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傳統文化》教學工作計劃(精選16篇)

欄目: 教學工作計劃 / 釋出於: / 人氣:1.51W

《傳統文化》教學工作計劃 篇1

一、教學進度安排:

《傳統文化》教學工作計劃(精選16篇)

9.1-7.4經典驛站7.5-期末藝術樂園

二、教學措施:

1、改變常規教學模式,變課堂為學堂讓學生動腦想想,動口講講,動手做做,動腳走走,自主學習,嘗試錯誤,教師只在必要時,給予指導、幫助,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2、認真備課,精心準備,課堂上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置疑問難,學習新知。

3、充分發揮學習夥伴的作用,讓學生互助學習,團結合作,共同解決學習上的困難。走出課堂,走出學校,將課堂延伸到課外,爭取學生家長的支援,帶領學生親自實踐,體驗勞動的樂趣。

三、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關注學生的主體性。

2、要注重學習方式的主動性。

3、要體現教學過程的層次性。

4、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

5、注重評價的過程性和激勵性。

四、業務學習安排:

根據學校及上級部門的安排及時參加業務學習。

五、有關教學活動的安排:

按學校及市區教辦和教體局的通知要求,及時參加各種教學活動。

六、教改實驗和課題研究:

繼續進行“和諧、高效、思維對話”型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

《傳統文化》教學工作計劃 篇2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中的展現。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實踐活動中創造積累的文明成果,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見證,它博大精深,為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偉大貢獻。學習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明,弘揚民族精神,是基礎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習誦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瞭解歷史名人、名勝古蹟、科技發明、藝術創造(如建築、繪畫、書法、戲曲和民俗風情等傳統文化內容,對少年兒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啟迪,對培養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全年學習七年級傳統文化一冊,是我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中的必修課程之一。由於教材涉及文言文,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又加上本書從歷史的角度講解,時間跨越大,學生文言文基礎薄弱,歷史知識欠缺,學習難度大。

二、教材分析

本冊書共四個部分:經典驛站、名人長廊、文藝園林、風土畫卷。由於第一部分學生剛剛接觸大量大篇幅古文學起來比較慢,所以上學期只學第一部分。

三、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學生可以瞭解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和特點,感受傳統文化豐富的思想內涵和藝術魅力,從而認識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2、引領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進行學習,能夠拓寬學生的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實踐領域,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逐步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

3、 強化朗讀、背誦傳統文化的精華,不僅能鍛鍊和提高學生的記憶力,而且能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經典的感悟能力。

四、重難點

1、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能借助相關資料理解所學詩文的基本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觀點態度,品味作品的語言內涵,感受作品的藝術魅力。

2、培養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感,掌握學習傳統文化的科學方法,養成學習傳統文化的良好習慣。

五、實施措施

(一)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文化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應積極發揮主導作用,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二)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

通過傳統文化課程內容的薰陶感染,潛移默化,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三)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性

通過活動性學習,使學生在誦讀、感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對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

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學習活動,如詩歌朗誦、書法比賽、藝術節等,充分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四)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組織學習活動,要注意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從小養成喜歡讀書、認真書寫、勤于思考、踴躍發言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六、教學進度

本教材共四個單元,本學期教授前兩個單元。《經典驛站》每首詩各一課時合計共19課時。

《傳統文化》教學工作計劃 篇3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構建學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學生的人才素養,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起著重要作用。

傳統文化教育是學校開展正常教育教學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為切實搞好這一工作: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標,認真貫徹落實各級地方課程的教學要求和會議精神,落實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努力創造文化氛圍濃厚的校園環境。

二、傳統文化教育內容:

1、“經典驛站”:學習、瞭解中華民族傳統原創經典,受益於千古美文的文學滋養,培養對傳統文化精髓的喜愛之情。

2、“名人長廊”:展示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有代表性的名人志士,領悟其智慧、風骨、胸懷和操行,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座標,為塑造人生信念奠定基礎。

3、“名勝佳境”:展示齊魯名勝中突出的自然文化遺產和人文景觀,主要包括“山文化”和“水文化”,瞭解山水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4、“藝術樂園”:步入民族文化的藝術殿堂,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絢麗繽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5、“藝術園林”:主要選取文化長河中不同型別的代表作品,讓學生通過反覆誦讀,感受母語文化的獨特魅力,繼承母語文化的優秀傳統,學習母語文化的表現形式。

三、實施措施:

1、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特點,營造濃厚的探索實踐氛圍。

2、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3、以提升學生素養為目的,逐步培養其良好得到人文素養,塑造其誠信向上的民族氣節和人生信念。

四、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要關注學生的主體性。本教材形式多樣活潑,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符合學生的心理體驗,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學生的主動性。教學要以“活”為基礎,以“動”為特徵,旨在倡導研究性學習方式。

3、要體現教學過程中的層次性,關注結果沒更關注過程。

五、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等

六、教法學法:自學法、感情誦讀法、點撥法、討論法

七、教學進度:按教材內容每週一課。

《傳統文化》教學工作計劃 篇4

大部分學生經過一二年級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通過在一二年級傳統文學知識的學習,對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有了很高的興趣。所以學生掌握起來相對容易一些了。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識性、情感性、趣味性、實踐性和地方特色,通過誦讀、感悟、薰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動方式,達到提高學生綜合文化素養的目的。具體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特點,營造濃厚的探索實踐氛圍。

2、以提升學生素養為目的,逐步培養其良好得到人文素養,塑造其誠信向上的民族氣節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培養其初步的探究學習能力,形成其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目標

1、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感受傳統文化的繼承,樹立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繼承傳統文化的能力。感悟繼承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道理

3、養成良好品德。中國的傳統文化強調自強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終目的是要培養出正直、頑強、善良、對社會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養方面,中國文化強調氣節,所謂"士可殺不可辱";強調情操,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強調禮義,一舉一動要符合社會規範和道德標準;強調廉恥,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強調奉獻,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強調良心,就是要時刻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有道德之人,不做傷天害理事。所有這些,在今天的素質教育中仍具有積極的借鑑意義。

教學重難點

1、感悟繼承傳統文化。

2、養成良好品德。

教學措施

1、要關注學生的主體性。本教材形式多樣活潑,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符合學生的心理體驗,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學生的主動性。教學要以“活”為基礎,以“動”為特徵,旨在倡導研究性學習方式。

3、要體現教學過程中的層次性,關注結果更要關注過程。

4、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學習。

5、加強學科的交叉和滲透,拓展學科知識,改善知識結構。

6、開發和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創造性地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傳統文化》教學工作計劃 篇5

《傳統文化》是經山東省中國小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通過的地方課程,學習傳統文化,在研讀中華經典的同時,注重國學思想精髓與當代教育思想的結合,並融入學生創新能力拓展和研究性學習等內容。通過這些經典內容的學習,能使學生明白熱愛學習,孝敬老人,關愛他人等道理,促進孩子們身心健康發展。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43名學生。一年級的每個孩子都活潑可愛,純潔善良,好奇心強,求知慾強。但是由於年齡小,自制能力差,課堂太隨便。受識字少的限制不願讀書,更不願背誦。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經常走神,說話隨便。首先應從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入手,使他們覺得《傳統文化》是一門趣味性很濃的學科,豐富多彩的.畫面,和膾炙人口的兒歌,使他們喜歡統文化。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經典驛站”、“藝術樂園”兩個單元。“經典驛站”:學習、瞭解中華民族傳統原創經典,受益於千古美文的文學滋養,培養對傳統文化精髓的喜愛。教材基本呈現形式:“經典回放”(呈現原創經典中的精華部分);“溫馨點選”(借教師之口將作者的思想和教學的意圖呈現出來,提出學習依據,明確學習要求);“活動廣角”(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在自主學習、探究、嘗試、交流中完成學習活動);“成長袋”為學生提供一個總結評價積累沉澱的空間)等。

三、教學目標

1、能夠熟讀、背誦這些經典名句。

2、能夠理解這些名篇名段的意思。

3、學習了這些經典文章之後,能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能聆聽到古代聖賢語重心長的教誨,並能在實際中學以致用。

四、教學重點難點

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學習慾望,正確理解背誦傳統文化中的選文。

五、教學措施

根據以上的情況分析和本冊的教學目標,本學期的傳統文化教學採取以下幾點措施:

1、要關注學生的主體性。本教材形式多樣活潑,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符合學生的心理體驗,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學生的主動性。教學要以“活”為基礎,以“動”為特徵,旨在倡導研究性學習方式。

3、要體現教學過程中的層次性,關注結果更關注過程。

4、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

5、注重評價的過程性和激勵性。

六、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要關注學生的主體性。本教材形式多樣活潑,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符合學生的心理體驗,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學生的主動性。教學要以“活”為基礎,以“動”為特徵,旨在倡導研究性學習方式。

3.要體現教學過程中的層次性,關注結果沒更關注過程。

4.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

5.注重評價的過程性和激勵性

《傳統文化》教學工作計劃 篇6

一、學生分析:

學生經過六年的學習,對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有了初步的瞭解。在七年級語文課本中有《論語十則》,學生對《論語》的內容有了初步的背誦基礎,大多數學生對祖國的文化表現出較濃郁的興趣,藉此時機,將傳統文化精髓灌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立志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讓學生做個具有傳統文化素養的中國人。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的要求:

本套教材以齊魯文化為主,反應中華傳統文化精髓。以誦讀原創經典、感懷名人志士、遊歷名山勝水、品味藝術之樂為基本活動內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脈相承,使少年兒童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滋養,從而陶冶情操,開啟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綜合文化素養,激發愛國情感,培養民族氣節。

(二)、教材結構:

本冊教材包括“經典驛站”“名人長廊”“文藝園林”“風土畫卷”四個單元。

“經典驛站”:學習、諒解中華民族傳統原創經典,受益於千古美文的文化滋養,培養對傳統文化精髓的喜愛之情。

“名人長廊”:學習屈原、王羲之、魏徵、文天祥等人的高尚品質,學習他們的愛國精神。“文藝園林”感悟到我們民族語言的魅力,我們中國人情感的美好。

“風土畫卷”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麗,領略觀賞到流傳了上千年甚至幾千年的中國的風情民俗的多姿多彩與豐富的文化內涵,從這裡體味到我們中國人的品格與生活的情趣。

教材基本呈現形式為:“經典回放”(呈現原創經典中精華部分);“溫馨點選”(借教師之口將作者的思想和教學的意圖呈現出來,提出學習依據,明確學習要求);“活動廣角”(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在自主學習、探究、嘗試、交流中完成學習活動)

(三)教材編排原則: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識性、情感性、趣味性、實踐性和地方特色,通過誦讀、感悟、薰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動方式,達到提高學生綜合文化素養的目的。具體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特點,營造濃厚的探索實踐氛圍。

2、以提升學生素養為目的,逐步培養其良好得到人文素養,塑造其誠信向上的民族氣節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培養其初步的探究學習能力,形成其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要關注學生的主體性。本教材形式多樣活潑,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符合學生的心理體驗,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學生的主動性。教學要以“活”為基礎,以“動”為特徵,旨在倡導研究性學習方式。

3、要體現教學過程中的層次性,關注結果沒更關注過程。

4、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

5、注重評價的過程性和激勵性。

四、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等六、教法學法:

自學法、感情誦讀法、點撥法、討論法七、教學時間安排:

每週一課時,每課均一課時。

《傳統文化》教學工作計劃 篇7

一、指導思想

中華傳統文化,蘊天地之精神靈魂,藏天地之生命力量,以永不竭息的生命力量孕育著人類生生不息,以永不竭盡的智慧光明,照耀著每一個眾生。對學生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的啟蒙教育,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脈相承使學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滋養,從而陶冶情操,開啟心智,提升志趣,提高綜合文化素養,激發愛國情感,培養民族氣節。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喜歡經典,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熟讀成誦。

2、初步掌握經典誦讀的方法,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

3、基本瞭解誦讀內容,提高語文素養。

4、訓練學生掌握聲韻格律,從中得到語音、詞彙、修辭的訓練,從中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

三、教學內容

1、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彙編(第三冊)中的《大學》。

2、弟子規中的總敘及〈入則孝〉。

3、千字文選句:劍號巨闕,珠稱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4、九年級語文課本中的國學內容。

四、教學措施

1、以誦讀為主,教學形式多樣化。教師講解、學生講故事、讀書、多形式誦讀比賽等。

2、充分利用多媒體平臺,播放視訊、錄音等,讓學生直觀地感知、理解所學內容,提高學生學習國學的積極性。

3、注重遊戲教學。教學中要善於激發學生興趣,合理運用遊戲“對句、接龍、找寶藏、小老師”等。

4、注重面向全體和個別差異。集體、小組、個人展示等交錯進行,使每一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提高,最終達到人人熟讀成誦的目標。

5、充分利用班級牆報,年級宣傳欄等營造濃郁的傳統文化氛圍。

《傳統文化》教學工作計劃 篇8

教學內容:

這是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領略中華傳統文化》內容之一書畫藝術,是對文字內容的拓展,旨在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到祖國書畫藝術的獨特魅力,培養學生對書畫藝術的認同感、親近感。

學情分析:

學生在一個階段的學習,已經瞭解了一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了一定的基礎。一方面書畫藝術已在學生生活的周圍出現,學生已初步瞭解一些書畫名家的故事;另一方面,學生並沒有對生活中出現的書畫藝術從欣賞的角度去關注。本節課就是讓學生充分運用已有的知識,引導他們欣賞書畫藝術的美,體會書畫藝術的出神入化。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通過學習、瞭解、欣賞中華傳統文化之一的中國書畫藝術,讓學生對中國書畫藝術有一個基本的瞭解,從而去關注中國書畫;

2.通過學習、交流彙報等活動,瞭解中國書畫藝術獨特藝術魅力,從而更加珍視這一獨具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談談、賞賞、想想,培養學生收集、整理資訊以及表達資訊的能力。

2.通過課前預習、收集資料等學習活動,初步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欣賞作品和開展現場活動,加深學生對中國書畫藝術的認同感,並由此產生民族自豪感;

2、通過閱讀書畫家的故事,啟示學生書畫藝術的習得與創造,與個人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使學生受到勤奮刻苦的教育。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通過學習活動:讓學生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書畫藝術特點(詩書畫印融為一體、追求意境美)有一個基本的瞭解,從而去關注中國書畫藝術;

難點:1.使學生初步對中國書畫藝術產生興趣;培養學生珍視我們的國粹──中國書畫的思想感情。2.感悟到中國書畫的意境美。

教學準備:

教師:課件

學生:課前調查

1、觀察生活中那些地方有書畫作品和,那些東西印有書畫作品;;

2、通過上網等手段瞭解國畫藝術的特點(包括筆墨線條的運用,行書的特點,印章的作用等);

3、蒐集齊白石《不叫一日閒過》和《胸有成竹》的故事;

4、經過父母允許,帶一件書畫藝術品和印有書畫藝術品的東西。

教學過程:

一、 視訊匯入,初步感受書畫藝術的神奇魅力。

1、 同學們, 在開始今天的傳統文化之旅之前,我們先來欣賞一組作品。看看你能發現什麼。

[課件展示本校學生的剪紙作品和葉貼畫作品]。

{課件設計意圖:通過這兩組圖片的展示,讓學生在觀察和對比中感受到,剪紙作品是我們的傳統藝術,葉貼畫屬於現代藝術,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和我們的繪畫藝術有關,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藝術來源於生活,並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

2、 現在,老師再帶領大家去欣賞一幅流動的畫。

[課件出示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清明上河圖》。是從手機拍的視屏中截取了我所需要的一段錄影,在時間上進行了精準的計算]

{課件設計意圖:這段動畫的播放,就是讓學生感受到,《清明上河圖》所表現出的高超繪畫藝術,中國館選擇把書畫藝術作為鎮館之寶展現在全世界的人民面前,這說明了書畫藝術是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國粹。}

同學們,你們知道這幅畫是在什麼地方展示的嗎?20xx年的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並且是做為鎮館之寶展示出來的。同學們,在這樣一場盛會上,中國館選擇把書畫藝術作為鎮館之寶展現在全世界的人民面前,這說明了什麼?

3、今天我們就去領略我們的另一個傳統文化——書畫藝術。(板書)

二、交流生活中的書畫藝術,通過圖片展示,使學生初步感受書畫藝術與生活的融合。

1、課前你瞭解了哪些物品中印有書畫作品?怎麼了解的。交流。

2、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有書畫作品呢?學校,賓館,展覽館,飯店,大街上的廣告牌等等。

可見歷經千年的書畫藝術到今天仍然被我們廣大的觀眾所接受,所喜歡,那他到底有怎樣的魅力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下。

三、品書畫藝術之美,感受書畫藝術的出神入化。

1、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幅圖畫,。這是清代畫家趙雲壑的《梅石圖》。美嗎?美在哪呢?

[課件展示:《梅石圖》]

{本節課就是通過引領學生賞析《梅石圖》,使學生初步感受書畫藝術的特點}

在品味它的美之前,我想聽聽同學們對國畫藝術的瞭解。課前同學們收集了資料,先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小組注意總結,要在全班交流。

[課件出示課前調查表]

{課件設計意圖:讓學生按照表格逐條交流,重複的不要說,也為後面全班賞析《梅石圖》做知識準備}

瞭解得真不少,我瀏覽了一些學校的網站,發現了有的學校的網站上對國畫藝術的一個主要形式水墨畫作了介紹,我們來看一下。

[課件出示網站擷取圖]

{課件設計意圖:展示學校網頁中單獨的繪畫頁面,並將其中的水墨畫介紹單獨放大,讓學生加深印象。}

在網站中,還有對國畫藝術的一段介紹,我們請一位同學讀一下。

[課件展示小資料]

{課件設計意圖:雖然書畫藝術學生並不陌生,但是缺少一定的專業知識,所以補充一定的專業知識,使學生具備最基本的鑑賞能力。}

剛才同學們讀到,國畫藝術融書法、篆刻、詩詞於一體,那麼我們就來分別欣賞這幅畫中的這幾部分之美。

請各小組從畫、書法、篆刻、詩詞分別選擇一樣,小組內交流。

全班交流,在交流的時候,用課件輔助說明。

[課件展示花之特點]

{課件設計意圖:在學生的交流中,用文字和線段將這幅畫的特點標記出來,對沒領略到特點的學生起到一個點撥的作用。}

總結:這一幅方寸之大的書畫作品,竟能將詩書畫印四種藝術形式完美地結合到一起,彰顯出我國書畫藝術是出神入化的。這輕薄的書畫作品更是承載了我們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文化底蘊。我們的書畫藝術無愧於我們的國粹。(板書)

2、同學們,詩書畫印結合的書畫藝術是我國獨有的文化瑰寶。

[課件展示書畫作品。]

{課件設計意圖:這裡的書畫作品的展示目的就是要學生靜靜地欣賞,補充學生感知的不足,這樣的集中出現,為學生在視覺上形成強烈的衝擊,內心產生震撼,一種自豪感會油然而生。}

同學們,看到這些書畫珍品,你此時心中湧動了怎樣的情感?

3、我們同學也帶來了一些印有書畫藝術的作品,先在小組之內展示一下,交流一下你這件作品的藝術魅力。

4、誰願意在班級展示一下。老師也收集到一些:

[課件展示]

{課件設計意圖:學生準備的家裡的印有書畫藝術的物品不一定充分,所以通過圖片補充一部分。通過展示圖片,使學生在這些精美的物品上感受到:中國書畫藝術已經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時時刻刻在給人們傳遞著其獨特的美 }

5、小結:同學們,你們看,作為我們祖國的國粹,中國書畫藝術已經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時時刻刻在給人們傳遞著其獨特的美

四、品書畫大師故事,悟書畫大師的人格魅力。

1、在欣賞這些出神入化的書畫藝術精品的同時,我們也不得不產生了疑惑,書畫大師們靠什麼取得這樣的成就呢?

(1)、請大家聽聽《十八缸水》這個故事,再談談你的想法。

[課件:《十八缸水》]

{課件設計意圖:從一個完整的動畫故事中截取了我所需要的能夠表現王獻之勤奮刻苦的一段動畫,為本節課的情感教育作鋪墊。}

(2)、學生彙報:勤奮刻苦,持之以恆,不驕不躁。

2、你還知道那些書畫大師刻苦學藝的故事?

總結:幾千年來,書畫大師們不僅為我們留下極其珍貴的墨寶,同時也將他們身上的優秀品質代代相傳。我們不論做任何事,只要做到了像他們一樣勤學苦練,我們也能取得不平凡的成就。

五、拓展延伸,激發情感。

不知大家聽過這樣一句話沒有,民族的就是國際的,我們的書畫藝術不僅為我們自己所喜歡,也吸引了許多外國友人爭相模仿。看

[課件圖片]

{課件設計意圖:通過這樣的一組圖片展示,使學生再次領悟到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書畫藝術的國際魅力。}

看到這裡,我相信大家也躍躍躍式。因為時間關係我們就不當堂展示了, 我們來欣賞一下我們同學自己的作品。

[課件展示]

{課件設計意圖:我們學生自己手裡現有的書畫作品肯定比較少,所以在這裡用課件進行了兩部分內容的補充:一是我們去年學校書畫展上我校學生的作品,二是我們同齡人的作品,提高學生了解、學習我們傳統文化的興趣。}

六、總結:

【課件出示】

{課件設計意圖:最後一張圖片是作為本節課的一個總結,倡導所有的學生熱愛中國的書畫藝術,並將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中國書畫藝術是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一,也是世界藝術中一支獨特的奇葩。我們在為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自豪的同時,也有義務去熱愛它,保護它,並將這一藝術形式傳承下去併發揚光大。

《傳統文化》教學工作計劃 篇9

一、學情分析

我班共有學生50人。他們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等各方面差異很大,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我發現本班大部分學生對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有了初步的瞭解。在前段時間,學生對《三字經》《弟子規》等的內容有了初步的背誦基礎,大多數學生對祖國的文化表現出較濃郁的興趣,藉此時機,將傳統文化精髓灌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立志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讓學生做個具有傳統文化素養的中國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經典驛站”“名人長廊”“名勝佳境”“藝術樂園”四個單元。 “經典驛站”:學習、瞭解中華民族傳統原創經典,受益於千古美文的文化滋養,培養對傳統文化精髓的喜愛之情。分為四個部分《詩經》、《韓非子》《淮南子》《戰國策》

“名人長廊”:學習和了解古代歷史名人,借鑑他們為人處事的方法。本章節主要介紹了“姜尚”“管仲”“孫武”“司馬遷”“蘇武“五位歷史名人的故事。

“名勝佳境”: 瞭解濟南、嶗山等名勝。在教學時,適當補充一些圖片文字和課外資料,引導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繼承,樹立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繼承傳統文化的能力。

“藝術樂園”:步入民族文化的藝術殿堂,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絢麗繽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信心。本章節主要分為“對聯”和“成語”兩個部分。

教材基本呈現形式為:“經典回放”(呈現原創經典中精華部分);“溫馨點選”(借教師之口將作者的思想和教學的意圖呈現出來,提出學習依據,明確學習要求);“活動廣角”(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在自主學習、探究、嘗試、交流中完成學習活動)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識性、情感性、趣味性、實踐性和地方特色,通過誦讀、感悟、薰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動方式,達到提高學生綜合文化素養的目的。具體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 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特點,營造濃厚的探索實踐氛圍。

2. 以提升學生素養為目的,逐步培養其良好得到人文素養,塑造其誠信向上的民族氣節和人生信念。

3. 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培養其初步的探究學習能力,形成其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教學目標

1.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感受傳統文化的繼承,樹立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繼承傳統文化的能力。感悟繼承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道理

3.養成良好品德。中國的傳統文化強調自強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終目的是要培養出正直、頑強、善良、對社會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養方面,中國文化強調氣節,所謂"士可殺不可辱";強調情操,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強調禮義,一舉一動要符合社會規範和道德標準;強調廉恥,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強調奉獻,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強調良心,就是要時刻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有道德之人,不做傷天害理事。所有這些,在今天的素質教育中仍具有積極的借鑑意義。

四、教學重難點

1、感悟繼承傳統文化。

2、養成良好品德。

五、教法學法

1.要關注學生的主體性。本教材形式多樣活潑,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符合學生的心理體驗,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學生的主動性。教學要以“活”為基礎,以“動”為特徵,旨在倡導研究性學習方式。

3.要體現教學過程中的層次性,關注結果更要關注過程。

4.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學習。

5.加強學科的交叉和滲透,拓展學科知識,改善知識結構。

6.開發和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創造性地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六、課時安排

每週一節課

《傳統文化》教學工作計劃 篇10

一、內容:

第一講 緒 論: 2學時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使學生了解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學習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意義;同時瞭解該課程需要學習的重點與難點內容、教學要求、教學安排等等。

二、主要教學內容

學習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目的和意義:文化的概念、分類及結構;學習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必要性;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課的基本內容;學習的重點、難點內容、教學要求、教學安排等。

三、思考題

學習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目的和意義。

第二講 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及傳統文化產生的背景 4學時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使學生了解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並從中總結出相關的規律。同時使學生了解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產生,受到地理環境、經濟結構和血緣宗法制度的影響。

二、主要教學內容

中國歷史的發展歷程;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雛形期、定型期、強化期及轉型期; 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背景:大陸地理環境,以農為本的經濟模式,血緣宗法制度。

三、思考題:

怎樣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背景?

第三講 中國傳統文化在近代的危機與轉變 6學時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教學目的是要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與時俱進的重要性。要求學生認識文化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反映,認識到傳統文化只有在不斷創新的過程中,才能永保生命力。

二、主要教學內容

中國傳統文化在近代的危機與兩次轉變;五四新文化時期的文化論爭;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傳統文化在中國臺灣。

三、需要延伸的課外內容

觀看資料片:詩詞欣賞。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而的詩詞是繼承傳統,併發揚光大的典範之作。

四、思考題

1、在近代,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角地位,為什麼會遭遇如此嚴重的衝擊?

2、近代中國出現反傳統文化極端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第四講 少數民族在中國歷史與文化中的作用 4學時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使學生了解到中華民族的歷史和中華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國各民族人民所共同創造的。

二、主要教學內容

1、少數民族在中國歷史中的作用:蠻戎狄夷在“漢族”形成中的作用;少數民族充實了漢族,漢族也充實了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區域性政權為中國統一準備了條件;元、清兩朝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近代以來少數民族的反帝愛國鬥爭。

2、中國各族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農業方面;畜牧業方面;手工業方面;民族語言和文字方面;醫藥學方面;繪畫、雕刻方面;音樂、舞蹈方面等

三、需要延伸的課外內容

放映反映南方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的影像資料:《南方少數民族》,使學生對中國南方少數民族有一個比較直觀的瞭解和認識。

四、思考題

1、中國各少數民族對中華民族的歷史有哪些貢獻?

2、中國各少數民族對中華民族的文化有哪些貢獻?

第五講 儒家和道家哲學 4學時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使學生了解儒家和道家哲學的主要內容,同時瞭解中國傳統哲學對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影響。

二、主要教學內容

儒家和道家主要思想內容介紹;儒家和道家哲學對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影響。

三、思考題

1、道家和儒家哲學思想的區別和聯絡是什麼?

2、道家和儒家哲學思想對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有哪些影響?

第六講 佛教的傳播及其對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影響 4學時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教學目的在於讓學生了解佛教對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影響,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知識水平,同時使學生對當今社會的宗教現象有正確地認識。

二、主要教學內容

佛教的傳播;佛教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佛教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三、需要延伸的課外內容

學生可參觀一些宗教建築場所,以便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

四、思考題

1、佛教對中國文化的主要影響有哪些?

2、佛教在中國歷史中有哪些作用?

第七講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徵 4學時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使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特定的價值系統、思維方式、社會心理、倫理觀念等,瞭解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方向、體現中華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觀念。

二、主要教學內容

強大的生命力和內聚力,突出的人文精神;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重名譽尚氣節的人格精神。

三、需要延伸的課外內容

參觀古代建築,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

討論: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基本功能。

四、思考題

1、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徵有哪些?

2、你認為最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內容是什麼?

第八講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 4學時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使學生了解中國古代的主要技術發明,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特點,中國近代科技落後的主要原因。

二、主要教學內容

中國古代技術發明;中國古代天文學;中國古代數學;中國古代物理學;中國古代化學;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特點;中國近代科技落後的原因

三、需要延伸的課外內容

討論:中西科學技術發展的軌跡不同的原因。

四、思考題

1、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特點是什麼?

2、中國近代科技落後的原因有哪些?

第九講 中國傳統軍事思想: 2學時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古代軍事文化的產生與發展,把握中國軍事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及與其他文化之間的內在聯絡,瞭解中西軍事文化的差異,建立對中國古代軍事文化在現代軍事及社會生活中地位與作用的正確認識,培養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

二、主要教學內容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孫子兵法》與中國古代軍事思想;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對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影響。

三、需要延伸的課外內容

參觀:軍事博物館;

討論:如何看待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對當代國際政治軍事鬥爭的影響

錄影:《孫子兵法》

四、思考題

1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哪些特點?

2 、如何看待當前的《孫子兵法》熱?

二、教學安排及方式

學生利用業餘時間,以班級為單位,參觀北京的名勝古蹟,主要包括:傳統建築,民俗地區等,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徵,欣賞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然後在課堂上進行成果展示,並以此作為平時成績的依據之一。

三、考核方式

本課程可採取兩種考核方式:

1. 課堂閉卷或開卷考試

2. 寫課程論文或報告

四、參考教材

1、《中國傳統文化》金鳴娟主編 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xx年版。

2、《中國傳統文化》 張豈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xx年版。

3、《中國文化概論》 金元浦主編 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傳統文化》教學工作計劃 篇11

一、學生分析:學生經過學習,對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有了初步的瞭解。在七年級語文課本中有《論語·十則》,學生對《論語》的內容有了初步的背誦基礎,大多數學生對祖國的文化表現出較濃郁的興趣,藉此時機,將傳統文化精髓灌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立志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讓學生做個具有傳統文化素養的中國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十個單元,共有34課。當你暢遊於這套教材的時候,你會看到一個豐富多彩的人生世界。你會感悟到我們民族語言的魅力,會聆聽到古代聖賢關於做人、處事的語重心長的教誨,會學到讀書的方法和道理,會領略到流傳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國的民族藝術。

三、課程目標

(一)認識傳統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傳統文化的智慧,初步感悟、瞭解傳統文化的精神、審美理想、審美情趣等,感受中華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初步瞭解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和形式,自覺拓展學習視野,積極參與校內外的傳統文化活動。

(四)培養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感,掌握學習傳統文化的科學方法,養成學習傳統文化的良好習慣。

(五)學習傳統文明禮儀,提高個人修養。

(六)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培養合作意識。

四、實施措施

(一)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傳統文化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應積極發揮主導作用,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二)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通過傳統文化課程內容的薰陶感染,潛移默化,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三)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性通過活動性學習,使學生在誦讀、感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對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

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學習活動,如詩歌朗誦、書法比賽、藝術節等,充分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參觀遊覽文化古蹟、尋訪歷史文化名人、親身體驗傳統文化的社會意義。

(四)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的培養,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組織學習活動,要注意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從小養成喜歡讀書、認真書寫、勤于思考、踴躍發言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體現教學的層次性教學中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在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等方面的不同特點,體現教學要求的層次性,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和自信,在原有基礎上都能循序漸進,得以發展提高,不可盲目拔高教學要求。

(六)重視對學生的文化薰陶學習經典重在積累感悟。通過品味經典之韻、感受志士之魂、領略山水之美、參與藝術之樂,使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和滋養,獲得文化積累,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文化品格。要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力求以情動人、以情啟智、以情養德,激發學生情感共鳴。

(七)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初步的鑑別意識傳統文化因歷史的侷限,也存在一些不符合現代價值觀念的內容。教學中要逐步培養學生初步的辨別和鑑賞能力,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具有初步的鑑別意識。

(八)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傳統文化是一門新課程,教師要加強對傳統文化內容的學習與研究,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同時也要在教學過程中大膽探索新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九)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資源要建立開放的課程資源網路,充分利用農村、社群等本地文化教育資源,並發展校外指導教師隊伍,選擇不同的教育活動方式和型別,對學生進行教育。

(十)注意處理好本課程與其他課程的關係

本課程既有自己的獨特性,又與其他課程有一定的聯絡,在實施本課程的過程中,應注意與語文、品德等學科的教學或校內外其他教育活動相結合,相互促進,實現綜合教育效益。

《傳統文化》教學工作計劃 篇12

一、學情分析

我班共有學生50人。他們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等各方面差異很大,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我發現本班大部分學生對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有了初步的瞭解。在前段時間,學生對《三字經》《弟子規》等的內容有了初步的背誦基礎,大多數學生對祖國的文化表現出較濃郁的興趣,藉此時機,將傳統文化精髓灌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立志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讓學生做個具有傳統文化素養的中國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經典驛站”“名人長廊”“名勝佳境”“藝術樂園”四個單元。 “經典驛站”:學習、瞭解中華民族傳統原創經典,受益於千古美文的文化滋養,培養對傳統文化精髓的喜愛之情。分為四個部分《詩經》、《韓非子》《淮南子》《戰國策》

“名人長廊”:學習和了解古代歷史名人,借鑑他們為人處事的方法。本章節主要介紹了“姜尚”“管仲”“孫武”“司馬遷”“蘇武“五位歷史名人的故事。

“名勝佳境”: 瞭解濟南、嶗山等名勝。在教學時,適當補充一些圖片文字和課外資料,引導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繼承,樹立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繼承傳統文化的能力。

“藝術樂園”:步入民族文化的藝術殿堂,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絢麗繽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信心。本章節主要分為“對聯”和“成語”兩個部分。

教材基本呈現形式為:“經典回放”(呈現原創經典中精華部分);“溫馨點選”(借教師之口將作者的思想和教學的意圖呈現出來,提出學習依據,明確學習要求);“活動廣角”(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在自主學習、探究、嘗試、交流中完成學習活動)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識性、情感性、趣味性、實踐性和地方特色,通過誦讀、感悟、薰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動方式,達到提高學生綜合文化素養的目的。具體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 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特點,營造濃厚的探索實踐氛圍。

2. 以提升學生素養為目的,逐步培養其良好得到人文素養,塑造其誠信向上的民族氣節和人生信念。

3. 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培養其初步的探究學習能力,形成其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教學目標

1.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感受傳統文化的繼承,樹立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繼承傳統文化的能力。感悟繼承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道理

3.養成良好品德。中國的傳統文化強調自強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終目的是要培養出正直、頑強、善良、對社會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養方面,中國文化強調氣節,所謂"士可殺不可辱";強調情操,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強調禮義,一舉一動要符合社會規範和道德標準;強調廉恥,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強調奉獻,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強調良心,就是要時刻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有道德之人,不做傷天害理事。所有這些,在今天的素質教育中仍具有積極的借鑑意義。

四、教學重難點

1、感悟繼承傳統文化。

2、養成良好品德。

五、教法學法

1.要關注學生的主體性。本教材形式多樣活潑,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符合學生的心理體驗,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學生的主動性。教學要以“活”為基礎,以“動”為特徵,旨在倡導研究性學習方式。

3.要體現教學過程中的層次性,關注結果更要關注過程。

4.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學習。

5.加強學科的交叉和滲透,拓展學科知識,改善知識結構。

6.開發和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創造性地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六、課時安排

每週一節課

《傳統文化》教學工作計劃 篇13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中的展現。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實踐活動中創造積累的文明成果,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見證,它博大精深,為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偉大貢獻。

學習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明,弘揚民族精神,是基礎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習誦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瞭解歷史名人、名勝古蹟、科技發明、藝術創造(如建築、繪畫、書法、戲曲)和民俗風情等傳統文化內容,對少年兒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啟迪,對培養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學生分析:

我班共有學生50人,有些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書寫潦草,學習粗心大意不紮實,學生的知識面太窄,能力不強,對事物的分析能力差,獨立思考與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欠缺。還有些學生自控能力差,自己管不了自己,上課隨便講話,如果能在寬鬆融洽的氣氛中開始,那麼孩子將自然地摒棄對傳統文化課的畏懼感,從而激發對傳統文化課的喜愛。

二、教材分析

(一)課程性質

傳統文化課程是對少年兒童進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啟蒙課程,是我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中的必修課程之一。

本課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1、典範性

本課程遵循少年兒童的認知規律,選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具有積極意義的典範作品作為教育內容,通過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滋養,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2、趣味性

本課程貼近少年兒童生活,注重興趣培養,教材的呈現形式應符合少年兒童的接受心理,學習形式力求生動活潑、豐富多彩,使少年兒童感受到學習傳統文化的樂趣。

3、啟蒙性

本課程注重對少年兒童進行傳統文化價值觀的薰陶和影響,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應符合學生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體現啟蒙性。

4、開放性

本課程的學習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許多領域,應充分利用課內外各種可利用的學習資源,組織學生走出課堂,進行參觀遊覽、調查訪問、參加村鎮或社群傳統文化活動等,讓學生在感悟、體驗中接受傳統文化教育。

(二)基本理念

1、感受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認識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特點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通過學習,學生可以瞭解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和特點,感受傳統文化豐富的思想內涵和藝術魅力,從而認識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2、逐步提升傳統文化素養,培養民族精神

引領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進行學習,能夠拓寬學生的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實踐領域,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逐步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

民族精神的形成是傳統文化長期薰陶、影響的結果。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對於培養民族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發揮傳統文化的教育功能

強化朗讀、背誦傳統文化的精華,不僅能鍛鍊和提高學生的記憶力,而且能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經典的感悟能力。充分利用當地的課程資源,加強課內外結合、校內外溝通,如參觀文化館、博物館,遊覽文化古蹟、文化名勝等,使學生直接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感染。

三、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學生可以瞭解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和特點,感受傳統文化豐富的思想內涵和藝術魅力,從而認識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2、引領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進行學習,能夠拓寬學生的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實踐領域,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逐步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全面提升學生的古典文化素養,初步瞭解古代大詩人的生平行跡。

3、認識傳統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傳統文化的智慧,初步感悟、瞭解傳統文化的精神、審美理想、審美情趣等,感受中華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教學教學重點、難點:

強化朗讀、背誦傳統文化的精華,不僅能鍛鍊和提高學生的記憶力,而且能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經典的感悟能力。本課程遵循少年兒童的認知規律,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五、教學措施:

1、充分利用課程資源,加強課內外結合、校內外溝通,如參觀文化館、博物館,遊覽文化古蹟、文化名勝等,使學生直接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感染。

2、充分展示圖片,作品等教學手段,教師加以示範。認真鑽研教材,進一步領會課標精神,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

3、拓展教學思路,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求達到最佳教學效果。20xx---20xx下學期《傳統文化》教學工作計劃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中的展現。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實踐活動中創造積累的文明成果,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見證,它博大精深,為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偉大貢獻。

學習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明,弘揚民族精神,是基礎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習誦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瞭解歷史名人、名勝古蹟、科技發明、藝術創造(如建築、繪畫、書法、戲曲)和民俗風情等傳統文化內容,對少年兒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啟迪,對培養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經典古詩文60篇(首或段),能默寫出重要的名言名句。

2.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能借助相關資料理解所學詩文的基本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觀點態度,品味作品的語言內涵,感受作品的藝術魅力。

3.能針對所學詩文中作者的觀點進行討論,能結合現實生活談出自己的認識和體會,明確日常生活中我們應如何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精神。

4.能借助有關資料瞭解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不斷積累傳統文化知識。如《論語》、《孟子》、《老子》、《莊子》等文化經典著作,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孫武、孫臏等諸子百家代表人物。

5.能向同學介紹自己蒐集到的當地某一歷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蹟和主要貢獻,能談出自己對該歷史文化名人的看法;在廣泛交流的基礎上,每個同學選擇一位自己最喜歡的歷史文化名人,寫出自己喜愛的理由並提出自己的奮鬥目標。

6.能根據學習內容寫讀書筆記,能根據實地考察所得寫出考察簡報,能根據有關資料編輯班級或校內報刊等。

二、教學重難點:

1.繼續學習傳統文明禮儀,規範自己的言行,提高個人修養。

2.能自主蒐集名勝古蹟和傳統民俗的相關資料,能向同學介紹某一名勝古蹟或傳統民俗的有關知識,能結合實際體驗談出自己的認識和感受。

3.能根據所學詩文進行拓展閱讀,將自己蒐集和整理的優秀作品介紹給同學;能自主開展經典詩文朗誦會、傳統文化考察、傳統文化知識競賽、書法比賽、傳統文化攝影展等活動。

4.能初步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培養熱愛傳統文化的感情,吸收傳統文化的智慧,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

三、教學措施:

(一)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文化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應積極發揮主導作用,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二)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

通過傳統文化課程內容的薰陶感染,潛移默化,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三)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性

通過活動性學習,使學生在誦讀、感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對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

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學習活動,如詩歌朗誦、書法比賽、藝術節等,充分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參觀遊覽文化古蹟、尋訪歷史文化名人、參與傳統節日活動等,親身體驗傳統文化的社會意義。

(四)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組織學習活動,要注意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從小養成喜歡讀書、認真書寫、勤于思考、踴躍發言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體現教學的層次性

教學中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在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等方面的不同特點,體現教學要求的層次性,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和自信,在原有基礎上都能循序漸進,得以發展提高,不可盲目拔高教學要求。

(六)重視對學生的文化薰陶

學習經典重在積累感悟。通過品味經典之韻、感受志士之魂、領略山水之美、參與藝術之樂,使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和滋養,獲得文化積累,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文化品格。

要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力求以情動人、以情啟智、以情養德,激發學生情感共鳴。

(七)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初步的鑑別意識

傳統文化因歷史的侷限,也存在一些不符合現代價值觀念的內容。教學中要逐步培養學生初步的辨別和鑑賞能力,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具有初步的鑑別意識。

(八)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傳統文化是一門新課程,教師要加強對傳統文化內容的學習與研究,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同時也要在教學過程中大膽探索新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九)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資源

要建立開放的課程資源網路,充分利用農村、社群等本地文化教育資源,並發展校外指導教師隊伍,選擇不同的教育活動方式和型別,對學生進行教育。

(十)注意處理好本課程與其他課程的關係

本課程既有自己的獨特性,又與其他課程有一定的聯絡,在實施本課程的過程中,應注意與語文、品德等學科的教學或校內外其他教育活動相結合,相互促進,實現綜合教育效益。

四、教學進度:

本教材共四個單元,本學期教授前兩個單元。《論語》十三則各一課時,名人長廊中四個人物各一課時,合計共17課時。

《傳統文化》教學工作計劃 篇14

【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為根本的指導思想,以新課程理念為行動指南,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根本目的,立足現實,著眼未來,遵循規律開發和利用好校本課程,引領廣大學生閱讀經典、閱讀思想、閱讀文化、閱讀精神,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堅實的發展基礎。

一、教材分析:

國小“傳統文化”教科書共分六冊,其中六年級學習第六冊。本學年學習第六冊。課本共分兩個單元:第一單元經典驛站;第二單元藝術樂園。共分為13課。

二、教學目的和任務

1、喜歡經典文章,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為熟讀成誦奠定基礎。

2、初步掌握經典誦讀的方法,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

3、基本瞭解誦讀內容,提高語文素養。

4、訓練兒童應對、掌握聲韻格律,從中得到語音、詞彙、修辭的訓練。

三、學生情況分析:

大部分學生遇到問題能積極動腦思考。總的來說學生學習風氣濃厚,上課能專心聽講,積極動腦,主動大膽的回答問題。大部分學生學習認真,能夠背誦課文,並能司出其中的道理。

四、教學措施:

1、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首先讓學生對傳統文化這門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能使學生在學習中自願的學、主動的學。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讓優生幫助差生學習。

2、採取讀、誦、記、背的方法,讀熟了,背過了,再慢慢品味、感悟,品出滋味來,悟出道理來。

五、教學進度

每週一課

《傳統文化》教學工作計劃 篇15

內容:

第一講 緒 論: 2學時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使學生了解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學習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意義;同時瞭解該課程需要學習的重點與難點內容、教學要求、教學安排等等。

二、主要教學內容

學習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目的和意義:文化的概念、分類及結構;學習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必要性;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課的基本內容;學習的重點、難點內容、教學要求、教學安排等。

三、思考題

學習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目的和意義。

第二講 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及傳統文化產生的背景 4學時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使學生了解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並從中總結出相關的規律。同時使學生了解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產生,受到地理環境、經濟結構和血緣宗法制度的影響。

二、主要教學內容

中國歷史的發展歷程;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雛形期、定型期、強化期及轉型期; 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背景:大陸地理環境,以農為本的經濟模式,血緣宗法制度。

三、思考題:

怎樣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背景?

第三講 中國傳統文化在近代的危機與轉變 6學時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教學目的是要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與時俱進的重要性。要求學生認識文化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反映,認識到傳統文化只有在不斷創新的過程中,才能永保生命力。

二、主要教學內容

中國傳統文化在近代的危機與兩次轉變;五四新文化時期的文化論爭;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傳統文化在中國臺灣。

三、需要延伸的課外內容

觀看資料片:詩詞欣賞。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而的詩詞是繼承傳統,併發揚光大的典範之作。

四、思考題

1、在近代,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角地位,為什麼會遭遇如此嚴重的衝擊?

2、近代中國出現反傳統文化極端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第四講 少數民族在中國歷史與文化中的作用 4學時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使學生了解到中華民族的歷史和中華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國各民族人民所共同創造的。

二、主要教學內容

1、少數民族在中國歷史中的作用:蠻戎狄夷在“漢族”形成中的作用;少數民族充實了漢族,漢族也充實了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區域性政權為中國統一準備了條件;元、清兩朝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近代以來少數民族的反帝愛國鬥爭。

2、中國各族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農業方面;畜牧業方面;手工業方面;民族語言和文字方面;醫藥學方面;繪畫、雕刻方面;音樂、舞蹈方面等

三、需要延伸的課外內容

放映反映南方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的影像資料:《南方少數民族》,使學生對中國南方少數民族有一個比較直觀的瞭解和認識。

四、思考題

1、中國各少數民族對中華民族的歷史有哪些貢獻?

2、中國各少數民族對中華民族的文化有哪些貢獻?

第五講 儒家和道家哲學 4學時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使學生了解儒家和道家哲學的主要內容,同時瞭解中國傳統哲學對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影響。

二、主要教學內容

儒家和道家主要思想內容介紹;儒家和道家哲學對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影響。

三、思考題

1、道家和儒家哲學思想的區別和聯絡是什麼?

2、道家和儒家哲學思想對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有哪些影響?

第六講 佛教的傳播及其對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影響 4學時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教學目的在於讓學生了解佛教對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影響,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知識水平,同時使學生對當今社會的宗教現象有正確地認識。

二、主要教學內容

佛教的傳播;佛教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佛教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三、需要延伸的課外內容

學生可參觀一些宗教建築場所,以便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

四、思考題

1、佛教對中國文化的主要影響有哪些?

2、佛教在中國歷史中有哪些作用?

第七講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徵 4學時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使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特定的價值系統、思維方式、社會心理、倫理觀念等,瞭解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方向、體現中華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觀念。

二、主要教學內容

強大的生命力和內聚力,突出的人文精神;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重名譽尚氣節的人格精神。

三、需要延伸的課外內容

參觀古代建築,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

討論: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基本功能。

四、思考題

1、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徵有哪些?

2、你認為最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內容是什麼?

第八講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 4學時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使學生了解中國古代的主要技術發明,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特點,中國近代科技落後的主要原因。

二、主要教學內容

中國古代技術發明;中國古代天文學;中國古代數學;中國古代物理學;中國古代化學;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特點;中國近代科技落後的原因

三、需要延伸的課外內容

討論:中西科學技術發展的軌跡不同的原因。

四、思考題

1、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特點是什麼?

2、中國近代科技落後的原因有哪些?

第九講 中國傳統軍事思想: 2學時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古代軍事文化的產生與發展,把握中國軍事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及與其他文化之間的內在聯絡,瞭解中西軍事文化的差異,建立對中國古代軍事文化在現代軍事及社會生活中地位與作用的正確認識,培養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

二、主要教學內容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孫子兵法》與中國古代軍事思想;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對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影響。

三、需要延伸的課外內容

參觀:軍事博物館;

討論:如何看待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對當代國際政治軍事鬥爭的影響

錄影:《孫子兵法》

四、思考題

1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哪些特點?

2 、如何看待當前的《孫子兵法》熱?

二、教學安排及方式

學生利用業餘時間,以班級為單位,參觀北京的名勝古蹟,主要包括:傳統建築,民俗地區等,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徵,欣賞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然後在課堂上進行成果展示,並以此作為平時成績的依據之一。

三、考核方式

本課程可採取兩種考核方式:

1. 課堂閉卷或開卷考試

2. 寫課程論文或報告

四、參考教材

1、《中國傳統文化》金鳴娟主編 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__年版。

2、《中國傳統文化》 張豈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__年版。

3、《中國文化概論》 金元浦主編 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傳統文化》教學工作計劃 篇16

為了推進依法治教,切實保障學生身心健康,培養學生的法制觀念和良好品行,有效地預防和減少國小生的違法和犯罪現象,繼續深入開展我校法制宣傳教育,實現學校的培養目標,現結合我校教育工作實際,制訂本規劃。

一、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高舉理論偉大旗幟,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標,緊緊圍繞教育局提出的相關決定,堅持法制教育與法制實踐相結合,緊密聯絡教育改革,注重教育的實效,深入進行以憲法、基本法律法規為主要內容的宣傳教育,進一步增強全校師生的憲法觀念和法律意識,不斷提高學校依法辦事和依法管理水平,增強青少年學生的知法守法意識,積極開展依法治校,全面推進依法治教,實現教育事業的依法管理。

二、學習內容及要求:

主要學習與學生學習生活相關的法律和道德教育方面的基本知識。重點抓好《教育法》、《教師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交通安全條列》等法規教育。做到法制教育與思想教育相結合;條文灌輸與形象教育相結合;課堂教育與課外教育相結合;思想教育與行為訓練相結合;面上教育與重點教育相結合。組織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法制教育活動,提高學生學法的積極性。

三、教育物件

實施普法物件是:全體教職員工和學生。重點物件是少年學生。

四、方法與步驟

1、堅持面授為主,組織自學為輔的教育方式。充分發揮校業餘黨校、校業餘團校、政教處等教育機構的宣傳培訓教育骨幹作用,層層培訓普法骨幹師資。利用課常主渠道作用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堅持使學校法制學習制度化、經常化。採用集中學習輔導和分散自學相結合的方式抓好教職員工的普法工作。各類普法物件在組織面授予的基礎上均應進行合格考試。

2、廣泛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協同有關部門要注重搞好法制教育宣傳輿論工作。要通過發放法制宣傳教育讀本、召開教師會議、學生班隊活動、晨會課、《國旗下講話》、黑板報、宣傳櫥窗傳展覽、學校廣播之聲等多種形式開展宣傳工作。

3、積極開展各類活動增強法制宣傳教育的效果。要結合本校實際,把開展法制教育與"警校共建"、"家校共建"、"社群教育"、"以案說教"等多種活動形式有機結合。

4、考試和考核:通過培訓學習,每個階段學法、用法情況進行考試和考核,健全學法用法情況登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