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關於中秋節拜月的習俗(通用26篇)

欄目: 中秋節 / 釋出於: / 人氣:7.33K

關於中秋節拜月的習俗 篇1

拜月是家裡人聚集在院子裡,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香紙,搬來一張大桌子,在大桌子上面放好糕點,點燃香紙進行對月亮的祭拜,祈求家裡的子孫將來能夠有一個好的姻緣。

關於中秋節拜月的習俗(通用26篇)

在部分地區,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甚至要高出城市居民好幾個層次,不止生活水平好,連幸福指數也要比城市居民高。

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村人的生活水平基本上和城市居民沒有什麼區別了。

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節假日也就更加絢麗多彩,花樣繁多了。

城市居民因為受限於空間,過中秋節的時候也就只能和家人一起吃吃月餅,如果天氣好,還可以看一下月亮,有時候運氣不好,天陰或者下雨,抑或是有霾的話,連月亮也看不見。

古代大詩人蘇東坡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是因為他生活的那個年代沒有霧霾,才能讓蘇軾可以在孤獨的時候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小時候過中秋節,一家人團團圓圓的坐在院子裡吃五角錢一個的月餅,那種月餅只有糖餡兒,吃在嘴裡卻是又香又脆又甜,家人聚在身邊,爺爺抱一下,奶奶抱一下,心裡也是溫暖極了。

長大以後,開銷越來越大,家人也各在一方為了掙錢而難以相聚。

現在的月餅也是各式各樣,什麼餡兒的都有,但是味道沒有那時的好,甚至吃起來都擔心會不會是隔年的老月餅,會傷害到自己的身體。

時代發展了,可是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中秋節都不再是那麼快樂,反而會引起分隔異地的每一個人都鄉思,引起心中那一縷淡淡的愁緒。

關於中秋節拜月的習俗 篇2

有野史相傳,在中國古代齊國有一個叫無鹽的女子,長相醜陋,但是她小的時候一直虔誠的拜祭月亮裡面的神。等到長大後,具備了十分超人的品德,被當地的官員舉薦進入皇宮,可惜一直沒有得到皇帝的寵幸。

有一年八月十五賞月,皇帝在月光的照射下見到了無鹽,突然覺得她美麗出眾,十分誘人,居然立她做了皇后,中秋拜月由此開始。

堅持長年拜月的無鹽成功逆襲,不管她初衷是不是衝著高富帥來的,通過這個故事,無疑給拜月增添許多女性的功利色彩。

古代人除開吃月餅,賞月之外,還可以做做其它有趣的專案。

在老農村,中秋節這天還可以喝桂花酒,進行拜月活動,在其它地區,還有這些風俗,比如點塔燈、放天燈、燒斗香、樹中秋、走月亮、舞火龍等很有特色的民風民俗。

關於中秋節拜月的習俗 篇3

唐代李端《拜月》詩云:“開簾見新月,即便下階拜。細語人不聞,北風吹解帶。”同為唐代的施肩吾又在《*詞》中寫道:“*才六歲,未知巧與拙。向夜在堂前,學人拜新月。”這個小女孩肯定是見大人拜月見多了,覺得非常有趣,於是就模仿大人的樣子,玩起了拜月的遊戲,由此可見唐代拜月風氣之盛。應該注意到的是,這裡的拜月是拜新月,祝願的內容恐怕也多屬兒女私情之類。   

大概從北宋確立中秋節開始,拜月之俗就由拜新月轉為中秋拜月了。宋代金盈在《醉翁談錄》中對宋人中秋拜月的風俗作了詳盡的描述:“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願: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目如皓月。”古代常將科舉及第稱為蟾宮折桂,因而拜月時男孩有“早步蟾宮,高攀仙桂”之願;嫦娥則是傳說中美貌絕倫的月中女神,所以女孩拜月時願自己貌似嫦娥。到了明代,拜月之風更加盛行,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明人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記載:“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由此可見當時人們拜月的情景。

中秋拜月的習俗,歷代相傳,當然變化也是有的。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記載:“京師之曰八月節者,即中秋也。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於庭以供月,並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也,皓月當空,彩雲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譁,真所謂佳節也。唯供月時,男子多不朝拜,故京師諺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作者在這裡對清代京城中秋節的盛況作了生動描寫,從中可以看到,拜月之風在清代還很盛行,只是此時拜月僅限於女人蔘與。

關於中秋節拜月的習俗 篇4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之美景,然而對此人們並未滿足,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

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閒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作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樹於瓦簷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竿,燈籠兩顆,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關於中秋節拜月的習俗 篇5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後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著獅、象等猛獸,有的騎著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噠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拜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大約六十多歲以上老北京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後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的極為熱鬧。

關於中秋節拜月的習俗 篇6

十月三日,中秋節前一天,爸爸特地從義烏趕回家,姐姐、姐夫也從杭州回到了家,他們都從那麼遠的地方趕回家,就是為了一家的大團圓。

十月四日,中秋節的早晨,我和媽媽早早地起床,媽媽要給大家準備早餐,我給媽媽當幫手。首先我們拿出幾個雞蛋,我學著媽媽平時的樣子把蛋放進鍋裡,放入水,開始煮蛋。媽媽把準備好的麵包片放進麵包烤箱,很快五片面包也烤好了,我把他們都分別放在盤裡。媽媽把煮好的雞蛋也拿了出來,拿出五個杯子給每個杯子都倒滿了牛奶。哇,一頓豐盛的早晨做好了!我迫不及待地跑到樓上喊爸爸、姐姐和姐夫,“快來吃早餐吧!”姐姐開心地從床上“砰”摔到了地上,我和姐姐都笑了······

晚上,我們一家坐在陽臺上,一起吃月餅看月亮,我想“我有個非常幸福的家”!

關於中秋節拜月的習俗 篇7

中秋賞桂花的好去處

1、北京頤和園

東堤沿線是頤和園桂花節一條主要的遊覽線之一,因為在這裡,遊人不僅能夠欣賞到桂花的風姿,聞到桂花那沁人心脾的幽香,重要的是還可以通過展板瞭解桂花的品種、習性、用途、歷史、產地、趣聞、詩詞等桂花文化。

2、杭州滿覺隴

桂花是杭州的市花,滿覺隴自明代起就是杭州桂花最盛的地方。滿覺隴,亦稱滿隴、滿家弄,位於杭州西湖以南,是南高峰南麓的一條山谷。滿覺隴因桂花而聞名,每年秋天,桂花盛開,香滿空山,落英如雨,故有“滿隴桂雨”之美譽。1985年,“滿隴桂雨”被評為新西湖十景之一。

3、蘇州桂花公園

蘇州桂花公園建成於1998年10月,是一個休閒公益性公園,佔地16.5公頃,位於蘇州古城的東南隅,毗鄰蓬勃發展的工業園區。桂花公園內花灌木以常綠植物為主,品種達260餘種,其中不乏名貴稀有樹種。尤以桂花樹種為特色,園中桂花品種之豐富,數量之多,居國內首位。因此,這裡也成了中秋賞桂花的好去處。

關於中秋節拜月的習俗 篇8

以苗族為例,中秋風俗與月亮緊密相關,按照傳統習慣,在中秋之夜要“跳月”。中秋晚上,男女老少都相聚于山林空地上,在這裡載歌載舞,舉行著熱熱鬧鬧的“跳月”活動。

相傳,苗族的古老傳說中“月亮”是一位年輕憨厚的小夥,有個年輕的苗族姑娘名叫水清,她愛上“月亮”,為此拒絕了99個小夥的求婚,並通過太陽給她製造的各種磨難,最終和“月亮”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從此以後,青年男女都會通過“跳月”,來尋找自己的心上人,傾吐愛慕之情。

除了風俗習慣不同,月餅的大小、口味也不盡相同,因南北文化差異,多年來每到傳統節日南北之爭從未消停過,從甜粽子到鹹粽子,從甜豆漿到鹹豆漿,從豆腐腦到甜豆花等等,而一到中秋,月餅就會被推上風口浪尖。

甜月餅還是鹹月餅

北方愛鹹,南方喜甜,就像飯菜和甜品,月餅的使命對南方人和北方人來說是不同的,這跟甜鹹粽子的歷史遺留問題比起來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雖然吃月餅是傳統文化,但今年的中秋不比往年,中秋國慶雙節同日,除了月餅之外還可以備上一些零食,沒有鹹甜之爭,和和氣氣過節。將鹹香肉鬆和新鮮雞蛋相互混合,讓香軟的蛋仔燒入口嚼勁十足,香軟彈牙,每一口幸福感都來自精選原料和用心烘焙,可甜可鹽的拔絲蛋仔燒,鹹香酥脆,鹹甜適宜,巧妙地中和了南北差異,不管愛鹹還是喜甜,都會喜歡上這款味道!

關於中秋節拜月的習俗 篇9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國相傳已久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在這一天,人們都要吃月餅,因為月餅象徵著快樂、美滿、和諧。 

  關於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經過我上網調查,還有這樣一段動人的傳說。相傳,七仙女回填宮時給有著正義董永留了一個兒子。之後有一年農曆的八月十五日,那孩子看到同村的小夥伴們在村頭桂花樹下玩耍,也想過去湊湊熱鬧,哪明白不但沒人理他,還罵他是個沒媽、沒教養的野孩子。他委屈極了,便號啕大哭。哭聲驚動了天神吳剛,吳剛便悄悄拿出登雲鞋,對孩子說:“如果你想媽的時候,就穿鞋圓月下吧。” 

  董永的兒子在月光下穿上了登雲鞋,飛到了天宮,七仙女見了自己的兒子,又悲又喜,便親手把嫦娥送的桂花蜜糖,拌上花生米,核桃仁,做成餡兒,按圓月的樣貌,做成香甜的仙餅,給兒子吃。玉皇大帝明白此事後十分生氣,命令麒麟把董永的兒子回人間。 

  之後,董永的兒子當了官,就叫各州各縣的人們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都來仿做他在天宮時吃的仙餅,擺在月亮下,表示對親人的懷念。由於這種餅子就像月亮一樣,所以後人便稱做中秋餅。 

  直到這天,每年的八月十五日的晚上,當一輪圓月掛在蔚藍的夜空,人們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心中總會憧憬。   中秋節吃月餅作文: 

  顧名思義,農曆八月十五便是中秋佳節,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日子。每家都團團圓圓的,不管身在何處,都會不遠萬里回家過中秋節。八月十五的月亮也格外的圓,人們常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我看十五的月亮也很圓嗎!   嘻嘻,我當然也不會錯過這月下吃餅的好日子啦!於是我從房間裡拿出了我最愛吃的酥皮月餅。然後,我又搬出了凳子,輕輕地剝開我最愛吃的酥皮月餅。心裡美滋滋的,真想一口咬下去。突然媽媽一叫我,我便把月餅放在了凳子上,待我歸來之後:咦!月餅呢?我明明把它放在了凳子上,到底跑到哪裡去了?一看,怎樣地上有月餅末,我便一路跟著月餅末走,最後找到凶手了。盡然是你們:小帕和拔絲dog。 

  這天我非要把你們拔絲了不可,偷什麼不好,敢偷我的月餅。媽媽聽我在外面咕囔著。便問我:“小威,怎樣了,在那幹什麼?”“媽,小狗把我的月餅給叼走了,我還沒吃呢!”我氣憤的說道。於是媽媽回到房間裡,給我拿了一個月餅說道:“小狗也要過中秋節的嗎?哪有中秋節不吃月餅的?”於是我便不再追究此事,繼續我的月下吃餅了。 

關於中秋節拜月的習俗 篇10

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在這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中,有許多傳統節日,如春節、重陽節、元宵節……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下中秋節。

中秋節是由於八月十五這一天居秋季之半,所以叫中秋節,又因為十五的月亮正圓,民間俗稱團圓節。“團圓節”,真有趣的名字,沒想到中秋節還有個這麼好的名字!

中秋節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如: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折桂。朱元璋與月餅起義等。這些故事生動有趣,你也來讀一讀吧!為了慶祝中秋節還有很多詩人寫了關於中秋節的詩歌呢!《中秋》。水調歌頭》。《中秋月》。《太常引》。《八月十五夜玩月》等。這些都是詩人們在中秋寫的詩。

在中秋節有許多習俗:吃月餅。賞月。走月亮。放天燈。它們都是中秋節的習俗。

每年的中秋節,我們一家都會回奶奶家。每年這時,大爺一家,二爺一家也都會回到奶奶家,一家人團團圓圓、說說笑笑。哈哈,要不怎麼叫團圓節呢!這時候奶奶會做許許多出國多的好吃的,當然最主要還是吃月餅。吃完飯後我們就下樓去賞月。

中秋節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是個美好的節日。

關於中秋節拜月的習俗 篇11

唐代稱月餅為圓餅,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與吳自牧《夢粱錄》中曾出現過月餅的記載。當時/、月十五吃月餅極為普遍,有高超的製作月餅的技術。清代月餅的品種、質量都有新的發展,餡好、味鮮、形美,餅面上印有“嫦娥奔月”、“三潭印月”以及福、祿、壽、喜圖案。現在全國各地因地區不同和用料、調味、形狀的差別,形成不同風格的品種。主要品種有京式、蘇式、廣式、潮式、滇式多種。其餡更是種類繁多,甜、鹹、葷、素各有特點,色香味俱佳。

中秋節習俗-打餈粑

和吃月餅相類似,中秋節打餈粑也是中秋節的習俗。

月餅是圓形,象徵團圓;餈粑也是圓形,意味著團圓、團聚,因為是極富粘性的糯米做成,所以象徵把大家粘在一起,永不分離。月餅是饋贈佳品,餈粑也是饋贈禮品。

所不同者,吃月餅的範圍是全國性的,而打餈粑的習俗主要分佈在長江流域稻作地區,特別是四川、重慶、湖北、湖南一帶。有民諺說:“中秋不打粑,婆娘兒女不歸家。”

(《武隆縣誌》)打餈粑,就是舂餈粑、搗餈粑,其製作並不複雜。據《墊江縣誌》記載:中秋節這天,“民間家家戶戶早上糯米蒸熟後,用木棒在碓窩內舂融,做成餈粑,拌糖或黃豆麵食之。”其具體程式是:浸泡糯米——蒸熟糯米——倒人石碓搗細——團成餈粑(撲上炒黃豆粉)。

打餈粑是中秋節的高潮。常常是節日的佳餚美酒都擺上了餐桌,就等這最後一道餈粑大餐。正當一家老小圍在石碓窩旁“看熱鬧”時,大嫂子將蒸好的熱騰騰的糯米端過來,倒入石碓,早已手持碓棒(餈粑棒)的兩位大力士你來我往,有節奏地打起餈粑來,既舂又搗,既揉又扯,從幾十次到幾百次,不禁哼起了“嘿!嘿!”的號子聲,一時間,大力士大汗淋漓,旁觀者繼續鼓勵,有時也來打幾下。在全家的熱心關照下,餈粑終於擺上餐桌,吃起了中秋團圓飯。三峽庫區的涪陵農村,傳唱著這樣的童謠:

鴉雀尾巴沙(張開),喜到主人家;紅糖泡米子(爆米花),白糖蘸餈粑。

中秋佳節,秋收大忙季節已經過去,家家置辦佳餚美酒,打餈粑,推豆花,煮臘肉,喜慶豐收,短暫休整,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談笑風生,其樂融融。

八月十五打餈粑,必用新糯米制作,含有享受豐收成果之意,過去也要在供月、祭祖之後才能食用,稱為“報秋”。食用時須讓席上長輩或家中老人首先嚐鮮。農村男女訂婚,女家必打兩個大餈粑,做工特別精細講究,還要貼上兩個大紅喜字,表示把新女婿牢牢粘住,圓圓滿滿配一對。

除中秋打餈粑外,長江中上游和烏江流域的農村男女訂婚、孩子滿月時,往往也打餈粑、送餈粑。

關於中秋節拜月的習俗 篇12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被我盼來了。 昨天晚上,我看了下電視,媽媽說,月亮出來啦! 我高興地跑出去。 過了一會兒,媽媽捧著月餅走來了,媽媽把月餅放在桌子上,拿了個火腿味道的月餅遞給我說,猜猜這是什麼味道?我說:“火腿味的。”媽媽點點頭。我就吃了起來,裡面有花生,糖,還有瓜子,真好吃。

我又拿了一個月餅,原來這是芝麻味的。我看了看裡面沒有芝麻呀,爸爸說因為芝麻被打成粉啦,你是看不出來的。我明白啦!吃完以後,我又拿了一個月餅,這次是什麼味道的呢?我咬了一口:“啊,是百果味的。”這可是我最喜歡吃的,我三下五除二地就把它給吃了。

爸爸見我吃成了大花貓,哈哈地大笑。我見爸爸這麼笑,我也笑啦,媽媽見我這麼笑,也笑了起來,接著一家人都笑了。

關於中秋節拜月的習俗 篇13

中秋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大家都很重視,關於它的習俗,也很有趣呢!

在70年代的農村,大人小孩都過不上現在的好日子,但是每逢中秋節,又圓又大的月亮掛在蔚藍的天空上,在這柔和的月光下,無論多麼窮苦,家裡都要買上四個又紅又大的蘋果,放在桌子上,做成一個供盤,條件好一點的,還可以用上好的白麵,裡面放點兒糖,蒸成圓形的,就成了夢寐以求的“月餅”,也做成供盤,乞求蒼天保佑一家人的平平安安、團團圓圓。

現在生活富裕了,中秋節的食物琳琅滿目,家裡有各種各樣可口的水果,還有大大小小、種類繁多的月餅。這天一家人一起去賞月啦,一塊兒在家裡一邊吃月餅,一邊聊天啦,小夥伴們一起做遊戲啦,快樂無比,盡情享受天倫之樂。給親人、朋友送箱月餅,代表團團圓圓;給家人送一些包裝精美的蘋果,代表平平安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的這首《靜夜思》反映了:不能回家團圓的人,到了這天特別思念家鄉的親人。除了春節,這是人們最重視的一個節日了。

八月十五正值農忙季節,人們歡歡喜喜吃月餅,高高興興收糧食,其樂融融。中秋節,代表豐收,代表喜慶,代表團圓,農民們收穫辛辛苦苦種來的五穀,臉上不由露出會心的微笑;小孩子們可以約好地方痛痛快快地玩上一天,晚上則可以和家人一起去賞月,或是在家裡聊聊天兒,這是多麼美好的節日呀!

關於中秋節拜月的習俗 篇14

家鄉的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自古以來,人們一直對它充滿著幻想。明月中秋全家聚,月下私語樂融融。去年的中秋節我是在奶奶家過的。當夜幕徐徐地拉開時,我們迫不及待地拿出各種各樣的食物,有月餅,西瓜,紅棗,葡萄等祭品!奶奶在前面放了一個大香爐,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

祭月之後,由奶奶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閤家團圓。拜完月神,我們到院子中賞月,哪知天空上的月亮像害羞的小姑娘,躲在烏雲後面,似乎知道我們在看她,磨磨蹭蹭不肯出來。我有些灰心喪氣,心想:唉,今年恐怕看不到那玉盤似的月亮了,真遺憾!

這時,奶奶端出一大盤月餅,一股清香味撲面而來,令人垂涎欲滴!我忍不住抓了一塊品嚐起來,暫時忘了先前的不愉快。接著,我和弟弟抬著頭,仰著脖子眼巴巴地望著天空,希望“奇蹟”會出現。功夫不負有心人,月亮仙子姍姍來遲。“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我的心也跟著忽憂忽喜。晧月當空,映著皎潔的月亮,我們品嚐著節日的美食,一邊賞月,一邊思念身處異鄉的親人。實所謂:“每逢佳節備思親”。夜色已經很深了,美麗的月亮依然在空中發出柔和的光,我永遠忘不了這中秋節之夜。

關於中秋節拜月的習俗 篇15

上海中秋節風俗,有祭月和燒香斗等。祭月時,當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供以月餅、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還供有執著搗藥杵站立的玉兔月宮符畫。舊以月屬陰,祭月時由婦女先拜,男子後拜,也有說是“男人不拜月”的,祭月完畢,一家吃團圓酒、賞月飯等。婦女回孃家暫住的,中秋夜必須返回夫家,因為這是團圓節的緣故。中秋夜出遊賞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婦女們結伴夜遊,稱為“踏月”。上海小東門外的陸家石橋,橋下面水中盪漾的皎月倒影,與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對照。因此中秋夜遊人如織,爭相觀賞。這“石樑夜月”在上海很有名氣,被稱作“滬城八景”之一。

上海民間還有燒香斗的風俗。所謂香斗,也有稱為斗香的,是由紙紮店製作的,形狀四方,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寬約有二尺多。香斗四周糊著紗絹,繪有月宮樓臺亭閣等圖畫,也有的香斗用線香編繞而成,鬥中插有紙紮的龍門魁星以及彩色旗旌等裝飾。上海中秋節燒香斗的場面,向以南園為最盛。此外,城裡城外許多大橋的橋堍都點燃有特製的大型香斗。

關於中秋節拜月的習俗 篇16

中秋節習俗-賞桂花

八月中秋月圓時,正是丹桂飄香的季節。因此,唐宋之時,中秋節除賞月外,還有賞桂這一中秋節的習俗。

正如韓養民的《中國古代節日風俗》所說:“對月遙想月中桂,縱目欣賞人間桂,再聯想吳剛伐桂、月中桂子落人人間的傳說,更能激發起詩人的靈感,增添節日情趣。”

古人多有詩句描述中秋節月下賞桂的習俗。正如初唐詩人宋之問(656-712)的“桂子中天落,天香雲外飄”(《靈隱寺》);宋代詩人虞儔的“芙蓉泣露坡頭見,桂子飄香月下聞”(《有懷漢老弟》)。這些詩句寫出了桂子飄香,月下賞桂的情景。唐代詩人李嶠(644—713)的《桂》寫道:

“未植銀宮裡,寧移玉殿幽。枝生無限月,花滿自然秋。

俠客條為馬,仙人葉作舟。願君期道術,攀折可淹留。”

此詩寫出了月下桂花婆娑搖曳之姿,以及對桂花的無限愛戀之情。

中秋節習俗-賞燈

在南宋時,就有中秋節賞燈的習俗。

據《武林舊事》說,中秋節時,浙江放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漂浮在水面上,宛若群星燦爛,引眾人駐足觀望,成為當時的一大勝景。各地街市到處明燈高懸,慶祝中秋。

廣州等地中秋節要“樹中秋”。各家在節前用竹條扎燈籠,上糊彩紙,做成果品燈、鳥獸燈、魚蟲燈、宇燈等。到中秋夜將歲燈懸掛於高罕上或樹於瓦簷露臺上,叫“樹中秋”。

南方在中秋這日必玩花燈。花燈包括各種各式的彩燈,如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子燈及鳥獸花樹燈。廣西南寧除了用竹紙紮各式花燈讓JL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柏子燈、南瓜燈、橘子燈。所謂袖子燈,是將袖子掏空,畫出圖案,穿上繩子,在裡面點上蠟燭就可以了。南瓜燈、橘子燈也是將瓤掏出後製作而成的。這些燈外表樸素而製作簡易,很受歡迎。而在廣州、香港的小孩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子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杆中,再豎到高杆上,高掛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喜添美景。

關於中秋節拜月的習俗 篇17

賞桂花

桂花有“九里香”之譽,是我國人民十分喜愛的一種傳統名貴花木。自古以來,人們把桂花及其果實視為“天降靈實”,作為崇高、美好、吉祥的象徵。因此人們稱譽好的兒孫為“桂子蘭孫”;把“進士及第”或考上了狀元,稱之為“蟾宮折桂”;把月宮稱為“桂宮”,以“桂魄”比喻月亮。而且,我國勞動人民還以桂花和月亮為題材,創造了許許多多優美動聽的神話故事,世代相傳,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嫦娥奔月,吳剛捧出桂花酒”的神話故事,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在中秋節賞桂花更是別有滋味,因為桂花寄託著人們對甜蜜生活的追求和讚美。

飲桂花酒

在古代,中秋之夜還有喝桂花酒的習俗。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著明月,聞著陣陣桂香,遙想吳剛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節日的享受。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驥鬥兮酌桂漿”、“奠桂兮椒漿”的詩句。可見我國飲桂花釀酒的年代,已是相當久遠了。

關於中秋節拜月的習俗 篇18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大約六十多歲以上老北京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後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的極為熱鬧。

關於中秋節拜月的習俗 篇19

客家人過中秋吃月餅、賞月等習俗與全國其它各地大致相同。客家人稱八月節或八月半。

每逢中秋圓月升起時,客家的人們早早便在庭院、樓臺,或屋前的禾坪對著月亮升起的地方,擺出月餅、花生、柚子等果品,準備“敬月光”活動。

拜過月後,一家大小在外面賞月、吃東西。賞月是大人們的事,小孩子一般不會端端正正的坐在那裡賞月,而是在皎潔的月色下追逐嬉戲,此時是他們的天堂。而吃東西則是有些講究的。家長往往先讓大家吃這些祭過月神的祭品。在華夏祭祀文化中,有這樣的傳統,就是在神主享用後,祭者常常會把祭品分吃掉,這樣整個祭祀禮儀結束。我們分吃過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賜福,一方面履行了傳統的祭祀文化。梅縣人的說法是,吃了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氣的,吃了會更吉利。

在梅州,除了月餅這個傳統的、帶有普遍意義的中秋食品外,柚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食品,品種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而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義的。“像剖柚子叫‘殺柚’,帶有驅邪的意思在裡面。也有說剝柚子皮是‘剝鬼皮’,寄寓了驅邪消災的願望。”

客家地區的月餅,除普通月餅外,有“五仁月餅”,還有一種用糯米粉加糖壓制成大小不一的圓形糕。雖社會經濟不斷進步,但客家人始終繼承傳統飲食文化又在發展民間飲食文化,而中原遺風始終不變。

關於中秋節拜月的習俗 篇20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賞月:在中秋節,家鄉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等月亮出來以後在桌子上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要先敬月亮神之後一家人才能吃月餅。

吃月餅:家鄉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已成為家鄉人們的心願,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關於中秋節拜月的習俗 篇21

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這祭月、拜月的風習。雲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風俗。傣族傳說,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巖尖變的。巖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贏得了傣族鄉親的愛戴。後來,他不幸死後,變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繼續發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每逢中秋節這天,小夥子一清早就帶上火藥槍上山打火雀、野雞,獵取節日野味。姑娘、媳婦們忙著到湖邊,池塘裡抓魚。他們都忙著準備節日的晚餐。老阿媽則忙著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隻桌角上各放一個糯米圓餅,每個餅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從山林上空一升起來,就點燃冷香,全家大小開始“拜月”。然後,對空鳴放火藥槍,以示對英雄巖尖的敬意。最後,全家老小歡樂地圍坐在小方桌旁,品嚐食物,談笑賞月,盡興方散。

鄂倫春人祭月時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擺上祭品,然後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將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後,人們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稱“打月亮”。

廣西西部壯族的“祭月請神”活動更典型,每年夏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們在村頭村尾露天處,設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爐,桌子右邊樹一高約一尺的樹枝或竹枝,象徵社樹,亦作月神下凡與上天的梯子,這裡儲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話因素。整個活動分為:請月神下凡,由一名或兩名婦女作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對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迴天四個階段。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愛做“追月”的遊戲。人們跨上駿馬,在銀白色月光下,賓士在草原上。他們朝西放馬賓士,月亮由東方升起,墜落天西方。執著的蒙古騎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藏族“尋月”。西藏一些地區的藏族同胞歡度中秋的習俗是“尋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們,沿著河流,跟著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圍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後回家團圓吃月餅。

赫哲族“祭月”。在我國東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節,人們要採葡萄、祭月。相傳是為了紀念一個聰明、勤勞的赫哲族媳婦。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邊向月亮求救。最後終於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雲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掛,分外明亮的時候,山頭塞尾,不時傳來一陣悠揚動聽葫蘆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傾訴衷情。有的還通過“串月亮”送賓榔、送茶訂下婚約。

阿細族“跳月”。阿細人過中秋的傳統習慣是“跳月”。中秋之夜,從各個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開闊地,披紗的姑娘跳起來了,肩負大三絃的小夥子跳起來了。然而,尤為撩人的還是那種青年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對歌,彷彿月亮也聽利為之動情動容。

苗族“鬧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眾沐浴著如絲縷的月光,吹奏悠揚的蘆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們在“鬧月”活動中互相尋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樣,心地純潔明亮,永結百年之好。

高山族“賞月”居住在臺灣省山區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懸、清輝灑滿大地的時候,穿著民族盛裝,圍坐在一起載歌載舞,飲酒賞月,共享天倫之樂。

湖南侗鄉的中秋之夜,流行著一種有趣的“偷月亮菜”風俗。相傳古時候,中秋晚上,月宮裡的仙女要降臨下界,她們把甘露灑遍人間。仙女的甘露是無私的,因此,人們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灑有甘露的瓜果蔬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著花傘,選取自己心愛後生的園圃,去採摘瓜菜,而不會被人看成是“偷盜”。她們還要有意地高聲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來,她們這是藉助月宮仙女傳遞紅線呢。如果能摘到一個並蒂的瓜果,這表示她們能有幸福的愛情。因此,成雙生長的豆角便成了她們採摘的物件。嫂子們這夜也同樣到別家園圃裡去“偷月亮菜”,不過,她們希望能採到一個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鮮青翠的毛豆,因為,這象徵著小孩的肥壯,毛頭的健康(毛豆的諧音,指小孩)。小夥子們也有“偷月亮菜”的習俗,因為他們也希望月宮仙女賜給他們幸福。不過,他們只能在野地裡煮了吃,不能帶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無限歡樂和神奇異彩。

關於中秋節拜月的習俗 篇22

八月十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中秋節。這一天,人們除了吃月餅,還要賞明月。這已經成了千百年來中國人過中秋節的習俗。

現在,我還清清楚楚地記得,今年的中秋節我們一家三口坐在院子裡賞明月的情景。

那天晚上,空中沒有一絲風,天上沒有一縷雲。天上的星星如璀燦的寶石似晶瑩的珍珠一閃一閃的,把深藍色的天幕點綴得更加神奇,更加迷人。

八點多,月亮緩緩地爬上了遠處的樓頂,皎潔的月光頓時灑滿了我家的小院。黑漆漆的小院裡一下子亮堂起來。人常說“月到中秋分外明”,那晚的月亮真的格外明,小院裡的樹木在地上投下斑駁陸離的光影。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在唐代大詩人李白的筆下,月亮像白玉盤,又像瑤臺鏡,但是在我的眼裡,此時的月亮勝過白玉盤,賽過瑤臺鏡。

望月生情,我情不自禁,於是套用《暮江吟》中的詩句吟誦道:“可憐八月十六夜,星似珍珠月似燈。”

媽媽說:“把月亮比作燈,一點也不美。”

爸爸說:“那你說比作什麼才最美?”

媽媽想不出,爸爸想不出,我也想不出。

月亮越升越高,雖然看起來沒有剛才那麼大,但是比剛才更亮了。皎潔的月光灑在地上,地上好像下了一層霜;照在臉上,臉上好像抹了一層粉。

“舉頭望明月”,我沒有“低頭思故鄉”,而是想起了月亮上面的嫦娥姑娘,想到了正在繞月飛行的“嫦娥一號”。此時此刻,我們一家正在和她們一起“天涯共此時”呢。

關於中秋節拜月的習俗 篇23

我愛中秋,圓圓的月光,圓圓的月餅。我愛月亮,淡淡的光芒,淡淡的美麗。我愛夜幕,安靜的顏色,安靜的守護。月亮有了夜幕顯得更加清美。而中秋節無疑是其美的極致表現。

我們家鄉的中秋節可是熱鬧非凡,火熱的場面,火熱的氣氛,火熱的人們,都使中秋節的前奏顯的熱鬧非凡。晌午人們便開始忙碌起來:廚房裡,婦女們勤快的洗著為晚上準備的菜;大廳堂裡,老一輩的人們熟悉的做著各式各樣的餅;外面的路上,回家人的腳步急切的踏著,為了就是能找早一步見到在家門口等待的親人……

等著一切準備就緒,大人們也趕快做好晚飯,看著心愛的親人們露出幸福的笑容。小孩子們一個個迫不及待地擺好椅子,一圈的圍坐在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身邊,等待著可口的飯菜上桌,一臉快樂。慈祥的爺爺奶奶和藹地摟著孫子孫女們,給他們整整衣服,擦擦小臉什麼的……

晚飯過後的月亮分外明亮,遼闊的夜空中沒有一朵白雲,濃得化不開的黑夜裡,一輪圓月在高空中耀眼的閃光著。天空中明亮的皓月,成為我們欣賞的美景。我們對著天空祈禱,祈求平平安安,清爽的秋風拂面而過,清清涼涼,舒舒服服,愜意極了!

中秋,總給人一種特別的欣喜,一種心境的安歇,一種特別的嚮往,我希望今年的中秋月更圓、更明,更希望我的家人愈加健康,我的家鄉愈加美麗富饒,也從內心希望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關於中秋節拜月的習俗 篇24

今天傍晚,我和小夥伴們早早地坐在田野裡,等待著月亮的到來。

開始,天空還是一片淺藍,很淺很淺的,只有天邊才有幾朵白雲。過了一會兒,天色漸漸暗下來。這時,隱隱約約看得見月亮的影子。不到十分鐘,天邊露出了月亮的小半邊臉,淡紅淡紅的,像蒙了一層紅色的薄面紗。天色更暗了,月亮也完全出來了。它的顏色由淡紅變成了淺黃,但是沒有一點兒亮光。

月亮慢慢上升。看上去,比先前小了一些, 顏色也越來越淡,但是它的光卻越來越強。把它周圍的天空照得通量。它周圍幾顆小星星調皮地眨著亮晶晶的小眼睛,雖然很小,光也暗淡,可是看起來仍然那麼好看。

望著皎潔的月亮,引起我無窮的遐想。我彷彿看見一群帶著紅領巾的同學,乘著飛船,去探索宇宙的無限奧祕。

“姜帆,快看那兒。”我的朋友夏同的話打斷了我的沉思,我順著他的手指方向望去,只見無邊無際的天空上,一顆顆星星劃天而過。此時, 涼 風輕拂,大地披上了一層暗灰色的薄紗。玉盤似的月亮一動不動地懸在空中,此時此刻,那是多麼美呀!

關於中秋節拜月的習俗 篇25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關於中秋節拜月的習俗 篇26

我國傳統的節日很多: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在眾多節日中,我最惦記的是中秋節。

在中國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月亮從古至今都是思念、溫柔、美好、恬靜的象徵。人們仰望天空如玉盤的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我國人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即祭拜月神。有些地方還有活動,還形成了燒斗香、放天燈、走月亮等特殊風俗。人們把酒問天,藉此寄託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團圓。中秋節吃月餅據說始於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農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這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資訊。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就這樣慢慢在民間傳開了。

月餅是中秋節必食之物,外表與口味也算是色雙美。款式層出不窮,有花邊的、有水果月餅、冰皮月餅……抹茶月餅以新綠茶味主餡料,口感清淡微香。五顏六色的月餅,吃起來感覺也不一樣。

中秋節不但月亮皎潔,花兒也舒展著身姿,尤其是桂花。人們在這一天除了賞月還賞桂花。農曆八月,古稱桂月。有句詩說的好:“月中有客曾分種,世上無花敢斗香。”不正是讚美了桂花嗎?

我喜歡中秋。花好月圓,共度良宵,浪漫溫馨中秋節,只留祝福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