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國小教學評價方案(精選14篇)

欄目: 自我評價 / 釋出於: / 人氣:1.14W

國小教學評價方案 篇1

建立起正確的教師考核評價工作導向,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保證。考核評價直接影響教改的程序,只有全面、客觀、公正的評價,才能保護教師從事教改的積極性,才能樹立起以改革提質量,以改革促發展的觀念,正確引導教改走向深入。今後對教師要從一般的管理性評價,轉向對教育教學改革工作重點要素的評價。

國小教學評價方案(精選14篇)

一、評價的方向和原則

新的教師評價,要定位在拉動教育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大方向上。要有利於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進課堂;要有利於減輕師生過重的負擔;要有利於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診斷、分析、反思與改進;教師評價要有利於促進教師教研、教改及教學能力的提高,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在教師評價過程中,要堅持多元化的評價原則;要堅持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要堅持以學生考試成績、綜合素質和教師教育教學改革工作過程中重點要素並重的原則。

二、評價的主要內容:

1. 結合學校、教師自身、學生實際,運用“六步實效教學流程”深化教學改革情況。

看課前參與集體備課情況,學案設計合理情況,合作考試試題實用情況。重點看運用“六步實效教學流程”中“點撥自學、交流解惑、合作考試、定向反思”幾個環節,來解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角色的轉變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課堂的問題。對於仍用“滿堂灌”式授課的教師考核要實行一票否決制。

2.主動承擔“六步實效教學流程”中重點環節有關課題的研究、運用、推廣情況。

要看教師有沒有承擔有關課題,課題是不是拿到課堂上、實際中研究,是否取得成效,是否形成成功做法,是否有較大面積的推廣。對於沒有申報有關“六步實效教學流程”課題的教師視為將來培訓的物件。

3.消化性考試的操作情況。

要看消化性考試的試題質量,組織形式,取得實效的情況。

4.減輕學生過重負擔情況。

剔除題海戰術、杜絕拼時間的低效勞動,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提高學習效率。

5.以論壇為載體的教學研究情況。

參與綏稜教育論壇情況,重點看教師所獲會員級別和發帖的質量(經論壇組織確認並被置頂的帖子視為高質量),看教師參與網上集體備課情況。

6.教材的把握與處理情況。

要看教師對教材的整體把握和整合、增減等,重點看縣本、校本教材的合理運用。

7.參與實戰式培訓情況。

要通過積極參加各級各類的實戰式培訓工作,努力把自己錘鍊成為能保證教育教學改革工作深入開展的學習型、研究型教師。重點看教師參與出課、說課、聽課、評課等教研活動及在實戰式培訓中發揮的作用。

8.實施分層教學,做好學困生轉化工作情況。

是否把分層教學策略與學困生轉化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給學困生創造適合的學習空間。建立學困生轉化檔案,實施跟蹤管理,以科學分層的方法,促進學困生成績的逐步提高。做好控輟工作,降低流失率。

9.改變傳統的思想教育工作方式,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情況。

教師是否能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利用課堂教學、課外談心、學生互助等形式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能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結合學生學習、生活實際進行品格意志行為訓練,養成良好習慣。讓學生在愉快中健康成長。

10.發揮學生自治組織的作用,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情況。

看學生自治組織參與學校、班級民主管理的效果;看學生自治組織在合作學習和成績提高中發揮的作用;看學生自治組織通過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外文體活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情況。

11.學校關注的有關教育教學改革的其他內容

學校關注專案由學校自行掌握。包括教師專業成長(基本功、業務學習等),參加集體組織的活動(根據次數及質量核定分數),以及其它重要事項。但不得用於教育局規定不準考核的日常專案。為了集中廣大教師對重點工作的注意力,把他們從繁重的瑣事中解脫出來,給教師以應有的信任和人文的關懷,對日常工作紀律、準備授課的教學設計、批改學生作業等事項,不再進入教師考核的範疇,由學校通過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進行一般性關注與管理。

12.總分外加減分情況

教改有突出貢獻、師德師風、獲得榮譽、工作量方面,採取在總分外加減分的辦法考評。對在教育教學改革工作中做出重大貢獻(有創新成果、提出過有價值的意見或

建議被上級組織採納)的教師,要酌情加分;師德師風看遵守“七不準”情況;對於獲得國家、省、市、縣、校各項榮譽的教師要視榮譽的級別進行相應的有梯度的加分;對於超工作量和不滿工作量的要適當加減分(各校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把握);被教育局選為研究室成員和進修校選為兼職教研員的教師要加分。加減分不超過5分。

上述內容是考核教師的主要專案,同時各校還要設定有利於推進素質教育的考試成績權重。國小、國中學生考試成績佔教師年度考核比例為30%,高中學生考試成績佔40%。

三、評價方式方法

1.各校要建立考核領導小組,制定教師考核評價方案及細則,並把制定的考核評價方案及細則上報教育局。

2.建立多元化的評價制度。要讓領導、教師、被評價者、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到評價中來。採取領導測評、教師互評、教師自評、學生和家長測評等多元化評價方式,擴大資訊反饋渠道,公正公平地評價每位教師,為教師提供儘可能多的參考材料,以便自身提高。

3.要重視採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將教師平時工作考核與學期末考核結合起來,使評價的內容更加具體,評價的過程更加完整,評價的結果更加客觀。

四、考核結果運用

教師工作的考核結果做為評選先進、晉升職稱、提拔幹部、發放績效工資的依據。對於個人素質好、研究能力強、在改革中做出突出貢獻的教師要進行重獎,並在這部分教師當中繼續加大取消坐班制的範圍。

總之,各校要通過科學的考核評價工作,進一步激發教師從事教學改革的積極性,促進教師在師德師風和教育教學能力兩個方面不斷完善,促進教改深入發展,促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

國小教學評價方案 篇2

四屆三次職代會議上,以80%的多數票原則通過了《岳陽中學教師教育教學評價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這標誌著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質量評價進入了制度化、規範化的軌道;無疑,將對學校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教育教學質量制度化、規範化評價在我校起步較晚,還需在執行中不斷改進與完善;需要每一個管理部門、每一個教師積極參與,需要大家共同來呵護。正因為如此,本文就這個方案談幾點想法。

一、 《方案》產生的背景

在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教育評價理論和實踐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國家在“七五”計劃中把“加強教育立法,逐步建立系統的教育評價和監督制度”列為發展教育這個戰略重點的主要政策。1985年6月,教育部在黑龍江鏡泊湖召開的教育工作會議,標誌著我國教育教學評價工作的起步。爾後,教育教學評價理論的研究和實踐的探索不斷湧現。在岳陽市教委年終目標管理評價中就有明確規定,要求每個學校都要有對教師的評價方案。隨著中國小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教育評價已成為當前科學管理學校,全面提高質量的重要環節。

提高質量,教師是關鍵。《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建設一支具有良好政治業務素質,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大計”。根據這一精神,對教師的職業道德要求,學生的培養目標,結合學校教育實際,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進行評價;運用教育評價的導向、激勵、改進、鑑定等功能,引導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素養,刻苦鑽研業務,努力提高教育質量已勢在必行。

學校改制之初,就在探索一種較好的教師教育教學評價方案,雖然帶著這個問題到一些縣、市和學校去學習,並走訪了一些老師,根據我校實情制定了幾個方案,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些方案都沒有進行實際應用。

學校法制化、民主化管理的不斷深化,急切呼喚一種客觀、可信、有效、實用的評價機制。因為:(1)有利於通過對教育教學評價實現學校的管理思想;(2)有利於使教師的積極性不因管理中不可避免的主觀因素而受影響;(3)有利於不斷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使其從“工作型”教師向“科研型”教師轉化;(4)有利於在教師中形成既有序的教學競賽,又能“老帶新”,“能幫新”,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和諧的工作環境。(5)有利於為教師構建一個體現自我,展現才華的平臺,充分發揮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而不是讓教師處在一個“做好做壞一個樣”,沒有壓力、沒有動力的平庸的環境之中。(6)有利於確定學校教育教學計劃時得到可靠的資訊。

20__年下學期,人事制度的改革,標誌著學校辦學思想初步形成;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加之又有了兩屆大學聯考的經驗;教師的“三個梯隊”已基本形成;生源狀況有了一定的改善;向管理、科研要質量成為了領導和教師的共識。據此,為制定和實施“教師教育教學評價”,提供了有利條件。教研處在廣泛聽起老師們的意見後,起草了該《方案》,再經學校行政會多次修改後,於20__年初交四屆三次職代會審議。

二、 《方案》評價指標的確定

教師的工作包括教育活動與教學活動;德育是首位,教書先育人,“育人”是衡量教師的工作水平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但育人的過程是一個相當複雜的過程,包括諸多層面的多種因素,因而,對它的評價只能根據學校特點,有選擇性的進行。教學活動包括教與學兩個側面,也是一個受多層面,多因素影響和制約的、複雜的動態系統,只有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才能充分發揮評價的正效應,使教師通過評價能對自己的教學工作作出肯定性的判斷,從而不斷地通過“診斷--治療--鞏固”的迴圈往復,使教學水平不斷躍上新的臺階。同時,通過評價為教師晉級、評優提供客觀的材料,減少盲目性、隨意性。 為此,在選擇評價指標、構建評價體系時,首先必須明確以下幾點:

1、教學質量的內涵。按資訊理論的觀點,教學過程是教師按照一定的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資訊,通過教學媒體把資訊傳遞給教學物件的活動。所以,教學質量不僅只是學生考分的高底,還包括教師對大綱的理解,對教材的把握,對教學內容的精選與組織,對教學方法的選擇,對教學手段的運用及與學生資訊情感交流渠道的溝通等方面,它不僅受教師的專業素質、工作態度、情感的影響,還取決於教學物件 、教學環境、教學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制約。要客觀地評價教師的教學質量,不僅要評價最後的結果,還要評價整個教學過程以及教師自身的素質與能力。

2、決定教學質量的主要因素。雖然教學的質量受多種因素的制約,特別是學生的原有知識水平,學習態度 ,學習方法等,但學生的學習活動,極大多數是在教師的啟發下,按照教師設計的教學要求、教學程度、 教學目標有序地進行的。學生願不願學,會不會學,學得怎樣等都主要取決於教師的教。所以,評價教師的教學質量,按系統論的原理,應著重評價教師的教,即重視過程評價,使教學質量評價成為每個教師全面瞭解自己,自覺地改進和完善自己,努力爭取達到規定目標,使評價不僅成為管理手段,成為不斷前進的動力,而且也成為教師自我發展的機制。

3、教學雖然是教師工作的核心內容,但不是全部,教學質量的高低並不能反映所有教師的全貌。所以,教學質量的評價指標要與教師工作(整體)評價指標有所區別,它只能是教師工作的一部分。

4、評價指標和標準的確定,要突出重點,抓住關鍵,通過關鍵點研究來確定。同時,還要儘可能做到避虛就實,體現公平、客觀,以便於“操作”;要把結果評價與過程管理相結合,進而體現我校的辦學理念與教育目標:崇高的思想品德與過硬的知識技能。

5、評價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學校的發展。而促進學校發展的主體是教師,確定評價指標時要考慮引導教師不斷學習,研究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專業素質,鼓勵教師開發和利用有價值的教育資源。

6、學校是社會的一部分,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遵紀守法的公民;還必須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愛崗敬業,盡職盡責,不能由於教師的主觀因素對學校工作造成重大不良影響。

7、學校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高一、高二、高三三個年級之間的教育教學要環環相扣,緊密相連,循序漸進。同時,教師之間又要有有序的競賽和團結協助、共同提高。

綜上所述,教師教育教學評價只有實行全程評價,直接因素與間接因素評價相結合,過程評價與終端評價相結合,才能達到客觀、公正、公平、全面、合理、有效的目的。根據我校實際情況,教師教育教學評價方案設有A:思想品德、B:全員育人、C:教學質量、D:教學常規、E:教學調查、F:教育科研等六個評價指標。

1. 全員育人:這個指標的設立是學校“以人為本、德育首位”教育理念的具體體現。作為一所全寄宿制學校,學生的家庭教育相對來說比非全寄宿制學校要少一點,班主任的責任更大,每一位教師不僅要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而且還要協助班主任、年級組、政教處做好潛能生的轉化工作。全體工作人員都應在本職工作崗位服務學生,教育學生,管理學生。

2. 教學質量:教學中體現面向每一個學生的素質教育思想,聯絡實際,分層教學,既要有高的合格率,又要有高的升學率。因此,教學質量評價中設立了優秀率、及格率、平均分三個子項。每項的得分不是非常嚴格的排名,採用一種分級的模糊評價,這樣做的理由有(1)考分的高低教師是主要因素,但學生的基礎不可能十分均衡,在隨機、均等分班的情況下,有一定的差別也是可能的。(2)減少了同一個備課組教師之間的競爭力度,只要齊心協力,互相學習,都把自己的好方法、好經驗相互交流,都能達到較高的成績,在一定的範圍內對自己的質量評價不會產生影響。高三年級要加強班級中各科目的整體推進,防止“本桶效應”的發生,加強學生薄弱科的學習,提高大學聯考總分。因此,高三的優秀率、及格率都以班級上線人數確定。

3. 教學常規:是教學過程的管理,紮實地落實教學常規是提高質量的前提與保證。教學有強烈的不可逆性,它不能象製作單個的零件一樣,沒有做好的還可以重來,因此,教學常規落實的好壞,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反映了教學質量的高低。

4. 教學調查:能全程跟蹤教師教育教學過程的只有所教的學生,學生的意見是反映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學生還在成長階段,各種判斷、分辨能力還不十分完善,因此,教學調查只能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

5. 教育科研:長期以來學校實施科研興校的戰略。學校的長足發展離不開教育科研,違背教育教學規律的教學,可能在一個區域性在一個短時期產生一定的效果,但對於整個學校教育系統來說是不利的。因此,要求每一個老師要做“學習型”、“專家型”老師。鼓勵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總結教學經驗,並且要將優秀的教育教學成果公開,形成共有的教學資源。也只有這樣,學校才能發展,教師的教學水平才能不斷提高。

6. 修正值η:我們的教學質量的評價是一種校內的、封閉的相對評價,要使學校有競爭力,就必須在更大的範圍內進行評價,而目前在大範圍內的可信的資訊非常少,所以採用這種修正值的辦法也就提高了各教研組之間的競爭,同時,只有各學科三個年級的教師齊心合力,修正值η才會大。老師的教學行為,不僅影響自己的評價,也在一定程度上會對教研組全體老師產生影響。這也體現了對教研組整體評價的思想。

三、實施《方案》的要點

讓《方案》起到正效應,關鍵在落實。評價時,堅持客觀性原則,儘量做到“教師個人”是唯一的自變數,儘量減少主觀因素。落實好《方案》有幾點值得注意:

1.組織全體教師認真學習評價方案。方案制定期間,對各級評價指標與權重在老師中廣泛地徵求了意見,經過了多次修改,再提交職代會表決。《方案》已經發到了各備課組,由備課組組織學習,提前瞭解方案,就能用它指導教育教學全過程。這樣,所有教師才在同一起跑線上。

2.公開評價過程、公開評價結果。教師大量的教育教學成果要轉化為資料,要通過大量的計算,因此,公開評價過程,接受老師的監督。評價的結論給每一位老師排了一個位置,公佈結果,有利於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教師通過對比,才能發現自身的差距,為改進教學提供有力依據。

3.各處室要對所負責的評價指標制定詳盡的、可操作的細則。如:“育人個例”的實施細則、“常規檢查”的評分細則、“考試命題、閱卷、成績錄入”的規定、“班級人數”的規定、“論文、課題級別”的界定方法、“問卷”的科學化合理化。在操作過程中也要避免人為因素,提高評價的可信度。

4.充分合理地利用評價結果。教育教學評價含蓋了教師的主要工作,它的實質就是教的工作質量,在定崗定編的人事制度下,工作質量佔有工作業績的大部分。因此,評價結論既成為選拔教師的重要依據,又為年度考核、評優選好、教師聘用、職稱評定、工作質量獎勵等與教師切身利益相關事項提供可靠依據。

國小教學評價方案 篇3

一、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指導思想。

在新的課程標準理念指導下構建一套有助於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有助於教師反思意識和數學教學能力的提高,有助於實現這次課程改革數學目標的評價方案與策略是一項艱鉅而又十分有意義的工作。有了這樣一套完善的可操作的評價方案,將使國小數學教學實現科學性、人性化評價,對廣大一線數學教師起到導向、激勵、促進的作用,同時還能為教育部門提供更準確的評價資料。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渠道獲得資訊,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綱要》還指出:“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瞭解學生髮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這就是說,科學的評價需要從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構建新的評價體系,一方面從教師教學活動的過程、績效、情感、方法等進行動態性評價,另一方面從學生參與活動的態度、過程、方法、投入程度等進行鼓勵性評價。制定科學的評價方案需遵循:導向性、科學性、開放性、可操作性等原則。

二、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基本特徵

一節好的國小數學課,應該基本上具備以下幾個特徵:

1.數學教學是活動的過程。活動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也符合人在發展中客觀存在的需要。活動教學也能充分發揮教師在活動中的主導作用。活動教學能使每個學生“動”起來,“活”起來,同時能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髮展需求。教師要使教學適合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使學生獲得成功。

2.數學活動具有生活氣息。數學來源與生活,又服務於數學,數學不能與生活脫離。在生活化的活動情景中讓學生主動地進行知識建構,這樣的學習學生會覺得數學有趣、有味、有價值。

3.數學活動能體現“發現與創造”的過程。數學活動不是僵化的活動過程,不是僅僅給學生傳授“舊知”,而是要將其演變成學生髮現、再創造的過程。整個過程是開放的,問題是開放的、形式是開放的,這些都是學生髮現與創造的機會。

4.讓學生自己獲取數學。教師不能包辦替代,或簡單傳授,而是要創造機會讓學生自主獲取,這樣的教學才是有意義的,才是屬於學生的數學。因為探究新知的過程是一段可貴的思維歷程。

5.學生應該帶著問題學。知識和技能是問題產生的必要條件。教師能夠讓學生髮現原有知識與現有知識之間的聯絡,引導學生在知識的關鍵處提出問題,在知識的模糊處提問題。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教師要及時給予點評。教師要科學的設定問題情景,適時、適量、適度的把握問題素材,注意保護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問題,使教學過程變成“問題”過程,沒有問題的教學不能成為學習。

6.每一名學生都要能參與。“一個都不能少!”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讓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體現教學的公平性。教師可採取“分層非同步”教學方法,促進每名學生都有成功的快樂,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

7。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和實踐時間。課堂上學生需要足夠的時間來思考、探究、驗證、交流問題。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需要來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去,教師不要急於下結論,尤其是需要深入理解的問題,否則就流於形式了。

8.教師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起到參謀、協作、指導的作用,還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需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使學生覺得學有勁頭而不乏味。

9.教師要選用靈活的教學方法,運用合理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選擇和運用應根據不同年齡和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的需要,同時又服務於教學內容。現代教學媒體的運用要恰當好處。總之一切為學生的健康發展服務。

10.教師具有較高的調控和機智的應變能力。這是教師“化險為夷”,“錦上添花”的出彩點。教師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控,機智化解,切不可“蒙弄過關”,處理好了就是教學的“最佳鞏固”的問題。

國小教學評價方案 篇4

為加強和規範教學管理,提高教師教學師德素質和教學水平,科學公正地評價教師教學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及有關檔案規定,結合我院實際,制定本考核辦法。

一、考核原則

1、科學性原則。教師教學質量考核應遵循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規律和教師工作特點,聽取教學物件、同行和教學管理部門等各方面的意見,按照“隸屬部門考核,服務物件測評”的方式進行,提大學聯考核的全面性和可信度。

2、客觀、公開、公正的原則。教師教學質量考核應客觀、公正,不徇私,實事求是,考核方法、內容和結果應向教師本人公開。

3、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考核指標內涵的設定應能準確描述教師教學質量特徵,定性指標便於觀察,定量指標便於度量,指標權重分配儘量合理。

4、形成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原則。考核指標和考核方式應反映教師教學質量的形成過程和最終結果,做到日常形成性考核與期末、年末終結性考核相結合。

二、考核物件及考核期

1、教學質量考核物件為該學期在學院任課的專兼職教師。

2、教師教學質量考核以一個學期為週期,以兩個學期考核得分的平均值作為教師全年的教學質量綜合考核結果。

三、考核的主要內容

1、教師的思想素質和師德規範;

2、治學態度、自律意識和敬業精神;

3、教學業務技能和教學組織能力;

4、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和教學效果。

四、考核專案和方式

1、考核專案包括教師備課、授課、作業佈置與批改、實驗實訓指導、輔導答疑、考試考查等教學環節。

2、採取學生(教師所授課班級學生)測評、同行測評(本教研室教師測評)、考核小組(由系部組織)測評及綜合測評四個方面相結合的方式。測評總分為100分,其中學生評分佔40%,同行測評分佔10%,考核小組評分佔40%,綜合評分佔10%。

3、學生、同行測評採用院園網教務管理系統,考核小組測評採用人工評分辦法,綜合測評以教學管理部門意見為準。四項測評結果分數按分配權重彙總即為教師教學質量學期考核得分。

五、組織實施方法

1、學生測評:由教務處牽頭,各系教學幹事和學生輔導員配合,每學期期末考試前分別組織本系學生上網對本學期授課教師進行測評。

2、同行測評:每學期,各系部安排教研室內部教師相互聽課,認真填寫聽課記錄;在此基礎上,以教研室為單位,組織教師上網對所聽課教師的教學質量予以評價。

3、考核小組測評:每學期末,由系部主任、教研室主任和教師代表組成考核小組,對本系部教師進行教學質量評價。

4、綜合測評:教務處、教務處等教學檢查、督導部門在學期末,將本學期教學檢查、督導記錄及時反饋系部,系部根據本學期教師教學的獎勵和處罰情況,以5分(無獎勵無處罰教師的分值)為基準分,進行加減分,最高分為10分。

5、各系部將本部門的教師測評結果,由教學幹事提交教務處稽核,報送分管院領導。

六、考核等級及比例

考核等級分A、B、C、D四等,其中A等不超過20%,B等佔65%左右,C等不超過10%,D等5%。統計賦值:A=95,B=85,C=75,D=50。

考核期內出現重大教學事故的,同行測評和考核小組測評的考核等級直接定為D等;出現其他教學事故的,按綜合測評的計分辦法扣分。

七、考核結果運用

1、期末、年末的考核結論和教師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由各系部告知教師本人,並聽取教師本人的意見。

2、年度考核結果作為教師年度績效工資分等的依據之一。

3、近三年年度考核結果平均分折算等級為C等及以下者,不得晉升上一級教師職務。

4、對年度評為C等的教師,所在系的領導和教研室主任應幫助其分析原因,總結經驗,要求其提出整改措施,提高教學水平。

5、連續三次學期考核評為D等或三年內累計四次評為D等的教師,調離教學崗位。

八、爭議處理

教師對考核結論有異議的,可在告知其考核結果的7日內向本系部提出書面申訴。教學系部在接到申訴後應及時報告教務處和分管院領導,由教務處會同教學系部組成調查組進行調查核實。若認定事實不準確的,由分管領導組織相關人員重新研究確定考核結論。

九、存檔管理

教師教學質量考核資料由各系部存檔,考核分項計分及綜合結果報教務處存檔。教師可到本系部或教務處查閱對本人的考核結果。

十、本辦法自公佈之日起施行。

十一、本辦法由教務處負責解釋。

國小教學評價方案 篇5

一、評價的目的意義

(1)促進黨的教育方針的真正落實,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2)調整教育教學各因素、各環節之間的關係和權重,控制教育教學和課內外活動向最優化、素質教育化方向發展。

(3)激勵學校、教師、學生積極進取,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

(4)對學校、教師的工作狀態和成效以及對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成效進行有效的監控管理。

二、評價的基本原則

1.堅持全面評價與特長評價結合的原則面向全體學生,對學生多種素質進行全面評價,同時突出對其有益的個性心理和特殊才能素質進行評價。

2.堅持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結合的原則

在對結果評價的同時,加強對教學常規的建立與管理,教研活動的開展與實效,對課堂教學、活動的效益與效果,對單元教學效率與效果的評價。

3.堅持整體評價與抽樣評價結合的原則

在依據教育教學規律堅持定期整體評價的同時,適時採用不定期分項抽樣評價,加強對教育教學狀況和效果的巨集觀監控和微觀管理。

4.堅持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結合的原則

以定性的“等級”和“評語”評價為主,以定量的“百分數”和“百分率”為輔,使評價儘量科學合理。

三、評價的基本程式

1.分級評價

學校以班級為單位進行評價。

2.先過程評價,後階段評價

過程評價採取隨機抽樣或等距抽樣的辦法進行不定期評價。階段評價於學年末和學期末組織進行。權重分別為0.4和0.6。

學校堅持對教學過程和單元、學期教學質量進行系統評價。

四、評價的內容和方法

1.教學常規管理水平評價(權重0.2)

(1)教學常規管理水平評價,主要對學校教學常規的建立、管理和教學工作執行狀況進行評價。

(2)教學常規管理水平評價,採取定期與不定期結合、“聽看查訪”結合的方法進行評價。

(3)評價依據《兩河國小教學常規管理評價標準》中的指標進行較客觀的評價,每項指標達到計1分,未達到計0分。

(4)全部指標均達到為“優秀”等級;有兩項未達到為“良好”等級;有四項未達到為“基本達標”等級;有五項以上未達到為“待達標”等級。

2.教研水平評價(權重0.2)

(1)教研水平評價主要對學校基層教研組織的建設、地位、活動狀況、活動成效進行評價。

(2)對活動狀況的評價,採取隨機抽樣直接參與的方法進行;對其他方面的評價,採勸聽看查訪”的方法進行。

(3)全部指標均達到為“優秀”等級;有兩項未達到為“良好”等級;有四項未達到為“基本達標”等級;有五項以上未達到為“待達標”等級。

3.教學效率評價(權重0.2)

(1)教學效率評價主要對各科課堂教學效率進行評價。

(2)課堂教學的評價,採取定期普查和不定期抽查結合的方法進行。

(3)評價參照《各科課堂教學基本結構》,依據《各科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由學校評價組進行綜合評價。

(4)先定量評價,再定性評價。定性評價除明確等級外,還應針對教學風格、突破創新方面、主要問題及改進意見作簡短評語。90分及以上為“優秀”等級,75分及以上為“良好”等級,60分及以上為“基本達標”等級,60分以下為“待達標”等級。

4.教學效果評價(權重0.4)

(1)以分課目標為基礎,以單元測評矯正補償為關鍵,以階段質量標準為準繩,逐步建立全面、系統、規範的教學質量標準體系。

(2)依據《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班主任、家長、學生三者結合,加強對學生日常思想行為的評定、指導,同時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評定均採取等級制,利用班會時間,廣泛開展同學之間的互評互學活動。《評定表》由學生個人管理,定期(兩週)與班主任、家長見面,並評定等級。

(3)各學科的學年和學段階段性評價,由中心學校組織進行,權重分別為0.4和0.6。非統一測試學科由各學校組織安排進行。

(4)音樂、體育、美術、勞動、社會五個學科的評價,採取平時評定和學年、階段評定結合的方式進行,權重分別為0.4和0.6。平時評定主要對學生課堂學習態度、各次作業情況或各項技能、技巧、能力進行評定。

(5)平時評定分別由班主任和各科科任教師組織評定;學年和階段面測由學校組織不少於3人的測評組評定;學年和階段筆測由學校根據情況組織評定。

(6)語文、數學兩個學科的測評,教育內部可以使用百分制操作,但對外(學生、家長、社會)國小各學科均採用等級制。設“優秀”、“良好”、“基本達標”和“待達標”四個等級。折算按90分及以上為“優秀”,75分及以上為“良好”,60分及以上為“基本達標”,60分以下為“待達標”。

(7)學生參加學校及以上級別的各種競賽、展評、表演等活動獲獎,當年相應學科的相應方面的測評可以免測,並記為“優秀”等級。

(9)對各科教學效果的統計和分析,依據統計表,按平時、筆測等不同專案分項統計分析。在統計分析中,應特別重視單科達標率,全科達標率和單科優秀率、全科優秀率,增加對特長生的統計和分析。

(10)學期和學年結束,均應依據《學生素質報告手冊》對學生進行全

面的分項等級評價和綜合評價。分項評價表均留有一些空項,學校應根據辦學特色、學生實際、學生個性和學生特長等作補充填寫。綜合評價應包含三個方面內容,即“等級+特長+鼓勵”。綜合評價由學生、教師和家長三者結合進行。1人)。

1、師徒結對子5分

能按時完成“師徒結對子”的相關任務完成者得5分,其內容包括:指導教師擬定“師徒結對子”的教學提高計劃、指導教師與被指導教師間有相互聽課記錄、被指導教師撰寫師徒結對子成長體會。

2、撰寫發表教育教學論文情況10分

校級刊物發表教育教學論文,每篇得2分;區級教育刊物,獲一等獎5分,二等獎4分,三等獎3分,發表得2分;市級教育刊物,獲一等獎7分,二等獎6分,三等獎5分,發表得4分;省級教育刊物,獲一等獎9分,二等獎8分,三等獎7分,發表得6分;在CN級教育專業刊物發表每篇得10分。同一篇文憑最高級別得分,不同論文可以累計加分,論文獲獎或發表的刊物、舉辦單位要以區教育局、學校認可的正規單位及出版社為準。

3、指導學生獲獎情況15分

經學校推薦指導,培養學生參加由教育行政部門主辦或聯辦的活動。指參加本學科競賽活動,獲校級一、二、三等獎,每人次分別得3、2、1分;獲區一、二、三等,每人次分別得5、4、3;獲市一、二、三等,每人次分別得7、6、5;獲省一、二、三等,每人次分別得9、8、7;獲國家級,獎10分。指導教師分數折半計算,同學年內同類項取最高獎項,不同的專案可累計得分,總得分不超過15分。

(八)其他

1、教務處佈置的各項任務,不按時間完成遲交每次扣2分,拒絕完成或未完成者每次扣5分;

2、代課作為課時量計算,對教務處或年段長安排下來的代課應自覺接受,若有特殊情況應自行調整,拒絕代課以拒絕完成任務處理。

3、若發現舊生有流生或轉學手續不健全的班級,將取消評優評先的資格。

4、教研的考勤按考勤制度執行。

國小教學評價方案 篇6

一、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指導思想

在新課程標準理念指導下,構建一套有助於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有助於教師數學教學能力的提高的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方案是一項艱鉅而又有意義的工作。有了一套完善的可操作的評價方案,將對廣大一線數學教師起到導向、激勵、促進的作用,同時還能為教學管理提供更準確的評價資料。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渠道獲得資訊,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綱要》還指出:“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

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瞭解學生髮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這就是說,科學的評價需要從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構建新的評價體系,一方面從教師教學活動的過程、績效、情感、方法等進行評價,另一方面從學生參與活動的態度、過程、方法、投入程度等進行評價。

二、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指標制定原則

研究並實施課堂教學評價是教學研究、教學指導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深化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為了使教學評價起到指導、推動教學的作用,確定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指標應遵循以下原則:

1、方向性原則

從素質教育的內涵來分析課堂教學目標體系,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確立“以學生髮展為本”的課堂教學評價的總體思想,制定課堂教學評價標準。

2、全面性原則

要從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益進行評價,應觀測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包括教學中每一環節的設計、實施和效益,以及各個環節的相互聯絡所取得的總體效果。全面觀測課堂教學情況,包括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動性以及師生之間相互交流的氛圍。總之,應對課堂教學進行全面、客觀、公正的評價。

3、主體性原則

構建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參與的程度,使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人人都有參與的機會,學會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有爭論,有發現,有創新。課堂教學評價要以評“學”為重點,以此來促進教師轉變觀念,改進教學。

4、開放性原則

課堂教學具有豐富的內涵,學生、教師、教學條件諸方面的不同,會使課堂教學情況千變萬化。確定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既要體現課堂教學的一般特徵,又要為不同師生和不同條件的課堂教學留有可變通的餘地。提倡創新,鼓勵個性化教學。要以發展性評價促進教師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不以一節課就把教師的教學能力作出定論。

5、可行性原則

可行性是實施評價的前提。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要符合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實際,評價標準是期待實現的目標,但又必須是目前條件下能夠達到的,以利於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評價要點必須是可觀察、可感受、可測量的,便於評價者進行判斷;評價辦法要力求簡單、易於操作。

三、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準則的特徵描述

本方案中課堂教學評價指標共設定2個評價專案,8個評價要點。現對各評價要點描述如下:

1、 學生學習

(1)參與狀態

學生是否全員全程參與學習,是否能自主學習、積極學習。

(2)交往狀態

生生之間是否有友好、有效地合作學習,是否能相互給予指點幫助或大膽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學生與教師進行交流是否充分。

(3)思維狀態

學生的思維是否流暢有條理,是否善於解釋、說明、表達所學知識,是否能獨立思考、主動探究、善於質疑,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並展開激烈的爭論,學生的見解是否有自己的思想或創意。

(4)生成狀態

學生是否伴有滿足、成功、喜悅等體驗,並對後續學習更有信心,是否能總結學習所得,是否能得到相應發展。

2、 教師教學

(1)教學思想

教學目標明確具體全面恰當。關注學生主體意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能面向全體,兼顧個體差異。採用小組討論,合作等多種學習方式。提供充分的學習材料與探究時空,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善於創設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

(2)教學設計

聯絡學生經驗,創造性運用教材,優化內容。積極開發和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充分估計教學的起點,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景。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暴露思維過程。有一定的練習時間和練習量。

(3)教學技術

重視反饋,把握教學契機,及時調整教學過程,應變能力強。合理引導學生髮現並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經歷研究、探索的過程。合理組織學生充分交流、合作與互動。恰當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

(4)個人素質

有良好的基本功,如:板書、口頭表達能力等。有豐厚的數學功底,課堂用語規範、科學。能充分挖掘教材蘊涵的數學思想方法等。有較強的駕馭現代教學技術的能力。語言生動準確,教態親切自然。

四、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量表

國小教學評價方案 篇7

教師教學評價分兩部分,其一是對平時教學情況打分,其中責任心佔10分,教學資料佔10分,教案佔10分,上課佔10分,作業佔10分,六項合計為60分:其二是合格率佔10分,優秀率佔10分,平均分佔10分,名次佔10分,四項合計為40分,教學情況兩部分合計滿分為100。

一、語文教學評價辦法

1、合格率。(滿分10分)

一、二年級合格率為95,達到得6分,合格率為100得10分,低於合格率3扣1分,從6分中除。

三、四年級合格率為90,達到得7分,合格樓為100得10分,超合格率2得1分,加到10分為止,若低於合格率2扣1分,從7分鐘扣除。

五、六年級合格率為90,達到得8分,合格樓除為100得10分,超合格率1得1分,加到10分為止,若低於合格率1扣1分,從8分鐘扣除。

2、平均分。(滿分10分)

一、二年級均分為85,達到得6分,超均分3分加1分,加到10分為止,若低於均分1分扣1分,從6分中扣除。

三、四年級均分為80,達到得7分,超均分2分加1分,加到10分為止,若低於均分1分扣1、分,從7分中扣除。

五六年級均分為80,達到得8分,超均分1分加1分,加到10分為止,若低於均分0.5分扣1分,從8分中扣除。

3、優秀率。(滿分10分)

一、二年級優秀率得6,超5得1分,加到10分為止,若低於優秀率3分扣1分,從6分中扣除。

三、四年級優秀率得7,超3得1分,加到10分為止,若低於優秀率2分扣1分,從7分中扣除。

五、六年級優秀率得8,超2得1分,加到10分為止,若低於優秀率1分扣1分,從8分中扣除。

4、名次。

期末檢測名列得10分,第二名得9分,以此類推。本名次在上學期末基礎上進1名加1分,加滿為止,同上期相比,若降低一個名次扣1分,升降分值在名次得分鐘扣除或增加。

二、數學教學評價辦法

1、合格率。(滿分10分)

一、二年級合格率為95,達到得7分,加到10分為止,超合格率3加1分,從6分中扣除,若低於合格率此項以0分計算。

三、六年級合格率為85,達到得8分,超合格率2加1分,加到10分為止,若低於合格率此項以0分計算。

3、優秀率。(滿分10分)

一、二年級合格率為95,達到得7分,超合格率3得1分,加到10分為止,若低於合格率此項不分。

三、六年級合格率為85,達到得8分,超合格率2加1分,加到10分為止,若低於合格率此項不分。

3、平均分。(滿分10分)

一、二年級均分為95,達到得7分,超均分3分加1分,加到10分為止,若低於均分不得分

三、六年級均分為80,達到得8分,超均分2分加1分,加到10分為止,若低於均分不得分。

4、名次。

期末檢測名列第一名得10分,第二名得9分,以此類推。本名次在上學期末基礎上進1名加1分,加滿為止,同上期相比,若降低一個名次扣1分,升降分值在名次得分鐘扣除或增加。

三、平時教學情況評價辦法

1、責任心。

服從領導分配,能保質保量完成各項工作,關心愛護學生,不歧視差生,不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教學基本功過硬,工作責任心強,虛心好學,團結同志,關心集體,師德高尚,也與奉獻,教學效果好(檢測名次在者得10分,四五名得8分,其餘的6分)

2、教學資料。

能按時完成學校及教導處下發和各類表冊,及時制定切實可行的各類計劃,學期結束時有高質量的總結,上交聽課記錄、學困生轉化、家訪聯絡卡、科學實驗報告、英語聽力、語文閱讀檢測資料,全部交齊的10分,缺者扣分。

3、教案。

教學環節齊全,有自己獨特的簡介,不抄襲舊教案,提前備好課,能充分開發課程資源,充實教材內容,加法有創新,能自制課件或教具輔助教學,書寫規範、簡明、實用,有板書設計和教後記。優秀得10分,合格得8分,較差的6分。

4、上課。

能認真上好每一節課,課前準備充分,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課堂結構設計合理,知識傳授準確嚴密,重難點突出,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重視培養能力和創新精神,堅持聽課評課,每學期聽課不少於15節。授課能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教態大方,語言簡潔、生動、有邏輯性、啟發性和趣味性,板書工整規範,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內容適中,教學效果顯著。優質得10分合格的9分,交叉的8分。

5、作業批改。

作業佈置科學合理,難易適中,有代表性,批閱及時,儘量做到面批面改,重視學生作業書寫格式指導,工整規範,作業佈置不搞一刀切,對困難生吃偏飯,作業以基礎知識為內容,不加重學生作業負擔,作業批改打分依據每學期兩次作業檢查和教導處不定期的抽查,分優、中、差三等,得分分別是哦10 、9、 8分,無書面作業的學科的任課教師,作業批閱打分為5分。

6、教研。

能積極參加教研活動,有教研課題,有於專題相關的教驗論文,大膽嘗試新課改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方法,積極參加上級主管部門組織的各類論文徵集活動,論文或課例獲省級以上得20分,地級得10分,市級9分。對請假超過一月的教師,教學成績考評取本次教學打分均分的一半進行打分。對任兩個年級統考科目的教學成績得分是將兩個班均分相除以2後,按各項得分打分。

國小教學評價方案 篇8

一、教學評價的概述

(一)教學評價的含義

1、教學評價

是指在教學情境中,把獲得的學生學習的資訊與評價標準進行比較、作出判斷(和決定)的過程。(《教學設計》盛群力等編著.12 P354)

是以教學目標為依據,運用可操作的科學手段,系統收集有關教學的資訊資料,並通過量化對教學的過程和結果做出價值性判斷,以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和教學的完善。(《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施良方)

是指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制定科學的標準,運用一切有效的技術手段,對教學活動過程及其結果進行測定、衡量,並給以價值判斷。(《教學系統設計》,何克抗等)

是通過各種測量,系統地蒐集證據,從而對學生通過教學發生的行為變化予以確定。(李秉德,《教學論》)

2、 “地理教學評價”

以地理教學目標為依據,運用一切可行的科學方法系統的收集資訊,對地理教師教地理的理念、策略、方法與學生學地理的認知、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變化進行判斷的過程。(《地理課程與教學論》夏志芳P321)

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手段,系統的蒐集、分析、整理資訊資料,根據一定的教育價值觀和地理課程目標,對地理教學的要素、過程與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從而為不斷完善自我和教學決策提供依據的過程。(《新編地理教學論》陳澄P176)

根據一定的地理教育目標,運用多種科學可行的方法或手段來系統的蒐集、分析、整理資訊資料,對地理教學活動中的物件、過程以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從而為學生全面發展和教育。(《地理新課程測量評價》段玉山20__ P4)

根據一定的地理課程目標和地理教師工作職責,運用多種科學可行的方法或手段來系統的蒐集、分析、整理資訊資料,對地理教學活動中的要素、過程以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從而為學生全面發展、地理教師專業發展和地理教育改革發展,提供服務和決策的過程。(《新理念地理教學論》李家清P200)

(二)教學評價的歷史演變

1、古典教育教學評價萌芽時期

教學評價伴隨教學的產生而產生,最早的教育評價形式是針對學生的學力檢驗。

“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返,謂之大成。”

——《學記》

2、科舉時期

中國持續了13的科舉考試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教育評價形式。教育教學評價的主要功能是為統治階級選拔有才。這種與評價相關的選士活動,主要依靠主觀判斷,以舉薦為主,考試為輔。

從隋煬帝創科舉制度開始至清末廢科舉止,科舉制度一直是我國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網羅人才、選拔官吏、擴大統治隊伍的最主要途徑。它的考試標準、內容及形式對我國古代學校教育乃至對近代各國教育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3、教育測量時期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心理學和教育統計學的發展,教育工作者們開始探討如何將心理測驗的方法應用於教學領域,實現學業成績考核的客觀化、標準化和數量化。

4、教育評價時期

隨著新心理學和新教育學的發展,教育測量逐漸受到批判,教育測驗逐漸向教育評價發展。最早倡導從“測驗”轉向“評價”的是美國教育評價與課程論專家泰勒。

桑代克,19發表《精神與社會測量導論》,提出“凡存在的東西都有數量,凡是有數量的東西都可以測量。”他被喻為“教育測量之父”,拉開了美國教育史上著名的測量運動的序幕。

美國1933年發起“八年研究”,成立了由泰勒領導的評價委員會。1942年該委員會發表了“史密斯——泰勒報告”,第一次系統地提出了評價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從而奠定了現代教育評價的基礎。

泰勒認為,評價必須建立在清晰地陳述目標的基礎上,根據目標來評價教育效果,促進目標的實現。這就是“泰勒評價原理”——“行為目標評價模式”。

(《教學系統設計》,何克抗等)

(三)教學評價的目的

1、確定以有水平(教學前評價,測定學生學習的準備狀況)

教師通過“摸底測試”瞭解學生先決技能,對教學起點進行合理設定。(最近發展區)

2、測評教學效果(總結性評價,測定學生達成目標的程度)

教學的策略方法是否恰當?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向家長和教育管理者彙報

3、調整教學過程(形成性評價,測定學生達成教學目標過程中的進展情況)

診斷功能,及時瞭解學生狀況,對症下藥。

4、促進學生學習(診斷性評價,測定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

總結經驗教訓,調整學習策略,把評價變為學習的過程。

(《教學設計》盛群力等編著20__.12 P354 P358-359)

(四)教學評價的型別

教學評價滲透在教學各個教學環節之中。

1、按照評價的功能不同分(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

2、按評價基準的不同分(相對評價、絕對評價、自身評價)

3、按照評價分析方法的不同分(定性評價、定量評價)

4、按照評價主體的不同分(教師評價、同伴評價、自我評價、家長評價)

(《教學系統設計》何克抗、鄭永柏、謝幼如編著)

布盧姆認為形成性評價的主要目的不是給學生評定分數和等級,而是幫助學生和教師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生對教學內容達到掌握水平所必備的知識技能上。

總結性評價的目的是要對學生在一門課上的學習結果作出全面的評定,並把評定成績告訴學生家長和學校管理人員。(《學習論》施良方著1994p333)

二、我國地理教學評價現狀(《中學地理教學設計與案例研究》李家清主編)

1、傳統的地理教學評價

以期中、期末考試,以及會考、大學聯考等高厲害性考試為主,考試成績為主要評價依據。

傳統地理教學評價存在的問題:

①評價功能失調

②評價重心偏離

③評價標準機械

④評價方法單一

⑤評價物件被動

(萬國平,李家清,張勝前.“異質的平等”:地理教學評價新視點.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__)

2、新課程地理教學評價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試行)》“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髮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與傳統相比的轉變:

①評價目標發展化

②評價內容綜合化

③評價主體多元化

④評價方式多樣化

三、地理教學評價的內容

1、對地理知識理解與應用的評價

2、對地理技能形成與運用的評價

3、對地理科學方法掌握的評價

4、對學生探究活動質量的評價

5、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形成的評價

四、地理教學評價的方法

1、課堂觀察與提問

2、交流式談話

3、紙筆測驗

4、問卷調查

5、成長記錄袋

五、地理教學評價的意義

1、診斷作用

2、導向作用

3、調控作用

4、激勵作用

六、地理教學評價功能

促進地理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1.引導地理教師樹立正確的教學觀

2.促進地理教師提升教學水平

3.促使地理教師參與地理教學改革

促進學生不斷髮展的重要策略

1.促進學生改進學習

2.鼓勵學生全面發展

(《新理念地理教學論》李家清20__ P200)

七、評價方法與工具

1、紙筆測驗

2、表現性評價

3、評定量表與檢核表

4、檔案袋評價

5、口語評價與軼事記錄

(《教學評估——多種評價工具的設計與應用》李坤崇著)

八、教育評價主體

評價主體主要指的是“誰來評價?”的問題。形成性評價設計應當注意評價主體的多元性。教師、學生以及身居課堂之外的家長等“利益相關者”都可以是評價的主體。

(1)學生——根據評價結果的反饋進行學習,同時本身也參加評價。

(2)教師——根據評價結果的反饋改進教育實踐,同時也根據學生的狀況被評價。

(3)家長和當地居民——根據學校的說明獲取評價相關資訊,同時也基於不同立場參與評價。

(4)教育行政機構——根據學校家長提供的評價資訊和行政機關實施的各種調查資訊,為學校和學區提供支援。

(5)第三方機構——由學校和教育部門以外的人員構成的,進行外部評價的機構。

國小教學評價方案 篇9

一、評價的目的意義

(1)促進黨的教育方針的真正落實,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2)調整教育教學各因素、各環節之間的關係和權重,控制教育教學和課內外活動向最優化、素質教育化方向發展。

(3)激勵學校、教師、學生積極進取,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

(4)對學校、教師的工作狀態和成效以及對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成效進行有效的監控管理。

二、評價的基本原則

1.堅持全面評價與特長評價結合的原則面向全體學生,對學生多種素質進行全面評價,同時突出對其有益的個性心理和特殊才能素質進行評價。

2.堅持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結合的原則

在對結果評價的同時,加強對教學常規的建立與管理,教研活動的開展與實效,對課堂教學、活動的效益與效果,對單元教學效率與效果的評價。

3.堅持整體評價與抽樣評價結合的原則

在依據教育教學規律堅持定期整體評價的同時,適時採用不定期分項抽樣評價,加強對教育教學狀況和效果的巨集觀監控和微觀管理。

4.堅持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結合的原則

以定性的“等級”和“評語”評價為主,以定量的“百分數”和“百分率”為輔,使評價儘量科學合理。

三、評價的基本程式

1.分級評價

學校以班級為單位進行評價。

2.先過程評價,後階段評價

過程評價採取隨機抽樣或等距抽樣的辦法進行不定期評價。階段評價於學年末和學期末組織進行。權重分別為0.4和0.6。

學校堅持對教學過程和單元、學期教學質量進行系統評價。

四、評價的內容和方法

1.教學常規管理水平評價(權重0.2)

(1)教學常規管理水平評價,主要對學校教學常規的建立、管理和教學工作執行狀況進行評價。

(2)教學常規管理水平評價,採取定期與不定期結合、“聽看查訪”結合的方法進行評價。

(3)評價依據《兩河國小教學常規管理評價標準》中的指標進行較客觀的評價,每項指標達到計1分,未達到計0分。

(4)全部指標均達到為“優秀”等級;有兩項未達到為“良好”等級;有四項未達到為“基本達標”等級;有五項以上未達到為“待達標”等級。

2.教研水平評價(權重0.2)

(1)教研水平評價主要對學校基層教研組織的建設、地位、活動狀況、活動成效進行評價。

(2)對活動狀況的評價,採取隨機抽樣直接參與的方法進行;對其他方面的評價,採勸聽看查訪”的`方法進行。

(3)全部指標均達到為“優秀”等級;有兩項未達到為“良好”等級;有四項未達到為“基本達標”等級;有五項以上未達到為“待達標”等級。

3.教學效率評價(權重0.2)

(1)教學效率評價主要對各科課堂教學效率進行評價。

(2)課堂教學的評價,採取定期普查和不定期抽查結合的方法進行。

(3)評價參照《各科課堂教學基本結構》,依據《各科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由學校評價組進行綜合評價。

(4)先定量評價,再定性評價。定性評價除明確等級外,還應針對教學風格、突破創新方面、主要問題及改進意見作簡短評語。90分及以上為“優秀”等級,75分及以上為“良好”等級,60分及以上為“基本達標”等級,60分以下為“待達標”等級。

4.教學效果評價(權重0.4)

(1)以分課目標為基礎,以單元測評矯正補償為關鍵,以階段質量標準為準繩,逐步建立全面、系統、規範的教學質量標準體系。

(2)依據《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班主任、家長、學生三者結合,加強對學生日常思想行為的評定、指導,同時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評定均採取等級制,利用班會時間,廣泛開展同學之間的互評互學活動。《評定表》由學生個人管理,定期(兩週)與班主任、家長見面,並評定等級。

(3)各學科的學年和學段階段性評價,由中心學校組織進行,權重分別為0.4和0.6。非統一測試學科由各學校組織安排進行。

(4)音樂、體育、美術、勞動、社會五個學科的評價,採取平時評定和學年、階段評定結合的方式進行,權重分別為0.4和0.6。平時評定主要對學生課堂學習態度、各次作業情況或各項技能、技巧、能力進行評定。

(5)平時評定分別由班主任和各科科任教師組織評定;學年和階段面測由學校組織不少於3人的測評組評定;學年和階段筆測由學校根據情況組織評定。

(6)語文、數學兩個學科的測評,教育內部可以使用百分制操作,但對外(學生、家長、社會)國小各學科均採用等級制。設“優秀”、“良好”、“基本達標”和“待達標”四個等級。折算按90分及以上為“優秀”,75分及以上為“良好”,60分及以上為“基本達標”,60分以下為“待達標”。

(7)學生參加學校及以上級別的各種競賽、展評、表演等活動獲獎,當年相應學科的相應方面的測評可以免測,並記為“優秀”等級。

(9)對各科教學效果的統計和分析,依據統計表,按平時、筆測等不同專案分項統計分析。在統計分析中,應特別重視單科達標率,全科達標率和單科優秀率、全科優秀率,增加對特長生的統計和分析。

(10)學期和學年結束,均應依據《學生素質報告手冊》對學生進行全

面的分項等級評價和綜合評價。分項評價表均留有一些空項,學校應根據辦學特色、學生實際、學生個性和學生特長等作補充填寫。綜合評價應包含三個方面內容,即“等級+特長+鼓勵”。綜合評價由學生、教師和家長三者結合進行。<學生素質報告手冊》由學校歸檔儲存,定期與學生、家長和社會有關方面見面。

國小教學評價方案 篇10

為進一步貫徹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關於積極推進中國小評價與考試製度改革的通知》精神,及時準確地把握我校教育教學質量情況,引導教育教學改革健康協調發展,確保我校教學質量穩步提高,深入推進素質教育,進一步提升我校教育的影響力及競爭力,現根據我校教育教學現狀,特制定《高廟國小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方案(試行稿)》。

一、教育教學質量評價的目的和意義

教育教學質量評價的目的:通過監控與評價的'實施,系統、科學、有效地評價各個學段的教育教學質量,充分發揮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為學校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推進素質教育,落實新課程標準,改進課堂教學,促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而服務;為教育行政部門作出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決策提供依據,實現我校整體提升教學質量的目標。

教學質量評價的意義:通過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引導學生全面、主動、和諧發展;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增強學校自我發展的動力,促進教學研究工作的開拓創新。

二、教學質量評價的原則

(一)發展性原則

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以學生各學段綜合素質發展和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為主要評價目標,組織實施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

(二)導向性原則

著眼於人才的培養,著眼於教師的專業發展,著眼於學校的可持續發展,以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相關檔案為指導,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深化教學改革;優化教學思想、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通過評價指導實踐,實踐完善評價,促進我校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和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

(三)實效性原則

以促進教育教學質量不斷髮展和提高的實際效果,作為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一切行為的準則,客觀準確地對教學質量現狀做出科學評價,制定科學合理、切實有效的監控與評價方案。通過有效的反饋監控機制,促進教學質量不斷髮展和提高。

(四)激勵性原則

通過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進行監控與評價,縮國小校之間的差距,獎勵先進,激勵薄弱學校,促進全區國小整體提升教學質量。

(五)綜合性原則

教學質量評價要堅持“全面評價、全程監控、全員參與”的綜合性原則。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還要注重學生、教師綜合素質的發展狀況,關注影響教學質量的各個相關因素和環節。通過多因素、多方位、多指標的綜合評價,促進學生、教師和學校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

要關注教學質量結果的評價,更要注重過程的監控,要抓源頭、抓過程、抓動態監測、抓及時調控,把教學中的問題矯正於始發時期,堅持橫向與縱向相結合,動態與靜態相結合,使評價更加客觀、公正、全面、有效。

要充分開發學生和教師主體作用和潛在能力,使每個人、每個學科組,都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積極促進學生、教師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三、教學質量評價的內容

以學校、教師、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立足點,以發展性評價為主線,關注變化和發展的過程,關注發展的成果。

評價分類、權重

評價重點

評價方法

評價方式

發展性

評價

(30%)

學校自主發展的主動性、創造性。

依據學校的建設,學校的影響力評定。

自評

他評

教師專業化水平發展的積極性、成果性。

依據教師的培養,從校本教研、培訓的效果、教學視導、個人的專業發展情況評定。

學生全面發展的自主性、個性特長的凸顯性。

依據開設的不同學科的學生學業評價評定。

以非紙筆性為主

水平性

評價

(40%)

依據學校建立的教學質量機制,注重過程性的管理水平為主。

以學校參與區域性教學活動的實效和教學視導工作為標準。

他評

以教師專業素質測試及學生區域性學科質量抽測、專項測試為主。

教師每學年由學校或中心校組織一次專業素質測試;學生每學年第二學期結合期末考試、國小畢業考試、量監測進行評定。

紙筆和非紙筆結合

選拔性

評價

(30%)

以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師生學科競賽。

以每學年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各類師生競賽成績。

按照一定比例評定

四、教學質量評價的方式方法

(一)主要方式

1、教學資訊監控——通過日常的教學檢查,教學過程的常態監測,期初、期中和期末的定期檢查,教師教學資訊反饋和學生學習資訊反饋等渠道,及時瞭解和掌握教學中的動態問題,並及時進行反饋、矯正和調控。

2、教學督導評價——對所有教學活動、各個教學環節、各種教學管理制度、教學改革方案等進行隨機性的督導評價。

3、專項監控評價——對課堂教學、校本課程開發、校本教研開展、教學常規管理、德育工作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校內文體活動、教學質量評價、綜合素質評定等方面的工作進行專專案標評價。

(二)具體方法

1、實地觀察

通過實地考查,對教學過程進行監控與評價,並就影響教學質量的原因進行深入地分析。以聽課、參觀、情境測試、常態下隨機測試等手段,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的思想和學業發展水平,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專業成長狀況,以及教育教學管理水平進行評價。

2、訪談

訪問者根據設計好的訪談問題或提綱,通過與受訪者的交流互動、專題研討,集體座談、個別談活等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瞭解學生的思想和學業發展水平,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專業成長狀況,以及教育教學管理工作中非文字表述性的內容。

3、問卷調查

通過書面的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瞭解學的生思想和學業發展水平,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專業成長狀況,以及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相關內容。

4、文獻分析

文獻分析是通過系統收集、分析學校以及教師中與教學質量相關的各種檔案、論文、研究成果、學校教學管理、學生學業成績記錄、教學資料統計報表、質量分析報告、專著、經驗材料等,全面、客觀地評價學校的教學管理水平、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並將其作為分析研究教學質量的輔助材料,以求更準確地把握教學質量的發展趨勢。

5、學生學業成績測評

每學年對幾個年級的學生,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分學科進行測試。這種測試以紙筆測驗為主,適當採用其他方式,如情景測試、實際操作等。

6、個案研究

針對學生的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及其影響因素,採取目的性取樣的方式,在群體測驗與調查中找到最有代表性的樣本,結合校本教研,對某個專題進行深入研究。

五、教學質量評價的組織體系和制度保障

(一)組織體系

建立學校、學科組二級評價體系,把影響教學質量的諸多因素,分解和細化為評價目標,學校、學科組二級監控評價組織,根據管理職能,在不同層面上實施分層監控、分項監控。對各相關因素作出及時的監測、準確的診斷、科學客觀的評價和有效的反饋矯正。

1、校級評價組織主要負責學校的教學質量的評價,要根據實際情況設定相關的評價領導機構,制定相關的實施方案和操作辦法,對評價工作進行組織協調。負責教學質量資訊的蒐集、整理、分析、反饋等具體工作。

2、學校是教學質量評價的實體,是實施教學質量動態監控、常態監控的最有效、最關鍵的環節。根據中心校的評價標準的要求,在學校各層面上實施教學質量評價,形成一個完善、科學的教學質量評價網路。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實施細則、操作辦法,明確不同部門和人員的工作職責,並將其落實到每一個學科、每一位教師、每一位學生。對各學科、各年級、各教學環節進展情況實施動態監控、常態監控,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關鍵因素,及時地分析反饋,並提出改進意見,儘量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解決在始發時期。

(二)制度保障

1、教學質量專項督導制度——建立學校(中心校)教學質量二級評價專項督導制度。根據管理的職能和實際情況,有計劃地在不同層面上,針對不同內容,採用不同方式對國小教學質量以及評價體系的執行進行督導。

2、教學質量反饋調控制度——學校要建立教學質量反饋調控制度,對日常監控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及時調控。

3、學生綜合素質評定製度——按照縣、中心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定的實施意見的要求,建立對國小生綜合素質評定的制度。

4、學生學業成績評價制度——按照縣、中心校學生學業成績評價辦法的要求,建立對國小生進行學業水平抽樣測評的制度。

5、教學質量分析評價報告制度——建立起自下而上的以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為宗旨,以年度分析評價報告為成果呈現形式的教學質量分析評價報告制度。學校每學期召開教學質量分析會,對教學質量作出全面、客觀、科學地分析,總結經驗、找準問題、提出今後改進教學工作的思路和措施。

6、教學質量綜合評價和獎勵制度——建立起自下而上的教學質量綜合評價和獎勵制度,根據綜合評價的結果進行獎勵。

六、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執行實施

教學質量的評價,是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環節,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項具有創新意義的研究課題。作為一項系統工程,要經過較長時間的研究和探索以及分階段分步驟實施,才能得以不斷的完善。根據實施的情況、學科課程標準的變化和每學年工作特點不斷修改和完善。在日常的教學中要注重積累有關資料,對照本方案認真實施。每學年採取撰寫自評總結,自評打分,由教導處組織進行評定。

七、獎勵辦法

1、按照學校原有基礎和辦學條件分組評價,實行質量等級獎勵制。

2、在中心校制訂《考核細則》基礎上完善。

國小教學評價方案 篇11

為提升本科教學質量,完善本科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本科教學質量評價機制,依據《中共教育部黨組關於加強高校課堂教學建設提高教學質量的指導意見》(教高〔20xx〕51號)、《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發〔20xx〕31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教黨〔20xx〕62號)等重要檔案精神,結合學校實際,特修訂本方案。

一、評價目的

1.進一步強化本科教學工作中心地位。通過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積極引導廣大教師增強教書育人的自覺性和責任感,加大對教學工作的精力投入,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加強教風建設,提升教學質量。通過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為教師提高授課質量提供比較準確的反饋資訊,幫助教師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加強教風建設,引領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3.促進各教學單位加強課堂教學環節的科學管理。通過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為教學管理部門及教學管理人員提供教師教學工作資訊,以便全面掌握學校教學狀況,提高教學管理水平,為教師的評先、評優、職稱評聘、崗位聘任和年終考核提供依據。

二、評價原則

1.全面評價原則。每位教師每學期開設的所有課程均需接受評價,所有修讀該課程的學生均需參與對該課程的評價。

2.定量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原則。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按照評價標準實行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以提高評價結果的可信度和可比性。

3.公正、公平、公開原則。各類評價均要嚴格操作程式,嚴肅評價紀律,確保評價結果的可靠性。

4.科學性、導向性、可測量性原則。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標準既要科學嚴謹、導向明確,又要簡便可行、便於操作。

三、組織管理

1.實行學校、學院(部、室)兩級評價管理制度。

(1)學校教學管理部門負責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工作的全面安排、指導、檢查和監督。

(2)各學院(部、室)成立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領導小組,負責本單位評價工作的組織實施。

2.做好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宣傳教育工作。各學院(部、室)在開展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工作時,要向師生講明評價的目的、意義;教育學生嚴肅、認真、公正、客觀地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

3.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實施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應嚴格遵守公正、求實的評價原則。在評價工作中如發現不負責任、弄虛作假等不良現象,按教學事故處理。

4.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實行學期評價制度,學生評價在每學期選課前完成,下學期初公佈評價結果。

四、實施辦法

(一)評價範圍及要求

1.承擔我校本科教學任務的教師每學年均需接受一次同行專家評價。

2.同一教師在不同學院(部、室)、不同專業或不同班級開設同一門課程(包括公共課),每個班級的學生都要進行評價,否則評價結果無效。

3.教學督導聽課的重點是35歲以下青年教師。

4.以下四種情況之一,自獲得相應榮譽或免評資格後,一年內可免於學校督導組及學院同行專家組組織的聽課(當年申報高一級職稱的教師除外):

(1)各級“教學名師獎”及校級“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十佳教師”獲得者;

(2)獲得省級及以上教學比賽一等獎的教師;

(3)連續兩年被學校和學院教學督導組均評為優秀的教師;

(4)學院師生公認並由學院推薦的教學效果優秀的教師(不超過本單位專業教師總數的1/3,且每位教師不能連續三年被推薦為免評教師)。

(二)評價分類

根據授課內容和方式的不同,課堂教學評價分為理論課、實驗課與技能課三大類。

(三)評價指標

為保證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公正性和可比性,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統一使用學校制定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表,包括:

1.河南師範大學課堂(理論課、實驗課、技能課)教學質量評價表(學生用表,附件1~3);

2.河南師範大學課堂(理論課、實驗課、技能課)教學質量評價表(專家用表,附件4~9)。

(四)評價方式

為克服單一評價方式的侷限性,使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儘可能做到全面、公正、合理,將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分為三種方式:學生評價、同行評價和校教學督導組評價。

1.學生評價

(1)我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必須參加課堂教學質量評價,依據河南師範大學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進行評教,不評教者不能選課。

(2)不能在網上評教的課程由學生所在學院負責安排學生評教,以班級為單位,評教結束後將評價材料當場密封,並由組織評教工作人員和學生班長簽字,上交學院,由學院統計彙總後交教務處備案。

2.同行評價

各教學單位由教學副院長任組長,以教研室(組)為單位,選出3名及以上具有副教授以上職稱的學科同行專家組成不同的專家組,分別對本教研室(組)教師課堂教學質量進行評價,並及時將評價表交至學院,各學院在每學期期末將本學期所有被評教師的評價結果進行統計、彙總、存檔。

3.校教學督導組評價

校教學督導組對全校教師進行評價。

同行專家組和校教學督導組成員應通過隨機聽課、查閱任課教師的相關教學材料或學生座談會等方式,在全面瞭解每門課程授課質量的基礎上依據河南師範大學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進行評價。

同行專家組和校教學督導組應在規定的時間內認真、客觀、公正進行評價。

五、評價結果統計及等級評定

1.下學期初,各教學單位上報本單位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彙總表,學校隨機抽查各教學單位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原始材料。

2.為提高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公正性及科學性,學生評價系統將分別去掉5%的最高分和最低分。

3.等級評定。在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基礎上,以學生評價成績20%、同行專家組評價成績50%和校教學督導組評價成績30%的權重計算綜合得分,總評結果分A、B、C、D四個等級,其中,90-100分為A級(優秀)、80-89分為B級(良好)、60-79分為C級(中等)、60分以下為D級(不合格)。

4.各教學單位下學期初將總評結果在本單位公示三天。

六、評價總結

1.各教學單位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領導小組和專家組應分析、總結每學期教學評價工作,填寫評價工作總結表,於下學期第二週上交教務處。

2.對於評價成績低於80分及各學院(部、室)排名最後兩名的教師,各教學單位要幫助其分析原因,找出差距,制定具體改進措施。

3.任課教師應根據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結果,積極採納學生、同行專家以及校教學督導組的意見和建議,認真分析自身教學現狀,發揮優勢,克服不足,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七、評價結果的運用

1.評價結果記入教師教學檔案,作為教師評先、評優以及職稱評聘、崗位聘任和年終考核的依據。

2.評價等級為D級的教師,半年內留崗學習,不能擔任課程主講教師,當年不得參加一切評先、評優和職稱評聘,半年以後經學院和學校考核達到B級及以上方能擔任主講教師;連續兩年評價等級達不到B級及以上的教師,半年內留崗學習,不能擔任課程主講教師,半年以後經學院和學校考核達到B級及以上方能擔任主講教師;上一學年評價等級達不到B級及以上的教師,當年不得破格評聘高一級職稱。

3.評價等級為C級的課程,當年的教學工作量按90%計算;評價等級為D級的課程,當年的教學工作量按70%計算。

4.課堂教學評價結果報送校領導、有關處室及教學單位,並在各教學單位公佈評價結果。

八、其它

1.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實施,原《河南師範大學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方案》(校教字〔20xx〕3號)同時廢止。

2.本辦法由教務處負責解釋。

國小教學評價方案 篇12

為進一步貫徹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精神,及時準確地把握我校教學質量情況,引導教學改革健康協調發展,確保我校教學質量穩步提高,深入推進素質教育,進一步提升我校教育的影響力及競爭力,現根據我校教學現狀,特制定《曉義國小教學質量評價方案》。

一、教學質量評價的目的和意義

教學質量評價的目的:通過監控與評價的實施,系統、科學、有效地評價各個學段的教學質量,充分發揮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為學校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推進素質教育,落實新課程標準,改進課堂教學,促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而服務;為教育行政部門作出教學改革與發展的決策提供依據,實現我校整體提升教學質量的目標。

教學質量評價的意義:通過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引導學生全面、主動、和諧發展;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增強學校自我發展的動力,促進教學研究工作的開拓創新。

二、教學質量評價的原則

(一)發展性原則

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以學生各學段綜合素質發展和教師教學水平為主要評價目標,組織實施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

(二)導向性原則

著眼於人才的培養,著眼於教師的專業發展,著眼於學校的可持續發展,以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相關檔案為指導,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深化教學改革;優化教學思想、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通過評價指導實踐,實踐完善評價,促進我校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和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

(三)實效性原則

以促進教學質量不斷髮展和提高的實際效果,作為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一切行為的準則,客觀準確地對教學質量現狀做出科學評價,制定科學合理、切實有效的監控與評價方案。通過有效的反饋監控機制,促進教學質量不斷髮展和提高。

(四)激勵性原則

通過對學校教學質量進行監控與評價,縮小班級之間的差距,獎勵先進,激勵薄弱學校,促進我校整體提升教學質量。

(五)綜合性原則

教學質量評價要堅持“全面評價、全程監控、全員參與”的綜合性原則。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還要注重學生、教師綜合素質的發展狀況,關注影響教學質量的各個相關因素和環節。通過多因素、多方

位、多指標的綜合評價,促進學生、教師和學校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

要關注教學質量結果的評價,更要注重過程的監控,要抓源頭、抓過程、抓動態監測、抓及時調控,把教學中的問題矯正於始發時期,堅持橫向與縱向相結合,動態與靜態相結合,使評價更加客觀、公正、全面、有效。

要充分開發學生和教師主體作用和潛在能力,使每個人、每個學科組,都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積極促進學生、教師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三、教學質量評價的內容

以學校、教師、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立足點,以發展性評價為主線,關注變化和發展的過程,關注發展的成果。

四、教學質量評價的方式方法

(一)主要方式

1.教學資訊監控——通過日常的教學檢查,教學過程的常態監測,期初、期中和期末的定期檢查,教師教學資訊反饋和學生學習資訊反饋等渠道,及時瞭解和掌握教學中的動態問題,並及時進行反饋、矯正和調控。

2.教學督導評價——對所有教學活動、各個教學環節、各種教學管理制度、教學改革方案等進行隨機性的督導評價。

3.專項監控評價——對課堂教學、校本課程開發、校本教研開展、教學常規管理、德育工作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校內文體活動、教學質量評價、綜合素質評定等方面的工作進行專專案標評價。

(二)具體方法

1.實地觀察

通過實地考查,對教學過程進行監控與評價,並就影響教學質量的原因進行深入地分析。以聽課、參觀、情境測試、常態下隨機測試等手段,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的思想和學業發展水平,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成長狀況,以及教學管理水平進行評價。

2.訪談

訪問者根據設計好的訪談問題或提綱,通過與受訪者的交流互動、專題研討,集體座談、個別談活等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瞭解學生的思想和學業發展水平,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成長狀況,以及教學管理工作中非文字表述性的內容。

3.問卷調查

通過書面的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瞭解學的生思想和學業發展水平,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成長狀況,以及教學管理工作的相關內容。

4.文獻分析

文獻分析是通過系統收集、分析學校以及教師中與教學質量相關的各種檔案、論文、研究成果、學校教學管理、學生學業成績記錄、教學資料統計報表、質量分析報告、專著、經驗材料等,全面、客觀地評價學校的教學管理水平、教師的教學水平,並將其作為分析研究教學質量的輔助材料,以求更準確地把握教學質量的發展趨勢。

5.學生學業成績測評

每學年對幾個年級的學生,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分學科進行測試。這種測試以紙筆測驗為主,適當採用其他方式,如情景測試、實際操作等。

6.個案研究

針對學生的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及其影響因素,採取目的性取樣的方式,在群體測驗與調查中找到最有代表性的樣本,結合校本教研,對某個專題進行深入研究。

五、教學質量評價的組織體系和制度保障

(一)組織體系

建立學校、學科組二級評價體系,把影響教學質量的諸多因素,分解和細化為評價目標,學校、學科組二級監控評價組織,根據管理職能,在不同層面上實施分層監控、分項監控。對各相關因素作出及時的監測、準確的診斷、科學客觀的評價和有效的反饋矯正。

1.校級評價組織主要負責學校的教學質量的評價,要根據實際情況設定相關的評價領導機構,制定相關的實施方案和操作辦法,對評價工作進行組織協調。負責教學質量資訊的蒐集、整理、分析、反饋等具體工作。

2.學校是教學質量評價的實體,是實施教學質量動態監控、常態監控的最有效、最關鍵的環節。根據中心校的評價標準的要求,在學校各層面上實施教學質量評價,形成一個完善、科學的教學質量評價網路。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實施細則、操作辦法,明確不同部門和人員的工作職責,並將其落實到每一個學科、每一位教師、每一位學生。對各學科、各年級、各教學環節進展情況實施動態監控、常態監控,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關鍵因素,及時地分析反饋,並提出改進意見,儘量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解決在始發時期。

(二)制度保障

1.教學質量專項督導制度——建立學校(中心校)教學質量二級評價專項督導制度。根據管理的職能和實際情況,有計劃地在不同層面上,針對不同內容,採用不同方式對國小教學質量以及評價體系的執行進行督導。

2.教學質量反饋調控制度——學校要建立教學質量反饋調控制度,對日常監控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及時調控。

3.學生綜合素質評定製度——按照縣、中心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定的實施意見的要求,建立對國小生綜合素質評定的制度。

4.學生學業成績評價制度——按照縣、中心校學生學業成績評價辦法的要求,建立對國小生進行學業水平抽樣測評的制度。

5.教學質量分析評價報告制度——建立起自下而上的以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為宗旨,以年度分析評價報告為成果呈現形式的教學質量分析評價報告制度。學校每學期召開教學質量分析會,對教學質量作出全面、客觀、科學地分析,總結經驗、找準問題、提出今後改進教學工作的思路和措施。

6、教學質量綜合評價和獎勵制度——建立起自下而上的教學質量綜合評價和獎勵制度,根據綜合評價的結果進行獎勵。

六、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執行實施

教學質量的評價,是整個教學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環節,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項具有創新意義的研究課題。作為一項系統工程,要經過較長時間的研究和探索以及分階段分步驟實施,才能得以不斷的完善。根據實施的情況、學科課程標準的變化和每學年工作特點不斷修改和完善。在日常的教學中要注重積累有關資料,對照本方案認真實施。每學年採取撰寫自評總結,自評打分,由教導處組織進行評定。

國小教學評價方案 篇13

為全面促進中國小學科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進一步引導中國小校按照《縣中國小教學常規(20xx修訂版)》要求,關注教學質量,抓嚴抓實教學管理,營造學校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求生存、謀發展的良好氛圍,進一步貫徹落實《教育局工作要點》,結合《基教科20xx年工作計劃》,教育局決定在全縣中國小實施20xx~20xx學年度第一學期中國小學科教學質量監測,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二、組織領導

為了使監測工作順利開展,確保此次監測活動中的各項要求落到實處,收到實效,教育局成立質量監測領導小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三、實施辦法

1、監測時間:20xx年11月上旬。

2、監測年級、學科及考試時間安排

教育局決定本學期對全縣所有中國小的部分年級(一個班級全員參加)、部分學科進行監測,國小監測年級為五年級,國中監測年級為八年級,中國小均監測語文、數學、英語三個學科,測試時間國小三科共90分鐘,中學三科共100分鐘。

3、試卷及命題

監測試卷統一由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員命題。出題依據各學科課程標準對各年段的要求,結合各學科的正常教學進度,完全體現教材目標,考查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與基本能力的形成情況。

4、考場設定

各校的監測考場統一要求設在多功能教室,確保單人單桌、間隔合理。保證被監測班級全體學生參加監測,班級人數與學生名單要與基教科掌握的相符。

5、監考人員安排

監測工作由教育局基教科組織具體實施。監考人員由基教科成員和其它科室工作人員組成,每個考場一名監考。要求監測工作人員要統一過程管理、嚴肅學生紀律,監考認真負責,到校後立即對被測班級的學生進行測試。監測結束後,試卷由監考人員和該校一名業務領導共同簽名封存,送回基教科205室。

6、試卷的批閱與成績評定

試卷統一由基教科組織相關人員批閱,批閱結束後認真核算成績彙總,彙總結束後下發監測情況及結果的通報。

7、質量分析

各學校針對本次學生考試成績和試卷完成情況,在成績釋出一週內,到基教科取回本校試卷,組織相關學科教師進行試卷分析,形成文字材料,試卷分析人簽字、校長簽字、加蓋單位公章,將試卷及分析送到教育局基教辦206室,電子版傳送郵箱,聯絡人:。

國小教學評價方案 篇14

評價是數學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環節。《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xx年版)》對評價問題提出了新的理念與方法,倡導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瞭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國小數學學習評價制度,是推動國小數學課程改革的關鍵。為從實踐層面上探索出一套科學、簡便、易行、重實效的學習評價體系,我區在數學教學評價方面作了一些嘗試。

一、營造良好的評價氛圍

以往的評價制度過於注重紙筆測驗,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功能,忽視其改進與激勵功能,造成學生懼怕考試,喪失學習信心,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進行評價改革勢在必行,但這項工作涉及面廣,需要營造良好的評價氛圍。

(一)加強培訓,形成共識

我們利用學科培訓時間,幫助學校和教師轉變評價觀念,大力宣傳發展性評價的新理念,爭取學校對教育評價改革的理解和支援,從而形成新的共識。

(二)制定方案,巨集觀導向

為了讓新的評價理念轉化為可操作的實踐,我們每學期都嘗試制訂了《教學質量評價方案》。在方案中,對評價的理念、評價內容和方式及評價注意事項都作了說明。為了給各學校在評價工作中留下實踐探索的空間,在方案中指出了評價方式除書面考查由教研室統一命題外,其餘評價方式由各學校教師結合評價內容及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適當的方式來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情況,反映學生的進步歷程。為幫助學校進一步掌握評價方法,我們召開了各校教學副校長和主任會,下發了方案,並建議各學校也制定出適合本校學生特點的評價方案。

二、創造性地實施發展性評價

(一)改革評價內容

由過於注重知識向關注人的全面發展轉變,評價的內容除學生的學業成績外,還依據課程標準,從“情感與態度”“合作與交流”“課外實踐”等非學業方面進行評價,豐富了評價內涵,關注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情感與態度”會考查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等;在“學習的過程與方法”中,考查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的能力、質疑問難的能力、探究精神、合作與交流的能力等。

在試卷命題上也作了較大的改變,命題的指導思想:力求體現《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xx年版)》的基本理念。整個卷面試題型別要廣,注重貼近於學生的生活。不僅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同時還將反映出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理解問題的能力、特別要考查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編制試卷時,注意改變了傳統的教什麼就考什麼,怎麼教就怎麼考的思維模式,力求從傳統命題題型格式化、題材課本化轉變為題型多樣化、題材情境化的命題方式,使命題融入生活現實,符合學生需要,體現能力化、個性化和人文化的色彩,切實轉變學生怕考、厭考的被動情緒。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特點:

1.命題體現了人文關懷。數學教學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又要關注學生的情感與態度,體現關心人、尊重人、發展人的理念。因此,命題注意體現了人文價值,關注學生精神世界,關注學生的需求,使原本呆板的試卷成為學生與知識、情境、教師對話,心靈交匯、情感交流的載體。例如:對傳統試卷的表述形式進行了“改頭換面”,設計了卷首語。其中包含了教師對學生的熱情期待與鼓勵,促進了師生情感的互動交流,充滿人文關懷。另外題目要求改變了以往的陳述形式,而是以親切鼓勵的口氣表述,讓學生充滿了自信感。

2.命題體現了尊重學生的個性選擇。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考試不能視學生為被動檢測物件,命題要給學生一定的自由度和自主性,為學生提供一個啟用靈性、張揚個性的平臺。因此,在每學期命題時,都注意設計一些答案豐富多彩的開放性題目。例如:二年級試卷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在括號裡填上時刻,並在鐘面上畫出時針和分針,目的是考查學生能否正確地認讀時刻,在這裡給了學生較為開放的空間。又如:根據題目中的數學資訊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並解答,不僅給學生創造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而且能滿足不同學生對數學的不同追求,尊重了學生的差異,從而體現了命題的個性化色彩。

3.題目的呈現方式多樣化,內容貼近了學生的生活。特別是解決問題呈現方式上有所突破,或者文字敘述、或者表格式、或者圖畫式等,體現了圖文並茂。題目內容情境化,融入了現實生活。評價內容的確定與改革,對教學起到了一個指揮棒的作用,增強了教師依據目標進行教學的自覺性。

(二)改革評價方式

由單一方式向多種方式轉變。由於評價的自主權下放給各學校,下放給一線教師,極大地調動了教師參與評價改革的積極性。各學校成立了教學質量評價小組,制定了評價方案,組織教師根據學科特點,確定評價的關鍵專案和指標,評價的方式及具體的操作步驟等。方案的形成過程,變成了深入學習教育評價理念的過程,變成了教師深度參與,充分發揮各自聰明才智的過程。許多學校除進行書面考查外,還進行了口頭評價、作業批註評價、課堂觀察評價、單元測試評價、問卷分析調查、建立成長記錄袋等方式,把階段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激勵了學生不斷進步。有的學校還將課內評價與課外評價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還有的學校將統一評價與差異評價相結合,但更多關注的是差異性評價,即給學生提供多次評價、多層次評價的機會,拓寬了學生的發展空間。如:學生對自己的成績不滿意,可以允許他們重考。對於作業、提問、活動、操作分為不同的檔次,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評價層次,只要有進步就給與充分肯定,鼓勵學生分層遞進。此外,為了讓所有的學生都有成功的機會,有的學校還設立了單項獎、特長獎、進步獎等,讓每個學生都捧著獎狀回家,極大地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三)改革評價主體

由單一評價向多元評價轉變。許多學校在評價中採用了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家長參評、教師綜合評定的民主的、開放的多方民主評定法,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人,使評價成為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激勵的動力,成為學生髮現和調整自我成長方式的重要途徑。在評價中,為避免教條的理解評價主體多元化,我們強調並不是所有專案評價都要多方參與,而應有重點。比如:知識領域的評價主要由教師、學生完成,情感與態度、學習方式則應由學生、同學、家長、教師共同給與評價,從而提高評價的效度,使評價真正成為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互動活動。

(四)處理好評價的結果

教研室對學校進行書面考查後,對考查的結果重在加強分析指導,及時召開書面考查試卷分析會及每學期的教學質量評價分析會,反思教學中的不足,同時為學校和教師提出建設性的改進意見。在對學生評價結果的處理上,建議各學校採用“等級+評語+成長記錄袋”的方式呈現。

三、評價改革帶來的可喜變化

(一)促進了學校、教師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轉變

評價的改革使學校和教師清楚地認識到,對學生的評價,不能僅停留在試卷、分數上,而要體現新的人才觀和教育觀,充分發揮了評價的診斷功能和激勵功能,把評價作為促進學生自我反思和改進的過程。在操作過程中,雖然教師的工作量加大了,但卻鍛鍊和培養了教師的能力,提高了教師素質。

(二)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評價改革,充分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為本,學生對評價形式感興趣,主動參與,促進了學生情感、認知、思維和能力的發展。特別對於那些學習上暫時有困難的學生,極大地增強了他們學習的自信心。

(三)改變了家長的觀念

評價改革,促進了家長教育思想的轉變,使他們由原來只關心孩子的分數變為關注孩子各方面素質的發展,積極參與學校的質量評價。

當然,在評價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中,我們也存在一些困惑,如多次評價是否會使部分學生養成不刻苦學習的習慣,評價內容如何更科學、更全面、更客觀、更簡明易評,今後將進一步加強研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