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禮儀 > 辯論賽

大學生兼職的利與弊辯論賽

欄目: 辯論賽 / 釋出於: / 人氣:2.36W

大學大部分學生都會做一些兼職,勤工助學也是對自己能力的鍛鍊,都也有可能荒廢學業。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大學生兼職的利與弊辯論賽,歡迎閱讀。

大學生兼職的利與弊辯論賽

謝謝主席,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們來討論兼職的問題,那麼什麼是兼職呢?所謂兼職即指在本職之外兼任其他職務,從而獲得物質和精神的回報。結合現實,我們可將其分為酬勞型和義務型,而大學生兼職則是利用自己的課餘時間從事的一項社會活動。

著名教育學家懷海特說過“中學階段,學生伏案學習,而在大學裡,他應該站起來,四面嘹望。”兼職就是我們的嘹望塔。兼職作為大學生接觸社會,瞭解社會,適應社會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大大縮短了學校與社會的磨合期。

既然要比較,就要有標準。我方認為其標準為:在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方面,誰發揮著主流作用。基於此我方堅持認為:大學生兼職利大於弊。

首先,在個人方面,利是主流。大學生兼職在生活上可以維持生活所用,減輕家庭負擔;學習上,更可以學以致用,畢竟大學生不是流動圖書館,實際問題的解決更不是靠看幾本《你的乳酪》、《我的麵包》就可以解決的;同時,大學生兼職更有利於風險意識的培養,“不經歷風雨怎麼能見彩虹”。雖然在兼職的道路上,有荊棘當道,被騙過,被拒絕過,但我們要不畏浮雲遮望眼,越挫越勇啊!

其次,在社會方面,利更是主流。就企業來說,僱傭兼職大學生既可以減少成本又有一批高水平的服務者,何樂而不為;就政府來說,大學生“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有效的減輕了政府負擔;同時,大學生兼職,自我鍛鍊的過程是一個自我成材的過程,間接的為社會培養出大批適應社會的高素質的人才。

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兼職同樣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我們看到了兼職的弊端,但這畢竟是支流,我們看問題應該看主流,不能不分主次,因噎廢食。

同學們,兼職的道路雖然艱辛,但有我們與你同行,他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時,我們要一起高呼:大學生兼職利大於弊!

大家好!大學的學習包括理論學習,以及實踐體驗學習!作為學生,我們的天職就是學習,我們要高質量地學習,我們要全面地學習。但是現時的教育資源給學生提供實踐體驗學習的機會非常少,殘缺的學習導致了學生的質量的低下。請問在座的同學,你們誰願意成為一個書呆子?請問在座的老師,你們誰願意自己的學生出到社會處處碰釘?

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很好的途徑,就是兼職打工!它能夠直接地彌補和充實大學生所缺乏的社會實踐體驗學習。

所謂兼職打工,就是在合理分配時間的基礎上,通過為特定組織或者個人付出體力和智力勞動而獲得物質和精神回報的社會實踐活動。

兼職打工相對於全職打工,它不需要整天都工作,而只需在空餘的時間裡進行。那麼這就既可以獲得工作的經驗,又可以保證不耽誤理論學習了。

兼職打工的內容一般與社會有密切聯絡,通過兼職打工,可以更早更多的接觸社會,瞭解人生,擴大交際面,提高日後工作的競爭力。還有,大學生處於職業定向的階段,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要認識自己的職業興趣、職業能力,確立職業理想。兼職打工能讓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很好地完成這個任務。

兼職打工同時可以獲得物質和精神上的回報。對於經濟有困難的學生來說,兼職打工是他們進行理論學習的一個重要的物質基礎以及精神動力。而對於其他學生來說,他們可以通過兼職打工求得人生獨立,他們為自己的一些額外消費可以不再向家長伸手而得到自尊心的滿足!

從社會效益來看,公司企業也非常願意接受大學生兼職打工,因為他們可以以低廉的價格換來高素質的勞動力,降低經營成本。同時,他們還能通過這種形式充分考察大學生,以便日後吸收全職員工,這甚至成為他們的人力資源戰略。

因此,我們認為,大學生兼職打工,利大於弊!

謝謝!

大學生兼職利弊

文眼:現代社會競爭激烈,需要綜合型的人才。但這種人才是建立在專業知識基礎很棒又能廣泛涉獵具有多種實踐能力的人才。而不時那種空有一身“實踐能力”卻無理論知識的所謂的“綜合型人才”。連自身的專業知識都沒掌握好又怎能算一個合格的人才呢?

看到他的第一眼,就給人一種務實向上的精神。也許正如他後來所說的,和一些優秀的人在一起,從他們的言談舉止,你會感覺到他們的人格魅力,感受到他們身上所散發出的光彩氣質。

“鯤鵬文化傳媒公司”是當初郭振華和王晨建立的一個廣告公司,誕生於今年五月份,可以說目前他仍處於襁褓階段。郭振華說他是活力無限,前途無量。“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鯤鵬象徵著大智慧,大志向。問及為何會選擇創業這條路以及為什麼會選擇創辦這樣一個廣告公司的時候,他說:“選擇創業,一是想積累一些創業經驗,豐富自己的人生經歷;二是想多接觸一些優秀的人,從他們身上學習那種奮發向上的精神,學習他們那種在交談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的那種品質。至於為何會選擇廣告公司,這是與商機有關的,”他接著說,“目前還少有一種專門的聯絡商家和校園的廣告公司,一些大型的學生活動的專門廣告代理幾乎是一個空白,而我們對校園比較熟悉,對學校的運作系統比較瞭解,因此比外界的一些廣告公司更有優勢來系統地承接一些學生活動。”

公司目前的客戶是商家,是商家通過我們搞一些學生活動以擴大他們產品的影響力。公司現在有十幾個員工,他們可以分為兩類,一為技術人員,他們均來自計算機專業的一些碩士生,二是一些業務人員,郭振華正是業務人員之一。

“公司首先定位於校園品牌的推廣,然而任何事情都不能停滯不前,”郭振華說,“這只不過是公司的初步動作。”他問我:“你猜,一塊1平方米的廣告牌掛在火車站一年多少錢?”我一臉迷惑的神情,他說:“50萬!”不小的數字啊!“這就是我們公司的第二步:校園廣告!校園是一個廣闊的未開闢的市場,而這市場的開拓是大學開放性的必然趨勢,這將是一片廣闊的天空,只是一些字一些燈,帶來的卻是雙贏的效果。”這是公司的近期計劃,說到遠期目標。他重新提到網站,網站是我們最終的奮鬥目標,就像google像baidu。未來世界是一個網路世界,未來的商業網站就像我們現在的商業中心,尤其是廣告,網站是必要的傳媒。”

時下許多大學生紛紛加入兼職大軍,甚至許多大一新生也不甘人後,頗有氾濫之勢。在高高兼職的同時還美其名曰:“增加社會經驗,培養綜合能力”事實果真如此嗎?我看到未必!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剖析一下對大學生兼職的利與弊吧!

我本人一直堅定地以為:無論時光如何轉變,學習始終都是大學生的第一要務。大學建立的初衷也是為了傳承人類文明,造福社會,探索和改造世界。大學的作用便是塑造學生獨立思考的精神。傳授給學生謀生的技巧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這也正是大學與職業學院的分野之處。

但現在學多大學生模糊了這種界限,把大學經歷純粹當成了找工作的資本,兼職與考證反而取代了學習與研究成了主要工作。這種主次不分、本末倒置的認識成了當代大學生思想認識中的痼疾。當然兼職與學習也並非與預熊掌不可兼得,關鍵是您如何處理罷了,

兼職一般分兩類,一類是部分家境不好的,出於無奈必須做些兼職來補貼家用的。這類學生一般都回很好的處理學習與兼職的關係。這一類我們撇開不談我們主要來分析第二類。他們是為了兼職而兼職,荒廢了學業的那一部分“學子們”。

我的身邊就有類似的同學。談起推銷電話卡、代售純淨水、做營銷代理他們頭頭是道、口若懸河。當談到起他們的專業知識是卻是一問三不知,一付呆若木雞的樣子 “實踐經驗”倒是增加了不少,到頭來卻考試多門掛科,專業知識一無所知,空耗了四年大學時光。結果發現自己除了一身“工作能力”之外一無所長,專業課也給荒廢了。等到踏上工作崗位是發現在其最迫切需要掌握的專業知識卻沒有絲毫準備。這空有一身工作熱情與能力的同學們卻沒有了施展自己能力的空間與機會!因為他連基本的工作能力都沒有,悲哀嗎?流水東逝而技無所長。這樣的學生到最後必定仰天長嘆,悔恨當初。

的確,現代社會競爭激烈,需要綜合型的人才。但這種人才是建立在專業知識基礎很棒又能廣泛涉獵具有多種實踐能力的人才。而不時那種空有一身“實踐能力”卻無理論知識的所謂的“綜合型人才”。連自身的專業知識都沒掌握好又怎能算一個合格的人才呢?

誘惑的增加,機會的增添,選擇的多元化。使專一性變得越來越困難。豈不知“板凳要坐十年冷”,釘子之所以能夠鑽入木板正是因為它的專一與堅持,在這裡我想起了心理學上的“皮格馬力翁效應”。雕塑家皮格馬力翁用心地雕塑一尊女神像,數十年如一日,終於有一天上帝被其感動,命塑像變成了一名風華絕代的的女子,來到塵世做他的妻子,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緣。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傳奇。這或許會給我們以很大的啟示吧!

咱們中國的另一個古老的傳說亦說明了專一的偉大力量,那就是愚公移山的的傳說。愚公的堅持的精神最終感動了天帝,於是玉帝命天神將大山移走,成就了愚公的心願。正所謂“有志者事竟成”,“功夫不負有心人”堅持與專一足以“驚天地泣鬼神”。

如果僅是傳說不足為信的話,那請看下面的事例:曾鞏的《墨池記》想必大家都讀過這可是貨真價實的例子,我就不贅述了;隋唐時期的書法家智永為練習書法,光寫壞的筆頭就足足裝了五大簏頭;而唐代的“草聖”懷素和尚甚至為他寫壞的毛筆頭建了一座墳冢,名喚“筆冢”,又因為無錢買紙,便把自家周圍的芭蕉葉當作紙來聯絡,最後連的上萬株芭蕉都

這樣的例子還用多舉嗎?古人已經為我們做足了榜樣。只不過是我們當代的大學生似乎都太聰明瞭,聰明的將專一當成了迂腐,將堅持當成了守舊。只不過是。。。。。。。

其實兼職本身並沒有錯,關鍵是我們的態度與行事方式的問題。我們可以在學業內做兼職呀!比如說做助教、做家教、給老師教授們做副手、學經濟的可以適當的做做營銷、學法律的可以到法律事務所做兼職等等。這不僅可以增加自己的實踐經驗、提高實際工作能力,更可以鞏固自己的專業知識,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我們也不能對那些兼職的同學持完全否定的的態度。或許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好心卻不一定有好結果,如果你的方向不正確,甚至可能會在歧途上越走越遠。

的確,在世事喧囂的現代社會之中要保持一顆平常心真是不容易。更何況是在象牙塔中做著美妙的幻夢的青年學子呢?但這不應該成為我們犯錯或走向歧途的藉口與擋箭牌!

正因為在當今社會之中保持一顆平常心不容易,才更顯示使出專一與堅持的彌足珍貴。專一到一定程度便成了“痴”!蒲松齡說過:“性痴則其志凝,古書痴者責文必工,藝痴者則技必良。”即使我們不能達到痴的境界,我們依舊可以學著專一,學會堅持。

說到這裡。再返過頭來看那些大師、大學者們,又有哪一位不是數十年如一日的鑽研才作出了令人仰慕的成就?像錢鍾書、像陳寅恪、像胡適。

所以,在這裡我真心提醒我的同齡學子、同輩學人們當然也包括我自己。務必學會與專一堅持。堅持就是勝利。尤其是在年輕時候學會專一就更加寶貴了。我不反對兼職、但對於如何兼職,如何處理好學習與兼職的關係卻希望大家好好思量。

兼與不兼,全在您自己的選擇!

選擇——彰顯智慧。是非利弊,一切在您掌握!

參考資料:百度知道

前幾天和別的學校打了兩場辯論賽,第一場是”大學生兼職利大於弊/弊大於利“採用的是新加坡賽制,分別是33353。以下發的是我方的辯論資料,我方是正方。

我方的破題點主要從人的社會化角度出發,當然辯詞中難免有很多偏頗之處,有請大家指出,希望對辯論愛好者有一定的幫助。

詳細內容如下:(缺三辯辯詞)

一辯:

謝謝主席。各位評委,各位來賓,大家好。 我方觀點是,大學生兼職利大於弊。 開宗明義,大學生是指在高等學校就讀的學生。是一個擁有較高素質並被社會賦予很高綜合能力期望值的群體。所謂兼職,是指在本職之外兼任其他的職務。即是在合理分配時間的基礎上通過為特定組織或個人付出體力和智力的勞動而獲得物質和精神回報的社會實踐活動。結合現實,又可將其分為酬勞型和義務型,而學生兼職當然也屬於利用課餘時間從事的一項社會實踐活動。 我們判斷大學生兼職的利弊標準就在於哪個更有利於大學生在其社會化程序中獨立人格的培養及自我創造價值的實現。 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論述我方觀點: 首先,做兼職有助於大學生對於相關工作經驗的獲得和團隊精神的提升。大學生,包括在讀的研究生,無一例外的面對著這樣一個問題:畢業後的去向。即是說,我們都將走過人的社會化程序中一個角色轉換的時期。在由供求關係決定人才走向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如何應對招聘企業挑剔的目光,從兼職中習得的經驗和團隊精神則顯得至關重要,從而獲得在求職競爭中的先機。 其次,做兼職有助於培養大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提高其社會心理承受能力。相關的社會學和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著應對挫折的態度偏激和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特點。在這裡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做兼職確實存在著一定的弊端。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這些弊端雖是我們不可避免的存在,但卻不是不可克服的。正是由於這些弊端的存在,才更有利於提高大學生應對種種挫折和社會壓力的心理承受能力。 最後,做兼職有利於大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提高。當代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已經不僅僅停留在成績的優異上,而更注重其自身綜合能力的發揮。大學生做兼職正是為了適應這種要求而做的必要的社會實踐。 我黨的教育方針明確指出: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對方辯友堅持,大學生兼職弊大於利,那麼我想請教對方辯友三個問題: 一問對方辯友如何理解大學生在其社會化過程中的角色轉換;二問對方辯友如何完成這種社會角色的轉換;三問對方辯友如何快速的適應新的社會角色,進而完成社會賦予我們的使命。 在此,我方堅持,大學生兼職利大於弊。

二辯:先反駁大約30s

在這裡我想對對方辯友提出四點質疑。 第一點我想問對方辯友我們是利用課餘時間睡覺、玩遊戲、上網聊天充實一些,還是出去兼職,學點經驗,掙點收入,什麼樣的大學生活更充實一些呢? 大學時代是一個課餘時間自主分配時期,而今的現實是在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精神生活的流失,不知道如何去實現自我的價值。由此引起種種社會問題的突現。肅本清原,大學生兼職可以使課餘的時間合理分配和利用,更加充實我們的大學時代的課餘文化生活。讓我們對生活也有了新的認識和體驗。 第二點請問對方辯友我們中國的大學生的學費和生活費是通過自己的勞動支付的呢?而權威調查顯示歐美國家的大學生有86。4%都是通過兼職去賺取自己生活和學習的費用。我們不再是襁褓的嬰孩,等待著父母來餵養我們。我們不是啃老族,我們要學會感恩,我們要通過自己的勞動去創造價值減輕我們父母負擔,兼職就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第三點請問對方辯友,中美大學教育,中美大學生最大的差距在什麼地方呢?為什麼在中國一個一流的大學生去到了美國之後只是一個三流的留學生呢?為什麼很多中國的大學生在國外上大學時候在筆試中能取得高分,而連基本的實驗都不會操作,基本的生活也不能自理呢?這就說明了我們現在的大學教育理論脫離了實踐,大學生操作能力的欠缺,我們現在的時代不再需要理論的締造者,而是需要操作的實踐者。而兼職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實踐能力學習的的機會,讓我們能加適應社會的生存。 最後,我想請問對方辯友我們大學教育的終極目的是什麼?北大的老校長蔡元培先生曾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之道不是要我們去多麼深奧的學問,而要對大學生品質的人格的培養?一種克服挫折的品質和一種獨立自我的人格。在兼職中,我們不可避免的會遇見很多的挫折,但是我們如果連這點挫折都不能克服,在今後的社會生活中又如何去" 乘風破浪終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呢?

四辯 先反駁1分鐘

感謝對方辯友剛剛精彩的發言,但是您的觀點卻太過於短視,而未從大學生巨集觀的發展和社社會的角度來論證。我方實在不敢敬同。下面,便由我來一一指出您的偏頗之處吧。 雖然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我們不得不承認知識和書籍是我們進步的階梯,然而,我們更應該明瞭的是,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缺少了社會的經驗和磨礪,我們只能是溫室中不經風雨的柔弱花朵。 縱然是明日無決期,然而千金難買寸光陰。現在大學的作息時間的絕大多數都由我們自己來支配,與其荒廢,不如充分利用來做一些兼職,充實自己的生活。這對我們來說,不僅僅是物質和金錢的收入,同時也是一種人生的經歷,更是對於靈魂的磨礪。 當我們的青春不再,韶華逝去的時候,回首往昔的歲月,是否也能像保爾?柯查金一樣不因青年時的碌碌無為而悔恨終生? 古詩云: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辛苦的又何止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我們的盤中餐,哪一粒不是自己父母的滴滴血汗? 也許,我們家境貧寒,那麼,兼職而獲得的報酬,正如絲絲甘泉對於沙漠之中的旅人,雖然微薄,但卻溫馨。 也許,我們是小康之家。但是應該知道的是,我們的父母打拼半生,養育我們二十餘年,他們的心血已經快要被我們耗盡。當我們看見父母那斑白的雙鬢,又怎會不想為他們盡一份自己的綿薄之力呢? 愛因感恩而長久,生命因惜時而精彩。我們體味生命的精彩,感激父母的恩情,我們要報答這樣的恩情,又何必等到某年某月?到時,也只怕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 我們是新時代的弄潮兒,我們不可以等待。在大學期間做兼職,讓我們得到的最為重要的東西就是勤勞、經驗以及綜合能力的培養。 當代的大學生,要做的就是提早豐滿自己的羽翼,創造自己的財富,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在外做兼職,有利於我們豐滿自己的羽翼,有利於我們綜合能力的提高,同時,也只有我們的綜合素質提高了,國家社會才會大跨步向前邁進。 因此,我方堅信,大學生做兼職利大於弊。

謝謝主席,大家好,大家都明白一個道理,人生中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其陰暗面,也都有其不可預期性。如果你計算的越多,就越畏縮不前,最後就很可能兩手空空。今天對方辯友把兼職看作是洪水猛獸,[ ]

就是基於這樣一個觀點,對方辯友的邏輯,就是基於這樣一個觀點下得出的邏輯。這樣的邏輯可行嗎?我方今天來打這場辯論賽,我們知道對手很強,是人文學院的,我們很可能會輸,那麼是不是今天我們打辯論就是弊大於利的?不是的,因為我們知道看問題要主流,即使我們還知道失敗我們也不會是兩手空空。

我們參加大學聯考,沒考上的話,對那考生而言是天塌下來了,可是在人生的整個過程中你覺得這算什麼?在二十歲的時候失戀了,你又覺得是世界末日了,可是到了你五十歲的時候,你會覺得這是什麼?歷練嘛,人生歷練嘛。如果我在二十歲的時候談戀愛,先想會不會成功,會不會妨礙學業,這個人是不是值得我專一,是不是值得將來討來做老婆。萬一紅杏出牆怎麼辦?現在先不要請她吃飯,萬一她移情別戀我不是替別人養老婆?我要是計算這麼多,人生有意思嗎?哪個女生會要我?是不是大家都要B4我。

對方辯友今天的另一個主要立論是什麼?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而這個邏輯所倚賴的最基礎的支援點是什麼?是說學業和兼職是對立的——

對方辯友說人的時間精力有限,所以魚和熊掌不能得兼,試問在場的各位觀眾評委,哪個不具有2個以上的身份?可以既是籃球隊的,又是辯論隊的,可以既是學生,又是別人的老師;每個人都具有多重的身份,要滿足多種的要求,真的就沒有人可以做好嗎?你做了個兼職的丈夫,就做不了孝順的兒子嗎?顯然不是嘛,人生的選項很多的,人生的配置很多的,正因為有了這些,人生才更完整嘛。

說了這麼多,到底最後我們怎麼來判斷今天這個命題呢?我們在國小課本就學過小馬過河的故事 ,河水是深是淺只有自己過河了才知道。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兩個道理,一個是判斷事物要看主體,另一個是要勇於實踐。事實上,我們今天的命題要判斷一件事情的利弊,必須從主體來入手,主體不同,利弊也不同。

我方一辯開宗明義就已經對三個主體,大學生,大學,社會一一做了利弊的分析。反觀對方則單就大學生這一主體的利弊做分析,未免顯得有些單薄,顯得捨本逐末的,這讓我方覺得相當的遺憾。

世上每一講事都有其兩面性,正面與負面。大學生兼職的好處,我們覺得有三點:一是有利於大學生的勞動能力,中國大學生的教育模式是重理論輕技能,所以做兼職有一定程度對大學生將來面對社會勞動有益處;二是有利於擴充套件大學生對社會的認識,由於大學生教育的場所主要在學校,從而造成大學生對社會認識不足,離開學校到社會工作,使得大學生難以適應,以致不能更加勝任工作要求,所以大學生兼職亦有利於為將來的工作作鋪墊;三是有利於大學生對於勞動的認識,理解父母勞動的辛勤,一定程度上減少揮霍。

當然,大學生存在的問題也很大;第一是對社會認識不足,所以很多用人單位利用這來騙錢;現在大學生去面試兼職,其用人單位多會收取一定的錢,幾十到幾百不定,對大學生就解釋說是單位制度要求,經驗少的大學生難以辨別起真偽,爽快交錢,但很多大學生終局結果總是被騙。第二是中國目前沒有大學生兼職法規,留下了一定的漏洞。一些非法分子利用大學生來進行傳銷;大學生的勞動亦絲毫不受保護;第三是大學生兼職影響學業,很多大學生為做兼職,荒廢學業,使得在學校考試中屢遭補考。在大學生時期,學業是相當重要的,不要因兼職最後沒有學習好應有的知識。導致知識技能大打折扣。

大學生兼職的利弊,社會對此討論了很久,各有其觀點。目前,大學生兼職已經成為社會的一種普遍的現象了, 也可以說是社會的一種趨勢與潮流.儘管還有許多人在懷疑、議論、擔憂甚至否定,但是,我們覺得只要在不影響學業,在合法的情況下,兼職是利大於弊的,因為大學生最終要面對社會的考驗,成為勞動者。兼職則讓大學生更多更早地接觸社會,瞭解社會,不但有利與他們以後儘快進入工作角色,適應社會,還有利於他們擺脫自我中心意識,培養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和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為此,我們應該接受、鼓勵、引導和規範大學生兼職。

第一, 要明確目的,樹立正確的觀點。

大學生兼職無非出於兩個目的:賺點錢充實荷包或增加社會時間,鍛鍊自我。一位來自貧困山區的姓李的同學,由於家境貧寒,高中就開始了他的打工生涯,可謂工齡不短經驗豐富。他大學一進校就找了兩份家教來做,而且在“五·一”、“十·一”之類的假期內,還會找另外的兼職,至於寒假長假,更是不會放過機會。該同學坦言:剛開始兼職時也有顧慮,怕處理不好耽誤學業,但生活所逼,只有硬著頭皮去做。時間久了才發現,其實兼職也不是想象中的那樣誤事,而且處理好了,學習沒下滑,能力也得到了鍛鍊,還賺足自己的學費、生活費,挺有成就感的。

相反地,時間處理得不好,結果造成兼職與學業都受到影響。曾經有一位大學生,一直成績優秀,更因寫得一手好文章而被稱為“才子”,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結識了一位書商並答應為其寫書。在豐厚的酬金面前,他開始終日忙於寫稿而無暇顧及學業,結果好幾門功課“大紅燈籠高高掛”,還沒畢業就被“勸”退學。

因此,明確目的,樹立正確的觀點,是大學生處理好兼職與學習的關係的一個重要條件。

第二, 把握好原則、注意安全

大學生不能只侷限於校園,必須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又得防沾染社會的不良習氣,防止走入兼職誤區。容易忽視的是,近年來大學生兼職時常的“紅燈”也不斷亮起,大學生在找兼職或做兼職的過程中會遇到陷阱。有的學生因打工經常逃課,花費了過多的精力而耽誤了學業,或是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開口閉口談錢,變得市儈。那麼要如何處理好學習和兼職的關係呢?首先,不能放棄學業。不能因為一時的“高薪”而放棄學業,應以學習為主,兼職為輔。其次,要為“能力”動而不為“利益”動。兼職最好能與自己所學專業的有關工作結合;最後,應擦亮眼睛,提高自身素質。在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同時,還必須擁有一雙洞察社會的慧眼,在思想上多一道防線,提防一些居心險惡的人。安全問題向來是學生兼職最應當重視的問題,我們兼職的目的不是生活需要,而是從工作中學到東西,所以我們不應該也沒有必要玩命地工作,我們必須在有安全保障的情況下進行工作。

比賽在雙方辯手立論之後,安排了反方問正方,正方問反方兩輪盤問(即攻辯,交叉詢問),各2分鐘,雙方駁論各兩分鐘,然後是雙方兩輪對辯(即對話)。從這三個環節的具體安排看,似乎有不妥之處。為什麼要把盤問安排在對辯之前?盤問與對辯的區別何在?

從形式上看,盤問與對辯都是雙方一對一的交手,只是盤問只准一方問,一方答,而對辯比較自由,雙方可問可答。但本屆比賽中,我們卻沒有看出雙方在這兩個環節上,體現出至少形式上的區別,雙方無論在盤問還是對辯,都是一片混戰,自說自話的多,針鋒相對的少,裹步不前的多,機智問答的少。總之,盤問與對辯各自的特點體現的不明顯。

其實,盤問與對辯有本質的不同,各自所承載的任務也有所差別。對辯本質上是一種明晰雙方爭議點的過程 ,為下一步的的攻擊、防守打下基礎。眾所周知,因為3分鐘的時間限制,雙方在立論中對本方的整個邏輯體系陳述的都很潦草,模糊,只是簡要的說明。另外出於策略上的考慮,為了防止對方有時間來發現本方的弱點、缺陷,雙方在陳述中對本方立論的關鍵點、支撐點上都有所保留,並且在語言上進行了修飾、掩蓋。因此,對辯的任務就是要通過問“為什麼、怎樣、怎麼回事”,等針對對方立論的問題,要求對方給予清楚的說明,以此探明對方的邏輯底線,摸清對方的立論要點,獲得對本方有利的資訊。同時雙方應充分利用對辯環節,在前面立論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因為時間限制而未來得及展開的理論體系,針對對方具有威脅性的論點論據,提前彌補本方立論的不足之處,堅實本方的邏輯大廈,構建出完整、充實的辯論框架。雙方必須要成功預測出對方可能的採用的進攻路線,特別是預測到對方可能以本方哪些方面的弱點來攻擊自己。那麼,本方就可以在對辯中主動暴露自己可能的弱點,並對此加以有效、清楚、完整的說明。這樣,當對方攻擊本方的弱點時,不足以對本方造成太大的損失,這就大大限制了對方的攻擊效果,阻止了對方控制辯論的節奏。對辯環節的這些任務是由其特點——可問可答,靈活發揮——決定的。接下來說說盤問

因為盤問中一方問,另一方只能答,從設立這一環節的用意看,就是要讓提問的一方牢牢控制住辯論的進行,盤問方必須要使自己處於主動的,積極進攻的地位,不能讓對方有機會為自己進行長篇大論,羅裡的辯護,要作到這些,盤問者必須掌握好提問的方式和節奏。而對接受盤問的一方來說,盤問規則就是要限制其發言的內容,即只能根據對方的問題來回答,而不能偏離。至於會不會被對方打著軟肋,就要看前面打下的理論基礎是否堅實,是否經的住攻擊,以及自己的辯護技術。如果盤問環節真能作到以上要求,那麼我們就能看到期望的層層緊逼,步步推進,短兵相接的精彩場面。但從本屆辯論會的實踐來看,在盤問環節中,似乎看不出盤問者的主動,被盤問者的被動,有時甚至被盤問這比盤問者還氣壯如牛。雙方的實際狀況和接下來的對辯環節一樣,都是相互攻擊,亂作一團,問題的提出和回答都缺少邏輯主線。為什麼“種下了龍種,卻生出了跳蚤”?其實原因很簡單,本屆辯論會的賽制對盤問環節的安排,以及盤問規則有內在缺陷。

盤問環節要想有效的提出問題的前提是,盤問者必須已經通過對方的闡述,掌握了對方已經確定的事實和邏輯,並從中提煉出與自己問題相關而且對本方有利的資訊,更準確的說就是有關爭議點的資訊。如果你的問題涉及到這些資訊,對方不會百般抵賴,而是給予承認,即必須明確掌握對方在你進攻路線上已佈下的層層防線。這樣,在你最後的攻擊前,已經堵住了對方所有門窗,只留下一個小門讓他鑽等對方進去後,把門也堵死,讓他無路可逃。這才是盤問的精華之所在,明晰爭議點是有效盤問的必要前提。如果你沒有提前掌握這些資訊,你的盤問註定是失敗的,至少不會很精彩。這一點在本屆辯論會的盤問環節的進行就可以看出,看似火藥味十足,實則無關痛癢。如前所述,三分鐘的立論,只能讓你“霧裡看花”,許多關鍵資訊你並未瞭然於胸。在沒有明晰爭議點就過早的進入盤問環節,極有可能出現以下情況。由於兩分鐘的時間太短,提的問題很有限,多則不過5、6個,雙方要麼無法在盤問環節中明晰爭議點,要麼等你問清楚後,鈴早就響了,並且利用珍貴的盤問機會進行這個工作實在浪費。所以你認為是“重磅炸彈”的問題,卻仍到了“沙灘”上,對方隨便就能找到好像合情合理的藉口,而把你的問題成功的搪塞過去。比如什麼“對方問題的前提錯誤;對方類比不當;我三個答案都選可以嗎?”等等。由此可見,把盤問環節直接放在陳述立論之後,而沒有在中間安排過渡環節,為盤問打下前提條件。實在有些不妥。大家不妨看看美國的法庭辯論,在雙方律師陳述後,有一個直接詢問的環節,本方律師詢問本方證人,使案情明晰,然後才進入交叉詢問(即盤問)環節,對方律師盤問本方證人。總之,必須明晰爭議點。

從以上分析中,大家不難得出答案,應該把盤問環節放在對辯之後進行,讓雙方利用可問可答的對辯環節,進一步展開理論體系,明確爭議點的有關資訊。這樣做非常有必要,直接影響到盤問的效果和作用,進而影響到整場比賽的精彩程度,乃至觀眾的收視率。

盤問環節無法有效進行的原因除了上面所說的位置安排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盤問規則的內在缺陷。本屆辯論會對於盤問環節只規定,盤問的一方只准提問,每次提問不得超過10秒,被盤問的一方只准回答問題,不準提問,每次回答不得超過0秒。除此之外,規則並未對盤問環節作進一步嚴格的規定,盤問方主動,回答方被動的不對稱地位體現的不明顯。也正是因為這樣,給了回答方以可趁之機。比如在本屆辯論會上,回答方往往採用拖延戰術,並不針對對方的問題直接回答,而是圍繞和問題有關的,對本方有利的邏輯,拼命論述,哪怕是不著邊際,離題萬里,反正是儘量用完20秒的回答限時,對此盤問方無能為力,等對方說完“廢話”,下面應該問的問題早扔到爪哇島去了。對此筆者深有體會,在參加全校院系之間的一場辯論賽時,儘管我作了充分的準備,設計出了巧妙的“連環套”。但是當我問完第一個問題後,對方那位女辯手想都不想就開始睜著美麗的大眼睛,毫無羞澀的拿著厚厚一沓卡片,滔滔不絕的唸了起來,對此我毫無辦法,只好面對觀眾、評委作出一副無奈又無辜的姿勢和表情,引發了大家對對方的一片噓聲。就是因為這樣的情況,盤問環節連環設問,環環相扣的獨特魅力無法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比賽的精彩程度大打折扣。

那麼,怎樣才能避免這樣的缺陷呢?筆者認為,可以進一步對盤問規則作出嚴格規定,規定當回答問題的一方沒有直接,或明確回答問題時,盤問方可以作出“T”(stop)的手勢,同時說“謝謝”,打斷對方的回答。或要求對方直接回答問題,或換一種提問方式進行誘導式提問,或繼續問下面別的問題。總之,給予盤問方這一權力,可以明顯體現出盤問方主動,回答方被動的不對稱地位,使盤問方能牢牢把握清晰的邏輯主線,章控住盤問的主動,而不是被對方糊弄過去。這樣規定可以大大提高盤問的質量和精彩程度,對抗性大為加強。

盤問沒能有效進行的第三個原因,筆者認為是大多數辯手的提問方式有問題。在盤問中,不應該問以“為什麼,怎樣,原因是什麼”等詞語開頭的問題。因為這樣的提問方式會讓對方反覆解釋,引出冗長的答案,對方就有機會擺脫你的控制,說些無關痛癢的“廢話”。而這類解釋性的問題應該放在對辯環節中向對方提出,而不是盤問環節。盤問環節提出的問題必須清楚明白,而且絕大部分問題的答案應該是“是”或“不是”,並且你自己要十分清楚問題的答案,至少是正確的答案。否則只能讓對方“牽著鼻子走”。通過“是不是”這樣的提問,要求對方給出一個準確簡短清楚明白的回答,接下來不能給對方緩衝的時間,要繼續這種方式的提問並且每個問題在邏輯上環環相扣,彼此呼應,直到把對方駁的無還手之力,切斷對方所有可能的退路,這時就可以給以致命的一擊,讓觀眾評委從此處於對對方邏輯的懷疑中。這才是標準的盤問但要使盤問達到這樣的效果,就必須要有對辯環節的鋪墊,以及對規則的進一步嚴格規定作為保障,否則也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此外盤問環節的時間似乎可以再長一些。比如2分半—3分鐘,以使辯手有足夠的時間完成以上步驟。

接下來就該說說駁論環節了。主辦者在本屆比賽中“增設”了兩分鐘的駁論環節要求針對對方的論點論據作駁斥,希望以此增加比賽的對抗性,以及辯手的臨場發揮。但從實踐來看,這一環節的設立並未有效發揮主辦者希望的作用,多數辯手主要是利用這一環節對盤問作小結內容針對的是盤問環節中雙方的問題,而不僅僅是“論點論據”,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原因也是辯駁環節的設立安排有點小問題。本屆辯論會的賽制把駁論環節安排在盤問之後,對辯之前。參加過有盤問環節比賽的辯手都知道,在盤問中,因為盤問方只能提問不能回答,所以哪怕你把對方逼到死角,也無法向觀眾評委作出說明。另外有一些用心良苦、“曲徑通幽”的問題不但對方,連觀眾、評委也不太明白,這就需要有一個環節點破“窗戶紙”,使觀眾、評委恍然大悟,會心一笑。總之,需要一個解釋性的環節對盤問作進一步說明,將盤問中對方自相矛盾的地方完全展示在觀眾評委面前。所以說,只要有盤問環節,小結就必不可少。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把本屆國際大專辯論會與99國際大專辯論會,2019、2019全國大專辯論會作一下對比就會發現,“增設”的駁論環節與以往比賽的盤問小結(攻辯小結),除了名稱不同外,幾乎沒什麼區別。主辦者要求辯手現場駁斥的目的並未達到。所謂駁論實質上就是盤問小結。筆者的意見是,要麼乾脆就改名為盤問小結以名副其實,要麼除設立“盤問小結”外,將駁論環節安排到自由辯論之後,每方只給1分鐘的時間,使其“隨辯隨駁”,自由發揮,以達到主辦者的要求。這樣安排是因為前面一系列環節,特別是自由辯論以將雙方的論點論據最大限度的展示出來了,雙方的爭議已處於不可調和的狀態,此時再進行僅一分鐘的辯駁最為合適。如果擔心與總結陳詞重複,那也只好取消了。但筆者認為不會重複(具體理由參見《大辯論》一書筆者“賽制改革與新模式說明”一文。

1.我個人覺得利大與弊。走上社會也有一段時間了。2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了。多多少少也知道了一些社會的現狀。現在的社會最重要的並不是文憑(當然文憑固然要緊)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個人的能力,加上社會的經驗。就說我的行業。國際物流,現在很多公司要招的人不是大學生。而是很多都是沒有讀過大學的。有社會經驗的。所以剛剛畢業的想進這一行很不容易。除非是不拿工資的。。。社會是殘酷的,但也是現實的。沒有能力就要被淘汰。所以我覺得有時候是應該學點個人能力,社會經驗的。但是大家打工要明確一個事情。你打工不是為了錢而去打工,錢的次要的。重要的是要讓你學到東西。那才是真正的賺到了。

解釋一下現在文憑的作用。現在文憑很明顯的作用就是:你有好的文憑,你就拿到了一張進大公司,進好公司的門票。但是你沒有能力,並不一定能呆下去。如果人家的能力比你好,你自己也會沒有信心,話說回來,只要你有能力,哪裡都有你發展的空間。

以上只是我的個人認為。

2.我也來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總的來說,還是利大於弊的,因為現在找工作都是要有經驗的人,比如你暑期在某公司實習過,那麼以後找類似的工作,就好找多了。而且,有空的時候打打工,還可以賺點生活費,很不錯的。

雙重身份 體驗甘苦 大學生打工的利與弊

本期聊友:01法律馮志剛、01新聞黃智軍、 01社工黨育、02法律黃淘濤、02新聞陳輝 主 持 人:張麗萍

主持人:既是學生又是打工者,大學校園裡擁有雙重身份的大學生越來越多。這支學生打工隊伍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打算:或想學習、社會實踐兩不誤;或想以此來增強自己適應社會的能力;或想賺一些零花錢甚至是生活費,以減輕家長經濟負擔。對此贊成與反對的聲音並存,今天請各位到這裡,想請大家談一談,打工到底能給大學生們帶來什麼?打工的利與弊又該怎樣權衡?我們先從第一個問題開始吧。

黃淘濤:我想打工的目的一是掙錢,二是鍛鍊自己。我的打工經歷就讓我受益非淺,它讓我感覺到團隊精神和溝通能力的重要;如到大公司打工,還可以感受到公司的理念。這些對以後參加工作都是很有幫助的。我想,作為就要走向社會的大學生,需要在能準備的時候多準備一些,打工不僅可以找到在社會“闖”的那種感覺,還可以激勵自己,另外,不同社會角色的扮演也會讓我覺得生活的充實。

馮志剛:打工的目的是為了賺錢和學習經驗,當二者不可兼得的時候,我會選擇鍛鍊自己。我打工是去海淀消費者協會的法律維權中心做志願者,具體工作就是運用法律知識去解決消費者的問題。一週一個下午,沒有工資。打工讓我更好地認識社會,進一步瞭解社會弱勢群體,使我在實踐中給自己作了更好的定位。另外也能學以致用,有一種自我價值實現後的滿足。

陳輝:我個人做打工的時間比較長了,我從高二起就開始給書店做售書員,最初是為了賺錢貼補家用的,但那段經歷給了我很大的感觸,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可以說是我踏入社會的第一步,我逐漸學會如何與各種人打交道。大學裡我繼續利用週末打工,主要是做家教。平常的生活費多是我自己賺的,我還用賺來的錢買了一臺膝上型電腦和手機,我一直做得很快樂,因為我用心與學生溝通,我們之間相處得非常好,既是師生關係也是朋友關係。

主持人:大家剛剛談了在打工過程中的收穫和感受,那對於打工與學習之間的關係,打工的利與弊,大家又是怎麼看的呢?

黃淘濤:打工的弊端表現在與學習的衝突,如果你能合理安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魚與熊掌也是可以兼得的。我覺得打工最好是在大一或大二,時間上充裕一些,另外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有時候走出第一步會很難,但嘗試過後就會勇敢多了。

陳輝:我認為打工是利大於弊的,儘早與外界接觸,對以後的工作是很有利的。

黃智軍:打工意味著時間的付出,現在的大學生打工基本上是在週六週末,而週末又佔據著大學生業餘生活的大部分時間,打工必然會導致大學生學校交際的缺乏。我不希望自己的週末被打工佔用,那樣太沒有自主了,所以我沒有去做。比較學校交際和社會實踐方面,人文學校的交際是更重要的,社會實踐可以在寒暑假裡去做,而大學活動是集中在週末的,在一生中也就這麼幾年的時間,所以不能放棄的。

馮志剛:打工很容易讓你在選擇工作的時候迷路,就是產生盲目感。對工作的選擇大家往往是事先有目標的,可是常常不會有那麼多的機會等著你,由於打工心切,就難免隨便抓一個。很多工作可能是不適合大學生做的,甚至是違法的,如幫助盜版公司修改稿件等。但是想到自己是來掙錢,就會不小心把自己的身份忘了。所以違法的事無論如何也不能做。

黨育:大學生打工一直是學生和社會關注的焦點。從好的方面說能使學生增進對社會和所學知識的理解,減輕家庭負擔,但如果處理不當也會影響學生學校生活的很多方面,是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我參加過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做過家教、市場調查、電話訪員和其他的工作,個人認為這對於學生的成長是有一定好處的。鑑於我國目前的教育現狀,大學生多是從一個校門到另一個校門,對於外界接觸很少,在面臨畢業時就會產生很多適應問題。有了打工的經歷後多少也明白一些具體情況,在擇業時就會更加清醒和理智。對於打工,我覺得大學生的心態應該要擺正,我認為應做好以下幾點:首先不能把賺錢當作主要的目的。現階段無論是時間還是精力,都應該首先以滿足學業需要為主。其次,應儘量選擇一些有保障的工作,如果是要找中介,應該找一些有正規許可、信譽良好的機構,避免上當受騙。第三,最好是找與自己的專業相關的工作,這有助於理解所學知識,進一步彌補課堂學習的不足,積累工作經驗。另外,出於對學生的保障,我認為應該儘快出臺一些相關的管理辦法規範大學生打工市場,一便於管理,二有利於我們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