問題的討論,後面的探究顯得十分倉促,這些都是很明顯的問題,聽課的明眼人一看就能得出來。並且上完課就能夠感受出來。至於評課中有人說的“到底是把文字的探究和學習語文知識放在第一位,還是把探究愛情的真諦放在第一位”這個問題是個老問題了,探討了很多年,各科教學都有這個疑惑。我還是那句話,對文字的把握要到的要求是學生閉上眼,大致能勾勒出故事的情節即可。一節課也就40分鐘(學校是九年一貫制學校,每節課40分鐘),如果面面俱到,什麼都只能是蜻蜓點水,反而把握不住教學的重難點,這又是何必呢?僅是演給觀眾看而已。

給女兒的信教學反思 篇7

語文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於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係。單說寫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沒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問那比較難捉摸的閱讀程度。”在拓展環節中,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的內容,展開合理的聯想和想象,對童話故事進行續寫訓練。既可從學生的練筆中瞭解學生與文字對話的狀況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又可通過讀寫結合的訓練活動提高學生的聯想、想像能力和表達能力。這堂課我在“初讀課文”環節中,設計了一個問題“童話故事中,作者三次敘事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引導學生關注到三次敘事的結構相同(上帝來到人間看到的情景,上帝與大天使的對話,上帝的態度);在“品讀賞析”環節中,通過對關鍵語句的品讀賞析,感受作者用簡練的語言表達深刻含義的方法,這都是為“拓展環節”的續寫做準備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們在寫的過程中有例可仿,有法可循。最終學生作業的質量也反映了以讀促寫的優勢:一學生的結構非常清晰;二學生的作品並沒有向我想象的那樣寫“上帝留在地球找尋自己的愛情”,全班除了一位學生有這樣的思考以外,其餘學生都延續文字原本的特點,為愛情增添了其他內涵:愛的延續、永恆的信念、永遠……現摘錄部分學生的創作:

張文倩:……上帝和大天使再次來到人間。這會,上帝沒有看見那個男人,看到的是兩座緊挨著的墳墓,目前的石碑上刻著:今生來世,永不分離。上帝問大天使:“這也是愛情嗎?。”大天使回答道:“是,那是永遠。”……

顧贇:三年後上帝與大天使再一次回到了這個熟悉的地方,他看見那個老頭曾經住的地方聳起了一座青山,絲綢版的溪水溫柔地環繞在山間的縫隙中,相互依偎著享受著天地間的幸福。遠處不時傳來一陣陣嬉笑,一對對充滿生機的年輕男女倚著這迷人的山水盡情玩耍。上帝問:“這又是什麼?”“這……”大天使還沒回答,上帝自言道:“這是愛的傳承吧。”上帝認出了這些男女,它是自己創造的男人和女人的後代,同時他們也傳承了一顆充滿愛的心。這是,天邊掛起了一條彩虹,上帝和大天使都笑了,有了愛的地球是幸福的家園。

艾勇:……麥田裡,姑娘給小夥擦汗,小夥則以微笑迴應,在他們的眼神中,依舊充滿了那種無以倫比的美和力量。上帝對大天使說:“愛是一種好東西,我將會賜福給所有會愛的、擁有愛的人。我要派遣我的愛子耶穌也來學習愛,學會愛,然後撒播愛。”

蔣慈威:……雖然人間災難蔓延,痛苦橫行,但是人類手挽手,你望著我,我望著你。上帝在男男女女的眼中看到更為強大了美和力量,讓上帝都敬畏三分。上帝摸摸脣下的鬍鬚似乎若有所悟地問:“這又是什麼?”“這是希望。”大天使回答。“希望?它能摧毀災難,甚至將將人從死亡邊緣拉回,太厲害了!”這會上帝帶著敬意離開了地球,因為人類是戰無不勝的。

這節課不足之處為:

1、前面的節奏稍顯拖沓,致使後半部分未能按計劃全部完成,在今後的教學中特別注意節奏的控制

2、朗讀要求是能傳情達意,朗讀的目的是進一步正確把握文字蘊含的情感,然而本節課雖然也有朗讀,但是由於老師沒有注意朗讀的要求,給人的感覺學生只是走個讀的形式,沒有達到應有的朗讀效果,在今後的教學中教師本身要明確教案預設的目的,不至於白白浪費有效資源。

3、“品讀賞析”環節中,雖然要求很清晰,但是由於導向不清,在一位學生質疑之後致使原先準備“賞析”的同學也全臨時換成了“質疑”。

給女兒的信教學反思 篇8

《西門豹》是一篇傳統的歷史故事性課文,故事情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既利訓練分段能力,也有感悟“話中有話”的難點,深究之,蘊含極豐富的語文素質培養的契機。

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在教學中將努力地把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引導學生“愛學”、“學會”、“會學”上。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1、徹底揚棄了情節分析。多餘的情節分析已被公認為現代教法所不取,但是如何從語言文字角度去教課文,卻頗為棘手。我以學生的認知特點為綱,自主感悟人物語言為目,正確估計學生由簡單到複雜,由易到難的感受知順序,用一個發散式的探索提問,涵蓋全文,組織起科學的教學程式,瀟灑地走了一回,輕鬆地突破了感悟“語中有話”的難點,然後順勢拓展。這樣便從課文中跳出來,站在語文的廣度、高度上來把握教學策略,真正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

2、綜合訓練了聽、說、讀、寫。在教學中讀、寫能力得到了主動的發展,例如分段這專案,我把它巧妙地鑲嵌在編劇本時場次確定的問題上;把“讀——說——讀”緊密地反覆結合在一起訓練。感悟西門豹的話中之話,必得讀,而讀出其語氣,演得逼真又得通過說來暴露思維過程。最後的情趣作文又把聽、說、讀所得綜合起來。這樣語文素質得到了整體的發展。

3、充分強化了主體意識。整個教學過程,不管是初讀感知,還是深讀探究,以及課外延伸時的編(劇本)、爭(演員)、演(排練演出)、寫(作文)。我都從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民主性上去考慮調動的手段、策略,為學生的各種活動提供施展才智的空間,又為個性差異設計了靈活的可選擇性的表現機會。讓不同層次學生有較為寬鬆自由發展的舞臺。因此學生主體是主動投入學習活動之中,學習興趣越來越濃,使每一個學生在學課文的過程中真正學語文,在學語文的愉悅中體驗心理之滿足與自信之快感。

給女兒的信教學反思 篇9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主要體現了教學的主體性原則,讓學生主動學習。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往往過多地分析、講解,結果既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又浪費了時間,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而新課程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主體參與的程度是學生學習好壞的重要因素。

讀書是閱讀教學的最重要一環。如果沒有學生讀書,或學生讀書不充分,那麼,即使教師講得精妙絕倫,學生也不會有多少收穫,更難有真切的體會。讀的過程是學生對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過程,也是想象、加工、創造的過程,它可以把無聲語言化為滲透自己感情、意識的有聲語言,這一過程是別人替代不了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還應是學語文的根本。基於這樣的認識,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反覆朗讀課文,先是教師範讀學生朗讀整體感知,再是重點朗讀品味賞析,最後是集體朗讀深入體驗。在反覆朗讀中學生既領略了濟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領略了老舍作品的語言之美。從閱讀能力的培養來說,學生反覆讀了,背誦了,自然對文章的主旨、內容、寫作技巧、價值等都會有一定的認識。

當然,通過“讀”感知課文,這只是閱讀教學的第一層面,要進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質疑和釋疑了。在課堂討論中,我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了一些問題,如 “濟南的總特點是什麼?”“濟南總特點是從那些方面來表現的?”等等,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特別是在研讀賞析這一環節中,我沒有給學生過多的限制,而是讓他們自己選擇喜歡的景物、喜歡的語句段落來進行品味,給學生以較多的空間,更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討論中學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辯,主觀能動性得到了發揮。

在學生反覆研讀課文,並對課文有了自己的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我又適時地予以引導,幫助學生總結出一些閱讀寫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寫好此類文章的方法,這樣讓學生能舉一反三,學會對同類文章賞讀,學會觀察描寫景物,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整堂課下來,感覺教學環節設計的還算流暢,教學目標也基本落實了下來。但是在解決本文的難點——品味語言這點上,做的還不夠到位,在引導學生品位的時候沒有做好示範性的教學,學生品和教師引導的時候顯得有點散亂不夠集中。以後在這方面要多努力。

給女兒的信教學反思 篇10

百分數和分數的區別:

這是一個重組題,主要想通過本題的練習,使學生認識到百分數和分數的區別與聯絡。當分數表示一個具體數量時,是有單位的;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時,即兩個數的關係時,是沒有單位的。而百分數只能表示兩個數之間的關係。所以百分數是一種特殊的分數。最後讓學生通過“10月1日前,已經完成了計劃的95/100(95%)。說明還有(生:5%沒有完成)”等兩個問題,認識到百分數還可以表示一個整體中的部分與這個整體的關係。不過從上課情況來看,這個問題處理的還不到位,有點輕描淡寫的感覺。

這一部分主要是想讓學生感受百分數在生活中統計和比較的功能。預想呢學生能進行一定的比較,例如日本森林覆蓋率比俄羅斯多27%等等。但是上課時提出的“你有什麼想說的嗎?”這個問題似乎不太適合,如果改成“從這些資訊中你能知道什麼?”也許學生能從預想的方向思考了。當然這部分也想滲透人文教育,主要是環境保護教育。

通過遊戲的形式,把數學與語文知識相整合。

給女兒的信教學反思 篇11

我的教學思路是瞭解彩虹的形成原因,認識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常用色,通過水粉顏料加水融合的實驗,讓學生了解幾種常用色之間的聯絡。鞏固理解時可以出示紅、橙、黃、綠、青、藍、紫色的色卡,讓學生按照彩虹色彩的順序進行排列。還可以讓學生從自己的彩筆中找出和彩虹相應的顏色,並按照彩虹色彩規律排序,達到人人都能清楚辨認常用色的程度。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現藝術才華的空間,以提高學生的藝術創造力。在教學中我從來不隨意扼殺學生作品裡所體現的與眾不同的東西,讓學生在繪畫表現中能盡情地將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表達出來,讓他們體驗到表現的喜悅和滿足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創作表現前一定要解除學生的緊張心理,這是促使學生自由表現的保障。在與學生交流討論時,我是學生最好的聽眾,對學生的表達表示共鳴,在繪畫指導的過程中,我不會強迫指導,我會用一種欣賞的眼光,配合適當的讚美和建議,因為我相信教師關懷的眼神和充滿愛心的讚美以及必要的提示,是使學生鼓起勇氣努力表現的源泉。

反思整個教學,也存在一些問題:1、在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每位學生的答案都是不一樣的,有的準確一些,有的偏遠一些,還有的讓人出乎意料。那麼作為一名年輕教師的我來說,對於學生回答問題之後的評價,還有待提高;2、學生使用的都是彩鉛、油畫棒等用起來比較方便的顏料,畫出來的彩虹雖然漂亮但不能體現彩虹色彩逐漸變化的柔和感覺。面對這幾個未能解決的的重要問題,我自問如何才能在教學過程中靈活輕鬆地解決這幾個問題。經過回憶思考,找到了幾個突破口:1、提高自己的組織管理能力。2、對學生的評價從正面進行鼓勵。3、建議學生嘗試用水彩顏料為繪畫工具來畫彩虹,這樣每種顏色和顏色之間自然滲化彩虹那種似真似幻的感覺也就出來了,而且可以為以後進一步學色彩打好基礎。

給女兒的信教學反思 篇12

本課是一節主題繪畫課,涵括一些環保知識,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對地球的十大危機做了詳細的講解和說明,使學生對環境的問題有更深入的瞭解,以觸動他們的內心,啟發他們的表現。學生們都能動腦為環保獻計獻策,如寫倡議書,作新聞宣傳,作賀卡,畫板報,畫貼畫等。學生也在宣傳海報的欣賞中瞭解了海報的構成,及繪畫時的具體正反兩方面的表現。

學生在表現時大多是按著教師範畫與課件範畫進行繪畫,也有一部分同學能自己創作,想法較新穎。學生課堂發言中也能有一定的想象與表現思路,但落實繪畫中卻沒能把自己的想法付諸繪畫中,雖在範畫中也學習了一些方法,但終究沒有嘗試自我創作表現,應在繪畫中強調創新的意義鼓勵其大膽的繪畫表現。課堂授課時間應再精煉自己的語言,給學生更多的創作表現時間。

給女兒的信教學反思 篇13

在教學過程設計方面,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徵與知識基礎,圍繞製作和運用雨量器進行教學。以開放式的科學探究活動來展開整個教學過程:提出問題--討論研究方法--動手製作--延伸到課外的測量--對測量資料的分析。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既有動手製作的科學研究方法與技能的培養,又有觀測中的長期性、堅持性和親近、體驗大自然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現,更著眼於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讓學生在經歷中學習科學。

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要求把課堂學習時間充分還給學生,把教學由封閉式變為開放式。例如:讓學生討論“用不同大小的雨量器量雨行嗎?”問題一提出,學生興趣盎然,積極性立即高漲,馬上進入思索討論階段,這時教師進一步激勵學生,有疑問就大膽地提出,讓學生充分地動起來。這時學生的情緒更加高漲,他們積極地動手、動口、動眼、動腦,不斷觀察、思索、比較。很多學生通過探研有了新的發現,這種驕傲、激動、興奮的神情不時地展現在學生的臉上,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悅,是一種真正自覺的投入。這裡沒有老師強制性的灌輸,冷峻的面孔和冗長的講解,更沒有教師對學生的批評或諷刺,在這種熱烈的氣氛中,教師真正地在組織、引導和合作,教師輕鬆,學生愉悅,教師瀟灑,學生生動。真正做到了寓教於樂,形成了融洽、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這不正是我們時時追求的一種理想的教學境界嗎?營造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是這課的一個特點。讓學生在無拘無束中學習探究,思維會更活躍,學習效果才能達到最佳,這正是本課要刻意追求的境界。教師的啟發引導,學生的自我表現,怎樣想就怎樣說,允許學生質疑,鼓勵學生釋疑。讓學生以能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引發大家思考,或幫助同學解決一個難題為榮。這不正是以人為本,開放搞活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素質發展的好手段嗎?

給女兒的信教學反思 篇14

文章從看到兒子蹣跚學步,聯想到學步只是人生旅途的開始,希望孩子腳踏實地地不畏艱險勇往直前,順利地踏上人生之路,字裡行間無不流露出父輩對孩子的一片深情和良苦用心。

學步——人人都要度過的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經歷,這就是學生在解讀文字時與其中的某些描述能夠產生共鳴的所在。如果將學生引進文字,一個個的成為文中的學步者,再現兒時的這個平凡而偉大的經歷,那麼就不難理解文中所講的“你的生活從此開始有了全新的內容和意義”這句話的含義了,也能體會到父母的深情厚意。

在備課時,我預設了以下幾點做法。

一、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情感體驗。

課前,我讓學生採訪自己的父母,瞭解自己學步時的年齡、情景和趣聞,或找出相簿中的自己學步時的照片欣賞,特別要了解父母父母看到自己學走路時的心情,並以《我開始走路啦》練筆,這樣學生原有的較為朦朧的體驗可能會因此而變得清晰,解讀文字時較會產生共鳴。

二、讓學生再現自己的情感體驗。

課中,我一開始就要避免的是不再重複預習的內容,我的課堂教學一定要高於預習,讓學生各取所需,各有所得。於是採取了這些步驟:

首先,理清文章脈絡,由“居然會走路、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天”入手,讓學生找到學步的艱難。學生需精心閱讀文字,體會父母的心情。

其次,讓學生抓住某一片段精心閱讀,歸納出有關描寫心理感受的詞語,諸如“膽怯”、“自豪”、“勇敢”、“新奇”、“堅持不懈”等。這就是一個感悟的過程。在此基礎上的朗讀訓練,應該定位於朗誦。第三,體會父母的情感。

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這些環節的設計是本節課的亮點。最大的成功就在於很自然地讓學生走進了一種能夠共鳴、能夠感悟的狀態,而我又利用各種契機進行了大量的語文能力的訓練。例如,閱讀文字時的劃句做批註的“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讀書習慣的訓練,積累句子併合理運用的說話訓練,大規模的朗讀訓練,從具體到抽象的概括能力的訓練等。

給女兒的信教學反思 篇15

在執教《秋姑娘的信》時,我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閱讀基礎,以演促讀,以演質疑,以演導思,以演品讀,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激發興趣,親身體驗,感受閱讀樂趣

《標準》關於1、2年級閱讀教學階段目標的第一條是“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只有讓學生喜歡讀書,主動的讀書,才能談創新提高。這就是在閱讀目標方面強調的“情感態度”。在教學中,本人以掛圖激趣,看圖貼詞,圖文結合,在讀通讀順的情況下,以演導讀,讓學生在寬鬆和諧的課堂中親身體驗,“走進文字”,在演中質疑,讀中導思,“感悟文字”,演後自讀,拓展延伸,“走向生活”。讓學生在輕鬆、活躍的氣氛中走好閱讀教學的第一步。

二、讀通讀順,啟發思考,引導提問理解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一年級的學生剛剛進入閱讀訓練,他們直呼的技能還不熟練,識的字又很少,所以學習閱讀困難極大,如何扶好非常關鍵。因此,在課堂伊始,事先掃除障礙,把比較生疏的字、詞、句、難度大的長句等揭示出來,逐一指導練讀,等這些難讀的詞語和句子讀熟了,讀順了,學生再練讀全文,採取多種方式讓學生讀通讀順。在閱讀訓練中以學生為主體,根據他們的抽象思維差、好奇愛動等特點,以演為線索,在演中導讀,在演中質疑,邊演邊讀,學會提問,學會思考,學會理解,在演、問、說中,緊緊抓住讀書訓練這條主線不放,讓他們在讀中感悟,又反過來以悟促讀。

三、動身動腦,誦讀悟情,提高閱讀能力

40分鐘時間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挺長的,如何讓好動的孩子們上好閱讀課?因此在後半節課時,我就是讓學生站起來,動起來,說起來,讀起來,在動作的配合下有節奏的讀,學習有韻味的讀,有感情的讀,在琅琅的書聲中,反覆朗讀成誦,在讀中瞭解閱讀樂趣,理解課文內容,逐步提高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