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開封導遊詞十篇

欄目: 導遊詞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1.97W

開封導遊詞 篇1

各位遊客:

開封導遊詞十篇

朋友們大家好,咱們現在正行駛在鄭汴大道上,途徑中牟就會到達開封,路程大約要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在未到達之前,咱們先來了解一下名人名城——開封。

英國史學家湯因比曾經說過一段很有名的話,說如果讓我選擇的話,我願意生活在中國的宋朝。因為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宋代的都城汴京就是今天的開封,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人口有百萬之多,被稱為是當時的國際大都市。

今天我們就講講北宋的都城——開封。

開封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曆史的古都,歷史上先後有七個朝代在這裡建都,那麼這個古都合一起名開封呢?又是誰來命名的呢?

這個城市的名字很奇怪“開”“封”?曾經有人說了兩種比喻,說開封這個城市的名字,就像大河解凍一樣,說冬天的河水解凍了,到了春天解凍了叫開封,另一種說法就是說開封這個名字自相矛盾,因為“一開一封”正好是相反的其實這兩個說法都不正確,因為開封的原名並不叫開封,它叫啟封,啟封城建在2700年前的春秋時期,鄭國的鄭莊公為了抵禦東邊的宋國和北方的魏國對他的侵擾,就修建了為了儲藏糧食和兵器的一座城市,取得意思就是“啟拓封疆”,簡稱“啟封”。到了西漢時,漢武帝名字叫劉啟,為了避漢文帝名字的諱,就把“啟”改成了“開”,因為啟和開是同義詞,所以從漢文帝開始,開封這個名字一直延續到今天沒有變化。

這個城市是八大古都之一,他也是一個非常奇特的城市。

非常奇特的第一點:這個城市是一層摞一層像疊羅漢一樣疊加起來的一個城市,原因是什麼呢?我們今天看到的開封是清代的開封,在清代的開封城下大概幾米的地方是明代的開封城,再往下面市宋代的開封城,再向下是唐代的開封城,在現在開封城13米深的低處是戰國時期的魏國大梁,所以開封城他顯示了城與城疊加的一個形式,所以我們把這種形式叫做城摞城。

當然這個城市出現城摞城的主要原因是河水的泛濫,是泥沙淹沒了舊城,然後再舊城的城址上再建新城,所以這是一個非常慘痛的過程。但是也造成了一個獨特的現象,就是城摞城的現象。而且我們今天的考古發掘,不僅發現了開封城摞城的現象,而且他還是城牆摞著城牆,馬路摞馬路,中軸線摞中軸線,也就是說修建開封城的時候,它的中軸線是沒有變化的。今天開封的城市裡有一條路叫中山路,這條路就是宋都御街的一個垂直疊壓的,所以這種現象在開封是非常獨特的現象,而在世界上其它的城市中都沒有這種類似現象的,當然這個現象也給開封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開封城摞城的現象意味著開封經歷了五次洪水對開封的毀滅,因為開封城的北面20多裡的地方就是黃河,直到今天黃河的河床比開封的要高出11米。

在開封城成立的2700多年間,開封共決口氾濫42次,其中五次是完全摧毀了開封城,當然每一次開封城被毀以後,每個王朝的人又遷回來,在原址上修建一座新的開封城。這樣開封的發展歷史,他數次被毀滅的歷史,也早就了這個城市的一種文化品格,就是“黃水淹不死,泥沙埋不住,烈火燒不垮,災難壓不倒”。

開封動盪的歷史,也早就了開封的文明,在波濤洶湧的黃河之中又有怎樣的歷史人物,永垂青史,成為開封人民永恆的記憶呢?

在開封的歷史上出現過很多歷史名人,而在中國古代最為人們知道的就是北宋建都開封的時候出現的兩個人,一個是包拯(包公),另一個就是著名的楊家將,這兩個人物目前在開封都有它的歷史遺存,有包公祠和開封府,在開封府裡面還可以看到一直留到今天的開封府題名記。這個開封府題名記是北宋建國100多年以來,歷屆在在開封擔任府尹的人的一個簡歷介紹,實際上就是北宋都城的最高行政長官的一個花名冊。其中有一個凹陷的地方,據說這就是包拯他曾經在59歲時,擔任過開封府尹,因為開封當時是北宋的都城,開封府尹就是京城的最高長官了。但他的名字現在已經看不見了,只有一個凹陷的槽。據說這個開封府的題名記是後世的老百姓在參觀的時候都用手去摸這個包公的名字,包公的名字就被摸凹陷下去了,到南宋的時候就出現了一個凹槽,其實包拯在開封只做了一年的多的府尹,人們之所以懷念包公是因為他在開封擔任府尹期間,要求把開封府大堂的正門大開,允許老百姓自由上公堂告狀,另外他懲治的都是京城的貪官,富豪,惡霸,剛正不阿,為民除害,所以深受百姓的愛戴。

另一個在開封流傳很廣的就是楊家將,在開封有一個天波楊府是紀念楊業和他的子孫抗擊當時的契丹人的故事。

楊業本來是西漢名將,後來歸附宋朝以後,就為宋朝鎮守陝西邊塞最後因為受到主帥潘美陷害,再受傷以後被俘,最終絕食而死,此人被稱為“楊令公“所以從”楊令公“楊業開始,他的後代包括他的媳婦,兒媳婦成為一個系列,寧死不屈,抵抗外敵的一個英雄形象,成為中國歷史上開封人的驕傲,也是形成今天開封人文化精神的重要來源。

開封市一個非常有奉獻精神的城市,我們知道開封他在北宋時期,已經成為大宋王朝的國都,後來隨著歷史的演變,開封一直是河南的一個首付,一直到民國時期,河南省的省會一直都設在開封,到1954年河南省的省會才從開封遷到了鄭州,而遷到鄭州的原因,還有這麼一個故事。

19世紀末在洋務運動崛起以後,中國開始有了現代化的鐵路,當時修建橫貫南北的京漢鐵路,就是從北京——鄭州——漢口的鐵路,後來的漢口——廣州也修了鐵路,再往後把這兩條鐵路打通,就是我們的京廣鐵路,這個鐵路原來修的時候,原計劃是要經過開封的,經過開封的話,第一他是走直線的,走鄭州的話它需要拐一個彎,在一個開封當時是河南省的省會。但是當時的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承辦這件事情的時候,他覺得開封段的這一段黃河河床面積太寬不好修,如果修到鄭州莽山這個地方,是黃河最狹窄的地方好修,,為了節省經費,所以張之洞決定這個鐵路不從開封經過,就向西挪了七十公里,當時的一個小縣城,叫鄭縣。就是今天河南省的省會鄭州,所以這樣一來京漢鐵路從鄭縣通過,也就是從鄭州經過,而不經過開封,這就給開封帶來了一個大的問題,因為開封的交通不便利,因為他不是京廣鐵路線上的城市,所以開封在1954年把領導河南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任,交給了鄭州,也就是從這一年河南省的省會從開封遷到了鄭州。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開封這個城市有他獨自特有化品位,開封文化很受大宋文化的影響,大宋文化的遺傳在開封表現的實足,可以把它概括為以下幾點:

第一,高階性。大宋文化的高階性集中表現在大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裡面,《清明上河圖》的誕生有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張擇端是山東諸城縣人,他是一個年輕的畫家,他在北宋宋徽宗時期,他居住在當時汴京最大的一個寺院大相國寺,在大相國寺裡面做一個青年畫家,後來在宋徽宗和他的宰相蔡京到大相國寺上香的時候發現了張擇端,然後把張擇端招到皇宮裡面,讓他進了皇家寺院,讓他畫一幅汴京城的景色,張擇端花費了很長時間,畫了京城成交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這就是著名的《清明上河圖》。張擇端畫完以後多才多藝的宋徽宗用一種特有的書法體叫瘦金體,在上面題字。這幅圖是我們國家的國寶,他曾經五次被收藏在皇宮裡面,四次從皇宮被盜出,但值得慶幸的是至今還非常完好的儲存了下來。

第二,就是大宋文化的豐富性。中國古代歷來有四大發明,但是除了蔡倫的造紙術是漢代發明的以外,像指南針,火藥,印刷術這三大發明都出現在宋代,所以宋代我國古代一個極其繁盛的時期。

北宋文化在開封留下來的影響非常大,北宋有四大書法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京,這些人的書法一直影響到今天開封的書法。開封學習書法的人很多,開封是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一批命名的“中國書法名城”,開封有個碑林叫翰園碑林,它是中國書法家協會命名的第一個書法名園,開封市現有的國家書法會員121人,這個數字比其他一個省的中國書法會員還要多。

開封在宋代還成立了一個專業性的大學叫文繡院,是專門學習刺繡的,所以開封汴繡也是名聞全國的,我們在建國十週年的時候,曾經把一幅著名的汴繡《清明上河圖》送到人民大會堂,放在人名大會堂的.河南廳。

開封目前著名的還有,開封夜市,而開封現在著名的夜市是鼓樓夜市,是來源於北宋的州橋夜市,北宋時期最有名的就是州橋,州橋夜市延續到今天就是現在鼓樓夜市,鼓樓夜市的品種不僅開封人喜歡,而且鄭州人,許昌人,新鄉人經常晚上開著車,跑到開封去吃夜市,吃完後然後再返回的。

夜市小吃的品種繁多,味道各異,有老開封人喜歡的黃燜魚、餛飩、火燒夾羊肉、油茶、豆沫、胡辣湯,也有年青人喜愛的八寶粥、冰糖紅梨、花生糕等。夜市上的涼粉攤很多,“老開封們”吃涼粉頗有講究,紅薯粉、綠豆粉做成的涼粉,切成薄片,加入豆醬和辣椒,若炒得不黃不焦,他們是不會滿意的。品嚐過開封炒涼粉的遊客曾說:“不吃開封的炒涼粉,就等於沒有來開封”。

眾多的開封美食中桶子雞是一絕,用三年以上的母雞,經過百年老湯煨制而成,色澤金黃,肥而不膩,鮮嫩脆香,創始於北宋年間的開封馬豫興桶子雞更是其中的絕品。

被稱為“女生殺手”的杏仁茶,據說這是由宋朝宮廷傳入民間的風味小吃,不但色香味俱全,還有養顏美容之功效。

特別是到了開封,不能不食灌湯包子。灌湯包子,就是包子裡面有湯。吃開封灌湯包子,看是一個重要的過程。灌湯包子皮薄,潔白如景德鎮細瓷,有透明之感。包子上有精工捏製皺褶32道,均勻得不行。擱在白瓷盤上看,灌湯包子似白菊,抬箸夾起來,懸如燈籠。這個唯美主義的賞析過程,不可或缺。吃之,內有肉餡,底層有鮮湯。惟要記住,吃灌湯包子注意抄底,橫中一吃,否則,未及將湯汁吸納,其湯就順著筷子流至手上,抬腕吸之,湯沿臂而流,可及背心。所以,吃灌湯子必須全神貫注,一心在吃,不可旁顧。

灌湯包子不僅有形式美,而且其內容也精美別緻。肉餡與鮮湯同居一室,吃之,便將北國吃麵、吃肉、吃湯三位一體化,是一種整合的魅力。吃灌湯包子,湯的存在列第一位,肉餡次之,麵皮次次之。湯如詩歌,肉餡是為散文,麵皮為小說。因為小說是什麼都包容的,散文精粹一點,詩歌便就是文中精華了。

好了,說了這麼多,咱們大家對開封應該有了大致的瞭解,咱們馬上就要到達今天將要參觀的景區了,稍事休息一下。

開封導遊詞 篇2

遊客朋友:

大家好!在開封眾多的文物古蹟當中,鐵塔是開封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成了遊客必到之地,就像人們所說的:“來開封不登鐵塔,等於沒來過開封”。

鐵塔位於開封城內東北隅鐵塔風景區內,秀麗挺拔,雄居中原,以它精湛絕妙的建築藝術和雄偉秀麗的修長身姿而馳名中外,被人們譽為“天下第一塔”。

鐵塔建於北宋皇佑元年,就是公元1049年,因當年建在開寶寺內,稱開寶寺塔。

又因其外表全以褐色琉璃磚鑲嵌,遠看近似鐵色,加之本身堅固異常,猶如鐵鑄,故從元代起民間稱之為“鐵塔”。

據史料記載,鐵塔前身是一座木塔,系我國北宋時期著名建築學家喻浩為供佛祖釋迦牟尼佛舍利而建造的。

據說,他經過八年的構想設計和建造,終於在公元989年把這座佛塔建成。

木塔共八角十三層,高120米,上安千佛萬菩薩,塔下作地宮,供奉佛祖的舍利子,造工精細,木塔在京城諸塔中最高,“其土木之巨集偉,金碧之炳耀,自佛法入中國,未之有也。

”因此該塔被稱為“天下之冠”。

初建成的塔向西北傾斜,有人問喻浩緣由,他說京師無山,又多西北風,離此地不遠又有大河流過,用不到百年的時間,塔受風力作用和河水浸岸的影響,就自然會直過來了,並預言此塔可存在七百年不會倒塌。

但令人遺憾的是,這個木塔在宋仁宗慶曆四年,就是公元1044年夏天,便被雷火所焚,僅存在五十多年。

到了皇佑元年,宋仁宗下詔在距此塔不遠的夷山上,仿照木塔的樣式建造了我們今天所看到這座鐵色琉璃磚塔。

鐵塔是因其卓絕的建築藝術聞名遐邇的`。

鐵塔現高55.88米,平面作八角形,十三層樓閣式,底層每面闊4米多,向上逐層遞減,層層開設明窗,一層向北,二層向南,三層向西,四層向東,以此類推,其餘皆為盲窗。

設計明窗,除有采光、通風、瞭望之用,還能減緩強風對塔身的衝擊力。

明代嘉靖、萬曆年間,又在塔心柱正對明窗之處,鑲嵌了琉璃佛磚,保護塔心柱免受風力侵蝕。

遠看近觀,鐵塔彷彿是一座木塔,玲瓏剔透。

原來設計師在設計建造鐵塔時,採用仿木結構,它以許多形狀大小各異的“結構磚”相組合。

這些結構磚,就像經過斧鑿的木料一樣,有榫、有眼,組裝起來,嚴密合縫。

塔身的簷、椽、瓦等,也俱為琉璃磚所成。

磚型的規格化是我國佛塔建築的一大進步,可以砌出各種仿木結構,這些特點使鐵塔在我國佛教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粗壯的塔心柱是支撐塔壁,抵禦外力的核心部分。

各種不同用途的外壁磚瓦構件通過登道與塔心柱緊密銜接,異常堅牢,渾然一體,具有很強的抗震能力。

九百多年來,鐵塔歷經地震、暴風水患,特別是1938年5月,日軍用大—炮對鐵塔進行轟炸,北面從第四層至第十三層的各級簷角、塔壁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毀壞,但仍然屹立。

對此,民間老人們解釋說:鐵塔作為一座佛塔,經歷如此多的災難而不倒塌,是受佛祖保佑的結果。

佛教相信三世輪迴,所以當地信佛的老人常告訴遊客,如果你圍繞鐵塔左繞三圈,右繞三圈,佛祖將保佑你一生平安。

鐵塔外壁鑲嵌的花紋磚有五十餘種,花紋圖案包括飛天、降龍、麒麟、坐佛、玉佛、菩薩、獅子、伎樂、花卉等,造型優美,精妙生動,具有鮮明的宋代藝術風格。

鐵塔原建於夷山之上,後來由於黃河泥沙沉積,將夷山及塔基淤沒。

據《如夢錄》載,基座闢有南北二門,向南一門匾曰:“天下第一塔”。

基座下有一八稜方池;北面有小橋跨池而過,由小橋進北門入塔。

由此可以想見,當年鐵塔如同一株破水而出的芙蓉,亭亭玉立,更使塔身外觀出落得挺拔靈秀,瑞麗舒展。

鐵塔內遏磚砌登道,繞塔心柱盤旋而上,歷一百六十八層臺階可至塔頂。

登到第五層,可以看到城內景色;登到第七層,可以看到城外原野;登到第九層,可以看到浩瀚奔騰的黃河,領略到黃河號稱“天河”的含義;登到第十二層,則祥雲纏繞,雲霧撲面,似入太空幻景。

此即著名的古開封汴京八景之一的“鐵塔行雲”。

詩曰:“浮圖千尺十三層,高插雲霄客倦登。

潤彩氤氳疑錦繡,行人迢遞見觚稜。

半空鐵馬風搖鐸,萬朵蓮花夜放燈。

我昔憑高穿七級,此身煙際欲飛騰。

”每當風度雲穿時,環掛在塔身簷下的每層八個共一百零四個鐵鈴悠然而動,叮噹作響,更讓人心曠神怡、留連往返。

細心的遊客在欣賞這座卓絕的建築藝術時,總能驚奇地發現眼前的鐵塔是座斜塔,已向東南方向傾斜。

看來,喻浩先生當年的擔心並非多餘!

在鐵塔西百米處,是一座重簷偉閣、漆棟畫樑的大殿,名叫“接引殿”。

周圍由二十四根大柱支撐,青石欄杆。

望柱上雕刻有形態各異的九十六隻小獅子。

殿內矗立著一尊高大慈悲的站佛,他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俗稱接引佛。

這尊高大的接引佛像,是宋元時期用全銅鑄造的,身高5.4米,重12噸,赤足站立,胸前鑄有象徵吉祥的萬符號。

穿有山水雲朵花紋的袈裟法衣。

左手禪定在胸,右手下垂指地,表示能滿足眾生的願望,接引眾生到達西方淨土的極樂世界。

最上方有一“光明無量”的匾額。

開封導遊詞 篇3

在建築形式上,開封府依照北宋李誡的《營造法式》修建,佈局規整,莊重典雅,高挑的屋脊、精細的彩繪,處處體現了宋代的建築風格。它以府門、儀門、正廳、議事廳、梅花堂為中軸線,輔以天慶觀、明禮院、潛龍宮、清心樓、牢獄、英武樓、寅賓館等五十餘座大小殿堂、樓宇,根據陳展內容的不同,大體分九個展區:

1、以儀門、鳴冤鼓、戒石、大堂等為主題的府衙文化區;

2、以梅花堂包拯倒坐南衙為主題的包拯傳說文化區;

3、以太極八卦臺、三清殿為主題的道教文化區;

4、以典獄房、牢獄為主題的刑獄文化區;

5、以桂籍堂、拱奎樓為主題的教育科舉文化區;

6、以英武樓、校場為主題的遊藝文化區;

7、以清心樓歷任府尹事蹟為主題的府尹人文文化區;

8、以宋太宗、宋真宗為主題的潛龍宮帝王文化區;

9、以範公閣、曲橋、明鏡湖、弦月山為主題的休閒文化區。

樹立在正廳院裡的巨石,就是“戒石銘”。其南面鐫刻“公生明”,提醒官員只有公正,一心為公,才能明察秋毫,才能清正廉明;其北面的“爾奉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在告誡官員們要潔身自好,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繞過戒石銘,便是開封府的正廳,是北宋開封府長官釋出政令,處理政務以及府衙舉行重大活動,公開審理要案的地方。大堂有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大堂前就是大家熟知的“龍頭”“虎頭”“狗頭”三口銅鍘,令人望而生畏。梅花堂坐落在一個梅花飄香的小院之中,它是傳說中包公倒坐南衙的地方。

隨後來到的院落是潛龍宮。據記載它是宋仁宗為紀念他的父親宋真宗曾任開封府尹而建造的。而後的大殿是潛龍殿,殿內是三位皇帝的雕塑,他們在沒做皇帝之前都曾做過開封府府尹或開封府府牧,所以有人說開封府藏龍臥虎之地。

明禮院坐落在開封府的東北角,是開封府的科舉教育文化區。院內的建築是“拱奎樓”,它的一層大廳是北宋科舉時的解試考場。

其後的小樓,叫“桂籍堂”,它是每次科舉之後,開封府把本府中舉的考生重新造冊,在孔子像前隆重舉行“入桂籍”典禮,爾後就把名冊珍藏在這裡的地方。

由於北宋時道教被尊為國教,所以在開封府中建有一座有關道教的天慶觀。走近庭院,會看到一個巨大的太極八卦臺以及道教主題建築——三清殿。

開封府校場的主題建築“英武樓”是開封府的演武迎賓場所和宋朝科舉時武舉考試的場所。

開封府的西南角是刑獄文化區,也稱“府司西獄”。設有獄神廟、囚車、獄神皋陶,並形象地展現了宋代刑罰的一些場面。

重建的開封府,位於開封包公湖東湖北岸,依北宋營造法式建造,以正廳(大堂),議事廳,梅花堂為中軸線,輔以天慶觀,明禮院,潛龍宮,清心樓,牢獄,英武樓,寅賓館等五十餘座大小殿堂。

現所看到的開封府,是以宋代開封府衙為原型重新修建的主題文化景區,與位於包公西湖的包公祠遙相呼應,形成了“東府西祠”樓閣碧水的壯麗景觀,是國家4A級景區。

開封導遊詞 篇4

大宋.東京夢華

演出實景期工程,反映了皇家園林建築的巨集偉,園中還建有大型宋代遊樂場所,盪鞦韆、蕩宋船、知難而進、進退兩難、平衡競標等宋代民間娛樂設施讓您盡情恣意,每天晚上,開封市在該園巨資打造的大型水上實景演出《大宋·東京夢華》,極度華麗的視覺場景更是深深吸引著中外遊客。

宋都御街

位於開封市中山路北段,是為再現宋代御街風貌,於1988年建成的一條仿宋商業街。據史記載:北宋的東京城富麗堂皇,其中最重要的一條街道就是御街了。御街是東京城南北中軸線上的一條通關大道,它從皇宮宣德門起,向南經過裡城朱雀門,直到外城南薰門止,長達十餘里。是皇帝祭祖、舉行南郊大禮和出宮遊幸往返經過的主要道路,所以稱其為“御街”,也稱御路,天街或者宋端禮街。包公祠位於開封市包公湖畔,佔地一公頃左右。主展區有大殿、二殿、東西配殿、迴廊、碑亭、大門、二門等,陳列包公銅像、銅鍘及包公斷案蠟像、包公史料典籍、《開封府提名記碑》、碑文等。風格古樸,莊嚴肅穆。

大相國寺

大相國寺位於開封市中心,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寺院,始建於北齊天保六年(555年)。傳說中,原為戰國魏公子無忌——信陵君的宅院。後寺院毀於戰火,唐景雲二年(公元711年)重建。該寺歷史悠久,是我國漢傳佛教十大名寺之一,在中國佛教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廣泛的影響。相國寺原名建國寺,唐代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因紀念其由相王登上皇位,賜名大相國寺。北宋時期,相國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擴建,佔地達500餘畝,轄64個禪、律院,養僧千餘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國佛教活動中心。《水滸傳》描寫的魯智深倒拔垂楊柳的故事,就發生在其所轄之地。後因戰亂水患而損毀。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修。目前儲存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八角琉璃殿、藏經樓、千手千眼佛等殿宇古蹟。1992年8月恢復佛事活動,復建鍾、鼓樓等建築。整座寺院佈局嚴謹,巍峨壯觀,20__年被評定為國家AAAA旅遊景點。

開封導遊詞 篇5

從天王殿出來,大家眼前的這座雄偉建築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是相國寺的主殿,氣勢恢巨集,被譽為“中原第一殿”。殿高約為13米,周圍及月臺的白石欄杆上的鏤刻獅子,刻工精巧。殿內供奉橫三世佛,正中是婆娑世界教主釋迦牟尼,西邊的是西天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東邊的是東方淨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釋迦牟尼佛祖能夠滿足信徒的一切願望,阿彌陀佛會接引修成正果之人到西方極樂淨土,藥師佛可清除眾生的一切痛苦。三世佛背後是大型雕塑海島觀音,表現的是南海觀音普渡眾生的場面。中軸線上的第三個佛殿叫羅漢殿,八角造型,俗稱八角琉璃殿。造型獨特,在中國佛教寺院中可謂獨一無二。殿簷周圍遊廊環繞,殿中一院,有八角亭聳立。八角亭中站立一尊3米多高的四面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說到這尊千手千眼觀音,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據說古時有一個國王病重,百治不愈,無奈之際,求助於一個遊方各尚。和尚說,我給予你一個仙方,但需你親人的一隻手,一隻眼做藥方,方能見效。國王召見他的三個女兒,大女兒和二女兒都不願意。只有三女兒站出來說:我年輕無憂,就讓我來幫助父王吧!她毫不猶豫地抽刀斷下一臂,剜下一眼,做成藥引。國王用藥後,竟奇蹟般地康復了。這個故事廣為流傳,竟然讓佛祖知道了,佛祖大為感慨,說這就是我們推崇的孝道啊!我要給她重新安上手眼,重塑全身讓百姓都對長輩行以孝道。佛祖的話經傳令官傳下來,因為中國話“全”與“千”相近,竟傳成了“千”,所以就有了這個千手的造像。最後一座高大的二層建築是藏經樓,是相國寺儲存歷代佛經的地方。樓中景緻豪華,佛龕中端放一尊盈盈含笑的釋迦牟屁白玉佛,是海外華僑所贈,雕刻精美,材料珍貴,堪稱一品。

開封導遊詞 篇6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天波楊府,我是你們的導遊。

天波楊府是北宋抗遼民族英雄楊業的府邸,位於北宋首都東京(今開封市)城內西北隅,天波門的金水河旁,故名“天波楊府”。因楊業忠心報國,楊家將世忠良,宋太宗趙光義愛其清正剛直,不善巧言諂媚的性格,敕在天波門的金水河邊建無佞府一座,賜金錢五百萬蓋“清風無佞天波滴水樓”。並親筆御書“天波楊府”匾額,下旨凡經天波府門前通過的滿朝官員,文官落轎、武官下馬,以示敬仰。

天波楊府建築佈局由東、西、中三個院落組成,其建築規格按當時正一品武官級別修建,與楊業受封太尉和大同節度使的官職相一致。

楊業(俗稱令公)的祖先是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人,到楊業時遷往太原,其父楊信是五時抗遼的著名將領,曾鎮守過河曲(今山西河曲)和麟州。楊業原名重貴,是五末年割據太原一帶的北漢政權的將領。由於他勇敢善戰,人稱“楊無敵”。北漢統治者劉繼元替他改名劉繼業。在北漢時期,楊業做過建雄節度使,鎮守今山西縣。由於契丹的侵擾,經常發生武裝衝突,北宋政權建立後,楊業一度勸說劉繼元歸附宋朝,共同抵抗契丹,劉繼元沒有答應。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圍攻太原,北漢割據政權垮臺,楊業恢復原姓,成為北宋王朝的一名將軍。這時,他已五十多歲。宋太宗知道他熟悉北方邊疆情況,委派他為州(今山西縣)剌史。

楊業的妻子折氏,是一個很有軍事才能的人。她出身於雲州(今山西大同)大族。她的祖父、父親和兩個兄弟都是邊關將領,在後周和北宋先後鎮守過府州(今陝西神木東北),多次與契丹交戰,保護北方的邊防門戶。出身於武裝世家的折氏,善騎射,能征戰,曾幫助丈夫楊業鎮邊建功。今山西保德折富村還有折太君墓。在傳統戲曲中,都作“佘太君”,是由於“折”、“佘”讀音相近的關係。

七朝古都開封,自北宋以來素有“文包武楊”之美稱,楊家將的英雄故事,在北宋中也已在民間廣泛流傳。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曾稱讚楊業、楊延昭“父子皆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裡八野豎,皆能道之。”楊家將的故事千百年流傳下來,家喻戶嘵,說明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具有光榮的愛國鬥爭傳統。人民總是懷念、尊敬歷史上抗敵愛國的英雄人物。當年“包青天”的清政廉潔為後人樹立了吏治的典範,因而受到歷史百姓的崇敬,北宋以楊業為表的楊家將滿門忠烈捍衛祖國不顧個人安危捨生忘死的獻身精神是我們宣揚愛國主義的榜樣。

楊家將經過千百年的流傳,在中國歷史上久負盛名,他們的英雄業績將伴隨著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永存史冊,光照後人。

好,遊客朋友們,天波楊府就為大家講解到這兒,謝謝各位的支援!

開封導遊詞 篇7

各位遊客朋友:

大家好!歡迎你們來到包公祠參觀遊覽。“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辯忠奸……”來到古城開封,相信大家自然就會想起北宋名相——包拯。包拯是中國歷史上家喻戶曉的著名清官,他一生愛國愛民、不畏權貴、執法如山,人們頌稱他為“包公”、“包青天”。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在包公祠裡走近包公,去了解一下這位歷史先賢的傳奇一生……

據史料記載,早在金、元時期,開封就建有包公祠,歷經金、元、明、清歷代。現在的包公祠為國家首批4A級旅遊景點,它於1983年在原址上恢復重建,是海內外規模最大、規格最高、資料最全、歷史最為悠久的包公紀念場館。包公祠由大門、二門、照壁、碑亭、二殿、大殿、東西配殿、半壁廊、靈石苑、假山等組成,它凝重典雅,具有濃郁的宋式建築及園林風格,它不僅是開封、也是中原旅遊區的重要景點。

好了,現在請大家隨我往裡面參觀。這是包公祠的二門,首先映入大家眼簾的是門頭懸掛的這塊匾額,”德昭古今”四字,表明了歷代人民對包公清正無私的無限敬仰,也是對包公精神最好詮釋和寫照。大家再來看這朱漆紅門,這其實是封建社會嚴格等級制度的體現,是權威的象徵,在古代它不是普通百姓可以用的,紅門上有門釘,建築上稱做“漚釘”,它數量的多少直接反映了不同的地位和等級。比如說,皇帝的宮門上是九釘九帶,也就是九排門釘,每排九個,因為九是最大的奇數,而奇為陽,陽世即人間,九釘九帶表示唯我獨尊的帝王之尊。皇帝以下王公大臣按職位高低依次減少,包公是北宋時的重臣,所以門前也是帶有相應級別數量門釘的。

往前看,前面一座石牆遮擋了大家的視線,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照壁。它的作用一是遮擋人們視線,不讓人直視正堂,使庭院更顯曲折幽深;二是阻止傳說中不會轉彎的小鬼和煞氣的進入,保佑主人家吉祥平安。但是,這種色調灰青、圖案簡潔明瞭的照壁卻不多見,這使得包公祠更加的莊嚴肅穆。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包公祠的中院,這裡安靜幽雅,花香四溢,我們看到東西兩邊各有碑亭一座,東邊碑亭內是明朝人胡謐在公元1473年為開封府重修包公祠而寫的《包孝肅公祠記》。碑文開頭就說“開封府故有宋包孝肅公祠,蓋祀其知開封時功也”,意思是開封府原來就有宋朝包孝肅公的祠堂,是以祭祀來紀念他擔任開封知府時的功績的。請大家再看這裡,“祠在府治廳事北,創始未詳,歲月曆金、元以迄我朝”,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包公祠在開封府衙辦公大廳的北面,始創年月不詳,但經歷了金、元等朝代,直至我們明朝。這就充分證明了開封包公祠的悠久歷史。西邊亭子石碑上刻的是1988年河南大學教授於安瀾先生寫的《重建包公祠記》,這也是人們對包公深切懷念的最好見證。

下面請大家隨我來參觀各個殿堂,我將為大家詳細介紹有關包公的生平事蹟、清政美德以及種.種神奇的傳說。

這裡是包公祠的二殿,展出的是有關包公的正史資料。包拯,字希仁,安徽合肥人,生於宋真宗鹹平二年(公元999年),卒於宋仁宗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享年64歲,據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包拯少年家貧,28歲取進士,歷任知縣、知府、監察御史、轉運使、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御使中丞、三司使、樞密副使等職,並出使過契丹,死後諡號“孝肅”。他的政績和特點主要是:執法如山、鐵面無私、關心民苦、為民請命、努力改革、興利除弊、嚴懲貪汙、廉潔清正。包拯的所作所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從根本上說是從維護和強化北宋王朝的長治久安出發,企圖用抑制和相對減輕剝削的方法來緩和階級矛盾,以鞏固其統治。但他的某些主張和作法在當時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有關包公的故事和傳說自我國宋、元時期就在民間流傳開來。至今,已形成了內容極為豐富多彩的包公文學藝術形象,深受廣大勞動人民的敬仰和愛戴。

在這裡,我想請問各位朋友,大家心目中的包公是什麼樣子的呢?是不是面如黑炭,高大威猛,頭上還有個月牙呢?其實啊,這只是我們心目中包公的形象,那麼歷史上的包公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呢?請看這幅手捧牙笏、身著官服的全身畫像,畫像線條清晰如新,人物神情生動,它逼真地再現了包公當年的風度和儀容,原來,包公的廬山真面目是這樣一位文質彬彬的白面書生呀!那為什麼傳說中的包公是黑臉呢?大家知道包公的故事宋代以後就被搬上了舞臺,戲劇家們按照包公剛毅的性格,用黑色臉譜來展示包公鐵面無私的高大形象。久而久之,包公黑麵威猛的形象就牢牢的樹立在人們的心目當中了。這幅畫像是清代石刻的完整拓片,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物和藝術傑作。從銘文上我們可以瞭解到:清朝光緒年間,粵東督學徐琪道經合肥包公的後代家中,看到了一張珍藏的包公畫像後,非常激動,決定捐資把畫像鐫刻到玉石上,並賦詩讚頌,供後人觀瞻紀念。

令人感動的是包公晚年留下的家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髒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包公的錚錚鐵言,表明了包公疾惡如仇,清廉治家的高貴品質,讓子孫後代永遠牢記家法,恪守祖訓。真可謂:“留言訓後嗣,清廉樹家風”了。家訓的內容由於它的詞正言切、大義凜然,被載入《宋史》和《能改齋漫錄》等書中。

古人曰:“詩言志,歌詠言”。包拯進京前寫了首明志詩,也是唯一留下的一首詩作:“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從包公這首詩的意旨、氣勢和遣詞練句上,我們可以深切地品味到詩如其人,使一個大義凜然、正氣沖天的包公躍然紙上,包公上報朝廷,下安百姓,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終於成就了這位揚名千載的傑出人物。

這裡最引人注目的是《開封府題名記》碑,碑上記載著北宋從建隆元年到崇寧四年,147年間183位開封府尹的姓名和上任年月,包拯為第93任,以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時年59歲。從這塊碑上我們可以看到,包公的任期是從嘉佑2年2月到次年6月。在開封府任職一年零四個月。大家看,碑上所記比較有名的歷史人物還有寇準、范仲淹、歐陽修等,但唯獨包拯的名字已模糊不清,這是因為千百年來,前來參觀此碑的人們總要情不自禁地觸控或指點包公的名字,天長日久,竟在石碑上摸出了一道深深的指痕。這種現象在南宋時就曾有人記述過,“開封府尹題名,獨包孝肅姓名為人所指,指痕甚深。”這充分反映了包公是多麼受世人的尊敬和愛戴。

這邊“齊山”二字是包公在北宋至和3年任池州知州時,親筆留下的真跡,字跡至今仍清晰可辯,右側的題款——“宋刺史包拯書”,系後人誤刻。

這是包公逝世後的墓誌,是1973年合肥市在清理包公墓地時發現的。墓誌銘的作者是吳奎,曾與包公同朝為官。它為人們研究包公提供了最為寶貴的資料。此碑高122釐米,寬120釐米,這裡是原碑拓片。

好了,現在我們進入了包公祠的後院,這座青煙嫋嫋,清心雅緻的院子坐落著大殿和東、西配殿。首先讓我們進入東殿,這裡以蠟像和壁畫的形式展示了有關包公的演義故事和歷史傳說。這組群塑蠟像就是人們所熟知的《鍘美案》,蠟像形神具備,栩栩如生,正向大家展示著一個膾炙人口的感人故事。大家看,公堂之上,包公不畏權貴,執法如山,手託烏紗,下令行刑,寧肯丟官罷職,也要為民除害,怒鍘忘恩負義,殺妻滅子的駙馬陳世美,替秦香蓮母子伸張正義。你看那皇姑、國太手指包公,盛氣凌人,以權壓法,企圖救下駙馬。可陳世美有皇權撐腰,雖被拿下仍不服氣。秦香蓮領著一雙兒女,表情複雜,內心充滿了絕望、仇恨和渴望的情感。朋友們對包公的三口銅鍘都不陌生吧,相傳這是包公陳州放糧時仁宗皇帝所賜,龍頭鍘用於皇親國戚,虎頭鍘用於貪官汙吏,狗頭鍘用於刁民惡棍。請問,那鍘陳世美使用的是哪口銅鍘呢?對了,是龍頭鍘,因為他是駙馬。據說這銅鍘是由皇帝的三道御札演義而來,結果變成先斬後奏的三口銅鍘了。

這幅仿古畫叫《開封府盛景圖》,它場面恢巨集,描述了南衙開封府的壯觀情景。畫面的正中央是開封府大堂,整個建築佈局嚴整,氣勢巍然,卻沒給人以森嚴和畏懼的感覺。因為包公上任後改變了衙門的作風,允許告狀者直入公堂,由自己陳述是非曲直。另外,一般的衙門的照壁內是不許閒人進入的,可這幅壁畫上,我們可以看到有不少人正行走在其中,有的還津津有味的在觀看牆上的佈告,似乎又在為包公懲治了某個貪官而歡欣鼓舞。

這是一幅北宋時期的水磨圖景,它的名字叫“閘口盤車圖”。圖中河旁的閘口上有一座官營的磨面作坊,水磨正在轉動磨面,周圍有許多苦役在忙著搬運幹活,在左上磨旁的茅亭中是監督幹活的官吏,一苦一樂,對比十分鮮明。在畫面的右下方是一座酒樓,前面搭有“綵樓歡門”。整個畫幅細緻工整,反映了北宋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參觀西殿,這裡以模型和壁畫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包公的歷史故事及清德美政。這些壁畫表現的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包公故事,如:“端州擲硯”、“陳州放糧”、“國法無親”、“怒鍘親侄”、“重開惠民河”、“出使契丹”等,故事曲折生動,集中反映了包拯居官清廉、愛國憂民、鐵面無私的高貴品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在包公這裡得到體現。他不僅是一個斷案如神的清官,在治國方略上也卓有建樹,閃爍著人類文明與智慧的光芒。這裡除壁畫歷史故事外,還展示有宋代官轎、官船等水路工具,包公的官服以及開封府模型等,請大家隨意參觀。

來到大殿我們看到,“正大光明”四個浩氣凜然的大字下,包公蟒袍冠戴、端坐於方背靠椅,勁正如鬆,巍然如山。包公方面闊額,長髯飄胸,有凜凜不可予奪的威嚴風儀,他雙眉微蹙,若視若思,常懷以悠悠報國為民的忠正心胸。請再看他的雙手:一手扶椅、一手握拳,在平穩自然的虎威中,似乎又能讓人感到一種呼之慾起的動勢和力威,令人肅然起敬。這是集歷史、思想、藝術和傳說於一體的包公的傳神寫照。這尊銅像高一丈零六寸,重2.5噸,古香古色、端莊肅穆,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和藝術價值。

大家看包公銅像的帽翅,是不是感覺比一般的宋代官帽上帽翅要長一些呢。這又是一個傳說啦,當時仁宗皇帝對包公非常器重,每天視朝時都想見到包公商議朝政,可包公的個頭較矮,文武百官朝拜時,皇帝很難一眼見到,便特意嘉奉給包公較長的帽翅。仁宗皇帝對包公的恩寵不僅在生前,包公死後他還親自前往包家弔唁,並停朝一天,以示衰悼!而且還特別恩准包拯做為陪葬大臣葬入宋陵之中。關於包公的嚴肅,開封民間還有一個傳說,“包公笑比黃河清”,人們要想看到他的笑臉,居然比黃河水變清還難。

大殿兩側陳列著反映包公真實生平和清廉品德的文物典籍。這裡有四幅彩陶壁畫,“不畏權貴”、“體恤民情”、“清正廉明”、“秉公執法”,形象地表現了包公剛正不阿,拒理力爭的可貴精神。包公作為家喻戶曉的清官形象,在人們心目當中矗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為世代敬仰。

走出威嚴肅穆的包公祠大殿,讓我們解開思緒,放鬆一下心情。現在大家來到的是包公祠的靈石苑,這裡湖光粼粼、清新秀美,與祠堂的威嚴肅穆相比更增添了一些雅緻,一邊是包公湖的波瀾壯闊,一邊是小橋流水、錦鯉臥波,讓人別有一番情致。好了,大家可以在這裡拍拍照,漫步包公湖畔,隨意欣賞一下宋式園林的別樣風情。

“春秋有序人民不虧時彥,宇宙無極偉業尚待後賢”。好了,遊覽過包公祠,相信大家對包公已經有了深刻的瞭解了吧!各位朋友,包公祠的講解就到這裡結束了,謝謝大家!

開封導遊詞 篇8

尊敬的各位遊客:

大家好!一路辛苦了!我是大家這次清明上河園之旅的導遊員。首先對各位遊客來河南參觀遊覽表示熱烈的歡迎!坐在我右邊的這位就是我們這次旅行的司機王師傅,我們兩個將為大家提供全程服務。在這次旅行中,如果您有什麼意見和建議就請您提出來,我們將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滿足您的需要。最後,預祝大家在這次旅行中能夠乘興而去,滿載而歸。

大家也許都是首次來到我們河南省會鄭州吧?那就請各位允許我為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的鄭州市吧!鄭州是河南省會,河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隋文帝開皇三年稱鄭州,這是鄭州稱號的開始。1948年10月22日鄭州解放設定鄭州市,鄭州開始了自己全新的發展歷程。1954年河南省會由開封遷往鄭州,鄭州成為省會城市。發展至今天鄭州正以其全新的面向人們展示它獨有的現代都市風貌,迎接著四方賓朋。好的,現在大家透過窗戶看到的就是二七,塔它是雙身並聯式塔身,塔全高63米,共14層。每層頂角為仿古挑角飛簷,綠色琉璃瓦覆頂。從東西方向看為單塔,從南北方向看則是雙塔。它是為紀念二七運動而建造的。如果說二七塔是歷史的見證。那麼環繞在他周圍的高大建築就是那崢嶸歲月之後盛開的美麗朵。看,那座掛有名人廣告標誌的大樓就是銀基商貿城。裡面有各種款式和不同檔次的服飾可以滿足大家的不同的需要。大家向前看,想必大家從那擁擠的人群就可以感覺到這是火站。對了,這就是我們鄭州的火車站。鄭州北站是亞洲最大最現代化的貨運編組站,這也就為我們鄭州的商城地位奠定了基礎。當然,鄭州優越的交通條件不僅表現在其鐵路的重要地位。同時107國道和310國道在此交匯有鄭州通往全省各地的公路網正在形成。現在遊客走高可以直達北京。這只是陸上,1997年新建成通航的新鄭國際機場是我國第二十一個國際機場和全國十大機場之一,這就為大家的空中之旅提供了方便。

好的,大家稍作休息。古城開封就要到了。我向大家在簡單介紹一下七朝古都開封。開封市我國首批公佈的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迄今已有2700年的歷史。開封之名源於春秋時期,因鄭國莊公取此地修築儲糧藏城,取啟拓封疆之意,定名啟封。漢獻帝時,為避漢獻帝之諱。將啟封更名為開封,這就是開封之名的由來。

大家請看,我們眼前的就是“金明池公園了”。它是在北宋金明池的遺址上重建的,當時的金明池和萬歲山是遙相呼應的,是皇家園林。起初金明池是為了操練水軍而建的,後來發展為龍舟竟技,不過僅供皇室觀看。這一盛事被一名畫家收入畫中,這幅畫就是《金明池爭標圖》。它的作者就是張擇端,而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清明上河園就是根據他的另一幅神品《清明上河圖》為藍本而建的。

朋友們,現在我們到了清明上河園景區門口,這裡每天都會舉行開園儀式,蔚為壯觀。看,咱們今天來得多是時候,正趕上包公迎賓的開園儀式呢。

觀看完開園儀式,現在就請大家隨我進園吧。進入清明上河園,迎面可以看到一幅長16米,高3米的大型浮雕,浮雕前是漢白玉巨石人像雕塑《情繫東京》,一代名師張擇端手持他的恢巨集歷史長卷《清明上河圖》歡迎您的到來。我們來認識一下張擇端和他的《清明上河圖》吧!

張擇端字正道,號文友,生於北宋,卒於南宋。年輕時遊學京師,擅長繪畫,曾任翰林圖畫院侍詔。為紀念張擇端,我國著名雕塑藝術家陳修林、龐王宣教授取中華石材之鄉山東萊州的白色花崗石這尊高大塑像,石像後面則為濃縮《清明上河圖》芸芸從生的浮雕,栩栩如生地再現了太平盛世時開封的繁華市景、民俗生活。《清明上河圖》中所畫的生活景物幾乎無所不包,真實地描繪了北宋東京開封城的繁華景象,清明上河圖是我們研究宋代經濟、文化、建築、科學等珍貴歷史資料,原作現存中國歷史博物館。

朋友們,清明上河園可看的地方數不勝數,咱們先去看看最為著名的虹橋吧!在《清明上河圖》上,我們可以看到一造型優美的木頂拱橋。據專家研究,《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為中國十大古橋之一,是著名的木拱橋,建於1050年,對當時北宋京城的水陸交通運轉暢通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後來毀於戰火。今天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拱橋,是仿照原圖建造的。現在大家能夠重登飛架的虹橋,應歸功於張擇端真切的視像描繪,應當感謝他給了後人重睹北宋京都風景線的機緣。重建的這座虹橋1998年建成,橋跨徑25米,高5米,跨度比為1:5,橋的兩邊設有四根望柱和四根9米高的立柱,頂部有一圓盤,上面泊立白鶴鳥,隨風轉動,對照下面的十字交儀木就知道白鶴所指的方向,這是古代的風向標。

走上虹橋,橋下就是史書上記載現在模擬的汴河。據史書記載,汴河始於戰國的魏,通於隋,暢於宋,上起河洛,下至淮泗,直通長江,為北宋南北貫通的大動脈。各地所產的糧食,所收的賦稅,各種奇珍異果都是沿著這條河運到京城來的。所以汴河對於當時的北宋可謂至關重要。由於舟船往來,客商眾多,於是在河的兩邊就出現了許多店鋪,舟船如梭,商賈雲集,這裡就成了最繁華熱鬧的地方。今天的虹橋下面,是東京碼頭,各位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蕩起宋式木船,飽覽北國水城的萬頃碧波。

走下虹橋,列位請看橋南路西這座腳店。門前搭起有三四層樓高的綵樓,店名“十千腳店”。如此有特色的店名其實在宋代是作為酒店的一種稱謂。北宋東京城只賣酒不造酒的酒店被統一稱為腳店。稱為“十千”的店名,又顯得店主頗具文才。“十千”一詞最早見於《詩經》,意指數量之多。三國時曹植《名都篇》中有“歸來宴平樂,美酒鬥十千”這時十千是作為一個計價單位一斗酒價值十千。到了唐代時“十千”這一詞就逐漸演變成“美酒”的代名詞。

作為主題公園,這裡一改名勝景區的枯燥和肅穆,全新演繹盛世的激情和狂歡。正當你沉湎於大宋的世俗民風時,冷不防就置身於一個精心編排的表演之中。大道上緩緩走來的正是鐵面無私的包拯,那邊廣場上龍爭虎鬥的原來就是劫法場救宋江的梁山好漢。穿過“

平橋觀魚”面前就是“上善門”了。園區“上善門”是按舊制還原建造高21.6米,總佔地面積1500平方米,是一座氣宇軒昂,巍峨壯觀的城門樓,門洞高8米,寬5米。在這裡可以拾級而上,登高遠眺,沐浴和風。在圖中“上善門”不僅是作為城市的防務建設,還起到了城鄉分界線的作用。

開封導遊詞 篇9

各位遊客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開封清明上河園。我是大家的導遊員小趙,我很榮幸陪同大家一起參觀遊覽,下面將由我來為大家講解清明上河園。

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它的情況。熟悉中國歷史和藝術的朋友可能都知道,《清明上河圖》是我國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的傳世名作,它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東京開封城的繁華景象。開封清明上河園以《清明上河圖》為藍本,按照圖中的佈局,採用宋代營造法式,結合現在建築方式,集中再現了原圖的風物景觀和民俗風情。清明上河園佔地面積600畝,其中水上面積170畝。整個園區大體分為南苑和北苑兩大景區,南苑重在表現市井生活、民俗風情,北苑重在表現皇家園村、宮廷娛樂。

遊客朋友們,大家好!現在我們所處的位置就是開封大型民俗主題公園——清明上河園的大門口。清明上河園是仿照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按1:1的比例原樣建造而成的,完美再現出宋代開封繁華如夢的盛景,使您一朝步人畫卷,一日夢迴千年!

來得早不如來得巧,我們正趕上隆重且具有濃厚宋代色彩的開園儀式。首先出場的是馬隊。騎手們個個身著宋式短裝,手擎彩旗,在一片沖天鑼鼓聲中呼嘯而來,分列場地兩旁。緊接著奔騰而出的是歡迎盤鼓,盤鼓手也是宋裝打扮,大鼓懸在腰間,動作整齊劃一,鼓聲震天,歡快豪放。最後在張龍、趙虎、王朝、馬漢簇擁下,一代名相包青天出場了,只見他鐵面黝黑,雙目有神,大步向我們走來。至此,馬隊手們手中旌旗揮舞,盤鼓手手中大鼓齊震,讓我們在“包大人”的帶領下,共同走進清明上河園吧。

現在我們走進的是迎賓門,您看到的這座大型人物雕像,就是《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張擇端,字正道,號文友,山東諸城人,宋代著名的宮廷畫家。年輕時遊學於京師,擅長畫舟、車馬、集市、橋樑等景物,風格自成一家。他創作的《清明上河圖》是以北宋東京開封為背景的長卷風俗畫。整個雕像高6米,重達30噸。您看,這位藝術大師手捧畫卷,凝視遠方,炯炯的目光彷彿是看透了800年來的風雲變幻、世事滄桑,又像是在祝福咱們古老開封的再次輝煌。

遊客朋友們,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東京碼頭。在《清明上河圖》中,這裡是一片舟船雲集、水運繁忙的景象。碼頭下面就是被人們稱為東京“生命之河”的古汴河。汴河是我國最早開發的古運河之一,它的歷史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360年,“戰國七雄”之一的魏國魏惠王為了稱霸中原,在這裡開挖了鴻溝,從現在的河南滎陽引入黃河水,向東經過開封,再到淮陽進入潁水,中原地區從此形成了以鴻溝為主體的水上交通網路,運輸狀況大大改善。秦朝末年,楚漢相爭,西楚霸王項羽和漢高祖劉邦就曾劃鴻溝為界。到了現在,中國象棋裡的分界線用的也是這條鴻溝。隋朝時,隋煬帝開通大運河,重新疏通了鴻溝,改名為通濟渠。通濟渠上起黃河洛陽、下至淮河涸水,直通長江,成為南北交通和文化交流的大動脈。當時名叫汴州的開封因為位於運河的中心而逐漸興盛起來,唐代改稱汴河,“安史之亂”以後,長安、洛陽遭到嚴重破壞,開封的地位更加突出。可以說,正是靠著這種有利的地勢,開封才取代長安和洛陽,成為聞名於世的七朝古都。

開封導遊詞 篇10

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就是開封大型民俗主題公園清明上河園門口,許多熟悉中國歷史和藝術的朋友們可能都知道,《清明上河圖》是我國宋代著名畫家的傳世名作,畫中描繪了宋代京都開封的生活和景色,是有關專家研究我國宋代歷史最簡潔的圖文資料。開封清明上河圖以《清明上河園》為藍本,按照圖中佈局,利用宋代營造法式,結合現代建築方法,集中再現了原圖的風物景觀和民俗風情,使您“一朝步入畫卷,一日夢迴千年”。

一起走進清明上河園,現在我們看到一幅長16米,寬3米的大型浮雕,浮雕前是漢白玉石人像雕塑《情繫東京》。一代名師張擇端手捧恢弘曆史長卷《清明上河圖》歡迎您來到清明上河圖。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張擇端和他的《清明上河圖》吧!

張擇端字正道,號文友,山東諸城人,生於北宋,卒於南宋。年輕時曾遊學京師,擅長繪畫,曾任翰林圖畫院侍詔。為紀念張擇端,我國著名雕塑藝術家陳修林教授取中華石材之鄉山東萊州的百色花崗石創作出了這尊高大塑像,石象後面則濃縮了清明上河圓,栩栩如生的再現了太平盛世時開封的繁華景象和民俗生活。

清明上河圖長525釐米,高25、5釐米,既有鉅商富賈,也有街頭小販,既有城樓虹橋,也有行舟路人,就連算卦先生也能看的到。專家還發現了店鋪中的算盤,算盤這種世界上最早的計算工具究竟何時發明,目前專家們也無法考證,但清明上河圖上的算盤可以肯定的說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圖文資料裡最早見到的。清明上河圖是我們研究宋代經濟、文化、建築、民俗珍貴的歷史資料。在現在收藏與中國歷史博物院。

現在清明上河園景區呢,佔地500畝。其中水面120畝,總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仿照原圖設驛站、民俗風情、特色食街、宋文化展示區、花鳥魚蟲、繁華京城、休閒購物和綜合服務等八個功能區,並設有校場、虹橋、民俗、宋都等四個文化區。遊覽清明上河園,你可億跨虹橋,等上善門,下榻古驛站。

現在我們所在的橋是虹橋,下面的河是汴河,據史書記載,汴河始於戰國時的魏,通與隋,暢於宋,上起河洛,下至淮泗,直通長江,是北宋南北貫通的大動脈。各地所產的糧食,所收的賦收都是沿著這條河運到京城來的。汴河對於當時的北宋來說至關重要。由於舟船如梭,商賈雲集。今天的虹橋下面是東京碼頭,諸位感興趣的話,可以黨旗宋木船飽覽北國水城的萬頃碧波。

清明上河園展現的是宋文化,大家已經發現了裡面的工作人員都是穿著宋朝服裝。還有宋朝特有的東西,對,你們看,這兩位算卦,他們是我們清明上河園專門從武當山請來的,據說算的挺準的。另外,園裡還有還有一些宋朝的表演節目。如王員外招親,馬球賽,梁山好漢劫法場等。現在王員外開始招親了,漂亮的小姐已經登上繡樓了,大家現在去看搶繡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