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七年級歷史工作計劃(精選25篇)

欄目: 工作計劃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1.74W

七年級歷史工作計劃 篇1

一、學情況分析

七年級歷史工作計劃(精選25篇)

本學期我擔任七年級四個班歷史教學,在他們當中,有的同學學習歷史的興趣很濃,有的同學根本沒什麼興趣。上學期歷史的平均成績在79分左右,整體成績比較理想,這個學期要想辦法使學生的成績有較大的提高。我應該從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上入手,來改善一向把歷史視為副科,不好好學習、認真對待的學生心理,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歷史課的學習上,力爭培養一批熱愛歷史學科的愛好者。

二、教材分析

依據七年級歷史課程標準,整合人民版、人教版歷史教材,在改革中創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漸建構帶有自己特色的歷史教學模式,爭取各個班的每個同學的歷史成績都有所提高。

二、教學目標

1、要在上冊歷史教學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時期的基本特徵以及發展趨勢,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基本規律。

2、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解讀、判斷和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教育學生繼承傳統美德,初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養成具有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公民意識和人文素養。

4、改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改變學生學習歷史的不良習慣。

5、從嚴治教,提高成績。

四、具體措施

(1)以啟發誘導式教學為主,並採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2)加強直觀教學,充分利用教學掛圖等教學工具;積極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3)爭取每期都要開設歷史活動課,要求自己必須自始至終參加學生的活動,並且要讓學生學有所得。

五、進度安排

本學期總課時為38課時,每週2課時。

第七週:中華文化的勃興(二);單元回顧

第八週:秦王掃六合;伐無道誅暴秦

第九周:大一統的漢朝;複習

第十週:複習,期會考試

第十一週:期會考試情況總結;兩漢經濟的發展

第十二週:匈奴的興起與漢朝的和戰;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第十三週:昌盛的秦漢文化(一、二)

第十四周:秦始皇功過的辯論;單元回顧

第十五週:三國鼎立;三國曆史江南地區的開發

第十七週: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二);單元回顧

第十八週:複習

第十九周:複習

第二十週:複習,期末考試

七年級歷史工作計劃 篇2

一、指導思想:

以學校教學計劃為指導,落實推進課程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教學目標

1、完成七年級上冊所學內容;

2、提高教學質量,期末測試綜合評價力爭進入全區前列。

三、具體思路

1、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規管理,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對“學困生”既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的自覺性,更要對他們進行學法指導。

2、強化理想前途教育、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形勢教育,學生學得好,以確保考試取得圓滿成功。

3、強化質量意識,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4、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5、複習階段,要認真制定複習計劃,精心組織複習,以書為本,講清概念,提示規律,指點迷津,提高學生的審題、解題的能力及速度。

6、引資料、學經驗。經常向老教師學習,經常聽課。

7、認真組織測試,強化綜合訓練,抓住學科的薄弱環節,及時補救。

四、教學任務和要求

七年級歷史教學,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即瞭解歷史的基本線索,瞭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觀點,以及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

歷史教學,要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按時間順序觀察歷史發展和變化,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識活動,對有關的歷史問題進行簡要評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五、教學設想

1、歷史教學要充分體現時代精神,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對歷史作出正確的敘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學性的統一,觀點和材料的`統一。

2、繼續深入課堂教改,在傳授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養,樹立學為主體,教為主導,學導結合的教學觀,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樹立全面發展,主動發展的育人觀,堅持教書與育人統一,提高課堂效率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鼓勵學生主動探求新知識,提高學習素質和學習效率,嘗試歷史活動課的教學。

3、開展歷史第二課堂,通過舉辦歷史講座,故事會,創辦歷史報等形成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問題的能力。跟蹤輔導,找學困生談心,了節其學習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六、教學進度

這套課本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構成,以課為單位。文化課每課教學一課時,活動課的時間可適當增加。

第一週:說在前面的話;我們的遠古祖先

第二週:原始的農耕生活;神奇的遠古傳說

第三週:單元回眸;夏傳子家天下

第四周:公元紀年法;西周的分封

第五週:國慶長假

第六週:甲骨文與青銅器

第七週:春秋戰國的紛爭;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第八週:春秋戰國的科技與文藝;百家爭鳴

第九周:歷史文物仿製活動;單元回眸

第十週:複習、會考

第十一週:會考情況總結;六王畢四海一

第十二週:伐無道誅暴秦;漢武帝“大一統”

第十三週:絲綢之路的開闢;評價歷史人物

第十四周:秦漢的科學技術;秦漢的宗教、史學和藝術第十五週:單元回眸;三國鼎立

第十六週:三國曆史故事會;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十七週:江南地區的開發;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科技和藝術第十八週:單元回眸、複習

第十九周:複習

第二十週:複習、期考

以上教學計劃,一定認真履行,爭取在新的學期裡教學教研工作再上新臺階。

七年級歷史工作計劃 篇3

本學期擔任701、702、703、802、803五個班的歷史教學任務,為提高歷史教育教學工作,全面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實行以點帶面,全面提高,通過培優輔差使學生轉變觀念,認真學習,發展智力,陶冶品德,真正使教師動起來,使學生活起來。並長期堅持下去,真正讓學生樹立起學習的信心和勇氣,克服自卑的心理。在學生中形成"趕、幫、超"濃厚的學習氛圍,使我校每個學生學有所長,學有所用,不能不學,量性而學這一目標,特制訂培優輔差工作計劃:

一、工作目標

1、加強對培優輔差的常規管理、

2、認真組織相關的學生參與活動中去,使50%的學生參與到培優輔差活動中去。

3、通過培優輔差,使90%的學生能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

4、認真做好參加學生的輔導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培優和輔差工作每週不少於三次。

二、具體措施

1、首先制定培優輔差目標責任書,通過培優輔差明確目標。

2、認真制訂培優輔差工作計劃。定培訓人、培訓內容,培訓時間。

3、每次輔導有詳實的輔導記錄,並把每週的輔導內容在輔導前存檔。

4、重點做好知識、思想、習慣的培優輔差工作。

5、定期對培訓的學生進行考試和檢測,及時瞭解培訓情況。

歷史尖子生的培優計劃

培優學生:

無論在任何時代都需要出類拔萃的人才,沒有這樣的人才就談不到文化科學的進步。這是時代的需要,更是國家建設的需要。當前社會正是知識、經濟突飛猛進的年代,各行各業都呼喚著傑出的人才的出現。富有歷史天賦的優等生並不能自發地出現。不管他都不可能無師自通。他們需要培養,需要接受有針對性的指導和進行嚴格的訓練。而教師也同樣不能忽視在普遍提高的基礎上去發現和培養歷史尖子生的任務。作為一名為國家輸送優秀棟樑的人民教師,對於優秀學生的重點培養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培養歷史尖子生,首先要善於發現和選擇好的苗子。尖子生的苗子應該具備基礎紮實,思想活躍,思維敏捷,學習上優較大的潛力和較強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且具有濃厚的數學興趣和勇於創新的精神。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察:

1、注意學生各學科學習水平的全面、均衡發展。作為尖子生的苗子,既要有紮實的記憶實力,又要有良好的文科基礎,從而具備較強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這正是尖子生成材必不可缺的前提。

2、重視學生的智力水平。有些學生學習勤奮,善於模仿,心細有耐性。他們在常規的考試中往往成績優秀,但僅僅侷限於書本,學習上缺乏潛力,這類學生不適合作為尖子生的'苗子。另一些學生具有較強的思維能力,喜歡鑽研,喜歡看課外書,喜歡超前自學,喜歡別出心裁,但比較粗心大意。其歷史成績不大穩定。這類學生學習潛力很大,只要引導得法,就是好苗子。

準確選拔歷史尖子的苗子是很重要的,但這僅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還在於如何培養歷史尖子生。這裡必須解決好一個普及與提高的關係,解決好尖子與一般的矛盾。不解決好這些問題,就必然會顧此失彼。如何處理好這些問題,使歷史尖子生得以充分發展,知識、技能水平更上一層樓呢?要結合這些尖子生的具體特點,採取有力的相應措施:

1、嚴格要求,打下堅實的基礎。嚴師出高徒。培養歷史尖子生,首先要嚴格要求,使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有了堅實的基礎,才能深入鑽研,進一步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有些尖子生因為有了一些成績就產生驕傲自滿的情緒,在學習上好高騖遠,不願意紮紮實實打好基礎,這是十分致命的弱點。對尖子生要肯定成績,樹立信心。但不能過分表揚,更要指出缺點,因勢利導,穩紮穩打。學習歷史必須加強練習鞏固。特別是要勤動腦,多動手。

2、精選內容,注重培養思考鑽研能力,提高自學能力。根據歷史尖子生的學習水平,整理編選一些較有質量的學習內容,提供一些必要的課外學習資料,幫他們制定一定的學習計劃。在學習方法上給予必要地指導,特別是引導他們在自學中學會比較、歸納、總結,做好筆記,做好知識積累與記憶方法積累。

3、積極開展課外興趣小組活動。堅持開展課外活動,把開展課外活動納入自己的教學工作計劃中來。可以每天出一些難度大、綜合性強的歷史問題貼在牆上或抄在小黑板上。時常組織舉辦一些小規模的歷史知識活動。利用節假日舉辦與競賽有關的輔導講座,對學生所學知識進行加深和拓廣。

七年級歷史工作計劃 篇4

計劃人:

20xx年秋基本情況分析:

該年級共有學生270人, 通過上學期的教學,該年級學生學習目的不是很明確,自覺學習習慣很差,非常貪耍,時間觀念和紀律意識比較淡薄,總成績15名,大多數都是低等生,反映慢,做事情拖拉,凡事都要老師親歷親為,否則,就打很多折扣.在總複習的過程中暫時記憶好,但是記著後面的就忘記了前面的,由於上期時間安排不恰當,再加複習程式欠妥,只簡簡單單拉完一遍就考試了,學生所記的知識比較零亂,沒有完全系統化,條理化,,在運用的時候難擴音取不出來,本期我決定從現在抓起,每教完一課就佈置好鞏固提綱,督促檢查學生按時保質量完成,抓好抓準考點,突破難點。

20xx年春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有七個單元,,敘述我國古代時期的歷史,有22課,每課內容除基本要求外,其它各部分,包括匯入框、楷體字,動腦筋、文獻資料、練一練,活動與探究、自由閱讀卡和活動課組成。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1-6課是重點,考點多,二單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係的發展,老師要加強題型練習,三單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讓人們從一個側面瞭解不同時期的社會變遷、革命鬥爭和人們的精神風貌在同學們心中產生昨天與今天溝通的共鳴,陶冶情操。最後讓學生通過觀看不同家庭生活的變化,看到祖國的強盛與發展、文明與進步。根據課程安排了四次活動,以便學生提高、鞏固所學知識。

教學任務與目標:

針對學校安排的每週3個課時,按一課一教時,中途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靈活調整教學進度和計劃,爭取一步一個腳印,步步為營讓學生切實把握知識點,培養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掌握、靈活運用的能力,充分展現洋思教學在文字科目上的優勢,儘量讓學生先學後教,學生會的不教,不會的.才教,實行生生監督,週週搞清,長期如一,不到目地決不放棄,讓學生所學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爭取在12周教完新課,五週複習課總複習題型一套,近年來的考試題型一套,讓學生從實際練習中把握答題方法和技巧。力爭本學年考試上升5個名次。

教學方法與措施:

1真搞好課前預習,課前檢查學生預習時做的筆記。

2、上課時充分利用洋思教學的先學後教,學生會的不教,不會的才進行點撥,指導,引導學生像剝竹筍一樣層層解剖,實行兵教兵,步步落實,不打折扣。

3、開學初擬訂好鞏固複習計劃,讓學生覺得每週學有所獲,有章可循,按時完成學習任務,堅持不懈,始終如一。

4、教師多用愛心、細心、耐心、誠心去關心每一個孩子,多親近學生,讓學生親近你,喜歡你的課,以便增強學習興趣。

5、認真分析本教材縱橫關係,抓住教材的重點、難點、常考點和易考點,弄清易混點。

6、分析近兩年來的考題型別,加強型別題練習,攻破難關

教學進度安排:

按每週3課時計算,共20周,60節課,具體情況如下:

周次 教學內容

1—2 1—3 課

3—4 4—7 課

5 8課 複習一單元

6—7 考 試 小結

8—9 9—12 課

10—12 複習,半期考試

13—14 13—17 課

15—16 18—22課

17—20 單元複習 考試

七年級歷史工作計劃 篇5

新的學期,教學工作的重點是圍繞教研中心和學校“集體教研”、“學案導學”、“習慣培養”三項重點工作進行,在繼續推行素質教育的同時,關注學生成長,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發揮集體教研的優勢,抓好學生習慣培養,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促進教學質量此文來自優秀不斷提高。為此,在總結上一學期工作的基礎上,結合學校教學工作要求,制訂新學期教學工作計劃。

一、學情分析

本學期任教七年級(1)、(2)班,共約90多名學生。七年級是起始階段年級,最大特點是:好動,好講,比較浮誇。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慾較強,對新學科會有較濃的興趣。但七年級學生的特點又使得他們可能管不住自己,上課只是聽聽而已,他們的記憶力、對問題的理解能力、語言的表達能力尚處於較低水平,綜合歸納能力更是欠缺,況且還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上課不認真聽,學習欠積極不主動。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慣、行為習慣成為新學期的常規工作,而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又成為今後教學工作的重點。

二、工作計劃

教學計劃:

1、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中國歷史》第一冊,主要包括四個單元的內容:即中華文明的起源、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統一國家的建立、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闡述了從我國的遠古居民到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教學中主要引導學生把握好朝代的更替,掌握不同歷史時期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徵及其發展趨勢。

能力目標:在教學中,正確運用課本中的史料、圖片,課本中的動腦筋問題,活動與探究對學生進行能力訓練,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課堂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日常檢測,加強學生歸納問題、靈活運用知識能力的訓練。通過引導學生評價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使學生掌握評價歷史事件、人物的方法,學會正確表述歷史。充分利用“我的三分鐘我展示”,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思想目標:在教學中,除了注重知識的傳授和能力培養,還應充分利用歷史課堂的優勢,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通過學習中華文明的起源,青銅文明,使學生懂得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學習不同朝代的歷史發展概況,認識到傑出人物如秦始皇、漢武帝、曹操、孝文帝等對歷史發展所起到地推動作用。通過不同時期文化成就的學習,對學生進行科技史的教育的同時,引導學生學習古代科學家、文學家們勤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從而培養學生勤奮好學、腳踏實地、開拓進取的品質。

教學重點:夏、商、周的'更替及青銅文明;秦的統一和滅亡;大一統的漢朝;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魏晉的建立;不同時期的文化科技成就。

教學難點:主要是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能力訓練,教會學生靈活運用知識。

2、教學進度:

嚴格按照市教研中心安排的進度表進行。

3、具體措施:

(1)研究七年級學生心理特點,抓好起始年級的常規教育,端正他們的學習態度,注意培養七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

(2)深入研討教材,提高駕馭教材能力;認真學習國中歷史教法、學法指導意見,提高自己的授課水平和業務能力;

(3)完善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精心設計每一課的學案。備課做到實用性強,提高課堂效率;組織好每一次單元檢測工作;

(4)重視學生能力培養,以“我的三分鐘我展示”為平臺,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培養學生蒐集資料、表述歷史、評價歷史等方面的能力;關注全體學生和學生每個方面,提高教學質量此文來自優秀,促進優生髮展,提高合格率;

(5)重視集體的力量,積極參加集體教研活動,開展好集體備課,充分發揮集體優勢,以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對學生的培養計劃:

1、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

主要措施:利用歷史課的優勢,引導學生探討歷史上的著名人物的優秀品質,

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協助班主任,加強對學生的日常行為管理,經常深入學生,瞭解學生髮展動向,及時將學生不良行為加以改正;與所有教師一起,共同關注學生成長,引領學生沿著健康軌道發展;加強與家長的聯絡,對學生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與家長溝通,以取得家長對教育的支援。

2、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以後學習奠定基礎。

主要措施:

(1)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主要是利用學案,在上課時檢測學生預習效果,讓學生學會預習。

(2)培養學生聽課、做筆記的習慣。筆記可以記在學案上,也可以記在書上,經常檢查,以起到督促的作用。

(3)培養學生主動鞏固的習慣。針對歷史學科沒有作業的特點,想辦法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學生養成主動複習的習慣。

(4)培養學生整理好資料的習慣。許多學生上完課後資料儲存不好,丟三落四,應對他們經常進行檢查,促使學生養成儲存資料的習慣。

(5)培養學生表達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充分利用“我的三分鐘我展示”,培養學生表述、評價歷史的能力。

(6)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採取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專項能力訓練,使學生學會靈活運用知識。

專業發展計劃:

(1)積極參加校本培訓活動,及時瞭解學校工作計劃、工作目標,使自己的工作有據可依,有標可循。參加本學科各種培訓,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認真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努力使自己適應新的教學要求。

(2)積極參加各種教科研活動,參與研討和網上研討,多聽、多評課,取別人之長,補己之短。積極參與課題研究,提高業務能力。

(3)努力掌握更高的電教水平,把資訊科技與課堂激趣有效整合。注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積極運用幻燈,投影,錄音,錄影、多媒體,網路等進行輔助性教學。

(4)在教好本年級教學任務的同時,對其它年級教材要經常疏通,做到知識體系的連貫,使自己能夠適應不同年級的教學。

七年級歷史工作計劃 篇6

一、指導思想:

著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弘揚中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倡導教師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二、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進一步認清歷史前進的大趨勢和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樹立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的遠大理想,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社會責任和崇高使命,當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養。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七年級年級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每天都接觸社會,他們的一些想法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而他們受到年齡與知識的限制,社會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雖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會影響其行為。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應經常瞭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以便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切實瞭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真分析其學習狀況,發現其長短處,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從大多數同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同時也要兼顧兩頭。

四、教材分析:

本學期所授的內容是中國歷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組成,以課為單位。課本按歷史時期或學習主題編寫了“單元回眸”,梳理基本線索,小結重要內容。書中還設計了一些開放性習題以及“暢想天地”等欄目,旨在啟發思維,提倡各抒己見,答案不求。

五、教學措施:

1.注重學科間知識的融合與滲透

在把握教材時,教師應從總體上突破原有學科之間的界限,使學生能在多學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學內容。在巨集觀上,應保持合理的綜合結構;在微觀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學科知識間的合理滲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聯絡。

2.注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倡導真正立足於學生髮展的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通過那些能夠帶給學生理智挑戰的教學;通過那些在教學內容上能夠切入並豐富學生經驗系統的教學;通過那些能夠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的教學;通過那些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的教學,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3.突出能力目標的主導

即強調學生思考能力、創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以能力目標為主導,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態度,創造融洽的教學環境,給學生足夠的空間,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始終圍繞能力目標的實現,努力探討用能力目標主導教學的途徑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識、能力和人格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七年級歷史工作計劃 篇7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七年級歷史以學校工作計劃為指導,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以“六環節”教學模式高效課堂為中心,團結合作,努力提高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互相學習,認真備好課,上好每一節課,並結合教材的特點,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活動,在教學中,既要抓好基礎知識教學,更要著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二、班級情況分析:

本人本學期任七年級(1)班歷史科教學,經過調查和觀察,學生基本能完成學習任務,兩班學習興趣較濃,組織紀律性較強,但也存在少數同學反應相對比較慢,學習態度一般,學習上存在一定障礙,針對這一點,在本學期要在課堂上課下多花時間鼓勵,做好培優扶困的工作,縮小後進面。這樣才能有助於提高整體學習成績。

三、教材分析:

北師大版出版的國中七年級《歷史》(上冊),真正反映了課改精神,體現了鮮明的時代感。該書主要以人類文明史發展為主線,該教材重點突出,以點帶面,建立了新的評價機制。該書圖文並茂,生動規範,單元,課和子目的設計合理規範,更注意吸收當代文化的變化發展,對歷史的分期歷史發展的動力,民族關係等重大史學問題進行了更為科學,合理的把握和處理。

國中七年級上冊主要講述了中華文明的起源到魏晉南北朝的歷史。在課型設定上,倡導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新教材倡導探究式學習方式,增加了“學習與探究”課,在欄目設定上,出現了許多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探究式學習欄目,而圖文資料的有效運用,大大增強了歷史知識的生動性和直觀性,同時也注意與其他學科知識的交叉與滲透。

四、教學進度安排

這個學期一共21周,第十一週進行期會考試,第二十一週進行期末考試。

五、教學目標及要求:

1、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瞭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2、簡述河姆渡,半坡聚落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徵。

3、知道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瞭解傳說和史實區別

4、簡述夏朝建立的史實,直到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瞭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

5、說出西周分封制主要內容,直到春秋爭霸和戰國七雄的史實。

6、通過商鞅變法史實,認識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認識漢字的演變,以司母戊鼎為例瞭解中國古代青銅工藝的成就。

7、瞭解“百家爭鳴”主要史實,以都江堰等為例,體會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8、瞭解秦兼併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9、列舉漢武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講述張騫通西域的史實,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0、瞭解“四大發明”,名醫華佗,張仲景,李時珍以及祖沖之和《九章算術》。

11、瞭解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主要史實,《史記》和《資治通鑑》。

12、瞭解三國鼎立形成的史實,人口南遷河民族交往。

13、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和的措施。

14、《水經注》、《天工開物》等著作,書法,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六、教學改革的設想(教學具體措施):

1、讓學生形成一種意識,即把歷史科的地位提升到主科地位。

2、抓好課堂紀律,充分利用“40分鐘”。

3、多講述名人歷史故事,與歷史典故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4、適當組織學生參觀歷史遺蹟或歷史博物館,讓學生增長見識,加強歷史與現實的聯絡。

5、多組織一些歷史活動課,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表演能力。

6、每節課後佈置適當的作業和練習,鞏固知識,大約80多次。

7、做好“培優扶困”工作,提高兩率臨界生的成績。

七、具體措施:

1、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重視歷史學科的學習,讓學生把它作為個主要的知識來學習,教會學生學歷史的方法,想方設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愛學樂學,深入淺出地授好每一課,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

2、本備課組將按照學校要求,認真開展新課程的備課組活動,每次活動都要做到針對該章的內容,確定重點、難點以及教法,輪流主備主講,作專題發言並進行討論,以便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教學效果。

3、備課組內做到統一進度、統一備課的內容、統一測試題目、統一重點和難點的處理措施。

4、在備課組內開展互相學習活動,互相聽課探索教學模式,共同提高。

八、擬定本學期教學設想:

培扶措施:

1、引導鼓勵學生成立課外學習小組,培養合作精神,開展互助互幫,實行一幫一學習,幫助中下生提高學習興趣和成績。發揮優生優勢,讓他們各帶一個“學困生”,讓優生講述自己的`學習方法,進行經驗交流,介紹方法給他們的,讓他們的懂得怎樣學,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2、實行分層目標教學,根據教學內容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利用課外實行培扶工作。

3、充分發揮優生的表率作用來帶動“學困生”,在學生中形成“趕、幫、超”的濃厚學習氛圍。對於他們主要是多引導,多重複,在熟練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己學習能力,尤其是學習態度的轉變和學習積極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氣。

4、對“學困生”多鼓勵,少批評,多談心,進行心理溝通,提高他們自我判斷與控制能力,必要時與家長聯絡,共同解決學習困難。

5、優化作業管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加強科代表、小組長的模範帶頭作用和監督作用,力爭做到課課過關,各單元過關。

6、作業佈置和批改要有區別,要因人而異,充分照顧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

九、教學內容及課時安排:

周次安排教學內容

第一單元中華文明的起源

第1周第一課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1、元謀人2、北京人3、山頂洞人)

第二課星羅棋佈的氏族部落(1、半坡聚落2、河姆渡聚落3、大汶口聚落)

第2周第三課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1、炎帝與黃帝2、堯舜“禪讓”3、大禹治水)

第四課破解彩陶之謎學習與探究之一

第二單元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

第3周第五課夏商西周的更替(1、“家天下”的夏朝2、商湯滅夏3、武王討伐)

第六課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1、西周的分封制2、貴族、平民與奴隸3、軍隊,刑法與禮儀)

第4周第七課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1、齊桓公稱霸2、問鼎中原3、合縱連橫)

第5周第八課鐵器牛耕引發社會變革(1、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2、競相改革的時代風潮3、商鞅變法秦崛起)

第九課甲骨文與青銅器(1、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2、聞名於世的青銅器)

第6周第十課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1、孔子2、百家爭鳴)

第7周第十一課先民的智慧與創造(1、造福千秋的都江堰2、神奇的編鐘)

第十二課瞭解身邊的“歷史”學習與探究之二

第8周第十三課秦帝國的興亡(1、秦王掃六合2、陳勝吳廣起義3、楚漢戰爭)

第9周第十四課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1、廢分封,立郡縣2、車同軌,書同文3、焚書坑儒)

第10週期會考試複習

第11週期會考試

第12周第十五課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1、罷黜百家,獨尊儒術2、削弱封國勢力3、強化監察制度)

第13周第十六課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1、中原王朝與匈奴的和戰關係2、張騫通西域3、絲綢之路)

第14周第十七課先進的科學技術(1、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2、醫聖張仲景和神醫華佗3、《九章算術》)

第15周第十八課昌盛的文化(1、佛教東來和道教興起2、司馬遷與《史記》3、威武雄壯的地下軍陣)

第十九課尋訪“絲綢之路”學習與探究之三

第16周第二十課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1、曹操統一北方2、三國鼎立3、官渡之戰)

第17周第二十一課南方經濟的發展(1、人口南遷2、淝水之戰3、江南經濟的發展)

第18周第二十二課北方民族的匯聚(1、邊疆少數民族的內遷2、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和的措施)

第二十三課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1、祖沖之和圓周率2、賈思勰和《齊民要術》3、酈道元和《水經注》)

第19周第二十四課異彩紛呈的藝術成就(1、“書聖”王羲之2、顧愷之和繪畫3、石窟藝術)

第20週期末考試複習

第21週期末考試

七年級歷史工作計劃 篇8

本學期按照學校的安排,我負責七年級(1)班的歷史教學工作。為了讓學生打好歷史基礎,根據學校教學計劃的要求和本學期的特點,結合七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開展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使學生學會歷史知識的一些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成績。本學期要力抓學生的歷史史實學習,並培養學生的歷史觀和歷史思維。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剛從國小升入國中,表現為:好奇,好動,上進心強,學習的積極性高;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技能諸如:閱讀簡單材料,從圖片、表格中獲取歷史資訊,歸納整理等;但是不會聽講和自學,不會做筆記,個別學生不交作業,課堂吵鬧,回答問題天馬行空,學習習慣差。每個班級人數在40人左右,各個班級在班風、學風上存在著差異,許多學生不重視歷史課的學習。雖然絕大部分學生上課時能圍繞著老師思路轉,但仍有學生上課不注意聽講。由於學生學習習慣較差,認識又不足,故要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有一點困難,所以從學期初就要抓課堂常規管理、學習習慣的培養,嚴格管理和規範學生的行為,在教學中必須加大力度備好課,及時鞏固消化,力求每一節課都能有實際成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

本學期七年級歷史第一冊選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材內容:

本學期中國歷史教學內容共分為四個主題(“中華文明的起源”“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統一國家的建立”“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等),敘述從中華文明的起源祖國境內遠古居民時代到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民族融合及文化的歷史,共22課。5主題活動,共需46課時(其中新課講授佔29個課時,期中複習佔2個課時,平時測驗講評9個課時,複習佔6課時)

三、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祖國境內遠古居民時代到魏晉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這段歷史。

2、理清這段時期的歷史脈絡,掌握重要的歷史時期的有關知識。

3、培養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的歷史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思考和處理問題。

四、教學重點:

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

五、教學難點:

教材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六、教學措施

1、抓實基礎,培養學生能力。

這學期的教學內容是授完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冊。理清每個階段的歷史線索,概括每個階段的歷史特徵,找到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是本學期教學最核心的內容。這就必須抓實基礎,引導學生自己來探索歷史發展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

2、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3、加強對個別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通過每天的課前提問和單元檢測,及時查漏補缺。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抓好後進生的個別輔導工作,從端正其學習態度,積極參與課堂的讀、思、練活動,使其成績在原有基礎上更進一步。

4、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5、強化綜合訓練,抓住學科的薄弱環節,及時補救。

七年級歷史工作計劃 篇9

本學期將根據學校工作精神,結合本人教學實際情況,為打造高效課堂,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加強常規教學的研究力度,切實深化七年級歷史教學,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特制定本教學工作計劃如下: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表現為:好奇、好動、上進心強、學習的積極性高;但是不會聽講和自學、不會做筆記、課堂吵鬧、學習習慣差。四個班每個班級人數接近50人,各個班級在班風、學風上存在著差異,許多學生不重視歷史課的學習。雖然絕大部分學生上課時能圍繞著老師思路轉,但仍有學生回答問題跑調。由於學習態度不端正,習慣又較差,認識又不足,故要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較難,整體看來不願讀書及不願學習者大有人在。所以從起始年級就要抓課堂常規管理、學習習慣的培養,嚴格管理和規範學生的行為,在教學中必須加大力度備好課,做好每一個課件,及時鞏固消化,力求每一節課都能有實際成效。

二、本學期本課程的教學任務:

1。深化對《新課程標準》及現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學質量。抓好課堂45分鐘的效率,在教學中貫徹“全面性、系統性、準確性、綜合性、科學性、鞏固性”的原則。要做到精講精練,概念清楚明白,條理清楚,重點突出,難點講清,切、實做到落實“三基”,打好基礎,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

2。抓好後進生的個別輔導工作,從端正其學習態度,積極參與課堂的讀、思、練活動,使其成績在原有基礎上更進一步。

3。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核心,積極探索教學形式和途徑的多樣化,豐富歷史課堂內容。

4。注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積極運用幻燈、投影、錄音、錄影、影片,模型多媒體,網路等進行輔助性教學。

三、本學期教授教材的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

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四、《新課程標準》對本學期教學內容的具體要求

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瞭解中國古代史歷史的基本線索,使學生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徵及其發展趨勢。培養學生識圖、讀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弘揚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完成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的'歷史教學任務。

五、本學期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使學生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時期的基本特徵以及發展趨勢,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基本規律。

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解讀、判斷和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教育學生繼承傳統美德,初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養成具有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公民意識和人文素養。

六、本學期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1、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能力:

(1)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2)注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積極運用幻燈、投影、錄音、錄影、影片,模型多媒體,網路等進行輔助性教學。

2、改革教學方法

加強對個別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通過檢測,及時查漏補缺。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抓好後進生的個別輔導工作,從端正其學習態度,積極參與課堂的讀、思、練活動,使其成績在原有基礎上更進一步。

3、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促進學生自覺主動學習

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習參與歷史小製作,通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蹟、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實踐能力。

七、教學進度

周次起訖時間時間進度實際完成進度備註

1 2。13——2。17 1隋朝的統一與滅亡

2 2。20——2。24 2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

3盛唐氣象

3 2。27—3。3 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5安史之亂與唐朝盛世

4 3。6—3。10單元複習及檢測

5 3。13—3。17 6北宋的政治

7遼、西夏與北宋的並立

6 3。20—3。24 8金與南宋的對峙

9宋代經濟的發展

7 3。27—3。31 10蒙古族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11元朝的統治

8 4。3—4。7 12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

9 4。10—4。14綜合複習

10 4。17—4。21期中測試

11 4。24—4。28 13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

單元複習及檢測

12 5。1——5。5 14明朝的統治

13 5。8—5。12 15明朝的對外關係

16明朝的科技、建築與文學

14 5。15—5。19 17明朝的滅亡

15 5。22—5。26 18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19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16 5。29—6。2 20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

21清朝前期的文學藝術

17 6。5—6。9單元複習測試

18 6。12—6。16綜合複習

19 6。19——6。23綜合複習

20 6。26——6。30綜合複習

21 7。3——7。7期末測試

七年級歷史工作計劃 篇10

為更好的抓好七年級的教學工作任務,貫徹落實好《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四有一代新人,本學期七年級歷史除傳授學生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之外,還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等其他思想品德教育。“以學生髮展為本”為宗旨,制定如下教學計劃。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總體水平查不多。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慾較強,課堂紀律較好。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

本學期七年級歷史第一冊選用的是嶽麓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材內容

《中國歷史》第一冊的內容是從我國的遠古居民寫到的`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共24課。

3、教材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三、主要措施與教學目標

針對以上幾點,本學期教學措施:

第一、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標:

1、目標統一,準確。

2、以“內容標準”的要求為依。

3、體現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統一。

第二、使學生主動叄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第三、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習參與歷史小製作,通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蹟、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實踐能力。

第四、集體備課強化教學質量,讓教師之間取長補短,資源共享,每週進行集體備課一次。

第五、上公開課及聽課,課後評議互相促進,提高教學效果。

四、教學進度

周次教學內容課時

1第1課我們的遠古祖先和

第2課原始的農耕生活2

2第3課神奇的遠古傳說

第4課夏傳子家天下2

3第5課公元紀年法

第6課西周的分封2

4第7課甲骨文與青銅器

第8課春秋戰國的紛爭2

5第9課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

第10課春秋戰國的科技和文藝2

6第11課百家爭鳴

第12課歷史人物仿製活動2

7第13課六王畢四海一

第14課伐無道誅暴秦2

8第15課漢武帝“大一統”

第16課絲綢之路的開闢2

9複習1——8課2

10複習9——16課2

11半期考試及評卷2

12第17課評價歷史人物——評秦皇漢武

第18課秦漢科技2

13第19課秦漢的宗教、史學和文藝

第20課三國鼎立2

14第21課三國曆史故事會

第22課北方民族大融合2

15第23課江南地區的開發

第24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科技2

16複習17——24課2

17複習測試一及評講2

18複習測試二及評講2

19期終考試

七年級歷史工作計劃 篇11

章節內容 課題名稱:《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 共 1 課時

時間 20__ 月 日 班級 七年級 班

課程標準 內容要點:知道安史之亂是導致唐朝由盛轉衰;知道唐朝滅亡後五代十國的局面。

認知提示:比較唐玄宗前期和後期的統治,瞭解統治者的作為與王朝盛衰的關係。

唐朝的繁榮盛世大約持續了100多年,唐玄宗統治後期的一場安史之亂揭開了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據勢力之間鬥爭的序幕。從此,唐朝由盛轉衰,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統治越來越腐朽,最終在農民戰爭打擊下土崩瓦解。唐朝滅亡後,在我國南方和北方各地出現多個割據政權,中國進入了五代十國分裂時期。

教材內容

分析 《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是部編新教材七年級下第一單元第5課,主要學習安史之亂、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三方面內容。

本課三方面內容關係如下:三部分內容展現了唐朝滅亡前後的基本歷史概況,串起這三部分內容的線索是地方上節度使勢力的發展變化。從安史之亂到五代十國曆史的變遷,實質是中央與地方力量對比失衡的結果。

基於以上對“課程標準”、“知識點關係””的分析,我將本節課的重點放在安史之亂與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上面。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對事物的認知程度還處在感性認知階段,因而容易混淆歷史與現實、文學作品與真正歷史之間的關係,並且非常容易因為個人喜好對歷史人物做出不客觀的評價,應引導學生走出誤區。

七年級學生愛聽歷史故事,因此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插入一些小故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設計

整體思路 基於“教學評一致性”原則,結合歷史課程標準、教材、學情制定出學習目標,並且制定出相應的評價任務,在這兩者的基礎上,再設計教學活動,認真落實教學評一致性的要求。 在課堂上注重學生的分組討論,爭取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進來。同時,要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努力提高目標的達成度。

學習目標 1、背誦安史之亂、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等基本史實。

2、通過研讀史料,觀察圖片,歸納並說出唐朝衰亡的原因,初步掌握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3、感悟政治清明與王朝興盛的關係,體會農民起義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思考國家分裂的歷史教訓。

評價任務 1、評價目標:通過評價唐玄宗,掌握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回顧唐朝後期相關史實,加深對唐亡原因的理解。

2、評價方法:學生互評與教師點評相結合。

3、評價過程:學生可以分組活動,然後各組派代表發言。發言後,各組之間進行互評。最後教師在小組互評的基礎上,對各組活動情況和發言內容進行點評,根據各組的綜合表現,評定等級。

4、評價總結:評價要側重三個方面。一是看活動過程,看是否有合作探究、合作學習的意識;二是看各組發言的質量,主要指人物評價的標準、方法是否得當,評價是否客觀全面;三是看學生的基本素養。教師重點點評學生髮言中的閃光點,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匯入

展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畫像,引出楊貴妃的故事,進而帶領學生走進中後期的唐朝。

通過對楊貴妃介紹引發對有爭議的歷史人物的興趣。

目標1 一、安史之亂

1.安史之亂的原因

展示第一組圖片:楊貴妃與唐玄宗圖片和高力士與楊國忠圖片,引導學生分析出第一條原因:玄宗追求享樂,任人唯親,朝政日趨腐敗。

展示第二組材料:李白的一首詩以及唐朝節度使勢力圖片,引導學生分析出安史之亂的第二條原因:社會矛盾尖銳,節度使勢力膨脹。

2、總結安史之亂:原因:

時間:755年

人物:安祿山、史思明

3、展示第三組圖片,引導學生分析出安史之亂的影響:唐朝國勢由盛轉衰。

準確掌握安史之亂的基本史實,注重培養學生從圖片中提取有效資訊的能力。

目標2

二、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

1、教師提問:安史之亂以後,唐朝百姓的生活如何?

分組討論三分鐘

學生回答:略

評價標準:敘述正確,並且能夠列舉史實。

教師總結:唐朝後期,統治腐敗,宦官專權,藩鎮割據

越來越嚴重。人民生活困苦,無以為生。

2、黃巢起義的經過

學生閱讀教材自學,然後敘述。

3、唐朝的滅亡

朱溫叛變,被鎮壓,起義失敗。後來朱溫把持朝政,權傾朝野,於907年建立後梁政權,唐朝滅亡。

該部分知識重點在黃巢起義的原因,讓學生分組討論,提高學生的合作解決問題能力。

目標3

三、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

展示五代十國地圖以及五代十國各政權表格,介紹五代十國的基本情況。

1、五代十國的歷史根源

展示一則文字材料,根據材料分析歸納五代十國的歷史根源是什麼。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唐朝藩鎮割據。

2、五代十國的歷史影響

展示五代十國戰事圖,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出:北方:戰事不斷,政局動盪不安。

南方:地區政局相對穩定,經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一定的發展。

以史為鑑:今天的中國政府存在著腐敗問題,結合唐玄宗的前半生和後半生的不同作為,導致不同的結果,談談對你有何啟示?

第一,在取得成就時,我們要保持戒驕戒躁的恭謹態度。

第二,艱苦樸素的作風不能丟。

第三,人生應該始終如一地堅守自己的信念。

第四,親近賢達之人,遠離不肖者。……

展示唐朝興亡曲線圖,引導學生分析歷史發展的規律。 1、通過引用的材料,讓學生提高閱讀材料、分析材料,進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資訊的能力。

2、通過學習歷史,讓學生學會以史為鑑、借古鑑今,為今天的社會發展提供指導。

小結 唐朝前期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國立強盛,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繁榮景象,以至走向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但是到了統治後期,政治腐敗,各種社會矛盾尖銳,以安史之亂為轉折點,唐朝走向了衰落。在衰落過程中,地方上的藩鎮割據、中央的宦官專權進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到了唐朝末年,經過農民戰爭的沉重打擊,唐王朝奄奄一息,直到907年朱溫建立後梁政權,唐朝滅亡。唐朝滅亡後,出現了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 老師對本單元所學知識做出梳理,使學生的知識脈絡更加清晰。

作業 1、評價唐玄宗。

2、做本課練習冊。

讓孩子們學習掌握客觀公正的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做好複習工作。

七年級歷史工作計劃 篇12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七年級歷史備課組將本著"一切為了學生健康發展,一切為了學生美好未來,一切為了學校健康、和諧發展"的清泉教育理念,構建和諧民主的高效課堂,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全面提升我組的教學水平。教學中我組將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除利用教材之外,更多的挖掘課程資源,使歷史教學與社會現實緊密結合,改變為考而學的傳統觀念,學會善於用唯物歷史觀的深邃眼光來審視現實問題,能夠不斷的從歷史這面鏡子裡,獲取對現實問題的深刻認識與啟悟。

二、學情分析

學生剛從國小升入國中,經歷了一個跨越,要經過一段較長時間的培養,學生才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找到適合國中生的學習方法。現對學生情況分析如下:

1、國中和國小的課程開設和教學重點上有所區別,學生的學習方法在短時間內很難轉變。

2、學生大多都存在同一問題,就是字詞掌握較差,語言表達能力欠缺,課外知識面狹窄,沒有養成好的閱讀習慣,所以閱讀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較差。

三、工作目標

1、備課組全體教師認真抓好教學常規工作,落實歷史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優化教學方法,教學中做到減負與高效結合,全力打造高效課堂,創設思辯性的歷史課堂。讓歷史變成學生喜愛的科目。

2、加強備課組教研功能,形成濃厚的教研氣氛,讓每位老師都收穫豐富。加強備課活動,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和新的《課程標準》,結合歷史教學實踐,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和學生觀。

3、認真開展教學工作,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同時,以學生髮展為本,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濃厚的興趣為重點,著眼於教師和學生創新意識的提高,有目的、有計劃地繼續做好課改工作,努力優化教學方法,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課堂的效率。力爭在區統考中取得好成績。

4、抓學生的學習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使他們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併為其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四、具體措施與要求

(一)備課

每週集體備課一次,充分發揮備課組力量,加強集體備課。每週週二第二節課為集體備課時間,分析教材、討論教學中發現的問題,集眾人之力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交流教學心得,及時反思。深入分析教材,注重重點內容和難點內容的解剖,制定突破重點、難點的方法和措施。

做到四統一,我們備課組按照學校要求統一教學進度,統一教學重點、難點,統一練習,統一單元測試,組內教師認真備課、備教材,認真上好每一節課。

(二)教學

1、加強課堂管理力度,堅持啟發式教學,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提高課堂效率。

2、抓好雙基,落實好讀圖識圖填圖能力以及綜合分析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繼續抓好學法指導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4、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儘量做到作業當堂消化。

5、每課寫好教學反思,記錄下自己的點滴進步、不足與改進措施,不斷完善自身,成為真正的"學習反思型"教師。

6、做好學困生的輔導工作。

(三)教研

1、根據學校的工作要求,積極參與教科研活動,以提高自身的教科研能力,為今後發展做好基礎工作。

2、為提高教師教育教學理論水平,積極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知識,以解決平時教育科研理論不足的實際問題。

3、根據教研組的安排,積極聽課評課,提倡相互聽課。每個老師都上一節公開課。

五、備課安排:

時間

內容

主備

第一學月

匯入課

陳世文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陳世文

原始的農耕生活

陳世文

華夏之祖

陳世文

夏商西周的興亡

陳世文

燦爛的青銅文明

陳世文

春秋戰國的紛爭

陳世文

大變革的時代

陳世文

第二學月

中華文化的勃興1

潘桂銀

中華文化的勃興2

潘桂銀

第一二單元知識回顧

潘桂銀

單元測試

潘桂銀

公元紀年法

潘桂銀

秦王掃六合

潘桂銀

伐無道誅暴秦

潘桂銀

大一統的漢朝

潘桂銀

第三學月

期中複習

陳世文

期中檢測試卷分析

陳世文

兩漢經濟的發展

陳明蘭

匈奴的興起及與兩漢的和戰

陳明蘭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陳明蘭

昌盛的秦漢文化

陳明蘭

三國鼎立

陳明蘭

第四學月

江南地區的開發

陳明蘭

北方民族大融合

陳明蘭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陳明蘭

期終總複習

陳世文

七年級歷史工作計劃 篇13

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人教新版七下第二單元“民族關係發展和社會變化”第一課。主要介紹了北宋的建立以及趙匡胤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經過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武將擅權、軍閥割據和地方豪強割據等頑疾被革除,中國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進了社會安定,有利於國家統一。同時,重文輕武政策的實施還促進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榮。但是,這些新的措施也帶來了諸如官僚機構臃腫、財政負擔沉重、軍隊戰鬥力弱等社會弊端。

學情分析

國中生在進入青春期後,對人、對事的態度、情緒情感的表達方式以及行為的內容和方向等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同時也渴望社會、學校和家長能給予他們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此外,國中生的思維雖然已經是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水平還較低,處於從經驗型向理論型的過渡時期;由於辨證思維剛開始萌發,所以,思想方法上仍帶有很大的片面性及表面性。基於學生心理年齡和思維特點,並根據他們已習得的歷史知識,我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加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每一位學生成為學習者和被學習者,拓寬學習的空間,給予更多的表達機會,提高自身的邏輯思維與辨證思維。

教學 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北宋的建立,列舉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瞭解宋朝重文輕武的特點,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輕武給北宋帶來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識讀相關地圖,從中獲取有效的歷史資訊;通過對北宋強化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及影響的自主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講述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等歷史故事或表演課堂劇等形式再現歷史,多渠道感悟歷史。

情感態度 價值觀

通過分析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所帶來的利與弊,客觀認識歷史問題,反思歷史,吸取歷史經驗教訓。

教學策略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從發展學生認識問題、探索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角度考慮,準備採用自主展評式生態課堂的教學模式。具體說本節課由三個基本環節組成:前端學習;探究展評;暢談心得.

教學重點

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

教學難點 如何理解強化中央集權的具體措施和影響 教學準備 導學案、教學課件.

第 2 頁 共 5 頁

教學流程

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

設疑 激趣, 匯入

新課

在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先後出現了八十多個朝代。同學們知道一個新的朝代的建立有哪些方式?

打天下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是有一個人,他兵不血刃,在不到5天的時間裡,就黃袍加身。被人戲稱為歷史上最輕鬆的開國皇帝。你們知道這是哪一位皇帝嗎?

展示:趙匡胤影象 一代偉人毛澤東曾有“唐宗宋祖”的詩句,說的就是趙匡胤,想必他在政治上也是很有建樹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究北宋的政治。 揭示課題

第6課 北宋的政治

回憶以往朝代建立的方式並回答

個別回答

歷史知識的縱向聯絡,培養學生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 前端學習,讀圖識史

【一、披上黃袍得天下】

前端學習展示:北宋的建立和統一預習檢測

北宋建立後,宋太祖和他的繼任者開始南征北戰,國家形勢出現了巨大變化。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從圖中讀歷史。(展示:五代十國(前期、後期)和北宋形勢圖)

觀察比較五代十國和北宋的形勢圖,你發現了什麼不同?

展示:圖冊P62《遼、北宋、西夏形勢圖》,再來看完整的北宋時期形勢圖,請問北宋是否實現真正統一? 當時有哪些政權與北宋並立?

歸納:北宋的確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統一了中國部分地區。但在宋朝的北方、西北、西南等地區還有很多少數民族的政權與之並立,北宋並不是一個統一了全中國的王朝。

小組核對答案,展示評價

個別回答

七嘴八舌

師生歸納,共同得出結論

鞏固探索知識的過程,形成自己的方法

通過比較地圖,得出歷史結論 三 史 料 閱讀 ,合作探究

【二、扛起江山治天下】

宋太祖黃袍加身,輕鬆地做上了皇帝,但他當政之初卻煩惱重重,晚上失眠,睡不著覺。他煩惱什麼呢?我們來看一段史料: 展示:史料

一日(太祖)召趙普問曰:“自唐季(唐朝末年)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鬥不息,生民塗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之計,其道何如?”

第 3 頁 共 5 頁

普曰:“„„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

閱讀史料獲取資訊,趙普分析唐末以來政局動亂的原因是什麼?

唐末藩鎮割據,武將飛揚跋扈,最終導致唐朝覆滅。太祖擔心自己親手建立的國家也會如此。因而擔心傷神。權衡之下,太祖宴請了自己的手下武將們來喝酒,於是就有了杯酒釋兵權的故事。請一個學生講講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我們再回到史料中,針對太祖的擔憂,趙普為宋太祖提出了哪些解決“君弱臣強”問題的措施?

宋太祖是怎樣“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的? 探究1:閱讀教材P29-30,找出宋太祖在以下方面採取了哪些鞏固統治的措施?

方面 措施內容

收兵權(軍事) 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控制對軍隊的調動;定期換防; 奪臣權(行政) 中央:削弱相權;設多重機構,分割宰相軍政、財政大權 地方: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長官;設通判分知州權力; 制財權(財政) 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 設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 文化 發展科舉制。 補充宋代科舉制的錄取情況,提問:宋代科舉制有什麼新發展?

補充材料:

科舉對於知識的普及和民間的讀書風氣,亦起了相當的推動作用。雖然這種推動是出於一般人對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對知識或靈性的渴望;但客觀上由於科舉入士成為了風尚,中國的文風普遍得到了提高。

科舉產生出了一大批善於治國安邦的名臣、名相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眾多有傑出貢獻的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詩人、學者、教育家、科學家、外交家。如 宋代的歐陽修、王安石、蘇東坡、司馬光、朱熹、包拯、寇準等。 ——出自360百科

根據材料,思考宋朝改革科舉制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宋朝科舉制使得文風得到了提高,五代十國時期是否

如此呢?

出示材料:

安朝廷,定禍亂,直須長槍大劍,至如毛錐子(毛筆,

代指士人),焉足用哉! ——《舊五代史》

個別回答

請學生講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個別回答 做好筆記

學生先小組交流,後全班展評

個別回答

閱讀材料

根據材料回

閱讀材料

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這個環節,可以提高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與他人的合作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這個環節,可以提

第 4 頁 共 5 頁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宋朝童謠

“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 ——宋朝諺語

提問:三個材料說明人們的觀念發生了什麼變化? 追問:同學們能否從剛才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中找到重文輕武的表現?

師生共同得出結論:重文輕武是北宋政治最明顯的特徵。

宋太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有沒有取得成效呢?

材料二:太祖、太宗平一海內,懲累朝藩鎮跋扈,盡收天下勁兵„„是以天下晏然(安寧),逾百年而無犬吠之驚(內亂),此制兵得其道也。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

提問: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說說北宋加強中央集權

的措施有什麼作用?

【埋下禍根危天下】

材料三:本朝鑑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

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

弱,靖康之役(北宋滅亡的標誌),虜騎(少數民族騎兵)

所過,莫不潰散。

——(南宋)朱熹:《朱子語類》

合作探究2:和你的小夥伴們一起找找,哪些政策出

了問題?出了什麼問題? 連線題鞏固。 個別回答

個別回答

閱讀材料

學生個別回

學生先小組

交流,後全班

展評

派代表上臺

練習

高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與他人的合作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淺談感悟,拓展提升

【你辯我論】

材料四: “賢相輩出,卻無力改變官場的腐敗昏庸;名將鹹聚,卻無法抵擋小國的進攻;才子雲集,卻熱衷無休無止的內耗;經濟富裕,卻用於購買和平;文化昌盛,卻不能扭轉頹敗的國運。這是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

——《如果這是宋史3》

正方:北宋是一個最美好的時代。 反方:北宋是一個最糟糕的時代。

(提示:可以從政治、經濟、民族關係、文化、科技等方面

找證據。)

完成板書,排列順序。(陳橋兵變 北宋建立 吸取教訓 加強皇權 重文輕武 積貧積弱)

總結:正如同學們剛才所辯論的,宋朝是一個美好的時代,卻也是一個糟糕的時代。擦拭開歷史的塵埃,我們還會看到一個怎樣的大宋,下節課讓我們繼續前行。

思考並個別

發言

.

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的能力

第 5 頁 共 5 頁

板書設計 第6課 北宋的政治

一、北宋的建立和統一 二、加強中央集權

三、北宋政治的特點:重文輕武

七年級歷史工作計劃 篇14

❶教學分析➷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和背景;瞭解黃巢起義和唐朝滅亡的基本史實;把握五代十國形成的原因和特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唐玄宗統治前期和後期的比較,讓學生體會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將直接導致不同的後果,培養學生對比辨析、以史為鑑的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比,認識到統治者個人的作為,將直接影響歷史發展的軌跡,甚至導致一個王朝,一個國家的衰亡,讓學生從中吸取教訓。2.從唐末藩鎮割據到五代十國的發展演變過程中,讓學生理解維護國家大一統的重要性。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唐玄宗後期統治的腐敗;唐朝的滅亡

教學難點: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國形成的原因和影響

❷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玄宗幸蜀圖》圖)講述楊貴妃的死:唐玄宗一眾到了馬嵬坡(今陝西興平市西北23裡)途中將士飢疲,六軍憤怒,陳玄禮認為楊國忠作亂才導致安祿山謀反,請李輔國轉告太子想殺楊國忠的意圖。這時吐蕃使者正率領20多人圍堵楊國忠,抱怨沒食物。有官兵喊:“楊國忠與胡虜謀反!”楊國忠騎著馬逃到西門,被眾人殺死肢解,頭被槍挑著豎在驛站門口。陳玄禮及韋諤請求玄宗殺死楊貴妃。高力士勸說玄宗保軍心安定,殺死楊貴妃。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縊死楊貴妃。此後,玄宗入蜀。後世史家認為“馬嵬之變“是一場“有計劃的兵變“。這就是《玄宗幸蜀圖》的歷史背景,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唐朝由盛世到衰敗的過程,以從中汲取教訓。

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安史之亂

(一)背景(原因):

(多媒體展示唐玄宗的畫像)學生探討:安史之亂爆發的歷史背景?

答案提示:1.開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樂,任人唯親,朝政日益腐敗。2.社會矛盾尖銳,邊疆形勢緊張。3.節度使勢力膨脹,形成外重內輕。4.安祿山擔任三個邊地的節度使,逐漸擴張勢力。

(二)過程

(多媒體展示以下列材料)史料解讀

安祿山兼三大兵鎮獨掌15萬的兵力,擁兵邊陲,其手下驍勇善戰,甚獲玄宗寵信,引來宰相楊國忠忌恨。兩人因而交惡,而唐玄宗又對此不加干預。安祿山久懷異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討楊之名舉兵叛唐。

1.(多媒體展示黃巢起義圖)學生讀教材和圖,搶答黃巢起義的背景和結果

答案提示:背景:唐朝後期,統治腐朽,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的態勢日益嚴重,相互之間發生兼併戰爭,人民賦役繁重,生活困苦。

結果:起義軍雖然一度攻佔了長安,最終卻被原為義軍將領的朱溫,與其他藩鎮聯合鎮壓了起義。

2.(多媒體出示問題:唐朝滅亡的基本情況)教師講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況?(朱溫陸續兼併了北方的大小割據勢力,907年,建立了後梁政權,唐朝滅亡。)

目標導學三 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

1.(多媒體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讀

材料:五代十國,包括五代與十國等眾多割據政權,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自唐朝滅亡開始,至宋朝建立為止;也可以定義為到宋朝統一十國剩餘政權為止。

2.(多媒體出示問題:五代十國的歷史根源)根據課本知識,搶答五代十國的歷史根源

答案提示:唐朝藩鎮割據。

2.(多媒體出示五代十國的地圖,提出問題:五代十國的歷史影響)五代十國的歷史影響?答案提示:北方戰事不斷,政局動盪不安。南方地區政局相對穩定,經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一定的發展。五代十國時期,雖然政權分立,但統一始終是一個必然趨勢。

三、課堂總結

唐朝盛極一時,最後因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導致了王朝的衰敗,和接下來幾百年的混亂,我們應該從唐玄宗前後半生的所作所為中得到有益的啟示,無論何時何地,都應該戒驕戒躁,始終如一。

❸板書設計➷

❹教學反思➷

本課主要再現了唐朝由盛世到衰敗的過程,重點是記誦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難點是如何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得出正確的教訓和人生觀。在本課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統治後期的腐化,和其帶來的嚴重後果,以此啟發學生,讓他們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在就是認識到五代十國雖然混亂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著統一的因素,從而意識到,統一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宿願。

七年級歷史工作計劃 篇15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在全面貫徹基礎知識,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三項教育目標的前提下,突出了三點:一是減輕學生負擔,降低難度;二是增加啟發性和生動性;三是培養車創新實踐能力。

一、學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擔任七年級歷史教學,有的同學學習歷史的興趣很濃,有的同學根本沒什麼興趣。所以上學期歷史的平均成績在整體成績還不理想,原因都是不愛學習的學生很多,因此,成績取得高分的學生平均被拉了下來。這個學期要想辦法使學生的成績有較大的提高。我應該從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上入手,來改善一向把歷史視為副科,不好好學習、認真對待的學生心理,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歷史課的學習上,力爭培養一批熱愛歷史學科的愛好者。

二、教材分析

依據七年級歷史課程標準,整合人民版、人教版歷史教材,在改革中創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漸建構帶有自己特色的歷史教學模式,爭取各個班的每個同學的歷史成績都有所提高。

二、教學目標

1、要在上冊歷史教學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時期的基本特徵以及發展趨勢,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基本規律。

2、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解讀、判斷和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教育學生繼承傳統美德,初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養成具有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公民意識和人文素養。

4、改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改變學生學習歷史的不良習慣

5、從嚴治教,提高成績。

四、具體措施

(1)以啟發誘導式教學為主,並採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2)加強直觀教學,充分利用教學掛圖等教學工具;積極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3)爭取每期都要開設歷史活動課,要求自己必須自始至終參加學生的活動,並且要讓學生學有所得。

七年級歷史工作計劃 篇16

本學期我將以校教學計劃為指導,落實推進課程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制定如下計劃。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立足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體現時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新教科書既是教師的教本,更是學生學習的學本,注重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著重培養學生學習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注重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注重啟發性,注意歷史的多方位性、多層次的聯絡和知識的延伸,並注意使學生學會學習歷史的方法和學習技能,以提高學生的自身能力。

二、學生狀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從國小升入國中,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慾較強,課堂紀律較好。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因此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感受到歷史學習的樂趣。

三、具體思路

1、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規管理,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對“學困生”既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的自覺性,更要對他們進行學法指導。

2、強化理想前途教育、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形勢教育,學生學得好,以確保考試取得圓滿成功。

3、強化質量意識,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4、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5、複習階段,要認真制定複習計劃,精心組織複習,以書為本,講清概念,提示規律,指點迷津,提高學生的審題、解題的能力及速度。

6、引資料、學經驗。經常向老教師學習,經常聽課。

7、認真組織測試,強化綜合訓練,抓住學科的薄弱環節,及時補救。

四、教學措施

1、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核心,注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

2、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學習歷史,培養髮現歷史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探究學習的習慣。

3、注重拓寬歷史課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教育資源。

4、認真貫徹課程標準的精神,在傳統知識培養各種能力的同時,加強思想教育。

5、採用多種教學教學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大膽地進行改革,探索和創造,進行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6、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歷史教學活動。

7、要注意多層次、多方位的聯絡,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更好的來學習歷史。

8、課堂教學要貼近課程標準的要求,採用探究式、啟發式和討論式等各種成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教學模式,要加大媒體輔助教學,特別是網路教學的力度,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9、多角度觀察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以及時進行輔導。

五、改進措施

1、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要在教高的水平層次上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幫助他們總結成功的學習經驗,在評價中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應該有針對性的採取補救措施,還可以實際一些比較容易的活動使學生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2、教學時結合掛圖和資料知道學生學習有關的知識,或結合現代教學手段讓學生體會感受歷史。

3、結合歷史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4、結合有關內容介紹本地歷史的名勝、旅遊勝地,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立志建設家鄉的教育。

5、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探究性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探究性求真的科學態度,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和互相合的集體主義精神。

七年級歷史工作計劃 篇17

一、指導思想

圍繞本學期學校工作計劃要求,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加強教學研究,提高課堂效率,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著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弘揚中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倡導教師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新課標教材七年級歷史下冊在全面貫徹基礎知識,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三項教育目標的前提下,突出了三點:一是減輕學生負擔,降低難度;二是增加啟發性和生動性;三是培養創新實踐能力。

二、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總體水平差不多,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且這些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每天都接觸社會,他們的一些想法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而他們受到年齡與知識的限制,社會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雖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會影響其行為。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應經常瞭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以便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切實瞭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真分析其學習狀況,發現其長短處,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從大多數同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同時也要兼顧兩頭。我應該從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上入手,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歷史課的學習上提高歷史成績。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以隋朝到清朝初期為主要的歷史發展線索。共 22 課,每課教學一課時。每個單元后各設一節活動課,第三單元后設兩節活動課。

第一個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教科書內容的安排和教學活動的設計,無不緊扣隋唐時期的“繁榮”與“開放”。“繁榮”與“開放”,是反映一個積極向上的社會的兩個側面,具有同一性。第二個單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係的發展”,實際涉及“民族關係的發展”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兩個主題。這裡“民族關係的發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內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權並立與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對“經濟重心的南移”有影響。先概述民族政權並立時代的情況,後分析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列舉經濟重心南移的表現,然後再剖析宋代的社會風貌、介紹元朝大一統的出現及民族大融合的發展情況。第三個單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教科書對課標有關明清時期的五條內容標準進行了歸納組合。講述明清兩朝加強專制統治的主要措施、鄭和下西洋的史實、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和雅克薩之戰等史實,使學生感受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鬥爭精神。通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列舉清朝設定駐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等史實”,讓學生“瞭解清朝加強對邊疆地區管轄和維護國家統一的主要措施”,最後《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以“簡述 ' 閉關鎖國’的主要表現,分析其歷史影響。突出了明清時期中外的矛盾與衝突,也為學生學習中國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國為何被動挨打作好鋪墊。

四、教學目標

1 、要在上冊歷史教學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時期的基本特徵以及發展趨勢,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基本規律。

2 、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解讀、判斷和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教育學生繼承傳統美德,初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養成具有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公民意識和人文素養。

五、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民族關係的發展,統一

難點:我國的民族關係是如何發展的以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如何鞏固的

六、教學措施

1 、在課堂教學中倡導師生平等,民主的人際關係,應尊重學生的差異,崇尚個性和主體性,鼓勵探索真理,在教師啟發、誘導下,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這給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學生在擁有發揮個人才智的機會和空間的同時,壓力感又會促進學生去主動涉獵知識,獨立思考問題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創設一個良好的氛圍,注意師生雙方交往、互動、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2 、教材貫穿一些材料閱讀,“想一想”等雖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卻是教材正文的擴充套件,實際上是給了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更自主的學習,有助於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形容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實施了愛國主義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此,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時讓學生分組討論,人人蔘與觀察、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

3 、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標。目標統一,準確;以“內容標準”的要求為依;體現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統一。

4 、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5 、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習參與歷史小製作,通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蹟、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實踐能力。

七年級歷史工作計劃 篇18

一、指導思想

著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弘揚中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倡導教師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二、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進一步認清歷史前進的大趨勢和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樹立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的遠大理想,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社會責任和崇高使命,當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養。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七年級年級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每天都接觸社會,他們的一些想法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而他們受到年齡與知識的限制,社會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雖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會影響其行為。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應經常瞭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以便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切實瞭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真分析其學習狀況,發現其長短處,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從大多數同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同時也要兼顧兩頭。

四、教材分析:

本學期所授的內容是中國歷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組成,以課為單位。課本按歷史時期或學習主題編寫了“歷史小故事”,梳理基本線索。書中還設計了一些探究習題以及“自由閱讀卡”等欄目,旨在啟發思維,提倡各抒己見,答案不求唯一,增長曆史知識。

五、教學措施:

1.注重學科間知識的融合與滲透

在把握教材時,教師應從總體上突破原有學科之間的界限,使學生能在多學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學內容。在巨集觀上,應保持合理的綜合結構;在微觀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學科知識間的合理滲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聯絡。

2.注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倡導真正立足於學生髮展的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通過那些能夠帶給學生理智挑戰的教學;通過那些在教學內容上能夠切入並豐富學生經驗系統的教學;通過那些能夠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的教學;通過那些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的教學,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3.突出能力目標的主導

即強調學生思考能力、創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以能力目標為主導,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態度,創造融洽的教學環境,給學生足夠的空間,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始終圍繞能力目標的實現,努力探討用能力目標主導教學的途徑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識、能力和人格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六、教學進度安排:

七年級《歷史》課程設定為2課時/周,全學期約40課時。

七年級歷史工作計劃 篇19

1教學分析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北宋的建立,掌握其建立者、建立時間和都城;識記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瞭解宋朝重文輕武的特點,理解宋初統治者採取重文輕武政策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趙匡胤實施集權的原因和具體的措施的分析,培養學生總結歸納、抓住重點的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認識到趙匡胤的舉措帶來的問題——他的集權措施有失偏頗,導致宋朝的積貧積弱,從而得出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辯證地、長遠地看問題的結論;認識到在封建時代,君主的權力是在不斷加強的,任何封建統治者都跳不出這個歷史的鐵律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趙匡胤改革的措施;重文輕武政策的後果。

教學難點:趙匡胤集權措施的影響。

2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歷史小故事:趙匡胤本來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將,跟隨周世宗南征北戰,立下不少戰功。周世宗在世的時候,十分信任趙匡胤,派他做禁軍統帥,官名叫殿前都點檢。禁軍是後周最精銳的一支部隊。

世宗一死,軍權落在趙匡胤手裡。公元960年春節,後周朝廷正在舉行朝見大禮的時候,忽然接到邊境送來的緊急戰報,說北漢國主和遼朝聯合,出兵攻打後周邊境。

大臣們慌作一團,後來由範質、王溥做主,派趙匡胤帶兵抵抗。

在陳橋驛,趙匡胤的部下把早已準備好的一件黃袍,七手八腳地披在趙匡胤身上。大夥跪倒在地上磕了幾個頭,高呼“萬歲”。接著,又推又拉,把趙匡胤扶上馬,請他一起回京城。

後周恭帝讓了位。趙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國號叫宋,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歷史上稱為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經過五十多年混戰的五代時期,宣告結束。

這段歷史向來為後人津津樂道,還演變為一個成語“黃袍加身”。在此之後,趙匡胤是怎樣統治宋朝的?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第6課:北宋的政治,瞭解一下宋太祖的政策得失。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北宋的建立

教師講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況。

(960年,後周禁軍首領趙匡胤(宋太祖)發動兵變,改國號為宋,定都東京(今開封),史稱北宋。)

目標導學二: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教師簡略地介紹,五代十國時期,政局動盪不止,王朝個個短命。

2.讓學生閱讀教材中“杯酒釋兵權”的故事。說說宋太祖為什麼要這樣做?

答案提示:宋太祖深知唐末以來武將專權的積弊,所以他首先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牢牢地控制了軍隊。

3.史料解讀。

材料一:軍權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統轄禁軍,收回禁軍兵權;設立樞密院,使“兵符出於密院,而不得統其眾;兵眾隸於三衙,而不得專其制”。二者互相牽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權;利用更戍法,使“天下營兵,縱橫互動,移換屯駐,不使常在一處”,以此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即兵將分離局面;實行“守內虛外”“內外相維”政策,使全國軍隊屯駐兩半,一半京師,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駐軍與外地駐軍的兵力配置。

材料二:行政權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權力,實行軍政、民政和財政的三權分立,打破宰相“事無不統”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擔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並設通判與之相互牽制,從而削減地方權力。

材料三:財權和司法權的集中。主要是將各路所屬州縣財賦,“除支度給用外,凡緡帛之類,悉輦送京師”,以消除地方對抗中央的物質基礎;同時規定死刑須報請中央複審、核准,把司法權也收歸了中央。

4.根據材料說說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提示:(1)軍事方面:皇帝直接統轄禁軍;設樞密院和三衙掌管軍務,樞密院有權調兵,無權領兵,三衙有領兵權力,卻無排程之權;“天下營兵,縱橫互動,移換屯駐,不使常在一處”,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局面;實行“守內虛外”的政策,致使對外防守空虛無力,這也是北宋積貧積弱的重要原因。(2)行政方面:削弱宰相權力,設相當於副宰相的若干人,與宰相共同議政;還設立多重機構,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政大權;在地方,主要派文臣擔任知州等。(3)財政、司法方面:設定轉運使;同時規定死刑須報請中央複審、核准,把司法權也收歸了中央。

5.教師結合五代十國的歷史,說說在宋代,節度使的權力發生了哪些變化?

五代十國

北宋

軍權

有大軍指揮排程權

有握兵之重,無發兵之權

財權

擁有轄區的財政權力

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設定轉運使

民權

擁有轄區的民政處理權力

下派文官做知州和通判,掌管民政、司法

人事

排程

可以自主任命下面官員

人事排程權全部歸屬中央

目標導學三:重文輕武的時代

1.史料解讀。

材料:宋朝重文輕武,重內輕外。所以,今天看宋朝歷史,就會覺得奇怪。宋朝文化興盛,經濟繁榮,軍事上卻軟弱至極,不堪一擊。可實際上,宋王朝這種積貧積弱的局面卻是其統治者吸取前代教訓,千方百計方才達到的長治久安的理想狀態。

2.根據材料和課本知識,討論宋朝重文輕武的表現。

答案提示:(1)經濟文化興盛,但軍事上卻軟弱至極。(2)當時的文官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職,甚至主持軍務,地位和待遇高於武將。(3)遇有戰事,也由文官掛帥出征。(4)科舉考試,文舉興盛,武舉錄取人數少。

3.宋太祖重文輕武的目的是什麼?

答案提示:防止武將對中央集權造成威脅。

4.宋代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說說由此帶來了哪些影響。

答案提示:科舉制的發展,對宋代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全國範圍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

5.重文輕武政策給宋朝社會帶來了哪些影響?

答案提示:(1)積極影響: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於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

(2)消極影響:軍隊戰鬥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負擔加重。

6.史料解讀。

材料:關於宋朝GDP的統計。

一是香港科技大學的劉光臨先生,據他的統計與推算,宋朝的人均國民收入位於歷代最高峰,為7.5兩白銀,遠遠高於晚明的2.88兩,要到19世紀的晚清,才追得上宋代水平。

二是英國的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他認為:“在960-1280年間,儘管中國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卻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以後一直到1820年都保持著此水平。歐洲在960-1280年間,人口增加了70%,人均國內總值則從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也就是說,宋代的經濟與生活水平,不但在縱向上優於其他時代,而且在橫向上也遙遙領先於同時代的歐洲。

7.讀材料,說說宋朝經濟發展狀況如何。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有利有弊,這啟發我們國家在實施大政方針時應該遵循怎樣的原則?

答案提示:(1)狀況:宋朝經濟發展較好,經濟發展水平較高。

(2)原則:①政策的傾向一定不能走極端;②要綜合、全盤考慮戰略問題;③要結合國情,實事求是地、合理地實施各種政策,現階段的改革開放就是成功的範例;④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在現代民族國家林立、區域性地區戰火不斷的時代,適度的強軍政策是絕對需要的。

三、課堂總結

史學家陳寅恪曾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而西方與日本史學界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時代。宋朝創造了輝煌的經濟文化,從太祖立國,到逐步加強君主權力,重文輕武,開創了繁盛的經濟文化時代,但也因為重文輕武,造成了宋朝積貧積弱的社會狀態,這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

3板書設計

4教學反思

本課主要再現了宋朝的建立和建立後採取的一些政策措施,及其造成的社會影響,重點是識記宋太祖採取的措施,難點是如何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得出正確的歷史啟示。在本課中,以材料為突破口,重在突出宋朝採取的那些集權措施所帶來的正面和負面效果,讓學生在閱讀材料中得出自己的結論和啟示。因為本課採用了強烈的材料對比,為學生創設了可思考的具體情境,讓學生充分感受宋朝強與弱的反差,使其在探究的過程中充分認識到歷史發展的誤區,從而得出自己的結論。

七年級歷史工作計劃 篇20

一、教材分析

1、本學年繼續講授中國古代歷史,主要以課為單位,敘述我國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歷史,共22課,每課教學一課時。

2、本教材較好地處理了教科書同《課標》的關係。

3、教材增強了課程內容同學生生活、現代社會的聯絡以及與現實的聯絡,體現了較強的時代性。

4、基本實現了由教本到學本的轉變,體現了國中歷史課程的特點,便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5、教科書生動活潑,圖文並茂,融知識性、可讀性於一體,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6、教科書較好地處理好了知識與能力的關係,突出了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學情分析

1、所教學生記憶比較好,但理解歸納能力比較差,遇到自己概括的題班上只有十分之一的同學答得相對完整。多數學生只是喜歡上歷史課,而聽著要背的題就煩,甚至躲避。

2、歷史是一門記憶內容較多的課程,而對於要求記憶的內容沒有重點強調,課堂上講的內容學生只是初步理解並沒有牢固的記下來。從總體上觀察,學生的情緒都不太穩定,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缺乏主動性。在學習過程中他們往往看一時的心情或喜好來決定是不是認真聽課,所以在課堂上表現差異較大,還不具備自我約束能力,自覺性較差。

三、本期奮鬥目標(質量目標)

1、所教班級有較好的學風,學生有一定的學習自覺性,能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能在完成規定學習任務的基礎上閱讀歷史資料,學會考證當地歷史。

2、所教班級爭取期末測試取得理想的成績。

四、本期教學措施

1、嚴格班級紀律管理,對違犯課堂紀律的同學輕則當堂批評,不超過兩分鐘,重者先點名,後下課或課外活動課時間批評教育,抓住課堂上的分分秒秒認真地組織和進行教學。

2、背書由小組長負責,老師上新課前對學生進行抽查背誦。

3、課堂作業當堂完成,這樣既減輕了師生負擔,又給足了學生的背書時間,學生也不會自習課應付於抄作業中。

4、各單元學習完後要認真組織測試,鞏固所學內容,促進下單元的用功學習。

5、實施素質教育關鍵在教師。因此做到:注重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適當補充一些練習作為課堂訓練,從而改進評估教學;組織學習某一歷史人物進行正確客觀的評價,培養學生從正反兩方面來看問題的能力;教導學生理解記憶知識點。切忌死記硬背;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經歷、感受和體驗。

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倡導師生平等,民主的人際關係,應尊重學生的差異,崇尚個性和主體性,鼓勵探索真理,在教師啟發、誘導下,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這給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學生在擁有發揮個人才智的機會和空間的同時,壓力感又會促進學生去主動涉獵知識,獨立思考問題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創設一個良好的氛圍,注意師生雙方交往、互動、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七年級歷史工作計劃 篇21

一、指導思想

圍繞本學期學校工作計劃要求,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加強教學研究,提高課堂效率,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材七年級歷史下冊在全面貫徹基礎知識,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三項教育目標的前提下,突出了三點:一是減輕學生負擔,降低難度;二是增加啟發性和生動性;三是培養創新實踐能力。

二、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擔任七年級

3、4班的歷史教學,七年級兩個班有100多個學生,在他們當中,有的同學學習歷史的興趣很濃,有的同學根本沒什麼興趣。所以上學期歷史的平均成績整體上還不理想,原因都是不愛學習的學生很多,因此,成績取得高分的學生平均被拉了下來。這個學期要想辦法使學生的成績有較大的提高。我應該從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上入手,來改善一向把歷史視為副科,不好好學習、認真對待的學生心理,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歷史課的學習上,力爭培養一批熱愛歷史學科的愛好者。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

本學期歷史下冊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材內容

本學年繼續講授中國古代歷史,主要以課為單位,敘述我國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歷史,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共22課,每課教學一課時。

3、教材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四、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

2、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進一步認清歷史前進的大趨勢和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樹立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的遠大理想,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社會責任和崇高使命,當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3、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養。

五、主要措施

1、在課堂教學中倡導師生平等,民主的人際關係,應尊重學生的差異,崇尚個性和主體性,鼓勵探索真理,在教師啟發、誘導下,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這給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學生在擁有發揮個人才智的機會和空間的同時,壓力感又會促進學生去主動涉獵知識,獨立思考問題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創設一個良好的氛圍,注意師生雙方交往、互動、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2、教材貫穿一些材料閱讀,“想一想”等雖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卻是教材正文的擴充套件,實際上是給了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更自主的學習,有助於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形容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實施了愛國主義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此,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時讓學生分組討論,人人蔘與觀察、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

3、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標。目標統一,準確;以“內容標準”的要求為依;體現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統一。

4、使學生主動參與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5、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習參與歷史小製作,通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蹟、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實踐能力。

6、及時聽課,聽取其他教師的意見和建議,提高教學效果。

六、教學進度

新教材歷史第二冊總共有25課,其中新課講授佔二十二個課時,單元複習佔四個課時,期中複習佔兩個課時,期末總複習佔四個課時。

七、奮鬥目標

通過一學期的師生的共同努力,最終將要達到學校要求的教學目標。

七年級歷史工作計劃 篇22

一、指導思想

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實施和推進課程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和教學能力;建立歷史與其他學科的對話能力,努力提升教學境界;實施綜合學習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二、教學目標

1、完成七年級上冊的內容;

2、提高教學質量,力爭通過期末考試綜合評價進入縣鄉鎮中學中等行列。

三、具體思路

1、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對“學困生”不僅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學習意識,還要給他們學習方法上的指導。

2、加強理想未來、學習目的、學習情境的教育,讓學生學好,保證考試成功。

3、強化質量意識,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多做精講多練,做好優秀學生培養和差生課後補課工作。

4、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監督。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5、在複習階段,要認真制定複習計劃,認真組織複習,以書本為基礎,理清概念,提示規律,給予指導,提高學生複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速度。

6、引用資料和學習經驗。我經常向老老師學習,聽講座。

7、認真組織考試,加強綜合訓練,抓住學科薄弱環節,及時補救。

四、教學任務和要求

七年級歷史教學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即瞭解歷史的基本線索、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觀點,瞭解重要的歷史概念。

在歷史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學會按時間順序觀察歷史的發展和變化,收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和總結,對相關的歷史問題進行簡要評論,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五、教學理念

1、歷史教學要充分體現時代精神,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對歷史進行正確的描述和分析,從而達到思想性和科學性的統一,觀點和材料的統一。

2、繼續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

3、開展歷史第二課堂,通過舉辦歷史講座、故事會、創辦歷史報刊等方式,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分析綜合、比較總結問題。後續輔導,找學困生談話,挽救其學習不好的原因,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七年級歷史工作計劃 篇23

一、教材分析

本學期所授的內容是中國歷史古代史部分。教科書由單元和課組成。每一個單元下分若干課。本冊共5個單元,共二十四課。每課課文由正文、圖、表、資料、註釋、閱讀與思考以及課外學史和討論組成。其中正文緊扣教學大綱目標要求,是課堂教學應完成的基本任務。其餘內容,可根據學生具體情況,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與要求。

二、指導思想

以提高歷史學科教學質量為中心,堅持教育創新。積極參與課程改革,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著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教學目標

增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徵及其發展趨勢。提高學生識圖、讀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弘揚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完成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的歷史教學任務,爭取平均分、優秀率、合格率都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四、教學措施

1、認真鑽研教材、教參、教綱;認真備課;上好每一堂課,突出重難點;細緻批改作業;耐心輔導學生,教書育人。

2、積極參加教研活動,吸取歷史學科有經驗教師的教法,深入學習教學理論,提高教學理論水平和教研能力。

3、優化“一案四步”課堂教學。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講究教學技能和教學藝術,加強課堂教學的設計,增強趣味,幽默感。要充分運用多媒體、歷史地理、圖畫、圖表,積極創造條件,以教學的直觀性,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興趣。

五、後進生的轉化

1、要關愛後進生,信任後進生。

要從思想上、道德品質上、學習上、生活上體貼、關懷後進生,使他們感到集體給他們的溫暖、教師給他們的信任,開啟他們幼小心靈的窗戶,消除他們與集體和社會的隔膜。即使在嚴厲批評時,也要滲透著熱忱的關心和希望,而不能採取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去諷刺、挖苦、甚至歧視他們。

2、要客觀地看待後進生。

後進生雖然缺點較多,但是在他們身上也有閃光點。教師要克服偏見為關愛,善於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及時表揚、熱情鼓勵,使之發揚光大,揚眉吐氣,讓他們體會到教師的真誠態度。

3、對後進生的教育,既要嚴格要求,又要有耐心的循循善誘、積極引導。要根據每個後進生的特點,一步一步地提出切合他們實際的要求,並且引導他們切實做到,不能退讓,也不得遷就,要消除他們的僥倖心理和懈怠習慣,促使他們一步一步地前進。

4、依靠集體,教育後進生。

健全班集體和運用班集體輿論的力量,克服後進生的不良行為,端正他們的學習態度。5、要做好家訪工作。教師要向家長闡明對後進生進行各種教育措施的必要性,以取得家長的支援和配合。通過家長學校,指導家庭教育的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之與學校教育形成有機的結合。

六、業務學習

1、認真閱讀歷史課程標準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2、訓練必備的教學基本功,提高基本專業技能,提高多媒體運用能力。認真學習和領會教育理論,紮實開展課堂教學研究活動,優化教學過程,創新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閱讀各教育教學刊物的文章,學習相關理論知識。認真閱讀歷史專刊,瞭解最新歷史只是研究動向。

七年級歷史工作計劃 篇24

一、學情況

本學期我擔任七年級四個班歷史教學,在他們當中,有的同學學習歷史的興趣很濃,有的同學根本沒什麼興趣。上學期歷史的平均成績在79分左右,整體成績比較理想,這個學期要想辦法使學生的成績有較大的提高。我應該從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上入手,來改善一向把歷史視為副科,不好好學習、認真對待的學生心理,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歷史課的學習上,力爭培養一批熱愛歷史學科的愛好者。

二、教材

依據七年級歷史課程標準,整合版、人教版歷史教材,在改革中創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漸建構帶有自己特色的歷史教學模式,爭取各個班的每個同學的歷史成績都有所提高。

二、教學目標

1、要在上冊歷史教學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時期的基本特徵以及發展趨勢,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基本規律。

2、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解讀、判斷和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教育學生繼承傳統美德,初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養成具有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公識和人文素養。

4、改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改變學生學習歷史的不良習慣。

5、從嚴治教,提高成績。

四、具體措施

(1)以啟發誘導式教學為主,並採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2)加強直觀教學,充分利用教學掛圖等教學工具;積極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3)爭取每期都要開設歷史活動課,要求自己必須自始至終參加學生的活動,並且要讓學生學有所得。

七年級歷史工作計劃 篇25

七年級歷史教師一定要幫助學生們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今天制定了這個學期地理教學計劃,希望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本學期收穫進步。

本學期我將以校教學計劃為指導,落實推進課程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制定如下教學計劃。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立足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體現時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新教科書既是教師的教本,更是學生學習的學本,注重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著重培養學生學習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注重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注重啟發性,注意歷史的多方位性、多層次的聯絡和知識的延伸,並注意使學生學會學習歷史的方法和學習技能,以提高學生的自身能力。

二、學生狀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從國小升入國中,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慾較強,課堂紀律較好。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因此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感受到歷史學習的樂趣。

三、具體思路

1、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規管理,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對“學困生”既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的自覺性,更要對他們進行學法指導。

2、強化理想前途教育、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形勢教育,學生學得好,以確保考試取得圓滿成功。

3、強化質量意識,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4、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5、複習階段,要認真制定複習計劃,精心組織複習,以書為本,講清概念,提示規律,指點迷津,提高學生的審題、解題的能力及速度。

6、引資料、學經驗。經常向老教師學習,經常聽課。

7、認真組織測試,強化綜合訓練,抓住學科的薄弱環節,及時補救。

四、教學措施

1、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核心,注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

2、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學習歷史,培養髮現歷史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探究學習的習慣。

3、注重拓寬歷史課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教育資源。

4、認真貫徹課程標準的精神,在傳統知識培養各種能力的同時,加強思想教育。

5、採用多種教學教學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大膽地進行改革,探索和創造,進行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6、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歷史教學活動。

7、要注意多層次、多方位的聯絡,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更好的來學習歷史。

8、課堂教學要貼近課程標準的要求,採用探究式、啟發式和討論式等各種成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教學模式,要加大媒體輔助教學,特別是網路教學的力度,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9、多角度觀察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以及時進行輔導。

五、改進措施

1、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要在教高的水平層次上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幫助他們總結成功的學習經驗,在評價中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應該有針對性的採取補救措施,還可以實際一些比較容易的活動使學生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2、教學時結合掛圖和資料知道學生學習有關的知識,或結合現代教學手段讓學生體會感受歷史。

3、結合歷史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4、結合有關內容介紹本地歷史的名勝、旅遊勝地,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立志建設家鄉的教育。

5、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探究性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探究性求真的科學態度,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和互相合的集體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