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精選22篇)

欄目: 教學工作計劃 / 釋出於: / 人氣:7.53K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1

一、指導思想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精選22篇)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標,以用心、穩步、有效地實施深化新課程改革為主線,以教學為中心,務實創新,落實規範,提高效率,紮實推進素質教育,為打造“優質均衡和諧教育”而努力。

二、生基本狀況分析:

三年級是國小生知識、潛力、情感價值觀構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必須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構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用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三、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構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本課程根據中高年級學生社會生活範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構成的需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群眾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學生透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係的互動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潛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構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潛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潛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四、教學要求: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構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職責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禮貌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職責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決定和選取。

4、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好處。

5、明白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明白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好處,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五、具體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潛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透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帶給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資料,從教科書擴充套件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資料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資料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用心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2

一、學生狀況分析

高年級是國小生知識、潛力、情感價值觀構成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六年級學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必須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構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用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對於六年級的學生,在全球化的時代,世界對於他們來說不再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經驗,儘管對於他的理解還是很不夠的,但少年兒童們卻是渴望去了解它,去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甚至從那裡找到自己的朋友。

為了使我們的新一代能夠以科學的理性的態度去看待他們周圍的世界,愛他們所居住的地球,愛周圍的一草一木,在教學中努力引導兒童探索和關懷生存的家園,使少年兒童成長為地球上的新一代禮貌居民。

國小六年級是孩子發展中的一個十分關鍵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學生開始從相對的兒童心理品質特徵向少年的品質特徵轉化,因吃對未來的成長影響很大,具有較大的可塑性,要用心引導學生個體的“自我意識”朝著客觀、樂觀、進去的方向發展,為順利完成中國小銜接作好鋪墊。

二、教材分析

(一)、本冊教科書由四個單元構成。

第一單元你我同行第二單元人類的家園

第三單元同在一片藍天下第四單元再見,我的國小生活

(二)、教材重點與難點:

主要透過真實的歷史資料,讓學生在認識戰爭和衝突帶給人類苦難的基礎上,感受全世界人民對和平的渴望、共創和平的心願和所做出的努力,瞭解中國在國際舞臺上保衛祖國和維護和平的作為,激發學生熱愛和平的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

(三)、本冊教材各單元目標

第一單元:

1.透過從太空中看地球,生活中感知地球,從而瞭解地球的形狀、地球的大小、地球表面海陸分佈的狀況,熟悉世界海陸分佈以及主要地形等基本知識,初步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體會“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

2.瞭解中國的面積、行政區劃,主要省級行政區,能熟練運用地圖說出我國的地理位置,指出我國的鄰國和瀕臨的海洋。

3.引導學生了解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國和世界的經濟互動,為中國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而自豪,讓學生明白我國在經濟上互通有無的重要性,使學生感受和關心身邊發生的經濟活動,對外來產品持正確態度。

4.使學生認識到國際網際網路是當代人們進行資訊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學會利用網際網路為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服務的同時,又務必持續高度警惕,防止其消極因素對自身贊成不良影響或侵害。

第二單元:

1.引導學生感受全球氣候變暖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影響,認識人類活動對環境所的作用,使學生將身邊節能、綠化等“小事”和保護地球環境聯絡在一齊,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識地關心和愛護人類共同的生存環境。

2.讓學生了解什麼是自然災害,明白保護環境能夠減少和降低自然災害帶來的危害,理解在危難中社會互助的作用,學習一些在常見自然災害中的自救知識。

3.使學生理解物種是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特質基礎,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保護物種就是保護人類自身賴以生存的環境,使學生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認識到保護野生動植物個性是保護瀕危野生動植物工作的緊迫性,培養學生以朋友們的愛心平等對待地球上其他動物,增強學生自覺主動保護物種的意識的情感。

4.初步瞭解外來有害物種入侵對新的生態系統、物種多樣性和人類健康帶來的巨大危害,明白有物種入侵的主要方式,明確對待外來物種的正確態度,理解生物之間、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

5.使學生認識到自然資源是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自然資源的存量有有限的,幫忙學生逐漸養成節約和合理使用資源的良好習慣。

第三單元:

1.從戰爭給人類,個性是給兒童帶來的巨大苦難的視角,使學生明白戰爭的殘酷、戰爭的危害,從而懂得和平的重要好處和價值,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同時,使學生明白全世界人民為了世界和平,制止戰爭,進行著不懈的努力。

2.科學技術的喜與憂

引導學生關注周圍生活,從衣、食、住、行等方面瞭解科學技術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並以紫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熱情,在瞭解科學技術帶給我們諸多好處的同時,也要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利用不當不僅僅不能造福人類,還會給人類帶來災難,使學生能一分為二地看待科學技術的作用,正確對待科學技術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3.初步瞭解聯合國的性質和宗旨及其一些重要的工作機構,理解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發展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明白聯合國為解決世界兒童問題所做出的重要努力和產生的用心效果,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地球村公民的意識。

第四單元

1.使學生透過對6年國小生活的回顧,總結自己的成長過程,認識到自己在6年中所取得的成績是透過自己的努力和老師、同學、家長的幫忙獲得的,為順利跨入中學大門樹立應有的信心,同時,引導學生在回顧過程中反思6年中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為日後的學習生活帶給借鑑。

2.“百聞不如一見”,為了能讓六年級的同學對中學有感性的具體的認識,設定了直接到中學參觀的活動課程,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未來的中學生活的主要資料,思考自己要做好哪些方面的準備,個性是做好克服困難的思想準備。

3.生活是兒童受教育的基礎,從六年級畢業學生即將面臨的生活實際出發,喚起學生成長,成才的進取意識和對未來中學生活的渴望和準備,幫忙他們在離開國小大門後能夠堅實地邁好通向中學的第一步。

三、任務、目標:

本課程是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構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那麼對綜合課這個性質老師已不再陌生。個性是到了五、六年級地理、歷史、科學等各科資料融入到品德教育中,使品德課不再是純思想品德教育的課程,而是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將品德、行為規則、法則、愛國主義、群眾主義、社會主義、國情、歷史與文化、地理環境等教育的有機融合,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構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職責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基於以上的課程性質和總目標,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材延續了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的設計思路,課程的設定圍繞學生的社會生活展開,並注意到兒童逐步擴大的生活領域及認知領域,將觸角深到更加廣闊而深遠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六年級下學期又是整個國小階段學習的最後一個學期,這個學期的學生,大部分已經構成了與他們的年齡相適應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夠說他們的良好品德和社會性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比較高的狀態。因此,從六年級下冊的教材來看,更重視學生日益增強的道德素養與社會性的不斷髮展,較上冊而言,在資料上更加向廣度和深度推進。同時因為他們又將面臨著升入國中,所以教材中又安排了一些迎接新生活的話題,引導學生直面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為學生向國中階段順利過渡做了必要的準備。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良好品德的構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職責心、良好的品德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四、具體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用心地參與、體驗。

3、根據本冊教材安排的教學資料,在教學中教師要幫忙兒童把握好少年期的生活,和兒童一齊走進多樣化的世界,引領兒童探索和關懷生存的家園。

4、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儘量多地呈現直觀性的材料。

5、在本冊教學中進行課題《品德與社會綜合性的教學實踐與研究》的落實。

6、將社會中的知識轉化為生活問題。

7、大膽想象,解決生活問題。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3

伴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穩步推進,我們送走了上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迎來了新的學期。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成功與失敗並存,感悟與困惑共在,辛酸與快樂同享。應對教育改革的熱潮,我深刻地意識到自己需要切實轉變觀念,樹立新教育觀,用心投身到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中,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課程體系。為使本學期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更有成效,特制定計劃如下:

一、學情分析

我校四年級共有學生60人,其中女生人,男生人。學生能在以前所學知識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潛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理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生本身是十分喜歡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但由於家長對它不夠了解,所以重視不夠,這樣影響了一些家庭作業的完成,也影響了一些實踐活動的開展,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也會受到了影響。在本課程的教學工作中,我力爭減少一些負影響,努力提高活動質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基本結構

本冊教材採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式來構建教材體系,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本冊教育資料由生活中講規則、健康地生活、交通連著你我他等三個單元構成。單元主題下設節次主題,每個節次主題都產生一個引導學生學習、探究的話題,節次主題又生成多個小話題,也就是課時活動主題。

(二)教材特點

本冊教材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構成和社會性發展有機結合,突出了生活中的規則、健康與生活、交通與生活等方面的教育資料。

1、從多方面展示社會生活,在引導學生了解、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幫忙學生構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

本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規則、健康、交通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忙學生構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

本冊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二單元《健康地生活》,以學生身邊的實際生活作為基本事實,把愛護自我與激發學生學會堅強的情感蘊含其中。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蘊含在社會事實之中,有利於實現品德教育的無痕性。

2、注意引導學生透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來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構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

本冊教材中透過探究交通與生活的關係明白交通方式的多種多樣,交通的變遷、交通與人們日常生活、社會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聯絡,交通發展引發出的新問題。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本質。

3、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構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本冊教材在編寫時,注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資料與兒童的生活聯絡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4、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本冊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係及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係上,將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了地理學、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交通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齊,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三)教學目標

總目標:

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構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職責心、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分目標:

1、知識

(1)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人與群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好處。

(2)初步瞭解健康地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明白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3)瞭解一些基本的交通知識,理解人與生活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簡單瞭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2、潛力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地參與群眾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4)學習蒐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資訊,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禮貌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正公平、熱愛群眾、團結合作、有職責心的品質。

(3)初步構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四、教學策略

在教學中,我將會根據教材資料的特點,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給學生帶給一些具有活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覺去進行體驗。

1、改變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1)轉變教材觀。

教學是對教材的再創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為學生帶給的案例,我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帶給的教育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

(2)轉變教學觀。

新的課程改革,把關注人作為課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教學目標。我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新觀念,關注每一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潛力的構成。同時,在教學過程,要指導學生怎樣學,透過什麼方法學,不把現成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而是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

(1)幫忙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忙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我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用心態度和參與社會的潛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職責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2)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育好處在於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鍊的,有好處的教育資料教育兒童。我在教學過程中,所選取、引用的教育資料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引導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要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

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發展的啟蒙階段,我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要採用他們樂於和適於理解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忙、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後人格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改革教學方式。

我要注意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採取以客觀社會為基礎與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廣泛採用活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

5、重視學生學業評價。

品德與社會課評價目的是獲得反饋資訊,幫忙教師改善教學,促進學生髮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不是對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水平做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兒童進行比較與分等。因此,要從每個學生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

五、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12——15課時

第二單元:13——16課時

第三單元:12——16課時

六、教學進度

周次教學資料備註

11-1我們的約定(上)

21-1我們的約定(下)

31-2做守規則的國小生(上)

41-2做守規則的國小生(下)

51-3我做小小普法員(上)

61-3我做小小普法員(下)

72-1走進健康(上)

82-1走進健康(下)

92-2遠離“誘惑”(上)

102-2遠離“誘惑”(下)

112-3健康生活每一天(上)

122-3健康生活每一天(下)

133-1從馬車到飛機(上)

143-1從馬車到飛機(下)

153-2天南地北任我遊(上)

163-2天南地北任我遊(下)

173-3我做交通設計師(上)

183-3我做交通設計師(下)

七、業務學習

1、透過對《教師法》《義務教育法》《山東省省廳關於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意見》《山東省普通中國小管理基本規範(試行)》《語文課程標準》等的學習,用自檢、自查的方式提高師德水平和業務潛力。

2、用心研究教法、學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

3、用心進行基本功的訓練,提高基本功的水平。

4、努力加強自身建設,爭取評為先進。

5、閱讀一本教育理論書籍,上一節校內公開課,撰寫一篇教育教學論文。

八、課題研究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評價是現階段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難點,本學期,我將在這一方面付出自己的努力,不論環境如何,不論結果如何,都要按部就班地進行相關研究,及時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教學水平。

萬事開頭難,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在新學期開學之際,在素質教育響徹齊魯大地之際,我要努力透過紮實緊湊的工作提升自我的各項基本技能和教育教學水平,以實現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4

一、學情簡析

三年級是國小生知識、潛力、情感價值構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必須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構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用心參與到課程的課內外學習活動中去。

三年級學生主義榮譽感都比較強,大部分都用心向上,勤奮刻苦,能夠互相幫忙,互相探討問題,勤于思考,勇於發言,大多數能聽從老師指導,遵守紀律,遵守課堂常規,有了錯誤能虛心理解,用心改正。

二、教材簡析

《品德與社會》教材三年級的教育主題是:我在成長。在這一教育主題統領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材共設計了七個單元教育主題:

1、我和我的同學;2、我要安全地成長;3、我的成長與家庭;4、我的鄰里生活;5、我的成長與學校;6、我的成人與他人;7、家鄉哺育了我。

這七個單元主題所涉及的資料是對這個年齡階段兒童具有重要的影響的、在兒童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互動關係(如兒童自我、家庭、學校、鄰里、家鄉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

本冊由前三個單元構成。第一單元主要進行自我認識與同學關係的教育;第二單元主要進行安全生活教育;第三單元主要進行與家庭生活有關的教育。教材在“我在成長”教育主題統領下,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需要和不斷擴大的認知範圍,用社會關係、社會活動、社會環境三條主線,貫穿個人、家庭、學校、社群(家鄉)等四個不同範疇,並使範疇構成彼此互動的關係。因此教材呈現如下特點:

1、樹立最基本的社會公德意識。本冊資料主要讓兒童從自己熟悉的學校生活、社群生活、家庭生活入手,來感受自己生活環境和環境中的人,明白家庭、學校、社群各種生活環境之間的關係,以及這些環境與人的關係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透過本冊的教育資料,讓學生樹立主角意識、職責意識、規則意識等。在探究一切的熱情中,在享受童年的過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識。

2、注意了對學生道德決定潛力的培養。三年級的兒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驅使,產生盲目模仿、嘗試、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顧後果盲目模仿,幫忙兒童構成初步的是非決定潛力,是三年級教育中應當強調的重點。教材注意了這一資料的體現,如《我想要我能要》幫忙學生建立此刻社會所要求的消費觀念,個性應避免兒童攀比誇富的心理和傾向。

3、促進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和對人的關注。關注同學,關注每一節課,關注父母,關注自己等。教材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學生對生活的回憶和體驗,並讓他們透過學習活動,提高對生活的認識,進一步提升到對周圍社會現象的關注和對人的關注。教材中沒有理性的說教,而是對兒童生活的真實呈現。三上教材都是從兒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現象切入,引起兒童對生活的思考和關注。如《他為什麼學得這樣好?》透過做小記者採訪、總結、體驗,關注身邊的榜樣,關注自己的學習習慣,正確引導學生的好學之心。

三、教學目標

1.瞭解自己的態度特點,發揚自己的優勢,有自信心。明白人各有所長,要取長補短,學會欣賞和尊重別人。對人寬容。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愛,有羞恥感,愛惜自己的榮譽。學習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為。

3.感受與同學之間的友愛之情,學會和同學平等相處、互相幫忙。

4.珍惜時間,學習合理安排時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獨立完成學習任務,不抄襲、不舞弊。

5.感受群眾生活中規則的作用,初步構成規則意識,遵守活動規則和學校規律。

6.透過學校和班級等群眾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好處,培養現代民主意識。

7.瞭解有關安全的常識,有初步的安全意識和自救自護潛力。愛護自己的身體和生命。

8.明白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感受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體會家庭成員間的親情。以恰當的方式表示對他們的感激、尊敬和關心,孝敬父母長輩。

9.學習料理自己的生活,儘量少給父母添麻煩;關係家庭生活,願意分擔家務,有必須的家庭職責感。

10.明白家庭經濟來源的多種方式,瞭解家庭生活必要的開支。學習合理消費、勤儉節約。

四、課時安排

第一週——1.自畫像

第二週——1.自畫像(2課時)

第三週——2.同學之間(2課時)

第四、五、七週——3.他為什麼學得這樣好?(2——3課時)4.同樣是學習(2——3課時)

第六週——國慶放假

第八週——5.我不耍賴皮(2課時)

第九周——6.平安回家(2課時)

第十週——7.讓危險從我們身邊走開(2——3課時)

第十一週——8.心中的110(2課時)

第十二週——9.家庭樹(2課時)

第十三週——10.父母的疼愛(2課時)

第十四、十五、十六週——11.此刻的我能做什麼?(2——3課時)12.家庭的記憶(2——3課時)

第十七、十八週——13.我想要,我能要(2——3課時)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5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標,以用心、穩步、有效地實施深化新課程改革為主線,以教學為中心,務實創新,落實規範,提高效率,紮實推進素質教育,為打造“優質均衡和諧教育”而努力。

二、學生分析

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潛力、情感價值觀構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必須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構成成為迫切的需要。

例如,四年級的學生仍有較強的自我中心意識,缺乏合作和奉獻助人的精神。同時,他們也處於自我中心向他人發展的階段,他們開始喜歡交友,但在人際交往中,有的表現為比較封閉、退縮,有的表現為比較放任、攻擊,往往因為不會與人溝通而與他人發生衝突,其社會化發展的潛力有必須的障礙。兒童許多良好的品質都是透過他們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潛移默化地培養起來。因而,正確引導學生結交朋友,幫忙他們樹立正確的與人交往的觀念,掌握良好的交友技能,學會交往溝通的技巧尤為重要。

又如,四年級的學生對於事情的是非有必須的決定潛力,但是現代家庭結構的變化,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長大,自主性和自立潛力都不是很強。在學習和生活中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所以也相應出現了許多的煩惱,一些不良傾向不僅僅使學生們不能構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且會影響其性格和道德行為的發展。另外,四年級的學生開始有興趣也有潛力,關注人類的衣食問題,關注人類造成的日益嚴重的環境汙染和資源匱竭的問題,他們開始有作為現代人的職責意識,開始參與社會活動,瞭解工農業生產狀況,提高生活技能的需要。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主要由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為《我與規則》;第二單元為《我是小小的志願者》;第三單元為《我崇敬的人們》;第四單元《生活中的交通和通訊》。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目的,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價值取向為理念。

四、教學目標

(一)本教材引導學生透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絡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互動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用心態度和參與潛力;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務必的道德觀、價值觀及良好的行為習慣。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會合作,體會合作的好處;初步構成正確的友誼觀;學會交流和溝通的技巧,分享快樂,分擔憂愁;正確應對欺負和威脅,敢於抗爭。

2、初步構成用心向上的生活態度,提高承受困難和挫折的意志與潛力;學習誠實做人,誠信為本;熱愛科學,相信科學。

3、明白消費的權利,瞭解有關消費的常識;懂得勤儉節約的道理,自覺珍惜勞動成果;初步學會辨證地看待工業禮貌,認識白色汙染;養成珍惜水資源的習慣。

(二)基本理念:1、關心每一個兒童的成長,幫忙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2、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教育的資料和形式要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3、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是課程的追求,務必採取兒童樂於和適於理解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忙他們解決現實生活的問題。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幫忙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構成用心的生活態度。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構成貼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6

一、指導思想

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實踐、學習做人,初步形成社會意識、公民意識、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為習慣,為逐步適應社會、服務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培養學生道德情感和社會責任感是《品德與社會》課最為突出的特徵。

二、教學重難點

實驗教材強調,從“學生社會生活的原型出發,多視角(地理的、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地去分析、探究社會事物和社會現象,向學生展示一個完整的社會生活,以便讓學生了解社會、適應社會、參與社會,在此過程中實現學科知識的整合,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以及參與社會的能力。”

三、教學內容

教學單元都包含“單元匯入”“學習重點”“學習內容”“學習活動”“單元練習”及“單元評價”等6部分。

1、單元匯入:在每個單元課文之前,標示提示內容,點明單元主題。為增進學習興趣,則採用藝術手段、圖文並茂(如兒童歌曲或漫畫故事)的形式讓學生在音樂感染和理解圖文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進入到單元主題的學習。

2、學習重點:旨在引導 學生了解學習的方向和重點,標明“關鍵詞”,明確將要學到的品德與社會的核心概念。

3、學習內容:即課文部分,力求淺顯平易,說理與例項並重。

4、學習活動:即活動部分,力求形式多樣,如角色扮演、辯論、演說、實地參觀、調查訪問、影片欣賞、展覽、競賽、討論等,依據教材內容加以設計。

5、單元練習:分課文練習和活動練習兩大部分。“課文練習”意在掌握品德與社會知識,“活動練習”意在形成相應的態度、技能,增強社會參與和道德體驗。

6、單元評價:包括相關的品德與社會知識技能、實踐與態度,形式不拘,如書面測驗、口頭報告、行為觀察、問卷調查和社會生活反思均可,重在發展性評價。

四、採用多媒體的展示手段

1、歌曲:通過歌曲來匯入學習,是一條有效的途徑。教材在每個單元教學前都選用了一首歌曲。所選用的歌曲,大都是節奏輕快、內容緊扣單元主題、富於教育意義的中外兒童歌曲。這些歌曲還附有動作,讓學生邊唱邊作,以強化學習效果。

2、故事:學生們都喜歡聽故事,適合孩子的年齡、心理及語言特點的故事,肯定大受歡迎。教材中所選用的故事包括漫畫故事、民間故事、歷史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童話等。此外,教材還設計了一些益智的故事,讓學生邊學邊動腦筋深入思考。

3、兒歌:兒歌簡短、生動、形式活潑,語言富於節奏感,最適合兒童學習。

4、詩歌:教材也選用了少量適合學生讀的古典詩,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讓兒童接觸一下古詩,效果良好,因為我國古典詩詞中很多是具有道德教育和社會學習意義的。

此外,還有漫畫、遊戲、謎語等形式。

五、內容與時間安排

第一單元 我們健康成長 13課時

第二單元 為了建設新中國 10課時

第三單元 騰飛的中國 15課時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感受生命的美麗,知道世界因為生命才美麗,人類應該善待、關愛生靈萬物。知道生命是寶貴的,要愛護自己的身體,呵護生命。

2.初步具備防範意識,瞭解與國小生生活相關的安全標誌和設施,注意公共安全。

3.知道家庭經濟來源有多種形式,瞭解自己家裡的主要經濟來源,體會父母掙錢的辛苦,瞭解家庭必要的生活開支。學習合理消費,熟悉本地主要的購物場所,掌握購買商品的基本常識,做個聰明的消費者。

4.瞭解殘疾人、老年人、生活有困難的人懂得與鄰里鄉親相互理解關照,不給鄰居添麻煩。。

情感目標:

1.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激勵、瞭解一些可以挽救他人生命。沒有傷害的行為,敬佩為拯救他人的生命獻出愛心的人。

2.具備基本的自護自救能力。

3.引導學習合理消費,熟悉本地主要的購物場所,掌握購買商品的基本常識,做個聰明的消費者。

4.形成一定的社會責任感,體會到大家的事情要靠大家來做。。

教材分析。

1.《珍愛生命》主要是喚起學生對生命的熱愛和珍惜。。

2.《安全的生活》通過指導學生的生活,出盡學生過一種安全的生活。

3.《花錢的學問》引導學生正確的消費理財觀,提高他們的消費技巧。

4.《關心你、愛護他》培養兒童的社會責任感和公德意識弘揚人文精神,對社會充滿責任感。

教學進度。

第一單元 6-8課時

第二單元8課時

第三單元8-10課時

第四單元8-10課時

總複習

教學措施。

1.獨立閱讀,自主學習,理解主題文字的大意。

2.藉助插圖,引導學生從各個事例中進行分析、比較,強化主題思想。

3.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合作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

4.收集、整理資料。

5.模仿演示。

6.換位思考。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8

一、教材分析:

從總體上看,本冊繼承了前四冊即5、6、7、8冊教材的整體風格。例如,課主題引領次主題,次主題整合一個相對獨立的內容;版式上,上方以導語、卡通人物呈現學習內容或任務要求,下方由卡通動物提出問題或活動設計及要求。

從變化上看,自五年級上冊開始,與圖片相比,文字量明顯加大;與形象的東 西相比,觀念的引導力度在加大;從語氣、語態上看,逐步減弱了兒語化的特點。

從學習方式看,適當增加了辯論、辨析、選擇、二難情景討論的活動方式,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將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基本的、核心的內容加以內化。品德課的學習,一定要始於情感態度,依託於活動與實踐,形成於觀念及價值判斷。

另外,增加一定篇幅的閱讀材料,以補充不同孩子的學習需要;教材本身留 給老師的空間,也有所拓展。

總之,本冊教材各單元主題層次清晰、內容突出。例如,第一單元主要是課標“我在成長”的內容,第二單元主要是課標“我與家庭”的內容,第三單元主要是課標“我與學校”的內容,第四單元主要是課標“我是中國人”的內容。而且,這四個單元的內容與三年級、四年級教材的相關內容自然銜接、螺旋上升。

二、教學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國小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圍繞課程性質,根據五年級國小生生理和心理特點,依據課程標準中規定的課程總目標,五年級上冊分解的目標如下:

(1)瞭解自己的特點,發揚自己的優勢,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長,要取長補短,學會欣賞和尊重別人;對人寬容。

(2)學習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問題、壓力、衝突和挫折,學習自我調節的方法提高適應能力。

(3)體會真誠相待、相互理解、講信用的可貴;懂得同學、朋友之間要建立真正的友誼,男女同學之間要友好交往、相互尊重;通過學校和班集體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會生活中的現實意義,培養現代民主意識。

(4)知道在家庭生活中要講道德,要有家庭責任感,家庭成員之間應該相互溝通、平等相待,能正確處理自己與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

(5)知道我國的地理位置、領土面積、海陸疆域、行政區劃;中國臺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國的領土神聖不可侵犯。

(6)瞭解我國的自然概況,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著許多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蹟的國家,體驗熱愛國土的情感。

(7)瞭解我國不同地區的差異,探究這些差異對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方式。

三、教學重難點:

(1)學習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問題、壓力、衝突和挫折,學習自我調節的方法提高適應能力。

(2)體會真誠相待、相互理解、講信用的可貴;懂得同學、朋友之間要建立真正的友誼,男女同學之間要友好交往、相互尊重;通過學校和班集體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會生活中的現實意義,培養現代民主意識。

(3)知道我國的地理位置、領土面積、海陸疆域、行政區劃;中國臺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國的領土神聖不可侵犯。

四、教學措施:

1、關於不同領域。國小生的社會生活範圍從個人、家庭、學校、社群或家鄉、祖國、世界等方面不斷擴大,其認識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也在隨之加大,這是教材形成的內在邏輯,也是不同年級側重不同的生活領域、由低到高逐步深化的依據。

2、把握國小生品德與社會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9

一、基本情況

我任教四(2)班,有學生44人。根據上學期的學習情況和期末考試成績而言,兩個班與其他班級都有一定的差距。而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初步的認識,養成了一些良好的行為習慣。隨著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想認識、瞭解社會、形成自己品行的願望很迫切。由於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學生都樂於學習並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指導思想

以新課程標準為基礎,以新教育理念為指導,以現有教材為依託,以學生為主體,為培養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德才兼備的人才為目的。品德與社會課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寬容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人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有四個單元,分別是《我們天天在進步》、《我們生活在資訊時代》、《我們出行真方便》、《工農業與我們的生活》。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目標,以體現與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絡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互動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教材從多方面展示社會生活,在引導學生了解、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能力。教材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來認識和了解社會。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加深認識和了解。注意了相關學科的知識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將引導學生獲取資訊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研究能力。

四、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

(1)培養學生不畏挫折、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理解並做到寬容待人。

(2)激發學生對人類創造及智慧的敬仰之情;控制自我,培養網路文明道德;感知資訊傳播的多樣性,廣泛性以及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實事求是看問題並解決實際問題;自覺遵守交通法規,珍愛生命;培養自主意識,安全出行。

(4)尊重農民,愛惜糧食;珍惜工人的勞動成果,培養尊重工業生產者勞動的意識。

2、行為與能力目標

(1)正視困難和挫折,自我調節,提高適應能力;認識自己,充滿自信;欣賞他人,發現他人長處。

(2)適選通訊方式,文明通訊,解決生活問題;學會正確合理使用網路;合理使用傳媒,獲取、處理、運用資訊;

(3)知道交通發展的方向,會選擇合適的交通工具;熟悉交通標誌,自覺遵守交通法規;合理選擇出行方式,並且在旅途中能夠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4)瞭解、探究農業生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係;學會收集、整理、分析和運用資訊。

3、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失敗是成功之母;認識自己,充滿自信,勇於表現自己;取長補短,學會合作。 (2)瞭解通訊的發展歷史及作用,郵件的傳輸過程;瞭解網路的含義和作用,知道網路文明公約;知道大眾傳媒和資訊傳播的多樣性,對生活的影響和作用。 (3)知道各種交通工具,發展方向及帶來的問題;瞭解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關內容,能識別交通標誌;選擇合適的交通工具,出行會自護自救。

(4)瞭解農民的辛勤勞動,感受科技對農業發展的巨大影響;瞭解工業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瞭解各行各業的工人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地工作著。

五、教學重難點

1、培養學生不畏挫折,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瞭解自我,培養自信心;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

2、正確使用電話、適選通訊方式,解決生活問題;正確認識網路,合理使用網路;瞭解各媒體,感受資訊傳播的多樣性、廣泛性和對生活的重要性。

3、會選擇合適的交通工具,實事求是看待和解決問題;學習道路交通安全知識,自覺遵守交通法規,遠離交通事故;根據不同情況,出行前作出合適的選擇和安排。

4、探究農業生產與日常生活的關係,養成尊重農民和農民勞動成果的習慣;探究工業與生活的密切關係,工業生產密切合作的特點,各行各業的工人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地工作

六、教學難點

1、遇到挫折會勇敢面對;發揮自己的優點,明白自信能使人快樂;瞭解自我,取長補短。

2、遵守通訊公共道德、法律法規,愛護設施;正確獲取資訊,遵守網路道德規範,辨別資訊,不沉迷網路;學會篩選資訊,鍛鍊和培養選擇、收集、處理和運用資訊的能力。

3、選擇合適的交通工具,實事求是、力所能及地看待和解決實際問題;確立安全意識,體驗生命價值,遵守交通規則;出行在外會自護、自救,掌握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

4、感受科學技術對農業生產和發展的重大影響;珍惜工人的勞動成果,尊重工業生產者的勞動意識。

七、教學措施

1、提高認識,樹立新型的教育觀念,轉變教材觀和教學觀,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理念。

2、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端正學生思想,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注重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改革教學方式,創新教學過程,優化課堂結構,紮實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4、注意聯絡周圍的環境、人和事,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

5、注重自身業務素質及能力的提升,積極參加教科研活動,努力向同行學習。

6、對學困生不拋棄

不放棄,努力做到課堂內外尊重個體,點燃自信,磨礪性格,欣賞、鼓勵、張揚優點,正面評價,使這些學生受到公平的教育。 八、學科實踐活動安排

1、開展一次“安全才能回家”的安全意識教育活動(具體實施由開學初政教處進行)。

2、開展一次“通訊王國探祕”的活動(由英語教師在多媒體教室進行)。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10

一、 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三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本課程根據中高年級學生社會生活範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係的互動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三、教學要求: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四、具體措施:

1、 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 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 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 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充套件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 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課時安排

一週兩課,其間也可安排一些勞動、參觀、調查等實踐活動。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11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全體學生都活潑可愛,品德優良,有上進心,對學校生活充滿激情,對各科文化課學習非常投入。但由於學生年齡小,可塑性強,知識面窄,這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身邊的人和事,開展積極有益的各種活動,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

二、 教材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還處於兒童期,這一階段是兒童品德和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他們剛剛進入“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這一冊的教育內容應當是對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打基礎的教育,是學生由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自然銜接。

本冊教材在“我在成長”教育主題統領之下,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需要和不斷擴大的認知範圍,用社會關係、社會活動、社會環境三條主線,貫穿個人、家庭、學校、社群(家鄉)等四個不同範疇,並使四個範疇形成彼此互動的關係。

三、總目標要求:

1、發展自我意識和自我概念,形成自我認同、自我悅納的態度,積極進行自我概念與人格的建構。

2、通過這個年齡段同學之間經常發生的各種活生生的事例,體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發展理解,體諒他人的社會認知能力和情感傾向。

3、肯定自己和班上每個同學都有學得好的經驗,體驗和共享學習成功的喜悅;知道成功的學習與個人多種良好素質的關係;獲得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做學習小主人的經驗與體會;體驗時間的寶貴,逐步養成控制自己,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4、懂得學習不僅僅是學校中的學習,學會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觀察、做事進行學習,學習從多種渠道獲得資訊,初步養成多問、多想的思維習慣。

5、感知各類社會性活動中存在規則,初步體會規則的雙重作用,經驗規則的制定與修改過程,初步樹立公民意識與民主觀念。

6、知道常見的交通訊號、標誌和標線的意義,懂得不遵守交通法規會給自己、家人、他人和公眾帶來傷害,樹立自覺遵守交通法規的意識,注意安全,平安回家。

7、學習日常生活中安全使用水、電、火、煤氣等的意識,養成相應的行為習慣,遠離危險,珍愛生命,健康安全地成長。

8、提高分辨能力,不上當受騙,遇事多動腦筋,學會自護自救。不迷戀遊戲廳、網咖,不進入對兒童有危險、有傷害的場所,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愛護自己的身體和生命。

9、懂得“我”的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家庭結構),初步理解什麼是家庭,懂得尊敬父母長輩的一些禮節。

10、體會家庭親情,感受父母對自己的疼愛和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學會關心和了解父母,以恰當的方式孝敬父母長輩。

11、通過上一課的學習,懂得自己的成長離不開父母(長輩)的養育。

12、瞭解家庭的發展變化,知道家庭重要的日記和事件,感受家庭的傳統與價值,體會自己的成長與家庭發展變化的關係。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充套件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學進度安排表

本冊教材共四個單元,計十三課。課時安排為每週兩課時,每課時40分鐘。教學進度為每課時一課,並在每單元佈置進行調查、活動等,在一單元學習內容完成後,安排一課時進行調查、活動等的小結,完成教材上的練習。

第一單元:家庭 學校和社群

1、我愛我的家(2課時)

2、我們的學校(2課時)

3、我生活的社群(2課時)

第二單元:我在學習中長大

1、我學會了(2 課時)

2、向“誰”(2課時)

3、做學習的主人(2課時)

4、大家都在學(2課時)

第三單元;我和規則交朋友

1、則在哪裡(2課時)

2、規則有什麼用(2 課時

3、我們給自己定規則(2課時)

第四單元:我的角色與責任

1、我是誰(2 課時)

2、我的責任(2課時)

3、我能做好(2課時)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12

一、教材分析

該教材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精神編寫,教材具有綜合性、開放性、情感性等特點。增強了教科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潑,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親和力。 本冊教材共有四個單元,每個單元下設了3-4個主題,各單元結構如下:

主題文字:引出一個話題或對某個話題進行提升,一般是該主題主要思想和觀點。 提示語:一般作為對某個話題的的拓展,引導學生思考或開展相應的活動。

旁白:作為和學生對話、溝通的主持人,有時為前後內容起傳承作用,有時為學生提高一種思考方向或揭示某個觀點,有時向學生提出問題。作用相對靈活。

情境對話:一般是經過錘鍊的真實生活的再現,幫助學生對自己得生活經驗進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實地呈現社會現實,包括學生的活動場面。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認知、加深體驗、開展活動等。

圖示:包括“活動、交流、小資料”等,引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啟發學生調查、體驗、討論、探究、閱讀、製作、蒐集整理資訊等。

白框:啟發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體驗,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引導他們成為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和創造者。

二、指導思想

1、積極轉變觀念

(1)樹立綜合的、開放的課程觀

綜合的課程觀要求我們走出以往的學科教學模式尤其是說教式德育模式,尊重學生的生活,根據學生實際需要組織教學活動,積極引導他們在生活中饒有興趣地學習、探究、體驗,在學習中愉快地生活、成長,獲取對社會的整體認知,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開放的課程觀要求我們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意聯絡本地區和學生的實際,官職社會中新的資訊、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對教科書中提出的問題、預設的活動進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時、合理地調整教學目標,靈活有效地推進教學過程,增強教育的針對性、生動性和實效性。

(2)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知和感悟,我們引導他們去關注生活,珍視學生獨特的生活經驗,強調體驗式、探究式和研討式等學習方式,幫助他們嘗試著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就要尊重他們的權利和個性發展,在基本的是非標準基礎上,允許他們在多元價值中做出不同的選擇;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差異,關注“邊緣兒童”,對學生進行開放性的、發展性的、鼓勵性的評價,幫助他們感受成長的愉悅。

(3)樹立與時俱進的教師觀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是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的組織者、支持者和參與者。我們的任務不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和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幫助學生去體驗、去探究。為達到這樣的目標,我們要放低姿態,與學生平等對

話,傾聽他們的需要;要尊重學生的體驗和判斷,不用既定的結論代替學生的思考;要和學生交朋友,勇於面對真實的自己,要關注生活,開闊視野,勤於學習,不斷吸收時代的資訊,與時懼進;對於教材倡導的教學活動,要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探索和創新。

2、注意整體把握

為了體現一種兒童文化,使教材能真正成為學習喜愛的朋友,讓他們願意與教材中的兒童對話,教材中呈現的內容有很多細膩的生活場面和真實個案。然而教材中的範例只是一種提示,它並不是唯一的或最好的。因此,我們要通過這些提示去整體把握教材,既可以利用這些範例豐富學生認知和情感體驗,又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進行合理的取捨,或加以適當的拓展。

三、教學理念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 、拓展教學空間: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絡,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為此,教師應積極地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13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全體學生都活潑可愛,品德優良,有上進心,對學校生活充滿激情,對各科文化課學習非常投入。但由於學生年齡小,可塑性強,知識面窄,這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身邊的人和事,開展積極有益的各種活動,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

二、 教材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還處於兒童期,這一階段是兒童品德和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他們剛剛進入“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這一冊的教育內容應當是對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打基礎的教育,是學生由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自然銜接。

本冊教材在“我在成長”教育主題統領之下,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需要和不斷擴大的認知範圍,用社會關係、社會活動、社會環境三條主線,貫穿個人、家庭、學校、社群(家鄉)等四個不同範疇,並使四個範疇形成彼此互動的關係。

三、總目標要求:

1、發展自我意識和自我概念,形成自我認同、自我悅納的態度,積極進行自我概念與人格的建構。

2、通過這個年齡段同學之間經常發生的各種活生生的事例,體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發展理解,體諒他人的社會認知能力和情感傾向。

3、肯定自己和班上每個同學都有學得好的經驗,體驗和共享學習成功的喜悅;知道成功的學習與個人多種良好素質的關係;獲得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做學習小主人的經驗與體會;體驗時間的寶貴,逐步養成控制自己,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4、懂得學習不僅僅是學校中的學習,學會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觀察、做事進行學習,學習從多種渠道獲得資訊,初步養成多問、多想的思維習慣。

5、感知各類社會性活動中存在規則,初步體會規則的雙重作用,經驗規則的制定與修改過程,初步樹立公民意識與民主觀念。

6、知道常見的交通訊號、標誌和標線的意義,懂得不遵守交通法規會給自己、家人、他人和公眾帶來傷害,樹立自覺遵守交通法規的意識,注意安全,平安回家。

7、學習日常生活中安全使用水、電、火、煤氣等的意識,養成相應的行為習慣,遠離危險,珍愛生命,健康安全地成長。

8、提高分辨能力,不上當受騙,遇事多動腦筋,學會自護自救。不迷戀遊戲廳、網咖,不進入對兒童有危險、有傷害的場所,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愛護自己的身體和生命。

9、懂得“我”的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家庭結構),初步理解什麼是家庭,懂得尊敬父母長輩的一些禮節。

10、體會家庭親情,感受父母對自己的疼愛和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學會關心和了解父母,以恰當的方式孝敬父母長輩。

11、通過上一課的學習,懂得自己的成長離不開父母(長輩)的養育。

12、瞭解家庭的發展變化,知道家庭重要的日記和事件,感受家庭的傳統與價值,體會自己的成長與家庭發展變化的關係。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充套件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學進度安排表

本冊教材共四個單元,計十三課。課時安排為每週兩課時,每課時40分鐘。教學進度為每課時一課,並在每單元佈置進行調查、活動等,在一單元學習內容完成後,安排一課時進行調查、活動等的小結,完成教材上的練習。

第一單元:家庭 學校和社群

1、我愛我的家(2課時)

2、我們的學校(2課時)

3、我生活的社群(2課時)

第二單元:我在學習中長大

1、我學會了(2 課時)

2、向“誰”(2課時)

3、做學習的主人(2課時)

4、大家都在學(2課時)

第三單元;我和規則交朋友

1、則在哪裡(2課時)

2、規則有什麼用(2 課時

3、我們給自己定規則(2課時)

第四單元:我的角色與責任

1、我是誰(2 課時)

2、我的責任(2課時)

3、我能做好(2課時)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14

一、學情分析

通過了解接觸,感覺五年級的整體素質較高,絕大部分學生遵紀守規,學習認真、自覺,作業能按時完成,且書寫工整,勞動觀念較強,講究衛生,拾物不昧,助人為樂。同學之間能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和睦友愛相處。學生們在教師的引導下,已經比較深入地接觸了一個又一個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加深了他們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了較好的行為習慣,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觀。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都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孩子們的行為、習慣當中還有許多不良的成分(嫉妒、上課不發言、不愛動腦等)需要教師做進一步的引導,使他們沿著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進。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國小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教材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點:

1、綜合性。生活本身是綜合的,道德存在於學生的全部生活之中。兒童的發展是整體性的,學生的學習也是整體性的。

2、開放性。教材不再是知識羅列的清單,知識教學的資源之一。

3、情感性。重視實際生活中現實性的、情景性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

4、形式活潑。增強了可讀性、趣味性,力求活潑、富有童趣。

三、教學目標要求

1、懂得基本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培養學生學會欣賞、互相尊重、理解寬容、心胸寬廣、分享快樂的個性品質。

2、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會生活中的現實意義。培養現代民主意識。

3、重視農村兒童的體驗、感受、嚮往和追求,幫助他們認識、處理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4、瞭解我國幅員遼闊,地區間差異較大,不但生活方式存在差異,有的地區間還存在著文化差異。要從認識區域的差異,尊重不同地區不同的生活方式出發,幫助學生多方面、多角度地認識和了解中祖國,增進對祖國的親近感,增強作為一箇中國人的自豪感。

5、瞭解我國是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感受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萌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四、教學措施

1、對話教學策略:教學中,要藉助教師的引領,開展學生與文字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元、多維式對話。教師特別要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問題,大膽質疑,掀起對話波瀾。對話能否順利推進並取得實效,關鍵取決於教師的反饋資訊是否及時、得當且具有較高質量。反饋既要有針對性,又要注重激勵性;既要洋溢著活力,又要對師生互動有所推進,並新增進新的意義。教師的反饋越精彩,就越能對學生起引領作用。

2、活動化教學策略

教學時,不要引導學生進入文字機械地去學習、掌握有關科學知識、生活技能、道德觀點和社會常識,而是要充分弘揚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尊重和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重在引導他們全員、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參與、親歷活動。這裡所說的“活動”,包括外化顯形的具體操作型活動和內涵隱形的心智型活動。“全員參與”,就是讓全班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不讓一個學生被排斥或遊離於活動之外;“全程參與”,是指學生的參與不能是一陣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題活動的銜接和滾動中自始至終地去參與;“全身心”,是指學生不僅要用身體去經歷,而且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發揮多種感官的功能,讓學生用耳朵聽聽、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聞聞、用腦子想想,以強化對外部世界的感受。

3、體驗性教學策略

在傳統教材中,編者對教與學所追索的意義都進行了預設。這種預設的意義或結論,具有唯一性和不可變更性。要求學生無一例外地去認同、去掌握,由此導致教學步入硬性灌輸和“齊步走”、“一鍋煮”的誤區。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具有開放性,主要是引導學生去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去感受、體驗個人與他人、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我(即發展的“我”與現實的“我”)的關係,從而建構和生成課程的意義。

4、開放性教學策略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材不是不可變更的靜態文字,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異性的教學素材,為教師創造性地開發、利用本地區、本校以及家庭和學生本人的資源,提供了範例和空間。教師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領教學,就要從傳統的傳授教材的角色轉變為教材使用中的決策者和創造者。教師應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重組,使教學呈現出動態的、富有彈性的流程。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15

一、指導思想

本教材以兒童社會生活為主線,在下冊相應編制了“愛美麗的生命、“規矩與方圓”、“不能忘記的歷史”、“科技創造新生活”、“商品帶你看世界”五個單元,共17課。較好地滲透了科技、歷史、規則及生命教育的知識。

二、工作目標

1、通過追蹤生命誕生和成長的過程,感受父母、親人、學校、社會對我們的愛與關懷,喚醒學生對生命的尊重與珍視。認識天生我材必有用,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培養耐挫能力,勇敢地追求屬於自已的人生價值。

2、通過學習“規矩與方圓”,使學生願意遵守活動規則和學校紀律,強化規則意識;幫助學生認識到規則對一個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3、本單元從現實生活的視角出發,以感嘆圓明園的廢墟和南京大屠殺紀念碑前的憑弔活動等為切入點,激發學生關注歷追溯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

4、通過引導學生初步瞭解科學技術與人們生活、社會發展的關係,認識科學要為為類造福。培養學生崇尚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5、從《商品帶你看世界》單元,讓學生了解體會世界經濟的發展與聯絡,知道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後取得的成就,知道我國加入一些國際組織和這些國際組織的作用。

在教法設計上,要創設合理的情境讓學生適當體驗,把品德知識的學習上升到一種情感的體驗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三、具體工作

1、教學內容

2、教學目標

由於教材綜合性和情感性較強,考慮在引導學生學習品德和社會知識的同時,應該建立一種開放性。

讓教材的“話題引子”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同時儘可能讓學生深入到社會,通過實地調查、參觀、擴充套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強課內外結合,強調學習活動的延續性和完整性,藉助現代資訊科技(充分利用網路資源),不斷補充課外知識,讓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斷轉化為知識積累和行為變化。

3、教學措施

1、通過引導學生感受來自親人、老師、社會的關愛,體會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可貴,樹立“生命至高無上”的觀念。同時,幫助學生樹立自信,正確對人生的艱難與挫折,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期待,勇敢地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而努力。

2、引導學生通過遊戲規則和學校紀律,認識到規則的重要性,懂得規則就是通過約束我們的行為,為我們的生活、學習服務,從而願意自覺地遵守規則。

3、通過歷史激發他們的憂患意識,從而激勵他們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富不忘本,強不落志,為實現振興中華的偉大目標而不懈努力。

4、通過調查、訪問、動手體驗等活動,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科技創造新生活”。注意通過生動的事例,深入淺出地幫助學生懂得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的含義,認識到科學必須為造福人類服務,初步樹立科學的道德觀,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16

一、教材分析:

從總體上看,本冊繼承了前四冊即5、6、7、8冊教材的整體風格。例如,課主題引領次主題,次主題整合一個相對獨立的內容;版式上,上方以導語、卡通人物呈現學習內容或任務要求,下方由卡通動物提出問題或活動設計及要求。

從變化上看,自五年級上冊開始,與圖片相比,文字量明顯加大;與形象的東 西相比,觀念的引導力度在加大;從語氣、語態上看,逐步減弱了兒語化的特點。

從學習方式看,適當增加了辯論、辨析、選擇、二難情景討論的活動方式,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將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基本的、核心的內容加以內化。品德課的學習,一定要始於情感態度,依託於活動與實踐,形成於觀念及價值判斷。

另外,增加一定篇幅的閱讀材料,以補充不同孩子的學習需要;教材本身留 給老師的空間,也有所拓展。

總之,本冊教材各單元主題層次清晰、內容突出。例如,第一單元主要是課標“我在成長”的內容,第二單元主要是課標“我與家庭”的內容,第三單元主要是課標“我與學校”的內容,第四單元主要是課標“我是中國人”的內容。而且,這四個單元的內容與三年級、四年級教材的相關內容自然銜接、螺旋上升。

二、教學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國小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圍繞課程性質,根據五年級國小生生理和心理特點,依據課程標準中規定的課程總目標,五年級上冊分解的目標如下:

(1)瞭解自己的特點,發揚自己的優勢,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長,要取長補短,學會欣賞和尊重別人;對人寬容。

(2)學習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問題、壓力、衝突和挫折,學習自我調節的方法提高適應能力。

(3)體會真誠相待、相互理解、講信用的可貴;懂得同學、朋友之間要建立真正的友誼,男女同學之間要友好交往、相互尊重;通過學校和班集體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會生活中的現實意義,培養現代民主意識。

(4)知道在家庭生活中要講道德,要有家庭責任感,家庭成員之間應該相互溝通、平等相待,能正確處理自己與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

(5)知道我國的地理位置、領土面積、海陸疆域、行政區劃;中國臺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國的領土神聖不可侵犯。

(6)瞭解我國的自然概況,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著許多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蹟的國家,體驗熱愛國土的情感。

(7)瞭解我國不同地區的差異,探究這些差異對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方式。

三、教學重難點:

(1)學習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問題、壓力、衝突和挫折,學習自我調節的方法提高適應能力。

(2)體會真誠相待、相互理解、講信用的可貴;懂得同學、朋友之間要建立真正的友誼,男女同學之間要友好交往、相互尊重;通過學校和班集體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會生活中的現實意義,培養現代民主意識。

(3)知道我國的地理位置、領土面積、海陸疆域、行政區劃;中國臺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國的領土神聖不可侵犯。

四、教學措施:

1、關於不同領域。國小生的社會生活範圍從個人、家庭、學校、社群或家鄉、祖國、世界等方面不斷擴大,其認識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也在隨之加大,這是教材形成的內在邏輯,也是不同年級側重不同的生活領域、由低到高逐步深化的依據。

2、把握國小生品德與社會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17

第1篇: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教學計劃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感受生命的美麗,知道世界因為生命才美麗,人類應該善待、關愛生靈萬物。知道生命是寶貴的,要愛護自己的身體,呵護生命。

2.初步具備防範意識,瞭解與國小生生活相關的安全標誌和設施,注意公共安全。

3.知道家庭經濟來源有多種形式,瞭解自己家裡的主要經濟來源,體會父母掙錢的辛苦,瞭解家庭必要的生活開支。學習合理消費,熟悉本地主要的購物場所,掌握購買商品的基本常識,做個聰明的消費者。

4.瞭解殘疾人、老年人、生活有困難的人懂得與鄰里鄉親相互理解關照,不給鄰居添麻煩。。

情感目標:

1.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激勵、瞭解一些可以挽救他人生命。沒有傷害的行為,敬佩為拯救他人的生命獻出愛心的人。

2.具備基本的自護自救能力。

3.引導學習合理消費,熟悉本地主要的購物場所,掌握購買商品的基本常識,做個聰明的消費者。

4.形成一定的社會責任感,體會到大家的事情要靠大家來做。。

教材分析。

1.《珍愛生命》主要是喚起學生對生命的熱愛和珍惜。。

2.《安全的生活》通過指導學生的生活,出盡學生過一種安全的生活。

3.《花錢的學問》引導學生正確的消費理財觀,提高他們的消費技巧。

4.《關心你、愛護他》培養兒童的社會責任感和公德意識弘揚人文精神,對社會充滿責任感。

教學進度。

第一單元 6-8課時

第二單元8課時

第三單元8-10課時

第四單元8-10課時

總複習

教學措施。

1.獨立閱讀,自主學習,理解主題文字的大意。

2.藉助插圖,引導學生從各個事例中進行分析、比較,強化主題思想。

3.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合作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

4.收集、整理資料。

5.模仿演示。

6.換位思考。

第2篇: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一、學情分析

四年級是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並養成了一定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有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做守規則的人》;第二單元《做樂觀向上的人;第二單元《做自尊自愛的人》;第四單元《做聰明的購物者》。本教程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目的,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價值取向為理念安排的。

三、教學目標:

1、通過體驗、辨析和感悟,對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道德行為進行自我判斷,自我評價、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從而促進他們良好品質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展。

2、知道要守規則,怎樣做樂觀向上的人,自尊自愛的人以及如何購物等。

3、通過學習掌握本冊教材中的知識點,積累社會閱歷。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目標,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2、結合學生生活經驗,開展教育教學活動。

3、重視情感投入,靈活運用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4、拓展教學空間,開發和利用校本資源,滿足學生需求。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18

一、指導思想:

1、貫徹《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的思想及具體目標,全面完整地體現《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要求,貫徹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的課程目標。

2、充分利用和開發地方教育資源,創造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

3、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採用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多種學習活動、掌握學習方法、形成學習策略。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

本著以學生為本的原則,針對學生的年齡、學習興趣、實際接受能力以及所處的地域特點,從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社會現象入手,以他們的實際生活為基礎整合學習內容,力求使學生感到親切、真實。

2、教材體現了較強的綜合性

依據邏輯關係,經過有機的整合,豐富和擴大了教學內容,突出了綜合學習的特點。此外,教材還特別關注社會的發展變化,將目前社會上發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會共同關心的問題作為課程內容,加強了與學生生活的社會環境以及學習活動的聯絡。

3、教材圍繞一箇中心主題構建學習單元

主題設計貫徹面向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的年齡特點、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的原則,選擇了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現實題材,從學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會實際中選取為學生所關注的問題。 每一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

4、教材的呈現方式新穎獨特

本套教材的編排方式新穎,通過大量富有真實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圖,在潛移默化間對兒童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說教,有助於兒童親近和理解社會,發展和完善自我。採用此種呈現方式,既能夠滿足教師自主開發教材的需要,又能夠滿足學生實現多樣化學習的需要。

三、教學措施:

由於品德與社會課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課程對學生的教育要回歸生活,重視生活的價值。整個課程的時間座標應該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課程的空間座標應該是整個社會存在。 因此,本課程的教學空間就不應該只侷限在課堂上,要從多方面加強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聯絡,與社會生活的聯絡。要儘可能地創設條件,讓學生以各種恰當的方式,與社會生活廣泛地接觸。社會課必須是開放的,教學上不能滿足於照本宣科,要幫助學生將他們的視野投射到社會生活的廣闊範圍,將他們思維的領域伸展到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為此應該積極地開發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各種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學習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教學中,儘量將教學與學校、少先隊組織的活動結合,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安排結合,與學生的家庭生活結合起來進行。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19

一、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正處於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慾強,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本班學生共69人,這是個團結上進、活潑誠實的班集體,學生有著良好的思想素質。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但他們缺少社會經歷。

二、教材分析

教材採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式來構建教材體系。五上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本冊教育內容由四個單元構成。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本冊教材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教育性。在本冊教材中,主要進行以下方面內容的教育:以多種形式促進這兩個我的對話,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向兒童呈現他們生活中的各種關係,讓他們從這種關係中去理解和體驗,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引發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等等。

2、綜合性。本冊教材幾乎涵蓋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所有這些內容都是通過“個人——人與人——人與社會”這條主線來串聯的,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線索。

3、參與性。本冊教材中設計了大量的問題、案例,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彷彿置身於真實的社會場景中,通過學生與家庭、學生與學校、學生與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以及對這些事例的認識與實踐來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觀性。本冊教材呈現的是一頁頁文字與畫面有機融合的版面,力圖通過各種精選的圖畫、照片、示意圖、地圖和表格等,來最大程度地闡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圖。

三、教學目標

1、知道誠信在人際交往和社會生活中重要意義,懂得人無信不立,做人要誠實守信,才能取信於人。

2、瞭解學校、班級民主生活區的表現形式和一般程式,初步明白民主生活區的意義,樹立現代民主意識。

3、瞭解我國的自然概況,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著許多名山大川和風景名勝的國家,體驗熱愛祖國的情感。

4、知道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和風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和禮儀習俗,增進民族團結。

四、教學策略

1、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己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

3、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絡,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絡起來。

5、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20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有三個單元:第一單元一山一水一聖人;有三節教材:、站在泰山頂峰、來到黃河岸邊、循跡孔子故里;第二單元,心中有祖國:有三節教材:好大一個家、同是炎黃子孫、為了祖國的振興;第三單元,不同的環境 多彩的生活:林海雪原、江南水鄉、黃土高坡、雪域高原。

本冊教材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主題構建教科書體系;重視德育的實效性,使兒童在多元的價值中做出正確的、合理的選擇;重視從生活中體驗意義,加強合作、分享與合作;注重方法引導,追求學習方法的多元化;體現地域特色,強調個性化;把教科書做成能與兒童進行對話的文字,營造教科書的兒童文化,使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義。

二、學生現狀分析

五年級學生正處於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慾強,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但他們缺少社會經歷。五年級的學生對待事情有著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具有判斷是非的能力,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但做事又有片面性,還需教師指導。

三、教學目的要求

1、道德教育存在於兒童的全部生活中,讓道德培養迴歸生活:通過對生活中有關倫理、價值、法規等問題的探討,認識到確立價值倫理和遵循社會規範對於建設有序、文明、可持續發展社會的重要性,明確自己在集體在的權力、責任和使命,形成善於判斷是非、明智抉擇的能力,養成對他人的尊重、關愛同情之心和良好的品行。

2、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促進學生在發展中生活。通過學生親身參加社會調查、實踐、社會服務和公益活動,並與他人交流和分享社會生活的經驗和認識,掌握認識和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選取有意義的教育內容,引導兒童生活。實現兒童現實生活的教育價值。

4、追求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公民奠定基礎。

5、體現課程標準的綜合性、社會性,倡導自主的體驗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問題解決式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基本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為習慣。

四、教學重點及難點

一、能夠進行簡單的調查、探究活動,學習收集資料,不斷提高地圖學習的能力,發展空間思維能力,在討論中能夠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不斷提高表達能力。

二、樂於瞭解和欣賞不同民族的文化歷史,形成各民族間相互瞭解、相互尊重、團結友愛的情感和態度,深化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三、初步學會閱讀簡單的史料,初步具有對所掌握的史料進行簡單的探究、概括和歸納的能力,初步學會評價歷史人物。

五、教學措施

(1)我們要關注作為課堂教學主體的學生的學習方式,通過活動讓學生有發現──探究的學習與體驗──感悟的學習,當然,傳授──給予的學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還是需要,甚至必要的。

(2)要克服“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的傾向,又要克服“該講而不敢講”的傾向。

(3)課堂教學內容不僅僅是貼近學生的生活,而是迴歸學生的生活。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與學生探討的是生活中的一個範例、一個點,學生思考的是他們自己現實生活中的真實體驗、一個面

(4)在課堂上,學生要調動他們全部的生活經驗,投入他們的情感、表明他們的態度……這樣的課堂是向學生生活開放的課堂。這樣的開放是有價值的開放而不是漫無邊際的開放。這樣的開放是能促進學生整體發展的開放而不是低效甚至無效的開放

(5)我們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過真生活,學生只有在他們能感受到的、觀察到的、正在過的生活基礎上,才能過更有意義的生活。只有真生活才會有真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讓學生體驗“準生活”,甚至嘗試“真生活”,但我們不需要“假生活”。

(6)要深入地關照學生正在過的現實生活和有意義的未來生活,而不要停留在“口頭上的生活”層面,我們不尋求課堂教學表面上的熱熱鬧鬧,而是在生活體驗中激起學生真正的思考,哪怕是“滿腹的話兒說不出”。

六、教學進度

周次 起止日期 教學內容

1 2、16——2、20 一、一山一水一聖人1站在泰山頂峰(1)登臨泰山

2 2、23——2、27 1站在泰山頂峰(2)源遠流長的泰山文化 (3)名山

3 3、2——3、6 2、來到黃河岸邊(1)我看到了母親河(2)母親河哺育了我

4 3、9——3、13 (3)為了母親的微笑 (4)主題會

5 3、16——3、20 3尋跡孔子故里(1)至聖先師

6 3、23——3、27 (2)孔子的影響 (3)主題活動

7 3、30——4、3 二、心中有祖國1、好大一個家(1)祖國有多大(2)我們都是一家人

8 4、6——4、10 2、同是炎黃子孫(1)海外華人心繫祖國

9 4、13——4、17 (2)兩岸人民血濃於水3、為了祖國的振興(1)輝煌成就

10 4、20——4、24 (2)祖國不會忘記他們(3)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11 4、27——5、1 機動時間

12 5、4——5、8 三、不同的環境 多彩的生活:1林海雪原 北國風光

13 5、11——5、15 資源寶庫 2、江南水鄉 水上人家 魚米之鄉

14 5、18——5、22 3、黃土高坡 走進窯洞 學唱黃土高坡

15 5、25——5、29 開發熱土 4、雪域高原 領略雪域風情

16 6、1——6、5 雪域變通途 走進布達拉宮

17 6、8——6、12 期末複習

18 6、15——6、19 期末複習

19 6、22——6、26 期末質量測試

20 6、29——7、3 期末工作總結,安排放假事宜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21

一、指導思想:

遵循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的指導思想,按照國家對九年制義務教育的要求,在全日制國小教育中,必須貫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方針,使兒童、少年受到比較全面的基礎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為培養各級各類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奠定初步的基礎。

二、制定教學計劃的原則

1、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紮紮實實的提高教育質量,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2、遵循兒童、少年身心發展規律,使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注意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志趣、特長。

3、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切實加強勞動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

4、加強思想品德教育,搞好課內外結合,以課堂教學為主,重視並開展各種有益的課外活動。

5、適當拓寬知識面,增加一些新的知識和實驗,力求課程內容難易適度,合理安排學生課業負擔。注意發展智力,培養能力。

三、具體做法:

思想品德課 進行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社會主義為中心的社會公德教育和社會常識教育,從小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進行道德、民主和法制、紀律教育,進行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規律以及社會主義建設常識教育,培養愛國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道德品質,高尚的審美情趣,初步樹立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法制和紀律觀念,對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實際情況和發展方向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 為了提高這門學科的教學質量,推進素質教育。

(一)、課前

1、認真學習《思想品德課教學指導綱要》,弄清課程的性質、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原則和教學實施及評價。在總體把握教材體系的前提下,熟知所任年級的教學目標和要求,然後熟悉每一課教學內容,制定學期教學計劃。

2、認真備課,要備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過程,特別要弄清知識點,不出理論差錯;並要準備好直觀教具和電教媒體,有些課還必須做好課前調查訪問等。

3、瞭解學生現實思想,便於在課內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

(二)、課內

1、上課講述要生動、具體、形象,運用媒體,創設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達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的目的。切忌枯燥乏味,空洞說教。

2、思品課的結構一般可以採用“揭示課題——學文明理――聯絡實際――辨析導行――總結延伸”這樣的模式,情感激發要貫徹始終,要講求實效。

3、思品課的“看看說說”、“說說做做”、“說說評評”、“說說學學”、“思考和練習”等練習,應在課內完成。“做做”“學學”方面的要求,應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

4、“自學課文”要讓學生自讀明理,並付之行動,不要包辦代替。

5、要完成課本後總複習。

6、教態親切自然,服飾整潔大方,板書工整、簡明、規範,語言生動簡練,符合學生年齡特徵,堅持用普通話進行教學。

(三)、課後

1、思品課教學應重視與班主任工作,少先隊活動,晨間活動和各科教學的內在聯絡,注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協調一致,發揮德育的整體功能,促進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規範的形成。

2、重視考核學生對所學的政治常識、道德規範的掌握程度和思想行為表現,評價方法採取期末書面考查和平時行為考核相結合。要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評價採用等級制,分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

3、要重視向課外的延伸,指導學生的行動,注意平時對學生的思想品德行為的檢查和督促,並做好《德育手冊》上的評定記載工作。

四、教學進度

第一單元

讓誠信永相伴

3課時

第二單元

我們的民主生活

4課時

第三單元

我愛我的祖國

4課時

第四單元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4課時

複習

3課時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22

一、學生現狀分析:

五年級學生,在上學期的期末檢測中,品社成績普遍較好。但也反映出了一些容忽視的問題,學生雖然掌握的基礎知識比較牢固,但有些綜合應用、實踐性較強的知識知道的少,同學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在過去的教學中只知道在課堂中學品社,沒有讓學生真正走向生活、走向社會,感受大千世界的豐富多彩,這是我們教學中存在的弊端,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必須克服。

二、課標教材內容分析:

《品德與社會》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開設的一門綜合性課程,《品德與社會》應該加強認識社會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要為學生呈現出具體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識,給學生留有一定的空間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本冊教材編寫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於兒童的全部生活中,讓道德培養迴歸生活。

2.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促進學生在發展中生活。

3.選取有教育意義的教育內容,引導學生生活。

4.追求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

5.體現課程標準的綜合性、社會性、生活性,倡導自主的體驗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問題解決式學習。

本冊教材共有四個單元:第一單元是奏響我們共同成長的和絃,第二單元我在民族大家庭裡;第三單元不屈不饒的中國人;第四單元日益富強的中國人。

?三、教學目標和任務:

1.養成自覺講規則,遵守公共秩序的態度。

2.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團結協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做到守法自律。

4.熱愛生活,感受生活的快樂。

5.學會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用法律保護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

6.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7.健康成長,遠離誘惑,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8.瞭解水陸交通及航空的光輝歷程,及給人們提供的方便。

?能力目標:

1.能與他人平等的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的參與探究活動。

2.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作的、有創意的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3.養成蒐集、整理和運用社會資訊的能力,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究和說明問題。

4.學會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用法律保護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

5.健康成長,遠離誘惑,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6.樹立法制觀念,培養學法、守法、用法的意識。

?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係。

2.初步懂得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3.知道科技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4.知道我國的一些法律法規,瞭解法庭審判的基本程式。

5.知道我們生活中的一些危害健康的東西,用積極的心態促進自己健康

成長。

6.知道生活中的許多規則能給社會帶來秩序與公平、安全與信任。

7.知道誠信是做人之本,從小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8.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9.初步懂得講文明、守法律對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全面提高。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興趣。

4.充實教學內容,聯絡豐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