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中秋節的當代文化及意義(通用17篇)

欄目: 中秋節 / 釋出於: / 人氣:1.59W

中秋節的當代文化及意義 篇1

在中國人的傳統節日裡,中秋節被看做中國人的第二大節日。春節是第一大節日,春節也被中國人俗稱“過年”,有“百節年為首”之意,也有人把中國春節稱作“年節”,以示“年”與“節”位置的不同,樹立“年”高高在上的地位。“節”很多,“年”只有一個,在處處講次序的中國傳統價值觀念中,這一點顯得十分重要。這樣看來,中秋節在除去“春節”這個“年”之外,就又上了一個臺階,可以看作中國人最喜愛的傳統節日了。

中秋節的當代文化及意義(通用17篇)

當然,排位並不是衡量一個節日重要性的尺度,何況也沒有哪一個的部門做過統計數字。我想說的是,為什麼中國人如此喜歡中秋節?中秋節究竟寄寓了中國人怎樣一種情感?中秋節對於今天的新一代中國人有哪些值得吸收的東西?我們恢復了中秋節作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又應該怎樣過中秋節?

節日氣氛來看,白天要熱鬧,晚上要浪漫。由於儒家倫理文化的影響,中國人相對而言,熱鬧與浪漫的程度要比西方人弱些。節日在西方人眼裡核心是歡樂、開心、聚會的事情,所以“全民狂歡”是西方人的節日精神。而中國人的歡樂、開心都是有“度”的,古代只有在國家很重大的日子裡,或者是皇帝的一個大喜之日,才會有“君民同樂”的盛大節日場面。大部分中國的節日裡,對於一個東方農業大國來說,一直是提倡勤儉過節的,不提倡節日裡的大肆喧鬧,反對節日鋪張浪費。我看到西方人的西紅柿節,狂歡之中,人們把西紅柿砸的滿街滿地都是,那種歡樂的情景是中國人不能接受的,這不是糟蹋東西嗎?在一個珍惜每一粒糧食的中國人身上,怎麼能容忍這樣不把農民的勞動成果當回事的“敗家子”行為呢?可我們沒有想到,如此狂歡的“敗家子”正是那些種植西紅柿辛勤勞動的農民,他們是如此地浪費“狂歡”慶祝西紅柿豐收節慶的。只有這樣,他們才能認為體現了自己的勞動價值。顯然,西方的農民觀念與我們的觀念也有很大的不同。歷,我們發現節日活動最熱鬧的朝代,大都是經濟發達、國力強盛、百姓安居樂業的時期。節日也要國富民強才興盛。

中秋節的當代文化及意義 篇2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是全國人民的節日,每個地方習俗各不相同,但是都代表著對家鄉的思念,寄託著人麼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通向幸福的彼岸。中秋節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中秋節的當代文化及意義 篇3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古人賦予月亮許多傳說,從月中蟾蜍到玉兔搗藥,從吳剛伐桂到嫦娥奔月,豐富的想象力為月宮世界描繪了一幅幅斑駁陸離的勝景。自漢至唐,騷人墨客紛紛吟詠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圓時成為抒發感情的極佳時刻。至北宋太宗年間,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取意於三秋之正中,屆時萬民同慶。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徵,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

中秋節的當代文化及意義 篇4

“萬里無雲鏡九洲,最團圓夜是中秋。”

——中秋節的當代意義

八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也是緩慢發展而來的。隨著時代的變遷,在中秋時節,人們對著天上又亮又圓的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更多地被賦予了情感色彩。

“身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節日是民族凝聚的促進劑,有著強大而又神祕的力量,“團圓”是老子“道法自然”的產物,是“天人合一”哲學理念的高度體現,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價值理念。花好月圓之夜,就是骨肉團圓之時。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從天上的月亮聯想到人間團圓,這是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中秋節寓意)郎西。”楊花落盡啦,子規鳥兒不住地在啼叫,聽說你遭貶了,被貶到龍標去,一路上要經過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讓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託付給天上的明月吧,伴隨著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寄情明月,這又是情感釋放方式。

人世間總是離多聚少,流浪天涯的哀愁與人生的失意總是難以避免,因此,追求團圓就不僅僅是一種現實的需要,還是人的一種心理需要。

中秋節的當代文化及意義 篇5

中秋節成為一年之中的重大節日,又與科舉考試有著極其微妙的關係,在我國封建社會,開科取士,一直是統治者十分重視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闈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裡舉行。勝景與激情結合在一起,人們便將應試高中者,譽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須進行隆重慶賀,成為全社會人民的重要風俗,經朝歷代,盛行不衰,中秋節逐漸成為我國四大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是全國人民的節日,每個地方習俗各不相同,但是都代表著對家鄉的思念,寄託著人麼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通向幸福的彼岸。中秋節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中秋節的當代文化及意義 篇6

軍訓的目的是:

通過嚴格的軍事訓練, 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 激發愛國熱情, 發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培養艱苦奮鬥、刻苦耐勞的堅強毅力和集體主義精神, 增強國防觀念和組織紀律性, 養成良好的學風和生活作風, 掌握基本軍事知識和技能。

學校教育擔負著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各類專門人才的重要任務。要完成這個任務,需要通過多種途徑,而學生軍訓就是為培養合格人才而採取的一項重要措施。學生軍訓,除了學習初級軍官和士兵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外,還要進行政治教育,組織他們學習我國近代史,瞭解革命先驅奮鬥的道路和英勇事蹟,學習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增強同黨中央在思想上和政治上保持一致的自覺性;組織他們到農村、工廠、搞社會調查,體驗生活,瞭解我國的國情和社會現實。同時,由於軍事本事也是一門科學,有著自己的規律和特點,並且包含了許多自然科學的內容,學習軍事,也可以促進其他專業的學習。

軍訓的意義:

學生軍訓是加強全民國防教育的需要 國防教育是全民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當代大、中學生整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經驗表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弱興衰與國民國防意識的強弱有密切的聯絡。大、中學生既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知識,又年輕力壯,他們是國家最有希望的一代,是國防兵員的主要來源。加強全民的國防教育,首選要加強學生的國防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提高他們的國防觀念。要做到這一點,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對他們進行軍事訓練。通過軍事訓練,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和人民的傳統教育,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熱情,增強建設祖國、保衛祖國的責任感,從而推動全民國防教育的發展,弘揚中華民族崇勇尚武的傳統美德,使全體公民都樹立起居安思危、常備不懈、有備無患的國防觀念。

中秋節的當代文化及意義 篇7

大學生為什麼要軍訓

大學生軍訓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和《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進行的,是高等院校改革教育內容,學生接受國防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培養“四有”人才的一項重要措施;是培養和儲備我軍後備兵員及預備役軍官,壯大國防力量的有效手段。軍訓的目的是通過嚴格的軍事訓練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激發愛國熱情,發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培養艱苦奮鬥,刻苦耐勞的堅強毅力和集體主義精神,增強國防觀念和組織紀律性,養成良好的學風和生活作風,掌握基本軍事知識和技能。

大學生軍訓目的

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加大大學生的能力培養,是培養高階專門人才的重要仟務。軍事理論課通過講授軍事科技,使大學生了解我國與發達國家在軍事技術方面的差距,從而激發學生鑽研專業知識,積極參與實踐,努力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科技與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培養人才的模式向口徑、適用面廣的方向發展,而不是一種職業定向教育。因此,培養的人才要做到既能為經濟建設服務,又能為國防建設效力,為國家培養大批高素質後備兵源和預備役軍官。

大學生軍訓的意義

大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雖然說當代大學生的主流思想是積極的、健康向上的,但在世界多元價值觀與西方腐朽思想的影響下,一些消極不良的思想風氣也在不斷地滋長蔓延。為此,就必須以軍訓為契機,充分發揮國防教育課程的特長與優勢,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武裝當代大學生的頭腦,通過歷史傳統教育、軍事思想教育、我軍的光榮傳統教育,以史育人、以傳統育人、以先進典型育人,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同時,充分發揮軍訓教官為人師表、言傳身教的示範作用,以自身的軍人氣質、軍人作風、軍人高尚的道德情操與襟懷,來感染、教育當代大學生。通過軍訓培養大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與堅忍不拔的意志,激發他們的愛睏熱情,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中秋節的當代文化及意義 篇8

軍訓的目的之一

對學生實施軍事訓練,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改革教育內容,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建設人才的重要措施。通過軍訓,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激發愛國熱情,增強國防觀念和國家安全意識;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組織紀律觀念,培養艱苦奮鬥的作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掌握基本軍事知識和技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訓練後備兵員和預備役軍官,為國家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此外,學生軍訓是全民國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開展國防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形式。

軍訓的目的之二

國防教育是全民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當代大、中學生整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經驗表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弱興衰與國民國防意識的強弱有密切的聯絡。大、中學生既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知識,又年輕力壯,他們是國家最有希望的一代,是國防兵員的主要來源。所以要對學生進行軍訓訓練。

軍訓的意義一

1、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有利於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四有”新人;

2、有利於加強國防後備力量建設,對做好未來反侵略戰爭準備具有戰略意義;

3、有利於激發學生愛國衛國意識,對加速綜合國力的建設具有深遠的意義。

軍訓的意義二

1.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和國防觀念

愛國主義教育是貫穿於整個大學生軍訓的主旋律,更是軍訓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題。為人民服務是我軍的宗旨,建設祖國、保衛祖國是我軍的光榮使命。廣大官兵懷著對祖國一草一木和每寸山河神聖的至高無上的愛,始終站在維護祖國尊嚴的最前沿,這支隊伍本來就是一部內容豐富、生動感人的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高校青年大學生融入軍營,參加軍訓,在封閉的管理、開放的教育、軟功硬做的氛圍中,與有著強烈的愛國之情的廣大官兵朝夕相處,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學生的國防觀念在軍訓這一特殊氛圍中得到提高和昇華。

2.培養良好意志品質

實踐證明,軍訓是培養學生良好意志品質的極好形式。軍訓培養和磨鍊了大學生果斷、勇敢、頑強、自制和堅韌不拔的優良意志品質。這種意志品質不但能有效地克服大學四年中學習、工作、生活中的難題,激勵青年大學生在奮發、成才之路上努力攀登,而且為他們踏上工作崗位、走上社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尤其是在今天這種優勝劣汰、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環境中,健全的意志品質成為他們正確把握人生航向,迎著狂風巨浪向理想目標邁進的必要條件。

軍訓的意義三

1.塑造集體主義精神

用大學生們的話來說,那就是“軍訓,是集體主義精神的熔爐”。軍訓有著最集中、最統一、最緊張、最嚴格的集體活動。在這些集體活動中,每一個大學生都變成了普通一兵,過戰士生活,接受組織的指令,接受各級領導的管教,受各種紀律的約束,按各種規章制度辦事,受艱苦生活錘鍊。每個學生生活在這種優良的集體中,使之相信組織,依靠集體,關心集體,維護集體,不斷克服不良行為和習慣,不斷克服個人主義,不斷塑造集體主義思想。同時,把這種精神帶到了軍訓後的大學生的教育與管理工作中,不斷鞏固和發展了軍訓的成果,推動了良好校風、系風、班風建設,促進了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弘揚和光大。

2.有利於專業學習

軍訓以其特有的方式對大學生的專業學習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其主要作用有:軍訓培養了青年大學生鍛鍊身體,增強體質的自覺意識,軍訓時間雖短,但經過刻苦訓練,身體素質發生了很大變化,身體強壯了,精力充沛了,學習效率得到了提高;緊張有序的軍訓生活節奏使大學生學會了科學利用時間。軍人的鐵的紀律和擠時間的“釘子精神”,使大學生們受到啟發,從“時間就是勝利”的至理名言中,找到了成功的祕決——科學地利用時間搞好專業學習;軍訓調動了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每當問到軍訓的最大收穫時,許多大學生道出了他們的心聲:軍訓使他們獲得了攀登書山、博擊學海的勇氣和毅力。他們在軍訓中得到了啟迪:明知學海無涯,偏要竟舟苦渡;明知書山險峻,總要奮力攀登。與驚濤博擊,與激流抗爭,歷盡艱險,矢志不移。

中秋節的當代文化及意義 篇9

感恩

中秋節從其最早的含義來看,就是一套禮儀,它體現了當時的人們對於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層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們對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一種認識,體現了一種對於家庭的重視。

中秋節的當代文化及意義 篇10

吃月餅要看著月亮,這樣眼睛會變得更明亮

今天是中秋節,爸爸上網給我查了一些關於中秋節的資料,我看到資料上說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中秋節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所以,中秋也稱“團圓節”。

爺爺給我講了中秋吃月餅的來歷,在元朝的時候,朱元璋和他的部下已經做好起義的準備了,但朝廷的官兵查的很嚴,傳遞訊息很困難。軍師劉伯溫想出了一個辦法,命令屬下把“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月餅裡,派人把月餅送到每個家裡。很快,徐達就攻下了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朱元璋很高興,將月餅賞給大家。

此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下來。

中秋節的晚上,奶奶準備了豐盛的晚餐,吃完飯後,我們把月餅和柚子搬到陽臺上,這時月亮已經升到天空了,奶奶告訴我,吃月餅要看著月亮,這樣眼睛會變得更明亮,我們在陽臺上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

這個中秋節我學到了很多關於中秋節的知識,這真是個有意義的中秋節。

中秋節的當代文化及意義 篇11

今天早晨,一陣噼裡啪啦的聲音破壞了我的美夢,我心想:誰這麼無聊,一大清早就放鞭炮,吵死人了,跟大過年一樣,還讓不讓人睡覺啊?不對,今天好像是某一個節日。啊,我想起來了,今天是八月十五——中秋節。

太好了,我早盼望這一天了,因為我和高原、李浩川早就約定好,這一天晚上,我們在樓下聚會,順便帶上一些好吃的食物,如月餅等東西,時間過得如飛箭,很快就到了約定的時間,我拿起一個月餅和一瓶飲料就跑了下去。正好他們也都來了,可老天不給面子,沒有月亮也就算了,竟然還下起了小雨,沒辦法我們只好把桌子擺在樓洞裡,大家一邊品嚐月餅,一邊喝飲料,非常開心,我們幾個一直聊到很晚,才在媽媽的呼喚中依依不捨的回家了。

今年中秋節,雖然是一個無月之夜,但卻給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憶。

中秋節的當代文化及意義 篇12

前幾年的中秋節都是和爸爸媽媽在家吃月餅、看電視,而今年的中秋節不同,因為我是在天文館裡度過的。

來到柳州科技館,我迫不及待地來到操場的兩個天文望遠鏡前觀看,接著又來到觀測臺用廣西最大的天文望遠鏡觀看月亮。透過天文望遠鏡,我發現月球上有很多坑坑窪窪的地方,科技館的工作人員告訴我那是月球上的環形山和平原。我們從文昌橋出發時,我看見月亮是土黃色的,到了科技後,我發現月亮是金黃色的,到了觀測臺,發現月亮變成銀色的了。

今年的中秋節,我瞭解了一些關於月亮的知識,知道了月亮上沒有過水、沒有嫦娥,有環形山、有平原。太空中還有很多知識要去探索,我一定要學好知識,去神祕的太空。這真是一個有意義的中秋節。

中秋節的當代文化及意義 篇13

今天是中秋節,月兒圓又圓。我在這個靜謐的夜晚,去了我們的校園賞月。一踏進校門,一股韻味隨風而來,真是美極了。

我們來到操場,坐下,望著無暇的月亮,心裡十分愜意。阿姨拿出了月餅,我和幾個小朋友都衝了上去。吃著餅,賞著月,真幸福。今天的月亮真圓啊,圓的像一個皮球;今天的月亮真美啊,和淡淡的雲交在一起,像一個蒙著薄紗的仙女。我心裡充滿了對月亮的嚮往,多想飛上這月亮看個究竟。突然,一個黑影蹦了出來,打擾了我的興致,一鳴大叫:“是小黑!”我和一個女孩異口同聲的說;“他怎麼進來的?”一鳴奸笑著跑去逗笑小黑了。這下好了,韻味沒有了,只有一鳴的笑聲,大人的談論聲,於是我也跑去玩小黑了。“一鳴,等等我!”

今天,真有紀念價值啊。這月亮會永遠記在我的心中,永遠~

中秋節的當代文化及意義 篇14

中秋佳節,人人都會吃月餅,吃一頓團圓飯,我們家也是一樣,眼看中秋臨近,我不禁想起去年在中秋節的時候遇到的一件事情。

在去年中秋的時候,那天晚上,我剛吃完飯,爸爸說:“我們去哪裡玩一玩吧”我說:“隨便吧。”在一旁的弟弟便要吵得要去廣場,爸爸說:“那就去廣場吧”來到廣場附近,拿真是人擠人啊,我心想:“還不如待在家呢!”沒辦法,來都來了。我們一行人,走著,擠著好不容易到廣場中心,咦?人呢?我向後一看,怎麼一轉眼就不見人了啊?唉!這麼多人我要上哪去找人啊?我四周尋覓著,突然看見一個七八歲的小朋友坐在一邊,想哭卻又哭不出來似的,我便跑了過去,對他說:“小朋友,怎麼啦?”他說:“我和爸爸走丟了。”一聽這話,唉,我們還真是一樣,我便陪著她坐在一旁等,問小朋友說:“你有手機嗎?因為我知道我爸爸的電話。”我說:“我沒有”剛說完,那小朋友就哭了,唉,沒辦法。我對他說:“別哭了,我帶你去傍邊的超市去打吧。”

我牽著他又擠進了人群,往超市方向擠去,他好像因為和他爸爸媽媽走丟了,手拉的特別的緊,終於,我們氣喘吁吁的到了公用電話亭,於是他報了電話號碼,我打了過去:喂,對方傳來了非常急切的聲音,我便說:“你好,你的孩子走丟了,現在你快到對面的超市來找他”那邊傳來了喜出往外的聲音“謝謝,你啊,謝謝”。

隨即,他父母便把他帶走了,還對我連聲道謝,後面,我也打了電話給老爸。

唉,你看,雖然費了一番周折,但還是算做了一件好事吧。心裡還蠻開心的。

中秋節的當代文化及意義 篇15

關於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經過我上網調查,還有這樣一段動人的傳說。相傳,七仙女(化名小七)回填宮時給有著正義董永留了一個兒子。後來有一年農曆的八月十五日,那孩子看到同村的小夥伴們在村頭桂花樹下玩耍,也想過去湊湊熱鬧,哪知道不但沒人理他,還罵他是個沒媽、沒教養的野孩子。他委屈極了,便號啕大哭。哭聲驚動了天神吳剛,吳剛便悄悄拿出登雲鞋,對孩子說:“如果你想媽的時候,就穿鞋圓月下吧。”

董永的兒子在月光下穿上了登雲鞋,飛到了天宮,七仙女見了自己的兒子,又悲又喜,便親手把嫦娥送的桂花蜜糖,拌上花生米,核桃仁,做成餡兒,按圓月的樣子,做成香甜的仙餅,給兒子吃。玉皇大帝知道此事後非常生氣,命令麒麟把董永的兒子馱回人間。

後來,董永的兒子當了官,就叫各州各縣的人們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都來仿做他在天宮時吃的仙餅,擺在月亮下,表示對親人的懷念。由於這種餅子就像月亮一樣,所以後人便稱做中秋餅。

直到今天,每年的八月十五日的晚上,當一輪圓月掛在蔚藍的夜空,人們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心中總會憧憬。

中秋節的當代文化及意義 篇16

盼望著,盼望著,期盼已久的中秋節終於到了。前幾年的中秋節我們都是和爸爸媽媽在家裡看電視、吃月餅就度過了。今年中秋節,在餘爸的邀請下,我們去了餘爸的老家過中秋節。

早上,天微微亮,客廳裡就飄來了一股月餅的甜香,我立馬下床,拉開窗簾,唔!嚇死我了,幸好沒下雨,雖然也沒有太陽,但外面的天氣仍是秋高氣爽啊!收拾妥當以後,我們和小楊、小周、還有小余一家浩浩蕩蕩地向小余爺爺家出發了。窗外的風景特別美麗,遠處是綿延起伏的小山丘,近處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稻田,馬路兩旁是整整齊齊、鬱鬱蔥蔥的大樹。一路上,大家心情格外美麗,個個歡呼雀躍。不到一個小時,我們就到了餘爺爺家,只見爺爺奶奶正在廚房準備今天中午的午餐,於是我們開始分工幹活,有的搬桌子、有的抬椅子、還有的抹桌子。不一會兒,一桌豐富的午餐就準備好了。吃著爺爺奶奶親自磨的豆花兒,自己做的鹹鴨蛋……還有剛剛才從地裡採摘出來的新鮮蔬菜,真是心滿意足。

午餐過後,奶奶帶我們去田間採摘瓜果蔬菜。哇!奶奶種的瓜果蔬菜可真多呀!有又大又圓的柚子、有橢圓的冬瓜、有紅色的辣椒,還有像手掌的生薑……奶奶先帶我們從樹上捧下一個個又大又圓的柚子,接著,把一根根紫色的茄子丟進揹簍,我突然看到了一個橢圓的冬瓜,哇,這個冬瓜好大啊,比我妹妹都還大呢,奶奶是怎麼種這麼大的啊!我們又採了一些辣椒,奶奶說:“這個辣椒可是我們四川人的最愛呀!”接著我們還摘了毛豆,毛豆是一株株長大的,每一株上面都結滿了密密麻麻的豆莢,好像許許多多的小燈籠。我們有的背冬瓜,有的扛毛豆,還有的提辣椒……一個個滿載而歸。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正是因為有爺爺奶奶春天裡辛勤的播種,才有了秋天裡的碩果累累啊!

這個中秋節,我們雖然沒有看到月亮,但是我們不僅收穫了許多瓜果蔬菜,還能夠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好朋友們一起度過,我覺得這是一個既愉快、又特別有意義的中秋節!

中秋節的當代文化及意義 篇17

寅的八月十五日是萬家歡騰的中秋佳節,我和爸媽、妹妹都回了公公的家裡過節。公公的家裡十分熱鬧,有表哥、表姐、表弟、表妹、大舅、大嬸和公公、婆婆……我們共聚一起,享受天倫之樂。 

  當天晚上,大家都坐在一起,大嬸把應節食品全都拿出來,大家邊賞月邊嘗美食。不過,明月還未見到,我們只好耐心等候。突然大舅把一碗碗熱氣騰騰和色香味俱全的粥拿出來,真是既飽眼福又飽口福,我就大口大口地吃起來。不久,只見月亮像一位羞答答的小姑娘從雲層中露出臉兒。又過了一會兒,她才完全走出來,皎潔的月光在深邃的夜空中顯得分外明亮。 

  吃完月餅,我和表弟、表妹手執著傳統的燈籠玩樂。我們執著燈籠一邊走一邊說笑話。當我們說到有一隻大肥豬時,突然我不知道被什麼東西絆倒了,整個人跌倒在一個大水溝裡,全身染汙了,燈籠也燒著了,把我嚇壞了。表弟表妹都捧著肚子大笑起來。這時我真想找個洞鑽進去。 

  回家後,我把骯髒的衣服換了,心裡說:我一定要“撈”回一次面子。我想了個主意,我對大家說:“今晚是月圓之夜,由大舅叫三個人來,每人說一句七字的話,每句要有„月‟字。”大家一致贊同。大舅叫了四個人,分別是:爸爸、大表哥、表弟,還有我。遊戲開始了,只見爸爸點了點頭,說:“中秋月兒圓又圓。”大表哥想了想說:“一家賞月過中秋。”表弟吸了口氣說:“賞月嘗餅多愉快。”我氣定神閒地說:“美滿家庭比月圓。”“好!”大家一齊稱讚我。我心裡想:“當然是好,因為是從書中看到的。” 

第二天,我回到家,晚上睡覺時想:今年的中秋之夜多愉快啊!希望將來的中秋節過得更高興更熱鬧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