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實習 > 實習報告

考古專業暑假實習報告

欄目: 實習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2.69W

實習已過去些許天了,可在京實習的一幕幕卻還會常常清晰的浮現於腦海中,那些人,哪些事,恍如昨日……

考古專業暑假實習報告

三月的北京,春寒還盛,我們便來到了房山大苑村這個陌生的地方,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們二十餘師生一起經歷了春天肆虐的沙塵暴,夏天炎炎的烈日,一起由大苑遺址轉戰於大興墓葬群,一起睡露天,一起熬夜加班。付出了汗水,卻也收穫了成果,通過實習,我們初步掌握了考古田野發掘方法和技能,熟練掌握了室內整理的前期記錄整理和資料彙總工作等,同時鍛鍊了身心,拓寬了眼界,工作之餘的生活,在北京文研所的關照下,也度過得很愉快。整個實習,大家都收穫良多。

在此,實踐和能力的學習提升過程不可置否是發掘實習的重心,但穿插其間的人情往事也同樣讓人難忍不提,故此分為實踐學習、生活娛樂兩篇。

(一)

實習期三個月,可比較清晰的分為三段,即初始近一個月的大苑村寺廟遺址發掘,中間的室內學習階段及後段月餘的大興墓葬發掘及整體室內整理,三階段大體可分為兩部分,即田野發掘部分和室內學習整理部分。詳述如下:

田野發掘

大苑寺廟遺址

大苑村寺廟遺址位於北京市房山區青龍湖鎮東約1.5千米,大苑村偏西部渠南,東西兩邊皆為民宅,南邊緣靠近公路。為配合北京西六環修建工程的基建考古專案。發掘區原為民房及果園、耕地等,發掘前已被平毀,遍佈樹根和碎磚瓦塊等。

此次發掘,方便起見,以大概發掘區中心位置一固定物為中心基點,按南北正方向採用象限法布方,共分Ⅰ、Ⅱ、Ⅲ和Ⅳ4個發掘區。其中I、Ⅳ區首先發掘,多數布方規格5×5米,少數10×10米,II、III區發掘較晚些,大部布方10×10米,偶有邊角處地理侷限布方10×5米,布方規格大致以鑽探所得遺蹟複雜程度為標準。

遺址從2019年2月11正式開方發掘,其後近一月中,我們偶有斷續的發掘了I、Ⅳ區的大部,基本上也是整個遺址中遺蹟現象最為豐富的一段。

遺址由於年代不算早,所以地層也相對較簡單。統一後,地層分為三層,其中②層又分為②a、②b兩層,結合成因具體描述如下:

①層,表土層,土色灰黑,較為疏鬆,包含物為植物根莖、塑料,碳屑等,厚15-30釐米左右。應為近現代居民生活、耕擾所致。

②a層,土色黃褐,土質較為緻密,夾雜少量白灰點等,包含物為碎磚瓦塊及個別碎青花等類瓷片,深15—70cm,厚約10-30cm。應為②b層建築廢棄塌毀後,在其上堆積的自然土,其中的碎磚瓦塊應與當時人們的挖翻等活動有關。結合遺址推測為明清後期。

②b層,土色黃褐,土質較為緻密,夾雜較多白灰點、料礓石塊等,包含物大致也同樣為碎磚瓦塊及個別碎青花等類瓷片,深30—50cm,厚5—20cm,。各探方常見的寺廟房基S1即開口於本層下,打破③層。推斷其應為明清此遺址寺廟建築廢棄塌毀形成的遺蹟。

③層,土色淺黃,土質緻密,包含物較少,深約30-50cm,厚度不明。不見遺蹟現象,人類活動痕跡較少,應為原始自然堆積。但我個人推斷這應不是原生地層,應僅為自然堆積,與當地河流較多有莫大關係。

以上只是大框架性的地層狀況總結,個別探方還不見有②b層,土質土色、地層厚度、包含物等也往往有個體的細微差別。

在這個遺址發掘中,大家基本上都完成了兩個左右的探方發掘,這其中我負責了I區的T0301和T0302。兩探方都位於I區第三列,南北相鄰,地層完整,遺蹟方面有一現代溝、兩段基槽,卻無有價值遺物出土,這與大多數探方的遺物較少狀況基本相同。

大興16#地

大興16#地,位於北京大興區新城北區,周圍高樓民宅隔路環伺,也是一配合基建的考古專案,主要是墓葬發掘。此區域呈長方形,東西長485-580m,南北寬330-400米,遺蹟現象主要分佈於此地點偏南部,一線大體呈東、中、西三區。

此地點共有墓葬46座,東區墓葬共有十六座,由出土錢幣可知全為清墓,墓向皆大致南北,分佈密集而無打破,墓葬規模大小不一,有單、雙、三、四人墓,其中雙人墓最多,餘者數量大致相當。雙人以上墓中,由人骨、隨葬品等初步判定皆男性在西,女性在東,女性多屈肢葬,男性多直肢葬,而且每墓中皆只有一位男性墓主,規律一致,可斷定餘者非妻則妾。東區墓葬以M14規格最高:四人葬、每人皆雙棺、每棺都有隨葬品。有趣的現象是,在已初步斷定西首為男的情況下,次西位的棺中隨葬品數量相當豐富,銅錢、珠花、髮簪等都遠較其它棺--甚至西首棺為多,聯絡實際我們推測這很有可能是墓主正妻,結合當時的風俗生活,幾人的家庭地位及內部關係會是一個耐人尋味的話題。

中區共有墓葬26座,由墓葬形制、出土物等可較明顯的初步判定主體為遼金墓,還有少數唐墓,甚至個別墓時代推測有可能上溯到北魏。

遼金墓大多數為磚砌頂貼石灰穹廬頂墓室、仿木磚雕斗拱墓門、“凸”字形臺階墓道、“人”字形結構磚封門,垂面梯形磚砌祭臺等,墓門上多數有彩繪,但地仗粗糙,甚至直接用顏料塗畫於磚面,酥鹼、空鼓等病害底部嚴重,上部略好,但整體儲存鮮有喜人者。繪畫內容較簡單,常大幅面素黑、素紅,少量雲紋、十字、鳥雀等花紋多黑彩白地。

後半部置有棺床,皆磚砌,貼牆成半圓狀,部分棺床上有骨灰臺。骨灰周圍和其下常見有錢幣及木痕,推測應為骨灰和隨葬錢幣都置於骨灰盒內入葬。這些墓葬無一例外都有骨灰,而不見較完整屍骨,初步推測北京地區在遼金時代這種少數民族火葬葬制應是佔主流的,甚至影響了許多不見少數民族特色器物隨葬的漢人墓主的葬制。

除過上述形式的遼金墓,還有類極簡單的瓦罐骨灰葬式,即骨灰置於一帶蓋大瓦罐中,然後葬於半米至一米見方左右的或土壙或磚砌的小墓室中,往往幾個墓十分集中甚至疊壓,而鮮見隨葬品。或許是社會最下層或士卒死亡的倉促簡易葬式。

唐墓多為船形或近長方形磚室墓,少數有鋪地磚及墓道(當然不排除墓道被破壞者),出土有銅錢、交股彈壓式環曲柄鐵剪、八稜菱花銅鏡、蚌殼等,與北京地區之前已作過研究確定的唐墓情況十分類似,比較典型。

推測可能是北魏時期的墓葬較典型的一座特徵如下:土壙磚墓,墓壙近似長方形,墓室平面近梯形,南寬北窄。墓室底部鋪磚,墓室四壁用磚錯縫起券,往上漸漸收縮,至墓室頂部用豎磚交錯相差封頂。有人骨兩具,皆近南向,比較少見。隨葬一銅錢、一罐。銅錢鏽蝕不清,所以,僅由罐的形制並結合整個葬制與已有北京地區資料進行對比,推測可能為北魏時期墓葬。

西區共有墓葬四座,皆遼金墓,可較明顯的分為兩組。偏北兩座相互靠近,東西平行,形制等與之上介紹的穹廬頂墓大致相同,儲存狀況除一座塌頂外其餘還都較好。另外一組偏南些,南北向貼近,更一致的是,兩墓除墓門兩角貼墓道壁處殘存數磚外,空無一物,但土壙儲存完好,可能是有血緣關係的兩墓主同為遷走。

以上便是大興16#地墓葬遺蹟的一個大概介紹,在此次發掘過程中,我主要參與了四座墓的發掘和三座墓的整理工作。包括清墓一座,唐墓一座,遼金墓兩座,其中由於時間關係一座遼金墓未清理完,轉交技工。

發掘經驗教訓

在北京實習之前,我僅有的一點實踐經驗是來自於2019年忻州定襄青石遺址二十天的實習,但僅算是個入門掌握,基礎還比較差,經驗也很貧乏,具體操作的手上感覺也很一般。這次在北京長時間的實習,彌補了我以前的多方面欠缺,比如墓葬的發掘、古代建築基址的掌握等,同時重溫並進一步熟悉和掌握了具體發掘操作規程和方法技術,而這些是僅靠課堂學習所不能得到的,的確受益匪淺。這其中有幾次經歷尤其使我印象深刻。

在大苑T0302發掘中,有一次刮面後,發現有一片近圓形區域土質土色偏硬發黑,與周圍明顯不同,再刮後,依然存在,且有少量石灰出現,這在周圍更是不見,推測有可能是灰坑,技工師傅幫看了,也並未予以否定,按照先後關係,決定予以發掘。可在發掘過程中,才發現,偏硬發黑夾雜石灰土竟找不到邊,這才明白過來:我把地層做成了灰坑,開了“天窗”。如果之前再多刮幾次,再細心一點,隨著這種現象範圍的不斷擴大,或許就不會出此無法彌補的錯誤。

遺蹟是歷史的積澱,是“一次性”不可重複的。我深感慚愧……

類似的事情在大興墓葬發掘中也有一件。M42是一座穹廬頂的遼金墓,我負責發掘了一段時間,在找墓道的過程中,在確定已到原始地面的情況下,但所找出“凸”字形墓道寬窄過渡的一邊肩部一段卻總是讓人心裡不踏實,雖然已有其他人的肯定。果然,發掘到近一米深的黑色地層土時,發現果然錯了,實際肩部距墓門出簷的下垂面僅有五公分左右距離,比我之前所劃線要近,老師和技工師傅們有說也可能本來就是上寬下窄坡狀過度的,或坍塌的,因為之前的M21就有過類似的情況。但我知道那很大程度上是安慰,因為黑土以下的部分基本都是豎直的,事實不容商量……只有自責和教訓。

當然,實踐中有憂也有喜,在M19的發掘中,雖然是一座空墓,但並不大影響我們的操作實踐,我和LXR在技工師傅的指導下共同剝出了五個原始臺階面(共六個),同時也找出了墓室原始土壙邊的大部,原始邊(面)非做出的邊(面)所能比,同樣這種心情也是難以言喻的。

三個月中和技工師傅的工作交流,有幾點體會,這或許也可稱為書本學習和實踐經驗之間關係的一些感觸。

眾所周知,一般的技工師傅,並不是從學校裡系統學得田野考古知識的,而是通過類於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在實踐中一點一點的積累經驗的,毋庸置疑,這種經驗是寶貴的,但由於考古發掘本身的不小成本和經常所進行的配合基建性質,往往會無奈注重速度而降低了田野發掘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嚴謹性和細密性,長此以往,習慣形成,在我們實習中同樣也會在正確指導的同時,也參有少量個人的非科學性的內容方法,如刮面找不出邊,即打探眼,最後遺蹟往往千瘡百孔,甚至會破壞重要資訊;墓葬主體發掘完畢翻棺時,僅憑經驗不全翻,很有可能漏掉遺物及資訊;能用鍬則不用鏟,往往會在去大塊土時就把骨架蹭得多有殘損;報出土銅錢數時,往往會少報幾枚,以便以後有破損缺失而不會高於事物數目;還未到原始地面,卻曰已看出墓道範圍,往往使我們學生摸不著後腦等等。這中間或許有正確的只是我水平不夠,個人武斷的觀點,但有些確實是不合適的,這一點可以肯定。

常有人說“考古考古,連蒙帶唬”,這固然有著外界人群對於考古工作的不理解,但業內人士也有此語時,我個人認為這就並不全為空穴來風了,這往往與我們的一線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態度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完全承認的是,技工師傅們的發掘經驗是十分豐富的,他們往往有著十數甚至數十年的田野發掘經驗,對我國的考古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時又長期承受著清苦的工地生活,付出了巨大的個人犧牲。但這並不能掩蓋個別不當之處,雖然這也往往有著他們自己的理由,至少從速度和效率上,或許我們某天走上工作崗位後也會陷入工作時間和成果質量等等之類的矛盾中,但即使有妥協,我想也不應是在現階段的實習中。

室內學習整理

由於方方面面的因素,我們的實習前和實習中穿插了一個月左右的室內學習階段,這其間領隊、老師給我們進行了多個通論性及田野實踐性的講座,有些知識是課堂知識的重溫,而有些知識則是我們不曾接觸和常常忽略的。如李軍老師給我們回溫了田野發掘常識後,又帶領我們在野外仔細瞭解了當地的地理地勢、植被土壤、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理狀況。這些恰恰是我們所應該瞭解而又容易忽視的。領隊馮老師結合大苑發掘遺址的性質,給我們詳細講解了晚期寺廟的建築佈局及特點,這些則是我們之前所不曾涉及的,而發掘完畢的結果也印證了這些知識。除此外,北京文研所的張主任還在工地結束後專門給做了一節更深領隊層面的講座,可謂開了眼界,長了見識。

室內整理工作集中在實習末尾的數天,除了每人需交的探方、灰坑、墓葬、灶等常規記錄,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還做出了遺址各期的墓葬登記表、墓葬統計表、出土器物登記表、標本登記表、銅錢登記表、墓磚登記表等,對於室內整理工作從整體和細節上都有了一個巨集觀的概念和詳細的瞭解。雖然時間倉促、任務緊張,但仍覺很有收穫。

(二)

兩點一線的學校生活總會讓人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圈入一個感官上很拮据的範圍。而實習生活中諸多的充分必要條件則往往使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融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家庭,這個集體中充滿了詼諧幽默、歡聲笑語,個人的趣事趣聞往往也會成為大家共有的快樂;同時充滿了互相幫助、關懷友愛,個人的悲愁苦惱也會在大家的齊協中灰飛煙散……

駐地位於房山區大苑村村北,是一個安靜的莊戶人家,周圍皆田地、果樹,偏東的稍遠處,一條小河蜿蜒流過,兩岸的斜柳隨著河流延伸向遠方,是一個學習、生活理想的好地方。每天下工後的生活安詳恬靜,可口的飯菜伴隨著輕鬆的交談很快就慰藉了轆轆的腸胃,飯後大家或看書寫筆記理理思路,或踢毽子、打羽毛球放鬆娛樂,或坐於院外磨盤上聊天放歌,或走入田間、橋頭漫步散心,一派悠然。偶有休息日,在老師的允諾或帶領下,我們便可以進城,或購置個人日用品,或集體參觀重要文化景點,故宮、首博、軍博等重要的博物館、文物古蹟很是讓大家留戀,開拓了視野,增長了見識。

逢領導、老師來看望或重要節日等,駐地的聚餐總不會少,飯前同學們動手幫忙,加上師傅的好手藝,八九、十數樣菜就上桌了,二十餘人數桌分而餐之,不時共舉杯,小小的農家庭院,其樂融融,大家暢飲侃談、逗樂玩笑,工作的疲憊消失的無影無蹤,這或許也算是田野實習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吧。

工地上,坦言是比較枯燥的,再加之有時或狂沙肆虐,灰頭土臉,或烈日當頭,油汗滿面,實不好受。可枯燥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偶爾閒暇空餘,發掘物件臨近的同學也會走動走動,互通有無,討論著彼此所領的探方墓葬、所暴露出土的遺蹟遺物、方法技能上的是非對錯等等,也會逗逗樂子,誰誰又挨熊了,誰誰又出糗了,或談笑風生,或小聲竊竊。無形中,風沙、烤晒的難受也被拋擲了腦後。少有的較大段空閒中,微縮版長城、西夏王陵、金字塔、獅身人面像等相繼拔地而起,水利部宣告成立,接字遊戲、殺人遊戲風靡一時,足球籃球長久不衰,只可惜“墓地的詛咒”使得這顯得有些美中不足,但卻也無可奈何。

工地同學間也是趣聞多多。在大興工地階段,一男一女,抓鬮分組發掘,結果令人好笑。以RS組合為例,RLP喜開玩笑,而SJ則嚴謹認真,倆人頗似有“水火之勢”。然對於工作S固然遵規守矩、一絲不苟,R卻也同樣勤勤懇懇、吃苦耐勞,同時所兼的後勤之責也幹得井井有條。但閒暇空餘,倆人閒聊中則抬槓頻繁,S說一,R則說二,S朝東,R則向西,縱然你說的搬經據典,有理有據,天花亂墜,落英繽紛,也會被R揶揄得一無是處,繼而歪理正說,顛三倒四,讓人無言以對,哭笑不得,只有吃憋。堪稱經典地一張合影中,兩人坐於一塊木板,一伏著腰,面色無奈,一雙手撫膝,微帶黠笑。我戲謔調侃“面如死灰處,‘太君’頹然;嬉皮得意時,‘黑子’開顏”。其他組合中,也是各有特色,趣事不斷,讓一成不變的土色工地,平添了許多亮彩,伴隨我們走完了實習生活。

實習三月餘的點點滴滴,太多的人們值得我們回憶,北京文研所領導們的熱忱和支援,讓我們的生活交通保障可靠、安然無憂;領隊老師們無私的關懷和幫助,讓我們面對生疏的田野工作有了頭緒並逐漸掌握;技工師傅們手把手的指導,使我們初步掌握了發掘中各個細節的技術方法;還有汝師傅、高阿姨變著花樣的可口飯菜、房東一家默默的後勤保障……

104天的實習,104天的工地生活,對我來說,專業方面既有遺址發掘的重溫,又有墓葬發掘的新接觸,其它方面,在老師、同窗學友的相伴下,我們還共同收穫了許多在書本和學校所不能得到的經驗和體會,很是難得,相信會對我們以後的學習、生活有著相當的影響。這種經歷對於個人,以前沒有過,以後可能也難再有了。

感謝太多人給予的幫助,領導、領隊、老師……尤其是相伴三年,共處三月的同學們,借一位老師的話語,願大家“將來選擇考古的,更為堅定,從事其它的,更為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