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預備黨員民族精神思想彙報

欄目: 思想彙報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9.43K

尊敬的黨組織:

預備黨員民族精神思想彙報

中華民族之所以成為偉大的民族,就是因為民族脊樑精神之所在。民族脊樑精神,有著深刻的豐富內涵,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成就了它,創造了東方文明。俗語說,山無脊樑要塌方,虎無脊樑妄稱王,人無脊樑何為其人?而脊樑精神則是支柱力量之顯現,支撐作用之發揮。有了脊樑精神,不斷壯大這種脊樑精神這個群體部件,那麼,作為國家這個整體、這個國家的民族就能繁榮昌盛、興旺發達,就能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無往而不勝。

魯迅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中所說的四種民族脊樑人物:其一,“埋頭苦幹的人”;其二,“拼命硬幹的人”;其三,“為民請命”的人;其四,“捨身求法”的人。在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程序中,具有這四種特質的人都不同程度的起到了重要作用,這種人我們就把他視為“民族脊樑人物”,在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精神,就是“民族脊樑精神”。他們的代表人物有的為經世濟民,追求真理,竭盡全力,聲名遠播,成績卓著;有的不為名利,公而忘私,利澤於民,無私奉獻著自己的博愛;有的為了捍衛祖國的安全捨生忘我;有的為了祖國建設愛崗敬業;有的為了科學創新勇攀高峰孜孜不倦;有的……。根據民族脊樑精神的內涵和外延,把它歸納為六個方面,即:“寬容博愛、勤勞勇敢、默默奉獻、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和鐵骨錚錚”。這六個方面充分揭示了民族脊樑精神是這個民族生生不息不斷髮展的動力和源泉,揭示了民族脊樑精神,就撲捉到了民族之魂這個道理。在這六個方面中,包含了各家學派的思想,容納了各家學派的精華。誠然,各個學派都有其優秀的文化、各自的特點,是互相學習、採長補短、共同進步,一起為民族繁榮為人類健康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團結起來,其能量一定是巨大的。

民族脊樑精神在人們的生活、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等領域具體的體現著。遠有古代的女媧補天、神農氏嘗百草、大禹治水、李世民貞觀之治……等;又有近代的虎門銷煙、辛亥革命……等;近則還有五四運動、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青藏鐵路、三峽工程……無不體現民族脊樑精神的巨大力量;司馬遷、文天祥、李時珍、林則徐、孫中山、毛澤東、魯迅、白求恩、張思德、黃繼光、董存瑞、王進喜、雷鋒、牛玉儒……這些人他們無不是民族脊樑人物中最傑出的代表;臥薪嚐膽、囊螢映雪、懸樑刺股等,都是脊樑精神的楷模;井崗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鐵人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搶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則更是民族脊樑精神的發揚光大。

民族脊樑精神的內涵,涵蓋了百家學說的精華,內容廣泛、意義深遠。如果全面論述、即使寫上幾萬字、幾十萬字,也未必能夠參透說得明白。我們撰寫她在於弘揚民族脊樑精神才是目的,只有人們理解了,並銘刻在心,進而付諸行動才有意義。具有民族脊樑精神的人多了,民族興旺,國家繁榮就有了保障。和諧社會從小康到富有也就為期不遠了。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發展呈現三種趨勢:即文化的全球化、文化的多元化、文化的殖民化。這三種趨勢對中華民族精神以及中華民族精神的建構都必然產生深刻的影響。其中文化全球化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影響最大。文化全球化是從全球化派生出來的,是指不同民族的價值觀、思想意識、風俗習慣、倫理道德在全球範圍內交流、碰撞和融合,並不斷形成共識的歷史過程。從積極方面看,文化的全球化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國際舞臺,為世界其他民族瞭解中華民族的精神價值提供了機會。從消極意義看,文化全球化造成了文化的趨同性,文化的趨同性意味著民族精神的消亡,民族精神的消亡,意味著民族的衰落和消亡。中華民族精神正面臨著這種威脅和危機。文化多元化趨勢下,中華民族精神在保持自己特點的前提下,也要不斷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優秀傳統,在發展自身的同時,也要向世界展示自己民族的精神風貌。近年來,西方國家對我國採取文化滲透,西方文化戰略在於企圖摧毀中華民族精神,毀滅中華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不費一槍一彈徹底打垮中華民族。由此可見,全球化帶來的不僅僅是機遇,而且還有更嚴重的挑戰。中華民族精神應該在這個過程中,發揮凝聚一切積極力量的作用,為中國的和平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支援。因此,全球化背景下中華民族精神的建構至關重要。

建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列寧說:“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固定下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這種對祖國山河和對人民深厚的感情,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獨立的一種凝聚力,是一個民族永恆而無價的精神財富。愛國主義就是對自己祖國的無限忠誠。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對各種思潮的相互激盪,面對各種文化的多元存在和發展,愛國主義就表現為對自己歷史、民族、文化、國家的高度認同,只有以此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具有凝聚、整合、激勵、引導的力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就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積澱和昇華起來的。這種愛國主義精神,在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反對分裂,維護祖國的獨立和主權,反對侵略,推動祖國進步和繁榮中,發揮了鑄造“國魂”、“民魂”的作用。毫無疑問,離開了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就失去了靈魂,從而也就失去了她的凝聚功能、激勵功能、整合功能、引導功能。因此,中華民族精神的建構必須以愛國主義為核心。

建構以和而不同為價值取向的中華民族精神。和而不同的文化傳統在中國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礎,她鑄造了中華文化的品格,也鑄造了中華民族的品格,決定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價值取向。“和”與“同”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是一對對立的概念。在《國語·鄭語》中史伯認為,新事物的生成是不同或相反的事物和合而成的,是多樣性的統一,相同的事物疊加在一起是不可能產生新事物的。因此,所謂和而不同,就是在保持自身主體性的前提下承認不同的存在,尊重不同個體各自的特性,與其他個體和諧相處,既不屈己從人,也不強人從己,而是在平等的原則下相互吸收融合,形成和諧統一的新形態,才能使事物得到發展。今天,面對全球化背景下出現的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主導國際形勢的新趨勢,引起許多國家的憂慮,並遭到許多國家的抵制和反對,主張世界多極化的呼聲逐漸壯大。順應這一國際社會的願望和要求,中國領導人提出要用中國一貫倡導的和而不同的原則處理國際關係,得到了國際社會的熱烈響應,已逐漸被國際社會所認同,並被提升為處理國際關係的國際準則。和而不同已經成為我們的外交政策,同時也凸顯出中華民族精神的特點對內而言,中國改革開放向縱深繼續推進,各個群體的利益矛盾逐漸呈現,社會的穩定、改革的繼續有賴於這些群體利益矛盾的及時化解和妥善解決。我黨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這說明和諧的精神、和而不同的原則已經成為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識。

民族精神就是凝聚全國人民的力量,塑造中國的國際形象。因此,和而不同作為體現中華文化傳統的標誌,理應納入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確立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價值取向。當前,面對西方以“普世價值”的名義強行推行自己的價值觀的霸權主義,必須建構體現中華民族特點和反映民族價值取向的民族精神,這樣,在全球化的程序中中華民族才不會迷失方向,才能最終實現民族的復興和國家強盛。

我們新一代的青年就是中國的脊樑,我們要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創造更有活力的中國,我想現在我們就要努力了,請黨組織鼓勵我們幫助我們,讓我們在黨的領導下,成為頂天立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