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重陽節習俗作文(精選20篇)

欄目: 重陽節 / 釋出於: / 人氣:1.44W

重陽節習俗作文 篇1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義,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穫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重陽節習俗作文(精選20篇)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傳統節日,同時它也不像春節、端午、中秋等是多民族共同節日,而為漢族所獨有。

重陽節是一個歲時節日。在中國歲時節令中有7個重複月日數字,如正月正(春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端午)、六月六、七月七(七夕)和九月九,先後成了習俗節日。九月九日,日月並陽,所以它在歲時中佔有重要位置,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祕數字。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絡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以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20xx年,我國把每年的農曆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重陽節又多了一層新含意。

重陽節習俗作文 篇2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是一個紀念先人及掃墓的節日。

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這一天,正值仲秋季節,天高氣爽,是登高遠眺,舒暢胸懷的好時光。中國曆代許多文人雅士,每當此時,登上高處,一面飲菊花酒,一面吟詩取樂,留下無數詩篇。

九月,嚴寒的冬關即將降臨,人們開始添置冬裝,他們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時燒紙衣,讓先人在陰間過冬。這一來,重陽節便演變為掃墓及為先人焚化冬衣的節日。

重陽節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是家人團聚的佳節;也是一個紀念祖先的家人。在新加坡,仍有一部分會館保留重陽節祭祖的習俗,叫做“秋祭”。

其他人士可以在這一天選擇較有傳統意義的慶祝方式,比如一家人或與友好相約到戶外活動,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風光,又能聯絡親友之間的感情。

農曆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數,雙陽相重,故名重陽節。重陽節作為一個以娛樂為主的節日,主要節俗活動是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

其中最突出的節俗活動是登高,登高之俗始於西漢,劉歆《西京雜記》雲:“三月上已,九月重陽,士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作者將重九與重三相對,並指出了登高驅邪免禍的用意。唐代詩人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中也作了描述:

九日齊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九登高,並不僅僅登臨飲宴、賦詩作文而已,它還有其他活動。這些活動綜合而成為“登高會”。登高會也叫“茱萸會”,因此也被稱為“茱萸節”。

重陽節習俗作文 篇3

今天是重陽節,你們打算幹什麼呢?對多數人來說,可能對重陽節沒什麼紀念意義性吧。回答是不是的,重陽節不但是有紀念性也是有意義性的。接下來我就說說重陽節的起源吧:

“中秋過後又重陽”,起源於漢初的重陽節有著悠久的歷史。要說重陽節的來歷,那可不是一個輕鬆的活兒!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於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後,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

重陽節除了佩帶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綵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傳承至今,重陽節已經演變成為了一個活動豐富、情趣盎然的佳節,各地人們通過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活動來歡度這個歷史悠久的節日。

缺少了我最讚賞的地方,恆景拜師學藝,殺死瘟魔才讓九月九登高的風俗傳下來。

重陽節習俗作文 篇4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絡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以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農曆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重陽節又多了一層新含意。

重陽節習俗作文 篇5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今天是重陽節也是19個老人節。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敬老祭祖,傳統的重陽節是一個詩意又溫馨的節日。但在浮躁,匆忙的經濟市場生活工作中,重陽節的黃金甲正隨著金秋的過去而慢慢的退去。

重陽節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是家人團聚的佳節;也是一個紀念祖先的家人。在家鄉,重陽節雖沒有什麼山珍海味,但插茱萸,吃餈粑是很普遍的。只記得每年重陽節的時候,奶奶就會宰殺自己養的雞鴨通知所有的姑姑、伯父們前來享用。其實反哺之情,人人都有。但有多少人能體會此時的父母親自宰殺牲口聚集子女享用的真實用意呢?一對坐在家樂福門口正在歇息的老大爺、老太太,他們攜著手,顯得無比的親近。他們對重陽節有這深厚的感情,子女們成天忙於工作,他們只有兩個字“理解”。今天購點好東西,晚上等他們回來吃個團員飯。很多人不知道父親節,也遺忘了母親節。更多的人也淡忘了今天的重陽節也是老人記節。一句問候,一個不長的電話他們都會會心的甜蜜一笑的。

重陽節習俗作文 篇6

我的家鄉坐落在古城開封的南面,具體地址是尉氏縣門樓任鄉。我們這裡的重陽節與別的地方有些不同,那就是非常熱鬧,因為我們家鄉有一個重陽節大廟會,四鄰八鄉的人都會來趕廟會的。

每年的廟會我都參加,並且從頭一天開始堅持到最後一天,天天都去,從搭戲臺到拆戲臺,從小商販擺攤到收攤,我都歷歷在目,甚至有些商販老闆都能叫出我的名字。為什麼呢?因為我好熱鬧,而且我家就在附近。

廟會最熱鬧的一天就是農曆的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的人最多,因為這一天是正會啊!街道兩旁的商販的攤位一個挨著一個:有小食品、玩具、水果、乾果、糕點、特色小吃等等,想吃什麼就有什麼。我呢會拉著爸媽或者是爺爺奶奶或是姥姥姥爺去買,挨個嘗,挨個吃,那種感覺非常過癮。吃飽了喝足了,就去玩兒。好玩的東西就更多了:有蹦床、飛機、摩天輪、小火車、小木馬,還有套圈(手拿著用鐵絲或是竹子做的小圓圈,去套商販們擺的小商品,套到什麼就要什麼,非常有意思。)

可是大人們的心不在這裡,而在戲臺上,他們把戲臺圍的水洩不通,除了戲臺後面,其它三面都是人。坐在最前面是老人,他們是忠實的戲迷,坐得那麼端正,聽得那樣認真;他們每天早早地帶著凳子就來了,像小學生聽課一樣,從頭到尾非常認真。中間的是中年人或擠不到前面的老年人,他們有的站著有的坐著向戲臺上看,看不見了就伸長了脖子或是踮起腳尖,那姿勢多累啊,可他們一看就是幾個小時。最後面的是車隊了,有腳蹬三輪車、電動三輪車、摩托三輪、兩輪等等,他們也是看戲的,車上坐司機,車廂裡坐老人和孩子,那種感覺最舒服了。

白天玩累了,晚上我會坐在三輪車裡跟爺爺奶奶看戲。與其說是看戲還不如說是湊熱鬧,舞臺上彩燈閃耀,演員們鮮豔的服飾晃來晃去,豫劇的唱腔優美動聽,有時聽不懂,好在旁邊有字幕,看懂一點。可我常常是嘴裡吃著東西,眼睛已經閉上了,躺在有被褥的溫暖的車廂裡,做起了美夢。

重陽節習俗作文 篇7

九月初九兩陽相會,俗稱“重陽”,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俗話說,“每逢佳節倍思親”,每到這個節日,都會讓我想起家鄉的親人和朋友。

我最喜歡在家鄉過重陽節了。重陽節前一天,孩子們都會鬧著父母親或奶奶做桐葉粑吃。從山上摘來新鮮的梧桐樹葉,洗淨備用,把花生米、臘肉、香腸等各種配料炒得香噴噴的,搗碎後和上一點野菜、紅糖,裹上面粉,捏成餈粑形狀,放入桐葉中包好,捆實,或蒸或煮,即可使用,滋味甜糯綿軟,香氣撲鼻,叫人難忘。

過去我的家鄉很窮,桐葉粑要在過節過年時才能吃上一回兩回。而且多用野菜做成,很少有包肉的。如果哪個小孩運氣好吃到了包肉的桐葉粑,別的小孩準得羨慕死。記得有一次過重陽節,奶奶用野菜活著一點麵粉做了些桐葉粑,特意把其中唯一一個裹有雞蛋的桐葉粑留給了我。我捧在手中,儘管心裡饞得要命,卻捨不得一口吃完,生怕這次吃完了,下次就沒有了,想留著慢慢品嚐。誰知就在這時,家裡的狗竄出來一口就把桐葉粑叼了去。我又氣又急,追著狗打,奶奶看見了,也一邊罵狗一邊想把桐葉粑搶回來。可人哪有狗快,一會兒狗就叼著桐葉粑無影無蹤了。我傷心地大哭起來。奶奶安慰我說再給我包一個有雞蛋的桐葉粑,可翻遍了家裡的角角落落,也沒能再找出一個雞蛋來。那一年的重陽節,我眼淚汪汪地坐在桌邊,和大人們一起吃著粗糙而難以下嚥的野菜粑,心裡說不出是什麼滋味。

可現如今不同了。短短十幾年,家鄉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電了,山村的黑夜亮如白晝;修路了,家鄉不再貧窮閉塞。為通電通路這事,鄉親們可樂壞了!專門在寬敞的柏油馬路上敲鑼打鼓地慶賀了一天。現在過重陽節,桌上不但有雞鴨魚肉,連“百事可樂”等時髦的飲料也上了桌。桐葉粑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只不過現在的桐葉粑不再只有難嚼的野菜,而是各種裡餡,各種樣子應有盡有,味道好的不得了。

“獨在異鄉為異客”,為了讀書求學,我已離開家鄉來到了吉首。可每當我吟到王維寫的這首詩,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家鄉的重陽節,想到重陽節那令人回味的桐葉粑。

重陽節習俗作文 篇8

每當秋高氣爽、菊花飄香的時節,中國人又一次迎來了一個特殊的節日——重陽節。

重陽節是在每年農曆的九月初九舉辦,那時的老奶奶們在縣村裡跳舞、唱歌為自己過重陽。九九重陽正趕上豐富多彩的秋季,它也染上了秋天的五彩和美麗。“九”包蘊著長久,吉利,祝福老人們延年益壽,健康。“九”代表著中華人民的喜悅、興奮。

重陽節的種種風俗習慣,不辜負這大好光景,增添了這個秋天的快樂,有多少人畫上了這個秋天的快樂,為多少人畫上了一絲微笑,它看不見,摸不著,要發自內心去感受。重陽節它又可以稱為茱萸節、菊花節,甚至“野餐節”。秋天是野遊的好季節,可到郊外去“採青”啊,登山啊,或者再搞搞對身體有益的活動,這是對身體非常好的哦。我國已經把九九重陽節定為老年人的節日。同學們,九月初九時,你為爺爺奶奶做了什麼,怎樣讓他們過得難忘,快樂呢?聽聽我的親身經歷吧。

又一次九月初九了,天上、屋頂上……到處是秋天的身影,大地都披上了一層厚而蓬鬆的金沙,金燦燦的,亮晶晶的。我看了看日曆,原來今天是九月初九,九九是重陽節呀,是奶奶的節日,我怎麼會忘了呢,應該向她送什麼禮物呀。我想了好一會兒,想不好呀。正當心情煩躁時,我隨手拿了一張報紙,看見了“重陽節”這三個字,喜出望外,認真地閱讀起報紙來,報上清楚地寫著每當重陽節時,做孫子孫女的應該陪自己的爺爺奶奶出去到郊外

散散心,吃吃糕點,看看菊花,這就是最好的禮物,體驗這個秋天帶來的幸福。看了這張報紙,我的心裡有了小算盤。

我走到奶奶跟前,想考考奶奶的記性就笑著說:“奶奶,你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嗎?”奶奶疑惑地說:“哦……哦……哦,是你的生日吧?”“不是,不是,我生日早過了好幾個月了。”奶奶又思索起來,“難道今天是國慶節?”“更不是了,今天是重陽節,是你們的節日。”奶奶恍然大悟,笑了。我又繼續說:“我陪奶奶到郊外去吧!”我攙著奶奶走了。我和奶奶一邊談,一邊走,走得更遠了。我們看著清澈池水,飽覽壯麗山色,頓時感覺神清氣爽。我陪著奶奶不知不覺度過了一天可愛的重陽節。

天暗下來了,媽媽爸爸回來了,還帶了一袋糕點,可真是雪中送炭啊。正準備給奶奶過老年節。上面綴著各種花紋,有的是嵌著幾棵小草……我們一家人圍坐在餐桌前,津津有味地嘗起了糕點,可好吃了。奶奶笑了,像年輕了五年。一家人嘴裡甜甜蜜蜜,心裡更加甜蜜。爽朗的笑聲傳遍了……

重陽節習俗作文 篇9

從縣城坐個多小時的車,再走十七、八里的山路,就到了楊家灣——這就是我的家鄉。

楊家灣有二、三十家人,我家住在寨子的中央。由於爸爸、媽媽待人和藹,所以來我家拉家常的人特別多,我家也自然成了聚會點。

對於大自然我沒有多大的欣賞能力,但我只知道楊家灣草青、水綠、山可愛。近年來,經常看到許多外地人來我們這裡什麼寫生、照相、吃農家飯等等,還不時聽到他們在議論什麼“原始風貌”、“世外桃源”等好多我們聽不懂的語言。

家鄉的節氣很多,小朋友們最愛過節氣,但我最喜歡的是重陽節。

每年的九月,糧食收穫,糯谷進倉,大人們就開始忙碌起來。

“重陽不打粑,老虎要咬媽”,那幾天大人們碰到就愛說這句話。聽說“老虎要咬媽”,我們小孩非常害怕,但看到他們嬉笑的臉色,我就知道是逗我們玩的。

初八的晚上開始泡起糯米,第二天大清早就上zhènɡ,我們只知道拼命的往灶里加柴。餈粑是非常耗柴的,蒸了快兩個小時,糯米飯的清香已經由廚房溢進堂屋再散到院壩。我們認為已經蒸好了,但老爸老媽此時才開始搗炒香的黃豆。待它全部變成細面面了,又加上一大包白糖。豆麵制好了,他們就起zhènɡ,把雪白的糯米飯倒進duì窩。duì窩是大力士的樂園,你有多大的力都可以盡情往裡使。大概有半個多小時,糯米飯完全變成了餈粑,此時男女老少就開始動起手來。

農家人從不吝嗇,餈粑好了,總是對著周圍的人家高喊大叫“我家餈粑好了,我家餈粑好了”,希望有更多的人分享這種無盡的喜悅。

夕陽照在山坡上,金黃的石蒜花光彩奪目。“走啊走啊走啊走,走到九月九……”楊家灣的大大小小都愛唱這首歌,而那“重陽不打粑,老虎要咬媽”的古老歌謠將隨風而散,為此,我真的有些感到惋惜。

而今,九月九又要來到了,朋友,來楊家灣嚐嚐我們的餈粑吧!

重陽節習俗作文 篇10

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賞析

這是公元845年(唐武宗會昌五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時的作品。“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重陽佳節,詩人和朋友帶著酒,登上池州城東南的齊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縹青色,這就是所謂翠微。人們登山,彷彿是登在這一片可愛的顏色上。由高處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飛來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顯得秋天水空的澄肅。詩人用“涵”來形容江水彷彿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懷抱裡,用“翠微”這樣美好的詞來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對於眼前景物的愉悅感受。這種節日登臨的愉悅,給詩人素來抑鬱不舒的情懷,注入了一股興奮劑。“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他面對著秋天的山光水色,臉上浮起了笑容,興致勃勃地折下滿把的菊花,覺得應該插個滿頭歸去,才不辜負這一場登高。詩人意識到,塵世間像這樣開口一笑,實在難得,在這種心境支配下,他像是勸客,又像是勸自己:“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斟起酒來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來酬答這良辰佳節,無須在節日登臨時為夕陽西下、為人生遲暮而感慨、怨恨。這中間四句給人一種感覺:詩人似乎想用偶然的開心一笑,用節日的醉酒,來掩蓋和消釋長期積在內心中的鬱悶,但鬱悶仍然存在著,塵世終歸是難得一笑,落暉畢竟就在眼前。於是,詩人進一步安慰自己:“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春秋時,齊景公遊於牛山,北望國都臨淄流淚說:“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詩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齊山,聯想到齊景公的牛山墜淚,認為像“登臨恨落暉”所感受到的那種人生無常,是古往今來盡皆如此的。既然並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齊景公那樣獨自傷感流淚。

有人認為這首詩是將“抑鬱之思以曠達出之”,從詩中的確可以看出情懷的鬱結,但詩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曠達的話,來表現他的苦悶,而是在登高時交織著抑鬱和欣喜兩種情緒。詩人主觀上未嘗不想用節日登高的快慰來排遣抑鬱。篇中“須插”、“但將”、“不用”以及“何必”等詞語的運用,都可以清楚地讓人感受到詩人情感上的掙扎。至於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從抑鬱中掙扎出來,那是另一回事。

詩人的愁悶那樣深、那樣難以驅遣,除了因為杜牧自己懷有很高的抱負而在晚唐的政治環境中難以得到施展外,還與這次和他同遊的人,也就是詩中所稱的“客”有關。這位“客”不是別人,正是詩人張祜,他比杜牧年長,而且詩名早著。穆宗時令狐楚賞識他的詩才,曾上表推薦,但由於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見用。這次張祜從江蘇丹陽特地趕來拜望杜牧。杜牧對他的被遺棄是同情的,為之憤憤不平。因此詩中的抑鬱,實際上包含了兩個人懷才不遇、同病相憐之感。這才是詩人無論怎樣力求曠達,而精神始終不佳的深刻原因。

詩人的曠達,在語言情調上表現為爽利豪宕;詩人的抑鬱,表現為“塵世難逢開口笑”、“不用登臨恨落暉”、“牛山何必獨沾衣”的悽惻低迴,愁情拂去又來,愈排遣愈無能為力。這兩方面的結合,使詩顯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悽惻。

重陽節習俗作文 篇11

我的家鄉坐落在古城開封的南面,具體地址是尉氏縣門樓任鄉。我們這裡的重陽節與別的地方有些不同,那就是非常熱鬧,因為我們家鄉有一個重陽節大廟會,四鄰八鄉的人都會來趕廟會的。

每年的廟會我都參加,並且從頭一天開始堅持到最後一天,天天都去,從搭戲臺到拆戲臺,從小商販擺攤到收攤,我都歷歷在目,甚至有些商販老闆都能叫出我的名字。為什麼呢?因為我好熱鬧,而且我家就在附近。

廟會最熱鬧的一天就是農曆的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的人最多,因為這一天是正會啊!街道兩旁的商販的攤位一個挨著一個:有小食品、玩具、水果、乾果、糕點、特色小吃等等,想吃什麼就有什麼。我呢會拉著爸媽或者是爺爺奶奶或是姥姥姥爺去買,挨個嘗,挨個吃,那種感覺非常過癮。吃飽了喝足了,就去玩兒。好玩的東西就更多了:有蹦床、飛機、摩天輪、小火車、小木馬,還有套圈(手拿著用鐵絲或是竹子做的小圓圈,去套商販們擺的小商品,套到什麼就要什麼,非常有意思。)

可是大人們的心不在這裡,而在戲臺上,他們把戲臺圍的水洩不通,除了戲臺後面,其它三面都是人。坐在最前面是老人,他們是忠實的戲迷,坐得那麼端正,聽得那樣認真;他們每天早早地帶著凳子就來了,像國小生聽課一樣,從頭到尾非常認真。中間的是中年人或擠不到前面的老年人,他們有的站著有的坐著向戲臺上看,看不見了就伸長了脖子或是踮起腳尖,那姿勢多累啊,可他們一看就是幾個小時。最後面的是車隊了,有腳蹬三輪車、電動三輪車、摩托三輪、兩輪等等,他們也是看戲的,車上坐司機,車廂裡坐老人和孩子,那種感覺最舒服了。

白天玩累了,晚上我會坐在三輪車裡跟爺爺奶奶看戲。與其說是看戲還不如說是湊熱鬧,舞臺上彩燈閃耀,演員們鮮豔的服飾晃來晃去,豫劇的唱腔優美動聽,有時聽不懂,好在旁邊有字幕,看懂一點。可我常常是嘴裡吃著東西,眼睛已經閉上了,躺在有被褥的溫暖的車廂裡,做起了美夢。

重陽節習俗作文 篇12

農曆九月初九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

重陽節的習俗有登高、賞菊花、吃重陽糕、插茱萸等。

重陽日這一天,大家會從四面八方來欣賞五顏六色的菊花,因為菊花在古代象徵著長壽,也就是代表祝福老人們長命百歲。在賞菊花的同時,人們還會登上高山,眺望遠方,這樣可以達到心曠神怡、健身驅病的目的。

和登高相聯絡的是吃重陽糕的風俗,因為“高”和“糕”是同音字。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糧食豐收,品嚐新糧的意思,後來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的習俗。代表了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在古代,茱萸是一種草藥,可以驅蟲避邪,並能消積食、治寒熱。古人認為九月九日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因此,人們喜歡在重陽節佩戴茱萸來避邪。

重陽節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和“久久”是同音,包含著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到了八十年代,我國把“重陽節”又稱“敬老節”,倡導全社會尊老、敬老、愛老。

重陽節習俗作文 篇13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九九重陽是個登高的好日子,在我們的家鄉,每到重陽節,家人們都要一起帶上香氣濃郁的菊花酒,相約登山遠眺、觀賞菊花。

去年我們一家就選在了在這一天攀登嶗山,這樣既能聯絡家人的情感,又能鍛鍊身體。那一天我們經過了一番準備後出發了。嶗山之上真熱鬧啊,到處都是遊玩的人群,我和爸爸媽媽們一起參觀了道觀,看了小瀑布還看到了一些小猴子,我還買了一些花生喂他們呢!

看到他們吃的開心我也很快樂。

經過三四個小時的努力我們終於攀上了山頂,媽媽拿出了香甜的桂花糕給我吃,正在我吃的開心的時候,爸爸感慨的說現在家鄉的變化真大啊,以前荒峻的高山如今已經變成了仙境般的存在,我一本正經的告訴爸爸,老師說國家在發展,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以後我一定會好好努力學習,等到將來建設家鄉,讓家鄉更加美麗。

在回來的路上我們看到了許多白鴿,我拿著一些買來的食物喂他們,幾隻可愛的信鴿低下頭來,啄食著我手上的玉米粒,逗得我咯咯直笑。突然間一個孩子跑過,鴿群“唰”的一下飛了起來,潔白的翅膀連綴成了一片雪白的屏障,他們就像我們的家鄉一樣飛向了更美好的未來……

重陽節習俗作文 篇14

同學們,你們瞭解重陽節嗎?如果不瞭解的話,那就我幫你們講解一番吧。

重陽節又稱“重九”“敬老節”“登高節”。人們在這一天要吃重陽糕,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重陽節的習俗有很多,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做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做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意,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上一小紅旗,點上蠟燭燈。

描寫重陽節的古詩,歌謠也不少呢!陝北有首民歌唱道:“九月裡九重陽,收呀麼收秋忙。穀子啊,糜子呀,上呀麼上了場”,唐代王維的《九月九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的活動充實了新的內容。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的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記得在去年的重陽節時,我和一起彈古箏的好朋友在花_區表演,獻給老人們一首令人回味無窮的曲子“漁舟唱晚”,贏得了爺爺奶奶的熱烈掌聲。

同學們,聽了我的介紹,你們是不是對重陽節有了更深的瞭解呢?

重陽節習俗作文 篇15

一年一度的老人節將在九月九日開始,早上,兒媳婦與兒子回家,老人們一天在床上也不能下來,老人們仰天狂笑,那笑聲傳遍了整個小村莊。

趕來的客人必須盛上剛發過的小綿羊,剛打獵過的兔子。因為我們這兒的老人特別多,連外鄉的人也來了,那人看見我們這種場面,表現出滿懷激情。

人們要在晌午,擺一個木頭路,讓人一定要記住,不能讓老人落地,否則那老人一定要在地上站一宿,不能上床,並讓老人們看到那精彩無比的節目,地點喲啊樹木茂盛,廣闊無邊,不然天空會下雨。

每人一定要在家中穿上那大紅色的衣服,穿別的顏色會得到天空的報應,會天打五雷轟。因此我們這兒沒人穿別的衣服。而且必須帶有一種喜從天降和驚喜萬分的表情來到這兒。

下午,人們要在山上種下那麼二十棵樹,希望人們十全十美,另外十棵是為老人的,希望老人五福臨門。下午七點,人們開始把人送來的牛、兔吃了,這樣吃要很規矩,把老人的手捉住,讓老人用嘴只吃,吃的髒了的、被土弄髒了的,再讓家裡的小狗小貓吃了,不能放下。

狗與貓藥穿好綠色的毛衣,還有外衣之類的,我們要讓老人看到小狗,讓老人開心,一定要笑口常開。

晚上,我們要讓兒子兒媳一個一個的為老人磕頭,讓老人看起來很像享受天倫之樂。

家鄉的國際老人節,家鄉在精彩的回放著,精彩無限快樂,國際老人節太好了!

重陽節習俗作文 篇16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漢族傳統節日。

重陽節是一個歲時節日。在中國歲時節令中有7個重複月日數字,如正月正(春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端午)、六月六、七月七(七夕)和九月九,先後成了習俗節日。九月九日,日月並陽,所以它在歲時中佔有重要位置,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祕數字。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絡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以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農曆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重陽節又多了一層新含意。

重陽節習俗作文 篇17

一千多年前的今天,杜甫登高遠眺,面對蒼穹吟出千古絕唱《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穿越歷史的煙雲,又是一年重陽,再頌經典,宛如心聲

寧靜的傍晚,我獨自一人站在林蔭道旁的一棵樹下,陽光斜斜地織下來,細碎地穿過零落的樹葉,在我的眼睛裡投下斑斑駁駁的閃亮。而我卻絲毫不能從那光芒中獲得溫暖,反覺得有一種從骨髓中散出的淒冷。看那枯黃的樹葉光華不再,即便在這尚暖的風中也要凍的瑟瑟發抖,堅持不住就要飄落下來,像蝴蝶絕美的舞蹈,而後歸於寂寞。裹衣離開,我感覺自己就像那些被拋棄和遺忘的敗葉,遠隔親人好友,在這遙遠的城市呼吸陌生的空氣,咀嚼思念的苦果。

回到宿舍,發現手機裡已經有多條簡訊了。當秋風吹來時,我的祝福不惜化作秋雨來滋潤你;當菊花盛開時,我的祝福不惜化作花瓣飛向你;當重陽節到來時,我不惜鉅款發條簡訊祝福你重陽快樂,工作別太累了。是一貫的搞笑風格。有人牽掛的路程不漂泊;有人思念的日子不寂寞;有人關心的歲月不失落;別讓幸福擦肩而過,別讓美夢變成泡沫。願你的快樂比所有人都多。Z總是很貼心。雖然這些簡訊大多並不是出自他們本人之手,但我知道祝福的心是真的,情是濃的。握著手機的手漸漸暖熱起來,然後傳遍全身,我恍如被一份份千里,萬里之外的關愛所包圍,而這種關愛將充溢在體內的淒冷驅散了。

窗外,一陣秋風吹來,我再一次抬頭看那些紛飛在空中的枯葉,忽然覺得它們很像自然的信箋,而關愛是一枚世界通行的郵票,枯葉用盡最後的生命燃燒成一縷縷陽光純淨的燦爛,給無數異地的親朋好友傳遞溫情與祝福,讓世界不再孤單。原來只要心心相印,距離永不會阻隔真情;其實只要真情恆久,天涯也不過咫尺比鄰。

重陽節習俗作文 篇18

出自中唐詩人白居易的《重陽席上賦白菊》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賞析

白居易這首《重陽席上賦白菊》寫得新穎而別緻,詞約而意豐。此詩一、二兩句寫詩人看到滿園金黃的菊花中有一朵雪白的菊花,感到無限的欣喜;三、四兩句是採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把那朵雪白的菊花比作是參加“歌舞席”的老人,和“少年”一起載歌載舞。全詩表達了詩人雖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以花喻人,饒有情趣。

重陽節習俗作文 篇19

今天,我依舊像以前一樣,坐上公交車去上學。

在路上,我發覺今天好像特別熱鬧,有一隊隊老人排著隊,擊著大鼓,拿著凳子,在“砰!砰!”的大鼓下快樂地走著,公交車內很喧鬧。有的在親切地交談;有的看著寫在公交車前“祝老人們身體健康”這幾個字出神,還流露出笑容。我不禁有禮貌地向一位老太太問:“老奶奶,今天是什麼日子?”“今天是九九重陽節。”老奶奶慢慢吞吞地回答,還帶著一種自豪感。

這時,我不知不覺就想起了爺爺,想起爺爺那慈祥的笑容,溫曖的懷抱,給了我一個快樂的童年,那才是最重要的東西——快樂。每次爺爺出去,我一定也要和爺爺出去玩,像是一條“小尾巴”形影不離。記得,我們倆不到廣場,爺爺趁我不注意時,躲到樹後面去,我發現爺爺不見了,就大哭一場,這時爺爺又出現了,不嘻皮笑臉的,逗得我哭笑不得。每當傍晚,我們來到人民路的香樟樹旁聽著老人們拉二胡,有的乾脆在音樂伴奏下起舞,爺爺也邊學邊哼,邊唱邊笑,我也在一旁蹦蹦跳跳,開心極了。

爺爺給了我一個快樂的童年。爺爺走了,臨終前,他給了我一句話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在這句話的感染下,我奮力學習,讓九泉下的爺爺安息。

現在想起,我身邊的老人只有外婆一人,我們要對她更好,滿足她的願望,讓她有個安祥的晚年,九九重陽,謝謝你!

重陽節習俗作文 篇20

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九日》

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

殊方日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

弟妹蕭條各何在,干戈衰謝兩相催!

賞析

此是大曆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詩人聯絡兩年來客寓夔州的現實,抒寫自己九月九日重陽登高的感慨,思想境界和藝術造詣,都遠在一般登高篇什之上。

首聯表現了詩人濃烈的生活情趣。詩人在客中,重陽到來,一時興致勃發,抱病登臺,獨酌杯酒,欣賞九秋佳色。詩人酷好飲酒、熱愛生活的情態,便在詩行中活現。

頷聯詩筆頓轉。重九飲酒賞菊,本是古代高士的傳統,可是詩人因病戒酒,雖“抱病”登臺,卻“無分”飲酒,遂也無心賞菊。於是詩人向菊花發號施令起來:“菊花從此不須開”!這一帶著較強烈主觀情緒的詩句,妙趣神來,好像有些任性,恰好證明詩人既喜飲酒,又愛賞菊。而詩人的任性使氣,顯然是他艱難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這一聯,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對(亦即沈德潛所謂“真假對”),借“竹葉青”酒的“竹葉”二字與“菊花”相對,“蕭散不為繩墨所窘”(《詩人玉屑》),被稱為杜律的創格。菊花雖是實景,“竹葉”卻非真物,然而由於字面工整貼切,特別顯得新鮮別緻,全聯遂成為歷來傳誦的名句。

頸聯進一步寫詩人矚目遐思,因景傷情,牽動了萬千愁緒。詩人獨身飄泊異地,日落時分聽到一聲聲黑猿的啼哭,不免淚下沾裳。霜天秋晚,白雁南來,更容易觸發詩人思親懷鄉的感情。詩中用他鄉和故園的物候作對照,很自然地透露了詩人內心的隱祕:原來他對酒停杯,對花輟賞,並不只是由於病肺,更是因為鄉愁撩人啊!

尾聯以佳節思親作結,遙憐弟妹,寄託飄零寥落之感。上句由雁來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嘆自己身遭戰亂,衰老多病。詩人一邊詛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連發生,一邊惋惜歲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對造成生活悲劇的根源──“干戈”,發洩出更多的不滿情緒。這正是詩人傷時憂國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此詩由因病戒酒,對花發慨,黑猿哀啼,白雁南來,引出思念故鄉,憶想弟妹的情懷,進而表現遭逢戰亂,衰老催人的感傷。結尾將詩的主題昇華:詩人登高,不僅僅是思親,更多的是傷時,正所謂“杜陵有句皆憂國”。此詩全篇皆對,語言自然流轉,蒼勁有力,既有氣勢,更見性情。句句講詩律卻不著痕跡,很象在寫散文;直接發議論而結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寫景、敘事又能與詩人的憂思關合很緊。筆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頗能顯示出杜甫夔州時期七律詩的悲壯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