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關於盤點長征的故事有哪些

欄目: 節日習俗 / 釋出於: / 人氣:1.94W

提起紅軍長征,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對“長征”、“萬里長征”、“二萬五千里長徵”這些概念是何時提出的,卻鮮為人知。下面通過這5則故事,可以幫你更好的瞭解長征。

關於盤點長征的故事有哪些
關於長征的故事:夜過鬼門關

[人物檔案李佈德,四川營山人。1920xx年6月出生,1933年9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曾任紅四方面軍第九軍戰士、文書等職。參加過平津、太原戰役、抗美援朝等。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獎章。]

1936年2月,我在紅九軍當文書,雖然只有16歲,但已參加紅軍三年多了,經歷過很多生死考驗,但第三次過草地前翻越“萬年雪山”黨嶺山,使我至今難以忘懷。

黨嶺山位於現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內,主峰海拔5400多米,積雪終年不化,氣候變化無常,時而狂風漫卷,時而暴雨傾注。當地群眾中說:爬上黨嶺山,如進鬼門關;若無大聖膽,難以再生還。先頭部隊白天翻越黨嶺山時,因狂風暴雪襲擊,損失比較大,所以我們決定夜間行軍。這天,我們來到黨嶺山腳下,只見山勢懸崖疊峭,冰封雪鎖,給人一種神祕詭異的感覺。黃昏時分,部隊出發了。我們連行進在大部隊中間,連長在前頭帶隊,我跟著指導員斷後。隊伍藉著殘月微光,踩著前面趟出的冰雪路,一個緊跟一個,踏著蜿蜒崎嶇的雪路向上摸索行進。開始行軍時,大家情緒還十分活躍,又說又笑,行軍速度較快,掉隊的也少。越往上爬,積雪越厚,天氣越冷,空氣也越稀薄,人的體力消耗越大。有個和我年齡相仿的小戰士,一瘸一拐,一步一喘,慢慢掉下隊來,停在路旁。指導員趕忙上前去對他說,來,我攙著你走,停下來就會凍死的!隨即,從這位小戰士身上摘下長槍,背在自己肩上,扶著他繼續前進。

夜越來越深,風越刮越緊,雪越下越大,戰士們個個都變成了雪人,整個隊形好似一條銀蛇,在雪山上緩緩移動。又有一個戰士掉隊了,指導員上前拍拍他的肩膀說,咬咬牙,再努把力,堅持就是勝利。說著,又要幫這位戰士背槍。指導員身上已經扛著兩支長槍了,不能把他累垮啊。我搶上前去,把槍拿過來,背在了自己身上。槍雖不重,但當時我年小體弱,而且又累又餓,多背一杆槍,頓時感到眼冒金星,每邁一步都像要用出全身的力氣。這時,突然聽到指導員說:小李,抓住馬尾巴。話音未落,馬尾巴就遞到我手裡,我緊緊抓住馬尾巴,踩著馬蹄印,蹌蹌踉踉走了一段,人借馬力,才緩過勁來。

越往上爬,山勢越陡,道路越滑,好多戰士的雙腳都凍得失去了知覺,甚至走一步跌一跤。有的戰士摔進了深谷,有的戰士滑入了雪坑,還有的戰士硬挺挺凍死在路旁。接近山頂時,戰士小張突然摔倒在雪地裡,不省人事,指導員急忙把他抱在懷中,伸手一摸,渾身冰涼,趕快拿了床棉被蓋在他身上。

一會兒小張甦醒過來,看著指導員和戰友們焦急的臉龐,氣息微弱地說:指導員,你們走吧,別讓我連累了隊伍。指導員緊緊抱著小張的臉,哽咽地說:別說傻話,我們就是抬也要把你抬下山。大家互相攙扶著艱難地站立起來,又邁開了前進的腳步。就這樣,我們戰勝了嚴寒、飢餓和死亡威脅,翻過了風雪瀰漫的黨嶺山。

關於長征的故事2:草帽計

那天正值炎夏,共產黨所有指揮官頭每人頭戴一頂草帽,紅軍偵察員從後趕來報:後面一隊白軍跟來了。賀龍同志點了點頭,只是命令大家繼續向前走。紅軍走到一塊平坦的草坪,賀龍同志觀察了地形,命令大家扔掉草帽。頓時軍隊議論紛紛,但是還是扔掉草帽,一切聽從命令。一剎那,滿地都是紅軍的草帽。然後賀龍命令大家迅速轉移。

很快,由蔣介石帶領的反動軍趕了上來,白軍都沒有草帽,早熱得的眼冒金花,看見滿地的紅軍扔的草帽,頓時感覺喜從天降,一窩蜂地去搶草帽,匪官也不阻擋,想是紅軍狼狽而逃。這時,天空傳來一陣飛機聲,白軍毫不介意,因為他們知道飛機是來配合他們追趕紅軍的。可敵機可不這樣想,他們這幾天連紅軍影子都沒看見,沒少挨長官罵。這一回,他們看見地上的軍隊都戴著有紅五星的草帽,頓時喜出望外,對這團白軍狂轟爛炸,機槍橫掃,打的白軍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紅軍聽到這一訊息,人人拍手稱快,個個稱讚賀龍同志神機妙算。

關於長征的故事3:紅軍長征與茅臺酒

1935年6月16日,紅軍不戰而佔領了仁懷縣城和茅臺渡口。紅軍將士有幸享用了歷史悠久的茅臺酒。早在1920xx年,茅臺酒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榮獲金獎,從而揚名天下。但是,解放後,茅臺酒定為國酒,卻是因紅軍長征路過茅臺,曾以茅臺酒解乏、治傷,茅臺酒支援了紅軍,加之品質上乘,為周恩來所鍾愛。80年代以後,許多老紅軍在所寫的回憶錄中,對茅臺酒仍然記憶猶新。

聶榮臻元帥回憶:“在茅臺休息的時候,為了欣賞一下舉世聞名的茅臺酒,我和羅瑞卿同志叫警衛員去買些來嚐嚐。酒剛買來,敵機就來轟炸。於是,我們又趕緊轉移。”

成訪吾將軍回憶到:“茅臺鎮是茅臺酒的家鄉,緊靠赤水河邊,有好幾個酒廠和作坊。政治部出了佈告,不讓人進入這些私人企業,門都關著。大家從門縫裡看,見有一些很大的木桶和成排的水缸。酒香撲鼻而來,燻人欲醉。地主豪紳家都有很多大缸盛著茅臺酒,有的還密封著,大概是多年的陳酒。我們有些人本來喜歡喝幾杯,但軍情緊急,不敢多飲,主要是弄來擦腳,恢復行路的疲勞,而茅臺酒擦腳確有奇效,大家莫不稱讚。”

曾三將軍回憶:“在長征路上,我深深感到腳的重要。道理很簡單:長征是要走路的,沒有腳就不能行軍,沒有腳就不能戰鬥。大家不是聽說過‘紅軍過茅臺,用酒洗雙腳’的故事嗎?,這不是假的,因為用酒擦洗是最好的保護腳的辦法。”

耿飈將軍回憶:“這裡是舉世聞名的茅臺酒的產地,到處是燒鍋酒坊,空氣中瀰漫著一陣陣醇酒的醬香。儘管戎馬倥傯,指戰員還是向老鄉買來茅臺酒,會喝酒的組織品嚐,不會喝的裝在水壺裡,行軍中用來擦腿搓腳,舒筋活血。”

楊成武將軍回憶到:“奉命轉移到茅臺鎮,著名的茅臺酒就產在這裡。土豪家裡罈罈罐罐都盛滿了茅臺酒。我們把從土豪家裡沒收來的財物、糧食和茅臺酒,除部隊留了一些外,全部分給了群眾。這時候,我們指戰員裡會喝酒的,都喝足了癮,不會喝的,也都裝上一壺,留下來洗腳活血,舒舒筋骨。”

蕭勁光將軍回憶:“茅臺鎮很小,茅臺酒卻馳名中外。我們在茅臺駐紮了三天,我和一些同志去參觀了一家酒廠。有很大的酒池,還有一排排的酒桶。我們品嚐了這種名酒,芳香甘甜,沁人心肺,真是一種莫大的享受。有些同志還買了些,用水壺裝著,留在路上擦腳解乏。”

當時,國民黨在報刊上發表文章,汙衊紅軍在茅臺酒的釀酒池裡洗腳。時任國民參議員的黃炎培先生,嘲笑國民黨反動派的無知,揮筆寫下一首《茅臺酒》:

喧傳有客過茅臺,

釀酒池裡洗腳來。

是真是假吾不管,

天寒且飲三兩杯。

1945年,應毛澤東主席的邀請,黃炎培等人去延安訪問。他把這首詩抄給毛澤東、周恩來和陳毅看,受到大家讚揚。解放以後,黃炎培先生擔任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1952年,黃炎培先生來到南京,上海市市長陳毅前去會晤,並設宴款待。席間,飲茅臺酒。陳毅提起舊話,讚佩黃先生當年仗義執言,難能可貴,退席成詩兩首:

金陵重逢飲茅臺,

萬里長征洗腳來。

深謝詩章傳韻事,

雪壓江南飲幾杯。

金陵重逢飲茅臺,

為有嘉賓冒雪來。

服務人民數十載,

共祝勝利飲一杯。

關於長征的故事4:不怕死的小鬼

1932年春,丁德山的家鄉來了紅軍。12歲的丁德山嚷著要參加革命,可紅軍說他年齡太小、個子太矮,不肯要。失敗了兩次,第三次的時候,丁德山把事先準備的磚塊墊在腳下,終於加入了紅軍,被分到了衛生隊。在衛生隊,丁德山是個機靈鬼,幹活賣力,上下都很喜歡他。

一次,紅30軍政委李先念來了,聽說了丁德山的情況,就跟衛生隊長說: “這個小鬼跟我一起走。”

在給李先念當勤務兵時,敵機扔炸彈,結果丁德山的腿受了傷。本來只是輕傷,可是部隊沒有藥,他的傷口一直得不到治療。李先念就讓丁德山騎著他的騾子。然而丁德山的腿傷並沒有好轉,反而更加惡化了,爛的洞越來越大,裡面還生了一團一團的蛆。行軍一停下來,丁德山就用手摳裡面的蛆,摳完了繼續走,跟沒事人一樣。後來李先念見他實在堅持不住了,就讓丁德山又回衛生隊,那裡好歹還有點藥。從這以後,丁德山又回到作戰部隊,開始扛槍打仗。

初進草地的時候,還可以見到一些稀疏的樹木、山坡和犛牛走過的足跡,再往深處走,只見草天相連一望無際。草叢像陷阱一樣,下面汪著水,一不小心,就會有戰友陷進爛泥潭。一次,走在丁德山前面的兩位戰友,一個人的腿不小心陷進去了,身旁的戰友急忙伸手去拽,結果兩人都陷了進去。當丁德山趕上去營救時,自己也陷進去了。這時後面上來救援的戰士解下身上的綁腿帶,扔給他們,讓他們纏在腰間,大家合力向上拉,這才把兩個人從死神手中奪回來,但第一個戰友已經被汙泥吞沒了。

進入草地後,戰士們每人準備了一小袋青稞麥,但青稞麥被雨淋溼後,便成了粘糊糊的軟膠疙瘩,把牙齒磨酸了也吃不到兩口。身上的乾糧吃完後,大夥不得不尋找野菜或樹皮充飢,實在沒辦法就宰殺騾馬牲口、煮皮帶……草地裡根本沒有鹽,這讓他們感到嘴裡無味,全身無力。那時候只要讓他們舔一舔鹽,真是比吃山珍海味還過癮啊!

爬雪山的時候,氣溫有零下幾十度。寒風像刀子一樣划著每個人的臉,鑽入每個人的骨頭裡,彷彿咯吱咯吱地在鋸著大家的身體。有些戰士想了個辦法,倒著往上走,臉朝下,屁股朝上。路上是不能停下來休息的,如果意志稍微不堅定,就會把自己永遠地留在雪山上了。

長征途中,丁德山先後負了12次重傷,肩膀上一個疤,腿上一個洞。每次打仗,丁德山都要求跟著突擊隊第一個上。他在四川廣元、甘孜、岷山都負過重傷,組織上要他留下來養傷,可他一次都沒落下。後來首長誇他特別能吃苦,能捱餓,能戰鬥,是大家的好榜樣。

關於長征的故事5:血戰湘江

借道“南天王”

1934年10月中旬,蔣介石得知紅軍主力有突圍跡象,匆忙趕赴南昌,在紅軍西征路上部署封鎖線。

橫在中央紅軍面前的第一道封鎖線,設在贛西南的安遠和信豐之間,由碉堡群構成,號稱牢不可破的“鋼鐵封鎖線”。防守這道封鎖線的,是被稱為“南天王”的廣東軍閥陳濟棠的粵軍。讓蔣介石料想不到的是,早在1934年4月,陳濟棠為了儲存自己的實力,就已經開始尋求同紅軍的聯絡。9月,周恩來派專使祕密與陳濟棠取得聯絡,向他宣傳“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槍口一致對外”的道理。陳濟棠巴不得紅軍不進入廣東,使蔣介石的中央軍沒有追進廣東、乘機侵佔他的地盤的藉口。紅軍與陳濟棠達成了借道通過的協議。這樣,紅軍除了與粵軍個別部隊有零星交火之外,幾乎兵不血刃地通過了第一道封鎖線。

11月初,當蔣介石判斷出中央紅軍的行動意圖是去湘西北與紅2、6軍團會合後,立即命令薛嶽率中央軍追擊,同時命湘軍何健部入湘南佈防,陳濟棠率粵軍主力進至樂昌、任化、汝城間截擊。但何健的湘軍還沒來得及部署,紅軍已經撲向第二道封鎖線。此時,第二道封鎖線的主角仍是陳濟棠的粵軍。粵軍一個團意外地與紅軍打了一仗後,11月8日,紅軍在橫列於任化、樂昌之間的粵軍重兵檢閱般的注視下,通過了第二道封鎖線。

湘軍也打“小算盤”

紅軍順利通過第一、第二道封鎖線後,迅速撲向湘南。前進的路上是蔣介石的第三道封鎖線。這道封鎖線設在郴州、宜章之間,守軍為“湘軍悍將”何健的部隊。但何健太瞭解紅軍的戰鬥力了,所以,當他接到蔣介石要他阻止紅軍西進的命令時,心裡十分矛盾。一方面,他希望能僥倖成功;另一方面,他也深怕與紅軍拼掉了老本,回頭再被老蔣收拾掉。這種想吃怕燙的心理最終還是讓何健效仿陳濟棠,以“保境安民”為主,追堵紅軍為次,想讓紅軍早些離開湘境。於是他把重兵集結於湘西北,在湘南與廣東的結合部兵力配置則較弱,指望陳濟棠能幫上一把。可是陳濟棠又怎麼會幫他呢!至11月15日,紅軍從湖南良田至宜章間突破第三道封鎖線。

紅軍雖然通過三道封鎖線,但也暴露出弱點

紅軍在戰略轉移的過程中,暴露出三個弱點。一是行動遲緩,部隊採取難以機動靈活的方式作戰。由於中共中央機關把大量笨重的物資和工廠機器等“罈罈罐罐”都帶上了,部隊行軍長達160裡,一天只能走二三十里;同時,總是採取兩個軍團在左翼,兩個軍團在右翼,一個軍團殿後,中央機關居中的方式,被稱為“抬轎子”式轉移、“甬道式”行軍。二是暴露了轉移的戰略意圖,讓蔣介石判斷出中央紅軍要去湘西北與紅2、6軍團會合。三是優柔寡斷,不善於根據敵情變化及時轉變作戰方向。當紅軍進入湘南地區時,毛澤東曾建議紅軍組織力量反擊,趁國民黨軍各路立足未穩之際,尋殲其一路或一部,改變被動局面。彭德懷亦提議迅速向湘潭、寧鄉、益陽挺進,避免陷入絕境。但是,只顧得消極避戰、一味西進的博古、李德,拒不採納毛、彭的正確建議。

血戰湘江,紅軍突破第四道封鎖線

進入湘南,前面橫亙著瀟水和湘江兩條大河,繼續向前就等於往敵人布好的口袋裡鑽。蔣介石認為圍殲紅軍的機會到了,令湘、粵、桂及中央軍共約40萬人對紅軍形成追堵合圍之勢,企圖把中央紅軍扼殺在湘江以東地區。11月25日,中革軍委決定從興安、全州之間搶渡湘江。中央紅軍離開根據地後最大的一場惡仗開始了。

11月27日,紅1軍團先頭部隊順利突過湘江,控制了界首到腳山鋪之間的渡河點。28日,紅3軍團也渡過湘江,並控制了界首以南部分地區。側翼的紅8、9軍團業已佔據有利地區,殿後的紅5軍團則扼守要地,遲滯追擊之敵。英勇的紅軍主力軍團,已經搭好了掩護中央縱隊通過的安全通道。此時,中央縱隊距渡江點僅有80公里,如果輕裝急行,即可迅速過江。然而,博古、李德等人仍不肯拋棄從蘇區帶出的笨重家當,在路上足足耗去4天寶貴的時間。此時朝湘江急進的國民黨各路大軍已迫近江邊。為了保證中央縱隊的安全,各路紅軍都陷入了以少打多、以弱對強的被動境地。紅軍廣大指戰員發揚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與優勢之敵展開浴血奮戰,其慘烈程度難以言表。戰至12月1日,中共機關和中央紅軍大部渡過了湘江。但是,因擔負掩護任務而被阻於湘江以東的紅5軍團第34師和紅3軍團第6師第18團,大部壯烈犧牲。

至此,蔣介石精心設定的四道封鎖線均被英勇的中央紅軍突破,對於其重大意義,正如當年親歷其事的李聚奎後來所說:“在贛粵湘桂邊突破國民黨軍設定的第一道、第二道、第三道和第四道封鎖線,是中央紅軍長征第一階段的戰鬥,也是中央紅軍長征最艱難的時刻,歷時一個半月。在這個階段中,紅軍以‘久困之師’,連續打破了粵軍、湘軍、桂軍和國民黨‘中央軍’三四十萬部隊的圍追堵截,衝出了重重封鎖,渡過了湘江,雖然付出了巨大的損失和犧牲,但粉碎了國民黨蔣介石妄圖消滅中央紅軍於粵湘桂邊境的計劃,充分顯示了中國工農紅軍無堅不摧的英雄氣概,在紅軍長征史上佔有一席重要之地。”

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損失最慘重的一仗

經湘江一役,中央紅軍從出發時的8萬餘人,銳減至3萬餘人。這是“左”傾冒險主義和逃跑主義造成的嚴重惡果,給中國革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通過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與前四次反“圍剿”勝利的對比,各級指戰員逐漸覺悟出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路線是正確的,部隊中對現行路線的懷疑、不滿和積極要求改變領導的情緒,在湘江戰役後達到了頂點。

長征究竟經過了多少次戰鬥?戰果是多少?根據中央紅軍到達吳起鎮與陝北紅軍會師結束長征時,由彭加倫記錄、肖向榮填詞的《遠征曲》這樣總結:“大小五百餘戰,計算起來,潰敵四百一十團。”這還只是中央紅軍的情況。

中央紅軍的湘江之戰是紅軍所有戰役中最為慘烈的,這是確信無疑的。

湘江之戰,發生在中央紅軍突破四道封鎖線時。經此惡戰突圍後,紅軍人數從出發時的8.6萬餘人,銳減為3萬多人。

湘江之戰前紅軍折損大將損失2萬餘人

湘江之戰冠以“慘烈”之名,首先是言其損失的人多。

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反“圍剿”以來,紅軍的硬仗、惡仗、敗仗並沒有少打。

黎川、滸灣、大雄關、廣昌等戰鬥,紅軍連遭敗績。尤其是著名的廣昌保衛戰,紅軍血戰18天,傷亡5000餘人,最終卻並未能守住廣昌。

湘江之戰開始前,通過前三道封鎖線時,紅軍也遭受了一些損失。

紅軍前進方向上的四道封鎖線,並非同時構築,而是隨破隨構。親自指揮第五次“圍剿”的蔣介石雖然有時判斷失誤,但他作為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生、黃埔軍校校長、北伐軍高階指揮官,還有一定的戰術素養,對紅軍初期的行動方向判斷也是準確的。

第一道封鎖線在信豐河一線,紅軍對手是粵軍陳濟棠部,當地構築了很多碉堡。儘管黨中央已經與粵軍有借道的協議,但因訊息不暢,紅軍仍然遭到粵軍一些抗擊,損失3700餘人,折損一員猛將洪超。洪超18歲參加南昌起義,身經百戰,時任紅三軍團先鋒第四師師長,犧牲時年僅24歲。

通過第二和第三道封鎖線,仍然戰鬥不斷。戰鬥損失和掉隊、落伍使紅軍分別減員9700餘人和8600餘人。如此算來,雖經沿途的零星補充,紅軍到達湘江河畔第四道封鎖線的時候,不過6.5萬人。

中共中央在突圍轉移時,是想把根據地從江西搬到湘西,攜帶了印鈔機、石印機等大量的“罈罈罐罐”。主力一、三軍團為左右前鋒,八、九軍團在兩側掩護,五軍團殿後,護衛著龐大臃腫的中央和軍委機關縱隊做甬道式行軍,浩浩蕩蕩,場面蔚為壯觀。

彭德懷對把高度機動、善打能藏的紅軍精兵當做“轎伕”,只能被動挨打的做法非常不滿,憤怒地說:“這樣抬著‘棺材’走路,哪像個打仗的樣子。”

本來在8月上旬,蕭克、王震率領的紅六軍團在江西界首地區順利渡過湘。

Tags: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