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紹興魯迅故居景點導遊詞(精選19篇)

欄目: 浙江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9.94K

紹興魯迅故居景點導遊詞(精選19篇)

紹興魯迅故居景點導遊詞 篇1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叫胡珂羽,是帶大家遊玩魯迅故里的導遊。

大家和我一起去瞧一瞧那裡的美麗風光吧!走進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嵌在一塊灰色光滑的石碑上的四個黑色大家:是“魯迅故里,”上面還有坑坑窪窪的圖片,石碑前面有孔乙己等四人雕像,我給你們十分鐘時間快快合影拍照。

現在大家再和我一起去遊賞一下魯迅祖居吧!魯迅祖居里面是魯迅以前家,裡面有少爺房間、少爺書房、臥室、琴室、廚房。

大家走出魯迅祖居,去看看對面的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時魯迅小時候讀書的地方,但是魯迅的課桌上雕刻著一個“早”字,“早”字是因為有一次他的父親生病了,他一大早就匆匆地跑到藥鋪裡去為父親買藥,然後再把藥煎好,才去讀書,結果上學遲到了,還被教授打了幾下,後來他就在課桌上雕刻了一個“早”字,心想以後不能遲到了。

現在我們去百草園看看吧!走進百草園的大門可以看見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那裡是魯迅小時候玩耍的地方。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魯迅故里遊覽結束了,歡迎下次再來細細流瀉,再見!

紹興魯迅故居景點導遊詞 篇2

大家好!

歡迎你們到紹興魯迅的故里來遊玩,我是你們的導遊。今天十分高興能為大家服務,期望我們能夠交成朋友,我先帶你們去魯迅故里的景點。

魯迅故里為於紹興市區都昌坊口,它後通鹹歡河,魯迅故里坐北朝南!!

走近魯迅故里,踩著石板路,看著青瓦粉牆,磚木結構和雕花的古木窗,大家就會問這房子有多少年代。這魯迅故里是周家祖上的臺門,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是周家的祖上,他們從湖南搬到紹興來的,他們儲存完好無損。它是儲存比較完好的清代建築之一。沿著石板路,看到以前的書房、天井、古井、灶間,都顯得十分古樸,大家會感到自我也在魯迅那時候。

沿著長廊,向後走去,豁然開朗,看到一個很大的院子。各位來賓,現在我們看到這個園子就是著名的“百草園”,百草園的名稱雖雅,但其實是一個普通的菜園,是當時新臺門內十幾戶人家共有的一個荒蕪的菜園,平時種一些瓜菜,秋後用來晒稻穀。童年魯迅經常和小夥伴們在百草園內嬉戲玩耍,夏天在樹蔭下乘涼,秋天在泥牆根一帶捉蟋蟀。冬天就在雪地上捕鳥。

對於百草園,魯迅曾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著名的散文中作了非常形象生動的描述。文中他無限深情地寫道:“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的趣味。”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百草園就是魯迅當年筆下的景緻。

這就是魯迅故里大致的景觀,他的古樸、典雅、文化氣息,吸引著中外遊客。

紹興魯迅故居景點導遊詞 篇3

各位來賓,歡迎大家參觀紹興魯迅故里。我們紹興是座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人傑地靈,群星燦爛,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就是其中一個傑出的代表。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於紹興都昌坊口周家大院。他兒時就讀於三味書屋,13歲時,家道中落。18歲那年,毅然“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先後去南京、日本學習。192019年夏回國後,先後在杭州、紹興、北京、廈門、廣州和上海等地從事教學工作和文學創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大陸新村寓所,享年56歲。魯迅一生的著作和譯作近1000萬字,毛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

今天,非常榮幸能做大家的導遊陪您一同參觀。我是這次帶大家遊玩魯迅故里的導遊,叫潘星言,大家可以叫我小潘。希望在我的陪伴下,大家能度過愉快的一天。魯迅故里是魯迅先生兒時樂園,希望這裡能給你留下美好的記憶。現在,展現在你面前的一幅巨幅壁畫,畫中那位慈眉清目的老人就是魯迅先生,只見他身穿長袍,手執一根菸悠然地抽著,給人一種大義凜然的感覺,敬佩之感油然而生。壁畫塑著幾個小孩嬉戲玩耍的造型,一下子讓我們回想起魯迅先生筆下那些栩栩如生的童年畫卷來。

魯迅故里是都昌坊口周家新臺門西首。它建於清嘉慶年間,坐北朝南,青瓦粉牆,磚木結構,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種深宅大院。往前走,一陣陣香味迎面而來,原來是臭豆腐、黴乾菜、香糕等紹興特產香味四溢……靠左側走就是著名的“三味書屋”了。走進細看,迎面中堂上方懸掛著一塊橫匾,上書“三味書屋”四個大字,下面則是一副鬆鹿圖。小屋角落是魯迅先生兒時讀書曾用過的桌子,桌子右上角清晰的刻著一個“早”字。這裡還有一段小故事:有一天先生有事,上學遲到了,被老師用戒尺批評。後來先生就刻了這個“早”字,時刻提醒著自己。

走出三味書屋,穿過對面石板天井,迎面就是儲存完好的魯迅故居兩樓兩底。拾階而上,東首前半間是當年魯迅家吃飯、會客的主要活動場所。與客廳一板之隔是魯迅母親的房間。南邊那張八腳大床是魯迅的母親——魯瑞睡過的原物。東邊這張小床是當年魯迅的弟弟周建人睡過的床。與魯瑞臥室相隔一天井,就是魯迅家燒菜做飯的灶間,也就是廚房。在廚房正前方的這座紹興舊時大戶人家所用的“三眼大灶”繼續往前走,經過大堂左側,再往裡走,穿過小弄,就來到了曾給魯迅先生童年帶來無限歡樂的百草園。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的趣味!這彷彿讓我們穿越時空,看見了小魯迅在這生機勃勃的百草園中嬉戲的快樂場景!

與魯迅故居排成一字形的是旁邊的魯迅紀念館。魯迅紀念館首建於1972年,後於2019年重建,佔地面積6000平方米,分為展覽區、輔助區、辦公區、服務區和休閒區五個功能,它與魯迅故居、魯迅祖居、三味書屋、百草園構成一個整體,我們在這裡可以深深領略到魯迅當年的生活場景和魯迅筆下的紹興風情。

各位遊客朋友,魯迅先生是一位馳名中外的文學巨匠,他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將一代代傳承下去。在今天他不僅是紹興人的驕傲,更是我們每位中國人的驕傲!相信通過今天的參觀,您對魯迅先生和他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瞭解。感謝大家的光臨,希望能給您留下一段美好的記憶,期待您再次光臨!再見!

紹興魯迅故居景點導遊詞 篇4

各位遊客們,大家好。歡迎你們來到紹興三味書屋,我是你們的導遊,大家可以叫我__。我會為你們服務,預祝大家今天玩得開心!

三味書屋,原名三餘書屋,是晚清紹興府城內著名私塾,位於都昌坊口十一號。三味書屋是三開間的小花廳,本是壽家的書房。坐東朝西,北臨小河,與周家老臺門隔河相望。魯迅12歲至17歲在此求學。各信遊客,聽完這些,你們想去三味書屋看看嗎?那就跟我來吧!

遊客們,請看。壽家臺門此邊的廂房就是魯迅先生的讀書處――三味書屋。遊客們,你們知道嗎?三味書屋的一切都儲存得完好無損。三味書屋有11套桌椅,都是學生當年自己從家裡搬來的。魯迅先生的座位排在北牆邊,是一張帶抽屜的長方形課桌,課桌後面放著一張低些的椅子,桌子上刻著一個簡單的“早”字。關於這個“早”字,還有一段來歷:魯迅小時候,家裡十分窮,他的爸爸又長年生病,於是,小魯迅就要幹好多活,上學就總是遲到。有一次,他又遲到了,受到了老師的批評。於是,他便在桌上刻下了一個“早”字,來提醒自己不要遲到。從此他再也沒有遲到過。

聽完了故事,你們想去魯迅小時玩的地方――百草園看看嗎?那就請排好隊,跟我來吧!現在,我們來到了百草園,請大家自己快樂遊玩吧。

時間到這裡,已經不早了。快樂的旅行快要結束了,歡迎大家再次來參加我們的旅行。謝謝大家!

紹興魯迅故居景點導遊詞 篇5

各位遊客們,大家好,我是來自紹興的沈導遊,長話不多說,現在就由我帶著大家去魯迅故里走一走,感受一下那裡的美麗風景吧!

到了,這就是我們今天的目的地-魯迅故里。首先,馬上你就可以看到這條街的左邊就是著名的咸亨酒店,它坐北朝南,門外塑有魯迅筆下人物孔乙己的雕像,裡面有我們紹興著名的土特產,比如臭豆腐,茴香豆,莓乾菜和熱騰騰黃酒等,想去品嚐品嚐的遊客不妨到裡面坐一坐。

再往前走,就進入了魯迅故里的後門,這整條街是用石板鋪成的,所有的建築都是磚瓦結構,很有江南水鄉的特色,這條街也十分熱鬧,人也非常多,所以後面的遊客千萬別掉隊。再往前走,左邊有魯迅先生生活的地方-魯迅故居,它的門前還有一條小河流過,是以前的交通要道;故居的後面是百草園,他童年時代的樂園,玩耍嬉戲的地方;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裡有名的私塾,魯迅12 歲--17歲就在這裡求學。這些地方里面的傢俱基本上都是當年的原物,保持著原狀。大家可以去自由地參觀一下,聯絡魯迅的一些作品可以增加大家的遊興。

另外要想買些土特產的可以在這條街去看一看 ,許多小商店都可以買到,紹興土特產是好吃不貴,引來許多遊客的關注。

各位遊客們,祝大家旅遊愉快,兩小時後在咸亨酒店門口集合。

這尊高達20.8米的石佛,為彌勒佛盤坐造像。

佛,乃是梵文音譯為漢語"佛陀"的簡稱。意譯,當為"覺者"。彌勒佛是佛教創世人--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王子釋迦牟尼的轉世形象。以佛教的術語講,應叫它為轉世佛。

柯巖彌勒佛,寬頰廣額,螺形髮髻;法相敦厚慈祥,儀態文靜端莊;左手撫膝,右手屈舉,正作闡經說法狀。在雕刻工藝上可謂造詣頗高。

柯山石佛景觀形成於隋唐,而柯山石佛寺更名為普照寺,則為明萬曆年間。舊寺倒塌,副使黃猷吉發起重修。自明而清而民國,至當代,普照寺倒了又修,修了又倒。當代重建之普照寺,移址百米外于山坡之上,規模空前,內涵之豐富非舊寺所能相比,已自成柯巖一景。

雲骨

"雲骨"景點,位於石佛景點之東首,與石佛東西相對。這天下奇觀的雲骨幾乎是在石佛問世的同時,脫胎而出。

據傳,柯氏父、子、孫三代石工在開鑿石佛之際,注意到鄰近有一處孤巖頗具靈氣,便就勢將它鑿成一尊香爐。

石香爐既已存在,圍繞著它採石的石工們哪有不避讓之理。就這樣,周圍的岩石被挖去後,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石"的奇石便形成了。

這奇石,高30餘米,底圍4米可由三人合抱。底部扁形直立最薄處不足1米,當代徐金富先生為證實此說,特親手作過測量。奇石之中、上部形豐而凹凸險峻。遠遠望去,此奇石宛如一炷煙靄,嫋嫋升騰。故文人墨客賜它一個雅號"爐柱睛煙"。在距地面20餘米處,刻有兩個隸書大字:雲骨。系清光緒年間所刻。巖頂有一棵古柏,生命力之強令人驚歎。據當代一位專家測定,其壽命已逾千年。

相傳,北宋大書法家米芾訪越至此,見此奇石,欣喜若狂,繞石三日,搭棚觀賞,不忍離去。後人便在其搭棚拜石處築亭紀念,亭曰"拜石亭",奇石與亭之間的一座小石橋則名為"繞石橋"。

拜石亭有一抱對:"萬匠削不盡,一柱空中全"。與"石魂"、"絕勝"、"天下第一石"一樣,表達了觀者對"雲骨"的讚美。

雲骨和大佛巖彼此出於同一座山岩,由於彼此所承載的文化不同,所擁有的崇拜者也就不同。前者知音多為知識分子,後者知音多為百姓大眾,當然也不乏專業佛教人士和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

絕勝亭

"絕勝亭"景點,位於柯巖風景區的入口處。據正史記載,晉永和年間會稽內史先後為王述和王羲之。王述出於太原王氏,王羲之出於郎琊王氏,兩人之祖先同出於晉陽姬姓。前者屬典範的官場人物,說他主動向皇帝彙報,求得敕文而發起建成柯山石佛寺未嘗不可。後者屬文人型良吏,初見會稽佳山水便有終焉之志,後來又與支遁和尚結為良友。以此來看,說他有功於柯巖勝地的發展於理相通。當代重建之石構件仿唐式柯巖絕勝亭內,立有一碑,上書"柯巖絕勝"四字,所採用即是書聖王羲之的手跡。有些史書上隱露了兩人之間的某些"恩怨",一些研究者又加以突現,但對柯巖來說,晉永和年間的發展,則是青史中的重要一頁。一柱燭天、淨手池

"一柱燭天"和"淨手池"是圍繞"石佛"、"雲骨"的配套景點。自"絕勝亭"向右轉,有一座鐫刻著"一柱燭天"四字的照壁與雲骨遙遙相對。照壁前有一淨池,池水清澈。相傳,善男信女拜佛前都要在此淨手,表示虔誠,而求祈禱之靈驗。因當代所開掘的這座淨池,為石砌池壁,石欄四圍,加之人們觀念更新,故淨手無須再直接與水接觸,只須往池中上空象徵性淨手即可,名雲:"空浴"。

蓮花聽音

"蓮花聽音"景點,位於"一柱燭天"與"雲骨"之間,其間,用形態各異的蓮花石鋪就的甬道,將"一柱燭天"與巨形蓮花坪連結在一起。這塊巨型蓮花坪半徑9.9米,由99塊巨石拼接組成,意取"九九歸一",象徵"萬眾一心"。

蓮花在佛教中代表純潔無瑕,觀世音菩薩的座椅即由蓮花承託。而無論人們是否信佛,對於蓮花"出汙泥而不染"皆有認同,故置景之好意人人都樂於接受。

踏著蓮花甬道,輕鬆愉快地登上蓮花坪,觀望磚雕迴音壁,可領略到壁上所刻佛教《金剛經》之陣陣佛氣。伴侶同遊,分立蓮花兩端,可以竊竊私語而享受共鳴之趣。逢天朗氣清,在10時10分之際,獨立蓮心,人影與佛影合在一條直線上,可進入"天神合一"之境界。

這就是當代柯巖景區的修造者,以佛教載體與現代科學相結合而提供給遊人的一個放鬆身心的產品。

離開巨型蓮花坪,蓮花甬道延伸至拜臺。拜臺闊綽,隔池正對石佛。拜臺既是善男信女燒香點燭祭祀大佛的安全場所,亦是遊人休憩之好去處。

臺上立有兩隻石香爐。每隻重萬斤,皆由4只龍頭作支撐,以示高貴。相傳,與石佛相配套,在同體岩石上還雕有香爐、蓮臺、石階,可惜已毀於戰火。

蠶花洞

"蠶花洞"景點,位於石佛池北岸,它是一個蠶形狀的摩崖洞天。洞口右上方巖壁鐫刻著兩行字,上行"化鶴飛?quot;,下行"蠶花洞"。右有邊款表明所刻日期為"光緒二十九年仲夏",左有落款,內容為"光山熊先疇書,僧本源監製"。如果文中"光山"為地名,那麼這書家熊先疇若非僑居紹興,就是僧本源雲遊光山時所遇之人物。

洞口石刻既為"僧"所主持題刻,那麼這"化鶴飛來"民間傳說自然富有佛教意味。相傳,古代某一時期有石工在洞內採石時,渾然不知洞口高懸的一方巨石即將塌下。是時,有一仙神路過,為救眾匠人而化為一隻仙鶴,在洞口飛旋鳴叫。當石工們見異狀而出洞觀看時,才發現洞口之危險境況。於是趕忙撤離,而懸石轟然塌下。

至於蠶花洞的命名,有多說。一說幼蠶稱蠶花,其形如蟻,而該洞洞底形狀如蠶花;一說四月為蠶月,蠶熟花香之際,遊洞之淑女如雲,故名。

不管怎麼說,洞名的溫和與其洞的奇險正好成為兩個極端。進入蠶花洞,但見兩邊巖壁矗天,仰頭望天,洞頂只有"一線天"。洞深處一口深潭,清澄寒徹。如不是為方便當代遊客而用青石鋪成平坦小道,踏嶙峋碎巖,溯流而入洞,定為產生一種探奇訪幽的感覺。

七星巖

"七星巖"景點,位石佛池西端的柯山腳下,它有內外七個巖宕組成。何謂七星巖?其名源出於天上的"北斗七星"而得名。北斗七星從鬥身頂端開始,到斗柄的末尾,其名稱依次為: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按理而論,七星巖之每一巖潭的名稱亦應依據北斗七星而類推。但實際情況是,這七個巖潭的具體小環境頗為不同,故又各有俗名。

從"蠶花洞"來到"七星巖",是從"斗柄"開始。

"斗柄"為並列相通之兩潭,緊挨石崖。人從其邊過,清澈鑑影。其一稱鴛潭,其二稱鴦潭。

有一小山頭伸出石崖,人們須繞過它,並通過其巖縫口才能進入又五潭之區域。五潭中,日潭和月潭在露天,分別在"鬥"之邊緣。月潭巖壁刻有"放生處"三字。

作為"鬥"底邊的三潭在巖崖之石洞中。

自左而右,先為老人潭,洞名老人洞。相傳有一位九旬老漢在此洞中常住三年,後壽至一百八十歲。老人洞形同廣廈,高十多米,深數十米,冬暖夏涼。潭在洞盡頭,水色深黛。洞口崖壁上留有歷代名人題刻多方,因年代名遠,已模糊不清。當代開發者特鐫?quot;古七星巖"字樣。

緊挨老人潭,為觀音潭。潭在巖洞下,隔水石壁上雕有小型"送子觀音"佛象,觀音盤坐蓮臺,手託童子,題額"慈渡"。舊時有一說,隔池投擲一石,若能擊中觀音,家中可望得子。此說弊端有二:一是以石擊觀音不禮貌;二是倡導投石,日積月累,勢必會使清潭縮小體積,故不可取。妥當的提法,應為隔水許願,以求"慈渡"極靈。

又一潭為金童潭。相傳有一金姓少年,將父母所給零花錢,除卻購買筆墨外,全用來在此潭中放養觀賞性金魚。因人們競相仿效,後來竟使"七巖放魚"成為一段佳話,而使"七巖觀魚"成為一件美事。

紫府洞天、文昌閣

"紫府洞天"和"文昌閣"景點,位於七星巖之山上。沿小石階登臨八卦臺,上有一座石龕,龕中有一太上老君坐像,高近一米。

龕上方刻有"紫府洞天"四字。相傳為清咸豐年間所刻。

道教創始於東漢末年,其中有五斗米道派。因入道者要交納五斗米,故名。創始者張陵寫了一本道書,說是得自太上老君口授,因而後來道士們便尊太上老君為祖師爺。古時道教常採用巫術和道術,為人驅鬼治病,在我們今天看來自不可取。但把收徒、治病摹集來的錢,用於修路、造橋,為過往行人和難民免費提供住宿,則有一定的社會進步性。

張陵創立道教明顯受佛教的啟發,但同時因道教畢竟有別於佛教,故難免與佛教發生摩擦。在長期的歷史程序中,道教與佛教互比高下,互相滲透,後來竟造成不少佛教徒禮拜道神,而道士尊奉佛神的局面。

道教以"八卦"占卜吉凶,所以在太上老君塑像前的地面上鋪設有石雕"八卦圖"。八卦者,載於《周易》,乃是古時候象徵自然現象和人事變化的一套符號。今之某些研究者,認為它具有一定的現代科學道理。

不管怎麼說,對於柯巖的遊覽者來說,這八卦臺不但為我們眺望石佛景區提供了一個理想的落腳處,同時也為我們細觀摩崖石刻提供了一個最佳視點。

這摩崖之石刻文字,根據其內容不同可分為三組。

第一組,赫然奪目兩字:柯巖。書體為篆,旁有小楷數行記述刻石年代及緣由。字行均為豎排。

第二組,自右而左一句佛語:南無阿彌陀佛。在其下邊,則為豎排10寺10僧之名。依次是:大慶寺福昶、融光寺慧成……

在這10個僧人的落款下邊有兩大字:敬鐫。

這組石刻文字,就是我們曾提及過的"佛文化遺存"。不難想象,曾經有10座名寺的10位長老,相聚於柯巖,舉行了一次空前絕後的"佛界交?quot;。

第三組刻字只有四個大字:文光射鬥。位置處於第二組之上。顯然刻題這組文字是為了與它下方的文昌閣相輝映。

文昌閣雖與八卦臺近在咫尺,但須從小山頭的另一石階登臨。

顯然,此閣也屬"屢毀屢建"。閣者,供遠眺,遊憩、藏書和祭祀之用。文昌閣供奉的是文昌君,文昌君是"專管文教"的神,古代學子無不對其十分崇敬。文昌閣作為儒文化的載體之一,曾為中國城鄉所普及,而與道文化、佛文化共處一摩崖之下、小山頭之上,乃柯巖所獨也。

二、鏡水灣景區

鏡水灣景區,位於柯巖風景區中部,東鄰石佛景區,西毗名士苑景區,東北與普照寺景區相接,佔地20公頃,居柯巖風景區四大景區之首。

鏡水灣景區以"越女春曉"為中心,東起"三聚同源",西至"清潭看竹",西北達"鏡水飛瀑",東南抵"兒童角",大小共含近20個景點。景區的平面形狀,如從東山之巔俯瞰東南,好像一支歐洲人樂見的"豐饒角";而從越女池南緣北望,則又如一頂紹興人鍾情的"烏氈帽"。

在文化內涵上,鏡水灣景區以中國江南山水園林為基調,以反映越地風土人情為特色。同時又注意與其他三大景區內容有機聯絡,自然過渡,相映成輝。

三聚同源

"三聚同源"景點,是一個精緻的小廣場,位於鏡水灣景區東端。從文化意蘊看,這是一個過渡性的景點。廣場造型外方內圓,與自秦漢以來中國古錢的形制恰好相反,但一樣表達了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傳統觀念。

在廣場靠東的位置上,安放著一個1米多高的圓石。圓石分為黑、白兩色,各佔其半。在圓石東、西兩個半面上,均雕刻著戲劇臉譜。因此,這個圓石也就成為一個有著黑、白兩張面孔的人頭造像。其寓意,白色象徵著"人性本善",黑色象徵著"人性本惡"。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曾極大地左右過中國古代的政治取向。

廣場上最引人注目的設施是矗立著三根高達6米的漢白玉圓柱。圓柱上分別雕刻著中國古代儒、道、釋三教"教主"的立像:孔子、老子和佛祖。在這三根立柱的北面,構築有數層環形的臺階,使廣場地面逐漸抬高。在最上面的一層臺階上鐫刻有一個碩大"源"字的圍壁上,有水流通過噴湧、倒掛、漏滴紛紛溢位,然後經過不規則的小溪曲曲折折,漫流至廣場中心的一個圓形的小池,名之曰"匯源地"。這裡雖終日受水,卻從不溢位。這組設計的總體寓意是:三教同源殊途,又殊途同歸;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淵源流長,生生不息。

兒童角

"兒童角"景點,位於"三聚同源"景點的南面,鏡水灣景區的東南角,佔地9畝,其平面圖形,恰如一隻精緻的鈴鐺。

兒童角是兒童的樂園。它建有迷宮、噴水座、動物石雕、八卦陣、大型地球儀等場所和設施,讓兒童們開心益智、寓教於樂。最具匠心的,是有一條用石板、灘路、水道、木樁等串連而成?quot;貝貝步"穿行其間,可以讓孩子們從想像古代匠人丁丁當當的採石聲中找到自己的世界。

鏡中鏡

"鏡中鏡"景點,位於"兒童角"的西北,"三聚同源"的西面,是一組具有典型江南水鄉民居風格的傳統建築群,面積近600平方米。

"鏡中鏡"中,有可供100餘人就餐的餐飲廳和裝飾典雅的多功能會議室。上層還設有觀光臺,是文人雅士登臨覽景、飲酒賦詩的佳處。

鱷魚尖、烏篷灣

鱷魚尖很自然地在越女池水面上圈起了一個小小的港灣,遊湖的烏篷船多在這處水面上泊歇待客,此水面也就叫做"烏篷灣"。岸上即為遊船碼頭。

越女春曉

從鱷魚尖踏上纖道西行,奮力登上一座高橋,我們便來到鏡水灣景區的中心,也是鏡水灣景區中最大景點"越女春曉"的中心。

"越女春曉"景點的主體是一個人工湖泊,名"越女池",水面達16畝。湖面構築成一位衣裙坐地的少女形象,其間,一座高3米、長15米的石拱橋正建在"她"腰間的位置,故名"玉帶?quot;。

玉帶橋的北面,是"越女"的上身側影,背東面西,造型優美。在"她"的面部,用青石砌塑著眼睛、眉毛和耳朵。瞧,在"她"修長的脖頸上,還有著一掛用汀步石串成的項鍊呢!在"她"的面部,用青石砌塑著眼睛、眉毛和耳朵。瞧,在"她"修長的脖頸上,還有著一掛用汀步石串成的項鍊呢!玉帶橋的南面,水面如"越女"向東西兩面展開的長裙,湖面開闊,靈動飄逸。

若逢春暖時節,此景點山色空濛,水光瀲灩,草長鶯飛,桃紅柳綠,直可與杭州的西湖媲美。而在輕風微雨中,又自有一番雅趣別緻。

社戲臺

從玉帶橋南望,可看到在越女池南緣前水中建有一座社戲臺,歇山頂,龍吻脊,古色古香。戲臺面朝東山,臺後有一座白色石橋與南岸連線。

景區常年在這裡為遊客演出紹劇、越劇、蓮花落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戲劇。坐上烏篷船,酌上熱老酒,在碧波盪漾中悠然自得地看看社戲,聽聽音樂,品品黃酒,會使您樂而忘返。

烏氈帽亭

在玉帶橋西"越女"腰前草坪上,建有一座佔地50多平方米的烏氈帽亭。烏氈帽亭以它的亭蓋為一頂長8.5米、寬6.714米、高3米的巨型烏氈帽而得名。這頂烏氈帽由當地5位民間匠人耗費450個工時精心製成,用去烏氈達180平方米。可說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烏氈帽。

烏氈帽下的亭柱也別具一格,共3根,造型均為紹興黃酒酒罈的模樣,按大小可分為單壇柱、三壇柱和五壇柱。

作為水鄉農民的傳統裝束,烏氈帽在紹興已沿襲千年之久,與烏篷船、烏乾菜一起,合稱為"紹興三烏"。尤其是經過魯迅神來之筆的描寫,烏氈帽早就名揚四海。

象鼻巖、蝴蝶巖

從玉帶橋東下沿越女池東側北行至其"後腦勺"處,有一山岩接近湖畔,經採石,此巖的北面形成了兩個石宕,宕中水浸為潭。但從南邊望去,此巖卻因一南北向的透空穿洞而形成象鼻吸水的形狀,故稱"象鼻巖"。

過象鼻巖再北行,又見一處小巖,名"蝴蝶巖",確似一隻伏花吮吸的蝴蝶,逗留在"越女"髮髻上戀戀不去。杏花坡

"越女"頭枕的"杏花坡"景點,是一片極為開闊的緩坡地,處於柯山與東山之間,面積在30畝左右。如今滿坡滿谷種滿了各種花樹、果樹,陽春三月,繁花似錦,團團簇簇,襯山映湖,使人流連忘返。

東山春望

"越女"面對的東山,是柯巖古八景之一的"東山春望"景點。山上昔有"覽勝亭",供遊人憑欄遠眺四周湖山之勝。

由於歷代採石,東山東南面早已成為一堵綿延壁立的巨大峭壁。以後因峭壁上巖體不斷風化崩落,又在峭壁前堆起無數大小不等的嶙峋怪石,將峭壁底部眾多深潭巨宕隔在裡側。於是,人工天力之下,在這自東北至西南長達300餘米的地段上,逐漸形成了諸多景觀,今天主要有"鏡水飛瀑"、"情人谷"、"石室烹泉"、"劍闢石"、"蝙蝠洞"和"清潭看竹"等。

鏡水飛瀑

"鏡水飛瀑"景點,處於鏡水灣景區的西北端,依石壁而建,瀑布落差達42米,為目前國內單瀑落差最大的人工瀑布之一。

飛瀑直下落於水潭之上,迸起巨大的水花,宛若一朵盛開的水蓮。三道跌瀑,歡騰跳躍,水花飛濺,銀亮一片。陽光照射下,在瀑前空中一片瀰漫的水霧中,可以看到一道絢麗的彩虹。

情人谷

從"鏡水飛瀑"景點向西南拐個彎,便進入"情人谷"景點。這裡有3根石柱和幾條鏈子。相傳,青年戀人只要在這柱子面前立下山盟海誓,再男左女右,將兩人的?quot;鎖"在同一根鏈子上,然後靜靜地待上一個時辰,情侶雙方便會心律同一,相愛相戀,終生不渝。

石室烹泉

"情人谷"景點之南,為"石室烹泉"景點,系柯巖古八景之一。石室高大幽深,外闊內窄,猶如巨蟒張口,氣勢恢巨集。洞內水積為潭,潭水自巖隙中湧出,終年不斷。

此潭又名"天王塘"。相傳唐朝末年,越州出了一個少年才子,姓羅名隱,命相極貴,後人稱他為"羅隱王"。後來因灶神誤告,玉帝派天兵天將下來拆去了他的龍骨,富貴命隨之煙消雲散。但由於天兵天將在匆忙中漏掉了他的嘴巴骨沒有拆去,因此以後羅隱雖然再也做不成皇帝了,但嘴巴卻還?quot;聖旨口",說什麼就應什麼。有一天,他來到這東山山崖下觀景,口中自言自語地說:"這塊懸巖好險呀,像是要塌下來的樣子。"不料話音未落,那懸巖就嘩地一聲整個兒塌了下來,將羅隱壓在下面。從此以後,你只要遠遠對著峭壁喊一聲"羅隱",就會隱隱聽到他的回答:"嗯……"當然,這不是羅隱的應聲,而是峭壁的回聲。

紹興魯迅故居景點導遊詞 篇6

各位遊客們,大家好,我是來自紹興的沈導遊,長話不多說,現在就由我帶著大家去魯迅故里走一走,感受一下那裡的美麗風景吧!

到了,這就是我們今天的目的地-魯迅故里。首先,馬上你就可以看到這條街的左邊就是著名的咸亨酒店,它坐北朝南,門外塑有魯迅筆下人物孔乙己的雕像,裡面有我們紹興著名的土特產,比如臭豆腐,茴香豆,莓乾菜和熱騰騰黃酒等,想去品嚐品嚐的遊客不妨到裡面坐一坐。

再往前走,就進入了魯迅故里的後門,這整條街是用石板鋪成的,所有的建築都是磚瓦結構,很有江南水鄉的特色,這條街也十分熱鬧,人也非常多,所以後面的遊客千萬別掉隊。再往前走,左邊有魯迅先生生活的地方-魯迅故居,它的門前還有一條小河流過,是以前的交通要道;故居的後面是百草園,他童年時代的樂園,玩耍嬉戲的地方;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裡有名的私塾,魯迅12 歲--17歲就在這裡求學。這些地方里面的傢俱基本上都是當年的原物,保持著原狀。大家可以去自由地參觀一下,聯絡魯迅的一些作品可以增加大家的遊興。

另外要想買些土特產的可以在這條街去看一看 ,許多小商店都可以買到,紹興土特產是好吃不貴,引來許多遊客的關注。

各位遊客們,祝大家旅遊愉快,兩小時後在咸亨酒店門口集合。

紹興魯迅故居景點導遊詞 篇7

魯迅故居出來,東行數百步,往南走過一座石板橋,從一扇黑漆竹絲門進去,就到了魯迅少年時代讀書的地方——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裡很有名的私塾,它坐東朝西,原是壽家書房,魯迅12歲開始到這兒讀書,五年多的學習生涯,使他受益匪淺,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為日後從事文學創作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矗。

書屋正中懸掛著“三味書屋”的匾額,兩邊柱子上有一副抱對:“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都是清朝著名書法家樑同書所寫。何為“三味”,根據壽鏡吾先生的兒子回憶:“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其中醯醢是調味品。匾額下掛著一幅《鬆鹿圖》,學生每天上學要先對著匾和圖行禮,然後才開始讀書。

當時私塾的教學,老師是坐在中間的這張方桌邊上的高背椅子上,兩旁的椅子則是供來賓歇坐。學生的課桌是自備的,所以看上去參差不一。魯迅的座位在書屋的東北角,這張硬木書桌和椅子是當年魯迅使用過的原物。我們現在還可以看到當年魯迅在桌子右下角親手刻下的“早”字。關於這個“早”字,這裡面還有一個小故事。有一次魯迅因家中有事,上學遲到了,受到先生的嚴厲批評,他為了提醒自己,就在書桌上刻下一個“早”字,勉勵和告誡自己今後不可再遲到。

三味書屋的老師名叫壽鏡吾,這是他的畫像。魯迅評價他是“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壽老先生品行端正,性格耿直,終身以坐館授徒為業,他的為人和治學態度給魯迅留下很深的印象,對魯迅產生很大的影響。

三味書屋後面有一個小園子,園內種有兩株桂花和一株臘梅,當年魯迅和小夥伴常在這一方小天地裡玩抓蟋蟀、找脫殼的蟬蛻,看螞蟻背蒼蠅等遊戲。

紹興魯迅故居景點導遊詞 篇8

今天,非常榮幸能做大家的導遊陪您一同參觀。我是這次帶大家遊玩魯迅故里的導遊,叫潘星言,大家可以叫我小潘。希望在我的陪伴下,大家能度過愉快的一天。魯迅故里是魯迅先生兒時樂園,希望這裡能給你留下美好的記憶。現在,展現在你面前的一幅巨幅壁畫,畫中那位慈眉清目的老人就是魯迅先生,只見他身穿長袍,手執一根菸悠然地抽著,給人一種大義凜然的感覺,敬佩之感油然而生。壁畫塑著幾個小孩嬉戲玩耍的造型,一下子讓我們回想起魯迅先生筆下那些栩栩如生的童年畫卷來。

魯迅故里是都昌坊口周家新臺門西首。它建於清嘉慶年間,坐北朝南,青瓦粉牆,磚木結構,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種深宅大院。往前走,一陣陣香味迎面而來,原來是臭豆腐、黴乾菜、香糕等紹興特產香味四溢……靠左側走就是著名的“三味書屋”了。走進細看,迎面中堂上方懸掛著一塊橫匾,上書“三味書屋”四個大字,下面則是一副鬆鹿圖。小屋角落是魯迅先生兒時讀書曾用過的桌子,桌子右上角清晰的刻著一個“早”字。這裡還有一段小故事:有一天先生有事,上學遲到了,被老師用戒尺批評。後來先生就刻了這個“早”字,時刻提醒著自己。

走出三味書屋,穿過對面石板天井,迎面就是儲存完好的魯迅故居兩樓兩底。拾階而上,東首前半間是當年魯迅家吃飯、會客的主要活動場所。與客廳一板之隔是魯迅母親的房間。南邊那張八腳大床是魯迅的母親——魯瑞睡過的原物。東邊這張小床是當年魯迅的弟弟周建人睡過的床。與魯瑞臥室相隔一天井,就是魯迅家燒菜做飯的灶間,也就是廚房。在廚房正前方的這座紹興舊時大戶人家所用的“三眼大灶”繼續往前走,經過大堂左側,再往裡走,穿過小弄,就來到了曾給魯迅先生童年帶來無限歡樂的百草園。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的趣味!這彷彿讓我們穿越時空,看見了小魯迅在這生機勃勃的百草園中嬉戲的快樂場景!

各位遊客朋友,魯迅先生是一位馳名中外的文學巨匠,他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將一代代傳承下去。在今天他不僅是紹興人的驕傲,更是我們每位中國人的驕傲!相信通過今天的參觀,您對魯迅先生和他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瞭解。感謝大家的光臨,希望能給您留下一段美好的記憶,期待您再次光臨!再見!

紹興魯迅故居景點導遊詞 篇9

魯迅故居位於北京阜成門內三條衚衕21號,從1924年5月到1926年8月,魯迅先生一直居住在這裡。

推開兩扇黑色的院門,穿過短短的門道,眼前就出現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四合院。院裡有兩棵枝葉茂密的白丁香,沐浴著金色的陽光。這是魯迅先生1925年4月5日親手栽種的。

小院裡的南房是魯迅接待青年朋友的地方,有時魯迅自己也在這裡休息。

東房曾經是女工的住室,以後用來堆雜物。

西房當年是廚房,現在是故居管理人員的值班室。

北房有四間。西頭一間是魯迅先生的工作室兼臥室,魯迅自己稱它為綠林書屋,人們把它叫做老虎尾巴,因為它是擴建時展接出來的。東頭一間是魯迅母親的臥室。

老虎尾巴是所有屋子最小的一間,室內放著一個老式的三屜桌。桌上擺著一盞煤油燈,它使我們想起當年還沒有電燈的情景。油燈旁邊放著一個普通的木製筆架,一隻裝在硬木盒裡的硯臺,還有一箇舊馬蹄表和一個菸灰缸。一隻蓋碗像不久前剛用過的一樣擺在桌上。桌子一邊是個牛皮紙箱,另一邊是個什物櫃。桌前一把藤椅,牆上掛著一幅炭畫和一幅藤野先生像。屋子另一側放著茶几和木椅,茶几上方的壁上掛著一幅題字:望崦嵫而勿迫,恐鵜鴃之先鳴。

北房西側的小門,通過後面和室內的陳設,都是極簡樸的。就在這裡,魯迅寫出了許多不朽的作品,包括《華蓋集》《華蓋集續編》《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墳》中的一部分文章。

魯迅故居,北京這座簡樸的四合院,是人們永遠敬仰的地方。

紹興魯迅故居景點導遊詞 篇10

魯迅故居出來,東行數百步,往南走過一座石板橋,從一扇黑漆竹絲門進去,就到了魯迅少年時代讀書的地方——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裡很有名的私塾,它坐東朝西,原是壽家書房,魯迅12歲開始到這兒讀書,五年多的學習生涯,使他受益匪淺,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為日後從事文學創作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矗。

書屋正中懸掛著三味書屋的匾額,兩邊柱子上有一副抱對: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都是清朝著名書法家樑同書所寫。何為三味,根據壽鏡吾先生的兒子回憶: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其中醯醢是調味品。匾額下掛著一幅《鬆鹿圖》,學生每天上學要先對著匾和圖行禮,然後才開始讀書。

當時私塾的教學,老師是坐在中間的這張方桌邊上的高背椅子上,兩旁的椅子則是供來賓歇坐。學生的課桌是自備的,所以看上去參差不一。魯迅的座位在書屋的東北角,這張硬木書桌和椅子是當年魯迅使用過的原物。我們現在還可以看到當年魯迅在桌子右下角親手刻下的早字。關於這個早字,這裡面還有一個小故事。有一次魯迅因家中有事,上學遲到了,受到先生的嚴厲批評,他為了提醒自己,就在書桌上刻下一個早字,勉勵和告誡自己今後不可再遲到。

三味書屋的老師名叫壽鏡吾,這是他的畫像。魯迅評價他是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壽老先生品行端正,性格耿直,終身以坐館授徒為業,他的為人和治學態度給魯迅留下很深的印象,對魯迅產生很大的影響。

三味書屋後面有一個小園子,園內種有兩株桂花和一株臘梅,當年魯迅和小夥伴常在這一方小天地裡玩抓蟋蟀、找脫殼的蟬蛻,看螞蟻背蒼蠅等遊戲。

紹興魯迅故居景點導遊詞 篇11

魯迅故里主要由三味書屋、魯迅故居、魯迅紀念館和百草園組成的,我們先來到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魯迅小時候讀書的地方,在這裡魯迅先生小時候讀書的課桌上,還可以看到一個“早”字,這是先生小時候為了提醒自己上學不遲到刻下的。

這裡還有一個後院,書院課程枯燥乏味,當先生講得入神時,學生們就會偷偷到這裡玩。

走完三味書屋,我們就來到魯迅故居,故居里有起居室、閨房臥室、少爺室等魯迅以及他的家人的住所,這是先生小時候住的地方。

遊好魯迅故居,魯迅紀念館便會展現在我的面前,這裡有魯迅先生一生的紀錄和保留下來的書,還有魯迅先生的雕像。魯迅紀念館有二層,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去參觀一下。

百草園是魯迅小時候玩的地方,裡面有一棵大樹,小時候的魯迅會在樹下和小夥伴嬉戲,晚上在大樹下乘涼……,著名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寫得就是這裡的事情。

魯迅故里已經游完了,一天也結束了,謝謝大家!

紹興魯迅故居景點導遊詞 篇12

三味書屋是晚清紹興府城內著名私塾,也是魯迅12歲至17歲求學的地方位於都昌坊口11號。塾師壽鏡吾(晚署鏡湖),是一位方正、質樸和博學的人。他的為人和治學精神,給魯迅留下難忘的印象。壽鏡吾在這裡坐館教書達60年,從房屋建築到室內陳設以至周圍環境,基本保持當年原面貌。三味書屋是三開間的小花廳,本是壽家的書房。坐東朝西,北臨小河,與周家老臺門隔河相望。

臺門斗

第一進,即臺門斗,隱門上方懸掛著一塊“文魁”匾,此匾是為魯迅的塾師壽鏡吾的兄長壽子持所懸掛的,他在光緒二年(1876年)中丙子科舉人,此匾用來光耀門楣,並表示著壽家人曾經出過舉人,是一戶書香人家。在第一進臺門斗的西邊,穿過天井,有一小方竹園,“三餘書屋”的擺放仿照“三味書屋”,遊客可以在這模擬的書屋裡坐一坐,體驗一下私塾生活,或者拍照留影。

大堂前第二進稱為大堂前,每逢祖宗忌日,紅白喜事,貴賓到來的聚會之地。額枋懸掛著“思仁堂”匾一塊。廳堂柱子掛一淺綠色木板刻制的對聯,聯雲:“品節泰山喬嶽,襟懷流水行雲”。後邊金柱上掛著對魯迅的塾師壽鏡吾德行、言論的讚頌抱對一副:“道義嘉謨見風骨,箴言懿德澤桑梓。”

座樓穿過天井,即第三進――座樓,這裡分別是小堂前、書房和壽鏡吾先生臥室的原狀陳列。

小堂前小堂前是用來接待親朋好友的地方。

三味書屋介紹鏡吾中秀才(入泮)的第六十年,即1928年他過世前的一年,他的侄兒壽孝天送來祝賀的。魯迅對壽鏡吾先生充滿了真摯的愛戴和敬意,離開紹興之後,與壽鏡吾先生一直有書信往來。1906年魯迅曾回紹興,又去看望這位老師,給他講外面的所見所聞,當時壽鏡吾先生就是在這裡接待他的。

臥室

在壽鏡吾先生的臥室裡放置著架子床、衣櫃、箱櫃、木躺椅、衣架、盥洗架等物品。由於壽鏡吾先生教學很嚴謹,他每年只收八個學生,認為多收了教不過來,所以他的教學收入很有限。

從第三進往東,就是壽家臺門的東廂房,分南、北兩部分。南邊的廂房現陳列著介紹歷史文化名城紹興的古代教育史,分“越中府縣學、越中書院和越中學塾”三大塊內容。北邊的廂房即為魯迅先生的讀書處――三味書屋。

魯迅在文章中寫過屋後有個園子,院子裡有許多臘梅。所以,進了書屋就會聞到一股清香。

書房

壽鏡吾先生的書房是典型的塾師之家的書房佈置,設有《二十四史》專用書櫃、普通書櫃、文房用具等。房內額枋上懸掛著“三餘齋”匾,“三餘”取義於《三國志》裴松之注,即魏人董遇所說“為學當以三餘,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晴之餘。”意思是人們要利用一切空餘時間發奮學習。

紹興魯迅故居景點導遊詞 篇13

紹興三味書屋是晚清紹興府城內著名私塾,位於都昌坊口11號。三味書屋是三開間的小花廳,本是壽家的書房。坐東朝西,北臨小河,與周家老臺門隔河相望。魯迅12歲至17歲在此求學。

書房正中懸掛著“三味書屋”匾額。所謂“三味”,是取“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之義。匾額下方是一張鬆鹿圖,兩旁屋柱上有“至樂無聲唯孝弟,大囊有味是詩書”一幅抱對,匾中抱對皆為清代書法家樑同書的手筆。

魯迅的'座位在書房的東北角,這張硬木書桌是魯迅使用過的原物,桌面右邊有一個魯迅親手刻下的“早”字。一次魯迅上課遲到,受到先生的嚴厲責備,他就在自己課桌的右邊桌沿上刻了這個“早”字,時時提醒自己,此後果然就沒有遲到過。

塾師壽鏡吾(晚署鏡湖),是一位方正、質樸和博學的人。他的為人和治學精神,給魯迅留下難忘的印象。壽鏡吾在這裡坐館教書達60年,從房屋建築到室內陳設以至周圍環境,基本保持當年原面貌。

三味書屋後面有一個小園,種有兩棵桂樹和一棵臘梅樹,其中臘梅樹已有一百多年的壽命。

紹興魯迅故居景點導遊詞 篇14

大家好!歡迎你們到紹興遊玩。我是快樂旅行社的導遊,我姓陳,大家可以叫我陳導。今天,我將帶領大家參觀紹興魯迅故里。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魯迅先生的出生地——魯迅故居。魯迅故居位於都昌坊口周家新臺門西首。它是儲存比較完好的清代建築之一。

沿著長廊,向後走去,令人豁然開朗,你會看到一個很大的院子,那就是魯迅小時候玩耍的地方——百草園。百草園其實是一個普通的菜園,雖然那裡沒有奇花異草,但是它是魯迅童年的樂園。大家看,這是一口小井,魯迅小時候經常和同學們在小井上跳上跳下。在冬天下雪時,他經常來這裡捕鳥……

從魯迅故居出來,東行數百步,往南走過一座石板橋,從一扇黑漆竹絲門進去,就到了魯迅少年時代讀書的地方——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晚清紹興府城內著名私塾,魯迅12歲開始到這兒讀書,五年多的學習生涯,使他受益匪淺,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為日後從事文學創作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魯迅的座位在書房的東北角,這張硬木書桌是魯迅使用過的原物,桌面右邊有一個魯迅親手刻下的“早”字。一次魯迅上課遲到,受到先生的嚴厲責備,他就在自己課桌的右邊桌沿上刻了這個“早”字,時時提醒自己,此後就再也沒有遲到過……

親愛的遊客們,由於時間關係。魯迅故里的參觀到此就結束了,希望通過這次旅遊,你們能夠喜歡上紹興,歡迎大家以後帶著自己的家人朋友再來遊玩!

紹興魯迅故居景點導遊詞 篇15

魯迅故里主要由三味書屋、魯迅故居、魯迅紀念館和百草園組成的,我們先來到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魯迅小時候讀書的地方,在這裡魯迅先生小時候讀書的課桌上,還可以看到一個早字,這是先生小時候為了提醒自己上學不遲到刻下的。

這裡還有一個後院,書院課程枯燥乏味,當先生講得入神時,學生們就會偷偷到這裡玩。

走完三味書屋,我們就來到魯迅故居,故居里有起居室、閨房臥室、少爺室等魯迅以及他的家人的住所,這是先生小時候住的地方。

遊好魯迅故居,魯迅紀念館便會展現在我的面前,這裡有魯迅先生一生的紀錄和保留下來的書,還有魯迅先生的雕像。魯迅紀念館有二層,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去參觀一下。

百草園是魯迅小時候玩的地方,裡面有一棵大樹,小時候的魯迅會在樹下和小夥伴嬉戲,晚上在大樹下乘涼……,著名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寫得就是這裡的事情。

魯迅故里已經游完了,一天也結束了,謝謝大家!

紹興魯迅故居景點導遊詞 篇16

魯迅故居位於北京阜成門內三條衚衕21號,從1924年5月到1926年8月,魯迅先生一直居住在這裡。

推開兩扇黑色的院門,穿過短短的門道,眼前就出現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四合院。院裡有兩棵枝葉茂密的白丁香,沐浴著金色的陽光。這是魯迅先生1925年4月5日親手栽種的。

小院裡的南房是魯迅接待青年朋友的地方,有時魯迅自己也在這裡休息。

東房曾經是女工的住室,以後用來堆雜物。

西房當年是廚房,現在是“故居”管理人員的值班室。

北房有四間。西頭一間是魯迅先生的工作室兼臥室,魯迅自己稱它為“綠林書屋”,人們把它叫做“老虎尾巴”,因為它是擴建時展接出來的。東頭一間是魯迅母親的臥室。

“老虎尾巴”是所有屋子最小的一間,室內放著一個老式的三屜桌。桌上擺著一盞煤油燈,它使我們想起當年還沒有電燈的情景。油燈旁邊放著一個普通的木製筆架,一隻裝在硬木盒裡的硯臺,還有一箇舊馬蹄表和一個菸灰缸。一隻蓋碗像不久前剛用過的一樣擺在桌上。桌子一邊是個牛皮紙箱,另一邊是個什物櫃。桌前一把藤椅,牆上掛著一幅炭畫和一幅藤野先生像。屋子另一側放著茶几和木椅,茶几上方的壁上掛著一幅題字:“望崦嵫而勿迫,恐鵜鴃之先鳴。”

北房西側的小門,通過後面和室內的陳設,都是極簡樸的。就在這裡,魯迅寫出了許多不朽的作品,包括《華蓋集》《華蓋集續編》《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墳》中的一部分文章。

魯迅故居,北京這座簡樸的四合院,是人們永遠敬仰的地方。

紹興魯迅故居景點導遊詞 篇17

三味書屋位於魯迅故里景區內,魯迅少年時代曾在此學習了5年。遊人來到這裡,總難免要回味一番兒時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字句,以及魯迅在書桌右下角“刻下一個小小的‘早’字”的故事。

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相距不遠,你可循著魯迅的足跡,從百草園一路走過來。出百草園往東走幾百米,再過一座石板橋,就到了。進了三味書屋,舊時私塾映入眼簾。雖然後來有過重修,但裡面的陳設基本保持了當年的原貌,和課文中的描述相差無幾。

書屋正中懸掛著“三味書屋”的匾額,匾額下掛著一副《鬆鹿圖》,旁邊擺的是壽鏡吾先生的`像。以往學生上課要先對著匾額和圖行禮,才開始讀書。

書屋中間一張八仙桌,後面的高背椅是先生坐的,四周是學生的課桌,由於是學生自備的,所以看上去各式各樣。魯迅刻過“早”字的那張課桌躲在左邊牆角,旁邊有標識讓人一眼就能認出來。這張有兩隻抽屜的硬木書桌是當年魯迅用過的原物,可惜有圍欄擋住了,只能遠看,上面的“早”字幾乎很難看清楚。

紹興魯迅故居景點導遊詞 篇18

歡迎大家來到紹興,現在我們所在的景點是魯迅故里的三味書屋。我姓王,大家可以稱我為小王或王導。

三味書屋位於紹興市區都昌坊口11號,是晚期時期紹興城內的著名私塾。大家現在見到的是一套三開間的小花廳,坐東朝西,這本是壽家的書房,魯迅12至17歲曾在此求學。

我經常聽到來這裡參觀的遊客提問,書屋為什麼稱“三味”?“三味”是什麼意思?三味書屋原叫“三餘書屋”,是書屋主人壽鏡吾先生的祖父壽峰嵐起的名字,取董遇“為學當以三餘”之義,意思是要人們利用一切空餘時間,奮發學習。宋代的蘇東坡十分讚賞董遇的“三餘”之說,便用“此生有味在三餘”的詩句,來抒發自己利用空餘時間讀書的樂趣。據此,壽峰嵐就將原來由書法家樑同書寫的“三餘書屋”匾額,改成了“三味書屋”,雖然就改了一個字,但味道已經完全不同了。我們現在最多聽到的對“三味”的解釋是取義於“讀經味如稻樑,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

魯迅的座位在書屋的東北角。我們現在還可以看到魯迅當年在桌子的右下角親手刻下的“早”字,以此勉勵並告誡自己今後不可再遲到。三味書屋西北角有一個圓洞門相通,我們稱之為耳房。裡面鋪有地板,上懸小匾,寫著“談餘小憩”四字。耳房後面有一個小院子,是當年學生們在課餘時間趁先生唸書念得入神時玩耍嬉戲的.地方。院子裡的臘梅樹還是300年前的原物,當年魯迅和小夥伴就常在樹底下的這一方小天地裡遊戲,自尋樂趣。

感謝大家認真聽取我的講解,紹興還有很多好玩的景點,祝願大家開心地度過這一天。再見!

紹興魯迅故居景點導遊詞 篇19

Welcome to Shaoxing Lu Xun Memorial Hall. Shaoxing is a famous historicaland cultural city with outstanding people and brilliant stars since ancienttimes. Lu Xun, a great modern Chinese writer, thinker and revolutionist, is oneof the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s. Lu Xun, formerly known as Zhou Shuren, wasborn on September 25, 1881 in a dilapidated family of feudal literati andbureaucrats in the capital of Shaoxing. He started at the age of 7 and studiedin Sanwei bookstore at the age of 12. When he was 13 years old, his grandfatherwas jailed for bribery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His father, Zhou Boyi, fellill and suffered a lot from the decline of his family. When Lu Xun was 18 yearsold, he resolutely "took a different road, fled to other places, and went toNanjing and Japan to study. After returning to China in the summer of 1909, hesuccessively engaged in teaching and literary creation in Hangzhou, Shaoxing,Beijing, Xiamen, Guangzhou and Shanghai. On October 19, 1936, he died of illnessat his home in Shanghai new village. He was 56 years old.

Lu Xun spent more than one third of his life in Shaoxing. He not only spenthis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in his hometown, but also carried out his earlyteaching practice, literary creation and social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 Thelife experience of his hometown not only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hisideological development, but also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his literarycreation. Today, we are going to follow the footsteps of this great man andvisit his hometown.

Now we come to Lu Xun's birthplace - Lu Xun's former residence. Lu Xun'sformer residence is located at the west head of the Zhoujia new gate at theentrance of Duchang Fangkou. The new gate of the Zhou family is the place wherethe Zhou family has lived for many years. It was built in the Jiaqing period ofthe Qing Dynasty, facing south from the north, with green tiles, pink walls,brick and wood structure. It is a typical deep courtyard in the south of theYangtze River. In 1918, the house, together with the herb garden behind it, wassold to Zhu, a neighbor in the East. After the change of ownership, most of theoriginal houses have been demolished and rebuilt, but the main part of Lu Xun'sformer residence is fortunately preserved, so today we are lucky to see theoriginal Lu Xun's former residence.

These two black stone storehouse gates were originally the side gates ofZhou Jiaxin's gate, where Lu Xun's family went in and out.

This ordinary mud flat house is the place where Lu Xun's family used toplace vehicles. As we all know, Shaoxing is known as "Venice of the East"efore, most families are equipped with water transportation. The two talloars are used on big ships, while the two small oars are used on black n chair is a means of land transportation, among which the sedan bar is theoriginal of Lu Xun's family.

From the right door, through the corridor, to the "sweet scented osmanthushall". Mingtang is commonly known as Tianjing in Shaoxing. There used to be twolush osmanthus plants planted here, hence the name of Osmanthus Mingtang. WhenLu Xun was a child, he used to lie on a small table under the osmanthus tree insummer to enjoy the cool. His stepgrandmother Jiang, while shaking a banana fan,played riddles for Lu Xun and told stories such as "cat is the master of thetiger" and "water overflows the Golden Mountain". Lu Xun was influenced by folkliterature since childhood and provided rich materials for his later literarycreation. Later, he had vivid memories in his articles such as dog, cat, mouseand on the collapse of Leifeng Pagoda.

Through the sweet scented osmanthus hall, you come to Lu Xun's bedroom. Inthe summer of 1909, Lu Xun returned to his hometown from Hangzhou after studyingin Japan. He successively held teaching posts in Shaoxing Fuzhong school andShanhui Junior Normal School. This bedroom was his bedroom and study when he wasteaching in Shao. Lu Xun often prepared lessons and wrote late into the first classical Chinese novel nostalgia was written here. The iron pearwooden bed on display in the bedroom is the original of that year.

Through the slate patio, facing is the well preserved two floors and twobottoms of Lu Xun's former residence. The first half of Dongshou is the mainplace for Lu Xun's family to eat and meet guests. Shaoxing is commonly known as"xiaotangqian". When Lu Xun was a teacher in Shaoxing, he often receivedvisiting friends and students here. The leather chair in the upper right cornerof the living room was used by Lu Xun's father. Lu Xun's father was dismissed asa scholar after his grandfather Zhou Fuqing's cheating on dance in the imperialexamination hall. He was depressed and depressed. After that, he was so sickthat he was mistaken by a quack doctor that he died at the age of 36. From thenon, Lu Xun's family fell into predicament from a well-off family. After a seriesof family changes, young Lu Xun suffered from the coldness and coldness of theworld. He saw the degeneration and ugliness of the upper class society, whichhad a great impact on his thought and embarked on the road of seeking truth.

Separated from the living room is Lu Xun's mother's room. The Eight Leggedbed in the south is the original one that Lu Xun's mother, Lu Rui, had slept little bed in the East is the bed that Lu Xun's brother ZHOU Jianren used tosleep in.

On the table by the window are displayed the things that Lu Xun's motherused to do needlework. Lu Rui, Lu Xun's mother, was born in anqiaotou, was kind and resolute. She was able to read books through self-study. Lu Xunadmired his mother and once said, "if my mother is 20 or 30 years younger, shemay become a heroine." Luri is indeed an extraordinary mother. Her three sonsare known as "the three heroes of the Zhou family" in the modern literaryworld.

To the west of the small hall is Lu Xun's stepgrandmother Jiang's Xun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the stepgrandmother, who was cheerful andhumorous, and often told stories and riddles to his nephews andgrandchildren.

A patio away from Lurui's bedroom is the kitchen where Lu Xun's familycooks and cooks. In front of the kitchen, the "three eye stove" used by the oldrich family in Shaoxing was restored according to the memories of the peopleconcerned. Pictures and words praying for blessings and avoiding evil spiritswere painted on the walls of the stove. The kitchen cover on the north wall wasmade by Zhang Fuqing, the "busy month" of Lu Xun's family. Zhang Fuqingsometimes brought his son to carry water for help, and became a close friendwith Lu Xun. Lu Xun and Yunshui met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is kitchen. "Purpleround face, wearing a small felt hat and a bright silver collar around hisneck", it was this water transportation that made Lu Xun realize a strange worldthat he could not see in books. In 1921, when Lu Xun wrote his novel hometown,he took water transportation as a model and created the vivid artistic image of"leap soil".

The three rooms in the back are where Lu Xun's family stores rice and farmtools. The one on the right is Zhang Fuqing's residence. In the middle is thecorridor leading to BaiCaoYuan.

Ladies and gentlemen, now we can see that this garden is the famous"BaiCaoYuan". Although the name of BaiCaoYuan is elegant, it is actually anordinary vegetable garden. It was a deserted vegetable garden shared by morethan a dozen families in xintaimen at that time. Usually, some melons andvegetables were planted for drying rice in autumn. In his childhood, Lu Xunoften played with his friends in the herb garden, enjoying the cool in the shadeof trees in summer and catching crickets in the mud wall in autumn. In winter,we catch birds in the snow. As for BaiCaoYuan, Lu Xun once described it vividlyin his famous prose from BaiCaoYuan to Sanwei bookstore. In the article, hewrote with infinite affection: "it is not necessary to say the green vegetablebeds.

Smooth stone well fence, tall acacia tree, purple mulberry Just around theshort mud wall, there is infinite interest. " What we see now is the landscapein Lu Xun's works. When Lu Xun was 12 years old, his family sent him to Sanweibookstore to study. He had to say goodbye to his crickets, raspberries andMulian, and went to the most severe private school in the city to study. Nowlet's say goodbye to everything here and follow Lu Xun's article from BaiCaoYuanto Sanwei bookstore.

From Lu Xun's former residence, walking hundreds of steps to the East,walking south through a stone bridge, and entering through a black paintedbamboo silk door, you will arrive at Sanwei bookstore, where Lu Xun studied inhis youth. Sanwei bookstore is a famous private school in Shaoxing City in thelate Qing Dynasty. It used to be the study of Shou family. Lu Xun began to studyhere at the age of 12. His five-year study career benefited him a lot,accumulated rich cultural knowledge, and laid a very solid foundation for hisfuture literary creation.

The plaque of "Sanwei bookstore" is hanging in the middle of the library,and there is a pair of clasps on both sides of the pillars: "music is silent,filial piety is the only thing; Taitang flavor is poetry." They were all writtenby Liang Tongshu, a famous calligrapher of the Qing Dynasty. What is "threeflavors?" according to Mr. Shou Jingwu's son: "reading classics tastes likerice, reading history tastes like food, and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tastelike vinegar." Among them, acyl is condiment. There is a picture of pine anddeer hanging under the plaque. Every day, students should salute the plaque andthe picture before they start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