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客觀對應物在文藝作品中的體現探究範文

欄目: 畢業論文模板 / 釋出於: / 人氣:1.46W

客觀對應物在詩中的體現

客觀對應物在文藝作品中的體現探究範文

八十年代初,呂進提出了一個簡潔的關於詩的定義:“詩是歌唱生活的最高語言藝術,它通常是詩人感情的直寫。”藍天白雲是詩,山水田園是詩,白鷺青天是詩,晴空一鶴是詩,大漠孤煙是詩,枯藤老樹昏鴉是詩,小橋流水人家是詩,梅蘭竹菊是詩,春夏秋冬是詩……艾略特在《詩歌的作用》說:“詩歌是生命意識的最高點,具有偉大的生命力和對生命的最敏銳的感覺。”詩要表現的,是詩人的主觀世界,和詩人所面對的客觀世界。在主觀世界一方,詩要表現的是情理美,即詩人對世界和人生的情感體驗、思想穎悟以及審美感受。客觀世界要求於詩的,則是敘事和狀物,敘社會之事,狀自然之物。其所狀之物、所敘之事,往往也作為意象,藉以寄寓主觀的情思及美感。《離騷》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兩類意象:香草、美人。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釋為比喻,或者是比喻君王,或者是自喻……香草作為一種象徵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潔;另一方面和惡草相對,象徵著政治鬥爭的雙方。“在藝術中表達情感的唯一途徑是找到一個‘客觀對應物’。換句話說,作為某種特定情感定式的一組事物、一個場景、一連串事件,就像必然會引起情感體驗的外在事件一樣,當它們存在時,立即會喚起那種情感。”

客觀對應物在小說中的體現

在此以《追風箏的人》為例做簡要說明。本書主要描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情同手足。在一場風箏比賽後,阿米爾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隨父親逃往美國。成年後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為了贖罪,阿米爾再度踏上離別二十多年的故鄉,卻發現一個驚天謊言,兒時的噩夢再度重演,阿米爾該如何抉擇?故事如此殘忍而又美麗,作者以溫暖細膩的筆法勾勒人性的本質與救贖,讀起來令人蕩氣迴腸。陪伴人的是終日的恐懼。正如文中所訴:阿富汗有很多兒童,但沒有童年。在這樣的背景下哈桑和阿米爾的友誼讓人溫暖。卻因為阿米爾的懦弱膽小而告終了。“風箏”不僅出現在題目中,還是小說線索,而且在文中反覆地持續地出現,應該說它是一個典型的客觀對應物。鬥風箏、追風箏是民族勇敢性的表徵,也是個體勇敢精神的演練;無情的風箏線是考驗人性的一把尖刀,切割人的肌膚更剖解人的良心、割斷脆弱的情誼,劃下生命中難以彌補的傷痕;追風箏的過程就是追逐理想的過程、贖罪的過程、精神境界昇華的過程。小說結尾部分,阿米爾與索拉博一起放飛起風箏,似乎又回到了小說開頭部分阿米爾與哈桑一起放飛風箏,高高飛起的風箏是阿富汗孩子的希望。寓意:阿富汗的不同民族只有像兄弟一樣團結,放棄種族歧視和宗教紛爭,共同反抗暴力,才會有阿富汗孩子的和未來的明天。在整個敘事文字中,風箏是一個承載多元隱喻的豐富載體。一個簡單的“風箏”,寓意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