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坎兒井導遊詞(通用9篇)

欄目: 導遊詞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9.04K

坎兒井導遊詞 篇1

坎兒井,與京杭大運河、萬里長城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它位於中國新疆吐魯番地區,總數達1000多條,全長約5000公里。坎兒井是荒漠地區一種特殊的灌溉系統

坎兒井導遊詞(通用9篇)

坎兒井的結構,是由豎井、明渠、暗渠和出水口四部分組成的,天山和一些雪山春夏時節,會有大量融化的雪水和雨水順勢流下山坡。聰明的維吾爾族老鄉們利用山的坡度,巧妙的創造了坎兒井,引地下暗流來灌溉農田。

維族老鄉們總覺得只有活水才是乾淨的,所以坎兒井的水全是流動的,沒有一點死水。維族老鄉每家每戶都有一個洗手壺,每次洗手時用水衝三下,既乾淨又不浪費。他們不讓你碰明渠、暗渠的水,不然喝的就是別人的洗手水。可到了出水口,熱情的維吾爾族老鄉就會讓你喝個夠。吐魯番的小夥姑娘們天天喝坎兒井的水,面板又白又嫩。

坎兒井是中國少數民族的智慧結晶,是可供萬千人使用的水源寶藏。所以我們一定要保護好坎兒井,讓我們的子子孫孫都喝到這清冽甘甜的水,用我們的實際行動響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號召。

坎兒井導遊詞 篇2

新疆坎兒井至今已有20__年的歷史的古代水利工程,是一項偉大的發明,是吐魯番綠洲的生命之源,被人們譽為“奇蹟”。它與長城、京杭大運河相媲美,被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與四川的都江堰、廣西的靈渠並列,被譽為中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坎兒井由暗渠、豎井、明渠、澇壩(蓄水池)等四個部分組成,它的主體深藏於地表之下,又分積水段和輸水段。

暗渠一般高度為1.5米至1.7米,寬度為0.6至0.7米,總長5公里左右,最長的可達到20公里。全新疆坎兒井最多時達到1784條,暗渠總長度為5272公里,豎井總數為172367眼,年出水量為8.58億立方米。目前全疆有水坎兒井只剩下614條,年出水量僅剩3.01億立方米,其中,吐魯番地區有水坎兒井404條,年出水量2.31億立方米,在一些鄉村仍然是灌溉、飲水和維持生態的主要水源。

為向國內外宣傳、介紹坎兒井的歷史、文化及其在乾旱區生態環境中的作用,新疆坎兒井研究會於1992年在吐魯番投資興建了坎兒井樂園。新成立時樂園內有陳列著反應坎兒井歷史的書畫、圖片、模型、實物、以及國家和自治區領導題詞的坎兒井展廳,近十畝葡萄園和以一個豎井為主的坎兒井暗渠參觀點。是規模小、設施比較簡落、知名度不太高的一個旅遊景點。經過十多年的滾動發展,尤其是近幾年來按照已批准的總體規劃進行建設、提高服務質量和人員素質,成了全疆乃至全國著名的旅遊景點。

坎兒井樂園內有三條坎兒井,主要參觀的坎兒井暗渠選擇在最具典型的、有800年曆史的米依木·阿吉坎兒井的下游部分,遊客在十幾米地下的、絕對安全的100米參觀通道內領略坎兒井暗渠和豎井的原貌。坎兒井是古代水利工程、歷史文化遺產,坎兒井樂園又是坎兒井研究會創辦的旅遊景點,因此我們的特點是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儘量讓國內外遊客真正的瞭解坎兒井的歷史,它的偉大以及沒有坎兒井就沒有吐魯番綠洲文明這樣一個事實。因此樂園內的每一個參觀專案與坎兒井和他的歷史有關,樂園大門很形象地反映坎兒井的全貌,是一個坎兒井的縮影;兩座木製“高車橋”反映坐著高輪車、喝著坎兒井水尋找幸福的古代吐魯番“高車人”的生活情景;新落成的坎兒井博物館以圖片、動態模型、事物等通俗的方式展現了坎兒井的結構、分佈、功能、歷史演變、研究成果、各級領導的關懷等內容,為人們能夠大體瞭解坎兒井提供了一個較為簡便的途徑。坎兒井施工展示區反映坎兒井地面施工的全部過程;葡萄園內遊客品嚐用坎兒井水澆灌的葡萄;還有葡萄晾房、葡萄長廊、維吾爾歌舞演出場等景觀。在坎兒井樂園內到處都洋溢著坎兒井文化氣氛和有關坎兒井的娛樂活動,他是獨具特色的旅遊景點,是向全世界介紹坎兒井歷史文化的視窗。是向青少年們介紹先輩們的勤勞、智慧,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坎兒井樂園20__年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20__年被評為全國十里風景區。

坎兒井導遊詞 篇3

各位遊客:

來到吐魯番,人們不禁會問:素有“火洲”、“風庫”之稱,氣候極端乾燥的地方,怎麼會出現大片的綠洲?其中有什麼奧祕呢?奧祕就是分佈在新疆大地上的坎兒井群,它猶如人體的血脈,延展到茫茫戈壁,灌溉了新疆的大片土地。奇妙的坎兒 井,又在吐魯番分佈最廣,成為生命之泉,常綠之源,澆灌著吐魯番滴翠的葡萄和甘甜的瓜。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參觀這一舉世聞名的灌溉工程。

坎兒井的結構→坎兒井的建造方法

遊客們,現在我們來到了坎兒井樂園,首先請跟我前往坎兒井博物館去了解一下坎兒井的建造情況。

坎兒井是生活在新疆的各族勞動人民根據本地氣候、水文特點創造出來的一種地下引水工程,新疆大約有坎兒井1600條,其中以吐魯番最多最集中,據統計,吐魯番的坎兒井 共有1158條,總長約5000公里,相當於從烏魯木齊到哈爾濱的里程。坎兒井堪稱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地下水利工程之一,被地理學界的專家稱為“地下運河”,並與長城、京杭大運河合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工程。

對於坎兒井您可能早有所聞,不過對它的結構也許不很清楚,現在我就向大家介紹一下。坎兒井古稱“井渠”,坎兒也就是“井穴”的意思,由立井(豎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表渠道)和澇壩(蓄水池)四部分組成。

坎兒井之所以能在吐魯番大量修建,是與這裡的自然條件分不開的。首先吐魯番盆地地勢很低,低於海平面以下的面積就有2085平方公里,而且吐魯番四面環山,每年高山上的積雪大量融化後流入山谷。當雪水流經戈壁時便滲入地下形成潛流,這就給坎兒井提供了豐富的水源。

那坎兒井又是怎樣建成的呢?請看:坎兒井的建造方法是在高山峽谷地帶的雪水潛流處,尋找到水源,然後每隔20米至30米打一眼豎井,井深十米至幾十米不等,將地下水匯聚,以增大水勢,再依地勢高下,在井底鑿通暗渠,溝通各井,引流直下,一直連線到遙遠的綠洲,才將水由明渠引出地面,加以灌溉。澇壩則是一個調節水量的蓄水池。一條坎兒井,一般長約3公里,最長者往往是幾條坎兒井相連達幾十甚至上百公里,其間豎井少則幾十口,多則三百餘口。上游的豎井較深,個別可達100米上下,下游的較淺,一般僅數米。坎兒井的作用是避免水分蒸發,這項工程實屬適應乾燥氣候特點的一種偉大創舉。尤其讓人稱道的是,當地人民全憑雙手和簡單的工具,鑿打深井,掏挖地下渠,其工程之浩大,構造之巧妙,讓人歎為觀止。

我想請大家回憶一下,當我們乘車臨近吐魯番市時,就在那鬱鬱蔥蔥的綠洲的外圍戈壁上,可以看見順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圓土包,有序地伸向綠洲。那些就是坎兒井的豎井口。假如大家從高空俯視,那些土堆宛如珍珠串結的項鍊,裝點著吐魯番這個古老卻仍青春煥發的地方。

各位遊客,下面我們再來談談坎兒井的建造原因。由於新疆地區乾旱少雨,蒸發量大,而坎兒井是地下暗渠輸水,蒸發量小而流量穩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加上這裡的土屬鈣質黏土,挖好的坎兒井很堅固,不易倒塌。高山上雪水溫度很低,若直接灌溉對農作物生長不利,而吐魯番地表溫度很高,雪水流經坎兒井後溫度自然上升,很適合澆灌農作物。因此,新疆各族人民在長期與乾旱的鬥爭中,發明了這種鑿井灌田的方法。一道坎兒井就是一眼不枯的清泉,道道坎兒井,構成了火洲的生命線和命脈,使新疆這個降雨稀少的地方有了水源的積聚,從而成為新疆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命之泉。

關於吐魯番坎兒井的起源歷來有三種說法:一種是漢代 關中井渠說。這種觀點認為漢代時人們發明的“井渠法”傳入新疆,發展成為現在的坎兒井。第二種說法是跟林則徐有關。清末林則徐被充軍新疆後,1845年經過吐魯番,察覺當地炎熱少雨,於是就細查地勢水源,引導新疆人民根據自己所處的自然地理特點,發明了這種鑿井灌田的方法。第三種觀點認為坎兒井是2520__年前由西亞波斯人首創而後傳人新疆的。當然,這三種觀點都有待考證。

但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坎兒井在地球上的分佈是與溝通東西方文化的絲綢之路聯絡在一起的。比如在巴基斯坦、伊朗及裡海沿岸,人們都發現了坎兒井。所以我們說坎兒井是世界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是毫不過分的。直到今天,坎兒井還在為新疆吐魯番的農業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坎兒井明渠→坎兒井暗渠

參觀完坎兒井博物館,走出館外,可見道旁明澈的清泉,這便是坎兒井明渠中流淌出的雪山純水,它晶瑩碧透,倘若您伸手觸及,便會感到涼意陣陣,真是“晶晶亮,透心涼”。

坎兒井的暗渠要從洞中進入方可看到,只見渠水汩汩流 淌,讓人感到無比欣喜。這樣的井渠在整個新疆大地有上千個之多,其地下河道總長度加起來比萬里長城還要長一倍,也遠遠超過了京杭大運河,成為“地下運河”。

遊客們,今天的坎兒井,不僅是重要的水利設施,更是中外遊客樂於觀賞的一大人文景觀。尤其是坎兒井樂園內的一臺充滿新疆維吾爾族濃郁風情的民族歌舞表演,會使您心神盪漾。那明快的節奏,輕盈的旋律,熱烈奔放的情緒,使您在欣賞之餘,會情不自禁地加入他們的行列,學著維吾爾姑娘和小夥子的模樣邊唱邊跳,感受這歌舞之鄉的純真樂趣。

各位遊客,坎兒井樂園內那咳亮悠揚的歌聲已經唱響,下面就請大家趕快前去欣賞吧!

坎兒井導遊詞 篇4

新疆坎兒井至今已有20xx年的歷史的古代水利工程,是一項偉大的發明,是吐魯番綠洲的生命之源,被人們譽為“奇蹟”。它與長城、京杭大運河相媲美,被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與四川的都江堰、廣西的靈渠並列,被譽為中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坎兒井由暗渠、豎井、明渠、澇壩(蓄水池)等四個部分組成,它的主體深藏於地表之下,又分積水段和輸水段。

暗渠一般高度為1.5米至1.7米,寬度為0.6至0.7米,總長5公里左右,最長的可達到20公里。全新疆坎兒井最多時達到1784條,暗渠總長度為5272公里,豎井總數為172367眼,年出水量為8.58億立方米。目前全疆有水坎兒井只剩下614條,年出水量僅剩3.01億立方米,其中,吐魯番地區有水坎兒井404條,年出水量2.31億立方米,在一些鄉村仍然是灌溉、飲水和維持生態的主要水源。

為向國內外宣傳、介紹坎兒井的歷史、文化及其在乾旱區生態環境中的作用,新疆坎兒井研究會於1992年在吐魯番投資興建了坎兒井樂園。新成立時樂園內有陳列著反應坎兒井歷史的書畫、圖片、模型、實物、以及國家和自治區領導題詞的坎兒井展廳,近十畝葡萄園和以一個豎井為主的坎兒井暗渠參觀點。是規模小、設施比較簡落、知名度不太高的一個旅遊景點。經過十多年的滾動發展,尤其是近幾年來按照已批准的總體規劃進行建設、提高服務質量和人員素質,成了全疆乃至全國著名的旅遊景點。

坎兒井樂園內有三條坎兒井,主要參觀的坎兒井暗渠選擇在最具典型的、有820xx年曆史的米依木·阿吉坎兒井的下游部分,遊客在十幾米地下的、絕對安全的100米參觀通道內領略坎兒井暗渠和豎井的原貌。坎兒井是古代水利工程、歷史文化遺產,坎兒井樂園又是坎兒井研究會創辦的旅遊景點,因此我們的特點是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儘量讓國內外遊客真正的瞭解坎兒井的歷史,它的偉大以及沒有坎兒井就沒有吐魯番綠洲文明這樣一個事實。因此樂園內的每一個參觀專案與坎兒井和他的歷史有關,樂園大門很形象地反映坎兒井的全貌,是一個坎兒井的縮影;兩座木製“高車橋”反映坐著高輪車、喝著坎兒井水尋找幸福的古代吐魯番“高車人”的生活情景;新落成的坎兒井博物館以圖片、動態模型、事物等通俗的方式展現了坎兒井的結構、分佈、功能、歷史演變、研究成果、各級領導的關懷等內容,為人們能夠大體瞭解坎兒井提供了一個較為簡便的途徑。坎兒井施工展示區反映坎兒井地面施工的全部過程;葡萄園內遊客品嚐用坎兒井水澆灌的葡萄;還有葡萄晾房、葡萄長廊、維吾爾歌舞演出場等景觀。在坎兒井樂園內到處都洋溢著坎兒井文化氣氛和有關坎兒井的娛樂活動,他是獨具特色的旅遊景點,是向全世界介紹坎兒井歷史文化的視窗。是向青少年們介紹先輩們的勤勞、智慧,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坎兒井樂園20xx年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20xx年被評為全國十里風景區。

坎兒井導遊詞 篇5

坎兒井是荒漠地區一特殊灌溉系統,普遍於中國新疆吐魯番地區。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吐魯番的坎兒井總數達1100多條,全長約5000公里。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古稱“井渠”。是古代吐魯番各族勞動群眾,根據盆地地理條件、太陽輻射和大氣環流的特點,經過長期生產實踐創造出來的,是吐魯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

吐魯番坎兒井,出現在18世紀末葉。主要分佈在吐魯番盆地、哈密和禾壘地區,尤以吐魯番地區最多,計有千餘條,如果連線起來,長達5000公里,所以有人稱之為“地下運河”。“坎兒”即井穴,是當地人民吸收內地“井渠法”創造的,它是把盆地豐富的地下潛流水,通過人工開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灌溉、使用。

坎兒井的結構,大體上是由豎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澇壩”(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組成,吐魯番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和西部 的喀拉烏成山,春夏時節有大量積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潛入戈壁灘下。人們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 創造了坎兒井,引地下潛流灌溉農田。坎兒並不因炎熱、狂風而使水分大量蒸發,因而流量穩定,保證了自流灌溉。坎兒井,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時稱“井渠”。吐魯番現存的坎兒井,多為清代以來陸續修建。如今,仍澆灌著大片綠洲良田。吐魯番市郊五道林坎兒井、五星鄉坎兒井,可供參觀遊覽。 坎兒井的名稱,新疆維吾爾語稱為“坎兒孜”。伊朗波斯語稱為“坎納孜”(Kanatz)。蘇聯俄語稱為“坎亞力孜”(k,lplItK)。從語音上來看,彼此雖有區分,但差別不大。

中國新疆漢語稱為“坎兒井”或簡稱“坎”。中國內地各省叫法不一;如陝西叫作“井渠”,山西叫作“水巷”,甘肅叫作“百眼串井”,也有的地方稱為“地下渠道。”

坎兒井是開發利用地下水的一種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築物,適用於山麓、沖積扇緣地帶,主要是用於擷取地下潛水來進行農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構造

坎兒井是一種結構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統,它由豎井、暗渠、明渠和澇壩四部分組成。總的說來,坎兒井的構造原理是:在高山雪水潛流處,尋其水源,在一定間隔打一深淺不等的豎井,然後再依地勢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溝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與地面渠道相連線,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

豎井

先說豎井。豎井是開挖或清理坎兒井暗渠時運送地下泥沙或淤泥的通道,也是送氣通風口。井深因地勢和地下水位高低不同而有深有淺,一般是越靠近源頭豎井就越深,最深的豎井可達90米以上。豎井與豎井之間的距離,隨坎兒井的長度而有所不同,一般每隔20—70米就有一口豎井。一條坎兒井,豎井少則10多個,多則上百個。井口一般呈長方形或圓形,長1米,寬0.7米。乘車臨近吐魯番時,在那鬱鬱蔥蔥的綠洲外圍戈壁灘上,就可以看見順著高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圓土包,形如小火山錐,坐落有序地伸向綠洲,這些,就是坎兒井的豎井口。

暗渠

暗渠,又稱地下渠道,是坎兒井的主體。暗渠的作用是把地下含水層中的水會聚到它的身上來,一般是按一定的坡度由低往高處挖,這樣,水就可以自動地流出地表來。暗渠一般高1.7米,寬1.2米,短的100—200米,最長的長達25公里,暗渠全部是在地下挖掘,因此掏撈工程十分艱鉅。

坎兒井始於西漢,而指南針在明朝時期才從中原傳入西域,在開挖暗渠時,為儘量減少彎曲、確定方向,吐魯番的先民們創造了木棍定向法。即相鄰兩個豎井的正中間,在井口之上,各懸掛一條井繩,井繩上綁上一頭削尖的橫木棍,兩個棍尖相向而指的方向,就是兩個豎井之間最短的直線。然後再按相同方法在豎井下以木棍定向,地下的人按木棍所指的方向挖掘就可以了。

在掏挖暗渠時,吐魯番人民還發明瞭油燈定向法。油燈定向是依據兩點成線的原理,用兩盞旁邊帶嘴的油燈確定暗渠挖掘的方位,並且能夠保障暗渠的頂部與底部平行。但是,油燈定位只能用於同一個作業點上,不同的作業點又怎樣保持一致呢?挖掘暗渠時,在豎井的中線上掛上一盞油燈,掏挖者背對油燈,始終掏挖自己的影子,就可以不偏離方向,而渠深則以泉流能淹沒筐沿為標準。

暗渠越深空間越窄,僅容一個人彎腰向前掏挖而行。由於吐魯番的土質為堅硬的鈣質粘性土,加之作業面又非常狹小,因此,要掏挖出一條25公里長的暗渠,不知要付出怎樣的艱辛。據說,天山融雪冰冷刺骨,而工人掏挖暗渠必須要跪在冰水中挖土,因此長期從事暗渠掏挖的工人,壽命一般都不超過30歲。所以,總長5000公里的吐魯番坎兒井被稱為“地下長城”,真是當之無愧。

暗渠還有不少好處是,由於吐魯番高溫乾燥,蒸發量大,水在暗渠不易被蒸發,而且水流地底不容易被汙染,再有,經過暗渠流出的水,經過千層沙石自然過濾,最終形成天然礦泉水,富含眾多礦物質及微量元素,當地居民數百年來一直飲用至今,不少人活到百歲以上,因此,吐魯番素有中國長壽之鄉的美名。

龍口

龍口是坎兒井明渠、暗渠與豎井口的交界處,也是天山雪水經過地層滲透,通過暗渠流向明渠的第一個出水口。

明渠澇壩

暗渠流出地面後,就成了明渠。顧名思義,明渠就是在地表上流的溝渠。人們在一定地點修建了具有蓄水和調節水作用的蓄水池,這種大大小小的蓄水池,就稱為澇壩。水蓄積在澇壩,哪裡需要,就送到哪裡。

坎兒井導遊詞 篇6

坎兒井民俗園位於吐魯番市市區東側,距離市中心大約3公里,是一處以展示坎兒井文化為主題的景區,也是吐魯番最著名的景點之一。景區內有坎兒井的原型和博物館,有維吾爾民居式的賓館和餐廳。遊客來此可以系統的瞭解新疆坎兒井文化,也可以在此用餐住宿,品味維吾爾風情的建築和美食,是吐魯番市內旅遊的好去處。

坎兒井民俗園的面積不大,長寬大約都只有幾百米,進入景區內步行遊玩即可。一般遊客來此走馬觀花參觀一圈大約2小時即可,若要購物、用餐等則要更久,也有遊客會在景區內住宿一晚,體會新疆特色的維吾爾民居生活。

景區內最為主要的建築便是一進大門就可以看到的坎兒井博物館,這裡也是系統瞭解坎兒井文化最好的地方。坎兒井其實是新疆獨特的取水工程,通過挖掘地下的暗渠,既能天然的彙集地下水,又可以避免過量蒸發,因其神奇和遍佈新疆的規模被譽為除了長城和大運河外中國的第三大古代工程。博物館內展示了坎兒井的工作原理、挖掘過程等,可以好好參觀一下,感受古老維吾爾族的智慧。

在博物館的北側,則是景區內的另一處主要景觀-坎兒井原型,原型大約300多米,分為暗渠和明渠(即暗渠流出地表的部分),遊客可以進入地下的坎兒井通道,現場觀看坎兒井的工作原理。

除了坎兒井文化外,景區內還有葡萄乾晾房、阿娜爾汗的家、中國大饢坑等新疆傳統的民俗建築,遊客可以在這裡觀看新疆民居的傳統建築,瞭解葡萄乾晾晒、烤饢等過程,十分有趣。

另外,景區內還有維吾爾特色的賓館和餐廳,可以在此感受維吾爾民居建築,品嚐新疆特色美食。賓館標間的價格大約350-400元一間,餐廳用餐的價格較高,用餐前最好確認好價格。景區內院內還有購物一條街,可以購買葡萄乾、堅果等新疆特色的紀念品,不過價格比外面高,不推薦在此購買。

坎兒井導遊詞 篇7

坎兒井是荒漠地區一特殊灌溉系統,普遍於中國新疆吐魯番地區。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吐魯番的坎兒井總數達1100多條,全長約5000公里。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古稱“井渠”。是古代吐魯番各族勞動群眾,根據盆地地理條件、太陽輻射和大氣環流的特點,經過長期生產實踐創造出來的,是吐魯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

吐魯番坎兒井,出現在18世紀末葉。主要分佈在吐魯番盆地、哈密和禾壘地區,尤以吐魯番地區最多,計有千餘條,如果連線起來,長達5000公里,所以有人稱之為“地下運河”。“坎兒”即井穴,是當地人民吸收內地“井渠法”創造的,它是把盆地豐富的地下潛流水,通過人工開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灌溉、使用。

坎兒井的結構,大體上是由豎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澇壩”(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組成,吐魯番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和西部 的喀拉烏成山,春夏時節有大量積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潛入戈壁灘下。人們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 創造了坎兒井,引地下潛流灌溉農田。坎兒並不因炎熱、狂風而使水分大量蒸發,因而流量穩定,保證了自流灌溉。坎兒井,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時稱“井渠”。吐魯番現存的坎兒井,多為清代以來陸續修建。如今,仍澆灌著大片綠洲良田。吐魯番市郊五道林坎兒井、五星鄉坎兒井,可供參觀遊覽。 坎兒井的名稱,新疆維吾爾語稱為“坎兒孜”。伊朗波斯語稱為“坎納孜”(Kanatz)。蘇聯俄語稱為“坎亞力孜”(k,lplItK)。從語音上來看,彼此雖有區分,但差別不大。

中國新疆漢語稱為“坎兒井”或簡稱“坎”。中國內地各省叫法不一;如陝西叫作“井渠”,山西叫作“水巷”,甘肅叫作“百眼串井”,也有的地方稱為“地下渠道。”

坎兒井是開發利用地下水的一種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築物,適用於山麓、沖積扇緣地帶,主要是用於擷取地下潛水來進行農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坎兒井導遊詞 篇8

坎兒井是荒漠地區一特殊灌溉系統,普遍於中國新疆吐魯番地區。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吐魯番的坎兒井總數達1100多條,全長約5000公里。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古稱“井渠”。是古代吐魯番各族勞動群眾,根據盆地地理條件、太陽輻射和大氣環流的特點,經過長期生產實踐創造出來的,是吐魯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

吐魯番坎兒井,出現在18世紀末葉。主要分佈在吐魯番盆地、哈密和禾壘地區,尤以吐魯番地區最多,計有千餘條,如果連線起來,長達5000公里,所以有人稱之為“地下運河”。“坎兒”即井穴,是當地人民吸收內地“井渠法”創造的,它是把盆地豐富的地下潛流水,通過人工開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灌溉、使用。

坎兒井的結構,大體上是由豎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澇壩”(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組成,吐魯番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和西部 的喀拉烏成山,春夏時節有大量積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潛入戈壁灘下。人們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 創造了坎兒井,引地下潛流灌溉農田。坎兒並不因炎熱、狂風而使水分大量蒸發,因而流量穩定,保證了自流灌溉。坎兒井,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時稱“井渠”。吐魯番現存的坎兒井,多為清代以來陸續修建。如今,仍澆灌著大片綠洲良田。吐魯番市郊五道林坎兒井、五星鄉坎兒井,可供參觀遊覽。 坎兒井的名稱,新疆維吾爾語稱為“坎兒孜”。伊朗波斯語稱為“坎納孜”(Kanatz)。蘇聯俄語稱為“坎亞力孜”(k,lplItK)。從語音上來看,彼此雖有區分,但差別不大。

中國新疆漢語稱為“坎兒井”或簡稱“坎”。中國內地各省叫法不一;如陝西叫作“井渠”,山西叫作“水巷”,甘肅叫作“百眼串井”,也有的地方稱為“地下渠道。”

坎兒井是開發利用地下水的一種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築物,適用於山麓、沖積扇緣地帶,主要是用於擷取地下潛水來進行農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坎兒井導遊詞 篇9

各位遊客:

來到吐魯番,人們不禁會問:素有“火洲”、“風庫”之稱,氣候極端乾燥的地方,怎麼會出現大片的綠洲?其中有什麼奧祕呢?奧祕就是分佈在新疆大地上的坎兒井群,它猶如人體的血脈,延展到茫茫戈壁,灌溉了新疆的大片土地。奇妙的坎兒井,又在吐魯番分佈最廣,成為生命之泉,常綠之源,澆灌著吐魯番滴翠的葡萄和甘甜的瓜。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參觀這一舉世聞名的灌溉工程。

坎兒井的結構→坎兒井的建造方法

遊客們,現在我們來到了坎兒井樂園,首先請跟我前往坎兒井博物館去了解一下坎兒井的建造情況。

坎兒井是生活在新疆的各族勞動人民根據本地氣候、水文特點創造出來的一種地下引水工程,新疆大約有坎兒井1600條,其中以吐魯番最多最集中,據統計,吐魯番的坎兒井共有1158條,總長約5000公里,相當於從烏魯木齊到哈爾濱的里程。坎兒井堪稱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地下水利工程之一,被地理學界的專家稱為“地下運河”,並與長城、京杭大運河合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工程。

對於坎兒井您可能早有所聞,不過對它的結構也許不很清楚,現在我就向大家介紹一下。坎兒井古稱“井渠”,坎兒也就是“井穴”的意思,由立井(豎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表渠道)和澇壩(蓄水池)四部分組成。

坎兒井之所以能在吐魯番大量修建,是與這裡的自然條件分不開的。首先吐魯番盆地地勢很低,低於海平面以下的面積就有2085平方公里,而且吐魯番四面環山,每年高山上的積雪大量融化後流入山谷。當雪水流經戈壁時便滲入地下形成潛流,這就給坎兒井提供了豐富的水源。

那坎兒井又是怎樣建成的呢?請看:坎兒井的建造方法是在高山峽谷地帶的雪水潛流處,尋找到水源,然後每隔20米至30米打一眼豎井,井深十米至幾十米不等,將地下水匯聚,以增大水勢,再依地勢高下,在井底鑿通暗渠,溝通各井,引流直下,一直連線到遙遠的綠洲,才將水由明渠引出地面,加以灌溉。澇壩則是一個調節水量的蓄水池。一條坎兒井,一般長約3公里,最長者往往是幾條坎兒井相連達幾十甚至上百公里,其間豎井少則幾十口,多則三百餘口。上游的豎井較深,個別可達100米上下,下游的較淺,一般僅數米。坎兒井的作用是避免水分蒸發,這項工程實屬適應乾燥氣候特點的一種偉大創舉。尤其讓人稱道的是,當地人民全憑雙手和簡單的工具,鑿打深井,掏挖地下渠,其工程之浩大,構造之巧妙,讓人歎為觀止。

我想請大家回憶一下,當我們乘車臨近吐魯番市時,就在那鬱鬱蔥蔥的綠洲的外圍戈壁上,可以看見順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圓土包,有序地伸向綠洲。那些就是坎兒井的豎井口。假如大家從高空俯視,那些土堆宛如珍珠串結的項鍊,裝點著吐魯番這個古老卻仍青春煥發的地方。

各位遊客,下面我們再來談談坎兒井的建造原因。由於新疆地區乾旱少雨,蒸發量大,而坎兒井是地下暗渠輸水,蒸發量小而流量穩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加上這裡的土屬鈣質黏土,挖好的坎兒井很堅固,不易倒塌。高山上雪水溫度很低,若直接灌溉對農作物生長不利,而吐魯番地表溫度很高,雪水流經坎兒井後溫度自然上升,很適合澆灌農作物。因此,新疆各族人民在長期與乾旱的鬥爭中,發明了這種鑿井灌田的方法。一道坎兒井就是一眼不枯的清泉,道道坎兒井,構成了火洲的生命線和命脈,使新疆這個降雨稀少的地方有了水源的積聚,從而成為新疆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命之泉。

關於吐魯番坎兒井的起源歷來有三種說法:一種是漢代關中井渠說。這種觀點認為漢代時人們發明的“井渠法”傳入新疆,發展成為現在的坎兒井。第二種說法是跟林則徐有關。清末林則徐被充軍新疆後,1845年經過吐魯番,察覺當地炎熱少雨,於是就細查地勢水源,引導新疆人民根據自己所處的自然地理特點,發明了這種鑿井灌田的方法。第三種觀點認為坎兒井是2520_年前由西亞波斯人首創而後傳人新疆的。當然,這三種觀點都有待考證。

但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坎兒井在地球上的分佈是與溝通東西方文化的絲綢之路聯絡在一起的。比如在巴基斯坦、伊朗及裡海沿岸,人們都發現了坎兒井。所以我們說坎兒井是世界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是毫不過分的。直到今天,坎兒井還在為新疆吐魯番的農業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坎兒井明渠→坎兒井暗渠

參觀完坎兒井博物館,走出館外,可見道旁明澈的清泉,這便是坎兒井明渠中流淌出的雪山純水,它晶瑩碧透,倘若您伸手觸及,便會感到涼意陣陣,真是“晶晶亮,透心涼”。

坎兒井的暗渠要從洞中進入方可看到,只見渠水汩汩流淌,讓人感到無比欣喜。這樣的井渠在整個新疆大地有上千個之多,其地下河道總長度加起來比萬里長城還要長一倍,也遠遠超過了京杭大運河,成為“地下運河”。

遊客們,今天的坎兒井,不僅是重要的水利設施,更是中外遊客樂於觀賞的一大人文景觀。尤其是坎兒井樂園內的一臺充滿新疆維吾爾族濃郁風情的民族歌舞表演,會使您心神盪漾。那明快的節奏,輕盈的旋律,熱烈奔放的情緒,使您在欣賞之餘,會情不自禁地加入他們的行列,學著維吾爾姑娘和小夥子的模樣邊唱邊跳,感受這歌舞之鄉的純真樂趣。

各位遊客,坎兒井樂園內那咳亮悠揚的歌聲已經唱響,下面就請大家趕快前去欣賞吧!