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通用20篇)

欄目: 國旗下講話稿 / 釋出於: / 人氣:1.15W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 篇1

“我家四口人,個個愛讀書;都是教書匠,人人都寫書。”這四句講的是我家與“書”結緣。如何與書結緣呢?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通用20篇)

先從兩個女兒說起。上世紀七十年代國中期,孩提時代的兩個女兒,正是學知識的最佳年齡,卻沒有學上。我的夫人東書蘭,當時是中學英語教師,她很有主見,認為時光如流水,逝去不再來。決定自己來教兩個女兒。我既高興,又擔心:家中沒有學校的氣氛,能學好嗎?時間漫長能堅持嗎?可她說幹就幹起來了。除了教語文、數學之外,還教她們英語口語。利用身邊的場景,看到什麼,教什麼。口語練到一定程度,就教她們認、寫英語單詞。規定每天學習2—3個小時,晚上檢查作業。一年四季不間斷。

這樣堅持在家學習了兩三年,1977年學校復課了,我的兩個女兒也上學了。由於家庭薰陶,耳濡目染,她們都喜歡上了英語,而且與書結了良緣,養成了坐得下來、學得進去的好習慣。所以她們在學校讀書不感到吃力,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後來兩個女兒先後考取了華中師範大學和武漢理工大學英語專業。大女兒以優異的成績留校任教,先後考取了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獨立出版了幾部專著,晉升為正教授、博士生導師。二女兒也以優異的成績留武漢理工大學任教,考取了碩士研究生,現旅居加拿大,仍教授英語。

我的夫人東書蘭,更是與書結厚緣。請看她的《自畫像》:

家父起名東書蘭,

從此與書結厚緣。

苦讀詩書十六載,

欣然選擇教書班;

刻苦鑽研勤執教,

喜得教學兩俱歡。

知識經驗多積累,

晝夜寫書樂不倦。

年老退休無暇日,

義務輔導歌舞團。

教歌教舞教英語,

大家快樂我欣然。

老年大學誠相邀,

甘把餘熱獻講壇!

我也與書有不解之緣。大學畢業後,在縣市黨委辦公室和政府辦公室撰寫公文20xx年,處處不離書。我看到“公文”這門學問有數千年的實踐,尚缺系統的理論,決定棄政從教,投身研究。1985年我辭去政府公職,與夫人一起到大學教書。那幾年我們非常辛苦,熬更守夜,索典尋源,終於有收穫,出版多種專著和主編著作,為“公文學”的系統理論奠定了基礎,受到公文學界的肯定,也遂了我寫書的心願。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 篇2

我很小的時候,父親在鄰村的一個磚瓦廠做苦工,經常很晚才回家,母親總是做好了晚飯等父親。我不樂意,腳前腳後地嘟囔著說肚子餓,母親就安慰我再等等,或者找幾塊饅頭幹讓我先墊墊肚皮,然後牽著我的手去村頭等著父親。

等父親回了家,母親樂呵呵地為他打水洗臉洗手,而後,我們家才開始吃晚飯,儘管飯菜非常簡單,但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很溫馨。

後來我上學了,有時候被老師留在學校做功課,放學到了家,便迫不及待地在廚房裡找吃的,發現父母親也還沒吃晚飯,次數多了,我疑惑不解地問母親,父親回家了為什麼不早點吃晚飯呢?母親笑而不答,父親則說,我母親一定要等我回家,才能吃個安安穩穩的晚飯。

時光流逝,現如今,我已經成家立業,父母偶爾隨著我們到城裡住住,母親仍然操勞著我們的起居生活。那天單位晚上聚餐,中午在上班之前,我就告訴母親晚上不要等我吃飯了,母親應了一聲。可是,當酒足飯飽的我回到家時,一家人都在看電視,見我回來了,父親高呼一聲:“開飯了!”我一下子懵了,一家人都還在等我吃晚飯?我責怪母親:“中午我不是說過不要等我吃晚飯了嗎?”

母親似乎想起了什麼,連說自己年紀大了,記憶力不好,將我交代的事情給忘了,她還說,等全家人都到齊了,吃個團團圓圓的晚飯,這已經是快一輩子的習慣了。我說,為什麼不打我的手機問問呢?妻子說,她曾經提議過打手機,可我母親堅持不讓打,她怕我在騎摩托車時接電話不安全。我沉默許久。

那天的晚飯,儘管已經很飽了,但我還是強迫自己再吃了一點,不為別的,我不能讓母親感到失望。母親這個一直延續到現在,甚至一輩子的好習慣,其實就是一種期盼和祈禱,全家人的平安是她最大的心願,坐在一起有說有笑地吃晚飯,才是她最好的心理慰藉,不苛求飯菜的豐盛與否。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 篇3

俗話講“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良好的家風家訓是一個家庭健康發展的根基,是一個民族文化特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記得不久前,中央電視臺曾做過一個關於家風家訓專題的採訪,被採訪的多位普通百姓,有的說重學懂道,百善孝為先;有的說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還有人講兄弟相親,善待朋友……質樸的話語包涵了深刻的為人之道。這期節目之所以留給我深刻的印象,是因為這些道理父母都曾身體力行地向我傳達過。

我生長在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母親小時家境貧寒,未能上學識字,這成了母親終身的遺憾,所以母親非常重視我們姐弟三人的教育。父母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辛苦苦一輩子,日子卻過得非常拮据,時常要向鄰居熟人借錢來繳納我們姐弟三人的教育費用。我們不忍心父母如此辛苦,曾提出要退學打工改善家境。母親斷然拒絕,用母親的話說就是砸鍋賣鐵也要供我們上學。

記得上國小三年級時,我們全家由山東老家轉來農場,我們姐弟就近入讀分場國小,由於戶口沒有遷入本地,剛剛開學就要每人繳納300元的借讀費,那時父母兩人的工資加起來還沒有400元,繳費當天大清早父母顧不上做早飯,急匆匆分頭出去借錢。不知借了多少家,終於趕在我們上課之前將錢湊齊。這樣的情景在我們上學的期間發生過多次。後來我們姐弟先後畢業上班,家境才漸漸寬鬆。回想起那段日子,我們打趣父母,半輩子舉債過活。這段艱難的日子,讓我們懂得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死半縷,恆念物為維艱。也真心感謝當日借錢給我們的好心人。施恩勿念,受恩莫忘。

即使自家日子過得如此艱難,父母仍竭盡全力幫助他人。父親在村上是一名赤腳醫生,母親總說別人開診所掙錢,咱家卻老虧本。父親聽之總是寬容呵呵一笑,都是鄉里鄉親的,不好意思要錢。誰誰家丈夫有病,日子一直不好過;誰誰家小孩肚子痛,一片打蟲藥不值多少錢……總之,十人看病九人免費送醫送藥,年底結賬,自然虧損不少。父親自20歲開診所,近40年來,沒贏過利。也很少能睡囫圇覺,每次半夜有人來看病,父親總是有求必應,急速前往。趕上嚴重時,還要陪送醫院。這些善舉為父親贏得了好人緣。

我家的家風在父母的一舉一動中,在日常的生活中,美好的品質隨著歲月潛入心田,融入血液。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 篇4

不知發生了什麼,啪!一個耳光下去,臉火辣辣地疼,頓時淚水湧了出來。我難過極了,可我又不敢出聲,因為我有錯。

其實我早就預感到了,那晚上的煤油燈好像比平時暗淡好多。風從窗縫裡鑽進來,把火苗吹得躁動不安,忽明忽暗。

果不其然,那人來了。門不好,很難推開,所以他推門的動作很大,帶進來的風差點把燈撲滅,我憤怒極了,狠狠地扔下筷子,不吃了。

那年我10歲,頑皮,固執,被父母寵著。那時候的鄉下很傳統,家家戶戶都掌煤油燈。人們忙完一天的農活,吃個飯,抽袋煙,然後開始串門。串門的原因無非兩個,一是聊聊一天的收成,二是節省,少用一點煤油。

可是,他不一樣,他來借錢,他又來借錢!他低著頭小聲說道,二哥我知道你也不寬裕,可是我實在沒有辦法了,二娃的學費還差好幾十,孩子不能……

沒等他說完,我就繃不住了,起身走到他面前,狠狠地跺了跺腳,然後跑到我家唯一的櫥子旁停了下來。我開始喘著粗氣,挽起袖子,不停地推拉那個爺爺拉過的抽屜,拉開,推回,拉開,推回,拉開,推回……動靜非常大,以至於旁邊的煤油燈被嚇得左搖右晃,就要滅了。

我沒敢看那個人的臉,但我覺得父親肯定同意我這麼做,因為他好不容易才湊齊我的學費,哪有錢再給他。果然,父親沒有責備我,對我的行為也沒有說一個字。讓我不解的是,父親還是答應了他,毫不猶豫地。母親從我的學費裡拿出一些給了他,他低著頭一口一個“會還你的會還你的”走了。

我不記得後來我的學費是怎麼湊齊的,但我永遠不會忘記那一耳光——父親唯一打我的一次,疼。那盞煤油燈亮了一晚上,昏昏暗暗的,整個屋子都跟著靜了下來。父親語重心長地說,你記住,人都有困難的時候,人家有求於你就是對你的信任,你要義無反顧的幫助他,這是我們的家風。咱們家也跟別人借過錢,咱們家借錢的時候,人家的孩子沒有像你……

父親沒有再打過我,也沒有對我說過同樣的話,但他卻用一生告訴我,人活著不能只顧自己,要相互幫助。後來家裡條件好了,不再掌煤油燈,但是上門求助的還是會有,只要力所能及,父親從來沒含糊過。

時隔多年,我跟著父親走了更遠的路,幫了更多的人,我們的家風也跟著我們繼續傳承,一代又一代。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 篇5

兒子小文從小由溺愛他的爺爺和奶奶帶大,由於教育觀念的不同,隔代親的弊病讓小文養成了一些不好的習慣,最突出的就是他的自私行為。

但凡家裡有好吃的東西,小文總是據為己有,誰也不能分享。別的小朋友來家裡玩,也不能碰他的玩具,而他到人家小朋友家就一定要愛玩啥就玩啥,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對小文這樣一種行為,我們感到擔心,心想如果不及時糾正的話,對小文今後的成長肯定不利,所以我和妻子商量,克服困難讓孩子暫時離開爺爺奶奶一段時間,由我們自己來教育他。

首先,我們要給小文樹立一個人人平等的觀念,誰也不能搞特殊化。第一次買了好吃的東西回來,我把它們分成了3份,我和妻子,還有小文每人一份。小文一見就不樂意了,說爺爺奶奶都讓著自己,好東西全都歸他一個人獨享。我說那是在爺爺奶奶家,在爸爸媽媽這裡或是在別的任何地方,都必須人人平等,不能獨佔。小文自然不肯接受這個現狀,哭鬧了一陣後,拒絕接受他的那一份。我對小文說:“那好,你既然不需要你的那一份,那也不能浪費了,就由我和你媽媽把它們平分了好啦。”小文一聽這話急了,馬上伸出小手護住他的那一份,乖乖地享用起來。我和妻子見狀相視一笑,這就算首戰告捷了。

對門的鄰居家也有一位小朋友,有一天他的父母給他買回來一個很好看也很好玩的大飛機,讓小文看了很眼饞,他想讓我們也給他買一個,我們不同意,小文沒轍了,他和那個小朋友又不熟悉,就央求我們領他去鄰居家玩那個大飛機過把癮。我說那行啊,可是得有個條件,你得先請人家小朋友來家裡玩,把你的那些玩具都拿出來讓他玩個夠,這樣他才會讓你玩他的大飛機,你肯嗎?小文一聽這話猶豫了半天,噘著嘴卻什麼也沒說。可是幾天後,大飛機的誘惑終於戰勝了私慾,他答應了我們的條件。這樣我們就專門請那位小朋友來家裡玩了一整天,小文儘管還有些不樂意,但還是把自己所有的玩具都捧出來給他玩了個夠。當然,第二天小文也被邀請到人家玩了一天,和他朝思暮想的大飛機親密接觸了一天。再後來,小文便和這位小朋友成了非常親密的小夥伴,好吃的東西能夠和他一起分享,好玩的東西也和他一起玩。小文成了一個健康快樂、豁達開朗的好孩子。

如今的獨生子女都是小皇帝,惹不得碰不得,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愛的成分太高,卻忽視了對孩子品德的培養,以至於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性格。作為父母,營造好的家風,教導孩子做一個品行優良的人,這是我們為人父母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 篇6

我剛工作時,父親勉勵我一生勤奮學習終身受益、知識就是財富;人做事要誠實,不貪財色。家風其實就是道德標準,約束著我們。

我的家住在鄒平最偏僻黃河沿岸農村,母親是地道的農村婦女,父親是初高小文憑。當時儘管不算富裕,生活艱辛,父母還是想盡一切辦法,供我們完成學業。我們兄弟姐妹個個也不負父母所望,工作都很出色。

堅持學習終身學習是我家最突出的家風。我的父親很愛學習,喜歡寫作。1971年我參加工作剛到埕口水文站第一次給父親寫信,全文不到二百字錯別字十幾個,父親沒有責怪我,而是把我給他寫的信進行了修改,又買了新華字典寄給我,勉勵我說:“你還年輕,還有機會重新開始學習。”我牢記父親囑託,學習了國中課程,考取了函授中專、函授大專、本科,從學徒工成為高階工程師。

與人為善是父親要求的另一項品質。我的父親是一個特別善良的人,他健在時,自學了電路修理,會修理鐘錶、手電筒、電風扇等各種生活用品。誰家的燈不亮了、電路壞了,他都會放下家裡的事情去幫忙。多年來,我家與鄉鄰相處和睦,我父親更是贏得了大家的尊敬。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弘揚家風,也是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好的家風是構築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石。從自身做起,承傳良好的家風,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出一份力。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 篇7

工作以來我一直堅持閱讀。我認為讀書有兩點很重要:一是時間分配好把握好,有計劃地讀書;二是讀書要動筆,記下自己的閱讀時間、閱讀體會等,若堅持下來,幾年後就是一座很好的個人精神家園,其間心路歷程也就清晰可見了。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作家蔣子龍說得好:“書的作用:移植生命、保持記憶、激發思想、傳播知識、交流資訊、表達靈感。”

我在想是什麼原因促使我在工作後20xx年間每天都抽時間讀書?這跟幼時父母的引導有很大關係。父親在農村寫得一手好字,刻章也刻得好,是村裡的農民書法家,他拼命幹活供我們兄弟姐妹上學讀書。母親雖然不識字,但愛聽收音機裡的傳統評書,比如《楊家將》《三國演義》《隋唐演義》《三俠五義》。我也在聽評書中獲得了大量的古代文化、歷史知識,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如天下為公、家國天下、仁義禮智信等等。20xx年7月我參加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懷著到艱苦地方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來到雲南省孟連縣進行志願服務。

20xx年開始,我開始陪同幼兒園大班的女兒讀書,我讀,她聽。有時候,她聽著我的讀書聲就入睡了。開始用了大約4個月讀完600多頁《格林童話》,後來接著讀完《伊索寓言》。20xx年開始讀《西遊記》,女兒覺得這本書故事性強,好聽。眾所周知,《西遊記》是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文中多古白話當然還有詩詞。若不預習、不備課,讀起來也有困難,女兒也聽不懂。我每天讀的時候要把這些詩詞、古文翻譯成現代漢語、大白話,這正好考驗我離開大學近20xx年後,專業知識的掌握水平。

20xx年,按照這種方式我又給女兒讀完了《木偶奇遇記》、《十萬個為什麼》的歷史部分、《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等啟蒙讀物。

每天晚上,不論家裡有什麼事,不間斷的是睡前我讀故事給女兒聽,我不在時就由妻子讀。女兒也愛上了聽書。

莫言先生說過,用耳朵閱讀。聽故事書,是一種知識的傳遞,親子的交流,也是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 篇8

父親是村國小的一名老師,當老師已經有30多年了。當初,高中畢業的父親在村裡種地,一邊種地一邊讀書學習,有時還向報刊電臺投稿,偶爾會有文章發表。正因這樣,後來村國小缺少老師上課,學校就找到了父親去代課。

村國小離家有幾里路,父親每天拎著他的黑手提包起早貪黑。雖然父親是代課老師,但父親教學十分認真。學校讓他教語文課。父親在課上常常講故事,學生們就喜歡他上課。過去,學校每學期都要進行期中、期末考試,全鄉甚至全縣的各個學校之間還要進行比賽,看哪個學校的學生成績好。父親所代課的那個班級語文成績幾乎年年排在全鄉前三名。因為教學成績突出,父親加入了共產黨,並且轉成了民辦教師。

父親教學的勁頭更大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家有民辦教師轉成公辦教師的政策,就是說,民辦教師如果教學成績優秀,再通過培訓、考試達到公辦教師的標準的話,可以轉變成公辦教師(正式的公職人員)。為了實現做一名公辦老師的理想,父親刻苦地學習教育教學方面的各種書籍,還到專門的教師培訓學校學習了兩年。最後,經過教育部門的綜合考核,父親所學習的教育學、心理學、普通話等各門課程都達到了規定的標準。父親終於拿到了教師資格證,成了一名公辦教師。

父親更加嚴格要求自己,不僅教學成績一如既往的好,也保持著良好的道德品格。有的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有好的學習成績,會給老師送錢送物,希望老師在平時多教育輔導自己的孩子。一些老師見錢眼開,收了禮,或是給學生調個很好的位置,或是單獨地給學生上輔導課。可是父親就不這樣,父親從不收學生家長送的禮。

父親班上有個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就跟爺爺奶奶過。由於孩子在家裡沒有人管教學習成績很不好。有一次,孩子的家長送給父親500塊錢,請父親多照顧他的孩子。父親很是生氣,對送錢的孩子家長說:“孩子的成績不好有多方面的原因,作為一個老師,我肯定會對自己的學生負責,所有的學生都一視同仁。你給我送禮就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嗎?你們做家長的常年在外,孩子得不到父愛母愛,孩子缺少學習興趣,怎麼能提高學習成績呢?你們把孩子帶在身邊比給我送禮好很多。”在父親的勸說下,這位孩子的母親放棄了打工,回到家裡一心照看孩子飲食起居,孩子的學習成績漸漸地好轉起來。

父親時常幫助班上有困難的學生。班裡有個女學生患有先天性的糖尿病,由於父母離婚母親改嫁,父親又患有肝炎等疾病,導致家裡很貧窮。這個學生天天要自己給自己打胰島素針,經濟上是不小一筆開銷。有一天,父親發現這學生這天沒有打胰島素,就問她怎麼不打針了?學生說沒有了胰島素藥水,家裡沒有錢給她買。父親二話沒說就去了醫院,買來了胰島素讓學生趕緊打針。父親平時還經常買好酒精棉球等消毒物品送給這學生,教她打針要注意衛生預防感染。

父親說:“作為一名教書育人的人,不僅要把知識毫不保留地傳授給學生,更要在學生們面前端正自己的行為樹立良好的形象,這樣才是真正地對學生負責,才能引導學生走好未來的人生路啊。”

父親愛學習愛工作,真誠善良清正廉潔的良好品行深深地影響了我,平時我十分喜歡讀書學習,工作上總是勤勤懇懇。我不羨慕別人有多少財富,我要用自己勤勞的汗水去澆灌幸福的花朵。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 篇9

家長是孩子的首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孩子的成長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現在的獨生子女一代,很多家長把孩子視為“金寶貝”、“小皇帝”。如果父母什麼都要為孩子包辦代替,事無鉅細,長期不讓自己的孩子動手鍛鍊,做做簡單的家務,容易使孩子對父母形成較為嚴重的依賴性,養成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好逸惡勞等不良生活行為習慣,會導致孩子失去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特別是長大以後,孩子一旦離開了父母,自己難以獨立生存,難以面對社會,更難以面向未來,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極為不利的。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也是一種家風家教。

“柴米油鹽醬醋茶”被人們稱為“開門七件事”。很多家長除了工作外,每天還要反覆地演奏著生活的鍋碗瓢盆交響曲,承擔著繁重的家務。父母總認為自己的孩子主要任務是學習,從來也不想讓孩子動手鍛鍊一下。其實,孩子對於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還是很好奇,很有興趣學習參與的。孩子放學回家,除了完成作業外,如果有時間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家務,學做簡單的飯菜。作為家長,要多鼓勵支援孩子參與家務的行為,有意識地讓孩子動動手、獨立操作。可以從最簡單的蛋炒飯做起,讓孩子體驗到勞動的快樂和收穫。從打掃衛生、生活起居和衣食住行等方面,提高孩子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

營造良好的家風,應從孩子抓起。培養孩子艱苦樸素、勤於動手的習慣,可以讓孩子理解父母的艱辛,使孩子具備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促進孩子健康茁壯地成長。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 篇10

我愛讀書,歸功於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

我的父親是鄉村教師,做過30多年鄉村校長。1963年師範畢業後,紮根在鄉村,默默地為家鄉教育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我的母親沒上過幾年學,但是受父親影響,也愛讀書。我們村子農閒時間打牌的風氣很盛,我的父母不打牌,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父母愛讀書的風氣深深地薰陶了我們,影響了我們。

在我印象裡,每年的農閒時節、星期天、寒暑假,一有空,我們全家人就會一個個抱著一本書,興致勃勃地啃讀。父親的書種類比較多,有哲學、教育學、心理學、語文教育、文學名著等,另外還有報紙、雜誌、連環畫等。因為父親的書比較多,所以我們可以“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地選讀。在讀書方面,父親簡直就是一個“雜家”。村子裡喜歡讀書的人,也都到我家借閱。在當時村裡,我家簡直就是一個“文化中心”。

母親讀書沒有明確的功利目的。她只是隨性而讀,尤其是愛讀文學類書籍。她常常把她讀過的《封神演義》《西廂記》《紅樓夢》《聊齋志異》裡的人物故事給我們講。到現在,我都記得母親講起人物故事來總是津津有味,生動活潑。中國古典名著裡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從小就深深地紮根在我們的頭腦。這為我們人生成長樹立了一個辨別善惡美醜的標尺,讓我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以至在人生成長的關鍵時刻不容易誤入歧途。

書成了我的人生良師益友,大大提高了我學習和工作的效率,為我的成長進步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一良好的家風應該代代相傳下去。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 篇11

我大舅曾於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任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刑警支隊長。他職務雖不高,但他為人正直、辦事公道、業務精湛,這不僅讓他在青城警界留有好口碑,更讓他的晚年生活有“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的坦然與閒適。作為長輩,他對我影響很大,言傳身教中,讓我體會到一種家教家風的力量。

力戒貪慾,知足常樂。大舅經常給我說“比咱們強的人千千萬,比咱們差的人萬萬千。得勢不貪戀錢財、權位,有機會為他人做點好事一定要做。失勢也要把心態放平和,世界上的事本不應該都是你一個人掌控的,要多要求自己,莫強求別人。”他不僅這樣教導我,而且身體力行,做出了榜樣。20世紀90年代,大舅負責偵破一樁命案,嫌疑人是本地一名房產開發商,經濟實力強,人脈資源廣,但是他心胸狹隘,因與自己的司機發生誤會和口角,便找人將司機打死。案件露出了馬腳,該商人一方面打算找人頂罪,另一方面四處找關係,託人給我大舅打招呼。大舅跟打招呼的人說“他我得把整個案子的來龍去脈弄清楚,好端端地死了人,總得有個交代。”大舅自己承認,這個開發商曾提著一箱子錢找過他,足足有幾十萬,但他不僅沒收一分,而且還好言相勸,叫肇事者別瞎折騰無辜,趕快投案自首。大舅工作經歷豐富,任職多個崗位,未曾虧欠工作,也自稱對得起與自己有過交集的所有人。

審慎交友,勇於說不。前些日子,我們一家幾個人吃飯,有人向大舅問起一個叫“林總”的人。對這個人我有點印象,她其實是舅媽的同學,為人爽直、熱情,酒量很大,動不動就把杯豪飲,堪稱女中豪傑。大舅遺憾地說:“我們跟她斷了來往了。”頓了頓,大舅繼續說“我一輩子幹警察,最恨犯罪分子害人害己。林總她人不錯,但後來就不正經幹了,自己吸毒還販毒。後來,被抓了,我們去看她,給了她點生活費。但我很嚴肅地跟她談:‘大家是朋友,你幹正事,有了困難,我們相互幫助。你現在這樣,我們就沒法做朋友了’”。大舅補充說:“她出來後,給我打過好幾次電話,我都沒接。”這件事讓我心靈受到震撼,因為擇友而處真的太難,特別現代關係社會,人人都想有更多更廣的人脈資源,但“道不相同,不相為謀”。學會交友,堅持原則,這既是勇氣,更是智慧。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 篇12

父親已經80歲了,仍在老家堅持耕種那幾畝田地,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在地裡忙活,犁地、播種、除草、打藥、施肥、收割……

前些年,為了供應我和弟上學結婚的開銷,父親和母親不分白天黑夜地在地裡倒騰,種菸葉子,種大棚蔬菜,不知流了多少血汗。現在年紀大了,還在耕種。為此,我耐著性子勸他:“爸,現在家裡不缺吃不缺喝,種地賺不了幾個錢,趕緊把它丟下,來學校跟我一塊住吧。可以去逛逛公園,打打牌,跟人家聊聊天。”他卻皺著眉頭說:“俺在鄉里住習慣了,跟地裡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去你那裡閒著沒事做心裡難受。”二弟也多次勸阻他丟下地去城裡生活,可父親不為所動。

國慶節放假,我回老家幫父親收割莊稼。清晨天還沒亮,父親就穿衣起床去東地裡割豆子去了,等我來到地裡,父親已割了好大一片地。我吃驚地發現父親雙膝跪在地上,每割一把都要大口大口地喘氣,並低下頭使勁咳嗽兩聲,然後又揮舞著鐮刀去割眼前的豆顆。見此情景,我趕緊走到父親的跟前,只見父親灰暗的臉龐上盡是汗珠,我心疼地勸他,別割了,回家歇歇吧。父親一邊割,一邊說:“不要緊,累不壞,乾點活淌點汗,我感覺身體還舒服些呢,電視裡說,運動能降血壓降血脂!”我知道父親脾氣倔,他認為正確的事八頭牛也休想拉回來,只好依從他。我彎下腰使出全身力氣拼命幹起來,不再計較腰痠腿痛,不再害怕手被豆莢扎疼,我只想自己多出些力氣讓父親少勞累一點。

一個星期的勞動轉眼間就過去了,我返回鎮上的中心學校上班。臨走那天清晨,父親依然早早起來,已經幫我收拾好兩尼龍袋子的“勞動果實”,袋子裡面裝的大豆、白菜、紅芋、蘿蔔。他一邊幫我往電瓶車上捆綁,一邊說道:“咱自己地裡種的東西沒農藥殘留,吃了不傷身體;等忙完地裡活,我就去鎮上加工豆油,然後,給你送一桶去。”

夜深人靜的時候,父親在田裡忙碌的身影時常漂浮在我的眼前。我知道我必須繼承他那種吃苦耐默默奉獻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 篇13

當前,“家風”引發了全社會的關注,也勾起了我對家風的思考。我是一個普通而平凡的基層幹部,如果要說有什麼家風家訓,那就是爸媽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勤儉持家”。

母親,惜糧如命。對於那塊田那塊地,那粒糧,母親不知付出過多少心血。每年的收割時節,多少個秋天的凌晨,母親和父親要殺兩擔谷的禾拉子才天亮,放倒戶桶,把禾拉子打完才回家吃早飯。放了學,我也學父母的樣兒打禾。我打了幾下,穀子全落到田裡,田裡黃澄澄的一片。母親痛惜地說:“崽兒,要曉得勤儉持家,惜糧如命。快去,把穀子撿回桶裡。”

從此,為了填飽肚子,拾稻穗就成了我小時候的副業。可別小看了撿拾的稻穗,在那個缺吃少穿的年代,它還是蠻管用的呢。母親告訴過我,我撿拾一年的稻穗,可足夠一家人湊合著吃一個月呢。

記得我讀七年級的時候,一天放學回家,因肚子餓了,便在路邊的紅薯地裡,偷了一個紅薯吃。有人告訴了母親。晚上,母親含著淚痛心疾首地用竹枝條把我打了一頓。邊打邊哭:“崽幾崽,家裡是窮,可不能隨便偷人家的東西呀!你曉得不,‘做賊偷瓜起,得病發痧起’,人窮可不能志短啊!”那一晚,是母親對我人生最銘心的一次教誨。

如今,每當記起老母親,就想起她對三餐的滿足,想起她對收穫的欣喜和渴望。當春風吹綠秧苗,汗水濡溼土地的時候,她深知自己付出的勞動和心血換來的收穫是多麼的不易。因而她珍惜每一粒米,每一顆糧食。她教不辨五穀的我,學會了簡單的田間勞動,讓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如今,我已經一名工作了20多年的支部書記。但母親那“勤儉持家”光榮傳統是我一生學習的典範。不管這個社會如何發展,人們多麼富有,節糧愛糧的傳統不能丟,要在和睦友愛的家庭中延續、傳承、發揚。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 篇14

我是一個節儉到骨子裡的人。諸葛亮把“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作為“修身”之道;朱子將“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當做“齊家”的訓言;毛澤東以“厲行節約,勤儉建國”為“治國”的經驗。作為出生在物質匱乏年代的農家子弟,我深知“好鋼用在刀刃上,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燒”的道理。

在貧困的年代,紅色的高粱米粥,黃色的玉米窩窩頭,用山藥面和榆面(用榆樹根的皮磨製而成)做的黑乎乎的“餄餎面”,還有榆錢、槐花、楊樹葉,這些食物恐怕是90後們聞所未聞的。過年的時候才能吃上幾天白麵饅頭。

勤儉是咱們的傳家寶。如今經濟條件已大大改善,但勤儉之風不能丟。受父輩的影響,我養成了不亂花錢的習慣:不嗜菸酒,很少下館子,衣著簡樸、得體。堅持騎車或者步行上班。途中路過一家菜市場,我可以在擁擠的車輛中自由地穿行。

行文至此,也許您會以為我是一個了無生活情趣,花錢就像割肉的吝嗇鬼、守財奴,那可就大錯特錯了。節儉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節衣縮食”,而是一種不為物質所羈絆的也最為簡約的生活方式。節儉不但不會影響我們的生活質量,反而使我們的生活更溫馨、更時尚、更健康。

當別人沉浸於聚會上的狂歡時,我喜歡走進自家的廚房。自制的酸奶、自釀的紅酒,還有親手熬製的山楂醬,每一道用心做的菜,都有家的味道。不但練就了廚藝,為家裡節約了開支,還提升了生活質量。炊煙裊裊,其樂融融。試想,有什麼比一家人團聚在餐桌旁更加溫馨呢?

我和妻子常年在健身中心鍛鍊。對於工薪階層而言,或許覺得這有點太奢侈了。公園、廣場在那裡擺著,為什麼要花錢去“買”鍛鍊呢?我卻恰恰認為這也是一種“節儉”。我們每天付出的代價不過是一盒煙錢,卻得到了專業的器材、場地,可以盡情享受運動帶來的健康和快樂。

有時間讀讀書,比用購物、聚餐、搓麻將來填補空虛划算得多。讀書可以開闊眼界、怡養性情,讓你的精神世界更加寧靜、更加充盈。偶有靈感造訪,只管盡情塗鴉。稿費也許微不足道,用來買書還是綽綽有餘的。

節儉、簡單的生活,會真正開啟我們的生命,讓我們感到前所未有的富足和快樂!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 篇15

記得有部電影的臺詞說“共產黨員是特殊材料製成的”。父親和哥哥都是共產黨員,的確,在母親眼裡這父子倆和常人就是不一樣:特別愛多管閒事。

我家門前是一條馬路,路中央有個坑,起初很小,但是由於無人問津,長年累月,車碾雨淘,最終小坑成了讓過往司機頭疼的大坑,特別是那些拉著易碎物品的司機更提心吊膽。拉酒糟的車經常會顛簸下一堆堆的酒糟,這時那些會過日子的大娘大嬸們便立刻操起掃帚、搓鬥,連掃拾地上的稍帶從車上再扒下來些,有這些酒糟喂家畜可以省些糧食了;那些拉著重貨的大貨車,由於車身重經常側歪,這時便有村民們一鬨而搶,冬天,坑裡的水結了冰,大車一走到這裡就打滑,爬不出去,司機氣得罵爹罵娘,請求鄰路而居的後生幫忙,他們便乘機向司機要推車費,這個坑成了坑人的地方。

父親留意了這大坑,他開始每天用柳箕筐運土填坑,母親抱怨:“有時間幫我做做家務多好,你填坑斷了人家的財路,多管那閒事幹嗎?人家一定煩你!”父親說:“別看他們眼前得到一點好處,那是損人利己,以後都把小輩教壞了,那損失才叫大!我是共產黨員,不能不管!”

的確,自從父親填大坑以後,那些後生見了父親也不像以前“大爺”長“大爺”短地打招呼了,父親卻偏不知趣,不識別人的臉色,人家不理他,他卻主動找人家說話,還給人家上起了政治課:“孩兒,那昧良心的錢咱不能掙啊!”那些大娘大嬸也在母親面前指責父親,狗拿耗子,多管閒事。

在別人異樣的目光中,父親仍然繼續他的義務修路,一月、二月……寒暑易節不曾間斷,真有愚公移山的精神。

不知什麼時候有個後生加入進來、兩個、三個……漸漸地填坑的隊伍壯大起來,他們有的用三輪、四輪車拉土,有的用鐵鍬平土。有人調侃那些後生:“把這些坑填了,可斷了你們的財路哦!”那些後生離開不好意思起來,紅著臉說:“別提那事了,這不,今天正改過自新呢!”

路,在大家的努力下終於鋪平了,那些經常路過的司機感激地向父親點頭打招呼,父親笑了,心裡充滿了成就感和自豪感。

路沒修好幾天,嫂子打來電話說哥哥抓小偷負傷住院了,父親和母親慌忙趕到縣城醫院,母親看腦袋纏著繃帶的哥哥,心疼地直掉淚:“傻孩子,抓小偷,有警察呢,你拼那個命幹啥?”嫂子也附和著說:“就是嘛!媽說的對,商場那麼多人,人家見小偷都不管,你偏要逞強!”哥哥淡淡一笑說:“我沒事,別人可以不管,我做不到,誰讓我是共產黨員呢!”“孩子說的對”,就知道父親要贊同哥哥的做法,“咱家的共產黨員就要像共產黨員的樣子,遇事要第一個上。我們家的,只要是共產黨員一定要將這個家風延續下去。”“你是他親爹嗎?孩子的安危也不顧,還支援他,將來要是有什麼後遺症,怎麼辦?”母親說。父親笑了“我問過醫生了,沒有什麼大礙,過幾天就可以出院了。”

哥哥出院後沒幾天,父親拿著一份報紙如獲至寶,興奮地找到母親:“孩他媽,你快看,咱那臭小子上報紙了!”說著父親戴上老花鏡給母親念起來:“黨員趙某勇擒小偷……”母親美滋滋地聽著,心裡樂開了花。父親自豪地對母親說:“看,我教育的孩子咋樣!以後還阻擋我們爺倆管閒事嗎?”母親佯裝生氣:“以後不管你們了,愛管閒事就去管吧。”“我得讓大家都看看,我兒子上報紙了。”父親說完,直奔鄰居家炫耀去了。

不幾天,一條街上的鄰居們都知道趙家的小子不僅是一個黨員,而且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 篇16

常常想起父親的大口袋。父親穿的自己縫製的衣服上有兩個大口袋,裡面時常有意想不到的東西。

記得那時候剛剛分田到戶,父親承包了村裡的17畝水田和10畝旱地,竭力地供養著家裡6個小孩上學。那時我剛讀國小,學校在山的那頭。在我們上學的時候,父親便要替代我們,在家與學校之間的那個山頭上放牛;每當我放學回家路過那山時,便要替下父親,父親總會從他那大口袋裡掏出許多山果呀、草根呀之類的好吃的東西給我,然後下地幹農活。這時我一邊放牛,一邊吃父親留下的山果,一邊高聲唸書,度過後半個愉快的下午。

在旱地花生收完後就進入了秋季,天氣乾旱,那些零星遺落在地裡的花生日晒夜露,即使過一個月不會爛掉、不會發芽。父親邊放牛邊拾花生,待我放學回來時,父親的大口袋都已經裝滿了花生,而且往往地上還堆了一小堆。這時我們和父親坐下來一起吃,又脆又香!父親種了很多花生,也收穫了很多花生,每年也總會扛一蛇皮袋花生給村裡的一位無子女的老人吃。但在小時候的記憶中,只見過父親這個時候吃花生;在我現在的印象中,也只有那種經過日晒夜露的花生最好吃。

父親的大口袋更有令人驚奇的東西。那時農藥化肥施用少,農田裡物種繁多。中午我們下課回家等父親勞動回來吃飯時,父親總能帶回幾條魚什麼的。“耕田時在田裡捉的”,父親淡淡地說。但這幾條魚給了我們一個美好的下午,因為晚上有好吃的了。父親手巧,經常用竹篾編一些籠子或夾子類東西,放在山上或流水裡,待兔或待魚。每次跟在父親後面去看籠子或夾子,總能給我們興奮和驚喜。

現在我們都到城裡上班來了,父親仍在鄉村。父親每次到城裡來看望自己的孩子們孫輩們時,總是要扛著一袋子自己種的瓜蔬或花生之類的農產品,我們總是跟父親說不要太勞累了,下次不要帶。父親總是說,總不能讓地荒著,總要種點什麼的。同父親閒聊,偶爾談起城裡跟父親差不多年紀的人退休工資都兩三千,每天開心地鍛鍊身體,而父親還要在田間勞作時,父親爽朗地說,現在很好,不愁吃不愁穿,你們也都大了,心裡沒有了壓力,田裡做事就是鍛鍊,一副滿足愜意的神情。這時我不禁想:父親衣裳上的大口袋,給童年、少年的我帶來了許多愉快和期望;而父親的勤勞儉樸、善良謙和,卻是已成年的我們伴隨一生、營養一生的人生大口袋。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 篇17

“外公,開蛋碗囉!”10歲的女兒,乖乖地把蒸蛋端到父親的面前,等他拿湯勺挖了一小勺入口,自己才開始自在地吃起蒸蛋來。從小的培養和灌輸,她早已對這一必要的程式諳熟在心。

由年紀最大的長輩開蛋碗,夾第一口好菜,這是我們家自老祖宗傳下來的家風。據父親說,他也不知道傳了多少年多少代,只記得極小的時候爺爺就告誡他:“小孩子不能開蛋碗,否則男的娶不上老婆,女的嫁不出去。”後來他長大懂事一些,明白這只是教育小孩子的一種說辭。但敬老尊長的家風,其實早已在他心中深深紮根。

的確,在那衣食不豐的年代,飢餓是生活的常態,人們對葷腥的渴求更是達到了極致。窮人家裡,能吃上一碗蒸蛋,不啻於一場盛宴。如若孩子不懂得孝道,待得長輩上桌,極有可能已經絲毫不剩了。但在我們這個家族,這種現象從未發生過。因為一代又一代人,都嚴格地遵循著祖上的家訓:長輩沒有上桌,孩子不能搶先吃飯;長輩沒有夾菜,孩子不能伸出筷子;長輩沒有開蛋碗,孩子不能先行舀蛋……這是家風,是對長輩的敬重,更是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優秀傳統。

我仍然記得小時候,家裡窮,物資又匱乏,家裡養的母雞生的蛋都要拿去賣了換錢用。母親只有在農忙時節才會蒸幾個蛋,以犒勞大家辛苦的勞作。往往在清早割稻歸來,我們兄妹早已筋疲力盡、飢腸轆轆,恨不得馬上來一頓饕餮大餐。此時掀開鍋蓋,望見熱氣騰騰的米飯上方,平放著一大盆色澤金黃的蒸蛋,上面還薄薄地鋪著一層碧綠的韭菜葉。那誘人的香味,傳入五臟六腑,令人不能不垂涎欲滴。但是我們都不敢輕舉妄動,因為,還沒開蛋碗呢。

終於等到媽媽把蒸蛋端上桌,猴急的我第一個催促奶奶:“奶奶,快來開蛋碗呀。”這是我從小就知道的規矩,奶奶沒動手,我們就不能開吃。奶奶明白我們的心思,她總是笑模笑樣地走過來,拿起勺子輕輕地舀一點兒,咂咂嘴巴,好像陶醉在世間最美的滋味中。我和哥哥這才像下山的餓虎,你一勺,我一勺地將蛋拌進飯裡,吃得肚兒圓圓。其實,奶奶和父母,都是象徵性地吃一些,更多的,還是讓給我們兄妹吃了。直到最後剩下一丁點,按規矩也要給年紀最小的孩子拌蛋碗。當然了,我是最大的受益人,一直拌了十多年的蛋碗,直到外出唸書。我想其實在我們的家風裡,尊老和愛幼原是相輔相成的。

如今,我們全家早已告別了缺吃少穿的歲月,蒸蛋更是想吃就吃。但是長輩開蛋碗這種傳統仍然一直沿襲下來,直到我的孩子這一輩。我相信,將來它還會繼續傳承下去,因為尊老敬老的家風,永不過時。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 篇18

我的爺爺是個普通的農民,他沒有什麼文化,只會寫自己的名字。但是,他正直,淳樸,善良。他對我要求非常嚴格,平時教我懂禮節,對人要禮貌,要做個厚道的人。在我幼小的心靈中種下了一顆善良的種子。

有一回天還沒有亮,我因為好奇,與小夥伴到鄰村偷瓜,不料人家在瓜田守著。一個夥伴不小心碰到他腳,把他碰醒了。那人一個鷂子翻身,抄起一根棍子向我們掃來。我們趕緊逃跑,飛也似的逃回家中。爺爺知道後,沒有多說什麼,只提醒我為人要做到“三貴氣”,就是嘴貴氣、手貴氣、腳貴氣。“嘴貴氣”是不隨便吃人家的東西,“手貴氣”是不能亂拿人家東西,“腳貴氣”是不該去的地方不要去。我那時似懂非懂,卻也記下了這幾句話。從這之後,我再沒有跟小夥伴去胡來。

我的父親繼承了我爺爺的好傳統,很樂意幫助人。那時候,村裡無論誰請他幫忙,他都答應,從未猶豫過。他說,能幫到別人是一種快樂。

父親給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請一個乞討的人在我家吃飯。那天,我們正在吃午飯,突然門口出現一個影子,仔細一看,是一個乞丐。父親起身,盛了一碗米給他,還叫他過來跟我們一起吃飯。那乞丐感動地連連說“好人好人”。

父親用他自己的行為感染著我們兄妹幾個,讓我們明白:有愛,就有溫暖;有愛,就有希望。

父親的另一個鮮明品質是公正無私。有一次正是生產隊花生收穫的季節,幾個夥伴趁大中午的無人看守,把晒在竹答裡的花生偷抓了好幾把,邀我一起在樹蔭處慢慢消受。不料還是被發現了,處罰的時候本來沒有我的份,但作為生產隊長的父親得知我也吃了,就主動加罰了自己,跟其他家長一樣,扣了一天的工分。我極力申辯,告訴他我根本沒有去偷,是人家給的,而且我壓根就不知道那花生是從生產隊偷來的。但是父親認為,無論怎樣,我總歸是吃了,身為生產隊長,自己不處罰,如何去服人。雖然當時我並不認同他的觀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漸漸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

父親教育我們從來不用打罵的方式,而是溫和地跟我們講道理。記得那年夏天的一個傍晚,父親突然把我叫到外面。我不知道有什麼事,心裡很是忐忑。他很平靜地問我,前天下午是不是到水庫洗冷水澡。我聽了心裡咯噔一下,完了,這事還是被他發現了。那是我永生難忘的一個下午,那次洗冷水澡的時候,因為逞能,我游到了水庫中離岸邊較遠的地方,不料突然體力下降,無法游回來,身體不由自主地下沉。要不是同遊的夥伴奮力相救,我恐怕要與這個世界告別了。上了岸後,我還心有餘悸,緊張了很長一段時間。我叮囑夥伴,千萬別把這次洗澡的事說出去。要是被我父親知道了還不知道有什麼暴風雨呢,因為他曾反覆告誡過我,不可以到水庫去洗冷水澡。面對父親的詢問,我小聲地回答了他“是”。我以為接下來是一場狂風暴雨。可是,父親的語氣依然平靜,平靜中滿是慈愛。他不是責備,而是安撫我,叫我以後注意安全。經過這次驚嚇,我哪還敢再去逞能。父親後來打了一碗麵條去感謝那個曾經救我的夥伴。

我的父親是如此平常,他沒有出色的口才,但卻有疼愛兒女的心,溫暖著我們的一生。

如今,爺爺和父親都已離去,我已身為人父。我要做一個好傳統的傳承者,讓良好家風一代代傳遞下去。我是一個教育工作者,更是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我有責任,更有義務,把後代培養好,使他走上正確的成長之路。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 篇19

小時候,我們生活在北方農村,母親不識字,但她掛在口頭上那些樸實的土言土語,雖不是登上大雅之堂的家規家訓,但卻一直影響著我的工作和生活。

每當最困頓的時候,母親總對我說“多幹點是累不壞的!”在北方農村的土話中“累不壞就是累不垮”的意思,第一次體會這句話是10歲的時候。

那年夏天,姐姐們在離家較遠的學校上學,來不及喊回來,母親讓我請一天假不上課了,幫著把5畝多地的麥子鍘麥穗鋪場院,若當天不做完,別人家就要用場院了。5畝多地的小麥,需要我一捆一捆地送到鍘刀下,母親操刀鍘斷麥穗,我將麥穗鋪場,麥秸稈碼垛。我們幹呀幹呀,三伏天的日頭讓汗水直淌,從太陽初升到晚霞映在天邊,我們終於鍘完了那個大麥垛。傍晚同村收工的大人路過場院,都覺得不可思議,就是兩個“男勞力”也得幹一天才完的活,一個女人帶個10歲的孩子是不可能完成的,是個奇蹟。只有我知道,當我累得一屁股坐在地上不起來的時候,站在鍘刀機座上、撫起頭髮擦汗水的母親說“孩子,只要心不累,痛痛快快地幹活,多幹點是累不壞的。”就是母親滴淌著汗水的臉龐和這句話,讓我站起來,最終完成了看似完不成的活兒。

母親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我們詮釋著這句話。小時候,父親常年在外工作,家裡沒有一個“男勞力”,也養不上一頭牛作畜力拉車犁地,10多畝的農地全靠母親一人,還要拉扯著我們姐妹四個,操持全家人的生計。即使這樣的條件下,在我們姐妹四個到上學年齡時,她咬咬牙,把我們都送進了學校。

那個時候,天黑家家戶戶炊煙裊裊時,看到母親拖著疲倦的身子從地裡回來,到家又是“放下耙子又是掃帚”,餵雞、餵豬、做飯,晚上,還在煤油燈下為我們幾個裁衣做鞋,就沒看到她歇過,母親是家裡睡得最晚起得最早的人。

長大參加工作,我的第一個崗位是水電執行“四值三倒”值班員,夜間對整個電站巡迴一遍差不多要走2個多小時,每次下來兩腿像灌了鉛似的,回到電站中央控制室,還要不眨眼地繼續監控電站執行,每次半夜到水下廊道泵房裡抽水,裹著軍大衣站著都能睡著。在我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母親說:“閨女,你才上班,還年輕,多幹點累不壞。”

後來,我到辦公室工作,白天腳不離地、人不落座地辦事,晚上埋首文案寫稿辦文。記得一個週末,整幢辦公樓都沒人,當我坐在靜得可怕的辦公室裡,望著計算機公文系統中滿滿一大屏“待辦公文”和“待寫材料”,無言的壓力讓我崩潰了般地不知所措,這時,想起母親常說的話:“人往往是被心累累壞的,只要有盼頭,多幹點是累不壞的。”我豁然開朗了,想到自己校對的文稿明天套上紅紅的文頭,將成為嚴肅莊重的檔案發下去執行,一種價值體現的喜悅湧上心頭,累並快樂著,就不累!

母親常說“人不怕笨,就怕懶,早起的鳥兒有食吃,笨鳥要先飛”。每每懈怠想偷個懶時,母親的這些口頭禪就猶在耳邊,想想母親勤勞的身影,就會催促著我站起來,繼續前行。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 篇20

我父親今年87歲,是一名退休幹部。他生活儉樸,從不奢侈,甚至可以說有點吝嗇。比如他每天晚上洗臉後,不換水又接著洗腳,然後用來沖廁所。

父親3歲時,我爺爺就去世了,奶奶一手把他和大伯撫養長大。當時家裡曾祖母還在,生活非常艱難。新中國成立前他在九江讀書,在學校吃食堂,八個人一桌,早晨只有粥吃。下粥的菜只有一小碟泡黃豆。每年寒暑假,他和大伯往返學校都是走路翻山,單程60多裡,渴了就著山裡的小溪喝兩口。

父親一生從事農村工作,深知農民辛苦,糧食來之不易。1950年初他到湖口縣委參加工作時,整個縣委就只有7名幹部,工作非常繁忙。他下鄉土改,到湖口最遠的一個鄉,完全是步行,身上還揹著鋪蓋及一條長槍。早晨從縣城出發,趕到目的地已經天黑了。父親在鄉下蹲點,吃住在老百姓家裡,從不給老鄉添麻煩。老鄉將僅有的一點肉或雞蛋偷偷地藏在他的碗底下,他發現後一定會夾出來,堅決不吃。父親一生廉潔、兩袖清風,從不以權謀私,得到當地百姓的肯定。老鄉們送給他一點東西,他要麼不收,收了必回贈禮物。

父親退休後,他一如既往保持勤儉作風。不捨得浪費一粒米;紙張有空白處便留著寫備忘。勤儉節約,這就是我父親堅守多年,並以之教育後輩的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