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七年級上冊語文短文《行道樹》《第一次真好》教案設計(精選17篇)

欄目: 教學工作計劃 / 釋出於: / 人氣:2.44W

七年級上冊語文短文《行道樹》《第一次真好》教案設計 篇1

知識目標:理解、積累“貪婪、墮落、點綴、冉冉、雛形、繁弦急管、紅燈綠酒、玲瓏剔透、具體而微”等詞語。學會在散文中尋找中心句,並以此理解文章的主旨,辯證地理解行道樹的“憂愁和快樂”;體會“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的含義。背誦奧斯特洛夫斯基關於生命的名言。

七年級上冊語文短文《行道樹》《第一次真好》教案設計(精選17篇)

能力目標:抓住議論性的文眼,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培養獨立質疑和探究的能力,培養合作研討的習慣。

情感目標:體會、拓展短文表達的人生哲理,獲得教益,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抓住關鍵語句。探究、把握課文主旨,領會寫作意圖。

教學難點 :聯絡生活體驗,辯證理解關鍵詞語的含義。

教學方式:朗讀教學法。研討點撥法。《行道樹》借行道樹的形象表達無私奉獻的人生信念;《第一次真好》則通過兩個事例抒寫人生的一種體驗。兩篇短文有敘有議。引導學生探究文中的精闢議論,調動積極思維,並適時適當地點撥指導,使學生深入全面地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第1課時:反覆朗讀《行道樹》,把握短文點睛之筆、扣題抓尾,引導探究,理解篇目主旨。聯絡人生體驗,融會貫通,獲取生命體驗。

行道樹

張曉風

教學過程 :

一、導語 設計:同學們,我們共同來欣賞一幅畫,(實物投影儀展示畫面,學生觀察)請同學們用優美的語句描述畫面的內容(學生髮言,明確:城市雙線道的馬路邊奉獻濃蔭的行道樹)。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中國臺灣女作家張曉風為我們描繪的行道樹,(板書文題、作者)看看為人們所讚揚的行道樹的形象和精神是怎樣的。

二、資料助讀(投影:)張曉風散文創作

為了使讀者對她的全部散文藝術創作有一個橫向平面的概括性瞭解,我將張曉風散文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內涵概括為三個漸次展開,互有滲透交叉,不斷擴大其漣漪和波浪的“反饋圈”:一是,她對大自然,大地上山川草木只有宗教性的虔城才可以相比擬的感恩情感;二是,她對故國明月鏤心刻骨般的相思情愫;三是,這位女作家那涵天負地般的廣闊胸襟,以寥廓思維空間為背景的對生命價值的沉思。這三個方面的情感思想內涵,也可以說是一種型別構成,貫穿她整個創作生涯中每一個向前邁進的段落。

評論贊辭說她“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纓絡敲冰”,可以說是對她詩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摘自《張曉風散文論》,《文學評論》1994·7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集體誦讀,要求讀音準確、語速適中、語調抑揚、讀出感情。說說課文寫的是什麼。

2、學生自由朗讀,圈點勾畫出自己最喜歡的語段,並簡要陳說理由。

學生的回答可能有:

最喜歡的語段:(1)第2自然段寫行道樹的生長環境及與原始森林同伴的對比;(2)第3段寫行道樹的痛苦;(3)第4段中寫行道樹清晨迎接太陽及與沉浸於夜生活歡樂之中的市民的對比;(4)第5段中寫行道樹最自豪的時刻是清晨。

四、學生再次自由朗讀課文,尋找文章的中心句,理解它的深刻含義。

讓同學思考兩分鐘。對於中心句的找法,可以先將文中你認為關鍵的句子畫出來,對比各句,看看哪個更能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文章的中心句出現在第三段:“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神聖”“痛苦”“深沉”是把握課文內容的三個關鍵詞。

請同學們按學習小組合作探究下列問題,把握課文精神實質。

1、為什麼行道樹認定自己的事業是神聖的?

2、從事“神聖的事業”的行道樹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為什麼“自己選擇”這種命運?

3、怎樣理解“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為什麼說是“深沉”?

4、本文首尾兩段前後照應,但在語序和用詞上又稍有不同,為什麼?

學生討論、回答,明確:

1、行道樹認識到社會需要、人們需要的事業就是神聖的事業。居民需要新鮮空氣,行人需要綠蔭,城市需要迎接太陽,行道樹甘願立在城市的飛塵裡,從事神聖的事業。

2、抓住對描寫痛苦的關鍵語詞如“抖不落的煙塵”“夜晚苦熬”“憂愁”“墮落”等的理解。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們拋棄了優越自在的生活條件,總是一身煙塵。跟城市歡度夜生活的人們相比,它們寂寞、孤獨、苦熬。它們還時時為城市的汙濁而憂愁。總之,它們是痛苦的。然而,它們認識到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它們甘願自我犧牲,為自己的奉獻而自豪快樂。這就是無私奉獻者的美的襟懷,美的精神。

3、一切神聖的事業總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承受犧牲,但是隻有這樣的代價才能為人類做出較大的貢獻。如行道樹承受痛苦,為城市和行人帶來“清新”“濃陰”,這種犧牲體現的是奉獻精神,這種為人民的幸福而犧牲個人的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4、兩段文字所表達的重點不同,第1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樹所處環境的惡劣,最後一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樹雖處劣境但樂於奉獻的自我意識。

同學回答明確:文中的行道樹象徵著什麼?

行道樹的形象就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五、品味語言:你認為文中哪些語言你理解起來有難度?

語句上幾處疑難:“墮落”“悲涼的點綴”“憂愁”的含義。

1、“墮落”一詞是從什麼意義上說的?

“墮落”的用法確實跟我們的語感不能相合,怎麼說是“墮落”呢?下文明明說,“這種命運事實上是我們自己選擇的”,那怎麼說“墮落”呢?查詞典,“墮”,落、掉。“墮落”的一個義項是淪落、流落。行道樹離開了家,離開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飛塵裡,生活條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墮落是在這個意義上說的。

2、為什麼說“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這一句前面說“充滿車輛與煙囪的城市”,車輛、煙囪不斷製造煙塵,汙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習慣於汙濁了,他們並不珍惜清新。樹木的感覺是非常鮮明的,在他們看來,城市充滿煙塵,實在令人悲涼,一行綠樹只是點綴,改變不了悲涼的局面,所以說“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3、末句說“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為什麼憂愁?憂愁什麼?快樂什麼?

上文說,“或許所有的人都早已習慣於汙濁了,但我們仍然固執地製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汙濁嚴重損害著市民的健康,遺憾的是,人們竟然習慣了,麻木不仁了,不想辦法治理汙染。行道樹儘管盡力製造清新,但是畢竟有限,改變不了大局,他們為城市空氣汙染而憂愁,為市民健康而憂愁。快樂的是,自己能為城市制造新鮮空氣,製造清新,夏日能獻出濃陰,黎明時能迎接太陽,迎來光明。

六、課內練習:閱讀文段,完成題目。

紅花草

也許因為我在江南農村長期生活過的緣故,我特別難忘那樸實無華的紅花草。

紅花草,也叫紫雲英,是一種生命力很強的草本植物。南方的水稻種植區裡,遍野都有她的足跡。還在早春時節,歇冬的農田仍無生機,倔強的紅花草就從隔年的稻茬周圍,爭先恐後地萌發出來。她那蔥綠的羽葉,淺倚著凍土,嫩莖上開著一朵帶霜綴露的小紅花,恰如舉著一支小火把,把大地喂得像紅瑪瑙,真美。

然而,我對紅花草的喜愛,還不單因為那如火如荼的生命力,更在於那樸實、崇高的情懷。

數九隆冬,萬物蕭疏,紅花草卻衝風冒雪地生長著,她的生命何等蓬勃!春暖花開,百花爭豔,紅花草又無意爭春,默默無聞地紮根成長,她的品格何等謙遜!暮春將臨,落英繽紛,紅花草更到了全盛時期;這時,她的花蕊深蘊著醇香,香氣瀰漫,空氣好像滲進了糖絲,使無數蜜蜂為之癲狂,終日繞著她採蜜。馳譽中外的“紫雲英蜜”,就從這時開始萌出那琥珀色的柔光。一到插秧季節,紅花草又慷慨地被翻進土裡,泡入水中,變成了好的綠肥,為迎接更大的豐收犧牲自己。

紅花草,活著,敢鬥殘冬,無意爭春,一心為美好的生活釀蜜;死時,默默無怨,死得其所,給永恆的土地再添厚肥。是的,紅花草不名貴,不濃豔,也難入觀賞之林。但,她那火苗似的不熄的生命,所需極少貢獻殊多的無私精神,不正是一種崇高人格的象徵嗎?

1、本文最主要的寫作手法是____________。

2、紅花草的生命力和高尚的品質分別是按什麼順序描寫的?( )

A.由遠及近時間順序 B.由外到裡空間順序

C.由近及遠時間順序 D.由裡到外邏輯順序

3、紅花草的一些品德與人類的哪些崇高品格相似?完成下列表格,字數不要超過方格範圍。

紅花草

人類的崇高品格

①敢鬥殘冬

②無意爭春 一心釀蜜

③死得其所 給土增肥

4、在文中找出最能表達中心的句子。

參考答案:

1、以物喻人、託物言志

2、A

3、①勇敢 ②默默奉獻 ③捨己為人

4、但,她那火苗似的不熄的生命,所需極少貢獻殊多的無私精神,不正是一種崇高人格的象徵嗎?

七、教師小結:課文通過行道樹內心世界的獨白,抒發了奉獻者的襟懷,讚美了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八、作業 1:

注音(9):墮落,點綴,苦熬,貪婪,姊妹,冉冉,牙齦 ,自豪

解詞(8):

墮落:①(思想、行為)往壞裡變;②淪落、流落(多用於早期白話)。墮,落、掉。

點綴:加以襯托或裝飾,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深沉:沉著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

繁弦急管:多種多樣歡快的音樂聲。弦,指絃樂器。管,指管樂器。

紅燈綠酒:形容繁華熱鬧的夜生活。

貪婪:①貪得無厭(含貶義);②不知滿足。

冉冉:慢慢地。

苦熬:忍受著痛苦度(日子)。

作業 2:在作業 本上發揮想像用畫筆創造性地勾畫行道樹的形象,解說自己的構思。

九、板書設計 :

行道樹

張曉風

關鍵詞:神聖、痛苦、深沉

行道樹---------原始森林的同伴

---------沉浸在夜生活歡樂中的市民

(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第2課時:指導自讀《第一次真好》

第一次真好

周素珊

教學過程 :

一、學生朗讀課文,思考:“第一次真好”,那麼第一次好在哪裡?抓住關鍵詞語分析“好”的含義。

作者通過兩個事例抒寫人生的一種體驗。那麼文中詳細敘寫了哪兩次“第一次”的人生經歷?請加以概括。

回答明確:短文詳寫第一次看見結實累累的柚子樹和第一次看見十姊妹孵出的小鳥兩次人生經歷。

“喜悅”“新奇”“奇妙”“值得你低迴品味”“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驚喜”“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等等,第一次的體驗好在奇妙,好在新鮮而刺激,好在回味無窮。具體一點說,第一次見柚子樹,心頭充滿了喜悅與新奇,第一次見到孵出的小鳥,更有一陣驚喜。

二、合作探討:本文中有哪些詞語你認為難以理解或很有意義?小組交流。

1、為什麼說結實累累的柚子樹是“一幅秋日風情畫”,不說是“風景畫”“風光畫”?

鑽研這類問題,可以查查工具書,詞語即使不陌生,查查還是有好處。“風情”這裡指風土人情,柚子樹生長南國,作者所見柚子樹,旁邊又有人家,這景色可見南國風土乃至人情。

2、文中寫十姊妹孵出的小鳥時選用的“雛形”與“具體而微”有什麼區別?

在詞語上辨析一下,可以理解得精細一些,自己用詞造句也會細心斟酌。雛形,未定型前的形式。具體而微,則具備了整個形體。可見外形很有差別。把肉球說成雛形,把長大了的小鳥說成具體而微,是十分恰當的。

3、為什麼說“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 但“使人回味無窮”?為什麼“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就作者舉的例子看,也可以知道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例如見那兩團小小的粉紅色肉球,“但覺它的樣子很難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飯”,這一次並不愉快。又如露營,有時也會遇到困難,睡得也不可能舒適;第一次動手做飯,也是不一定愉快的。但是,無論愉快不愉快,感覺都是新鮮的,是從未體驗過的,特別富有刺激,給人的印象是不可磨滅的,所以使人回味無窮。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經歷也愈多,感受也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4、短文末句說:“願你珍重第一次”的含義是什麼?

“珍重”第一次是作者對讀者的希望,就是希望讀者不斷拓寬新的生活領域,以一顆新奇的童心,隨時留心,尋找機會,大膽嘗試以越來越多的第一次開闊視野,豐富經驗。相反,如果侷限於個人的生活小圈子,就會孤陋寡聞。第一次不多,生活就會單調乏味。

三、自由發言:

1、 是否所有的第一次都要嘗試?

有的“第一次”,是壞事,當然不能嘗試。如第一次吸毒,就絕對不能嘗試。一試,就毀了自己。課文講的“第一次”,不言而喻,都指好事。做什麼事情之前要有分辨力。明辨是非。

2、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細細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迴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給你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看誰講述精彩。

四、課內練習1:

請學生熟讀短文兩篇,仿照文中的句式,完成下列填空,使其成為合情合理的完整的句子。

(1)當夜幕降臨的時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______碩大的_________沉甸甸垂吊在枝頭。

(3)__________________只是一種點綴。

(4)__________________值得低迴品味。

(5)第一次看到_______________,但覺__________________。

(6)願你珍重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給_________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課內練習2:閱讀下列文段,完成(1)~(5)題。

①幾年前,家中第一次養了一籠十姊妹。當母鳥第一次生下了幾顆玲瓏剔透,比小指頭還小的鳥蛋以後,我和孩子們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鳥孵出來。有一天,我們正在吃午飯,孩子忽然大叫:“小鳥孵出來了。”我驚喜地走到鳥籠邊一看,在鳥巢裡面的所謂小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次看到剛孵出來的雛鳥,但覺它們的樣子很難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飯。可是,等到它們漸漸長大,羽毛漸豐,一切都具體而微以後,我喜歡它們又甚於那些老鳥。

1、下面是選文1段空白處原有的句子,句序已打亂,請調整句序。

A.身上只有稀疏的幾根毛 B.僅僅具有鳥的雛形

C.只是兩團小小的粉紅色的肉球 D.兩隻黑黑的眼睛卻奇大

正確的句序是____________:

2、課文開頭既說柚子樹“不見得很美”,又說“卻是一幅秋日風情畫”,語意是否矛盾?為什麼?其中包含作者什麼樣的感受?

參考答案1、CBAD 2、不矛盾。因為是第一次看到果實豐碩的柚子樹,心頭充滿了喜悅與新奇,所以,即使景色不見得很美,在作者看來也是一幅秋日風情畫。(意思答對即可)

②第一次生孩子時,護士把包在襁褓中,只露出一張紅彤彤小臉的老大抱來放在我的身邊。我第一次看到從自己身體中分出來的骨肉,第一次看到如此鮮嫩的,才出生不到一個鐘頭的嬰兒,心情非常複雜,又興奮又新奇又緊張,只是目不轉睛地望著他,惟恐這脆弱的小生命隨時消失。

選文2段中描述“第一次”經歷和感受時,交織著千絲萬縷的母愛,使人不禁想起唐朝詩人孟郊千古傳頌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遊子吟》)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七、課堂小結:

生命是美好的,屬於人們只有一次,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應當怎樣度過呢?行道樹的事業是神聖的,因為它蘊蓄著深沉;行道樹的形象是感人的,因為它是無私奉獻者的寫照。生命的意義在於什麼呢?前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是這樣說的:“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已把自己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全人類的解放而鬥爭。’”請同學們誦讀體會這句格言的意義,品味充滿理想與信念的人生境界。

八、佈置作業 :1、2必做,3、4選做。

1、熟練背誦奧斯特洛夫斯基關於生命意義的名言。

2、注音:

雛形,豐碩,稀疏,珍重,累累,沉甸甸,眼巴巴,玲瓏剔透,多姿多彩,十姊妹

解釋詞語:雛形(chú):未定型前最初的形式。

豐碩(shuò):(果實)又多又大(多虛用)。

稀疏(shū):(物體、聲音等)在空間或時間上的間隔遠。

低迴:留戀。

玲瓏剔透:形容器物精巧細緻、孔穴明晰、結構奇朽。

具體而微:整個形體都已經具備了,只是比較微小而已。

不可磨滅:形容印象、功績等不會因歷時久遠而消失。

回味無窮:吃過好東西后餘味不盡,比喻事後越想越覺得意味深長。

俗子:鄙俗的人。

3、時至今日,你肯定有許多有意義的“第一次”經歷,請你選擇最精彩的“第一次”,寫一段200字左右的話。

4、《行道樹》中末句說:“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行道樹的憂愁是為城市空氣汙染,為市民健康而憂愁。現如今,城市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觀,請同學們借行道樹的視角,寫出城市藍天秀水,草綠花紅的變化。

九、板書設計

第一次真好

周素珊

十姊妹孵出小鳥

柚子樹結實累累 驚 ┃

喜 ┃新 喜 ┃

悅 ┃奇 ↓

↓----------------------------------------------新鮮刺激,回味無窮

第一次

十、教學反思:《第一次真好》切入點的設計,能使學生很快通過把握重點詞語,來理解作者的表達的思想,把握主題。

七年級上冊語文短文《行道樹》《第一次真好》教案設計 篇2

學習目標:

①理解行道樹——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②感悟並珍視人生“第一次’’的經驗。

③揣摩形象化的語言。

④瞭解以小見大和夾敘夾議的寫法。

教學重點:

①理解兩篇課文的深刻內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語言。

課前準備

①佈置學生預習,就課文的主要內容和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列出思考題,準備討論、發言材料。

②列舉自己最難忘的第一次經歷,談談自己的感受。

③教師設定精當的思考題備案,以供學生參考。

第一課時

《行道樹》學習內容:

①理解行道樹的無私奉獻精神;

②反覆朗讀課文,體會形象化的語言。

課文匯入 :

同學們,漢語是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它最豐富、最準確、最鮮明、最生動。在漢語的寶典裡,有許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詞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擠出來的是牛奶”“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等。這些話表面好像在寫動植物,其實是有象徵意義的。毛澤東有一首詞寫道:“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你們知道這首詞寫的是什麼嗎?你們知道它的深刻含義嗎?今天,我們來學習張曉風的短文《行道樹》,看看馬路兩旁的行道樹有什麼象徵意義。

朗讀課文

1)教師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的發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問題。

2)學生根據自己課前的預習情況,表演自編的朗讀劇,加深學生對於課文內容的理解。

3)識記字詞

整體感知

①思考質疑

讓同學們獨立閱讀,調動自己的學習經驗,歸納學習本課應重點掌握的知識點,提出疑難問題,做好記錄。

②討論探究

四人小組討論,交流發現的問題。比較淺顯的,組內討論解決;集中疑難問題,準備課堂發言。

③交流研討

小組代表發言,提出問題。教師進行組織、引導和調控,將思考題逐漸集中到以下幾個方面:

a.行道樹的形象體現了什麼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並理解:神聖的事業是什麼事業?為什麼說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行道樹的“深沉”主要表現在什麼方面?

[有關提示]神聖的事業必須以自我犧牲為代價。從個人利益角度講,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練使奉獻者具備了以苦為樂的品質,這便是“深沉”。

c.怎樣理解“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

研討賞析

鼓勵學生多角度提出疑難問題和值得深究的問題,進行討論。提出的問題儘量深刻一些。教師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的寫作目的,體會這篇課文的現實意義,進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從哪些方面刻畫了行道樹的形象?

[提示]自我犧牲、奉獻人類、心繫社會……

②怎樣理解“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這無疑是一種墮落”?

③“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表現了行道樹怎樣的思想感情?同時揭示了怎樣的社會現狀?

[有關提示]保護環境還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④為突出行道樹的形象,作者都採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提示]採用了對比手法:

a.與同類的優越處境對比;

b.與人類的盲目和無知行為對比。

⑤你認為哪些語言描寫最生動,最能突出行道樹的形象?試分析說明?

讓學生體會形象化的語言。學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樣的,蕪雜的,教師要幫助學生突出重點,明確中心。

拓展延伸

鼓勵學生結合現實和自己的經歷,談學習感受。

①現實生活中有像行道樹一樣具有奉獻精神的人嗎?怎樣看待他們的價值?

②本文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過行道樹的自白表現出來的。但有人說像在發牢騷,你怎麼看?

提示:決非發牢騷,而是強烈的呼喚。呼喚更多的奉獻者為社會造福,為人類造福呼喚人們尊重奉獻者的辛勞,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

④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受到哪些啟發?

教師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了很好的討論和研究,對無私奉獻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應該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從任何意義上講,我們都應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自然。讓我們像行道樹一樣,儘自己的微薄之力,點綴美好的社會,也使自己的人生在無私的奉獻中大放光彩。

佈置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相關作業

基礎知識掌握不好的同學佈置相關作業 進行強化訓練

②預習《第一次真好》。

第二課時

《第一次真好》學習目標:

①認識人生第一次經歷的重大意義,珍視第一次經驗。

②學習以小見大和詳略得當的寫法。

③瞭解選材的典型性。

教學設計:

課文匯入

“第一次”是多麼另人難忘的經歷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紅柿的那個人嗎?你知道“第一個吃螃蟹”的重大意義嗎?第一次遠行、第一次脫險、第一次施捨、第一次求助……自從我們有意識以來,數不清的第一次,無一例外地給我們帶來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誰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奧妙呢?周素姍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

整體感知

①集體朗讀

感悟課文內容。要求學生注意朗讀時的情感和速度。

②默讀課文

獨立思考,出示問題組:

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裡?

b.課文的中心意思是什麼?

c.作者為什麼選取這兩個“第一次”詳寫?

d.課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麼特點?好處是什麼?

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無益的。本文所說的“第一次”屬於哪一種?為什麼?

引導學生探究性閱讀,整體把握,篩選資訊,猜想印證,形成解釋。

研討探究

引導學生採用互動方式,合作交流,使問題逐漸明朗,最終明確;

a.“第一次真好”指感覺真好: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

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作者從不同角度寫了兩件事:前者寫的是植物;後者寫的是動物。前者寫的是靜態;後者寫的是動態。前者的感覺沒有變化:只是喜悅和新奇;後者的感覺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先是驚喜,再是噁心,而後喜愛。這樣寫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現作者的個性體驗,也能與讀者產生共鳴,有典型意義。

(學生談不透,教師要予以引導、點撥。)

d.詳略得當:詳寫的是看柚子樹和看孵小鳥兩件事。略寫的有六件事,均一筆帶過。詳寫是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寫部分是對詳寫部分的補充,旨在以小見大地表現“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義,同時,使文章內容更加充實。

e.本文寫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為所舉的每一個事例,都有益於人生的健康發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研讀賞析

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結合“研討與練習”,引導學生重點研讀與賞析作品的語言,以求達到對課文內容更深刻的理解。可讓學生提出最感興趣或有疑難的問題,供全體同學討論。

出示問題組:

①為什麼說是“一幅秋日的風情畫”,而不說是“風景畫”、“風光畫”?

②“雛形”與“具體而微”有什麼區別?

③“我喜愛他們又甚於那些老鳥”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現作者對生命的珍惜和對生命力的讚歎。

④找出課文中帶有議論性的句子,試分析它的作用。

本題的設計旨在讓學生逐漸瞭解記敘文中議論的作用。

體驗反思

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驗,解釋課文有關內容,並從多角度提出問題,深化理解。

①為什麼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感覺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嘗試嗎?

提示:感覺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應當積極嘗試。如捨己為人等。

②為什麼說“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③回憶你難忘的第一次經歷,談談它對你後來的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④什麼樣的第一次不能嘗試?為什麼?

教師小結:

同學們,現在我要告訴你們,據說西紅柿最早只是一種觀賞植物,沒人知道它可以吃,且營養豐富。我們應當感謝那個第一次吃西紅柿的人,他當時的勇氣決不亞於視死如歸。我猜想,他嘗試以後的感覺一定是新鮮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個第一次,竟使西紅柿成了我們餐桌上的佳品。

同學們,我們要多多地嘗試有益的第一次,讓萬紫千紅的第一次,織成我們五彩斑斕的人生,給社會帶來進步。

拓展鞏固: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剩餘部分。

②習作:寫一篇題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談談學習本文的感受

課後記:本課結合行道樹的無私奉獻精神,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比較成功。

七年級上冊語文短文《行道樹》《第一次真好》教案設計 篇3

學習目標:

1.理解行道樹——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2.感悟並珍視人生“第一次”的經驗。

3.反覆朗讀課文揣摩形象化的語言。

4.學習託物言志和詳略得當的寫法。

學習重難點:

① 理解兩篇課文的深刻內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語言。

知識連結:作家與背景。(見基礎訓練17頁)

學習過程:

學法提示:朗讀法朗讀——大聲地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把文章念出來,不加字、不減字、不換字、不顛倒字、不重複,詞或詞語的輕重讀音恰當,聲韻正確,音變符合規律。通過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聲音,生動地再現文章的思想內容,加深聽眾對文章的理解,以激發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引起他們的共鳴。

本課的兩篇短文都很適合咱們朗讀,按照以上要求試試吧。

一、基礎知識(獨學)

1.給加點字注音或據拼音寫漢字。

雛形 點綴 豐碩 苦熬 累累 沉甸甸

牙yí 貪lán duò 落 汙zhuó 玲瓏剔透

2.聯絡上下文,解釋詞語。

①玲瓏剔透: ②具體而微:

③貪婪:    ④墮落:       ⑤雛形:

⑥繁弦急管:

3.談一談《行道樹》寫了什麼內容?請找出《行道樹》中點明文章主旨的一句話,試著說說理由。

4.《行道樹》一文作者運用第 人稱寫法,採用 修辭手法,從哪些方面刻畫了行道樹的形象? 行道樹的形象體現了什麼精神?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5.“回憶你難忘的第一次經歷,請以“第一次”為話題,寫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第一次真好”,那麼第一次好在哪裡?抓住關鍵詞語分析“好”的含義。

6. 《第一次真好》一文的中心意思是什麼?《第一次真好》在安排材料上有什麼特點?好處是什麼?

二.專題提升:(獨學群學、合作釋疑)

1. “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也唯有這種痛苦才能把深沉給予我們”中“神聖的事業”是什麼事業? 為什麼說“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從事“神聖的事業”的行道樹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為什麼“自己選擇”這種命運?你還能再列舉一些課文中沒寫到的它承受的痛苦嗎?行道樹的“深沉”主要表現在什麼方面?

2.《行道樹》首尾兩段前後照應,但在語序和用詞上又稍有不同,為什麼?

3. 短文末句說:“願你珍重第一次”的含義是什麼?

4.《第一次真好》中為什麼說結實累累的柚子樹是“一幅秋日風情畫”,不說是“風景畫”“風光畫”?

三.當堂反饋:

1.請根據提示賞析下面的詞句。

①“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這無疑是一種墮落”,這裡為什麼用“墮落”?

②“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表現了行道樹怎樣的思想感情?同時揭示了怎樣的社會現狀?

④“雛形”與“具體而微”有什麼區別?

⑤“我喜愛他們又甚於那些老鳥”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的問題。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細細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迴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給你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幾年前,家中第一次養了一籠十姊妹。當母鳥第一次生下了幾顆玲瓏剔透,比小指頭還小的鳥蛋以後,我和孩子們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鳥孵出來。有一天,我們正在吃午飯,孩子忽然大叫:“小鳥孵出來了。”我驚喜地走到鳥籠邊一看,在鳥巢裡面的所謂小鳥,只是兩團小小的粉紅色肉球,僅僅具有鳥的雛形,身上只有稀疏的幾根毛,兩隻黑黑的眼睛卻奇大。第一次看到剛孵出來的雛鳥,但覺它們的樣子很難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飯。可是,等到它們漸漸長大,羽毛漸豐,一切都具體而微以後,我喜愛它們又甚於那些老鳥。

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第一次去露營,第一次動手做飯,第一次坐火車,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看見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鉛字印出來……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

①為什麼“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用文中的話回答)

②找出作者細心觀察生活的句子。

A.

B.

③語段中“第一次”出現了幾次?主要記敘了第一次的什麼(用一句話概括)?

④摘出選文中表達方式為記敘、議論的句子各一句。

記敘:                    議論:

四.小結與評價:

▶要點整理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掌握的知識點有:

▶情智閃爍

學完本課後,我有如下感悟:

▶交流評價

通過與老師和同學的交流,我認為:

五。.家庭作業:閱讀下面的文章《煤》,思考並完成後面的問題。

很古很古以前,有一棵美麗的樹。從來沒有誰忍心傷害她。但有一天,浪從很遠的地方衝過來,山坡陷下去了,可憐的她被埋在了地底下。好黑,好冷……

幾億年過去了,她突然感到了一陣溫暖。啊,重見天日了。但,當她的雙眸看到自己的身體時,她驚呆了,自己成了一塊烏黑的煤,沒有了昔日的風采。

過了些時候,她走了,步子很輕,嘴角掛著微笑。

一盆火在熊熊燃燒。她很安靜,不時放出幾隻黑色的蝴蝶。

那一定是她上億年的夢想被灼痛的樣子,不過,她似乎無悔。

煤,是美麗的樹以另一種方式活著。

①表現“她”內心情感的詞語有(按先後順序):

②《煤》和《行道樹》比較閱讀:共同使用的修辭手法是什麼?兩文在表現形式上的不同點是什麼?

③“她似乎無悔”是因為什麼?

六.預習新知

1.字詞積累。

根據拼音寫漢字或給加點字寫拼音。

(1)風韻( )(2)地jiào( )(3)泯( )滅 (4)è運 (5)落難( )(6)險象dié( )生

請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1)她不愧是賞月的行家,在她的眼裡,月的陰晴圓缺無不各具風韻。

(2)從前的閒適心情一掃而光了,腦中只繃著 一個念頭:“這是我的月亮!”

(3)在她的眼裡,月的陰晴圓缺不再各具風韻,反倒險象迭生,勾起了無窮的得失之患。

(4)有一天,厄運也落到了我的頭上,而我的耳邊也響起了那熟悉的嘆息……

請把你認為本文中寫的好的詞句工整地抄寫在下面,並再多讀幾遍。

2.《白兔和月亮》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其主題詞是什麼?用文中的一個詞概括。

3.白兔賞月的心態前後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有這種變化?

4.白兔從她前後不同的情感體驗中悟出一個什麼道理?

5.找出王子的人生感悟,概括寓言的寓意。

七年級上冊語文短文《行道樹》《第一次真好》教案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瞭解並掌握有關寓言的基本知識,瞭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2.學會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

3.能用自己的話多角度概括寓意,培養髮散思維能力。

4.學習改寫、編寫寓言,進一步培養髮散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1.學會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2.用自己的話多角度概括寓意。

教學過程:

一、佈置預習 導學

1.注音

赫拉hè 宙斯zhòu 庇護bì 粘住 zhān

釋義:

庇護:包庇;袒護。庇:遮蔽,掩護。

愛慕虛榮:喜歡錶面上的光彩。

2.查閱資料與工具書 ,瞭解作者及寓言這一文學體裁的特點。

3. 瞭解與本文有關的一些古希臘神話人物。

4.朗讀課文,複述故事

二、指導學習、研討

(一)匯入

由人們對寓言的說法匯入:

①寓言是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夠從裡面取出很多東西來,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東西。

②寓言是一個怪物,當它朝你走過來的時候,分明是一個故事,生動活潑;而當它轉身要走開的時候,卻突然變成了一個哲理,嚴肅認真。

③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橋樑,通過它,可以從複雜走向簡單,又可以從單純走向豐富。在這座橋樑上來回走幾遍,我們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現象,又發現了生活的內在意義。

④寓言是一把鑰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這把鑰匙可以開啟心靈之門,啟發智慧,讓思維活躍

(二)、簡介與本文有關的知識

指名說,教師補充並明確:

1.寓言及其特點

寓言,用假託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大多篇幅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或擬人化的生物、非生物。主題多是藉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在創作上常常運用誇張和擬人等表現手法。

2.簡介伊索

伊索,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寓言家。奴隸出身,他善於講寓言故事,用這些來諷刺權貴,最後遭到殺害。他的寓言經過加工,成為《伊索寓言》,流傳於世。《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寫形象生動,語言簡潔樸素,富有幽默的特點。

3.與本文有關的一些古希臘神話人物

①宙斯是希臘神話中眾神之王。希臘神話說他居住在奧林匹斯山,以雷電為武器,維持著天地間的秩序,公牛和鷹是他的標誌。他的兄弟波士頓和哈德斯分別掌管海洋和地獄;宙斯還和許多女神生下了不少兒女,如火神赫費斯托、正義和藝術的保護者、太陽神阿波羅,月神和狩獵之神阿爾迪美斯,旅行和商業神赫爾墨斯,美神阿芙洛神,戰神阿雷斯,智慧之神雅典娜。

②赫拉是希臘神話中的天后,主神宙斯的妻子。羅馬神話中稱為朱諾,掌管婚姻和生育,是婦女的保護神。

③赫爾墨斯,一譯海爾梅斯,是希臘神話中眾神的使者,亡靈的接引神。羅馬神話中稱為墨丘利,掌管商業、交通、牧畜、競技、演說以及欺詐、盜竊。他行走如飛,多才多藝,傳說首創字母、數字、天文學、體育運動,發明古代的豎琴,並把種植橄欖樹的技術傳給人類。

④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誕生是最為奇特的:傳說她是從宙斯的頭腦里長出來的。

(三)學習《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檢查字詞

赫拉hè 宙斯zhòu 庇護bì 粘住 zhān

庇護:包庇;袒護。庇:遮蔽,掩護。

愛慕虛榮:喜歡錶面上的光彩。

2.朗讀課文,複述故事

(1)聽讀

(2)看圖複述課文

(3)課文研討

①赫耳墨斯為什麼來到凡間?

②他為什麼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來問價,請說出他此刻的心理?

③墨斯三次問話,神態、語氣一樣嗎?為什麼要“笑著問道”,這“笑”有什麼含義?

④你認為赫耳墨斯是個怎樣的人?從這則寓言中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發?⑤這樣改動情節後寓意有沒有變化?為什麼?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來到一個雕像者的店裡。他看見宙斯的雕像,問道:“值多少錢?”雕像者說:“一個銀元。”赫耳墨斯又笑著問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錢?”雕像者說:“還要貴一點。”赫耳墨斯聽後,默不作聲,悄然離去。

(四)學習《蚊子和獅子》

1.誦讀感知

(1)蚊子為什麼能戰勝獅子又會敗給蜘蛛?從中可以悟出一個什麼道理?

蚊子:衝、咬 揚長避短 勝 獅子:抓

蚊子:吹、唱 驕傲自滿 敗 蜘蛛:粘

驕兵必敗

2.總結歸納寓意

《蚊子和獅子》寓意是什麼?

3.改動情節,概括寓意。

蚊子徑直朝獅子飛過去,趁獅子沒有準備,張嘴就咬,而且專咬獅子鼻子周圍沒毛的地方。獅子氣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也沒抓到蚊子。蚊子戰勝了獅子,就吹著喇叭,唱著凱歌飛走了。

4.課堂研討:

請大家比較這則寓言和上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有什麼相同和不同之處?

(五)、課堂小結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過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觀臆斷而在事實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諷刺和批評了那些愛慕虛榮、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獅子》賦予動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用動物間的關係概括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告訴我們:即使取得大的勝利也不能驕傲,要始終謹慎從事,否則可能在小處受到挫敗。

三、拓展與延伸

1.練習概括寓意

燕子與烏鴉

燕子與烏鴉爭吵誰最美麗。烏鴉對燕子說:“春天才能看到你美麗的外貌,我的身體卻可以抵禦冬季的嚴寒。”這就是(健康的身體是最漂亮的外貌。)

蒼蠅與蜜

房裡有蜜漏流出來,許多蒼蠅便飛去飽餐起來。蜂蜜太甜美了,他們捨不得走。然而,就在這時他們的腳被蜜粘住,再也飛不起來了。他們後悔不已,嗡嗡亂叫:“我們真不幸,因貪圖一時的享受而喪了命。”這就是(貪婪是許多災禍的根源。)

2.根據提供的材料編寫寓言

①樹和斧子 ②畫筆和顏料 ③蜜蜂和花朵

3.閱讀分析:

(一)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來到一個雕像者的店裡。他看見宙斯的雕像,問道:“值多少錢?”雕像者說:“一個銀元。”赫耳墨斯又笑著問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錢?”雕像者說:“還要貴一點。”後來,赫耳墨斯看見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護神,人們對他會更尊重些,於是問道:“這個值多少錢?”雕像者回答說:“假如你買了那兩個,這個算添頭,白送。”

這個故事適用於那些愛慕虛榮又不被重視的人。

〖注〗赫耳墨斯:希臘神話裡掌管旅行和商業的神,是宙斯的兒子。宙斯是希臘神話裡最高的神。赫拉:宙斯的妻子。添頭:商人為了吸引顧客,往往在顧客所買的貨物以外,加送一點不值錢的東西,這種加送的東西叫做“添頭”。

(1)第一段採用的是 與 的表達方式,第二段採用的是 的表達方式,點明瞭 。

(2)雕像者回答說:“假如你買了那兩個,這個算添頭,白送。”請用一個詞語來更明確地表達赫耳墨斯雕像的價格: 。

(3)在赫耳墨斯的想象中,雕像者會如何回答他的雕像價值?這反映了他怎樣的心態?

(4)文中劃橫線部分是對赫耳墨斯的 描寫,表現了他 的心理狀態。

(5)赫耳墨斯在問赫拉像的價值時,為什麼笑?這反映了他問話是怎樣的心態?

(二)

蚊子飛到獅子面前,對他說:“我不怕你,你並不比我強。要說不是這樣,你到底有什麼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齒咬嗎?女人同男人打架,也會這麼幹。我比你強得多。你要是願意,我們來較量較量吧!”蚊子吹著喇叭衝過去,朝獅子臉上專咬鼻子周圍沒有毛的地方。獅子氣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蚊子戰勝了獅子,又吹著喇叭,唱著凱歌飛走,卻被蜘蛛網粘住了。蚊子將要被吃掉時,嘆息說,自己同最強大的動物都較量過,不料被這小小的蜘蛛消滅了。

這故事適用於那些打敗過大人物,卻被小人物打敗的人。

(6)在文中找出與“你並不比我強”這個否定句相應的肯定句是

這兩句把蚊子 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

(7)判斷正誤:

⑴蚊子之所以能戰勝強大的獅子,根本原因是蚊能咬獅子。(  )

⑵在寫法上,上一則寓言是反襯手法,在修辭方面本則寓言用的是擬人手法。(  )

⑶本文是在篇末點明寓意。(  )

⑷能概括蚊子戰勝獅的神態的詞語是“勢不可擋”。(  )

(8)能確切概括蚊子結局的成語是(  )

A.後悔莫及  B.可歌可泣  C.樂極生悲  D.寧死不屈

(9)文中兩次寫蚊子“吹著喇叭”,第一次表現蚊子的什麼特點?第二次表現蚊子的什麼神態?

(10)這則寓言說明了(  )

A.獅子雖然龐大,卻沒有本領。

B.是不是真有本領,不取決於個子的大小。

C.蚊子敗在蜘蛛手裡,是出於偶然。

D.取得勝利後,不能盲目驕傲,要謹慎從事,否則會受挫折。

(二)中國古代寓言二則教案

教學目標:

1.翻譯《智子疑鄰》、《塞翁失馬》,積累文言詞語。

2.用自己的話多角度概括寓意,培養自己的發散思維能力。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

4.學會在生活中體驗與感受寓言所闡明的哲理。

教學重點

1.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

2.用自己的話概括寓言的寓意。

教學過程:

一、佈置預習 導學

1.聯絡上下文,解釋加點的詞。

宋有富人,天雨牆壞 不築,必將有盜 暮而果大亡其財 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 馬無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

居數月 其馬將胡駿馬而歸 家富良馬 其子好騎 墮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獨以跛之故

2.試譯這兩則古代寓言。

3.試概括寓意。

4.瞭解作者及寓言出處。

二、指導學習 研討

(一)匯入

由複習上節課學習總結的寓言的特點匯入。

(二)自主學習

根據註釋,試譯課文。

1.在翻譯中,你還有什麼疑問嗎?

2.你能跟大家來講講這個故事嗎?

(三)寓意探究(《智子疑鄰》)

1.自主回答以下問題:

①宋人家被盜的原因何在?(用原文語句回答)(宋有富人,天雨牆壞。)

②在宋人家被盜前,可有人向他提出有關建議?(其子;其鄰人之父亦云。)

③被盜後,宋人對兩人有何不同的態度?(智其子而疑其鄰。)

④你認為“不築,必將有盜”這個建議正確嗎?

2.合作回答下列問題:

①宋人為何對兩個提出相同建議的人產生不同的態度呢?

宋人與兒子的關係親近。相信兒子不是盜賊,那麼鄰居必定是盜賊了,因為鄰居提出了一個與其兒子一樣的建議。

②讀罷本文後,你明白了什麼道理?

(四)寓意探究(《塞翁失馬》)

1.自主回答下列問題:

①本則寓言講了幾件事?分別是什麼事?

②在一般人看來哪些是禍事,哪些是福事?在“其父”看來哪些是禍事,哪些是福事?

2.合作回答下列問題:

①你從故事中明白了什麼道理?

②結合生活體驗進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好事壞事能轉化嗎?必然轉化嗎?舉例說說好事、壞事在什麼條件下轉化? 結合你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你對《塞翁失馬》的寓意理解。

學生髮言。

教師總結:

得與失、福與禍在生活中其實是對立統一的關係,福與禍的轉化,需要一定的條件,如,家庭突遭打擊,變故,陷入困境,這是禍,但如果能從容、鎮靜,在困境中拼搏、奮起,那麼,這又不失為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當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喪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氣,那麼,這禍就只能是禍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轉化的點、條件。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較短小而含義深刻,有許多成語就出自寓言,請你從這兩則寓言中各概括一個成語。

(五)小結

寓言是一個怪物,當它朝你走過來時,分明是一個故事,生動活潑;而當它轉身要走開的時候,卻突然變成了一個哲理,嚴肅認真。(嚴文井)

三、拓展與延伸

1.請你診斷

考試成績公佈了,小明是最後一名。得知這一訊息後,他高興得一蹦三尺高,因為小明相信壞事會變成好事,下次一定能考好。他這種觀點對嗎?為什麼?

2.聯絡上下文,解釋下列句子中詞語的意思:

⑴暮而果大亡其財(亡: )

⑵馬無故亡而入胡(亡: )

⑶人皆吊之(吊: )

⑷此何遽不為福乎(何遽: )

⑸居數月(居: )

⑹其馬將胡駿馬而歸(將: )

⑺死者十九(十九: )

3.《塞翁失馬》這篇寓言用來說明“ ”(《老子》第五十八章)這兩句話的,闡述了     與     的對立統一關係。

參考答案

第一課時

(三)2.(3)因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的尊重。)

②(先問宙斯雕像的價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價錢不高後,他十分滿意。問赫拉雕像的價錢之後,他更覺得自己是商人的庇護神,人們對他會更尊重些。)

③(第一問是探詢;第二問時“笑”寫出他滿意又得意的心態;第三問時他已經有把握勝過所有的神,顯得很狂妄。)

” ④(諷刺、批評那些愛慕虛榮、自命不凡的人。告訴人們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⑤(原文刻畫了一個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

(四)1. (1)

蚊子:衝、咬 揚長避短 勝 獅子:抓

蚊子:吹、唱 驕傲自滿 敗 蜘蛛:粘

驕兵必敗

2.諷刺那些取得一點成績而得意忘形的人。告誡人們不應被暫時的勝利衝昏頭腦 。

3.(告訴人們,以己之長攻敵之短,弱小者也能戰勝強者。)

4. (1)相同點:

①結構相同。都是第一段講故事,

②第二段議論並得出道理。

(2)不同點:

①情節不同。

《赫》採用三問三答,把情節推向高潮。

《蚊》寫了兩件事。第一是蚊子和獅子的戰鬥,戰勝了獅子;第二件是蚊子得意忘形,被蜘蛛粘住。

②寓意不同。

《赫》諷刺了那些愛慕虛榮、自命不凡的人。《蚊》是諷刺那些取得一點成績而得意忘形的人。

③表現方法不同。

《赫》把神當作人來寫。《蚊》則用擬人手法,賦予動物以人的情感和性格。

④表達方式不同。

《赫》主要運用語言、動作和心理描寫,表現赫耳墨斯愛慕虛榮、自命不凡的性格特徵。《蚊》主要運用語言描寫,表現蚊子勇敢機智,藐視強大的敵人。描寫蚊子兩次吹喇叭的動作。

《寓言四則》答案

3.(1)敘述、描寫;議論;寓言的寓意(2)一文不值 (3)價值比赫拉的雕像還貴。表現了他狂妄的心態。(4)心理;自以為身價很高,狂妄 (5)蔑視赫拉的驕傲的心態。 (6)我比你強得多;步步進逼、咄咄逼人 (7)⑴×⑵√⑶√⑷× (8)C (9)無畏、果敢;洋洋自得、驕傲自大 (10)D

第二課時

三)1. ①(用原文語句回答)(宋有富人,天雨牆壞。)②(其子;其鄰人之父亦云。)

③(智其子而疑其鄰。)

2. ①宋人與兒子的關係親近。相信兒子不是盜賊,那麼鄰居必定是盜賊了,因為鄰居提出了一個與其兒子一樣的建議。

(四)② 得與失、福與禍在生活中其實是對立統一的關係,福與禍的轉化,需要一定的條件,如,家庭突遭打擊,變故,陷入困境,這是禍,但如果能從容、鎮靜,在困境中拼搏、奮起,那麼,這又不失為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當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喪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氣,那麼,這禍就只能是禍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轉化的點、條件。

三、2.⑴丟失⑵逃跑⑶安慰⑷難道⑸過了⑹帶領⑺十分之九

3.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禍、福

七年級上冊語文短文《行道樹》《第一次真好》教案設計 篇5

為了使本學期的教學工作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順利地完成我所承擔的教學任務,特制定本教學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

本期的語文教學工作以語文新課程標準為指導,以學校的工作計劃為依據,切實提高自身的業務知識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落實常規工作,紮實基礎。對於七年級學生一方面繼續堅持識字寫字的教學;一方面增加課外閱讀量,豐富學生的閱讀積累,有的放矢地進行寫作訓練,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和閱讀課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養成自學語文的習慣。

二、教學目標

(一)掌握和運用知識能力的目標:

1.掌握七年級上冊語文所要識記的生字的字音、字型、字義。

2.學習朗讀方法,注意語氣的停頓、轉折,感情的轉化,為培養學生語文語感打下基礎。

3.瞭解寫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字的思想內容和文章的思路,並且閱讀大量的課外讀物,提高文字敏感度和對文字理解的深度,體會其情感。

4.培養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養成邊讀邊圈點,敢於提問,敢於發言。

(二)思想品德目標: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要進步的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的熱愛,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觀。要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積極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創新精神。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分為六個單元。

第一單元:這個單元,重新開啟一個新的篇章,為我們展現了色彩斑斕的大自然。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冶了人們愛美的心靈,鍛鍊了人們發現美的眼力。這裡描寫了美的的景物(《春》、《濟南的冬天》),描寫了美的情感……本單元要求學生在學習中,首先要學會品味優美的語言,其次要反覆朗讀,在整體感知內容大意的基礎上,揣摩、欣賞精彩句段,體會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而且要學習細緻觀察景物和抓住景物特點進行描寫的方法。

第二單元:我們可以感受到濃濃的親情,是那麼的動人心絃。親情是人世間最真摯而美好的感情,這樣的文章往往最能打動人心,也最能引起感情共鳴。單元整體精心構建,選文兼顧詩文,兼顧古今,兼顧中外。所選的課文,作者努力用心靈捕捉生命的靈感,捕捉對親情的體會與讚美,讓讀者產生感情的共鳴。

本單元的選文,注意題材、體裁、風格的多樣性。這幾篇課文以不同的生活為背景,抒發了同樣感人至深的親情。

第三單元:這個單元選取了一組反映青少年學習生活的文章,教我們怎麼樹立理想,實現理想。閱讀這些文章,可以讓我們瞭解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孩子們的學習生活,給我們以學習和生活的啟迪。引領我們去實現理想,豐富自己的人生體驗,為漫長的人生打下精神的底色。

第四單元:這個單元的課文寫的是作者對於人生的憧憬、體驗和思考,在閱讀這些課文的時候,將會引導學生體味人生,關愛生命。在學習這個單元時,要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並且提高朗讀的能力,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第五單元:在講完了人生的話題之後,本單元開啟科學的大門。在這個單元的幾篇課文,都與科學密切相關。讀這些文章可以豐富我們的科學知識,激發我們的求知慾,培養我們的科學精神。本單元的特點是科學知識的普及,因此,在學習中要求學生能夠藉助圖書館或者網際網路,蒐集、查閱相關資料,培養科學精神,激發求知慾。再者,在學習中,要練習概括課文的內容要點,要練習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記住主要內容,提高現代文閱讀的能力。

第六單元:這個單元的課文主要以想象豐富的奇妙世界為主,體裁多樣,有童話、神話、寓言和詩歌。它們都藉助豐富的聯想和想像,虛構形象、故事情節及景象,曲折地反映現實,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在這些由想象創造出來的世界中,體味世界別樣的魅力。

四、教學重、難點

1.要求學生掌握七年級(上)階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詞的音義,並學會運用。

2.學習本冊書上的課文,完成本學期的教學任務。

3.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掌握常用的學習方法。

4.培養學生語文朗讀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為培養學生語文語感打下基礎。

5.大量閱讀課程標準要求的課外讀物,增加閱讀量。

6.指導學生理解課文中的文戰的主題含義和豐富的思想感情。

7.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語文學習中貫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五、學情分析

本學期擔任七(11)、(13)班語文教學。從學生的基礎來看,學生的語文成績和語文素養很不樂觀。學生的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都不高,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也不行,大多學生在國小都是接受式學習,所以,國中語文教學的道路可謂任重而道遠。本學年按照新課標的理念和要求認真工作,著眼於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有用的人才。

六、教學措施

1.重視學生的學習習慣的培養,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2.營造輕鬆、活潑的自主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學習中學知識,在生活中學道理,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觀。

3.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用新課程理念指導教學,及時發現教學中的問題,並進行反思。

4.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訓練,要求學生能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可以在課外組織朗讀比賽或者是演講比賽,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

5.建立合作小組,加強學生之間相互合作的能力。

6.督促學生閱讀大量的課外讀物,寫讀書筆記,在課堂上與同學們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進行交流。背誦名篇名句,並進行默寫。

十、教學進度(具體見下表)

第一週

第二週 春  濟南的冬天

第三週 雨的四季  寫作

第四周 古代詩歌四首  秋天的懷念

第五週 散步  散文詩兩首

第六週 世說新語兩則  綜合性學習

第七週 國慶節

第八週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再塑生命的人

第九周 竊讀記  論語十二章

第十週 論語十二章  寫作

第十一週 紀念白球恩  植樹的牧羊人走一步,

第十二週 期會考試

第十三週 再走一步   誡子書

第十四周 綜合性學習  貓 鳥

第十五週 動物笑談  狼  寫作

第十六週 皇帝的新裝  詩二首

第十七週 女媧造人  寓言四則  綜合性學習

第十八週 元旦放假

第十九周 期末複習 考試

第二十週

七年級上冊語文短文《行道樹》《第一次真好》教案設計 篇6

一、所教班級學生現狀分析

根據我校學生的實際特點,以及語文學科的特點和目前本學科發展方向的把握,結合我校的辦學方針,加強了日常教學和學科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從整體來看,學生身上好的習慣正在逐步養成,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也有了明顯的轉變,語文的綜合能力也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了較大的提高。

二、教學目標

思想品德目標: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培養學生社會主義的思想品質,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注重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健康高深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這是國中三年的最終目標,本學期要創造一個良好的開端,打下基礎。

知識目標:瞭解課文中出現的有關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識,瞭解描寫方法和修辭方法和詞類的有關知識,熟記課文中出現的生字生詞的音形義。

掌握和運用知識能力的目標: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基本的閱讀聽話說話的能力,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具體地說,就是能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含義和作用,理解思想內容和文章的思路,瞭解基本寫法,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讀略讀的方法,培養默讀的習慣,提高閱讀速度,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基本課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讀文言文課文,要了解內容,背誦一些基本篇目,熟練使用常用字典詞典,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

人文素質目標:初步學會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確運用語言文字來進行交流表達,把課本中感受學習到的有關人的語文素質的東西靈活運用到生活中,從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儀態,為人處事的心理,讀書看報看電視的習慣等。

三、教學設想

1、要注意教學目標的整合性。傳統的目標設計有重結論輕過程、重認知輕情感、重智慧變化輕心理體驗。新課程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緯度的有機結合。要注意教學內容的開放性。要使語文課由單一轉向綜合,由平面轉向立體,由封閉轉向開放,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濃厚興趣,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2、要注意教學方式的互動性。要實現由少民主、不平等、單向傳輸向師生的和諧、民主、平等、互動轉變。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學習的共同體。要注意教學過程的活動性。儘可能把過去由自己包辦的講解、提問轉化設計成學生的多種活動,通過學生的自主活動,讓學生掌握知識,並融會貫通,爛熟於心。

3、注意教學手段的多樣性。應引進多種資訊化教學手段,使學生從單一枯燥的學習中解脫出來,去領略課堂裡的精彩世界,要增強了語文課的吸引力,加速了學生盛知過程,促進了認知的深化。要注意教學組織形式的靈活性。要在課堂教學中想方設法組織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等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注重教學評價的多元性。要改變一刀切的評價機制,實行全面的評價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教學措施

根據學生的情況和我校的實際,本學期擬採用以下措施:

1、在閱讀教學中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注重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參與活動,做到人人蔘與,參與全過程,讓學生們在課下多讀書看報,將自己喜歡的文章、精彩的段落摘抄積累,定期在班上舉辦摘抄本展覽,並從中推選出優秀的文章、摘抄和積累本。

2、在各課時中,把學生活動做為重點內容來安排落實,使學生限度處於動態之中,動腦想,動手寫,動口說,動眼看,動耳聽。

3、在作文教學中,讓學生參與到作文講評中來。讓作文水平較高的學生對習作進行自我評價,然後廣泛地徵求同學的意見,相互評價,最後是教師與學生共同評價,使學生們正確地認識自己作文中的優點和問題,課後進行必要的修改。這樣,建立民主的教學風氣,進一步融洽師生關係,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水平。

4、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從培養興趣著手,用圖片,實物,多媒體創設情景進行教學,力求課堂的多樣化、生活化和開放化,力爭有更多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機會。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5、成立互幫互學小組,對古詩文無法過關的學生採用“一幫一”,“人盯人”的辦法,並與家長取得聯絡。深鑽教材,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講清每一個知識點,認真篩選作業,及時反饋每一次作業與考試。注重學法指導。

五、培優輔差措施

培優重在拔尖,輔差重在提高課堂上有意識給他們製造機會,讓優生吃得飽,讓差生吃得好。課外輔導,利用晚修,文體課的時間,組織學生加以輔導訓練。發揮優生的優勢,以優帶差,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對於差生主要引導他們多學習,多重複,在熟練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尤其是學習態度的轉變和學習積極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氣。優生要鼓勵他們多做創新的事情,在閱讀和寫作方面多下功夫。

七年級上冊語文短文《行道樹》《第一次真好》教案設計 篇7

一、學習目標:

1、瞭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3、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4、樹立理想,並培養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鬥的精神。

二、學習重難點:

1、朗誦課文。

2、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

3、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三、課前準備:

教師:錄音機、磁帶(鋼琴曲《大海》)、投影儀。

學生:熟讀課文。

四、自學設計:

一、匯入新課: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麼,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麼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麼啟示呢?

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裡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檢查學生預習字詞(投影出示)

1. 給加點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釋詞語。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中品味重點語句含義

1、範讀課文,可播放背景音樂。

學生聽讀時:a.注意老師朗讀的節奏、停頓及意義重音。

b.理解詩中‘‘山’’與‘‘海’’的意思。

2、組織學生討論“山”與“海”在詩中的意思。

學生剛剛接觸合作討論的方式,能說對大意就行。老師要以鼓勵為主,即使說的不全面、不深刻也無妨,後面還要引導深入探究。

3、學生練習集體朗讀課文。

[教師指導]

先給詩句劃分朗讀節奏。b.再挑選意義重音。

以上兩點是教給學生最基本的朗讀方法,掌握了朗讀節奏與重音,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意義。教師可以以幾個詩句為例,然後讓學生討論、自己劃出節奏及意義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舉例詩句的重音及節奏。

c. 學習集體朗讀。

4、結合朗讀生意,指導學生探究式閱讀,討論。

a. 討論,理解重點詞語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問題組)

◆“鐵青”什麼意思?是寫山的顏色嗎?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現什麼?

◆我的“幻想”指什麼?“零分”又指什麼?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具體指什麼?為什麼說是“飄來”的?

◆“誘惑”是什麼意思?課文中指什麼?

◆“喧騰”是什麼意思?課文中指什麼?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的“終會”表達了一種什麼心情?

學生通過討論,以上重點詞語基本可以正確理解。個別有爭議的詞語,教師可指導學生結合“山”與“海”的含義,也從象徵意義上來理解,來解釋,可予以補充,糾正。

b.在學生初步掌握朗讀節奏、意義重音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揣摩語意,初步讀出句子所表達的語氣。然後討論重點句子所表達的深刻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句子)

◆“小時候,我常伏在視窗痴想/山那邊是什麼呢?”這兩句話寫出了小時候的“我”有什麼特點?

◆“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媽媽,那個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閱讀,是學生接觸的新學法,也是本節課重點環節,教師要注意引導、點撥,以調動學生思維。答案不求統一,要點合理即可。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理解全詩所講述的道理

①引導學生再次討論“山”與“海”的深刻象徵意義。

②討論,全詩講述了一個什麼道理?

以上所討論的內容,儘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想,多說,不要強求答案用語標準,意思正確就行。

五、結合自身生活體驗,深刻領悟詩歌所表達的人生哲理

①引導學生討論,談談自己為了實現一個目標克服困難的經歷或感受。

這是體現語文與生活聯絡的一個重要方面,要引導學生說真話,訴真情。

②全班激情齊讀。

六、小結,佈置作業

①小結:激越的情感,顯示出我們已深深懂得:要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為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②佈置作業。

a.根據“山”與“海”在文中的含義,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也可以寫自然的海)。

b.熟練朗讀課文,挑選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背誦。

c.抄寫生字。

七、資訊反饋:

七年級上冊語文短文《行道樹》《第一次真好》教案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理解文中所表達的思想傾向

2.學會正確看待友誼與禮物的關係

3.學會從文中的語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課型及課時]

1.討論課

2.一課時

[媒體設計]

多媒體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這裡有兩樣東西:一樣是一堆金錢,一樣是幾個窮朋友。假如讓你選擇其中你需要的東西,你選什麼好呢?(窮朋友)為什麼這樣選擇?(朋友珍貴,友情珍貴。友情是用金錢換不來的)沒有人認為金錢貴重,金錢萬能嗎?(搖頭)的確。最珍貴的東西是友情。愛因斯坦說:“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羅多德說:“世界上沒有比一個既真誠又聰明的朋友更可貴的了。”斯托貝說:“財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卻是財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錢輕情義,尤其是大人們,他們的這種重財輕義的思想往往給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不利的影響。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說明了這一點。今天我們要共同地學習一下張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明確教學目標

三、整體感知:要求學生根據自讀提示初讀課文

四、探究思考:

在這場矛盾衝突中,誰是誰非?如果父母市正確的,子女應如何對待?如果父母是錯誤的,在子女又該如何對待?你碰到過類似的情況嗎?你如何處理的?

再讀課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傾向,點撥關鍵處:

1.文章開頭就寫"媽媽突然問我",我感到"突然",可見的"驚嚇",耶可見媽媽的"驚慌",氣氛一下子就很緊張。

2.第一部分是媽媽爸爸同"我"先後對話的描寫,這段描寫中,作者的思想傾向是怎樣的?

明確:作者是同情爸爸把貴重的羚羊木雕"送給"女兒,可見對女兒的寵愛。父母寵愛女兒,可是絲毫不尊重女兒所珍視的友情。"我"本來並不知道羚羊木雕的貴重,以為既然是爸爸送給我的,自己當然可以作主。"我"把自己心愛的東西送給最好的朋友,可見他是很重友情的。作者褒貶的思想是很明顯的。

傾向表現的最明顯的地方有兩處:一處是女兒說明萬芳"是我最好的朋友",媽媽根本不考慮女兒的友誼,立逼女兒去要回來,預期的"堅定",正是固執生硬的表現。另一處是爸爸的話:"是的,這是爸爸送給你的,可並沒有允許你拿去送人啊。"這個話有點自相矛盾,實質上批評了"爸爸"的不是。

再從對話的神態、語氣、心理描寫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同情孩子的。在父母一邊,是"突然問""目光緊緊盯著""十分嚴厲""堅定的說""帶著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孩子一邊,是"心怦怦地跳起來""小聲的說""站在那兒一動也不動,低著頭不敢看他""聲音有些發抖""哭著喊了起來""心裡難過極了"。可見父母為了木雕怎樣傷害了孩子的心。

3.第二部分插敘"我"和萬芳的真摯感情。在孩子的小天地裡,彼此都是真誠無私的友愛。這一部分,又涉及兩個孩子家長的情節,不要忽視。一處是,我0不小心,褲子被樹杈劃了一道長長的口子。坐在樹底下偷偷的抹眼淚。為甚麼呢?因為"又心痛褲子,回家挨說"。這就可見父母平日的為人了,只要損害了財務,也不管原因,對孩子就沒有好態度,否則孩子怎麼會"怕"呢?另一處寫萬芳媽媽,不但不誇獎萬芳的仗義,反而"讓他對著牆站了一個小時"。萬芳也深知"我"的媽媽的脾氣,"要是再換過來,你還得再站兩個鐘頭"。這些都是批評的筆觸。

4.第三部分為什麼寫奶奶呢?

明確:奶奶直到"我"淌眼淚,才憋不住"突然說:算了,這樣多不好。"奶奶很體貼孩子的感情。反襯之下,顯得爸爸媽媽只知道東西名貴,卻全然不顧孩子傷心,這樣多不好。起初,奶奶"定想說什麼,可是,他沒有說"。奶奶是長輩,說話還有顧忌,因為他知道兒子媳婦的為人,左右為難。可見,寫奶奶也是為了批評爸爸媽媽的不是。)

5.讀最後部分,要注意"我"被逼無賴的痛苦心情,作者把這種心情描寫得很細膩,思想傾向也是很明顯的。特別是結尾,作者同情的寫道:"我呆呆的望著他,止不住流下了眼淚。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因為我對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就件多麼不光彩的事呀!""可是,這能全怪我嗎?"當然主要是怪父母。

總結語:總起來說,課文展示了兩種生活,兩種內心世界。一面,我們看到了一個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間的友愛,少年的內心世界。他們如此充滿友情,如此珍惜友情。萬芳見"我"褲子撕破後心裡難受,把自己身上的褲子換給"我"穿,即使被家長責備也心甘情願。"我"見萬芳特別喜歡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父母逼他反悔,使他失去了一個最好的朋友,他感到莫大的痛苦,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

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裡,卻是重財輕義。他們對子女的態度,走了兩個極端,"爸爸"捨得把名貴的羚羊木雕"送"給孩子,可是使孩子最傷心的也是他們。他們並不重視子女的友誼,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們疼愛子女卻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五、課堂拓展

問題:從課文看,這兩個孩子都沒有所謂"價值觀念",你看,他們那一次交換的禮物,是名貴的羚羊木雕和一把彎彎的小藏刀,這種感情純潔是純潔,可是這種做法畢竟不對,這樣確實給父母出了難題。討論討論,生活中應該怎樣處理這類事情?怎樣預防這類事情?要從課文中找插敘戶根據。

明確:鼓勵學生從多方面考慮:例如,"爸爸"鬆齡楊木雕給孩子的時候,應該介紹一點有關這件工藝品的知識,讓孩子知道他的珍貴,注意保管。小朋友之間送東西,要徵求大人的意見。如果想課文寫的那樣,已經成為既成事實,處理的方式也大可以婉轉一些,要注意保護小朋友之間的感情。"我的父母"可以向萬芳的媽媽暗示一下,萬法方媽媽也不是佔小便宜的人,不會同意自己孩子收受這麼珍貴的東西的,重要得倒是叫 萬芳媽媽不要責備孩子。

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寫出學習本文的感受,題目自擬,課下交流。

課後記:在本課中學生們討論比較熱烈,但是抓不到問題的關鍵。應該在平時加強對學生這一方面的引導,幫助學生掌握科學機敏進行辯論的方法。

七年級上冊語文短文《行道樹》《第一次真好》教案設計 篇9

【學習目標】

① 速讀課文,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② 體味文中的美詞佳句,感受文藝性說明文語言的作用。

③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學習重點】

培養閱讀文章、概述內容的能力,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

【學習方法】自主、合作

【匯入新課】

1、音樂匯入激發學生對昆蟲的興趣。

【課前預習】

1作者介紹

亨利.法布林(1823-1915)法國著名科學家,科普作家。法布林是第一位在自然環境中研究昆蟲的科學家,他窮畢生之力深入昆蟲世界,在自然環境中對昆蟲進行觀察與實驗,真實地記錄下昆蟲的本能與習性,著成了《昆蟲記》這部昆蟲學鉅著。《昆蟲記》是法布林以畢生的時間與精力,詳細觀察了昆蟲的生活和為生活以及繁衍種族所進行的鬥爭,然後以其觀察所得記入詳細確切的筆記,最後編寫成書。法布林以生花妙筆寫成《昆蟲記》,譽滿全球,這部鉅著在法國自然科學史與文學史上都有它的地位,這部鉅著所表述的是昆蟲為生存而鬥爭所表現的妙不可言的、驚人的靈性。 《昆蟲記》十大冊,每冊包含若干章,每章詳細、深刻地描繪一種或幾種昆蟲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蠍子、蟬、甲蟲、蟋蟀等等。法布林以生花妙筆寫成《昆蟲記》,譽滿全球,這部鉅著在法國自然科學史與文學史上都有它的地位--《昆蟲記》作者被當時法國與國際學術界譽為“動物心理學的創導人”。文學界尊稱他為“昆蟲世界的維吉爾”《昆蟲記》被譯成許多種文字出版。他被譽為“昆蟲詩人”,我國也翻譯出版了他的大量作品。

2、檢查預習:課後生字詞。

擾亂 哀鳴 狩獵 哀號 喧囂 沉寂

(mì) (cuàn) (jié luè) (kù) (gōu) (yīn yǎ) (fēn) (zhōng) (wōjǜ) (zhuó)

靜謐 篡奪 劫掠 酷愛 弱肉強食 篝火 喑啞 氣氛 螽斯 萵苣 啄

(qián) (shǔn) (huì) (kuī) (tú) (tuò)

鉗子 吮取 喙 盔甲 屠夫 唾液

3、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思考:快速閱讀全文,找找看:文章介紹了蟈蟈哪些方面的特點?(外表、習性)

4、綠色蟈蟈外表有哪些特徵? 綠色蟈蟈有哪些習性?作者主要寫了哪個方面的習性?

(外表特徵--“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習性寫了蟈蟈的叫聲和食性。)教師明確速讀方法:找中心句,抓關鍵詞。

板書: 特徵:漂亮、嫩綠、苗條、勻稱

習性:叫聲---柔和,食性--- 蟬

2、請根據蟈蟈外形、色彩、聲音、食性等方面的特點合作編寫一個以“蟈蟈”為謎底的謎語。

【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1、本文雖是一篇介紹蟈蟈的科普文章,卻不顯絲毫的機械呆板,它不像一般的說明文那樣平實,而是靈活生動,不拘一格。既有對昆蟲形象的描繪,又有個人情感的流露。作者對昆蟲蟈蟈充滿了喜愛之情,語言顯得生動感人。學生再讀課文,自由質疑,四人一組討論:

a.你最喜歡文章中哪個段落?為什麼?

b.你最喜歡哪個詞語或哪個句子?為什麼?

請用“我喜歡 ,因為 。”句式回答。

(也許有的同學喜歡“竊竊私語”、“津津有味”、“酷愛甜食”“毫不猶豫地都接受”這些擬人的寫法,給人以親切自然的形象生動的感受;也許有的同學喜歡“蟈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釣,它們之間從不爭吵”這擬人化的描寫,它親切自然,充滿了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2、作者不斷變換對綠色蟈蟈的稱呼,找出這些稱呼,說說作者在什麼情況下用什麼稱呼,這樣寫有什麼效果。

夜間捕蟬的蟈蟈--夜間狂熱的狩獵者

入夜鳴唱的蟈蟈--夜晚的藝術家 歌手

入籠餵養的蟈蟈--“我”籠裡的囚犯

飽餐蟬肉的蟈蟈--蟬的屠夫

(作者不斷變換稱呼,使行文更生動,描寫更形象,給人更深刻的印象。)

3、作者在介紹蟈蟈的特點時,用了些什麼方法?你覺得哪些地方值得你學習借鑑?

板書:

蟈蟈--蟬(叫聲)

對比 蟈蟈--鷹(捕食) 突出特徵

蟈蟈--螳螂(食性)

“竊竊私語”、“津津有味”

擬人 “身材優美、苗條勻稱” 形象生動

“酷愛甜食”、“寬容”、“妒忌”

4、教師總結本文的寫作特點:文藝筆調生動;語言傳神形象;擬人貼切自然;比較突出特徵。

【拓展延伸】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說說你從這篇課文學到了什麼?

2、請同學們靈活運用對比、擬人手法,生動地說說自己喜歡的一種小動物,來抓住其特徵。

【板書設計】

蟈蟈--蟬(叫聲)

對比 蟈蟈--鷹(捕食) 突出特徵

蟈蟈--螳螂(食性)

“竊竊私語”、“津津有味”

擬人 “身材優美、苗條勻稱” 形象生動

“酷愛甜食”、“寬容”、“妒忌”

寫作特點:

文藝筆調生動;語言傳神形象;擬人貼切自然;比較突出特徵。

【備課小資料】

蟈蟈的趣名

蟈蟈是我國南北各地男女老幼都十分喜愛的鳴蟲。北方人叫它蟈蟈,南方人叫它“叫哥哥”、“叫蚰子”,古人叫它“蛞蛞”、“聒聒”、“螽斯”,在春秋時代就被人們飼養了。因它能繁殖眾多的子孫,故被古人視為興旺的吉祥物。至今,民間在小兒搖籃邊還掛著蟈蟈的籠子。

蟈蟈由於生長環境不同,體色也各不相同。體色翠綠者,稱為“綠哥”、“翠哥”或“三青蟈蟈”;體色黃中帶白者,稱為“糙白”、“白哥”或“草白蟈蟈”;體色紫紅如鐵鏽者稱為“鐵哥”或“鐵皮蟈蟈”。從體色價值來說,有“黃不如綠”“綠不如黑”之說。

蟈蟈如按眼睛的顏色來分,綠眼又稱翠眼;黑眼又稱墨眼、烏眼;紅眼又稱赤眼、朱眼、珊瑚眼。以眼色價值來講,也有“綠不如黑,黑不如赤”之說,其中尤以“紅眼翠哥”與“黑眼鐵哥”為好,因為它們顏色豔麗,色彩調和,令人青睞。

此外,在端午節後出現的蟈蟈稱“夏叫”“夏哥”,聲音低弱;在立秋後十天出現的蟈蟈稱“早叫”、“秋哥”,叫聲洪亮;在晚秋後出現的蟈蟈稱“冬蟲”、|冬哥“,叫聲柔弱。

【課後反思】

七年級上冊語文短文《行道樹》《第一次真好》教案設計 篇10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實踐發展觀為宗旨,踏實敬業。以新課程標準為語文教學理念依據,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有效貫徹實踐相關思想理念。以學科說明為導向,把握語文教學動態,在日常教學工作中保證方向性的正確。以語文課本為主要參考,精講課內經典文章,以課外閱讀為輔,提升學生語文能力。在語文教學工作中體現大語文的理念,體現語言文字的基本功能。

二、基本情況

本人這學期擔任七年級語文教學工作。

1、學生分析。

成績狀況。根據六年級招生考試分析,學生的語文水平參差不齊。優等生中等生的比例較小,差生所佔比例較大。分析其原因,語文能力水平較低。考試中,語文基礎知識得分還可以,語文閱讀及寫作得分較少,或這是導致語文成績差的主要原因。

思想狀況。據瞭解,學生對中學生活充滿希望,他們期待有一個美好的中學生活,也希望在中學學到更多的知識。大部分學生思想積極,學習態度端正。但也不乏少數學生成績極差,抱著隨大流混天過的思想。

能力狀況。據瞭解,大部分學生不具備自主學習能力,語文能力也較差。大部分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很大力度的監督。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尤其貧乏,知識面窄。但大部分學生具備了課堂學習能力,能夠認真聽講,自覺完成作業。

2、教材分析。

七年級語文在語文學習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銜接國小語文的相關字詞和語文知識,承啟忠學語文的相關內容。七年級語文還需繼續抓字詞的擴大鞏固學習,拓展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賞讀,同時作為中學課程,還設定了表達生活的寫作和綜合活動、口語實踐。七年級語文的教材設定考慮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徵,所選課文貼近孩子們的生活和思維或想象。

本冊書共設定六個單元。第一單元,神奇的想象世界;第二單元,多姿多彩的童年世界;第三單元,親人間的真摯濃郁的情感;第四單元,風格各異的四季風景;第五單元;經典名家的賞讀;第六單元,不甘平凡,樂於向上。

課文學習之後還設有相關內容。其中包括每單元之後的兩首詩詞誦讀,還有寫作實踐:讓你的想象插上翅膀;留在記憶裡的童年;家有許多溫暖的感覺;關愛家園;我和書的故事;小詩抒我心中情。拓展連結:童話世界的新成員——哈利波特;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走進高爾基和他的《童年》;蒐集農諺;爭當故事大王;懷念冰心。

教材課文設定容納語文知識,綜合體現語文素養的培養。而且各單元呈相連和遞進的狀態,讓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語文知識,符合學習規律。單元課文後的相關設定,緊緊圍繞本單元的知識體系,是知識的運用和能力的培養。

教材課文側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語文素質,如字詞,句子的理解,文段的賞析課文的整體感知。寫作實踐專業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本學期側重繼續培養學生記敘文寫作能力。拓展連結開闊學生視野,營造大語文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對語文及文學的興趣,對生活的熱愛及對人生、社會的認識能力。

三、教學目標

新課程教材的教學目標,不再是教材的教學目標,而是學生的語文學習目標,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於學生的情感體驗。

1、掌握七年級上學期階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詞的音義,並學會運用。

2、背誦教材中要求背誦的古詩詞、文言文、現代文及現代詩歌。

3、學習教材上的課文,完成本學期的教學任務。

4、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5、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掌握常用的學習方法。

6、培養學生語文朗讀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為培養學生語文語感打下基礎。

7、閱讀課程標準推薦的名著,培養文學興趣。

8、培養學生書寫充滿真情實感的記敘文的能力。

9、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陶冶學生情操。

四、教學措施

第一、課堂教學體現三維目標的整合性。新課程標準要求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緯度的有機結合。每一課時教學都要體現三維目標,根據實際要有機整合,不能機械地堆砌。

第二、體現大語文理念。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不能只教課文,更不能死記硬背,而是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這就拓寬了語文課堂教學,內容豐富多彩,搭建交流平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教學不能一言堂,不能再是老式的傳統的填鴨式教學。課堂上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積極討論探究創新。讓學生在自主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掌握學習的收穫。

第四、繼續推廣小組教學模式。注重過程性教學,課堂全程跟蹤小組活動,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不斷改進,不斷提升其效率。

第五、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多樣的教學手段可以吸引學生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第六、繼續推廣學生課前五分鐘演講。這樣對提高語文能力綜合素質有極大的幫助。也便於提高學生的興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七年級上冊語文短文《行道樹》《第一次真好》教案設計 篇11

1、品味詩歌的精美語言,體會詩歌中濃濃的母子情。

2、正確、流利按意義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詩歌,以培養語感。

3、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4、本課擬用兩課時教讀。

1、要求學生在課前通過圖書館和因特網,查詢表現母愛的詩歌、文章或圖片。

2、教師在備課前,也要蒐集一些有關資料。

一、導語

(教師播放《世上只有媽媽好》背景音樂)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一種感情,也是古今中外文學史上一個永恆的主題。泰戈爾的《金色花》藉助於金色花塑造了一個頑皮的孩子形象,表達了孩子對自己母親真摯的愛。而冰心的《紙船》卻藉著一隻小小的紙船寄託了對母親至死不渝的愛,表達了女兒思念母親的痛苦和悲哀。

二、整體感悟

1、默讀。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字詞:嗅

匿笑

花瓣

沐浴

禱告

妄棄倘若

2、朗讀。要求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按意義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1)教師放錄音。

(2)學生各自練讀。

(3)讓2—4名學生示範朗讀詩歌(或片段)。師生共同評價。

(4)進行朗誦比賽,評出5名優勝者。

3、整體感受。

讓2—4名學生說出自己讀完這首詩後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學生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教師一般不作限制。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學生四人一組對文章進行多角度品味探究。鼓勵學生敢於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1、作者為什麼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明確:一是印度人也喜歡用花比喻兒童;二是泰戈爾借美麗的聖樹上的金色花讚美孩子可愛。

2、孩子為什麼想變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讓媽媽知道?

明確:因為孩子懂得,母愛是無私的,對母愛的回報也應該是無私的,所以他想瞞著媽媽,為媽媽做點事。

3、為什麼媽媽見了面,說“你這壞孩子”?

明確:不見了孩子,媽媽心中著急;見了孩子,媽媽高興中帶著點兒嗔怪。

4、借紙船來抒情有什麼好處?

明確:抒情總要藉助於某種形象。中國自古就有疊紙船、紙鶴等寄託情思的傳統,冰心因襲了這一做法,幻想紙船能載著她對母親的愛和思念歸去。

四、質疑問難

鼓勵學生把不明白的地方說出來,尋求其他同學或老師的幫助。

五、拓展延伸

1、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展示各自蒐集到表現母愛的詩歌、文章或圖片,然後每小組選派一人到講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組最有特色的詩歌、文章或圖片。

2、教師補充一些重要的詩歌、文章或圖片。

六、佈置作業

1、這兩首詩都藉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對母親的愛。請你也用這種手法寫一段話或一首小詩,表現對父母的愛。

2、要求每個學生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無須花錢的事(洗腳、捶背等)。

課程標準要求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而培養語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將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寫的情景之中,與作者產生情感共振,從而盪滌、昇華自己的心靈,享受審美情趣。這是本教案設計重點之所在。

七年級上冊語文短文《行道樹》《第一次真好》教案設計 篇12

學習目標:1、初步瞭解神話故事的特點,體會想像和誇張在神話創作中的作用。

2.學會使用誇張和想像。

3.感受人類誕生後的歡欣與愉快。

學習過程:

一、基礎知識: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開天闢地女媧摻水塑造莽莽榛榛澄澈

2、文學常識填空。

(1)本文是根據古代神話改寫的,其體裁是,它詳細敘述了的具體過程,著力刻畫了女媧的母親形象。

(2)神話是遠古時代人民表現對自然文化現象的理解與想象的故事。它並非現實生活的科學反映,而是以遠古人民貧乏的生活為基礎,藉助和把自然和客觀世界擬人化的結果。神話帶有濃厚的色彩。

二、理解探究:

本文處處洋溢著因人類誕生而產生的喜悅感,請對下面的句子加以分析體會。

(1)這個泥捏的小傢伙,剛一接觸地面,就活了起來,並且開口就喊:“媽媽!”……女媧看著她親手創造的這個聰明美麗的生物,又聽見“媽媽”的喊聲,不由得滿心歡喜,眉開眼笑。?

(2)她工作著,工作著,一直工作到晚霞佈滿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

三、合作釋疑:

女媧造人的具體過程是真的嗎?你是怎樣理解這種寫法的?

四、課內精讀:

①天地開闢以後,天上有了太陽、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鳥獸蟲魚了,可是單單沒有人類。這世間,無論怎樣說吧,總不免顯得有些荒涼寂寞。

②不知道什麼時候,出現了一個神通廣大的女神,叫做女媧。據說,她一天當中能夠變化七十次。有一天,大神女媧行走在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圍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獨。a.她覺得在這天地之間,應該添一點什麼東西進去,讓它生氣蓬勃起來才好。

③添一點什麼東西進去呢

④走啊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個池子旁邊蹲下來。澄澈的池水照見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裡的影子也向著她笑;她假裝生氣,池水裡的影子也向著她生氣。她忽然靈機一動:世間各種各樣的生物都有了,單單沒有像自己一樣的生物,那為什麼不創造一種像自己一樣的生物加入到世間呢

⑤想著,b.她就順手從池邊掘起一團黃泥,摻合了水,在手裡揉團著,揉團著,揉團成了第一個娃娃模樣的小東西。

⑥她把這個小東西放到地面上。說也奇怪,這個泥捏的小傢伙,剛一接觸地面,就活了起來,並且開口就喊:?

⑦“媽媽!”?

⑧接著一陣興高采烈的跳躍和歡呼,表示他獲得生命的歡樂。?

⑨女媧看著她親手創造的這個聰明美麗的生物,又聽見“媽媽”的喊聲,不由得滿心歡喜,眉開眼笑。?

⑩她給她心愛的孩子取了一個名字,叫做“人”。?

1.解釋文中畫橫線的詞語。

神通廣大:

興高采烈:

2.文中畫曲線處運用的描寫方法是:a.,b.______________。

3.女媧為什麼就想到了造人?

4.她是如何造人的?

5.女媧捏的人有什麼特徵?

6.科技發展的今天,你是怎樣看待這個故事的,與同學們討論討論。

五、拓展延伸:大魚和小魚

小魚問大魚道:“媽媽,我的朋友告訴我,釣餌上的東西是最美的,可就是一點兒危險。要怎樣才能嚐到這種美味而又保證安全?”

“我的孩子,”大魚說,“這兩者是不能並存的,最安全的辦法就是絕對不去吃它。”

“可它們說,那是最便宜的,因為它不付任何代價。”小魚說。

“這可完全錯了,”大魚說,“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寶貴的,因為它希圖別人付的代價是整個的生命。你知道嗎,它的裡面裹著一隻釣鉤?”

“要判斷裡面有沒有釣鉤,必須掌握什麼樣的原則呢?”小魚又問。

“那原則其實你都說了。”大魚說,“一種東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出任何代價,釣鉤很可能就藏在裡面。”(8分)

1、這是一篇寓言,它構思的突出特點是通過展開情節內容的。

2、結合生活實際,文中的“釣鉤”可理解為。

3、大魚說話很注意限制性詞語的運用,請從畫橫線的句子中找出兩個這樣的詞。

4、如果你是“小魚”,你覺得“媽媽”講的使你最受教益的一句話是

答案

理解探究:(1)從女媧的心理、神態兩方面寫其喜悅。(2)通過景物描寫襯托母親的辛苦。

合作釋疑:女媧造人的情節是想象的,由於當時的人們無法對人的誕生做出科學準確的解釋,只好藉助想象來解決問題。這種想象體現了遠古時代人們強烈的探求慾望。

課內精讀?1.神通廣大:形容本領極大。興高采烈:形容人的興致高,情緒飽滿。2.a.心理b.動作?3.感到非常孤獨。她覺得在這天地之間,應該添一些什麼東西進去,讓它生氣蓬勃起來才好。4.從池邊掘起一團黃泥,摻合了水,在手裡揉團著,揉團著,揉團成了第一個娃娃。5.能說會走。6.略

拓展延伸:1、對話描寫或語言描寫2、致命的陷阱或騙局3、最安全的絕對

4、“一種東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出任何代價,釣鉤很可能就藏在裡面。”或者“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寶貴的,因為它希圖別人付的代價是整個的生命。”

七年級上冊語文短文《行道樹》《第一次真好》教案設計 篇13

一、教材分析

七年級下冊按照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版塊組織單元。全冊書六個單元,每個單元仍舊包括閱讀和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兩個部分。

本冊書中的六個單元依次安排瞭如下資料:成長、祖國、名人、文化、探險、動物。

第一單元中選取了五篇與個人成長有關的文章,第二單元的五篇課文都是歌頌祖國、抒發愛國激情的文章,第三單元中的文章寫的是名人故事,第四單元主要選編的是與文化藝術有關的文章,第五單元主要反映的是人類對自然界勇敢的挑戰,第六單元也是以自然為主題的單元,集中選取了狀寫動物的文章

從閱讀部分的選文來說,從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語言文字兩個方面作了嚴格篩選,新吸取了超多的名家名篇,並以整體感悟、品味語言、理清思路、把握意蘊、抓住要點、發表見解為閱讀潛力的實踐環節,全面思考、組織單元。

綜合性學習,第一、三、五單元仍舊是三次規模小、層次少的小活動,我們稱之為“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第二、四、六單元為三次規模比較大的綜合性活動,我們稱之為“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三次小活動分別是:成長的煩惱、我也追“星”、漫話探險,它們都是結合該單元的主題設計的,是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感染的一種延伸。每個綜合性學習都帶給了若干個活動,能夠根據不同狀況有所增刪。這樣,既有選取的餘地,又有創造的機會,真正為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帶給了可能。

本冊名著導讀介紹了高爾基的《童年》、笛福的《魯濱孫飄流記》和法布林的《昆蟲記》。它們都與課堂閱讀有著有機的聯絡,如:《童年》與成長單元,《魯濱孫飄流記》與探險單元,《昆蟲記》與動物單元,作為課內閱讀的一種延伸,它將因令學生走向一片更為遼闊的天地。

課外古詩詞背誦,選取了十首古詩詞。主要由學生讀讀背背,增加文化澱集。

漢語知識:瞭解實詞。

二、學生狀況分析

一、二班,經過上學期的學習鍛鍊,突出的特點是:

1、學生對語文課的認識和理解有了拓展。

2、能大膽嘗試和探究問題,開放性的問題有自己的見解。

3、大部分學生對語文學科有濃厚的興趣。

4、課堂上有用於帶頭的好學生,課堂教學開展還行。

存在的不足是:

1、學習語文的習慣養成差。

2、學習比較盲目,目標性不強。

3、學習的主動性、合作探究意識不強。

4、基礎參差不齊,兩極分化嚴重。個性是有兩個考20分左右的差生。

5、積累較少,閱讀面不廣。

三、教學設想

首先、要注意教學目標的整合性。傳統的目標設計有重結論輕過程、重認知輕情感、重智慧變化輕心理體驗。新課程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緯度的有機結合。

其次、要注意教學資料的開放性。要使語文課由單一轉向綜合,由平面轉向立體,由封閉轉向開放,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濃厚興趣,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學方式的互動性。要實現由少民主、不平等、單向傳輸向師生的和諧、民主、平等、互動轉變。師生互教互學,彼此構成一個學習的共同體。

第四、要注意教學過程的活動性。儘可能把過去由自己包辦的講解、提問轉化設計成學生的多種活動,透過學生的自主活動,讓學生掌握知識,並融會貫通,爛熟於心。

第五、注意教學手段的多樣性。應引進多種資訊化教學手段,使學生從單一枯燥的學習中解脫出來,去領略課堂裡的精彩世界,要增強了語文課的吸引力,加速了學生盛知過程,促進了認知的深化。

第六、要注意教學組織形式的靈活性。要在課堂教學中想方設法組織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等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

第七、注重教學評價的多元性。要改變以往一刀切的評價機制,實行全面的評價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教學措施

根據學生的狀況和我校的實際,本學期擬採用以下措施:

1、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

2、語文教學中,要加強綜合,簡化頭緒,突出重點,注重知識之間、潛力之間以及知識、潛力、情意之間的聯絡,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致力於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3、要重視學生思維潛力的發展。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指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發展他們的觀察、記憶、思考、聯想和想象的潛力,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4、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潛力。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啟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要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

5、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絡,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6、做好開頭的扭轉工作,扭轉以往不良的學習習慣。

7、實行分層目標教學,根據教學資料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

8、對學生進行雙基教學,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9、根據當前社會形勢,推行語文素質教育。

10、實行“雙體互促”課堂教學,培養合作精神,幫忙中下生提高學習興趣和成績。

11、實行互批共批,以改促寫的作文教學,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12、優化作業管理,做到每課過關,單元過關。

13、實行培優輔差,面向全體學生。

14、加強學生的閱讀量,培養興趣,提高寫作水平。

15、讓優生幫差生,實行“一幫一”學習語文。

16、課前一分鐘演講,包括自我介紹,新聞訊息,小故事,成語解說等,鍛鍊表達潛力

五、培優輔差計劃

主要措施:

1、培優重在拔尖,輔差重在提高

2、課堂上有意識給他們製造機會,讓優生吃得飽,讓差生吃得好。

3、課外輔導,利用晚修,文體課的時間,組織學生加以輔導訓練。

4、發揮優生的優勢,指名讓他帶一名差生,介紹方法讓差生懂得怎樣學,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5、對於差生主要引導他們多學習,多重複,在熟練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潛力,尤其是學習態度的轉變和學習用心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氣。

6、優生要鼓勵他們多做創新的事情,在閱讀和寫作方面多下功夫。

七年級上冊語文短文《行道樹》《第一次真好》教案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明察秋毫,怡然自得,龐然大物、夏蚊成雷”等成語。

2.熟讀並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1.瞭解古今詞義的差別,掌握基本的解詞方法,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培養閱讀和翻譯能力。

2.體會文言語體簡潔、典雅的特點。

3.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內容,品味作者在敘寫中表現出的童年生活的樂趣,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像思維。

德育目標:學會觀察、體味人生,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誦讀,體會文言語體簡潔、典雅的特點。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並分析是怎樣得來的。

●教學方法

1.讀議結合法。本為較為淺顯,應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從劃分停頓入手指導學生誦讀,正確劃分朗讀停頓,以理清句意層次,層次清則句意易明。在反覆誦讀中疏通文理,體會童稚時的偶趣之情,揣摩文章的妙處。然後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說說課文中哪些描寫富於童趣,自己最喜歡哪些句子。

2.譯述法。文章以生動的筆觸,記述了兒時“神遊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充滿童真童趣。指導學生疏通文字,領會課文大意,然後創造性地譯述課文內容,師生共同評點。

●教具準備: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及示範朗讀磁帶、投影儀及膠片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誦讀感知課文,梳理、積累語言材料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背景音樂:歌曲《童年》)

同學們,正如歌中所唱的,充溢著幻想和好奇的童年生活真的如陽光般燦爛。那時,一切都是那麼輕鬆愉快,童真童趣,童言無忌,憶起時總是醇香醉人,有誰來講講記憶中象“過家家”“鬥蛐蛐”這樣的樂事,讓我們大家共享你的稚真?(學生講述)清代文學家沈復也有過快樂的童年,《閒情記趣》中就記敘了他兒時一些趣事,今天讓我們一起去品味這清新率真的文字。(板書文題、作者)

設計(二)

童年是美好的,冰心老人贊其為“真中的夢、夢中的真,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今天我們要學的沈復的《童趣》就是一篇用簡約生動的白描語言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多媒體顯示:)

1.沈復(1763~?)字三白,號梅逸。清代乾隆年間人,工詩畫、散文。據《浮生六記》來看,他出身於幕僚家庭,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與妻陳芸感情甚篤,因遭家庭變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歷盡坎坷。妻死後,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後情況不明。

2.《浮生六記》,清代小說。系沈復在嘉慶年間所寫的一部回憶錄。“浮生”取一生浮蕩不定之義,源自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園序》中“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的慨嘆。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題,依次是《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

全書“筆墨之間,纏綿哀感,一往情深”(清王韜)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情。主要有兩大內容:(1)參與社會生活的艱辛,家庭生活,尤其是與妻子愛情生活的苦與樂。(2)記敘了遊賞天下名山秀水的感悟以及種.種藝術生活的樂趣。俞平伯稱讚此書:“雖有雕琢一樣的完美,卻不見一點斧鑿痕。猶之佳山佳水,明明是天開的圖畫,卻彷彿處處吻合人工的意匠。”

三、譯讀梳理、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大聲地朗讀課文,標註各自然段的序號,劃出疑難字詞。

結合註釋和字詞典,掌握字音。

投影:

正音:童稚(zhì) 鶴唳(lì) 怡然稱快(yí) 土礫(lì)

丘壑(hè) 癩蝦蟆(há má) 藐小(miǎo) 項為之強(wèi) (jiānɡ)

2.教師作朗讀指導,劃分朗讀停頓,分清句讀。

提示: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來源於古代漢語口語,和現代漢語同源異流,簡潔、典雅。“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指反覆誦讀,文意會愈加清晰,學習文言文更是如此。朗讀時要特別注意停頓、語氣、語調等。

朗讀時常在句子前後和中間作或長或短的停頓,一方面出於換氣的需要或使層次分明,另一方面為了充分表情達意。

文言文同樣有陳述、疑問、祈使、感嘆等語氣。如疑問語氣要讀出升調,感嘆語氣讀降調。

本文應以一個老人回憶往事的那種恬淡、悠然,但又飽含愉悅的情感來讀。首段中前三個分句是作者對遠逝往事的遐思,宜緩緩來讀,聲音深沉些;句中句尾是說那時的行為和收穫,可以略快,聲音略高,並注意正確停頓,以表達對結構的理解:“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以下三段,分用三個四字詞於段末小結,語氣要輕鬆些。朗讀“……則……果然……”和“……作……果如……”兩個判斷句時,語調略微歡快。

投影:(1)能/張目對日

(2)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3)使之/衝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

(4)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5)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

(例句中,“/”表示明顯的停頓,“‖”表較短的停頓,“ ”表示極短的停頓)

3.教師範讀,學生體會朗讀的情感和語調。

4.學生再讀,邊讀邊體味,並結合註釋,疏通文句。

投影:

(1)解釋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自己)

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白的,沒有染色的)(慢慢地)

鞭數十,驅之別院(用鞭子打)

以蟲蚊為獸(把……當作……)

項為之強(脖子、頸項)

興正濃(興趣)

果如鶴唳雲端(果真)

以叢草為林(樹林)

方出神(正)

驅之別院(趕、驅逐)

則或千或百(有時)

(2)指出加點的代詞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①必細察其紋理(代藐小之物)

②昂首觀之(代夏蚊)

③使之衝煙而飛鳴(代蚊子)

④蹲其身(代自己)

⑤觀之,興正濃(代二蟲)

⑥驅之別院(代蝦蟆)

(3)聯絡語境,揣摩、翻譯難句:①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②蹲其身,使與臺齊。(蹲下身子,使身子跟臺子一般高)

③神遊其中,怡然自得(全神貫注地沉浸在想像之中,愉快而又滿足)

④見二蟲鬥草間(看見兩隻小蟲在草間相鬥)

⑤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看清極細微的事物)

5.學生聽讀朗讀課文,識記文章的精彩情節,分小組創造性地譯述課文內容,師生共同點評。

(1)假如這些事是你親身經歷,你在譯述時需加進你自己的感受。

(2)假如你是童年沈復的朋友,要求你以“童年的夥伴”為題創造性地譯述課文。

(3)假如你是沈復的師長(父母親、老師),請以“兒子(學生)的傻事”為題,創造性地譯述課文。

四、理讀積累,品析意趣

1.學生朗讀課文,找出你認為有趣的地方,並說明“趣”在哪裡。

學生討論、交流,指名發言。教師歸納一些代表性的發言:

“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有趣,趣在仔細觀察,充滿稚趣,也充滿樂趣。

“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衝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有趣,趣在想像豐富,稚態可掬。

“餘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趣在入神,趣在陶醉其間,趣在憨態,趣在童心,趣在天真。”

2.學生邊讀邊梳理、整理,積累語言材料。

(1)找出文中音同形不同的字。

(2)找出文中義同字不同的字。

(3)找出文中字同義不同的字。

(4)找出文中意義相對、相反的字詞。

(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6)找出文中的成語並解釋。

(7)找出文中的省略句。

學生分類尋找、整理,整理內容大致如下。

(1)音同形不同的字:礫-唳   鶴-壑  向-項

(2)義同字不同的字:察-觀-視-見   唳-鳴  素-白

(3)字同義不同的字:觀:昂首觀之(看) 作青雲白鶴觀(景象、景觀)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必細察其紋理(觀察)

神:定神細視(精神、注意力) 神遊其中(感受、想像)

時:餘憶童稚時(時候) 故時有物外之趣(經常)

以:徐噴以煙(用) 以叢草為林(當作)

為:項為之強(因為) 以叢草為林(把)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被)

之:故時有物外之趣(的) 項為之強(代指“昂首視之”)

(4)意義相對、相反的字詞:藐小之物-龐然大物 凹-凸

(5)成語:明察秋毫:比喻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問題都看得很清楚。

龐然大物:外表上龐大的東西。

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

夏蚊成雷:夏夜裡蚊群嗡嗡的叫聲像悶雷。

(6)通假字:項為之強,“強”通“僵”,僵硬。

(7)省略句:“鞭數十”應是“鞭之數十”

“使與臺齊”應是“餘使目與臺齊”

3.熟讀文章,嘗試背誦。

五、課堂小結

《童趣》是作者追憶童年生活的一篇極有情趣的散文,文辭簡約,韻味雋永。恰如俞平伯先生評論《浮生六記》說:“無酸語,贅語,道學語。”“奇文共欣賞”這類小品文猶如香茗、佳釀,是宜悠然中讀美文,品人生的。

六、佈置作業

沈復觀昆蟲而寫成此文,你在童年時也有這樣回想起來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嗎?請參照本文,從記憶的倉庫中採擷一兩朵童年生活的亮麗花瓣,寫一個表現童心童趣的片斷。

七年級上冊語文短文《行道樹》《第一次真好》教案設計 篇15

【設計總理念】

一、讓學生自己發現寫作的話題

我的寫作教學原則之一是鼓勵學生自己負責選題寫作。

原則之二是必須在解決“寫什麼”,“為什麼寫”的基礎上才指導學生進行“怎樣寫”的技巧學習。在我看來,作文的範文不僅提供給學生寫作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它必須教給學生怎樣發現生活中的寫作話題。

最好的學生作文不是關於火星或者其他未來世界的描寫,而是有意義的家庭情景和個人經歷。許多學生之所以覺得沒東西可寫,是因為他們認為寫作的話題應該是非同尋常的。

二、濃縮教學內容,明確學習目標

語文教材不是知識的講解形式,而是知識的使用形式。教師應濃縮教學內容,把“蘊藏於課文中的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提煉出來”,把學生必須學習而又可能學習的內容教給學生。對這篇課文而言,這個必要的知識與能力就是“以小見大”的作文方法。

為了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教師的啟發(提問)要努力促使學生的思維覆蓋全篇課文,做到“全域性性啟發”。以提高教學效率,濃縮教學內容,用較少的教學時間,取得較多的教學效果。

三、儘可能地教出課文原有的“美”來,儘可能把課文交給學生來“讀”

愛默生指出:把自己的生活當做正文,把書籍當做註解;以一顆活躍的靈魂,為獲得靈感而讀書。

基於對教師“主導”地位的反思,我嘗試在教學中把“點菜”的權力還給學生——即教學不一定根據教師的計劃來推進教學,教師將努力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來設計課堂教學,努力讓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優化課堂結構,充分保證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但作為單元作文的範文,應該說它與單元重點(記敘的詳略)聯絡得不很緊密,因為此文無論怎樣分析,都不能把“詳略”看成是本文的特點或特色。本文的主要特點應該是“以小見大”,是通過一件生活小事來反映出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哲學思想和一種傳統的美德。因此,在確定課堂教學目標 與重點,應依據範文,擬為“學習‘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和家庭題材的作文寫作”。

文章的立意比較深遠,據作者的自述,這篇文章寫作的起點是“孝”,但由於“孝”已經寫不多少新意,所以把文章的著眼點放在“生生不息的生命”,據此,這篇文章就有了一個由故事層面與哲學層面組成的多層次的中心。在學習時雖然不必講這些術語,但應該理解這一點。

文章的另一個特點是巧妙的結構和優美的語句,這是學生作文“技法”方面的範本,在教學時應注意進行點拔。

【教學目標 】

1、發現(挖掘)生活中的可供寫作的素材;

2、學習《散步》一文,感受這篇散文在語言、構思與立意等方面的好處;

3、學習“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

4、提高散文的閱讀能力和對寫作的興趣,進一步堅定寫好作文的信心。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品味細節,感受課文;

難點:在學習中理解(而不作理性地講解)“小”“大”其實是一體的東西,“大”(思想、情感、立意、主旨)是蘊含在“小”(故事、細節、情節)裡面的東西,二者是不可分離的。

【教學過程 設計】

一、課前談話:發現家庭生活中的寫作素材

教師儘可能不著痕跡地同學生交談,以引出今天的學習內容——家庭題材作文的寫作。在談話中,教師可以從以下等方面設問:

你們一家住在一起的有幾個人?你們一家人都喜歡些什麼?有沒有你們都喜歡的事?

看電視——幾臺電視機?不爭不搶嗎?服從誰?意見真的統一嗎?哪一部片子給你們的印象較深?大家對劇中的人物評價完全一致嗎?

逛商店——什麼商店?幾個人?什麼櫃檯?只看不買嗎?買些什麼?

看書——各看些什麼書?誰先看?誰向誰介紹?有時一本好書不會搶嗎?對書中的人物觀點大家意見一致嗎?有沒有發生過爭執?你現在你們爭執的根本原因(深層原因)是什麼?

下棋等——誰先喜歡的?其他人又是怎麼喜歡上的?

【設計意圖:既然是寫作指導課,那麼這堂課的重點與中心就不應該是《散步》一文,因為課文無非是用以指導寫作的“例子”而已,課堂的重點與中心就應該是“寫作”的指導,而“寫什麼”,生活中有哪些東西是最好的寫作素材?就成了一堂課的第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教師先“隱藏”意圖,與學生“聊天”,既減輕學生對作文的恐懼,又有意無意間讓學生髮現許多自己身上身邊的寫作題材。

因為關於選題,我學到的最好的一點是設法讓每個學生都發現他自己身上的有意義的話題。

前幾年,當我說“你們來寫什麼”時,我並沒有意識到我已經向學生傳遞了錯誤的資訊,現在我知道應該說:“我們的生活中有些什麼?有那些值得細細品味的小事呢?”

所有的學生都有好的話題,我們可以幫助學生去發掘這些話題。而家庭生活是寫作最重要的一個話題庫,因為所有的學生都帶各自豐富的家庭故事來到學校。

因此這一步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認識到探索到家庭故事的豐富性。】

二、轉入範文的學習:匯入 範文《散步》

教師作轉語:我曾拿這個問題問過一個師範學院的老師,他的答案是《散步》,而且他還拿出了一篇文章,來證明他所說的話。這實在是一篇情真意切,優美感人的文章,今天我們就來學一學,這位教師是怎樣把家庭中的一件小事寫得興味盎然,引人入勝的。[板書]

三、整體感知範文——朗讀指導

1.要學好一篇散文,最重要的是有感情地朗讀,這既是一種對好文章的品嚐,也是一種理解得對不對的證明。而要朗讀好一篇文章首先要確定它的感情基調:是歡愉還是悲哀,是輕快還是沉重等等。這篇課文感情基調是怎樣的?

參:(歡愉而深沉)

2.“我”的語氣、語調該怎樣把握?提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①“我”是個中年男子。③在這個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③散步中,處處表現“我”孝敬母親,又疼愛妻子、兒子的感情。

【設計意圖:閱讀感知本來就沒有一定的客觀標準,如果能讀到“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教學目的也就基本達到了。“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以讀代講或多讀精講的效果絕不應低估,“熟讀成誦”“背熟記牢”應該大力提倡。

如果說真有什麼最優化的語文教學法,那就是直接地熟練地閱讀文字,達到心與言謀,神與文通。所以,拿到課文的第一步,是朗讀。】

四、以問解文,分析範文的語言、結構和內涵

問題一:要你說說,你看這一家子四口人中,誰的權力最大,誰有真正的決定權?

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具體結合多媒體進行推進。

(1)“我”聽母親的:

(2)母親聽孫兒的:

(3)妻子聽“我“的:

(4)兒子聽“我”的:

那麼究竟聽誰的呢?——由“愛”決定,這個“愛”,對長輩來說,是“愛幼”;對子女來說,是“尊老”。

問題二:文中說“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領袖在嚴重關頭時那樣。”這是不是小題大作了呢?

參考——我是一家之主,在母親和兒子發生爭執時必須處理得當,否則就會影響家庭成員的感情,這是一種使命。作為一箇中年人,肩負著承前啟後的重任,既要愛幼,更要尊老,生活的沉重使命使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

問題三:文章最後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是不是也太誇張了呢?

參考——“我”背的是母親,妻子背的是兒子。母親給我們以生命,而兒子又是這生命的延續。這血脈相連的三代人緊緊連線在一起,構成了生命的整體。如今,我們把母親和兒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揹負著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產生了一種深沉、莊嚴的感覺,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類社會中承前啟後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在處理以上大問題時,有可能隨意地出現以下小問題:

文章一開頭就開門見山,寫我們在田野散步,第二段筆頭一轉,卻寫母親本不願出來,這樣寫的作用是什麼?

母親為什麼不願出來?為什麼又出來了呢?從中可以看出兒子對母親怎樣?母親對兒子怎樣?

母親聽話和兒子聽話有什麼不同?

交代散步的原因。

老了,走遠了會累

兒子勸她該出來走走

兒子孝順關心母親,母親也很聽話

小時侯我聽話出於依賴和尊敬,母親聽話出於信任和尊重。

“我決定委屈兒子”是不是我不在乎孩子的意見?

“我決定委屈兒子”並非不愛兒子。只是拿母親和兒子比較來看,母親年事已高,在世時日已短,今後像這樣的“散步”很難說還有幾回了。“我”十分孝敬母親,想盡最大的努力滿足母親的願望,這種孝心是難能可貴的。

最後,我打算怎麼辦?

為什麼?

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隱含了一層什麼意思?

最後走大路了嗎?為什麼?

這反映了母親什麼樣的情感?

哪一個動作表現了母親的這種感情?

委屈兒子。

大路方便老人,為了照顧母親,我打算走大路。

母親年老體弱,我陪她的日子不多了

沒有母親改變了主意。走小路小孩子感興趣,母親愛孫子,想讓孫子高興

對晚輩關心愛護,對孫子真心喜愛

摸摸

我背母親,妻子背兒子,二人背得吃力嗎?

那麼,為什麼我們要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象我背上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呢?

不,因為母親兒子都很輕。

中年人肩負承前啟後的責任,母親和兒子是生命中最重的砝碼,在每位兒子眼中,母親便是全部,在每位父親眼中,兒子同樣是生命中最重的

另:散步前,文章還有一段對初春的描寫。找出來,看看這段描寫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第4段是對初春的描寫。新綠、嫩芽、咕咕的冬水,寫出春的氣息。在這樣的氣息中,使人感覺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喚。正是因為感受到冬去春來,氣候轉暖,生機萌動,全家人才一起出來散步。這是對全文的鋪墊。另一方面也使文章的感情基調由深沉變得歡愉起來。

【設計意圖:問題是思維的發動機,要引導學生細讀課文,必須既要教師用問題加以引導,又要學生能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所以這裡雖然設計了一些框架性的問題,卻沒有具體的一步一步的推程序式,因為過程不應該是完全被設計、被預料的。】

五、依據範文進行寫作方法的指導:以“小”見“大”

教師提示:這篇散文寫三代人之間深沉的愛,作者有沒有面面俱到,把生活中各種事情都拿來寫呢?作者是怎樣做的?

[或者:教師設問:本文寫了一件什麼事呢?(初春全家人散步的事。)本文正是通過散步這樣的小事,表現了祖孫三代人互敬互愛的思想感情,進而讚美了敬老愛幼這種人類高尚的道德情感。這用的是以小見大的手法。]

結論:“以小見大”的寫作技巧

什麼是“小”?請指出反映一家人互敬互愛的細節?

s:母親和兒子發生分歧,我思考後決定走大路(對母親的尊敬);母親改變主意,(母親喜愛孫子)這些細節描寫,細緻而傳神,表現了一家人互相理解體諒的情感

全篇只寫了“散步”一事,但讀來饒有興味,除了真情動人外,再一個原因就是敘事波瀾起伏,引人入勝。入題寫“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予和兒子走在後面”,“散步”已經起步,本該照直走下去,而文章在這裡起了一個波瀾:“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等到“我”出於愛母之心決定走大路時,事情偏偏又不照“我”的決定發展,母親要改走小路。真是一波末平,一波又起。這兩處波瀾不僅使記敘擺脫了平鋪直敘的弊病,而且展示了“我”對母親的摯愛,母親對孫子的親情。

什麼是“大”?(課文短短八百字,卻是一曲溫馨雋永的親情之歌、倫理之歌、生命之歌。其思想內涵的三個層面清晰可辨,耐人尋味。)

故事層面:親情。

文章的基本線條是:“我”勸母親散步→全家人一塊散步→走大路與走小路的分歧→“我”母親依從了“我”兒子的→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別背起母親和兒子。從而寫出了一家人之間的互相愛護、尊重、體貼和理解。

寓意層面:使命感。

《散步》以第一人稱敘述,與其說為了真實親切,不如說為了強化主體意識,實現使命感。文中的“我”,一箇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肩負著承前啟後的責任。當“我”揹著母親,妻子揹著兒子,“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時,覺得“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裡通過特寫鏡頭的定格描寫,強化了中間一代人的主體意識,強化了使命感。

哲理層面:生生不息。

當我們從生命與時空的意義上來審視三代人的“散步”時,卻應該說,這裡還隱含著“生生不息”的哲學道理。尤其是兒子的一個“偉大”發現:散步的三代四口人“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這是生命的延續與發展,具有哲學的色彩。

【設計意圖: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是本堂課的學習目標,它的基礎是對文字的學習,因此,它放在對文章的閱讀賞析之後。而且由於在課堂之始已著力於“小”(故事、細節、情節)的指導,此處就著力於對“大”的理解。】

六、讀寫結合,進行仿寫練習

[這一步未必進行,有必要則行之;無必要則刪之。]

仿寫練習一:

依照句子“後來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在路平坦;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寫一句話,要出“一家人”的一個分歧點或矛盾產生的焦點所在。

有時候,( )個人也會——

後來發生了——

仿寫練習二:

依照句子“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領袖在嚴重關頭時那樣。我想找一個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願意。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伴同母親的時日已不多了。”寫一段在家庭成員產生意見分歧或矛盾時,“我”的心理活動(請注意,你可能不是決定者,所以不能簡單地模仿)。

仿寫練習三:

我說:“走大路。”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隨小路望去:那裡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是水波粼粼的魚塘。

七、由一到多,從“多篇”中悟得“一法”

[這一步也是機動,有時間行之,時間不足放到下一課時進行。]

閱讀學生習作《散步》,體會換一角度對家庭生活題材的把握方法,進一步體會“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並且體會文章詳略的處理方法。

教師指導:

1、 莫懷戚的《散步》是從一箇中年人的角度來寫的,沈愚的《散步》是從一個“孩子”的角度來寫的,由於角度的不同,兩篇文章在敘述語氣上有什麼不同?

2、 由於“我”的角色由一家之主轉換成需要教育幫助的“孩子”,沈愚的《散步》在詳略的處理上有什麼特點?它詳寫了什麼?略寫了什麼?

八、小結:

1、 大家要相信一點:好作文就是從平常的生活中來;許多細小的事,只要你能用真情去體味,用匠心去構思,就能寫成非常感人的文章(結合適應性考試的近滿分作文)。

2、 對國中生而言,尤其是寫記敘文,“以小見大”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好方法。小處要能見細,即要有細節;大處要落實,即不能刻意誇大。

3、 這樣的好文章很難得,大家要爭取把它背出來。這是語言材料的積累,如果說作文的技法是建築的設計和建築技術,那麼好文章的朗讀背誦就雖對材料的積累——沒有大理石、花崗岩、好的木材鋼筋,我們怎麼能建造出美麗的高摟呢?

九、作業 :

1、仿寫;

2、觀察自己的生活,想一想是否真的有許多值得一寫的“生活細節”?

七年級上冊語文短文《行道樹》《第一次真好》教案設計 篇16

○教學目標

① 知識和技能: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通過比較閱讀提高審美情趣。

② 過程和方法: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品味揣摩語句。

○課前準備

學生:強調課文預習,自讀課文,圈點生字詞。勾畫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難問題。

教師:①準備課前說話訓練的資料(尊老愛幼的故事),安排學生作準備。②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內容

① 整體感悟課文內容。

② 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設計

匯入

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體現著人世間美好的情感——親情。其實,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都沐浴著親情。哪位同學能聯絡生活實際,說說你都感受到了哪些親情?(學生舉例回答,教師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飯、看電視、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這樣平常的小事,也能體現出濃濃的親情。《散步》這篇課文就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

出示學習目標並板書課題

感知課文內容

① 檢查生字詞。

② 教師可配樂範讀課文,學生體驗作品的語感和情感。

③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或仿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④ 帶問題朗讀課文。

大螢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a.課文寫了哪幾個人物?主人公是誰?

b.在散步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用文中的語言也可以)

「教師導學」

“讀”是學生接觸課文的開始,也是學生自主與文章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這一部分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於形式。

[教師小結]

文中描繪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為紐帶組建起來的。散步過程中所發生的事,只要意思對即可,給予肯定。用文中一個詞來概括“分歧”。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師引導]精讀課文,想一想在散步過程中“分歧”是怎樣解決的?

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膽提出來,共同探討學習。

[提示質疑]a.母親為什麼偏偏要走大路?

b.“我”為什麼感到責任的重大?

[教師小結]

大路平順,便於老人行走,況且母親身體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親的身體情況,為下文進行埋下伏筆。“我”為什麼感到責任重大?學生根據課文可能回答,因為一切都取決於我。本段中告訴了我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巳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總是聽我的。”引導學生認識到在這個家庭中,“我”正好處在中間,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擇錯誤就會傷害家中成員的感情,破壞家庭的和睦,破壞家中這份濃濃的親情。(這個祖孫三代人家中包含著祖孫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於這四種親情糾纏在一起,而他們又取決於“我”,所以“我”感到了作為中年人責任的重大。

[教師引導]展開想像,體驗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走小路,那麼,母親會怎樣想?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在班裡談感受。

(過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處理不得當,就會產生家庭矛盾。通過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麼道理?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教師小結]

不管做什麼事情應先考慮老人的感受,先照顧他們。他們辛苦了一輩子,不容易。之中的“我”決定順從母親而委屈孩子,原則是一個“孝”字。當上有老,下有小,兩頭無法兼顧時,應該顧老的一頭。這正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過渡)設想一下:晚飯後,全家人在一起看電視,爺爺奶奶喜歡看戲曲節目,爸爸媽媽喜歡看時事報道,你喜歡看動畫片,而遙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該怎麼辦?

[學生討論歸納]

教師對於學生的回答要給予肯定和完善,並希望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繼續遵循這個道德準則。

(過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親走大路,母親同時也為兒子解決了這個難題,改變主意,走小路。你從中感受到什麼?

a.我們可以感受到母親對小孫子的什麼感情?

b.作者為我們展示了什麼樣的家庭?

c.分別用兩個字概括出“母親、妻子、我”是什麼樣的人?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可)。

重點研讀

(過渡):“我”和妻子是如何揹著母親、兒子走過那條小路的?為什麼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最後一段,體會這段話的深刻含義。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探討一下說說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這部分討論旨在讓學生自主探究,通過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對於學生的討論和作答,教師應鼓勵、肯定,積極引導,適時點拔。)

[教師小結]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著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養孩子,肩負著承前啟後的責任,體現了“我”對生活的一種責任感、使命感。整個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組成。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這樣大詞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說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親,妻背兒子,從表面上看,“我”害怕他們摔著,其實也就是對老的尊敬,對小的愛護。作者在字裡行間流露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生命就像一隻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遞。

(這部分是對課文的咀嚼和消化階段,也是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最佳時機,所以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勵學生,適時啟發。儘可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重點研讀後,全班學生齊聲朗讀最後一段。

比較閱讀

請同學們速讀課後短文《三代》,思考問題:

① 這篇短文寫了什麼事?

② 《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較,哪個故事更感動你,說說你的理由?

[教師引導]

學生讀後,小組交流,教師鼓勵,並因勢引導:編者為何把《散步》作為本文的範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可以把兩篇文章通過比較,體會《散步》寫的精彩之處,可以從語言、寫作方法等進行比較。(學生答案會多種多樣,所以要求學生舉例說明緣由,只要說得有道理即可。)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歸納:

①《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寫。文中有兩處對初春的描寫,這段描寫在全文中起到襯托的作用。第一處是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大塊小塊的新綠”“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裡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新綠”、“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氣息的透露,它顯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機,這是對生命的高歌,對生命的禮讚。第三處描寫母親所望到的小路遠處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水波粼粼的魚塘。這些都寫出春的氣息,春天在召喚,生命在呼喚。字裡行間留露的正是一種對生活的酷愛,對生命的珍愛。

②在散步中兩兩對稱的句子很多。“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子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運用對稱的句子,互相映襯,使我們讀起來很有情趣。語言樸實,但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

③以小見大的寫法:通過描寫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愛幼這個社會大主題。

[教師小結]

同學們通過比較閱讀,能夠初步對文章進行鑑賞,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寫作中,嘗試運用這幾種寫作方法,一定會給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都學到了什麼?在思想上感悟到什麼?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師總結]

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就是想讓同學們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你的家庭穩定、幸福!同時也讓我們珍愛親情,珍愛生命!最後我們一起唱首歌,來感受這人間最美好的感情——親情。教師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學生齊唱。

小結

《散步》是一篇秀美雋永、蘊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它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這節課上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得到潛移默化地薰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給學生理解課文豐富的內涵提供了學習的廣泛空間。引導學生品味揣摩語言,也增強了語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板書設計

散步 莫懷戚

母親 走大路 ↑承上

散步 分歧→{我 妻子 責任重大→使命感

兒子 走小路 ↓啟下

七年級上冊語文短文《行道樹》《第一次真好》教案設計 篇17

【設計思想】

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本文的主要特點應該是“以小見大”,是通過一件生活小事來反映出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哲學思想和一種傳統的美德。因此,在確定課堂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時,我依據作者寫作初衷,把“尊老愛幼”這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作為教學的重點,把學習“以小見大”的寫法和清新優美的語言作為學習的難點,把本文當作家庭題材的學習範文。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反覆誦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所傳達的思想內涵,培養閱讀分析能力。

過程與方法:讀一讀、議一議,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課文研討。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文章中流淌著的濃濃的親情,培養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完成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具有象徵意義的關鍵語句及寫法特色、語言特色。

【課時安排】

本文屬課內自讀課文,安排一課時,課前安排預習。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找一會唱《讓愛住我家》的學生唱幾句,讓學生談談歌曲讓人感動的原因(親情)。由此匯入課文。

(設計意圖:因為激發學習者的動機、興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強教育者及學習者的感情交流,是促進認知發展的支柱和動力。所以感人的歌曲,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感人的歌詞,使其感悟到親情的可貴,使學生在探討中與作者情感上產生溝通,從而更好地感悟課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讓優秀學生範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並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掃除閱讀障礙。

1、檢查閱讀效果:

⑴ 散步的人有哪些? ⑵ 散步的季節呢? ⑶ 散步的地點?

⑷ 散步中發生了什麼事情? ⑸ 結果如何?

(設計意圖:問題宜簡單,學習起步階段要儘量讓每個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悅。梳理內容的目的是提醒學生初讀文章時應該關注的要點有哪些,也是讓不同程度的學生拉近距離,為下一步的學習活動提供一個共同的平臺。)

三、精讀課文,合作探究:

探究點一:

產生分歧的原因是什麼?你又是怎樣理解這個結果的?

學生回答,

教師小結:分歧的結果是“我”順從了母親,母親則順從了自己的孫子,這一結果充分顯示了“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我”作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一代,恪守孝道,值得讚美;母親作為年邁的老人,卻不顧自己的身體,關心下一代成長,愛幼之情躍然紙上;妻子的無聲支援,其“賢惠”的品質也值得讚美,婆媳關係向來是家庭關係中比較敏感的一種關係,但在文中卻和諧而無聲地促成了一個美滿的家庭。

探究點二:

這篇文章難道僅僅是寫散步嗎?文章的最後一句: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有什麼深刻含義?

學生回答,

教師小結:一邊是風燭殘年的母親,一邊是未成年的孩子,他們都需要我們的照顧和關心。所以從表面上看,這表現了中年人肩負著既要扶老又要攜幼的人生責任;從深層的意思看,這裡的“我和妻子”代表著中年人,“母親”代表著過去,“兒子”代表著未來,所以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則象徵著中年人肩負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歷史責任。文章的結尾,用象徵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境界,意蘊更深刻。

四、再讀課文,研討賞析

《散步》這篇散文,從寫法上來講,以小見大,是一篇公認的美文。除了美在文章的立意、主旨外,就文章的文字本身來說,也有許多“美點”可尋。同學們可找出最喜歡的語句和段落大聲自由朗讀,進一步感受文章的美。

(讓學生明確,所謂“美點”,就是找出課文中自己認為寫得最生動最形象的,能給人強烈的美感、給人有力的感染、給人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的地方。)

教師可先舉了一個例子:文章的開頭很美,美在開門見山,美在一開始就是“我們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這個簡潔而富有詩意的鏡頭。

你們還能在文章中找到其他的“美點”嗎?

學生分組開始小組討論,然後進行全班交流。

學生的答案應該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美在對春景的生動描寫。

如1:“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這些景物為人物增添了色彩,增添了生機和活力。)

如2:“那裡有金色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優美迷人的田園風光,一家人在此散步,感情和諧、景色宜人。)

(二)美在文章多處出現比較對稱、意蘊豐富的語言,讀起來給人以美感。

如:“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

“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

(設計意圖:本環節讓學生在課文中尋找美點,就是引導學生學會尋找“美”的感覺、表達“美”的感受、增強“美”的判斷、注重“美”的咀嚼。以此培養學生一種閱讀習慣,拓寬學生觀察課文的角度與視點。

五、拓展延伸(視時間情況,選擇其中一個進行)

1、想想看,在家庭生活中,你與父母有過分歧嗎?當時你是怎麼處理的?學了這篇文章後,你覺得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你該怎樣做?(引導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及時鼓勵、表揚。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

2、愛的表達方式有很多種,談談我們應如何來表達對父母、對親人的愛?

六、小結全文

同學們,散步這一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兒,在作者筆下卻是別樣的溫馨!生活中不缺乏美,只是缺乏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讓我們做個有心人,用心感受生活,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溫馨!

七、作業設計

抓住你生活中的一點小事,寫一篇小文章,抒寫一下你與家人間的濃濃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