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第八次的教學反思(通用24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5.57K

第八次的教學反思 篇1

《第八次》這節課是俞校長指導我的一堂導師課。課文是一篇寓含深刻道理的外國曆史故事,課文記敘了古代蘇格蘭王子布魯斯英勇抵抗侵略軍,但屢戰屢敗,幾乎喪失信心。後來看到蜘蛛結網,受到啟發,振作精神,經過第八次戰鬥,終於趕跑了侵略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第八次的教學反思(通用24篇)

這篇課文重點在於讓孩子從蜘蛛結網、布魯斯八次抵抗中體會堅持到底就是勝利的道理,文章脈絡清楚,我是這樣設計我的教學思路的:

一、以故事切入,體驗情感。

在第二課時中,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請學生概括完故事的主要內容後,我說:“小朋友們真棒,為了獎勵你們,顧老師給你們講一個故事,不過一定要先看著這組詞語,邊聽邊記,行嗎?”然後出示關於“蜘蛛結網”的幾組過程性詞語。我講完故事了,問孩子:“你們能不能也看著這組詞語來講講蜘蛛結網這個故事。”我故意請了一個平時很少舉手的同學,然後對其他同學說:“你們仔細聽,等他都說完了,我們再提意見讓他改進。”那孩子果然有好幾個環節說錯了,在同學們幾次糾正下,最後一次,他終於響亮並且完成地把這個故事講好了。我和同學們一起給他送上掌聲,問他:“聽好同學們給你掌聲,你覺得怎麼樣”“很開心”“恩,開心中覺得自己很棒是嗎?沒有人會隨隨 便便成功,不經歷風雨怎麼會有彩虹。”此時,我分明看到那孩子臉上漾起燦爛的笑容。

象這樣的情感體驗我還設計在讓學生感情朗讀“布魯斯王子感動極了!他高興地跳起來,喊到:‘我也要幹第八次!”本堂課學生情緒高漲,舉手的人特別多,我注意到平時經常低頭做自己事情的小哲也舉手了,我趕緊叫他,我的目的是要讓學生體驗:只有努力就能做到。其實第一次,他讀得挺好了,我應該換一個同學,但是一緊張,心裡就想著要完成這個教學環節,於是我對他說:“顧老師還沒感受到你的感動,再讀一次,行嗎?”這時,小哲反而開始讀不好了,我只能繼續說:“顧老師還沒聽到你的信心,再讀一次好嗎?”他又讀了一次,我又說:“我還想看到布魯斯說這句話的時候是什麼表情,做了什麼動作?”最後一次,這孩子怎麼都做不出布魯斯的表情和動作來。

這個教學環節我覺得我缺乏教學機智,俞校長說我沒有設計好,我應該把這樣的情感體驗放在學完第三小節以後,而我只是讓他們看這個片語講了一個故事,就叫讓感悟布魯斯的情感,學生還沒深入文字,哪來的感悟呢?學生肯定都把注意放在講故事上了。

所以第一個講故事的環節,我覺得我花的力氣太多,也是我最後還有教學任務沒有完成的原因。

再以布魯斯的情感作為主線,孩子就能時刻跟著布魯斯或是“唉聲嘆氣”,或是“感動極了”,最後大家一起為布魯斯的成功而歡呼。為了更好的理解課文,我設計的自學重點是“布魯斯王子第八次抵抗成功的原因是什麼?你認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更直觀地感受人物情感。課堂教學以情感為紐帶,變得更富誘惑力,使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培養,促使學生在好學、樂學中逐漸獲得知識,體會情感。 但真能落到實處,讓學生真正鑽進文字體驗情感,並且達到一定度,做起來卻不簡單。

第八次的教學反思 篇2

《第八次》這節課是俞校長指導我的一堂導師課。課文是一篇寓含深刻道理的外國曆史故事,課文記敘了古代蘇格蘭王子布魯斯英勇抵抗侵略軍,但屢戰屢敗,幾乎喪失信心。後來看到蜘蛛結網,受到啟發,振作精神,經過第八次戰鬥,終於趕跑了侵略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這篇課文重點在於讓孩子從蜘蛛結網、布魯斯八次抵抗中體會堅持到底就是勝利的道理,文章脈絡清楚,我是這樣設計我的教學思路的:

一、以故事切入,體驗情感。

在第二課時中,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請學生概括完故事的主要內容後,我說:“小朋友們真棒,為了獎勵你們,顧老師給你們講一個故事,不過一定要先看著這組詞語,邊聽邊記,行嗎?”然後出示關於“蜘蛛結網”的幾組過程性詞語。我講完故事了,問孩子:“你們能不能也看著這組詞語來講講蜘蛛結網這個故事。”我故意請了一個平時很少舉手的同學,然後對其他同學說:“你們仔細聽,等他都說完了,我們再提意見讓他改進。”那孩子果然有好幾個環節說錯了,在同學們幾次糾正下,最後一次,他終於響亮並且完成地把這個故事講好了。我和同學們一起給他送上掌聲,問他:“聽好同學們給你掌聲,你覺得怎麼樣”“很開心”“恩,開心中覺得自己很棒是嗎?沒有人會隨隨 便便成功,不經歷風雨怎麼會有彩虹。”此時,我分明看到那孩子臉上漾起燦爛的笑容。

象這樣的情感體驗我還設計在讓學生感情朗讀“布魯斯王子感動極了!他高興地跳起來,喊到:‘我也要幹第八次!”本堂課學生情緒高漲,舉手的人特別多,我注意到平時經常低頭做自己事情的小哲也舉手了,我趕緊叫他,我的目的是要讓學生體驗:只有努力就能做到。其實第一次,他讀得挺好了,我應該換一個同學,但是一緊張,心裡就想著要完成這個教學環節,於是我對他說:“顧老師還沒感受到你的感動,再讀一次,行嗎?”這時,小哲反而開始讀不好了,我只能繼續說:“顧老師還沒聽到你的信心,再讀一次好嗎?”他又讀了一次,我又說:“我還想看到布魯斯說這句話的時候是什麼表情,做了什麼動作?”最後一次,這孩子怎麼都做不出布魯斯的表情和動作來。

這個教學環節我覺得我缺乏教學機智,俞校長說我沒有設計好,我應該把這樣的情感體驗放在學完第三小節以後,而我只是讓他們看這個片語講了一個故事,就叫讓感悟布魯斯的情感,學生還沒深入文字,哪來的感悟呢?學生肯定都把注意放在講故事上了。

所以第一個講故事的環節,我覺得我花的力氣太多,也是我最後還有教學任務沒有完成的原因。

再以布魯斯的情感作為主線,孩子就能時刻跟著布魯斯或是“唉聲嘆氣”,或是“感動極了”,最後大家一起為布魯斯的成功而歡呼。為了更好的理解課文,我設計的自學重點是“布魯斯王子第八次抵抗成功的原因是什麼?你認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更直觀地感受人物情感。課堂教學以情感為紐帶,變得更富誘惑力,使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培養,促使學生在好學、樂學中逐漸獲得知識,體會情感。 但真能落到實處,讓學生真正鑽進文字體驗情感,並且達到一定度,做起來卻不簡單。

第八次的教學反思 篇3

這節課,我在教學中主要體現了以下的教學新理念。

一是以讀為主。縱觀整個教學過程,主要是讓學生親歷閱讀的過程,教師只是作個導演,引導學生如何去讀,如何去體會、品味。比如在學生朗讀“突然,一陣大風吹過,絲斷了,網破了。”這一句時,教師沒有指出哪些詞該重讀,哪些詞該輕讀。而只是說“這位同學的風颳得不夠大。誰能再把風颳得大些。”這樣的語言,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慾望。語文新課程標準也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靈活地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我在教學中盡力體現這一教學思想。在教學中我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讓學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當學生的聲音一次比一次高,終於能把網“讀”破時,我們的教學目標也就達到了。

二是在教學中力求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時,為了使學生能充分地體會到布魯斯王子為什麼能從蜘蛛結網受到啟發而決定再幹第八次時,我是採取了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充分討論,發表意見,使思想教育水到渠成。特別是最後讓學生自己書寫名言,更是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在書寫自己所受到的體會時,一次創造性活動也就開始了。從學生們書寫的名言中我們不難看出學生在閱讀文章後的獨特的感受。

第八次的教學反思 篇4

1、在語文課堂上,我始終強調朗讀,課前朗讀,課上範讀,練讀,指讀,選段讀,男女分讀,而且讀得好壞不算,首要條件就要聲音響亮,用自己的聲音激發自己的信心,我行,我敢讀,我要讀。國小生大多喜歡朗讀,在喜歡別人聲情並茂的朗讀的同時,又害怕自己沒有機會讀,或沒有別人讀得好。為此,我認為,初次嘗試的機會應交給中等朗讀水平的學生,讓那些有些憂豫的學生感受到自己跳一跳,完全可以夠的著,從而激發了他們讀得慾望。有了自信心去讀,讀一遍長進一點,當他讀得越來越流利,正確,有感情時,他也就能通過讀去理解課文的內容,因為有了讀得自信心,也就一定有讀好的願望,也就一定要去斟詞酌句,該如何去讀好。

2、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學生的想象是豐富的,如果我們無法創設一種情景讓他盡情“散發”,那麼無疑會抑制學生想象力的發展。我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在課文的情景中,把自己當成文中的人物來思考、來動作。從而讓學生來領悟體會當時布魯斯的軍隊七戰七敗,他自己也負傷後,幾乎失去了信心。

3、合作學習對激發思維有益。

學生面對老師的提問,先通過學習小組的討論交流,再在課堂上發表意見,比較活躍大膽。從學生認知能力來看。國小生的認知能力、認知水平都相對處於一個較低的層次。離開了教師的“滿堂灌”“滿堂問”,有些學生學習時會感到手足無措。此時,合作學習就尤為重要。從學生的心理髮展來看。但相對而言,學生在小組內、在同伴間,在合作學習的形式過程中,緊張情緒將大為緩解,害羞心理將更容易克服。從課堂教學的效率來看。自主合作學習不僅有利於擴大參與面,照顧到每一個學生,而且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來自集體榮譽感的激勵,來自同伴需要你高質量合作的壓力)和主體意識的形成(在小組中,只要自己努力,就能發揮很大的作用,就能嚐到成功的樂趣)。

4、在情境中境人互動,實現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對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至關重要,但境與人之間的互動同樣應該重視。因為當學生和教師一同創設情境併成為情境的一部分,在其中思考、活動達到忘我的境界時,便進入一種人境融合的最佳的創新狀態。由於情境教學中的情境是人為優化了的環境,再加上教學過程中對情境的不斷豐富,這就使得情境成為訓練學生直覺思維的最好憑藉。在教學中,為使學生更好地體會布魯斯的所見所感,我就讓學生扮演文中的人物,體會該角色在故事情節發展過程的不同表現。這樣學生融入情境之中,而情境也因學生的加入變活了。學生全身心地投入,使情境成了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最佳土壤。在教學中,我們突出情境的開放性、包容性,給學生留下充分的創新餘地。

第八次的教學反思 篇5

教學這篇課文,要讓學生深深感受蜘蛛、布魯斯百折不撓、堅持不懈的精神,培養學生正確面對失敗的態度,從而對他今後的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上完這堂課,總體來說板塊比較清晰,教學過程比較順暢,基本達到了我的教學目標。

但是教學並不是完美的,特此反思如下:

反思:

1、在本次教學中,我重視以語言文字為本,培養學生抓詞語來理解文章的能力。

在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寫蜘蛛結網過程的部分。我先讓學生通過朗讀初步感知蜘蛛的堅持不懈的精神,然後抓住文字語言精煉的特點,引導學生通過自讀,

找出重點詞語,來體會蜘蛛結網時艱辛和堅持不懈的精神,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同時用學生自己的感悟來指導他們朗讀。

2、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在本課的教學中,為培養學生想象力,我通過創設多個語言情境,促使學生進行語言與想象力的訓練。

如:七戰七敗後的布魯斯在磨坊裡唉聲嘆氣,他在想些什麼?我給學生出示了相應的的插圖,並且加上教師的語言情境作為先導,學生較能展開想象,進行充分想象,語言表達也較不錯。又如:面對著這些身上負了傷,幾乎失去了信心的士兵們,布魯斯會怎樣動員他們起來參加第八次抵抗呢?讓學生把自己當成布魯斯自己先練說,給了學生人物角色來體驗,給了學生語言環境來想象。這樣學生就有了角色定位和想象的環境,能促使學生進行有效的,貼近文章的想象與闡述,同時在無意之中,把課文主要內容複述了出來。在情境中境人互動,實現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

3、在最後的拓展中,我設計了讓學生思考:假如蜘蛛第七次就成功了,布魯斯還會幹第八次嗎?從而讓學生明白布魯斯是被蜘蛛的精神所打動,我們要學習他的精神,重要的不是第幾次,從而達到感情的昇華。

4、整個課堂教學,我注重了聽、說、讀、理解的能力訓練,但是在寫的方面,似乎沒有考慮到,因此,課堂感覺好像少了那麼一點。

我相信,通過不斷地實踐、學習、改進、再實踐,我對於這篇課文的把握會更到位。我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會更加踏實地鑽研教材,研讀文字,組織課堂教學,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第八次的教學反思 篇6

《第八次》是一篇外國曆史故事,課文講述了古代蘇格蘭王子布魯斯英勇抗擊外國侵略軍,屢戰屢敗,幾乎喪失信心。後來,從蜘蛛結網終獲成功的事情中,深受啟發,重新振作起來,經過第八次戰鬥,終於趕跑了外國侵略軍,取得了勝利的故事。

學生的想象是豐富的,如果我們無法創設一種情景讓他盡情“散發”,那麼無疑會抑制學生想象力的發展。我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在課文的情景中,把自己當成文中的人物來思考、來動作。從而讓學生來領悟體會當時布魯斯的軍隊七戰七敗,他自己也負傷後,幾乎失去了信心。

本節課,我採用談話匯入,首先問孩子們在家預習了沒有?都預習了些什麼,在這輕鬆的談話氣氛中,我出示了貫穿課文的一些主要詞語,找孩子們讀,這時,孩子們掙著舉手發言。緊接著,我又讓孩子們大聲讀課文,並根據這些詞語試著複述課文,讓孩子複述課文,其實是對孩子的語言組織能了,概括能力的鍛鍊,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加強對此方面的鍛鍊。

當學到王子看到蜘蛛結網受啟發時,我先以故事的形式講給孩子們聽,然後問他們都聽出了什麼?這樣做是為了讓他們學會傾聽,孩子們陸陸續續的說出,蜘蛛結網反覆失敗,結了斷,斷了結,但它沒有灰心,而是在第八次終於成功,緊著這我又問,你看到了一隻什麼樣的蜘蛛?學生立刻就明白了,這是一隻頑強的蜘蛛,不灰心的蜘蛛,由此體會布魯斯王子此刻心情,王子看到蜘蛛第八次結網成功時,“布魯斯感動極了。”我為了能讓學生再次感受布魯斯的心情,就出示書上的圖片,讓學生展開想象,說說此時王子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有的說:“他想:蜘蛛結網一次又一次地失敗,它卻不放棄,堅持不懈,最後結成了網。我如果也幹第八次,說不定也能成功呢!”有的說:“真是有志者事竟成啊,蜘蛛都明白這個道理,我為什麼做不到呢?”還有的說:“最困難之時,就是離成功不遠之日。我終於明白這個道理了,我一定要幹第八次!”從他們與布魯斯王子一樣的動作——手握緊拳頭,從他們臉上堅毅的表情,從那高亢的聲音,我想學生體會到當時王子的那種必勝的決心了,讓學生感覺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王子形象就站在我們面前。

最後,我有讓學生以布魯斯王子的身份給蘇格蘭的同胞們寫一份動員書,充分體會王子當時的心情,最後讀給大家聽,看看誰的動員書最具有號召力。

注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已成為世界先進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和目標。小語新大綱在教學目的中也明確指出要“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因此,我們必須在各種教學活動中給學生插上創造的翅膀,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另外,還要要平時的課堂上訓練孩子的聽說讀寫等能力,本節課唯一遺憾的是讀書的練習有點少了。我想這是我以後需要努力!

第八次的教學反思 篇7

在教學中通過讓學生聆聽,跟隨音樂輕輕搖擺、輕聲哼唱等讓學生感受歌曲的曲調優美抒情,娓婉動聽,富有詩情畫意。通過欣賞課件和歌曲的學唱,感受歌曲十分形象地描繪了兒童們在灑滿陽光的湖面上,划著小船盡情遊玩、愉快歌唱的情景。“0X | X X || ”的節奏型貫穿全曲,起伏的旋律層層展開,音樂富有動感,將人們引入小船盪漾、水波連綿的意境之中。並滲透音樂知識和演唱技巧等技能的訓練,讓學生人人都參與,並鼓勵每個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創設平等、民主、愉悅的課堂環境,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讓美的音樂觸動他們的心絃,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在課堂教學結束之前,通過小小音樂會,有班級的小樂隊及為大家獻上精彩的表演,還有用動作手勢表現歌曲,用豎笛演奏等,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讓有特長的學生一展才華,培養了孩子的自信。將本節課的內容繼續昇華,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較為成功的完成了全課的教學。這樣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建起與其他藝術門類及其他學科的聯絡,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在學習歌曲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歌曲的內涵,增進對音樂不同題材以及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以上是我對《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教後反思和總結,作為我今後的教學參考與借鑑,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第八次的教學反思 篇8

《乘火車》這節課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的一種數學教學活動。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激發學生自主探究新知的慾望,在探究過程中學會數學。

本節課的設計主要分成“檢查,複習鋪墊——創設情境,引入新知——主動探究,學習新知——拓寬延伸,發展新知”四個層次。在檢查複習層次既瞭解學生對前一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又為新課的學習做好鋪墊;創設情境,引入新知層次中根據國小生好動,喜歡做 遊戲的特點,以學生熟悉的“乘火車”遊戲為引入,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拉近了學生與數學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現代數學教育非常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及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要面向全體,給學生探索發現的機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動參與學習,體驗成功。在主動探究,學習新知層次的教學中我通過小組練、獨立練、分層練、小組討論等形式讓學生動腦、動口,引導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我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自己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標準》中強調:數學教學中要體現數學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特點,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對數學的理解,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在拓寬延伸,發展新知環節中我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逐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的良好習

第八次的教學反思 篇9

剛入學的國小生最先接觸到的語文課就是學習漢語拼音。在漢語拼音的教學中,要求學生通過學習,能讀準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準確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這些要求,體現出漢語拼音工具性的要求,讓學生能熟練地掌握這門工具,以便今後能運用這門工具去識字、寫字及閱讀。但語文教學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在教學中,要體現語文課的語文味,讓剛入學的國小生能從開始的語文課學習中接觸到中華民族語言文字的優美,激發學生愛語文,學語文的積極性。

在拼音教學中,涉及了許多活動,有學習兒歌,有利用周圍的東西擺拼音字母,有拼讀音節,看圖講故事。在學習拼音的幾週中,課中操時間我經常給學生講故事,要求學生老師講時認真聽,故事講完後,還出幾個小問題讓學生回答,並要求他們拼出問題答案中一些相關的拼音,還告訴學生,拼音學完,我們就可以自己看帶拼音的讀物了,激發學生學好拼音的積極性。有一次我講了一個《蜘蛛和螞蟻》的故事,這節課正好教學《zh ch sh r》這一課,在說出故事題目之後,我先讓學生試著把題目拼出來,又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答案,將其中涉及到的學過的音節出示在黑板上,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學生覺得自己學到的拼音知識特別有用。在拼音教學進行完後,我又進行了一次《拼音大王》的評選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先將自己認識的新朋友的姓名拼出來,又將自己帶的包裝袋上認識的字拼出來,最後又拼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靜寧路國小、一年級一班”這些字詞,使學生將學習拼音與自己的身邊事物有機地結合起來,體會到了漢字的趣味性。

漢語拼音的教學是語文聽說讀寫的基礎,要讓每個學生在此過程中體會到學語文的樂趣,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讓語文課的各個環節都能體現出語文味。

第八次的教學反思 篇10

《買文具》(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購物》的第一課時,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購物活動中認識小面額的人民幣,體會元、角、分之間的關係,會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其實對於人民幣的認識學生並非是一張白紙,因為這是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大部分學生都有過隨家長或單獨購物的經歷。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這一概念的學習設計成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認識人民幣,學會簡單的購物,並瞭解元與角、分之間的進率關係。同時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他人合作的態度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並進行愛護人民幣、勤儉節約的教育。

匯入時我首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笑笑買文具”的情景,讓學生知道買文具需要錢,明白認識人民幣的重要性,再次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在小組內認識不同面值的人民幣,通過交流了解到其實大多數學生已經能夠識別不同面值的人民幣。師再此基礎上通過認一認的活動,利用課件強化,並歸納出人民幣的單位。

元、角、分之間的進率,進行元、角、分的簡單計算是本課教學的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開展各種學生熟悉、感興趣的數學活動。安排師生、生生兌換不同面值人民幣的遊戲。尤其是在用一元錢換零錢時,學生更是以百分百的活力投身其間,答案異彩紛呈,有換10張1角的;2張5角的; 5張2角的; 1張5角、2張2角、1張1角;1張5角、1張2角、3張1角。通過學生的拿、數、想、比等手段,使學生體會到兌換方案的多樣性,富有趣味地得出元、角、分之間的關係(1元=10角),並類推出1角=10分。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得到了較好的發展。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為此我創設了真實的數學購物活動,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購物活動,此時學生興趣高漲,在一種興奮、積極的心態下學習數學,學生在買賣之中互幫互學,在付幣、找幣中體驗購物過程,積累經驗,加深知識的實際應用,有助於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並適時進行勤儉節約的教育。

第八次的教學反思 篇11

《王二小》這篇課文,說的是一個叫王二小的兒童團員,從發現敵人到將敵人引入八路軍的包圍圈,最後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勝利的經過,雖然故事敘述簡潔,沒有很多激情的句子,言語質樸簡單。

一、激趣匯入,激發興趣。

開始匯入課文時,為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先用多媒體播放《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先用歌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習下文做好鋪墊。

二、精講課文,理解內容。

由於課文中戰爭時期的環境和學生的生活環境間隔距離太過久遠,學生對於“八路軍、敵人、掃蕩、放哨、埋伏圈……”等等的詞語理解不了,如果從加強朗讀上也不能讓他們有所理解,所以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發現學生很難理解課文裡的內容,於是我先從網上搜集一些有關與戰爭年代的資料利用多媒體播放出來,讓學生了解一下,加深他們對課文背景的瞭解,好讓他們理解課文的內容。

在講讀課文時,我主要是利用多媒體演示圖片,讓學生看圖:

“王二小在幹什麼?敵人在幹什麼?王二小是怎樣做的?結果怎麼樣?”讓學生回答完了以後,再細讀課文,對照理解課文,練習說話。並思考:

“為什麼說王二小是小英雄呢?”相機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三、擴充套件延伸,練習說話。

課文有多個知識點是可以讓學生練習說話的,我就設計了仿說句子的練習,讓學生練習說話,利用多媒體出示題目。

第八次的教學反思 篇12

優點:整堂課層次清楚,節奏快,容量大。尤其是複習鞏固四個遊戲的設計獨具匠心,從拼音到字到詞再到句,最後迴歸課文,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課件生動形象,富有童趣,充分展現了課文的思想意境美、藝術形象美、語言結構美,學生為之動情、愉快振奮、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不知不覺地獲取知識、陶冶情操。

注重課內與課外結合,校內與校外結合,語文與美術、音樂、資訊科技等學科的整合。

缺點:課堂上的即時評價還不夠到位,應變能力也有待加強。在這堂課上,當孩子們在給“冬”找朋友時,有個學生突然冒出“冬意盎然”這樣一個詞,我聽了馬上就說:“這個詞應該是‘春意盎然’。”現在想來我當時的處理是挺笨拙的。如果當時我能問問小朋友,你怎麼會想到這個詞的,你為什麼會覺得冬意盎然呢?讓學生談談自己對冬天的感受,這樣一來,既尊重了學生的獨特的情感體驗,也給了學生鍛鍊口頭表達能力的機會。

第八次的教學反思 篇13

《家》是《北師大語文》一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它是一首兒童詩,主題單純,內容淺顯,語言凝練,韻律和諧,富有兒童情趣,貼近兒童的生活,很受兒童的喜愛。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們應把握兒童詩的特點,並以讀貫穿始終,注重學生個性的感知、聯想、體驗等心理活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此發展學生語言,啟迪他們的智慧,讓他們的心靈和情感受到美的薰陶。

通過此次學校的教學活動月點菜課的活動,從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實施兩方面來看,《家》一文的教學總體來說還是比較成功的, 教學過程中體現了低段閱讀教學中對“隨文識字”的關注,以及針對一年級孩子的習慣養成訓練的研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著力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平臺,充分關注學生生命發展,弘揚每個學生的個性,在讀中激趣,在演中理解,在合作中交流,在模擬表演中提高,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取知識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激發興趣,授之以漁

在課文匯入階段,我是這樣設計的:

以圖畫匯入,激發興趣(課前在黑板上簡筆畫出詩歌意境)

1.老師帶來了一些朋友,想認識他們嗎? 出示白雲、小鳥、魚兒、種子圖及詞卡,引導識字讀詞。(“鳥”注意別忘了其中的點,“魚兒、種子”注意輕聲。)

2.這些小傢伙很調皮,偷偷跑出來玩卻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能幫它們找到家嗎?學生上前貼畫。

3.學生看圖用句式“(什麼)是(誰)的家”說一說。(出示句卡,學生練說時相應出示藍天、樹林、小河、泥土)

隨語境重點識字“樹林”(有很多樹木,所以都有個“木”字旁)

“小河”(小河裡流淌著水,和水有關,所以有“氵”)

4. 師小結:說得真好,其實,把你們說的話寫下來,就是一首很美的小詩。(出示課題)

教學剛開始,首先出示白雲、小鳥、魚兒、種子圖讓學生認一認。一方面激發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以圖為憑藉認識相應的四個詞,為識字創設具體的語境,有別於枯燥、簡單的生硬識字。為小夥伴找家,學生會聯絡自己的生活經驗完成貼圖,並以此為契機運用句式“( )是( )的家”練習說話。學生在饒有興趣中完成了從識字、認詞到說句,既遵循了認知規律,又讓學生學得主動。

二、體驗閱讀,讀中見悟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贊可夫也認為,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讓學生自由選讀便是“觸及精神需要”的最好方式。教學《家》一課,結合詩歌短小精悍這一特點,我讓學生充分自由地朗讀。在讀中一遍遍與生字詞打交道,掃清了識字障礙,同時,在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讀中感受語言文字的美。學生這時的讀必定是從內心體驗出發,結合生活經驗,展開豐富想像,從而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教師在學生自讀自悟時稍作點撥,旨在再現情境,讓學生受到感染,促使其對語言有細膩地感悟。結合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腦海中浮想與詞語相關的清晰具體的形象“藍天萬里,白雲朵朵;樹林裡小鳥在歡唱;清清的河水中,魚兒自由自在地遊;嫩綠的芽破土而出,迎著和風微笑……”

第八次的教學反思 篇14

教學《我選我》這課,讓我意猶未盡,整節課下來,學生還嘰嘰喳喳地議論不休。課堂上,學生非常積極,激發了學生識字的興趣。

在第二課時,教學生字部分,我問學生:“想猜謎語嗎?”學生立即高興地說:“喜歡。”於是我問道:“那麼你們自己編謎語來猜,好嗎?”“好。”“不過謎底一定要是本課的生字喲!”“好”課堂的氣氛更活躍了。

同桌的小夥伴開始討論起來,不一會,就有學生舉手回答,現記錄如下:

生:一隻羊累了,靠在樹上睡覺。

(謎底:樣。)

生:兩個大王在爭搶一根火腿場。

(謎底:班。)

生:丁丁頭上戴著一頂帽。

(謎底:寧。)

生:寶貝向上張著大嘴巴。

(謎底:員。)

生:老師,我還把本課課文裡的字來猜字謎呢?它是:“一個女孩站在禾苗田裡勞動。”你們知道是什麼字嗎?

其他學生異口同聲地地說:“是‘委’字。”

……

每次學生一說出謎語,全班同學都非常興奮,並很快說出謎底,編謎語的孩子們開始得意的表情一下子焉了下來,看起來很喪氣的感覺,不過一會兒又加入猜謎語的行列,全然沒有了灰心的樣子,我為他們的天真可愛感到高興。

回顧這一節課,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思維活躍起來,識記生字的效果也不言而喻。所以,在課堂中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來進行教學,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自然提高了。

作為低年級的孩子,特點是: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在某一事物上,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如果強迫孩子四十分鐘都認認真真、規規矩距地上課,這是違反教育學的規律的,教學效果肯定也不會很好。

所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在課堂中適當地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如猜字謎、摘蘋果、情景表演等形式進行教學,既讓學生學到了知識,又活躍了課堂。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特長,讓學生在一個和諧民主的環境裡學習,才能培養出心智健全、張揚個性的學生。

第八次的教學反思 篇15

《傾斜的傘》這篇課文以第一人稱敘述的口吻寫了外公和外孫女兩代人之間互相為對方打雨傘的場景,表達了爺孫間純真的至愛親情。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親情之愛,教學時,我主要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一、品讀課文,體會感情。

在這節課上,我設計了多種朗讀形式,我採用默讀、分角色讀、大聲讀、範讀、自由讀、齊讀,小聲讀等,讓學生在讀中體會真情,學生也運用這種方法比較深入地學習了課文,並在朗讀中抓住重點詞句進行體會,真切地體會到了外公對丹丹的愛及丹丹對外公的愛,學生對課文的認識也完成了由感知到深入理解的過程。

二、拓展延伸,感情昇華。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使學生的心靈受到了一次洗禮。大多數學生都能由課文聯想到自己的父母等長輩對自己的關愛。也懂得了去回報愛,付出愛,所以在學完課文後,我給學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一個時間,每個小組各選了一種表達愛的方式進行創作展示,使課文中的情感得到了昇華。

在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下,我努力創設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環境,課堂大部分時間是學生在有效的、自主地獲取知識,學生的主動參與面廣。整堂課中,我比較注重對學生的評價,通過激勵來更大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我本著一貫的教學作風,“平實、踏實、真實”,力求落實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著力於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也存在一些不盡之處,比如,沒能準確地把握時間,導致學生朗讀的時間不夠充分,後面的學習也有些倉促;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互相之間的評價有些少,使這節課的教學留下了些許的遺憾。

第八次的教學反思 篇16

《地球的新生》這一節課主要是海報的設計,但是主題定成了保護地球環境的海報製作,這樣一來就比較容易滲透生命教育這個主題例如,第一部分我給學生出示了一些美麗的圖片,有山川、海洋、河流等,第二部分出示“哭泣的地球”,地球上一些備受汙染的地方,大氣汙染、水汙染、吸菸對人體的危害等,目的是激發學生的保護環境的意識,從而再來講海報的製作,這樣一來學生在畫的時候也就有內容了。整堂課講下來,我總結了一下,有兩點不足:一是課堂氣氛不是活躍,課後我想要是把課一開始的謎語匯入換成視訊匯入的話效果可能會更好。二是時間控制的不是很好,提問的時候讓學生說的時間有點多了,所以動手畫的時間並不是很充足,以後還要多注意這幾點。

第八次的教學反思 篇17

這節課教材將乘法與除法混編,創設了“花園”情境,其中蘊含著與“倍”有關的數學資訊,既可以提出乘法問題,也可以提出除法問題。要求學生自己去發現、選擇數學資訊,提出並解決數學問題,目的是培養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以及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並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體驗“倍”的意義,以及它與乘法、除法運算的聯絡。

課一開始,先為學生創設一個熟悉、優美的“春天的花園”情境,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數學資訊,搭起了問題的平臺,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的策略,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如在解決“紅花的朵數是白花的幾倍”時,有的同學用圖來表示,也有的同學用文字來敘述,還有的用算式來解決,體現了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學生用畫圖求倍數的方法,是值得鼓勵和肯定的。用圖形或算式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或思想,也是同樣有價值的。用圖形解釋或表達思考過程,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數學語言,瞭解學生數學理解的水平,而且有助於他們體會“形數結合”的數學思想。

第八次的教學反思 篇18

對於《重力》這節課的教學是在學生前一節學過的力的知識基礎上,利用這些知識來研究最常見的一種力——重力,先通過學生熟悉的例子使學生認識了重力的存在,然後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研究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用在座標上作圖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質量的關係,這種做法思路簡捷。學生容易掌握,同時學會了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一種方法——圖象法。關於重力的方向,首先說明用線將物體懸掛起來後物體靜止時線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這個方向叫豎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並通過想想議議讓學生明白豎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麼,它與“垂直向下”的區別。通過實際的例子說明豎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實際中的應用,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最後告訴學生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部分,但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認為是集中在一個點上,這個點叫物體的重心。

生活中物體在重力作用下豎直下落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教學中我注意通過學生熟悉的例子創設問題情景。以觀察思考開路,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樂於探究問題的積極性。通過探究解決本書中“力的大小跟質量關係”的重點問題,通過讓學生利用重垂線觀察窗臺、桌面是否水平,通過一系列有趣的活動利用重心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解決力的方向及作用點的難點問題,實現教學目標的完成。

本節課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有一些同學,對於重力的方向的理解還不夠準備,對於重力和質量的關係還有待於進一步強調,對於比例係數的物理意義還需在今後的練習中不斷地加以鞏固。

第八次的教學反思 篇19

講故事時,要換方式多講幾遍,激發幼兒傾聽的積極性。我在講述第一遍時就直接用上掛圖,結果發現有的幼兒開始把注意集中在掛圖上,對故事的傾聽興趣不高,在給幼兒第二,三遍講述過程中還是簡單的用了掛圖的形式,沒變換方式,以至在講述第二遍的過程中幼兒的注意力更加不集中,甚至有的幼兒開始互相說話,因此整個活動來看效果不明顯。其實現在來看,一般講第一遍的時候,可以不用直觀的教具為宜,因為直觀的教具容易分散幼兒的注意,不利培養幼兒傾聽的習慣。

在提問中,要根據小班幼兒的心理髮展水平,只能提一些簡單,細小的問題。而不能像中大班的那樣提出一連串的問題,讓他們連貫的回答,而我忽視了到小班的水平,提了一些不容易或者說根本回答不上的問題,其實作為教師要引導幼兒去回答,答案雖然長些,但不要求一個幼兒連貫的回答,教師自己或請智力較高的幼兒示範,再讓幼兒按順序聯絡連貫的講述,這樣的效果會要幼兒跟容易接受、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對於回答不出的或回答錯的了的幼兒,不應該表示厭煩,而要肯定他們願意回答。教師應該是啟發和提示,儘量幫助幼兒自己找到正確的答案,總之,要讓全體幼兒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以提高語言能力。

第八次的教學反思 篇20

課文是一首詩歌,朗朗上口,特別適合一年級孩子認讀。在教學“樹林是小鳥的家 ”時,我先讓學生來讀這一行。接著引導學生看圖:你們瞧,這是一片樹林,在樹林裡我們看到了誰?(小鳥)“小鳥們在幹什麼呢?”學生的回答各種各樣:小鳥們在飛來飛去。小鳥們在捉蟲子。小鳥們在唱歌。我又啟發學生:“小鳥們一邊飛,一邊還在說話呢?它們是在說——”學生很快就接過了話:樹林裡的蟲子真多呀!我們在這裡生活的真開心呀!我們一起來做遊戲吧!師:看來,樹林是小鳥快樂的家,那快樂的家應該怎麼讀呢?因為學生剛剛接觸課文,還沒有朗讀基礎,所以我採用了範讀,讓學生學有可依。果然在讓學生一起學著鳥兒一邊快樂地飛一飛,一邊讀句子時,比之前已經有了很大地進步。“太陽公公下山了,忙碌的小鳥要飛回家了,有的小鳥伸了伸懶腰;有的小鳥在鳥窩裡休息。多舒服呀!看來,樹林還是小鳥舒適的家啊!你會讀嗎?”這裡教師的引導應該是學生朗讀的進一步深化,學生們入情入境地讀著,就這樣這一行很完整地讀好了。

面對剛剛學習課文的孩子,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重視朗讀,更要重視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情境,讓他們通過生動的畫面和自己的想象親身地去感受白雲、小鳥、魚兒和種子各自在自己的家中生活得自由、快樂的情景。從而引導學生擴散思維,把眼光放到更遠的地方,讓學生學以至用,進行自己的小創作,這樣不僅鍛鍊了學生的能力,更使學生的思維形式得到發展。

課文的第二句“我們是祖國的花朵,祖國就是我們的家。”是全文的重點句。由於低年級學生對祖國瞭解甚少,理解本句詩對學生來說是個難點。因此,教學時我先調動學生大腦中與祖國相關的知識儲備,通過讓學生欣賞一組祖國山水風光的美麗圖片,有遼闊的原野,巍峨的高山,有雄偉的天安門廣場和遍地的鮮花,以此來感受祖國的偉大和美麗,進而體悟祖國就像一個美麗的大花園。我們在祖國的哺育下健康學習、生活、快樂地成長,讓學生初步感悟“祖國就是小朋友幸福的家。”最後引導學生走入詩的意境,感情朗讀,與文字產生情感的共鳴。

閱讀教學僅僅是起始階段,還需要我和學生的一起努力,以求從中不斷獲得各種能力。

第八次的教學反思 篇21

本以為已經很瞭解本班的學生們,今天上完《難忘的一天》後,我發現我錯了。引入時我提了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問題:“每個人都有難忘的日子,你最難忘的一天是哪一天,為什麼難忘?”想象中肯定是小手爭先恐後地舉起來,一個個躍躍欲試搶著發言,可是教室一片沉寂。為了打破僵局,我只好在一旁遞點子:“你的生日呀、節假日、高興的、難過的日子等都可以說說。”終於有幾隻猶豫的小手舉了起來。聽過幾個孩子的發言,其他孩子彷彿若有所獲。想想,大人們要說難忘的日子可多了,在腦海裡隨便都能搜出好幾個,可是七、八歲的孩子,有多少人生經歷呢?而且農村的孩子又有多少機會接觸令人驚奇的、新鮮的事物呢?能像課文裡見到國家領導人的人又有多少呢?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一直注重識字、寫字。每天上課,絕大部分時間都是“認、認、認;寫、寫、寫”很少分析文意,理解詞語。本課有許多描寫人物心情和表情的詞語,我懷著試一試的心理讓他們邊讀邊勾出表示心情和表情的詞。一會兒,紛紛舉起手來,聽了發言我才發現,他們對這種詞語相當熟悉,因為經常能在周圍人以及自己身上出現類似的現象。我順勢又進一步:“它們常用在哪些人身上?”一生說:“‘慈祥’用在老人身上。”一生補充:“‘和藹可親’一般也用在老人身上,‘微笑’所有人都可以用。”本以為高深難測的問題想不到就這樣迎刃而解了。

結尾小作者說:“我忘不了這一天,也忘不了自己肩上擔負的責任。”學生們不明白“肩上的責任”是什麼。有的說要努力學習;有的說學習知識、學習本領的目的是將來找到好工作……他們的答案很現實,很貼近生活。雖然與小作者樹立遠大志向,將來報效祖國的想法有一定差距,但也並不矛盾。接下來,我會利用國慶節,以及第三單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的課文教學引領他們“志存高遠”“胸懷天下”的志向。相信到時再來談談“肩上擔負的責任”他們會有不一樣的認識。

第八次的教學反思 篇22

電影導演張藝謀在拍完《千里走單騎》後說,高倉健(日本名演員)是“惟一一個能用“背身”演戲的人”,即高倉健的背影都極具表演力和震撼力。而他的表演又非常內斂,即使是“哭戲”,在高倉健那裡,都變成了不掉眼淚的“心在哭泣”,震撼人心。

朱自清和他的父親分別用“哭泣”和“背身”演繹了人間至情,這不是演戲,但更感人。

本課聚焦“背影”和“背影的背後”,引導學生體驗和感受,理解和反思,基本做到了理性與人性的完美結合,經驗和體驗的美妙和諧,知識、價值、情感的高度統一。

本課也有比較大的缺陷,或者說是疏忽。

一是關於“背影的背後”。這個環節有創意,有深度,但提法很突兀,這是研究用語,而非課堂用語。

二是關於“背景的介入”。老師將真實的“父親”呈現給學生,包括“家庭因他娶妾而失和”等情況,這直接導致“父親”的形象大跌,學生脫口而出“我覺得他父親是咎由自取,娶那麼多妾幹嘛?(生譁然)”。而老師此時又沒有適時引導,只是囫圇過去了,好在學生及時“回頭”,否則如何收場?這也給我們思考:該介入什麼樣的背景?當學生出現新的理解,該如何及時應對?

第八次的教學反思 篇23

在寫這篇反思之前,我第一次對“反思”有了新的認識——“反思”不僅僅是找出上課中的不足,而更重要的是,當和每一位聽課的領導、老師、同事請教完他們給予我的課的肯定與希望的時候,我覺得,我要做的事情還很多很多。

通過《丁丁和牽牛花》一課的學習,課前,我的確認為自己在確立課文主題,層層深入理解課文,訓練學生語言文字方面都做得比較紮實和敦厚。我把課堂的框架定格為:導語——檢查課文中的重點詞語——強調重點生字“鮮”和“足”——引入課文理解(1):丁丁的願望是什麼?(略講)(2)為了實現願望丁丁是怎麼做的呢?(課文的重點、難點)——指導朗讀:牽牛花攀著竹竿往上爬,一路吹著快活的而小喇叭。——評價丁丁——(因為丁丁實現了願望,讓王奶奶看到了鮮花,所以王奶奶很高興)識字“高”,並組詞、造句——情感滲透,我們要學習丁丁什麼?

可是,當真正的一節課上下來,我都為自己羞赧:多餘的時間竟然足足9分鐘!雖然當時也隨機調整了課堂,可這不得不算嚴重失誤!而之前的,自己所認為的“紮實”和“敦厚”都是意念中的東西了,它與課堂教學還有很大差距。

第八次的教學反思 篇24

以前我們開展繪畫活動,喜歡給幼兒欣賞老師的範畫,雖然讓幼兒清楚地感知到所要畫的內容,但卻大大扼殺了幼兒的創新想象能力,很多幼兒會有意無意的模仿起老師的畫面內容,缺少了自己的想法。此次活動我就脫離了範畫束縛,沒有任何的範畫作品,只有老師在技能上的引導,這樣對幼兒的想象創新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幼兒在明確大白鵝的畫法後,他們就發揮了自己無盡的想象力,大膽地表現和創新,畫出了千姿百態、活靈活現的大白鵝形象,讓我不得不驚歎和佩服孩子們的無窮想象力。

以下是我發現的一些不足之處,需要我的改進:

我在活動開始部分的欣賞環節引導的比較多,導致了整個活動時間比較長,可以把自己的引導語再提煉一下,變得更簡潔、有效些就更好了。

在欣賞環節部分,當幼兒講到不同姿態的大白鵝時,可以出示兩個圓圖片,讓幼兒自己來擺擺它們的位置,通過擺放知道因為圓的位置變化而出現不同的姿態造型,既是後面的繪畫環節的準備,也是銜接,從而也顯得更有系統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