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不同的中秋送禮習俗和文化

欄目: 中秋節 / 釋出於: / 人氣:1.51W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20xx月餅如何成為中秋標配,不同的中秋送禮習俗和文化。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不同的中秋送禮習俗和文化

月餅如何成為中秋標配

據說,早在殷商時期,在江浙一帶就出現了“太師餅”。不過這只是傳說,事實上,至少在唐以前,人們還分不清餅的概念,而是統一把各種麵食小吃叫做餅。比如把麵條叫做湯餅,把饅頭叫做蒸餅,把餃子叫作煮餅,把涼麵叫做溲餅。

後來北方草原民族的麵食傳入,又被叫做“胡餅”,這才慢慢開始有了我們今天月餅的摸樣。

說是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凱旋歸來,向皇帝進獻了一種從吐蕃商人處得來的胡餅。那時正好的是八月十五,李淵心情很好,拿出圓圓的胡餅,對著空中的月亮笑著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蟾蜍:我來了,餅呢?)然後李淵把餅分給了群臣品嚐,於是就有了中秋節吃餅的習俗。

這個故事充其量只能說明胡餅和圓月的形狀相似而已,卻不見得月餅和中秋有啥必然聯絡。事實上,月餅一詞,直到南宋時才誕生。在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中,月餅是和其他餅同時存在的常備餅食,“四時皆有,任便索喚”,和中秋節依然沒什麼關聯。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中秋節“團圓”涵義,確實是在宋朝就已經成形了的,最典型的就是蘇東坡的那首《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事實上,關於中秋節吃月餅有明確關聯的記載,目前發現最早的,是明朝的《西湖遊覽志會》。

同時,在明代史學家沈榜也在《宛署雜記》中也記載了當時中秋送月餅的盛況:“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餅中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月餅的樣式日漸豐富,起酥和提漿也進一步得到了廣泛運用。

怎樣認識不同的中秋送禮習俗和文化

送禮時間:一般送禮要趕在節前,但也有在節後送的。作為團圓象徵的月餅和時鮮的瓜果都是饋贈佳品。其他節物各地多有不同,如在廣東東安要送糖飴;在湖南藍山,親友間多饋贈鴨;在江蘇六合,家家以菱藕、蹲鴟、糖餅相饋贈;在四川江津,中秋前一日互相饋贈餈餅,取意其圓;福建同安分節前一二日,親友間互送月餅、番薯、芋魁,中秋時以此祀先和祭神;在臺灣嘉義,節前人們互送月餅、文旦、麻餈,等等。

中秋禮數頗多,如在江蘇地區,必要送禮的有學徒向師父送禮,分家的兒子給父母送禮,女婿要給岳家送禮,書塾學生要給教書先生送過節錢。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親戚之間互贈節禮。

在中秋節,母家給女兒家送禮較為普遍。在河南新安,母家攜棗糕、月餅、梨、柿、石榴等看視女兒,稱為“送糕”。在山東泰安也有八月十五看閨女的習俗,節前家家戶戶買上月餅、鯉魚之類的禮物,挑擔、騎驢、坐車,去看望自家已出嫁的閨女。

對於新嫁女,母家送禮更為隆重。在浙江烏青,有新嫁女的人家要以盤或箱盛月餅,送至女兒家,叫做“致秋節”。浙江雙林的新婦之母家必備果品、粉圓(意為團圓)相送。在江蘇高郵,孃家給新出嫁的女兒送節禮,但不留餐。在福建福鼎,父母給已出嫁的女兒送中秋節禮,第一次送節稱“送頭年”,禮品要豐厚,以中秋粿、月餅為主,再加酒、雞、鴨。其中,中秋粿又有白粿(米漿加鹽蒸熟)、糖粿(米漿加紅糖蒸成)、肉粿(米漿加鹽、肥豬肉、蔥頭油、蔥葉等蒸熟)、芋蛋粿(也稱檳榔芋粿)等各種,粿圓味美,象徵團圓。女兒收下中秋粿和月餅,其它禮品一般退回,再添上幾種禮品為壓禮。收下的中秋粿,切成一塊塊,分給鄰居和親戚、朋友,叫做“分頭年粿”。

女婿也要給丈人家送禮,如在浙江溫州,女婿送丈人的禮品,一般是一對鴨子加魚、肉、豆糕。回盤用三錦、粉幹、雪梨。有外孫的,必須加大月餅和“賞月食”。在浙江樂清,中秋這天女婿、外甥、乾兒需向岳父母、舅父母、幹父母饋贈禮物,俗稱“望八月十五”或“望中秋節”,禮物有粉幹、魚、肉等。女婿望第一個中秋要有鴨、魚、肉等六樣禮物,其餘禮物則以月餅為主,其次是芋艿和茶食包等。送時還帶著絲竹伴奏,饒有情趣。

有些地方要給外孫、外甥送禮。在福建藤山,凡為外祖父母者,必以中秋餅,附以鯉魚餅送給外甥孫。在江蘇高郵,外婆要在中秋這天送給外孫扎制“寶塔”,直到外孫十歲為止。在福建福鼎,當舅舅的每年中秋節都要送給外甥中秋餅和柚子,有幾個外甥就要送幾份,直送到外甥16歲為止。

其他饋贈禮節,如在福建福鼎,當年有父母或長輩過世的人家,過中秋節時不能蒸中秋粿,要由出嫁的女兒或親戚給家中送來中秋粿和月餅陶瓷茶葉罐 中秋禮品,稱為“送孝”。在江蘇高郵,此日求婚者多帶著雄雞、鵝、藕、月餅去女家“追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