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鄉愁》教案優質(精選14篇)

欄目: 教學工作計劃 / 釋出於: / 人氣:2.59W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鄉愁》教案優質 篇1

教學目標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鄉愁》教案優質(精選14篇)

1.學習本詩嚴謹的結構,精巧的構思。

2.掌握通過分析意象感知詩歌內涵的方法,品讀詩歌凝練含蓄的語言。

3.體會作者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培養學生摯愛祖國的感情。

教材分析 《鄉愁》這首詩,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對映著中國古典詩詞的神韻和魅力。從內容上說,“鄉愁”是中國傳統文學經久不衰的主題,余光中雖曾接受過現代主義的浸染,但骨子裡深受中國古典文學的薰陶,詩歌內容觸及思想深處的“中國意識”時,自然而然地攝取了“鄉愁”這一主題。歷代愛國知識分子有借詩詞歌賦流露家國之思的傳統,本詩在這一點上可謂傳承了民族的歷史文化。從形式上說,這首詩恰到好處地運用現代漢語,使之帶上了古典詩詞的格律美和音韻美的特點。詩的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但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短句變化錯落;同一位置上詞語的重複和疊詞的運用造成一種類似音樂的迴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迴悵惘的基調。

教法提示 誦讀法、探究欣賞法、比較閱讀法

教學過程設計(含作業安排)

一、匯入

鄉愁是許多文學作品共同的主題,中國古代有許多“鄉愁”名句: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揮不走的鄉愁,牽動著多少遊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頭在一夜間!風流少帥張學良,困居中國臺灣幾十年,有多少離愁別恨,客死他鄉,團聚夢難圓?多少年來,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臺灣人民與大陸兩地相隔,飽受相思之苦,因而對鄉愁有著其他任何時代不可比擬的深刻的理解。

二、研習余光中的《鄉愁》

(1)請學生默讀,熟悉詩歌內容。

教師提示余光中簡介:

(2)學生小聲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並嘗試劃分詩的節奏和重音。

教師作誦讀提示:

《鄉愁》詩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結構上寓變化於統一,節與節、句與句比較整齊對稱,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整齊中有參差;二是音樂上營造出一種迴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詞的重複和疊詞的運用,使全詩低迴掩抑,如怨如訴,數量詞的運用,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美。這首詩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遊子深情的戀歌。

注意詩的節奏和重

(3)合作探究:

A、“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但在《鄉愁》詩裡,它轉化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作者是如何實現這一轉化的?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詩人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裡,“鄉愁”分別寄託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等具體可感的物件上。這種技法.通常稱之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B、四個時間序詞,代表哪四個人生階段?四個人生階段又因什麼而愁?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四個階段分別是:小時候一長大後一後來一現在。

小時候,詩人少小離家,與母親書信往來,鄉愁寄託在小小的郵票上。長大後,為生活而奔波,與愛人聚聚離離,船票成了寄託鄉愁的媒介。到後來,—方矮矮的墳墓,將“我”與母親永遠分開了!而現在,一灣淺淺的海峽將“我”與祖國大陸隔開。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國之思。全詩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長長的餘味。

C、這四種物件前表修飾、限制的形容詞和數量詞有什麼特點?它們共同突出了這四樣東西的什麼特徵?在詩中有什麼表達效果?

“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四個數量詞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都以一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把鄉愁濃縮於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物件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情感。

D、這首詩如果去掉第四節效果會有什麼不同?

如果去掉第四節,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鄉的詩;有了第四節,前三節就成了鋪墊,這一節又畫龍點睛,鄉愁的詩意昇華為國愁和民愁了。

四、教師總結該詩的構思特點、欣賞詩歌的語言美:

作者在這首詩裡,設定了四個時段,將鄉愁濃縮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形象 (意象) ,通過四個時段和空間的變化,逐層推進,使意象次第放大,將鄉愁 詮釋為親情、愛情和思家愛國之情,感情由淡而濃,主題由淺入深,在一詠三嘆之中,將鄉愁渲染得異常濃烈。

詩歌的繪畫美 鄉愁本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情感,v但詩人表達出來後卻是 實現了的物化,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

詩歌的建築美 結構上寓變化於統一,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v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與短句互相變化錯落。

詩歌的音樂美 同一位置上的詞的重複v和疊詞的運用,在音樂上造成一種迴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迴悵惘的基調。

五、拓展閱讀:

昨夜,/月光在沙上鋪一條金路,/渡我的夢迴到大陸。 (《舟子的悲歌》)

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髮蓋著黑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 《當我死時》)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酒一樣的長江水/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 (《鄉愁四韻》)

2.比較閱讀。

中國臺灣當代女詩人席慕蓉的《鄉愁》(詳見課本P5)也是抒寫鄉愁的,說說它與課文在表達上各有什麼特點。

教師點撥:

這兩首詩有著相似的寫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陸,後來赴中國臺灣。

兩位詩人都鍾情於中國古典文化,承繼傳統文化中鄉愁的永恆主題寫出了新意。

不同之處在於,席慕蓉的故鄉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裡出生,也不在那裡長大,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有機會踏上故鄉的土地。她只有在夢裡,在詩中,寄託無限鄉愁。她的《鄉愁》,纏綿悱惻,分別寫故鄉月夜的笛聲、離別故鄉時心中模糊的悵惘、別後對故鄉的綿綿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異,也具有比較強的時代意義。但在思想深度的開掘上,這首《鄉愁》不如余光中的《鄉愁》那樣深刻。

3.語言運用。

余光中說鄉愁是“淺淺的海峽”,席慕蓉說是“沒有年輪的樹”,那麼,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門,你心中最惦記的是什麼?請發揮想象,仿照課文,用漂亮的比喻句盡現你的感覺。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鄉愁》教案優質 篇2

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

1、感知《鄉愁》創造的意境及表達的情感

2、初步掌握鑑賞現代詩的方法

3、培養學生利用聯想和發散思維領悟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結合音畫效果,讓學生進入鄉愁世界

2、讓學生在發散聯想中領悟詩歌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語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現代詩我們已不再陌生,也認識了不少現代詩人,在當代詩壇,有一位生長於大陸,定居於中國臺灣的詩人,一位熱愛故土如愛自己的詩人,有一位唱著鄉愁永不老去的詩人,他——就是余光中。現在,讓我們隨著他的《鄉愁四韻》走進余光中的鄉愁世界。多媒體播放余光中《鄉愁四韻》〉

二、知識梳理

1、走進作者

作者

余光中

評價

當代詩人和詩評家,他的詩,兼取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代文學之精神,創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神深刻,抒情細膩纏綿,一詠三嘆,含蓄雋永,意味深長,韻律優美,節奏感強。被尊為中國臺灣詩壇祭酒

代表作

《鄉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詩集《靈河》《石室之死》等,詩論集《詩人之境》《詩的創作與鑑賞》等

三、研讀《鄉愁》

1、請學生默讀,熟悉詩歌內容。

《鄉愁》一詩,因為形象而深刻地抒發了遊子思鄉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讚賞。他的詩,兼取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代文學之精神,創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神深刻,抒情細膩纏綿,一詠三嘆,含蓄雋永,意味深長,韻律優美,節奏感強。被尊為中國臺灣詩壇祭酒。他的詩論文章,視野開闊,富有開拓探索的犀利朝氣,強調作家的民族感和責任感,善於從語言的角度把握詩的品格和價值,自成一家。

2、學生小聲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並嘗試劃分詩的節奏和重音。

《鄉愁》詩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結構上寓變化於統一,節與節、句與句比較整齊對稱,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整齊中有參差;二是音樂上營造出一種迴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詞的重複和疊詞的運用,使全詩低迴掩抑,如怨如訴,數量詞的運用,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美。這首詩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遊子深情的戀歌。

鄉 愁

小時候 後來啊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這頭 我/在外頭

母親/在那頭 母親/在裡頭

長大後 而現在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大陸/在那頭

思考:

“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但在《鄉愁》詩裡,它轉化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作者是如何實現這一轉化的?

詩人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裡,“鄉愁”分別寄託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等具體可感的物件上。這種技法.通常稱之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3、合作研討:

詩人所抒寫的“鄉愁”是怎樣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加深、昇華的?

“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

四個物件,分別是人生四個階段“鄉愁”的對應物。這四個階段分別是:小時候一長大後一後來一現在。

小時候,詩人少小離家,與母親書信往來,鄉愁寄託在小小的郵票上。長大後,為生活而奔波,與愛人聚聚離離,船票成了寄託鄉愁的媒介。到後來,-方矮矮的墳墓,將“我”與母親永遠分開了!而現在,一灣淺淺的海峽將“我”與祖國大陸隔開。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國之思。全詩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長長的餘味。

這四種物件前表修飾、限制的形容詞和數量詞有什麼特點?它們共同突出了這四樣東西的什麼特徵?在詩中有什麼表達效果?

“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四個數量詞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都以一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把鄉愁濃縮於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物件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情感。

詩歌的第四節對詩意的拓展有怎樣的重要作用?

如果去掉第四節,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鄉的詩;有了第四節,前三節就成了鋪墊,這一節又畫龍點睛,鄉愁的詩意昇華為國愁和民愁了。

二、課堂小結

同學們,“鄉愁”是我國傳統文學歷久常新的主題,像唐代詩人李白的名作《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王灣《次北固山下》:“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崔顥《黃鶴樓》:“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這《鄉愁》詩,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對映著中國古典詩詞的神韻和魅力。吟誦這深情的戀歌,我們掂量出了詩人思想中中國意識的分量。

三、課文圖解

鄉愁學案

四、主題歸納

1.《我愛這土地》這首詩以“假如”領起,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接著續寫出歌唱的內容,並由生前的歌唱,轉寫鳥兒死後魂歸大地,最後轉由鳥的形象代之以詩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

2.《鄉愁》是一篇懷念祖國、渴望迴歸大陸的愛國詩章,它以民謠的歌調深沉而憂鬱地傾訴了詩人對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

五、寫作借鑑

託物寄情的手法;形式上的格律美和音韻美。

六、課外積累

思念故鄉的詩句

1、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宋之問.《渡漢江》)

2、胡馬依北風,越鳥朝南枝。 (漢.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3、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 (兩漢樂府.《悲歌》)

4、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詩經·小雅·采薇》)

5、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唐.孟郊.《遊子吟》)

6、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唐.王維《雜詩三首》)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鄉愁》教案優質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品味詩歌語言,瞭解詩人的情感。

2、瞭解詩歌的寫作順序和感情線索。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2、反覆誦讀,使學生掌握誦讀詩歌的要領和技巧。

3、提高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目標:

使學生增強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並立志刻苦學習,以報效祖國。

【學習重點難點】

1、反覆誦讀詩歌,體會詩人對祖國真摯的熱愛之情。

2、體會詩的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鑑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方法】

本課教學的指導方針是“以讀代講”,即通過誦讀體會詩意。共分為四個步驟:

1、深情地朗讀;

2、細膩地品讀;

3、優美地解讀;

4、豐富地聯讀。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自主探究探究

(一)大聲地朗讀這首詩,注意朗讀時的節奏、重音和感情,並試著做標記。

(二)這首《鄉愁》詩,“藉助時空的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結合詩的內容,寫出“時”、“空”在文中的體現。

(三)這首詩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來表現鄉愁?在筆記本中抄下這些比喻句。

(四)這首詩除了在整體上具有“結構美”和“音樂美”,在細節上也有許多細緻精妙的地方。請你任選一個角度,用這樣的句式寫話:“余光中的《鄉愁》詩美在……例如……”。能寫幾句寫幾句。

[示例]余光中的《鄉愁》詩美在整齊劃一的結構上。例如:全詩的四節詩的每一節都分四行,相對應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數相同。

(五)詩歌的語言簡潔凝鍊,但卻能傳達出豐富動人的意境。這首詩的每一節都構成了一幅獨特的畫面,下面是老師對第一節詩所表現出來的畫面的解讀。讀一讀,然後模仿著寫寫看(一組的同學寫第二節,二組的同學寫第三節,三組的同學寫第四節;寫有餘力的同學可全寫)。

[示例]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解讀]

“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燈火映照著他那雙溼潤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瀉。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貼上著一枚小小的郵票。信封上,是他母親的名字。——他給母親寫些什麼呢?

是敘說離家求學的艱辛,還是追憶兒時盤恆母親膝頭的親密?是傾述‘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懷,還是應答母親日日村頭槐樹下的翹盼?……

他還在恭敬地貼上著。他貼上的哪裡僅是郵票,他貼上的是母子身處兩地遙相思念的親情!他郵寄的又哪裡僅僅是信,他郵寄的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拳拳赤子之心!

誰說‘少年不識愁滋味’,這正是一個少年——如煙如夢的鄉愁啊!”

(六)請你從古詩詞中查詢幾句抒寫鄉愁的詩句,並註明作者及題目。讀一讀,背下來。

(七)把自己閱讀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記在筆記本上,在小組內探究交流。

(八)比較賞析:請閱讀席慕容的《鄉愁》,與余光中的《鄉愁》比較,交流後面的問題。

鄉愁

席慕容

故鄉的歌

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

響起

故鄉的面貌

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彷彿霧裡的

揮手別離

離別後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1.席詩共用了哪三種意象表達鄉愁?這三種意象分別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2.兩首詩有何異同?

(九)想象和聯想是詩歌創作最基本的要素,請同學模仿《鄉愁》以實寫虛,以具體表現抽象概念的想象方式,就下面的句式作一下想象練習。

鄉愁是 (也可以寫“友誼”“母愛”等。)

(十)課外延伸:可以改寫成散文,可以譜曲歌唱,有條件的還可以嘗試用flash製成動畫。

【作家作品簡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於江蘇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後轉入廈門大學),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就讀於中國臺灣大學外文系。 1953年,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後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返臺後任詩大、政大、臺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中國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

余光中是個複雜而多變的詩人,早期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西化、無視讀者和脫離現實的傾向。80年代後,他開始認識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對創作的重要性,把詩筆“伸回那塊大陸”,寫了許多動情的鄉愁詩,對鄉土文學的態度也由反對變為親切,顯示了由西方迴歸東方的明顯軌跡。

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

60年代起余光中創作了不少懷鄉詩,其中便有人們爭誦一時的“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髮蓋著黑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土。”70年代初創作《鄉愁》時,余光中時而低首沉思,時而抬頭遠眺。他說:“隨著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懷鄉之情便日重,在離開大陸整整20年的時候,我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一揮而就,僅用了20分鐘便寫出了《鄉愁》。”

著有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鐘乳石》,《萬聖節》、《白玉苦瓜》等十餘種。

【日積月累】

鄉愁,是深切思念家鄉的心情。可以說是中國詩歌當中一個歷久常新的主題,提起它,我們的腦裡會湧現許多有關鄉愁的詩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

《 聲 聲 慢 》 宋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 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醜 奴兒 • 書博山道中壁 》 宋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黃鶴樓》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鳳凰臺 》 唐•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匯入:

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 的夜晚,每陣歌樓的雨點,每陣西風裡斷雁的叫聲,都會牽動遊子的離愁別緒,都會勾起對故鄉的眷戀。詩人們都會把難以排遣的思鄉之愁訴諸於筆端。於是我們便能欣賞到那一首首悽婉哀傷的詩歌,感受著詩人那綿綿的思念,那柔美的哀傷。

剪不斷的鄉愁總是漂泊在外的遊子們永恆描寫的主題,提起它,我們的腦子裡就會湧現出許多有關鄉愁的詩句,請你把蒐集到的有關鄉愁的詩句寫在黑板上。(學生朗讀)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鄉愁》,看看中國臺灣作家余光中先生又是如何來傾吐心中的鄉愁的!

二. 深情地朗讀:

1.聽讀。播放《鄉愁》的配樂朗讀。

教師提示:要把一首詩歌讀好,必須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注意音的修飾、調的把握、速的調控、情的滲透、節奏的明晰,在對詩歌意象想象的基礎上,把自己所形成的情思發之於聲,見諸於音。

2. 試讀.學生選一段展示朗讀才藝,教師評價,順勢指出誦讀這首詩的三點要求(囑學生筆記):①要讀出節奏;②要讀出重音;③要讀出感情。

幻燈片出示:

本詩歌朗誦的基本要求:本詩感情是憂鬱深沉的,所以語速要稍慢且舒緩。重音和節奏的處理如下:

四節,第一節稍平淡,回憶的口氣;第二節增加了遺憾的語氣;第三節,要體現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節,表現出而今的惆悵。

節與節之間要有足夠的停頓,特別在前三節與第四節間,約停2。5秒。

讀的時候要配合相應想象,全情投入。 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重讀“小小”)

我/在這頭 (重讀“這”,以下類推)

母親/在那頭 (重讀“那”,以下類推)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重讀窄窄)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注意“啊”與前一字連讀輕聲,不能當單字重讀)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重讀矮矮)

我/在外頭 (語調稍微提高)

母親/在裡頭 (語氣要轉激烈,“在裡頭”可拖輕微顫音) 而/現在 (語氣轉平和)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重讀“淺淺”)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那頭”拖長音,表現深深的惆悵和期盼)

3.練讀、展示。學生自行練讀,然後點學生讀。

4.賞讀。欣賞配樂朗誦,請學生談談聽後的感受。

三. 細膩地品讀。

1、簡析課文,教師示例。

課前提示說,“余光中的《鄉愁》,藉助時空的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又問“作者用了哪此形象來比喻鄉愁”,還問其“結構美”和“音樂美”表現在哪裡……等等這些都點示出這首詩具有多方面的“美”。(提示:可從整體結構、構思立意、詞句運用、思想感情等角度)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從詩文中“尋美”,並把尋出的美用這樣的句式表達出來:“余光中的《鄉愁》詩美在 ,例如 。”

教師先示範一例:余光中的《鄉愁》詩美在整齊劃一的結構上。例如:全詩的四節詩的每一節都分四行,相對應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數相同。

2、學生髮言,教師評點。 (從賞析的角度,語言的表達等方面)

3、教師小結,歸納整理。 (學生聽記,形成一個“板塊式積累”)

幻燈片出示:

(1)從整體結構上,

A美在整齊劃一的結構上。

B美在一唱三嘆的音樂節奏上。

(2)從構思立意上,

C美在從小到老的時間順序上。

D美在身處各地的空間變化上。

E美在託物寄情的比喻形象上。

(3)從詞句運用上,

F美在數量詞的運用上。

G美在疊詞的運用上。

H美在每節詩中長句和短句的運用上。

(4)從思想感情上,

I美在表情達意時人稱的不斷變化上。

J美在每一節詩都是一幅悽美的圖畫上。

? K美在主題的逐步深化、最後昇華上。

四.優美地解讀;

詩歌的語言言簡而意豐,這首《鄉愁》詩的每一節都構成了一幅簡明而生動的畫面。下面,就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幅畫面描摹出來。

1、分組交流,互評互薦。

2、各組誦讀,教師評價。

3、師生合作,詩文共賞。

(集體讀一節詩,教師讀第一節詩的解讀文字.)

生(讀詩):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師(讀文):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燈火映照著他那雙溼潤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瀉。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貼上著一枚小小的郵票。信封上,是他母親的名字。——他給母親寫些什麼呢?

是敘說離家求學的艱辛,還是追憶兒時盤恆母親膝頭的親密?是傾述“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懷,還是應答母親日日村頭槐樹下的翹盼?……

他還在恭敬地貼上著。他貼上的哪裡僅是郵票,他貼上的是母子身處兩地遙相思念的親情!他郵寄的又哪裡僅僅是信,他郵寄的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拳拳赤子之心!

誰說“少年不識愁滋味”,這正是一個少年——如煙如夢的鄉愁啊!”

集體(讀詩):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生 (讀文):少年的嘴角長出了短黑的鬍鬚。此時,他正背手佇立在船舷邊,遙看著遠方。手心裡,握著那張窄小的船票。

他在遙望著什麼呢?是回憶起大紅燈籠中迎娶新娘的喜慶,還是想起離家奔波外出謀生的辛酸?是回憶起夫妻聚首恩愛團圓的甜蜜,還是想到一次次獨自登船時,妻子朝霧中的揮手別離?……

故鄉漸漸地近了,近了。可,一想到短暫的聚首後,仍是長久的分離……他不由得又握緊了手心中那張窄窄的船票。

集體(讀詩):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生 (讀文):他,又一次地回到了故鄉。他在一座新墳前跪伏著,哭拜著——這次,他面對的是和親生母親的生死別離!

忘不了啊,幼兒時靠在母親溫暖的懷裡貪婪地吮吸她的乳汁;忘不了啊,孩童時玩樂得忘了回家,母親在村頭暮色中聲聲焦急的呼喚;也忘不了,成人後離家闖蕩時,母親那一句句語重心長的叮嚀和慰藉……

可,母親!您怎麼就走了呢?這仁愛厚慈的土層,竟活生生地將我們母子分隔開來——

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集體(讀詩):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生 (讀文):人生百年,彈指一揮間。

那半個世紀前的一段兄弟仇怨已成過往,而由此帶來的五十多年的骨肉分離理應結束。

到那時啊,我的大陸!我願手挽起褲腿,在您的牽引下,赤著腳,淌過這一灣淺淺的海峽;

到那時啊,我的大陸!我願匍匐在你寬厚博大的胸脯上,臉貼著你,對你大喊一聲:“母——親!”

總結:《鄉愁》是一首遊子思鄉的深情戀歌,是一首如泣如訴動人心魄的真摯的情詩。它以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完美的形式,表達了一個深刻的主題,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時代感,在給我們強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時,也給我們極強的審美感受。讓我們再次背誦這一首詩,讀出我們的理解,讀出我們的感悟,讀出我們的愛國心聲!

五.豐富地聯讀。(可以放在第二課時)

1、《鄉愁》在體裁風格上的“模仿”(承繼和借鑑)。

虞 美 人 [南宋]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討論:《鄉愁》相對這首古詞,有哪樣一些“模仿點”?

2、讀了余光中的《鄉愁》後,我好象也沾上了幾分詩情,突然間詩興大發--師作詩:“鄉愁是故鄉那灣永遠流淌的小溪,鄉愁是雕刻在記憶中的古老童話。鄉愁是遠走時父親久久的佇望,鄉愁是別離時母親依依的揮手。” 啊!我發現同學們好象也躍躍欲試了!好,你們也來試著表達心中的那份濃情詩意吧!請展示你們的才華吧。(多媒體出示:鄉愁是…… 母愛是…… 友誼是……)

六、結束語:

1.通過補寫,大家更好的瞭解了詩歌所包含的感情,讓我們再一次通過朗讀吟誦,感受海外遊子濃濃的鄉愁吧。

2.聽啊,這樣一曲時時在耳邊縈繞的旋律,正是余光中作詞,羅大佑譜曲並演唱的《鄉愁四韻》,讓我們靜靜地聆聽一分鐘吧。

七.佈置作業:

學習《鄉愁》的寫法,以《童年》為題創作一首小詩。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鄉愁》教案優質 篇4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期,按照學校的安排,我擔任了九年級1班和2班的語文課。這兩個班的學生學習基礎參差不齊,有好有差,且距離較大。

如何在這一學期當中,使學生的語文教學工作有效開展是我所不斷探索和思考的。

二、教學目標

1、內容

講完九年級上冊和九年級下冊部分內容。

2、目標

①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培養學生社會主義的思想品質,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注重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健康高深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這是國中三年的最終目標,本學期要創造一個良好的開端,打下基礎。

②瞭解課文中出現的有關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識,瞭解描寫方法和修辭方法和詞類的有關知識,熟記課文中出現的生字生詞的音形義。掌握和運用知識能力的目標: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基本的閱讀聽話說話的能力,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具體地說,就是能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含義和作用,理解思想內容和文章的思路,瞭解基本寫法,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讀略讀的方法,培養默讀的習慣,提高閱讀速度,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基本課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讀文言文課文,要了解內容,背誦一些基本篇目。

③初步學會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確運用語言文字來進行交流表達,把課本中感受學習到的有關人的語文素質的東西靈活運用到生活中,從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儀態,為人處事的心理,讀書看報看電視的習慣等。

三、教學措施

1.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和社會發展對語文的新要求出發,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2.語文教學中,要加強綜合,簡化頭緒,突出重點,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意之間的聯絡,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致力於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3.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指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發展他們的觀察、記憶、思考、聯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4.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

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每堂課教師根據學生實際精心備課,尤其要備好學生,改變繁瑣的教學方式,突出重點和難點。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啟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要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

5.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絡,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6作文教學,貼近生活實際,富有生活氣息,靈活命題,形式多樣,多寫隨筆,讀書筆記,嘗試互批共批,以改促寫,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實行分層目標教學,根據教學內容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8作業的佈置和批改要有所區別,要因人而異。充分照顧到不同學生的特點。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鄉愁》教案優質 篇5

劉長卿

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劉長卿(709-約780),字文房,河間(今屬河北)人。天寶間登進士第,肅宗時為長洲(今屬江蘇)尉,攝海鹽令,因事下獄,貶為潘州南巴尉(今廣東電白)。後為轉運使判官、淮西轉運留後。被誣,貶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馬,遷隨州刺史,死於任上。世稱劉隨州,有《劉隨州集》。

劉長卿的詩多寫個人窮愁不遇,為大曆詩風主要代表,與錢起並稱“錢劉”。善寫五律以“五言長城”自負,宋範希文《對床夜語》說“李杜之後,五言當學劉長卿、郎士元”。此詩作於詩人被貶經過長沙之時。

2.基本解讀

這首詩寫詩人經過長沙賈誼舊宅時的悲涼心情,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情懷。(主旨)

《長沙過賈誼宅》

劉長卿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第1聯感慨賈誼悲涼的命運

第2聯寫賈誼故宅蕭條冷落的景象。

第3聯以雙關手法寫出賈誼和自己多舛的命運。

第4聯詩人表面上是寫對賈誼命運的感慨,實際上是對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語。

首聯“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感慨賈誼悲涼的命運。“謫宦”,貶官生涯。“棲遲”,如鳥兒那樣斂翅歇息。這裡比喻賈誼驚惶不安、佗傺[佗傺:tuóchì失意]失意的謫宦生涯。三年謫宦生涯,換來的只是“萬古”留悲,多麼悽楚沉重的遭遇!以一“悲”字,定下全篇憂鬱悽愴的基調,切合賈誼的一生,更能讓人聯想到劉長卿自己貶謫的悲苦命運。

頷聯“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寫賈誼故宅蕭條冷落的景象。“秋草”、“寒林”、“人去”、“日斜”,均是令人傷感的意象,渲染了賈誼宅的環境悽清。如此悽清的環境,詩人還要去“獨尋”,正是詩人與賈誼有共同悲苦命運而引發的共鳴。“寒林”和“日斜”,既是詩人眼前所見,也是賈誼當時的處境。“空見”,感慨如賈誼這樣治國賢才已再不可見,表達了詩人無可奈何的痛苦和悵惘心情。這兩句還化用了賈誼《鵩[fú]鳥賦》中的句子:“庚子日斜兮,鵩集餘舍”、“野鳥入室兮,主人將去”。賈誼在長沙時,看到古人認為不祥的鵩鳥,深感自己之不幸。

頸聯“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以雙關手法寫出賈誼和自己多舛[chuǎn差錯]的命運。“有道”的中興之主漢文帝尚不能重用才華橫溢的賈誼,那麼,昏聵無能的唐代宗,又怎能重用詩人自己呢?詩人被一貶再貶,沉淪落魂看起來也就是必然的了。這裡一語雙關,將暗諷的筆觸對準當今皇上,巧妙含蓄。接下來,詩人究竟不能自釋其然,面對逝者如斯的湘水,想到當年屈原在湘水失意自盡,屈原哪裡知道百年後賈誼會到湘水邊來憑弔他(賈誼寫有《吊屈原賦》);賈誼更想不到千年之後的劉長卿又會在蕭瑟的秋風中來憑弔他的舊宅。千載知音難覓,又有誰能聽到詩人呼告無處、痛苦難耐的心聲呢?

尾聯“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詩人表面上是寫對賈誼命運的感慨,實際上是對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語。詩人在賈誼舊宅前久久徘徊,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風吹過,黃葉飄零。“君”既指賈誼,也指自己;“憐君”既是憐人,更是憐己。“何事”,為何,這是對昏庸統治者的質問,也是對自己與賈誼都被統治者不公正對待的控訴。

西漢的賈誼更想不到近千年後的劉長卿又會迎著蕭瑟的秋風來憑弔自己的遺址。後來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於地下來傾聽,當世更有誰能理解呢!詩人由衷地在尋求知音,那種抑鬱無訴、徒呼負負的心境,刻畫得如此動情,如此真切。

“憐君”,不僅是憐人,更是憐己。“何事到天涯”,可見二人原本不應該放逐到天涯。

(徒呼負負 【注釋】負負,非常慚愧的意思。【用法】比喻無能為力,只能愧嘆。與「心有餘而力不足」意近。)

3.鑑賞要點

這首詩懷古傷今,表面上寫的是古人古事,實際上處處著眼於今人今事,字裡行間透著詩人自我的行蹤和心跡。

全詩景中寓情,情中見景,寄寓深刻,雙關見意。詩人在南巴時有詩《新年作》,與此詩意正相近:“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

關於賈誼其人其事,請參見《賈生》的相關介紹和分析。

4.相關資料

①極沉摯以澹緩出之,結乃深悲而反咎之也。讀此詩須得其言外自傷意,苟非遷客,何以低迴如此?(清喬億《大曆詩略》,清乾隆三十七年刻本)

②一是久謫似賈誼,二是傷心感賈誼,三是乘秋尋賈誼,四是空林無賈誼。“人去後”,輕輕縮卻數百年;“日斜時”,茫茫據此一頃刻也。(清金聖嘆《金聖嘆選批唐詩》,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③誼之遷謫,本因被讒,今云何事而來,含情不盡。(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鄉愁》教案優質 篇6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寫作背景及文體特徵,掌握常見文言實詞,熟練地翻譯課文。

2、瞭解文中“以”、“則”等虛詞和“然則”、“得無”的用法;理解本文寓情於景、卒章顯志的寫作特點。

3、理解作者所闡述的主要觀點,學習文章把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寫法。

4、學習我國古代進步知識分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思想。

教學重點:目標2.

教學難點:目標4.

教學方法:朗讀、研討。

課型:新授課。

課時數: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歷代都作為散文名篇收入各種選本,它究竟有哪些獨到之處使它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呢?這是我們在閱讀這篇文章時必須認真思考的。范仲淹是北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在文學方面也相當有成就。下面是《宋史》裡關於范仲淹的簡略介紹(節引,字句略有改動),對我們理解《岳陽樓記》的思想內容很有幫助,請同學們先讀一讀(掛在小黑板):

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憊甚,輒以涼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人不堪其憂,仲淹不改其樂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讒受貶,慶曆五年由參知政事(副宰相)謫守鄧州。勤政愛民,有政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嘆息。

思考:1.范仲淹少年時為什麼發憤苦讀?2.范仲淹論政事奮不顧身,力主改革,勤政愛民,他的思想基礎是什麼?(指定語文學習好的學生讀講。)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岳陽樓樓址在湖南省岳陽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國時期吳國都督魯肅的閱兵臺。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張說在閱兵臺舊址建造樓閣,取名“岳陽樓”,常與文士們登樓賦詩。

2、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現在江蘇省蘇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死後諡號文正。他出身貧寒,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較深。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胸襟被千古傳唱。《岳陽樓記》選自《范文正公集》。

3、學習生字:

謫守(zhé) 朝暉(zhāo) 騷人(sāo) 霪雨(yín) 霏霏(fēi)

薄暮(bó) 冥冥(míng) 岸芷汀蘭(zhǐ tīng) 潛形(qián)

皓月(hào) 檣傾楫摧(qiáng jí) 寵辱偕忘(xié)

4、教師範讀,學生自由讀課文。

三、古漢語知識:

1、通假字:“具”通“俱”,全,皆。 “屬”通“囑”,囑咐。

2、古今異義:

①微:沒有,微斯人;今義細小。

②氣象:景象,氣象萬千;今指大氣的狀態和現象。

3、一詞多義:

①、以:來,屬予作文以記之;因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②、觀:看,予觀夫巴陵勝狀;景色,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③、一:一,一碧萬頃;全,長煙一空。 ④、開:放晴,連月不開;開啟,開我東閣門;開設,設定,旁開小窗。 ⑤、則:那麼,然則何時而樂耶;就是,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就,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⑥、極:極點,感極而悲者矣;盡,此樂何極。 ⑦、或:有時候,而或長煙一空;或許,也許,或異二者之為。 ⑧、空:天空,濁浪排空;消散,長煙一空。 ⑨、通:順利,政通人和;通向,北通巫峽。 ⑩、和:和樂,政通人和;和煦,至若春和景明。

夫:那,予觀夫巴陵盛狀;發語詞,不譯,夫環而攻之;丈夫,女子的配偶,夫鼾聲起。

去:離開,去國還鄉;距離,西蜀之去南海;逃離,逃跑,委而去之。

為:行為,活動,或異二者之為;做,為,全石以為底。

4、詞語活用:

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形容詞作狀語,“先”“後”是形容詞,在這裡意思是“在…之前”和“在…之後”,作狀語。

②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守,名詞作動詞,做……太守。

5、本課成語:

氣象萬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種多樣,非常壯觀。

心曠神怡:心情舒暢,精神愉快。

政通人和:政事通遂,人們和樂。信任國泰民安。

四、默讀課文,理清條理:

全文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記敘了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及作記的緣由,由此生髮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體。寫“遷客騷人”或悲或喜的“覽物之情”。

第一層(2自然段):寫洞庭湖雄偉壯麗的景象並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問。

第二層(3—4自然段):用兩個排比段分別寫出“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鮮明對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發作者的闊大胸襟和政治抱負。這是全文的核心。

五、教師小結:

作者借描寫岳陽樓周圍景物,通過對“遷客騷人”覽物之情的分析議論,深刻地表達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巨集大政治抱負。

六、佈置作業:研討與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1、學生自由朗讀全文。

2、藉助工具書和課本註釋,讀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師提示重點詞語與句子,要求學生自讀時注意。

3、思考:(1)范仲淹寫本文的緣由是什麼?當時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處境如何?

(2)找出本文中寫景的句子,想一想它們所寫的景物各有什麼特點?它們在文章中分別起了怎樣的作用?

(3)本文的中心句(文眼)在哪裡?

二、學習第一段:

1、寫文章,往往以一兩個警句(關鍵性詞句)振起全篇,第1自然段寫重修岳陽樓的背景,這背景是什麼?說明了什麼?

明確:在“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的基礎上“重修岳陽樓”,這說明滕子京在謫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條。由此可見作者欣賞他的闊大胸襟,與一般的“遷客”不同。

2、重點詞句:

越明年——課本註解為“到了第二年”(即慶曆五年),而據《嶽州府志》載《宗諒求記書》,滕子京重修岳陽樓在慶曆六年,所以這句中的“越”還是按它的本來意義作“過”講為妥,“越明年”就是“過了第二年”,即進入了第三年講(慶曆六年)。

謫——封建社會官吏的降職或遠調,也指把有罪的人遣戍遠方,如“發閭左適(同“謫”)戍漁陽九百人”。

屬——同“囑”,通假字,“屬予作文以記之”點明寫作本文的緣由。

3、首句中“謫”字點明瞭滕子京當時的處境。滕被謫以後心情不好,準備修好岳陽樓後“憑欄不慟數場”。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開頭就點出這個“謫”字,這不是存心觸痛老朋友嗎?試聯絡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這樣寫是否別有深意?

引導要點:從這個“謫”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說的“遷客騷人”,作者一開頭就點明滕的處境,其實暗暗包含對老朋友的勸勉:你雖然身處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遷客騷人那樣為個人的遭遇而悲嘆,應該像“古仁人”那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同時,作者自己在慶曆五年也遭貶謫,這樣寫也暗寓與老朋友同處逆境、自勉勉人之意。從這裡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陽樓記》所以傳誦千古,主要原因就在於它不是泛泛的記事寫景之作,百是一篇有所寄託,立意高遠的好文章。

4、學生朗讀、背誦第一段。

三、學習第二段:

1、從岳陽樓上看到的雄偉景象有哪些?

明確:(1)、氣勢非凡:銜遠山,吞長江。(2、寬闊無邊:浩浩湯湯,橫無際涯。(3)、湖光山色: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2、重點詞:

夫——本文中幾個“夫”都念(觀夫、若夫、嗟夫)前兩個“夫”有指示作用,相當於“那”;“嗟夫”,感嘆聲,亦作“嗟乎”。

然則——順接連詞。注意不要跟轉折連詞“然而”搞混。“然則”在這句中有承上連下的作用。從岳陽樓的地理形勢,轉入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

騷人——課本註解:詩人。戰國時屈原作《離騷》,因此後世也稱詩人為騷人。但在某種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兩者不能對換,如本文“遷客騷人”若換成“遷客詩人”就不恰當。因為《離騷》的作者屈原是一個遭到貶逐的詩人,所以“騷人”比“詩人”有時還多一層“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騷人”與“遷客”相配比較合適。

得無異乎——“得無”本是一個表示測度的語氣副詞,但本句中“得”“無”是兩個詞,相當於現在說的“能不”。以詰問語氣表達肯定的意思。

3、這一段寫“岳陽樓之大觀”,雖然概括,卻寫得富於形象,氣魄巨集大。仔細體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詞語取得這樣的效果的?

明確:作者善於選取形象化的詞語繪聲繪形。如:銜遠山——“銜”字形象地寫出湖與山的關係。吞長江——“吞”字,不僅形象地寫出湖與江的關係,而且“吞”字聲音寬舒洪亮,讀來有氣勢磅礴之感。“銜”“吞”字連用,更使靜景富於動態和活力。浩浩湯湯——字音響亮,疊字又加強了氣勢,形容水大流急,繪聲繪形。氣象萬千——連用兩個數詞寫洞庭湖上景象變化之多之快,極有聲勢。此外如“橫無際涯”的“橫”,與“廣”近義,但作者用“橫”而不用“廣”,因“橫”字顯得境界開闊而有氣魄;“朝暉夕陰”的“暉”換成“晴”字,義通順,但作者用“暉”而不用“晴”字,因為“暉”字具體,容易使讀者聯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煉字的功力。

4、學生朗讀、背誦這一段。

四、教師小結:

“記”是一種文體,散文的一種。范仲淹借為重修岳陽樓作記,一方面重申自己的報復,另一方面藉此勉勵、規勸老朋友。

五、佈置作業:研討與練習二。

第三課時:

一、學習第3、4段:

1、細讀這兩段寫景的部分,說說作者為表現“悲”“喜”兩種不同的感,分別選取了哪些有特徵的景物?又是怎樣渲染氣氛的?

明確:作者選擇的景物都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為例:雨是“霪雨”,風是“陰風”,浪是“濁浪”,時間是“薄暮”,所聞是“虎嘯”和“猿啼”,無不是帶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號”“排空”“冥冥”等詞語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風高、恐怖悽慘的畫面就呈現在讀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來沒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嶽”“商旅”“檣”“楫”等,但配以“隱耀”“潛行”“不行”“傾”“摧”等詞語,就帶上了濃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點與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分析、體會。)

2、作者用哪些話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和“喜”?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明確:“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喜”。這樣寫是為了將這類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引出下文,由寫情自然轉人議論,突出全文的主旨。

3、“古仁人之心”是怎樣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古仁人”的憂樂觀是怎樣的?(先講“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講“樂”,“後天下之樂而樂”。)

5、“進”指什麼?“退”指什麼?(“進”指“居廟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處江湖之遠”,不在朝廷上做官。)

6、“微斯人”的“斯人”指什麼人?(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對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7、重點詞語:

“則有……者矣”是一長定語句。“者”指代“覽物之情”。以第3段末句為例,從“去國懷鄉”到“感極而悲”都是“者”的定語。第4段末句的結構相同。這兩句可分別譯為“登上岳陽樓,就會產生一種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憂慮讒言,懼怕譏諷,滿眼淒涼,感傷到極點而悲痛的心情了。”“……就會產生一種心胸開朗,精神愉快,榮譽和屈辱一齊忘記,端著酒杯面對和風,充滿了喜悅的心情了。”

浮光躍金——這句寫月夜有風時湖面上的景色。“浮”和“躍”兩個動詞分別作名詞“光”和“金”的定語,構成兩個偏正短語。把湖面上“浮動的月光”比喻成“躍動著的碎金”,造成了一種動態美。

靜影沉璧——這句寫月夜無風時湖面上的景色。語法結構、修辭方法跟上句相同,不過它寫的是靜態美:靜靜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跟上句一動一靜,相映成趣。

其喜洋洋——洋洋,眾多或盛大貌,這裡形容喜的樣子。朗讀時“喜”字後要稍頓一下。這句可譯為:那喜悅真是達到了極點。

8、兩段在結構上也是完全相同的;甚至連前後兩個抒情句的表達方式也完全相同。試聯絡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兩個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為什麼?

明確:這兩個抒情句是文章思路發展的中心環節:前句遷客騷人登樓而悲,後句寫遷客騷人登樓覽物而喜,聯絡上文看,是為了落實“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句,聯絡下文看,是以遷客騷人隨物而變的心情,襯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從而引發出“先憂後樂”一段正論。如果把兩個抒情句刪去,文章思路中斷,也破壞了文章的內在聯絡。

二、學習第五段:

1、作者認為古仁人之心和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裡?

明確: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個人遭遇或外物的觸化而發生變化;古仁人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古仁人有沒有快樂的時候呢?

明確:在天下人感到快樂後古仁人才會快樂。可見他們的或憂或樂完全是隨天下人的或憂或樂而轉移的。這就是作者所認為的“古仁人之心”。

3、這種“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實際也許並不存在。聯絡第一課時介紹的有關作者的資料,說一說作者為什麼要議論這種實際上並不存在的人物。

明確:作者以天下為己任,常說“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可見這種“先憂後樂”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從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愛民的行為看,確實不是徒託空言。他借滕子京囑寫《岳陽樓記》的機會,提出這種理想化的人物來,正是為了“假託古人,自寫懷抱”,表明自己本來就不為個人的進退、榮辱而悲喜,雖遭貶謫,但憂國憂民之心決不改變,同時也包含著對滕子京的勉慰。最後一句自明志向,以問句的形式表達,自勵勵人,委婉含蓄。

4、怎樣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

明確:我國古代早有“與民同樂”的思想。孟子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裡說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來源於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發展成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並以此作為對待仕途進退的原則,表現他曠達的胸襟和偉大的抱負。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精神,在今天仍有著借鑑和教育的意義。

三、朗讀全文。

要求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進一步領會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以及具有音樂感的語言特色。

四、教師小結:

本文題為《岳陽樓記》,自然要寫岳陽樓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圖卻是借題發揮,談一個人應有的政治抱負:並以此規箴友人。文章先由敘事人手從重修岳陽樓的背景,說到岳陽樓的“大觀”,再寫“遷客騷人”登樓時一悲一喜的情懷,最後將這種情懷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自然引出議論,說明作者意圖。

五、佈置作業:研討與練習三。

六、板書設計:

26、岳陽樓記

1、作記緣由(敘事)——乃重修岳陽樓, 增其舊制。屬予作文以記之。

2、概寫洞庭美景(描寫)——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3、覽物之情,得無異乎?(抒情)——霪雨霏霏(悲、憂);春和景明喜、悅)。

4、胸懷抱負(議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環環相扣,層層鋪墊。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鄉愁》教案優質 篇7

教學目標: 1、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彙。2、學習文章把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寫法。3、深刻理解和正確評價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常見實詞的意義和虛詞的用法。

2、理解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思想境界。

教學難點:學習文章敘事、寫景、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體會文章駢散結合的句法形式。

教學方法:誦讀法 講授法 討論法 交流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型:新授課。

教學用時:3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介紹“記”相關知識和岳陽樓情況

2、作家作品介紹

3、積累生字詞

4、教師範讀,學生自由讀課文。

三、藉助工具書和課本註釋,讀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師提示重點詞語與句子,要求學生自讀時注意。

四、默讀課文,理清條理:

全文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記敘了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及作記的緣由。

第二部分(2—4自然段):寫“遷客騷人”或悲或喜的“覽物之情”。

第一層(2自然段):寫洞庭湖雄偉壯麗的景象並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問。

第二層(3—4自然段):用兩個排比段分別寫出“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鮮明對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發作者的闊大胸襟和政治抱負。這是全文的核心。

五、小組合作探究,討論交流,教師作提示性講解分析。

(一)速讀第一段,回答下列問題:

1、第1自然段寫重修岳陽樓的背景,這背景是什麼?說明了什麼?

2、首句中“謫”字點明瞭滕子京當時的處境。滕被謫以後心情不好,準備修好岳陽樓後“憑欄不慟數場”。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開頭就點出這個“謫”字,這不是存心觸痛老朋友嗎?試聯絡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這樣寫是否別有深意?

(二)齊讀第2段,思考:

1、從岳陽樓上看到的雄偉景象有哪些?

2、第二段寫“岳陽樓之大觀”,雖然概括,卻寫得富於形象,氣魄巨集大。仔細體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詞語取得這樣的效果的?

(三)細讀第3、4段,思考

(1)說說作者為表現“悲”“喜”兩種不同的感受,分別選取了哪些有特徵的景物?又是怎樣渲染氣氛的?

(2)作者用哪些話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和“喜”?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3)兩段在結構上也是完全相同的;甚至連前後兩個抒情句的表達方式也完全相同。試聯絡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兩個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為什麼?

(四)自由讀第5段,回答:

(1)“古仁人之心”是怎樣的?古仁人”的憂樂觀是怎樣的?

(2)“進”、“退”指什麼? “微斯人”的“斯人”指什麼人?

(3)作者認為古仁人之心和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裡?

(4)古仁人有沒有快樂的時候呢?

(5)這種“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實際也許並不存在。聯絡有關作者的資料,說一說作者為什麼要議論這種實際上並不存在的人物。

(6)怎樣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

六、朗讀全文。要求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進一步領會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以及具有音樂感的語言特色。

七、教師小結,佈置作業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鄉愁》教案優質 篇8

【教學目的】

1. 認識舊中國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雙重壓迫下,農村衰敗、農民日益貧困的痛苦情況,加深對新社會的熱愛。學習魯迅反帝反封建的徹底革命精神。

2. 學習運用對照的方法刻畫人物,領會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的作用。

【教學時數】

四課時

【教學步驟】

一、 解題

本篇文章寫於1921年1月,最初發表於同年5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九卷第一號,後編入小說集《吶喊》。它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後我國農村的凋敝和農民遭受殘酷剝削壓迫的社會情景。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日益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及其勢力範圍的劃分,給人民造成種.種苦難。在帝國主義支援下的皖、直、奉等各系軍閥連年混戰,釀成橫徵暴斂,農業凋敝,農民破產。1911年辛亥革命,雖推翻了皇帝的專制政權,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和帝國主義的壓迫,兵(軍閥混戰)、匪(盜賊橫行)、官(官僚統治)、紳(地主盤剝)相互勾結。這種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是苦難之源。

對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魯迅很是不滿,一度陷入孤獨和苦悶之中。十月革命的勝利和“五四運動”的爆發,使他受到極大鼓舞。這時他在北京,以徹底反帝反封建精神高舉文化革命的大旗,用小說和雜文解剖舊社會,向反動勢力鬥爭,支援學生愛國運動。

1919年12月,他回故鄉紹興接母親赴北京,目睹故鄉殘破景象,農民日益貧困,感到十分悲痛,一年後以這次經歷為題材創作了小說《故鄉》。

二、 邊聽錄音邊理清故事情節

1. 聽錄音要求:

(1) 識字、積詞。

(2) 體會語氣。

2. 理清故事情節,要求:

(1) 用一兩句話概括全文的內容。

以“我”的活動為線索,記敘“我”回故鄉賣屋接母赴北京的事。

(2) 按時間、地點的轉換列情節提綱。

情節安排:

故事情節就是按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順序結構而成。回故鄉一段稍寫景色;在故鄉一段簡記人物;離故鄉一段則略抒情懷。小說的典型環境與典型人物,就是藉助此故事情節來精心描繪的。

三、 典型人物

1. 作品從社會現實出發,經過藝術提煉,塑造了令人難忘的典型藝術形象,請學生在第86段中尋找三個片語來表明三種人物的形象。(三個典型人物)

辛苦輾轉——“我”

辛苦麻木——閏土

辛苦恣睢——楊二嫂

2. 少年閏土是怎樣一個人?中年閏土又是怎樣一個人?從他的前後變化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外形、語言、動作)

(1) 讀第12~30段,讀第54~76段。

(2) 少年閏土:

健康、純樸、熱情、聰明、活潑,農村生活知識豐富。農村的廣闊天地,是他生活的場所;開朗樂觀,“心裡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與“只看見院子裡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的小少爺相比,更顯得活潑動人。生氣勃勃,少年英雄。

出現時的背景,那“瓜田月下刺猹圖”的美好形象,珍藏在“我”的記憶中,20年來,沒有褪色。

(3) 中年閏土:

自卑、衰老、迷信,像個木偶人了。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腫,手開裂如松樹皮,臉上全然不動,如石像一般,只覺得苦,又形容不出。生活艱辛,處境窮困。

他從舊物中揀出來的東西中,不僅有日用的長桌、椅子、抬秤,而且還有一副香爐和燭臺。見“我”時,不再是天真幼稚,友誼真摯;而是“動著嘴脣”(儘管有“歡喜”的衝動),“卻沒有作聲”(“淒涼”的處境造成)。神態是“終於恭敬起來了”,叫道:“老爺……”

(4) 反映怎樣的社會現實?

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多子、饑荒,稅,兵、匪、官、紳,把一個活潑潑的少年英雄折磨成悽慘的苦人兒。

魯迅在這個人物的前後對比中,不僅從經濟上、政治上刻畫了閏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從精神上揭示了閏土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識給他加上精神枷鎖,尊卑觀念愚弄純樸的農民。見“我”時,強自按熄霎時間閃現出來的真摯友誼的火花;見面時一系列精神變化細緻入微地刻畫了尊卑觀念給閏土心靈深處留下的創傷。對香爐與燭臺細節的描寫,進一步揭示內心世界,他虔誠地渴望神靈賜福,擺脫貧困與苦難。封建統治者藉助宗教對農民實行愚民政策,利用神權把廣大農民牢牢束縛在迷信思想的囚籠內。通過這樣的描繪可以清楚地看到:閏土對苦難根源有直覺,但不理解;希望改變現狀,但又無可奈何;憧憬未來,卻不懂得靠自己及階級弟兄共同反抗來奪取,而是寄希望於渺茫的神佛保佑。

在鮮明的對比中,痛斥封建制度的罪惡,揭示農民的日益貧困,指出了聽天由命、辛苦麻木的生活道路是一條死路、絕路。

(抓住表現力強的詞句閱讀、領會)

3. 楊二嫂是怎樣的一個人?這一形象的社會意義是什麼?(外形、語言、行動、性格)

(1) 讀第39~52段。

(2) 先聞其聲,再見其人。“凸顴骨,薄嘴脣,五十歲上下的女人”,“象一個畫圖儀器裡細腳伶仃的圓規”,形象地勾勒出人物的外形。

(3) 年輕時,以塗脂抹粉增添姿色招徠主顧,得以謀生;人老珠黃,每況愈下。她的說話和動作表明了她尖嘴利舌,貪小潑辣的小市民習性和日趨貧困的生活。

(4) 楊二嫂的前後變化,說明這個人在舊社會還是受損害的,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官僚地主統治下農村的急劇破產,也是故鄉衰敗的一種標記。

(5) 恣睢:放縱行為。楊二嫂是舊中國病態社會的產物,在舊社會嚴重腐蝕下,一面辛苦勞動,一面放縱自己,從招徠生意到連偷帶摸,鞭撻了那個黑暗的時代環境和罪惡的社會制度,希望下一代不要走這一條路。

4. “我”是怎樣的一個人呢?他的思想、情感有怎樣曲折複雜的變化?

作品中的第一人稱“我”,是藝術形象,作者雖運用了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材料,但“我”是個虛構人物。

“我”是小說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對故鄉和故鄉人的變化,是通過“我”的觀察和感受描寫出來的。

(1) 讀第1~5段,讀第78~88段。

(2) “我”是一個革命知識分子形象。由於辛苦輾轉,他回故鄉的心情是怎樣的?

“心情悲涼”。

故鄉蕭索的景色顯示了當時農村的凋敝,襯托了我的“悲涼”心情。現實的故鄉與記憶中的故鄉距離太大,“我”感到非常失望與悲涼,從而抒發了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無比憎恨的感情。“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這句話表現了“我”對故鄉的熱愛與懷念。

關鍵在“改變”。

懷著壓抑的情感,用淡淡的抒情筆觸,傳出悲涼激憤的心情。

(3) 老屋的殘破寂靜,母親淒涼的神情,故鄉的蕭索景象與“我”的悲涼心情一致。

(4) 閏土的巨大變化,與“我”的思想隔閡、階級隔閡刺痛“我”的心,思想上有極大的震動、悲哀、憤慨。哀其不幸,寄予無限同情。

(5) 楊二嫂的變化,“我”討厭。

(6) 離別故鄉時複雜的思想感情:

氣悶悲哀——從碗碟比較閏土與楊二嫂兩種人物的不同,深感舊社會在物質上、精神上對人們的損害。

展開對未來新生活的希望——“我們的後輩還是一氣”,否定三個“辛苦”,明確指出要追求一種新生活。從失望到希望,反映了作者要求推翻舊社會實現新生活的革命精神。

“忽然害怕起來了”,因為想到希望,就會想到希望的實現,並想到當時社會有無實現的可能。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極端不滿,認識改造它的艱鉅複雜。

閏土崇拜的是神的偶象,只想眼前生活好一些,故“切近”;“我自己手製的偶像”是希望後一代過新的生活,這不是輕而易舉的,須經長期艱苦的實踐,故“茫然”。這樣寫,表現了對革命任務艱鉅性的深刻認識和實現理想的決心。

最後以“路”作比喻,充滿了希望和理想必然實現的信心。這閃光的一筆,一掃全篇沉悶的氣氛,反映積極謀求社會變革的進取精神,鼓舞人們為新社會的出現而鬥爭的信心,把小說的主題思想引上一個新高度。

感情曲折複雜,通過“我”的感想,抒發對現實生活的極度憤慨,表示對農民的深厚同情和焦慮,提出“新的生活”的偉大理想,並表達了實現理想的決心。(熱切向往)

小結:

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時充分運用了對比手法,抒沉重壓抑的哀愁,揭社會的病根,收鬼斧神工之效。

(1) 故鄉前後情況的對比,描繪了日趨破產的慘景,揭示導致破產的根源。

(2) 少年閏土與成年閏土的對比,揭示了農民命運的日益悲慘,指出了聽天由命、辛苦麻木的生活道路是一條死路和絕路。

(3) “我”和閏土之間關係前後變化的對比,揭示了在不同階級之間存在著深深的隔閡。

(4) “我”和閏土之間的關係與巨集兒和水生之間的關係的對比,反映了對未來生活前景的熱切向往。

四、 主題思想

通過對故鄉景色和閏土前後變化的描繪,深刻揭露了舊中國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殘酷剝削和層層壓榨下農村破產、農民日益貧困的社會情景,表達了作者對反動社會制度在物質上、精神上損害農民無比憤怒;對閏土精神上的麻木狀態充滿同情和焦慮,並表現了推翻舊社會,實現新生活的希望和信心,體現了魯迅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魯迅先生說:“選材要嚴,開掘要深。”

文章的主題思想十分深邃:(1) 揭露社會黑暗;(2) 指出貧窮的社會根源;(3) 批判三種態度;(4) 探索新的出路。

五、 作業

1. 練習(二),練習(五)。

2. 練筆參考題:《故鄉新貌》《我可愛的故鄉》《故鄉瑣事》。

【教後】

1. 學生聽錄音全神貫注。聽、讀、看,對課文前前後後比較熟悉,綜合分析時就大為方便。

2. 教學中充分運用對比的方法,讓學生把有關段落對照起來讀,加強對人物形象、主題思想和寫作方法的理解。

3. 加強朗讀,發揮文章的感染力。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鄉愁》教案優質 篇9

學習目標:

1.理清文章脈絡,複述故事情節。

2.分角色朗讀張飛和劉備的對話,抓住描寫張飛的關鍵詞語,感悟張飛的性格特點,學習側面描寫襯托人物特點的方法。

3.體會劉備誠心誠意、禮賢下士的品質。

4.學會尊重他人、以誠待人、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質。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諸葛亮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在任何時候提到諸葛亮,作為一箇中國人,都會有一種由衷的自豪感。因為,這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百分之百的中國的智多星。今天,我們將學習的“三顧茅廬”不過是諸葛亮眾多故事之一,但是,僅僅從這一個故事中,諸葛亮的足智多謀我們就可見一斑。(板書課題、作者)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積累生字詞

(1)請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拜謁(yè)  綸巾(guān)  末胄(zhòu)

愧赧(nǎn) 傾頹(tuí) 存恤(xù)

殆盡(dài) 疏懶(lǎn) 鄙賤(bǐ)

如雷貫耳(guàn)   頓開茅塞(máo)

(2)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

窗外日遲遲:太陽緩慢落山的樣子。

未審得入覽否:明白,知道。

不勝愧赧:因羞慚而臉紅。

屏人促席:靠近。

奸臣竊命:篡奪國家權力。

而不知存恤:愛惜,體恤。

總攬英雄:廣為延攬。

惟將軍圖之:考慮。

(3)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現在曹操已經擁有了百萬軍隊,挾持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確實不能與他爭高低。

②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益州地勢險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產豐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了帝王之業。

2.作者連結

羅貫中(約1330-約1400),山東東原(今山東東平)人,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等。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回答:誰“三顧茅廬”幹什麼?

【交流點撥】劉備三顧茅廬尋求智者諸葛亮的幫助。

2.以各種形式讀課文,然後小組討論——通過讀課文,瞭解劉備、諸葛亮分別是什麼樣的人。

【交流點撥】劉備求賢如渴、禮賢下士;諸葛亮滿腹經綸,智慧過人。

3.默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交流點撥】第一部分(1):劉備準備第三次去拜見諸葛亮。

第二部分(2-3):劉備與諸葛亮見面的情形。

第三部分(4):諸葛亮隨劉備出山。

(二)深層探究

1.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

【交流點撥】第二段中張飛、劉備的對話以及“下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階下、等了半晌、又立了一個時辰”等細節描寫;第四段中“在莊中共宿一宵”等情節。

2.文章主要寫劉備與諸葛亮的見面,卻多次寫到張飛,這樣寫有什麼作用呢?

【交流點撥】文章多次寫張飛與劉備的對話,是通過寫張飛的急躁、魯莽來反襯劉備三顧茅廬的耐心與誠心,表現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美好品質,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文章是怎樣刻畫人物形象的?

【交流點撥】小說通過典型的人物語言和行動描寫刻畫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劉備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為了見到諸葛亮,他甘願立上“半晌”“一個時辰”,態度十分恭敬,張飛則是粗獷豪放,莽莽撞撞。諸葛亮則是一個經天緯地之才,從他未出茅廬而能對天下形勢正確分析即可看出。

四、板書設計

五、拓展延伸

1.學了《三顧茅廬》後,你有什麼收穫和啟發呢?

【交流】①我們對人一定要誠心誠意;②當今社會也要形成尊重人才,愛惜人才的風氣;③要學習諸葛亮,平時刻苦攻讀,關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2.課後閱讀《三國演義》或觀看相關影視作品。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鄉愁》教案優質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讀準字音,記清字形,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2.結合本文的寫作背景,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意。

3.瞭解駁論文的有關知識。

能力目標

1.理清文章的思路,體會本文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相結合的特點。

2.揣摩品味語句,體會潑辣、犀利、有力,諷刺意味強,感情色彩濃的語言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魯迅先生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體會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相結合的駁論方法。

2.理解重點語句的深意。

突破方法:通過擬列提綱,理解文中“中國人”的所指範疇,繼而深入探究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相結合的駁論過程;通過“潛心涵泳,細品深味”這一環節,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語句的深意。

難點

1.體會魯迅雜文的語言魅力。

2.學習魯迅先生的愛國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突破方法:通過反覆閱讀、自主質疑、拓展閱讀,深入體會本文的語言魅力;通過語文活動“鮮花敬獻民族魂”,學習魯迅先生的愛國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通過評價魯迅名言或學過的魯迅作品創設情境,營造與文章內容相吻合的氛圍,激發學習本文的興趣。

2.巧設問題,對話討論。通過問題設計巧妙引導學生對話,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思考討論,理清思路,研討本文的論證特色,體會本文的語言風格。

3.語文活動。根據所學內容,設計“鮮花敬獻民族魂”,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領學生學習魯迅先生的愛國精神,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鍛鍊學生用事實表達,避免空談。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毛澤東曾評價魯迅:“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誠、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雜文最能體現“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魯迅的一篇精彩雜文。

二、預習交流和檢測

1、本文的寫作背景

幻燈片出示: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寫於1934年9月25日。當時,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在踐踏了東北三省之後,又向關內步步進逼,亡國滅種的威脅迫在眉睫,悲觀失望的情緒主宰了一部分人的頭腦。1934年8月27日《大公報》社評《孔子誕辰紀念》哀嘆:“民族的自尊心與自信力,既已蕩然無存,不待外侮之來,國家固早已瀕於精神幻滅之域。”針對這種論調,魯迅在他53歲壽辰時,寫下了這篇著名的雜文。

2、積累以下字詞

(1)讀準下面加點字的注音。

慨嘆(kǎi)   玄虛(xuán)  脊樑(jǐ)  前仆後繼(pū) 省悟(xǐng)

倘若(tǎng)   誣衊(wū miè)   搽(chá)   誆騙(kuāng)

(2)理解重點詞語的含義。

玄虛:用使人迷惑的形式來掩蓋真相的欺騙手段。

麻醉:文中比喻用某種手段使人認識模糊、意志消沉。

捨身:原指佛教徒犧牲肉體表示虔誠,後來泛指為祖國或為他人而犧牲自己。

省悟:在認識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錯誤而正確。

為民請命:替人民請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痛苦。

誆騙:說謊話騙人。誆,哄騙

3、補充議論文知識。

多媒體出示:議論文從論證方式看,一般可分為立論和駁論兩種。立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提出並闡明自己的見解或主張。駁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發表議論,批駁片面的、錯誤的,甚至反動的見解或主張。一般說來,批駁對方的論點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直接批駁對方的論點,二是駁論據,三是駁論證。

三、默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初步理清思路。

教師引導學生默讀課文,圈點批註。

2.交流反饋。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麼?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麼?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是什麼?

學生研討,教師點撥明確: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因為信“地”、信“物”、信“國聯”,從來就沒有相信過自己,而現在的求神拜佛,則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中國“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因為有過去和現在的事實為證。

四、自讀課文,擬列提綱

課文結構嚴謹,層次清楚。重讀本文,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根據過渡句子、段落,迅速篩選資訊,分清論點和論據,弄清段落關係,理清文章的思路。引導學生用列提綱的方法,把握課文的層次結構和思想內容。

討論交流,明確如下:

文章層次清楚,重點突出。段與段之間銜接緊密,過渡自然。例如,第3段開頭“如果單據這一點現象而論”這一句上承第1、2段對方的論據和論點,然後進行批駁。又如,在直接反駁部分與間接反駁部分之間,安排第6段過渡:“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從而轉向正面歌頌,作間接反駁。

從文章結構可以理清作者思路。文章第1段擺出對方論據,第2段緊接著擺出對方論點。第3至5段,作者承認所擺出的論據是事實,是“真”的,但推不出“中國人失掉自信力”的結論,不能證明論點。他們早已失掉自信力,只是曾經有過“他信力”,現在發展著“自欺力”,因此叫嚷“中國人失掉自信力”,是為了掩蓋自己悲觀失望、喪失信心的心態。這是直接批駁。接著,作者在第6至8段,另立一個與對方論點對立的論點: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第6段承上啟下,正面立論,第7至8段歌頌富於自信力的“中國的脊樑”,從而駁倒對方。這是間接批駁。第9段是結論,照應題目,對題目提出的問題作出回答。

五、探究本文的駁論特點

引導學生明確文中有關“中國人”的含義,弄清作者批駁論證的高超技術和敏銳的思維,領略魯迅雜文的論證精妙。

1.辨析文中“中國人”的含義,談談“狀元宰相”“地底下”指的是什麼。

結合課後第二題的設計。明確這些“中國人”的範疇,才能真正明白作者的論證過程。

討論交流,明確:“中國人”的含義依次是:指極少數頑固分子以外的中國人民;指廣大人民;指國民黨反動統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指所有的中國人;指國民黨反動統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狀元宰相”指當時國民黨反動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指當時還處於地下鬥爭狀態的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革命力量。

2.本文的駁論特點。

問題設計:作者承認對方的論據確是事實嗎?如果是,那又是怎樣批駁對方的?

引導學生領略本文論證的主要特點是:用駁論證的方法直接批駁,又用正面立論的方法間接批駁,從而徹底駁倒對方謬論。

點撥交流,明確:

作者承認所擺出的論據是事實,是“真”的,但推不出“中國人失掉自信力”的結論。只能得出:信“地”、信“物”、信“國聯”,這分明是“他信力”,而不是“自信力”。用論敵的論據為論據來反駁論敵的論點的方法,使文章有一種無可辯駁的力量。作者接著論述“玄虛之至”的求神拜佛,只能說明“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著‘自欺力’”。層層遞進,推理嚴密,證明論敵的論證不合邏輯。這樣通過駁論證直接駁斥了對方論點。

接著,作者在駁倒了論敵的論點後,指出“自欺”並非現在的新東西,於今更加濃烈明顯,然而“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正面提出自己的觀點,然後回顧歷史,關注現實,對這一觀點進行了有力的論證。這個論點與對方論點是針鋒相對的。證明了這個論點的正確性,等於宣告對方論點不能成立。這是間接駁斥了對方論點。

直接批駁和間接批駁相結合,批駁就全面深刻,巧妙有力。?

第2課時

一、揣摩精彩語言,品味作者深意

本文語言保持了魯迅雜文的一貫風格:潑辣、犀利、有力,諷刺意味強,感情色彩濃。可以引導學生舉出一些典型語句加以品味、分析。

1.潛心涵泳,細品深味。

這篇文章的語言尖銳犀利,富於戰鬥性,帶有嘲諷意味。

問題設計:找出你有感觸的詞語、句子,先朗讀品味,然後全班交流。

引導交流,點撥品析,舉例:在文章開頭,“總自誇著‘地大物博’”“只希望著國聯”“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充滿著嘲諷意味。“總”,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樣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於其中不能自拔、頑固不化的樣子。這些尖銳潑辣的語言,漫畫式地畫出了悲觀論者的臉譜,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2.巧妙修辭,增強說理。

引導學生領略作者高超的語言藝術。探究交流明確:本文巧妙地運用了比喻、排比、反問、仿擬等修辭方法,大大增強了語言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教師明確:仿擬。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顯出了高超的語言藝術。僅僅改動一個字,就將反動當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令人難忘。

3.文中加點的文字被國民黨書報檢查機關刪掉,這說明了什麼?

引導學生思考魯迅先生語言批駁的針對性。

明確:“求神拜佛”恐怕是國民黨在山窮水盡時自欺和欺人的最後一招。魯迅一針見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嚴重後果,這自然觸到了國民黨的痛處,所以被刪去。從加點文字也可以看到魯迅的境況,但魯迅卻不憚於在槍林彈雨中為民奔走呼號,其無私無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二、鮮花敬獻民族魂,激發民族自信心

引領學生感受魯迅的愛國精神,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多媒體出示資料:

沈鈞儒在魯迅葬禮上說:“高爾基前幾個月死了,死後由蘇聯政府替他國葬。現在,像魯迅這樣偉大的作家,我們人民群眾一致要求國葬,但政府不管。今天我們人民自己來葬,到的都是民眾自己。這個,我想魯迅先生一定很願意!”

魯迅先生葬禮的綢幛上:“民族魂”三個字。

郁達夫先生在《懷魯迅》一文中說:“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

語文活動設計:請同學們選一種鮮花(菊花、荷花等)獻給“民族魂”魯迅,並說明理由,同時用今天中國日益繁榮強大的事實告訴先生:中華兒女越來越自信。

學生自由表達對魯迅先生的敬意,引導學生認識運用今天中國發展的事實,增補本文的論證,從現實意義上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鍛鍊學生用事實表達,避免空談。

三、佈置作業

拓展閱讀,鞏固提高。印發魯迅的《“友邦驚詫”論》。《“友邦驚詫”論》是魯迅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寫的一篇精銳的時事短評。該文寫作背景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相近,也是精彩的駁論文。讓學生自主思考魯迅雜文的論證藝術和語言藝術。

板書設計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魯 迅

樹立靶子:對方論據:信“地”;信“物”;信“國聯”;一味求神拜佛

對方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駁:失掉的是“他信力”;發展著“自欺力”

間接反駁:論點: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論據:從古至今滿懷自信的“中國脊樑”

直接批駁和間接批駁相結合,批駁就全面深刻,巧妙有力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鄉愁》教案優質 篇1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培養學生閱讀詩歌的興趣,理解詩歌的內涵

2、能力目標:瞭解作者的生平事蹟及詩歌寫作技巧和詩歌寫 作方法

3、情感目標: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

1、朗誦詩歌,體會詩歌的感情

2、人物生平事蹟的講解和掌握

三、教學難點:詩歌運用了哪些意象和寫作手法?

四、教學準備: 林徽因的資料介紹、幻燈片、視訊

五、教學方法:“定向——自讀——答疑——小結”四步

六、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案設計安排表

時間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案設計說明

一、創設問題情景引入課題 1、大家知道我國有一位非常著

名的女建築家是誰嗎?是徐志摩先生真正愛了一輩子的人,金嶽霖為了她可是終身未娶!

2、播放一段視訊《人間四月天》,引出林徽因

根據課外知識,回答問題 1、活躍氣氛

2、帶入課堂教學內容

二、人物介紹 1、傳奇女子林徽因的生平簡介

2、徐志摩及其人生的簡介

3、樑思成的簡介

4、陸小曼的簡介

5、金嶽霖的簡介

注意做筆記 1、拓寬教學知識

2、利於詩歌的講解

時間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設計說明

一、進入詩歌的學習 1、播放幻燈片,教師朗誦詩歌

2、學生齊讀詩歌

3、用超連結播放詩歌朗誦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學生齊讀 1、有利於學生集中注意力

2、瞭解詩歌的內容

二、賞析詩歌 1、簡介詩歌的寫作背景

2、講解詩歌的內容和主題

3、分析詩歌所運用的意象和蘊含

4、分析詩歌的寫作手法和技巧

1、做筆記

2自由回答問題

(1)詩歌所表達的內涵和主題

(2)詩歌運用的哪些意象,有什麼韻味感

(3)這首詩歌用了什麼手法

(4)詩歌寫作有什麼技巧 1、這首詩歌所寫所表達的意思

2、詩歌賞析的方法和步驟以及技巧

三、小結詩歌 1、小結《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2、小結寫作詩歌的寫作方法 1、加深記憶,複習所學習的內容

四、附帶講解徐志摩的《偶然》 1、寫作背景

2、詩歌表達的內涵和主題 拓寬知識

五、作業 1、背誦《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2、寫一首詩歌

複習寫作技巧和方法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鄉愁》教案優質 篇1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誦讀詩詞,感受詩詞的思想感情。

2、走進詩詞意境,感受詞人的偉大抱負和堅定信念。

3、培養學生[此文轉於斐斐課件園 ]閱讀才欣賞詩詞的能力,從中接受美的薰陶。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此文轉於斐斐課件園 ]閱讀才欣賞詩詞的能力,體會詞作展現的意境、作者表達的感情,從中接受美的薰陶

教學難點

體會詞作語言運用的準確性,描寫的形象性,蘊含的深刻性

教具準備:幻燈片、朗讀素材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

第一課時

匯入

讓學生回憶描寫雪的美妙詩句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唐•杜甫,《絕句》)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作者簡介: 毛澤東(1893至1976年),字潤之。湖南省湘潭縣韶山人,中國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和詩人,中 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袖,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字潤之

寫作背景

沁園春是詞牌名。這首詞寫於1936年2月。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毛澤東率長征部隊勝利 到達陝北之後,領導全黨展開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斗爭。在陝北清澗縣,毛澤東曾於一場大雪之後攀登到海 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塬 yuán :我國西北黃土高原地區因流水沖刷而形成的一種地貌,呈臺狀,四周陡峭,頂上 平坦。)上視察地形,欣賞“北國風光”,過後寫下了這首詞。

誦讀

1、老師範讀或播放該部分的錄音

2、 學生朗讀

3、糾正讀錯的字音。如分(fèn)外

4、根據課文註釋,把握本闋詞的大意:

北方的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眺望長城內外,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寬廣的黃河上下,河水頓時失去了滔滔水勢。連綿的群山好像((一條條)銀蛇一樣蜿蜒遊走),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似乎想要與蒼天比試一下高低。等到天晴的時候,(再看紅日照耀下的白雪,格外的嬌豔美好。)

5、學生背誦、默寫

展示問題:1、作者望見哪四種景物?這些景物的特點有什麼共同之處?請用四個字概括。

(作者望見了長城、黃河、群山和高原。共同之處是雄偉壯麗或雄渾壯闊。)

2、哪幾句詩是虛寫?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最後三句,抒發了作者對祖國的山河的讚美)

3、“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以動寫靜)

小結:讓學生總結本文帶給你的感受

作業佈置:1、課後研討與練習

2、背誦並默寫本文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鄉愁》教案優質 篇1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瞭解蘇軾的有關文學常識及本文寫作背景。掌握重點實詞,並能準確翻譯課文。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朗讀能力,.通過反覆朗讀體會情感。引導學生理解本文主旨。

3、情感目標:理解蘇軾因政治失意,手足分離而心情抑鬱惆悵,最終心胸開闊豁達的心理變化過程 .培養學生積極、健康、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掌握重點實詞,並能準確翻譯課文。培養學生朗讀能力,.通過反覆朗讀體會情感。

教學難點:

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及其曠達胸襟在詞中的體現。

教學方法:

講授、合作、探究

教學時數:1課時

教 學 過 程 :

一、導語設計

李白有一首《靜夜思》,大家可能都背得出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讓生齊背)這是一首思鄉詩。

現代還有一些歌也是表達思念之情,讓我們先聽一首歌(師播放幻燈片)明確:這是王菲演唱的歌曲,名字叫《但願人長久》,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一句,歌詞也與本課的內容有關。(板書課題作者)

二、簡介宋詞

詞,是一種配合樂曲用來歌唱的詩體,產生於隋唐,宋朝進入興盛時期,成為宋代文學的代表樣式。豪放詞派與婉約詞派是我國古代詞的兩大流派。婉約詞派產生較早,代表人物有歐陽修、柳永、李清照等。蘇軾開創了豪放詞派,其詞題材廣泛,表現方法以鋪敘、直抒為主,風格大氣、恢巨集,這是相對於柳永的婉約派來說的,他的詞少了一份纏綿緋惻,多了一份豪邁與豁達。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師生朗讀,理清行文思路。

(1)簡介作者

師:蘇軾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請哪位同學先來介紹一下蘇軾?

明確:

①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四川眉山人。他在詩、詞、文、畫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詣。

②他既是豪放詞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③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並稱“三蘇”

④學過他的文章,如《惠崇<春江晚景>》、《題西林壁》、《記承天寺夜遊》等。

(2)介紹寫作背景:

要求學生齊讀詞的小序,並閱讀註解。教師適當補充,讓學生明確本詞是一篇中秋思念親人而生髮感想的文章(板書:思念親人)。雖然他的文學造詣很高,但是他的仕途坎坷,政治上很失意。曾多次貶官,我們今天學習的這首《水調歌頭》就是他在貶官時所作,而且當時他與他弟弟已有七年沒見 .

(3)讓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結合註釋弄清詞作大意,初步體會詞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其中的語氣和語調該如何處理。

(4) 請一同學把這首詞讀一下,注意語速、語氣、語調等問題。

(5) 下面請同學們聽我來讀一下(教師配樂範讀),思考:本詞以什麼為線索?它在上、下闋各起到什麼作用? (讓學生相互討論再回答)

明確:

本詞通篇詠月,明月是詞的中心形象和紅線,它以“明月”開端,以“嬋娟”收尾。上闋寫月下飲酒,由幻想超脫塵世,轉化為喜愛人間生活,可以說是借明月自喻清高(板書),下闋寫對月懷人,由感傷離別轉為對離人的祝福,可以說是用圓月來襯托別離、昇華為美好的祝願(板書)

(3)學生齊讀全文(配以音樂)

2.小組互動,質疑解難,突出重點難點。

師導:

這首詞是古往今來最為著名的中秋詞,就詞的內容來說,有一定難度。下面請同學們根據作者的詞的風格、寫作背景,就這首詞的大致意思討論一下,討論中的疑問等會在大組交流中提出來,並且在討論過程中,告訴同組的人,你最喜歡哪句詞句,為什麼?好,下面請以四人一小組展開討論。

同學們可能會有這些問題:

(1)《水調歌頭》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其豪放詞風在本詞中是如何體現的?(讓學生相互之間先討論再回答)

明確:中秋佳節,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單寂寞,滿腹疑問無人傾訴,乘著酒興,質問青天--“明月見時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長向別時圓”。將青天擬人化,人與天對話,想像大膽奇特,感情奔放豪邁,筆墨酣暢淋漓。“把酒”“歸去”“弄清影”幾個詞語同樣有一種揮灑自如的氣派。

(2)“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作者自比神仙,一個“欲”,一個“恐”字,表示他想去月中宮殿,但終因害怕那兒的寒舍,一進一退,顯示了蘇軾感情的波瀾起伏。這裡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出世與入世兩方面都在吸引著他,使他處於矛盾之中。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①月下起舞,清影隨人,真令詞人陶醉。這句寫出了他對著自己的影子,說明當時沒有別人,表達他當時孤獨心情,“何似在人間”,詞人覺得在人間乘著皎潔的月光翩翩起舞的情景,哪像在人間,但較獨處瓊樓玉宇又更富有意興和情趣。有了這樣人生境界的感受,也就擺脫了這一人生的矛盾了。

②因為當時作者被貶官了,所以認為這裡“何似在人間”,還有對現今的生活的滿足,安於現狀。

師導:你們覺得文中還有哪些好詞好句值得我們去品味、欣賞呢?

(4)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明確:詞人用埋怨的口吻對月亮無可奈何地發問:明月不應有什麼感情缺憾,使它在人間離別相思之時,又亮又圓,使人更加愁情難遣,真是有“月圓人不圓”的遺憾之情。

(5)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明確:這是蘊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將人世的聚合離散看作如明月的陰晴圓缺,非人力所能左右。

(6)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明確:這句話表達對離別之苦的人的美好祝願,是關於祝福流傳千古的名句。

總結:好。大家剛才很積極地參與到了我們的課堂討論中,我想通過討論,大家一定對這首詞有了更深的理解。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夜思念弟弟而作,把兄弟之情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對人世間的悲歡離合進行了深層次的思考。下面我們一起來再讀一遍。(生齊讀)

三、能力遷移

1、師導:同學們,我們讀前人的古詩詞文,一方面是為了增加我們的文化積澱,感悟前人在古詩詞文中的意韻,感受古人的遣詞造句;另一方面,我們背誦積累的目的在於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我們所積累的古詩文,增加文章的語言色彩,併為自己文章的中心所服務。

下面我們來看幾個語段,請同學們根據語境,填入《水調歌頭》中的詞句,並思考概括這樣的詞句可用於怎樣的語境中。(學生讀讀議議,開始練習)

語段一:

李意民還是那樣,極度的表現欲,史見他將袖子捋得老高,端起啤酒瓶:

“哥們,來,幹了它,雖說我們已經五六年沒見了,但我仍時常懷念當年我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與浪漫。” 說完他咕咚咕咚三口並作二口地將一杯啤酒喝了下去。……

(摘自李曉羊《友情》)

語段二:

我將去送姚華,三年來日夜相伴的感情,一年將被她帶到美國去,雖然三年前我已經知道終會有這麼一天的,但覺得不會來得這麼快,走進候機亭,才真切地感受到分別在即,也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眼淚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眼淚最終還是背叛了我自己。……

語段三:

今天是農曆十六,“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湛藍的天空中“皎皎空中孤月輪”。白天發生的事仍然歷歷在目,一個人躺在床上,只要閉上眼睛,眼前就會展現她那蒼老蹣跚的身影,月光從東窗移向了前窗,復而又移向西窗,此時此刻,我才感受到了蘇軾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那份輾轉反側……

師:下面我們來交流一下。

明確:

語段一中應填“把酒問青天”,因為語境中提示豪情與浪漫,所以這句最合適,我認為這句可用於表現極有豪情與氣概性格的人物身上。

明確:

語段二中填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因為這裡姚華將與我分別,我認為這句話還可用於人物失意時、分別時自我安慰。

明確:

語段三中填入了“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因為這裡的我顯然為白天的事輾轉反側睡不著,說明我內心有矛盾、有鬥爭,所以填上這句。

2、師導:

好,大家都完成的相當好。下面我們請同學自己創設情境,用上這首詞裡的詞句,其它的當然也可以,要求引用要恰當,符合人物的情感或當時的情境,並準備作簡短的交流。<讓學生經過思考,紛紛下筆>

①學生交流

②時間允許的話,提供參考情境:

a:又是中秋節,“每逢佳節倍思親”,沒錯,特別是對那些海外遊子們,能夠回來與家人團聚,回到生他們養他們的故鄉,或許是一種奢求,也是一種幸福,而每一箇中秋節,她都獨自一個人過,望著那皎潔的圓月,她臉上總會浮現出幾絲傷感,她想家了,想親人了,想朋友了,她真恨不得立馬回去,但她知道,她只有學業有成時,她才有勇氣回國,因為她要報效祖國,因此,每年中秋她依然埋頭苦惱,但是五年了,她有五年沒與親人見面了,她終於按奈不住自己的情感,對著那輪明月吐露了自己的心聲:“我想故鄉,想爸媽,想朋友,明月啊,請肥我五年來的思念帶給我的祖國,帶給我的親人和朋友吧”!“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她此時此刻的感嘆。

b: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蘇軾發自內心的感慨。我卻想把這句話送給去年跟“非典”作鬥爭的醫務人員,他們的行為使我為之一振,他們多麼高尚啊!他們是我們永遠的守護神,讓我們為他們祝福、祈禱,感謝他們擊敗了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c: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我與我最好的朋友已分開了三年,然而,今天,我驚奇得收到了他的回信,我欣喜若狂,把它當作世間無價之寶,我小心翼翼地把信開啟,然而讓我出乎意料的是信裡只有王勃的一句詩句“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夜裡,涼風徐徐,勞累了一天的人們早已熟睡,只有一輪皎潔的月光目不轉睛地看著我,哦,十五的月亮快來臨,一剎那,一個念頭如流星般從我的腦子裡閃過,我提起筆,在回信上也寫了蘇軾的一句詩詞:“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窗外仍然萬籟寂靜……。

d:倚在窗前,望著此時的圓月,皎潔使它在黑色的夜空中顯得格外美麗。“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此事古難全”,是啊,人生就是如此,不管你怎樣努力,它也是難以兩全的。人生中的悲歡離合,月的陰睛圓缺,都是一首永恆的樂曲,散發著它的獨特的魅力。悲,是對心靈的磨練;歡,是在無聊與緊張中得到的慰藉;離,是讓我們懂如何去珍惜;合,是讓我們感受團聚時的激勵動萬分。不管怎樣,它們都是我們不可缺少的。雖然說,我們沒有“把酒問青天”的豪情與浪漫,但我們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心願。

f:我終於嚐到了“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的滋味。“乾脆出去走走吧”我想。“月是故鄉明”這句話說的一點也不錯。月亮就像穿上了一件絲織的衣服。讓人看上去朦朦朧朧的,而此時的我卻無心欣喜這美景。腦子裡時常想起與好友離別的情景。“當我懷著無比痛苦的心情送你去機場時,而你卻回過一個灑脫的微笑說:“記住,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時,好不容易抑制的淚水也像斷了線的珍珠似的落下來”。我回過神來,望著那圓月,輕聲吟誦起來:“人生中的悲歡離合,月的陰睛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我還是希望:“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對著黑色的天空大喊:“朋--友,我祝你一切都好。”

四、上課小結:

人文素養的提升和文化內涵的積澱關鍵在於平時不斷積累,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多關注有生命力的和自己喜歡的古詩文加以積累,同時學以致用,培養自己運用自身已積累古詩詞的能力。

讓我們再一次傾聽王菲的《但願人長久》,領略關於本課的幾幅畫面,來結束今天的課吧!讓我們再一次用掌聲感謝各位領導、老師的光臨!

五、佈置作業

1.背誦這首詞,並寫一篇賞析文章

2.收集有關月亮的詩句,背誦這首詞 。

板書設計:

天 上

瓊樓玉宇 起舞弄清影

高處不勝寒

人間 人間

鬱悶 惆悵 釋懷 超脫

賞月----怨月----釋懷-----祝願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鄉愁》教案優質 篇14

教材分析

《敬業與樂業》是一篇宣講人生與事業關係的演講詞。本文緊扣中心“敬業樂業”展開論述。開始援引古籍提出中心論點,闡明“敬業樂業”的主旨;接著論述有業之必要,再轉入論述主體,分別從敬業和樂業兩方面逐一論述;最後用“責任心”和“趣味”總結精神旨意,收束全文。全文主旨鮮明,層次清晰,語言通俗,文短意長。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看,學習課文意在引導學生感受先哲的思想風采,品味哲理,深入思考人生問題,豐富個性內涵。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敬業樂群、安居樂業、斷章取義、不二法門、言不及義、褻瀆、強聒不捨”等詞。

2.體會演講詞的文體特點。3.初步學習舉例子和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能力目標

1.理清作者的思路,體會作者是怎樣層層深入地論述自己的觀點。

2.仔細體會演講和口語特色的巧妙結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引導學生品味與領悟“敬業與樂業”的精神。

2.建立快樂學習觀:尊敬學習,就是尊敬自己。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仔細體會演講和口語特色的巧妙結合。

2.指導學生了解“敬業”與“樂業”的重要性,並聯系自己的實際,用敬業與樂業的態度對待生活。

突破方法:通過範讀、跟讀、自由讀等方式體會演講詞的特點。本文教學擬設一系列緊扣文字又貼近生活的話題,在對話中推動學生的閱讀、思考和探究。

難點:對“敬業與樂業”精神的真切領悟與質疑問難。

突破方法:結合練習四,組織學生進行研討和辯論;還可以結合練習二提出的兩種論證方法,進行小論文或辯論提綱的寫作。領悟作者精神旨意時,結合學生的生活、學習體驗,同時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定背景,來領會梁啟超提倡“敬業與樂業”的良苦用心。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這篇演講詞語言表達通俗淺顯,大量引用經典、格言。教學中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整體把握課文主要觀點和思路,體會演講的口語特色。

2.研討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研討,深層理解“敬業與樂業”的主旨,同時對文中的觀點大膽質疑問難,辯證理解人生問題,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和批判質疑能力。

第1課時

一、問題設計、情景創設

設計(一)

由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體驗匯入:問:你什麼時間最快樂?(學生談自己的體會)

問:雷鋒日記中有一句話“對待工作要像夏天般的火熱”,你從這句話中想到了什麼?

問:牛頓在實驗室作實驗時忘了吃飯,居里夫婦在艱苦的環境中經過無數次的試驗終於發現了鐳……這些科學家們為什麼能這樣?(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回答)

小結:他們不僅有偉大的理想,更有一種執著的敬業精神。他們以勞動為快樂,以通過自己的勞動為人類創造財富為快樂,這是值得每一個人學習的可貴的敬業精神。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教我們“敬業”“樂業”的文章。

設計(二)

米盧在擔任中國足球教練時,曾講過一句話“態度決定一切”,啟迪的不僅是奮進中的中國足球,更引發了人們對生活態度、處事原則的深層思考。“態度”是一切事情能否成功的至關重要的因素,我們的學習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近代思想家梁啟超的演講詞——《敬業與樂業》,讓我們在感知先哲思想風采中,觀照自己的學習精神和生活態度,領悟人生價值。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誦讀,整體感知文意。

先讓學生簡單介紹自己瞭解的梁啟超。由學生交流各自準備的有關梁啟超的資料,然後教師做適當補充,並點明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

教師朗讀課文,學生聽讀,並做好標記。

多媒體投影需要注意的詞語,讓學生讀寫:

(1)敬業樂群:對自己的事業很盡職,和朋友相處很融洽。

(2)安居樂業: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3)斷章取義:不顧上下文,孤立擷取其中的一句或一段。斷,擷取。章,篇章。

(4)不二法門:比喻最好的或獨一無二的方法。

(5)言不及義:指淨說些無聊的話,沒有一句正經的。及,涉及。義,正經的道理。

(6)褻瀆:輕慢,不敬。

(7)強聒不捨:嘮叨沒完沒了。

在讀寫的過程中,可以採取幾種方法幫助學生儘快、正確地掌握,比如讓學生自己尋找最容易寫錯的字詞並提問,或者個別同學在黑板上聽寫,也可以是同桌兩個人相互提問的方式。

教師介紹有關演講的常識。學生邊記邊思考,並且聯絡在電視中所看過的大學生演講比賽等節目來體驗、理解。

2.自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學生自由讀課文,圈點勾畫文中表現作者對敬業與樂業看法的語句。對文中作者的觀點體會最深的是哪一點?請結合自身的學習生活,談談你的理解。

學生自由發表對作者觀點的感受,小組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先讓學生來解決,因為有的問題,這個學生不會,可能別的同學恰恰理解得比較到位。找一個小組把組內梳理的文章結構提交全班,有不同意見可討論。教師可以借梳理文章結構,解決學生的疑惑點,加強學生對議論文結構的認識。

分析:本文共九段,總體結構是“總—分—總”式,開頭部分總起全篇,然後分別論述敬業與樂業,兩個分論點平行並列;最後總結全篇。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題目的來源,揭示全篇的論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8段):論述敬業與樂業的重要。本部分是全文主體,分三層進行論述。

第一層(第2~5段):論述有業的必要。

第二層(第6~7段):論述敬業的重要。

第三層(第8段):論述樂業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9段):總結全篇,勉勵人們敬業樂業。

學生分小組聲情並茂地朗誦這篇演講詞,甚至可以走上講臺做模擬演講式朗讀。試找出並積累幾條自己認為論述敬業與樂業最精彩的警句,讓學生體會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課文論述為什麼要敬業時,舉大總統和拉黃包車這兩件事論證;論述怎樣做到敬業時,舉木匠做成一張好桌子和政治家建設一個共和國、挑糞的把馬桶收拾乾淨和當軍人的打勝一支壓境的敵軍這兩組例子,以兩種差距懸殊的職業作比,對比鮮明,說服力強。試仿照這種舉例論證的方法,為課文第3、4段再寫一組類似的論據。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體會舉事例的論證方法。

三、學生再讀全文,思考探究問題

學生再次帶著問題朗讀課文,然後討論,全班交流,學生互相評論補充,明確問題要點:

(1)演講開始,作者就開宗明義提出了“敬業樂業”的主旨,說它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接下來,文中圍繞主旨談了哪幾個問題?它們之間有著怎樣的邏輯聯絡?

(2)演講最後,作者言簡意賅地把“敬業與樂業”總結為“責任心”和“趣味”,說“我深信人類合理的生活總該如此”。那麼,你認為“人類合理的生活”應該是怎樣的?

(3)本文的寫作特色和語言特色有哪些?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梁啟超引用《禮記》和《老子》中的格言,“斷章取義”歸結出“敬業樂業”的主旨後,分別談論了“有業”“敬業”和“樂業”三個問題。

“敬業樂業”的前提是“有業”,“百行業為先,萬惡懶為首”強調了“有業”是做人之本。“敬業”的含義就是專心致志、心無旁騖,“敬業主義,於人生最為必要,又於人生最為有利”。僅有“發憤忘食”的“敬業”還不夠,“樂以忘憂”的“樂業”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價值。

(2)“合理的生活”,首先是有一份正當的職業(或任何一件有價值的事情),不能“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對於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從而全神貫注,心無旁騖,忠實地把它做好;要從專心做事中發現樂趣,不是皺著眉頭、滿腹牢騷地叫苦,而是達到“樂以忘憂”的境界。

(3)寫作特色:論證說理,引經據典。

語言特色:語言通俗淺顯,準確周密,生動有力。

四、小結

這一節課,我們的學習目的主要是理清作者的思路,體會作者怎樣層層深入地論述自己的觀點;初步學習舉例子和講道理的論證方法,瞭解演講詞的文體特點。

五、佈置作業

1.文章告訴我們敬業樂業“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在作者眾多的觀點中,你是否有自己的疑惑或者不同見解?

2.反思自己在學業中的種.種態度和做法,談談學習本文後的啟發。

第2課時

一、匯入新課,由落實上節課的作業入手

上節課同學們靠自己的力量疏通了文意,理清了文章思路,還感受了演講詞的寫作特色和語言特色,這堂課我們結合“學習”是我們學生的“職業”這個實際,看大家能否談得更真切、更精彩。

二、精讀課文,深入感悟

學生仔細研讀課文,品味語言的巧妙之處。

先是學生髮問: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別的同學按自己的理解解答,其他同學補充,教師可作適當引導。

1.首先是設問巧妙:

①倘若有人問我:“百行什麼為先?萬惡什麼為首?”我便一點不遲疑答道:“百行業為先,萬惡懶為首。”

②業有什麼可敬呢?為什麼該敬呢?人類一面為生活而勞動,一面也是為勞動而生活。人類既不是上帝特地制來充當消化麵包的機器,自然該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認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為一件事的,其性質都是可敬。

③至於我該做哪一種勞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

④怎樣才能把一種勞作做到圓滿呢?惟一的祕訣就是忠實,忠實從心理上發出來的便是敬。

⑤不願意做逃得了嗎?到底不能。結果還是皺著眉頭,哭喪著臉去做。

⑥“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繼續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為什麼呢?第一,因為凡一件職業,總有許多層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變化、進展的狀態,最為親切有味。第二,因為每一職業之成就,離不了奮鬥;一步一步的奮鬥前去,從刻苦中將快樂的分量加增。第三,職業性質,常常要和同業的人比較駢進,好像賽球一般,因競勝而得快樂。第四,專心做一職業時,把許多遊思、妄想杜絕了,省卻無限閒煩惱。

2.其次是語言的妙處:“今天所講,敬業即是責任心,樂業即是趣味。我深信人類合理的生活總該如此,我盼望諸君和我一同受用!”

有一種不可辯駁的力量,但話又說得很委婉;“我深信”“我盼望”,沒有生硬的號令,但誰又能不聽他的呢?作者將“敬業”和“樂業”轉化成了“責任心”與“趣味”,去生就熟,去繁就簡,全然一智者形象。

三、學生合作研討,質疑問難

1.學生默讀課文。

2.學生自由提出問題,把自己的疑惑點提交小組,討論思考。鼓勵其他同學按自己的理解解答,教師可作適當引導。預設學生的疑惑點有:

(1)作者所論述的“敬業與樂業”中的“業”僅侷限於狹義的職業嗎?

(2)文中說,人必須“為勞動而生活”“勞作便是功德,不勞作便是罪惡”,你贊同這種說法嗎?聯絡現實生活說說你的理解。

(3)品味“凡職業沒有不是神聖的,所以凡職業沒有不是可敬的”的表達效果。?

學生研討探究,教師相機點撥:

(1)文中“業”的含義並不僅侷限於狹義的職業。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為一件事的,其性質都是可敬。”所以,“敬業與樂業”的意義,就不只限於正式的謀生職業,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價值的事情,不只限於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學生的學習。

(2)作者“勞作便是功德,不勞作便是罪惡”的說法值得質疑。人類或個體的生活,並不都是隻有“勞作”,“休閒”也是人生的重要內容。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休閒在生活中所佔的比例,還在不斷提高。正如“人不是為吃飯而生活”一樣,人也不是“為勞動而生活”。其二,人既然是社會動物,其職業地位、從業心理就不可能不受社會環境的制約。在特定的時代,拉黃包車的,即使再敬業,也要飽受欺凌、困苦卑賤(如《駱駝祥子》中的祥子),與大總統的生活判若天壤。這時要求拉黃包車的要安心、樂於拉車,可能嗎?合理嗎?梁啟超認為,木匠與政治家、挑糞的和軍人,大家同是替社會做事,這個出發點是好的,只是在現實社會中,還需要我們每一個人能夠在意識領域裡真正消除等級的鴻溝。

(3)品味:就是“所有的職業都神聖,所有的職業都可敬”。前句是由上文事例得出的結論,後句是由結論得出的觀點,自然回答上文設問:“業有什麼可敬呢?為什麼該敬呢?”雙重否定句更顯立場鮮明。

3.教師發問:文中說“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依據作者的這一標準來衡量,你能從身邊也發現一兩位這樣“天地間第一等人”嗎?請聯絡自己的實際談談我們中學生該如何去做。

學生即席發言交流,鼓勵學生討論,踴躍作答,其他學生評析。教師適當點撥:那些普通人做的瑣事,很多都忠實圓滿地完成,他們都可以稱為“天地間第一等人”。這樣的例子在我們身邊有很多。

四、體驗反思(多媒體出示)

1.課文中說:“事的性質,從學理上解剖起來,並沒有高下。”又說:“我信得過我當木匠的做成一張好桌子,和你們當政治家的建設成一個共和國家同一價值。”然而,有人卻引用拿破崙的話說:“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討論一下,對這個問題究竟應該怎麼看。

此問題意在激發學生的逆向思維和批評判疑能力,辯證地理解人生問題。所討論的問題比較複雜,應根據學生的理解水平來把握討論的深度。

組織辯論賽:

教師依據學生情形,組織辯論雙方,由班級學習委員擔任本場辯論主席,教師作適當點評。辯題:想當元帥的士兵是好士兵,安於職守的士兵是好士兵。

小結:課文中,作者認為任何職業不分高下,是勸告那些“坐這山,望那山,一事無成”的人們,要腳踏實地、勤懇敬業,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進而體會職業的樂趣和人生的價值。從現實的個人生活幸福考慮,只有這樣,才能安身立命(儒家),獲得心靈的寧靜與平和(佛家)。

拿破崙的名言,則是為了激勵人們樹立遠大抱負,努力挖掘自身潛能,勇於向命運發出挑戰。另一方面,在特定的社會歷史階段,職業分工的確有“尊卑”之別,任勞任怨地“敬業”未必能保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與獲得尊重。這時候,還要讓職業卑賤者“敬業樂業”,不僅不太可能,而且有維護既有等級秩序之嫌。拿破崙的話也有問題:在一支部隊裡,元帥只能有一個,士兵卻需要千千萬,如果每一個士兵都不安心做士兵,都懷揣著元帥夢,那麼這支部隊的戰鬥力也大為可疑。畢竟,社會所提供的“元帥”職位是少之又少的,如果大多數“士兵”想當“元帥”又當不了士兵,人生豈不盡是一場失敗?

可見,兩種說法適用的語境有所不同,反映的人生觀也有區別。如果說,梁啟超教導人們要忠於本職、不可好高騖遠,體現了隱忍而自斂的中國人生哲學,那麼,拿破崙鼓勵士兵要爭當元帥,則是典型的西方個人本位的進取型、外向型人生觀。

2.通過對本文的學習,說一說什麼是真正的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快樂。學生談體會。

本環節採用學生辯論的形式進行,教師作適當發問、引導、點評。

五、拓展延伸,以讀帶寫

1.找出文中自己喜歡的句子或含意深刻的句子,製成資料卡片,要註明出處以及閱讀感悟等,書寫要清楚規範。

2.結合“學習是我們學生的職業”這個實際,深入解讀,談談感受。

引導學生結合自身體驗進行自省式閱讀,鼓勵有獨特見解,進行個性化表達。

3.請為“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幾個例子。

教師可以自己的教育快樂觀證明職業是有趣味的:“在淺薄浮躁與急功近利的今天,語文給我回腸蕩氣的情感,給我美的昇華,語文是我生活裡一幅永恆的圖畫。在語文園地裡耕耘,我快樂!”同時,引導學生樹立快樂學習的觀點。

六、佈置作業

1.作者教我們怎樣感受職業中的趣味,你平時有這種感受嗎?說出來與大家分享。

2.作者說“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你同意嗎?既然這樣,你如何看待跳槽現象?

把上面的感受和觀點寫在練筆本上。

資料連結

作者資料: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子、哀時客、飲冰室主人、自由齋主人等,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十七歲中舉,後隨其師康有為參與維新變法,事敗後流亡日本,在當地創辦《新小說》雜誌,並與孫中山等革命人士來往密切。回國後又曾組織進步黨爭取憲政。1920年後,脫離政界,先後在清華、南開任教授,並專心著述。梁啟超興趣廣泛,學識淵博,在文學、史學、哲學、佛學等諸多領域,都有較深的造詣。一生著述巨集富,所遺《飲冰室合集》計148卷,1 000餘萬字。為後人留下了豐厚的學術遺產,成為一代宗師。梁啟超是清末民國中國文壇上影響最大的一個人物,他自1899年起提倡的文學革命開闢了近代文學理論探索和文學創作的新局面。

二、演講的基本知識

演講是以口語表達的方式面對聽眾,就某一問題發表自己觀點,闡述某一事理的活動。演講不僅是宣傳和動員群眾的手段,而且還是闡明理論觀點、發表學術見解的一種手段,同時又是鍛鍊和培養青年口才的一種手段。演講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要求:①認清物件。確立主旨。這裡講的是針對性。演講是直接面對聽眾交流思想和感情,所以必須瞭解聽眾物件,認清環境場合,明確演講的主旨。“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對於演講尤為重要。②思路清晰,節奏明快。③感情充沛,例證動人。④語言準確,形象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