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九年級語文上冊《劉姥姥進大觀園》教案(精選14篇)

欄目: 教學工作計劃 / 釋出於: / 人氣:2.75W

九年級語文上冊《劉姥姥進大觀園》教案 篇1

1.讀懂課文,把握小說的結構和內容,整體把握人物形象。

九年級語文上冊《劉姥姥進大觀園》教案(精選14篇)

2.學習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等細節的描寫來分析人物性格。

3.親近經典名著,加深對祖國語言的熱愛之情,提高審美鑑賞能力。

一、匯入新課

鴻篇鉅作《紅樓夢》,記錄了以賈府為代表的封建家庭的興衰榮辱歷史,描寫了以寶黛為首的青年男女的愛情,刻畫了金陵十二釵等人物的命運。但有一位並不屬於大觀園卻被作者刻畫得栩栩如生的人物,就是七十五歲高齡的劉姥姥。作者曹雪芹為什麼不惜筆墨去刻畫這樣一個與周圍環境、人物極不協調的劉姥姥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曹雪芹的《劉姥姥進大觀園》,一起來尋求答案吧!

【教學提示】

或播放《劉姥姥進大觀園》影視片段,形象直觀,便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視訊資源見光碟)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初讀課文,理解內容

1.背景介紹。

一部《紅樓夢》劉姥姥共三次進賈府。

一進:是劉姥姥的女婿狗兒不爭氣弄得家業蕭條,就搬出了城住到了鄉下。到了年冬歲末,狗兒家生活艱難,岳母劉姥姥只好藉著狗兒祖上與王夫人家連過親,到賈府攀親,尋求救濟。

二進:劉姥姥為感謝上次賈家的救助,特地去謝恩。見識到大戶人家的吃穿行等事宜,課文所選即是二進大觀園內容。

三進:劉姥姥得知賈府被抄,去獄神廟探望鳳姐,鳳姐拜託她一定要把巧姐找回來,她費了好大勁才把學唱戲的巧姐贖回來,帶著巧姐到鄉下。

【學法指導】

瞭解相關背景,或閱讀名著全文,可為課文做有效鋪墊。

2.熟讀課文,嘗試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內容。

明確:作為社會底層的農家老婦劉姥姥,來到貴族賈家,與上流社會的賈母、王熙鳳等人一起用餐,在王熙鳳等人的安排下,鬧出了許多笑話。

3.給本文內容劃分結構。

第一部分(賈母便笑道……還有好的呢,我都帶你去瞧瞧)寫劉姥姥驚歎瀟湘館內的陳設奢華。

第二部分(說著,一徑離了瀟湘館……將各樣的菜給板兒夾在碗上)寫劉姥姥用宴,在王熙鳳等人的策劃下上演“笑”劇的全過程。

第三部分(一時吃畢,賈母等都往探春臥室中去閒話……婆子們添上碗箸來,三人吃畢)寫劉姥姥上演“笑”劇後的感慨及鳳姐、鴛鴦等人以實情相告。

目標導學二:研讀細節,分析人物形象

閱讀課文“鴛鴦一面侍立……一時吃畢,賈母等都往探春臥室中去閒話”的文字,回答以下問題。

1.為什麼眾人發笑之前先是“發怔”?

明確:“發怔”這一神態的細節描寫得尤為傳神,一方面寫出了劉姥姥的語言及“鼓著腮不語”的神態出乎大家的意料,瞬間寂靜,又與眾人大笑的熱烈場面形成強烈對比。

2.這篇課文細緻地描寫了各具情態的笑,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請說說主要人物的笑有什麼不同,反映了他們怎樣的性格特點。

明確:鳳姐、鴛鴦的笑而不露,反映出她們善於計謀,愛耍小手段、取笑、捉弄人的性格特點;史湘雲“掌不住,一口茶都噴出來”,反映出她的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林黛玉“笑岔了氣,伏著桌子只叫‘噯喲!’”,可見她的笑是極力控制,反映出她含蓄、有教養而又謹慎的性格;寶玉笑時鑽到賈母的懷裡,反映出他的天真、孩子氣,也寫出了賈母愛孫之心;探春手裡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反映了她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特點,也可以看出她要強的個性;惜春笑得肚子疼,讓奶母給揉腸子,反映出她嬌氣、孩子氣;“王夫人笑的用手指著鳳姐兒,只說不出話來”,寫出王夫人已知道是鳳姐導演的,但又不便張揚的心理,也保持了雍容與尊貴。

【教學提示】

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引導學生關注文字從多個側面與細節表現人物性格特徵的手法。

3.揣摩下面句中的加點詞語,分析其作用。

劉姥姥便伸筷子要夾,哪裡夾的起來?滿碗裡鬧了一陣,好容易撮起一個來,才伸著脖子要吃,偏又滑下來,滾在地下。

明確:“鬧”“撮”兩字寫出了劉姥姥不習慣沉且滑的筷子,夾不住鴿子蛋,以至於鴿子蛋滿碗亂跑的情形,生動、傳神地寫出了劉姥姥夾鴿子蛋時的窘態;“伸”字突出了劉姥姥吃鴿子蛋時的小心翼翼而又憨態可掬;“滑”和“滾”兩字寫出了筷子光滑、鴿子蛋小,且鴿子蛋掉下時速度之快。這些詞語生動傳神地寫出了劉姥姥吃飯時遭受戲弄的可笑而無奈的窘相。

4.賞析有關劉姥姥的言談舉止的句子,分析劉姥姥這一人物形象。

(1)原是鳳姐和鴛鴦商議定了,單拿了一雙老年四楞象牙鑲金的筷子給劉姥姥。劉姥姥見了,說道:“這個叉巴子,比我們那裡的鐵掀還沉,哪裡拿的動他?”……也照樣換上一雙烏木鑲銀的。劉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銀的,到底不及俺們那個伏手。”

(2)劉姥姥便站起身來,高聲說道:“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吃個老母豬,不抬頭!”

(3)“姑娘說哪裡的話?咱們哄著老太太開個心兒,有什麼惱的!你先囑咐我,我就明白了,不過大家取笑兒。我要惱,也就不說了。”

明確:(1)金銀的筷子反而不及平常的伏手合用,可見劉姥姥樸素實在的老農婦形象。

(2)劉姥姥之所以故意出醜,是因為她早已知道是為了哄老太太開心,但她絕不是傻子,而是一位“大智若愚”的人物,為了環境的需要,她不得不裝作愚者,以獲得別人的同情,希望得到些恩惠。

(3)面對鴛鴦與鳳姐的“賠不是”,劉姥姥說的這番話,表現了她的善良純樸。

總之,劉姥姥是一個善良、風趣、機智的勞動婦女。

目標導學三:歸納總結,理解主題

1.鳳姐、鴛鴦為什麼要導演這場“笑”劇?這場“笑”劇的背後包含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因為鳳姐、鴛鴦等人覺得劉姥姥的言行舉止與大觀園有些格格不入,甚至滑稽可笑,於是就拿劉姥姥來開涮,取笑。在這場“笑”劇的背後,包含著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悲憫與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憫尊敬的眼光來塑造劉姥姥這位胼手胝足,換取溫飽的市井小民形象;同時,作者也透過劉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賈府“朱門酒肉臭”的景象,對賈府的腐敗進行了深重的譴責。

2.本文雖然是從長篇中節選的,但也有相對的獨立性和完整性,可見作者曹雪芹高超的水平。作者出神入化的描寫功力對你寫作文有怎樣的啟發?

明確:要善於觀察周圍人物,運用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描寫使人物形象更豐滿。詳略的安排要根據表達的中心確定。

三、板書設計

劉姥姥進大觀園

曹雪芹

開端:鳳姐、鴛鴦設局取笑

發展及高潮:劉姥姥上演“笑劇”

結局:劉姥姥笑後的感慨,鳳姐、鴛鴦賠不是

九年級語文上冊《劉姥姥進大觀園》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疏通字詞,瞭解文意,初步瞭解《紅樓夢》和曹雪芹。

2.瞭解課文中怎樣描寫賈府這一典型環境,理解環境描寫的特點。

3.分析、概括劉姥姥的性格特點,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

4.體會作者寫這場“笑劇”的用意。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積累生字詞

請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瀟湘(xiāo)  篾片(miè)  發怔(zhèng)

麈尾(zhǔ) 砒霜(pī) 蓼漵(liǎo xù)

岔氣(chà) 促狹(cù) 戧金(qiàng)

秋爽齋(zhāi)

2.作者連結

曹雪芹(約1715—約1763年),名霑,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出身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是江寧織造曹寅之孫,曹顒之子(一說曹北頁之子)。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寧織造府親歷了一段錦衣紈絝、富貴風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虧空獲罪被抄家,曹雪芹隨家人遷回北京老宅。後又移居北京西郊,靠賣字畫和朋友救濟為生。曹雪芹素性放達,愛好廣泛,對金石、詩書、繪畫、園林、中醫、織補、工藝、飲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歷經多年艱辛,終於創作出極具思想性、藝術性的偉大作品——《紅樓夢》。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整體感知

1.通過各種方式誦讀課文,瞭解文章大意。

2.快速瀏覽課文,梳理文章脈絡。

【交流點撥】第一部分(開頭——“二人便如此這般的商議”):寫鳳姐、鴛鴦等人設局取笑劉姥姥。

第二部分(李紈笑勸道——又放了一桌):寫劉姥姥上演“笑”劇的過程。

第三部分(劉姥姥看著李紈與鳳姐兒……結尾):寫劉姥姥上演“笑”劇後的感慨及鳳姐、鴛鴦等人以實情相告。

3.劉姥姥進大觀園後表演了一場“笑”劇,這場“笑”劇是誰導演的?她們為什麼要導演這場“笑”劇?

【交流點撥】是由鳳姐、鴛鴦等人導演的。她們覺得劉姥姥的言行舉止與大觀園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很滑稽可笑,於是就拿劉姥姥來取笑,以哄賈母開心。

4.這場“笑”劇的背後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交流點撥】包含著作者的悲憫與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憫尊敬的眼光來描寫劉姥姥這位胼手胝足換取溫飽的市井小民;同時也透過了劉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賈府“朱門酒肉臭”的景象,對賈府的腐敗進行了深重的譴責。

(二)深層探究

1.體會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表達作用。

劉姥姥便伸箸子要夾,那裡夾的起來。滿碗裡鬧了一陣,好容易撮起一個來,才伸著脖子要吃,偏又滑下來,滾在地下。

【交流點撥】這是鳳姐讓劉姥姥吃鴿子蛋時的情形:鴿子蛋本來就小,筷子沉且滑,劉姥姥在大觀園這樣的場合又很怯懦,於是吃鴿子蛋時的滑稽就可想而知。

“鬧”“撮”兩字寫出了劉姥姥使不習慣沉且滑的筷子,夾不住鴿子蛋,以至於鴿子蛋滿碗亂跑的情形,生動傳神地寫出了劉姥姥夾鴿子蛋時的窘態;“伸”字突出了劉姥姥吃鴿子蛋時的小心翼翼而又憨態可掬;“滑”和“滾”兩字寫出了筷子光滑、鴿子蛋小,且鴿子蛋掉下時速度之快。總之,這些動詞生動傳神地寫出了劉姥姥吃鴿子蛋時的滑稽可笑而又憨態可掬的神態,突出了劉姥姥的樸素、小心翼翼、怯懦的性格特點。

2.課文細緻地描寫了各具情態的“笑”,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請說說主要人物的笑有什麼不同,反映了他們怎樣的性格特點。

【交流點撥】鳳姐、鴛鴦的笑而不露,反映出她們善於計謀,愛耍小手段、取笑、捉弄人的性格特點;探春、史湘雲、薛姨媽的笑自然流露,反映出她們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特點;林黛玉的笑極力控制,反映出她含蓄、有教養而又謹慎的性格特點;寶玉笑時鑽到賈母的懷裡,反映出他的天真、孩子氣的性格特點;惜春笑得肚子疼,讓奶姆給揉腸子,反映出她嬌氣、孩子氣的性格特點;賈母笑得眼淚流了出來,反映出她仁慈、富有同情心的性格特點。

3.結合劉姥姥的言談舉止,分析這個人物形象。

【交流點撥】“原是鳳姐和鴛鴦商議定了,單拿了一雙老年四楞象牙鑲金的筷子與劉姥姥。劉姥姥見了,說道:‘這叉爬子比俺那裡鐵杴還沉,那裡強的過他。’……也照樣換上一雙烏木鑲銀的。劉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銀的,到底不及俺們那個伏手。’”“老劉,老劉,食量大似牛,吃個老母豬不抬頭。”“別的罷了,我只愛你們家這行事。怪道說‘禮出大家’。”“姑娘說那裡話。咱們哄著老太太開個心兒,可有什麼惱的!你先囑咐我,我就明白了,不過大家取個笑兒。我要心裡惱,也就不說了。”

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一個鄉下人進了美輪美奐的大觀園,處處感到新鮮,處處感到好奇,也因此鬧了很多笑話。因為這些內容完全不同於賈府平日的生活體驗,大家覺得新鮮有趣!至於劉姥姥種.種少見多怪的話語與舉動,雖引人發笑,但那是因為她以前從沒見過這些人事物,當然處處透露著新鮮無知,好奇多問,處處引起鬨堂大笑。不過,她對每項新奇東西所引出來的神態,流露的每一句言詞,純然出自本性天真,恰如其分,並不帶絲毫牽強附會,矯揉造作。所以她俗雖俗,卻俗得可愛。

一個七十五歲的老人,為了生活,扯下了自己的尊嚴,戴上一副丑角的面譜,變成一個引人發笑的物件。劉姥姥是丑角,但她絕不是傻子,她早已知道是為了哄老太太開心。所以,劉姥姥不是傻子,而是一位“大智若愚”的人物,為了環境的需要,她不得不裝作愚者,以獲得別人的同情,希望得到些恩惠。劉姥姥面對賈家生活的豪奢,卻不是表現出羨慕的情狀,反而只是一心一意計算著平實的居家生計的方便和舒適;金銀的筷子反而不及平常的合用,作者利用幾個細節塑造出劉姥姥的樸素實在的老農婦形象。

四、板書設計

五、拓展延伸

1.下面是《紅樓夢》中的人物描寫,請說說分別寫的是誰?

(1)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脣未啟笑先聞。

(2)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

(3)脣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面若銀盆,眼如水杏。

(4)霽月難逢彩雲易散,心比天高身為下賤。

【交流】(1)王熙鳳 (2)林黛玉 (3)薛寶釵 (4)晴雯

2.課後閱讀《紅樓夢》。

九年級語文上冊《劉姥姥進大觀園》教案 篇3

一、情景匯入 生成問題

《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在這部鉅著中,有一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她看似與賈府毫不相干,卻又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她用她的視野見證了賈府的榮辱興衰,這個人就是劉姥姥。這節課讓我們跟隨曹雪芹的妙筆,看一看劉姥姥在大觀園裡,上演了一場怎樣的好戲。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曹雪芹(約1715—約1763),名霑,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清代小說家,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作者,祖籍遼寧鐵嶺,生於南京,約十三歲時遷回北京。

(2)背景連結

“劉姥姥進大觀園”是活躍在人們口頭的俗語。凡讀過《紅樓夢》,沒有不知道大觀園的。它“借得山川秀,添來景物新”的千姿百態、琳琅滿目,真不愧“芳園應錫大觀名”。現存的曹雪芹寫作的前八十回中,有一半以上的篇幅基本上是以大觀園作為背景的。它是全書主要人物活躍的舞臺,重要情節展開的場景,而人物的思想性格也在它的襯托下得到充分的表現。如果說《紅樓夢》展現了以賈府為代表的封建大家庭經歷的興衰,那麼大觀園本身就是個有力的見證,它是《紅樓夢》整個藝術構思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曹雪芹所著意創造的一個煥發出特殊光彩的古典園林建築的藝術形象。我們今天從現實主義創作角度來考察,它也是構成“典型環境”的一個重要內容。

2.生難字詞

(1)字音

蓼漵(liǎo xù)    撮弄(cuō)

發怔(zhèng) 岔氣(chà)

促狹(cù xiá) 筵席(yán xí)

(2)詞義

【調停】安排處理。

【撮弄】戲弄。

【岔氣】指呼吸時兩肋覺得不舒服或疼痛。

【發怔】發呆。

【促狹】愛捉弄人,刁鑽。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字

1.朗讀指導

(1)聽錄音朗讀課文,注意正音。

(2)輕聲快速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大意。

2.熟讀課文,歸納文章層次

明確:本文的結構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寫鳳姐、鴛鴦等人設局取笑劉姥姥。

第二部分:寫劉姥姥上演“笑”劇的過程及感慨。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精讀課文 深入理解

1.劉姥姥進大觀園後,表演了一場“笑”劇。這場“笑”劇是誰導演的?

明確:劉姥姥進大觀園後表演的這場“笑”劇,是由鳳姐、鴛鴦導演的。

2.她們為什麼要導演這場“笑”劇?

明確:她們覺得劉姥姥的言行舉止與大觀園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很滑稽可笑,於是就拿劉姥姥來開涮,取笑。

3.這場笑劇背後包含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 這場“笑”劇的背後包含著作者的悲憫與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憫尊敬的眼光來描寫劉姥姥這位胼手胝足,換取溫飽的市井小民;同時,作者也透過了劉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賈府“朱門酒肉臭”的景象,對賈府的腐敗進行了深重的譴責。

步驟四 深層探究 區域性突破

1.這篇課文細緻地描寫了各具情態的笑,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請說說主要人物的笑有什麼不同,反映了他們怎樣的性格特點?

明確: (1)鳳姐、鴛鴦的笑而不露,反映出她們善於計謀,愛耍小手段,取笑、捉弄人的性格特點;(2)探春、史湘雲、薛姨媽的笑自然流露,反映出她們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特點;(3)林黛玉的笑又極力控制,反映出她含蓄、有教養而又謹慎的性格特點;(4)寶玉笑時鑽到賈母的懷裡,反映出他的天真、孩子氣的性格特點;(5)惜春笑得肚子疼,讓奶姆給揉腸子,反映出她嬌氣、孩子氣的性格特點;(6)賈母笑得眼淚流了出來,反映出她仁慈、富有同情心的性格特點。

2.結合劉姥姥的言談舉止,分析這個人物形象。

明確:一個七十五歲的老人,為了生活,她扯下自己的尊嚴,戴上一副丑角的面譜,變成一個引人發笑的物件。劉姥姥是丑角,但她絕不是傻子,她早已知道是為了哄賈母開心,所以,劉姥姥不是傻子,而是一位“大智若愚”的人物,為了環境的需要,她不得不裝作愚者,以此獲得別人的同情,希望得到些恩惠。

四、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社會底層的一個農家老婦,來到京城貴族之家,與上流社會的賈母、王熙鳳等人一起進餐,鬧出了很多笑話。作者通過雅與俗、莊與諧的對比,營造出強烈的喜劇效果,入木三分地刻畫了這位來自農村的善良純樸、言談風趣、飽有見識,又趨炎附勢、不失勞動人民本色的劉姥姥的形象。

2.拓展延伸

作者想通過劉姥姥這位形象,體現一種什麼樣的文化?

明確:這一普通的農村窮老婆子形象襯托了一些像寶玉、鳳姐、妙玉等大人物。她對於昇華小說主題,拓展其思想內涵也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劉姥姥這樣一個小人物身上還體現了一種文化意義——俗文化。

3.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相應的練習題。

(2)完成《名師測控》或《精英新課堂》本課練習。

劉姥姥進大觀園

曹雪芹

鳳姐、鴛鴦設局取笑

劉姥姥裝傻上演笑劇

五、課後反思 查漏補缺

通過本文的教學,學生們初步明白了在寫人物時,要通過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的性格這種方法。一切從實際出發,一切按教學規律辦事之謂也,語文應該“姓語”,語文課一定要重視語言的教學和訓練。

九年級語文上冊《劉姥姥進大觀園》教案 篇4

一、指導思想:

1、以《中學語文課程標準》和《__年會考說明》為指導,緊扣九年級語文學科特點和課本單元重點進行教學。

2、體現學校教研思想,積極改進並實施“先學後導——問題評價”的課堂教學模式。

3、立足教情學情,和其他學科通力合作,有針對性的進行語文學科培尖推中補差,全面提高教學成績。

二、學情教情:

本屆九年級學生基礎不怎麼紮實,一部分學生認識膚淺,重理輕文,學習語文的興趣不濃,學科成績差;一部分學生不注重學科知識積累,知識面窄,思維呆板,學法單一,學科成績滯步不前;一部分學生學業底子不錯,但學習習慣不好,作業不耐心,讀書缺乏思考,敷衍了事,盲目自信。從上學期期末考試成績看來,優秀率雖有提高,但仍需要繼續奮進。及格人數下降,急需要找對症結,迎頭趕上。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課內閱讀丟分嚴重,課內知識鞏固差。這種現象的形成應引起本學期的反思和重視。

三、教學內容:

1、本學期新課有三個單元,六篇課文,兩個專題,一部名著推薦,四個綜合實踐活動和誦讀欣賞。每個單元的讀書方法指導是本單元訓練的重點。

2、本學期全面複習分三個階段:分冊複習、專題複習及套題訓練。解讀《__會考說明》是前提。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從課文的學習中,瞭解人與自然的關係,瞭解古人的社會理想和個人抱負,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和人格魅力。

2、能力目標

掌握閱讀題的審題答題技巧,學會準確的表達自己的閱讀理解;掌握一般記敘文和議論文、散文的寫作思路及創新構思模式,學習從不同角度變換寫法;學會讀書,懂得鑑賞文學作品方法。

3、情感目標

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的感情,培養他們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

4、會考目標

學科平均成績名列全縣第一,優秀率提高20%,及格率達到90%以上。尖子生的總分最次不低於100分。

五、教學設想:

1、巨集觀上要活,要始終把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作為宗旨,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著眼點,強調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實用性。

2、微觀上要實,就是具體到每節語文課,要創設情境讓學生認真安心讀書,深入探討問題,進行紮實有效的基礎訓練。

3、重點放在閱讀能力的提高和作文水平的提高上,力圖讓學生在輕鬆愉快中提高語文素養,會考取得優異的成績。

九年級語文上冊《劉姥姥進大觀園》教案 篇5

九年級的教學是學校的生命線,是檢驗學校整體教學質量和能否提高人氣的最重要時期。如何使學生在國中階段的最後一年學有所獲,在會考考場上交一份令學生、家長滿意的答卷,這是擺在每一位九年級教師面前的不可迴避的課題。為此,新學期伊始,認真地思索和總結了自己以往的語文教學的得與失,借鑑其他老師的成功經驗和先進做法,特制定九年級上學期語文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新課程標準為方針,以學校整體工作規劃為指導,以深化語文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為重點,不斷總結完善,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和聽說讀寫能力,爭取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會考兩方面取得較好成績。

二、現狀分析

1.時間方面:九年級教學時間短,各門功課都將陸續進入總複習階段。從多年經驗看,學生用於理科學習的時間明顯會超過文科,尤其是語文學科往往會被學生輕視。

2.學生方面:語文積累貧乏,語文視野狹窄,語文基本知識零碎或一知半解。思想膚淺,思維單一,缺少靈活性和深刻性。閱讀理解能力、文字組織和表達能力、寫作能力不強。語文習慣較差,讀書缺乏耐心,做題不夠細心,書寫缺少規範。語文學習態度不正確,認為憑自己現有的知識水平即可應付。

3.自身方面:傳統觀念根深蒂固,仍然不肯放棄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霸主地位,牢牢掌握著課堂教學的話語權,給學生自主學習、思考和活動的空間很小。課內忽視對課文的深入解讀,課外無效資料和資訊充塞,做大量練習,搞大運動量訓練,看似重視了實踐,其實是捨本逐末。沒有九年級教學的實際工作經驗,思想上有畏難情緒,家長和學校的期望值不斷提高,給自己帶來較大壓力。語文學習,需要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怎樣在較短時間內讓每一位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取得較大突破,尚需進一步的探索。

三、措施和設想

總體要求是:巨集觀上要活,微觀上要實。教學的重點準備放在閱讀和寫作兩個方面。

巨集觀上要活,是要始終把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作為宗旨,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著眼點,強調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實踐性。微觀上要實,就是在具體的每一堂語文課上,要創造條件讓學生認真安心讀書,積極創設情景讓學生深入研究問題,精選各類練習讓學生進行紮實有效的基礎訓練。

閱讀教學的重點:

1.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從而進一步培養他們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2.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語法和修辭等語文知識,採用隨文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有深刻的感性印象。

3.培養學生廣泛和濃厚的閱讀興趣,做到“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讓學生自己感覺到閱讀是蒐集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

寫作教學的重點:

1.培養學生對閱讀內容和生活現象進行獨立思考,發現蘊涵其中的意義;能從自己的學習、生活實際出發,隨時寫下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見解,書寫自己的感情;能根據自己的水平和生活積累展開想象,表達自己對學習和生活的思考和對未來的憧憬;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和積累語言材料、生活材料的習慣。

2.在寫讀書筆記的基礎上寫出對所讀作品的感受或評論,做到有觀點、有分析、有依據,並逐漸形成自己的見解。

九年級語文上冊《劉姥姥進大觀園》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培養學生閱讀詩歌的興趣,理解詩歌的內涵

2、能力目標:瞭解作者的生平事蹟及詩歌寫作技巧和詩歌寫 作方法

3、情感目標: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

1、朗誦詩歌,體會詩歌的感情

2、人物生平事蹟的講解和掌握

三、教學難點:詩歌運用了哪些意象和寫作手法?

四、教學準備: 林徽因的資料介紹、幻燈片、視訊

五、教學方法:“定向——自讀——答疑——小結”四步

六、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案設計安排表

時間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案設計說明

一、創設問題情景引入課題 1、大家知道我國有一位非常著

名的女建築家是誰嗎?是徐志摩先生真正愛了一輩子的人,金嶽霖為了她可是終身未娶!

2、播放一段視訊《人間四月天》,引出林徽因

根據課外知識,回答問題 1、活躍氣氛

2、帶入課堂教學內容

二、人物介紹 1、傳奇女子林徽因的生平簡介

2、徐志摩及其人生的簡介

3、樑思成的簡介

4、陸小曼的簡介

5、金嶽霖的簡介

注意做筆記 1、拓寬教學知識

2、利於詩歌的講解

時間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設計說明

一、進入詩歌的學習 1、播放幻燈片,教師朗誦詩歌

2、學生齊讀詩歌

3、用超連結播放詩歌朗誦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學生齊讀 1、有利於學生集中注意力

2、瞭解詩歌的內容

二、賞析詩歌 1、簡介詩歌的寫作背景

2、講解詩歌的內容和主題

3、分析詩歌所運用的意象和蘊含

4、分析詩歌的寫作手法和技巧

1、做筆記

2自由回答問題

(1)詩歌所表達的內涵和主題

(2)詩歌運用的哪些意象,有什麼韻味感

(3)這首詩歌用了什麼手法

(4)詩歌寫作有什麼技巧 1、這首詩歌所寫所表達的意思

2、詩歌賞析的方法和步驟以及技巧

三、小結詩歌 1、小結《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2、小結寫作詩歌的寫作方法 1、加深記憶,複習所學習的內容

四、附帶講解徐志摩的《偶然》 1、寫作背景

2、詩歌表達的內涵和主題 拓寬知識

五、作業 1、背誦《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2、寫一首詩歌

複習寫作技巧和方法

九年級語文上冊《劉姥姥進大觀園》教案 篇7

范進中舉

教學目的:

一、學習鮮明的對比手法和高度的諷刺藝術。

二、瞭解古代白話小說的語言與今天口語的差異。

三、認識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

教學設想

一、使學生理解對比手法和諷刺藝術,是本文的教學重點。

二、以課堂練習為線索,組織教學。第一課時採用以練代講的方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達到理解文章內容的目的。第二課時抓住中舉前後對比進行分析,使學生感受文中

的諷刺藝術,理解文章所表達的中心思想。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設計:

1、比較匯入:如果說《孔乙己》是一個充滿笑聲的悲劇,控訴了科舉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個社會的世態炎涼。那麼今天,當我們認識又認識一位古代知識分子--范進,他原來也是個下層知識分子,年近半百終於考中了舉人,命運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我們學習從清代小說家吳敬梓的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節選的課文《范進中舉》。

二、指導預習

1、要求: (1)瞭解作者吳敬梓。

(2)瞭解課文內容。

(3)《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

2 、補充介紹魯迅對《儒林外史》的評價。

迨吳敬梓《儒林外史》書,乃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於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摘自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3、 疑難詞語補充解釋。

進學:科舉時代,童生應歲試、科試而考中入縣學,稱為進學,

爛忠厚:過分忠厚。闖將來:闖來。將,助詞,沒有實義。

五更鼓:打五更的時候(天亮以前)。舊時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擊鼓報時。

權變:隨機應變。見外:當作外人看待。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

4 、學生看註釋默讀全文,體會文中句子的含義。

三、析題、釋疑,課堂討論。

1、 范進為什麼會發瘋?

1)社會原因: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是封建統治階級用來禁錮人們思想,選拔馴順的爪牙,藉以鞏固封建統治的重要工具。

2)個人原因:范進20歲開始應試,前後考過二十多次,直到54歲才中了舉人。幾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驚喜得發了瘋,這是有其必然性的。

2、 范進中舉前後自身境況和周圍人的態度有怎樣的變化?作者對范進持怎樣的態度?

家境——第一段結尾處、第二段開頭、第二段結尾、第三段開頭、第十一段結尾。

地位——連買肉的都瞧不起岳父任意辱罵到不敢打,連做過知縣的鄉紳也來巴結

本人態度——唯唯諾諾,老實巴交,發瘋的過程(層次感),很快與張鄉紳打成一片。他人態度(岳父、張鄉紳、鄰居))

岳父:語言、動作、神態、行為(兩次賀喜所送的東西)(前倨後恭)(細節描寫,拿銀子時的動作描寫)

作者對范進這個人物雖有一定同情(主要表現在對中舉前的描寫),但更多的是諷刺;作者把范進作為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來寫,因而諷刺的矛頭更主要的是指向腐朽的封建科舉制度的。

3、范進是怎樣的一個人?說出根據。

主要是兩點:①熱衷功名利祿,夢寐以求躋身於統治階級行列。所以家中斷糧,仍要去

參加鄉試;一旦中舉便樂極發瘋。

②虛偽。張鄉紳送銀子,范進“再三推辭”,“才把銀子收下”。可張鄉紳剛

走,“范進即將這銀子交與渾家開啟看,”可見推辭是假意。

4、作者借報錄人之口,設計治療瘋病的靈丹妙藥是狠狠打他一個嘴巴,這裡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打他一個嘴巴”,是作者對封建科舉制度極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進熱衷於功名,以致發瘋。他是封建科舉制度的信奉者。這一巴掌打在范進臉上,卻印在科舉制度的“心”上。正是作者對封建科舉制度的無情鞭撻。

5、通過范進這個藝術形象,我們可以看出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麼?

批判科舉制度對整個社會尤其是對知識分子的毒害。(作品通過這兩個人物對待范進的態度從側面揭示出,范進這類知識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為被巴結、奉承、攀附的權貴,進一步暴露了他們腐朽的靈魂。這兩個人的語言和行動更反映了當時社會趨炎附勢的風氣,使作品的鋒芒不僅指向科舉制度,也指向整個社會,從而進一步深化了主題。)

小結:這一節課我們已經解決了前面六個問題,初步瞭解了課文的內容。留下後面兩個問題我們將在下一節課裡繼續分析,進一步理解課文。請同學們課後帶著這兩個問題去仔細閱讀課文,找出文中有關的詞、句,再細細品味互相討論,為下一節課繼續分析做好準備。

第二課時

一、研討課文,分析人物,討論:

1.范進中舉前後,胡屠戶對待他的態度有什麼不同?

(鼓勵學生找出對胡屠戶的語言、行動描寫)

范進中舉前後胡屠戶的言行前倨後恭的表現:(先傲慢而後恭謙)

胡屠戶兩次賀喜的表演,同一地點,對同一物件,評價截然不同。前面是說“我自倒運,把個女兒嫁與你這現世寶,歷年以來,不知累了我多少”;後來“現世寶”成了舉人,成了老爺,語言立刻變化,說“……我自己覺得女兒像有些福氣的,畢竟要嫁與個老爺,今日果然不錯”。

中舉前後在胡屠戶對范進的態度完全兩樣。中舉前,范進去向胡屠戶借盤費,“被胡屠戶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凶神似的”樣子簡直令人髮指。中舉後’“屠戶被眾人局不過,只得連斟兩碗酒喝了,壯一壯膽’……”“大著膽子打了一下”,居然“那隻手隱隱的疼將起來;自己看時,把個巴掌仰著,再也彎不過來。”這一打一罵相映成趣,諷刺鞭撻何等深刻,胡屠戶的形象也就躍然紙上。(胡屠戶一聽張老爺駕到忙“躲進女兒房裡,不敢出來”。反襯封建統治者平常凌駕於平民百姓之上的那種咄咄逼人的氣焰。)

2、胡屠戶和張鄉紳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對胡屠戶著墨過多?是否可以不寫張鄉紳?

作者為什麼要寫張鄉紳對范進的拜訪?

張鄉紳這個人物比較特殊,他是另一種型別的熱衷於勢利的人。

首先,看他拉攏范進的目的,無外乎四個方面:如果范進能青雲直上,張鄉紳就攀上一個大靠山;考不上進士,當個“大挑知縣”或教官,也能算個小靠山;當不成官,仍可結交官府,成為同謀、幫手;通過范進,還能和跟他同樣中舉的其他人勾結,擴大關係網。

再看張鄉紳採用的手腕:先謝罪,爾後敘說師門,繼而贈禮。此人居心叵測,是個善於耍手腕的官場高手。

作者安排這場拜訪,形象地顯示出范進中舉等於一步登天。一隻“癩蝦蟆”,一旦中了舉,就儼然成了“天鵝”——人本身的價值已經抽空了,代之以“中舉”的價值、金錢權勢的價值,這就是科舉制度形成的價值觀。其實,發瘋的不只范進一人,他也不只是瘋了那麼短的一段時間。人們圍繞著“科舉”團團轉,轉得如醉如痴,喪失了人性、人格、良知,這個社會不是陷入了“瘋”狀嗎?(如,課文中寫“張鄉紳拜新中的老爺”時,先寫一個“體面的管家”送來“大紅金貼”,其作用是表明這位做過知縣的張老爺的身分和派頭。

張鄉紳對范進又送銀子又送房?為的是結交新貴,攀附范進宗師和湯知縣,來鞏固和擴大權勢。)

3、概括人物形象特徵

范進——猥瑣懦弱而又圓滑世故。(可從范進對待胡屠戶及張鄉紳的態度判斷),熱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中舉前唯唯諾諾,中舉後則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張鄉紳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會的新貴,特權階級的人員。(這一形象的典型意義:報錄人在范進發瘋後鎮定的提出瞭解救方法,可見他見過類似的情形。)

胡屠戶:欺貧愛富,粗俗勢利,蠻橫倨傲(前);阿諛奉承,趨炎附勢(後)的市儈形象。

張鄉紳:早已中舉,做過知縣,是地方上的一霸。范進中舉的當天就來拉攏,送銀送房,與范進稱兄道弟。這就表明他急於結交新貴,攀附范進宗師周學道和湯知縣,以達到鞏固和擴大自己權勢和目的的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性格。

二、賞析本文寫作藝術,

師生共同討論:課文是怎樣運用對比和誇張的?對比和誇張的運用產生了怎樣的效果?

1 、通過對比,表現人物性格,揭示主題思想。

我們以“中舉”為分界線,將三個人物中舉前後的語言、行動等等作了一系列的對比,從而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一個(范進)醉心功名;一個(胡屠戶)庸俗勢利;一個(張鄉紳)逢迎拉攏。中舉前後三個人物的種.種變化,無不受封建科舉制度的制約。可見文章的矛頭直接指向封建科舉制度和締造這種制度的黑暗社會。

2 、通過對比,諷刺鞭撻,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們試分析三種不同的對比形式,來看對比達到的藝術效果。

①通過人物的種.種醜態和高貴身分的對比,收到了強烈的諷刺效果。

那中了舉人的範老爺:“抱著雞,手裡插個草標,一步一踱的,東張西望,在那裡尋人買。”(醜態之一)“走出大門不多路,一腳踹在塘裡,掙起來,頭髮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醜態之二)“在一個廟門口站著,散著頭髮,滿臉汙泥,鞋都跑掉了一隻,兀自拍著掌,口裡叫道:‘中了!中了!’”(醜態之三)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裡,舉人老爺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這個形象卻是:窮酸、瘋顛、荒.唐。對比十分強烈,豈能不教“眾人和鄰居見這模樣,忍不住的笑”。從而收到了理想的藝術效果。

②通過同一人物對同一事件因情勢的不同而前後語言行動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對比,來達到諷刺的目的。

胡屠戶語言行動前倨後恭的表現分析見一中的1題。

③通過人物的言詞與截然相反的事實之間的對比,來揭示人物醜惡的靈魂,取得良好的諷刺效果。

中舉後,張鄉紳來了,張口一個“世先生”,閉口一個“親切的世弟兄”,而且“你我年誼世好,就如至親骨肉一般”,又送銀子,又送房子。既然如此親近,那麼當初,當初范進“家裡餓了兩三天”“抱著雞”“尋人買”時,你這位“至親骨肉般”的世弟兄到哪裡去了呢?人物的言詞與當實初的事實一對比,那醜惡的靈魂,那可鄙的形象不是昭然若揭了嗎?

3、除此對比外,作品還運用了大量的誇張,請找出來,說說其效果。

如:范進中舉驚喜的發了瘋這一情節,用的是誇張的手法,但不失真。“中舉發瘋”在當時的士人中雖不是普遍現象,卻也是“會有的實情”,因而是真實可信的。當時的讀書人熱衷“舉業”,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驚喜若狂。作者根據現實生活加以誇張的描寫,具有辛辣的諷刺效果。“少頃,範老爺洗臉,還要洗下半盆豬油哩。”(誇張)如“不想胡屠戶雖然大著膽子打了一下,……連忙向郎中討了個膏藥貼著。”這段文字中是怎樣運用誇張?

4、本文大量的描寫在文中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起到很大作用,試找出幾例分析:

人物語言刻畫人物性格:

(1)文中胡屠戶說的、罵的、訓斥的、誇口的、奉承的、恭維的話,佔了很大的篇幅。

(2)通過語言描寫,把這個市儈形象栩栩如生的勾畫了出來,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范進的語言也隨著他的身份、地位的變化而不同。范進中舉前,對胡屠戶的訓斥只是“唯唯連聲”,低三下四地說:“岳父見教的是。”表現了他的迂腐、無能和逆來順受。中舉以後,他不再稱胡屠戶為“岳父”而改稱“老爹”了。張靜齋拜會范進時,用了那些表示最親密友誼的詞語,充分表現出這個老奸巨滑的鄉紳的拉攏手段。

典型材料對刻畫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寫文章,特別是寫小說,講究選用典型材料來刻畫人物形象。課文為塑造范進這個熱衷功名的知識分子形象,精心選用了不少典型材料。如范進進學、胡屠戶賀喜一段,主要寫胡屠戶將范進訓得唯唯諾諾;范進借錢、胡屠戶唾罵一段,則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胡屠戶的欺貧愛富;范進中舉,樂極發瘋一段把范進的瘋態寫得活靈活現,讓人們從中看到了封建科舉制度對人的毒害;胡屠戶壯膽掌打范進一段則和前文唾罵范進形成鮮明的對比,進一步刻畫了胡屠戶的市儈形象;張靜齋拜會范進一段,與上文的情節相得益彰,點明範進發瘋的真正原因,使人們明白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和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

細節描寫和側面烘托。

(1)范進歡喜瘋了的過程,分作四層。第一層寫昏厥,第二層寫瘋跑,第三層寫跌倒,第四層寫瘋走上集。范進的瘋,是因喜而瘋,范進的喜,是喜至於瘋。作者緊緊把握這一特點,逐步展開。四層中,拍手的動作,笑的表情幾乎一以貫之,又略有起伏。范進的語言描寫,前兩層中用反覆手法作了安排。反覆中又有變化,前一處用“好了”,後一處只用一個“好”字,衝動的勁兒又有區別,足見用詞的細心。

(2)側面烘托有兩種,一種是零星的穿插在范進喜瘋的每個過程之中,一種是集中的安排在正面描寫之後。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進昏厥的怕人,用報錄人和鄰居都嚇了一跳的表情,烘托范進飛跑的瘋狂,用眾人拉他不住的動作,烘托范進的那股瘋勁,一處處襯筆都突現了中心人物。

三、拓展延伸

將《范進中舉》與《孔乙己》這兩篇小說你更喜歡那一篇?為什麼。

我們將兩篇文章從三方面進行比較:

1、 人物和主題思想。

范進與孔乙己同是讀書人,一個到晚年終於中舉而發瘋,一個始終沒有進學,潦倒而死。從思想性格方面來說,他們都熱衷於功名,迂腐可笑,瘋的不知為何而瘋,死的不知因誰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憐。因此,這兩篇文章從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摧殘他們的精神,摧殘他們的肉體。

2、 作者的態度和諷刺誇張手法。

范進中舉》和《孔乙己》都運用了諷刺手法,但又有區別。前者是對主人公(范進)尖銳的嘲笑,那“抱著雞,手裡插了草標”的形象,那“頭髮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醜態,刻畫得入木三分;後者對孔乙己的嘲諷,嚴厲而冷峻,卻並不顯露,那又髒又破的長衫,那“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繪得那樣淋漓盡致。為什麼有這樣的區別呢?吳敬梓對筆下的人物是的尖銳的嘲笑,無情的鞭撻,因為他痛恨封建科舉制度;魯迅對他筆下的人物卻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因為作者希望他能從麻木中覺醒,以便拯救中華民族。由此可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對該形象的態度所決定。

3、表現手法。

《范進中舉》主要運用了強烈的對比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主題思想;而《孔乙己》則選取人物一生中幾個富有表現力的片斷,放在一個典型的環境裡,去刻畫人物表現主題。

四、佈置作業

九年級語文上冊《劉姥姥進大觀園》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梳理情節,理解人物鬥智鬥謀的過程。

2、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

教學重點:

楊志的性格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楊志命運的悲劇實質是性格悲劇。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6分鐘)

聽說最近同學們正在閱讀《水滸傳》,我想考考大家,這個人認識嗎?同時出示楊志圖片。學生異口同聲說:“楊志。”你瞭解他多少?點明請學生回答,可能答不全,也不要緊,知道多少說多少。(2分鐘)

看來同學們對楊志還了解不少,楊志一出場,賣刀時是這樣自我介紹的:“灑家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PPT出示這句話)從這句自我介紹中看出了什麼?點名請學生回答,學生可能會答到楊志很在意自己名門望族身份。

當林沖與楊志同上梁山,王倫勸二人入夥時,楊志有一段心理活動描寫:“只為灑家清白姓字,不肯將父母遺體來玷汙了。指望把一身本事,邊廷上一槍一刀,博個封妻廕子,也與祖宗爭光。”(PPT出示這句話)這段話你讀出了楊志怎樣的心理?學生答楊志不願落草為寇,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得到功名,光宗耀祖。

本來隨著一系列變故,楊志博得功名,光宗耀祖的夢想幾乎不可能實現的時候,柳暗花明,上帝給楊志送來了一個絕妙的機會,一個讓他絕處縫生的機會,樑中書讓楊志押運生辰綱,並特地休書一封,向蔡太師舉薦楊志。這一次,楊志會怎麼做呢?請大家開啟課本137頁《智取生辰綱》。PPT出示原小說回目:楊志押送金銀擔,吳用智取生辰綱。首先我們來看楊志押送生辰綱。(4分鐘)

二、梳理故事情節

1、楊志押送生辰綱(7分鐘)

請同學們瀏覽課文1——4自然段,從文中找出楊志押送生辰綱的做法的句子,讀一讀。(PPT顯示)(找句子3分鐘)

學生瀏覽課文,找語句,請兩至三名學生回答。學生能從文中找到的句子可能有:(1)自離了這北京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涼便行,日中熱時便歇。五七日後,人家漸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楊志卻要辰牌起身,申時便歇。(2)“前日行的須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尷尬去處”(3)楊志道:“都管,你不知。這裡正是強人出沒的去處,地名叫黃泥岡,閒常太平時節,白日裡兀自出來劫人,休道是這般光景。誰敢在這裡停腳!”(PPT)

交流。(3分鐘)

從剛才的這些語句中,我們看到了楊志是怎樣押送生辰綱的?用一個詞語概括出來。學生答:謹慎。師:是的,他一路小心謹慎,生怕出一點兒差錯。同時板書:謹慎。(1分鐘)

2、吳用智取生辰綱(12分鐘)

應該說楊志如此小心謹慎,一路比較順利,哪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半路殺出了晁蓋、吳用等人。楊志傾盡心血保護的生辰綱還是被劫走了。現在我們來看看吳用等人是怎樣劫走生辰綱的?默讀課文5——11段,小組合作,在紙上補充完整下面的故事情節:(PPT顯示)(5分鐘)

隱身松林,販棗蒙志

白勝賣酒,引誘軍漢

饒酒下藥,智激楊志

都管求情,買酒被麻

請兩至三名同學回答。(蒙、誘、激、麻用不同顏色的字)(4分鐘)

如果說我們用一個“慎”字來概括楊志押送生辰綱的做法的話,那麼用一個什麼字來概括吳用等人劫取生辰綱?答“智”。請同學們再細看課文,結合課文內容對他的“智”加以說明。請兩名同學回答。學生答出(1)巧用天氣炎熱,軍漢們口渴,想喝酒解渴。(2)利用黃泥岡的地形。周圍七八里沒人家,是個強人出沒的地方,有一片松林,可以讓楊志他們停下來歇息,又可以隱藏自己。(3)找準時機,完成計謀。(注意追問,根據學生回答的過程板書)

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環環相扣,滴水不漏。我們看到了吳用等人的足智多謀、團結一心。(板書:足智多謀)

三、探討楊志性格悲劇的原因(13分鐘)

儘管楊志小心謹慎,但事關身家性命和前途夢想的生辰綱還是被智謀超群的吳用等人劫走了。你認為楊志丟掉生辰綱的原因是什麼?跳讀課文,小組討論,談談你的看法。(PPT顯示)(在課文中尋讀3分鐘,討論2分鐘,體會句子並指導朗讀5分鐘)

學生可能會意識到楊志失敗,除了吳用等人計高一籌外,更多的是因為他的性格原因。他蠻橫粗暴、急功近利,不會與人溝通。會從這些方面來入手,將生辰綱平安押送到京城。

PPT出示:(1)楊志跳起來喝道:“那裡去!且睡了,卻理會!”(2)楊志罵道:“這畜生不慪死俺!只是打便了!”拿起藤條,劈臉又打去。(3)楊志大罵道:“你們省得甚麼!”拿了藤條要打。板書:蠻橫粗暴、急功近利、不善溝通。

有時間的話品讀老都管對楊志說的那段話。體悟到為人處世要學會正確認識自己,擺正自己的位置。

假如你是楊志,你有辦法將生辰綱平安的運到東京嗎?(PPT顯示)(3分鐘)

同學們替楊志想了許多辦法,讓生辰綱平安運送到了京城。但施耐庵為什麼不讓他送到呢?學生估計能答到生辰綱是搜刮的民脂民膏,是不義之財。所以作者要讓它被劫富濟貧的好漢們劫走。

四、師總結:(送學生兩句話,關於做人方面的,結合課文內容,並且PPT出示,全班朗讀)

原來楊志敗就敗在性格上,如果他能沒有那麼急功近利,懂得與人溝通,善待部下,也許他的命運就又不一樣。他的悲劇命運實際上源於他的性格。(出示兩句話,學生齊讀)

播種行為,可以收穫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穫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穫命運。(薩克雷)

性格決定命運,好性格決定好未來。好的性格是熱愛同學,熱愛生活,熱愛一切。

在《水滸傳》中還有人不少人的悲劇命運也是源於性格,比如林沖、武松,課外請大家從中選擇一個你感興趣的人物,仔細研讀,近一步體會性格決定命運。

九年級語文上冊《劉姥姥進大觀園》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 把握文章結構,學習本文寫景與抒情自然結合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寫作用。

2、 理解作者遊覽山水的樂趣及其與民同樂的情懷。

3、 學習掌握文章中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句法。

教材分析:

這篇著名的遊記,是歐陽修任滁州太守時所作。貫穿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和“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就是為了寫“樂”。因此在課堂上要牢牢抓住“樂”這條主線,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是如何圍繞它層層展開記敘的脈絡。抓住了作者感情發展的脈絡,也就能順利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這樣的學習也幫助學生理解了“醉”與“樂”之間的關係這個難點。

本文采用了敘事與寫景、抒情相結合的寫法。要引導學生理解景物描寫中蘊含的情感,領會本文情景交融的藝術魅力。對於作者情感的理解,可以說是學習的難點所在,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要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個人被貶的經歷,體會本文抒發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鬱的複雜感情。

本文語言有很大的特色。駢散相間,多為散句,但也間有駢句,韻味濃郁,流暢優美,從容婉轉。本文還有一些千古傳誦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等等。因此誦讀、背誦是教學的重點之一,在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積累重點的實詞、虛詞及名句。

教學設想:

《醉翁亭記》是一篇美文,應注重語言的品味與誦讀,積累文言詞句,通過示範朗誦、自讀和齊讀等環節,掌握“也”和“而”字的語氣,瞭解本文語言駢散相融,節奏富於變化的寫法。

本課設計在教學過程中循序漸進,先讀懂課文,解決文言知識的問題,再理解鑑賞文章內容,兩者彼此關照,相輔相成,以誦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以“醉”字為切入點,理解“樂”的情懷。化繁為簡,抓住貫穿全文的主線——“樂”字,並採取知人論世的教學方法,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個人被貶的經歷,幫助學生體會“樂”的情感,體會作者文中蘊含著的“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教學課時:

兩課時。第一課時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以誦讀為主要的教學方式,結合註釋,疏通全文大意。師生共同總結本文的重點實詞、虛詞和重點句式。

第二課時以讀貫穿,把握文章結構,理解作者較為複雜的思想情感。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 匯入新課,檢查預習。

今天我們要學習宋代大文豪歐陽修的一篇著名的山水遊記《醉翁亭記》,請同學們說說你知道的歐陽修。

明確: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他四歲喪父,家境貧困,母親用荻稈畫地教他識字讀書。後來他考取進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參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樣。他支援范仲淹的政治改革,範被罷官,歐陽修不顧個人利害,憤然上書斥責有關的權臣,他因此也遭到貶謫。《醉翁亭記>就是他被貶到滁州(今安徽滁縣)當太守時寫的。

歐陽修在歷史上以獎掖後進著稱。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曾鞏,還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門下,得到過他的栽培。

歐陽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詩詞、文評也有很高的成就。歐陽修還是著名的史學家。“二十四史”中有兩部是他編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書》,歐陽修稱得上是飽學之士。他一生對我國的文學、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二、一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

1、學生朗讀後,正音正字。

滁(chu) 壑(he) 琅琊(langya) 潺(chan)釀(niang) 僧(seng) 輒(zhe)

霏(fei) 暝(ming) 朝(zhao)而往 傴僂(yu)(lv) 洌(lie) 蔌(su)

射者中(zhong) 弈(yi) 觥籌(gong) 翳(yi)

2、兩人互讀,正音正字

三、合作學習,疏通大意。

根據預習,結合註釋,小組合作交流,疏通文章大意,教師投影重點詞語作為學習參考。

難點提示:

(1)第1自然段。

環滁皆山也:環滁,環繞著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別。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樣子。深秀,幽深秀麗。

山行六七裡:山行,沿山而行。

峰迴路轉:回,曲折迴環。轉,盤旋彎轉。

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翼然,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指亭四角飛簷翹起。臨,靠近。

名之者誰:名之者,給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謂也:自謂,自稱,太守用自己的別名(‘‘醉翁”)來命名。

飲少輒醉:輒,就。

故自號日醉翁也:自號,給自己起了個別號。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樂:欣賞山水的樂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領會在心裡。寓之酒,寄託在飲酒上。

(2)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若夫,文言裡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層意思時常用,近乎“要說那……”“像那……”的意思。林霏,樹林裡的霧氣。 ”

雲歸而巖穴暝:雲歸,雲霧聚攏在山中。巖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變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發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氣。

佳木秀而繁陰:佳木,好的樹木。秀,枝葉繁茂。繁,濃密的。

風霜高潔:即風高霜潔,形容秋高氣爽,霜色潔白。

(3)第3自然段。

至於負者歌於途:至於,連詞,多用於句子開頭,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負者,揹負著東西的人。

傴僂提攜:傴僂,彎腰駝背的樣子,這裡指老人。提攜,拉著手行走,這裡指被拉著手走路的小孩。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山餚野蔌:山餚,野味。餚,葷菜。野蔌,野菜。蔌,菜蔬。

雜然而前陳者:雜然,錯雜。陳,擺放。

宴酣之樂:酣,盡興地喝酒。

非絲非竹:絲、竹,指音樂。絲,絃樂器。竹,管樂器。

射者中:射,投射,宴飲時以飲酒為賞罰的一種遊戲。

弈者勝:弈,下棋。

觥籌交錯:觥,用犀牛角做的酒杯。籌,酒籌,宴會上行令或遊戲時飲酒計數用的籤子。交錯,互動錯雜。

蒼顏白髮:蒼顏,臉色蒼老。

頹然乎其間者:頹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樣子。這裡指醉醺醺的樣子。

(4)第4自然段。

已而夕陽在山:已而,過了一會兒,不久。

樹林陰翳:陰翳,形容枝葉茂密成陰。翳,遮蓋。

鳴聲上下:上下,樹上樹下。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樂其樂,樂他所樂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樂趣。第一個“樂”字是動詞,第二個“樂”字是名詞。

醒能述以文者:述,記述。以,用。文,文章。

太守謂誰:謂,為,是。

四、聽讀課文,結合句意,注意體會“也”所表達的不同的語氣。

五、再讀課文,嘗試著讀出作者的情感。

學生讀,師生評,初步感受作者的“山水之樂”的情感及用貫穿全文的“樂”的主線。

六、作業

1、總結本文詞類活用的現象.(附答案)

山行六七裡       在山上,名詞作狀語。

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   像鳥兒的翅膀,名詞作狀語。

名之者誰        命名,名詞用作動詞。

自號曰醉翁也      取名,名詞用作動詞。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前樂)以……為樂,動詞。(後樂)樂趣,名詞。

2、說說下列“而”的不同用法。

泉香而酒洌 (表並列)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表承接)

雜然而前陳者(表修飾)

而不知人之樂(錶轉折)

3、翻譯重點句子:略

4、 思考:你是如何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這句話的意義和作用的?

第二課時

一、 匯入新課,提出問題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這句話在文章中哪些地方得以印證呢?

明確:課文第一段寫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第二段寫了醉翁亭所在的山間朝暮之景和四時之景,表現出山水之美,顯示出山水之樂。

二、合作研討,說說文章如何表現山水之美,顯示山水之樂的。

討論後明確:

課文第一段是從遠山落筆,立足於滁州,先是定點觀察環視,然後把焦點對準西南諸峰,點出瞭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接著動點觀察,景隨步移,山行六七裡,先聞水聲,後見泉水,最後峰迴路轉,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寫出了亭的環境,按照由遠而近的順序,寫完景過後層層設問,通過作亭者誰,名之者誰,引出了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於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課文第二段作者眼中醉翁亭山間朝暮四時無一不美,清晨,日驅之霧,怡紅快綠頓現眼前,傍晚谷歸山各,讓人遐想神弛。春天,野花香氣無處不散,夏季綠樹成蔭,微風習習。秋天天高氣爽,霜色潔白,冬日裡的嶙嶙怪石令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種詩情畫意,真是美不勝收,難怪作者抒發到"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總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樣看來,“醉”只是表象,“樂”才是實質。

三、誦讀欣賞,用朗讀表達作者的山水之樂。

學生讀,大家評。注意:讀出抑揚頓挫的節奏,讀出陶醉山水的樂趣。

四、學習第三、四小節,感受作者情懷。

1、思考: 若僅表現山水之樂,第一、二小節的山水畫似乎已經足矣,那麼第三、四小節是寫什麼內容呢,請用精煉的語言概括。

明確:我們看第三自然段共有四句話(一個也字一句),若每一句話為一幅圖時,我們可命名為:滁人遊圖、太守宴圖、眾賓歡圖、太守醉圖。

2、 思考:這幾幅圖畫與“醉翁之意不在酒”有怎樣的聯絡呢?(提示:可以聯絡時代背景思考)

太守周圍的人情事物無一不讓他愉悅動情,駝背彎腰的龍鍾老人,天真活潑的少年兒童,絡繹不絕的遊人,一切都那麼有生氣有色澤。在他所治理的滁州這一方水土,可謂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快樂無比,太守自然也就樂得其醉了,他沉醉於這方山水之樂,也更沉醉與民同樂之中。

3、思考:在第四小節中,列出了四種“樂”,分別是山林之樂、禽鳥之樂、遊人之樂、太守之樂。 很顯然,文章著意表現的是“太守之樂”,結合全文來看,請你總結他的“樂”所包含的具體內容。

明確:太守的“樂”有目接山水之樂而樂,耳聽禽鳥之聲而樂,眼見滁州遊人之樂而樂。作為被貶至滁州的太守,作者娛情山水排遣內心的鬱悶,確也得到山水之樂,更主要的是在他所治理的滁州這一方水土,可謂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快樂無比,太守自然也就樂得其醉了,他沉醉於這方山水之樂,也更沉醉與民同樂之中,“與民同樂”是他的理想,這正是他在失意中仍堅守自己的理想之後所得到的心理慰藉。這種“樂”也許並不為別人全知曉,也不需要別人都知曉,而他自己卻願意自得其樂。

五、朗讀三、四小節,讀出作者自得其樂的那份愉悅。

六、總結文章結構,感悟文章構思的奇妙。

1、你認為文章中的那一句話有著提挈全篇的作用?並簡要分析。

明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這句話從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地引出“樂”字,而“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就是為了寫“樂”。 到全文結尾處,更用“醉能同其樂”一句將“醉”和“樂”統一起來,畫龍點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所以山林之樂、宴酣之樂,禽鳥之樂、遊人之樂最後都統一在太守之樂中,“樂”才是貫穿全文的主線。

2、太守一詞全文出現了九次,在醉翁亭得名時就有“太守自謂也”但太守謂誰,暫且不表,直到全篇結句在點出,這樣有何作用?

明確:使文章曲折有致,,收到收尾照應之效。

七、自由朗讀,選擇喜歡的段落背誦。

八、作業

1、翻譯並理解重點的句子作用。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3)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默寫文中描寫春夏秋冬景色的原句。

3、完成課後作業二。

板書設計:

醉 翁 亭 記

歐 陽 修

山水之樂:山水、朝暮、四時

遊人之樂

宴酣之樂

禽鳥之樂

九年級語文上冊《劉姥姥進大觀園》教案 篇10

一、學習目標:

1、 弄清本文的主要觀點及論證思路,領悟“敬業與樂業”的主旨。

2、 初步理解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的方法,能找出本文所使用的論 據。

3、 理解積累相關詞語,經典語句、格言。

4、 瞭解“敬業”與“樂業”的重要性,並聯系自己的實際,用敬業與樂業的態度對待生活。

二、重點:

朗讀課文,弄清本文的主要觀點及論證思路,領悟“敬業與樂業”的主旨。

三、難點:

領悟“敬業與樂業”的主旨。

四、預習提綱:

1、 藉助工具書疏通字詞。

2、 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五、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匯入揭題

由一幅漫畫匯入(老師先板畫,後結合著漫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他們中的一位是以勞動為快樂,以通過自己的勞動為人類創造財富為快樂,這是值得每一個人學習的可貴的敬業精神。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教我們“敬業”與“樂業”的文章。

二、學習目標

弄清本文的主要觀點及論證思路,領悟“敬業與樂業”的主旨。

三、學生自學,師生互動,精講點撥

(一) 弄清本文的主要觀點及論證思路。

自學指導(一)

1、 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① 請同學們認真聽老師朗讀課文,要求:聽準字音,體會感情。

② 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句段,試著學著有感情地朗讀(誦讀)。

(師範讀課文後,生自讀,然後師指名學生表演朗讀,其餘學生評議。)

點撥:教師要做朗讀指導。如:語調、語勢、語速,語氣的把握等。

③ 想一想:你從老師的朗讀中體會到了什麼?

2、 弄清本文的主要觀點及論證思路

① 學生自讀課文,圈點勾畫文中表現作者對敬業與樂業看法的語句。

(師引導每個學生動起來,去找去圈點勾畫,師抽查幾名同學看一看能不能找到。)

② 對文中作者的觀點體會最深的是哪一點?請結合自身的學習生活。談談你的理解。

(讓學生提出的問題,先讓同學獨立解決,2分鐘後各組長組織同學交流得出答案,然後推薦代表在班上展示自學成果。)

③ 請學生速讀課文,將文章分為三個部分,說說這樣分的依據?

(生獨立思考4分鐘,四人一組討論,然後試著把結果展示。要求: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點撥:理清思路是閱讀文章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本文共九段,總體結構是“總——分——總“式。

(二)領悟“敬業與樂業”到主旨

自學指導(二)

生帶著問題再次朗讀課文,問題如下:

1、 文章開始,作者就提出了“敬業與樂業”的主旨,說它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接下來,文中圍繞主旨談了哪幾個問題?它們之間有著怎樣的邏輯聯絡?

2、 課文最後,作者言簡意賅地把“敬業與樂業”總結為“責任心”和“趣味”,說“我深信人類合理的生活總該如此。”那麼,你認為“人類合理的生活”應該是怎樣的?

(讓一二組的同學帶著第一個問題;三四組的同學帶著第二個問題,去自由讀文,獨立思考5分鐘後,各組長就本組問題組織同學交流得出最佳答案,然後推薦代表在班上展示自學成果。)

四、當堂訓練

1、 反思自己在學業中的種.種態度和做法,談談學習本文後的啟發。

2、 你如何看待“跳槽”現象?請把你的感受和觀點寫一寫。

五、小結

這一節課,我們的學習目的主要是理清作者的思路,體會作者怎樣層層深入地論述自己的觀點。

附板書

第二課時

一、匯入揭題

上節課同學們靠自己的力量疏通了文意,理清了文章的思路,還感知了先哲的思想風采,關照自己的學習精神和生活態度。今天讓我們再來提煉本文,再學一些知識好嗎?

二、學習目標

1、 初步理解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的方法,能找出本文所使用的論據。

2、 理解積累相關詞語、經典語句、格言。

3、 瞭解“敬業”與“樂業”的重要性,並聯系自己的實際,用敬業與樂業的態度對待生活。

三、學生自學,師生互動,精講點撥

(一) 初步理解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的方法,能找出本文所使用的論據。

自學指導(一)

1、 生分小組聲情並茂地朗讀這篇課文,試找出並積累幾條自己認為論述敬業與樂業最精彩的警句。讀一讀,體會一下。(引導學生體會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2、 同桌合作,邊讀邊找邊想:

① 課文論述為什麼要敬業時,舉大總統和拉黃包車這兩件事是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引導學生體會舉事例的論證方法)

② 課文為了說“敬業與樂業”的觀點時,作者用了哪些論據來證明的?你能不能找得到?

(生獨立思考3分鐘後,各組長就問題組織同學交流得出最佳答案,然後推薦代表在班上展示自學成果)

(二) 理解積累相關詞語、經典語句、格言。

自學指導(二)

請同學們獨立完成下列問題

1、 找出文中自己喜歡的句子或含義深刻的句子。

2、 請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句話,按照“我欣賞______,因為它具有_______美,體現在_________”的句式說話。

(生先獨立思考,然後分組交流發言,要求:有自己的看法)

(點撥:文學的審美是一種個體化的活動,我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賞,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賞,用自己的思維去考慮,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

(三) 瞭解“敬業”與“樂業”的重要性,並聯系自己的實際,用敬業與樂業的態度對待生活。

自學指導(三)

1、 生仔細研讀課文,完成下面問題,一、二、三、四組的同學分別帶著一、二、三、三、四個問題,每組完成一題,在完成本組的問題後可繼續完成剩下的問題:

問題:①如果有人問你:“百行什麼為先?萬惡什麼為首?”你怎麼回答?

②業有什麼可敬呢?為什麼該敬呢?③你該做哪一種勞作呢?

④怎樣才能把一種勞作做到圓滿呢?⑤不願做逃得了嗎?

⑥“凡是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繼續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為什麼呢?

(同學們獨立思考2分鐘後,各組長組織同學交流得出最佳答案,然後推舉代表在班上展示自學成果。其他同學補充,教師可做適當引導)

2、 文中說“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依據作者的這一標準來衡量,你能從身邊也發現一兩位這樣“天地間第一等人”嗎?請聯絡自己的實際談談我們中學生該如何去做。

(引導學生用敬業與樂業的態度對待生活)

四、當堂訓練

如果你的好朋友學習不專心,有較強的厭學情緒,你怎樣用梁啟超文中的觀點來勸導朋友?請寫下你想說的話。50字左右。

五、小結

通過本文,作者告誡人們:對於所作的事情,要生出敬意,從而全神貫注,心無旁騖,腳踏實地地把它做好,要從專心做事中發現樂趣,從容地做好每一件事,勇敢地戰勝一切困難,達到“樂以忘憂”的境界。

附板書

九年級語文上冊《劉姥姥進大觀園》教案 篇11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運用肖像、語言、動作的描寫來刻畫人物的方法,語文第五課《故鄉》。

2、學習在前後對照中展示人物性格變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寫法。

3、認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制度的黑暗是造成農村和鄉鎮經濟衰敗、農民破產、人民生活艱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級觀念釀就的人與人之間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這種痛苦和悲哀。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刻畫人物的方法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認識造成農村經濟衰敗和人與人之間隔膜的根源。

教學方法:講析、討論、朗讀

教學用具:計算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由回憶所學的魯迅作品匯入,並簡介作者魯迅(原名周樹人,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們要學的《故鄉》就選自《吶喊》。

二、體裁:小說

三、背景:

1、請問魯迅的故鄉在哪?

(浙江紹興)

2、對魯迅的故鄉你瞭解多少呢?《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給了我們一些關於魯迅故鄉的資訊,從生意盎然,趣味無窮的百草園到嚴肅古樸又不乏樂趣的三味書屋,可以看出魯迅的故鄉如何?

明確:不僅景美,而且人淳樸、善良、友好。

3、作者滲透在字裡行間的是他對故鄉的什麼情感?

(留戀、喜愛、思念之情。)

4、在這一篇《故鄉》中,作者抒發的是這種留戀、喜愛、思念之情嗎?為什麼?

(不是,因為故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變得很糟糕。)

5、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應不斷髮展變化進步,可為什麼故鄉會越變越糟了呢?聯絡課文背景思考。

時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趕跑了一個皇帝,卻並沒有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中國人民尤其是農民,境況日益惡化,過著飢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魯迅回故鄉紹興接母親到北京,目睹了在現實社會生活的重壓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鄉的人和事,十分悲憤,1921年1月便以這次回家的經歷為題材,寫了這篇小說,國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語文第五課《故鄉》三課時》。

6、提問:課文中的“我”是不是魯迅呢?

(當然不是,小說中的人物是虛構的。文藝作品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四、整體感知:聽讀課文後,用一句話概括課文內容。

五、理清文章的結構:

速讀全文,給課文分段並歸納段意。

討論並歸納:依據時間的順序,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搬家到我在謀食的異地去。”)描寫了故鄉的蕭條景象和“我”見到故鄉的複雜心情,並交代了“我”回故鄉的目的。

第二部分(從“第二日清晨”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回故鄉的見聞與感受。

第三部分(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完)寫“我”懷著深深的失望與痛苦的心情離開故鄉,但“我”並不因此消沉、悲觀,而是寄希望於未來和下一代。

2、再次閱讀課文,瞭解小說中的人物,試說說自己對這些人物的印象分別是什麼。

六、小結:

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 “離故鄉”的情節安排,寫了“我”回故鄉的見聞與感受。

七、作業:

給下列畫線的字注音。

1.裝弶( )2.腳踝( )

3.恣睢( )4.偶然( )

5.嗤笑( )6.陰晦( )

7.愕然( )8.顴骨( )

九年級語文上冊《劉姥姥進大觀園》教案 篇12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期,按照學校的安排,我擔任了九年級1班和2班的語文課。這兩個班的學生學習基礎參差不齊,有好有差,且距離較大。

如何在這一學期當中,使學生的語文教學工作有效開展是我所不斷探索和思考的。

二、教學目標

1、內容

講完九年級上冊和九年級下冊部分內容。

2、目標

①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培養學生社會主義的思想品質,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注重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健康高深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這是國中三年的最終目標,本學期要創造一個良好的開端,打下基礎。

②瞭解課文中出現的有關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識,瞭解描寫方法和修辭方法和詞類的有關知識,熟記課文中出現的生字生詞的音形義。掌握和運用知識能力的目標: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基本的閱讀聽話說話的能力,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具體地說,就是能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含義和作用,理解思想內容和文章的思路,瞭解基本寫法,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讀略讀的方法,培養默讀的習慣,提高閱讀速度,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基本課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讀文言文課文,要了解內容,背誦一些基本篇目。

③初步學會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確運用語言文字來進行交流表達,把課本中感受學習到的有關人的語文素質的東西靈活運用到生活中,從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儀態,為人處事的心理,讀書看報看電視的習慣等。

三、教學措施

1.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和社會發展對語文的新要求出發,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2.語文教學中,要加強綜合,簡化頭緒,突出重點,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意之間的聯絡,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致力於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3.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指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發展他們的觀察、記憶、思考、聯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4.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

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每堂課教師根據學生實際精心備課,尤其要備好學生,改變繁瑣的教學方式,突出重點和難點。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啟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要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

5.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絡,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6作文教學,貼近生活實際,富有生活氣息,靈活命題,形式多樣,多寫隨筆,讀書筆記,嘗試互批共批,以改促寫,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實行分層目標教學,根據教學內容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8作業的佈置和批改要有所區別,要因人而異。充分照顧到不同學生的特點。

九年級語文上冊《劉姥姥進大觀園》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使學生了解新詩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背誦和比較閱讀,激發學生閱讀新詩的興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體驗新詩的意境及思想內容;品味詩歌的語言特色,提高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在學生背誦的基礎上加深對詩歌思想內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難點 結合詩歌的寫作背景,理解本詩的思想內涵。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導語設計

詩歌在我國有著淵遠流長的歷史,它記載著中國悠久文化的發展歷程,從詩經到“黑夜給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她尋找光明。”詩歌能撥動我們的心絃,讓我們品味過去的蕩氣迴腸與今朝的風花雪月。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走進現代詩的世界。

(二)簡介詩人

艾青: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學過繪畫,現代著名詩人,被稱為“是繼郭沫若後中國新詩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他的詩與祖國和人民的命運息息相關,具有濃重的歷史感和使命感。艾青的詩排斥華麗的矯飾,拋棄空洞的說教語言,始終採用鮮活的有流動感和彈力的語言與語調,表現出一種散文美。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出版過《黎明的通知》、《歸來的歌》等詩集。

(三)介紹詩歌的寫作背景。

本詩是一首現代詩歌史上廣為傳誦的名篇。抗戰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我華北、華東、華南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皆實行“三光”政策,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奮起反抗,與日本侵略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詩人艾青在這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情的愛,對侵略者的恨,寫下了這首愛國主義思想感情慷慨激昂的詩篇。

(四)學生分組朗讀詩歌

教師提示注意事項:

1詩歌的節奏。

2朗讀時語句的連貫性。

3增、減字的朗讀錯誤。

4請學生讀準下列加點的字

薔薇(qiáng wēi) 璀璨(cuĭ càn) 謳歌(ōu)敦厚( dūn)奼紫嫣紅(chà yān)

一瀉千里(xiè)

5學生自行評價與打分中的激勵性。

6詩歌中美的薰陶與感受的情景導向。

(五)在教師的帶動下熟讀詩歌,爭取達到成誦。

1抽學生朗讀課文。

2學生分小組朗讀課文及朗讀評價。

3抽學生背誦課文。

(六)學生齊讀課文。

(七)教師總結本節內容,並對學生的優異表現給予及時肯定的評價。

(八)教師佈置作業

背誦、默寫本詩。

第2課時

(一)複習上節課內容

作者的介紹、詩歌的節奏及朗讀的情感等匯入課文。

(二)學生齊讀本詩,進一步熟悉詩的內容,並分析結構。

第一節:以鳥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達詩人對祖國的愛。

第二節:運用設問,直抒胸臆。

(三)學生品讀詩歌,提出問題分析詩的形象。

問題情景設計如下:

1詩歌往往運用象徵等寫作手法來描繪其塑造的形象,詩的形象又寄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們閱讀詩歌,要善於發現問題。誰提出的問題越多越具有代表意義,誰對詩歌的理解就越深刻。

2可能出現的問題:

(1)鳥是怎樣歌唱的?它歌唱的內容是什麼?

(2)土地為什麼被暴風雨所打擊?河流為什麼悲憤?風被什麼激怒?

(3)林間無比溫柔的黎明又代表什麼?

(4)詩人為什麼寫“我死了。”?

(5)詩的第一節有什麼特點?

(6)詩的第一節的破折號起何作用?能否去掉?

(7)詩的第二節有什麼特點和作用?

(四)教師鼓勵、引導學生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

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引導落在詩歌的象徵意義和詩歌所抒發的思想感情上。教師以服務者身份參加,對學生鼓勵的方式要富有變化性。

教師明確:

1詩中的象徵意義:土地是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的象徵;河流與風是中國人民不屈不撓反抗精神的象徵;黎明是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的象徵。

2詩的第一節以鳥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達詩人對祖國的摯愛,為第二節作渲染鋪墊;第二節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對土地的眷念和為祖國獻身的願望。

(五)學生自行總結本節課的收穫與疑問(每小組選一人,班上交流。)

注意被傳誦的名句:“為什麼我的眼裡長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六)請學生談本詩的特點

教師明確:1詩歌的意象及其內涵。

2抒情方式的巧妙。(把“我”虛擬成一隻鳥)。

3富有彈性的語言。

(七)佈置作業。

學會比較閱讀。做課後練習題四。

板書設計

我愛這土地

艾青

鳥-------------- 歌 唱 -----------虛擬 黎明(土地 河流 風)

我--------------死(在土地)-----------羽毛(爛在地裡)

淚--------------愛(土 地)-----------眷戀土地獻身祖國

教學反思:

九年級語文上冊《劉姥姥進大觀園》教案 篇14

【新課匯入】

請同學們說說“什麼是創造”,再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或別人的經歷具體說說你對“創造”的理解。(旨在引發學生思考,激發 他們“創造”的積極性)

那麼生活在20世紀的我們的教育家,又是怎樣理解“創造”的呢?今天我們來學習陶行知的《創造宣言》。

【教學目標】

1.鞏固駁論文的知識,培養學生自讀課文的能力。

2.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與文中的人物近距離接觸,感悟自信。

3.領會自信心與創造力的因果關係及自信心對個人發展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作者簡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縣人,是我國近現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實踐家。他早年留學美國,歸國後,他終身致力於中國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國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實踐經驗都十分豐富。他在實踐中創立的“生活即育”、“教學做合一”“社會即學校”為中心的教育理論,是我國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豐碑,是為世界所知曉的中國教育家。

“五四”運動後,從事平民教育運動,創辦曉莊師範。1934年7月,正式宣佈將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為“行知”。陶行知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為人民教育事業,為中國的民族解放和民主鬥爭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一生著作巨集富,論述精當,堪稱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寫作背景】

本文寫於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創造”的種.種錯誤看法,提出了“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觀點,激勵每一個人時時、處處要去創造。

【標題的含義】

“宣言”是一種演講辭,既是演講,那它一定具備演講稿的特點——文辭優美、感情充沛、說理生動、鼓動性強。

【讀準字音】

崇拜(chóng) 傷痕(hén) 中傷(zhòng)

塑像(sù) 遁詞(dùn) 啞口無言(yǎ)

魯鈍(dùn) 自暴自棄(qì) 走投無路(tóu)

玄奘(zàng) 懦夫(nuò) 屋簷(yán)

樵夫(qiáo) 豢養(huàn) 陡然(dǒu)

煙囪(cōng) 繁殖(zhí) 灌溉(guàn)

懶惰 lǎn duò

中傷:誣陷或惡意造謠,旨在毀壞人的名譽。

遁詞:指理屈詞窮或不願吐露真意時,用來支吾搪塞的話。

魯鈍:愚笨,不敏銳。

道統:是儒家傳道系統的一種說法。

懦夫:軟弱無所作為的人。

走投無路:無路可走,已到絕境。比喻處境極困難,找不到出路。投:投奔。

眾叛親離:眾人反對,親人背離。形容完全孤立。叛:背叛;離 :離開。

【整體感知】

1.看完整篇文章後的感覺是什麼?文章中的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大量的人 、事和很多經典的句子。

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圖畫、雕塑、文學、音樂、數學、物理、地理等領域。

2.本文屬於駁論文,作者主要針對哪幾種錯誤觀點進行反駁?

在文章中,作者圍繞五種“不能創造”的藉口,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批駁。這五種錯誤觀點是:①環境太平凡;②生活太單調;③年紀太小;④太無能;⑤山窮水盡,走投無路,陷入絕境 ,等死而已。

3.作者是怎樣對錯誤觀點進行批駁的?

作者主要運用了典型事例與名言警句來進行反駁。也就是說,此文主要運用了舉例論證和引用論證這兩種論證方法。

4.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觀點嗎?如果有,是什麼?

作者在批駁了五種錯誤觀點後,直接提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觀點,鼓勵人們進行創造。

5.文章題為《創造宣 言》,那麼作者的宣言是什麼?

作者在文章結尾,充滿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

【層次劃分】

6.這篇文章的層次結構是怎樣的?

第一部分(1~3):由藝術家造石像談起,引出教育家的創造不同於前兩者,“所要創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第二部分(4~10 ):作者羅列出五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以一連串的不可爭辯的例項,一一予以反駁,從中確立起“人人是創造之人”的觀點。

第三部分(11~15):以東山樵夫的故事為喻,說明喪失創造力的可悲下場。

第四部分(16):作者以排比的手法,發出創造宣言。

【深入探究】

1.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作者認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麼?

美術家(羅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創造;作者認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學生先生合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2.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評了哪五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作者得出的結論是什麼?

八大山人朱耷揮毫畫幾筆便成為一幅名貴的傑作;法國企業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蘇彝士運河;不識字的慧能據說本是目不識丁的樵夫,偶聽人講經,頓悟佛理,後來 成為禪宗的南宗開創者;遭遇八十一難之玄奘,畢竟取得佛經……

作者用這些例子來駁斥五個錯誤觀點:①環境平凡;②生活單調;③年紀太小;④太無能了;⑤陷入絕境。

結論:說明處處都需要創造,天天都有創造的機會,人人都可以創造。

3.“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點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對,可以萬像同毀,刀法如果用得對,則一筆下去,畫龍點睛。”這裡所用的幾個比喻分別比喻什麼?這句話怎麼理解?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萬像”比喻眾多教育物件。“畫龍點睛”比喻使眾多教育物件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當,可能使眾多受教育者被毀,教育方法得當,可以使眾多受教育者成材。

4.東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樣的?(快速看這個故事,然後讓學生複述)你覺得東山樵夫可愛嗎?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麼?這個人物還讓你想到誰?

東山樵夫將泰山的茅草連同樹苗帶回家裡焚燒取火。以東山樵夫的故事為喻,說明喪失創造力的可悲下場。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創造精神的愚公。

5.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的?哪些句子明顯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作者渴望創造,熱切呼喚:“創造之神!你回來呀!只要你肯回來,我們願意把一切——我們的汗,我們的血,我們的心,我們的生命——都獻給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

陶行知用生動的事例證明了創造是人類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懶惰者、平庸者卻不屑於創造,還為自己找出種.種藉口。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誡我們:“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讓我們至少走兩步退一步,向著創造之路邁進吧。”

【課堂小結】

創造宣言

駁—        舉例        —立

環境太平凡   (石頭——不朽的塑像)   時時

生活太單調  (監牢裡——《正氣歌》)  處處

年紀太小  (莫扎爾特——音樂家)  人人

太無能了  (慧能——傳黃梅教義)

走投無路  (玄奘——取得佛經)  創造

【寫法探究】

1.有破有立,既擺出錯誤觀點,又有自己明確的觀點主張。

文章首先列舉了“環境太平凡,生活太單調,因而不能創造”的兩個藉口,針對性地提出了“我們是要在平凡上選 出不平凡;在單調上選出不單調”的主 張;接著,作者又針對“年紀太小,太無能,山窮水盡、陷入絕境”這三個不能創造的原因,明確了“人人是創造之人”的觀點,最後發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的創造宣言。

2.敘議結合,以議為主。記敘主要指文中擺出具體事例時所運用的表達方式。議論則是對事例進行分析或表達觀點時採用的表達方式,如批駁了第二個錯誤觀點後的簡單總結,又如批駁了第五個錯誤觀點後的分析。

3.運用大量的排比、比喻。層層深入地剖析了缺乏自信的危害,鼓勵我們樹立自信,勇於創造,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鼓動性。

【課堂小結】

本文作者通過運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對五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進行了有力的批駁,從而得出了“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結論。強調創造是人類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激勵我們發掘潛能,創造美好未來。

【品味語言】

品味文章語言,分析文章所採用的修辭手法及其作用。

1.“有人說……不能創造”五個段落。

總結:運用排比,突出強調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2.但是就在監牢中,產生了《易經》之卦辭,產生了《正氣歌》,產生了《國際歌》。

總結:運用排比,強調 在單調惡劣環境中一樣可以創造出驚世之作。

3.八十一難之玄奘,畢竟取得佛經;糧水斷絕、眾叛親離之哥倫布,畢竟發現了美洲;凍餓病三重壓迫下之莫扎特,畢竟寫出了《安魂曲》。

總結:運用排比,強調有志者排除萬難就可取得巨大成就。

4.是的,生路是要勇氣探出來,走出來,創造出來的。

總結:運用排比,強調開闢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氣。

5.所以,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總結:運用排比,強調創造是每個人都擁有的潛能。

6.汗幹了,血幹了,熱情幹了,僵了,死了。

總結:運用排比,強調沒有創造力就如同沒有了生命力。

7.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 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 ,繁殖創造之森林。

總結:運用排比,強調任何一點的創造力,都會促進 成就的取得。

8.當英雄無用武之地,他除了大無畏之斧,還得有智慧之劍,金剛之信念與意志,才能開出一條生路。

總結:運用比喻、排比,在這句話中,作者把勇氣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劍,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剛,說明當陷入絕境,走投無路時,只有勇氣、智慧、信念與意志,才能使人絕處逢生,闖出一條生路。

9.文章採用了哪種表達方式?結合課文加以分析。

文章主要運用了敘議結合的表達方式。記敘主要指文中擺出具體事例時所運用的表達方式。議論則是對事例進行分析或表達觀點時採用的表達方式,如批駁了第二個錯誤觀點後的簡單總結,又如批駁了第五個錯誤觀點後的分析。

【結束課堂】

同學們,大家看到了,也聽到了許多環境不如我們,健康不如我們,或者和我們一樣平凡的人,都創造出了自己的不 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們有勇氣,有自信,敢創造,同樣也能書寫出屬於我們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當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氣、自信之外,要創造還得有智慧。而智慧,主要就來源於學習。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好好努力,為將來更好地創造奠定厚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