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文明禮儀校本課程實施方案(精選16篇)

欄目: 實施方案 / 釋出於: / 人氣:8.85K

文明禮儀校本課程實施方案 篇1

一、課題的提出

文明禮儀校本課程實施方案(精選16篇)

從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入手,讓學生從國小會做人,學會交往,學會做事,是我們上個學年實施《國小生文明禮儀養成教育的實踐與研究》這一省德育課題,對我校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的新探索。該課題得到了華南師範大學鄭航博士、《國小德育》雜誌王清平主編、區科研室馮毅、曾秀華主任、容桂教育組胥執純老師的大力支援與幫助。我校在前一階段的文明禮儀養成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師們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為了循序漸進、更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具有連續性、完整性的教育訓練,也為了拓展更加廣闊的教育空間,我們擬將“文明禮儀教育”作為我校的校本課程進行開發、進一步完善,確定以“家庭禮儀”、“校園禮儀”和“社會禮儀”為主要內容,從一年級開始,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漸進的文明禮儀教育,有目的、有計劃地將學生帶入現代文明(良好人際關係)的殿堂,以此促進我校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及健康人格的更好形成,更好地養成文明的校園風貌,以期高效地完成課題研究任務,取得更可喜的階段研究成果。

二、理論依據和研究意義

新一輪課程改革為學校的特色發展和培養學生個性特長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我們期望通過新理念的教育、新視角的禮儀課程教育,借鑑前人的研究成果,探究出一系列切合學校實際的禮儀教育新途徑新方法的德育模式,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我校地處環境複雜的容桂中心地段,社群中各類閒散、外來人員多,難免對學生的精神風貌起負面影響。在學校,有的同學任性散漫,唯我獨尊,學生在與教師交往時缺乏良好的禮儀規範;在社會或家庭中,怎樣尊老愛幼,怎樣與熟人或陌生人打交道,怎樣著裝,怎樣待客做客,怎樣遵守社會公德等等顯得比較薄弱。因此,開設文明禮儀教育課程符合我校校情的需要。

三、課題的界定

禮儀課程是通過傳授禮儀知識,培養學生文明素養、養成學生良好禮儀行為的課程,是一門通過模擬生活情境,實現學生文明禮儀知、情、意、行的統一的課程。

四、課程目標

總目標:旨在全面提高青少年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明禮儀修養,展示他們學習禮儀、實踐禮儀的風采,著力塑造講文明、重禮儀,團結友善、樂於助人的南環學子形象,提升我校學生的整體素質。

具體目標:教會學生必要的禮儀知識,並通過動作行為和言語行為,在對自我,對別人兩種物件,在學校、家庭和公共場所三種場合,在衣、食、住、行四種生活內容的多維領域中習得和運用禮儀智慧,使自己成為一個精神飽滿的、情緒愉快、人際關係協調、言談舉止受人歡迎,講文明、懂禮貌、有教養的人。

五、課程的內容

課程內容包括三個單元:“校園禮儀”、“家庭禮儀”、“社會禮儀”。(課程內容雖然分為三大單元,但具體實施時可根據實際情況交叉進行。)

1、“校園禮儀”(此單元為1—2年級學生重點訓練內容)

課程內容:尊重老師尊重同學學會請教學會商量學會傾聽學會勸阻學會合作學會感恩學會師生間的禮儀……

課程目的:瞭解、掌握並使用校園常規禮儀,使同學之間能夠以禮相待,和睦相處,團結協作,互助互愛;建立朋友式的師生關係,使師生間交往自然親切,從而形成良好的校風校貌。

2、“家庭禮儀”(此單元為3—4年級學生重點訓練內容)

課程內容:做客禮儀迎賓禮儀待客禮儀祝賀禮儀邀請禮儀服飾禮儀睦鄰禮儀敬親禮儀……

課程目的:瞭解、掌握並使用家庭常規禮儀,上、下代人加強溝通,消除代溝,享受溫馨、美滿的家庭生活。

3、“社會禮儀”(此單元為5—6年級學生重點訓練內容)

課程內容:問路禮儀乘車禮儀購物禮儀影劇院禮儀交通禮儀網訊禮儀外出禮儀……

課程目的:瞭解、掌握並使用社會常規禮儀,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中,讓自己處處受到歡迎,得到尊重,使自己的社會生活充滿快樂,從而培養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

通過三個單元的禮儀課教學,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生活、交往,以及如何熱愛生活、感恩父母、老師、學校、祖國,樹立遠大目標和增強自信,做文明有禮的南環學子。

六、課程的實施

禮儀課程在實施的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學習基礎,採用不同的形式進行教學。

在教學中將“校園禮儀”、“家庭禮儀”、“社會禮儀”三個單元交叉進行,各年段分別有重點。每一個單元都是以“交往禮儀”為切入口,以發動學生家長積極參與研究為突破口,突出“社交技能”的主題。

1、專項課程設定。

每班每週安排一個課時上禮儀課。教師通過課堂主陣地,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文明禮儀教育,使學生粗通禮儀知識,引導他們親身體驗,實現從感性到理性的昇華,從整體上讓學生的文明禮儀風範得到提高。

在課堂教學中的實施一般分以下幾個階段進行:

2、學科滲透。各科教學之中繼續滲透文明交際禮儀的知識,切合時機地進行文明行為禮儀的引導與教育。

3、課外實踐:①調查走訪:走訪賓館酒店、商場超市等服務性強的單位,學習有關禮儀知識。②自主學習:引導學生通過上網、上書店及圖書館收集有關資料,進行自主學習,拓展知識。③競賽展覽:舉行邀請函設計活動、感恩語言描繪活動、手抄報評比活動,指導學生動手實踐,鍛鍊能力。④角色體驗:引導學生體驗不同社會角色的富有特徵的工作生活,如“小小售票員”、“小小服務員”“我是家裡小主人”、“小導遊的一天”等,感受不同角色的禮儀規範。

七、教學原則

主體性原則:滿足國小生多方面的精神和身心發展的需要,激發國小生參與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開放性原則;借鑑各種教育理論,吸取百家之長,突破那些束縛學生個性、阻礙學科溝通和開放的程式,解除那些看似天經地義實則毫無意義的“教學規則”,構建靈活、高效、有序的教學規範。

實踐性原則: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無論是課堂內還是課堂外,給學生創設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充分展示其才華,培養其能力。

合作性原則;倡導寬鬆、民主、開放的合作氣氛,使師生的活動處於協調和諧的狀態,倡導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在多重交往中發展自我。

活動性原則:通過各種生動、形象、有趣的活動,培養學生的文明禮儀意識,養成文明禮儀習慣。

趣味性原則:通過有趣的情境模擬,教會學生禮儀知識,讓學生在歡樂中學做文明人。

靈活性原則:對低年級、中年級和高年級的教育內容和要求不能停留在一個水平上,要靈活掌握。教師對同一年齡段的學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個別輔導。

八、課程評價

評價內容以目標為依據,引進學生評價主體,引發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感,特別強調評價的“多元化”與“過程化”“動態化”這三大主題。

1、評價的“多元化”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緯度:

⑴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者可以包括教師、學生、家長和社群,分別對孩子在校、在家、在社群的勞動禮儀、交往禮儀、交通禮儀作出評價;

⑵評價手段多元化——可採用調查、訪問、報告、情景模擬、編導表演等對學生禮儀的修養進行亮分;

⑶評價內容多元化——涵蓋知、情、意、行四方面;包括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及思維的創新性、成果展示方式的獨到性等方面。

2、注重“過程化”評價

教師用於評價學習過程檔案的標準可以包括“量化的分數”(是指採用定量計算的方法,即蒐集資料資料,用一定的資料模型或數學方法,做出定量結論的方法)與“質性的評論”(指對不便量化的評價物件,採用定性的方法做出價值判斷);從理想的角度看,應該有與被評價學生對應的參照標準。如:其他同年級的學生、學生過去的表現、在禮儀方面具備表率作用的社群人士的期望等。

3、注重“動態化”評價

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促進教師和學生的發展,是為了激勵和促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因此,我們須注重建立動態評價機制,應該做好如下兩方面的工作:

1、教師對學生在學習、活動當中,應當以激勵性的評價為主,及時發現、發揮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評價。對學生獨創性的思維、見解要加以肯定、讚揚,號召大家向他學習等等。

2、學校、教師、學生、家長以及有關社群人員,對《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實施情況要給予評價,並提出改進建議等等。學校、教師要重視來自聽取並研究各方面的意見與建議,根據實際情況不斷改進、完善與實施。

九、課程管理

(一)組織管理

建立課程管理組織網路,明確工作職責。

1、研究領導小組

組長:楊錦洪校長、曾素芳副校長

副組長:肖秦湘主任

2、子課題組組長:

1—2年級黃雪華湯肖顏

3—4年級吳瑞儀張秀紅

5—6年級羅巨明董青

(二)師資管理

教師配備

禮儀教育是德育的延伸和拓展,是“德育課堂”的陣地之一。任教禮儀學科的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師德規範,豐富的德育教育經驗及開拓創新的精神。學校組織具備相關條件的教師擔任各年級禮儀教學工作,開展禮儀活動,保證禮儀學科教學質量。

加強培訓

加強禮儀課程師資隊伍建設是課程管理的關鍵。採用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形式,組織教師學習先進理念,學習校內外成功教學經驗,提升禮儀教師自身文明素養,加強隊伍建設。

培訓方式包括:理論學習交流、專題講座、教學研討、課堂教學觀摩、課例分析等。

加強教科研

課題組每位教師根據各自教學特點認領相關的子課題研究任務,並要求積極投身於教科研活動當中。總課題組每學期開展三次大型教研活動,子課題組每月開展兩次研討活動,要求教師帶著問題參加專題教學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提高教學水平,提高校本教研質量。

(三)教學管理

任課教師要有完整的備課和對學生學習態度的記錄成績,課後要及時進行教學反思。

總課題組、子課題組要有計劃地組織好各級各類聽課、評課活動,加強交流和提高。

十、保障的措施

1、堅持教學研究制度,保證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工作不斷地完善和向縱深發展。

2、學校將對參加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工作的教師給予一定的獎勵。如有突出成績的,將在評優、評先時給予傾斜。

3、子課題組負責人每學期要組織一次禮儀教育成果彙報(可請實驗教師或家長介紹經驗、可組織學生、家長、教師互動交流、可禮儀行為表演)。

4、子課題組有子課題實驗方案、訓練措施,有實驗過程記錄,課題實驗組要定期抽查各班實驗情況(可召開教師、學生、家長座談會、可請他人評價或聽課、實地考察)。

文明禮儀校本課程實施方案 篇2

一、指導思想

為了更好利用我校國家級課題《學校文明禮儀普及教育與提高學生素質》的研究成果,全面推行教育部頒發的《中國小生守則(修訂)》、《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修訂)》,真正突出德育教育的首要地位,切實改變目前師生存在的一些言行不文明、儀表不端正的不良行為習慣,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切實提高中學生文明禮儀素質,提升華傑雙語學校師生的文明形象,建設和諧團結向上的人文環境,現制定我校文明禮儀教育校本課程實施方案。

二、活動意義

禮儀是人類為維繫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範,它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中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的,並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文明禮儀教育以滿足學校需要為切入點,以服務學生主體健康發展為目標,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教育作用,遵從德育教育從認知、自覺規範到行為自律的教育過陳,積極開展德育實踐,對於學校文明習慣的養成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活動內容

在我校進行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就是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相處”,教學生學會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具有現代文明內涵的社會生活規範,培養學生具有高雅、得體、大方、文明的涵養,它包括文明行為、文明習慣、文明語言、文明衣著,禮貌修養,乃至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等。我們將學習禮儀、實踐禮儀、展示禮儀和宣傳禮儀貫穿於整個主題宣傳教育實踐活動的全過程。

(一)學習禮儀

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與自己日常生活和學習密切相關的校園禮儀、家庭禮儀和社會禮儀等方面的知識,通過自學我校的《文明禮儀行為規範》校本課程,提高學生自身素質。

(二)實踐禮儀

讓每個學生都廣泛參與到主題宣傳教育活動中來,在參與和體驗中成為文明禮儀的宣傳者、實踐者、示範者。各班級開展系列活動,促進禮儀學習,評選文明禮儀標兵。

(三)展示禮儀

通過開展校園禮儀知識競賽、演講比賽,講身邊發生的禮儀故事,評選班級各項“禮儀之星”活動,展現學校在教育實踐活動中的階段性成果。

(四)宣傳禮儀

通過校本課程培訓文明禮儀宣傳員,面向家庭、社會進行社會禮儀知識的宣傳,營造手拉手、共創文明校園的良好氛圍。

四、活動安排:

以校園禮儀為重要內容,以校本課程為線索,以禮儀、禮貌、禮節教育和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為重點,使學生逐步養成尊敬師長;主動問好;把紙屑扔進垃圾桶;不說髒話;不隨地吐痰等方面的禮儀行為。我校要依託學校文化建設的平臺,策劃、養成、固化學校文明禮儀,使學生逐步養成富有學校特色的文明禮儀規範。

第一階段(10月份):學習禮儀知識,向不文明行為告別

1、各班組織開展“學禮儀、講美德,做文明學生”主題班團會,進行大討論,有計劃開好校本課程。

2、開展“讀百家箴言,摘禮儀佳句”的讀書活動。組織學生網上或書報雜誌等收集相關資料,各班整理並編寫出校本課程學習體會。

3、年級組織進行文明禮儀知識競賽和表彰。

4、舉行“校園不文明行為圖片展”

5、舉行“中華傳統美德”專題講座,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的教育,從文明的意識上對學生進行根本性的滲透。

6、全校各班舉行“文明承諾一句話”活動,全校師生針對文明行為的某個方面,做出自己的承諾,寫下來在全班公佈,師生、同學之間相互學習、監督。

第二階段(11月份):體驗禮儀內涵

1、舉行一次校園禮儀知識競賽活動。

2、進行一次“文明禮儀手抄報”大匯展。引導學生進一步領會禮儀內涵,實現自我教育的目的。

3.開展“文明禮儀伴我行”踐行活動。

①、從最簡單的坐立行、語言、體態語言等方面入手開展“文明舉止伴我行”活動;

②、從孝敬父母、尊敬老師、關愛夥伴入手開展“尊長互敬伴我行”活動;

③、從學文明用語、說文明話入手開展“文明用語伴我行”活動;

④、從引導青少年文明上網、上健康網入手開展“文明上網伴我行”活動;

⑤、從日常生活中各種習慣的養成入手開展“文明習慣伴我行”活動。

引導學生從學校、家庭踐行禮儀開始,然後擴大到社交禮儀,在此過程中做到躬行、內省,全面提高文明禮儀素養。

第三階段(12月份):收穫禮儀習慣

1、組織各年級分主題討論校本課程學習體會。七、八、九年級討論主題分別為家庭禮儀、學校禮儀和社交禮儀。

2、開展“禮儀之星”評選活動。我校將評選出學期和學年度的“禮儀之星”,並在學校宣傳欄展示“禮儀之星”的先進事蹟,以榜樣力量來感化、激勵學生。

3、開展“禮儀之星”表彰、聯歡會。表彰在本次活動中獲獎的班級及個人,並收集學生創作的作品進行篩選編排成節目,組織全校師生觀看演出。

五、保障措施

1、學校成立文明禮儀教育活動領導小組,加強對活動的組織與實施。

組長:柏萍

副組長:楊國詩

成員:單進清、楊泗亮、杜軍方、趙峰、劉洪、謝佃春、劉保、張家成、李躍文、楊緒兵

2、充分發揮校文明督導崗的監督作用,各班堅持文明禮儀日查日報制度,發現問題及時整改。

3、組織力量,開發校本資源,編撰出《華傑雙語學校文明禮儀教育讀本》(初稿),並在總結禮儀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充實和完善,以指導師生的文明禮儀行為。

六、活動要求

1、加大宣傳力度,創造濃厚的輿論氛圍。通過倡議書、廣播站、宣傳欄、班團隊會、國旗下講話等多種形式將主題宣傳教育實踐活動宣傳到每一位教師,每一個學生,並爭取家長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2、文明禮儀教育要長抓不懈,寓禮儀教育於各項主題教育活動之中,寓禮儀教育於課堂教學之中,抓好養成。各年級、各班一定要強化學生禮儀訓練,落實校本課程的開設,讓文明禮儀成為學生的習慣。

3、加強師德建設,教師要學會“四個一”,即一張笑臉相迎、一句好話迴應、一雙眼神鼓勵、一顆愛心相待。以身作則,做好學生的表率,起到帶頭和示範作用。

4、各年級、各班要根據學校實施方案,結合班情,擬定出自己班級實施的具體方案,因需而搞,形式多樣,凸現特色。要作好記錄,每階段有一份主題活動設計及活動後的感想。要設立“文明禮儀監督崗”,加強日常文明禮儀行為的監督。

文明禮儀校本課程實施方案 篇3

第一部份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和《中國小生守則》、《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傳民族傳統文化灰核心,解決中國小德育工作實際問題,使中國小德育直正體現普教性、持久、創新性、針對性,可行性,有效性特點,減少突擊與形式,使德育走向系統化、科學化、規範化,讓學生得到健康的、和諧的、全面的發展,提高學生文明素質,提高思想道德修養,為國家、為社會培養大批合格的建設者。

國中重在培養學生良好文明習慣的養成,讓學生在學習、生活實踐中,養成文明禮貌、講衛生、講秩序、愛勞動的習慣。培養學生誠實守信、寬容友愛、熱愛集體、關心尊重他人的品質;培養學生善於合作、熱心參與的能力;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的情感和樂觀向上的態度。

二.分目標

(一).知識

1.瞭解禮的起源與發展、內容與實質。

2.懂得學習禮儀的重要意義。

3.掌握正確的形體姿態,懂得中學生得體的服飾要求和談吐規範。

4.掌握家庭禮儀中對待長輩、客人及鄰里的基本禮節。

5.懂得與教師、同學相互交往和行為準則和禮儀規範,懂得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意義。

6.懂得作為社會人在公共場合應遵守的禮儀規範,遵守社會公德。

(二).能力

1.能夠規範自己的行為舉止,養成良好的“體態語言”習慣,調整自己的情緒,提高個人素養。

2.靈活運用不同場合下的禮貌用語,掌握與人交往的語言技巧,提高與人交流、與人溝通的能力。

3.學會端莊、大方、整潔的儀表修飾,以符合中學生自身特徵,展示自我良好形象,培養和提高鑑賞力和審美能力。

4.懂得自尊、自愛。養成文明的生活習慣,講究個人衛生,學會做事,培養勞動和生活自理能力。

5.融洽師生關係,學會尊重,關心他人,愛護、幫助他人。培養和鍛鍊適應能力,培養協作能力。

6.培養敬老愛幼、助人為樂的誠心、愛心和熱心,培養熱心參與、友好交往能力。

7.自覺遵守公共秩序,保護公共環境,愛護大自然。

(三).情感和態度

1.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從自尊、自重、自律的行為中培養關愛自己、寬容善待他人、關愛他人、關愛社會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2.培養高尚的思想品質、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禮貌的行為,在規範行為中培養健康活潑、積極向上的心理素質和健全人格。

3.培養自覺遵守社會公共秩序,維護社會利益,愛護公共設施的良好品質。培養對國家、社會自覺履行義務的責任感和社會公德意識。

4.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的生活作風,做到真誠講信用,遵紀守法。

5.樹立環境保護和公共安全意識。愛護環境,愛護大自然,保護與人類共同生存的環境。

第二部份教學計劃、課程內容及安排、活動形式

教學計劃:國中禮儀教育課程的知識部份共24課時,兩個學年完成,知識傳授與實踐活動課時比例基本為1:1,或者活動實踐課時多於知識傳授課時,即禮儀教育總課時數為48節,教師教學時可視實際需要靈活把握。本課程的突出特點是實踐性、時效性、可操作性,教學過程注意與學校長德育管理工作密切聯絡。另外,學校總體教育計劃中的學生實踐活動,如:節日教育、藝術節、主題演講比賽、社會實踐等,作為禮儀教育課程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

一.課程內容及課時安排

一.緒論(共2課時)

1.禮的起源與發展(0.5課時)

2.禮的內涵與實質(0.5課時)

3.做文明禮貌的中學生(1課時)

二.儀容儀表禮儀(5課時)

1.形體姿態(3課時)

2.中學生服飾禮儀(1課時)

3.禮儀修養與個人衛生(1課時)

三.談吐禮儀(3課時)

1.談吐禮儀與語言美(1課時)

2.談吐禮儀與聲音美(1課時)

3.談吐禮儀與普通話(1課時)

四.家庭禮儀(6課時)

1.敬老禮儀(2課時)

2.日常餐飲禮儀(1課時)

3.待客禮儀(1課時)

4.書信禮儀(1課時)

5.電話禮儀(1課時)

五.校園禮儀(4課時)

1.師生之間的禮儀(2課時)

2.同學之間的禮儀(1課時)

3.校園活動禮儀(1課時)

六.公共場所禮儀(4課時)

1.公共禮儀基本原則(1課時)

2.公共場所的禮儀規範(2課時)

3.社會公德與環保安全(1課時)

二.教學活動形式:

本課程是以學生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強調寓教育於活動之中。

常用形式:

1.交流分享:是常用的學生學習、交流活動形式,可以是小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隨機的,也可以是專門安排的。交流分享能使學生有機會運用多種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鍛鍊表達能力等。

2.資料調查: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圖書、報紙、電視、電話、網路等途徑蒐集資料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要方式之一。可根據學習內容的要求、學生的興趣和水平進行組織與指導,確定蒐集的目標和範圍,將得到的資料按要求或以學生熟悉的方式進行整理、利用、交流。

3.現場調查:通過組織學生到現場觀察或與當事人交流,使學生對所關注的總是能通過親身體驗,獲得直觀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瞭解。

4.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這類活動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某些難以身臨其境去學習的體驗、經驗、知識等,而有目的地創設某種情景,令其經歷的模擬性演習活動。活動的關鍵是讓學生獲得體驗,演技好壞並不重要。如學習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禮節、遵守交通規則、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的教育等都可以利用這一形式。

5.誦讀詩文: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誦讀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古今經典讚歌、文章。一方面是為了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另一方面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6.欣賞:學生欣賞的物件可以是人文作品、自然景色、音樂,也可以是學生喜歡或佩服的同伴或其他人物。如師生共同蒐集某一專題的故事、繪畫、照片、錄影、電影、多媒體作品等來一起欣賞。

7.練習:這是指標對某一項或幾項教育目標,進行有針對性的課堂練習或課後強化練習,以讓學生學會正確的方法,養成良好的習慣。如學會正確的坐、立、走姿勢,練習中學生形體健美操等。

8.講授:這是以教師言語傳授為主的活動形式。為讓講述生動、有效,應在充份瞭解學生理解水平的基礎上,儘量利用各種直觀教具、故事和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法。

9.主題班會:針對某一主題而召開的班會,可以綜合利用上述多種形式,使學生身臨其境地受到教育,達到教育的目的。

10.與其他學科、教育活動的結合:禮儀教育課程的實施應注意利用其他學科或教育活動的成果,與其他學科和教育活動,如班會活動、節日慶祝活動等相結合,還可以與音樂欣賞、體育健美操練習等結合,還可以充份利用校園環境等創設禮儀教育氛圍。

文明禮儀校本課程實施方案 篇4

第一部份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和《中國小生守則》、《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傳民族傳統文化灰核心,解決中國小德育工作實際問題,使中國小德育直正體現普教性、持久、創新性、針對性,可行性,有效性特點,減少突擊與形式,使德育走向系統化、科學化、規範化,讓學生得到健康的、和諧的、全面的發展,提高學生文明素質,提高思想道德修養,為國家、為社會培養大批合格的建設者。

國中重在培養學生良好文明習慣的養成,讓學生在學習、生活實踐中,養成文明禮貌、講衛生、講秩序、愛勞動的習慣。培養學生誠實守信、寬容友愛、熱愛集體、關心尊重他人的品質;培養學生善於合作、熱心參與的能力;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的情感和樂觀向上的態度。

二.分目標

(一).知識

1.瞭解禮的起源與發展、內容與實質。

2.懂得學習禮儀的重要意義。

3.掌握正確的形體姿態,懂得中學生得體的服飾要求和談吐規範。

4.掌握家庭禮儀中對待長輩、客人及鄰里的基本禮節。

5.懂得與教師、同學相互交往和行為準則和禮儀規範,懂得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意義。

6.懂得作為社會人在公共場合應遵守的禮儀規範,遵守社會公德。

(二).能力

1.能夠規範自己的行為舉止,養成良好的“體態語言”習慣,調整自己的情緒,提高個人素養。

2.靈活運用不同場合下的禮貌用語,掌握與人交往的語言技巧,提高與人交流、與人溝通的能力。

3.學會端莊、大方、整潔的儀表修飾,以符合中學生自身特徵,展示自我良好形象,培養和提高鑑賞力和審美能力。

4.懂得自尊、自愛。養成文明的生活習慣,講究個人衛生,學會做事,培養勞動和生活自理能力。

5.融洽師生關係,學會尊重,關心他人,愛護、幫助他人。培養和鍛鍊適應能力,培養協作能力。

6.培養敬老愛幼、助人為樂的誠心、愛心和熱心,培養熱心參與、友好交往能力。

7.自覺遵守公共秩序,保護公共環境,愛護大自然。

(三).情感和態度

1.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從自尊、自重、自律的行為中培養關愛自己、寬容善待他人、關愛他人、關愛社會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2.培養高尚的思想品質、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禮貌的行為,在規範行為中培養健康活潑、積極向上的心理素質和健全人格。

3.培養自覺遵守社會公共秩序,維護社會利益,愛護公共設施的良好品質。培養對國家、社會自覺履行義務的責任感和社會公德意識。

4.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的生活作風,做到真誠講信用,遵紀守法。

5.樹立環境保護和公共安全意識。愛護環境,愛護大自然,保護與人類共同生存的環境。

第二部份教學計劃、課程內容及安排、活動形式

教學計劃:國中禮儀教育課程的知識部份共24課時,兩個學年完成,知識傳授與實踐活動課時比例基本為1:1,或者活動實踐課時多於知識傳授課時,即禮儀教育總課時數為48節,教師教學時可視實際需要靈活把握。本課程的突出特點是實踐性、時效性、可操作性,教學過程注意與學校長德育管理工作密切聯絡。另外,學校總體教育計劃中的學生實踐活動,如:節日教育、藝術節、主題演講比賽、社會實踐等,作為禮儀教育課程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

一.課程內容及課時安排

一.緒論(共2課時)

1.禮的起源與發展(0.5課時)

2.禮的內涵與實質(0.5課時)

3.做文明禮貌的中學生(1課時)

二.儀容儀表禮儀(5課時)

1.形體姿態(3課時)

2.中學生服飾禮儀(1課時)

3.禮儀修養與個人衛生(1課時)

三.談吐禮儀(3課時)

1.談吐禮儀與語言美(1課時)

2.談吐禮儀與聲音美(1課時)

3.談吐禮儀與普通話(1課時)

四.家庭禮儀(6課時)

1.敬老禮儀(2課時)

2.日常餐飲禮儀(1課時)

3.待客禮儀(1課時)

4.書信禮儀(1課時)

5.電話禮儀(1課時)

五.校園禮儀(4課時)

1.師生之間的禮儀(2課時)

2.同學之間的禮儀(1課時)

3.校園活動禮儀(1課時)

六.公共場所禮儀(4課時)

1.公共禮儀基本原則(1課時)

2.公共場所的禮儀規範(2課時)

3.社會公德與環保安全(1課時)

二.教學活動形式:

本課程是以學生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強調寓教育於活動之中。

常用形式:

1.交流分享:是常用的學生學習、交流活動形式,可以是小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隨機的,也可以是專門安排的。交流分享能使學生有機會運用多種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鍛鍊表達能力等。

2.資料調查: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圖書、報紙、電視、電話、網路等途徑蒐集資料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要方式之一。可根據學習內容的要求、學生的興趣和水平進行組織與指導,確定蒐集的目標和範圍,將得到的資料按要求或以學生熟悉的方式進行整理、利用、交流。

3.現場調查:通過組織學生到現場觀察或與當事人交流,使學生對所關注的總是能通過親身體驗,獲得直觀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瞭解。

4.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這類活動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某些難以身臨其境去學習的體驗、經驗、知識等,而有目的地創設某種情景,令其經歷的模擬性演習活動。活動的關鍵是讓學生獲得體驗,演技好壞並不重要。如學習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禮節、遵守交通規則、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的教育等都可以利用這一形式。

5.誦讀詩文: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誦讀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古今經典讚歌、文章。一方面是為了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另一方面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6.欣賞:學生欣賞的物件可以是人文作品、自然景色、音樂,也可以是學生喜歡或佩服的同伴或其他人物。如師生共同蒐集某一專題的故事、繪畫、照片、錄影、電影、多媒體作品等來一起欣賞。

7.練習:這是指標對某一項或幾項教育目標,進行有針對性的課堂練習或課後強化練習,以讓學生學會正確的方法,養成良好的習慣。如學會正確的坐、立、走姿勢,練習中學生形體健美操等。

8.講授:這是以教師言語傳授為主的活動形式。為讓講述生動、有效,應在充份瞭解學生理解水平的基礎上,儘量利用各種直觀教具、故事和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法。

9.主題班會:針對某一主題而召開的班會,可以綜合利用上述多種形式,使學生身臨其境地受到教育,達到教育的目的。

10.與其他學科、教育活動的結合:禮儀教育課程的實施應注意利用其他學科或教育活動的成果,與其他學科和教育活動,如班會活動、節日慶祝活動等相結合,還可以與音樂欣賞、體育健美操練習等結合,還可以充份利用校園環境等創設禮儀教育氛圍。

文明禮儀校本課程實施方案 篇5

一、課題的提出

從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入手,讓學生從國小會做人,學會交往,學會做事,是我們上個學年實施《國小生文明禮儀養成教育的實踐與研究》這一省德育課題,對我校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的新探索。該課題得到了華南師範大學鄭航博士、《國小德育》雜誌王清平主編、區科研室馮毅、曾秀華主任、容桂教育組胥執純老師的大力支援與幫助。我校在前一階段的文明禮儀養成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師們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為了循序漸進、更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具有連續性、完整性的教育訓練,也為了拓展更加廣闊的教育空間,我們擬將“文明禮儀教育”作為我校的校本課程進行開發、進一步完善,確定以“家庭禮儀”、“校園禮儀”和“社會禮儀”為主要內容,從一年級開始,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漸進的文明禮儀教育,有目的、有計劃地將學生帶入現代文明(良好人際關係)的殿堂,以此促進我校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及健康人格的更好形成,更好地養成文明的校園風貌,以期高效地完成課題研究任務,取得更可喜的階段研究成果。

二、理論依據和研究意義

新一輪課程改革為學校的特色發展和培養學生個性特長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我們期望通過新理念的教育、新視角的禮儀課程教育,借鑑前人的研究成果,探究出一系列切合學校實際的禮儀教育新途徑新方法的德育模式,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我校地處環境複雜的容桂中心地段,社群中各類閒散、外來人員多,難免對學生的精神風貌起負面影響。在學校,有的同學任性散漫,唯我獨尊,學生在與教師交往時缺乏良好的禮儀規範;在社會或家庭中,怎樣尊老愛幼,怎樣與熟人或陌生人打交道,怎樣著裝,怎樣待客做客,怎樣遵守社會公德等等顯得比較薄弱。因此,開設文明禮儀教育課程符合我校校情的需要。

三、課題的界定

禮儀課程是通過傳授禮儀知識,培養學生文明素養、養成學生良好禮儀行為的課程,是一門通過模擬生活情境,實現學生文明禮儀知、情、意、行的統一的課程。

四、課程目標

總目標:旨在全面提高青少年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明禮儀修養,展示他們學習禮儀、實踐禮儀的風采,著力塑造講文明、重禮儀,團結友善、樂於助人的南環學子形象,提升我校學生的整體素質。

具體目標:教會學生必要的禮儀知識,並通過動作行為和言語行為,在對自我,對別人兩種物件,在學校、家庭和公共場所三種場合,在衣、食、住、行四種生活內容的多維領域中習得和運用禮儀智慧,使自己成為一個精神飽滿的、情緒愉快、人際關係協調、言談舉止受人歡迎,講文明、懂禮貌、有教養的人。

五、課程的內容

課程內容包括三個單元:“校園禮儀”、“家庭禮儀”、“社會禮儀”。(課程內容雖然分為三大單元,但具體實施時可根據實際情況交叉進行。)

1、“校園禮儀”(此單元為1—2年級學生重點訓練內容)

課程內容:尊重老師尊重同學學會請教學會商量學會傾聽學會勸阻學會合作學會感恩學會師生間的禮儀……

課程目的:瞭解、掌握並使用校園常規禮儀,使同學之間能夠以禮相待,和睦相處,團結協作,互助互愛;建立朋友式的師生關係,使師生間交往自然親切,從而形成良好的校風校貌。

2、“家庭禮儀”(此單元為3—4年級學生重點訓練內容)

課程內容:做客禮儀迎賓禮儀待客禮儀祝賀禮儀邀請禮儀服飾禮儀睦鄰禮儀敬親禮儀……

課程目的:瞭解、掌握並使用家庭常規禮儀,上、下代人加強溝通,消除代溝,享受溫馨、美滿的家庭生活。

3、“社會禮儀”(此單元為5—6年級學生重點訓練內容)

課程內容:問路禮儀乘車禮儀購物禮儀影劇院禮儀交通禮儀網訊禮儀外出禮儀……

課程目的:瞭解、掌握並使用社會常規禮儀,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中,讓自己處處受到歡迎,得到尊重,使自己的社會生活充滿快樂,從而培養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

通過三個單元的禮儀課教學,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生活、交往,以及如何熱愛生活、感恩父母、老師、學校、祖國,樹立遠大目標和增強自信,做文明有禮的南環學子。

六、課程的實施

禮儀課程在實施的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學習基礎,採用不同的形式進行教學。

在教學中將“校園禮儀”、“家庭禮儀”、“社會禮儀”三個單元交叉進行,各年段分別有重點。每一個單元都是以“交往禮儀”為切入口,以發動學生家長積極參與研究為突破口,突出“社交技能”的主題。

1、專項課程設定。

每班每週安排一個課時上禮儀課。教師通過課堂主陣地,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文明禮儀教育,使學生粗通禮儀知識,引導他們親身體驗,實現從感性到理性的昇華,從整體上讓學生的文明禮儀風範得到提高。

在課堂教學中的實施一般分以下幾個階段進行:

2、學科滲透。各科教學之中繼續滲透文明交際禮儀的知識,切合時機地進行文明行為禮儀的引導與教育。

3、課外實踐:①調查走訪:走訪賓館酒店、商場超市等服務性強的單位,學習有關禮儀知識。②自主學習:引導學生通過上網、上書店及圖書館收集有關資料,進行自主學習,拓展知識。③競賽展覽:舉行邀請函設計活動、感恩語言描繪活動、手抄報評比活動,指導學生動手實踐,鍛鍊能力。④角色體驗:引導學生體驗不同社會角色的富有特徵的工作生活,如“小小售票員”、“小小服務員”“我是家裡小主人”、“小導遊的一天”等,感受不同角色的禮儀規範。

七、教學原則

主體性原則:滿足國小生多方面的精神和身心發展的需要,激發國小生參與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開放性原則;借鑑各種教育理論,吸取百家之長,突破那些束縛學生個性、阻礙學科溝通和開放的程式,解除那些看似天經地義實則毫無意義的“教學規則”,構建靈活、高效、有序的教學規範。

實踐性原則: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無論是課堂內還是課堂外,給學生創設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充分展示其才華,培養其能力。

合作性原則;倡導寬鬆、民主、開放的合作氣氛,使師生的活動處於協調和諧的狀態,倡導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在多重交往中發展自我。

活動性原則:通過各種生動、形象、有趣的活動,培養學生的文明禮儀意識,養成文明禮儀習慣。

趣味性原則:通過有趣的情境模擬,教會學生禮儀知識,讓學生在歡樂中學做文明人。

靈活性原則:對低年級、中年級和高年級的教育內容和要求不能停留在一個水平上,要靈活掌握。教師對同一年齡段的學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個別輔導。

八、課程評價

評價內容以目標為依據,引進學生評價主體,引發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感,特別強調評價的“多元化”與“過程化”“動態化”這三大主題。

1、評價的“多元化”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緯度:

⑴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者可以包括教師、學生、家長和社群,分別對孩子在校、在家、在社群的勞動禮儀、交往禮儀、交通禮儀作出評價;

⑵評價手段多元化——可採用調查、訪問、報告、情景模擬、編導表演等對學生禮儀的修養進行亮分;

⑶評價內容多元化——涵蓋知、情、意、行四方面;包括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及思維的創新性、成果展示方式的獨到性等方面。

2、注重“過程化”評價

教師用於評價學習過程檔案的標準可以包括“量化的分數”(是指採用定量計算的方法,即蒐集資料資料,用一定的資料模型或數學方法,做出定量結論的方法)與“質性的評論”(指對不便量化的評價物件,採用定性的方法做出價值判斷);從理想的角度看,應該有與被評價學生對應的參照標準。如:其他同年級的學生、學生過去的表現、在禮儀方面具備表率作用的社群人士的期望等。

3、注重“動態化”評價

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促進教師和學生的發展,是為了激勵和促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因此,我們須注重建立動態評價機制,應該做好如下兩方面的工作:

1、教師對學生在學習、活動當中,應當以激勵性的評價為主,及時發現、發揮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評價。對學生獨創性的思維、見解要加以肯定、讚揚,號召大家向他學習等等。

2、學校、教師、學生、家長以及有關社群人員,對《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實施情況要給予評價,並提出改進建議等等。學校、教師要重視來自聽取並研究各方面的意見與建議,根據實際情況不斷改進、完善與實施。

文明禮儀校本課程實施方案 篇6

一、指導思想

為了更好利用我校國家級課題《學校文明禮儀普及教育與提高學生素質》的研究成果,全面推行教育部頒發的《中國小生守則(修訂)》、《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修訂)》,真正突出德育教育的首要地位,切實改變目前師生存在的一些言行不文明、儀表不端正的不良行為習慣,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切實提高中學生文明禮儀素質,提升華傑雙語學校師生的文明形象,建設和諧團結向上的人文環境,現制定我校文明禮儀教育校本課程實施方案。

二、活動意義

禮儀是人類為維繫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範,它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中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的,並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文明禮儀教育以滿足學校需要為切入點,以服務學生主體健康發展為目標,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教育作用,遵從德育教育從認知、自覺規範到行為自律的教育過陳,積極開展德育實踐,對於學校文明習慣的養成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活動內容

在我校進行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就是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相處”,教學生學會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具有現代文明內涵的社會生活規範,培養學生具有高雅、得體、大方、文明的涵養,它包括文明行為、文明習慣、文明語言、文明衣著,禮貌修養,乃至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等。我們將學習禮儀、實踐禮儀、展示禮儀和宣傳禮儀貫穿於整個主題宣傳教育實踐活動的全過程。

(一)學習禮儀

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與自己日常生活和學習密切相關的校園禮儀、家庭禮儀和社會禮儀等方面的知識,通過自學我校的《文明禮儀行為規範》校本課程,提高學生自身素質。

(二)實踐禮儀

讓每個學生都廣泛參與到主題宣傳教育活動中來,在參與和體驗中成為文明禮儀的宣傳者、實踐者、示範者。各班級開展系列活動,促進禮儀學習,評選文明禮儀標兵。

(三)展示禮儀

通過開展校園禮儀知識競賽、演講比賽,講身邊發生的禮儀故事,評選班級各項“禮儀之星”活動,展現學校在教育實踐活動中的階段性成果。

(四)宣傳禮儀

通過校本課程培訓文明禮儀宣傳員,面向家庭、社會進行社會禮儀知識的宣傳,營造手拉手、共創文明校園的良好氛圍。

四、活動安排:

以校園禮儀為重要內容,以校本課程為線索,以禮儀、禮貌、禮節教育和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為重點,使學生逐步養成尊敬師長;主動問好;把紙屑扔進垃圾桶;不說髒話;不隨地吐痰等方面的禮儀行為。我校要依託學校文化建設的平臺,策劃、養成、固化學校文明禮儀,使學生逐步養成富有學校特色的文明禮儀規範。

第一階段(10月份):學習禮儀知識,向不文明行為告別

1、各班組織開展“學禮儀、講美德,做文明學生”主題班團會,進行大討論,有計劃開好校本課程。

2、開展“讀百家箴言,摘禮儀佳句”的讀書活動。組織學生網上或書報雜誌等收集相關資料,各班整理並編寫出校本課程學習體會。

3、年級組織進行文明禮儀知識競賽和表彰。

4、舉行“校園不文明行為圖片展”

5、舉行“中華傳統美德”專題講座,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的教育,從文明的意識上對學生進行根本性的滲透。

6、全校各班舉行“文明承諾一句話”活動,全校師生針對文明行為的某個方面,做出自己的承諾,寫下來在全班公佈,師生、同學之間相互學習、監督。

第二階段(11月份):體驗禮儀內涵

1、舉行一次校園禮儀知識競賽活動。

2、進行一次“文明禮儀手抄報”大匯展。引導學生進一步領會禮儀內涵,實現自我教育的目的。

3.開展“文明禮儀伴我行”踐行活動。

①、從最簡單的坐立行、語言、體態語言等方面入手開展“文明舉止伴我行”活動;

②、從孝敬父母、尊敬老師、關愛夥伴入手開展“尊長互敬伴我行”活動;

③、從學文明用語、說文明話入手開展“文明用語伴我行”活動;

④、從引導青少年文明上網、上健康網入手開展“文明上網伴我行”活動;

⑤、從日常生活中各種習慣的養成入手開展“文明習慣伴我行”活動。

引導學生從學校、家庭踐行禮儀開始,然後擴大到社交禮儀,在此過程中做到躬行、內省,全面提高文明禮儀素養。

第三階段(12月份):收穫禮儀習慣

1、組織各年級分主題討論校本課程學習體會。七、八、九年級討論主題分別為家庭禮儀、學校禮儀和社交禮儀。

2、開展“禮儀之星”評選活動。我校將評選出學期和學年度的“禮儀之星”,並在學校宣傳欄展示“禮儀之星”的先進事蹟,以榜樣力量來感化、激勵學生。

3、開展“禮儀之星”表彰、聯歡會。表彰在本次活動中獲獎的班級及個人,並收集學生創作的作品進行篩選編排成節目,組織全校師生觀看演出。

五、保障措施

1、學校成立文明禮儀教育活動領導小組,加強對活動的組織與實施。

組長:柏萍

副組長:楊國詩

成員:單進清、楊泗亮、杜軍方、趙峰、劉洪、謝佃春、劉保、張家成、李躍文、楊緒兵

2、充分發揮校文明督導崗的監督作用,各班堅持文明禮儀日查日報制度,發現問題及時整改。

3、組織力量,開發校本資源,編撰出《華傑雙語學校文明禮儀教育讀本》(初稿),並在總結禮儀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充實和完善,以指導師生的文明禮儀行為。

六、活動要求

1、加大宣傳力度,創造濃厚的輿論氛圍。通過倡議書、廣播站、宣傳欄、班團隊會、國旗下講話等多種形式將主題宣傳教育實踐活動宣傳到每一位教師,每一個學生,並爭取家長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2、文明禮儀教育要長抓不懈,寓禮儀教育於各項主題教育活動之中,寓禮儀教育於課堂教學之中,抓好養成。各年級、各班一定要強化學生禮儀訓練,落實校本課程的開設,讓文明禮儀成為學生的習慣。

3、加強師德建設,教師要學會“四個一”,即一張笑臉相迎、一句好話迴應、一雙眼神鼓勵、一顆愛心相待。以身作則,做好學生的表率,起到帶頭和示範作用。

4、各年級、各班要根據學校實施方案,結合班情,擬定出自己班級實施的具體方案,因需而搞,形式多樣,凸現特色。要作好記錄,每階段有一份主題活動設計及活動後的感想。要設立“文明禮儀監督崗”,加強日常文明禮儀行為的監督。

文明禮儀校本課程實施方案 篇7

校本課程是學校自主開發的一門課程,是相對於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而言的。實施校本課程將對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發現和培養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為更好地貫徹《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全面推進課程改革,特制定此方案。

一、課程目標

1、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發展學生個性特長。

2、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陶冶情操,增進身心健康。

4、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精神,學習和掌握科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能力,使學生熱愛學校生活、適應社會。

二、基本理念

1、學生是校本課程的主體。一方面學生是課程開發的依據;另一方面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課程實施中創造課程。

2、“生活世界”是校本課程內容的範圍。

3、課程是學生通過反思性、創生性實踐而建構人生意義的活動,校本課程為學生提供反思和創造的環境、物件。

4、校本課程的學習活動方式以理解、體驗、反思、探究和創造為本,旨在改變學生的單一學習方式。

5、教師和學生不是校本課程的簡單執行者,而是校本課程的創生者。

三、教學原則

校本課程與其他必修課程一樣,都是由學生全員參加的學校教育活動,在遵循一般教學原則的同時,還必須考慮到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在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原則:

1、自主性原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主,教師講授、指導少而精,儘可能讓學生多練、多動,多給學生以儘可能多的時間與想象、創造空間。

2、自願性原則。學生在“自選”科目時,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意願,報名後按各自選擇編組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

3、靈活性原則。教學內容、方法應以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教師應從學生的能力、效果等差異出發、因材施教,靈活地做出內容形式上的調整,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

4、開放性原則。體現在目標的多元化、內容的寬泛性、即時性,時間空間的廣域性、可變性,評價的主體性、差異性。

四、教學形式

作為一門以學生實踐為主的課程,校本課程的教學方式要打破課堂教學固有的模式,教師要儘可能給學生更大的自主活動餘地以及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機會。在教學上擬採用以下形式:

1、個體式。如書法、計算機、學生閱讀、棋類等。

2、集體活動式。如班團隊活動、社會實踐、體育競賽、藝體節、科技創新大賽等。

3、團隊式。如合唱、舞蹈、球類選項、學科競賽等。

五、課時安排

校本課程每週2課時,安排在下午。

六、教學內容及目標

我校實施校本課程,要遵從我校以“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為辦學理念,構建學校豐富的課程體系,旨在充分整合和利用校內外教育資源,為師生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和條件,構建學校教育人性化、個性化的課程,促進教師素質的提高和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七、教學評價

1、學生評價

(1)校本課程不採用書面的考試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評價記錄。

(2)教師根據每個學生參加學習的態度進行評價,可分為“優秀”、“良好”、“一般”、“較差”記錄,作為“優秀學生”的評選條件。

(3)學生成果可通過實踐操作、作品鑑定、競賽、小組評比、彙報演出等形式展出,成績優秀者可將其成果載入學生成長檔案。

2、教師評價。

(1)教師從教必須有計劃、有進度、有教案、有考勤的評價記錄。

(2)教師應按學校整體教學計劃的要求,達到規定的課時與教學目標。

(3)教師應儲存學生的作品、資料及在活動、競賽中取得的成績資料。

(4)教務處通過聽課、查閱資料、調查訪問等形式,每學期對教師考核,並記入業務檔案。

八、師資培訓

教師能否適應與承擔新課程的教學任務,已成為提高校本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師是承擔校本課程的主體,依據學校在職教師的現狀,目前師資培訓應採用以下方法。

1、走出去-——參加市內外有關部門組織的培訓,回校後積極輻射。

2、請進來-——聘請校外有關專家,對我校教師進行培訓。

3、老帶新-——通過名師帶教,“一幫一”結對互助,培養青年教師。

4、自學-——通過提供書籍、資料、器材,讓教師自主學習,以掌握一門或幾門校本課程教學能力。

九、教材建設

教材建設是校本課程的基礎。任課教師要以豐富的實踐為基礎,參考有關資料,務實鑽研學習,自己動手編寫教材,學校資助教材的刊印,通過實踐,反饋調節,最後形成有特色的褡褳學校校本課程教材。教師開發教材,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調查收集學生現階段的發展基礎和差異。掌握學生現有知識、技能素質的水平,收集適應技能高低和知識多寡不同的各種活動材料,為課程選材的提供依據。

2、提供反饋資料,特別是向學生指出學習中的差錯並分析原因的反饋材料,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找出課程學習中的難點。

3、組織學生從事課外實踐活動。

4、總結和反思教學活動。教師要不斷地提高通過自我總結和積極借鑑他人的反饋來分析自己的學習需要和學習風格的能力。

5、發揮網路資源的作用。充分利用現代資訊科技,特別是北大附中等名校資源,促進課程資源的廣泛交流與共享。

十、配套措施

1、教務處、政教處、電教處、教研組(備課組)要積極幫助教師制訂好教學計劃,負責協調安排和組織指導教學計劃的執行。

2、學校聘請社會有關人員擔任部分校本課程的教學,邀請市教育局領導,教研室(教科所)領導和專家以及高等院校的知名學者到校指導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工作。

3、將校本課程的實施,計入教師工作量,納入教師考核內容,工作實績載入教師專業技術檔案。

4、學校保證課程開展必需的經費、器材等物質條件。

文明禮儀校本課程實施方案 篇8

一、指導思想

跳繩課從健身體育出發,全面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及自我鍛鍊的意識。根據國小生生理和心理特點,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活動的空間,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挖掘學生內在潛力,尊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培養學生創新意識。通過多種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自學、自練、互評能力,在愉悅的氣氛中完成教學任務。

二、活動目標:

1、掌握雙腳跳繩的方法,發展彈跳、協調能力。

2、通過跳繩活動培養勇於創新,團結協作的意識。

3、學習各種跳繩的動作方法,使學生掌握各種跳繩的要領。

4、利用多種跳繩練習發展學生的彈跳能力,協調、靈敏、耐力等身體素質。

5、培養學生時間與空間的感覺,激發學生主動參與體育的興趣,增強群體意識,競爭意識,創新意識,發揮潛能,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

三、措施與方法

1、校內:各班可利用週三的第七節課組織學生進行跳繩活動,將跳繩達標活動與體育課和課外體育活動有機結合;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學生進行跳繩訓練,充分發揮體育教師、班主任老師、學生家長以及任課教師的作用,組織、指導並帶動廣大學生積極參加跳繩達標活動,掀起我校學生體育鍛煉的熱潮。

2、校外:班主任老師動員學生回家與家庭任何成員自由組合進行訓練,形式不限,通過“小手拉大手”,讓學生家長(或親人)親身參與和了解學校活動,共享一份歡樂,達到共同健身、攜手育人的目的。

四、活動安排:

五、周工作安排:

第1周:閱讀性內容----體育常識:課堂常規

第2周:體驗性內容----跳躍:雙腳連續跳上跳下

第3周:延伸性內容----雙腳交換跳單繩

第4周:體驗性內容----雙腳交換跳單繩看誰跳得多

第5周:體驗性內容----並腳跳單繩

第6周:體驗性內容----並腳跳單繩看誰跳的多

第7周:運動參與----行進間跳繩

第8周:運動參與----跳繩遊戲

第9周:體驗性內容----繩操

第10周:體驗性內容----繩操和跳繩遊戲

第11周:體驗性內容----跳繩

第12周:體驗性內容----行進間跳繩比賽

第13周:運動參與----跳繩

第14周:延伸性內容----體驗雙飛

第15周:體驗性內容----跳繩,遊戲

第16周:運動參與----自己創新跳繩

第17周:體驗性內容----考核跳繩

文明禮儀校本課程實施方案 篇9

一、問題的提出及成因分析

(一)問題的提出

校本課程是基於學校的課程資源,為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與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以學校的教師為課程開發的主體開發的課程。新課程內容加強了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和學生生活的聯絡,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多樣性,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他們的自信自立和科學探究精神。校本課程是對現有課程資源的補充和延伸,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過程,讓教學“活起來”,營造一個可以讓教師和學生共同合作、探究的學習空間,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個性化教育、課程資源的開發和人的培養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學校教育的一個新的支點。我們覺得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對實施素質教育、推進課程改革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生物學科的是一門最貼近人們生活的自然科學,學生通過對生物學的學習,能夠深入瞭解大自然生命的奧祕,激發學生探索興趣。從新課程改革以來的四次大學聯考分析可知,生物學的各項能力和科學素養的考查內容的分值佔生物學科總分值的比例由20xx年的44%提高到20xx年的66.7%。由此看來,只侷限於現行教材的課堂教學已經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的發展,因此,進行高中生物校本課程開發和建設也是勢在必行了,本課題也就成為當今新課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學的著眼點。我校生物實驗室條件的完備,校園網路的改善,新農村生態基地和星海湖生態旅遊基地的建立以及當下石嘴山市正在大力打造新型園林化的工業城市等等,這一切都為本課題的順利進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國內外關於本課題的發展趨勢及研究現狀

《生物學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教師應積極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改變僅僅依靠教科書開展生物學教學的傳統做法,這些都給校本課程的開發留下了較大的空間。雖然在一些地區(如山東、江蘇、廣東等)的一些學校已有一些成型的經驗和做法。但是由於各種因素制約,校本課程建設仍處於初始探索階段。尤其對高中學校來說,如何在大學聯考升學壓力下,根據學生全面成長的具體需要,建設好富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始終是急需解決的實際課題。就我區、我校來看,現在沒有一套適合於我校的生物學校本課程教材。

二、預設的研究目標和任務

本課題的研究目標和任務是開發並撰寫適合我校學生需要、體現辦學特色、符合我校及本地區實際,適應新課程改革的發展方向的校本課程教材,並研究高中生物校本課程的評價方式。校本課程教材的撰寫擬以現行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為依據,努力與生物學科大學聯考相聯絡,以學生感興趣的生物學問題和生物學知識為編寫內容,更好地體現“趣味性、探究性、實效性、同步性、開放性、選擇性”的研究目標。擬包括三大模組即:高中生物怎麼學、高中生物的趣聞趣事、趣味生物探究實驗。

(一)高中生物怎麼學

1.通過本專題的探討,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學習生物學的技巧和方法。

2.使學生提高分析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於學生迅速提高生物學成績,進一步達到多學科的交叉,從而提高綜合能力。

3.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以致用,靈活的將生物學知識與日常生活實踐相結合,促使身心健康發展。

(二)高中生物的趣聞趣事

通過對高中生物中趣聞趣事的瞭解,讓學生對高中生物中的一些難點、比較抽象的知識有一個感性的認知;通過本課程也使高中生對自己日常行為不好的方面有所瞭解,並使其積極糾正;也讓學生切切實實地感受生物知識就在我們身邊,生物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生物是一門豐富多彩的學科,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生物的有用性及其社會價值。

(三)趣味生物探究實驗

1.生物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本課程通過對課本知識與現實情境的有機整合,開發出學生既有興趣又能學以致用的生物實驗,實現對學科課程資源的充分挖掘,讓學生在做中學,強化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2.本課程擬以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要教學組織形式,讓學生通過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進行大量資訊的收集、分析、判斷和動手操作,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提高生物科學素養,使知識和技能真正成為可以隨身攜帶的財富。養成與他人合作,共同探討的精神。

3.通過本模組的學習對現行教材中的一些科學研究方法有更深刻的認識,初步學會探究實驗的一般程式和實驗設計方法。

三、基本的研究思路

(一)研究的步驟

本課題的研究用時約兩年半時間(20xx年2月—20xx年10月)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2月—20xx年5月)

1.組建課題小組,做好研究分工,制定實施方案。

2.確定實驗物件:高二年級11個理科班。

3.進行學生的問卷調查,瞭解學生的興趣和需要(解決哪些問題屬於校本課程的問題)再進行彙總、分析、討論制定本課題的研究思路、框架內容、操作程式。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6月—20xx年2月)

1.調研、收集、整理有關文獻資料,課題前期背景情況調查

2.對子課題部分內容進行嘗試性的編寫--研討--修訂--試用--反饋--修訂--評價--交流—總結

3.陸續完成子課題的編寫--研討--修訂--試用--反饋--修訂--評價—總結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xx年3月—20xx年10月)

1.彙集完成本課題的編寫、評價,進行校內成果研討鑑定,根據鑑定意見進行修改、補充、整理出書,課題組完成專門性總結

2.整理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各種資料,撰寫課題結題報告

3.召開結題會議,進行課題工作總結,聘請專家評審,修改課題報告

4.結題材料及研究成果裝訂成冊或書上報

(二)課題組成員及分工

1.課題組成員

負責人:陳維強

成員:耿佔榮、楊玉芳、陳維強、馬桂蘭、吉義東、王永峰、劉春輝、於洋、孟進、寧春曉

2.課題組成員分工

陳維強負責課題申報,管理課題研究的整個過程的全面工作,負責活動內容的記錄、活動過程的拍照、攝像、外出參觀考察的行程和食宿安排等事宜。撰寫中期研究報告和後期研究報告。

陳維強、耿佔榮、楊玉芳負責課題實施方案的策劃、制定,課題實施的組織、管理、協調及研究成果的彙總、上報及課題研究經費的籌措等工作,參與校本課程的《高中生物怎麼學》模組的編寫、試驗、總結等相關工作。

王永峰、孟進負責學生問卷的設計、調查、統計分析及資料的收集、整理,並參與校本課程的《高中生物的趣聞趣事》模組的編寫、試驗、總結等相關工作。

於洋、劉春輝、寧春曉負責學生參加校本課程的心得體會、研究性學習報告、調查及小論文、製作的各種模型的計劃、實施、收集整理等工作,並參與校本課程中《高中生物的趣聞趣事》模組的編寫、試驗、總結等相關工作。

吉義東、馬桂蘭負責有關生物實驗和實習考察等實踐的設計、準備、實施及分析,並參與部分校本課程中《趣味生物探究實驗》模組的編寫、試驗、總結等相關工作。

(三)課題的管理

本課題由學校領導負責監督指導,課題負責人組織實施,學校負責管理。課題成員分工協作,請專家和有關教研人員指導,定期召開課題研討會,交流經驗、分析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修正。

四、研究方法

本課題的研究方法包括行動研究法、問卷調查法、資料分析法、文獻法、試驗法和走訪參觀。

1.行動研究法是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行動研究法就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的研究,就是要創造地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其特點是在自然條件下進行實踐,並對實踐進行不斷的反思,通過計劃,實踐,觀察,反思四個步驟進行。本課題組通過對學生的進行興趣和需求調查,進行分析,設想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研究思路、操作計劃,進行論證,修定完善,然後按照計劃進行收集有關資料、專家諮詢、調研等準備工作,之後再試編寫--研討—反思--修訂--試用--反饋--修訂--評價—總結,最後形成成果。

2.問卷調查法調查物件主要是學生,瞭解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瞭解校本課程實施結果,通過調查的資料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生物校本課程實施後學生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發展情況,為教師進一步修訂和完善校本課程提供了依據。

3.資料分析法當前,通過對各階段學生紙筆測驗或調查結果的分析仍然是研究和評價校本課程建設情況的一種有效手段,在資料分析過程中要注意客觀性和科學性。

4.文獻法因為我計劃編寫的內容大多數沒有現成的教材可參考,需要通過大量查閱文獻,

5.試驗法生物校本課程的內容在編寫前後需要反覆的進行試驗,根據試驗反饋的資訊,再進行反覆修改,逐步完善。

6.走訪參觀通過走訪參觀校外生態基地、種植或養殖專業戶,科研院所等,可以獲取第一手資料和經驗。

五、預設的研究結果

預期本課題研究成果:

1.彙編成冊的《石嘴山市第三中學高中生物校本課程(試用)》教材。

2.石嘴山市第三中學高中生物校本課程的評價方式。

3.學生在進行校本活動中的成果:學生參加校本課程的心得體會、研究性學習報告、調查及小論文、製作的各種模型等。

4.教師參與開發與實施校本課程的心得和經驗、教學設計、案例論文等冊子及優秀教學課件。

5.石嘴山市第三中學高中生物校本課程的中期研究報告和後期研究報告

文明禮儀校本課程實施方案 篇10

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評價對課程的實施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控作用。評價的目的功能、評價的目標體系和評價的方式方法都直接影響著課程目標的實現,影響著課程功能的落實。我校結合學校實際制定了地方課程、校本課程評價方案。

一、對課程的本質和標準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1、課程評價標準對於課程評價有很強的指向性,確定課程評價標準,需要綜合各方面的因素,具體需要考慮的問題有:

2、學生與社會都是價值主體,作為評價主體的課程評價者如何綜合考慮學生與社會的需要。

3、課程評價標準如何既體現學生主體的共同需要又體現學生的個性要求。

4、學生參與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學習程度的大小,是否有一定的興趣。

5、當評價主體與價值主體不一致時,價值主體的需要只有通過評價主體的意識和理解才能起作用,因此,評價者對價值主體需要的認識、理解,是評價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 5、即使當評價主體與價值主體趨於一致時,主體的真實需要與主體的願望之間仍會有差距,因而應儘量使願望與需要保持一致,從而形成主觀價值標準與客觀價值標準的一致性。

二、評價原則

1、科學性原則。

對課程的評價要運用科學的評價方法,提高評價的效度和信度。

2、可操作性原則。

評價方法要簡單可行,可操作性強。

3、素質培養的原則。

對課程的評價要注重考察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4、參與性原則。

對學生的評價注重學校課程的參與情況,作為學生學分考核的依據。

5、全面性原則。

對教師的評價既要考慮到教師課程目標的實施情況,學生能力的提高水平,又要考慮到教材的編寫質量。

三、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內容。

地方課程:(七、八年級)傳統文化、安全教育、環境教育、健康教育

(九年級)人生規劃、安全教育、健康教育

校本課程:結合我校實際,我們共開發了以下課程作為我們各年級的校本課程。 傳統節日教育、生活中的數學等 三、評價標準與方法:

(一)地方課程評價內容、標準及方法:

內容與標準:學習興趣與參與態度、學生認知與技能、學習方法與思維習慣的養成、學習成果等方面(具體參看附表)。 方法:

1、學生自評互評 ,即學生自己的評價和小組成員對夥伴的評價。

2、教師對學生的評價 。主要依據學生出勤情況、學習材料準備情況、課堂表現、作業情況等方面的內容給予學生評價。

(二)校本課程評價內容、標準及方法: 內容與標準:

校本課程的評價包括三方面的內容:教師課程方案評價、學生情況的評價。對教師評價內容包括教學計劃、教材、教案等,主要看這些內容是否符合新的課程理念,是否符合“和諧高效、思維對話”型課堂教學要求。學生情況主要指學生學習興趣與參與態度、學生認知與技能、學習方法與思維習慣的養成、學習成果等方面(具體參看附表)。

方法:

1、學生自評互評 ,即學生自己的評價和小組成員對夥伴的評價。

2、教師對學生的評價 。主要依據學生出勤情況、學習材料準備情況、課堂表現、作業情況等方面的內容給予學生評價。

3、對教師的評價隨學校對教師計劃、備課等檢查進行。

文明禮儀校本課程實施方案 篇11

一、問題的提出及成因分析

(一)問題的提出

校本課程是基於學校的課程資源,為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與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以學校的教師為課程開發的主體開發的課程。新課程內容加強了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和學生生活的聯絡,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多樣性,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他們的自信自立和科學探究精神。校本課程是對現有課程資源的補充和延伸,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過程,讓教學“活起來”,營造一個可以讓教師和學生共同合作、探究的學習空間,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個性化教育、課程資源的開發和人的培養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學校教育的一個新的支點。我們覺得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對實施素質教育、推進課程改革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生物學科的是一門最貼近人們生活的自然科學,學生通過對生物學的學習,能夠深入瞭解大自然生命的奧祕,激發學生探索興趣。從新課程改革以來的四次大學聯考分析可知,生物學的各項能力和科學素養的考查內容的分值佔生物學科總分值的比例由20xx年的44%提高到20xx年的66.7%。由此看來,只侷限於現行教材的課堂教學已經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的發展,因此,進行高中生物校本課程開發和建設也是勢在必行了,本課題也就成為當今新課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學的著眼點。我校生物實驗室條件的完備,校園網路的改善,新農村生態基地和星海湖生態旅遊基地的建立以及當下石嘴山市正在大力打造新型園林化的工業城市等等,這一切都為本課題的順利進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國內外關於本課題的發展趨勢及研究現狀

《生物學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教師應積極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改變僅僅依靠教科書開展生物學教學的傳統做法,這些都給校本課程的開發留下了較大的空間。雖然在一些地區(如山東、江蘇、廣東等)的一些學校已有一些成型的經驗和做法。但是由於各種因素制約,校本課程建設仍處於初始探索階段。尤其對高中學校來說,如何在大學聯考升學壓力下,根據學生全面成長的具體需要,建設好富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始終是急需解決的實際課題。就我區、我校來看,現在沒有一套適合於我校的生物學校本課程教材。

二、預設的研究目標和任務

本課題的研究目標和任務是開發並撰寫適合我校學生需要、體現辦學特色、符合我校及本地區實際,適應新課程改革的發展方向的校本課程教材,並研究高中生物校本課程的評價方式。校本課程教材的撰寫擬以現行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為依據,努力與生物學科大學聯考相聯絡,以學生感興趣的生物學問題和生物學知識為編寫內容,更好地體現“趣味性、探究性、實效性、同步性、開放性、選擇性”的研究目標。擬包括三大模組即:高中生物怎麼學、高中生物的趣聞趣事、趣味生物探究實驗。

(一)高中生物怎麼學

1.通過本專題的探討,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學習生物學的技巧和方法。

2.使學生提高分析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於學生迅速提高生物學成績,進一步達到多學科的交叉,從而提高綜合能力。

3.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以致用,靈活的將生物學知識與日常生活實踐相結合,促使身心健康發展。

(二)高中生物的趣聞趣事

通過對高中生物中趣聞趣事的瞭解,讓學生對高中生物中的一些難點、比較抽象的知識有一個感性的認知;通過本課程也使高中生對自己日常行為不好的方面有所瞭解,並使其積極糾正;也讓學生切切實實地感受生物知識就在我們身邊,生物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生物是一門豐富多彩的學科,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生物的有用性及其社會價值。

(三)趣味生物探究實驗

1.生物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本課程通過對課本知識與現實情境的有機整合,開發出學生既有興趣又能學以致用的生物實驗,實現對學科課程資源的充分挖掘,讓學生在做中學,強化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2.本課程擬以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要教學組織形式,讓學生通過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進行大量資訊的收集、分析、判斷和動手操作,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提高生物科學素養,使知識和技能真正成為可以隨身攜帶的財富。養成與他人合作,共同探討的精神。

3.通過本模組的學習對現行教材中的一些科學研究方法有更深刻的認識,初步學會探究實驗的一般程式和實驗設計方法。

三、基本的研究思路

(一)研究的步驟

本課題的研究用時約兩年半時間(20xx年2月—20xx年10月)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2月—20xx年5月)

1.組建課題小組,做好研究分工,制定實施方案。

2.確定實驗物件:高二年級11個理科班。

3.進行學生的問卷調查,瞭解學生的興趣和需要(解決哪些問題屬於校本課程的問題)再進行彙總、分析、討論制定本課題的研究思路、框架內容、操作程式。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6月—20xx年2月)

1.調研、收集、整理有關文獻資料,課題前期背景情況調查

2.對子課題部分內容進行嘗試性的編寫--研討--修訂--試用--反饋--修訂--評價--交流—總結

3.陸續完成子課題的編寫--研討--修訂--試用--反饋--修訂--評價—總結

文明禮儀校本課程實施方案 篇12

教材材料:《剪紙》中的部分內容

主講教師:美術教師

授課物件:3——6年級部分學生

授課時間:每週五第七節課

課程開發:

剪紙是我國優秀的民間傳統藝術。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學生應有剪紙的機會。”他認為剪紙可以使學生安靜下來,專心致志地幹一件事,還可以使他們練出一雙靈巧的手,而手巧往往意味著心靈美,這是因為手部肌肉群的訓練有利於大腦的開發。國小美術教材也已將剪紙內容列入其中,學生已從美術課上對剪紙有了初步的接觸。由於它製作材料、工具極其普通,方法簡便,集審美與實用於一身,很多學生都喜愛有加。但現實的侷限性無法滿足他們對剪紙藝術的瞭解和更進一步的探究。根據教學的實際,為了給學生提供一個自主探究、展現個性創造及感受、體驗剪紙藝術的平臺,我校現已把剪紙作為一門校本課程進行開發、研究,讓同學們享受剪紙藝術的快樂。

一、指導思想:

繼承我國民間剪紙藝術的文化,更有利於教育教學,同時從自己動手動腦的活動中,體味到生活的樂趣,更加熱愛生活,提到審美的能力,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繪畫能力、構圖能力、想象能力等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到,更讓學生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和對美的追求。

二、實施過程:

(一)課程目標

1、瞭解剪紙藝術的歷史,教育學生繼承民俗文化,激發對剪紙藝術的追求。

2、瞭解剪紙的相關知識,認識一定的剪紙語言和表現手法;

3、掌握一定的剪紙(或刻紙)技法;

4、培養學習興趣,受到美的感染和薰陶,提升審美、觀察、動手等綜合能力,鍛鍊學生的意志;

5、發展學生的個性,更多地體驗成功的快樂,享受愉快的童年生活,培養熱愛生活的情感。

(二)學習使用的材料

以剪刀為主,刻刀為輔,自備彩色紙張等。

(三)學習內容

第一學期:每節課講授剪紙文化常識和基本功技法,在以學習簡單圖案為主,如對摺窗花、小動物等剪法。

第二學期:在學習剪紙知識和基本功的同時,自己創設簡單的剪紙圖案,進行綜合性的訓練。

(四)實施建議

剪紙藝術的創作、實踐活動,它集繪畫、手工的教育功效於一體,剪紙有的是天馬行空不拘一格,有的又需要一絲不苟,不能有一絲的馬虎,有的需要長時間的剪刻,要很大的毅力和耐力。這不僅鍛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而且還是培養孩子細心、靜心、耐心的極好方式。

首先,要積極培養學生對剪紙的興趣,興趣是感受力的基礎和前提,只有孩子對剪紙感興趣了,他才會注意的看,注意的聽,耐心的體驗、觀察、感受,才會對剪紙的感情越深。

其次,要在引導學生有興趣的基礎上,加以提煉和昇華。引導學生了解剪紙的相關知識,教給學生掌握一定的剪紙(刻紙)技法;認識一定的剪紙語言和表現手法;讓學生進行剪紙(刻紙)的練習與臨摹。

再次,要開展多種多樣的展覽,鼓勵學生不斷進步,不斷提高。教師的表揚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建立一種自信,而周圍同學的讚揚與認可將能在更大程度上給這個學生極大的自信,最終培養學生對剪刻紙這門藝術的基本感覺。

通過剪紙活動,使學生受到美的感染和薰陶,提升審美、觀察、動手等綜合能力,鍛鍊學生的意志,發展學生的個性,更多地體驗成功的快樂,享受愉快的童年生活,培養熱愛生活的情感。

(五)評價建議

1、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

在重視教師與他人的學生學習狀況進行評價的同時,更應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採用建立學生學習檔案的方式。學生通過建立美術學習檔案提高美術學習的主動性,促進在原有的水平上的發展,有效地提高學習質量。教師通過學生的美術學習檔案,瞭解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特點,瞭解學生對美術知識、技能技巧的掌握情況以及在觀念和方法上的進步,發現學生的潛能,瞭解學生在發展中的真正需求,給予及時的指導。

2、採用多種評價方式評價學生的美術作品

對學生的美術作業應採取多樣的評價方法。學生美術作業評價呈現方式可以是分數或等級,可以是評語,也可以採用評語與等級相結合的方式,還可以採用互評或座談等方式,要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和發展,並使學生明確需要克服的弱點與發展方向。最大限度的使學生體驗到成就感。

文明禮儀校本課程實施方案 篇13

作為美術課的延伸與輔助的校本剪紙課程,是根據我校的教學實際,通過教編、整合、補充、拓展、對原有的教材的消化與加工、較之更能培養個體差異學生的興趣與特長,充分挖掘我校學生在美術特長方面的潛力,為以後的專業訓練打下良好的基礎,並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確保學生的終身審美目標的實現。綜上所述,剪紙的根本課程主要特點如下:

一、開發背景

我們之所以選擇剪紙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研究的內容,是出於以下幾點的考慮:

1、剪紙是我國一種具有特色的民間藝術奇葩,是最具群眾性的、大眾藝術形式之一,與民族民俗的關係密切。我校是一所農村中學,剪紙是當地鄉民的一種風俗。鄉民逢年過節或喜慶活動,都要在牆上和窗前貼上紙花,或大紅“喜”、“福”等。國小生都十分喜愛剪紙,加上剪紙工具簡單,材料易找,為此剪紙成為學生們感興趣的活動。

2、剪紙是一項手腦並用的實踐活動,具有單純、明快、樸實、富有裝飾性的藝術風格和誇張變形、大膽的構圖、簡練生動的藝術造型特點。學習剪紙不僅能鍛鍊學生雙手的靈活性和協調性,培養學生的耐心和細心,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對剪紙這一民間藝術的認識和理解力,瞭解民俗風情、熟悉生活;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能力,陶冶情操。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孩子的智慧在他們的手指尖上”。

3、學校開展了“剪紙興趣小組活動”,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學校形成了一定的剪紙氛圍,剪紙活動受到學生的歡迎和家長的認同。

4、學校在初級階段開展的剪紙興趣小組活動,發現一些問題。首先,“興趣小組活動”側重於學生模仿操作,少創作性作品,不能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如何進一步地挖掘學生的潛能、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成了我們必須研究解決的問題。其次,興趣小組活動缺乏必要的系統性,教學安排缺乏整體的計劃,活動比較隨意。學生不能有效地展開學習,獲得完整的知識與技能,不能得到比較完滿的情感薰陶。為此,我們有必要對剪紙活動進行教學內容的系統編排。再次,興趣小組活動作為一種課外活動,組織形式上的鬆散,也難以得到課時上的充分保證。國小剪紙活動課程的開發,糾正了剪紙活動在這方面的不足。

二、設計剪紙課程目標:

剪紙是以傳統民間剪紙藝術與中學美術教育的整合為切入點,拓寬傳統剪紙審美文化和表現內容,構建適合學生的剪紙活動體系。通過剪紙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文化的傳承與交流,開發學生非智力因素,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它是指以綜合活動課程的方式組織,以活動課程理論指導開展國小剪紙教學。它以學生學習興趣和內在需要為基礎,強調剪紙教學過程中學生自主參與,以主動探索、變革、改造活動物件為特徵,以實現學生主體能力綜合發展為目的的主體實踐活動。

我們開發剪紙活動課程需要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臨摹期:重技能,輕知識;第二階段為萌芽期:從臨摹轉向創作,主要分根據剪紙藝術本身的層次性以及學生心理髮展階段,可設立剪紙初級班和高階班。初級班要求能掌握剪紙藝術的相關知識和基本技法,能夠“臨作”。高階班則在此基礎上,能夠“創作”;第三階段為成長期:既重視剪紙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又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創新意識。我們進行了研究,進一步發展剪紙校本課程。

開設剪紙活動課,把“剪紙”引入課堂。

以往剪紙興趣小組活動明顯缺乏必要的系統性,教學安排缺乏整體的計劃,活動比較隨意。因此,學校領導和課題組成員一起對“剪紙”校本課程的可行性做了理性的分析,對剪紙活動教學進行了系統安排。首先,師資配備上:安排有一定剪紙特長的教師擔任剪紙教學的實驗工作進行開發剪紙活動校本課程。其次,時間安排上:由教導處專門將每週三開設為剪紙活動課,保證剪紙校本課程的實踐研究。再次,物件和組織上:打破原有班級制,完成由同年級的學生按照自願參加的原則選修剪紙活動課,形成固定的剪紙班。剪紙校本課程開發在拓寬課程範圍、適應學生的個別需要和發揮教師的創新意識等方面顯然有著顯著的優點。

三、課程內容

眾所周知,只有當教學內容系統的加以傳授時,學生才能合乎目的地有效地展開學習,獲得完整的知識,才能得到比較完滿的情感薰陶,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我們將傳統民間剪紙與中學美術教育進行了整合,在中學美術教育的價值目標下追求民間剪紙藝術的精髓,吸收和借鑑民間剪紙的語言風格、造型手法和表現技法等的基礎上融入學校美術教育的方法和價值目標,拓寬剪紙活動內容體系。通過對民間剪紙藝術特點,學生認知接受能力和課程本身嚴密的體系以及教育的價值等分析,我們對剪紙活動內容進行了系統編排,反覆實驗研究,在多次篩選與修改,逐步完善,最終設計了剪紙活動課程內容框架體系,即“三維一體”框架體系。“三維”指剪紙的主題性層面、剪紙知識技能層面、學生自身發展層次;“一體”指剪紙活動課程教學的指導綱要。在這個框架體系指導下,我們設計了不同階段的剪紙活動內容體系,讓學生親近自然、體驗生活、認識自我、瞭解周圍世界,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探索靈活多樣,富有實效的剪紙教學方法

民間傳授剪紙技藝讓初學者剪薰樣(類似影印),強調由臨摹起步,先描後畫再剪刻的技法,與我們所提倡的剪紙活動教學不太適宜。中學剪紙活動課程教學力求改變單一的剪紙學科知識體系,構建活動課程的思路方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體現活動教育的價值取向是情感→能力→知識。剪紙教學方法歸納為三種基本型別:教師主導型教學方法、師生互動型教學方法、學生自主型教學方法。

1、教師主導型教學方法

主要指由教師向學生傳授教學內容的教學方法,包括講授法、演示法、呈現法等。如講授法(其結構是講解----釋疑):教師向學生系統地描述剪紙史的發展,分析優秀的剪紙作品,介紹剪紙藝術家的生平,通過教師強有力的情緒作用使學生獲得深切感受。教師還可以對一些學生存在的知識問題和現象進行評論和分析,如講解作業,課堂小結等。

2、師生互動型教學方法

主要指藉助師生對話與活動,共同思考、共同操作、共同解決問題,痛痛快快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方法,但必須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知識並具備一定的判斷分析能力下,或具備一定的基本技能和相應的操作能力下方可運用,採用寫生法、情境法、參觀法等互動型教學方法。如情境法(其結構是創設----激發----想象):剪紙教學時,一段錄影可將學生帶入民俗活動中,一幅剪紙向學生描繪了一段生動的民俗文化故事,都能喚起學生無限的想象……

3、學生自主型教學方法

剪紙教學可以通過協作法讓學生接受教育,如在創作一幅剪紙作品時,可以讓學生運用自身原有的知識與能力創造性自己確定表現主題,根據主題選擇素材,將圖案剪紙化,學生分工協作,完成作品。讓協作學習培養學生合作精神,提升學習效率與學習動機,掌握剪紙知識和技能。

四、課程的評價

評價是剪紙教學的重要環節。通過評價,學校驗證剪紙活動課程實施的可行性、有效性及教育價值;教師掌握剪紙活動教學計劃和目標的實現情況,作為改進教學的依據;學生在及時瞭解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認識自我,促進學習。在這一階段的評價中,我們對剪紙刻的線條、剪紙紋樣的運用、畫面構圖的合理、學生的創意等根據不同的活動要求進行有側重的評價,注意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與創造能力,同時兼顧學生剪紙的基本功的實踐操作。對學生剪紙作品評價,不僅要求教師重視課堂展評、作業批改而且積極創設條件,加強課外展評和比賽。如我們在學校文化建設中開設一個剪紙長廊,定期在校園櫥窗裡登出學生的優秀的剪紙作品;在走廊上懸掛學生的剪紙作品,使校園裡的一面面的牆壁“說話”。每學年我們還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剪紙活動,如組織學生參與社群剪紙文化宣傳,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剪紙交流、展示的舞臺。這麼一來,即顯示學生的剪紙才能,給學生作品進行肯定的激勵性的評價,使學生對剪紙學習產生更濃的學習興趣,滿足了學生體驗成果的快樂。

文明禮儀校本課程實施方案 篇14

第一部分前言

校本課程是指學校在理解國家統一課程綱要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教育哲學思想和資源特點且實施的課程。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以試圖彌補國家課程開發的侷限性。以學校為實施課程資源開發的主體。它是作為國家課程的一種重要補充。

(一)校本課程的性質:

1、以課程權力的下放為前程。

2、校本課程的開發主體是學校的校長和教師。

3、開發的場所是具體學校能擁有自主權。

(二)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理念

1、校本課程開發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2、從學校的發展上來說,也很有必要,只有不斷開發,才會體現學校特色。

3、從學生的發展角度來說,也很有必要,有利於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

4、校本課程開發的優勢:

(1)能夠與時俱進地反映時代社會變化和學生需要。

(2)校本課程開發更貼近實際,具有更多的適應性。

(3)校本課程開發更能反映課程多元化的趨勢。

(4)校本課程開發是一個連續的動態過程。

(三)校本課程開發的標準

1、校本課程開發如何關注教師,學校和學生的發展

(1)關注教師的發展,因為教師是課程開發的主體。教師專業化發展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前提,校本課程的開發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

(2)關注學校科特色,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和學科特點,我們緊緊抓住了我校足球、閱讀的學科優勢,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龍頭。

(3)關注學生的發展,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應該最終成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中心理念。學生需求什麼,我們就開發什麼。

第二部分校本課程的目標

根據我校校本課程是以足球、閱讀為主要內容,根據我們的初步設想,目標確定為:

1、總體目標

以課程為載體,在校本課程開發實施中,做到以師生為主體,以人的發展為核心,以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目標,積極發展學生個性,全面落實素質教育,讓師生與課改共同成長。

2、具體目標

(1)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發展個性特長。

(2)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和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增進身心健康。

(3)樹立健康第一,終生健身的意識,培養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

第三部分

一、校本課程的評價辦法

按照我校課程開發實施方案中提出的評價設想:

1、學生評價。

(1)校本課程不採用書面的考試或考查方式。

(2)教師根據每個學生參加學習的態度進行評價,可分為“優秀”、“良好”、“一般”、“較差”記錄,並作為“十佳學生”評比條件。

(3)學生成果可通過實踐操作、作品鑑定、競賽、評比、彙報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績優秀者可將其成果記入學生學籍檔案內。

2、教師評價。

(1)教師從教必須有計劃、有進度、有教案,有考勤評價記錄。

(2)教師應按學校整體教學計劃的要求,達到規定的課時與教學目標。

(3)教師應儲存學生的作品、資料及在活動、競賽中取得的成績資料

(4)教務處通過聽課、查閱資料、調查訪問等形式,每學期對教師考核,並記入業務檔案。

二、實施建議

(一)總體思路:

1、編寫教材或講義2、制定計劃(課時)3、落實教師4、分段實施5、考試考核。

(二)校本課程的課時

閱讀每週1課時足球每週1課時

三、組織機構

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

組長:盧鋒

副組長:盧麗丹

組員:徐巨集順莊潔許麗萍甘中華陶麗芳朱家宜

全體語文教師、體育教師

四、組織管理

1、學科根據不同年級開設不同課程。學生可根據不同愛好參加不同課程學習。

2、學科根據不同年級講授不同的內容。可以單獨開班授課,也可以上大課。

3、每個學生參加1門以上課程的學習。

4、學分的記錄以任課教師和班主任共同負責。

5、教研組負責編寫教材和彙集資料。教務處負責安排教師授課及負責檢查和管理,教研組長負責管理記錄授課情況。

第四部分

一、師資建設

隨著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和素質教育的深化,校本課程的內容和形式將越來越豐富多樣。根據我校在職教師的現狀,將採取以下措施,提高教史的水平。

1、走出去--參加市內外有關單位組織的培訓。

2、請進來--聘請校外有關師資。

3、老帶新--通過名師帶教;培養青年。

4、自學--通過提供書籍、資料、器材,經過一段時間學習,掌握一門或幾門校本課程教學能力。

二、教材建設

滿足學生的需要,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任課教師進行大量創造性的勞動,以豐富的實踐為基礎,參考有關資料,自己動手編寫教材,學校資助教材的刊印,保證校本課程的可持續發展。

1、《足球》體育組

2、《閱讀》語文組

三、相應措施

1、教科室、教導處、年級組、教研組要積極幫助教師制訂好教學計劃,負責協調安排和組織指導教學計劃的執行。

2、學校聘請社會有關人員擔任部分課程的,邀請領導、專家、到校指導工作。

3、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必修課程)一樣,計入教師工作量,工作實績載入業務檔案。

4、學校保證課程開展必需的經費、器材等物質條件。

文明禮儀校本課程實施方案 篇15

一、課程定位

校本課程是由學校自主開發的課程,由學生自願參加,以學生活動為主,與必修課程一起構成學校課程體系。但它與必修課程在內容、要求的深廣程度和活動形式等方面又不盡相同。校本課程更突出學生的自主性、自願性和靈活性。它對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團結協作的能力、社會活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開發目標

1.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培養一批覆合型、科研型的教師。

2.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發展個性特長,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自我規範、自信展示的能力。

3.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4.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和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增進身心健康,使學生熱愛學校生活,適應社會。

三、開發原則

1.自主性原則: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主,多給學生想象、創造空間。

2.自願性原則:尊重學生的意願,自選組別,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

3.靈活性原則:教學內容、方法以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靈活的作內容形式上的調整,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

4.開放性原則:體現在目標的多元性,內容的寬泛性,時間空間的廣域性,評價的差異性。

四、組織與實施:

1.成立校本課程開發研究領導工作小組。

組長:

校本課程開發的主要決策人和負責人,負責校本課程的總體策劃,巨集觀調控及全面的研究和實施。

副組長:

組織實施校長決策及負責校本培訓、檢查校本課程實施、協調各部門的工作、組織教師編寫校本教材和安排教師上課,實施課程計劃、對校本課程的研究和實施進行指導、評估、調查、分析學生對校本課程的需求情況及對校本課程檔案整理工作等工作。

成員:

領導小組主要職責:

①構思並制訂校本課程開發工作的總體規劃,做好指導、研究、實施、評估等工作。

②制訂校本課程管理的有關規章制度並組織實施和考核。

③組織教師進行校本課程的理論學習,規範教學行為,提高教育教學能力。

④積累課改資料,及時提供教改資訊。

⑤經常深入校本課程實施課堂,指導開課、聽課、評課工作,和實施教師一起研究情況,幫助他們及時總結。

⑥做好校本課程實施的經驗或成果的推廣和應用。

2、師資培訓。選派參加各級培訓、觀摩和講座;開設示範課、開展專業研討;學校提供相應書籍資料和網路平臺,讓老師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掌握一門或幾門校本課程教學能力。

3、健全管理制度

為確保校本課程開發質量,學校將進一步擬定相應的校本課程管理制度:校本課程開發審議制度;校本課程評價制度;校本課程管理崗位責任制等。

五、校本課程建設的範圍

國中校本課程的設定主要有以下6個領域:

1.民族文化領域。通過誦讀和研習代表民族文化精髓的詩詞、散文、政論,以及校史、地方史等,瞭解和研究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傑出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等,汲取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和家鄉的情感,增強學生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祖國偉業的責任感,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2.自然探究領域。結合現實生活中的自然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對自然的影響,引導學生對地理生態、動物植物、宇宙空間、資源環境、工藝技術、科學創造等問題進行有選擇地探究,通過環境調查、科學普及、小發明、小製作等,讓學生感受豐富多彩的自然現象,瞭解自然生態的發展規律,明確人與自然的關係,理解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培養初步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掌握初步的科學研究方法。

3.社會探究領域。結合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引導學生對經濟、政治、法律、家庭、社群、民族、國家、國際等社會問題進行有選擇地探究,幫助學生掌握社會調查和社會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為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奠定基礎。

4.藝術探究領域。通過開展聲樂、器樂、舞蹈、繪畫、書法等藝術欣賞、創作及實踐活動,發展學生的藝術愛好及特長,拓寬藝術文化視野,豐富精神生活,使學生感受藝術對人類發展的積極影響,激發對美好事物的愛好與追求,培養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審美能力,提升藝術品位,促進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個性。

5.體育與健康領域。通過開展體育團隊、快樂體育、圍棋、心理及青春期教育等活動,提高學生對身心健康的認識,掌握運動與健康的知識和方法,提高自我保健和運動欣賞能力,養成堅強的意志品質和健康的生活習慣,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

6.農業技能領域。結合本地特點,依據本地經濟發展需要,通過開展農業技術培訓及農業生產勞動,增進學生對農業勞動的體驗,增強科技興農的意識,提高農業生產的各種技能,使課程內容適應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為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

六、校本課程教材編寫要求

教師應從以下四個渠道挖掘教材資源,1、自編教材;2、選編教材;3、選用優秀教材;4、拓寬現有教材。

七、配套措施

1、教務處、教研組要積極幫助教師制訂好教學計劃,負責協調安排和組織指導計劃的執行。

2、學校將邀請區校本課程建設領帶小組、教研員到校指導工作。

3、每個教研組至少開發1—2種校本課程,九月份全面實施。

4、學校儘可能保證課程開展必需的經費、器材等物質條件。

5、完善管理網路和運作流程,確保我校校本課程從少到多,從有到精,儘快形成特色。

八、校本課程的評價

1、教師評價

⑴教師執教必須有計劃、有進度、有教案,有考勤評價記錄。

⑵教師應按學校整體教學計劃的要求,達到規定的課時與教學目標。

⑶教師應儲存學生的作品、資料及在活動、競賽中取得的成績資料。

⑷任課教師要認真寫好教學案例,及時總結反思等。

⑸學校及時做好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監控和測評工作,參與聽、評課的指導,隨時調控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情況。

⑹學校通過聽課、查閱資料、調查訪問等形式,每學期對教師考核,並記入業務檔案。

2、學生評價

校本課程對學生評價主要是發展性評價:

一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情感態度價值觀、積極性、參與狀況等,可分為“優秀、良好、合格、一般”等形式記錄在案,作為“優秀學生”評比條件。

二看學生學習的成果展現,學生成果可通過實踐操作、作品、競賽、彙報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績優秀者予以表彰並收入成長記錄袋,記入學生成長報告冊及其它相關檔案內。

文明禮儀校本課程實施方案 篇16

一、評價原則

1、科學性原則。對課程的評價要運用科學的評價方法,提高評價的效度和信度。

2、可操作性原則。評價方法要簡單可行,可操作性強。

3、發展性原則。對課程的評價要注重考查有利學生可持續發展。

4、參與性原則。對學生的評價注重校本課程的參與情況。

5、全面性原則。對教師的評價既要考慮到教師課程目標的實施情況,學生能力的提高水平,又要考慮到教材的編寫質量。

二、評價標準

選修課程開發本身的複雜性,為校本課程開發的評價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為了保證選修課程開發健康順利地進行,除了要對課程開發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外,還要關注課程開發的準備階段、實施階段。為加強學校課程管理,規範開發流程與課程實施,定期對選修課程進行評價。包括課程方案評價、課程實施評價、學生學業成績評價三方面。評價的重點主要放在開發流程與課程實施的規範性、有效性上,前者主要通過健全課程評審委員會組織,嚴格工作規範來實現;後者則主要依靠學校對教學常規的監管來達成。

具體做到以下三點:

定期評價學期《選修課程開發方案》,提出改進建議;

嘗試建立一種全面評定教師課程開發質量的體系。在參照教學規範評價的同時,注重學生對課程質量的評價。

建立多樣化的學習效果評價體系,倡導在學習活動的情景中評價學生,倡導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背景進行個性化評價,幫助學生學會自我評價。

評價借鑑課程評價的CIPP模式(即背景——輸入——過程——成果模式),突出了評價的“改進功能”。制定《選修課程評價標準細則》對選修課程的實施效果進行評價,同時為後續課程開設與調整以及科學的決策提供相關依據。

關注以下“四性”對課程進行評價:

人文性。具有濃郁的家鄉色彩、自我學校特色,融趣味性、知識性、科學性、思想性於一爐,能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綜合性。有機地整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引導學生以多種學習方式有效地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問題。

生成性。促使孩子在一系列親身經歷過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同時又在師生的共同參與下,生成我們的校本課程。

開放性。以開放的體系、開放的內容、開放的學習形式,充分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不同程度上有不同的發展。

實踐性。採用學生活動的方式組織內容,以探究問題為線索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