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元宵節的來歷傳說介紹(精選9篇)

欄目: 元宵節 / 釋出於: / 人氣:4.61K

元宵節的來歷傳說介紹 篇1

有一個傳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而敢怒不敢言。

元宵節的來歷傳說介紹(精選9篇)

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祕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絡,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元宵節的來歷傳說介紹 篇2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裡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一時之間,長安裡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裡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裡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元宵節的來歷傳說介紹 篇3

有一個傳說是這樣的,在古代,有一位神界天鵝闖入人間被獵手誤殺。天界的神玉皇大帝因此發誓為這隻天鵝報仇。他開始制定計劃,派出一支天兵天將於農曆正月十五來到人間,命令他們火燒所有的人和動物。但是其他神仙並不贊同這一計劃,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提醒人間的人們。

結果,在正月十五這一天前後,每一個家庭在門外掛起燈籠,並燃放煙花,給天兵天將造成各家各戶起火的假象。通過這種方式,人們成功騙過了玉皇大帝,人類也因此逃過滅絕的危險。

元宵節的來歷傳說介紹 篇4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__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就令士族庶民都掛燈。往後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節日。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往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在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來歷傳說介紹 篇5

喜慶的元宵節剛剛過去,人們吃元宵,打燈籠……真是太好玩了。光知道好玩不行,得知道它的來歷,不行了吧!還是我告訴你吧: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裡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一時之間,長安裡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喜慶的元宵節剛剛過去,人們吃元宵,打燈籠……真是太好玩了。光知道好玩不行,得知道它的來歷,不行了吧!還是我告訴你吧: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裡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一時之間,長安裡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裡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裡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知道了吧!把它記住,回家給你爸爸媽媽說。他們一定會很高興的。

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裡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裡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知道了吧!把它記住,回家給你爸爸媽媽說。他們一定會很高興的。

元宵節的來歷傳說介紹 篇6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充套件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

元宵節的來歷傳說介紹 篇7

元宵節起源於西漢

關於元宵節的來歷,說法很多,但根據史籍記載,一般認為元宵節開始於西漢時期。相傳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劉盈病死後,其母呂雉篡位,呂后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呂雉死後,大將周勃、180年掃除諸呂,擁立劉恆為40)。周勃等人戡平“諸呂之亂”的日子剛好是正月十五,因此每逢正月十五這一天,玩,與民同樂,以示紀念。在古代,正月,稱夜為“宵”,正月十五又是一年的第一個月圓夜,所以,漢文帝就把它定為“元宵節”。

另一說法是,漢武帝採納方士繆忌的建議,在甘泉宮修建太乙祠壇,無論是伐南越、得天馬,還是冬至日,均在此祭祀太乙神。所謂太乙神即太陽神,就是道教所謂的“太乙真君”。正月十五的祭祀活動十分隆重,從黃昏開始,通宵達旦燈火通明,加上夜晚常有流星經過祠壇之上,從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張燈結綵的習俗。事實上,漢武帝祀太乙沿襲的是先秦時期楚人的舊俗:《楚辭·九歌》以“東皇太乙”為至尊之神,宋玉《高唐賦》雲:“進純酒,禱璇室,醮諸神,禮太乙。”

元宵節與道教的關係

從道教的觀點來看,上元節是沿襲道教陳規而來的。漢末道教的重要支派“五斗米道”,創天、地、水(或人)“三官”說。魏晉道家又以“三官”與時日節候相聯絡,定正月十五日(天官賜福日)為“上元”,七月十五口(地官赦罪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日)為“下元”,合稱“三元”。傳說三元日,恰好是三官大帝(俗稱三界公)的誕辰,這三神主宰人間生老病死、命運氣數,人們為了祈求賜福,所以在“上元日”,既張花燈,也拜三官。上元節乃由原本單純民俗意義上的求吉、禳災、祛一步強化,成為民間最具宗教意義的節L,依照佛教說法,元宵節是東漢明帝時由西域傳入的。僧道於正月十五日會集於洛,明帝便下令於正月十五日中張燈結綵,不論士族庶民,一律掛燈,表示對佛教的尊敬和虔誠,從此,元宵節張燈,既成為佛教禮儀又成為民間習俗。在唐代,由於在這一天可以張燈為戲,所以又稱“燈節”、“燈夕”。宋人高承所著《事物紀原》雲:“西域十二月三十日乃漢正月望日,彼地謂之大神變,故漢明令燒燈表佛。”據民間傳說:二千年前,佛教傳人我國,當第一次月圓的時候,人們隱隱約約可以見到月光下有一群天神在翩翩飛舞。有一年浮雲遮蔽了天空,人們突然不見天神蹤跡,十分恐慌,於是紛紛點火把,照亮天空,找尋天神。自此以後,雖然看不見天神,人們仍年年點燃火把找尋天神,相沿成習,就變成一種風俗了。

自漢代元宵節成俗以來,正月十五放燈火的風俗從漢武帝祭祀太乙神,主要在皇宮舉行,到後來經官方的倡導而開始於民間流行。在漢朝開平盛世起就有正月十五夜不宵禁的傳統。不過,漢代的放燈時間只在正月十五當晚。

隋唐時期的元宵節

到隋代,隋文帝提倡節儉治國,並採納柳或的建議對元宵節民間大鬧燈火的習俗嚴加禁止。後來,隋煬帝與隋文帝相反,竭力在元宵節鋪張奢侈,揮金如土。大業六年(610)曾調集民間藝人進城,在皇城外舉行盛大的百漢代敬神禮佛的觀念,而開元宵行皇帝與萬民同樂開始,這與當時經濟發達社會富庶有極大的關係。唐初高祖。唐太宗時“私塾”放年天由學生準備精巧燈籠,帶到私塾,由老師點燃,學生提著,象徵“前途光明”,稱為“開燈”。據們日唐書》載,唐明皇曾建有兩座名樓:“勤政務本樓”及“花萼相輝樓”。他曾在“勤政務本樓”宵衣旰食,開創了開元天寶的盛世;而每年元宵節也在“勤政務本樓”觀燈作樂。唐玄宗時將放燈時間延為三晚。由於皇帝提倡的緣故,上行下效,皇親國戚也競相誇富鬥奇。每年元宵節,民間花燈的花樣更是層出不窮,長安城中徹夜輝煌如晝。唐代元宵節期間,民間還興起了拔河比賽。拔河又稱牽鉤之戲,它在唐代才有了拔河之名,併成為元宵節日娛樂活動的一項主要內容。

宋代元宵節的擴充套件

在宋代,元宵節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在節日期間,宋代皇帝不僅與民同樂看花燈,還形成了一定的禮俗:皇帝在元宵日,先到寺廟行香,再登御樓或東華門的東西角樓,與親近臣子飲宴。不僅放燈時間延長,而且燈籠的製作比唐代更為豪華。北宋的皇帝愛欣賞花燈,大張燈火,粉飾太平,各地奢靡之風十分盛行。南宋官吏們不理政務,但對元宵燈火卻是“競出新意,年異而歲不同”。正因如此,南宋花燈式樣翻新,不勝列舉。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宋代從京師到民間都十分重視元宵放燈,因此有專。更重要的是宋代興起了煙火,火藥,得到廣泛的應用,不僅製成炮仗,而且製成煙火。除了花燈與煙火以外,元宵節活動還有‘出。據《宋史》載,宋太祖將放燈時間十四到十八共五晚。宋仁宗對元宵節觀燈者都予以賞賜。宋徽宗曾嫌放燈五夜太短,於政和五年(1115)下沼,從十二月二十九日就開始在景龍門“預為元夕”,大張花燈;每年元宵夜,宋徽宗親自上宣德樓觀燈並賜酒,在樓下仰窺聖顏的仕女,都能獲得御酒一杯。

明清元宵節的傳承

到明代,明太祖將元宵節放燈延長為十天(從正月初八到十八)。明代的元宵節大致沿襲前代的遺風,只不過增添了舞獅的娛樂專案。郎瑛《七修類稿》載曰:“聞太祖初建南都,盛為綵樓,招徠天下富商,以實國本。元宵放燈,多至十餘日。”明成祖朱棣即位後,遷都北京,不久即下詔曰:“元宵節自十一日始,賜節假七日。”此後,元宵節以“放燈”為主的節日娛樂習俗,進入了它歷史發展中的極盛時期。明代的元宵節盛況可在當時的小說、戲曲等文學作品中得到印證。清代的放燈時間只有五夜,且只有十五才算正節放燈。最值得一提的是冰燈。因為滿族原本居東北黑龍江一帶,氣候寒冷而冰多,因此有放冰燈之俗。滿族入主中原後,冰燈也傳人中原。現今,東北在每年元旦到元宵都舉行冰燈會,不過花樣早已現代化了。清代元宵節,民間的娛樂活動增添了大量的新內容,如舞龍、踩高蹺、跑旱船等等。

元宵節的來歷傳說介紹 篇8

今年2月28日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裡有吃元宵、舞獅子、觀花燈等習俗。其中,吃元宵是一種獨特的小吃,吃起來香甜甜香的,令人齒頰留香。

那麼,你們知道元宵節為什麼要吃元宵嗎,讓我來講給你聽吧!

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是楚昭王回國途中乘船在長江時,看見江面上漂著幾個浮物,顏色是白的還有一點兒黃,船工撈起來獻給了楚昭王。昭王在吃的時候發現裡面有紅如胭脂的瓤,味道鮮美。回國後,昭王命令人以山楂為瓤,仿製給臣民食用,以慶祝家國團圓。這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後代相沿成習。

如今,北方人稱其為元宵,在南方確稱“湯圓。這些與“團圓“音近,取團圓之意,又逢十五月圓之夜,象徵著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用此來思念離別的新人。

元宵節的來歷傳說介紹 篇9

每年的元宵節都重複著同樣的事情,那就是吃湯圓、看花燈、放煙花等,許多人都熟悉元宵節的活動,但對於元宵節的來歷還是不明白,下面就是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想要了解的可以看看。

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種就是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

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發展到了全國。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雖然元宵節的來歷有不同的說法,但是演變到現在已經成為人們重要的節日,人們把這一天看做是團圓的一天,都會吃湯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