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禮儀 > 職場禮儀

10個你不得不知職場禮儀常識

欄目: 職場禮儀 / 釋出於: / 人氣:2.59W

職場是一個很有學問的地方,我們需要從中學習,職場禮儀是一定需要知道和了解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10個你不得不知職場禮儀常識文章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10個你不得不知職場禮儀常識
10個你不得不知職場禮儀常識

1.使用全名:在商業場合,一定要使用全名。如果你的名字當中有比較少見的字或多數人可能不知如何唸的字,最好在名片上附註發音,然後再遞給對方,這樣就不會發生不知如何唸的尷尬處境。

2.有人介紹時一定要起立:當有人介紹你時,一定要站起來,不要坐在位置上。

3."謝謝"只要說一兩次就好:在對話中,如果你一直不停地說"謝謝",只會對方覺得你的"謝謝"愈來愈沒有價值。

4.感謝要及時且個人化:當完成工作要表達感謝時,應該要在24小時之內寄出你的感謝,無論是電子郵件或手寫都好,而且最好是一人一信,顯示你的誠意。

5.不要幫對方拉椅子:在商業場合,彼此都是平等的,你不需要刻意為對方服務,因此約吃飯時,不要出現像男性為展現紳士風度幫女性拉出椅子的行為。

6.不要翹腳:在商業場合,這樣的坐姿會顯得不專業,當然對健康也不好,因為會阻礙腿部的血液迴圈。

7.不要用手指指著對方:這種手勢不僅顯得沒有禮貌,而且太過攻擊性,阻礙溝通。

8.用手撕麵包:吃西餐時,通常會附麵包,先用手剝開成兩半,再一次撕成一小口,千萬不要用刀子切面包。

9.不要收拾餐具:用餐完畢,所有餐具留在原來位置,不需要推到一旁或堆疊起來,這些交給服務生處理就好,別把自己當成了服務生。

10.不要打包:這是商業場合的用餐,重點是餐點以外的正事。若覺得不該浪費食物,就該在餐廳內用吃完。

把握職場禮儀的藝術

熱冷同事距離難把握

馬上就要過年了,在雜誌社工作的吳小姐卻開心不起來。“去年春節,我好不容易回老家過年。本來想好好陪陪爸媽,但公司裡幾個‘漂’在上海的小姐妹卻一天一通電話來和我聊天,一聊就放不下聽筒。”吳小姐拿閨蜜沒轍,急得發愁:“好姐妹的電話不好意思不接,講不定還有點公司裡的‘風吹草動’透露,可難得過節回家,我只想多陪陪爸媽、清靜清靜。 ”

若說吳小姐太“熱”,在國企工作的小張卻顯得太“冷”。“每次一過節,同事們都以為我‘人間蒸發’了! ”小張說:“不知道別人忙不忙,我又不好意思打擾,一來二去的,也沒幾個同事和我聯絡,公司發生了什麼事都不知道。 ”

通常,在一個人離開公司時,同事都會覺得除非有“非你不可”的事發生才會聯絡你。58職場專家支招,需事先向同事們明確,知道什麼情況要跟自己聯絡,互相通氣。專家建議,不妨選擇一個比較清閒的時間,如下午四五點,跟同事聯絡。一直堅持在固定的時間點聯絡,同事自然就會明白,在這個時間聯絡你最方便,這樣就能免於被時時打擾。“要儘量遵守時間,因為慣性一旦被打破,再重新建立就會比較困難。”該專家說。

近遠客戶關係難捉摸

在一家企業銷售部任職的小李也有些擔憂,利用春節和客戶“增進感情”本是個好機會,但他擔心節前剛開頭的單子,在春節期間擱置了幾天後很可能有變化,這樣一來損失可不小,更別提那些潛在的待開發客戶了。而小李也不是一個永遠把工作放在首位的人,讓他放著好好的假不休息,還要“義務上班”聯絡客戶,他並不是很情願。

其實,不少白領都有類似的苦惱,一方面想過個舒舒坦坦的春節長假、不想被工作事務煩擾,一方面又不能也不放心不跟合作伙伴保持聯絡,生怕在別人利用拜年等契機促進職場人際關係時,自己“不進則退”疏淡了人脈。

向陽生涯首席職業規劃師洪向陽建議,一般的客戶平時未曾疏於聯絡,春節時也就不必再特意去電聯絡了,但需送祝福簡訊以表心意;若是重要客戶,則不要吝嗇長途電話費,誠心拜完年後,可以適時地提及新年希望繼續合作;如果手上有正在商談的合作,也可以進一步確認年後拜訪的時間,有利於儘快促成業務。

職場禮儀的小法則

1、 不能非議國家和政府;

2、 不能涉及國家祕密和行業祕密;

3、 不能在背後議論同行、領導、和同事——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4、 不能隨意涉及交往物件的內部事務;

5、 不能談論格調不高的內容——家長裡短,小道訊息,男女關係,黃色、下流故事;

6、 不涉及私人問題——過度是一種傷害

7、不問收入——收入高或與個人能力,企業經濟效益有關;痛苦來自比較中,談論這些問題容易破壞氣氛

8、不問年齡——臨近退休的人年齡不能問,白領麗人年齡不能問

9、不問婚姻家庭

10、不問經歷——英雄不問出處,關鍵是現在。

11、不問健康——個人健康決定事業的發展,因此不可跟人談健康一個人良好的禮儀和形象,就像一本精彩的書的封面,讓人感覺到你的背景、你的價值觀是值得信賴的。從而產生“魅力效應”,有利於人際交往和事業發展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