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山西導遊詞十篇

欄目: 山西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5.4K

山西導遊詞 篇1

高平市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西南邊緣,東與陵川縣接壤,西與沁水縣毗鄰,南連晉城市澤州縣,北靠長治,長子兩縣。東西長41.2公里,南北寬37公里。轄3個辦事處,7個鎮,15個鄉,17個居委會,465個行政村,692個自然村。總人口47.8萬人。春秋時稱泫氏,戰國時為長平,初屬韓,後屬越。長平之戰後秦置高都縣。兩漢至兩晉均為泫氏縣。北魏和平五年(464)改泫氏縣為元氏縣。永安二年(529年)改置建州,設長平郡,領泫氏、高平二縣,高平之名始於此。北齊天保七年(556年)改高平縣為平高縣。北齊末又改為高平,泫氏縣併入。唐武德元年(618年)於長平置蓋州(今高平米山鎮),貞觀元年(627)廢。

山西導遊詞十篇

之後,高平歸屬屢變,縣名無改。1943年曾將高平東南部劃陵高縣,抗佔勝利後仍歸屬高平。1958年,高平併入晉城縣,1961年恢復高平縣。1993年5月撒銷高平縣,設立高平市;轄區不變。1994年初,撒銷城關鎮,分設東城區、北城區、南城區3個街道辦事處。高平市的版圖接近正方形,東、西、北三面環山,狀如簸箕,整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最高點為市境東北與長治縣交界的金泉山,海拔1391.1米;最低處為河西鎮杜村,海拔800米。境內大小河流30餘條,流域面積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丹河、許河、大東倉河、小東倉河、東大河、永錄河等6條。地表水年平均流量3888萬立方米,地下水1.49億立方米。

全市屬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為9.8℃,年平均無霜期為177天,年平均降水量為607.3毫米。全市土地總面積148.7萬畝,其中耕地58.65萬畝,境內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鐵、坩土、鋁土、硫磺、石灰石等。含煤面積271平方公里,地質儲量約為161億噸,已探明儲量30億噸。鐵礦儲量約1.8億噸,多為“雞窩礦”,適於手工開採。硫磺儲量約為5.5億噸。工業支柱產業有:煤炭、冶煉、化工、食品、建材,主要工業產品有:煤、生鐵、水泥、鐵礦石、鑄鐵管、化肥,變壓器,糠醛,緊韌體,棉布、傢俱、飲料、合成氨、農用掛車,工業鏈條、散熱器、花崗岩板材等。1998年全市完成工業增加值8.54億元。

黃梨飲料等名牌產品暢銷全國。農業高平市是國家級商品糧生產基地和瘦肉型豬生產基地。支柱產業有:種植、養殖、林果、蔬菜等,主要農產品有:玉米、小麥、蘋果、黃梨、高梁、穀子、大豆、薯類等。1998年,農業增加值為3.05億元,糧食總產20.2萬噸,農民人均收入2451元。財政金融1998年,全市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2.8億元,財政收入1.5億元,城鄉儲畜存款餘額21.79億元,各項貸款餘額15.45億元。商業1998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5億元,農業生產資料銷售額964萬元,集市貿易成交額1.39億元,國合商業銷售額2.9億元,全市有大中型集貿市場6個。

山西導遊詞 篇2

永樂宮位於芮城縣城北龍泉村,又名純陽宮。永樂宮是以壁畫聞名天下,是中國現存壁西藝術的瑰寶,可與敦煌壁畫媲美。永樂宮是中國道教三大祖庭之一,是為奉祀中國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呂洞賓而建。永樂宮始建於元代定宗貴由二年 (1247),竣工於元代至正十八年(1358),施工期長達110多年。

原名叫“大純陽萬壽宮”,因原建在芮城縣永樂鎮,俗稱“永樂宮”。由於黃河三門峽工程興建,永樂宮地處淹沒區內, 所以從1959年起,歷經6年,將永樂宮全部遷移到芮城縣城北,這是世界文物史上一大奇蹟。永樂宮規模巨集大,佔地127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86880平方米。永樂宮的建築特點是將宮門、龍虎殿、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等五座建築物,自南向北依次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東西兩面不設配殿和附屬建築物,而是用圍牆圍成一個狹長的中心院落,並將三清、純陽、重陽三座主要殿宇集中在後半部,建在臺基上。其他建築在中心院落以外,另建一道圍牆,主次有序,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建築風格。

在永樂宮參觀,主要觀看四座大殿內的精美壁畫。壁畫總面積達960多平方米。除一小部分為明、清補畫外,其餘絕大多數都是元朝的作品,繼承了唐宋繪畫遺風,堪稱壁畫典範。龍虎殿又稱無極門,原為永樂宮大門。殿內壁畫內容為神荼、鬱壘、神將、神吏、城隍、土地等,手持劍戟等器,橫眉怒目。雖略有殘損,但原作氣魄尚存。

三清殿又稱無極殿,是供“太清、玉清、上清元始天尊”的神堂,為永樂宮的主殿。殿內四壁,滿布壁畫,面積達430平方米,畫面上共有286個人物,所繪人物身高2米以上,場面極為壯麗。這些人物,按對稱儀仗形式排列。在這繁雜場面裡,我們可以看到286個“天神”朝拜元始天尊的道教禮儀。此圖稱為“朝元圖”。

純陽殿內壁畫描述了呂洞賓從誕生起至“得道成仙”和“普渡眾生遊戲人間”的神話連環畫故事。殿內“鍾、呂談道圖”是一幅極為珍貴、人物描寫極為成功的壁畫。殿內有一幅畫,是畫呂洞賓為一個無錢求醫老婦人的兒子治病,病治好後分文不取,老人感激不盡的情景。

從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元朝以前人民的生活習俗及社會風貌。重陽殿又稱“七真殿”;是供奉道教全真派首領王重陽及其弟子“七真人”的殿宇。殿內繪有用連環畫形式描述王重陽從降生到得道度化“七真人”成道的故事的壁畫報。

山西導遊詞 篇3

山西五臺山導遊詞 女士們、先生們: 女士們、先生們: 非常歡迎大家來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臺山旅遊觀光, 現在 非常歡迎大家來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臺山旅遊觀光, 我們正行進在忻州至五臺山的公路上, 利用行車時間我先向大家介紹 我們正行進在忻州至五臺山的公路上, 一下五臺山概況。 一下五臺山概況。 五臺山概況 五臺山是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五臺山是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山西省忻州地區東北 風景區絕大部分坐落在以臺懷鎮為中心的五臺縣境內, 有小部分 部, 風景區絕大部分坐落在以臺懷鎮為中心的五臺縣境內, 跨繁峙、代縣和河北阜平, 餘里。 跨繁峙、代縣和河北阜平,周邊達 500 餘里。五臺山的壯美風景在於 它的東西南北中五座高峰和奔流不息的清水河, 它的東西南北中五座高峰和奔流不息的清水河, 五臺山的名勝精華則 是它那眾多佛教寺廟。 是它那眾多佛教寺廟。 五臺山這一名稱是對五座山峰的共同特點的形象概況。 東西南北 五臺山這一名稱是對五座山峰的共同特點的形象概況。 東西南北 中五座高峰的山巔都是高大的緩坡平臺, 所以叫五臺山。 五臺的海拔 中五座高峰的山巔都是高大的緩坡平臺, 所以叫五臺山。 米以上, 高度多在 2700 米以上, 最高的北臺海拔達到 3058 米, 為華北第一高 峰,素有“華北屋脊”之稱。地處黃土高原的山西,絕大部分地區幹 素有“華北屋脊”之稱。地處黃土高原的山西, 旱少雨,而五臺山例外。這裡山高林深,氣候涼爽,降雨較多, 旱少雨,而五臺山例外。這裡山高林深,氣候涼爽,降雨較多,植被 覆蓋率很高,風光秀麗,景色壯觀,有清涼山之稱, 覆蓋率很高,風光秀麗,景色壯觀,有清涼山之稱,是旅遊避暑的勝 地。五臺山雖然山高谷深,但交通比較方便,有“四關一門”與外部 五臺山雖然山高谷深,但交通比較方便, 四關一門” 相通。北部有華嚴嶺鴻門巖關,通往繁峙縣境, 相通。北部有華嚴嶺鴻門巖關,通往繁峙縣境,西部有峨嶺關通往代 縣,東部有龍泉關通向河北阜平,東南有牛道嶺關可通盂縣、陽泉, 東部有龍泉關通向河北阜平,東南有牛道嶺關可通盂縣、陽泉, 南部有大關連通定襄、 州和太原。 南部有大關連通定襄、忻州和太原。 五臺山主要是以佛教聖地而名揚天下的。 那麼五臺山是如何成為 五臺山主要是以佛教聖地而名揚天下的。佛教聖地的呢?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 佛教聖地的呢?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 68 年), 印度兩位高僧攝摩 騰、竺法蘭在中國傳播佛教,當他們來到五臺山,見五座臺頂拱圍臺

竺法蘭在中國傳播佛教,當他們來到五臺山, 懷腹地, 其山形地貌與釋迦牟尼佛的修行地靈鷲山幾乎相同, 返回洛 懷腹地, 其山形地貌與釋迦牟尼佛的修行地靈鷲山幾乎相同, 陽後就奏請漢明帝去五臺山修建寺院, 明帝准奏頒旨, 在五臺山修建 陽後就奏請漢明帝去五臺山修建寺院, 明帝准奏頒旨, 了大孚靈鷲寺, 即今天顯通寺的前身, 成為與洛陽白馬寺齊名的我國 了大孚靈鷲寺, 即今天顯通寺的前身, 最早的佛寺之一, 五臺山也就成為佛教聖地。 從此五臺山的佛寺越來 最早的佛寺之一, 五臺山也就成為佛教聖地。 越多,香火日盛一日。到南北朝時,五臺山已有寺廟 200 多處,唐代 越多,香火日盛一日。到南北朝時, 多處, 360 多處, 餘人。但由於唐武宗、 更達到 360 多處,有僧尼 3000 餘人。但由於唐武宗、周世宗兩次大 規模滅法,全山佛寺幾乎全部被毀。 規模滅法,全山佛寺幾乎全部被毀。宋、元、明、清,五臺山的佛寺 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 清朝的康熙、乾隆、 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明朝時寺廟已近 104 處。清朝的康熙、乾隆、 嘉慶諸帝均對五臺山佛寺極為重視, 不斷投入巨資予以修建, 到清末, 嘉慶諸帝均對五臺山佛寺極為重視, 不斷投入巨資予以修建, 到清末, 五臺山共有寺廟 122 處,其中青廟(漢傳佛教寺院,住和尚)97 處, 其中青廟(漢傳佛教寺院,住和尚) 黃廟(藏傳佛教寺院,住喇嘛) 多人。 黃廟(藏傳佛教寺院,住喇嘛)15 處,僧尼 1000 多人。 餘座,儘管與歷史上不能相比, 五臺山現有寺廟 50 餘座,儘管與歷史上不能相比,但在四大佛 教名山中仍然是寺廟最為集中, 香火最為旺盛的。 而且五臺山的佛寺, 教名山中仍然是寺廟最為集中, 香火最為旺盛的。 而且五臺山的佛寺, 唐、宋、遼、金、元、明、清各代以及民國均有遺存,建築巨集偉,式 清各代以及民國均有遺存,建築巨集偉, 代以及民國均有遺存 樣繁多,精細嚴整,手法典型,連續性強,本身就是一部唐代以來中 樣繁多,精細嚴整,手法典型,連續性強, 國建築史,是研究和欣賞中國古建築的難得場所。另外, 國建築史,是研究和欣賞中國古建築的難得場所。另外,寺內佛教造 像手法多樣,技藝高超,泥塑、木雕、銅鑄、玉雕應有盡有, 像手法多樣,技藝高超,泥塑、木雕、銅鑄、玉雕應有盡有,同樣是 欣賞我國佛教造像藝術發展演變的最佳場所。 欣賞我國佛教造像藝術發展演變的最佳場所。 前面這個小城叫東冶, 前面這個小城叫東冶,東冶鎮西北 10 餘里便是我們這次五臺之 行的第一個遊覽點——南禪寺。 行的第

一個遊覽點——南禪寺。 ——南禪寺南禪寺: 南禪寺到了。 我們從南路上五臺山, 首先遊覽這座古剎, 南禪寺: 南禪寺到了。 我們從南路上五臺山, 首先遊覽這座古剎, 事實上已經登上了五臺山文物的最高峰。 事實上已經登上了五臺山文物的最高峰。 因為南禪寺內有我國現存最 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大佛殿。 山西素有地上文物博 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大佛殿。 ——大佛殿 大家可能知道, 大家可能知道, 山西素有地上文物博 物館的美譽,現存古建築,其數量之多、價值之高都居全國之首。 物館的美譽,現存古建築,其數量之多、價值之高都居全國之首。國 家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 35 處,省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 284 70%以上。 處。宋金以前的木構建築有 106 處,佔全國同期建築物的 70%以上。 山西的古建築以五臺山地區最為集中, 山西的古建築以五臺山地區最為集中, 築以五臺山地區最為集中 而五臺山的古建築又以南禪寺 最為古老。 最為古老。 南禪寺位於五臺縣陽白鄉李家村附近小銀河一側的河岸土崖上, 南禪寺位於五臺縣陽白鄉李家村附近小銀河一側的河岸土崖上, 廟宇坐北朝南, 迎面和背面各有一道山樑, 寺旁渠水環繞, 林木繁茂, 廟宇坐北朝南, 迎面和背面各有一道山樑, 寺旁渠水環繞, 林木繁茂, 紅牆綠樹,溪水青山,極為幽靜。 紅牆綠樹,溪水青山,極為幽靜。南禪寺就是在如此美麗的環境中已 經存在了 1200 多年。寺院並不大,佔地約 3000 多平方米,南北長 多年。寺院並不大, 多平方米, 分兩個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 60 米,東西寬 51 米,分兩個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東西 配殿及南過門殿等。 配殿及南過門殿等。 大佛殿為寺院主體建築, 面寬和進深都是三間, 而內裡卻是一大 大佛殿為寺院主體建築, 面寬和進深都是三間, 間,是單簷歇山頂建築,共用十二根據柱支撐殿頂,牆身並不負重, 是單簷歇山頂建築,共用十二根據柱支撐殿頂,牆身並不負重, 只起間隔內外和防禦風雨侵襲的作用。 只起間隔內外和防禦風雨侵襲的作用。 四周簷柱柱頭微微內傾, 四周簷柱柱頭微微內傾, 四個 角柱稍高,使得層層伸出的斗拱翹起。這樣,大殿既穩固又俏麗, 角柱稍高,使得層層伸出的斗拱翹起。這樣,大殿既穩固又俏麗,是 典型的唐代建築風格。 據大殿橫樑上題記可知, 此殿重建於唐德宗建 典型的唐代建築風格。 據大殿橫樑上題記可知, 中三年( 中三年(公元 782 年),距今已有 1217 年,是中國現存所有木構古建 築的老大哥。 這也是南禪寺海內外聞名的主要原因

。 殿內的塑像都是 築的老大哥。 這也是南禪寺海內外聞名的主要原因。 殿內的塑像都是 唐代作品,以釋迦牟尼佛為中心,兩旁是文殊、普賢二位菩薩,其餘 唐代作品,以釋迦牟尼佛為中心,兩旁是文殊、普賢二位菩薩,為大弟子阿難和迎葉及護法天王等群像,主次分明,錯落有致, 為大弟子阿難和迎葉及護法天王等群像,主次分明,錯落有致,營造 出佛界肅穆而和諧的良好氛圍, 出佛界肅穆而和諧的良好氛圍, 不論是結跏趺坐於正中的佛主, 不論是結跏趺坐於正中的佛主, 或者 是騎獅的文殊菩薩和乘象的普賢菩薩, 是騎獅的文殊菩薩和乘象的普賢菩薩,抑或是凝神肅立的阿難和迎 還是威猛雄壯的護法天王, 個個神態自若, 表情逼真, 若動若靜, 葉, 還是威猛雄壯的護法天王, 個個神態自若, 表情逼真, 若動若靜, 栩栩如生,都是藝術精品,其風格與敦煌莫高窟彩塑如出一轍。 栩栩如生,都是藝術精品,其風格與敦煌莫高窟彩塑如出一轍。佛壇 是唐代磚面浮雕藝術傑作, 同樣頗具藝術價值。 四周嵌有磚雕 70 幅, 是唐代磚面浮雕藝術傑作, 同樣頗具藝術價值。 置身大佛殿內,猶如進入一座唐代藝術殿堂,不論建築,還是塑像、 置身大佛殿內,猶如進入一座唐代藝術殿堂,不論建築,還是塑像、 磚雕均是稀世國寶。 磚雕均是稀世國寶。 走出大佛殿, 大家可能產生這樣的疑問, 這樣一座唐代建築為何 走出大佛殿, 大家可能產生這樣的疑問, 能夠完好地儲存下來?答案應從三方面去找。從地勢和氣候上說, 能夠完好地儲存下來?答案應從三方面去找。從地勢和氣候上說,這 裡高而背風,較為乾燥,有利於木構建築物的完好儲存; 裡高而背風,較為乾燥,有利於木構建築物的完好儲存;從所處地理 位置上講,南禪寺遠離寺廟最集中的臺懷鬧區,藏於偏僻山鄉之中, 位置上講,南禪寺遠離寺廟最集中的臺懷鬧區,藏於偏僻山鄉之中, 不太引人注意,所以能夠躲過唐代以後歷次大規模滅法和刀兵之劫; 不太引人注意,所以能夠躲過唐代以後歷次大規模滅法和刀兵之劫; 最後還要歸功於當地人民群眾的精心保護, 免去了可能發生的其他人 最後還要歸功於當地人民群眾的精心保護, 為破壞。 正是這幾方面的原因, 從而使南禪寺這座千年古剎得到完善 為破壞。 正是這幾方面的原因, 的儲存。 解放後, 國家對古剎極為珍視, 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 的儲存。 解放後, 國家對古剎極為珍視, 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 撥專款進行維修,進而使南禪寺得到了更好的保護。 撥專款進行維修,進而使南禪寺得

到了更好的保護。 更好的保護 我們的南禪寺之行暫且到此, 下面我帶大家去欣賞與南禪寺齊名 我們的南禪寺之行暫且到此, 的另一處唐代古建築——佛光寺。 的另一處唐代古建築——佛光寺。 ——佛光寺 佛光寺:這就是在佛剎中被譽為“中華瑰寶”的佛光寺, 佛光寺:這就是在佛剎中被譽為“中華瑰寶”的佛光寺,它是一 座歷史悠久、規模巨集偉的佛教寺院。佛光寺東、 座歷史悠久、規模巨集偉的佛教寺院。佛光寺東、南、北三面環山,惟 北三面環山, 西向開闊, 西向開闊, 寺因山勢而建, 寺因山勢而建, 坐東朝西, 坐東朝西, 整個寺區松柏蒼翠, 整個寺區松柏蒼翠, 殿宇巍峨, 殿宇巍峨,環境清雅;寺院佈局疏朗,排列有序。 環境清雅;寺院佈局疏朗,排列有序。寺內有北魏以來的建築和許多 文物古蹟,這在全國都是比較少見的。1961 年,佛光寺被國務院公 文物古蹟,這在全國都是比較少見的。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講到它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布為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不能不提起它的發現者——我國古建築專家樑思成( 我們不能不提起它的發現者——我國古建築專家樑思成(近代思想家 ——我國古建築專家樑思成 梁啟超之子)先生。 梁啟超之子)先生。 年的夏天,樑思成先生等四位教授,興匆匆地來到五臺, 1937 年的夏天,樑思成先生等四位教授,興匆匆地來到五臺, 在這之前,他們曾去了敦煌,在絢麗多彩的眾多壁畫中,有一幅五臺 在這之前,他們曾去了敦煌,在絢麗多彩的眾多壁畫中, 山圖,特別引起他們的注意 畫面上,古剎林立,遊人不絕, 山圖,特別引起他們的注意:畫面上,古剎林立,遊人不絕,還有一 座不曾見到過的寶塔…… 座不曾見到過的寶塔…… 在佛光寺,樑思成教授找到了這座塔,與畫上的一模一樣, 在佛光寺,樑思成教授找到了這座塔,與畫上的一模一樣,1400 年的風風雨雨,依然健在!它是北魏遺物,雙層六角,上實下空, 年的風風雨雨,依然健在!它是北魏遺物,雙層六角,上實下空,繩 紋切磚,有印度的束蓮柱。它不僅是我國古建築的珍品,也是中國和 紋切磚,有印度的束蓮柱。它不僅是我國古建築的珍品, 印度古代文化交流的紀念碑。 大大出乎樑思成所料的, 就是除了這 祖 “ 印度古代文化交流的紀念碑。 大大出乎樑思成所料的, 師塔” 整個佛光寺都是一個古代藝術的新大陸。通過精心研察, 師塔”,整個佛光寺都是一個古代藝術的新大陸。通過精心研察,測 都是一個古代藝術的新大陸 量繪圖, 寫出了論文 記五臺山佛光寺的建築——薈

山西導遊詞 篇4

山西“大院”較量多,到運城後才傳聞此地有一“李家大院”,聲名他的名氣不足大,也聲名宣傳的力度不足。譬如“喬家大院”的名頭,就得予以張藝謀老師導演的影戲“場景”,加之其後的電視持續劇“喬家大院”更是家喻戶曉。

山西的大院――喬家、王家、常家。各家大院都有差異,各有特點友善勢威風凜凜,又有各自的故事。雖說各家大院相似的物件許多,可是卻不能說“大同小異”,假如然是這樣以為的,可以絕不客套的說沒有看到他們的“真相”可能說不識大院的“廬山真臉孔”。藉助收集把我拍攝的李家大院的照片貼出來,一同與各人分享。

李家大院位於山西萬榮縣,佔地近千畝,建於清末民初,是以“慈善世家”名揚全國的晉南巨賈李子用私家宅院;步入大院,宛如走進晉商文化、慈善文化和中西文化融合的年華地道,勝賞其間,可以觸控到院落裡鍾靈毓秀的風致和含而不露的文化祕聞。有句傳播遐邇的名言:喬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

萬榮李家在清代以販布為主業,足跡遍佈豫晉陝甘與京津等地,光緒初年,李家貿易成長至壯盛。為惦記先祖恩惠,明示子弟孝行,遂由李家第十四代“敬”字輩李敬仁、李敬修、李敬倫、李敬信兄弟等人主持,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始建築李家祠堂。

山西導遊詞 篇5

襄汾縣位於山西省臨汾盆地南端,東鄰浮山、翼城兩縣,南與曲沃縣、候馬市、新絳縣接壤,西傍鄉寧縣,北靠臨汾市。地理座標為東徑111°40′55,北緯35°40′05至36°03′20。縣境南北長39.3公里,東西長約26.5公里,總面積1034平方公里。 襄汾縣共有耕地58150公頃,其中平地約佔75%,梯田約佔20%,山地僅佔5%,是臨汾市的平川大縣之一。由於地勢平坦,水源充足,土質肥沃,發展農業生產得天獨厚,素有“金襄陵、銀太平”之稱,曾被國家確定為糧棉生產基地縣。

主要作物有小麥、大麥、玉米、高梁、穀子、黍子、黃豆、黑豆、綠豆、豌豆、小豆、棉花、油菜、芝麻、葵花、紅薯、蔬菜、藥材等。1985年被國家林業部授予“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1995年被省政府授予“實現基本綠化達標縣”。 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逐漸形成了“穩糧棉,蔬菜果業齊發展”的多元化農業生產新格局。1999年,在遭受旱、蟲等多種自然災害的情況下,糧食生產仍然奪得好收成。全縣糧食作物種植面積63.31千公頃,總產量達213180噸,其中:小麥播種面積40千公頃,總產量為142262噸;油料產量5519噸,比上年增長18.2%;蔬菜產量44443噸,比上年增長11.4%。

種植業產值42824萬元(現價),佔農業總產值51039萬元的84%。林業生產發展較快,全縣四旁植樹1320萬株,建設農田林網3300公頃,有林地面積9266公頃,營造防護林400公頃,綠化率達24.6%,農村人均林果收入384元,佔全縣人均收入21%。 工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體。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工業經濟工作,以改革為動力,不斷提高經濟增長的效益和質量,通過組建企業集團,破產重組,全面推廣“邯鋼”、“山焦”管理經驗,狠抓技術革新,挖潛改造開發新產品,從而增強了企業的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能力。

1997年,以黨的__大精神為指標,對縣營工業進行了全面改制,公有制形成了多種實現形式,資源得到優化配置,效益不斷提高。99年全國進入新的結構調整時期,新一輪產業升級的競爭全面展開,縣委、縣政府適應這一形勢,加快結構調整步伐,確定了“扶持壯大一批,發展新上一批,改造轉產一批,淘汰取締一批”的“四個一批”的結構調整工作思路,促進了工業執行質量穩步提高。1999年,全縣工業增加值完成上10.1億元,比上年增長7.8%。鄉鎮企業近幾年也得到較快發展,對全縣稅收的貢獻率逐年增大,99年上繳稅金4568萬元,比上年增長6.6%,實現增加值6.85億元。 個體經營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

截止1999年底,全縣私營企業發展到207戶,從業人員5114人,個體工商戶發展到6353戶,從業人員達到7213人,個體私營經濟已成為全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場體系的不斷完善,不僅帶動了區域性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且促進了產業和運輸的發展,199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08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實現2.5億元,比上年增長19.8%。 為實現襄汾經濟新的騰飛,把襄汾建設成經濟強縣,縣委、縣政府根據本縣實際,經過深入細緻的探討論證,確定了全縣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具體目標是:財政收入20xx年達到1.4億元,20xx年達到1.8億元,實現比99年翻一番的目標;再經過三年的發展,財政收入超過5億元,實現農業大縣向經濟強縣的轉變。

20xx年的具體目標是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0億元,增長15%;財政總收入力爭完成1.5億元,增長27%;全部工業總產值完成36.8億元,增長16%;限額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完成3億元,增長20%;鄉鎮企業增加值完成8.7億元,增長15%,上繳稅金7000萬元,增長10%;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4070元,增長10%。 為實現上述目標,縣委、縣政府根據__屆五中全會的精神要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調整經濟結構為中心,以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的效益為目的,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山西導遊詞 篇6

這兒有山有水,有花有草,有樹有河。這兒有名勝古蹟,也有秀麗風景,更有奇珍異寶。這兒是美麗的。每年春天,這裡盛開著潔白而清純的杏花,這裡的杏花聞名天下,名揚四海。杏花風韻天成,純潔無暇,也正像這裡的人一樣。這兒是雄偉的。遠處,黛色的青山綿延起伏,高高聳立,直衝雲霄。好似一個個高大雄偉的戰士一般,守衛著祖國的邊疆。這兒是古老的。這裡有著許多聞名遐邇的名勝古蹟。比如:雲岡石窟、平遙古城、喬家大院。這些都是中國的`文化遺產,更是不可缺少的旅遊景點。這些文化遺產有著古老的氣息,如果你來這裡觀光的話,就好像穿越到了古代一般,感受一下古代的氣息。這兒是純樸的。就像這裡的人一樣,如白雲般純潔,像黃土般樸素。你不要看不起他們老土,這裡的人雖然老土,但是,他們的心地卻是如此的善良,他們的靈魂又是別樣的純樸。

這裡是名人誕生的地方。著名詩人白居易、王維,便是在這裡誕生的。大家對白居易和王維這兩位大詩人一定不陌生吧?他們的詩句優美而充滿文雅氣息,可謂的經典。還有《三國演義》中的關雲長、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四大美女中,擁有閉月羞花之貌的貂蟬,這些人都是誕生在這裡的。原來,這裡不但是中國文化遺產的寶庫,也是名人聚集的聖地啊!這裡的特產豐富多彩。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有的特產,這裡也不例外。要問這裡有什麼特產,那可多了!這裡有:甜蜜蜜的杏脯、時酸時甜的大紅杏、調味佳品陳醋、黃燦燦的小米、美味的刀削麵等等,這裡的特產有很多很多,說也說不完。聽到這裡,大家肯定心動了吧,一定很想知道這是什麼地方吧?那我就會驕傲的告訴你:這裡,便是我的家鄉——魅力山西。

山西導遊詞 篇7

太原是我國最著名的歷史名城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與全國任何一個城市相比,包括著名的古都,北京·西安·蘇州·杭州·開封·洛陽在內,毫不遜色。

太原,是一座據有2520_年的歷史文化名城,目前在全國來說,連續不斷地傳承2520_年曆史的古城微乎其微,在世界上也是少數。它的長處就在於它的人文美和歷史美!名都自古是幷州!

太原的名勝古蹟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晉祠·雙塔寺·崇善寺·蒙山·崛圍山等等。

晉祠始建於北魏,晉水主要源頭由此流出,常年不息,水溫17度清澈見底。祠內有著名的周柏·隋槐還有長流不息的難老泉和著名的宋塑仕女像被譽為“晉祠三絕”。

雙塔寺:是由宣文塔跟文峰塔組成,創建於明萬曆年,宣文塔是奉供佛舍利子·藏經書·供佛門弟子瞻仰,頂禮膜拜的宗教聖地。共十三層,總高54.78米。文峰塔實施封建社會地方士紳為補輔該地的缺陷,振興地區文化的一種帶有迷信色彩的標誌性建築。也是十三層,總高54.76米。

山西導遊詞 篇8

善化寺五龍壁位於大同城內西南隅善化寺天王殿西側,原為興國寺山門前之照壁,建於明朝萬曆年間,1980年拆遷至善化寺內。五龍壁高7米,厚1.48米,共分上、中、下三個部分:下部為須彌座,座面雕有牛、馬、蛇、兔、鹿、狗。獅、象、膜鱗、狡倪等十多種動物,姿態各異,栩栩如生;中部寬大壁面之上雕有五條四爪金龍,騰雲駕霧,大有龍飛虎躍之勢。正中一條金龍,為五龍壁之核心,龍頭向前,龍尾搖擺,鱗光閃亮,別具風采。兩側各有二龍互相對稱,中龍色澤稍淡,彷彿由天降下,正在興雲播雨。南北兩側游龍、龍身略呈捲曲,昂首挺胸,伺機騰飛上空;頂部為仿木構建築形式,上有琉璃瓦覆蓋,下有琉璃斗拱支撐,兩端置有鴉吻垂脊獸。

山西導遊詞 篇9

靈空山亦名九頂山。在山西沁源縣城西北30公里處的五龍川鄉,是一處風景名勝區。為太嶽山支脈,方園20平方公里。山上松林密佈,遠望千峰迭翠,古木參天,四周峭壁如削,山澗幽深,清泉潺潺。靈空山中心處三座孤峰突起,如倒置的三隻鼎足。峰下,兩條深谷由西、北而來,相交匯合,向東南而去。深谷匯交處,形成一個巨大的空谷,如巨窟石井,宛若神工鬼斧開鑿。靈空山的樹,稱雄山西,冠蓋華北,不僅樹木種類繁多,花草遍地,中草藥近百種,素有“四十里林子不見天”之說。而且出名的大樹都各具名堂典故。國內最為珍貴的“油松之王”九杆旗立於山顛、一基出土、派生九枝,棵棵筆直,高達40多米。除九杆旗外,這裡還有八樹並列的“八大金剛”,陰陽相錯的“哼哈二將”,一根三莖的“一爐香”、三兄次弟的“三大王”、崖畔獨秀的“招手奇鬆”及“一佛三菩薩”等珍奇古鬆。各具形態令人驚歎。它們都是別處極難尋覓到的原始大樹,賦予靈空山一種原始氣質蒼勁虯曲的自然美。

山上寺院、茅庵、仙橋、巒橋、東鐘樓等建築,經歷代修繕,至今尚存,總體佈局錯落有致,建築頗為壯觀。聖壽寺,坐落在懸崖腰畔,半掩半露,頗有韻味。據<<沁源縣誌>>等記載,唐懿宗第四子李侃於乾符六年(公元879年)避黃巢起義到此,削髮為僧,死後諡封先師菩薩。唐景福二年建先師禪院,宋端拱二年賜額“聖壽寺”,相沿至今。由於歷代的增補修繕,聖壽寺的現存殿宇經不是唐代原建築了。但其規模之大,建造之巧,仍然是一處較有價值的寺廟建築群。 茅庵建於寺東崖畔石洞之中,曲階而上,步步登高,庵中地淨塵絕。這裡是遊者最感興趣的地方,它凌空高建,半掩半露,入庵小坐,頓覺神清氣爽。

寺院山門對面懸崖壁立,枯樹青藤倒掛,一道幽谷橫在寺院前沿,相距數丈,古人在寺院左右修建了仙、巒二橋,勾通南北,貫連三山。仙橋“仙”在其險,下臨數十丈深的峽谷,底寬上窄、峽端僅隔三尺多,一條一尺多寬的石條拱懸其上。相傳,從前仙橋腳下對峙的懸崖相距甚遠,溝內風景迷人。靈空山住著位五龍王,其母見此處景美,常來賞玩。後來她與山廟中的老和尚相識,彼此就在這裡對弈。五龍王對此十分不滿,一天趁其母與和尚下棋之際,運用法力將靈空山上的第一川、韓洪川、貓尾川、水洞川、五龍川等五川的河水聚攏而來,企圖淹死其母。其母聽到水聲,抬頭見洪水已洶湧而來,忙取頭帕一蘸,便將洪水吸盡。所以現今五道川水貴如油。五龍王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將相隔千尺的兩座高山迅猛擠來。其母取下頭上金簪向空—揚,金簪立刻化作現在仙橋底下的巨大石條頂住兩山。其母見兒子如此殘毒,一把抓住龍身扯得四分五裂。龍頭、龍背、龍尾均化為山丘之石,成為靈空山一處處名勝。仙橋絕壁下一塊石頭上至今還留有棋盤的痕跡。過仙橋向聖壽寺走,必經一座木構“巒橋”。橋為單拱,橋上建丹柱棚式長廓三間,寬兩米多,雕龍繪風。橋基用14根40釐米粗的圓木構成橋樑,不要一釘一鉚,橋結構十分科學簡單,卻雅觀堅實,遠望如一牙兒蝕月。顯示了我國古代高超的建築藝術,是我國現存古橋珍品。巒橋、仙橋飛跨一線天上,成為絕景。跨過巒橋,穿林海沿小路東行,再過仙橋,就到了東峰腳下。 從山腳到峰頂的東鐘樓,要攀援陡峭曲折、宛如飄帶的“十八盤”。人言“不上十八盤,未到靈空山”。由於日久天長,岩石風化,路址更遷,至今山路已變成整30盤、555個臺階。登盤觀山、盤盤有景,景景各異,一盤勝似一盤,一景強似一景。登上盤頂,隱約可見沁水南奔。聳立於峰頂的東鐘樓,亭閣由四根丹柱支立,飛簷翹角,古色古香。中樑懸一口大鐘,撞之轟鳴,聲震四方,餘音不絕。

東鐘樓以南,是蒼黃色的“捨身崖”,如切如削。再向南,山巒之中有一四面峭壁的孤峰,峰頂樹木蔥蘢,據說那是李太子初到時結廬的地方,名叫“唐山寨”。還有蓋海洞,仙人洞,五龍池,石門,龍尾等20多處景觀,山幽水清,雲霞繚繞,為天然勝景。古人張震寫有一首《遊靈空山》詩讚道:“闊步靈空上絕巔,始知名勝不虛傳。奇峰路險才通鳥,古寺雲深別有天。戶外松風濤處處,窗中溪雨霧綿綿。鬚眉前後真如畫,看到濃時萬慮捐。”石燦東在《靈空滴翠》中也描繪了“圖畫天然列眼中”的靈空山:“一色濃徐新水墨,四周環繞翠屏風。末雲競落當階雨,不霽何來跨澗虹。”這些詩篇毫不誇張地寫出了靈空山的神奇與壯美。每到秋日,紅葉滿山,又為靈空山增添了一份宜人的色彩。

山西導遊詞 篇10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光臨北嶽恆山旅遊、觀光!北嶽恆山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五嶽,齊名天下。既是我國重要的文物古蹟薈萃地,又是著名的道教發祥地和北方著名的風景遊覽勝地,現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

恆山,亦名“太恆山”,又名“元嶽、紫嶽、大茂山”,漢時因避漢文帝劉恆諱,一度改稱為“常山”。據《尚書》載:舜帝北巡時,曾遙祭北嶽,遂封北嶽為萬山之宗主;之後,大禹治水時有“河之北屬恆山”的記載;先後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封北嶽為王、為帝,明太祖又尊北嶽為神,可見歷史之悠久。

恆山山脈祖於內蒙陰山,西銜雁門、東跨河北、南屏三晉、北臨燕雲,奔騰起伏,綿延五百里,號稱108峰。主峰天峰嶺坐落於渾源城南,海拔20xx米,疊嶂拔峙、氣勢雄偉,自古以來被譽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同西面的翠屏峰兩山對峙,渾水從中奔騰而瀉,幽峽深谷,藍天一線,形成一道絕塞天險。唐代著名詩人賈島曾有“天地有五嶽,恆嶽居其北,巖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的詩句,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面對恆山的雄渾險峻,驚歎不已,在其遊記中寫道:“伊闕雙峙,武夷九曲,俱不足以比擬也!”正因為恆山具有扼關帶水,地險山雄的特殊地理環境,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其特殊的軍事戰略地位受到歷代軍事專家所倚重,後人集歷史經驗總結的“代國靠恆山而存天下,燕趙憑恆山而立天下,匈奴依恆山而爭天下,晉慕容據恆山而威天下,拓跋氏靠恆山而分天下”,充分證實了恆山的軍事價值。

恆山漢代建廟,到清初僅恆山主峰周邊就建有各種寺廟六十餘處,有三寺四祠七亭閣,七宮八洞十五廟之說,形成蔚為壯觀龐大的古建築群,和濃郁的道教文化氛圍,顯示出北嶽恆山無窮的魅力。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玄妙古老的中國道教在恆山留下了他們風雨蒼桑的足跡。遠在春秋太上老君相傳在北嶽恆山千佛嶺結爐煉丹,燃燈道人演兵鬥法;西漢初昌蓉往來於恆山;西漢景帝、宣帝年間三茅真君(即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在恆山修煉神仙之術,留下了千年不解的三茅窟;北魏被太武帝尊為天師的寇謙之在北嶽宣揚道教新法,其高足李皎從嵩嶽投奔恆山修煉香火盛極一時;唐朝時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恆山修煉,名道人管革結爐悟道,致使恆山道教道場香火名揚天下。恆山道教主流屬全真教龍門派,也有正一教分支和太乙派,丹道、符篆,性、命雙修一應俱全。

恆山道教文化博大精深,而恆山的風光美景更是錦繡中華壯麗山河的傑出代表。出渾源城南不遠,雄偉的恆山拔地而起,東為天峰嶺,西為翠屏峰,渾水從深峽窄谷中奔騰而瀉,注入桑乾河,這段深谷長峽就是“金龍峽”。相傳公元前217年(即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祭祀恆山,穿行此處時,面對飛舞的巨龍,奪口而瀉的飛瀑,一幅活靈活現的“巨龍吐瀑”圖,使這位中國的始皇驚歎不已:“乃為神龍也”,後人在山崖上鐫刻了“金龍口”三個字。

走出金龍口便是恆山山門。恆山山門高10米,寬16米,明清風格,為四柱七樓,三開門格式,混凝土澆注,純白大理石圍基,斗拱鋪作,黃琉璃瓦覆頂,正面正中匾額“北嶽恆山”為原新華社長、當代大手筆穆青題寫,後面匾額“絕塞勝境”系當代書法名家夏桐鬱所書,整個山門莊嚴雄渾。

穿過山門沿山路盤行十里便到了停旨嶺村。因過去皇帝祭祀北嶽,此處為停接御旨的地方,故而得名。並建真武大廟,立“停旨”石碑一通。近幾年,隨著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在停旨嶺新架客運索道一條,新修全國最大的山嶽型停車場14000平方米,旅遊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為中外遊客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站在停車場向東仰望,一座刀削般突兀的峭壁映入眼簾,峭壁上“恆宗”兩個大字分外耀眼,此乃明成化三十年大同知府張升手筆,兩字總高十三米,寬六米,字型雄渾,遒勁剛健,橫直如棟樑,點捺大如牛。恆山作為道教名山留下數以千計的石刻銘文,但“恆宗”二字最具恆山特色。

連線“恆宗”與“恆宗殿”的這段路叫“步雲路”。過去,恆山林茂樹密,除少有的晴天朗日外,大多為煙雲繚繞,當您踏上步雲路,猶如在濃雲密霧中穿行,所以又有“雲路春曉”之說,為恆山古十八景之一。在這雲霧瀰漫中,一里一亭,一步一鬆,亭亭不同,鬆鬆各異,有詩讚曰:“鳥道橫斜一線天,誰知高上最翩翩,青來兩眼千山翠,白曳又鳧萬壑煙,抱朴古鬆陰道左,避人元鶴午雲邊,扶藜待叩元通跡,踏遍靈崖採石蓮”。

沿步雲路上行至一華里,便是著名的“虎風口”。不遠處屹立著一株參天古鬆曰“懸根鬆”,所以此處又稱“虎口懸鬆”,為恆山古十八景之一。因地處風口,恆山又山高風大,登臨此處,風聲樹聲交織在一起,如猛虎咆哮,聲震幽谷。穿過懸根鬆,我們發現在光滑的岩石路面上有許多蹄形的小圓坑,淺的一、二寸,深的四、五寸。傳說,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恆山修道,經常騎一白驢出入恆山,天長日久留下了行行仙蹤,至今仙驢蹄跡依稀可見,後世人習慣地稱這段路為“果老嶺”,也稱“果老仙蹟”,恆山古十八景之一。

果老嶺東側是一處聳入雲天的萬仞絕壁,危崖欲傾,古鬆摩雲,大有恆山壓頂,懸崖欲摧之勢。每當夕陽西下,殘陽輝映山壁,便會出現“餘輝返照千山色,滿峪參差入畫中”的奇光異景,名曰“夕陽返照”為恆山一大奇觀。穿越林蔭道,走出果老嶺,正陶醉於峰迴路轉之時,便看到一座木刻牌坊,上有道光皇帝御書“人天北柱”四個大字,過牌坊,穿馬殿,在接官廳旁是一座四柱木結構方亭,名曰玄井亭,這便是恆山著名的“苦甜井”。亭內並列兩井,相距不足三尺,而水質大相徑庭。一口如甘似露,清涼爽口,一口奇苦渾濁,難以下嚥。明代詩人曾留下這樣的詩名:

山腰雙湧碧瑤泉,甘苦平分別有天。

聞說應龍頻灑澤,為霖濟旱別有天。

因恆山苦甜井有“潛龍泉”之說,大唐玄宗皇帝親下御書,賜額“龍泉觀”。後來,苦井被填沒,現僅存甜井一眼。

離開“龍泉觀”沿著林蔭曲徑繼續向東南攀越,峰南高處有一大石窟,名曰:“飛石窟”。恆山自古有“靈石東飛”之說,相傳,舜帝北巡,祭祀北嶽,時值隆冬,大雪封山。將舜帝阻於河北界內,不能登嶽祭拜,只好在曲陽遙祭。正當祭典之時,突有一塊巨石從恆山飛落帝前,便將此石封為“安王石”,並建廟宇在曲陽祭之,這便是“恆山下廟”。靈石飛去,形成一處大的幽窟,名曰“飛石窟”。之後此處建“北嶽廟”,為“恆山上廟”,後毀於大火,魏武帝太延元年(公元438年)重建。明洪治十四年(公元1502年)明王朝為進一步擴建恆山,將飛石窟舊岳廟改為“北嶽寢宮”,在天峰嶺的半崖間興建新岳廟,即今天的“恆宗殿”。

飛石窟內,佈滿了歷代名士墨客的題刻和詩碑,在眾多的題刻中,以明御史王獻臣題寫的“千巖竟秀,萬壑爭流”和雁門使者鄭洛題寫的“聳翠流丹”最為上乘。不但書體流暢,字跡佳麗,同時也是對恆山奇峰怪石讚歎的絕筆。透過文人墨客的生花之筆,高懸于飛石窟南崖的“一德峰”更是含概了宗教文化的玄機。從道家來講一者萬物之本也,道於一,造化天地,化成萬物。德者八功德水,佛界認為須彌山大海中,有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軟、四輕、五清淨、六不臭、七不損喉、八不傷腹)把道家的根本和佛界的萬能,有機地融合,反映出道教的文化精髓。飛石窟西側是一道草木叢叢,曲折出奇的深溝,溝內山桃花遍峪盛開,灌木林遮天蔽日,這裡生長著幾十種名貴中藥材,在眾多的中藥材中,尤以恆山紫芝最為名貴。據《恆山志》記載,恆山靈芝仙草為鎮山之寶,狀如紫色雲錦,服之可延年益壽,起死回生,當地人們傳說:每一株靈芝草,便有一條雙頭毒蛇看護,又說恆山靈芝平時肉眼看不到,只有祈禱北嶽大帝,靈芝才會現形放光。神奇的恆山靈芝仙草飛飛揚揚傳遍四方,嘉靖二十五年,明世宗委派朝廷大員,指令州衙官吏,摘取真芝十二本(株)。留下了《採取玄芝記》的石碑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