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禮儀 > 職場禮儀

職業塑造我們的性格大綱

欄目: 職場禮儀 / 釋出於: / 人氣:8.62K

當柯南道爾在《血字的研究》的第18頁才道出福爾摩斯是如何第一眼就看出華生醫生到過阿富汗時,我的好奇心已經像華生一樣,被撩撥得心癢難搔了。但老實說我對福爾摩斯的答案很有些不滿意他是這樣說的:“這位先生,具有醫學工作者的風度,卻是一副軍人氣概……”儘管他後面用了諸如面板的顏色等等非常“實在”的觀察,但“風度”、“氣概”這樣的詞彙實在太虛了,讓人多少覺得這是作者無能為力之下的故弄玄虛。

職業塑造我們的性格大綱

我的這種想法在參加工作幾年後受到了挑戰。

比如說我是個理工科大學畢業的學生,卻進入了新聞界,而我的大學同學則大部分都從事著和專業有關的研究或技術或商業的工作。三年後我們再聚時,我發現了彼此因為“職業”而產生的“不同特徵”。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經常需要和很多人打交道,因此我不會穿寫字樓裡白領們的那種職業裝,但也不會太馬虎。我穿的是帶點休閒特色卻並不太隨便的衣著,而我的皮鞋跟的高度決不會超過三釐米。我的在學校裡繼續讀研究生的同學則穿得很模糊。比如一件墨綠色的棉襖和一件紫紅色的羊毛衫,下面是早已過時且因為穿得太久而有些變了形的條絨褲。我的從事經營活動的同學雖然不會在同學聚會上也西裝筆挺,他可能取下領帶或者穿一件不需要領帶的休閒西裝,也可能是一件質料好的羊毛衫加一件風衣,但既不會很古怪也不會很模糊,而皮鞋,則永遠是乾淨而光亮的。

當然更多的差異表現在我們關心的話題、對待同一事物的角度和看法、說話時的詞語習慣和語氣上。以上種種綜合起來,就成了“氣質”、“風度”這樣的“模糊詞彙”。我們不能說作為“大學同學”,我們原本的氣質風度就是相同或類似的,但毫無疑問,進入工作階段後人們在這方面的變化,則更多地跟職業有關。而當你在一職業領域深入之後,這樣的塑造不僅僅是形貌上的變化,更多地則體現在你對事物的看法和對同一件事情的角度和做法。

崔健在《自由風格》對話中舉例電影《保鏢》,他說那個保鏢最後用身體擋住了子彈,他會說這是我的職業,我應該比你先死。而同樣的事,在別人看來,則可能說是因為愛情或者“你是偉大的音樂家”。這其實意味著,在相同的情況裡,如果你不是保鏢,你不去擋那顆子彈是順理成章的;如果你是保鏢而不去擋那顆子彈,你至少不是一個最好的保鏢。

這是職業操守。

我的一個朋友,她的老公是新華社的攝影記者,被派駐香港已經兩年半,再有半年就可以回國與妻子和剛剛兩歲的可愛的兒子相聚。但當“911事件”之後,美國向阿富汗發起攻擊時,他被亞太分社直接調到阿富汗。對他來說,是否希望或願意做一個隨時有生命危險的戰地記者並不重要,真正決定其使命的是,他是一個記者,需要服從職業的安排。 這種職業特徵對人們的左右並不像法律那樣嚴格,但卻是判定你是否合格或者優秀的職業標準。比如說美國轟炸南聯盟時,所有的記者都奉命撤離,只有CNN的記者自願留在轟炸區——沒有人責難那些撤離的記者不應該或者不對,但幾乎所有人都敬佩CNN記者的職業操守,那就是視新聞為第一生命。同樣的道理,人們尊敬在“911事件”中那些衝入火場的消防隊員,是因為在那一刻,他們遵從了自己的職業。人們可能尊敬他們,但對於他們來說,只是遵從了自己的職業。就這麼簡單。

人們越來越多地用“職業操守”來衡量一個人或一件事,而在不同職業中,因為強調“職業操守”而塑造的不同人的不同個性,甚至有的時候,它塑造了你的思維方式。

我的一個臺灣朋友,大學學的是計算機,確切地說是資訊管理——幫助公司設計管理軟體,比如說財務管理、人事管理什麼的。她說學到後來,她發現這已經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你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方式的問題,和世界觀方法論有關。比如說當她幫助一個公司設計一個資訊管理軟體時,她首先需要了解該公司的管理模式,然後用一種方法去分析,從而建立適合該種管理方式的軟體模型。她可以選擇運用“結構”(STRUCTURE)法,也可以選擇“物件”(OBJECT)法。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方法,而這兩種方法,實際上在改變或者說塑造了你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

這是職業教給你的。

無獨有偶,我的另一個學表演的朋友,後來完全轉行做起了導演和製作人,一做就是十年。他的體會是:我原本是一個感性化的人。雖然表演也有理論,但更多的時候,做表演的人依據的不是什麼理論,而是感覺,甚至就是對人物直覺的理解。而有的時候,當你刻意地去分析一個人物時,你會發現原本表演的激情已經沒有了,表演得反而不如不分析的好。 當然這不是完全絕對的,“但對於一個好演員來說,保持並隨時調動起表演的激情是絕對必要的。”他說。但是當他把方向轉向製片工作時,他發現以往那種絕對成分的感性化在一點點被扭轉為理性——這扭轉既是職業選擇上的自覺,也是在職業特性方面給他的訓練。“這個變化是苦難的,但卻是非常有益的。我想今天我回頭去做一個演員,我會比以往做得更好——更好地調節感性和理性之間的矛盾,更好地利用和發揮他們的長處。如果我一直在做演員且滿足於僅僅做一個演員,我可能無法像現在這樣受到訓練。而事實上,這也就是為什麼一個優秀的演員,往往是那些能夠保持表演的激情,而同時又能夠像導演那樣思考問題的原因。” 一個人的改變,一種人格特性的塑造,不可能完全來自於職業,可能用“生活”這樣一個詞彙更精準些。但毫無疑問,人們通常是以職業來定位社會角色,而不是套用空泛了的生活。在一個正在進入職業化的社會裡,職業比生活具有更具體也更準確的代表性。甚至我們可以這樣說,當一個人選定自己職業時,他就選擇了自己的生活,選擇了自己要做一個怎樣的人。來源: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