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大學生個人報社實習自我鑑定總結(精選4篇)

欄目: 個人自我鑑定 / 釋出於: / 人氣:2.19K

學生個人報社實習自我鑑定總結 篇1

我在《某某某晚報》進行了為期4周的實習。在實習期間,我受益匪淺,不僅熟悉了報社工作的各個環節,掌握了記者採寫的工作方法,而且在發現自身不足的同時加深了對社會的認識,這些收穫將會使我終身受益。

大學生個人報社實習自我鑑定總結(精選4篇)

實習期間,我被安排到機動部跟張偉老師和包東流老師跑突發(社會)新聞。從此,我開始了和大學生活迥異的記者生活:每天早上7點就要擠公交車往報社趕;有時上午在賓館採集會議新聞,但下午已經在農村採訪鬥毆的雙方;加班更是家常便飯,有時候晚上10點鐘還有采訪任務……

由於我們平時在學校只進行理論課的學習,所以初到記者的職位上,很多東西都不很熟悉,對社會知識缺乏一定的瞭解。但是,每次有新聞線索時,我的指導老師都帶我到現場,回來後讓我自己寫稿子,然後耐心給我修改稿件,並且告訴我應該注意的問題。到後來,老師就讓我自己去採寫新聞,自己找新聞點。我的實習指導老師高立也經常幫我分析解決實習中遇到的問題。有付出便有回報,實習期間,我發表各類稿件共計52篇,同時我的新聞敏感性、職業道德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具備了一定的專業的素質。

在報社,我一直記著我來自武漢體院,我告訴自己不能夠給母校丟臉。為此,每天早上都是我第一個來到報社,幫老師擦好辦公桌,準備好採訪本、錄音筆等裝置;每天晚上,記者都已經回家了,我還在報社反覆比較自己寫的稿子與編輯修改後的稿子,尋找其中的差距;有突發事件時,我立即從租住處出發在第一時間趕至新聞現場……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報社的一位記者對我說過這樣一句話:“小宋,你不是我見過的最聰明的實習生,但你是我見過的最努力的實習生。”我把這句話當作報社對我最大的肯定。

實習的一個月很短暫,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我開始親身體會到做一個好記者究竟該需要哪些素質。

第一,做一個好記者必須要有職業道德。做一個記者不難,難得是做一個好記者。在報社實習期間,常常有群眾到讀者接待室找我們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 他們總是十分熱心卻極其無奈。很多老百姓辦不了的事情,比如說包工頭廠拖欠工資,消費者權益沒有得到保障,記者只要一句話一個電話就能給他們解決。我發現,為老百姓說話就會得罪很多單位,但是,記者是個需要愛心的工作,只讓小部分人說好不是好,只有讓老百姓說好才算好。

第二,做好記者需要有很強的時間觀念,尤其是機動記者。當有緊急事件發生時,如果你的節奏很慢, 那麼當你到達現場也許已經人去樓空,一無所獲。這樣,一條重要新聞的現場性就會變得很淡。甚至,報社會在和同城對手的競爭中落在下風。

第三,實習時要給自己定好位。在實習中,在態度上要把自己當成學生,虛心請教;但是在做新聞時,一定要把自己當成報社一員,愛崗敬業,嚴於律己,爭取多寫新聞,多發新聞,維護新聞的客觀、公正。

第四,在以後的學習中要拓展知識面,使自己的知識系統化。由於新聞需要接觸社會的方方面面,所以需要的知識也需要十分全面,光有專業的新聞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這就要求我們在以後的學習中多想,多讀,多學,為將來投身新聞業做好準備。

大學生個人報社實習自我鑑定總結 篇2

今年暑假,我有幸來到《某某》熱線部,進行為期三週的專業實習。在這寶貴的三週時間裡,我不僅對專業知識有了更為深刻地瞭解,同時也學到課本外的實踐經驗。這些收穫對我今後的學習和工作都起到了很大的指導作用,使我受益匪淺。

第一天到報社時,我心裡七上八下的,看著大家忙碌的身影,完全不知該從哪裡下手。負責帶我的某某老師給我介紹了部門的大體情況,採訪的具體流程以及新聞記者需要注意的基本事項。第一天,老師沒有帶我採訪,而是讓我在閱覽室閱讀報紙。說實話,以前看報紙往往只是看個熱鬧,根本沒有意識去觀察新聞的思路和寫法。

從第二天起,我就跟著某某老師開始了緊張而忙碌的採訪。一旦接到新聞線索,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要立刻奔赴現場。用老師的話講,記者就是一臺不分晝夜時刻待命的機器。我所在熱線部的主要採訪任務是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新聞。在這20多天裡,我隨老師深入北京大街小巷,跑遍了大半個北京城。無論風吹日晒,哪裡有新聞,哪裡就有我們的腳印。我是一個比較嬌氣的女孩,平時出門打傘,下雨打車。但是在採訪期間,我明白記者是來不及顧及這些的。隨著我漸漸融入工作,這些也在不知不覺中被忽略了。我們一般的工作流程是上午在報社接熱線電話,下午出去採訪,晚上回家寫稿。任務多時,稿子往往不止一個,回家後常常要寫到深夜。這也讓我深深體會到記者的生活並非像想象中那麼浪漫,記者不僅是無冕之王,更是一個肩負重大使命的職業群體。

新聞容易忽略一些事實細節,而恰恰是這些細節比如人物,時間,地點等必須要精確。剛開始採訪時,自己總不注意,人名地名沒有留心去反覆核實。在老師的囑咐下,我知道了這些看似細枝末節的小事其實是新聞中最重要的。一個錯誤的人名甚至會影響整個新聞的真實性。另外,新聞中每一個字,每一個稱謂都要準確具體。比如,在一次城市雕塑的採訪稿中,負責管理城市雕塑的部門我用了城管部門這個稱謂。主任在審稿時指出這個稱謂過於籠統,讓我打電話再次確認。確認之後城管部門變成了某某街道辦事處城管指揮中心。主任告訴我,越是這種責任單位,名稱越要具體,絕不能出絲毫的差錯。

在和老師採訪的過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無論走到哪裡,老師總能細心留意身邊的細節。記得在採訪盲人老人為簋街製作忙問地圖時,我觀察到的是兩位老人半小時完成一份、因此,我從老人效率高的角度採寫。然而,老師告訴我,她粗略掐表算了一下,一份盲文地圖上的地名只有40來字,半個小時意味著老人平均扎一個盲文需要將近一分鐘的時間,這是非常不容易的。這讓我明白採訪時不僅要觀察,還要細心。

真實性是新聞的基本原則之一。前不久的紙陷包子和華南虎事件使大眾對新聞真實性產生了嚴重的信任危機,也給新聞工作者敲響了警鐘。為了保證新聞的真實性,無論新聞線索來自何方,無論新聞事件大小,我們都必須深入現場採訪。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做真實的新聞,為社會負責也為自己負責。記得有一次,市民張先生打來熱線,稱他家附近的國小不到8點就播放廣播操音樂,影響居民正常休息。第二天清早,我們來到某某國小門口。直到8點後也沒有任何動靜。在詢問學校保安和小區居民後得知,開學第一天學校為除錯喇叭才一早播放音樂,正常的廣播操是在10點之後。聽了這話,我不禁嘀咕,就因為一句話,我們就得起個大早趕到這裡,浪費時間和精力。但是老師告訴我,這種情況對於記者再普遍不過,雖然很多時候在做無謂的勞動,但為了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必須親歷而為。

在報社,我發現很多記者並非新聞專業出身,理工科的記者作新聞也非常優秀。的確,記者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但是相比之下社會知識和經驗也同樣很重要。要想成為一名出色的記者就必須有全面的知識結構。記者是綜合性人才,對每一領域雖然不能都像本專業那樣投入,但至少都應有一定的涉獵。在我的採訪中,有一次是關於網上銀行密碼被盜的經濟犯罪新聞。噹噹事人拿著2米多長的銀行對賬單給我們看時,我發現由於相關知識的缺乏,我很難理解。於是,我立刻上網蒐集相關資料,彌補這方面的知識,在最短的時間內弄清了網上銀行的具體流程等基本情況。這件事也提醒我對不同的領域,如果一點兒不瞭解的話,在採訪中就可能受阻。為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採訪前的準備工作應深入,提前瞭解所採訪的領域。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勤看書,多學習,擴充自己的知識面。

在報社,很多稿件可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被“冷藏”。我們採訪的一篇關於社群輪椅籃球隊就曾遭遇這種情況。因為是北京唯一一家社群輪椅籃球隊,我對這條新聞抱有很大希望。但是不知什麼原因,一直沒有見報。我一度灰心地認為這篇稿子被判了“死刑”。但是,在9月16日殘奧會輪椅籃球決賽當天,這篇稿子作為熱線版頭條刊登出來。我終於體會到上課時,老師所謂好新聞是靠“養”出來是怎麼回事了。這篇關於普通殘疾朋友積極參與輪椅籃球的新聞在殘奧會這個大背景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選在輪椅籃球決賽這天登,其新聞價值和社會價值都大大提高。因此,被“冷藏”的稿件不一定是沒有價值,當新聞結合“時效”“事宜”“時機”時,新聞刊登的時間就要由傳播主體追求的傳播“效果目標”而確定。

靈活變通是記者需要掌握的一個技巧。有些時候做新聞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很多新聞是在換了一種思路後得到的。比如,在跟老師採訪某盲人學校時,我們原定思路是採寫一篇類似會議新聞。由於活動本身的形式化,因此很難挖掘出亮點。但通過觀察我們發現,坐在前排有一位拄著盲杖,手持錄音器的盲人記者。這似乎有點不同尋常。於是我們在活動結束後對這位盲人記者進行了採訪。沒想到,她身上有一段坎坷的經歷。和老師一合計,我們決定改變之前的選題。隨後,一篇感人的《某某》出爐了。

實習期間,我翻閱了大量的報紙雜誌,瞭解了很多報業知識。在採訪過程中,接觸到了各個階層的人群,在與他們打交道的同時,也提高了自己欠缺的東西——人際交流。作為新聞記者,這個能力意味著你能否是採訪物件信任你,把積壓在心底的話向你透露,把新聞事件背後的故事挖掘出來。特別是在人物專訪時,這往往也是一條新聞取勝的關鍵。除了不斷練習與人交往的能力,我的體會還有采訪前務必對你的採訪物件做一個全方位的背景瞭解。這樣做可以是使你的採訪物件感到自己不適合一個陌生人交談,不僅會很快拉近你們之間的距離,像老朋友一樣聊天,也會獲得對方的尊重。

在這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裡,我感到最辛苦還是趕稿子,但辛苦歸辛苦,我的寫作水平卻大大提高。最初寫稿,我總是抓不住新聞點,偏離採訪主題,寫的稿子常常被改的面目全非。在老師的耐心指導下,我漸漸找到那麼點兒感覺。休息時,我會仔細對比我和老師的稿子,揣摩老師的思路,分析自己的不足。另外,我常留心報社內部的評報欄,看編輯們的精彩點評讓我學到了不少東西。雖然還不能像老師一樣,將一些生硬的資料轉手變為一篇順暢生動的文章,但是經過努力,我的稿子被老師改正的地方越來越少,得到的肯定越來越多。

在實習期間,我與老師合作一共發表了八篇文章,這對我來說既是鼓勵也是鞭策。這次實習讓我增長了業務知識,體會到了新聞採寫的艱辛,提升了自己的新聞素養,而且增長了見聞,鍛鍊了自我,為我接觸社會搭建了平臺。在新聞採寫方面,我獲得了長足的進步,自己的新聞敏感性和社會責任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實習不過短短几周,回頭看看,它幾乎等同於我大學兩年的寬度。我真心的感謝報社的每一位前輩,特別是手把手帶著我的某某。這段難得的經歷,讓我看到了今後的奮鬥目標,必將充實我今後的人生。

大學生個人報社實習自我鑑定總結 篇3

20__年8月,我在某某某報社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實習。因為我是新聞媒體專業的,所以這次實習對我十分珍貴,實習的時間裡,我受益匪淺,不僅熟悉了報社工作的各個環節,掌握了記者採寫的工作方法,而且在發現自身不足的同時加深了對社會的認識,深化了我理論知識,下面就是我的實習鑑定。

實習期間,我被安排到機動部跑突發(社會)新聞。從此,我開始了和大學生活迥異的記者生活:準時上班,有時上午在賓館採集會議新聞,但下午已經在農村採訪鬥毆的雙方;加班更是家常便飯,有時候晚上10點鐘還有采訪任務……

由於我們平時在學校只進行理論課的學習,所以初到記者的職位上,很多東西都不很熟悉,對社會知識缺乏一定的瞭解。但是,每次有新聞線索時,我的指導老師都帶我到現場,回來後讓我自己寫稿子,然後耐心給我修改稿件,並且告訴我應該注意的問題。到後來,老師就讓我自己去採寫新聞,自己找新聞點。我的實習指導老師也經常幫我分析解決實習中遇到的問題。有付出便有回報,實習期間,我發表各類稿件共計52篇,同時我的新聞敏感性、職業道德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具備了一定的專業的素質。

實習的一個月很短暫,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我開始親身體會到做一個好記者究竟該需要哪些素質。

首先,實習時要給自己定好位。在實習中,在態度上要把自己當成學生,虛心請教;但是在做新聞時,一定要把自己當成報社一員,愛崗敬業,嚴於律己,爭取多寫新聞,多發新聞,維護新聞的客觀、公正。

其次,在以後的學習中要拓展知識面,使自己的知識系統化。由於新聞需要接觸社會的方方面面,所以需要的知識也需要十分全面,光有專業的新聞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這就要求我們在以後的學習中多想,多讀,多學,為將來投身新聞業做好準備。

再次,做一個好記者必須要有職業道德。做一個記者不難,難得是做一個好記者。在報社實習期間,常常有群眾到讀者接待室找我們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他們總是十分熱心卻極其無奈。很多老百姓辦不了的事情,比如說包工頭廠拖欠工資,消費者權益沒有得到保障,記者只要一句話一個電話就能給他們解決。我發現,為老百姓說話就會得罪很多單位,但是,記者是個需要愛心的工作,只讓小部分人說好不是好,只有讓老百姓說好才算好。

最後,做好記者需要有很強的時間觀念,尤其是機動記者。當有緊急事件發生時,如果你的節奏很慢,那麼當你到達現場也許已經人去樓空,一無所獲。這樣,一條重要新聞的現場性就會變得很淡。甚至,報社會在和同城對手的競爭中落在下風。

這次實習時一次理論和實際的結合,是我深入社會、體驗社會的最好經歷,不管對我以後的學習和將來的工作,都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我非常感激在實習過程中幫助我的每一位同事!

大學生個人報社實習自我鑑定總結 篇4

20__年8月——9月對我來說,是一段難忘的回憶。我們在某某某時報實習,可以說這是我們第一次正式與社會接軌踏上工作崗位。剛開始時有期待也有忐忑。我明白工作與學校的學習生活有很大區別,我們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一方面,要將自己歸零,還原空瓶狀態;另一方面,要獨立,不能再依賴別人,就像指導老師所說:出來社會,你傷心難過了,如果別人不顧及你,那是正常的事,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要做,如果別人顧及你了,你應該視為驚喜,並且滿懷感激之情。我們就在這樣一種心態下,走向工作崗位,開始為期6個星期的實習生活。

我被安排到南海新聞部。說是安排,其實是報社根據我們的興趣愛好進行調配的,相比其它部門,如社群報和新媒體,我更希望學會寫最常見的新聞體。帶我的記者老師是某某某老師,第一天她跟我說,接下來有個綜治大行動系列報道,她負責三電和教育專版,任務將會很重。當時我心想:任務重好啊,我們正式來報社學習的,而且實習時間只有6個星期,任務多可以學到多一點東西。在往後的日子裡,正如老師所言,忙得不可開交。當別人休息時,我經常外出採訪;當別人上網時,我在辦公室寫稿;而週末,難得休息,我也在加班,對我而言,每天已沒有星期之分,這樣充實的日子正式我所企盼的。我相信鑽石是在壓力下造成的。

在報社裡,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外出採訪、寫稿件,有時聽聽採訪時錄下的錄音,把錄音整理成文字。除了綜治行動的專題報道外,日常一般都是寫訊息,大約800——1000字左右,比專題要好寫很多。

下面我將通過做人與業務兩方面寫我在珠江時報實習的體會和收穫:

做人方面:

要有禮貌。禮貌是處理人際中最基本的要求,我在報社時稱呼帶我的記者為老師,其它認識的記者就叫某某姐、某某哥,不認識的直接用“您好”,說實話,我連搞衛生的阿姨都不遺漏。見面打個招呼,那才比較有可能有後續。

要懂得感恩。我很幸運,我跟的記者對我非常好,經常帶我去改善伙食,空閒時間也去逛逛街,更重要的是教了我很多東西。我也一直懷著感恩之心,臨走時,我給她送了一盆可以防輻射的花(目前還沒發芽),花名叫勿忘我,希望老師能明白我的心意。

要察言觀色。作為實習生,我們可能缺乏社會經驗,但是我們多的是學習的機會。處處留心皆學問。要學習別人是怎麼做的,下次自己該如何做。比如在實習期,搭乘電梯時,我會走在前面按鍵;在飯桌上,我會端茶倒水,(剛開始時經常在猶豫是不是坐錯位置了,還有也猶豫自己有沒有資格倒水,(^__^) 嘻嘻……);中午老師要休息了,我會關燈,並把窗簾拉上;要是有人打噴嚏,我也會將空調調到一點溫度......我認為做這些並不是奉承,而是表達真誠。

要有內涵。這是人際關係中要求較高的一點。如果自己肚子裡沒有內容,如何來吸引別人來和你聊天、交朋友?所以我們一定要學習更多知識、增長更多見聞,做一個有墨水的人,將身邊的人吸引過來。

業務方面:

要學以致用。記得第一天的工作時將PDF中的文字打出來,整理完後我才發覺我們在課堂上學過用軟體轉換格式,但是在實際運用中,往往忘記了這一技能。這說明學習得還不夠紮實!後來寫稿中,我也發現我們的理論學習與現實操作確實有一定的差距,這是不爭的事實。課堂上學的一般都是通識的,在工作中,每一個公司、每一個崗位、甚至每一個職員都會有自己的風格,雖然如此,但不代表我們不需要學理論知識,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只能盡力學好通識,讓它日後與實際工作接軌,學以致用,發揮它的價值。

要做好準備。要寫一篇好稿件,少不了材料。要拿到好材料,記者在採訪之前要好準備怎麼寫?這樣寫要用到什麼材料?我的記者老師經常是在去採訪之前就已經構思好了。這樣到達現場時就會有目的性,而不會啞口無言,還要注意大膽地詢問,把材料問到位不僅是記者的職責,也是對讀者負責。

要寫得出色。作為新聞人,報道最重要的是遵循客觀性和真實性,但也要為讀者考慮一下,不能把乾巴巴的稿件讓讀者看。我的老師就教我要學會“編”,但這個編並不是天馬行空,而是合情合理地編。比如去採訪市民,有些市民說話的水平有限,不能夠一針見血,也有些是隻說了表面的,深層次的煤油說出來,這樣記者就要發揮編寫的能力,幫助市民把他們沒有說出來的話說出來,但是,如果是領導說的話,那就不可以隨意改動啦。所以,在寫稿時除了要保持客觀,還要生動一點,要讀者有親臨其境的感受。

要終生學習。我一直都以為找到工作後,就可以把學習放一邊了,但記者老師卻告訴我,在寫稿之前要看看網上別人寫這類稿時時如何寫的,可以向別人借鑑一下。老師經常寫一篇稿件要瀏覽幾十個稿件,寫專題時更甚,瀏覽上百個。後期我在寫稿時,也經常上網瀏覽別人寫的,我發現同樣的題材,卻有非常多風格,而且有的寫的真的非常不錯。現代社會,知識日新月異,無論是做哪個行業,都必須學習。保持終生學習,才能時時進步。

注意細節。人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我想這句話可以用在各行各業。記者在寫稿時也得注意細節。往往精彩的細節描寫能讓讀者讀出故事性和趣味性。這就要求我們在採訪時,不僅要聽內容,還要留意環境、表情、眼神、動作等細節。比如慰問特困老人,記者就要留意老人住的環境是怎樣的?慰問百歲老人,要留意老人的樣貌和精神狀態。老師曾經發了一篇她以前領導寫的稿件給我借鑑,那篇稿件實在有太多細節描寫了,雖然是一篇政治稿,但我看著卻像在看故事。很不錯。

要主動。學東西是為自己而學,不是學給別人的。主動一點才能學到更多東西,比如到報社後,如果沒事幹,可以問問記者今天有什麼安排,又比如一天的工作做完了,但還沒到下班時間,也應主動問記者還有什麼可以幫忙的。主動一點,就意味著向前一步。

善於總結。總結時最後的環節,也是最重要的環節。學習之後不總結往往會前功盡棄。自己寫的稿對比老師寫的,總結之後你會發現自己有了質的飛躍。有時我覺得寫稿的過程還不如總結的過程重要。

實習的6個星期,我一共發了30篇稿件。到後期,經常能聽到記者的表揚,她說我寫的稿件有些不用改動就可以發表了。實習最後一天,同一個辦公室的另一個記者也說我事業心強,而且工作認真、細心。他們的鼓勵是我最大的動力。但我深知自己在寫稿上還有很多不足,比如如果有太多材料的話,我往往會邏輯混亂,不知道如何安排內容;另外專版(4000字左右)也無法統籌。往後我一定會更加努力學習專業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