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溫州七夕節習俗

欄目: 七夕情人節 / 釋出於: / 人氣:4.04K

七夕節又叫七巧節,在生活中被大家廣泛叫做七夕情人節。下面本站小編精心整理了溫州七夕節習俗的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溫州七夕節習俗
溫州七夕節習俗1:龍灣 舅舅給外甥送巧食

七夕節,當地一般是舅舅給外甥送禮,包括米餅、九層糕、巧食等物品。以前在農村,家家戶戶在七夕前幾天就開始忙開了,磨米粉,製作這些送禮的點心,一些大戶人家也會從糕餅店直接購買。

不過,在龍灣一帶,當地人將巧食改稱為“巧舌”(如市區稱鴨舌),因為“食”字的本地話諧音折本的“折”(舌),反倒是“舌”字在本地話中和“賺”是同音。這和當地人重商的文化有密切關係,尤其在永嘉場一帶(永強舊稱)表現得特別明顯。

有些人家還會將臉盆裡裝滿水,放在瓦背上,第二天早上拿下來洗手洗眼睛,表示洗了以後會眼明手快。

孩子們則會在天井鋪上竹板床,一邊聽長輩給他們指認天河、牛郎星、織女星,一邊等著看牛郎織女相會,不過常常等著等著就睡著了,第二天醒來就十分懊惱,互相發誓明年一定得堅持不睡覺,觀賞這一奇景,十分有意思。

溫州七夕節習俗2:樂清 七月七,送巧人兒

樂清有“七月七,送巧人兒”的習俗,也是一個長輩給晚輩送禮的節日。

以前,我曾經聽說清末時期,樂清本地有很多大戶人家的小姐到了七夕晚上,會用綵線穿針乞巧的。不過,普通人家一般就是在七夕晚上,大人們搖著蒲扇,坐在道坦裡,教孩子念一些和七夕相關的兒歌,如“天上星、亮晶晶;七月七, 巧人(方言音‘能’)大家分。巧人分成雙。園裡種株瓜;餈麻少,分阿嫂,餈麻多,分阿大(音‘豆’)。園裡種株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溫州七夕節習俗3:泰順 七夕拜馬仙

每年七月初七,泰順家家戶戶都會組織年輕人祭祀馬仙。馬仙是從麗水一帶傳來的,也稱馬仙娘娘、馬天仙、馬氏三顯真仙娘娘等。據民間傳說和《景寧縣誌》記載,馬仙原本是麗水市(古稱處州)景寧縣鸕鶿鄉人,因其孝順父母,受到朝廷(唐代)敕封,為“唐孝婦”,人們於此建馬天仙殿,作為求子的地方。

七夕清晨五六點,祭祀的人就帶著祭品去馬仙宮,除了傳統的香燭外,還要帶上時令水果、魚鯗、雞蛋、肉、茶葉、酒等物品,最重要的是要帶上一種叫“明尖”的年糕製品,這種用米粉製成的糕點原來是做成小人狀的,現在會做成圓錐體、鶴形等各種形狀,一般會帶上三五個,但也有人家特意做個特大的年糕,這種年糕製作不易,有一定的技術含量,如果做得不好就容易開裂,從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七夕求巧的寓意。

馬仙宮還會有社戲表演,意思是“請神看戲”,通常會演一個早上。中午,祭祀結束後,大家將祭品帶回家分給孩子們吃,求個吉祥如意,女孩子們還會求心靈手巧。有去祭祀的人家還會請客人到家裡來吃祭品。

泰順的孩子對周時,還會在孩子的手上繫上紅繩,男孩系左手,女孩系右手,當地稱為“綁蹄”,到第二年七夕節當天,再將紅繩取下,主要就是希望小孩子的手以後能拿筆穩一點,做事手巧一點。

溫州七夕節習俗4:瑞安、文成等地

另外,瑞安、文成等地,會吃一種形狀、大小和手指類似的麵點。瑞安當地一般用米粉拌上紅豆,製作成手指般大小,蒸熟食用,以求“手巧”;而文成則是在麵點里加上薄荷等,夏天吃起來,有種涼涼的感覺。當地也把這些麵點稱為“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